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的心里咨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

第1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春期 稳定剂 矫治途径

一、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人类的未来。祖国要强大,人类要进步,青少年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我们这个现实社会中,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心里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对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力做出良性的反应。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据我所了解部分学生考试前与考试中的紧张感和“晕场”,生活与学习中的“过度焦虑”,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症”和“闭锁症”,个别同学甚至发生了严重撒谎、早恋、离家出走、逃学等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究其原因,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离不开的场所,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如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易导致心理障碍。

3.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的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三、正确认识,确定心理健康的矫治途径

1.能正确认识现实,与社会环境保持积极平衡

学校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创造条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青春期课程、讲座,还设立心里热线咨询电话;定期举行心里知识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学生能正确认识现实就是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认识现实,不偏激、不固执、不主观、不脱离现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遇到的问题、困难、遭受的挫折有正确的态度。用冷静理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性格。

2.情绪乐观、稳定,避免焦虑、忧愁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逐渐从家庭独立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里很脆弱,需要细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准备技能上,用冷静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社会的选择和挑战。学生学习获得成功,老师应该给予鼓励,遇到挫折应该给予理解和安慰,不要打击学生的情绪,应该给学生有一定成长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3.热爱学习和工作,有脚踏实地的意识和作风

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但人的成才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的优劣,它还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专心致志等。现在很多中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追求享受等,都是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苦为乐,精神充沛的从事有益的事情,把精神价值的升华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

4.乐于与人交往,待人有良好的心境

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以礼相处,同情人,帮助人,不歧视,不欺侮弱小,不盛气凌人,不无理取闹,则是衡量中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又一标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智和谦让、宽容,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谦虚、诚实、守信、热情,能正确对待老师的严格管理,时时处处把帮助别人作为培养自己健康人格的最高准则。

第2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80后的李智华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孩子,幼年时,一场大火夺去了她的双手。因为没有手臂,李智华不能入学,她便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便死记硬背黑板上的每一个字,并且渐渐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她就使劲勒。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整整练了一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由于不能穿袜子,她的双脚在冬天生了冻疮,但她从不吭一声。最终,李智华凭借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写字,用脚吃饭,用脚做家务,更是不可想象地走完了小学、初中、中专、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漫长求学历程。

在成长的道路上,李智华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尊重、爱护和帮助,这在李智华的心底种下了爱的种子。李智华第一次帮助别人是在2000年。当时,李智华在包头市轻工业学校就读,同学申怀宝因为家贫而面临辍学。李智华的家也不宽裕,但为了帮助同学,李智华省吃俭用,每个月节省20元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申怀宝,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直到毕业,申怀宝才得知恩人竟然是没有双臂的李智华。那一刻,他禁不住泪流满面。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受过帮助的李智华愿意用更多的爱心回报他人。2006年7月,李智华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单位聘用,每月1000元的工资。参加工作后,李智华得知一个13岁的女孩身患白血病。可是,因为治疗费问题,女孩面临生命危险。李智华心里非常着急。当她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后,就将这笔钱全部打入女孩的住院账户。李智华看到一些农民工子女喜欢画画,就办起了书画辅导班,免费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外辅导。

李智华慢慢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少年的成长不是钱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心理问题。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可以自立自强,战胜任何困难。于是,已经大学毕业的李智华决定学习心理学,做一位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青少年矫正心理,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李智华克服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克服了英语短板,顺利考入中科院心理咨询专业。在复试的时候,老师问:“你为什么报考心理学研究生?”“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像我这样的人,要想生存下来,一定要有健康的内心。”李智华的回答博得了老师的赞同。李智华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到西安刘瑶心理咨询工作室。自此,李智华开始了另外一种爱心事业。

第3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08-02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名词,它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视。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国际青年日的致辞中提到:青年时期是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旅程可能会十分复杂,常常引发许多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次国际青年日的主题是“青年与精神健康”,口号是“精神健康事关重大”。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领域,这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和进步程度。为了更好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追根溯源地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王声涛)。纵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家庭

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及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长时间的家庭亲情缺失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无助感和自卑感,这些孩子心理相对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自尊心强,处理事情的方式较为极端,容易从悲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五位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患急重病、父母关系紧张和邻里关系不好。

(二)学习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社交

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和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注重感情的交流。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缺乏换位思考和共情,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导致产生友谊的对象不稳定,友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造成社交往来的挫败感。社交方面让他们感到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几位的有被人误会、受人议论、当众丢面子与好友发生纠纷等。

(四)社会环境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当代青少年,还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枉为人生。这种模式导致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盲目性,并没有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再加上社会激烈的竞争,等到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知何去何从。另外,青少年受到急功近利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学校、社会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心理课程的教育在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由于学校师资缺乏,一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该向哪里倾诉。

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润物细无声”――契合课堂45分钟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上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面对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作为学生成长期的“关键伴侣”教师,除了承担着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学生心理上的支柱。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摒弃传统“填鸭式”的封闭教育,转而进行共情式的开放教育,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给予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变为自我约束,被动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例如在《语文》课本史铁生所写的《合欢树》一文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我眼中母亲”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诉说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桌倾注亲情的饭菜,彼此分享母亲操劳背后那份浓浓的母爱,利用一点课堂时间让每位学生给母亲发一条“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的短信,感悟感恩教育,让学生逾越“爱要大声说出来”的鸿沟,拉近自己与母亲、与家人、与朋友、与教师、与社会的距离。

(二)“净化心灵”――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教师走进学生的最好机会,教师脱去威严,脱去权威,拉近距离,走下三尺讲台,走进学生的心里,同学生共呼吸,感受学生内心的纯净。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经常去学生的宿舍,而这个时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时刻,学生会挽留教师一起聊天,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她们会把教师当作自己同学、朋友,甚至亲人。当学生对你信任的时候,也是她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也是心理健康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时候。面对青春期的许多困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自我暴露。例如女生会很关注自己体重,那么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青春期面对体重飞涨时的困惑,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锻炼、科学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去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跟教师的交流,及时发现青少年在心理上的“症状”,“对症下药”开出“心理处方”,用我们“爱”的药剂去“治愈”青少年心理的创伤。

(三)“爱的力量”――让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首要的作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也是父母。父母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正确的面对孩子逆反期的这一客观事实,用爱感化孩子,理解孩子心理上、自我意识上的成人感,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学校应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成长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搭建平台”――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氛围

青少年不是游离的个体,他们最终要融入社会的团体里。社会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方方面面的成长。例如,学生看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对自己未来就业渺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过怎么的生活,自己也没有目标,因此学生可能会先从思想上忽视学习,进而影响对生活的进取。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舆论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团体的融入、政策法规的保障尤为重要。例如,校企合作就是转变理念、深化教育、拓宽渠道、解决就业的最好范例;学校可尝试与社区结合,通过社区开展所在辖区的用人单位进学校进行招聘,或者通过社区平台,学校将社区收集的招聘信息定期给求职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招聘的工作动态,确保青少年“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关乎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兴旺,这也是一项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我们应该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第4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摘要:青少年对动画片中角色的模仿,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通过对其模仿心理的分析,对那些吸引青少年模仿的动画表演形式的规律总结,了解动画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以更有针对性地制作动画片和动画节目,从而更正确地引导青少年的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模仿;动画表演;角色;认同

动画片是以画面展现虚拟人物,表现作者想象,呈现幻化的场景和故事情节的艺术,其对现实的大胆超越,极具视觉刺激的艺术手段以及虚幻和具有假定性的特点,使之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们的最爱,动画表演也因此而成为其重要的观察和模仿的对象。随着动画在影像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青少年对动画表演的模仿也越来越广泛,例如被广泛认可和喜爱的Cosplay就是对动画角色造型的模仿,同时对动画角色表情、动作、语言等的模仿更是深入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一、青少年模仿动画表演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会把他接触到的与自身心理预期相一致的人物形象作为崇拜对象,在行为和思想上去模仿和趋近。”青少年对角色的言行予以充分认同,并将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加以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进而模仿这些角色的表演。这种认同则是其模仿的前提和心理基础。

一个动画片中的角色与其动画表演效果密切相关,如受众可以通过角色模仿、角色认同、归类及与角色进行超现实互动并受其影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视模仿为“人类彼此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青少年观察学习就是他们积极注意榜样的言行,并对其行为和语言的各环节进行编码和存储的过程。在过去,青少年主要是模仿身边的成年人,特别是学校老师和家庭成员而学到社会性的行为模式,但在影像文化泛滥的今天,屏幕上的形象已经成为青少年重要的模仿对象,基于动画片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动画表演尤能给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受众给予各种行为模式的示范,令他们模仿。

其次,青少年是处在焦虑之中,急欲摆脱童年走向象征能力与力量的成年的时期。他们对动画的欣赏很大一部分原因时在寻找一种力量,对抗自身心里深处的恐惧与自卑,从而积极地变化与成长。从其对动画片中超自然能力的向往就可看出,青少年对动画表演的模仿过程也是满足其心理期待的过程,那种对拥有可以翻江倒海、纵横宇宙能力的向往,对漫无边际、不可捉摸、神秘能力的渴望,正是其逐步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禁锢及压抑希望得到补偿的外放表现。那些能令青少年取得心理认同的角色表演,一方面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令其产生亲切感的表演,同时,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动画表演使角色成为了青少年所向往和崇拜的对象,对其表演行为的模仿容易实现青少年的心理期待,满足其渴望成长和改变现状的心理。

同时,凭借模仿动画表演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与同伴或他人相互交流,从而享有更多的经验,并借此分享动画片中精彩的情节和动人的场面,产生能够维系良好沟通的话题,也是青少年在集体中获得认同的一种方式。除了广泛流行的Cosplay之外,青少年还会动手制作动画角色的玩偶,制作角色服装,购买印有动画图案或样式的、玩具、文具、手表、挎包等动画衍生产品。网络更是青少年动画迷们良好的沟通平台,除了可以抒发自己对动画片和角色表演的感受之外,还可以共享最新的动画咨询。并且在动画论坛和动画社区中,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会员制。在各色互动活动中,动画成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媒介,从而使这些青少年产生共同意识,融入同年龄层的生活领域。由此可见,认同是将自己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在感情上融为一体,也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历程。

二、模仿动画表演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影响青少年价值关的重要娱乐产品,动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现代人精神的载体。具有可模仿性的动画片,最大的优势是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大增加,青少年可通过对动画表演形式的模仿,更加身临其境地进入到动画情景之中,体会动画角色的心理和感受,接受动画的精神主题。动画表演的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使青少年在深刻体会到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后,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动画所传递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内容,并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成人的生存和社会状态,被他们模仿、学习,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之中,使动画达到其传播文化思想,带动青少年健康的思想行为发展的目的。

同时,青少年还是处在一个喜爱群体活动的阶段,一个人的模仿将会在群体中传播开来,其积极、健康的行为思想会感染更多的青少年,同时也对动画片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青少年在这种互动之中,彼此交流观感,在生活中以动画片和动画表演作为共同话题,在群体活动中以模仿的形式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感受表达给他人,对于了解动画片的同伴则更易产生共鸣,而没有看过动画片的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成为动画片和其动画表演的关注者。并且,一旦青少年喜爱某种动画形象,便会希望拥有具体的动画产品,这对动画衍生产品的开发、推广也起到推动作用。

另外,模仿动画表演,对于性格孤僻、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把动画角色当做交流的对象,甚至把自己想象成角色本身,从对动画角色表演的模仿中释放精神压力,解放心理束缚,体验全新的精神世界,学习卡通动画角色开朗乐观的世界观,健康的动画表演便可成为其治疗心理疾病的良方。

但不能否认的是,暴力、不健康的动画表演形式也会造成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甚至影响其社会价值观。例如,在台湾就曾发生过一个初中优等生因为看了具有的动画片,进而模仿其中行为对邻近的小学女生加以施暴。班杜拉强调个体不一定要有直接的学习经验,只要观察榜样的行为,即可获得学习,一旦遇到适当的诱因出现,个体即可做出所观察到的行为。作为榜样,动画片中一些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英雄人物,也会使青少年模糊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线,容易在生活中模仿动画角色的表演,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和达成目的的手段。这些令人懊悔痛心的事件,皆因不健康的动画表演呢内容和不正确的引导所导致,应引起动画界的重视。

三、结语

对青少年模仿动画表演的心理和兴趣因素的分析,不仅仅是对青少年行为的研究,同时也是对动画自身的思索,对观众的了解也是动画发展所必然要经历的环节,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了解其在这一阶段的心态和审美需求,从而使动画工作者更有效地制作动画。同时,在准确把握青少年心态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健康的社会化引导和完整正确的社会导向,让青少年在动画这种充满趣味性的环境中,通过模仿和学习,引导青少年甚至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 龙耘,朱文哲.儿童对动画暴力的解读与模仿――一项焦点小组访谈研究[C].“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

第5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提高青少年的德育意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任务的关键是抓好学校德育教育,而实现抓好德育教育是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分不开的。所以给学生讲思想品德这一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彻底改变上课时以教师为主,死背课本内容的局面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属文科类教程。一前讲这类课,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背诵,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有些老师甚至说德育工作是学校负责德育的人员来管、与我们无关的错误观念、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性,所以学校领导要抓好对老师的德育教育、要解放思想,实德方面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学习时间大力提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老师本身的德育意识。

2. 加强德育教育时要关注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

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是民语学校刚刚起步的一项工作,学生在心里、生理方面没有生熟,所以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德育意识的浅薄使他们解决不了有些心理障碍、想咨询可不敢面对老师或同学,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生长中的青少年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这种教育方式是路径是多样化的,如:小测试、知识竞赛、模拟心理咨询室等… 这种辅导应该倾向于在学生者群体里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会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小范围的心理问题,遇到难题是会大胆的去咨询别人的好习惯。所以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理解学生。

3. 政治课老师要和班主任一同搞好本课的接受率,从而达到让学生吸收德育教育的效果

尊老爱幼是传统的品德,在课本中有文字或图片、漫画的方式描绘不良品的的坏处,甚至有些不良行为是犯法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课文内容、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教好这些内容会达到双重效果。

4. 对不容易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看不见”的教育

所谓“看不见”的教育指的是:在课本上没有讲德育教育时可对这两个内容相关的有些方法,如: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可他们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可能爱劳动、也可能是个体育长处的。这种学生有一种坚强的性格,没有好的教育使把这种性格会往坏的方向发展,要教育好这些学生绝对不能用强迫的态度,反而讲些相似的社会上的例子,讲给学生要远离这些思想动态的教育、而激发这些学生对这个坏处的厌恶感、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6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关键词】网络;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互联网络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引发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的成长打上了网络的印记。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获得网络上的互动和满足,形成“网络同侪”,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交往概述

互联网发展出了新型的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网络人际交往的活跃主体,这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之下而产生的一种交互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形式:(1)网络聊天。这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形式,在网络的聊天室虚拟环境之内,网络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聊天室,参与交谈活动。(2)电子公告牌。也即BBS,它是一种继时的网络交往方式,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告牌,然而其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如:网络讨论区、电子邮箱、聊天室等。(3)网上论坛。它归属于继时网络交往方式,然而具有更为优化的、高度清晰的图文互动界面,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围绕特定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4)网络游戏。这是一种多人同时参与的在线互动游戏方式,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体验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有过的角色体验,在这个网络游戏环境中,参与者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同步交流的游戏情境中分享游戏成功的喜悦。(5)个人主页。这也是反映网络主体个性化的界面,可以在个人主页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自己的手工设计和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有其区别于现实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境线索较少。在网络环境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互动都转变为了文字、影像、声音,这种特殊的、虚拟的人际交往缺少了情境的因素和线索,尽管在计算机网络上也采用一定的表情符号,进行情感的表达,然而,毕竟缺少情境化的特色和温暖的一面。(2)匿名性。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使交往者无法展示出真实的身份,这就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无须顾及对方的社会身份,可以袒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在与网络中的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吐露自己内心的隐私。(3)弹性的同步互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可以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即时的互动,也可以由使用者自主选择互动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立即响应的互动压力。

二、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分析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状态下,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相互支持,可以彼此通过网络媒介加强沟通,在网络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条件下,更好地传递个人的讯息,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较好地减少了支持者和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压力感

社会支持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存在负面影响,如:寻求支持者要承受自己软弱无能的压力,破坏自身的个人形象;提供支持者则会面对持久或过分的支持依赖,而使自己有限的资源枯竭。然而,网络社会支持则可以无须在现实生活中相遇,也不会造成接受支持者的心理压力,对于提供网络社会支持者而言,也可以无须面对自身精力和资源被耗竭的困境,从而可以避免人际交往之间的冲突。

2、可以使寻求社会支持者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在网络环境之下,透过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使更多的人避免受到责任扩散的影响,而产生误判情境情况。同时,在网络上求助的支持者更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网络社会支持者由此也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的需求信息。在网络的联机状态下,人们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可能性是极为宽泛的。

三、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青少年是网络环境使用最为频繁的群体,由于互联网和青少年个体心理的复杂性特征,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1、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正向的关联

有学者将现代青少年称为“网络的一代”,他们运用互联网生成了新的学习方法和语言使用习惯,具有了新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并在网络媒介的助力之下获得相应的社会技能,@现出整体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也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聊天网络交往方式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某种形式的情感慰藉和支持,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所获得的情感支持越多,自我开放的程度越大。还有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人际交往可以较好地给抑郁、孤独、敏感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提供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改善和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自尊和社会支持知觉体验。

研究学者通过对网络BBS的研究,指出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扩大青少年的人际网络,通过在BBS里的相互交流和帮助,可以获得信息、情感和陪伴等方面的网络社会支持,并增进青少年个体对团队的意识。通过对网络游戏的研究,认为网络游戏也可以使青少年在并肩作战的在线聊天方式下,发展出信任度较高的团体意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在网络的在线讨论区和在线支持组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撑。

由上可见,网络社会支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支持,可以突破地域、个人身份等的束缚,扩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促进形成新的人际关注、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负面的关联

与上面的研究结果相对,社会研究学者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加强了关注,并指出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象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空间,然而,却妨碍了人们现实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群体的互动交往中缺乏合作技巧,难以真正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也无法真正从内心里体谅他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压力和冲突难以应对,难免陷入到现实的疏离感危机之中。

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他们成为了网络的依赖者,严重者还会在网络中寻求赌博和情感支持,以达成现实无法满足的需求,依赖于网络人际关系的青少年还会导致出现社会孤立和社会焦虑心理状态,其主要内因在于利用网络来逃避现实的人际关系交往,是由于自身对于现实的不适应所导致的。

四、网络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探讨

从整体来看,青少年的网络社会支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然而还并没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会支持的心理维度来看,具体表现为:信息社会支持 〉友伴社会支持 〉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就不同学校类型来看,普通中学相对于职校生和大学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更能够感知到网络社会支持,尤其是理科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感知明显高于文科学生,同时还存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另外,现实社会支持可以较好地实现对青少年的自尊、孤独心理的调节作用,而且随着网络使用环境的日益频繁,网络将成为青少年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鉴于互联网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我们要关注青少年中出现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新型人际关系,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和网络感受,注重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影响,立足于现实,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创设丰富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重点,并且要创设丰富而开放的教育环境,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入手,积极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实施网上咨询和辅导,更好地消除学生的网络情结和心理孤独等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

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2、从家庭教育层面,要注重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家庭要成为青少年温馨、和谐的港湾,父母不应当简单粗暴地打击孩子的网络使用,而是要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内心需求,积极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合理的择友建议,排遣孩子内心的烦忧,给予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爱教育。

3、从青少年个体来看,要注重自我教育

青少年还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制力,学会自己掌控时间,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和网络时间,要保持良好的交际心态,正确对待现实和网络中的问题,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善自我人格的健全建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健康地使用网络,合理地获得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于自身成长阶段中遭遇的问题和冲突,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生活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使网络人际关系成为现实人际关系的有益补充,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捷. 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2] 陈永涌. 藏族大学生乐观、社会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介与调节机制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3] 卞军凤. 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差序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第7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一桩小事,让古稀老太“迷上”了QQ聊天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那年春节,女儿来看望张秀丽时,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带了过来。看着母亲好奇的样子,女儿便手把手地教她打字、玩游戏。张秀丽一下子就被这个高科技的家伙迷住了。从女儿那里,她知道了电脑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遂萌生了学习电脑的念头。

后来,张秀丽觉得玩女儿的电脑不过瘾,便到自己家门口的复印店,以每小时10元钱的学费,学会了使用电脑。随后,女儿为她买来了电脑,装上了宽带,并且给她安装了摄像头。

起初,张秀丽只是通过网络看看新闻,打打游戏。新鲜劲儿一过,她便有些厌倦了。有一天,她买菜回来,碰到一楼的老姐妹王老太。王老太拉着张秀丽的手说:“老姐姐,你搞了一辈子教育,帮帮我那外孙吧!听她妈说,这孩子现在迷恋上网聊天,交了个女网友,两人经常偷偷约会,还一起上网吧打游戏,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女婿一吵他,他竟离家出走了几天。都快把我闺女给愁死了!”

看着老姐妹无奈的神情,张秀丽心里很不好受。

女儿带着外孙女再来家里时,她悄悄地问外孙女:“听说网上可以谈恋爱,这是真的吗?”

外孙女说:“有一种聊天工具叫QQ,申请个QQ号码,然后把对方加为好友,就可以单独聊天了!我现在就可以为你申请个QQ号码。

申请QQ号码时,祖孙俩为起什么网名起了争执。张秀丽想用“退休教师”“70岁老太婆”作网名,可外孙女撇着嘴说:“姥姥,您如果用这两个网名,是不会有人找你聊天的,如果起个像‘绝色天娇’‘惊艳美少女’这类的网名,准保有大把网友争着当你的好友。”张秀丽一听,连忙摇头:“姥姥一大把年纪了,起这么香艳的名字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外孙女说:“只是聊聊天而已,别人又看不到你,更不知道你的年龄!”

张秀丽听外孙女说得有道理,想了一会儿,然后在纸上写下“17岁的小姑娘”这个名字,外孙女连说不错。

外孙女帮着张秀丽把QQ挂上去,帮她加了几个好友,然后手把手地教会了张秀丽收发送信息、查看聊天记录等实用技巧。

少年家庭遇变故,“奶奶”好友网上助其家庭复合

自此,张秀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年龄,用“17岁的小姑娘”这个网名,结交了很多15岁左右的中学生好友。

一天,一个网名叫“流泪的维特”的网友,上来就是一句:“成年人太虚伪了,我快崩溃了,你做我的红粉知己吧!”张秀丽发过去一个“笑脸”,说:“可以!不过,你说成年人虚伪,打击面也太大了!”

原来,这个叫“流泪的维特”的男孩正遭遇到家庭变故。开公司的爸爸有了外遇,妈妈发现后不依不饶,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但在儿子面前他们却强作欢颜。妈妈为了儿子不愿意离婚,爸爸为了新欢想挣脱家庭的藩篱。这场家庭闹剧把男孩平静的心搅得乱糟糟的,他无心学习,甚至有了离家出走的想法。

张秀丽在QQ中建议男孩先不要指责父母,还建议他可以分别和父母谈一下,如果觉得这场婚姻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就忠告父母不必为了他苦苦维持,如果只是父亲在婚姻中一时走神,还可以通过努力把他的心拽回到家庭中来。

半个月后,“流泪的维特”那边终于传来好消息。他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坦诚地坐到了一起。爸爸真诚地向妈妈道了歉,表示已经把那个“第三者”手下辞退了,为了儿子,他要专注于家庭。而妈妈也为自己在这场闹剧中的不理智作了检讨。“流泪的维特”也在QQ里发过来一个灿烂的笑脸,真诚地对张秀丽说:“谢谢姐姐对我的帮助,我觉得您成熟而富有智慧,不像是一个姐姐,更像一个睿智的长者!”

张秀丽开心地笑了,她随手打开了视频摄像头,当她满头银丝的慈祥面容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流泪的维特”视野中时,这个东北男孩惊讶得擦拭着眼睛。当他确认“17岁的小姑娘”原来是位年近70岁的老奶奶时,感动得发过来一连串“谢谢奶奶!!!”的文字。

蜡炬成灰泪始干,七旬老太终生愿作“孩子王”

不到4年的时间,张秀丽通过QQ聊天,成功帮助了数十名网瘾少年。她的事迹引起了山东威海一位母亲的关注。这位母亲辗转联系上了张秀丽,把自己的苦恼一股脑儿倾诉给她。原来,这位母亲的女儿萍萍,平时学习成绩一向位列班内前三名,可近来老师告诉她萍萍学习成绩下降很快,可能是发生了网恋。她无计可施,恳求张秀丽帮她一把,并把女儿的QQ号给了张秀丽。

因为是“同龄人”,萍萍很快与张秀丽变得无话不谈。张秀丽巧妙地问她在班里有没有心仪的男生,萍萍透露说,她喜欢上了班里一个男孩,一天看不到他,就会变得魂不守舍……

张秀丽听了萍萍的叙说,故作惊讶地说,你怎么和我的一个好朋友的经历那么相似呀!我的那位好友学习成绩在全年级都是拔尖儿的,是老师重点培养的好苗子,说是她将来上北大、清华都没有问题。可因为早恋,她最后只考上一所很普通的大学,而且最终和那个男孩分了手。现在,我的好友提起当初那场青涩的恋爱,肠子都悔青了。

萍萍在那边急了,连连问道:“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么办呢?”

张秀丽分析得头头是道,她说:“不用害怕,你的情况不属于早恋,而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个男孩,可以和他正常接触啊!比如向他请教学习方面的问题,到球场上为他加油,总之,你们之间的交往一定要界定在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方面,这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倒对你的学习有所促进呢!”

“你讲得真对,让我茅塞顿开!”萍萍随后发来一个“感谢”的卡通图案。随后,她又不解地发问道:“你真是17岁吗?怎么懂的比我们老师还多呀?”

张秀丽欣慰地笑了,随手打开了摄像头。当她慈祥和蔼的面容出现在萍萍的眼前时,萍萍先是不敢相信,继而发过来一串“!!!!!!”,然后又发过来一行字:“真的不敢相信,谢谢您!我可以叫您一声奶奶吗?”

张秀丽发去一个“笑脸”,说:“当然可以!”

2007年8月中旬的一天,萍萍一上线就发来喜报:“奶奶,奶奶,我被一所在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录取了!祝贺我吧!”接着,家里的电话也响了起来,萍萍的妈妈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张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

那一刻,张秀丽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做了一辈子的教师,再没有看着学生能走上成才之路让她欣慰的了。

6年来,张秀丽帮助了近百名像萍萍这样被各种问题困扰的青少年走出了困惑。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张秀丽去年考取了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张秀丽把自己通过网络帮助青少年走出困惑,形象地称之为“空中课堂”。此外,郑州市紫荆山社区还给张秀丽免费提供了两间房子做教室给让张秀丽当“志愿者课堂”上课使用。30多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到节假日都聚集在这里,让张奶奶为他们补习文化课。张秀丽不仅不收费,还自己掏钱为孩子们买来课外书、笔记本、桌凳和玩具。

第8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独立性与依赖性

进入青春期后,一方面,青少年“成人感”迅速膨胀,使他们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反对权威,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甚至与家长“战火”频繁。有时还没听清父母说什么话,只看到家长怀疑的表情就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父母、老师等长辈又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因为青少年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者复杂的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做抉择;同时,在经济上,大多数青少年还得依靠父母,对家庭的习惯性依赖仍然存在。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一位母亲的心里话:

我发现儿子上初中之后变得很古怪。开始,我还像他上小学时一样过问他的学习,每天吃完饭问问他学到哪儿了,想帮他背背、默默。可是他说:“我都上初中了,你别管我了不行吗?”总把我往外推。有三四天时间,我看我的电视没理他,他却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也不关心关心我,这道数学题我不会,你快来看看啊!”倒成了我不关心他了!我有时候周末要加班,连着一个月没歇,没想到儿子打来电话问我:“你今天又不歇啊?”我好像都看到了他脸上的遗憾,就推掉了手头的工作赶回家。本想和他好好聊聊,可他倒好,高高兴兴把我迎进门后就又把门一关,回他自己屋去了。简直莫名其妙!

这是个很典型的事例。一方面青少年朋友非常想有自己的空间,证明自己的能力,可遇到困难后又不愿意自己承担,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与帮助。而且,他们还很怀念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感觉那样有安全感。青少年朋友,请仔细想一想,这位朋友的身上有没有你自己的影子?

我们青少年朋友要想真正独立,就要尽量尝试自己处理一些事情,在独立处理事情中增长才干。在有困难的时候,大家不妨虚心地向父母、同学请教,与父母、同学进行心平气和地沟通,把自己的愿望、要求告诉他们。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需要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更会有许多小秘密。青少年朋友,你是不是这样?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少年珍视自我、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他们愿意呆在自己的小屋里,给抽屉加上一把锁,抱着自己的日记本写啊写。原来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了。这一时期自尊心的增强,使青少年更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为此,有的青少年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暴露自己心中的“秘密”“缺点”,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行动上则具有文饰和内隐的特点,经常有意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轻易地向他人吐露。这表明了我们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

这种闭锁性会导致青少年朋友与父母、师长及熟悉的人之间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他们容易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造成自卑、苦闷等心理感受,这也会给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增加困难。

青少年这种心理的闭锁性与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而产生的强烈交往需要之间,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16岁的虹是一位文静内向的女孩儿,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小时候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使她很少与人交往。久而久之,虹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敏感多疑,处处设防,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虹的自尊心特别强,无论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习的成绩、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自己的仪表长相、言谈举止,都十分关注,甚至达到了“斤斤计较”“求全责备”的地步。

一次体育课上练习背跃式跳高,本来就不擅长运动的她,一紧张还没到横杆儿前就起跳了,结果摔了个仰面朝天。连体育老师都给逗笑了,他幽默地说:“佩服!动作完成得不错,就是没碰着横杆儿。”老师的玩笑话逗得同学们更是哄堂大笑,也不知道哪个男同学给她起了个“鲤鱼”的绰号,这绰号立刻在全班叫响。虹的脸羞得通红,“这下可出丑了!”她好几个星期都低着头走路,生怕同学们嘲笑。后来发展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她也表现得非常局促、尴尬,常常说不出话来。这时,她是多么需要同学的帮助啊,但因为她的孤傲,大家什么都不敢说,生怕伤了她的自尊心。她看着别的同学之间有说有笑,自己却如此孤独,十分痛苦,甚至想到以死了却一生。

过度的自我保护,让她放弃了与外界的接触,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里,却又常常无法抑制自己对人际温暖、友情的渴求,总是幻想别人能不计较她的冷漠和傲慢,主动地接近关心她。

有位自杀身亡的年轻人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感到人情冷漠,特别孤独。如果此时有人哪怕跟我说上一句话,我也不会自寻短见。可是,我与人没有交往,我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无奈,我只好诀别人间。”

有许多青少年朋友与虹、自杀的年轻人一样,只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却不愿意主动地走出自我,积极与他人沟通。其实,与人沟通并不难,只要能迈出小小的一步,哪怕只向别人点一点头、给一个微笑、打一声招呼,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应。请青少年朋友相信,放弃自我防卫,主动地与人沟通,你就一定会获得温暖和友谊。

情感与理智

青少年情感异常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他们虽然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感情用事,常常伤了和气,误了事,事后又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文,一天放学刚出校门,就被迎面骑过来的一辆自行车撞倒,那人反说是小文的责任。幸好同班同学小刚过来,一个健步上去揪住了对方的领口,与他理论了两句,对方一看来者不善,也就没有再纠缠。小刚是班上出了名的“打手”,就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

事后,小刚告诉小文:“就得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还邀请他一起去见见世面。小文出于感激,又一时好奇,就跟他到了另一所学校的门外。他们刚一到,就看见两队人马,一副剑拔弩张的气势。话不投机,小刚就与他们打起来了。开始,小文只是在旁边观战,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小刚就要吃亏了,小文马上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战斗。事后,小刚“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小文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去伤害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方面又认为小刚对自己有恩在先,拒绝了人家不够朋友,左右为难,心里非常焦虑。

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文终于理智地拒绝了小刚。感激归感激,但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更要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不久后,一位被打的学生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小刚等人被分别处以2 000元罚款,并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想起这件事,小文就后怕,但同时也非常庆幸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青少年的情感往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诱惑。重“义气”,崇尚“为哥们儿两肋插刀”,使他们遇事不能冷静思考,让所谓的“正义感”“同情心”“报恩”等想法支配自己,头脑一发热,就“挺身而出”。往往只要一人提议,大伙就不分是非,不计后果,共同响应,甚至违法、犯罪。青少年朋友们,在感情冲动时,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片刻,向小文学习,用理智战胜感情。

理想与现实

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考试、升学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陷入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小睿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做教师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诚实正直、嫉恶如仇。他读了许多中外政治、历史书籍,追求理想主义的社会,对现实有自己的看法,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他看问题往往缺乏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过于偏激,对挫折、困难估计不足,常常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十分痛苦。

第9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在中学心理个案辅导中,越来越多的存在家庭问题的学生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他们或者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经常争吵。总之,家庭关系不和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均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大多沉默寡言,上进心不强,学习普遍较差。他们往往咨询的是人际关系、学业困扰、情绪困扰等一系列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每个青春期的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但是在和学生深度交谈之后,不难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或多或少来自于家庭。这些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中寻求帮助,往往是在他们遇到棘手的问题,而又不愿跟班主任或者同学们分享时,才会来到咨询室求助。其中,有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已经需要纳入心理危机干预的范畴。

一、案例描述

M是一名初一的女生,她的家庭关系复杂,父母感情不和,并且妈妈有外遇。她在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无意间发现妈妈的秘密之后,备受打击,心情近乎崩溃。她发现自己在学校里不能专心上课,心里有各种担心和忧虑,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她主动来到心理咨询室求助。从那以后,M定期来到咨询室做心理咨询,前后一共四次。在为她咨询的过程中,采用了心理咨询的谈话法、箱庭疗法以及萨提亚家庭治疗等方法,打开她的心扉,安抚她受伤的心灵,也帮她学会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帮助她更好地成长。

二、咨询过程

(一)意外的造访,心理危机干预

还记得那是十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像往常一样,我中午在咨询室中等待学生前来咨询。忽然之间,咨询室的门开了,一个瘦瘦的小女生,怯生生地推开门,问我:“老师,我能进来坐会儿吗?”

我走到门口,看到她头发有一点凌乱,眼睛红红的,眼眶里满是泪水。我想这个女生一定是遇到了什么特别棘手的事情,不然不会没有预约,突然来到咨询室。我赶紧请她进来,让她在沙发上坐好。她坐下后半天都说不出话来,身体有微微的颤抖,开始默默哭泣。

我握住她的手,冰凉。当她哭泣的时候,我轻轻拍拍她的背,安抚她,接纳她,让她慢慢平静下来。十多分钟之后,她才慢慢平静下来。接下来,我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她告诉我,十一假期本来很快乐,自己和父母回了老家,亲戚朋友们一起给她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聚会。她觉得自己很幸福,一家人在一起很好,很快乐。结果,在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她却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她发现妈妈晚上会偷偷地哭,并且背着爸爸,给一个叔叔打电话。她开始猜测妈妈和另外一位叔叔要好。M还详细地向我倾诉妈妈的一些可疑的做法,并且不断问我:“老师,我该怎么办?”

第一次咨询中,我始终保持对M的理解、共情和接纳:充分理解她的悲伤,也让她把淤积在心里的情绪全都宣泄出来。鉴于这件事情比较特殊,我询问她是否能够把这个事情告诉班主任。她不同意。我告诉她,不论发生什么,老师都会在她身边,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来找我倾诉。

(二)团体箱庭疗法,揭示内心世界

从第一次咨询后,我一直等着M再来找我,可是没有看到她的身影。直到一个月后的某一天中午,M和班里的另外三位女生一起到咨询室体验团体箱庭游戏。因为团体箱庭的规则限制,她们在玩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形式的交流。在陪伴她们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其他三个女孩子在制作箱庭中没有特别在沙箱中划分摆放玩具的领地,她们共同使用了沙箱的空间,每个人都会默默地彼此配合着摆放玩具或者挖沙子;只有M,她和其他同学是没有交集的,她一个人占据了箱庭的右下角,自顾自地玩儿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用沙子挖出一条河,然后在河边放了一个白雪公主、一个女人、两个男人。然后,她用沙子埋住了另一个男人。她还给自己的作品起名:“虚掩的大门”(见图1)。

当时,看到M的作品后,我大概猜到了她的心思。但因为是团体箱庭,我先请其他同学分享她们制作的过程以及感受,没有让M说。因为我担心她不想让同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等其他同学走了之后,就剩我们两个人时,我才请她给我讲讲她的箱庭作品,她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其他的含义。

果然如我所猜想的一样,M告诉我,右边的女人代表妈妈,中间的白雪公主代表她自己,她左边第一个男人代表她的爸爸。爸爸旁边还有一个男人,被沙子埋起来了,这个代表和妈妈相好的叔叔。她说她讨厌这个叔叔,希望他能够消失。她一边这么说着,一边用沙子继续掩埋这个男人。

从箱庭疗法的视角来看,玩具和玩具的摆放都是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从M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她的内心充满了对家庭和父母婚姻即将变动的恐惧。

首先,从方位上看,她的作品和其他同学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分界线,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一个小世界,和别的同学的作品没有任何对话,她似乎只关心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即便是在学校生活情境中,M的所思所想仍然是家庭中父母之间感情的变故,而忽略了和其他同学的互动。可见父母关系的恶化给她的学校生活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其次,从玩具的摆放上看,M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玩具,来象征她现在的家庭生活。白雪公主代表了M自己,她站在爸爸妈妈之间,左右为难。她很想调和父母的关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在爸爸的身边,还有一个男人,象征了她很讨厌的叔叔。她不断地用沙子掩埋那个男人,说明她很希望他消失,不要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中。

(三)督导交流,寻求新的方向

第三次见到M,已经是临近期末考试。她主动来到咨询室中,看起来她有很急迫的事情想跟我说。M告诉我,她在家里开始更加密切地关注妈妈的举动,偷拿了她的手机并且偷看了短信和微信等。她已经确信妈妈有第三者。她又愤怒,又担心。她很想当面质问妈妈,但是又不敢,怕妈妈疏远她、不理她;她很想告诉爸爸,又怕爸爸知道了,父母的关系会更加恶劣。总之她非常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此时作为心理老师的我也很纠结。她还是个孩子,却需要一个人独自承受这么大的家庭秘密,因为种种顾虑而不敢告诉父母,我觉得她非常的不容易。看着她无助的眼神,我到底应该怎么办?该怎么帮助这个受伤的孩子?我想和她的班主任谈谈,又想和她的父母谈谈。可是,我又很担心这样做会给M带来压力,也担心我的介入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我并不想影响这件事,所以,我当时能够做的,还是倾听、同理她,以及疏导她的情绪。

后来,在一次心理教研中,我把M的个案中自己的困扰和几位更有经验的心理老师进行了交流,她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而我终于理解了我的困惑来源。作为刚刚工作不久的新老师,我总是很想帮助来访者尽快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急切的心情可能会让我去做超越心理咨询师职责的事情。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一定要保持价值的中立,既不要对事情带有道德的评判,也不要帮助来访者做决定;而是要和来访者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梳理和宣泄情绪,看到事情可能怎样发展,以及他们能够为自己做些什么。

(四)萨提亚治疗模式,构筑基本信念

M说,父亲已经知道了母亲的事情,他们因此关系变得更加不好,经常吵架,自己感到很害怕很无助。在这次深入交谈中,我发现其实M一直都对母亲的做法感到难过,不能原谅母亲,对未来自己该如何去做感到迷茫。

这让我想到了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我非常欣赏该治疗流派的基本信念,其中有好几条信念都指向了我们对待过去的态度,以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例如:“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这件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能而为。”

“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

“我们拥有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当我和M分享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的这些著名的信念时,我看到她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里有些湿润。她告诉我,她非常喜欢这些话,好像每一句话都是为她量身定做似的。有了这些信念,她对过去的愤怒以及对未来的恐惧都会减少。

接下来,我和她详细地探讨了应该如何理解这些信念,如何把父母关系对她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及她拥有哪些内在的资源来面对今后的生活。

第一,一定要明确父母关系是成人世界的事情,父母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作为孩子,无法左右父母的婚姻。因此,要学会在自己和父母的事情之间,划出一定的界限,不要一味地受到父母关系的负面影响,学会保护自己。

第二,如果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争吵,甚至无法生活在一起,而对自己发脾气,要明白这不是自己的错。

第三,不管父母是否分开,都要懂得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都在尽自己的所能,给自己提供最好的生活。只是有时候他们也力不从心或者能力有限。

第四,需要做一个决定。现在和将来,期待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和快乐的女孩,虽然家庭不够和谐,这的确让人苦恼,但是仍然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做一个开心、健康、懂得关爱自己的女孩子。

这次咨询后,M告诉我,她很有收获,也明白了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应对。

(四)后续辅导

四次咨询结束之后,M没有再来找过我,我却一直心里挂念着她。在课间操的时候,我总会在她们班的队伍里寻找M的身影。在楼道里遇到的时候,我也总会多关注她一下,看看她的情绪状态。我常常看见她和班里的女孩子有说有笑地走过。路上遇到我,M也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三、咨询反思

最好的心理辅导工作不是救火,而是防患于未然。如果工作思路能够从被动的危机干预转为主动的预防辅导,那么心理工作的效果会更大地发挥出来。M的事情虽然是个案,但这提醒了作为心理老师的我,应该对这一类型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