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食品安全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理论知识

第1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一、质量监管与质量监督

近年来,“质量监管”成为一个在中国的质量词典里频繁出现的词汇,成为体现社会对质量安全期望值的基本概念。但“质量监管”没有严格的理论和技术解释。对质量监管内涵的认识,可以从质量监管的社会期望去把握。

“质量监管”的社会期望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一是对产品质量特别是对食品等密切关系健康安全的产品质量要把好市场关,决不放过任何可能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产品进入消费领域:二是这项工作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一部分,因为政府有责任和能力承担这一职责:三是相关部门要负起责任来做好这件事情,失职渎职要追究相应责任。因此,“质量把关”、“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就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对“质量安全监管”提出的要求。

相对有着清晰的理论和法律解释的概念是“质量监督”。质量监督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工作措施和制度,但是“质量监督”并不同于“质量监管”。国际标准Oualitv Management andQuality assurance-――Vocabulary ISO/DIS 8402:1994对质量监督(OualitvSurveillance)定义为:“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对实体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这一概念也被国家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GB/T 6583―1994等同采用。在美国,一般也把质量监督(quality surveillance)解释为:“对条件、方法、程序、产品的状况进行监测、验证,以及对相关的记录进行分析。以确保既定的要求得到满足。”

质量监督实际也是一种合格监督形式。国家标准提出“合格监督”的定义是:确定持续满足合格要求的合格评价。2002年的国家标准规定合格监督的定义是:确定是否按规定的要求持续合格的合格评价。

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规定看,对质量监督主要功能表面上的解释不外乎监视、验证、分析、评价等内容,尽管质量监督的内涵和职责不断发展,其概念始终没有脱离这个基本范畴。因此,无论从标准的定义还是从国内外惯常的解释看,“质量监督”的理论概念都与“质量把关”的社会期望有明显距离。

实践中,行政部门提出质量监督的概念是:质量监督是根据政府法令或规定,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的活动。进一步解释为:质量监督是为了确保产品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监视、验证和分析,并对不满足要求的产品及其责任者进行处理的活动。这里把“对不满足要求的产品及其责任者的处理”纳入了质量监督范畴,但是依此概念而实施的行政活动仍然不能满足质量监管的期望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产品和责任者的行政处理不能代替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的工作。

实现质量把关,必须在质量形成过程的监视、验证、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提出纠正质量差误的根本方法、方案,并组织实施,以防止再次产生类似质量问题。“质量监督”的概念在过程的描述中没有明确这一点,这就必须寻找新的理论阐述,为“质量监管”提供思路的支持。

二、质量监管与质量控制

“质量监管”与“质量监督”仅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质量监督。根据管理学概念,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计划、协调、控制、监督等,监督仅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为了更好的“管”,必须落实“控制”等其他各项具体职能,特别需要用“质量控制”的概念去研究“质量监管”。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提出质量管理的三部曲: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因此,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职能。

什么叫质量控制?国家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GB/T6583-1994中,“质量控制”的定义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该标准作废后,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又对“质量控制”做出定义:“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该解释与“质量把关”的内涵一致,而且跟“质量监督”定义中关于“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的表述也相吻合。也就是说,质量控制应是质量监督概念中本来之意,问题在于“满足规定的要求”是一个较原则的表述,定义没有解析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和过程。所以,需要从控制理论的角度对“质量控制”的内涵深入讨论,同时解决对“质量监督”概念的不完全认识问题。

标准提出:控制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计划目标而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视并纠偏矫正,确保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况动态适应的行为。所以,控制包括三项主要活动:一是制定计划目标,提出控制的目的和依据:二是实施监视,对照目标的要求检查计划的实际运行状况:三是对发现的实际运行与计划目标的偏差进行纠正,使之符合计划目标的要求。简言之,控制:目标+监视+纠正,质量控制的过程则应当是制定质量目标、监视质量运行情况和检查质量绩效、对发现的质量偏差进行纠正,这一过程正体现了GB/T19000-2000标准定义提出的“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本义,

质量监督之所以不能满足质量把关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质量监督”从概念上没有强调、从职能上没有落实系统纠偏和质量改进的工作。因此。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对质量监督工作进行完善,是提高质量监督实效性的需要,

以质量安全为目标的质量把关,就是宏观层次的质量控制。宏观质量控制就是质量安全监管主要思路的理论解释。当前,亟需从宏观控制角度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全面研究。

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路

(一)宏观质量控制

宏观质量控制实际上是通过社会组织的协调,实现拟控制社会物质产品的总体质量以及保证这些产品质量的相关要素满足质量要求的控制活动。同通常控制活动一样,宏观质量控制的过程:一是制定宏观质量目标:二是对目标的实现实施监视:三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其中,最需要讨论的是目标和质量差误纠正的问题。

1 宏观质量控制目标的系统思考。宏观质量控制系统思考的问题基本有三个层次:微观层面问题,系统

层面问题和宏观层面问题,三个层次的相关要素:一是产品,二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条件:三是影响产品生产及其生产经营条件的所有环境因素。三方面要素的集合构成宏观质量控制的目标体系,因此也就形成宏观质量控制的三种情况,即:关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对产品质量的直接监督管制:关于质量系统的控制――对形成产品的主要要素和环节组成的系统实施的控制,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涉及行业性普遍问题的控制:关于质量环境的控制――主要是针对影响产品质量、影响产品质量控制及影响质量系统控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实施的控制。

2 质量差误纠正的核心问题。实践证明,质量安全管理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质量差误和质量违法行为纠正乏力。因此,“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就要高度重视纠正质量差误的工作,切实落实纠正质量差误的实际措施。

任何质量问题都是生产经营组织――企业行为的结果。因此纠正差误的工作也必须通过企业直接落实。行政组织的行政产品影响和改造企业经营环境,发挥着间接控制社会产品质量的作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影响企业?这是研究宏观质量控制中纠正质量差误工作的核心。

(二)宏观质量控制措施

宏观质量控制的措施实际就是直接和间接影响企业的方法和手段。宏观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

1 思想意识措施。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法制教育、质量知识与技能教育等途径提高管理者、从业者的思想道德观念水平和相关知识水平,促使其自觉遵守有关质量安全的道德准则,自觉纠正违反质量安全规则的行为,

2 公共政策与质量机制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市场竞争政策、安全生产政策、质量奖励政策等公共政策建立导向机制与制约机制,促使提高企业素质,实现结构优化,从而达到宏观质量控制目的。

3 行政管制措施。主要是通过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依法进行的行政措施规范企业的质量行为,督促和指导企业依法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

4 技术标准规范措施。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服务、技术标准及其他技术规范等技术性措施为企业提高质量水平、纠正质量差误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达到控制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和保持期望水平的目的。

这些控制措施都是通过影响质量系统、质量环境,从而促使企业采取具体措施建立质量目标,纠正质量差误,保证质量水平。质量差误的直接纠正行为基本是通过企业实现的,所以,宏观质量控制原则上属于间接控制。

(三)宏观质量控制类型

遵循控制理论规律,宏观质量控制主要类型是:

1 前馈控制。前馈控制能够避免预期出现的问题,是最期望的控制。对食品安全监管来说,所有的预防性控制都是前馈控制。前馈控制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在总结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标准、教育培训以及市场准入等行政措施和工作制度等为手段,从环境和系统完善角度建立避免发生重大质量差误的宏观条件:二是在质量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快速预警系统,其控制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已经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质量事件,用已知的有准备的措施防止未知事故的发生或蔓延,一些国家建立主动监测网络对微生物等造成的食源性危害进行监测和评价,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就是实现前馈控制的有效工作。

2 同期控制。同期控制(又称现场控制),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等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所有可能的手段获取有效信息,及时纠正质量差误,以防止质量缺陷产生不良后果。同期控制的特点是发现问题后的纠正周期短,其滞后时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宏观控制主要是针对系统性问题,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的周期较长,真正做到宏观的同期控制难度较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食品质量同期控制实现的可能性在增大。

3 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最常见的控制形式,尽管反馈控制质量损失难以避免,但是由于其适用于一切活动过程,可直观的了解工作效果,针对性强。所以,事先控制和同期控制虽然是实现质量把关的理想措施,但是现在的质量宏观控制仍是反馈控制为主。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发现质量缺陷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反馈过程的时间滞后影响将明显减小,反馈控制的有效性相对提高。通过提高反馈效率加强反馈控制,是当前经常采取的办法。反馈控制之所以有效,在于质量差误反馈后,行为主体着力纠正质量差误及其发生的原由。纠正质量差误,是宏观质量控制的关键,

(四)宏观质量控制的预防和纠正

关于对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防,经济和科技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但是,学习和应用这些经验,还必须考虑中国国情。在美国,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一般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企业管理相对规范,从流通领域追溯源头也较容易。而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中国则不同:食品生产链长,食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管理水平参差不一。仅在山东省就有食品生产企业87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仅占10%。因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则成为有效实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前提。

特别应当引起重视的是质量控制过程中的纠正环节。“纠正”是实现控制的要害,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纠正力度弱,则违法成本低,导致质量失控。当前对纠正力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1 实施纠正行为的主体与执行,在我国,负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职能的部门很多,但是承担纠正职能的部门或职责并不明确或不落实。一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握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界限是一个正在探讨的问题,职能界限和任务不清的问题难免出现。二是因为宏观过程中造成质量波动因素的系统性特点,致使大多质量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属于体制性政策性的问题较多,宏观纠正质量差误的工作往往需要较高层次工作的介入或支持。因此,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责必须通过有效法定方式予以明确。

第2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大规模的食品厂生产不规范,学校食堂食品不卫生,小摊贩卫生食品卫生问题严重……各种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了社会的秩序,是人们对于国内食品安全失去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足。而食品监管各职能部门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重中之重,它负责组织和实施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从食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查处假冒伪劣和无证加工等,对食品的质量进行监管。因此,想要保证食品安全,就要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进行探索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食品行业也不断的向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但是现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法规和标准不完善。而在食品安全监督中,起到做大作用的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起到了市场监管、市场准入和退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作用。从食品流通的源头入手,从食品的生产、投入市场等方面整顿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立后,不断地实行权利,充分的发挥了对食品市场监管的作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十分混乱,各职能部门相互牵制,责权不分明。自《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我国规定对食品安全监管实施“分段管理”的方法,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它肩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的重担,且其职能并不单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食品安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且它不是割裂独立的,是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其他职能相互关联,共同组建成一个全方位的交叉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随着食品行业的逐渐发展,食品安全监管范围扩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对自身的监管职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其实行监管职能时,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其对食品经营的监督和管理不专业。监督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完整的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使有许多细微的食品问题无法被发现;各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存在差异,偏远地区及贫困地区由于技术落后,其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各个地区的食品问题呈现多样化而产生了地区差异;市场准入及准出的把关力度不够,使许多不规范不合格的食品企业进入市场,而且会产生许多无证经营的小摊贩,增大有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3、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措施

3.1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体制。要使工商行政管理能够有效地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首先要从法律上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制定完整的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同时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在社会中的推广力度,从食品制造行业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食品监管制度,对于流通的食品进行不定时不定期抽检,检查不合格食品厂进行停业整顿。工商行政管理及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

3.2建立完整的市场准入准则。建立完整的市场准入准则,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食品不能给予生产。同时严格把控投入市场中进行市场交易的食品,对于不合格,钻空子的食品加工厂进行惩罚。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准则,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控食品投入市场时是否安全,减小不安全食品的市场交易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不安全食品。

3.3严格执行规范执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重视日常监管,加大日常巡视力度,并且做好严格的记录。对问题食品进行严格的惩处,坚决杜绝徇私枉法事件产生。训练有效的监管队伍,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整体素质,提高办案效率。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全民关心的一个社会焦点。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部门,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实行监管权利时,所存在的问题。切实履行职能,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其职能。从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开始,切实抓好市场准入与准出、食品监管、消费者权益保障,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万静.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唐刚.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J].法律与社会,2009(12)

第3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探索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该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食品化学分析、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和原理。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理论知识,很多实验是在为基础化学和基础生物学补课。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及在实践操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较少。课程设置大都以理论课为主干,把实验课当成是理论课的附属。单纯理论和公式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难学、厌学情绪,一些学生为了拿学分而学习,不能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需要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前期准备工作中,仅仅参与食品理化成分等的测定步骤,因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不完整,例如样品处理、数据处理等。样品的采集、制备、预处理及样品的保存等重要内容成了学生的“弱项”。即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但由于对数据处理方法不熟悉,误差概念不明确,导致分析结果不可靠,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就算完成任务,从来不想为什么会得到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内容有什么关系。

(三)实验室的很多设备不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各专业之间、各学科之间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还没有解决。例如ATP荧光光度计、甲醇速测仪等快速检测设备只能通过图片、说明书和网络知识了解,学生无法拿到这些仪器活学活用。

二、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以基础知识为主体,深入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强化教学效果,采取以下改革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提问、答疑等多种教学方法。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先进设备及多媒体,针对课程的特点,按授课知识点制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件,或直接播放Flas、实验录像片,使理论知识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3.授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特点,开展课堂讨论。主讲教师根据所讲内容列出讨论题,所列的讨论题目大部分是食品工厂或现实生活中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带有研究、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充分准备后再讨论,然后教师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学习。教研室采取定期组织教师听课,观摩教学,在授课结束后,主讲教师写出总结材料,并对试卷进行卷面分析和考试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4.增加实验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期末试卷出一些实验操作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其重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本课程以自主性和创新性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的总体思路既注重基本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又重视独立工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实验课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增加现代实验技术内容,并同专业课相结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中坚持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生产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葡萄酒厂、番茄酱厂、饮料公司、农产品检测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各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习,亲自参与食品生产和安全检验的全过程,使其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对食品品质及食品企业经济效益和声誉的重要性,通过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卫生检测等具体环节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并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实践环节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及尽快适应以后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基础性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实行“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生产实习中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论文。通过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增添新仪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丰富的科研经验充实教学内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注重食品成分含量的测定和食品中有害物质及掺假物质检测。我院购置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原子吸收、食品物性测试仪等先进设备,建立了中心实验室,实现与其他学院仪器设备共享,促进大学与企业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使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基础理论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毕业后走向食品研究、检验、生产及外贸等部门起到桥梁作用。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学生对这门课学习兴趣更浓厚,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叶瑞洪.《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7,2:46-48.

[2]黄丹,刘达玉.对《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5:108-109.

[3]胡伟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7(3):50-52.

[4]丁建英,张根华,权英.《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47-17348.

[5]袁高峰,方旭波,陈小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6-57.

第4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20-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加深学生对食品安全与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本院系的特点和实验中心的建设,对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供同行交流和探讨。

一、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奠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测原理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突出。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必须以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这也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实践基地。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我院原实验室的设备比较落后,而现代的仪器设备便于操作,在节省实验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的重要基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资助,建立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院已申报了四项食品专业课程为依托的实验仪器设备建设项目,其中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红外光谱分析仪、色差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已投入使用,这些实验设备既能满足《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需求,又能满足开展一些相关科学研究活动的要求。另外,在师资方面还培养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二者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开放性实验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目前课程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更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想办法。因此,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去掉陈旧的实验项目,使之更适应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首先,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食品安全的实例来选择研究对象,增强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实验项目,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取样和称量、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无菌操作过程、检测结果的观察和计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进行整合,开展“食品中菌落总数或大肠菌群的测定”综合性实验中,使学生既巩固了单元操作,又能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同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文献查阅、综合比较分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性实验,四人一组,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顺序,根据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出方案和路线,经过实验优选出合适的检测方案和合理的检测路线,对实验中的现象、问题和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并展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开放实验室建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完成需要较多时间的实验项目。另外,鼓励感兴趣、爱钻研的学生参加2~3人组成的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的锻炼,既能了解科研知识,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来训练学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拓了视野,并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真正融为一体地培养创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

此外,对于优秀的实验项目进一步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慕课(Moocs)课程设计和建设做准备。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即可。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外,还存在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想当然的操作,省略一些步骤,不动脑思考的现象。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敷衍塞责,出现雷同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上述弊端。例如改变实验研究对象,每个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2人,每组选择不同的食品或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如对不同食品的结果进行比较或对不同实验条件时的实验现象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另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还能增加成就感。

高等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每两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同时又能培养两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出现问题的实验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直至找出问题通过考核为止。

四、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侧重实验操作和问题的分析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上,甚至有的个别同学会偷懒抄写别人的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将实验成绩考核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实验课出勤(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报告(占30%)和实验课理论考试(占20%)。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的规范和严谨性、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否翔实、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情况及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实验课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的实验现象和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从实验样品的取样方法和称量是否规范;样品前处理是否合理;试剂配制是否规范、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安置是否合适;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准确;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认真操作,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种考核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社会工作岗位和读研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从事质量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熟练的实验技能并进行相关的面试及考核。所以从未来工作需求的角度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挑选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加以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的现象显著减少。另外,多方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和综合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全面推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4):541-542.

[2]王玲,武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10):106-109.

第5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而,食品企业的生产和监管等岗位以及食品检验检疫机构都急需大量具有食品法律法规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知识、食品质量与安全基础知识,能够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的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及质量监督管理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所以,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等知识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就凸显重要。但是,在课程教学上,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主要以标准介绍与法规解读为主,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方式单一,所以对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根据专业需求,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我国《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规的主要条款,熟悉常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食品标准,能查阅、解读、实施食品安全标准,能编写简单的食品企业标准、食品流通许可等相关文件,了解国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法制观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为:食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法规、标准化和标准化的制定、中国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标准、食品企业标准、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食品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内容

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促使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不断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及时的修改,所以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课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与更新。同时,要参考国内外相关网站的有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听课,课堂互动少,授课效果较差。根据该课程的性质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音像、多媒体、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选择典型案例并以恰当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甚至让学生作为案例定的角色进入实践场景进行体验,通过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授课时可以案例开题,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提问、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引出所讲内容。例如,在讲解《食品安全法》时,以“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为例,由事件造成的危害入手,引领学生分组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触犯的法律以及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职业道德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剖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团结合作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通过发言,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不断提升。

2.模拟法庭教学法。模拟法庭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多,在本课程中,主要指以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的方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律法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在实践中良好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产品质量法》时,以“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为例,提前把模拟法庭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分工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将事件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条文活龙活现地展现在模拟法庭的现场。此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法是指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教师”完成课堂授课过程的一种教学法。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给学生极大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讲解国际食品标准时,先把学生分组,给每组分配不同国家的食品标准,而后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把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和教师。每组授课完毕,由台下的老师和同学对讲解内容、授课水平等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另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企业参观实习、社会调查、情景剧表演、交互式教学等形式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卷式”的终结性考核为主,此种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讲授轻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设计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所占总分的比例分别为40%和60%,其中形成性考核的方式由平时纪律(5%)、平时学习表现(作业5%、模拟法庭15%、情景表演10%、角色互换10%)、社会调研报告(10%)、企业参观作业(10%)、自主学习(15%)、专题讨论(10%)等形式组成。

五、结论

根据课程授课任务和特点,通过整理教材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国荣.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高等农业教育,2008,8(10):66.

[2]彭云业.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提高法律人才素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62-64.

[3]张毅辉,曲升霞,顾龙涛.模拟法庭在法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5(2):61-65.

[4]陈新东,慕玉东,王娟等.角色互换法在分子病毒学教学中的应用.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69-1170.

第6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5-03

Abstract:To analyze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the higher school ab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social needs,student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situation and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for students is insufficient,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of the layout,strengthen the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system knowledge of food test training as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Teaching system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al teaching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考量指标[1]。要很好的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2]。现有大部分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食品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相应检测检验技术,能够适应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和监督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国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大班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能够解决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不足和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等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3],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必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或靠近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所有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就业方向及实际技能需求、现有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现有教学改革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技能需求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可分为两类:专业相关和非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含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事业单位质量检测,企业食品检验、化验、食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生产方面的管理以及餐饮、酒店、连锁蔬果超市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由此可见,企业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王华[4]、姚静[5]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初次就业中,有50%~63%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就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就业企业的80%以上。如何培养适合中小型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得问题。

1.2 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产品品质改良、新产品开发的的短板逐渐显示出来。顾仁勇[6]调查了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个省市的81家食品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食品、糖果加工、野生资源加工等9个食品加工领域,得出几乎所有企业都对食品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并肯定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专业人才岗位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主要为:质量控制(22.8%),新产品开发(20.1%),生产管理(19.6%),产品营销(19.6%),产品化验(17.8%),岗位需求整体差别不大,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而上述内容中,只有产品化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学实验有系统的讲解,其他3项涉及内容较少,由此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2 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高等教学扩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校在教案设计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必须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科研任务,导致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老师的交流都较少。在学校仅有的体现学生邮帜芰Φ氖笛榭纬躺现饕也都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多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亦步亦趋的进行,一旦脱离实验指导,大多数学生实验无法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般采取事先讲解的方法,学生要做的是跟着程序走,由此而造成的学生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推导能力的缺失,进入工作岗位后,对没有接触的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用人单位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从而带来的人力成本必然加到就业者的身上,导致初次就业工资待遇较低,大量的人才流失,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8]。

3 现有教学改革的方式

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发现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都积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往很多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得以解决,由此衍生出来的慕课、TBL(Task-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特殊教学方式。慕课由学生根据网络资源进行全世界范围的课程学习,通过自学为主,慕课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9],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接受新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方面起到的较大的作用。TBL、CBL、PBL等特殊教学方式更加细化,设定了具体的任务,案例及问题,学生学习更加具体,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求相对较低,能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但其无法解决很多自然科学中需要实验辅助的课程的教学需求,如食品加工色泽、风味等对诱导消费的影响,食品配料的细微调配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等问题。

4 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

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其工作岗位基本都与产品开发和质量保障相关,所以在校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这2个方面实践技能的培养。

4.1 教学实践基地的合理化、多元化布局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的好坏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培养方式,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息息相关。检验技能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备技能,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地方基本都是地级、省级城市所在地,当地检测资源和设备基本都集中在当地的检测院、食品药品检测所,所以检验技能和高端设备的培训必须依托当地的检测机构来完成。在大部分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当地生源占据了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在将来的就业中,地方就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实践基地布局过程中,高等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大型、特使、高价值食品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能力锻炼过程中,增加企业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可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4.2 食品产品开发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现有中小型食品企业主要的问题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生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作为企业的技术核心,承载着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的职能,所以其产品开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合到实践当中,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与实践应用的差异性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产品的开发设计需求,但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整体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如除毕业论文设计之外,2~3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个产品,每一个小组配备一个导师,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产进入实习之前完成产品的开发,进入专业实习后,了解实验室产品开发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通过产品方案的设计、开发,营造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能使书本知识更加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所依托。

4.3 检验知识的体系化培训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过程中,检验技术培训可以分为两类,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主要通过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实验来完成,微生物检验通过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实验来完成。这些教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早且相对分散,不成体系。为了使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检验知识,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食品检验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模拟市场监督检验的流程,每个小组检验3-5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检验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进行,设计的学时80个学时左右。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04):135-148.

[2]付,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07):110-113.

[3]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4-7.

[4]王华.中环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80-82.

[5]姚静,陈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06):177-179.

[6]顾仁勇,颜文斌,麻成金,等.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7]根书,刘珊,钟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0):467-495.

[8]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31-38.

第7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学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我国食品毒理学起步较晚,大概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食品毒理学快速发展,对该学科的科学研究需求不断加大,从2002年起,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设置食品安全专业,由此《食品毒理学》成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很多老师就《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各自的观点。本文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对食品毒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改革、积极探索与创新,现就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浅见。

一、深化理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改进理论教学,突出重点难点

食品毒理学具有与其他基础课不同的特点,所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广泛知识,而食品安全专业多设在食品学院,所以其课程设置多与食品工艺相关,生理学、生物学相关课程无法全部安排,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面很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规律,花费很多时间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并且我校该门课程理论课只设置27学时,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为此,笔者在综合相关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生理学、生物学知识概念、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合理安排各章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本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解总论部分。在总论部分,重点讲解毒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尽量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明,描述性内容少讲,由学生课后自学。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动物生理学、医学等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在讲解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转化以及毒作用机制时,应重点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机制,不能太深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越学越糊涂,结果事与愿违。另外,对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时候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功能验证和安全性评价,其中必不可少就是进行毒性作用评价,因此在理论讲解的时候应重点讲解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毒性作用评价,以便为学生在以后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在各论部分,综合当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内容,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突出讲解目前比较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如二英污染、霉菌毒素中毒、转基因产品等。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的理论和研究手段日益渗透到食品毒理学科,外源化学物中毒与危害的机理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一些新发展的技术如基因重组、克隆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项食品毒理学研究。笔者在每学期上课之前都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科研成果适当增加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探索式学习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我们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食品毒理学一些理论知识难理解、难记忆,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上课时更多采用与学生互动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当发觉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提问、讨论问题等形式,围绕基本概念及重点难点内容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独立创造力,增加科研意识

1.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实验是毒理学的研究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和获得毒理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毒理学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某些毒理学理论,对于一些基础实验技术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表现和反应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鉴于本课程实验课时有限,因此,笔者对实验课内容选择,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以便学生在以后科研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在实验顺序安排上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式,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地体现,真正成为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辅助工具。

2.改革考核方法,加大实践课考核比例

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凭期末考试就决定该生及格与否,应当全面考核。过去实践教学只作为整个教学的辅助部分,不进行考核或者占最后总评成绩的比例较小,由此造成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因而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我们逐步加大实践课的考核比例,将实践考核所占比例提高至30%~40%。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最后计入总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提高食品毒理学教学效率

针对食品毒理学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点,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应加强对相关的基础学科如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是兽医专业毕业,因此在实验动物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有较强功底,但在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平时我注意向老教师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去听相关老师课程,在这两方面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及时地把本课程的内容补充于课堂当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食品毒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学科建设中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作为食品毒理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韩驰.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6):481-483.

[3]郑定仙.我国食品毒理学回顾与展望[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80-1881.

第8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导论;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增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日益提高。中国加入WTO后,在发展国际食品贸易的同时,也受到来自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由此,我国政府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一项关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后,人民群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感到非常担忧。

食品质量与安全(Food Quality & Safe)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专业。它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管理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医学、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食品安全导论》是最先接触食品安全的课程

一、《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原料中各种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原料产地环境和各种预处理对原料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危害性分析及关键点控制方法或措施;食品流通中的安全性及其保护;同时对食品安全性法规和标准化意义及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控制体系ISO9000、ISO14000、GMP、SSOP及HACCP体系有所了解。

二、《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校指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计划,《食品安全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这也是在结束大学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接触专业知识的开始。《食品安全导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食品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内容[1]。虽然内容涉及广,但在40个学时的课程教学中,只能将重点突出,避免泛泛而谈,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从“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去控制食品安全”这条主线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逐步地讲解。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这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主要介绍采用现代检测技术手段,以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作为参考,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食品生产者的角度出发,介绍怎样在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不停地讲授,学生不断地翻书做笔记,课后学生背笔记,考试结束以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所剩无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调整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到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结合国内外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食品安全作为每位普通老百姓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广泛关注。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地了解在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课程教学开始前,可以采用新闻报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关注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从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引起同学们的广泛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引申出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引申出食品标准法规和食品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2]。

2.增加课堂讨论的环节。教师在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以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作为该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就个别主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辩论。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讨论小组可以就小的方面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出发考虑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应该怎样看待食品安全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其中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观点的阐述,根据阐述的内容和表现给出评价。在观点阐述结束以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并表明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这样便可起到交流沟通、启发教育的作用。

3.积极开展课堂外的学习,加深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知识中,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GMP、SSOP、HACCP等知识点的讲授多是理论,缺乏现场示范。结合本校在校外建立的生产实习基地,运用课堂外参观访问的形式,例如对省质检局实习基地的参观,加深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工作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如何从规章制度、生产管理等方面建立起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课堂外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内容,更深层次地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4.以学生为主题,建立有效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成绩考核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督促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重点知识[3]。课程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平时成绩组成中,除考勤以外,还包括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应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别,主要取决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小组讨论时阐述的表现。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试试题的命题应基本涵盖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除基本概念以外,试题中的一些题目,应包含一些平时课堂上讨论分析过,需要经过一定的资料分析、思考和总结以后才能回答的命题。比如“食品中为什么会出现苏丹红和瘦肉精,二者有什么不同?”“四个大盖帽管不了一颗豆芽菜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等类似的命题,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食品安全导论》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完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才是这门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讲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对课程体系内容具有广泛的理解,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深入的认识,结合活跃、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和思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明勇,陈绍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建华,钟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206-207.

第9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95-02

Exploration About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n Fang

(Chife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ifeng Inner Mongolia,China 024005)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mployment trend of occup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istence of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the author explored from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practic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of the course.

Key Words: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Teaching Methods;Curriculum Reform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点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专业综合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本文探讨和总结了我院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中,如何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

1 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岗位能力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2]。我们在几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许多职业院校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而且以理论为主,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

本课程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个部分,前者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指导、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并对近年来食品营养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介绍和探讨。食品卫生学部分主要介绍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包括食品污染、各类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与处理、食品法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检测等[3]。我们不依赖任何一种教材,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编制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本着新、准、够用的原则,少而精地进行理论教学,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如最近几年出现的转基因食品、乳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等,进一步充实课程的知识信息量。

2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大多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以老师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机械式学习,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尝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前寻找与本届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作为切入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讲解有毒动植物的中毒及预防时,可以设置“为避免中毒,杏仁应该做如何的加工处理”;讲解维生素A时,可以提问“胡萝卜怎样吃最有营养”等,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每一个大的章节,可以给学生布置专题综述作业,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可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将大量信息简便、直观、生动、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深化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食品卫生基本知识时,可将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地沟油事件、苏丹红事件”等的图片、资料加入到课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专业实验室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

在教学中,鼓励学有余力及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师的科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如给定一种常见食品原料,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其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最后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设计性试验可由教师设定题目,指导学生围绕题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如讲解完膳食营养与健康后,可安排学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一份食谱,然后针对食谱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讨论和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制定科学考核方式

当前,《食品营养与卫生》的考核主要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考试方法重在教室考试;考试形式常采用理论考试,考核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难以真正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中的鉴定、指导和调控作用。

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应当从考查基本知识转化为考查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并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在保证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试题目应具有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某食谱进行营养评价”等应用性强的试题类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考核成绩由平时学习表现考核(20%)、平时作业考核(20%)、阶段性测验(20%)和期末成绩(40%)四部分构成,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以体现考评的公平性、灵活性、客观性,提高了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传统《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上述改革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本课程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系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协同工作精神。但是,课程改革工作仍很艰巨,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晓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11,13(2):133-134.

[2] 徐安书.关于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