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周末的早上7点钟,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这么早就打电话,肯定有很重要的事情!接通后,我了解到是这个家长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作为家长很心疼,而且从开学到现在她家孩子已经被欺负了两次了,都是被不认识的孩子欺负的。作为一名教师又是一个母亲,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安慰的同时我也保证下周一到校一定调查解决这件事情。
此时,这位家长话锋一转,说:“老师,你知道XX中学有个孩子跳楼了吧?这孩子是我们的邻居,老是被别的孩子欺负才跳楼的,我们周围的人都知道这回事,而且这件事情都上电视了……”听到这里我顿时一愣,感觉一股怒气上升到了头顶:作为一个家长,在跟老师打电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被别人欺负了的时候,提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孩子,以后再被别人欺负了就可以跳楼解决问题吗?接下来我跟这个家长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最终,这个家长明白了自己做法的错误。
电话挂断后,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动不动就拿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引导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误导?仔细想想,每个方面都存在原因。
一、原因分析
(一)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媒介已经大大进步。但是有一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家长重教又尊师,家长允许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管教孩子。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两个孩子,全家所有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娇气、自我,犯了错误老师教育教育,做家长的就不愿意,还动不动采用网络手段渲染事件、获取别人的同情,使老师想管不敢管。而且,现在老师最怕的是说厉害了孩子想不开,不说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老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二)社会引导
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诉说需求,寻求帮助。随着近几年因孩子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呼吁社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虽然这种行为是善意的,但是人们的过度渲染给了孩子效仿的案例。当其他心理脆弱的孩子也遇到自认为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选择相同的手段解决问题。
(三)家庭误导
以上述家长为例,她在孩子面前强调了孩子都被欺负了“两次”!还特意强调了有个孩子因为别人的欺负而选择自杀!假设有一天这个孩子也遇到了想不开的事情,浮上他心头的会是什么念头?也可能是他的妈妈过分强化的“自杀”问题!妈妈强调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重视,但实际的效果是告诉孩子总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可以选择“自杀”解决!社会太过强调这些负面消息,家长们也津津乐道地在家庭中讨论这些问题,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呢?这是一个大问题,各方面都应为之做出努力。
二、策略探讨
(一)学校教育方面
老师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提高其心理受挫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学校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
有次开家长会时我就单独针对这个问题和家长做了沟通,我告诉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受挫能力,现在社会那些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孩子往往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孩子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别让这个希望葬送在我们的溺爱里。
(二)社会方面
社会舆论应淡化此类负面消息,过度地强调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对这群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过分强调究竟是对是错?过分强调是能解决此类问题,还是会引发连锁反应?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和重视。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长应当针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给予正确引导,让孩子分辨对错,给予孩子正面引导,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积极现象,让孩子感受社会的美好,这样孩子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不是随意践踏自己的生命!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的希望,面对孩子脆弱的心理,整个社会都应该负起监管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心理坚强,让我们的孩子充满希望,让我们的孩子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勇敢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关键词:高职学生;抑郁情绪;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42-02
心理学指出,抑郁是人的气质类型的反映,也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造成人的思维和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常常表现为行为孤僻,郁郁寡欢,思想自闭,反应迟顿,情感脆弱,易激动,也易消沉,多愁善感,多心好疑。抑郁情绪常常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也严重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情绪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高职学生端正认识、调整心态、自我调适,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抑郁情绪的识别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通常情况是当人们受到各种心理打击产生抑郁情绪后,人们会自觉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能够自行恢复心理平衡。由这些挫折和不如意引起的抑郁,是正常和短暂的,应对抑郁情绪的过程也正是个体自我成长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但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恶化。因此,精神医学规定一般抑郁不应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或半年以上,应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及时诊断和治疗。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和人的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突发重大意外事件等有关。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主要依据本人的表述、心理老师的观察和一些心理测试的结果。在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前,必须首先鉴别学生是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对有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其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的治疗;对有一般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二、高职学生抑郁情绪表现
1.高考失利的挫败感引发抑郁
升入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学比较,自觉有明显的劣势。高考失利的失败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经常用负面的语言描述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我有什么用呢?”“我从来没体会过成功。”“我非常失败,没有哪一点让我自己感到满意。”高中时期,高考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学习辛苦,但辛苦中也使生活充实快乐。但新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却没有及时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慢慢地也就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感,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
2.人际关系敏感引发的抑郁
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是不能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和别人相处时常常心怀戒备、怀疑和嫉妒,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孤僻、好嫉妒等个性品质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重要心理因素。高职院校的人际关系比高中时期更为复杂,往往是当事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直接原因。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会使沟通交流产生障碍,由此引发人际交往的困难。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恶劣的人际关系常常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3.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的抑郁
就业期望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过高的就业期望可能会带来情绪问题。一些面临毕业的大三学生,在求职面试等过程中,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从一些职位不高、薪酬微薄的初级岗位做起,好高骛远,希望一就业就获得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求职屡次受挫,又不能及时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容易陷入恶劣情绪的困扰;长期处于不良心境,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三、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心理疏导策略
1.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正是过低的自我评价,才引发了抑郁的情绪。针对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方法是从认知上调整其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首先通过心理老师的疏导,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并学习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对自己说:“我很快乐,我无须看别人脸色。”“我很勇敢,我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我所遭遇的困难。”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
其次,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让当事人明确对自我评价不合理而导致抑郁情绪的认知过程。当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考失利的意义,认为高考的失败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以偏概全,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产生自卑心理、引发抑郁情绪的根源。心理教师引导要当事人明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完全由客观环境的优劣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高考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高考的失利已经是过去,只有放下过去,重新寻找生活的目标,才能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高职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很强,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生活的目标,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具体的人生规划。生活有了意义,抑郁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再次,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客观的认识,重建自信心,摆脱抑郁情绪。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过分地顾及别人,过分地去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逐渐地就会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任何挫折。要教育学生改变认知,树立信心,寻找自己的价值。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重建自信,就会慢慢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
2.实施行为训练
针对人际关系敏感引发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的方法使其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心理教师在对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后,应帮助当事人制定行为目标。要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要指导当事人了解行为训练的基本原理。应当引导当事人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描述分析目标行为,指导当事人实施行为训练的方案。主要步骤有以下两点:
一是面对人际关系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先学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放松。放松技术是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人际关系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消除紧张的行为的心理训练技术。可以用稳定的缓慢吸气、呼气的方法,达到松弛的目的。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让身体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这样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会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中身心松弛的乐趣。
二是根据当事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布置相应的行为训练的作业。在行为训练中,要求当事人明确完成这些行为目标的目的是缓解人际敏感带来的抑郁情绪,体会人际交往中带来的乐趣。具体行为训练的内容有:
首先,养成和朋友们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倾述内心的烦恼,不要把烦恼深藏在内心,可以经常给老朋友写信。朋友的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一剂良药。其次,主动帮助他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可以分享助人的快乐;关爱别人,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快乐,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价值感,这是应对抑郁情绪的一种好方法。再次,用行动来代替思虑。制订规律的生活计划,多到户外运动、散步,多晒晒太阳,呼吸些新鲜空气,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3.进行健康择业教育
针对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导致抑郁的高职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择业教育,摆脱抑郁情绪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侵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是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通过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心理分析。以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心理疏导。根据学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自觉抑御抵御情绪的侵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在就业心理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宣传栏、广播站、举行心理讲座、心理美文大赛、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方式开展活动。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己的潜质,发现自我的价值,使学生都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择业。要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摆脱抑郁,快乐成长。
三是通过心理协会等渠道引导学生开展就业自我教育。就业期望过高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影响,而同龄学生的交流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收到心理互助的效果。心理协会可以对因就业期望过高带来的抑郁情绪的危害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识别和应对抑郁情绪的能力。心理协会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社团组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社团成员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因高考失利带来的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过高的就业期望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调整对自我过低的评价,提高自我评价水平,采用应对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训练的方式和开设健康择业心理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心理教育活动、心理协会成员互助等方法可以有效解除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困扰,达到理想的心理疏导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孝红. 关于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分析[J]. 西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志. 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4(1).
[3]邱炳武,王极盛. 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J]. 心 理科学,2000(3).
[4]汪向东,王希林,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 北京: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1999.
[5]王玉兰.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 中国科技信 息,2010(2).
一、尊重、理解、信任中学生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允许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他人的践踏。中学生自然也有自己不容侵犯的自信心,甚至比成年人更为强烈。虽然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对待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绝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学生感到在人格上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注意,学生有与教师同等的发言权、同等的发言机会、同等的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不能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否则学生的逆反心理可能更严重,更容易对着干。
另外,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不要盲目责怪他们,要心平气和地、态度诚恳地先跟学生沟通,了解缘由,聆听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不轻视、嘲笑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
二、辨证看待,因势利导
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错误看法的鉴别能力。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一般都喜欢采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有时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增强教育效果。当前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舆论都比较注重正面的宣传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未提供给中学生的阴暗面会不时的侵扰他们,让他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把辩证思维贯彻于教育过程中,改变目前只讲光明面、不讲阴暗面的做法,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往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中学生的逆向思维,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课堂思维。通过逆向思维,引导中学生去思考,去反辨,进而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正面的疏导,力求通过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一定要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教师要针对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对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帮助他们认清是非,提高认识,然后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做中学生思想工作时,要坚持说服而不能压服,即便学生一时转不过弯儿,固执己见,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甚至可以给他一段时间去消化老师讲的道理,当学生想通之后,自然会看到转变。
有时教师地摸一下头,或者真诚地看一眼,中学生都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鼓励与期望。并且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针对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明道理与道德规范,使他们逐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提高认识并自觉运用到行动中去。当学生真正懂得,老师的“责之严”是因为对自己的“爱之深”时,他们就会自动打消逆反情绪与心理。
四、把握恰当的场合时机
由于教育过程中的客观情景对被教育者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和捕捉恰当的教育场合和教育时机。如果教育场合选择得当,教育时机选择得体,因人、因时、因地对中学生进行疏导,那么对于防止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由于教育活动性质的差别,情境对教育活动的效果也有不同。对于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景中进行,那么奖励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受到奖励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自豪和兴奋;对于惩罚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惩罚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受到惩罚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羞愧和耻辱,对个人自尊心的打击也就更大。例如,对自尊心比较强的中学生,教师就不宜在同学面前对其进行批评,而应实施个别教育;对于那些不顾情面、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得在班级内当众多说一些。
五、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逆反的中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注意挖掘逆反学生的优点,使之产生上进心,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力量。这要比单纯用批评、处分的办法使其消除逆反心理有效得多,因为该教育对策能强化逆反中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批评和指责很容易挫伤中学生的自尊心,形成对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例如,如果某个逆反学生比较喜欢篮球,教师可以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和篮球队长,并且指导其组建班级篮球队;如果某个逆反学生书法和作文比较好,可以任命其为语文课代表,让他/她负责板报工作,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和书法比赛等。
一、了解和信任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护每一名学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待的信任关系,在信任中走进学生的内心。
每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平等、公正的对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做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袁朗对精明的成才说:“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没付出感情。你总是冷冰冰地把它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我们老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的教育会有效果吗?
三、从内心做到热爱学生,适度调节自己的内心期望值。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爱心是最基本的元素。老师在教学生做人的同时,要记得不同的语言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把带刺的话变成花儿送给学生,把批评的话涂满蜜汁送给学生。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要不拘泥形式,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心与心沟通的平台。
四、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技巧。
①有人说,活动是沟通的最好的方式,教师只有和学生一起活动时,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学生,而学生才能理解教师,老师要发展多种爱好,努力提高自己的吸引力。
②老师要掌握适当的沟通技巧和方式,我们可用的方式有:谈话交流、纸条书信、校信通、作业批语、目光关注。
③掌握常见情绪问题的疏导法,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高职生学习障碍的主要表现
学习(learning)通常被定义为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的改变,随着发展而产生的改变(如变得越来越高)不是学习的例子。个体在出生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如对饥饿或疼痛的反射和反应),也不是学习①。高职学院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没有老师的天天陪伴、督促,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知识,大学学习氛围是外松内紧,依靠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对于自我调控能力不足的他们来说,会面临种种学习心理障碍:
(一)学习动力不足
动机是学习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心理学家将动机(motivation)定义为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过程。通俗地讲,动机就是使你开始行动,维持行动,并且决定着你行动的方向②。学习动机指学生寻找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并努力从中获得预期的学习益处的倾向③。马斯洛认为,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没有感受到被关爱或者觉得无能,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成长目标,不能够自主地探索和理解新知识,也不能够像自我实现的个体那样对新观念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
学习动机有强弱之分。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强调“知识无用论”,他们信奉“60分万岁、61分浪费”“超低空飞行”,认为“学不在深,及格则行;分不在高,作弊则灵”。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多半会选择逃课,还有部分学生到教室听课,主要是受学校纪律的约束,没有接受知识的欲望,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数是看小说,玩手机,睡觉,聊天,什么也不做的混时间等等,人坐在教室,心却很难集中到书本上。但相对的,他们对谈恋爱、去网吧玩游戏则兴趣浓厚,情绪很高。
(二)学习动机过强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发动、推进、维持的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不管是由于自我抱负和期望过高还是外部奖惩刺激诱因导致的学习动机过强,都会妨碍大学生的学习。一部分高职学生自己的能力不一定逊色于本科学生,但在整个社会“学历高消费”倾向的影响下,高职大专文凭让自己失去了很多参与竞争的机会,因此,他们参加自学考试,参加各类培训班,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证书的学习和考证,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学习负担。
(三)学习方法不佳导致学习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学习疲劳
学习疲劳是指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如出现学习错误增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行为改变,生理失去平衡等④。高职院校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创造性学习,而不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当感觉到疲劳时需要适度的休息,休息和疲劳是每个生命体所经历的周期性过程,如果一旦感觉疲劳而没有及时得到休息,就会减低学习效率,这也是一部分同学把所有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反而学习效果不如会休息的同学的原因。
二、高职生学习障碍心理分析
(一)学习动机不强的原因分析
1.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会运用更高的认知活动,进而学习和记忆更多的内容。但是,有些同学的专业选择听从父母意愿,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真正学习之后,发现专业与自己兴趣不对口,因此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
2.缺乏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相信其能够干什么,而不是指个体知道应该干什么⑤。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其学习自信心就越强,自我效能感缺乏的人,其自信心也缺乏。部分高职学生对学习缺乏自信,不愿在学习上多花时间,多动脑筋,不愿上课,看书,经常找借口为自己辩护,自由散漫就属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
(二)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分析
1. 目标过高。一些高职学生由于对自己能力缺乏正确认知,对未来有很高的抱负和期望水平,脱离现实太远而无法实现。一旦失败又会挫伤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以致由原来过高的抱负和期望变成过低的抱负和期望,从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2. 不恰当的认知模式。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大都有固定的错误认知模式“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一定会成功”,把努力和勤奋看成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可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
3. 某种补偿心理。一些同学除了学习之外,很少或不具备其他特长和兴趣,他们试图通过突出的学习成绩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认可。但是有时因为动机过强而产生焦虑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4. 他人不适当的强化。在我国,学习成绩好是能获得称赞的,大多数人会称赞动机过强者,认为他们勤奋、刻苦、有志向,从而对他们进行了不适当的强化。
5. 个人性格。个体的某些性格特征,如自尊心过强,好强,好争输赢,做事过于认真,追求完美等。
此外,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也会导致学习动机过强。
(三)学习疲劳的原因分析
疲劳一般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产生。学习疲劳也不例外:
1.长时间用脑导致用脑过度,大脑的能量消耗过多,血液供应不足,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得不到休息和调整而导致疲劳,从而使人的精神得不到集中,全身疲倦无力,影响了学习效率。
2.对学习成绩的过于关注、对学习目标的急于完成、对学习信心的不足导致情绪上的紧张、焦虑不安、忧虑等因素会导致人的心理疲劳,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三、学习心理障碍疏导措施
(一)对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教育疏导
1.运用迈承巴姆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这种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常常被称作“认知行为矫正”。迈承巴姆曾提出一种策略,该策略训练学生自我陈述:“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的计划是什么?我在执行该计划吗?我是怎么做的?”当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比较长或者比较复杂时,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一种方法是:给他们提供一张用于监控活动进程的表格,该表格背后所隐含的观点是: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较小的部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正在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每一步的检查都是对学生所付出努力的一种强化或心理安抚(Manning&Payne,1996)。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不仅改善了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而且这种策略也迁移到了其他的学习活动中(Harris,Craham,&Pressley,2001)⑥。
2.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这一学科的社会意义,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这一学科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素质提高所具备的作用,向学生描述所获得的知识对校外生活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二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⑦。共同学习是由戴维?约翰逊和罗杰?约翰逊(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1999 )提出的一种合作学习模式,它是由4-5个学生构成一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作业,然后每个组交一份完整的作业,教师根据小组完成作业的情况综合表扬或奖励。这种方法重视在开始共同学习之前先确立要进行的小组活动,重视经常性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共同学习⑧。通过共同学习,他们看到团体与同伴的成功时,会进而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制定短期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来激励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观察到相似榜样完成一项任务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4.参加校园社团。参加什么样的组织和社团,取决于自己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可支配的时间。一般来说,参加哪个具体的社团不重要,重要的是步入校园生活,在社团的共同活动中增强学习的目标和能力。
5.进行归因训练。归因理论的一个核心假设是:人们都试图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Thompson,Davidson, &Barer,1995)。所以,当活动较成功时,个体就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当活动失败时,个体就会认为失败是由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Vispoel&Austin,1995)。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归因训练,即强调失败时由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可以改变学生的成就动机。
6.对学生有积极的、一贯的期待。一些学生的成就动机是指向学习目标的,而有的则是指向表现目标的。具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将学校学习的目的看作是为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则将学习目的看作是为了寻求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教育者在对学习的学习问题进行引导时,要强调学习目标而不是表现目标,要避免对学生进行不必要的成绩区分,而应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二)对学习动机过强学生的教育疏导
1.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动机过强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往往存在过大或者长期性的特点,因而,要引导他们制定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从而调节他们的学习动机。
2.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指导他们认识和调整不合理、不现实的学习目标,找出不合理的信念,特别是要改变努力与成功成等号的信念,如“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功;我付出了努力,我必然获得成功;别人可以失败,我必须成功”等,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如成功=努力+能力+基础+机遇+环境+心态等。通过正确的认知模式调整自己,使自己的动机处在一个积极而又合理的水平上,从而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
3.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学习动机过强者要么是因为抱负和期望值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要么是对学习任务的难度估计过低,要么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是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表现。高职生要在学习中不断获得反馈信息,并参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适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操之过急。
(三)对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的教育疏导
1.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很多种,但重点是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反复摸索,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思维特点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选择适宜的学习策略:常见的学习策略有选择性学习策略、精加工型学习策略、组织型学习策略和创造型思维学习策略。为了能掌握适宜的学习策略,需要尝试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每种方法适宜的学习内容以及适宜自己的学习策略。
3.学会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学习疲劳是大脑皮层的一种保护性抑制。通过这种抑制使我们的大脑不至于被过量的外界信息所伤害。所以,如果感觉学习疲劳就应及时休息,使疲劳得到恢复。
学习动机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是只要根据高职学生的不同学习心理障碍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和策略,减少高职学生不利的学习心理因素,使正确的态度、理念能被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行为,高职学生就能逐步消除其学习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完成其学习目标和成才目标。
注释:
① ② ⑥ ⑧【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 第7版. 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04,240,119,198.
③ 【美】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5.
④ 燕良轼,唐海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35.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1.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个别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低俗的生活方式等;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较差,而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相对过高。现阶段,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苦闷与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农村中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农村中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基于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因此只是消极、简单地走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忽略了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关键时期的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也一直客观存在。以语文课的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缺乏毅力,且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消极障碍心理。
二、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理解原则。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应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真诚关系之上,以启发并促进学生内部的成长作为目的,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2.耐心倾听,细致询问。这是心理障碍疏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加以细致询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散情怀,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放松情绪。
3.价值中立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的过程中,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等,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其进行判断,不应以任何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某一个价值准则。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相关策略
1.提高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中学生占国中学生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教育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之一,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宗旨,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将健康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
3.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农村中学应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适度开展专家、学者的邀请活动,对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联系学生生活,有的放矢进行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合理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手段,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现状及问题进行掌握与分析,也可利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的方法,开展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31―01
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消除,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独处,不自信、不合群的心理。这样会使学生学习自信心降低,意志衰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分析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寻找消除逆反心理的良好对策是不可懈怠的工作。
一、学生逆反心理主要类型及表现特点
1.好奇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寻根究底,对于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2.自负型逆反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具有此种逆反心理的比例较大,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的性格。
3.自卑型逆反心理。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条件比自己好,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为了保持“自尊”就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不跟别人接触,把自己陷于怀疑、痛苦之中。
4.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普遍性格内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议论,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和赞美。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失落感。
5.受挫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一般曾遭受生活、学习中的失败,得不到鼓励、疏导;有的甚至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从而对生活、学习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进而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用违反纪律、不安心学习来“报复”家长和老师。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身性格差异。因学生个人自身性格差异及家庭环境等的不同,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家庭教育不当。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不当。在部分教师眼里,差生因为成绩落后、能力不够,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也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
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矫正策略
1.尊重和信任。所谓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是学生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原因,教师都不能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
2.同情、理解、关怀、爱护学生。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遭受冷落时,更需要老师的同情、关怀和理解,需要爱与温暖。当学生需要理解,需要关怀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去塑造一个人美好的心灵,若失去这样的机会,也许会使学生走向极端。
关怀爱护学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与否,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因此,关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心灵来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喜怒哀乐、性格、才能、兴趣、情感和意志等,还要了解学生心灵上所有闪光的东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8-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大学生伤害事件屡见报道。广东工业大学一名大三男生疑因失恋跳楼身亡,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无论原因如何,这类轻视生命的极端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这一问题更加高度关注[1]。因此,很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大现实问题。
1 人是社会中的人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决定于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
1.1 经济原因 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贫困家庭在经济上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现阶段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一年省吃俭用,才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家全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这巨大的缺口让农民无力负担。上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脱贫,其结果反而更加贫困,这种经济现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1.2 学习压力 调查发现大约有10%~20%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因此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出现“学而无友,而孤陋寡闻”。因为如此,此类大学生极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1.3 就业方面的压力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对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需求不断减少,就业率逐年下降。另据《法制日报》报道,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报告称,2005 年6 月下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全国16 个省份的34所高校进行调查, 共收回来自毕业生的有效问卷21 220份,调查显示,42 %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已经确定,其中真正签约的只有33. 7 %。另外13. 5 %的人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这种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对走入社会的结果充满迷惘,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2 大学生存在的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由于青年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2],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从而产生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2.1 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出现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无精打采、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时间长了则导致抑郁性精神症。
2.2 自卑 自卑是因心理或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为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时时怀疑自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3]。
2.3 封闭 封闭其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我、自恋、独来独往是其典型特征。据观察,这类大学生经常逃课,通常一个人躲在寝室,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泡网、泡吧,从不与人交往,手机经常关机,有的甚至独自离校旅行。由于大多数时间放弃了上课,考试时临时应付,导致多科成绩不及格,最终被学校通报处分甚至劝退。
2.4 自杀 报载,某高校大三男生周某,长期患病,自卑心很重,最终跳楼自杀身亡。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2007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3 为了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的疏导
3.1 将传统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关键是要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3.2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目前,全国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筛查标准,无法将存在心理发育缺陷、人格障碍的人员及时查出,没有把这些人纳入工作视线,缺少有针对性的科学防范措施。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在学生的人生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如对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问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干预,增强他们的承受力。
3.3 在学生中树立心理健康观,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从观念上彻底实现躯体健康模式向躯体- 心理- 社会健康模式转变[4]。
3.4 引导大学生建立优良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
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虽然堪忧,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置于良好的环境中,就一定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6-23.
[2]金红霞,冯志颖.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74-375.
一、生理和心理的不协调发展引起心理逆反
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后,身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个年龄的时候,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监护,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希望老师、父母和社会以对待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不希望每件事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安排,他们不再“惟命是从”。如果父母与老师管得太多太严,会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独生子女,条件优越,缺乏磨练,感情脆弱,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教师不良的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心理逆反
有的教师对好同学总是满脸笑容,那怕好同学犯了错也不过分的批评,即使批评时也是和言悦色;而对于差生即使犯了小错甚至没有错也会被训得狗血喷头,甚至当众使他们出丑。这样那些差一点的学生就不想听甚至课上故意违反纪律给老师难堪,故意捣乱。这就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注意而引发的学生逆反心理。
三、由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一味地把父母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为了使他们的心理能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这种不良的情绪进行正确的疏导,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处理,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
班主任老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用无私的爱心来感化学生,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种种好,给他们一种信任感。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班主任不能一味地严厉地指责与批评,应当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挖掘优点少讽刺其缺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对待学生要真心实意,要真诚的帮助他们,相信我们老师的真心付出必然会得到学生真心的回报。如果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不会形成,他们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就会形成。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敬业、自律、宽容、可信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容、诚实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祟高威信,使学生信服并效仿,形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性效应,从而有效防止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