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在我国,证券是国家实施产权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调节、控制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稳定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政策介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用来调控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加之市场经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依据市场经济态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长期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即保持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保证其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受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一方面市场上的失业只有因为摩擦性失业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没有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的比例在1%到3%之间,并且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都不大。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即意味着,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因为外汇储备在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的能力,即其商品的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手段
用来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府购买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二,通过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三,通过改变税率来调整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应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提高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当经济增长,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采购的水平,减少转移支付的水平,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社会的购买力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可以帮助证券价格上涨;反之,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也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如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对农民进行拨款等,就会使有些人提高收入水平,也间接促成了企业的利润增长,因此,有利于证券价格的上升;相反,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
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进行调整,会使原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格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就就在整体和结构上都使证券市场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自和财政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同样,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得到相对较多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那么该地区的证券价格的上涨潜力则会更大。
(4)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公司税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时公司的积极性和扩充生产规模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潜力,故而调整公司税对证券具有较大的影响。
居民的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样,证券交易的成本也会直接受到证券交易税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税率的上升将会遏制证券价格的上涨,相反,税率的下降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
总之,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理论上其传导过程都比较漫长。这种较长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决定了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像货币政策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相对缓慢,但十分持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能确保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这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从短期来看,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优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将加大资金在股市的供给,有利于股市价格的上涨。相反,它会导致在股市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手段
政府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求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和投资,因为银行被迫收获的借款人贷款用来偿还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因此而降低,说明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相反,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则扩张。
(2)再贴现政策。提高贴现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会起到约束的作用,相反,它是有利于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3)公开市场操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央行将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而沉重的通胀压力,会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1)当货币的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会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会促使投资者为了保值继续买进证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涨;相反,当货币的供应量降低时,就会使证券市场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
(2)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睛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逆相关。利率上升,投资证券的价值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收益预期下降,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投资证券的价值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收入预期增加,折扣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影响股票价格也相对明显,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
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变化范围内,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一个完整的周期利率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是利率变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效果。当利率上升时,人们会认为,由于经济的持续升温,并导致央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上升的表现更为激烈,因此额外追加投资。
(3)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就会促进证券价格的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反之,央行出售证券,增加证券的供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具有可实践性与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宏观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谈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J].现代商业,2012,(26)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money supply, the RMB loa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tock trading volume, by such approach as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cointegration test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etc, to examine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loose monetary policy cannot deny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macroeconomic, but needs further optimized.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股票交易量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即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一度还存在通缩的风险,股票市场也一度处在极其低迷状态。为应对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9月下旬开始,我国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将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改为宽松型的货币政策,同时,在11月份还提出了4万亿的拉动内需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在今年年初时提出了“保8”计划,即保证GDP以8%的速度增长。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机理可以概括为:货币量的变化并不直接影响收入,最初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有资产(债券、股票、房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利息下降,鼓励人们扩大开支,导致产量和收入增加。但西方有关经济理论同时也认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应该采用财政政策,效果会更加迅速、明显。相反,货币政策在对付反通缩、保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则相对较弱。 [1]77-90
我国学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夏斌等(2001)认为在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上中介目标是重要的环节,但在中国的实践上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指标可控性、可测性和最终的效果上与当初的预期相去甚远。[2]秦宛顺等(2002)从中央银行福利损失的角度出发,分别利用短期利率和M2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时的中介目标进行分析比较,认为这两者是无差导的,货币当局可以从金融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应用这两种工具。[3]吴培新(2007)认为,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额控制以来,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他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外生变量,发现货币供应量M2对经济具有主导性作用,对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4]李春琦、王文龙(2007)围绕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特征,系统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模型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发现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虽然短期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货币供给的可测性较差,但是货币供给量与GDP和物价之间的相关性较好。[5]谢平(2004)在总结1998年至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发现长期内产出的变化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在长期货币是中性的,而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和长期对物价水平都有影响。[6]
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就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般都是基于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并没有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6月的74117.1亿,就连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证券市场起步很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其中股票市值从1992年的1048.13亿元增加到2009年6月的46178.83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币增长。
因此,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我国1998年一季度到2009年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和股票交易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进一步探寻我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
尽管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有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规模,但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同时从1998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标。盛松成、吴培新(2008)用货币供应量的两个中介目标M1和M2对宏观经济变量的解释(预测)能力做过研究,发现M2对经济变量的解释能力远高于M1及其他变量;同时吴培新(2008)也运用计量方法证明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是解释宏观经济较好的指标。[7-8]因此,本文采用M2作为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的变量,选取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LOAN作为信贷渠道的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我国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因此选取其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变量,同时,还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选取股票交易量CXCK作为变量。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98年一季度到2009年二季度,各年度的数据均来自国研网(省略/DRCNET.Channel.Web/),中国人民银行网(pbc.省略/)。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各个变量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为LM2,LLOAN,LGDP,LCXCK)。
三、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鉴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非平稳性,为避免出现伪回归模型,首先采用相关图与单位根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验证LM2,LGDP, LLOAN,LCXCK是否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表1检验结果显示:不能拒绝LM2,LGDP,LLOAN,LCXCK含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但拒绝LM2,LGDP,LLOAN 和LCXCK的一阶差分序列ΔLM2,ΔLGDP,ΔLLOAN,ΔLCXCK形式含有单位根的假设,说明LM2 ,LGDP,LLOAN,LCXCK是I (1) 型经济变量,即自身非平稳,一阶差分的平稳。由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验证上述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与估计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上述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对所有变量的时间趋势进行平稳性分析,同时引入协整理论,这样就可以弥补计量经济模型中动态稳定性假设的不足。协整的概念最早由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其含义是:尽管每个变量自身是线性增长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协整关系表达的是两个(多个)线性增长的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反映了序列之间的一种长期动态均衡,组合的结果是这些序列与均衡之间的均衡误差。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如果变量是协整的,则变量之间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ECM)来表述其短期非均衡关系。协整检验要求时间序列都为同阶单整,本文中四个变量都是1阶单整,满足协整分析的要求。
通过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没有协整关系的假设被拒绝,因此,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了四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研究变量之间的引导关系,能反映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国内生产总值和股票交易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向。表3表示的是两两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货币供给量M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LOAN是国内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同时货币供给量M2是贷款余额和股票交易量CXCK的Granger原因。
4、VAR模型
在VAR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在选择滞后阶数p时,一方面要使滞后阶数足够大,以便能完整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也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就减少。所以通常进行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既要有足够数目的滞后项,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
据表4,我们可以看到AIC的最小值是二阶滞后期的值(-10.86523),SC的最小值是一阶滞后期的值(-9.648226),因此,无法确定滞后阶数。此时,利用LR检验继续进行检验。发现应采用滞后阶数为2阶是最好的。因此我们选择VAR模型滞后期为2期,得到相应的VAR(2)模型。
5、脉冲响应函数
通过前面的协整检验得知,VAR模型中四个时间序列是协整的,这说明此模型中的四个变量从长期来看具有均衡的关系,但在短期里由于会受到随机干扰的影响,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衡值,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最终会回到均衡状态。脉冲响应函数就是用于衡量这种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
图1表明,对于来自货币供给量M2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LOAN的冲击,GDP在第5期有一个小回落之后,然后逐步趋于稳定。对于来自股票交易量的一个冲击,GDP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高值然后逐步下降,最后在第7期开始趋于平稳。而GDP自身的冲击在第2期快速下降到最低值,然后震荡上升,在第5期的时候到达最高值,随后逐渐衰减。从这里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各项贷款对GDP的冲击不是很显著,而股票交易量对GDP的影响比较明显。
6、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系统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另一种方法――方差分解是把内生变量中的变化分解为对VAR系统的分量冲击。因此,方差分解能给出对VAR中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可据此评估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M2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1.05%,其对国内总生产值的贡献率是逐渐增加的,方差分解的结果见下图2
图2表明,M2、LOAN、CXCK对GDP的影响都是逐渐增长,在第10步时分别达到11.05%,5.52%,8.71%这说明M2、LOAN、CXCK对GDP的影响是长期的,影响时间长。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具有长期效应。这主要是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见货币政策还是具有经济性、市场性。因此在经济下行期间,货币政策仍是刺激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发现,股票交易量对GDP也是有影响的。在经济下行期间,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提高货币的供应量,增加银行的信贷,但又由于实体经济的低迷,会导致一些拥有大量货币的企业和个人将更多的货币投入到金融市场,使得对实体经济的投入相对减弱。当实体经济逐渐回暖,就会有大量的货币从金融市场抽出重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也就是为什么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虽然不是很强但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但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有较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才能实现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且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然而,公众却愿将货币持在手上,减少货币的支出,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2、在经济衰退时期,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乘数,减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3、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这样货币政策作用就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
因此,在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应该在维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鼓励公众进行消费和投资,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使之“顺应货币政策的风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同时,利用当前有利的经济环境,既要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消除对消费和投资的体制性约束,又要加快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对现有商业银行的改造,以消除现行体制抑制需求,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此外,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建设,创建良好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保增长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的重要任务时,要防止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总之,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对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英]布赖恩・摩根.货币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它们对货币理论的贡献.薛蕃康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7~90
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 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条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显得更加明显,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使主要的能量来源。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渐落实,房地产业的发展会更加趋于理性,会在暂时的低调发展之后,迎来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契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价值基础、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的以刚性形式出现,加之其附加值较高,特别是在十之后,我国的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会明显加快,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房地产业因其产品的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关联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产业周期。房地产经济周期是波动性的,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
房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产业周期一般要经过初创期、上升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蜕变期) 。但是,与传统的产业周期相比,房地产业的经济周期更倾向与经济发展周期。因此,对房地产业来说,其经济周期往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萧条或低谷阶段。在这一阶段,初始时期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部分楼盘的楼价开始急剧下跌,甚至会下降到物业原值或建造成本之下,市场交易量也会随之明显减少,市场观望情绪严重;而当萧条阶段发展到中期,房地产的价格会出现局部的暴跌,成交量继续萎缩,随之而来的是与房地产有关的纠纷开始大量出现;可是当萧条阶段发展到后期,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出现,而这更增加了市场的负面情绪,房地产的泡沫被继续挤压。而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房地产的正常需求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平稳,向经济复苏和上升阶段迫近。
2、复苏与上升阶段。在该阶段,房地产在初始时期的供给超过需求,房价和租金的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楼价已经完成了下跌的过程,并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回升的迹象已经出现;而在复苏的中期,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购买者逐渐增多,开始带动了期楼的销量。但是由于此时建筑成本与楼价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交易量的增加幅度并不明显。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而当复苏阶段发展到后期,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加速出台,为房地产业走向新一轮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繁荣阶段。房地产业不会长期的在低水平徘徊,当其发展到繁荣阶段时,宏观经济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市场的交易量明显增加,新建楼房的空置率逐渐下降 ;此时,更多的房地产商和中介机构开始大量介入,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时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逐渐的出台一系列的限制炒楼的政策措施,楼价继续高涨的后劲开始略显不足,泡沫达到了最大,新增房地产投资数量明显下降,房地产业的衰退或者萧条就在眼前。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国民经济的需求旺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的发展就会较为旺盛,一般处于上升期或者繁荣期,否则,将会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1)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房地产价格从长期看是处于一个增长趋势之中的;(2)在增长型的经济体系中,经济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在长期趋势上呈现上升模式,并且新一轮的循环峰顶往往高于上一次的水平,而在衰退中则正好相反;(3)在房地产的景气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和贷款银行的过度乐观通常会使房地产供给的速度超过需求速度,在不景气的阶段则正好相反。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消费品价格、收入水平、政策法律以及对市场预期的变动等,这些因素都会促使房地产需求总量受到影响。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也会在技术、劳动、资金管理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扩张或收缩。而供求总量和结构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房地产经济都需要进行调整,继而引发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
(二)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这些都是具有明显周期性质的宏观政策因素,在短期内对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高度正相关,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所区别 。此外,还包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等随机因素。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一)改善房地产产品的供应结构。
针对目前的住房供应体系结构仍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极不平衡的情况,要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严格控制别墅供给,适当降低偏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建设比例,提倡建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规模,切实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二)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价格。
价格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因素,而且它对行业内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的影响,运用价格规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做出评估,以判断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而借助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有助于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行业和市场秩序。
(三)规范土地政策。
在对待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上,需要通过对土地市场监测分析,总结一定时期我国土地市场运行的总体情况和态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建立土地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要规范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遏制由于土地投机而导致的地价上涨进而引发房价快速上扬、房地产投机增加的局面。
四、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需求,要与相关行业进行有效的关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由于房地产需求稳中有升,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大,但是由于引入了强劲的国外竞争对手,新增的市场需求及原有的市场份额有被国外同行抢占的可能,对国内同行来说,竞争压力增加,而作为弱势企业的弱势项目来说,对手的强大和增多,将使其更显弱势。因此,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一处)
注释:
闫新红,艾燕.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现代商业,2009(1):249-251.
王正才. 我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27-28.
刘昕玮. 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09-110.
宋志勇. 房地产经济周期与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审视. 特区经济,2009(7):287-289.
关键词: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结构性减税;价格通道;企业出口;营改增
中图分类号:F124
一、多重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分析
当前,我国处在多重目标宏观经济的定位与选择中,这也正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宏观经济政策的困境所在。尽管经济萧条的态势逐渐显现,下行的压力仍然很大,但仍然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提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时,还是感觉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相对于2008年、2009年,在边际效应递减归类的作用下,宏观经济政策扩张的效果已经逐步减弱。即使推出类似2008年、2009年的经济扩张措施,也难以获得那两年的宏观经济调控时效。
其二,相对于2008年、2009年,经济扩张的诸方面的副作用已经在逐步显现。比如相对于2008年、2009年,当前的经济结构不是优化了,而是恶化了。相对于2008年、2009年,当前面对的控物价或控通胀的压力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目前宏观经济调控就不可能像2008年、2009年那样只瞄准保增长、稳增长的目标即可,而是在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个目标当中左右逢源、前后逢源。在周旋三个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当中,怎么走出一条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之路,值得思考。笔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就好像一场拔河比赛。哪个方面的力量强就向哪个方面倾斜。如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宏观经济政策就不由自主地地向“稳增长”倾斜,于是产生了“稳增长”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的政策表述。而当物价上升与调结构压力加大时,宏观经济的导向又发生了变化,“稳物价”是压倒一切的任务,“调结构”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当前宏观经济的布局就是在这样的困境当中徘徊。
二、结构性减税与全面性减税的区别
政府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采取每一项宏观调控政策时,往往都会产生关于所推行政策的不同声音。如当政府动用大规模的投资扩张、稳增长时,有人质疑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结构调整的倒退;当启用天量的货币扩张启动经济时,有人质疑是否会引至更严峻的通胀和物价上涨。而在此次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时,笔者搜索了各方面的信息,几乎听不到反对之声。可见在结构性减税问题上颇有共识,该项改革在广泛程度上获得大家的认同,甚至有人主张不仅要提结构性减税,而且要提全面减税、大规模减税。
减税或结构性减税,我们历来是促进的。但是相对而言,笔者不大认同全面性的减税的论点。因为全面性减税容易给人以误解,见什么减什么,不管什么税种一律砍上一刀,这显然不是采取措施的目标所在。中国的税制结构改革应该讲究策略,把该减的地方减下去,使中国税制结构有一个均衡的格局,适应当前宏观调控的需要。无论是全面性减税,还是结构性减税,最重要的不在于其所使用的名称,而在于把减税的措施落到实处,不在操作上留有回旋余地。
三、结构性减税的具体措施
这样一种落到实处的措施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解决规模问题,即要减多少税。第二是解决结构问题,即要减什么税,要减谁的税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今后,特别是在定位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要牢牢抓住的。
(一)结构性减税的规模
减税的规模就涉及到减税的效应。该减多少税,是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2011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2年的“两会”上都对减税的规模做出了建议,只是目前需要界定得更加明显。
其一是财政赤字的规模,2012年财政赤字的规模(将发行国债的赤字和动用中央预算调节基金合二为一)高达1.07万亿。这里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收入减少了1.07万亿,二是支出增加了1.07万亿,必须去借;或者是第三种意思,即两者融合,多花了0.5万亿,少赚了0.5万亿。2012年的赤字计划是少挣多花费的资金数目。“少挣”体现在减税上,“多花费”体现在增支上。
其二,减税和增支之间的分割。既然1.07万亿不是减税就是增支,2012年1月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国税收工作会议召开时,作为主管财税工作的副总理致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一是2012年基于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推进结构性减税;二是2012年增加支出的重点在于改善民生。这两点的实际含义是:在1.07万亿元的配置上是要向结构性减税倾斜。把1.07万亿元二一添作五稍加倾斜,笔者认为至少有0.6万亿作为结构性减税的规模。
(二)结构性减税的结构
论及结构性减税的结构,笔者认为该减的地方应该减下来,不该减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动。就目前中国整个税收的结构而言,有两个特征是应当关注的。
1.中国税收结构的两大特征
第一,价格通道。把2011年的全部税收作税种分割,分为18个税种,其中5个税种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他的13税种占到了8%多一点。就此而论再进一步看,如果在间接税和直接税作一个分割,直接税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者相加大概是26%,其余的74%都属于间接税,这就意味着今天的中国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税收关系主要是通过价格通道来连接的。所以由此可见,如果想让我国的税制比较均衡、匀称,达到“健美”的目的,应该将减税的重点放在间接税上,而不是直接税。
第二,企业出口。把2011年的税收按照缴纳者做分割,会发现92%以上的税收都是来源于企业的缴纳,只有7.92%的税收来自于个人的缴纳,其中7.92%中还有6.95%实际属于个人所得税,也不是个人直接缴纳的,而是代扣、代缴的。所以要想让一个国家的税收来源结构比较匀称、比较均衡,也应该把减税的重点放在企业缴纳的税收上,而不是个人缴纳的税收。
由此看来,在结构上的减税要锁定两个税种。第一减间接税,第二减企业缴纳的税,如何去贯彻?目前能够被各方认可的,特别是在高层达成共识的减税主要措施就是“营改增”,以“营改增”作为本次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全力去推进,有可能达到减税数千亿元的目标,原因基于以下三个问题。
2.减税的结构调整
第一,既然要减间接税、减企业缴纳的税,减增值税是成效明显的。首先是因为增值税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目前占全国税收的41%。在增值税上的税率削减1个百分点就有可能达到减税2000亿元的目标。所以对这个税种进行调整,就等于改变了整个税收的规模。其次,营业税是否需要减的问题。当然也需要减营业税,但是营业税的前途已经锁定,从长远看要并入增值税中。因此,我们在营业税上再做文章无异于事倍而功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营业税不如按兵不动,等待增值税的改革。把增值税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营业税的问题也解决了。 第三,消费税是否需减的问题。有人提出要减消费税,但是笔者认为,支出中国人想象的消费税和现实的消费税不是同一概念。很多人认为,凡是服务的消费税都是消费税,是一般消费税。而中国实行的消费税是特种的,不是所有的服务项目都征收,而是在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之后加征,哪些商品加征?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奢侈品,另一类是与能源消耗有关的。对于这两个产品减税很难达成共识,对于奢侈品减税无异于对富人减税,对于能源类消耗产品减税,无疑对于他们减少了监督。消费税不宜大张旗鼓地去减,而应该有所保留。目前能够锁定的就是增值税了,所以增值税是减税的重点,目前增值税减税主要通过“营改增”来实现。经测算,按照上海、北京进行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一旦在全国推行,减税的规模可能会达到1000-2000亿元人民币。应该继续扩大“营改增”的试点范围。目前,已经有沿海的10个省市进入“营改增”的试点范围中,当然要逐步推开。其余的省市可能还在观望,还在犹豫。从地方作为主体税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地方将丧失一部分税收的管理权限。但改革是大势所趋。
第二,在“营改增”的同时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改革措施。目前增值税在全国税收收入占比是41%,营业税占全国税收收储占比是15%。如果仅仅“营改增”,不降低营业税税率。合并之后增值税占比将达到56%。老百姓买股票都懂得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当中,国家财政收入的50%以上的希望寄托于一个税种,风险不言而喻。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瞄准一个目标—— 扩围不增额,这不仅仅是基于财政收入结构平衡的考虑,更是基于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考虑。具体措施是扩围到位之后立即着手降额。经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测算,按标准税率算,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大概节省税率是2000亿元人民币,连通交易税附加、城建税,加上连带的可以到2000亿元。如果在这个基础上降2个点,那么整个通过降低增值税类可能实现的减税规模有可能达到5000亿元,连同增值扩围达到1000~2000亿元,将达到6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对于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布局来说,如果普遍能够认同结构性减税是一个重点之所在,应当全力推进的话,建议通过“营改增”同时实施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措施来促进改革。
第三,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减税的需求和财政收入形势的现实应该如何对接的问题。2012年以来,财政收入的增幅一直在回落。2012年1-7月财政收入的增幅是11.09%,如果将8月份的数据计入,财政收入的增幅回落到10.9%。对于1-8月财政收入10.9%的增幅有这样一种判断,是来自媒体的声音,相对以往财政收入的增幅的回落将近1/4,因此很多人忧心忡忡觉得如果回落较大国家能否承受得了。再联想到欧美目前遇到的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有很多人觉得应该放慢结构性减税的步伐,甚至就此放弃结构性减税。但正确看待这个回落比例,必须操用另外一个指标,即预算收入的增幅。讨论回落问题往往是就以往的增幅而言,如相对于2011年增幅回落的幅度等。但还有另外一个指标,即依据2012年的预算数据来论及财政收入问题。2012年预算收入的增幅是多少?—— 9%,所以,以前文所提及的1-8月国家财政收入增幅比率10.9%和2012年的预算增幅做比较,我们会发现财政收入的增幅不是“回落”,而是“超出”了将近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2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基础并没有被打破,而是按照9%的预算收入的增幅来安排2012年的财政收支的。财政收支的平衡并没有被打破,可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是“超收的规模”。2012年的超收规模达到了1.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将2012年的超收做悲观的预测,10.9%的增幅如果延续到年末,按超出2个百分点计算,财政收入可能超出预算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2012年的基数是10.38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经济形势并非像有些人估计的那么悲观,笔者认为,不过是以往增速的一种回落,甚至这种回落是回归正常发展轨道的一种表现。因而实施既定目标的结构性减税,从而在多重目标的周旋当中走出一条适合当今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之路,我们还有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培勇.结构性减税:2009年税收政策的主基调[J].涉外税务2009,(1).
[2]高培勇.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J].财贸经济2010,(1).
[3]杨军.“增支+减税”的持续不平衡——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贸易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J].南风窗,2010,(3).
[4]陈黛斐,韩霖.“十二五”税改:重点是直接税——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J].中国税务,2010,(11).
[5]凤翔.对当前税收改革热点问题的深度解读和理论分析——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J].理论视野,2011,(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高培勇,张德勇,张斌,汪德华. “十二五”时期的财政收支规模[J].经济研究参考,2011,(3).
我们把所有的结构参数分为9个组。表1列出了它们的估计值和标准差。图1则给出了估计所得的行为方程与样本数据的拟和。所有数据都是年度数据。由于样本数据有限,我们的参数估计并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接下来我们将解释表1中的估计值是如何得到的。
3-9 组的参数估计
我们的讨论首先从第9组开始。我们发现9组中的参数大多可解释为样本平均值或定义在只有一个结构参数的方程中。这就允许我们使用一阶距的方法(method of first moments)对它们进行估计。
尽管一阶矩方法能同样用于估计消费函数(10)和进口函数(12)中的参数c和m,然而我们发现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为此我们允许c和m能随时间而变化。我们假设
其中,ctct/(yt-1-tt-1);mtmt/yt;vt和εt都假设为独立同分布(i.i.d.)的正态随机变量。这表示边际消费和进口倾向都服从于一阶自回归ar(1)过程。将公式(20)和(22)分别代入(19)和(21),我们得到
其中,c0=c(1−ρ),c1=ρ,m0=m(1−λ),m1=λ。现在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上述方程进行估计。而有关的结构参数c、m、ρ和λ则由下列公式获得:
需要说明的是,此种方法无法使我们直接得到参数c等的估计方差。为此我们必须把该估计看成是非线性估计。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judge et. al (1988,p508-510)所讨论的方法来求解参数估计值c等的标准差。在这一计算过程中,我们利用gauss语言中的grardp程序来计算有关的一阶导数矩阵。该矩阵被用于推导参数估计值的协方差矩阵。
对于投资函数(5)中的参数估计,我们采用如下估计方程:
(25)
(26)
其中,it=it/kt-1;vt同样为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这里我们所采用的估计方法为cochrane-orcutt方法
此外,在对工资、价格和利率方程(15)-(17)进行估计时,我们假定方程中所有的干扰项都为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利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对它们进行估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对工资公式(15)进行估计时,我们用劳动生产率(实
际gdp与就业之比)来代表供给冲击,即解释变量st。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参数βn的估计值极不显著,因此,我们令它为0。这也同时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对工资没有任何影响,或者说,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是处於供过于求的状态。劳动力市场的这种供过于求反映了由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总供给的参数估计
对于产出方程(1)-(4)中的结构参数βv和βg的估计则更为困难。首先,我们无法得到期望值get和yet;其次,尽管我们可以从方程(1)中推算出δvt,但是,我们并没有存货vt的数据(这需要有一个存货的初始值)。为了避免使用数据vt,我们的估计需要建立在对方程(2)进行一阶差分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利用(3)对vdt进行置换,我们得到
(27)
按照预期增长率get的定义,我们有δyet=getydt-1。将其代入公式(27),我们可以得到参数βv的估计方程:
(28)
其中
以上,误差项νt同样被假定为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正态随机变量。
显然,对于βv的估计需要获得时间序列get,该数值我们无法得到。然而给出参数βg和get的初始值ge0,我们能从(4)中推算出get。假定ge0=g0,也即预期
增长率get的初始值等于其实际的观察值。设立目标函数:
(29)
这里,e(βg)是在给定的βg情况下,对方程(28)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误差向量。这样f(βg)就可以看成是该误差的平方和。由此,对于参数βv和
βg的估计可以看成是寻找一个βg使得目标函数f(βg)最小。这里,我们使用网络搜索法来实
行这一最优化过程。
技术函数中的参数估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估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大多可以从国家统计年鉴中获得,资本存量kt则来源于张军(2003)。然而,对於技术函数中的参数da、φ和θ的估计,我们首先需要解决无法观测的变量at和ypt的数据来源问题。如果我们假定生产用电力消耗与资本设备的实际使用成线性相关,则通过利用生产用电力消耗数据,我们就能测算出at和ypt。假定一定时期内生产用电力消耗和资本服务使用量成固定比例,也即
st=het (30)
其中,st为资本服务的使用量,即st=utkt;et为生产用电量;h为一个正实数。给定st及公式(5)和(6),相应的实际产出则可由下式导出:
yt=atst (31)
进一步将(30)代入(31),我们得到
st=athet (32)
对(32)式两边分别求自然对数并进行差分,我们可得到
(33)
以上分别表示为产出、技术和用电量的对数差分(近似于它们的增长率)
由于yt和et都是已知的,由公式(33)我们可以算出at,再进一步由(32)解得h。给定h,我们可以按公式(30)求得资本服务量st,并进而按定义st=utkt导出ut。给定ut和at,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公式(6)测算出ypt。
需要说明的是,在按公式(32)求解h时,我们需要的是at,而我们从(33)式中得到的则是其增长率at。因此我们必须有个基年(这里采用1980年)的资本生产率a0。现假定基年的资本设备利用率为100%,则a0可由公式a0=y0/k0求得。图2 给出了我们所测算出的ut、ypt和at的时间序列。
图2
需要说明的是,由此而测算出的技术存量at具有较大的波动,甚至会出现技术退步。显然此种情况与我们所想象的实际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想象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技术的存量也在不断增加,而且这种增加应是一个平缓的过程,不应出现大起大落。显然,这种过分的波动来源于各种误差干扰(如我们所假定的用电量与资本服务量之间线性关系中所出现的误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图2中c格的at进行滤波(或光滑)处理,经过滤波以后的at由图2中的d格所示。
给定数据at,我们就可估计技术函数(8)中的结构参数da、φ和θ。然而,在此之前,我们仍然要对公式(8)的h作一番解释。按照romer(1990)的原意,h为用于科研的人力资本。然而,除了现有的技术存量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外,技术的提高也有赖于科研所需的物质投入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需要设备和经费,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专利制度和对科学贡献的奖励制度等)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果我们使用国内现有的数据,h可以看成是国家用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
估计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最小二乘法,即使误差平方之和为最小。然而由于方程所体现的非线型性,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全局数值优化(global optimizationalgorithm)的方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在这一研究中,我们所采用的是模拟淬火(simulated annealing)法。
4、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我们所估计的模型分析和测算过去5年(1998-2002)积极财政政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测算所依据的原则是“有无原则”(with andwithout principle)。这一原则在项目评估时经常被使用。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分别计算在“有”和“无”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我们所关心的各项经济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等。比较这些指标的不同就能使我们测算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益。
无论是“有”还是“无”,我们都必须通过对模型的模拟,计算出有关的宏
观经济指标。关于这一模拟,我们要求:
所有外生变量都用实际样本值来表示;
所有随机变量的实现值都用模型估计时所留下的残差来表示;
所有内生变量都由模型的模拟计算得到。
假设过去5年里没有积极(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应等于税收。因此,所谓没有(或无)积极财政政策的条件是:令过去5年里每年的政府支出等于其当年的税收。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在没有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政府的支出结构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为此,我们使用国债投资中的支出结构来推算在没有积极财政政策情况下的支出结构。表2给出了这一推算。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对于“无”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我们有理由使用对模型的模拟计算出有关的宏观经济指标,然而,为什么对于“有”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我们不能直接使用实际的样本观察值来代表相关的经济指标?由于模型的参数估计和设定本身也有可能产生误差,因此,即使我们引入了误差项的实现值和实际的外生变量,当我们对模型进行模拟时,仍然有可能使模型的模拟值与样本值有偏离。为了使由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模型的设定等原因所引起的误差对评估的影响减少到最少,我们对于在“有”积极财政政策条件下的经济指标的测量与“无”积极财政政策条件相似,即都通过对模型的模拟算出,两者的不同仅仅体现在政府支出的总量和结构上。
表3 给出了过去5年积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估。
首先,我们需要说的是,这里的财政赤子与国债支出并非完全相同。当政府的支出大于其税收时,它仍然可以动用除发行国债之外的其它资源,如过去的财政积余等,来弥补其支出。
其次,按照我们所构造的模型,政府的支出无论从供给或需求角度看,它对经济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因此,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98的国民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当然这里并不意味着现实中这种影响就不存在。如果我们的模型是以季度(或月度)为一期进行估计,此种影响显然就可以得到反映。
第三,表中所反映的拉动效应是一种累积效果。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拉动0.056630177为例,该数据表明,假如没有1998-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则2002年的实际gdp将减少5.6630177个百分点。按照这一思路,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给2002年gdp的拉动效应为5.6630177-5.1568633≈0.5个百分点。尽管与前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相比,这一效应似乎在递减。然而,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在创造2002年的就业机会上的贡献并没有过分减弱。
5、结束语
本文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宏观计量模型对1998-2002年期间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为我国在2003年底彻底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也已递减,这也此后逐渐淡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由于目前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淡出,因此本文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其理论和技术应用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定量分析)有所启发和借鉴。
其次,按照我们所构造的模型,政府的支出无论从供给或需求角度看,它对经济的影响都有一定的滞后。因此,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98的国民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当然这里并不意味着现实中这种影响就不存在。如果我们的模型是以季度(或月度)为一期进行估计,此种影响显然就可以得到反映。
第三,表中所反映的拉动效应是一种累积效果。以2002年的gdp增长率拉动0.056630177为例,该数据表明,假如没有1998-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则2002年的实际gdp将减少5.6630177个百分点。按照这一思路,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给2002年gdp的拉动效应为5.6630177-5.1568633≈0.5个百分点。尽管与前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相比,这一效应似乎在递减。然而,我们也应同时看到,它在创造2002年的就业机会上的贡献并没有过分减弱。
[关键词]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调整
一、面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果真无效吗?
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在其《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无能为力吗》一文中明确指出: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可能会更有效,这意味着为了对抗金融危机我们仍需要实施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抗经济过度下行的风险中,还体现在当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或者出现通胀风险时,货币政策可随时快速反应,停止操作或进行相反操作,弗雷德里克•米什金以货币政策的非线性论证了其上述观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降息措施以及提供紧急贷款的方式,向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在2008年10月还通过了8500亿美元的《经济稳定紧急法案》,奥巴马总统上台后,美国国会在2009年2月又一次通过总计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世界经济趋于衰退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立即下调了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准备金1个百分点,此后到200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又3次采取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的措施,中国货币政策最为显著的方向性调整是2008年11月5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此次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近10年来的首次方向性变化,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态度。
二、中国和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患了同样的“经济病”吗?
全球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是本次金融危机中最大的特点。世界各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如此一致的意见,采取如此协调一致的行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首先,人们普遍认为本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哪个国家能独应对;其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既然所有国家同时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也应该大致相同。因此,世界各国都统一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就中美二国而言,虽然两国都面临着总需求下降的局面,但是总需求下降的原因却完全不同,美国总需求的下降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银行紧缩贷款引发的货币紧缩。而中国总需求下降的原因却是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出口下降而引发的实体经济增长率下降,实体经济出现问题后。而中国则是实体经济因出口大幅度下降而蔓延到金融体系,从而导致货币需求不足,货币供给却很大,从而导致资产价格膨胀,此时,如果中国像美国一样采取大幅度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推动资产价格泡沫加剧。
美国金融危机是从金融体系开始的,首先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之后,银行体系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开始大量持有超额准备金,从而造成货币紧缩,金融危机进一步上升为经济危机。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后,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提高自身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减少银行贷款发放,降低实体经济的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产业动荡。为了应对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从2007年8月开始,在其权力范围内极尽所能地推进激进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由2007年9月的5.25%下调到2008年12月的0.25%。尽管联邦基金利率和美国国债利率大幅度下降,个人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却呈现双双上升趋势。2007年9月以后,次级贷款利率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中介大幅收缩了商业信用货款。即使实行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市场紧缩状态也未得到有效改善、贷款利率也没有如期下降,这说明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关键是建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放贷信心。
中国经济下滑发端于国内出口的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外投资和消费能力下降,进口锐减。在多年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极为显著的情况下,这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中国出口下降引起实体经济衰退,从而导致企业投资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居民收入的下降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国内消费需求萎缩、减少了交易性货币的需求,进一步导致大量交易性货币需求转化为货币的投机需求而涌入资产市场、造就资产市场的泡沫。
在实体经济基本稳定的同时,中国的资产市场却异常火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于2008 年9 月,2008年11月份以后中国股市就进入了一个牛市期,上证指数从最低点的1686 点一路上扬,到2009年7月已突破3 300点,涨幅近100%,与股市走势相一致的还有房地产市场,2009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上扬,几乎接近历史最高点。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是货币供给不足,而是货币供给过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但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相反会导致流动性过剩,造就资产市场的泡沫。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建议
1. 不能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货币政策上
我国目前经济下滑源于总需求不足,而总需求不足又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消费萎缩而造成我国出口下降。因此,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是如何将我国商品的国际需求转化为国内需求,也就是启动国内需求来弥补国际需求所引起的总需求不足。但在启动国内需求时不能过多地运用货币政策,因为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就是向社会过多地征收“铸币税”。在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我国居民不得不自己为自己建立保障机制,也就是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储蓄,这也是我国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我国的经济下滑
实际上货币政策在我国的运用空间已经不大,相反,财政政策的使用却有很大空间。目前,我国国债占GDP的比重只有18% ,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60%和120% ,如果按经济学界公认的国债占GDP的比重60%标准,那么我国财政政策的空间还很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储蓄国家来说,使用财政政策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国家举债的方式将国内的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其次,国家举债可以为储户多提供一条投资的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益,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最后,以国家举债启动经济相当于向富人借钱而向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不能一味地偏爱启动投资而冷落了消费启动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央政府高瞻远瞩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然而情急之下的启动只是应急之举。市场经济下,消费是经市场认可后进入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最终环节,投资虽然具有拉动经济发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却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就是说由投资带来的产品量的增加,有可能转化为最终消费,也有可能不能被消费环节接受。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就是在外需锐减而国内需求又没有及时跟上而造成的产能过剩,这说明我国启动经济的主导思想应该更多地落脚于消费,使投资服从消费。
4. 启动消费市场的关键是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机制
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1984年以来,我国GDP资本形成率都在30%以上,有时高达45%,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与这种高资本形成相适应,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必然重资本、轻劳动,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居民劳动收入相对于资本报酬下降的主要原因。1979年到200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7%,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为6.9%。1991年到2005年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从53. 4%下降到41. 4%,同期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从21.9%上升到29.6%。2007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仅占当年GDP的15%,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2%上升到现在的27%。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大幅上升相当程度上是以居民收入下降为代价的。
总之,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扭曲,导致了我国消费的严重低迷。 因此,要启动消费就必须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建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无能为力吗[J].新金融, 2009 (6)
1.货币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利率机制,从而对资本成本与固定投资、住宅、存货以及耐用消费品等持久性商品的总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贷款行为。在新古典的经济学上,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以利率机制的调控力为核心,从而可以通过利率来对银行、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引导。但是,如果只从利率机制来谈货币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是片面的。因此,这就要求要分析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对银行贷款的数量进行收缩,而不是通过利率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限制。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可以减少银行的资金储备,而且对于依靠关系进行贷款的无法进入资本市场。由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存在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国家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贷款的渠道得到增加,从而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货币渠道;另一方面是指信贷渠道。货币渠道主要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使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得到一定的影响。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信贷渠道主要是指随着银行储备的不断减少,从而使货币出现紧缩,最终使贷款的供给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会使企业缺乏替代性的资金来源,从而使真实性的支出水平减少,最终使得货币政策对那些缺乏资金替代来源的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是指,货币紧缩通过不断对利率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抵押品的价值受到损害,最终使企业的信用得以降低。在货币政策调整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财政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政府部门开始实行持续性的财政扩张政策,这就会给中小型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借款需求;但是,如果政府直接通过金融市场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的借贷行为,这样就会对国内的信贷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为了能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借贷途径,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提高债务工具的回报率以及相应的吸引力,从而能够使得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信贷市场的真实利率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得到增加,而且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选择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比如基础交通设施、基础技术研发支出、软制度环境的构建等的财政赤字的支出,对中小型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发展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
1.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金融自由化政策主要是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以及调整政府部门对利率、汇率、金融机构以及信贷的分配政策。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自由化政策能够使国内信贷市场的分配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使国内信贷市场逐渐向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导向;第二,金融自由化政策可能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和逆向作用。因此,要用一个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来看待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在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中,主要是不断提高零利率、不断增加储备,从而能够使投资得到增加,并且最终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Taylor认为,由于利率的不断提高仅仅会使得资金的供给从非正规部门向着正规的部门过渡,从而使总的借款不会出现净增加的现象,所以金融自由化并不会使得资金供给总量得到增加。然而,Steel在Taylor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由于小企业受到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的影响,从而使小企业想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通过金融自由化的影响,这样会使得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逐渐趋于恶化。
2.银行并购行为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银行业不仅要进行并购,而且要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如下:大的银行之间的合并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小的银行之间的合并对中小型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外部效应”。如果因为银行之间的合并可能会使企业的关系型贷款逐渐下降,那么,银行之间的合并行为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得到部分的补偿,但是却不是全部的补偿。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由于银行合并之后不仅会使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大,而且会使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以及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会对关系型贷款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经济学家的不断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从而对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得出了形形的结论。Berger认为,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存在
3.种潜在的效应:静态效应、重组效应、直接效应以及外部效应。静态效应更加关注的是银行合并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减少,静态效应主要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进行局部弥补甚至是全部的弥补。然而,社区内的其他银行的反应以及新生银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会抵消银行的并购,从而对中小型企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四、我国宏观政策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是内部融资。中小型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是企业所有人以及个人信用。为了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不断推出完善了融资次序结构现象。推出融资次序结构现象,主要是由于:第一,我国的地方性专业小银行的融资体系,以及现代金融体系不健全;第二,企业的经营者在对所有权进行控制的时候存在着强烈的偏好。因此,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表现在贷款的利率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在上升的过程中伴随着“过度敏感性”的特征,最终会使企业之间的应付货款和应收账款的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并且能够使得这种效应影响到银行的相关体系。国内外的许多专家认为,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要求我国要采取以下的政策:第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通过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了一个坚实的法律保障,从而能够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全的信用体系。由于中小型企业之间不讲信用,从而使得拖欠贷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使得欠债链越来越长。良好的信用关系不仅能够保证中小型企业的正常运行,而且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中小型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可以使得中小型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环境,最终能够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中小型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通过对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文章主要讨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这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面较为宽松,大量游资需要新的投资机会,股票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反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资金普遍吃紧,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加上企业抛出持有的股票以获取现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交易萎缩,股价下跌。
(二)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或赤字、财政税收和补贴、国债政策等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或者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有相对直接的效果。财政指出下降会直接减少对社会产品与劳务的需求,税率上升也会立即减少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的快速下降。财政支出减少,税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绝大部分公司都负有债务,利率提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净利润和股息相应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2、利率提高,其他投资工具收益相应增加,一部分资金会流向储蓄、债券等其他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3、利率提高,一部分投资者要负担较高的利息才能借到所需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如果允许进行信用交易,买空者的融资成本相应提高,投资者会减少融资和对股票的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抑制股票市场的作用。在物价上涨时,股东实际股息收入下降,股份公司为股东利益着想,会增加股息派发,使股息名义收益有所增加,会促使股价上涨。当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居高不下时,企业因原材料、工资、费用、利息等各项支出增加,使得利润减少,引起股价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使企业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会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此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
二、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
1、货币供应量。考虑到股票市场的虚拟性和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他定期存款。
2、经济产出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产出状况,本文选择收入法计算的GDP绝对量作为度量经济产出的指标。
3、市场利率。本文在考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时,选用的利率指标是银行间市场形成的7日拆借利率RATE07,这是由于这个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敏感,且易受市场的影响。
4、通货膨胀。本文选用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这既考虑了我国一直将居民生活消费物价指数当做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的习惯,也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
5、股票市场发展状况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SHIDX作为衡量股票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模型的设定及其估计
1、模型的回归。由于我国在1996年以后才有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考虑到7日拆借利率的可得性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样本容量的要求,本文选取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方差性,先对数据取对数,由于所有数据是季度性数据,并对取对数后的数据采用X11季节调整方法进行季节性处理。取LNSHIDX为被解释变量,取LNM2、LNCPI、LNGDP、LNRATE07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SHIDXSA=2.437462 + 0.138152
LNM2SA-0.027573RATE07SA+0.229312LNGDPSA+0.212944LNCPISA
(0.281627)(0.698909) (-1.064092)(1.903626) (0.105674)
R2=0.535278 调整的R2=0.498829 DW值=0.323607F值=14.68574
2、异方差性的检验与其解决方法。采用怀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P值较小,为0.0018,则拒绝不存在异方差行的假设,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取权数W1=1/LNe2,LNe2=Log(RESID^2),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SHIDXSA=-38.25849 + 0.521529LNM2SA-0.008387RATE07SA+0.279626LNGDPSA+7.821285LNCPISA
(-2.0315)(2.334475) (0.160211)(2.120128) (1.784208)
R2=0.993777调整的R2=0.993289 DW值=0.447194F值=2036.116
修正后的模型R2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修正由后的结果再次进行怀特检验,修正后的模型P=0.43,表明已消除了异方差性。所以上述方程既是得出的回归方程。
3、自相关性的检验与解决方法。在已经消除了以方差性的基础上,D-W值=0.45根据残差的偏相关系数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第一、四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超过虚线部分,说明存在一阶和四阶自相关性。通过迭代估计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SHIDXSA=1.027508+0.4487375LNM2SA-0.008265RATE07SA
0.005972LNGDPSA+
(0.086756)(2.778751) (-0.242321) (0.100739)
0.092418LNCPISA+1.006322AR(1)-0.260160AR(4)
(0.034431)(13.05799) (-3.084327)
DW值=1.67。说明已经消除了自相关性。因此上述方程即为最后模型的回归方程。
4、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产生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呈反向影响的,但作用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经济增长变化对股票市场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物价变化会会影响股价变化。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正如理论部分所叙述的一样,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进而对总需求的效应大小及程度首先决定于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规模狭小的股票市场对总量经济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我国上市公司数与经济总量的比重、股票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重、交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直接融资额比重、筹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指标与发达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总体偏小,与经济总量不相称,这必然制约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应有的作用。根据实证分析,主要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应考虑采用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应适当关注股票市场;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投资者预期。
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2).
2、王劲松,韩克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评论,2008(1).
3、黄慧芳.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7、温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
关键词:宏观政策调整;通货膨胀;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引语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二、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是输入性通胀,全球货币未能协调,宽货币与高通胀成为常态,目前包括欧美等地,刨除房价因素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并不低。从按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进口大豆的均价自今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今年9月中国进口大豆均价比7月份上涨了5.3%,与此同时,食糖现货价格指数历史性地突破6000元/吨大关,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达70%。基本生活用品以及石油等资源品价格处于大幅上涨阶段。
二是内源性通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还上以往社会保障体制不足、收入分配失衡的欠账。新华社报道,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社会保障与提高最低工资需要有人买单,当社会财富不足以支撑时,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胀。未来中国CPI有可能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经济学家厉以宁10月16日表示,如果国际油价、铁矿石价格和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3%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是适用于西方的,而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是可能的。如果9%的经济增长率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考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办法,目前3.5%的CPI加入房产等因素,可能已经在4%以上。
三、宏观政策的经济调整
从当前的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速过快问题已经在政策的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大体上实现了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因为从当前的不稳定形势来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通胀压力仍高位存在,因此,宏观调控需要在“保增长”和“反通胀”之间把握好平衡。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动力不足。这种发展方式缺乏稳定性,国际市场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会立刻出现波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2、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
货币政策结合财政政策才会发挥宏观政策的潜力。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和通货膨胀的抬头。截止2009年5月,信贷迅速扩张,规模已达5.18万亿元。虽然,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在短期内能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存在着扩大资产泡沫、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引致通货膨胀、推高产能过剩等多方面隐患。目前,信贷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有关。除对拉动GDP有短期效果外,对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社会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经济结构与分配体制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长期不能改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信贷规模和方向的控制,对私人投资部门的信贷进行引导,在信贷方面进行必要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当前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另一个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导致的房价持续高攀,因此,我国应切实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这一根本决策入手,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势头。
参考文献:
[1]李长密. 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4) .
[2]方平. 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 西部金融, 2010, (07) .
[3]丁茂战. 宏观经济要迈四道“坎”[J]. 上海经济, 2010, (07) .
[4]刘琛君.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搭配——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03) .
[5]刘伟.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J]. 理论学刊, 2010, (07) .
[6]薛俊波,孙翊,吴静,王铮.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04) .
[7]胡艳妮.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J]. 金融博览(银行客户), 2010, (07) .
[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