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乡村向城市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向城市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向城市发展

第1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间调解 乡村城市 差异

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的价值理念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胜负之争走向了双赢。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维护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信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尊重与宽容,这不仅仅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也是法制进步的体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差距的加大以及人们心理上、经济上、所处环境的变化,使民间纠纷在数量和种类上不断增加、在内容上也更趋复杂,怎样有效地解决民间纠纷就成为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型,似乎使人们找到了民间纠纷解决的良方,可是诉讼作为保护个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和”的传统观念,给了民间调解①这种ADR②被重拾的机会,再加上民间调解正好契合了人们对信任、协商、合作以及平等与宽容理念的追求。因此,民间调解再度崛起就成为必然。本文以民间调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为切入点,来研究民间调解在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动态,以便寻找其发展规律,使其更好地解决民间纠纷,维护个人权利,满足人们对合作共赢价值理念的追求。

形式方面的差异

乡村民间调解的传统形式以及发展动向。乡村民间调解的传统形式。乡村民间调解的传统形式是邻居说和、亲友主持公道、村委会调解、宗族调解以及清真寺调解,主要表现在“炕(床)头”、“村头”、“地头”或炕(床)边、村边、塘边、地边以及路边等进行调解。调解场所以在纠纷发生地点直接进行调解居多,在村委会等专门调解地点较少,除非较大、较复杂的或者涉及村民个人隐私的民间纠纷才在村委会进行调解。

乡村民间调解在形式上的发展趋势。乡村传统的民间调解形式虽然较随意但有其悠久的历史,践行数千年且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确实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出现了千年未有的变化,传统的乡村民间调解形式越来越多地渗入了司法诉讼的成分。比如,有的乡村成立了临时民事调解庭或流动调解庭,并且调解庭有首席调解员、调解员以及书记员,同时还设有当事人席、证人席、旁听人席,这些都是乡村民间调解形式诉讼化的表现。

城市民间调解的传统形式及发展动向。城市民间调解的传统形式。城市民间调解的传统形式主要是通过居委会或街道、社区调委会在纠纷发生地点、当事人一方的家里或把双方当事人叫到居委会、街道或社区调委会进行调解。如果纠纷当事人属于同一个单位也可能由单位领导、科室领导、关系要好的同事或单位人民调解室进行调解。有的也通过左邻右舍和亲友调解。对于比较复杂、矛盾比较尖锐、涉及面广甚至涉及的民事纠纷以行业调解组织和专门调解组织调解为主,有的还由多部门联合进行调节,调解的地点也主要在专门的调解室,调解的程序也相对要正规的多,调解协议也以书面协议为主。

城市民间调解在形式上的发展动向。城市传统的民间调解形式固然在维护善良正义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普法工作的深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城市的民间调解在形式上也越来越程序化。民间调解特别是涉及专门问题和群体性纠纷时,一般要经过当事人提出申请―调解组织进行调查并做好笔录―充分地收集证据―召集双方当事人陈述事实―质证―提出解决方案―达成调解协议―送达书面调解协议―回访这样较正规的程序,以使民间调解显示公正与可信服。

依据方面的差异

乡村民间调解的依据和发展方向。乡村民间调解的依据。乡村民间调解的依据主要是乡规民约或村规民约、传统习惯、教规、民间习俗、礼俗、人情伦理、民族习惯、家法族规、乡约行规、民间法等非正式法律。乡村民间调解的依据没有特定的、一成不变的内容,也不是只遵从某一个乡规村约或民间习惯,而是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各有所异。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一些偏远的乡村,民间习惯、风俗等民间法与国家法的规定不完全等同,当国家法与当地的习惯法在调整同一社会关系存在冲突时,往往表现为人们不求助于国家法而是诉诸自己所熟悉的民间习惯来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舆论、人情和面子的治理乃是最佳的治理模式,也是省俭(经济)的治理模式。”③比如在陕西农村出嫁女一般不继承父母的遗产,同时也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尽管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平等,可是一旦涉及出嫁女继承和出嫁女对父母赡养的纠纷,一般都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依据,而不是依照国家法律。简而言之,乡村民间调解的依据以不违犯刑事法律、以法律不禁止的民间法为调节的底线。

乡村民间调解依据的发展趋势。民间法作为民间调解的依据,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形成并提炼于人们日常生活,制约着人们日常行为,是一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具有地域性、非正式性特点,其内容十分繁杂、良莠不齐,加之民间调解群体的复杂性,很难对其进行统一划分并以大家公认的标准进行分类。但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也不断渗入,人们对于法律由原来的陌生也变得熟络起来,人们对于民间纠纷的解决也不局限于“和稀泥”和相互妥协“求和”的水准上,而是趋向于能够在“和”的基础上追求自己应有的权利。因此,对于民间法只能在社会公德的理念下将其分为“良俗”与“恶俗”,在民间调解过程中,对于良俗予以适用,而恶俗则予以摒弃。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民间纠纷的当事人也趋向以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是不管农村社会如何发展,民间法对于乡村民间调解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民间调解的依据及发展方向。城市民间调解的依据。城市民间调解的依据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主,辅之以社会公德与善良风俗。但在少数民族居住区以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尽管法律是民间调解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可是基于生产、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人们自愿选择的教规、教义、民族习惯、习俗仍然呈现常态和缓慢变化,它也是民间调解的重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要依据。例如,甲和乙两个人都是新疆维吾尔族,甲拿着自制的手工挂毯,乙拿着自己雕刻的和田玉挂件在巴扎上(即市场)出售时,甲想用四块挂毯换乙一个和田玉挂件,双方经过讨价还价后,甲乙双方双手拍地,该拍地的行为表示交易的成交不得反悔。这种行为类似于我国合同法中所述的口头合同。一般情况下,双方拍地后即时履行,甲把四块挂毯交付乙,乙把一个和田玉挂件交付甲,该交易也就结束。假如甲乙为此发生纠纷诉,双方陈述不一致又无任何书面证据,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对纠纷事实认定较为困难。但是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可对双方在巴扎上拍地的行为作为突破口,依据交易习惯和宗教习惯着手调解会有较好的效果。

城市民间调解依据的发展方向。随着改革的推进、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向城市迁移和流动成为不可逆转的局势。汉族与少数民族同居一区在很多城市已经习以为常,但与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关系相伴的是除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的纠纷以外还可能出现许多民族之间的纠纷,如果解决这些民间纠纷单纯依靠法律,有时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使矛盾激化,甚至上升为民族之间的。对于汉族居住区,进行民间调解在考虑公序良俗的基础上以国家制定法为主。但对于愈来愈多城市中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进行民间调解一定要考虑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在不与宪法和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将善良的民族习惯可以直接、间接或变通地引入民间调解,特别是涉及婚姻、家庭、继承以及合同的民间纠纷。

组织和调解员组成方面的差异

乡村民间调解的组织与调解员及发展。乡村民间调解组织与调解员组成。传统的乡村民间调解组织一般都是村委会或组委会或者乡、村镇企业的调委会,其调解员主要是由村长、村支书、村干部、长老、寨老、族长、族老、村老、退休教师、退伍军人、转业军人、宗教人士或其他的志愿者等“三老”或“五老”组成。

乡村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组成的发展动向。传统的乡村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依靠乡村的熟人社会、地缘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的威望,在调解村庄纠纷和维系乡村安定团结方面确实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但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就业理念的变化及大调解机制的逐渐形成,传统的乡村民间调解组织渐渐融入了新鲜血液,除了原有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县、乡、镇、团场或村、连队的司法局、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调解中心、法律服务所、议政会也都纳入到民间调解组织,有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专门的民间调解工作室或民间纠纷调解中心、移动调解车甚至行业调解中心。乡村民间调解员除原来的三老或五老以外,还出现大学生村官、连官、大学生志愿者、法律工作者、退休的警察、法官甚至律师。总之,乡村民间调解员除专门的民间纠纷调解室或行业调解中心的调解员以外,大部分调解员都是身兼数职。农村是欠发达地区,可农村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乡村民间调解队伍里肯定会出现更多的、专业的、专职的调解精英。

城市的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组成以及发展动向。传统的城市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组成。城市的民间调解组织原来主要是居委会、街道办、社区调委会、企事业调委会,调解员主要由居委会或街道办调委会的成员兼任或者由退休或下岗的大妈、大婶、大爷、老街坊、老邻居和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间调解经验的积累,传统的民间调解员中也诞生了一批老娘舅、老舅妈、“江大姐”、“卢大姐”等民间调解能手。

城市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组成的发展动向。传统的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在促进城市的稳定和谐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间纠纷的多样化、纠纷主体多元化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经常使这些传统民间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力不从心,再加上越来越多群体性纠纷的出现,更加使民间调解员感到压力巨大。因此,在大调解的理念下,派出所、办、综治办、区司法局或司法所下辖的调解处、调解中心应运而生,社区、街道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也不甘其后,先后成立了民间纠纷调解室,除此之外各个专门的民间调解室甚至明星调解室和行业调解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在新形势下,城市的民间调解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许多城市,除了传统的民间调解员外,医生、律师、会计师、大学教授、市、区人大代表、各地政协委员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也被吸纳为专兼调解员或民间调解组织的智囊团。④

调解对象方面的差异

乡村的民间调解对象和发展趋向。乡村的民间调解对象。以前乡村的民间调解对象主要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关系、妯娌关系、继承、赡养、邻里关系、民间借贷、民间借用、田地边界、田地灌溉、排水、土地承包、宅基地、房屋修建、家畜家禽饲养或致他人财产损害、饲养动物致人受伤等轻微侵权以及干群关系等所谓的小打小闹一类的民间纠纷。

乡村民间调解对象的发展方向。随着“三农”关注度的提高,乡村公路的开通、通讯设备的健全、农业技术的提高、村镇企业的兴起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再加上打工潮的涌现,乡村民间调解对象除原来的纠纷类型外,出现了土地转包、拆迁安置、环境保护、医患矛盾、承包合同纠纷、生产经营性纠纷、交通事故、征地拆迁赔偿、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留守老人赡养照顾、婚前彩礼纠纷、劳动争议、劳资纠纷、小额借贷、土地使用和林木权属或池塘权属争议等新型民间纠纷。这些民间纠纷有的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发展成为,有的具有突发性、很强的季节性和迫切性。

城市的民间调解对象和发展方向。城市传统的民间调解对象。城市传统的民间调解对象主要是夫妻婚姻关系、婆媳矛盾、邻里矛盾、老人再婚、家庭成员赡养、财产分割、子女教育、继承、抚养以及轻微侵权等鸡毛蒜皮的小事。

城市民间调解对象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转型,民间调解对象除原有的纠纷以外,还向拆迁安置、征地拆迁赔偿、劳资纠纷、物业纠纷、超市保管、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房屋装修、小区内车辆停放、房屋和车辆买卖、环境污染、医患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交通事故、采光、小额债务、生产施工安全、民族关系等社会热点、难点的调解对象扩展。各种新旧矛盾纠纷凸显叠加,民间调解的对象不管从数量、所跨的行业、难易程度还是双方当事人诉求方面都在不断增加。总之,城市的民间调解对象日趋复杂、多变并且很敏感,稍不留神就会引起,甚至发展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恶性事件。

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与城市的民间调解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差异以外,还在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效力、环境、方式、经费来源与物质保障以及调解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但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外延的扩大,民间调解的社会化、行业化、专业化和公开化,使民间调解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日趋缩小,再加上民间调解电视栏目的盛行,使民间调解最终趋向一致化。

(作者为新疆警察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广义的民间调解是指法院调解之外解决民间纠纷的各种方式的调解。狭义的民间调解即纯民间调解,“由民间组织或者个人主持的以民间通行的各种社会规范为依据通过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劝解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并自动消除纷争的活动。”本文的民间调解是指广义的民间调解。

②非纠纷解决机制ADR即“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的简称。中国学界一般译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

③徐忠明:“如何思考中国传统法制的现代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西法律传统》(第4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4年,第266页。

第2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游 发展历程 启示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旅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该国国民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美国作为头号经济强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经达到36,200美元,富足的国民促进了旅游市场的极大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猎奇,回归大自然的心理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乡村游从7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随之,诸如生态游、文化游以及绿色游等新旅游现象的出现,这些名词也同时成为了很多乡村游产品的销售主题。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乡村游也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旅行社和地区相继推出了此类产品,这一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乡村游的发展历程及原因,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国对乡村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乡村游在美国的发展,首先要界定什么是乡村。由于统计某个地区的居住人口相对容易,所以这通常是一个用于界定乡村和城市的标准。在美国,经济研究服务部(ERS,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把常住人口少于2500人的地区划分为乡村。常住人口在2500人至19999人的被划分为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常住人口为20000人的地区被划分为城市。美国统计局则把所有非城市地区定义为乡村,而城市的标准是常住人口在50000人以上。当然其它的联邦机构所使用的界定乡村的标准也是各种各样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一从统计数据方面能够提供清楚资料的标准相比,旅游学者使用的标准更加模糊但是却更加科学,他们认为可以被视为界定乡村的标准是安全的,居民存在固定的价值观,周边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自然美景,在那里每个人都受到尊敬和友好的待遇。鉴于这一标准在旅游业界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如此。

美国乡村游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乡村游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和水乡旅游等。人们通过参与在乡村的观光度假、探亲访友、考察体验等,既可以观赏田园景色,也可以参与田园、牧场等的耕作,还可以分享丰收果实,参与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这样既可陶冶情操也可强身健体,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美国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有本国人所推动的。正如Aramberri(2003)所说,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国际旅游的地位远不如国内旅游重要,这一点尤其在美国较为突出。根据美国商务部在1997年的数据表明,尽管国际旅游者每次在美国平均逗留的时间为15天,但是平均游览的州只有1.6个,绝大多数国际旅游者一般都不会离开城市,因为他们来访的目的多数是为了探亲访友或者参加一些会议。因此乡村游的主力仍然是国内游客。而且根据美国旅游调查局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旅游行程是在100英里以上,但是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在同一个州之内,这说明某个地区乡村游的主力还是本州内的居民。比如,曾经有专门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明尼苏达州,以乡村为旅游终点的大多数居民就是来自于本州。在美国,乡村游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是乡村游发展的前提。二战后,在美国,州际间的高速公路及配套的二级公路系统发展迅猛,使到达美国48个州及夏威夷地区的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变得非常容易。而与欧洲众多地区相比,美国的铁路系统相对欠缺,很多远距离的乡村也只是通过公路连接,这样就导致了远距离乡村游的高成本,同时国外的游客要到达乡村的障碍也就变得更大(必须要汽车),因此某地区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由周边城市的人口所推动的。

公共土地用于娱乐目的的规定为乡村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20世纪初,罗斯福政府建立了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大片广阔的、未经开垦的土地被留作保护和娱乐双重目的。同时,一个重要的联邦土地管理机构――美国森林服务部也于1905年创建。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于环保的目的,政府更加倾向于增加公共用地,限制其用于工业目的。如1964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荒地法》以保护土地资源。

二战中新技术和设备的过剩是乡村游发展的直接动因。尽管大量的公共土地被用于娱乐,但是也直到二战以后,乡村游才真正与公共土地的娱乐用途直接相联系。因为在这之前人们并没有找到好的娱乐方式。而目前人们在进行乡村度假游中所从事得最多的娱乐活动――滑雪和赛艇都与二战相关。根据一些旅游学者的调查,他们认为现代滑雪活动最开始是由从战争中回来的军队所带动的。而赛艇活动的发展是由于在战后留下了大量的救生艇,救生艇的军用转民用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娱乐方式,从此公共土地真正的发挥了娱乐效用。

美国城乡收入水平的加大促使乡村游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初级产品(诸如采矿行业)价格的下降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美国的农业人口越来越少,城市越来越多。美国的乡村小镇和村庄开始萎缩,城乡的收入差距也开始加大。而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早期一种新形式的乡村旅游开始呈指数增长,尤其是在一些景色宜人的乡村(如湖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乡村游被视作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在此时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推动其经济发展的其它产业都处于下降阶段或发展太慢,惟有旅游业可以抵消这些因素的不利影响。

州立政府的重视和相应机构的建立为各地乡村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美国的联邦政府并不重视乡村游的发展,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过多集中于发展国际旅游,即使是由国家旅游管理机构于1973年所制定的国内旅游法(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也根本没有提到乡村游。尽管有学者呼吁乡村游政策的出台,也没有得到国会、总统的重视。在没有任何联邦政策指导的条件下,各个州政府提供了支持。最显著的政策转变是各个州分别制定了新的税收立法,允许市政当局针对用于商业用途的食宿服务征税,一般被称为床位税、房间税等,这些收入被用于在当地建立“会议和旅游者办公署”(CVB,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这些机构的使命是带动本地区旅游收入的增加。以前仅仅是一些大城市才有足够的资金来建立这样的机构,而这一税收政策制定后,即使是一些小镇也建立了这样的机构。这一政策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美国乡村游的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政策。其它一些州立政策还包括建立旅游机构或部门,现在美国的每一个州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当地的旅游营销工作。

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费习惯的改变为乡村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富裕的国民出游的目的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光,他们更多的追求体验或者休闲,一些新的旅游消费习惯在逐渐形成,也对乡村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趋势具体体现在:人们对文化遗产观光游开始青睐;对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的兴趣逐渐增加;拥有更多的假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使人们更加向往乡村生活,憧憬宁静和无压力的环境;人口老年化以及老年人的出游活动愈加频繁。

节会营销推动了乡村游市场的拓展。数据表明,自从1980年以来,美国各地的年度性节日增加比例平均每年达到5%以上,很多乡村游正是以这些节日为纽带而组织进行的。如威斯康星州以世界的“汉堡之乡”著称,并且人们于1998年在该州烹制出了重达2.5吨的汉堡包,同时记入了吉尼斯记录,从此在该州每年都举行享誉全球的“汉堡盛宴”,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开始依赖于由于年度节日所带来的品牌效益,而这也成为了众多地区宣传旅游特色,吸引游客的有力工具。

美国乡村旅游对我国发展乡村游的启示

根据乡村游在美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乡村游项目,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诚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现在随着城市居民的逐渐富裕,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偏好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的旅游消费倾向,因此乡村游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本地乡村游的发展势必带动诸如农业、手工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拉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发展乡村游,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美国一样,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靠当地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的,诸如相关机构的建立都需要当地政府组织、管理,而这些机构在宣传和促进本地旅游市场的发展,管理和改进服务质量方面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使本地乡村游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做好配套的服务工作,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不要借各种名目收取大量费用,打消当地居民参与开发乡村游的积极性。另外,地方政府也要注重诸如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从而有效降低旅游者的到达成本,增加本地旅游市场的覆盖范围。同时,做好旅游用地的合理规划,也是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应该抓好的工作。

切合实际,更多地瞄准国内市场,特别是周边城市的居民。目前,国内有些乡村游项目在逐渐推出,但是在指导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些地方政府好高骛远,动辄打出的口号就是诸如“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等。在这样的导向下,耗费大量的、无效的宣传费用,而收效甚微。孰不知,乡村游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内居民,特别是周边城市的居民所带动的。因此,在选择目标市场上,一定要切合实际,打好“本地牌”。

第3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一、 城乡统筹发展

(一) 概念。城乡统筹发展是指转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思维方式,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相结合,进行和谐、统一的协调,全方位、全方面的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统筹的思路思考问题,有效解决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实现全面发展。

(二) 重要实现途径

1、 创新体制与制度,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2、 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3、 发展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4、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时城乡统筹发展的集中要求与实践表现。

二、 农村公路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 农村公路是城乡之间市场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衔接点”。农村公路的建设打破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封闭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开发,实现了将农村地区的土地、矿产、森林以及水电和旅游资源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信息、商品流通,将城市先进、新颖的信息与商品输入农村地区,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将农村地区的自然产物与农夫产品输入城市,促进城市居民的健康饮食、生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城乡的物质交流,方便城乡居民生活的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刺激了农村地区的消费,促进消费形成。

(二) 农村公路是城市与农村之间产业统筹发展的“纽带”。农村公路的建设投资,必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比如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农村公路的建设方便了人们的出游条件,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了其观赏作用于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村地区“农家乐”的发展,促成了“自驾游”的新型旅游方式,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促进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机械、建材以及物流等。

(三) 农村公路是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实现沟通的“桥梁”。农村公路建设,丰富了交通网,拉近了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距离,促进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延生,让农村居民接受现代化教育,树立现代化的科学生活方式。农村公路建设也带动了农村地区其他项目的改革,例如改水、改电、垃圾处理等方面,改善了农村地区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陋习。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也方便了农村地区教学与就医,确保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医疗保障水平。

(四) 农村公路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农村公路建设是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完善乡镇功能,带动农村周边产业发展,实现公路沿线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

三、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地区发展不均衡。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发展快速,总体建设通达率较高。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流畅度、交通路网密度上都落后与东部地区,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 后期管理、养护不到位

1、 缺乏养护人员,公路养护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在公路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后,极度缺乏养护。养护人员与农村公路建设速度比例严重失调,养护需求得不到及时、充分满足,存在季节性养护与临时养护现象。

2、 缺乏养护资金。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建设需求量急剧增大,资金需求量大,公路养护、管理面临着愈发严重的挑战。当前我国公路养护的资金来源单一,地方政府公共财物投入力度不足,致使农村地区的公路养护资金大缺口。

(三) 缺乏安全保障

1、 农村地区现有的公路建设技术较低,采用的设备不配套,路况差,缺乏相应的防护设施,存在安全隐患。2、 由于缺乏高级的设计技术,与配套的建设设备,导致建成的公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存在混合交通现象,并且像防护栏一类的基础安全设施也严重缺乏,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3、 废旧车辆过多,缺乏安全意识。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上升,农用车直线上升。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出行是常常搭载或自行使用摩托车、低速载货车,这些车辆稳定性不高,缺乏防护装置,安全性能得不到有效保障,存在严重的交通隐患。

四、 依托农村公路建设,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一)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

1、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实行企业投资、民间集资,从而提升农村公路建设的效益成本,从而促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2、 加强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路网覆盖率。政府在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强建设力度的投入,提供政策、技术支持,扩大农村的交通路网,提升覆盖率,从而丰富路网的服务功能,带动产业链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 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强道路养护管理,实现养护专业化、市场化,对公路养护进行合理的设计,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资金利用率,强化公路养护,保障公路安全。

(二) 强化农村公路建设的经济性与实用性

1、 农村公路建设的规划优化发展极。优化外联公路,深化公路通达度;优化交通路线建设,强化路网整体发展,从而确保农村地区资源的合理转化,实现资源经济实效性。

2、 公路建设等级适用性。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地形特征来对交通路网与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农村地区的交通标准适当,畅通、适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 加大农村运输业与农业物流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客运服务于货物运输服务,使之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比例相当,充分发挥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坚持将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经济需要为公路建设的落脚点,将农村客运建设和物流建设与公路建设合理连接,带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从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4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远教工程”)是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以及河南省政府的指示精神,遵照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统一部署,驻马店市于2006年、2007年、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远教工程,总投资近8 000万元(其中2006年投资2 088万元,2007年投资5 445万元,2010年为对遗漏学校的配备项目),工程覆盖了全市9县2区的3 055所农村小学教学点、小学和初中,覆盖率达到了100%。

驻马店市远教工程针对农村小学教学点、小学和初中的三种情况,采用了三种模式。模式一是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小学教学点,它的作用是把优质课程引入农村小学的课堂,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在农村小学中广泛应用,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模式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农村小学。它的作用是把课程资源、教学素材、“空中课堂”送到学生的面前,这一模式具备模式一的全部功能。模式三是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创造条件,并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按照远教工程“三种模式”的建设要求,全市共建成445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 349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61个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

驻马店市农村中小学远教工程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2006年、2007年的农村中小学远教工程在实施当年均被驻马店市市委、市政府列入为人民群众办的15件实事之一,市教育局领导也高度重视远教工程的实施,成立了驻马店市远教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该项工作,理顺工作关系,划清责任界限,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远教工程资金匹配落实,大力抓好工程实施,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统一协调,提高效率

在远教工程实施过程中,市教育局统一协调各县目县区、供应商和集成商之间的工作关系,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各项目县区按照“三种模式”建设的要求,在设备(软件)到位前均提前准备好工程所需的教学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教学收视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及时为各项目学校配套了相应的台、柜、计算机桌椅等设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高效率顺利实施远教工程创造良好条件。

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各项目县区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要求,在远教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各项目学校做好设备接收、保管工作,细致检查验收设备情况,认真签注货物交付凭证;在安装集成过程中,各项目学校充分配合厂商安装集成,安装集成完成后,及时做好校级验收工作,发现问题,立即与供应商、集成商协商解决,确保工程质量,并认真填写了相关验收表格。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市教育局组织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了远教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各项目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项目学校制定了配套制度,规范了管理。各项目学校在日常使用中坚持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尘、防雷等工作,建立了设备台账、设备使用登记簿、教学光盘借用登记簿,以及工作日志或周志,详细记录本单位设备器材的名称、型号、数量、使用、保养、故障、维修等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各县区加强远教工程资源应用、教学应用、成果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加强设备维护和各类技术服务工作,保证项目工作的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效益;建立了设备运行维护机制,保证设备最大效益的为教学提供服务。

第5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科技素质 城乡和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增长,并不利于城乡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与城乡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整体科技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专程度的占2.09%,大专以上的仅占0.56%。而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西部地区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3.10%,文盲、半文盲率超过16%。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科学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4.8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农村劳动力的94%以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较科技素质较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已逐渐成为许多农村家庭提高收入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和保障。

目前在城市和沿海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约有8000万,这些人以青壮年为主,除约1500万人是带家属在城市居住以外,还有约6500万人仅以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上过学,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科学教育,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无论从整体素质还是科技素质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状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科学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往往只能从事一些偏体力劳动和科技含量要求不高的工作,其收入状况也就较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科技素质低的现状。也正因为这些因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生存发展往往遭遇各种困境。

3、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低素质特点明显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在城市的竞争与发展中处于劣势。但应该说,无论从科技素质还是综合素质而言,他们都是农村劳动力中较高的。他们的流失使农村整体劳动力素质处于更低的水平。

在很多农村地区,青年人除了个别生病残疾的只好在家外,其他或是上学、当兵、经商、学手艺,或是出外打工挣钱。真正务农的青年寥若晨星。在干农活的几乎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在农忙时回来帮一下,就非常不容易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年老的父母和半成年的子女是农业生产的半劳动力,就是由这些半劳动力来耕作不多的田地,收获不多的粮食,维持日常温饱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既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上,也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只有通过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差距。同时由于现有从事农业劳动力的现状,使新的农业科技技能无法推广,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

二、劳动力科技素质对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至于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偏低已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与城市差距的缩小。

1、无法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劳动效率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通过科技的发展,才能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低素质状况,使许多现有的科技手段和成果无法运用到生产劳动过程中去,而只能沿用以往的落后生产方式,这既难于提高劳动效率,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成本的提高。因此,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迄今还明显落后于农业先进国家。

2、无法利用新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当前许多农村还在沿用千百年来的一些传统模式,其中一些内容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比如,一些效率较低的耕作方式;只管生产不重视流通渠道;生产发展与市场脱节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运用新科技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目前农村劳动力较低的科技素质很难完成这种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着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投资总体偏少,农业科研单位分工不明确导致科技资源配置浪费较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备、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能力的充分发挥。

3、缺乏科技意识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意识的提高,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是有些科技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影响了农民们对科技发展重要性认识。另一方面,有些农民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同时一些传统观念甚至使他们对科技还有一定的抵触。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对生产方式、精神文化方式的转变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同时制约了农村整体民主意识的提高。

三、通过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科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建全农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富有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

(1)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目前,可以通过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巡回服务团和服务小分队、开通服务热线等形式,大力推动科技人员下乡入户,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要,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扶贫性、创业性教育。

(2)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工程的实施规模,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3)继续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业转岗培训,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后的竞争力。

城乡和谐进程中,农村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保障。通过提高进城打工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收入空间,改善生活状况。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以青年人为主,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也不大可能都进城里打工。正是这些每年新增几百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生力军,主力部队。他们绝大多数人上过学,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文化科学教育,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关键是要落实在这些的青年人身上,他们的言行就可以直接影响其家里的人或身边的人。他们是土地的新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这也就是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所说的,就是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新型农民早日掌握、运用科技致富,让致富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2、运用科技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和谐发展要通过农业现代化及与城市化的相互协调来实现。而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关键就是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快速抢占当今世界农业技术应用的制高点,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我们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科学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特别是自主创新步伐,使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急需解决的课题。

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然会使城乡之间步入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城乡差距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最终实现城乡和谐。

【参考文献】

第6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城乡一体化

[作者简介]刘丽红(1978-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市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科学。(河北 衡水 05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58-02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将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的改变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可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大致可以分为务农和务工。为了挣得更多的收入、寻求更好的发展,许多农民走出家门,成为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出现的群体。他们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工作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属于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群。绝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是最廉价的劳动力,从事着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显示出了极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90%的人希望能在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问题,专业技术知识及就业技能的培训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需求,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

2.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现代化除了需要政策支持、市场、资金、技术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发展的现代化。从整体看,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受职业教育的比重更小。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党的方针、政策、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掌握受到较大限制,接受新的生产方式的步伐缓慢。农村职业教育在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接轨,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使之成为扎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力军。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和农村成为两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资金过度集中于城市,劳动力过度集中于农村,双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被阻断,导致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开发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培育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对人力的资本投入带来个人收入的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进城人员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真正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同时,要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生源短缺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生源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政府的财政投入较小的情况下,“以生养校”成为许多职业学校的生存法则。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普通学校的社会认同度要高于职业学校,这也是职业学校出现生源问题的重要原因。为解决生源困境,许多学校把招生门槛一再降低,招收了一批自身素质较低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网吧等现象,极大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使得招生更加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近几年,“两高”扩招热,吸纳了大量的学生入学,职业学校生源问题更加严峻。由于学校收费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水平低、实践机会少、就业难等原因,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退学和转校问题突出,流失了大量生源。

2.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得到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现实情况是,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学设备、试验和实习场地、专业教师等,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教育工程。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业教育事业经费的20%左右,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职业教育学校提高收费标准,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类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每年的结业劳动者受过专门职业教育的仅为10%。与此相对应,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有很多不能就业,这种供求矛盾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没有有效地分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许多企业对于所需的技术人员仅进行上岗培训或者学徒式培训,时间短、效果差,很难培训出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职业教育满足了企业的这种需求,因此企业应对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补偿措施,分担教育成本。

3.农村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存在种种弊端,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办学场地,多租住办公楼进行教学,办学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没有能力或者不能及时添置教学所需设备;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农业生产和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挂钩,而大多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僵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授课方式多以“黑板理论”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农村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应配备大量专业教师。许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比重较高,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四是就业形势严峻。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每年有大量的学生不能就业。有的学校采取了“订单式教学”、联合办学等办学方式,但效果不理想。个别学校采用“虚假订单”的办法骗取生源,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或者在试用期满后被用工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社会声望。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迥然不同,是一种实用教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普遍重视国民教育,视职业教育学校为无奈之选的“二流学校”,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声望和地位一直处于劣势和弱势状态。同时“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绝大多数农村家长把升入正规大学看作是孩子脱离农村生活的唯一希望,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学子升入大学,但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却是凤毛麟角,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更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消除偏见,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职业教育的氛围。要消除人们重视传统教育的观念,正式职业教育,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国民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发展。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农村职业教育享受到国民教育的各种待遇,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那些做出成果的优秀生产技术人员要进行奖励和宣传,改变人们的主流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全社会营造职业教育的舆论氛围,最终形成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确立办学宗旨,明确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于城乡一体化为办学宗旨,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办学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要植根于农村,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现在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偏离了办学方向,把对口升学和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当作直接目的,没有真正发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职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在师资力量配置方面,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大多数缺乏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要引进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技师等作为专业教师,编写能够学以致用、用而有效的乡土教材,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形式,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

3.多方联动,打造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农村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市场、企业等的关心与支持。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履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职责。由于政策和制度的不公平待遇,农村职业教育处于教育链条的薄弱环节,办学条件差,设备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社会影响远不如普通教育。政府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给职业教育以国民教育待遇。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和推行职业教育券,为贫困地区的人员接受职业教育提供经济保障。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相应的教育经费,使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二要面向市场办学,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使农村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相关部门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与支持,及时为学校提供市场信息及基础数据支持,减少职业学校的办学盲目性。三要开征企业职业教育税,分担农村职业教育成本。农村职业教育属于高投入的教育范围,仅靠政府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远远不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是农村职业教育除受教育者外最大的受益者,应分担教育成本。开征企业职业教育税,可以为农村职业教育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也可以避免企业的“虚假订单”现象。受教育者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应加强校企联合,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学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场所。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物古迹资源;一步到位开发方式;分步到位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30-03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应该说是相当丰富。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无疑对更好地实现其本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的一些过度开发行为却又严重地影响到了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事实上也正是有鉴于此,现阶段在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展开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也就有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对两种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利弊的简要剖析

尽管实践中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有许多种,但相对而言,影响大和应用广的却属“一步到位开发方式”和“分步到位开发方式”这两种具体模式。既然如此,在深入剖析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选择这一问题时,我们就从上述这两种开发方式的分析入手。

1.1 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乡村旅游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主要是指在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进行资源审查、开发条件论证的基础上,在科学规划文本的指导下而对文物古迹旅游区的项目设置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所进行的一种一次性的投资开发运作方式。实践中,当投资者的资金与技术条件良好、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且同时又能够对市场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时,对乡村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一般就会倾向于选择这样的一种开发利用方式。

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其能借助于科学的规划文本来对景区的开发范围、开发强度、开发内容进行严格的界定与限制,由于其能对相关的保护性项目和开发性项目进行系统的和相对完善的投入,因而实践中其也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不仅如此,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其采取的是一次性的投资方式,因而实际运作中就又有必要将文物古迹资源的实体与内涵都进行展示;而恰恰是这样的一种行为,无形中就十分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此外,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方面的制度条款的相对完善,因而又必将会有助于大大地提高景区以后的经营与管理效率。尽管如此,考虑到在“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相关的项目开发资金与技术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因而实践中对于相关政府(尤其是乡村政府)与开发商来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自身的资金与技术压力,应该说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考验(对于一些资源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旅游区的开发来说,情况就更是如此)。

1.2 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利弊分析

在乡村旅游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分步到位开发方式”主要是指开发商对于文物古迹旅游区的开发项目采用分步到位、逐步完善的开发方式来进行开发;实践中当投资者受制于自身的资金与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同时又不太容易对市场的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时,采取这种开发方式往往就能较好地规避投资风险。

相比较而言,在乡村旅游旅游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主要优点便是开发过程中的资金与技术问题容易得到解决,因而对相关政府与开发商的压力就不会太大。尽管如此,“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在“分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相当部分的旅游资源不能完整地展示给旅游消费者、由于许多的旅游配套设施难以及时跟上,因而最终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内在价值的充分体现,而且也难以真正有效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分步到位开发方式”下,由于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难以及时跟上、尤其是景区内的相关保护及防污处理设施的欠完善,因而实践中势必又会对文物古迹资源的有效保护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

2.影响乡村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的因素探讨

由于“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缺点,因而实际开发过程中,相关开发主体往往就会依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地加以选择。从总体上看,文物古迹开发方式的选择在实践中主要会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物古迹资源的开发理念、文物古迹资源的属性与价值、相关开发主体的资金及技术实力、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以及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投资风险等等。上述的影响因素尽管涉及面较广,但从实际的影响情况来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文物类型、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以及所需投放的资金与技术这三大因素对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开发方式选择的影响(具体情况见图1)。

在图1中,假设文物的敏感性为坐标轴Z、文物的开放程度为坐标轴X、资金与技术的投放度为坐标轴Y,于是就有三者间的函数关系为:Y=F(x);X=F(z)。这样以来,这三者间的关系就又可以表述为:文物古迹的类型决定了文物古迹旅游区的最大容量(也即是文物古迹的开放度),而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又决定了文物古迹开放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投放;与此同时,资金和技术的投放以及文物的开放程度也对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开发风险、开发资金及开发技术拥有度这二大因素对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开发方式选择的影响。实践中,当经营者拥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同时市场的开发风险又不大时,其往往就会倾向于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以便借此最大限度地获得投资收益;反之,实践中当经营者缺乏相应的资金与技术、同时市场的风险又显得比较大时,经营者往往就会减少资金的投放力度并进而借此以规避风险。此外,实践中资金与技术的拥有度还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开发理念。

3.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物古迹资源开发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物古迹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在实践中各有优缺点,因而经营者往往就会依据这两种开发方式的具体的投资收益状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这里,由于不存在其他博弈方的决策及行为选择的作用与反作用,因此,这种博弈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单人博弈模式,属于实践中的最优化问题(也即是获得了经营权的经营者如何去进行决策的问题)。

3.1 乡村文物古迹旅游区经营者开发方式选择的博弈模型的构建

3.1.1 博弈模型的行为主体与相关参数分析

在这种比较典型的单人博弈模式中,博弈的行为主体应是获得了文物古迹资源经营权的经营者(由于文物古迹旅游区是实行管理式经营还是转让式经营将会产生不同的经营主体,因此,实践中获得经营权的主体便可以是地方政府、非利润组织以及旅游开发商等),博弈中的战略决策选择为“一步到位开发”与“分步到位开发”,博弈中参与人的支付为“一步到位开发”的所得收益与“分步到位开发”的所得收益(由于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实践中任何一种开发方式就都会面临着一定的开发失败的风险;相比较而言,采取“一步到位”的经营方式的经营者如果开发失败的话,将会比采取“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经营者损失更大)。

3.1.2 博弈模型中支付矩阵分析

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文物古迹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假设“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开发收益为X:X=A-B(其中,A为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所得收益,其主要包括开发过程中的直接收益、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保护资源而产生的长期收益以及方便日后管理所节省的开支等;B为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具体支出,其主要包括相关的投资成本、筹资成本以及为延长文物古迹使用寿命所投入的日常维修保养成本等),“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开发收益为Y:Y=C-D(其中,C为分步到位的收入,其主要包括项目的直接收入和其他方面的收入;D为分步到位开发的支出,具体包括在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破坏成本、由于相关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日后经营管理的支付成本以及由于资源未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而文物古迹的开发风险或说是开发失败率则分别为-B和-D(-B为一步到位开发背景下的开发所造成的投资成本,-D为分步到位开发背景下的开发所造成的投资成本)。“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具体得益矩阵见表1。

由表1中可以得知,在这种博弈模式下,开发商与市场无形中构成了两个博弈方;开发者有一步到位和分步到位这两种开发策略可供选择,同样其相关收益也出现两种情况。矩阵中的4个元素分别代表开发者在4种可能的情况下具体收益(成功收益与失败损失的值)。

不仅如此,上述的“一步到位开发方式”与“分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具体得益矩阵还可以用拓展形法来进行更清晰的了解(如图2)。在图2中,第一个信息集为博弈0,也即是市场的选择节点。由于博弈方1(经营者)在决策时无法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选择与需求,因而尽管市场的选择道路涉及两条路径并分别达到两个不同的节点,但博弈方1仍然只有一个信息集(也即是意味着只要作出一个选择);只是在这里,博弈方1的两种策略却会对应着四种结果(也即是对应开发风险所对应的四种策略)。

图2 开发方式扩展形

结合图2中的相关情况,我们不难得到开发者一步到位时开发商所应获得的期望收益为:(A-B)×k+(-B)×(1-k)=A×k-B×k-B+B×k=A×a-B;而开发者分步到位时开发商所应获得的期望收益为:(C-D)×k+(-D)×(1-k)=C×k-D×k-D+D×k=C×k-D。由于实践中各经营者会倾向于选择能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战略,因而当一步到位开发的期望收益大于分步到位开发所获得的收益时(也即是:A×a-BC×a -D),开发者往往就会选择一步到位的经营方式。这时又有:(A-C)×a(B-D),a(B-D)/A-C。显然,当开发商的成功率大于(B-D)/A-C时,开发商一般就倾向于选择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反之,开发商就会倾向于选择分步到位的开放策略。考虑到一步到位开发与分步到位开发均与市场的开发成功率息息相关,而开发的成功率又与一步到位开发及分步到位开发的收入之差(A-C)、一步到位开发成本与分步到位开发成本之差(B-D)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就又不难得出如下的几点结论:一是文物古迹开发的成功率越高,那么开发者选择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可能性也会越大;二是如果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所得之收益比分步到位开发所得之收益越高,那么开发者选择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三是如果一步到位开发方式的支付成本比分步步到位开发方式所支付的相关成本高出许多;那么开发商选择分步开发方式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3.2 文物古迹开发方式战略选择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激励

根据上述的博弈分析结果不难发现,实践中开发商在选择自己的开发方式时一般会受到开发成功率、一步到位所得收入与分步到位所得收入之差、一步到位所支出成本与分步到位所支出成本之差等因素的影响;既然如此,实践中在开发方式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的实施方面也就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说来,对于那些能够一步到位开发的景区,采取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相对于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就应是更有利于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及有效地利用的;而对于那些因技术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无法满足对整个文物古迹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和保护的,采取分步开发的运作方式就不惜为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考虑到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对技术、资金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为有利于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践中充分抓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是有相当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一是经营者必须要加强开发条件的论证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开发风险。为此,一方面开发商应切实做好包括投资环境、客源市场、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论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文物古迹旅游开发的规划质量;另一方面还必须要注重文物古迹旅游产品开发的地方性和特色性,在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突出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休闲娱乐功能的完善以及整体旅游环境的塑造。二是要强化政府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一步到位开发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强对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方案的审查监督,建立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标准及有效的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则应适当增加文物古迹开发者的经营转让时限,切实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同时,政府还应通过提供诸如贷款担保、分期支付经营权转让款、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进一步地降低一步到位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并最终培育起一种有效的一步到位的开发偏好与开发预期。

与一步到位的开发方式有别,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除了应做好与一步到位开发相关的市场论证、旅游开发质量把关以及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外,政府还应下大力气加强对景区建设项目的管理及审批。由于受资金及经营者自利特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分步到位的开发方式下,开发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将投资的重点放在能给自己带来较高收益的项目开发上;相反,对那些暂时与自身的获利无关或是关系不大、甚至在短期内表面上看还会带来些不利影响的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则往往投资积极性不高、甚至是不加理会;为此,在文物古迹旅游项目的审批及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就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对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定其保护性的标准。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JY13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文库(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45-51.

[4]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2004,(1):22-26.

[5]史晓玲.探析景区产品的市场化问题[J].旅游学刊,2003,(6):75-79.

第8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 美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乡村旅游发展新出路:基于新型城镇化平台的嵌入式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基于旅游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论证 城镇化趋势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及对策 吴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心镇发展战略研究 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探讨 快速乡村城镇化背景下桂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发展研究 基于规划视角的主动城镇化发展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的汤岗子新城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商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完善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问题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制约及对策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建设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张朝枝,保继刚. 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5(4).

[11]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

[12]石金莲,崔越,黄先开.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北京的启示[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5).

[13]李经龙,詹染,王亚茹. 美国国家游径系统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2015(2).

[14]张鸿雁.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5]王琼英,冯学钢.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第9篇:乡村向城市发展范文

返乡投资、家门口创业成新趋势!农村,下一个经济发展希望点!

广大农民的根在农村,远离家乡的早遭受的种种境遇使得一些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愈加浓厚,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多人在家乡处致富成功,使很多人认识到如果根的养分不足,没办法真正的奔赴小康,中国也很难为发达国家。

说过了,中国想要继续发展,肉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骨头,就得攻坚,农业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在这场攻坚过程中,许多人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获得的成功,他们或值得你学习或给予你鼓励、信心。

一个漂亮女记者的弃笔从农:

只为大山里幸福的苹果

刘阿娟,爸爸的苹果创始人,曾经是记者,后来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也为了重新唤起父亲对人生的热情,阿娟创办了农业020平台“爸爸的果园”,把家乡陕西淳化最美味的苹果分享给大家。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爸爸的苹果”受到用户的喜爱和认可,阿娟的故事也登上了《读者》杂志、《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

她的爸爸一辈子对果园有着执着的爱恋,而她却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走入大城市,爸爸懂得种植,却不懂得改销往哪里,而她在北京混的如鱼得水。后来的为了照顾生病的爸爸,唤起爸爸对生活热情,她义无反顾返乡,帮爸爸经营苹果园,销售苹果,她的目标是不施农药种苹果,借助网络,让苹果从地头直达用户,让用户吃到没有农药残留的、全熟的新鲜苹果。

毫无疑问,一开始的她一直是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但她努力,恶补自然科学,从苹果花期二十多天,一直在家,惊讶苹果花从绿苞到露红,到花瓣一点点儿舒展、打开,再到坐果,生命一点点舒展,果树里有灵魂。细微的发现苹果的变化,利用网络等渠道,最终她获得了成功。

农家女32程师周小英,

辞职养豪猪为什么能赚钱?

当上年薪10万元的工程师,你还想辞职回农村养猪吗?相信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而武隆县长坝镇茶园村的周小英却这样选择了,从上海返乡。

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乡养豪猪,面对父母的不理解,面对村民的嘲讽,即使跌入创业的最低谷,周小英也没有放弃对梦想的坚持。养殖户可常年引种。人工养殖豪猪,以圈养最好,便于管理,笼舍建造设施很简单,投资小,饲养密度为1~2只/m2,均实行生料饲喂,人工养殖豪猪工作强度轻,一般一个劳力年可养400~500头。

人工养殖豪猪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市售价70~90元/公斤,饲养一只豪猪年生产成本只需120元左右,如按豪猪生长速度八个月体重13公斤,市售价70元/公斤计算,一只商品豪猪可创利790元,如饲养一只母豪猪效益更加突出。

如今,她的豪猪生意遍布周围省市,她带领下的豪猪养殖合作社今年销售收入也突破1000万元,帮助一大批乡邻脱贫。

返乡创业选择项目需要注意的是: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创业时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或项目。如果对选择的行业或项目一无所知,必须先“充电”,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刊、杂志,了解相关知识与信息,同时向当地专家咨询请教,必须由“外行”变为“内行”。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才能考虑涉足该项目,然后由小到大,稳扎稳打:积累经验,做大做强。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创业风险,防止投资失败。

要紧跟当地产业发展方向

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发展的产业,一般都是当地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切实可行且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选择与之相关的项目,一是风险较小,二是技术上有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作为依靠,三是和其它农户“抱团”发展,能够形成规模效应,配套服务与产品销售都更有保障,四是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与帮扶。但也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发展。

要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农民回乡创业,不能在媒体广告、信息资料上看到什么项目赚钱就上什么项目,或者在外面看到别人搞什么项目赚钱就上什么项目,一定要对本地的资源、条件有深刻的了解与充分的认识,立足本地资源、条件优势,谨慎地选择项目,这样将来的产品在成本、质量上才有比较优势,进入市场后才有竞争能力。如果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优势,就很难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要关注影响项目成败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例如种植蘑菇,有丰富的玉米杆、稻草等生产原料,有市场空白,只是能够上此项目的基本条件。但如果细想,购买菌种不便、原料营养不佳、栽培技术不懂、产品销售不畅,这些细节问题都足以导致项目失败。因此,对所上项目一定要通盘考虑,不仅要看到有利的方面,更要认真地分析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如果该项目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或细节问题,就不能贸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