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就业;学生
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我们职高更应注重学生素质。因为职高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如果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育己任,那么语文课则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阵地。
一、认清目标,明确区别,选对路子,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职高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虽然都是语文课,但是职业高中的语文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有着很大的区别。二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对象的不同。普通高中是为大中专院校培养生源,而职业高中则是直接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培养新型劳动者。培养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培养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具有一定技术素质的一线工人。所以,虽然同样是语文教改,同样都是提倡能力本位的语文教学,但是其实质还是有区别的。
职业高中注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职业高中学校语文课应结合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来筛选、组织、实施教学内容。与高考相比,用人单位对职业高中毕业生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要求较低,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相应的要求,职业高中语文课应该相应降低读写难度,突出实用性,向综合职业能力渗透,让学生学有所用。
二、运用信息媒体,优化职高语文教学过程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蓬勃发展,职高语文教学手段得到明显改进,小黑板、教学挂图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演示手段生动形象、蕴含教学信息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观点,认为职高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一定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少,甚至没有,让现代信息技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要适应职高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应当强化现代信息技术技能,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激趣。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导入,在内容上注重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材作为导入的引子,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出来,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手段作为补充教学信息的重要方式。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信息量显然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细心搜集与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播放,增强教学成效。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实地感知,以及教学过程枯燥,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再现实地场景,运用影音播放模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深化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营造浓厚氛围的有效手段。如在一些蕴含情感较为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轻音乐烘托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三、实施分层要求,满足学生发展差异需求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在外界的交往中将所学到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内在的精神品质与价值意识,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气质。”[1]高职院校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既与本科院校一样都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统称为“大学生”,对于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与教育内容有着统一性。同时,高职院校也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职业道德的打造,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是区别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二、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
(一)人文类社团规模
近年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登记注册的学生社团数一直控制在65个左右,全部为校级社团,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社会服务、群众体育、人文社科、红色理论、专业技术、管理辅助七种类型。其中,人文素质类社团达22个,占社团总数34%,全校社员人数达4600余人,超过每年新生录取总数,参加人文素质类社团人数达2032人,达社员总数的44%。
(二)形成了社团工作党政齐抓共管局面
校各级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发展与建设。学校院长办公会专项讨论社团建设问题,校领导定期参加社团活动,教务处支持开设社团实践课程,人事处支持社团指导教师公开竞聘,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全程参与社团指导教师聘任工作,机关行政部门对口指导相关社团,营造了学生社团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严格规范社团管理运行机制
规范化的社团管理制度和社团的良性运行是发挥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学校高度重视社团各项制度保障工作。
(1)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校团委下设社团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社团建设工作;
(2)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目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社团管理办法》《社团指导教师聘任管理办法》《社团星级评比制度》《社团干部工作手册》《社团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管理文件、制度等10余项;
(3)落实工作量化考核,分别对社团、社团团支部、社团干部、社团指导教师等进行量化指标的工作考核,并与评优表彰直接挂钩,实施社团优胜劣汰,社团严格执行注册、注销制度,保证社团“以质量求生存”的考核、淘汰和晋级。
(四)完善社团各项工作保障
为保证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学校设立了社团建设、竞赛获奖教师、学生奖励、社团活动专项经费等;实施“人文素质类社团团委直管、专业类社团学院专业指导、管理辅助类社团行政部门对口指导”的社团分类指导,加强社团管理的资源整合;设立社团管理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岗位,进行任期一年的全校公开竞聘,并把指导人文素质类社团作为教师职称晋升中,公共课教师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课教师的优先条件;通过学院院长办公会,继续投入5000万,建设社团活动中心等,建成后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舞台将成为南京高校中硬件条件最好的演出场地,将可以接受国家级高水平大型文艺演出。
(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学分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学分认定,是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1.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社团活动学分。学校高度重视社团活动,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学分认定体系,在学生必修学分中拿出12个学分作为素质教育学分,特别是校级重点社团活动达到10次,就可兑换2个素质教育学分。
2.开设社团实践课程。在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还为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门开设了国学诵读、摄影技法、演讲与口才、青年大讲堂等实践课程。参加社团实践类课程的人员必须为相关社团成员,社员在参加社团活动,学习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还能获取学分。
三、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措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确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以文化、艺术、体育等传统人文素质型社团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类社团为特色,扶持一定的理论研究型社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建设思路。全年开展各级、各类人文素质类社团活动800余次,开展大型文化演出活动达20余场,参与活动学生人数达4万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大赛中屡获大奖,南京青奥会、南京亚青会、全国十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处处可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青春风采,艺术设计学院吴昊同学被组委会评为“最美志愿者”。
(一)创办黄炎培思想研习社,开展职业观、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黄炎培职业教育研习社成立于2011年,在全国黄炎培思想研究院的指导下,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社团主要研究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传播继承其思想。社团成员由成立初30余人发展到现在334人规模,每位同学都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能深入学习研究。社团同学们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宣传融入社团活动,每年在全校学生中举办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内容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专题研讨会;将上海黄炎培故居等地作为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由学生自发编印了《职业帮》杂志,记载了历届优秀校友的事迹、成功经验和在校大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愿望和职场文化等杂志在全校学生中免费发放,深受学习喜爱;围绕“敬业乐群”校训精神和职业精神,开展思想大讨论,宣传“敬业”、“乐群”之职业精神;由黄炎培职业教育研习社同学每年开学季为全校4500余名新生开展黄炎培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使他们上好入学第一个,进一步确定“上高职、爱高职”的思想。
(二)校馆共建“民俗文化”社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民俗文化协会成立于2003年,目前有社员340名,此社团与南京民俗文化馆共建,12年来协会以传统民俗文化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讲为目的,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强化宣传传统手工艺人的敬业诚信、务实创新的职业操守,以此来带动当今高职学子的职业素养精神和人文素养,取得了教育效果和社会声誉。
1.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宣讲活动。积极依托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传统博物馆等共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每年都邀请南京传统博物馆传统民俗文化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同学们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讲堂,现场为同学们介绍、制作泥塑、秦淮灯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体验。俗语说:“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唯有从实践着眼,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构建立体而多元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升现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积极开展“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髓”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校园广场上葫芦画,手工泥塑,布艺,雕刻,剪纸等传统技艺作品,美轮美奂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让同学们叹为观止,陀螺、抖空竹、九连环、滚铁环等传统游戏让同学们意犹未尽。茶艺体验课堂课上,表演者们穿着精美的茶艺服装,配合着解说进行着精湛的茶艺表演现场四个同学自告奋勇的上台尝试了茶艺中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的四个环节,并和大家分享了对茶文化博大精深之处的强烈感受。公寓活动室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授同学们剪纸、布艺、葫芦画的制作,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非遗技艺的历程。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更被老艺术家们“台下十年功”的坚持和敬业精神所感动。
3.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每年选拔校内优秀同学组织开展“文博之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是小小传承人”公益夏令营志愿服务活动、南京民俗博物馆义务讲解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相关社团同学协助传统老艺人教学、带领中小学生参观传统博物馆并进行讲解、对相关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报道,用切身的实践,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依托社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服务的核心,“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是德育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用常规的“一对多”、“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用于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显而易见是不行的。学生社团就是以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集合在一起的,其活动的特点就是灵活性、自由性、专一性、专业性,这恰恰是学生现在愿意接受,并能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有效形式,只要学校、指导老师规范好社团活动类型,做好过程指导,教育效果就会非常的好。
(二)社团实践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补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为社团开设了社团实践类课程,属于选修课,社团成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社团实践类课程,用于补充在社团活动中发现的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社团实践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以专业理论指导为支撑,以实践调研、实践走访为主体,课程内容和形式多样。
(三)社团活动有效的扩大了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职业特色
一、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1.职业定向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姓“高”,这是它们的共性;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学术定向性,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高职教育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地因袭或拷贝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式,而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尽可能突出职业特色,凸显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2.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高职人才的高素质和高技能,除了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之外,高职学生还必须接受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的文化熏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院系)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学生接受职业、岗位文化熏陶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着力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求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3.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促进高职生就业创业的需要。调查显示,社会和企业不仅需要高职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和企业并在其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及职业素养等知识融入课堂和校园文化当中,让学生从入校那天起,就接受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并在实习实训和技能操作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4.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创立学院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和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创立特色品牌。因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品牌一旦创立,便可成为高职院校在一定时间段内较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二、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讨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基本形态,因此要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具有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首先,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职业特色。学院的校门、办公楼、教学楼、宿舍、花园等既要有艺术性,又要突出学校的职业特色。其次,必须高标准建设好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因为高标准的实验实训室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室设计成立“教学工厂”,建立各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室,融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验实训、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
深入分析了少年宫师资建设的主要重点难点,即少年宫如何严格把控兼职教师选拔、怎样提高兼职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并从市场、师德、共同愿景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对策。少年宫兼职教师师资建设师生关系一、少年宫兼职教师问题简析基于少年宫学生群体对所开设课程的多样化需求、生源不稳定、与师资成本投入的矛盾,少年宫引进大量兼职教师成为了主流,但与此同时伴随不少新问题而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其一,兼职教师大部分是来源于企业、科研机构、艺术团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虽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缺少系统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在对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上的认识把握,与专业在职教师有着明显的教师素质区别。其二,兼职教师大部分有固定的专职工作,对精力和时间的分配,对专职与兼职的角色权衡,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兼职动机。但兼职动机种类多样,无法形成如专职的教师一样的职业认同,造成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不能有效沟通,影响教学水平;缺少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兼职教师关系往往处于陌生紧张状态,影响教学效果。二、基于强化兼职教师师资建设的问题对策1.市场竞争挑选优秀教师挑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兼职教师,能在耗费相同的师资投入上,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符合少年宫长期有效发展规律。衡量兼职教师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从以下方面判定:知识储备上的要求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到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由具备授课能力延生到对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能力。少年宫在选拔兼职教师上采取的是市场竞争力量化标准,区别于传统的教师内部推荐制度,在以往由单次听课效果决定聘用的基础上,增加对教育学、心理学的考核,职业动机、职业道德上的判定来综合决定该面试者否适合教学和除教学外的教育活动组织,避免带来过多人为干扰的主观选择,因偶然教学效果所带来的对于兼职教师能力的片面认定,把对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关注体现到关键的选拨聘任制度上,严格把控兼职教师选拔。2.师德管理强化教师素质少年宫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不仅深深影响着其对日常教学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的决定着对少年宫教师职业的认同及归属感。而目前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大多数停留在对教学时间、教课任务,教案编写等教学常规的考核内容上。考核标准多局限在对于形式上审核,其具体表现如下:教学时间有无迟到早退、教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教案能否按时编写上交。缺乏关于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过程性、创新性评价。简单形式化的管理,导致兼职教师的消极教学,增加了生源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在改变少年宫兼职教师简单形式管理问题上,需要先对兼职教师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认识。兼职教师大部分有着固定的专职工作,在精力和时间的分配上,对专职与兼职的角色权衡上,在较大程度是取决于兼职动机对少年宫教师职业的认同。兼职教师因兼职动机的多样而难以形成如专职的教师的职业认同,且在思想稳定性、收入获利性上不如专职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兼职、专职教师分开区别管理,造成了兼职与专职教师缺乏有效沟通,兼职教师获取不了专职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而无法对少年宫教师职业的认同,整个教师道德素养的提升。打破教师的区别化管理是解决少年宫兼职教师简单形式管理的关键,重点建立强化兼职师德管理的体系,从制度上把兼职教师纳入整个教师队伍。其制度主要可包括“听课与检查”“兼职教师综合考评”两部分,旨在促使兼职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上的提升,形成少年宫整体的关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听课与检查”是由少年宫宫主任、教研主任、专职教师不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的察看审核;抽取部分兼职教师,结合其教案进行听课评课,了解兼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整个具体实施教学过程,发现问题,促进与兼职教师的沟通交流,使兼职教师逐步得到少年宫认同的师德文化。“兼职教师综合考评”则是按照兼职时间的长短进行的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生源量等量化数据;学生和家长的反映等质性评价在内,考核的结果作为继续聘任及酬金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监督,从教学结果上来评定兼职教师的教师素质,检验教师师德管理的成果。3.民主平等塑造师生关系现存学校教育的师生关系,多数为单纯的教学关系,即教师教,学生学。基于少年宫是在学校之外,通过活动对少年儿童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发掘培养少年儿童潜能和创造力教育机构的认识。可得出少年宫的师生关系应是不同于学校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是摒弃专制思想,用现代教育思想约束自身,把学生看成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以开放、探索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自由参与和选择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兼职教师相比于专职教师而言,所受到的教育制约较少,易扮演教育过程中的活动组织者角色,但不易充当指导者形象。要使得兼职教师有目的地指导而又避免呆板的组织学生教育活动,关键在于确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关系的基础是深入了解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学生(健康、知识、个性等方面)调查相结合,大体把握班级学生的发展特点;确立关系的难点是有侧重地发挥学生独特性和创造性,以“期待”“暗示”等教育策略融入教学,用课堂的仔细观察,期待有发言倾向的学生主动表达观点,暗示学生与合理答案相靠近,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打开心理防线,愿意和教师交往;关系持续在于教师的长期坚持,书面上的形式保障。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本,促进信息上的交流互动,加深入彼此精神上的理解支持。三、结语目前,少年宫存在着的兼职教师问题是复杂的,要想真正完全解决问题,有赖于少年宫全体的团结互助,在时间、精力、资金上更多的投入,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进步探索新途径,经实践也证明了兼职教师在少年宫的发展上是利大于弊的,有着不少的贡献,探索解决兼职教师问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1]曹菱红,熊伟,张正君,陈红等.中美高校兼职教师聘用机制的比较与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6).
[2]许德馨.少年宫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2.
[3]宋春晓.少年宫兼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5).
关键词:职业素养 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反复被人诟病,改革却又举步维艰的局面,依然是职教人的痛。如果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人必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软实力,职业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二者兼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和修养,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必须在关注功利性的职业技能时,更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新形势下酒店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随着国际酒店集团全面参与中国酒店业的市场竞争,中国酒店业已迈入微利时代,中国本土酒店集团在高端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但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更强的服务与管理能力。而目前的状况是,酒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酒店硬件的高规格与酒店“软件”的低素质的矛盾日益凸现。所以,作为输送酒店专业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酒店人才?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从2008年开始,新一代的“90后”逐步迈进了高职院校的大门。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大部分人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这造就了他们主体意识强,团队意识弱;个性特征强,承受包容能力弱;语言能力强,践行能力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这些特征与酒店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团结协作、内敛自律、吃苦耐劳、主动奉献的职业素养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生源的变化给高职院校也迎来了新挑战,作为培养酒店准职业人的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职业素养训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一)制定复合型技能型的、适应酒店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总纲领,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服务员,而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技能型酒店人才。酒店行业的不稳定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只是适应在狭窄岗位或领域里工作,他们必须要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对于以酒店为代表的服务型行业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复合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所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人际交往和应变能力,需要的心智技能要高于操作技能,因此把高职酒店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复合技能型人才”,这有别与其他工科专业所要求的较强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课程。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未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客人,因此,在酒店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要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养成”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外语能力、以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酒店人才。同时,作为服务行业,酒店员工每天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甚至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那么自身的察言观色能力、让客人“转怒为喜”的沟通能力、情绪控制及心态调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使我们的“准职业人”能够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这可能比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学生“情商”的培养是培育职业素养的应有之意。
(三)优化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环节。一些职业学校存在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较为突出,课程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而实际上,酒店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心智技能要求非常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情商,沟通表达能力,理解并处理问题的能力往往才是最“职业化”的能力,这是酒店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工科专业学生的主要表现。因此,在酒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既要体现酒店管理的专业特点,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又要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人文素质提升方面,可通过增加选修课和拓展课的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要及时捕捉酒店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念,把行业动向及时地反映在课程和课堂上来,让学生接受到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
(四)构建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未来工作中面向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形形的客人,因此,在酒店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要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尽可能地选择适宜的合作酒店,将实践教学的时间贯穿到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平常兼职见习之中。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酒店等相关单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自律能力等软性的技能都可以得到锻炼。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未出校门、已入店门”。同时要充分考虑与酒店行业的季节性和适宜性,使校企双赢。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酒店对实习学生的使用,也同样不能脱离其自身的功利性,因此单靠校外企业的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是不全面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有自己的实训基础,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开展和完成实训教学。学生的硬性技能培训放在校内实训场所更为合适,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职业技能,一个经过初步“打磨”的准职业人更能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占有优势,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五)运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要改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解决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就必须要把教学方法从纯粹的教师一言堂向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转变,使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施展发展,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大量采用任务导向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法、现场体验法、等适合文科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人人参与的、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且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能力,掌握思维的方法,拥有实践操作技能和创业实践本领,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发展机会。
新形势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提供了更好的改革机遇。高职院校应积极顺应改革,确定酒店专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文化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教育要更多地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着手,让学生不仅掌握一技之长,而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对多种岗位和职业都能轻松应对,为生涯发展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社会的检验。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无形的过程。内容涉及道德、意识、行为等层面,这都需要一步步内化的过程,这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耗时,对个人及环境的要求度更高,加上酒店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腐朽思想的腐蚀。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样的现实,把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从各个环节入手来提升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魏家坚, 陈春阳.东莞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定位的再思考.[N] 广东教育・职教,2012,11.
[2][3]胡晓涛. 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1(23).
关键词: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30-01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紧密贴合社会的发展,这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完全区别开来。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 以多样的形式,使得中职的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还应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不断的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积极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让中职语文教学得以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语文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至始至终就贯彻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当前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环境相似或相关的模拟情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具备将来直接走向社会所必需和够用的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3、兼顾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所谓共同基础是指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所谓多样选择是指在共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以及未来职业的联系,根据不同职业类别,选择适合学生的个体发语文的需求并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构建开放灵活又有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的差异
一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一直在沿袭普通高中的习惯和做法。例如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同小异。确实,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和普通高中相比有不少共同之处,不过,一味的沿袭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失去其自有的魅力和特色。学生一边学习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又学习类似高中又不是高中的语文,这给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既影响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也影响整体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不得不说的是,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中,既要强调“语文”的概念,又要强调“职业”的概念。这“职业”一词让职业学校的语文存在了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文的区别和差异:
1、教学目标的差异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单位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学奠定基础,所以现在的普通高中有一句口号叫“一切为了成绩”。而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就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是一方面加强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能力,写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断增加和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传授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熏陶。另一方面,又要结合职业学校自身的特征,职业学校的语文还要不断贴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培养其专业的口语技能,不断积累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探讨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塑造学生的完整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升学,他直接面向的不是社会。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则不同,他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学生面对就业岗位,他的教学目标一定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
2、教学评价的差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一般在普通高中里,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题海战术和不断的周考月考的大小测试,来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依此来评价语文的教学效果。对于整个学校而言,办学成绩的好坏就靠这个,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奖惩依据也主要来源于此。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普通高中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单单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不再一切只为成绩,而是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以往的应试教育正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化。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评价与普通高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语文基础的相对薄弱,以及对专业课的从属地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少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把实际目标定位“学会够用”上。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低一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降低教学难度,以尽量符合大纲的要求。所以说能不能学会这是个度的问题,似乎没有像普通高中那样诸多的量化标准。至于知识是否够用,要等学生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能真正知道。应该说“学会够用”的这样的一个标准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相对于大纲要求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目标,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要求下,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也必然与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差别。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成绩比以前进步了,自学能力变强了,开始与同学合作了,这些都是进步,都在为职业发展做铺垫。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灵活一些才行,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 冬.中职语文特殊性及教学对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合格教师;责任心;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倍感荣耀,但我也明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仅是对我们的美誉,也是人民对我们的要求,特别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人民教师。新时期决定着新的教育,教师要站在新的起点,不辱时代和人民的重托。那么,怎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呢?
一、新时期合格的教师要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心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丰富的文化素养,是扎实的专业素养,当然我知道这些很重要,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爱岗敬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各位教师应该都很清楚我们每期开学工作会上第一项会议就是师德师风培训,对于教师来说,爱岗敬业就是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我所做的事塑造人的事,我们只有先热爱这份职业,才能用心去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我们要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人格的魅力去感召学生,让学生接受你、承认你、喜欢你,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新时期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明确指出,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素养,还包括文化素养、教育素养。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跟其他专家是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特别是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知的孩子,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度相当的高,认为教师就应该像百科全书一样。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非常失望。特别是现在处于网络的时代,学生自主了解信息,知识渠道越来越多,如果教师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如学生的话,那也太“丢脸”了吧。所以,作为一名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小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
三、新时期合格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教师从事的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在于: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育人。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理念及方式也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应当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要有新的改进和创新。
1.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的教育就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作为我们教育的目的。
2.多样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即教师绘声绘色教,学生规规矩矩听的教学模式,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是一个“机器人”,只会听、只会记、只会背,而是一位会思考、会操作、会表达的学习的主人。我县于2013年秉承这一教育理念,开展了打造“卓越课堂”,真正让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了县、乡、村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3.实施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职业素养校园文化融合
职业素养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养是社会评价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技能可以速成,职业素养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职业素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育人是其根本任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力量。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采用随机抽样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临江学院选取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83份。其中大二学生232名,大一(三校生)151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七成的学生来自省内的农村,入学是的分数较低。在填报志愿时,超过70%的学生对所报学校及专业一点也不了解或只了解一点。虽然有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最想从大学里学到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却只有极少数同学会主动积极地参加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但是高职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思想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47%的同学表示能很快或较快的适应一个新环境,4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很强或较强。
2实施校园文化育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三种表现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是表层的外显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一种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深层的内隐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体,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无时不刻地潜移默化影响着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使个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教育、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助推器。要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以下三个特性。
2.1高等性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之一,应该体现出高等学校的特性,以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为使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特点,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2.2职业性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性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要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修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塑造完整的职业人格。
2.3实践性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为自身的兴趣爱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开展的社团活动时,也要围绕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促进自身成长。
3职业素养培养和文化育人融合的途经
3.1环境文化建设
在教学区通过场地改造、专业文化墙、企业文化墙、5S管理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通过环境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生公寓,通过专业楼层布置、寝室设计大赛、最美专业寝室等评比活动,将职业素养培养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3.2企业文化融入
高职校园文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特色,即能更加彰显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通过邀请企业中的专家、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发展的毕业优秀校友、优秀创业校友等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企业文化参观、优秀人物寻访等形式,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
3.3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应很好的借助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如组织技能大比武,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实现“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实现学生体面就业;重视专业社团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专业社团为技术支持,以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组织保障,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化、常态化、普及化的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技能大比武、专业社团文化建设、专业志愿服务队这些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职业素养教育和文化育人融合途径和方式。将专业特色、社团活动和志愿服务有效融合,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在组织、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核心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职教论坛,2013(6).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现状;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品质。这种能力品质要求大学生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为毕业后较顺利地走向社会、工作岗位,胜任本职工作,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养成,从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效果来看,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一种半游离的状态,不能真正反映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造成学生在就业后无法与岗位要求合理接轨;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的直观理解基本上滞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卷的标准答案,不能体现先做人,后做事的上岗要求,直接导致的结果是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呈下滑状态;学生对职业素质内在属性的理解呈多元化的现象,多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缺少从行业、企业以及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素质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存在眼高手低的位置偏移。这就给高职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职业素质教育究竟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获得受益?问题的所指其实是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的重新思考。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对职业素质的本质界定
(一)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职业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稳定性是指职业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日积月累积淀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处于恒温状态,为本领域的所有人奉行恪守,外界的力量很难打破。内生性是指职业素质从职业的角度出发,以职业的特点为依据衍生出的习惯或行为。发展性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素质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相应调整。职业素质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类,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公民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个人修养,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基本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前提,专业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升华。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部分专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的内容主要是由公民道德养成、岗位群职业道德与能力教育、敬业与吃苦耐劳的意识、基本的法律意识、团队合作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构成。部分专业素质是指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础性掌握或选择性掌握。从范围上可以划定在“学校人”向“职业人”的顺利过渡阶段。这是因为在校学生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模拟教学、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方式方法下完成学业,只是完成了“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级过渡,而距离真正的“职业人”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就在于前者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是虚拟+真实,而后者则完全真实。从职业素质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来讲,学生在校三年时间,也不可能熟悉职业素质的全部内涵,因为职业素质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起到关键作用的职业能力和人格品质,既是一个长期熏陶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进入职业领地,很难把握其真谛。因此,职业素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在本质与外延上有区别,不是等同概念,二者的关系应该属于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三、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思考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目前开设有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和创业课程五大门类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定位上兼顾了就业和升学的需要。从课时分配结构上看,有厚此薄彼的趋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课时远远大于实训、创业教育的课时。考试科目大于自选科目,还没有形成一套学生自我选择学习科目的教学体系。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提高而轻素质养成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加大了投资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无论从双师型教学团队、教材编写、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但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造成部分学生客观上认为高技能人才就是高素质人才,忽略了职业道德素质对专业岗位的重要性。而且,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打出的口号也误导学生对人才标准的内涵的理解。从实施效果来看,存在着片面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现象。由于缺乏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理解,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未能真正反映“职业人”对岗位的理解和实际要求,造成学生就业后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困难。从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解层面看,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如前文所述,职业素质的稳定性和发展性使得职业素质非一天之努力就能享用终身,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真实的土壤、辛勤地耕耘、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深入,而决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卷的标准答案。职业素质的关键要素就是要体现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思考
1.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自我修养即通过学、看、悟、行等方法养成的一种自身素质提高的习惯。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就是学徒制。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徒制对当前职业素质培养有两个重要意义即师傅的榜样作用和“做中学”的学习践行方式,而且这两个方面统一于日常的职业活动中,学徒以师傅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为榜样,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内化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种类,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同时职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可以借鉴学徒制中的“修行在个人”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本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培养出自我修养的习惯却是受益终身,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充分考虑为学生提供修身、养性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能力。爱岗敬业是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在校大学生来说,爱岗敬业主要体现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遵守校规校纪。做好这些就已经基本具备了爱岗敬业的要求,具备了一个职业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如有些发达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质量普遍比我国生产的质量要好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技术水平高,而是利益于他们的技术操作人员认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标尺,古人讲“举一反三”正是这个意思。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实现。加大实习实训教学,让学生从生产一线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所学知识在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尝试解决问题。在考核学生形式上,应鼓励学生更多投入到生产一线中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提出解决的方案。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第一年岗位体验实习、第二年顶岗实习、第三年毕业实习,其浅层目的是让学生对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深层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应该在实习实训中加强这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团结协作、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关,进而达到实训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结语
职业素质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在内涵界定上应有区别,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前者是一个真正的“职业人”所具备的素质,而后者则是“准职业人”所应有的素质。当前高职院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上存在着定位不准的现象,影响了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合作分工,整体推进,将目标定位在“学校人”向“职业人”的初级过渡,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工作者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范立. 谈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10)
[2]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