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人汪国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71年,汪国真初中毕业,15岁的他被“幸运”地分到工厂,班里其他的人大部分去农村插队,极少数的人上了高中。那时的他,开X51立式铣床,三班倒,业余时间和其他青工打打扑克和乒乓球,“前途基本上一眼就看到底了”。他以为自己会一辈子在工厂做工人,因为曾经获得过北京仪表局铣工比赛第一名。当时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能成为一个八级工,技术水平最高,在工厂里受人尊重。“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八级工啊!大多数人顶多是五级工、六级工。”
这“一眼能望穿”的命运,却在1978年,一下子转变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汪国真已经在工厂里当了6年工人,他凭直觉感到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1978年9月,他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这一年他22岁,在同学里算是年轻的。“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能上大学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一年开始,他从工人的队伍,一脚踏入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30年来,他是诗人,参加电视主持人大赛,做电视节目评委,再到如今的书法、作曲,他频频更新着公众视野中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不可思议的是,从1982年大学毕业到今天,在漫长的时间里,汪国真从未换过工作,从青春年少到如今人到中年,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了整整26年。
大学期间的汪国真开始学着写诗,1979年,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他的诗《学校的一天》,这是他在媒体的首次亮相,内容由五组诗组成。这组诗在今天看来,有点像是打油诗,比如其中一组是“天将晓,同学起来早,打拳做操练长跑,锻炼身体好”。这一次,他得到了稿费2元,和一封给他很大鼓励的编辑来信。
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偶像是诗人,人们热爱着北岛、顾城、舒婷们。虽然汪国真认为自己受这些朦胧派诗人影响很小,但他还是认为,那是一个能让诗人和诗歌都茁壮成长的好年华。“那时候商品经济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烈,就业问题、社会竞争、生存压力都相对轻松一些。今天的人们比较少有闲情逸致去欣赏诗歌,阅读文学作品。”
就是在他所说的诗歌的好年华里,汪国真成了“诗歌王子”。1990年,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印数达15万册。这一年,被出版界称为“汪国真年”。他的“年轻”系列诗集所创造的纪录,至今没有诗人能够超越。而汪国真自己,也至今得意于当年的成就:“我的诗创造了几个纪录:五四以来诗集发行量第一,研究我的诗的专著最多,读者也是最多的。从90年至今,还没有影响超过我的诗人出现。”
但在经济方面,他却认为自己没赶上好时候,“虽然书卖了很多,但那个时候都是稿费制,一般的诗人写10行诗才能拿40元,出版社给我80元,已经很不错了”。
与此同时,汪国真也一再刷新诗人的新形象:1991年,他甚至走进中央电视台,参加了央视的第一届主持人大赛,与他同台竞争的,都是日后大众极为熟悉的面孔,比如张泽群、李玲玉、许戈辉、文清,在那一次的比赛中,张泽群和许戈辉是一等奖,而汪国真凭借他即兴赋诗的能力,和李玲玉一同获得二等奖。此后,他还为中央电视台做过四期“音乐擂台歌手比赛”的评委。
时隔十几年再回头看,今天的汪国真觉得自己当年“在电视上过多露面不是太好”。“这不是我想要的状态,不适合我的性格,我更愿意在轻松的状态下生活,而不是随时被人认出来。诗人用作品和人交流就可以了。”
先是红极一时,频频在电视媒体露面,随即引起巨大争议,被斥为“媚俗”、“浅薄”――多年来,汪国真在文化圈的起落沉浮,有点像是今天的余秋雨。
沉寂多年后,汪国真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是因为一场跟媒体的官司,这让他有些尴尬。2002年,一家报纸称“汪国真穷困潦倒,卖字为生”,消息被各大网站和报刊转载。汪国真了两家报社。这则新闻位列当年十大假新闻之一。也许公众有这样的心理预期,一个不再被大众捧场的诗人,就应该是落魄的、穷困的,这符合人们顺理成章的想象。
但显然,他们估计错了汪国真。1993年,汪国真开始练习书法,到今天,张家界、九华山、黄山、五台山、晋祠等名胜古迹,处处都有他的书法石刻和牌匾。当年,那些热情地传抄汪国真诗集的一代年轻人,如今都已人到中年,很多已成为全国各地把有重权的人。
也许是因为他们当年的汪国真情结,也许是因为真的欣赏汪国真的书法,反正十几年来,汪国真以诗歌、书法两样法宝,将墨迹遍布中国南北山川。毛笔字配上旧体诗才好看,为了迁就书法,他现在已经很少写新诗了,如今他的诗集里多是念奴娇、渔家傲、鹧鸪天式的旧体诗词。2008年他写了一组名叫《英雄》的新诗,这组“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写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们”的诗中写道:
英雄,总是那么孤独,谁能识得那伶仃的脚步
英雄,擎一面旗帜在苍茫中舞,舞得人心头热乎乎
旗帜上汇聚了无数憧憬的目光
让人记住了温暖的彼岸
淡然了凶险的江湖……
英雄的身影
像一杆潇洒风神的竹
裁断,有笛声
80年代初,汪国真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这座主要以华侨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里,散发着异国情调的红男绿女并没有使得来自北国的诗人心旌摇曳。他一心迷恋着诗歌,并细细地体味其中的细腻、生动的魅力。后来,他开始跃跃欲试,在学校板报上羞羞怯怯地发表了几首抒写自我情感和青春期“忧郁”的小诗。正巧,《中国青年报》的一位编辑去暨南大学采访,偶然发现了那几首虽显稚拙但却散发着灵气的小诗,便带回北京刊发在报纸副刊上。这小小的成功,激发了他的勃勃野心和欲望,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整天埋首于诗笺之中,乐不知返。
但是,诗人真正的诗歌创作,却是在那次刻骨铭心的初恋失败之后。人的情绪曾一度颓丧消沉。但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够在许许多多无益的假设之中生活了。为了情感的解脱,便有了《流逝》;相逢无需解释/分别不必解释/正如晨曦/正如落日/来像一幅画/去似一首诗/或者缠绵/或者凄然/都是美的故事/感情上的事情,并非那么容易决断。在经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的苦苦追索之后,《怀想》诞生了:
我不知道/是否还在爱你/如果爱着/为什么会有那样一次分离……回想你的笑靥/我的心起伏难平/可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婆娑的夜晚/一如从前那样美丽/这首诗以一份绵绵难绝的真挚情愫,触及了一些人真切的人生体验,一经发表,许许多多年轻的或不年轻的读者便纷纷传抄,用来纪念自己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次结局不够完美的情感历程。
诗人从此告别单纯只为自己写诗的象牙之塔,而以全部的激情,去抒写那些曾经使他激动不已的美好而瑰丽的人生诗章。而诗人的思辨能力几乎和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一样的丰富。他的几乎每一首抒情诗中,都带有精辟而深邃的哲理……
在他随后创作的《生命,总是美丽的》一诗中,诗人写道:……忧愁时就写一首诗/快乐时就唱一支歌/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生命总是美丽的。最后一句生命总是美丽的与《流逝》中那句都是美丽的故事相较,其思想深度的前后嬗变,细心的读者想来定会了然于心。而这种变化,正标志着诗人诗歌创作的重大转折,她使得诗人将目光和诗笔转向了现实的生活,去抒写生命旅程中情感和哲理的交响,去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索、表达和阐释生命的意义,去一步步走进广大读者的内心世界。
汪国真的诗开始崭露头角,即而风靡全国。它是从不景气的诗界刮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其时,朦胧诗正受挫。
朦胧诗从思想到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有致命的局限,那就是它的艰涩难懂,隔阻了它与民众的交流,限制了它的传播和影响。而汪国真的诗明白晓畅,清丽易懂。汪国真的诗歌的大部分,都与当代青年遇到的烦恼、挫折、迷惘和困惑有关。你不能说汪国真是专门为解答和排遣当代青年遇到的问题才写这些诗的,但是,在客观上,汪国真的诗确实像一副清凉剂起到了慰藉那些年轻心灵的作用。
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俯视现实中的一切,所采取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说是汪国真的诗歌备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往往既能取儒家人世的人生态度,又采取道家出世的超然情趣,再参悟了佛家的空灵,将高深的人生哲理蕴含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之中,使诗歌对人们有一种安慰、劝导、鼓励和教化的作用。
诗人的心中也将永远保留着一份珍贵的情感。在他迄今为止的创作过程中,曾受到了许多诗歌编辑的鼎力相助和众多读者的推波助澜。如果没有他们,诗人今天的成功或许将推迟到好多年后。这份情感后来被诗人倾注进了那首曾一度广为流行的抒情诗《感谢》之中: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诗中,诗人完全坦露出了他的感激之情,真诚而淳朴。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中,那些来自陌生人的帮助,委实是一份美好的情感,值得他“今生今世,好好收藏”。
汪国真的第二本诗集《年轻的思绪》的出版非常有趣。这本诗集的稿子是山东一位喜爱汪国真诗歌的女青年,历经数年,把汪国真在众多的报刊上发表的诗一首一首抄下来,汇集而成的。
1990年3月中旬,山东省《济宁日报》一位与汪国真并不认识的叫李木生的人到北京出差。他受那位爱好汪国真诗歌的女青年的嘱托,辗转找到汪国真。李木生取出那个女青年从报刊上抄下来的汪国真的诗,一个整洁漂亮的笔记本。李木生对汪国真说:“我们不认识。但一定请你在这本诗集上签名。”
尽管汪国真从几千封读者来信中获悉,许多人手里也有类似的手抄本,但像眼下这样既有“书名”,又有“序”,还精心划分了十个“栏目”,而且又抄写得十分工整的手抄本,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汪国真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在这个本子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约过了两个月,汪国真收到了那位叫王萍的女孩儿寄来的一本重新精心制作的汪国真诗集手抄本。这本诗集是用光洁的白纸制成的“书”。诗集的后面还有一页“版权页”,版权页上出版者的署名是“梦幻出版社”。这是一个女孩子纯真、善良而美丽的梦。
这样美丽的梦是无法不让她实现的。当文化艺术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主任许廷钧得知此事后,立即建议社领导尽快出版这部手抄本。由于全社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年轻的思绪》――汪国真的第二本诗集在20天中即得以出版。印数是4万册,不到两个月售罄,又加印2.1万册。
汪国真深刻、朴实、丰富,却又纯真;清秀中透析出几分哲人的睿智,没有丁点儿矜持与高傲。
即使在他成名以后,他仍在一次聚会上绘声绘色地朗诵曾使他汗颜的初学习作。他敢于向朋友无保留地坦露自己的幼稚。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天津一位17岁的女中学生给汪国真写来一封信,表达对他诗的喜爱并恳切地希望得到回信。汪国真回信了,她又来了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并说爱她的姥姥病故了。汪国真太忙了,但却迅速回了第二封信表示慰问,并解释说因为忙很可能常常要两封信才能回一封,希望得到她的理解。谁知这位女学生感到深深失望,在信中写道:“多么不公平的2:1啊!”想给她以安慰的汪国真,想不到竟在无意中给了她一种伤害,他久久地感到一种懊悔和遗憾。于是,对于两千多封向他敞开心扉的来信,即便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也竭力回信,并且为这些陌生的朋友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致》:“……当我遥想你/远方的橄榄树/我的胸膛顿时充溢着/天空般莹澈的喜悦/和海洋般深深的忏悔。”
还有一个更加动人的故事,一位老山前线的战士牺牲了,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他的笔记本里,抄着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对朋友们说:“虽然我不认识这位战士,但我感谢他,是他用生命给了我一份人生的厚礼。愿我的诗,是他墓碑下的一束小小的山茶花,在他英灵寂寞的时候,悄悄地开放。”
虽然他的诗之旅才刚刚走了五个年头,虽然他手中的笔有时也会露出点稚嫩,虽然他思索与诗情驰骋的视野,有时还不够阔大,但是,他的诗一定会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界壁,因为他的诗已经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因为他那善良的胸膛里,真诚正鼓动着爱与天赋的鹏翅,翻飞的翅膀下,正是那波涛无垠的、千万读者送给他的那份期待与厚爱。
近几年,我特别烦心灵鸡汤类的读物,一听到“不要抱怨社会,要问你的内心深处”之类的鸡汤味太浓的话,我会产生不愉悦的生理反应。生理反应这个东西很奇怪,不由理智控制,是中枢神经的条件反射。
早在于丹之前,我们就有众所周知的鸡汤教主,我还记得他的一首诗“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忧愁时,就写一首诗/快乐时,就唱一支歌”。无法形容这种被称作是诗的东西,连鸡汤都算不上,没什么营养,但又口味很重,最多算是鸡精汤。
这几年开始学习内观的方法,经常反思自己的情绪是怎么一回事,我确实有必要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为什么鸡汤味让我如此反感。前些日子,我又意外看到了美国诗人郎费罗的诗,他的“人生礼赞”(A Psalmof Life),是我大学时特别酷爱的,几乎能把英文原诗背下来,琅琅上口,而且有意气风发之感。特别是长诗后半段,翻成中文大意是“在这世界辽阔的战场上/在这人生巨大的营帐中/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要做一个战斗的英雄!/别指望未来,不管它多迷人!/把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行动吧――趁着每一个今天!”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年龄长了,再读朗费罗的诗,也读出了一股鸡汤味,感觉和李白、杜甫什么的没法儿比。但其实仔细一想,美国本身就是一个鸡汤味很浓的国家,说美国文化的主流就是肤浅的大众消费也不为过。最早的《心灵鸡汤》商业模式,就是杰克・坎菲尔等几个人搞出来的,该系列现有105个分册,印刷总量超过了1亿册,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发行。此人是世界级鸡汤教父,据说为20多个国家的公司、大学、非营利性组织以及大众开展人生转型方面的讲座,还在150余个电视栏目及600余个广播节目中和大家共享了他的鸡汤哲学。我在网上听了几段他的演讲,无非也就是讲几个小故事,融和了唐骏式的成功学,再加上些汪国真式的诗意,再有些于丹式的浪漫。不过确实算是个挺好的产品,我听了他的演讲,倒也并没有什么反感。
为什么当年汪国真就会让我这么烦呢?回想起来,大概那是在1990年的时候,他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后来听说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汪国真几乎成了继雷锋、张海迪之后的时代青年偶像,《文汇报》为了将汪国真在“文汇书展”上重点推出,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几乎是人手一册汪国真的盛况。
回想起来汪国真的诗也并不是离谱,基本文从字顺,琅琅上口,意思也没有诲诲盗,健康向上,很适合中学生做同学赠言。
关键问题是汪国真是在一个乏味的时代走红的,那个时代,没有北岛,没有顾城,没有海子,舒婷都去当作协主席了。万马齐喑,就他一个“诗坛王子”整天在各种媒体登台亮相。仔细想来,并不是说汪国真的诗歌如何,却成了乏味压抑年代的投影。
关于书店
北京的书店有三种:国营的如新华外文中国书店;个体或集体经营的书店;各出版社办的门市。我入道是从一家出版社办的书店开始的。记得当时到沙滩五四书店进货,那儿的经理郭晋平硕士见我愁眉苦脸,就拍着我的肩膀说:“这没什么,也办过书店。”后来我翻看了许多资料,也没找到这句话的根据。
三种书店背景不同,经营方式各有千秋。新华书店财大气粗,传统的独家业务—学生课本使他们旱涝保收。“版协”主席许力以在一次会上说:1989年全国出书52000种,总册数58亿,总金额40亿元,其中90%走了新华书店系统。可见新华书店的厉害。个体集体书店的优势是缺少清规戒律,市场观念强。民族宫对面的三味书屋和朝内的京京书店是此道中的佼佼者。三味书屋老板刘元生在文人圈里已小有名气,各方面应酬虽然很多,但依然乐业如初。年初听她侃起三味的经营:每天客流量多少,买书者占多少比率,流水中百分之多少来自青年人,读者的回头率等等,小数常常精确到点后两位。
出版社办书店一般是为了社会效益,但这类书店中也有经济效益特别好的。小街的人民出版社门市,营业面积不过30平方米,顾杰明出色的经营,使那儿的日平均流水竟超过千元。与之相反,三联书店的读者服务部却门可罗雀。这个店在朝外头条深处的一个大铁门里。由于店里经常一个顾客也没有,店员只好养猫解闷。三联的发行人郝杰每每提及此事都感叹一番,盼着有识之士能为三联找一个位置好点儿的门脸。
名人之到来
我们店开张后迎来的第一位名人是刘心武。他到我们店是为挑书而来,在一边翻看,不大爱说话。在三四个月的时间内,他隔个把星期来一次,从我们店买走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和《西方宗教典故》等几本物美价廉的小书。
刘冰是在美国经营中文书店比较有名的老板,作为出版社的客人曾光顾我们店。为了迎接他,造成一种隆重的气氛,书店专门铺了一张八九平米的红地毯,并在上面摆了沙发茶几和鲜花。平常没事就来书店*一圈儿的顾客看到此架式,都不好意思进来了。刘先生到书店并没坐下,先给我一张书单,上面列有他此行为人代买的大陆新书书目,然后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中文书刊在美国市场的情况。我们非常诚恳地请他提点建议,他指着地毯说:“这么好的地毯摆在书店不合适,外面下雨时人家进来避雨怎么办?另外我的书店也不摆沙发,顾客坐在那儿看书,看完就不买了。”
类似的尴尬还有一次。一天,一位戴眼镜的小姑娘挑了一大堆中外文学名著,末了问我:“还有值得推荐的没有?”我递过去一本《写在人生的边上》。她说:“我看过了!”我说:“这种书应该买一本留着,常看常有新发现。”她大笑着说:“不用了,钱钟书就是我外公!”
店小二的发现
店里业务并不总忙,于是观察顾客的言行举止便成了*时一趣。进书店的人三教九流,除了逗贫恶作剧两口子打架之类在公共场所常见的自然景观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社会学价值的现象。
有一类顾客进了店并不看陈列在架上的书,而专找不陈列的。墙角放着打好包的书,一天不管,包装纸定会被人撕破。柜子里的复本每天都会被顾客翻出几本堆在架子上。他们总认为你还有好书没摆出来,他们要自己去发现。更有极端者进门直奔柜台,问如我等“有无禁书可卖?”
“人类天生有一种对隐秘事物的好奇和对意外发现的渴望。”当我把这种现象告诉一位作家时,她说:“我管这叫二大爷情结,好比自海峡两岸通商通邮以来,许多人都盼着有一位从没听说过的台湾二大爷来认亲。”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把书分门别类排列在书架上,比如说《庄子说》4本,往右排,《唐诗说》4本,《论语》4本,《六祖坛经》4本。一天不整理这些书,晚上关门时就会被读者插得乱七八糟。如果你继续不管,任读者由着性儿的乱放,七天或八天后再看这些书,就会呈现一种最乱的排列:1本《庄子说》,一本《六祖坛经》,1本《唐诗说》,1本《庄子说》,1本《论语》……总之,是最无序的排列。有趣的是,这种无序状态不会再沿着原来的线性过程发展下去,复原到有序状态,而是到最乱的极限就停止了。
“汪国真现象”
如果淮河流域不发大水,去年本应叫作“汪国真年”。因为到现在全国已卖出十几个版本200万册的汪国真作品集。就此数字而言,大概古今中外没有一位诗人的作品的销售量能够与之相比。逢此盛事,甭说汪国真了,连我都觉得有幸。为了提高书店的知名度,我们搞了一次首发式,请汪国真来店签名出售他的一本新书。
汪国真的《雨的随想》写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可是我却感觉:“雨怎样都是晴!”这也许就是我与雨个别的情结吧!---难以割舍,丝丝情浓。
春天里,雨是农人的最爱,既不蜜,又轻柔,“润化万物,泽被苍生”。
雨丝绵柔,轻轻叩击,撩的心痒痒的只想深入其中,让你屈从于它,与它贴近,让自己把雨的虚幻变得真实,让你为它心喜,为它流泪,这就是雨的精妙!
倚窗独坐时,不语却是诉说,复古之情悠悠然而生来,西子湖畔,那一袭青衫,儒雅俊逸的身影正是苏子,细雨和着泪水打湿了诗人的面庞,西禅寺大圣塔下长眠的朝云再也无法挽着这位旷古少有的诗人,解读他的“不合时宜”,这位多情的诗人在后半生的沧桑路上无数次的感念:“只有朝云能识我”。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2)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3)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4)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5) 让我们把不名誉作为刑罚最重的部分吧!——孟德斯鸠
6)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7) 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8)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9)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10)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伊索
11)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托马斯莫尔
12)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
13)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
14) 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卡耐基
15) 懂得欣赏别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欣赏。赞美是美德的影子。——塞巴特勒
学会赞美别人名人名言(精选)
1) 赞扬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拉罗什夫科【法】
2) 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塞缪尔约翰逊
3) 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4) 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而不是指指点点。
5) 欣赏别人的言行是一种友善,被人欣赏是一种福分,不会欣赏是一种残疾。你是我的风景,我是你的风景,欣赏是视线内的一份美好,一份享受。
6) 欣赏别人需要爱心,被人欣赏需要魅力。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成事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
7) 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德国诗人)歌德
8) 一般而言,一个善于欣赏别人的人,必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被别人欣赏的人,必是一个出色的人。——(中国诗人)汪国真
9) 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像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
10) 只要有热心和才能,就能养成一种欣赏的能力。——(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11) 欣赏是一种陶冶,一种提高,一种收获;附庸风雅是一种时髦,一场热闹,一个过场。——(中国诗人)汪国真 "学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中国美学家)朱光潜
12) 看两遍吧——如果你想获得一个正确的概念;只看一遍——如果你想获得一种美的感觉。——(法国作家)阿米埃尔
13) 读者和作家的心境帖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的时候,于是艺术的鉴赏即成立。——(日本评论家)厨川白村
14) 最恶劣的粗俗有时会伴随最美丽的优雅,形成一种自然的对比。(英国评论家)赫兹里特
15) 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埃及哲学家)普罗提诺
学会赞美别人名人名言(经典)
1) 学会欣赏别人,是善待他人的一种方式。
2) 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人的谈吐,会提高我们的口才;欣赏别人的大度,会开阔我们的心胸;欣赏别人的善举,会净化我们的心灵。
3) 学会欣赏他人,就得学会自我赏识。
4) 学会欣赏他人,就是给自己点燃一盏明灯。
5) 学会欣赏也是一种朴实的美。
6) 学会欣赏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就像那初春的阳光,温暖人的心灵,带来经久不息的笑容。
7) 眼睛要常寻找别人的美,镜子却可以观察自己的丑
8) 眼睛要寻找别人的美,镜子却可以观察自己的丑。欣赏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
9) 一个永远也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10) 用眼睛去欣赏,用心灵去体会,世界才会更美,先学会欣赏自己,再去欣赏别人。
11) 在交流中递进情感,在欣赏中弥补缺憾。
12) 在欣赏中寻找快乐知己。
13)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
14) 做好自己,看清真实自我,不要迷失自己,要相信这世界由于自己的存在而更具有风采。
15)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16)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7) 我给我母亲添了不少乱,但是我认为她对此颇为享受。——马克.吐温
18)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生命的颜色一旦褪去,人便都要回归本真,常回头看看,于是成了真理,看伊人何在,看那些美好与痛苦„„“遥远的地方对于我们都有一种*,不是*于美丽,就是*于传说。”汪国真浅浅吟道。是啊,远方是多么美好的彼岸,我们都像朝圣的信徒,执著于前方的幸福,可是或许彼岸永远无法到达,我们心又常常是落寞无归。就像诗人张继,在十几年勤奋苦读却换来名落孙山的结局之后,将船停泊在了那个永恒的夜里,江枫、渔火,诗人眼里的血丝,到处趴满了人生牵连与无奈。或许生活的幸福不在于占有幸福,而在于回忆追求它的过程吧,想到这些年与名师好友互相探求义理的自在,张继淡定地长吁一口气。姑苏城外钟声响起,诗人的心也随诗情扬起。生命中太多美好,不要因为一往无前,而错失了那些令人可以回味永生的幸福。常回头看看,看痛苦与欢乐并肩携行。
常回头看看,让回顾成为一种幸福,常回头看看,也可以让人更加睿智通达。
“吾一日三省吾身”孔子的教诲仍像钟鼓一样在耳边铿然作响。三省吾身,将一天中的对与错,分辨得清清楚楚。这也是回头看过去看自己吧,生命的厚度就样累积而成了,用思维,用记忆,把人生之路走无数次,把真理探求无数次,回眸一瞬,思想也变得空灵。“以史为镜”更是一种更深奥的回顾,以历史映射今天,用历史剖析自我。常回头看看,看清楚是是非非,看明晰真正本我。
常回头看看,用一段时光回忆另一段时光,这不是小家碧玉,不是妇人之见,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对爱人的一种尊重„„花一束时光,拾起那些古老的故事,那一些泛黄的照片,那一些鲜活在心的人们,或许,有人会猛然发现有多久不曾记起那一双温暖的手,那一夜澄澈的星光„„记忆如此美好,常回头看看,看看那些爱你呵护你的人,这是尊重,也是人生的大气度。
1、只有在探险中,一个人才成功地认识自己,找到了自己。——AndreGide
2、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3、有冒险才有希望。——[古罗马]塔西佗:《历史》
4、勇士面前无险路。——英国
5、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林语堂
6、危险面前测勇气。——欧洲
7、世界是用来探险的,规矩是用来违背的,手洗干净是用来再弄脏的。——蔡康永。
8、诗人的创造,哲学家的辩证,探险家的技艺这就是组成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材料。——季米里亚捷夫
9、生命是一种探险,那些柔弱的小茎能在风中成长,我又何必在急长长的风季。——佚名
10、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汪国真
11、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霍金
12、能勇士面前无险路。——英国
13、冒险的步骤通常会有成功的结局。——[波兰]显克微支:《你往何处去》
14、冒险常常带来乐趣。——[英国]培根:《随笔集·论爱情》
15、读书是至乐的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已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随时可发见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杜威《读书的艺术》
16、当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远方的路,就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