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分析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精神病;性受害;特点;性自卫能力
Forensic Psychiatry Assessment of Sex Being Injured of Psychotic Patients. Liu Chengwen, Wei Qingping, Guo Junhua, et al. Zigong Mental Health Center, Gongjing district, Zigong 64302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 and sex guarding capability of sex being injured of psychotic patients.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185 cases about forensic psychiatry assessment of sex being injured of psychotic patients.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 of sex being injured and judgement principle of sex Guarding capability of psychotic patients. Results The sex victim assessment acount for 11.71%. Mental retardation occupy the first place, the rest are schizophrenia(34.05%), affective disorder(6.49%), and other mental diseases(4.86%) one by one. The feature and sex Guarding capability of sex being injured vary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Conclusion The key question about judging whether the sex victim have sex guarding capability is to judge whether women victim lack identifying or controll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quality and consequence of ambisexuality.
【Key word】 Mental disease; Sex being injured; Feature; Sex guarding capability
为了进一步研究精神病患者性受害的特点和性自我防卫能力,我们分析了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1982~2003年近21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1580例,其中因女性精神病患者性受害而鉴定性自我防卫能力185例,占鉴定总数11.7%,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资料均为川南及云南等地区因性受害由司法机关送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鉴定的女性精神病患者。用CCMD-3[1]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根据所患精神疾病的种类不同将185例女性受害者分为以下4组:①精神发育迟滞组:共101例,性受害时年龄为11~48岁,其中11~14岁9例、15~19岁42例、20~29岁25例、30~39岁18例、40~48岁5例、不详2例,平均年龄23.01±9.46岁;职业为农民66例、无业30例、学生2例、工人1例、不详2例。文化程度为文盲80例、初小13例、高小2例、初中4例、不详2例。婚姻情况为未婚60例、已婚37例、离婚1例、丧偶1例、不详2例。精神发育迟滞的严重程度为轻度6例,轻至中度15例,中度49例,中至重度13例,重度18例。②精神分裂症组:共63例,性受害时年龄为16~58岁,其中16~19岁5例、20~29岁18例、30~39岁15例、40~49岁9例、50~58岁4例、不详12例,平均年龄33.18±17.77岁;文化程度为文盲10例、初小13例、高小17例、初中8例、高中3例、不详12例;婚姻情况为已婚36例、未婚12例、离婚2例、丧偶1例、不详12例;职业为农民37例、工人3例、会计1例、无业11例、不详11例;病程为3月~30年,其中3月~4年12例、5~9年16例、10~30年16例、不详19例,平均病程8.80±6.79年。③情感性精神障碍组;共12例,性受害时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23.92±8.73岁。文化程度为文盲2例,初小2例,高小1例,初中7例。职业为农民7例,工人2例,待业2例、学生1例。婚姻情况为未婚8例,已婚4例。诊断为躁郁症9例(性受害时其中4例为躁狂相、5例为抑郁相),躁狂症2例,抑郁症1例。病程为0.5~10年,平均病程3.42±2.94年。④其他精神障碍共9例。性受害时年龄18~38岁,平均22±10.72岁。职业为农民7例,工人和待业各1例;文化程度为初小3例、小学2例、初中3例、高中1例。婚姻情况为已婚3例、未婚5例、离异1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例性受害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资料,探讨不同精神疾病性受害特点和性自我防卫能力的判定原则。
2 结 果
2.1 精神发育迟滞组性受害为被30例,被暴力62例(其中34例被多次),被8例,被多次拐卖为妻1例;受害时被熟识人奸污78例,被陌生人奸污20例,被其养父、继父和兄奸污各1例。被的地点为:患者家30例、被告家中16例、家附近或郊外51例、旅馆2例、火车站候车室和收容所各1例。对被奸污的态度是:被完全性强制性奸污85例,半推半就或开始拒绝后来顺从11例,在哄骗或引诱下主动配合5例;被奸后无1例主动告发,其中92例被亲友或他人发现后报司法机关,9例因怀孕被父母发现才告发。结果除5例轻度精神发育滞迟患者因能部份认识这种犯给自己带来实质性损害判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外,其余患者因不知道这种犯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损害,或者不知道如何抵抗这种侵犯,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抵抗行动被判定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
2.2 精神分裂症组除2例患者性受害时处于残留期外其余患者在性受害时均处于发病期。具体情况为:①外出或四处流窜或露宿街头21例,其中被16例,被5例;②患者流浪在外被被告带回家当妻6例。③被告将患者骗到自己的家中5例。④乘家属不在家将其10例。⑤被告将患者骗到附近偏僻地方将其13例。⑥被告以交朋友、搞封建迷信、外出挣钱和找工作为诱饵将受害人5例;⑦多次被人拐卖与他人为妻1例。⑧患者在精神病态影响下将被告错认为自已的爱人而同宿2例。以上各例除后两种情况患者在受害时配合其外,其余各例均被完全强制性奸污。受害时被熟识人奸污29例,被陌生人奸污34例。受害后除2例精神症状加重,1例哭闹外,其余各例均无明显反应。结果除残留期的2例患者能部份认识这种犯给自己带来实质性损害,被判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外,其余患者正处于发病期,不知道这种犯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损害,或者不知道如何抵抗这种侵犯,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抵抗行动被判定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
2.3 情感性精神障碍组性受害情况 ①认为自已长得漂亮,异性色彩重,病理性增强,主动与男青年交朋友,多次同居,轻率2例。其中1例为20岁未婚者,在发病期间离家出走,主动与相貌较好的男青年交朋友,轮流到几个男青年家住宿,不到半月,与12人发生两性关系,有时一夜分别与4人发生关系,在此期间还写信给父亲说过得很幸福。②被4例。③外出流窜时被3例,被1例。④被拐卖到外地为妻2例。受害时被熟人奸污6例,被陌生人奸污6例。对被奸的态度:①在精神病态的影响下,主动发生2例,事后出现情绪高涨加重。②被完全性强制性奸污6例,其中被奸后有3例情绪无反应;3例出现情绪低落,自杀行为,使病情加重;③在被告引诱下,半推半就4例。性受害后无1例主动告发,而是被他人发现后上报司法机关。以上各例在性受害时均处于发病期,除第一种情况患者由于情感高涨,意志活动亢进,性本能控制力减弱,并影响对的辨认能力,但不属于完全丧失,被判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外,其余各例均不知道这种犯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损害,或者不知道如何抵抗这种侵犯,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抵抗行动被判定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
2.4 其他精神障碍受害情况 1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被,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在出租车上被,5例急性反应性精神病和1例甲亢所致精神障碍被,1例因遭父母打骂后出现情绪反应离家出走后被。性受害时前四种情况由于均处于发病期,患者不知道这种犯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损害,或者不知道如何抵抗这种侵犯,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抵抗行动被判定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情绪反应患者虽对性受害的性质有一定认识,但由于患者在精神因素影响下,不能全面考虑自身的安全而独自外出,无形中使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同时也不能完全进行有效抵抗性受害行动而判定为性自我防卫削弱。
3 讨 论
从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近21年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看,犯被害人鉴定占鉴定总数11.71%,与国内统计资料(11.66%)相似[2]。所鉴定精神病患者性受害185例中以精神发育迟滞居首位(54.59%),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3],其余依次为精神分裂症(34.05%),情感性精神病(6.49%)和其他精神障碍(4.86%)。其性受害的特点和性自我防卫能力因病种不同而各有差异。精神发育迟滞组性受害有如下特点:①性受害时年龄普遍偏小,绝大多数(75.25%)为年青女性(其中占8.91%),未婚居多(59.41%);②多发生在农村(65.35%);③智能缺陷普遍较重(中度以上精神发育滞迟患者占79.2%),绝大多数(79.2%)无文化,其它患者文化程度也很低,性知识缺乏,致使对的社会意义和后果缺乏认识;④自我保护能力差或无自我保护能力,躲避危险能力差,易性受害;⑤受害时绝大多数患者(95.05%)因智能缺陷不知此种犯给自已带来实质性损害,也不知如何抵抗此种犯,而无性自我防卫能力;⑥大多数轻度精神发育滞迟患者(占轻度83.33%)对性受害的性质虽能部分认识,但都不能完全进行有效抵抗,而判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⑦其被告绝大多数(77.23%)是熟人,少数是陌生人,偶为亲人。⑧被告在犯前对受害者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了解,认为他们是傻的,不知或不会告发,而使被告胆大妄为。⑨受害人对被奸态度绝大多数为被动型,少数为半被动型和主动型,这与郑瞻培统计的以半被动型为主有出入[3],可能与本组病例智能缺陷较重有关;(10)被奸后除少数轻度精神发育滞迟者有羞愧感外,其余患者均无所谓,而无主动告发者。
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性受害时绝大多数(96.83%)处于发病期,这些患者病前和正常人一样均有性自卫能力,但在病中因在精神病态的支配或影响下,已丧失了正确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及正常的生活能力,理智不清。71.43%的人外出流窜或露宿街头,有的出现赤身而被,有的丧失辨认能力与人同居,使自我保护能力丧失,给人以可乘之机,因而被陌生人居多。因此他们在性受害时已基本弄不清此种犯会给自已带来的实质性损害。被奸后不知主动告发,绝大多数若无其事,因此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期,一般无性自我防卫能力。处于残留期2例患者,因对自身所受的侵害或严重后果的辨认力和控制力没有完全丧失,被判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性受害以未婚居多,其中3例在情感障碍的影响下,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病理性本能亢进,主动与男青年交朋友,多次发生性关系,不但不感到羞耻,有的反而感到很幸福,即所谓的“花痴”,但这些都不能代表他们的真正意愿,因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精神病态的影响,已经不同程度丧失了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不同程度丧失了对自身受害或严重后果的实质性的辨认能力,所以被告的行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出于两厢情愿,但从本质上说,仍属违背妇女意愿的强制。但由于对的意义、性质有一定认识,因此他们主动接触男青年是有一定选择的,所以他们的控制力和辨认力未完全丧失,而评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其余患者由于正处于发病期,一部分对法律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薄弱,易被骗奸或被拐卖,此时他们对两的意义、性质及后果缺乏辨认能力,一部分在情感障碍的影响下外出流窜、露宿街头,无形中丧失自我保护能力,给被告造成可乘之机,被后也未想过性受害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知告发,因而他们的性自我防卫能力丧失。重型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性受害与正常成人性受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下降,辨认力、控制力和性自我防卫能力丧失或削弱。正常成人虽有性自我防卫能力,但由于受害当时所处的环境而被暴力,受害后他们清楚知道被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伤害,人格与遭到破坏,而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反应,甚至引起心因性精神障碍。个别人还可诱发精神分裂症,后果是严重的。因此对这些直接或间接引起受害人出现精神疾病的被告应重罚。
在性受害案中,被告用暴力或女精神病患者的性质易定,即犯了罪。若患者在被害时处于发病期,被告还应从重惩处;而当精神病患者被骗奸或主动与异性发生或性受害后陈述不清时,判断精神病人的性自我防卫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案是否成立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应判断精神病人是否丧失削弱了性自我防御能力来确定被告的性质,若精神病人不知道这种犯给自己带来的实质性损害,或者不知道如何抵抗这种侵犯,或者不能进行有效抵抗行动被判定为无性自我防卫能力,那么判定被告是罪是无疑的,并从严惩处。通过本组病例分析,我们认为判定性受害者是否有性自我防卫能力最关键的问题是:当被害女性对两的意义、性质及后果缺乏辨认力或丧失控制力时,评定为无性自卫能力;当辨认不完全或控制削弱时,评定为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当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完全时,评定为有性自我防卫能力。
4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2001:31-141
[2]贾谊城.实用司法精神病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81-89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18—02
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人,通常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等症状,如果无人护理,极易发生意外,同时在护理过程中的疏忽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在其治疗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2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120例,其中男性病例72例,女性病例48例,年龄在66-82岁(平均70岁)。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及其他差错的患者共23例,占19.1%。
1.2 护理干预 对于对照组患者只是基于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则除了常规护理外还要进行相关的积极护理干预措施。
1.2.1 头痛 患有头痛症状的患者,要安排其住在安静的病房中;指导老年患者进行呼吸锻炼,使其放松心情;对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使其不再过分关注病情发展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病情严重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药物或按摩止痛方式。
1.2.2 意识障碍 当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的症状时,要进行以下的护理方式:(1)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患者的病床清洁,帮助患者常换洗衣物。(2)对意识障碍的老年人要进行下胃管鼻饲的喂食方式,同时要保证食物富含高蛋白及高纤维等营养,还要补充适量的水分。(3)要时刻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状况。(4)对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实时监测。
1.2.3 语言障碍 当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的症状时,要采取以下的护理方式:(1)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语言康复训练,鼓励老年患者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帮助患者克服害羞的心理,大声说话。(2)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非语言的交流,增加对患者的性格及背景的了解,采取适当的沟通方式,比如适当的触摸及丰富的肢体姿势,这样可以帮助老年患者理解护理人员的关心与帮助。
1.2.4 感觉障碍 当患者出现感觉障碍的症状时,首先要排除是因为疾病导致的感觉障碍,接着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床铺时常保证清洁,避免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期受压;把握好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温度,注意每天需要用热水擦身,加速血液循环,同时还要对身体进行被动活动恢复。
1.2.5 运动障碍 当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时,要将日常用品放到其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位置。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疗养氛围。一旦病情稳定下来,护理人员就应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另外,还要保证患者的卧位姿势正确,锻炼老年患者的协调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之间的对比利用x2检验。P
2 结果 通过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都好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通常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心理状态都不够良好。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贴心的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的康复。喜欢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烦闷,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信心。而对于相对比较沉默的患者,则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引导患者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同时,每名患者还要有专门负责其病情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帮助,掌握患者的情况,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进行指导。
3.2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时刻监测,包括患者的呼吸、意识等生命特征。另外,还要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变化情况,及时与家人进行沟通。
3.3 积极处理合并症 如果患者出现合并症的状况,则需要在对其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专业医生的帮助,在用药及饮食方面逐渐改善其并发症的状况。
3.4 强化护理安全 保证患者病房的安全性,地面铺设防滑地板,在床边设置防护栏,对患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要有专人进行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钦清.从护理角度看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
【关键词】 血锂浓度;监测;影响因素;碳酸锂
血锂浓度监测作为精神科常见监测项目,主要用于观察双相情感障碍等,治疗急性躁狂症时需要7~10 d[1],精神科医师十分关注血锂浓度的变化,由于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其治疗和毒副反应均与血锂浓度密切相关,急性期治疗浓度为0.5~1.2 mmol/L(美国精神病学会实践指南。2000)[2],维持期治疗为0.5~0.8 mmol/L[6]。现就本院住院患者198例服用碳酸锂治疗的精神病患者的血锂浓度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IMS-972电解质分析仪及其配套定标液,冲洗液(深圳希莱恒公司)。
1.2 采血对象与器具 2009年5月30日至2009年7月正住院口服碳酸锂的住院患者198例,按剂量服药测定,12 h血锂浓度,采血时血锂浓度应已达稳态,采血器具由河南泰立公司生产的普通和分离胶真空采血系统。
1.3 质量控制 随仪器携带的质控液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1.4 给药方案与方法 患者按医嘱剂量和给药方案服药,全日剂量多次服用,采血时间应距末次服药12 h,采血时血锂浓度已达稳态一般应在开始用药后或改量后至少5 d后统一按此条件采集,对经离心后血清标本进行测定。
1.5 统计方法 用(x±s)观察结果,使用SPSS 10.0对所有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r),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198例中有57例血锂浓度1.2 mmol/L,提示68%患者达到有效浓度,29%患者未达到有效浓度,只有4%患者出现早期中毒症状。
表1
198例患者口服碳酸锂后的血钾浓度
症状例数血锂浓度(mmol/L)%
达到有效浓度57
未达到有效浓度1330.5~1.268
早期中毒症状8>1.24
2.2 血锂浓度的动态监测 患者女,诊断为轻度燥狂,血锂浓度动态监测2个月共10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治疗初期血锂浓度较低,一次浓度为0.23 mmol/L。低于最低有效浓度,不能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医生随后调整剂量,后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随剂量逐渐加大,浓度也随之提高,有1例曾达到中毒剂量,为1.65 mmol/l,经调整剂量降到安全浓度,避免了毒性反应。整个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2.3 溶血对血锂浓度测定的影响 在198例中有13例同样条件的住院患者采集普通两管标本,其中一管及时分离血清,另一管冷冻造成溶血,正常标本测得Li+浓度0.64±0.23 mmol/L,溶血标本测得结果(0.62±0.28)mmol/L,可见溶血标本高于非溶血标本。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 高血脂对血锂浓度测定的影响 198例中有10例乳糜血和血脂高患者测得Li+浓度(0.36±0.23)mmol/L经饮食控制重新抽取后测得血锂浓度为0.33±0.21 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5 分离胶对血锂浓度测定的影响 分离胶处理的血标本10例,同时抽取普通管测得锂浓度(0.43±0.26)mmol/L,普通管测得锂浓度(0.41±0.23)mmol/),两者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
2.6 不同采血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在这些患者中有名志愿者,待服药治疗稳态后,在不同时间早7:00、8:00,每各1 h采血样(累计10次)采集标本及时分离血清测定血锂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结果显著不同,最低0.41 mmol/L最高1.1 mmol/L,不同时间血锂浓度变化。
3 讨论
碳酸锂一直是精神科治疗心境障碍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双相障碍[4],锂口服1~2 h后在肠道可迅速吸收,达肾值浓度,然后慢慢下降至下次摄入,锂不经肝代谢全部经肾代谢,肾血浆消除率约达20%,肾小球滤过的锂80%左右经肾小管重吸收,血清半衰期8~20 h,血清稳态水平的形成需5~7 d,血锂有效浓度很窄,达1.4 mmol/L可出现中毒反应,在临床上使用碳酸锂有许多不良反应,体内血锂浓度过高会对患者的智力、神经和肾脏产生重大损害,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临床忽略。血锂浓度监测作为精神专科医院的主要监测项目,对预后锂盐中毒具有重要意义[4]。
分析前的误差占总误差的70%以上,而血液标本因素是影响临床化学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因素[5]。不同时间采集的血标本锂离子浓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提示临床服用碳酸锂治疗的患者,进行锂盐浓度检测时,应固定采样时间。经实验证实,溶血标本较非溶血标本测得锂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是和血红蛋白含量或钾离子浓度的增高值均无相关性,过分高脂膳食的患者也引起测得结果轻微增高,所以建议禁肉食3 d测定血锂浓度。惰性分离胶是一种聚合高分子材料,不溶于水,具有抗氧化、耐高温、抗低温,测得血锂浓度偏高,所以分离胶处理的标本不适合离子选择电极法[7],在标本获取上应引起疗区的注意。
参 考 文 献
[1] 沈渔村.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3-413.
[2] 喻东山.锂盐引致不良反应的机制.四川精神卫生,2004,17(2):126-127.
[3] 宋世忠,辛素梅,董立娜,等.原子吸收技术在碳酸锂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中国民族医学,2006,18(7):18.
[4] 冯志颖.精神疾病诊疗常规.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5.
[5] 张丽霞.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23:251-252.
关键词:下肢骨折;护理干预;深静脉血栓
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Fracture
WANG Yan
(Xuanh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azhou 63615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in patients us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in our hospital 10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50 cases, including the use of usual car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n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ces in care. Results In the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incidence, 1.7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18.22%, P
Key words:Lower limb fractures;Nursing interventions; Deep vein thrombosis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可以高达40%,如果不能有效预防与治疗,在血栓脱落后会导致急性肺栓塞。其发生原因与术后长期卧床导致静脉血流减缓、血液高凝以及静脉受损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围术期要做好相关问题的护理管理,从而控制静脉血栓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4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31例,女性94例;年龄为17~78岁,平均年龄为(38.4±2.9)岁;骨折位置上,胫腓骨37例,股骨干118例,髌骨21例,股骨颈49例;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为134例,跌倒损伤为45例,高处坠落为46例。观察组男性126例,女性99例;年龄为14~75岁,平均年龄为(36.1±3.7)岁;骨折位置上,胫腓骨25例,股骨干120例,髌骨15例,股骨颈65例;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为141例,跌倒损伤为48例,高处坠落为36例。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主要是下肢按摩、抬高和自主活动,做下肢情况观测,做必要的抗凝与抗感染治疗。观察组运用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健康宣教 让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危害性和注意事项做必要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提升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让患者充分意识到个人长期卧床的不利影响,做好床上大小便的适应,避免便秘与尿潴留,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同时针对心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凝、外伤或者感染者,要积极的做针对想健康宣教,提升个人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警觉意识[1]。
1.2.2心理护理 在心理护理上,一部分需要联合健康宣教展开。要充分的说明骨折治疗的专业性、成熟性,要充分掌握患者心理状态,特别是骨折带来显著疼痛影响下,要做好患者心理安抚。心理安抚要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展开,充分贴合患者病情、个性、年龄特点等。沟通中要保持充分耐心,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适当情况下可以保持沉默,给与患者充分的内心压力舒缓空间。
1.2.3饮食护理 饮食上要禁止烟酒、保持低胆固醇、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摄取,多食用粗纤维食物,蔬菜瓜果、黑木耳等食物,可以有效的减少血液粘稠度;同时要禁止食用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避免诱发血栓;保持2000~3000ml/d的饮水量;进行2~3次/d的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避免便秘[2-3]。
1.2.4 功能训练 对于功能训练的频次、力度和幅度要做针对想讲解,充分贴合患者具体情况。可以运用早起的踝关节活动,下肢肌肉收缩和被动屈伸活动等,帮助血液回流。例如可以让患者将腿部肌肉做10s绷紧后放松,反复操作20~30次;同时在活动中避免患肢出现过度外展活动而造成损伤,应该保持15°~30°的外展幅度,同时做好摆放与翻身,提升患者功能训练中的防护能力[4]。
1.3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下床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上的差异。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表进行,60分以下为不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总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 17.0统计学处理,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长、下床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 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78%(4/225),对照组为18.22%(41/225),具体情况有显著差异,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在护理满意度上,96%(216/225),对照组为84%(189/225),具体情况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下肢骨折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一般在术后长期卧床情况下发生,①由于长期卧床、麻醉以及下肢制动等情况所引发的下肢静脉血流变缓,进而促成血栓形成的基础条件;②由于静脉壁受损,而其内壁的内皮细胞所含有的抗凝肝素受损,进而导致其对血小板的抗粘附能力降低,主要是因为手术操作中引发损伤所致,会导致血小板粘附,进而导致纤维蛋白沉积促成血栓。③由于血浆蛋白与血细胞的变化导致血液高凝情况。一般是由于骨折手术后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含量降低,从而导致血液更容易出现高凝情况,进而导致血栓形成[5]。因此,在围术期的护理工作中,要针对其血栓原因做功能训练、抗凝治疗、食物管理以及相关知识宣教,从而达到血栓抑制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平.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4:163-164.
[2]潘丽然,陆美花.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4,24:194-196.
[3]郑明香.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36:115-118+125.
[关键词] 膝关节骨折;血管损伤;神经损伤
[中图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149-02
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一种由高能量创伤所引起的严重的下肢体损伤,多合并其他多发性损伤,常因远侧肢体供血不足而造成组织坏死,最终导致功能障碍[1]。如就诊不及时或是治疗方法不当,可导致截肢,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性命,为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及时诊断,正确处理治疗,可有力地降低患者截肢率和致残率,并能防止肢体因缺血而造成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高能量创伤的发生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在创伤外科中,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仍是诊断比较困难、治疗极具挑战性的一种创伤[2]。我院2007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患者60例,经及时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2~70岁,平均(46.8±2.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6例,高处坠落致伤11例,重物砸伤8例,运动致伤5例。受伤类型: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32例;单纯血管损伤24例,单纯神经损伤15例,血管、神经俱损伤21例。骨折部位:股骨远端骨折21例,胫骨近端骨折39例。血管损伤部位:股动静脉损伤12例,动静脉损伤19例,胫前、胫后血管损伤14例;动脉完全断裂31例,不完全断裂14例,内膜损伤形成血栓15例;静脉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7例,形成血栓5例;其中合并休克者7例。神经损伤部位:坐骨神经损伤20例,腓总神经损伤5例,胫神经损伤11例;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27例。受伤至就诊时间为2~125 h。
1.2 临床探查[3]
患肢检查可看见窝处肿胀、青紫,压之疼痛,小腿及足的皮肤温度明显低于人体常温,且感觉逐渐消退。对于血管不完全断裂的患者,小腿在伤后6~8 h内会感觉到针刺样疼痛,患肢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踝关节肌力减弱,检测可闻及微弱的血管搏动音,以粗针头穿刺患肢趾腹有血液渗出,但量少,速度慢。血管完全断裂者,小腿颜色苍白,趾腹干瘪,完全丧失踝关节功能,患肢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检测未能闻及血管搏动音。血管内膜损伤形成大段血栓者,患肢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以粗针头穿刺患肢趾腹无出血,检测可见动脉血管内出现大段血栓。
1.3 治疗方法
并发休克的患者必须先调整休克,待情况基本稳定后,再检查骨折周围及腿部软组织受损程度与伤肢末梢的血运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好于手术期间常更换,进行固定骨折操作时多选择仰卧位,而俯卧位或侧卧位则有利于进行血管神经的探查,围术期多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的状态下进行操作。
闭合性骨折患者,其受伤时间≤6 h者,可先行内固定术,再修复血管、神经;受伤时间>6 h者,则应先修复血管后再行内固定术。开放性骨折患者,无论挫伤轻重,都应先及时行血管探查、修复;对于软组织损伤轻者行内固定治疗,软组织受伤重者,以外固定架行外固定治疗;如外露骨端,则对Ⅰ期皮瓣或肌皮瓣做软组织修复。
1.3.1 骨折复位于膝外侧作常规切口,对有关节塌陷者应进行取骨植骨手术,以恢复关节面的解剖结构,再行内固定术;严重者可采取超关节的支架外固定术,以保证复位坚固可靠。术中同时注意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情况。
1.3.2 血管修复[4]选择膝前内侧或后侧切入,使股骨动静脉下段、动脉、胫前胫后动静脉的分叉处充分暴露,并切开股内侧肌群止点以暴露内收肌。血管完全断裂却无缺损且取出血栓而内膜未损伤者,可使用直接端端吻合法进行血管修复;血管如不完全断裂,在取出血栓后内膜未受损者可直接行侧壁修补缝合术。如已损坏血管壁,则会出现血管夹层血肿,使内膜卷曲,导致内膜破裂而形成粗糙面,减小血管腔口径甚至会堵塞血管腔,故需切除损伤段,再行血管移植或直接吻合。牵住血管断口外膜用力牵拉已尽量松解过的血管两断端,如能将断端对合,即能采取直接吻合法,否则需行血管移植术。需在显微镜下实施胫前及胫后的吻合操作,股动静脉的缝合可在肉眼下或镜下均可实施。
1.3.3 神经修复[5]对于单纯性神经损伤在术中采用外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即可,术后将损伤神经放置在血供良好的软组织床中调理修复。神经断裂缺损≤4 cm者,采用屈膝位外膜缝合法修复损伤的神经;神经断裂缺损>4 cm者,采取腓肠神经移植术修复损伤的神经。
1.4 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在血管修复后均行常规小腿筋膜预防性切开减压,减低血管的远端阻力并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术后将患肢适当抬高,便于静脉回流。用坚硬石膏前托股部及小腿,使患肢固定在膝关节位[6];并在股部及小腿下垫以软垫,以此避免压住吻合口。并在术后输血输液保证供给充分的循环血量,且常规给予所有患者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等药物辅助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患肢周围阻力,防止血管痉挛,加速吸收炎性物质,还有预防形成血栓的作用,并及时对血清门冬氨酸转氨酶、肌红蛋白、肾功能等指标进行严密的检测。
1.5 疗效判定标准
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将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6个等级。0级:肌肉无收缩;1级:近端肌肉可见收缩;2级:近、远端肌肉均可见收缩;3级: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阻力收缩;4级:能进行所有运动,包括独立的、协同的;5级:完全正常。
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也分为6个等级。0级:感觉无恢复;1级:支配区皮肤深感觉恢复;2级:支配区浅感觉及触觉部分恢复;3级:皮肤痛觉和触觉恢复,且感觉过敏消失;4级:感觉达到3级水平外,两点辨别觉部分恢复;5级:完全恢复。
2 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6年,平均3.5年。8例患者就诊时间过长且并发其他的严重伤或由于血管修复手术失败而进行截肢,其中Ⅰ期截肢5例。另52例患者的患肢完全成活,且无严重的肢体缺血及术后并发症,治愈率为86.67%。挫伤27根神经,22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断裂9根神经,7例感觉运动恢复良好,2例较差;治愈率为80.56%(29/36)。
3 讨论
目前,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诊治依然比较困难,但早期诊断对于缩短血管损伤及重建的时间、有效改善预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排除低血压休克、血管痉挛、血管阻塞等因素的前提下,无脉搏便是血管损伤最有力的证明。有研究表明,有13%~36%的血管损伤患者依然有明显的足背动脉搏动迹象[7-8],因此极易漏掉该类患者,所以为保证诊断的准确性,需进行辅助检查如动脉造影等。手术过程中对骨折固定的方法选择应遵循简单、稳固、有效的原则,尽可能在早期行可靠的内固定术。进行血管损伤修复时使用无创技术可保证血管吻合的成功率,且由于人造血管使用期限短、远期疗效不明确,所以在修复过程中建议尽量不使用人造血管,避免造成2次损伤。对于血管神经损伤后的肢体是否保留应根据患肢不同组织的损伤情况、创口感染程度及其他一些主要脏器损伤等综合判定后决定,同时还应考虑患者创伤肢体对缺血的耐受度,根据血管损伤的部位、长度、软组织损伤状况及侧支循环情况决定是否截肢。
我院通过对6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患者采取恰当的处理与及时的治疗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地提高患肢的治愈率,血管及神经的恢复情况也较好,对改善骨折预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珑,崔宏勋,夏凯,等.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51例临床治疗[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4(1):39-40.
[2]茹江英,胡玉华.膝周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早期诊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4):1081-1084.
[3]胡玉华,茹江英,胡传亮,等.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早期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533-535.
[4]闫德明,李亚伟,刘拥军,等.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32例[J].中国正骨,2010,22(9):49-52.
[5]崔宏勋,马珑,冯卫华.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96例临床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133-134.
[6]车明学,张颖,侯勇,等.膝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42-2143.
[7]解先宽,李杭,郑强,等.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伴血管损伤的诊疗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3):1794-1797.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9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患有糖尿病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90例,作为常规组,分析两组的单因素,然后logistic回顾性分析多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主危险因素包括了高血压、年龄、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以及低密度脂蛋白(P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糖尿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057-02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当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趋势逐渐上升。临床中关于此病,小血栓的形成并无明显,容易被忽略,此病的首发症状,主要发生于胫后静脉、足底静脉、大隐静脉等常见部位,栓子脱落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90%的肺栓塞的血栓都来自于下肢深静脉,尤其是从N静脉到且髂静脉的下肢近端静脉。为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现分析2014年4月―2016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中52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年龄25~82岁,平均(74.23±5.78)岁,糖尿病病程(8.21±7.79)年;该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部患者均检查过凝血、空腹血糖、血脂情况;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双下肢进行检查。排除患有糖尿病患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状况但是无影像学检查的类似病例;血液病史以及不完全的病例信息等。常规组中48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年龄26~85岁,平均(75.42±6.23)岁,糖尿病病程(7.89±7.65)年;经过诊断,该组患者均患有糖尿病但是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症;全部患者都有过空腹血糖、凝血以及血脂检查,有彩色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排除血液病史、案例信息不完全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两组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使用该院统一制定的调查列表以及调查班底,对研究组与常规组的病例资料进行采集。主要调查患者的年龄、姓名、性别、住院号以及族别等,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比如是否有合并冠心病、吸烟史以及高血压病史等等。
1.3 观察指标
检查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高密度蛋白、总胆固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甘油三脂、凝血酶原时间等等。
1.4 相关标准判断
1.4.1 糖尿病确诊标准 与2型、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一致,均符合最新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4.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标准 主要表现为疼痛、下肢肿胀、静脉扩张,并全身伴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比如体温身高或者是脉率过快,如果病情持续发展还会导致动脉痉挛。在不同的部位发生血栓其临床反应也各有不同。上述表现也是大部分疾病的共同特征,仅仅凭借临床体征以及表现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显然是不合理的。当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够显示出血管病损的情况以及病理变化,是各大医院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最优的一项标准。但是此种方法技术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创伤,因为造影剂本身会刺激到血管壁,使得患者发生疼痛反应,故而此种技术方法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双下肢血管超声因为其识别容易、图像清晰、操作简单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该次研究的诊断标准以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合临床特征为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共有8个单因素变量指标,通过t检验,计算各项指标的概率值,见表1。根据表1数据可知,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基本信息以及相关疾病与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过调查,发现共有6个单因素变量指标,通过检验分析单因素,见表2。
根据表2统计的数据可知,合并高血压、年龄两个单因素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Logistic是一种概率型非线性回顾性分析方法,主要对影响因素、二分类观察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首先对形成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编码,自变量来自于单因素分析中相关的因素,因变量来自于无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创建logistic模型,通过多因素回顾分析可知,低密度脂蛋白、年龄、纤维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的主要因素就是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有关试验中,人们侧重于微血管、动脉损害,而忽略了糖尿病对静脉血管的伤害,且小血栓形成也会因为临床现象并不显著而被忽略。因为静脉系统内,血液液体转变为固体,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阻碍回流,而且还会引起静脉壁炎症。静脉血栓病理主要有3种类型,即白血栓、红血栓或者是凝固血栓以及混合血栓,其临床表现为患者下肢发生疼痛、肿胀反应,皮肤呈现青紫色,且伴有水疱,患者全身反应较为明显,且呈现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的现象。急性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患者截肢、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
从表2中可知,在40岁及以上的患者,发病率比较高,而40岁以下的发病率较低,高龄组的发生率要比幼年组高达1 000倍以上,此外,高血压病史这一指标,也是形成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因为此病属于慢性病,老人因为活动量降低,使得回流速度较慢,从而致使静脉瓣膜低氧,导致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此外,由于手术治疗较为频繁,也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空腹血糖因素分析,发现下肢血栓形成于血糖升高的关系非常的大,随着血糖升高从而导致下肢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总胆固醇因素分析,发现研究组的总胆固醇与常规组的总胆固醇水平要高出很多,且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下肢血栓形成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时,那么下肢血栓的形成发生率就会随之在升高。因此,控制血脂水平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分析高血压因素时,发现与下肢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关系,经过logistic分析之,并未显示高血压是患者下肢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多因素、单因素分析之后,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与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让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琳,杨秋萍,吴亚楠,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5):2817-2820.
[2] 张洁.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2.
【关键词】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焦虑 EFL 学习者
“文化认同 ”即 “文化身份认同 ”(cultural identi-ty),是指某个文化群体成员对自己的成员身份(文化归属)的认同感。
从宏观上讲,文化身份是指国家身份、民族身份;从微观上讲,文化身份代表着同一主流文化群体中因个体的职业、地域、受教育情况、经济收入等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同一文化群体使用同一文化符号,具有相同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但同时文化身份又具有动态性,即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个人的成长,文化身份可能会随之改变,得以重新建构。
“文化身份焦虑” 是由文化问题而产生的身份焦虑情绪,即对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问题。
这种焦虑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造成文化信息的缺失、不对称,甚至情感的挫伤,弱化文化身份的归属感,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的文化身份焦虑指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了外来文化,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身份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西方文化过度欣赏和向往,对中国文化缺少认同和自信,产生迷茫、怀疑、排斥、甚至否定等心理。它反映了 EFL 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迷失、模糊和不确定性。
如何保障 EFL 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对等,使他们不仅掌握目的语文化,还能学会如何使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继承和传播中国文化,达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需要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双重文化的教学。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配合。
一、教育管理部门
1.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纲中中国文化目标的缺失,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原因。建议教育部之后出台的《教学指南》,明确提出中国文化教育的目标,规定中国文化教育的内容,将表达中国文化特点的“中国英语”词汇列入大纲词汇表。
2.学校层面。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增设《英语话中华》、《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文化掠影》 等关于中国文化类的英语课程,给学生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掌握更多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师
1.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往往是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有关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介绍少之又少。对此,教师在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补充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使学生能用英语恰当地表示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信心。
2.课堂教学多渠道互动,增加中国文化体验。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加自然、真实、有趣、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充分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可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具体场景和大量语料中进行短剧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和演讲等,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翻译、写作等形式来培养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感受文化氛围,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文化身份焦虑,增强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
3.发挥测试的指挥棒作用,增加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
三、学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增强他们的自我文化意识,中国文化的输入才有保障。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多途径、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英语”,鼓励他们阅读英文原版或英汉对照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及中国文化读物,通过报纸(如《中国日报》、《21 世纪英文报》)、电视(CCTV 英语新闻频道)、互联网等渠道学习中国文化元素的英语表达方法,增大中国文化输入。同时利用各种与外国友人相处的机会,积极主动地沟通交流,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全球一体化衍生了跨文化交际,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重要性也被过分强调。研究发现,EFL学习者接触了大量的目的语文化,增强了目的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削弱了母语文化身份的认同度,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产生了文化身份焦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输入并行,接受目的语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要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会用英语流畅地表达中国文化,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J].外语学刊,2000,(1).
[2]韩海燕.中国语境下 EFL 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效果;对比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CU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methods and the effect of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y.Methods From July 2015 to March 2016 line during hemodialysis treatment of 42 case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ES the random number grouping 42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s.Results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scheme,two groups of patients are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erum creatinine,P
Key words:ICU;Acute renal failure;Hemodialysis;Effect;Contrast
本研究为选取适宜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的血液净化技术,强化患者生存质量,系统选取了我院2015年7月以来收治的42例急性肾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实施了间断性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方案,并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展开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3月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综合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具体病因为感染性休克所致2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16例、药物中毒所致9例,重症胰腺炎所致8例、大手术所致5例,严重创伤所致4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42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22~68岁,平均(47.1±2.6)岁;观察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3~67岁,平均(34.3±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21例患者实施间歇性血液透析疗法,具体治疗路径如下:经股静脉通路留置双腔管,血流量控制于200~250 ml/min,应用费森尤斯4008B透析机、F6透析器、1.3 m2透析膜及碳酸氢透析液实施患者透析治疗,每次保持透析治疗4 h[1];首次透析前,先行2 h诱导,每次透析治疗结束后,间隔1d实施下次治疗。若患者产生高血钾症,可临时增加血液透析次数,并调整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若患者无出血倾向,可应用少量普通肝素作抗凝治疗[2];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皮肤粘膜及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并实施血小板常规检查及凝血实时监测,若见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倾向,需停止肝素应用,并以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后封管[3]。
1.2.2观察组 21例患者均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具体治疗路径为:经颈内静脉通路留置双腔管,将血流量控制在100~250 ml/min内,必要时可以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清洗导管[4]。应用费森尤斯ADM08/ABM08床边血液净化系统于ICU病房实施患者透析治疗,应用贝朗血液净化机过滤患者血液,并以PORT配方调配置换液,以缓解患者高血糖症状[5];另外,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调节置换液浓度,将置换液流量控制在1000~3000 ml/h。若患者无出血情况,则予以少量普通肝素作抗凝治疗,若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或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则即刻停止肝素用药,并以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后封管[6]。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液生活指标变化情况及预后生存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作系统记录,以作后续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8.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相应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本研究两组患者预后存活率对比可知:观察组死亡患者10例,转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1例,临床病死率为47.61%,生存率为52.39%。相比对照组死亡患者11例,转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0例,病死率52.39%,生存率47.61%,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并发症情况对比可知:观察组21例患者中,共计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患者1例,血肿患者1例,血气胸患者1例,感染患者1例,血小板降低患者1例、滤器凝血1例,低血压患者2例,临床并发症率38.09%。对照组21例患者中,共计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患者2例,血肿患者1例,血气胸患者1例,感染患者2例,血小板降低患者2例、滤器凝血2例,低血压患者1例、酸碱平衡失调患者1例,临床并发症率57.1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
3 讨论
血液净化治疗也称血液透析治疗,临床较常用的血液净化疗法主要有间断性血液透析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两类,而此两项技术也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最直接有效的方案。现阶段,临床业界人士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哪类血液净化技术治疗更为有效,一度存在着较大的争议[7-8]。
从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所应用的间断性血液透析疗法来讲,此技术方案能够快速的纠正患者体液紊乱情况,降低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从而改善患者氮质血症问题。但不可置否,应用此方案治疗的患者,透析期间病情波动特性较强,且难以良好控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综合关注[9]。相比间断性血液透析方案,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是通过持续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进一步平稳血流,从而消除血液炎性介质及物质,且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较为适用于ICU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衰竭患者范畴,辅助改善患者病情[10]。对此从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即可知晓,虽然两项血液净化方案均可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效果,但是相比应用间断性血液透析方案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无疑更佳。
参考文献:
[1]陈文芬,林明增,罗遐杰.早期血液透析治疗老年药物性急性肾功能衰竭83例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0,(5):739-740.
[2]卢有英.血液净化治疗鱼胆中毒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0):3105-3106.
[3]王国华.血液净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213-214.
[4]杜艾蛟.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净化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212-213.
[5]阿斯古丽・马木提.重症病房8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救治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06(8):76-77.
[6]杨雪.探讨ICU复杂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治疗模式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4):50.
[7]李俊杰,王文杰,王国立,等.持续血液净化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救治中的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1,(3):314-317.
[8]李渊.血液净化在ICU急性肾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4,(9):30-30.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尿酸;神经伤残程度;EDSS评分
[中图分类号] R7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017—02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最主要分型为临床缓解型,致残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研究认为它是多种因素共同致病的结果,其中免疫介导的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1]。近年来发现尿酸(UA)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甚至是治疗作用[2],本文通过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其神经伤残程度相关性的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尿酸在多发性硬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Poser的MS诊断标准(临床或实验室证据支持),选择2000年1月~2010年1月于本科住院确诊的多发性硬化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复发缓解型。其中,男11例,女57例,年龄22~65岁,平均(39.1±9.6)岁。MS缓解期为急性期患者经治疗症状缓解后,急性期为原有症状加重、恶化或突然出现新症状者。另选择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8名为对照组,其中,男10名,女58名,年龄20~65岁,平均(37.9±10.1)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MS患者血清尿酸检测方法 分别于急性期及缓解后抽取MS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静置1 h;4℃,3 000 r/min离心15 min,分离血清;血清UA水平的检测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正常参考值208~428 μmol/L。
1.2.2 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DSS)评分 EDSS量表被认为是目前评价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功能残障程度的金标准。利用EDSS量表评价MS患者缓解后(治疗满6周)的神经伤残程度[3]。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资料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年龄、患病时间、血清UA水平对EDSS评分的影响的关系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UA水平检测结果
具体结果见表1,MS患者急性期、缓解期血清U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MS患者的EDSS得分及人口统计学
本研究M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点见表2。
2.3 MS患者性别、患病时间、血清UA水平与其缓解期EDSS得分的回归分析
MS患者的患病时间及血清UA水平对其EDSS得分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UA水平与ED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患病时间与ED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表3)。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学因素在MS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免疫细胞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的过氧化亚硝酸盐(ONOO—)[2]。在神经元变性病中,ONOO—是氧化应激和兴奋性毒素所组成的终末毒性途径的关键因子,在炎症、脱髓鞘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4]。
尿酸(UA)为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是内源性的抗氧化剂和ONOO—的天然清除剂。从本研究结果中亦同样发现无论MS患者急性期或是缓解期,其血清UA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人群。本研究还发现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这与Toncev G等[5]发现的MS急性复发的患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渐升高的结果是一致的。但MS患者血清UA水平降低是原发性还是继发于MS中其他病理过程的结果,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MS患病时间与ED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曾有研究发现EDSS评分3.5分的MS患者血清UA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血清UA水平与ED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的结果,说明UA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MS患者神经功能伤残的发生率,这与目前一些研究[6]中所提到的UA对MS保护性作用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进一步为临床中尿酸治疗MS患者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MS患者血清UA水平与其神经伤残程度密切相关,UA对MS有重要作用,升高血清UA水平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治疗MS的方法,希望本研究可以为MS的治疗进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商永华,林海谅. 多发性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23—25.
[2] Spitsin S,Koprewski H. Role of uric acid in multiple sclerosis[J].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8,318:325—342.
[3] Sotgiu S,Pugliatti M,Sanna A,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l Sci,2002,23(4):183—188.
[4] Gonsette RE. Oxidative stress and excitotoxicity:a therapeutic issue in multiple sclerosis? [J]. Mult Scler,2008,14(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