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1342”总体发展思路,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以实现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牧民实用科技培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推进全乡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现对年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目的意义
随着我乡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技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从服务的形式还是到服务的内容,不论从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还是到生产群众的操作技能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加快提高广大农牧民科技素质,助推全乡特色农牧业健康发展,通过技术支撑,使广大农牧民从特色产业中增收增效。
任务目标
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是围绕全乡旱作农业、草畜产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四个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分层次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力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通过开展培训工作,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户均有1名科技明白人,全乡力争培训农牧民2400人(次)(其中骨干培训达400人(次),普及培训2000人(次)),科技入户率达95%。通过培训,加快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促进全乡特色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培训对象
1、乡、村、组三级干部群众;
2、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经营户;
3、技术能手及农村回乡知识青年。
培训内容
(一)农业生产技术
1、全膜垄侧马铃薯栽培技术;
2、地膜蚕豆种植技术;
4、优质饲草种植技术;
5、旱作农业技术。
(二)养殖生产技术
1、养殖小区规划及标准化圈舍建造、后续管理技术;
2、畜种改良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3、规模养殖与育肥生产技术;
4、动物疫病防治与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
5、饲料配合及秸秆调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三)红提葡萄生产技术
1、日光温室生产管理及灾害预防技术;
2、日光温室春季防病及夏季管理等技术;
3、红提葡萄栽培技术及果品后期管理、采摘、保鲜储藏技术。
培训形式及时间安排
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以村组和现场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形式进行。培训时间从3月份开始,至12月份结束,相关站所及村组要提前做好培训时间、内容和地点的衔接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以切实发挥培训实效。
(一)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训。从年3月份开始至10月底,针对全乡农作物种植和牲畜生产技术,邀请县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和乡上抽调的农业技术、畜牧技术人员对全乡农作物种植和畜种生产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技术培训。
(二)特色农业专题培训。从年3月份开始至12月底,围绕全乡旱作农业、草畜产业、设施日光温室和养畜暖棚四项重点工作,开展以全膜垄侧马铃薯、优质牧草种植、畜种改良、红提葡萄种植等方面的实用科技培训工作,邀请县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和乡上抽调的农业技术、畜牧技术人员进行特色农业专题培训。
(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村组培训:以村组为单位,根据优势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内容,就近利用村小学教室、村委会办公室,对农户进行全覆盖的农业技术系统化培训,突出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讲授。
现场示范培训:根据设施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和农户存在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进村入户、现场示范讲解、组织观摩学习,对重点农户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与指导。
技术能手宣讲培训:组织种植、养殖能手和致富能手,深入农业发展滞后村组进行巡回演讲,利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送科技下乡:邀请农业科技单位技术人员在重点村、组集中开展一次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展示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借助农业技术板面宣传、发放技术资料、进行咨询服务等方式,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群众氛围,得以介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现场解答农业技术新问题。
责任分工
这次农业科技集中培训工作由乡政府牵头,农技农经站、畜牧站等站所要从各自的工作职能出发,拿出具体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分专题组织安派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对广大农牧户的全面覆盖培训。乡农技农经站负责本乡培训任务的落实,主抓培训工作的衔接安排、培训对象的组织、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场地和基本条件的提供等组织、保障工作。
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农业科技培训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村、组要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本村农业技术培训方案,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落实工作责任,务求抓出成效。所有抽调的技术培训人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必须按时到位开展培训工作,并建立培训台帐,所建台帐要全面准确反映受训农牧户的受训内容、受训时间、受训要求。
(二)紧扣发展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需求,以设施农业建设和“当年建棚、当年定植、当年见效”亟需解决的配套技术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做到主题明确、培训对路、实际实效的效果。
(三)抽调业务骨干。相关站所要抽调既富业务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进行专题授课,邀请县农牧局专家讲授,增强培训质量。按照农牧民群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内容向广大农户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做到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解决农业生产中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切忌图形式、走过场。
一、培训目标:计划培训农业实用技术青年农民2万人。惠及全市11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148个村、3418个村民小组。通过培训,达到每人掌握一至二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查阅农业信息的基本技能。
二、培训内容:根据全市稻、麦、茶、菜鹅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要求,围绕全省16个主导产业,开展种植和养殖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产品贮藏与运输、动植物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农业机械使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卫生、环境、道德及法律常识等素质培训。
三、培训方式: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培训地点主要以村为主,推行整村推进,可以延伸到规模较大的村民小组,选择有较大活动场所的农户家中,进行培训。其培训方式主要有:一是采用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开办讲座、组织学员集中收看农业实用技术教学片现场培训等培训方式,实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二是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直通车进村、农民科技书屋等流动和固定的培训方式,围绕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结合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会同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联合开办农业栏目,进行长期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市农林局将依托市农广校、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会同技术推广单位,培训各乡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所需教师,培训普通技术人员。成立以农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50人左右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师团。整个培训按照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四个一”培训模式,即由市农广校免费为核心农户和参加普及性培训的农户发放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并为每个培训点发放一张弱筋小麦生产技术光盘。按作物生育阶段、关键生产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田头现场指导、农业版权所有科技“110”及集市咨询等多种培训形式,分级、分层、分次的开展培训。
市级重点班由市培训承担单位负责,分2期组织培训,主要参加培训对象是承担主讲教师的5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150人次;乡镇重点班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市培训承担单位派员主讲,主要培训各村农业生产负责人和部分专业大户,举办30期次,培训人数人1000人次;普通班主要在全市148个村、约200个教学点举办,办班400班次,培训农民19000人,每个村民小组3-4人,同时吸纳有意愿接受培训的农户参加。
统编教材:使用的教材为省统编的《弱筋小麦栽培技术》、《水稻生产技术》、《家禽养殖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物养殖技术》等和生产流程明白图为主,视听教材以教学光盘和电视片、录相片、幻灯片、各类专业技术光碟等为主。
关键词:农广校;实训基地;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09
1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依托于校企合作模式,结合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实训基地基本功能,为理清建设思路指明方向。
1.1建设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满足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农广校应当积极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的传统观念,将消耗型的实训基地变为生产经营型的实训基地,把相关的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统一安排,使两者之间形成紧密结合,在发挥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同时,完成生产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降低办学成本,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可将教学实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提升教学实训的技术含量,为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基础。此外,农广校应充分发挥出自身资源优势,在实训基地中开展多种服务,如农业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使实训基地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1.2以培养学员职业技能为目标
对于校内教育教学而言,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并使学员可以从中获得与从事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学员在实训基地中除了完成一些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能接触到本行业最新的技术,这对于学员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借助实训基地的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为学员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当学员学业期满后,除了能够拿到毕业证书之外,还可以拿到1~3种职业资格证书。
图1 农广校实训基地的校内实训功能示意图
1.3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培养实用型人才是农广校多年来秉承的办学宗旨,基于这一前提,农广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对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讨论、动手实操、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学员当成主体,这有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应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具体做法是将理论笔试改为专业技能考核,由此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实训基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可将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材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利用实训基地加大学员的实训力度,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1.4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广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同于一般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其应当承担起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实训基地要向广大农民学员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示范,如绿色蔬菜、优质秧苗、软管微灌栽培等产业技术,使农民也享受到实训基地建设带来的好处。实训基地还要为农业加工企业、农民生产提供技术跟踪服务,全面提升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增长学员见识
在农广校实训基地中,涵盖了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以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设备,能够让学员对农业生产形成新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技能。通过带领学员在实训地基进行参观、实践,可让学员接受到专业化的农业知识技术培训,增长学员的见识,丰富学员的技能。
2.2有利于优化配置教学培训资源
知识和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高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农广校建设实训地基,可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先进农技推广等活动,使实训基地由服务于校内学生,拓展到服务于校外农业技术人员,有助于实现农业教学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出较高的社会应用价值。
2.3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
农广校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训模式,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为学员提供实践操作场所,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学员更加深入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结论
总而言之,农广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着力建设集专业实践教学、农民技术培训、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技研究、先进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根郭勒.切实加强农广校建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1):32-34.
[2]朱启酒.论农广校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北京市农广校参与“新农村、新农民、新文化”建设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43-45.
1.1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1)机构队伍人才流失严重。这主要是一些地区对农业技术的认识以及其公益性作用的认识不足,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相关工作不能落实到位,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等“辅工作”的资金少。在进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通常是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部门作为削减的主要对象,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交给市场企业来完成,导致了农业基础推广工作受阻;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相对较差。部分推广机构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而导致现代的信息通信设备不能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传递到各个村镇农户。直接造成农民需要技术、机构有技术、而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局面出现;3)整个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不高,缺少高、精、尖人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农业推广人员数量不多,真正的技术推广人员不足。
1.2农业生产技术要求与科研研究成果错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较差任何的科研成果只有在实际的生产检验过程中得到了最终的认同才能将之转化成为生产力。尤其对于农业技术而言,只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才能得到农民朋友的认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以经济效益的获得为根本取向,对当前的农业技术要求呈现出多样化、高效率的要求,同时市场需求变得更加的丰富与活跃,对相关的农业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实施成为了当前农业科研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传统的农业科技研究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整体作用以及区域效果不够重视,导致相关的农业技术,诸如节本增效、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技术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或者是两者的需求与拥有口径不对等,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变差。
1.3农民利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导致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增大由于当前的现代的农业新技术,尤其是一些还没有具体产业化的相关技术成果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深度推广应用,需要技术的需求者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使用原理以及操作技术等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只有少数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具有这样的能力,大部分的农民不具备这种推广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农业技术创新还需要有对应的经济基础,在以小农经济以及农业投入收入比较低的今天,采用那些投入资金多、回收周期长的农业技术对农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他们需要投资少、收效快的农业技术。再者,农民自身的回避风险的本能使得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的意识较差,不愿意承担对应的风险。
2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策略分析
2.1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了解决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不足,应该尽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使得参与到农业技术应用当中的各方尽量的多元化,这将保证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的保障有了明显提高。除了传统的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农业教育单位以及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参与外,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农民技术合作社以及科技致富带头人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而地区的各个农业管理部门则应该积极的组织这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形成技术推广的合理,制定对应的政策以及支持体系来给农民进行培训。多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必将有力的拓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的多渠道,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达到最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目的。
2.2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的对接机制农业技术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不但需要强化农业技术市场的建设,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同时还需要对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合理导向。在确定对应的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方向之前,应该对当前农村最需求的农业技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充分的挖掘市场的潜力,然后在科研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究。这样,通过尽快的农业技术研发来促进农业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力的速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农业技术成果、技术专利等科技信息,对农业技术供求双方进行密切的关注,发现对应的技术对接机会就应该积极的支持,尽量促成对应的技术与需求对接。
(一)粮油生产保持稳定
2013年,我县围绕“三个”的建设思路,以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油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奋斗目标,至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县粮经作物种植结构更趋合理,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3年,全县粮食播面预计为28.15万亩,总产预计为13.52万吨。经济作物播面预计为21.53万亩;其它农作物播面预计为6.88万亩。(定案数据请参照农经站2013年农业生产统计报表)
积极落实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预计良种补贴约537万元,种粮大户补贴(统计中)。
1.全县小春农作物总播面27.65万亩。小春粮食播面4.32万亩,单产336公斤,总产1.45万吨。其中:小麦播面3.74万亩,单产337公斤,总产1.26万吨。油菜播面20.02万亩,单产168公斤,总产3.35万吨。
2.大春农作物总播面预计为28.92万亩。大春粮食播面预计为23.84万亩,单产预计为506公斤,总产预计为12.07万吨。其中:稻谷预计播面为17.13万亩,单产预计为554公斤,总产预计约9.5万吨;玉米预计播面为4.29万亩,单产预计为403公斤,总产预计为1.73万吨;红苕预计播面为1.77万亩,单产预计为353公斤,总产预计为0.62万吨;花生播面预计为1.41万亩,单产预计为161公斤,总产预计为0.23万吨。(定案数据请参照农经站2013年农业生产统计报表)
(二)农业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2013年,全县优良种子、优质稻米、“双低油菜”等农业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亮点。
优良种子:2013年全县种子企达到15家,其中包括种业等上市公司3家;共落实种子基地面积4.4万亩,其中,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9万亩,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全县种子总产预计达847万公斤,确保了种子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优质稻米:2013年全县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预计为16.93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8.8%,优质稻米产业化在我县顺利推进。(定案数据请参照农经站2013年农业生产统计报表)
“双低油菜”:2013年我县紧紧围绕20万亩国家“双低油菜”优势基地建设,已建成无公害“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9.8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98.9%。我县生产的油菜籽,为县境内油料龙头企业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
(三)高产创建成效显著。
2013年我县继续承担农业部水稻、油菜高产创建工作。在鄢家、慧觉和御营三镇落实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示范面积20172亩;油菜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全县油菜高产创建连年刷新历史最高纪录,2013年,经部省专家现场测产验收,油菜百亩攻关田全田实收最高亩产达272.7公斤。同时,在鄢家、慧觉、新盛三镇落实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示范面积2万亩,其中鄢家片10600亩,新盛片10060亩,示范片最高亩产达705.3公斤,带动了全县粮油生产。
(四)规范化栽培技术普及率大幅提高
一是大田生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6.5%以上。2013年,我县共引进粮油新品种42个(包括水稻21个,油菜21个),为确定下一年推广品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同时,我县根据引进品种试验情况,推广新品种,坚决淘汰低产劣质品种,全县良种普及率大幅提高。
二是推广地膜栽培6.2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5万亩,地膜花生1.5万亩,地膜蔬菜2.7万亩),均超额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三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大幅提高。按照省市有关技术要求,我县将水稻、油菜、专用小麦等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印发到各乡镇,并加强大田生产技术指导,使我县农产品优质率有所提高。
四是农业新技术的入户率大幅提高。2013年,全县开展大、小春,无公害生产技术、晚秋生产、旱育秧等技术培训302期11.6万人次,共印发技术资料13.5万份。其中县级培训62期、6800人次。通过县镇共同努力,全县农业新技术的入户率达到95%以上。
(五)农业科技示范工作扎实,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013年,县级建立各类示范片7个,示范面积4.21万亩。其中:油菜、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4个,示范面积4.08万亩,大、小春新品种示范片2个,示范面积0.03万亩;水稻旱育秧、抛秧示范片1个,示范面积0.1万亩。通过大示范、大带动,全县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农业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2013年,我县成功申报产油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种业提升工程、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集中用于改善我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田网、渠网及路网)及建设粮油高产高效示范片等,为我县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市、县农业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为全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培训和指导。农业生产技术性较强,面对较为严竣的农业生产形势,我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各方面的技术培训,及时农业生产信息,深入生产一线指导,通过室内培训、现场示范、专题辅导、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把培训和指导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是深入基层,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时节,我县农业技术人员、机关干部深入到各个乡镇,深入到基层村组,与当地群众交流,通过言传身教和扑下身子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农业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各项农业工作目标任务。
四是加大督促、考核力度。年初我县根据市、县年度工作目标,及早下达目标任务到各个镇,并根据工作进度及完成情况严格考核,确保了农业技术推广等各项农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是严格执法,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涉及农业的法律法规非常多,为确保全县农业生产稳定,我县根据《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组织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为农业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
由于措施有力,我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各项指标均完成了市、县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3年,我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农业发展部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因青壮年外出务工以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新技术措施推广落实难度大。
三是受群众种植习惯影响,部分农作物同田连年重茬种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新技术人才,使新农民的农业技能参与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的生产管理之中,鼓励农业示范户和农民通过培训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建一批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示范窗口功能,以“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为工作指导方针,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1.加大农机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
从中央到地方应设立农机推广的专项保障资金,加强投资农机推广的工作力度。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发展资金里,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由农业机械管理部门使用,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推广模式,几年后就形成了规模效益,农业机械工作自然就上了个新的台阶。各县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全县农业机械协调发展。有目的地安排一定的资金,打通农业生产基础的薄弱环节。支持建设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区。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基础产业,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具有高质量的指导意义,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生产龙头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考虑建设农机示范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结合的形式,使农业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的互动发展基地。
2.加强技术培训
现在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农机推广工作是个很强的技术工作,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部门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机制,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问题。一是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技能;二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由农民直接使用,但人不是天生就会使用工具的,所以这两个因素不能没有农业技术的培训教育和科技推广普及工作的开展。
3.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目前市场上的农业机械装备不但品种齐全,而且型号繁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要深入农村,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意愿,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确保农民在选用农业机械时获得满意,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
三、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这已不是口号,农业生产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因此消除潜在的农机生产风险是提高农业机械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要公开向农民和驾驶员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术水平,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从而保证农业机械生产安全可靠。要想达到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的有机统一,就要农机驾驶员自觉遵守规定的法律和法规,杜绝违法现象,消除隐患,实现安全生产。另外,有些新技术、新产品信息要及时向社会公示,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大作公益广告,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创造一个农机生产安全的良好环境。
四、小结
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要求,农业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管理,提高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度。要能够对当下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要统一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加强对农业农机农艺技术的研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可在农业部门中设立农机农艺综合部门,分别由农机单位和农艺单位的技术人员所组成。
在此部门中要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一同讨论和解决主要农作物的生产问题。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严格按照生产流程来实施农机农艺技术,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从而保障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另外,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来规定其种植间距,确定播种期,按时定量施肥,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挑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但是与此同时,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可以先选择容易控制的农作物来进行实验,要因地制宜,以保障农作物的生产水平。
2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为加强融合主要农作物农机农艺技术,则必须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大农业技术补贴力度,并且重视对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宣传,使农民能够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要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加强对农民农机技术培训,规范农机设备操作,以使其能够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其质量。
3结语
国外农业发展水平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较高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在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局直接负责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为合作社编制培训资料,并提供各种培训机会[4]。在荷兰,每个年轻农场主都必须经过初等农业教育训练;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几乎覆盖了整个农村。加拿大采用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多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让有需要的人依据个人的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在日本,农协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向成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服务。农协会对成员生产技术、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方面开展全面的指导与培训。韩国农协依据《农协法》规定的农协的责任与义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专业培训,主要由农村振兴厅承担;农协成员农户的生产经营知识、技术培训及经验交流,则由农协负责。韩国6家从事专门培训的教育院主要培训农民,包括3~5d的短期培训,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全部费用农民只承担不足10%的生活费,农协支付其余的培训费用。
2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各国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均采取了立法、税收、财政等多种措施对其发展加以引导、支持、监督,使其健康发展[5]。德国的合作社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德国政府为它提供的立法和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社5年内可享受创业资助,包括人工费用、办公设备和咨询费;为农业企业提供咨询、农机出租等服务的合作社免交法人税(25%)等[6-7]。在日本,与农协相关的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最早是在1947年颁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该法也不断地被修整和完善,使农协的一切活动都有可靠的法律依据。日本农协是政府和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大多也是通过农协完成的。韩国于1957年《农协法》。此后,该法曾于1961年、1980年、1987年、1994年、1999年、2004年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修订。韩国《农协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制订《农协法》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通过农业人的独立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人的经济社会地位,确保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3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经验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的窗口,一方面它联系着广大农户,要促进技术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让科技惠及广大小生产者;另一方面它联系着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将农户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需求与以上各单位的科技资源结合起来,让市场成为科技需求导向。
3.1开展教育培训,培养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多为当地“能人”或“大户”,包括种养、加工、运销等多方面人才,他们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每户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培训的主要抓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及农时特点开展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的培训,主要目的是解决成员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教育培训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乡土科技人员,这些人既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技能,又了解如何结合本地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如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民发西瓜种植合作社开展西瓜技术服务和科技咨询,组织本地农业科技专家、科技致富能手和外聘专家教授授课、典型讲解和田间指导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8]。
3.2加强科技与农民的结合,加快了科技传播速度
技术咨询与培训功能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是通过试验示范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北京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行间生草技术、林下套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行间造景及铺设园艺地布等多项技术示范,使合作社的生产过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牌形象逐渐提升。农民通过实地观摩,切实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实惠,普遍愿意尝试新技术,充分体现了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培训进行推广服务。青岛双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大棚生产技术和葡萄栽培技术,由合作社组织成员聚会和开展科技讲座,并向合作社成员发送印有葡萄生产与管理技术要点的年历和挂历,合作社利用平时的点滴机会开展各项强化技术信息的服务[9-10]。三是通过统一服务管理进行推广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生产标准化制度,进行技术统一、市场统一、管理统一等服务管理,引导合作社的成员按照标准化要求使用农资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效率。天津市静海县广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发挥其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先后与天津市蔬菜所、天津市农业图书馆、黄瓜研究所、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合作社为平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现场解答蔬菜育苗、栽植、田间治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问题,同时还向农户传授反季节蔬菜的生长调控技术,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3注重产学研结合,产生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相对于单个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平台,可以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孵化与商品中试,反馈新科技成果在实践生产中的细化建议。也有农民专业组织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不少农作社作为参加单位或主体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组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施峰勇[11]调研了杭州市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5—2007年期间承担的项目数量,结果显示,73家合作社总共承担了49项区(市、县)以上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3项,星火奖1项,丰收奖6项,其他科技奖3项,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21项。河北省冀州市护农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2014年先后取得2项涉及农机技术的国家专利,由该合作社研制开发的膜下喷药式多功能棉花播种机已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开发线状喷雾结构喷头,被冀州市人民政府授予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2]。湖北省枣阳市林丰果业专业合作社所创新的“第一年种桃树,第二年收桃子”的“三新三高一快”桃树种植新技术,得到了国家肯定;截至2014年6月,该技术已辐射6省20多个县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13]。
4启示和借鉴
年初下达的工作任务,年我单位按照省农业厅、州农业局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结合我单位实际及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开展工作。抓好重点农业科技示范,确保18万吨粮食生产目标实现的同时,积极发展粮食作物间套种小杂粮、蔬菜等特色农业10万亩,做好玉米、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建立4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乡镇,4个水稻高产创建示范乡镇,抓好“百、千、万”高产创建示范样板建设。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
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
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泸水县镇的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和县农业局于年月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