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

第1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信用;公司+农户;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前言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金融供给不足,目前正鼓励小额信贷和扶农的金融中介发展,但进程比较缓慢,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亦未见显著效果。 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模式广泛地发展,企业与农户的交易关系更加紧密地结合,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资金或物资流问题时,企业能过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对农户进行直接融资,让农户短时间恢复生产,渡过难关。这样很大程度上就缓解了农户的资金需求。

本文所研究的此类商业信用模式是“企业+农户”模式下的一个产物,既是一种直接的商业信用,又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渠道,它将提高农户生产资料的周转效率,让农户生产保障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农户的收入。本文在广东阳江高新区对3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商业信用进行实地调研,经过分析得出这种商业信用模式存在的合理性。

1e3b

商业信用伴随着商品交易而出现,其运用的历史悠久,在我国秦朝就已有关于其记载,并在宋朝时得到广泛的运用(刘民权等,2004)。商业信用在《经济和管理大辞典》中被定义为,用延期付款的方式赊销商品。通常把赊销、预付货款等都视为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以契约作为预期的货币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它既是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让渡与商品价值实现非同步进行的商品交易方式,又是一种商品交易的结算方式,还是一种短期融资工具,这里就涉及到商业信用的金融功能。关于商业信用可以缓解信贷约束,刘凤委等(2009)、刘仁伍等(2011)、石晓军等(2010)学者都证实了这点,因此农村中发展商业信用是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案例研究

(一)企业概况及与农户合作特征

本文考察了广东阳江市羽威羽绒实业有限公司、阳江万事达有限公司、阳江市大开食品有限公司,他们都是农业类企业,都与农户有着订单合作。

(1)广东羽威羽绒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水洗羽绒和羽绒制品,为控制羽绒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公司与当地鹅、鸭养殖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公司提供种苗以及饲料的出售,签订了养殖合同的农户必须购买公司的种苗以及饲料,按照公司指导的养殖方法进行养殖,经过一段饲养期后,农户再把成熟的鹅、鸭按照公司的收购价卖给公司,让当地的农户按照公司立定的收购标准进行鹅、鸭养殖。

有些农户会出现现金流的短缺,导致无法提供购买种苗以及饲料的资金,但是又迫切存在恢复生产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为农户提供种鹅、鸭种苗的赊借以及养殖饲料的赊借,将种苗以及饲料在无需农户付钱的要求下提供给农户,这笔款项在公司方的记账作为应收项款,待到养殖期结束后,农户交货时再一并清算,把合同规定的价格减去种苗以及饲料的价格所得差价归还农户,因此该企业与农户间发生的商业信用在农业生产的物料的赊借过程中得以体现。

(2)广东阳江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产品精深加工的生产企业,其公司自有养殖场并不能满足公司的生冻海鲜及其他加工产品的需要,所以公司需要与当地水产养殖农户合作,让农户参与到规模养殖活动中。为了让合作农户能够放心生产,公司和养殖户签订了保底价收购的水产养殖合同,但没有规定农户在养殖期结束后所得产品必须得将产品销售给公司,更无规定销售方面的违约责任,农户可以自行选择买商或者市场。这是万事达食品有限公司与前述的羽威食品有限公司的不同点,在合同的控制力度没有羽威食品有限公司强。

公司对因资金周转困难而无法购买种苗和饲料的养殖户同样提供种苗及饲料赊借,赊借的生产物资在公司方也做简单应收账记录,若最终有赊借关系的养殖户将产品销售给公司,公司会按照自己根据市场价格最新的自行定价来收购养殖户的产品,并减除前期赊借的物资费用,将货款交回农户。若农户并非将产品销售给公司,而是通过市场等其他途径卖出产品,公司最后只需将前期赊借给养殖户物资金额相等的资金索回。赊借物资所发生的公司对农户提供信贷的资金,公司不收任何利息,即是一种“无息贷款”。公司与农户发生的商业信用关系。

(3)阳江市大开水产有限公司以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冷藏为主,公司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发展模式。农户与基地签订种植、养殖合同,基地给农户提供种植、养殖等技术资料并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给签约用户提供种苗、肥料、饲料、药品等种植、养殖生产资料。日常与农户间的经济交往活动中,公司为资金周转困难农户按照其信用等级提供一定信用额度的商业信用。但其合作对象具有严格的选择,需要养殖能手,具有知识专用性,其合作农户较为稳定,并且具有部分股份制合作。

表1 是以上三家公司与农户合作的特征对比。

表1 企业与农户合作特征

信用程度取决于企业对订单合约的控制程度。不同企业对农户提供的信用的程度是不同的,羽威公司的合约对产品收购价格以及供应饲料的价格都可以规定得很明确,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规模的限制就更少;而万事达的合约只是给定最低的收购保护价,这是市场价格不好的情况,而平常企业需要给比市场更高的收购价才能顺利将标的农产品收购。对企业来说,让利给农户很多。而该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的规模和额度是按照订立的最低收购价为参照。若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所付出的资金流比最低收购价收回来的产品的计价总量还大,企业将减少商业信用的提供。

(二)该农业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

(1)农户融资需求。农户需要企业通过商业信用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为了扩大产量而需要的融资支持,农户为了扩充其产品数量,往往需要企业提供更多的种苗和饲料。其二是短暂性的资金需求,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也是为了满足下一期生产活动的需要,而对口企业将会通过商业信用的出使,为农户提供直接的物料支持。

而与商业信用相比的金融贷款的情况下,农户是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所以只能通过企业商业信用的出使获得融资需求。

(2)赊借凭证。企业向农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必定会和其签订相关的赊借凭证。有的在期初签订收购合同时就已经把赊借的条款写入合同中,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会再开单独的商业信用凭证,主要是赊借凭证,包括以物质形式的和以资金形式的,要求农户在生产期结束后按期还款或者通过往来产品的交易进行交割冲销。

(3)订单农业的担保。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中,不同企业都有不同的合作农户,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也只限于对其有往来的农户。在资产专业性以及信用关系的累积下,企业更容易提供给具有订单关系的农户。

加上企业对农户的生产成果实具有预见的,企业对其设定的最低收购价的订单可以成为保证农产品收入的保证。即使农户最终将产品按照市场价格在市场下卖出,企业依然能够获知其收入能力,并对农户提出与赊借物资等额资金归还。

图1 农户与企业的信用生成逻辑

三、“公司+农户”模型下的商业信用运作优势

95e0

(1)企业所获得优势。首先,获得信息获取优势,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企业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能够有较好的认识,企业对农户的生产情况的观察和监控成本较低;大多数的农户与企业在以往就存在合作关系,企业从其历史合作情况所得到的经验更容易获得下一步的合作的方案;其次,稳定货源供给,企业对农户提供商业信用,亦基于满足自己的订单货源稳定的需求。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对货源产品的消耗量已经具有经验值或者预测值,因此根据此调整的合作农户的规模和数量都具有稳定性,农户向企业提供的产品的数量也因此稳定下来;再者,保证货源产品质量,企业对农户提供赊借农业物资,包括种苗以及肥料、饲料等,都是要求质量比较严格的,种苗、肥料、饲料的供给商一般都是由企业指定,或者直接由企业自己生产提供,通过对种苗以及肥料或者饲料的控制,对农产品的质量就已经起到很好的保障。

(2)农户所获得的优势。首先,克服农户暂时的现金短缺障碍,企业对农户生产需要的物料的提供,让农户可以再短时间内恢复生产,生产有了保障;其次,提高生产物资周转能力,企业对农户提供商业信用,让农户的农业生产物质获得更加迅速;再者,获得低廉的短期融资途径,企业基于对农户的信任,对农户提供的帮助更为快捷,并且大多情况下,企业给农户的赊借的物资不要求利息回报;最后,农户可获得更好的帮扶,因为款项尚未支付或未完全支付,物料供应企业在回款的压力下,对农户的指导和服务就更加用心。否则,农户由于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等等导致的亏损,不仅没让企业得到货源产品,甚至连赊借的物料资金都无法回收。

四、结论

农户由于生产的农作物对银行来说,并不具有抵押价值,主要原因是银行无法获知该抵押品的价格以及销路。若用农产品作为抵押物向银行抵押,对银行来说风险很大,所以银行一般不会承认该抵押品,而农户期望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获得贷款是困难的。而企业通过对农户产品的需求,通过与其签订的订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充满信心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向农户提供物料的赊借,也是其对农户未来货源物品的要求,通过赊借物料这种商业信用的行使,能让企业更好地把握农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所以企业零息赊借物料,其实是将利息费用通过“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来内化了。

目前我国农户总是面临着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金融机构服务的门槛过高,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发展也比较落后且不完善,所以弥补融资不足的另外一个办法是通过企业商业信用来完善。

通过农业企业行使的商业信用,即满足了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控制,又能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户的生产,对彼此都是一个双赢的,通过商业信用能够增加帕累托改进,所以应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商业信用。

参考文献:

[1]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经济研究,2009(8):60-72.

[2]刘民权,徐忠,赵英涛.商业信用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2004(1):66-77.

[3]刘仁伍,盛文军.商业信用是否补充了银行信用体系[J].世界经济,2011(11):103-120.

第2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 商业信用;融资;绩效研究

商业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信用关系。商业信用始于赊销赊购现象,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而广泛发展。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商业信用赊购商品,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或预收客户货款,延期交货的方式,形成了自然性短期负债,能够暂时弥补自身的现金流短缺,实现了短期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由于其使用成本低,而且使用灵活方便,已经为众多企业所采用,在批发零售业企业的应用尤为广泛,逐渐成为其融资的重要手段。

所以本文选择以我国的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实证研究,考察其商业信用融资的利用情况,并对其商业信用的融资绩效进行了分析。

一、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研究现状

虽然商业信用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短期融资形式,但是经济学领域对商业信用的研究和探索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入比较全面的阶段。纵观目前国内外对商业信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商业信用融资动因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信用(作为企业一种融资手段)的存在动因进行了研究。

Petersen和Rajan(1997)认为,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商业信用成本相对较低。Summers和Wilson(1999)通过对英国655家企业的经验研究对上述结论予以了证明。

另有研究认为,银行信贷配给的不均衡使得商业信用有继续存在的基础,即使相对昂贵却仍为许多企业所使用。Stiglitz和Weiss(1981)通过对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深入分析,认为很多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大量可供担保和抵押的资产,因而得不到银行信用而选择商业信用作为替代资金来源。同样,Danielson和Scott(2002)在研究中使用了测量信用约束水平的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发现银行信用约束水平与商业信用的使用数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国外的上述研究结果。谭小平(2007)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使用商业信用的基本动因是节约债务融资成本。谭伟强(2006)采用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数据对商业信用作为企业外部融资方式的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与企业规模、财务杠杆、销售增长率以及国有股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短期银行借款比例和毛利润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方面,Petersen和Rajan(1994) 利用NSSBF模型对美国大企业和小企业商业信用利用情况分析后得出,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明显较多地利用了商业信用,说明企业规模对商业信用有明显影响。

而国内学者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在企业规模对商业信用影响实证研究中得出了两种结论。一是谭儒勇(2004)、张捷和王霄(2002),以及谭伟强(2006)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特别是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和企业规模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二是叶栋梁(2008)利用我国中小企业板块的47家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T检验后认为,企业规模并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商业信用融资。

(三)商业信用融资的作用研究

1.商业信用的采用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Fisman(2001)通过对五个非洲国家企业数据的分析得出,使用较多商业信用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Fisman(2002)还利用44个国家3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体系较差的国家,使用较多应付款行业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Messmacher(2001)从投资的角度研究发现,1998―2000年墨西哥商业信用的使用与此阶段其经济中的固定投资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2.商业信用的采用会对公司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杨勇、黄曼丽、宋敏(2009)利用1995―2000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商业信用融资与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表明商业信用融资在CEO更换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3.商业信用的采用会对企业业务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王鲁平,毛伟平(2009)运用我国3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平行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投资支出负相关,且高成长公司相对于低成长公司其负相关程度更强。张良(2007)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使用商业信用能够促进企业的业务增长。

二、商业信用存在的理论分析

商业信用的微观基础理论主要是经营性动机理论和融资性动机理论。经营性动机理论从商业信用提供者的角度,认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经济机理是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或平抑市场波动,以实现近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乃至远期的经营目标。融资性动机理论则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角度,认为商业信用存在的经济机理是满足融资需求。融资性动机理论又分为信贷配给和融资比较优势两种观点。信贷配给观认为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导致很多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用,只能选择商业信用作为替代融资方式。融资比较优势观认为商业信用具有比较优势,不能被银行信用所完全替代,一是信息获取优势,信用提供者对获得者所处的行业的风险以及前景有深入了解,并可通过业务往来及时发现客户经营状况及信用变化情况,商业信用提供者相比银行,获得信息的成本更低,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高;二是对客户的控制力优势,供应商可以利用威胁停止供货的手段迫使客户遵守合约,避免遭受客户潜在的违约损失;三是财产挽回优势,因供应商对客户所处行业的熟悉程度,在客户经营失败无法还款时,可以索回供应的原材料或产品,并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再次出售。以上三点优势使得商业信用的使用成本往往低于银行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

本文主要依据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理论,探讨商业信用融资的绩效问题,即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通过商业信用筹集的短期资金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正常的持续经营活动中,由于结算程序的原因自然形成的那部分短期负债,即企业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不包括企业逾期尚未归还或恶意侵占供应商的资金。

三、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93家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2007

―2009的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

(二)描述统计分析

1.账龄分析

通过样本企业的报表附注数据,对披露商业信用(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账龄信息的34家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进行了账龄分析,分别计算了其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期末余额占总额的比例,并计算行业平均数,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期末比例都在90%左右,故认为企业在使用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融资时,能很好地遵守商业信用,而并非通过恶意侵占供应商和客户的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对于报表附注未披露的应付票据,由于其期限在六个月之内,且可较方便地转化为银行信用,所以也不存在长期恶意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象。

2.财务指标分析

由于短期负债通常是指一年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的资金,所以为避免企业逾期尚未归还资金或恶意侵占资金因素的影响,根据账龄分析结果对93家样本公司的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期末余额进行了调整,选择账龄在一年内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账龄在一年以上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进而计算了商业信用总和,即商业信用=一年以内的应付账款+一年以内的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并考察了其在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中的平均占比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样本批发零售业企业商业信用平均占流动负债的45.15%,而短期借款只占流动负债的24.67%,且在总负债中占到了41.29%,商业信用已经成为样本企业短期融资的主要渠道,亦是其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从商业信用与流动资产的比率来看,商业信用所筹集的短期资金能够满足54.87%的流动资产需求,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金融资方式。

为进一步分析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三种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内部构成,特计算编制了表3。

由表3可见,样本批发零售业企业使用最多的商业信用是应付账款,占到了商业信用总和的52.65%;其次是预收账款,占商业信用总和的33.05%,而应付票据的使用较少,只占商业信用总和的14.31%。可以说应付账款是批发零售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主要方式。

由于标准差衡量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由此可见,各样本企业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在商业信用中的占比量差异显著,波动较大。说明各企业对三种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偏好不尽相同。根据最小值和最大值,一些企业只使用了应付账款,而未使用其他两种商业信用。同样,另一些企业使用的商业信用绝大多数来自于预收账款或应付票据,不过这些企业仍然使用了小量的应付账款。所以说应付账款不仅是批发零售业企业主要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而且还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商业信用融资方式。这也与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有关,往往通过从供应商处赊购商品,产生应付账款,在获得销售收入后再予以偿还,从而实现资金的流转。

(二)营运周期分析

上述的分析结果表明,商业信用是样本批发零售业企业短期资金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中应付账款又是主要方式。可见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经营模式是先以赊购的方式从供应商处取得商品,通过出售商品实现资金回流,再偿付之前的应付账款。这样就可通过营运周期(营运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来考察商业信用的融资绩效。本文在93个样本企业中选取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相当的企业,计算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和营运周期得到表4的结果。

表4中的三组企业,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的规模相当,但因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差别,导致其营运周期产生显著差别。表4中的比较结果表明,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越长,企业的营运周期越短。这是因为,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越长,企业占用供应商货款的时间就越长,即企业的应付账款平均额越大,应付账款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为企业提供了营运资金,从而缩短了企业的营运周期。所以在合理的信用期内,增加应付账款融资,可有效缩短企业的营运周期,加速企业运转,这就是商业信用融资带来的绩效之一。

(三)多元回归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也证实了商业信用融资性动机的存在,说明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是其筹集短期资金的重要方式,企业可利用所筹集的资金来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的需求,并能有效缩短企业的营运周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营成果。为了进一步证实该观点,在此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三种商业信用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进行具体的度量。

模型中以批发零售业的9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因变量,以一年以内的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为自变量,并选择了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作为参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各变量指标如表5所示。

将数据输入SPSS得到的回归结果如下:

Y= -466 097 674.9+3.961X1+2.208X2+4.293X3+3.985X4+1.181X5

(R-square=0.922Significant F= 1.22026E-46)

由于Significant F= 1.22026E-46<0.025,在95%的置信度下方程显著。

由表6可见,在95%的置信度下,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以及短期借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长期借款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也符合批发零售业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流动资产周转快,经营周期较短,主要通过短期筹资来满足其资金需求的经营特点。上述结果说明企业使用商业信用融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

从贡献程度方面考察,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和短期借款对主营业务收入贡献依次为3.961、2.208、4.293和3.985。其中对主营业务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应付票据;其次为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相对较小。这与应付票据相对于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其信用保障更高的事实有关。在应付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汇票已经有了银行信用做保障,而对于商业承兑汇票,在企业无力支付时,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银行信用。所以,通过计算分析可以看到,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这三者作为商业信用融资方式比短期借款的银行信用融资方式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贡献更大,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经营成果的增加。

四、结论和建议

由于批发零售业企业的经营特点,商业信用已经超过银行信用成为了其最为重要的融资方式,占到了企业短期负债的45.15%,而且在三种商业信用融资方式中,应付账款不仅使用最为广泛,而且是大部分企业的主要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同时,通过对企业营运周期的计算与比较分析,发现企业在合理信用期限内,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能有效缩短其营运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和业务增长。在对商业信用融资对主营业务收入贡献多元线性回归计算结果表明,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以及短期借款都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大于银行信用,其中以应付票据的贡献最大。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对于批发零售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交易结算的时间差,利用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来进行商业信用的短期融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使用商业信用融资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经营活动所需的短期资金,而且能够大大缩短企业的营运周期,加速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同时,商业信用融资对于银行信用融资不仅成本更低,且能有效促进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但是三种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贡献不同,企业在购货时使用应付票据能更好地促进主营业务的增长。应该注意的是,企业使用商业信用融资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商业道德基础上,在合理的商业信用期间内使用,不能一味地由于商业信用的融资绩效而恶意占用供应商或客户的资金,逾期不予归还。如此一来反而会增加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隐性成本,造成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信用地位下降,阻碍其商业信用的持续获取,影响其资金周转,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Petersen. M. Rajan. R.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3):661-691.

[2] Summers B. And Wilson 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de Credit Use, A Note[J]. Mimeo, Credit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Leeds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1999.

[3] Stiglitz J. E.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3):393-410.

[4] Danielson M. G. And Scott.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Use of Trade Credit by Small Firms, The Role of Trade Credit Discounts[J]. Mimeo, Fox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emple University, 2000.

[5] 谭小平. 中国上市公司短期债务融资偏好动因解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5):38-48.

[6] 谭伟强. 商业信用――基于企业融资动机的实证研究[J]. 南方经济, 2006(12).

[7] Petersen. M. Rajan. R.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 , 1997(49):3-37.

[8] 谭儒勇. 金融发展的微观动因及效应:理论与证据[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9] 王霄,张捷. 中小企业融资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 世界经济, 2002(9).

[10] 叶栋梁. 企业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影响的实证检验[J]. 生产力研究, 2008(2):38-39.

[11] Fisman R. Trade Credi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 2001(2):311-321.

[12] Fisman R.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2:8960.

[13] Messmacher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Credit and Investment in Mexico,1998-2000[J]. Mimeo,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markets in Mexico, 2001.

[14] 杨勇, 黄曼丽, 宋敏. 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5):28-37.

第3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信用;产权性质;现金持有量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33-05

一、引言

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的理财行为。现金是公司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如果公司缺乏足够的现金储备,其流动性就会面临巨大冲击,但现金同时也是企业所拥有的获利水平最低的资产。现金这一流动性最强、获利能力最低的资产是否存在最佳持有水平?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这些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公司财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布雷利等(2007)将如何确定企业的现金和有价证券持有量,以使企业保持必要的流动性,作为财务学界尚未解决的十个重大问题之一。权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研究企业现金持有量问题时两个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根据相关理论分析,银行债务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量的重要因素。新近研究发现,商业信用在企业的融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已有文献的统计,在全球平均水平上,商业信用占到企业资产的15%左右(石晓军和张顺明,2010)。作为非正规金融的一种形式,商业信用在融资功能上能够有效补充金融市场发展的不足。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市场还不是非常发达,金融深化程度不高,商业信用在企业融资中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在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尚无有关商业信用影响的分析。基于商业信用的广泛性和现金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以下问题:在我国,商业信用是否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具体发挥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假说发展

在解释企业持有现金的影响因素或者动机时,权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权衡理论认为,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是通过比较分析现金持有的成本和收益来决定其最优的现金持有比率。现金持有的收益主要有:降低出现财务困境可能性的收益;在融资约束的环境下仍能坚持原有财务决策的收益;外部资金筹措成本或现有资产变现成本最小化的收益。持有现金的成本主要是将现金投资于资产项目的机会成本。

Opler等(1999)发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其现金持有量就越少,其原因在于紧密的银企关系可能缓和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减少了企业出于预防动机而持有的现金。按照权衡理论的分析,相比其他融资方式,银行债务更容易进行重新谈判,实施债务展期,或者采用其他方式的银行债务替代,从而为企业提供财务弹性。因此如果银行债务在企业负债中占有较大比重,企业就可以相应减少现金持有水平。信息不对称理论与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关系是通过优序融资理论下的融资行为联系起来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公司筹集外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为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市场上企业股票价位混乱,外部资金提供者认为要确保他们购买证券的价格不被高估,就应适当地对所购买的证券给予一定折扣。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当目前的经营现金流足以为新的投资项目融资时,企业将偿还债务和积聚现金;当留存收益积聚的现金无法满足投资需要,企业再进行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在减少企业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方面,银行融资比其他融资方式更有效率,因为商业银行在监督企业活动、收集和加工企业信息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对借款人的监督比其他贷款人更有效率。如果银行愿意向企业借贷,就向资本市场传递了一个关于企业运营的积极信号,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使企业可以持有较少的现金。因此,按照权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银行债务比重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Ozkan A and Ozkan N,2004; Ferreira and Vilela,2004)。

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有些借款者无论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都无法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从银行获得借款的企业就会转而求助于供应商(商业信用的主要债权人),需求导向促使商业信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性融资方式。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紧缩期间,替代性融资理论可以解释我国资本市场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替代性融资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商业信用的存在,尤其是转型经济中,由于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普遍较大,因而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手段,这使得商业信用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尤其明显(Fisman and Love,2003)。当得不到银行贷款或者出现信贷配给时,商业信用就会成为银行贷款的重要替代方式,在企业总融资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银行信用融资比例越多,其商业信用的融资比例越低,反之亦然(石晓军和张顺明,2010;王彦超和林斌,2008)。根据替代性融资理论,说明企业商业信用比例越大,则相应的银行融资债务比重越低。根据权衡理论和信息比对称理论,此时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则企业应持有更多的现金。

同时,Guney et al(2007)研究表明,公司所在国家的法律结构在决定公司的现金持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股东保护程度与较低的现金持有相联系,而较高的债权人保护程度与较高的现金持有相联系。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对公司管理层的治理效应看,Brennan et al(1988)研究认为与银行相比,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在债权人治理过程中有更强的优势,因为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合约关系,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在信息获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杨勇等(2009)研究发现,商业信用债权人能通过企业间的债务和商业信用关系给商业信用债务人施加财务压力和约束,而且即使是国有性质的商业信用债权人也比国有银行更有动机和动力对债务人进行监督。这显然会降低国有企业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的预算软约束,它使得即使在法律保护较弱的经济环境下,商业信用债权人仍然能对商业伙伴进行有效的监督。事实上,通过商业信用对银行信用的替代,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提高了,作为债务人的企业出于更强的债务约束,现金持有的预防性动机增强,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公司面临的市场份额和投资机会损失的风险就越大,公司就更可能通过提高现金持有水平来抵御这些市场掠夺风险。因此,本文提出:

假说1:商业信用融资的比例和企业现金持有量正相关。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融资是其债务融资的两个重要来源,商业信用的存在,与企业是否能取得银行借款有关。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私有产权企业在对外融资方面无法和政府企业享受同等待遇。Gordon和Li(2003)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商业银行对私有企业存在明显的信贷歧视。虽然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对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但就整体而言,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融资、发行证券等方面仍无法享受完全平等的待遇。刘仁伍和盛文军(2011)研究发现,在现有银行信贷体系下,对于不同类型的非国有企业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贷歧视,国有企业由于特殊的体制机制原因占有大量的银行贷款资金,商业信贷机制对于银行信贷体系具有显著的补充作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非国有企业往往成为商业信用的获得者。

国有股股东经营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除了经济利益之外,国有股股东还要兼顾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因此企业必须持有超过正常需要的现金以满足日常经营之外的需求。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国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的体制,从而导致了同属国有性质的借款企业和贷款银行占主体的特殊制度背景。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银行由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和银行重大战略决策就仍由政府决定,通过市场准入审批、业务范围限制、利率控制、银行服务定价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我国政府把银行业牢牢控制在手中。也就是说,我国的银行是政府的金融工具,银行家的理必然以服从政府利益为要务(田利辉,2005)。银行信贷决策主要不是甄别每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前景,而是看企业目前及过去的实力,具有良好政府背景的大型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追逐(王彦超和林斌,2008)。这意味着由政府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反之,如果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具有相同比例的商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预示着基于政府支持而影响银行融资的力度较小,则由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替代性关系可以推论得出,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会显著大于非国有企业,因为其产权性质决定了其本应该更容易地取得银行融资。国有企业预见到这一现象,即更多地采用商业信用而难以获得银行信用,则必须增加现金持有水平,从而为自己的经营活动承担责任。综上所述,本文提出:

假说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国有产权性质会强化商业信用与现金持有量的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2005—2008年为研究区间。由于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经营业务的特殊性,ST类上市公司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公司财务特征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样本中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和ST类公司,最后得到有效样本5 253个。为了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部分变量进行了1%水平上的winsorize处理。本文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是stata10。

(二)模型和变量定义

本文在Opler等(1999)的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模型基础上,考察商业信用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分析模型如下式所示。

cashi,t=?琢0+?琢1tradecredit+?琢2soe+?琢3soe*tradecredit+?琢4sizei,t+?琢5fcfi,t+?琢6nwci,t+?琢7growthi,t+?琢8capexi,t+?琢9levi,t+?琢10dividi,t+∑inddum+∑yeardum+?着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cash为现金持有量,定义为年末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净额或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和与总资产的比例(2005年数据为年末货币资金与短期投资净额之和与年末总资产的比例);解释变量tc为商业信用比例,借鉴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的研究,将其定义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与预收账款年末余额之和与年末总资产的比例。soe为国有企业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属于国有股控股,则soe取值为1,否则为0。有关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如果本文的研究假说成立,则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琢1和?琢3应该显著为正。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表2报告了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样本公司现金持有量占公司总资产平均值是16.3%,中位数是13.2%。tradecredit的平均值是16.9%,说明商业信用占公司总资产比值近17%,这一比值略高于世界范围内的平均水平。soe中位数是1,显示样本公司中国有企业数量高于非国有企业。

表3给出了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3可以看出,现金持有量和商业信用比例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初步说明商业信用比例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持有较多的现金。同时,现金持有量和国有企业产权属性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国有企业一般倾向于持有较少的现金,其原因可能在于国有企业具有较为便捷的融资渠道。此外,从表3可以看出,经营性现金流、净营运资本、支付股利和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而资本性支出和财务杠杆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主要变量间相关系数都小于0.5,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本文还检验了主要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最大值为2.49(lev变量),同样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实证研究结果

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通常有混合模型(Pooled OLS)、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等三种,如何对这三种模型进行区分和筛选需要进行相应的假设检验。具体检验分为四步:首先,针对混合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其次,构造相应的F统计量检验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运用Breusch-Pagan检验比较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比较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本文最终选择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限于篇幅,笔者未将全部检验过程和结果列出。表4报告了模型实证统计分析结果。

表4的(1)栏中,商业信用比例变量tc的回归系数是0.071,并且在1%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说明商业信用所占比例越高,企业现金持有量越高,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1。这意味着,商业信用是企业融资来源中银行融资的替代性融资渠道,根据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都要求企业提高现金持有量水平。表4的(2)栏中,商业信用比例变量tc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正(0.038),但是国有产权虚拟变量soe回归系数显著为负(-0.013),说明国有产权会降低现金持有水平,其原因可能在于国有企业总体上会得到银行信贷支持,和银行保持较好的联系,没有必要持有较多现金。但是,加入soe×tc后,其回归系数为正(0.048),并且在5%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说明对于国有企业,如果商业信用比例越高,相比非国有企业,则会使得现金持有量进一步提高,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说2。

在控制变量方面,表4的(1)、(2)栏显示企业规模(size)和成长性与现金持有量负相关,符合现金持有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而经营性现金流量、资本性支出、财务杠杆以及股利支付则和现金持有量正相关。

五、稳健性检验

由于本文对商业信用的阐述主要依据的是替代性融资理论,因此在界定商业信用比重时,将其定义为年末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与预收账款年末余额之和与年末负债总额的比例。按照前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商业信用比例tc的回归系数是0.036,t值是3.54,考虑产权制度差异,将soe×tc带入回归模型,soe×tc的回归系数是0.01,t值是2.12。和上文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总体是稳健的。

六、结论

商业信用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考察了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和现金持有量的关系。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根据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信用融资的替代性关系,实证分析了商业信用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比重的提高会引起现金持有水平的提高。而且,商业信用和现金持有量的这一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国有产权会强化这一正相关关系。本文的分析拓展了一般研究中根据银行融资决定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企业现金持有决策,特别是根据商业信用这一普遍存在的融资形式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

同时,本文的分析也表明,产权制度在企业现金持有决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产权制度的差异能对一般的企业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施加不同的影响,这一结论也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企业财务决策的制度背景因素。

参考文献:

[1]【英】布雷利,【美】迈尔斯,【美】艾伦.公司财务原理(原书第8版)[M].方曙红,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966-967.

[2]刘仁伍,盛文军.商业信用是否补充了银行信用体系[J].世界经济,2011,(11):103-120.

[3]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J].管理世界,2011,(4):6-14.

[4]石晓军,张顺明.经济周期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替代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2):10-22.

[5]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J].管理世界,2005,(7):123-128.

[6]王彦超,林斌.金融中介、非正规金融与现金价值[J].金融研究,2008,(3):177-199.

[7]杨勇,黄曼丽,宋敏.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9,(5):28-37.

[8]Brennan,Micharel J,Maksirnovic V,Zechner J. Vendor Financing[J]. Journal of Finance,1988,43(5):1127-1141.

[9]Ferreira Miguel A, Vilela Antonio S. Why Do Firm Hold Cash? Evidence From EMU countries[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4,(10):295 -319.

[10]Fisman R. Love, I..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 2003,(58):353-374.

[11]Gordon R,W Li. Government As A Discriminating Monopolist In The Financial Market:The Case of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283-312.

[12]Guney Y,Ozkan A., Ozkan 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Non-lineal Impact of Leverage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J].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17):45-60.

第4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摘 要 针对于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替换行为进行开发和解析,首先,尝试针对违约界限的外生给定和内生给定两种情况,进行银行借贷对商业信用的反复性表达,在理论上得出替代关系的相对周期性结论。从而解密这个替代行为的规律。即紧缩性扩张期应该遵循坚守商业信用幅度底线。

关键词 商业信用 银行借贷 债权模式 周期性 反周期性 相对周期性

决定着企业短期融资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商业信用幅度,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球平均融资水平,商业信用占到企业资产的百分之十五以上,全球企业最重要的短期融资途径之一就是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指企业间通过应收应付或票据承兑方式取得的资金使用,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是构成企业短期融资的关键部分。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一)经济周期也被称之为商业周期内的景气循环过程,他是指经济运行中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企业更加关注经济形势,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的影响,还受外部宏观调控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它能否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适应这个种周期性的波动,通过内部条件的完善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利用外部的该政策环境达到控制自己的目的。

(二)经济周期分四个阶段。即,复苏阶段、繁荣阶段、衰退阶段和萧条阶段。前两个阶段合称上升阶段,后两个阶段称下降阶段。上升阶段的最高点被称之为顶峰,它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到了下降阶段,下降阶段初期为衰退,后期为萧条,最低点被称为谷底,谷底是经济萧条到经济上升的一个转折点。而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就是经济从一个顶峰到达另一个顶峰,或者是一个萧条到达另一个萧条的完整过程。当代社会对经济周期的定义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上升和下降的一个交替过程。这种经济周期分为经济周期浮动的扩张状态和经济周期浮动的收缩状态,这两种浮动状态构建出了当代企业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二、商业信用是正式金融市场的外循环

商业信用是从非正式金融通道得到融资的关键,但是商业信用在短期融资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商业信用为什么存在于银行等正式融资环境之中

商业信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企业信用等级越高、商业信用度越好融资优势越明显。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承兑和贴现,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

(二)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看一下英国和美国的调查数据。近几年来,英国对六百多家企业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均采用商业信用代替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而美国对三千多家小企业的研究表明,小企业有更大范围的使用商业信用,尤其是在正规的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的时候,企业更加依赖商业信用。银行对企业贷款约束力越大,商业信用的使用程度就越大,同时那些容易获得信贷利益的企业会向那些难以获得信贷的企业增开商业数据,即利用一种挂靠的形式间接性促使后者获得商业信用。以上说明商业信用与银行借贷之间是一种替换行为。同时俄罗斯和日本进行的实际研究表明,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在这样两种概念之下,套用中国经济背景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是带有替代性质的互补关系。在经济高涨时期,各家银行抵押品大幅升值,资产质量状况良好。银行与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样,往往都有羊群行为的冲动。在经济过热时期,由于抵押品和有价债券均大幅度升值,并且客户的现金流比较充裕,偿债能力也较强,此时很多银行都会肆意扩张业务,大力拓展经营范围,企业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商业信用相对减少。但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都会加强内部控制,信贷紧缩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转而依靠商业信用方式弥补资金短缺。

三、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周期性

我们将研究时间定为三个阶段,1998年到2000年作为经济的紧缩周期,2001到2002年作为过渡周期,2003年至今作为扩张期。根据国家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从这三个期限中探寻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周期性特征。具体如下表格所示:

注:从STR 时变系数符号来看,在1998 - 2006 期间, 都是负数, 而且都能在5% 的水平上显著. 从联立方程组的结果来看,STR 前的系数也是显著为负.

注:变化率均是指与上年相比的变化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以上年为100.

综上两图所示:图中描述了分别以PR 和AP为因变量计算得到的替代率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关系。观察两图,无论是领先指标还是同期指标,与替代率的交叉点都发生在2002年,而且,无一例外地,在2002年之前,都是替代率在上方, 宏观经济指标在下方;在2002年之后,都是替代率在下方,宏观经济指标在上方。这个结果直观地验证了替代率呈剪刀状的反经济周期律,同时也验证了2002年作为我国经济增长转折点的周期划分。

(一)影响企业商业信用的因素主要有管理能力、盈利情况和负债情况。

(二)商业信用和银行借贷之间一直都明显的保持着良性的替代关系,由此可见商业信用额度与银行借贷之间的替代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成立的。企业管理能力越强,盈利越多,负债越少,信用度越高,越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以商业信用融资的能力也越好,融资成本也越低。

(三)商业信用额度和银行借贷之间的反周期性分析

银行借贷与商业信用额度之间的替代程度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发展变化来界定其具体特征的,在扩张期较小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反周期效果规律。在稳定状况之下,银行借贷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同步反经济周期性质,但不具有领先水准的反经济周期性质,所以,银行借贷和商业信用的相互替代是企业在面对宏观经济调控变化的一种解决融资难题的一种举措。事实上,银行借贷和商业信用之间的替代关系成立时,需要企业的真实产出和商业信用相匹配,如果合格关系不能成立,借贷方会质疑起的还款能力的真实性,而不能提供正常的短期融资资金,因此,只有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直接促进企业真实生产且只有这种真实的生产情况被认可,才能保证商业信用发挥出短期融资快捷的优势,在经济意义上来讲,商业信用更被人看称谓短期银行借贷的替代品。

结束语: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步性,它能在同一时间反应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即,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替代过程会随着经济扩张的程度变大或者缩小,在扩张周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会用银行借贷替换掉商业信用,所以这样的做法极易出现商业信用过渡开放的局面,这种局面很可能成为经济烂帐不断出现的核心,因此,在重视运用商业信用额度的同时,还必须明确投资底线,不应该用一种营销增利的借口过渡的投放商业信用额度。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刘兆波.我国货币政策作用非对称性和波动性的实证检验.管理科学学报.2003(03).

[2]刘金全,刘志刚.具有Markov区制转移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及其应用.管理科学学报.2006(05).

[3]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经济研究.2005(11).

[4]石晓军,李孟娜.中国商业银行盯住市场的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周期:1996~2004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7).

第5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一、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概述

支付结算方式以收、付款人之间是否存在信用关系,可分为:一般支付结算方式(如汇兑、委托收款、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和信用支付结算方式。信用支付结算方式又可分为:商业信用支付结算方式(如商业承兑汇票、支票等)和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方式(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

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我们暂且可以称其是银行对企业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远期支付的商业信用行为提供信用保证的一类支付结算方式。关于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有四条限定:一是必须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二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双方自愿存续远期偿付资金的商业信用行为;三是应有法规认可的权利证书;四是银行视企业的资信情况在授信限额内为其作信用保证。

现行支付结算办法中,企业可使用的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方式主要有银行承兑汇票和国内信用证(以下简称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视出票人的资信情况在汇票上作出承兑,如出票人到期无足额资金清偿时,承兑银行应凭票无条件付款。信用证,是银行应购货人请求向销货人开立信用证作为付款保证凭证,购销双方根据信用证规定的条款进行发货和结算,由开证行承担付款保证责任的一种贸易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一方面由开证行承担付款责任,保证购货方付款;另一方面由银行审核受益人提交的单据,监督销货方履约,从而解除了购销双方对“交钱”、“交货”的担心。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对于持票人或受益人在票据或信用证到期之前,还可据此向银行申请贴现或议付,获取周转资金,解决急需。

从目前结算工具的使用情况看,信用支付结算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商业信用的信誉度较低,商业承兑汇票使用量很少,即使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使用的支票也主要作划款之用,购货则通常要先收款后提(发)货;另一方面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对企业提供信用支付结算极为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企业交易活动需要银行信用支付结算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交易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钱”与“交货”无论时间还是地点都越来越多地分离进行。其原因主要有:

1、购销关系约定于生产之初。市场模式下,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通常以购货方的订单而定,供货方则会要求对方提供付款保证。

2、付款和收款的意愿存在矛盾。为了规避风险和降低经营费用,只要有可能,通常购货方希望延迟付款,销货方则希望尽快收款或取得可信的支付保证书(如银行承兑汇票等)。

3、商品交易引起的商业信用关系增多。随着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信用的规模有很大增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即期交易和记账式的商业信用,难以适应企业的商品交易活动的需要,需要使用信用支付结算工具。目前由于商业信用的信誉较差,交易双方均希望有一个可信赖的中介人来予以保证,于是企业把目光投向银行。

三、推行银行信用支付结算的可行性

企业希望提供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服务,而银行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具有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

1、银行具有完善的机构体系。银行机构覆盖全国各地,网点设置也较普遍;各商业银行统一执行人民银行的结算业务规定和要求,跨行之间的业务可以相互办理。因此,银行对于办理异地间企业的支付结算业务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条件。

2、银行对本地企业的信誉状况较为了解。每个银行机构都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银行对生产经营和资信情况会经常作深入调查与评价。借助银行对本地企业生产经营和资信状况较为了解的优势,只要加强内部控制和事前审查,开展银行信用支付结算业务,其风险较小。

3、银行对企业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从授信银行看,一方面可以动态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新的授信;另一方面,即使企业到期无力还款变为银行债务,银行除了催讨和重新安排还款计划以外,还可以采取、与同业联合制裁等手段,对企业具有较强的约束。从信用证业务看,银行还将对受益人即销货企业提交的运寄单据是否齐全进行审核,对销货方的履约起到约束作用。银行的这种约束力既是银行办理银行信用支付结算业务的前提和条件,又是督促企业履约付款提高商业信用信誉度的重要推动力。

四、推行银行信用支付结算的作用

我们作进一步分析还可看到:就当前经济运行的微观层面而言,银行信用支付结算的推行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方便企业支付结算,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银行信用支付结算的推行和运用,可以方便企业交易活动,解除企业对拖延付款和赖账的担心,促成企业间商品交易的顺利进行,还可减除企业为了解交易对方资信情况的耗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2、增强企业还款约束,培育社会信用秩序。银行信用因其所处的地位和特有的功能对于商业信用有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在结算过程中把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对商业信用的约束。银行对某一企业进行承兑或开证授信后,企业如到期无款则由银行偿付,同时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了转换,成为该银行的债务人,本地银行对企业资信情况较为了解,可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第一,可在授信时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抵(质)押,第二,如企业资金临时周转困难,可作债务调整,第三,可取消信贷和授信,提讼,直至披露不守信用行为,与同业联合制裁,对欠款企业施加压力,敦促还款。正因为银行可采取一般债权人所不能的强制措施,通常欠款企业会守信履约和还款。结算过程溶入银行信用既可减少无约束力的记账式商业信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同时可培养和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从而促进社会信用度的提高。

3、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发展。银行信用支付结算方式把商业信用关系反映在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证书上,债权企业可以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向银行申请贴现和议付,从而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并且因有银行信用作保证,一般获得资金比申请贷款要容易。银行信用的介入可以激活“一潭死水”般的商业信用,便利债权让渡,加快资金流动,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资金流动速度和资金效益,而且也将有力地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

4、扩大银行表外业务,增强银行盈利能力。银行承兑汇票和开具信用证为企业提供授信,可收取相应的手续费,这是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授信直接伴随购货企业的再生产活动,企业偿付具有相应的实物保证,其风险较小。当然银行必须对授信企业的资信情况严格进行调查和评估,同时银行要确定单户限额和总授信限额,以防出现或有资产和风险过度,危及银行正常经营。

五、推进银行信用支付结算的对策

银行信用支付结算必须在增强安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积极推行。考虑当前的现状,可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统一认识,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商业银行应分析银行结算的现状,从服务于企业和服务于经济发展,从改善银行经营模式的高度来认识推进银行信用支付结算的重要性。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和推动,明确有关规定,规范银行信用支付结算业务行为。推进银行信用支付结算,要强调在统一的规定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上”。商业银行内部应区分经济发达程度、管理水平和地区信誉度等情况,当地银行机构应区分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银行信用支付结算业务。

2、把授权和贴现作为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供应的主要形式。商业银行应逐步改变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把以信用、担保、抵押贷款为主的方式改变为以承兑、开证授信、贴现为主的流动资金供应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商业信用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多渠道筹集流动资金,增加企业还款约束,也有利于银行改变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增加营业收入。

3、创建票据市场,促进资金融通。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企业、银行及央行共同参与、交易灵活、风险较小等特点。建立票据市场,不仅增加了企业、银行的融资渠道,改善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且可以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规范信用行为。票据市场可以先在中心城市创建试行,形成票据转让、贴现的集中交易,同时也可逐步放开票据利率,发挥票据转让利率、贴现、再贴现利率对市场资金供应关系的影响作用,形成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

4、改进和完善银行信用支付结算业务。推进银行信用支付结算业务,应该因地制宜,对于若干具体的规定,如收费标准、交存保证金的比例等应有一定的弹性。授信的权限不宜过度集中,应适当下放。同时,应明确授信的条件,科学评估确定企业的授信限度。此外,为了方便票据使用,可考虑允许签发带息票据。在票据签发时约定并记载票据利率。鉴于票据贴现和委托收款时存在的问题,建立开办票据回购业务,在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过程中允许采取票据回购方式,将票据的转让关系变为质押关系,从而减少纠纷和麻烦。当前还需研究并采取先进的防伪技术,应用于票据和信用证,从而增强防伪变造的能力。

第6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功能;信用;融资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research on financial mutual aid model based by break-even value-added settlement, formed by peanut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of Xia Zhuang Town, Ju County, Rizhao City.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nner needs and motivation of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function of peanut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financial mutual aid model. The paper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solving the current plight of financing of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Key Words:specialized farmers cooperatives,financial functions,credit,financing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5-0038-05

一 、引言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资金紧缺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03年初,日照市莒县夏庄汇丰花生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花生合作社”)探索建立了以保本增值结算方式为基础的“融物融资”+“合作社?葑社员”的金融互助模式(以下简称“夏庄模式”),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程度,搭建了助农增收的直通车。

二、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三大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农民组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引致的自发性创新,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通常是少数开拓创新者开始并由多数人效仿,变迁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多数人对少数先行者创新行为的效仿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曹晔,2002)。而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导致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发生变迁的主要诱因是小规模经营农户无力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制度创新,也是降低交易费用最有效制度安排。它并非主观臆造的,也不是政府强制实施的,而是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所推动和引致的制度变迁(张月辰,200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交易成本包括交易当事人必须相互寻找交易对象的成本。双方必须搜集、传达和交换信息的成本;对交易的商品进行必要描述、检查和度量的成本;合同谈判、起草、签定以及履行的成本。他还说明了企业在信息处理上具有的规模效应,在应付产权界定不完全以及其他风险规避问题上能够进行制度适应,进而说明了纵向一体化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中的好处。另外,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伴随着交易活动而发生的一系列的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管理成本、制度结构成本(张五常,1999)。交易费用理论表明,当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太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无力承担时,自发地形成一种合作组织便有了其经济上的必然性。目前,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资源,在促进农民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方面,具有其他的组织形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是整合农民的最佳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弱势联合求生存的方式,其资本金基本上来源于社员,数额十分有限。金融服务与合作社发展对接较弱,金融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个“短板”。为此,全国各地多数合作社在生产功能之外延伸发展了信用联保、资金互助等金融功能,为专业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它由合作社(行业协会)发起,对专业农户按照规模对等、行业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类组合,组成互助信用担保“俱乐部”,相互无偿提供担保,共同承担风险连带责任和监督义务。在学术界,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联保等拓展金融功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方向。彭江波认为,农村中小企业因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成长历程、类似的产业基础和密切的沟通经历,具备了开展信用互助担保的基础、条件和成本、监督等技术性优势,是一种可持续的、能够实现对接银行信贷制度的制度安排(彭江波,2008)。管延友认为,商业化金融不能解决分散的小农经济金融需求,而合作制能解决小农户贷款不经济问题,信用合作要发展,必须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生产与购销合作)相结合,不可能实现单独突破(管延友,2009)。但在其拓展模式方面,学术界还存在一定分歧。王学忠认为,生产合作与信用合作融为一体的日本模式不适合我国,因为不是所有的合作社都符合农村资金互助社设立条件,主张采取由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支持合作社的印度模式(王学忠,2009)。韩俊等则对山东省供销社为农民提供合作融资服务、发展农合信用担保公司做法给予了肯定。

本文以莒县夏庄模式为例,对花生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融物有助于破解融资困境、资金互助有助打造新的融资平台的结论。

三、莒县夏庄花生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进程

夏庄镇位于莒县最南端,是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均产量12000吨,花生企业年加工出口花生米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

(一)花生入股:信用合作的前提

2002年以前,农户种植花生并没有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只是单纯地在自家田地种植花生,花生成熟后就在家坐等外地商人来收购。由于花生在外地的知名度不高,前来收购的外地商人非常少。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户往往各自为战,相互压价,最低时仅有0.09元/斤。

随供销社采购站经营转型,以薛祥喜为首的6名供销社职工看到收购花生销售给外地花生加工企业蕴含着商机,就集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于2002年7月成立了莒县夏庄供销社花生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花生收购及销售。

成立之初,花生合作社销售订单不断,收购量远小于订单量。由于花生加工企业多数延期付款,很快,花生合作社就因应收款项挤占资金过多而陷入了收购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为此,2003年初,薛祥喜等人决定吸收部分农民以2000-10000斤花生作价入股,成立了注册资本36万元的莒县夏庄汇丰花生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花生收购、深加工及销售。

(二)白条经济:商业信用的积累

靠着“花生入股”的方式,夏庄花生合作社积累了少量的流动资金。然而农产品贸易的利润来源于规模化经营,仅凭这有限的流动资金,远不足以承接大批量的订单。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薛祥喜等人想到了一个最笨拙的办法:打欠条。然而对于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而言,把辛辛苦苦种出的花生换成一张轻飘飘的欠条,无疑是不愿意的。怎样才能让农民接受这种方式呢?价格是买卖关系中的决定因素,农民都想把自己手中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市场上的花生价格瞬息万变,如果能够保证农民的产品卖出高价,这张欠条也就对农民具有了吸引力。

2003年1月20日,他们一致表决通过了花生合作社第一项重大决议,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结账方式――保本增值贮存业务,吸引花生种植户入社,并辅之以其他优惠措施,此举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具体运作机制是以赊购花生方式吸纳社员,并推出 “十大”社员优惠政策。只要种植户一年存放500斤花生,即可申请成为社员,由花生合作社向其发放社员证。作为花生合作社的社员能享受到“十大”优惠:①持证到花生合作社交售花生,每公斤高于非社员0.04元;②花生合作社可为社员代储花生并折款贮存;③社员优先享受小额贷款担保;④优惠供应良种及种植技术指导;⑤到养猪合作社加工饲料每公斤优惠0.04元;⑥社员交售生猪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5元;⑦为社员优先供应良种仔猪及防疫技术指导;⑧到农资超市购买化肥每袋下浮2元;⑨农资超市免费为社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社员进行土壤化验、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及组织专家授课培训;⑩社员持证到供销社的超市购物享受超市会员待遇。

与社员进行结算时,采取保本增值结账方式。农户将花生卖给专业合作社后,如果当时不支取现金,专业合作社按当天的市场价给农户打好收条,农户可根据自己对市场价格的判断,认为价格较理想时随时结算货款。如果结算当天,市场价格已高于农户收条的价格时,以市场价格为准;如果农户收条上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结算时以收条上的价格为准。

对于花生存放的期限,专业合作社规定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一年到期后,存放花生款项全部结清。如农户暂时不用现金,可以连本带利继续存放在专业合作社,利息一年结一次,贮存期间年利率6%,月息四厘。从2003年起,有的社员已经7年没有提款,最高的在专业社存了价值10多万元的花生米。

(三)资金互助:金融信用的萌芽

花生合作社以保本增值结算方式为基础的“实物融资”这一独特的赊购和结算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花生合作社早期资金短缺问题,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已由最初的代储代存发展到精细加工、外贸出口等业务。按花生合作社每年实现各类花生交易周转10-30次计算,自2003年至今,合作社赊购花生节省的资金累计达1.5亿元,合作社已积累沉淀资金逾400万元,加上社员存的花生款400万元,合作社可动用的资金达800万元,大大缩短了合作社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随着资本积累以及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增加,2006年花生合作社开始尝试将闲余资金拆借,主要面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开展资金融通互助,拓展合作社金融功能。一方面,对当地养猪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等经济组织提供资金融通,由他们对花生合作社“社员”以及有“社员”担保的“非社员”购买猪饲料、地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优惠,并对其发放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扶持当地一些花生个体收购加工户和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以及农资超市、村门市部,为其提供流动资金(见表1)。目前,全镇及周边已发展花生加工企业48家,这些企业如同花生专业社分散在全镇的加工点,借助这些小企业,花生合作社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达到了扩大经营的目的,每年出口花生约300万吨。

随着花生合作社知名度的扩大,周边乡镇不断有花生农户入社成为社员,截至2010年3月末,该社业务共有社员700户,业务已辐射本县及沂南县、莒南县等地的100余个自然村,惠及农户13000余户,已利用社员资金800余万元,形成自有资金360余万元,累计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累计提供资金达6600万元,被当地农户亲切地称为“花生银行”。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的必要性和比较优势

(一)花生作价入股:花生合作社与花生种植农户的博弈结果

假定花生种植农户只考虑将从单位花生中获得合同约定价格(p),享受的各种社会化服务收益和单位花生利润返还的总和(t)与市场价格的大小对比;假定专业合作社只考虑将支付的花生合同约定价格(p),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和利润返还的成本总和(t)与直接从市场购买的交易价格的大小对比;假定市场价格为M(这里M既可理解为花生价格上升时的市场价格,也可理解为花生价格下降时的市场价格),构建专业合作社期望成本与农户期望收益之间的博弈矩阵如表3。

由于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创建的组织,即使农户违约,合作组织通常也不会诉诸法律,且专业合作社利润返还比例也较大。此时农户应更多地从专业合作社加工增值中获得收益,p+t>M更容易满足,所以农户的最佳选择是合作,况且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是松散的联合,封闭性差,农户入社、退社自由。当市场价格上下波动时,农户可以根据自己是受益还是受损决定是否进退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一般产生于同一个地区,文化及价值取向相同,履约成本减小,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易于形成合作。

花生合作社为什么要农户以花生作价入股?从自然情况看,夏庄镇是山东省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均产量12000吨,具有天然优势。对于当地农户而言,他们以种植花生为主,收入有限,少有存款,财富来源主要是卖花生收入,但对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单个农户而言,花生变现困难;对于花生合作社而言,贩卖花生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且早期其花生收购资金不足。以上原因也是花生合作社做出成立后第一项重大的决议――以花生作价入股的保本增值贮存业务的主要动因。

(二)旺盛的内在资金需求和困窘的外部融资环境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金融功能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扩张需求刺激了金融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无论是合作社还是社员,所需资金规模均较小,如花生合作社启动资本金仅有10万元,主要用于加工厂及设施建设、基地建设、收购资金。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拓能力日益增强,专业合作社强劲的生产需求使其金融需求迅猛增长。专业合作社用于发展规模生产的前期投入和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几何型强劲增长。如花生合作社早期的启动资金随其业务的快速扩张远远不足,从而使其产生较强的融资需求。对于农户来说,达到规模种植以后,资金需求由开始的几百元、几千元,增加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融资环境较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制度创新,本应是鼓励和支持发展的重点,但无论是制订宏观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还是负责金融监管的银监会,都没有制订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宏观融资政策,或者是具体的融资政策操作指引,银行类金融机构也都没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订相应的融资措施或者是具体的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融资环境较差。

(三)花生合作社金融功能拓展的运作模式分析

早期,夏庄花生合作社从花生赊购入手,以实物实现融资,推动合作社的快速成长。花生合作社通过赊购花生的方式实现低成本的融资,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融资互助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其资金短缺问题,使其得到快速发展,由最初的代储代存发展到精细加工、外贸出口等业务。后期,随着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增加,夏庄花生合作社通过“金融互助”推动产业经济活动的全要素合作,尝试将闲余资金面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进行拆借,进一步拓展合作社金融功能。2006年以来,夏庄花生合作社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累计提供资金达6600万元。

1. 夏庄模式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融资交易成本较低,缩短了合作社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实现了社员、企业和合作社间的资金良性循环。从合作社层面上看,以2009年为例,花生合作社收购花生7500吨,收购资金37500万元。如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年利率在9%左右,再加上相关的费用,融资成本达11%-12%,而通过赊购融物的途径,花生合作社所支付给农户的年利率仅为6%,为此,合作社节约的融资成本约2250万元。从农户社员和花生加工企业层面看,一方面,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降低了他们的市场交易成本,也更加细化了专业分工,大幅度地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互助融资的产生为无担保抵押的农户发展规模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对花生加工、收购企业或个体户的互利合作提供启动资金、优先供货、订单转让等方式,提高了在资金、货源、销路上都存在不足的小企业和个体收购加工户承接订单能力。同时,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可以利用相互之间的信息对称予以更直接更有效的监督,而且合同数量还大大减少,这些都有利于节约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

2. 夏庄模式较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具有较大优越性。我们以日照德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日照市农村信用社为代表,把它们的信贷业务在利率、办理时限、资金来源以及运营成本与夏庄花生合作社的“金融互助”融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从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花生合作社优势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优势应是花生合作社融资是依托实体经济,在合作经济框架内的民间借贷行为,不是单纯的框架外放贷,解决了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社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花生经营的商业可持续使其放贷有了后续资金。从制度上看,在信用社迈向商业金融的形势下,花生合作社模式作为农村合作金融、弱势金融方面的创新,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生命力。

(四)合作社商业信用向金融信用拓展的可行性

现代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金融信用。金融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从夏庄花生合作社的发展看,起初,他们采取花生入股,保本增值结账的方式,使合作社与农户之间产生了商业信用,并按照银行信贷制度要求,把弱小、分散的农户信用资源量身定做可交易的信用产品,实现了信用自增强和自升级。这个阶段,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不依赖于金融信用。后期,随着可利用的流动资金增加,就是商业信用得到充分发展后,金融信用自然也随之产生,他们将闲余资金面向社员、加工厂、农资超市进行拆借,实现了商业信用向金融信用过渡,符合信用的历史发展规律。

五、结论

花生合作社的成功经验表明,在科学的赊购结算模式下,通过吸引对方主动赊销产品,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达到了“借鸡生蛋”的效果,对破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代表着农村专业合作社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具有深厚的信用基础

信用合作与产业合作是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单一的信用合作,是很难成功的;缺少信用合作的产业合作也是长久不了的。产业合作社会向信用合作发展,信用合作会向产业合作延伸,也就是说,无论产业合作社,还是信用合作社,均需两社一体化发展,不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在已有的实践中,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发地探索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的路子,同时一些资金互助合作社也自发地逐步由信用合作向产业合作(即生产购销合作)的方向发展。深厚的信用基础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为开展更深层次的信用合作提供了可能。

(二)解决农村金融困境需要在深度开发、利用和培育农村商业信用资源的基础上向金融信用拓展

目前,多数合作社在生产功能之外延伸发展了信用担保、信用联保等金融功能,把专业农户的商业信用整合成一种新型的信用关系――“俱乐部”信用。这种“俱乐部”信用集合了农村较高专业技能、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活动剩余的群体,信用联盟载体比较稳定,能够建立起重复博弈关系;支撑“俱乐部”信用的经济标的物,是经组合放大、并承担连带责任的相关群体的经济标的物,因此它不仅具有扎实的商业信用基础,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内部监督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开发、利用和培育这些信用资源,全面开展资金互助、信用联保、资金结算等金融服务,能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组织,破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题。

(三)金融合作是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方向

鉴于专业合作社具有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风险的天然优势,因此它可成为破解当前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有效组织载体,而赋予其金融功能,发展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仅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而且可以更好地肩负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使命。而专业合作社要发展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最大障碍是制度安排,这就迫切需要金融监管部门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给市场主体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大力发展以农户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准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等各种非正式金融机构,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学忠.国外金融支持农村合作组织的经验与借鉴[J].农村金融研究.2009,(10).

[2]管延友.重提三大合作――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青年论坛,2009,(8).

[3]于志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金融功能拓展研究[J].华北金融,2009,(7).

[4]关宏超.基于农村合作组织平台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08,(12).

第7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现在国有商业银行都在推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和风险考核机制,以此来提高人的努力程度,但却产生了近于苛求的约束。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没有重大过错和失误,人的职位风险就会降到最低,就可以保住这个职位并获得所有的职位福利。”苏先生说,“这个动机导致了人对任何增加职位风险的行为都予以放弃,说得冠冕堂皇一点,会影响到业务创新和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说得具体点,就是会使我们通过压缩贷款来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发生。”

“这从而也导致了另一种行为的发生,那就是人通过寻求大企业、大项目,在短期内将信贷总量迅速扩张,通过做大分母稀释不良贷款率,以此掩饰业已存在的风险,并吸引上级委托人以期获得职位升迁的机会。在这种气氛下,分支行即使找不到大项目、大企业,也不会去冒选择小企业、小项目的风险,宁可让资金闲置。”苏先生说。

“虽然我们行早就推出了‘信贷工厂’批量操作中小企业贷款,提高了贷款审批速度,但其实门槛并不低,要求企业规范,各方面资质较好,这样才能控制不良贷款率。”苏先生透露。

苏先生短短一番话,透露出在目前紧缩的信贷状况下,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实际上被排斥在了正规金融供给之外。

历史遗留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体系由单一格局向多元化银行体系过渡,银行信贷融资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了庞大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是企业作为个体的信用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为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信用仍然维系于国家的信用。

在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崛起以后,地方政府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担保或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学者将其称为“集体信用”。国有银行为乡镇企业提供贷款仍然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国有银行和乡镇企业本身并没有发生信用关系。转轨经济中惩戒机制和信用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大量银行债权批量转变为不良资产。同时,企业经营风险往往通过信贷资金链条传导至银行部门,使银行成为体制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其结果是最终导致非国有经济的新生代――民营中小企业失去了“集体信用”的维系。

要促成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融资行为的发生,二者必须建立“个体信用”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商业银行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来搜集每个企业的信息,而中小企业的特性和信息不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加大了这项收集成本。与花费的成本相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也许是得不偿失的。贷款收益不仅仅是由利率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贷款的安全性。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利率高的往往是“坏企业”和“坏项目”,所以商业银行仍然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行为。从制度依赖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仍然习惯于寻找具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在大项目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产生了供给懒惰。因此,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个体信用”关系很长时间都没有建立起来。

之后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贷款利率的上浮还远不足以弥补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资金成本,也不能使它们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正规金融的成本制约

贫困合作基金曾经在河南、洞北发放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成本为2%左右,贷款到期归还率为95%左右,如果确定每年贷款损失率为年末贷款余额的3%,那么贷款利率要在15%以上,才能维持小额信贷机构的正常经营。

考虑到上述因素,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小额信贷机构的试验利率推算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保底贷款利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研究报告2004(3)》中提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平均要有88%以上的贷款利率,才能补偿运作成本,绝大多数中部地区农村信用社要有11.5%的利率水平,而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则需要收取6%的贷款利率水平。

目前存在的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验证了上述数据。7月末记者走访北京顺义银座村镇银行的时候,风险管理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行的贷款利率在10%左右。

由于贷款利率政策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撤出农村,越是贫穷边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这种冲动越强烈。为了阻止这一倾向,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资金使用指定了下列控制措施:

一是只允许农村信用社对本乡镇的农户和企业发放贷款,其中50%的贷款必须是给本社社员的,“三农”贷款必须占新增贷款70%以上。而且严格控制农村信用社的同业拆借业务,同一个区县内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拆借必须通过县联社进行,跨县域的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进行;而且,只有资产质量好、内控机制建全、管理完善、经营实现盈利,或连续两年减亏的农村信用社才被允许对外拆出资金,并且拆出资金规模不得超过该社存款总额的2%。

但是这些手段不仅在控制农村资金外流方面收效甚微,而且加剧了县及县以下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程度。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地域上的限制,使农村信用社贷款过于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地域和产业风险,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的高不良贷款率。

当记者与一位农村养殖户聊天时,他对央行积极改进农村小额信贷,和银行、农信社做出的相应调整显得不是很积极,他说,“我不觉得获得了多少收益,因为对我们来说,利率只是借款成本的一部分。我们想要到银行或者农信社贷款,还要给信贷员送礼,有的信贷员还索要回扣,再加上为贷款来回奔波所花的时间、路费等等,还不如向亲戚伸手借钱。”

民间金融的补充形式

受困于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浙江宁波的一位黄姓企业主,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企业一直以来传承的一种类似股权私募基金形式的发展方式。

2003年时,黄先生的企业由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由于这家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缺乏稳定的前景。如此一来,在企业抵押资源不足、财务信息不规范、现金流难达预期的情况下,就很难贷到款。于是这家企业就以股权私募基金的形式,向管理层和内部职工集资,解决了发展资金的问题,一时周转不灵进入困境的状况得到舒缓。“并且资金来源都是内部人员,所以陌生人参与的比例相对较低,避免了向公众社会集资的缺陷,也减少了融资纠纷。”黄先生说。

黄先生介绍,“类似的融资形式在2003年前后流行一时,资金来源也有所不

同:一种是在家属和亲友圈中筹款。与合作人的股份投资不同,这种筹款绝大多数是债务性融资,债权人主要出于血缘的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向投资者提供适当资金,无利息或利息较低,但通常会在利息外要求其他方式的回报。二是在熟人圈中筹款。主要是基于对借款人的信任、管理人员经营能力的分析,和企业前景的判断,一般参照银行贷款利率加2~5个百分点。三是在生意圈中筹款。在以往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有互相利害关系的圈子中,通过个人之间的倡款以及企业对个人的借款取得认购股份的资金来源。”

“股份红利派送的水平主要根据企业盈利情况来定,同时参照同行业内同等盈利水平的其他企业。2003年、2004年时宁波中小企业的效益普遍较好的时候,我听说过20%的收益率,很高。当然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差异也较大。”黄先生接着道。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彼时的融资形式下,分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现金直接配送,企业定期将现金分红分给股东。现金收益率最高的有30%左右,最低的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第二种方式是增股,即将分红折算成股份计入股东的股份账户。更多的企业采取两种方式的混合。现金流充裕的企业,现金派送比率高。在企业经营状况好的情况下,股东更愿意多派送股份,因为这一部分股份同样参与分红;在企业经营不稳定的时期,股东更愿意选择现金分红。

黄先生说,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这十几年里,他充分享受到了这种民间融资形式的好处,那就是,“当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人和相关的人员会帮助企业主封锁信息,另一方面,过去若干年的丰厚回报,使他们个人的财富也形成了一定积累,因而对风险的容忍度高,即便发生真实的损失,股东也愿意承担,这一点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商业信用融资

黄先生接着介绍,还有一种被称作“商业信用”的民间信贷形式,目前十分流行。黄先生所指的商业信用,即是商业信用融资,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借贷活动,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最普遍的债权债务关系。

“获得商业信用的往往是小规模企业。他们愿意接受商业信用,一方面是由于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供给之外,无论他们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都不能得到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商业信用关系,他们与对方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合作与互相信任的关系,这有利于生产经营的稳定。”黄先生说。

企业之所以愿意向其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其能够给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提供以下便利:

一是有利于企业获得信息。商业信用发生后,企业对客户能够进行方便的访问,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得低成本的客户信息;客户的订单数量、订购时间能够反映客户的经营状况;在正常的业务联系中,当客户不能享受优惠的现付折扣,或者使用商业信用的数量有异常变化时,这会提醒企业需要观察该客户的经营和信用变化情况,以免遭受陨失。

二是更利于企业控制客户。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依赖于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是理性的,因为有理由相信由企业提供的原材料是经济的和不易替代的。这种不易替代性当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支配地位时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同时,如果客户想更换原材料供应必须花费昂贵的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重新签订合同等操作成本。另外,还要承担新原材料的质量风险。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企业可以利用威胁停止供货的手段,迫使客户遵守合约,从而避免遭受客户潜在的违约损失。

三是有利于企业挽回财产损失。一旦客户经营失败而使合约被迫中止,企业可以索回供应的原材料。由于企业已经建立了该产品的销售网络,因此它索回产品并再次售出的成本较低,企业能够将合约中止的损失减至最小。

民间票据融资

民间票据是银行承兑汇票在非金融机构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转让和流通的一种融资形式。记者查阅近期报道发现,浙江省永康、萧山、慈溪、玉环、苍南等民营中小企业发达地区,民间票据市场业已存在。

民间票据市场最早形成于1997年。虽然1997年之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也一直存在,但为了抵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调控在奉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大大加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力度,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强化一级法人管理,上收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权等一系列措施。金融业这种集约化经营的趋势,客观上大大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这一点在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县域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客观上,融资矛盾的加剧刺激了民间票据市场的形成。

1999年以后,在中国人民眼行的推动下,以银行信用为主导的票据市场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票据交易主体增加,流通地域扩大,交易量成倍增长,票据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也有所增强。银行承兑票据数量的大幅增加,为民间票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8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Zhang Haiying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而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品来筹措资金的融资行为对于受让企业和银行或者应收款托收售贷公司都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Accounts receivable, as an important item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working capital flow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s. Financing taking accounts receivable as guarantee is significant to assignee enterprise and bank, or enterprises assigned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关键词:企业 营运资金 应收账款 管理 效益

Key words: enterprise;operating funds;accounts receivable;management;benefit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31-02

1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应收账款融资的现状及其积极作用

1.1 应收账款的财务范畴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

1.2 目前国内商业活动中应收账款普遍存在以上市公司统计数据为例,可以反映目前国内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

专家统计得出:2008年前三季度,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指标同比均有大幅增长,但同时暴露出来的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大幅增长问题,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影。列入统计范围的上市公司,截止2008年9月30日,应收账款余额达745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为3.58亿元,同时,其他应收款余额也达366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为2.24亿元。继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巨额资金暴露后,应收账款激增已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

管理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一样难以避开企业高速发展与应收账款激增之间的矛盾问题。

1.3 应收账款的存在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应收账款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大量产生,蕴涵着积极的作用。

1.3.1 应收账款的产生体现了商业信用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时,以契约作为预期的资金支付保证的经济行为,其产生基础是商品的赊销,表现形式是应收账款,而其核心却是资本运作,是基于企业资本实力和共同利益而产生的资本运作。应收账款的广泛出现,减轻了买方的资金压力,促进了卖方的销售业绩,并在理论高度上体现出了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的新理念。

1.3.2 应收账款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买卖双方交易规则的确定是一种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买家取得赊销的便利,意味着减轻了短期流动资金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折扣等其他机会成本的损失;反之卖家如果在支付期限上予以宽限,就有权利以资金成本的升高,减少折扣与折让。所以,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是在资金成本与支付价格等其他条件上取得最佳平衡状态。从宏观上看,博弈的结果是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得以提高,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避免了社会资源的闲置。

1.3.3 应收账款的广泛出现体现了我国商业信用的逐步成熟和规范赊销意味着卖家给予买家的未来付款承诺以信任,物流和货币流在同一时间发生的无信用中介的交易方式就被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取代,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所以说,应收账款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商业信用已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逐步成熟和规范,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基础。

1.4 应收账款对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由于受基础比较差,内部管理混乱信用观念淡薄 规模小、实力弱,抵押与担保受到限制等因素的限制,较大型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更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1.4.1 应收账款占用了企业正常的运营资金随着企业销售业务的推进,应收账款在滚动中保持一定的静态平衡,并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增长,严重占用了企业正常的运营资金。目前,不仅各类普通的工商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巨大,即使是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数额增长的比例巨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短期内经常为负。销售收入的增长只给这些企业带来了账目利润,不能带来维持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所必需的现金流入,企业持续发展因应收账款的增加遭遇不必要的困扰。

1.4.2 应收账款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应收账款数额的持续增加、平均账龄的不断增长,可能出现的坏账损失也会越来越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难以对国外买家有准确的信用评估,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多变性更增加了卖家风险。

1.4.3 企业对买家的信用评估手段有限,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没有公开的企业信用资料借鉴,因此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经验来辨别赊销的对象及对应的赊销规模,潜在风险难以避免。目前国内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漏洞:①企业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应收账款管理目标,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②没有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部门,责任在财务与市场部门之间推诿;③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及催收相当薄弱④企业未对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进行信用管理;⑤企业没有能力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评估,赊销规模主观臆断。

1.4.4 买方市场形成,赊销成为国际贸易惯例,增加了国内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向买方市场形式转变以及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出口竞争日趋激烈,出口商为了促进销售被迫大范围接受赊销的贸易规则。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资料,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的使用率已经降至16%以下,保理方式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而成为最主要的结算融资方式。然而,国内保理业务并不成熟,与国际市场不可避免的收款风险。

2中小企业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迫切性及必然性

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到企业外部竞争的影响,而企业自身由于资金的短缺和内部管理的不完善,面对日益普遍的应收账款难题,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显得即及时而有效,已经日益成为解决应收账款难题的必然性选择。

2.1 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点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限,其融资环境直接受制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环境,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社会机构等几个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1 融资渠道单一理论上讲,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应该包括: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租赁、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等。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金融体系并不成熟,因此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局限于银行贷款及民间融资。民间融资有其先天的自发性、局域,决定其不可能成为融资主流;再从银行融资来看,目前国内银行普遍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历史较短、实力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的青睐,即便企业的各项指标达到了银行的准入要求,也往往因缺乏有效抵押物或担保人而难以融资成功。因此,总的来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十分单一。

2.1.2 银行融资的难点国内银行的风险监控体系是从计划经济时代旧模式转变而来的,改革的不彻底性决定了国内银行并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经常处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境地。为了控制信贷风险,国内银行注重信贷申请企业所提供的抵押或担保条件,甚至把这一条件作为贷款审批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给规模不大、资产有限、战略伙伴缺乏的中小企业制造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从而使中小企业陷入缺乏抵押物与保证人的困局。

2.1.3 民间资本难以发挥融资功能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一省民间资本已达5000亿元,其中3500亿元因缺乏市场准入通道而不得不滞留银行。广东、浙江等私营经济发达的省份,民间资本比较壮大,但是缺乏成熟的投、融资平台,民间融资只能在人脉关系的基础上低水平开展,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并蕴涵着极大的社会信用风险。

2.2 应收账款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账目有资金手头却没有可支配资金的一个尴尬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从而对中小企业具有现实、积极的意义。

2.2.1 应收账款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切实可行的新途径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要取得融资,必要条件之一是提供有效资产抵押或质押。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缺乏大额的固定资产,其资产构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部分,融资思路只能围绕上述两项资产展开。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存货具有以下特点:品种多样、价值评估不准确、跌价及损耗风险较大、变现难度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钢材等少数存货品种可以作为银行融资的抵押物。

相反,应收账款更适于作为银行融资的担保条件,主要原因如下:①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不存在变现、跌价及自然损耗等风险;②金额确定、回收期限确定;③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容易确定,恶意诈骗的风险较小;④付款方良好的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能够降低资产损失的风险。

因此,从应收账款角度设计融资方案,是中小企业突破融资难题的关键点,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选择。

2.2.2 应收账款融资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并改善财务结构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始终在动态中保持一定的存量,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企业能够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取得现金资产,为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且,如果采取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模式,保理商将买断企业应收账款,收款风险大大降低,并且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应收账款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负债并没有任何变化,更有利于财务结构的优化。

2.2.3 应收账款融资的全面推广是从宏观上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本质是以应收账款的回笼资金作为信贷资金的第一还款来源,其信用基础是借款企业商业信用与买家商业信用的高度融合。应收账款融资行为的广泛开展,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更能够把商业信用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到新的层次,有利于诚信、守法的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2.3 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取向谈及应收账款融资不得不分析与之关乎紧要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是指银行与卖方签订应收帐款融资协议,根据该协议,银行为卖方核定最高应收帐款融资额度,卖方将其与买方订立的商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帐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收取融资额度使用费、融资利息、手续费及其它费用后按一定比例支付给卖方,并提供帐户管理、应收帐款管理及买方信用调查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3.1 目前国内银行常用的融资业务品种第一,按照担保方式分,主要有:①抵押贷款;②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贷款;③权利质押贷款(质押物包括:存单、仓单、应收账款、汽车合格证等)。第二,按照银行内部业务品种分,操作可行性较高的品种有:①流动资金贷款;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③商业承兑汇票贴现;④减免保证金开立信用证;⑤保函;⑥其他创新业务品种。

2.3.2 国内应收账款融资与银行信贷政策之间的矛盾第一,贷款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中小企业在资金使用具有需求小,要求急、周转快的特点,单纯沿用对大企业的贷款品种和贷款审查方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往往会使企业贻误赚钱良机。目前,到银行去办理一笔贷款,审贷管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平、快地要求,使部分中小企业失去申请贷款的信心,限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二,金融机构的资金定价机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2004年1月1日起,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后,金融机构普遍提高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由于上浮的影响加上金融机构的资金环境偏紧等原因,抑制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据资料表明,200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较去年全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第三,成本收益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内部的贷款利率不合理。据调查,中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仅是大企业的0.5%,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虽然按现有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可上浮,但是经过测算,即使上浮30%,对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仍然很高。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对贷款审批、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责任,特别是强化了信贷人员的风险约束,而激励机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因而导致出现“贷不如不贷,贷多不如少贷”的心理,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第四,现行抵押担保办法限制了中小企业贷款需要。从各家商业银行放贷的条件看,目前银行一般只接受土地或建筑物的抵押担保。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投入资金少,其土地、厂房大多采用租赁形式,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主要是机器设备。因此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相当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基本没有资格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法》出台以后,具有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较少,且现在大多数有担保能力的企业并不愿意对外提供担保,这就使企业很难提供有效的贷款担保。

参考文献:

[1]史昆.深圳市德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年报[J].上海企业年报,2004,(11):5-7.

第9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关键词:银行;支付;改革

1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的不足

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不足:

(1)支付结算系统与联行往来往来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系统不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迟滞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速度。

从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功能分析,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是为商品的流通结算提供结算渠道,它以客户为中心形成收款人与收款人开户行、付款人与付款人开户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

通过两个层次的结算结构,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与联行往来系统“嫁接”完成本为一体的异地支付结算,实则是割裂了整体的异地支付结算系统。现行商业银行与客户、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两个层次的结算系统不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按照手工操作的模式,移植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上,形成结算业务数据与核对业务数据的双重发送。而且部分票据还使用信函传递,大大降低了联行业务监督的时效性,也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速度的提高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形成票据满天飞局面,同一结算业务往返传递所需的票据近十张,甚至超过十张。浪费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结算系统外传递票据速度慢,易丢失,保密性差,给不法分子提供的作案机会多。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延压资金的划拨时限提供了借口。

(2)支付结算系统没有把人员的管理和权限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上实现对从业人员操作权限的控制和操作风险的防范。

票据一经签发形同钞票,对于持有人形成资产,对于债务人形成真实的债务,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商业汇票可以充当资金融通的工具,成为商业银行贴现与再贴现金融工具,但是回首我国票据法颁布以来,商业银行票据信用业务的开展状况,不难看出,商业银行除对国内企业商品交易所使用的银行承兑票据开展了票据贴现业务外,商业承兑票据的贴现与流通难于开展,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除商业承兑票据信誉度低于其它票据外,商业承兑票据自身所应具备的信息,如业务的背景、票据的真伪的鉴定、企业的背景等各种环境要素信息不畅,也成为制约票据流通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票据的开发管理,严格支付结算系统各工作环节的权限管理,从源头上杜绝没有商品交易背景的票据开发,对于我国商业信用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防范商业银行票据操作风险的重要举措。

(3)支付结算系统没有企业的资信评估与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共享。

创造良好的资金结算环境,杜绝虚假票据的产生,成为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在计算机网络被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今天,各工商企业的资信状况和企业形象,不应成为其开户的商业银行的独家财产,而应成为商业银行领域内办理相关业务的经办人员判断业务风险程度的共享资源。在支付结算过程中,按照业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开户银行通过建立工商企业资信档案,全程控制商品购销合同的签定、票据的签发、企业债务结算的进度,以及债务票据结算的历史,通过计算机网络,根据权限有限开放这些信息,将是推动工商企业形象建设和商业票据流通、融资、贴现业务开展的前提。也是我国银行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商业票据贴现与票据流通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是票据的背景信息不畅,同时也成为产生票据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金融结算系统内,有限开放企业资信信息和票据背景信息,并将企业的资信评估纳入支付结算系统建设之列意义重大,同时也会成为推进企业资信建设的加速器,也是商业银行实时防范金融风险,拓宽商业票据流通范围和贴现范围,推进和监督商业信用的重要保证。

(4)支付结算系统没有把重要凭证管理纳入其中,银行内部重要往来凭证的管理停留于折角验印和密押的检验上,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能提供的内部牵制相差甚远。

在支付结算系统中,重要凭证是指能够构成债权债务关系的各种空白传票,是企业重要的支付工具和信用工具。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二类:一是外来凭证,主要是三票:支票、汇票和本票,即银行受理业务时客户提供的支付工具。二是内部凭证,这是银行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所产生或使用的凭证,如各种支付结算方式所产生的借贷方凭证。落后的凭证管理手段,使不法分子有机可承,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防不胜防,商业银行获取这些凭证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能从源头上证明这些凭证的合法性和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企业负债资信状况无从查找,也妨碍了商业银行的对外授信业务,不乏分子在结算渠道上无法得到遏制和信用惩罚,商业银行的内部牵制成为一纸空文。

(5)支付结算系统没有把会计核算系统纳入其中,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会计核算是清算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债权债务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系统的电子化和现代化,必须把会计核算系统纳入自动处理体系之内,这样既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核算的精度,也加快了资金的清算速度。在中央银行总体调控金融行为的工作中,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既实现对商业银行账务的监督,即使该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威慑力也可想而知,将会计核算纳入支付结算系统迫在眉睫。

实践证明,近来我国商业银行系统连爆大案,与落后的银行系统密不可分。在计算机网络普及的时代,我国电子银行系统只是实现了部分业务功能的改造和通讯硬件手段的现代化,整个银行系统业务软件系统的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务软件系统具有强烈的升级换代需求。解放思想,创新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实现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与银行联行往来的有机结合,成为目前中央银行解决金融操作风险,遏制大案要案发生的重要举措。

2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发展对策

2.1升级我国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电子联行往来系统,实行流程再造

重新设计支付结算和联行往来的软件系统,根据金融电子化的要求,重新组织票据的传递流程、业务的组织、会计的核算、人员的管理、权限的设定等工作,健全银行信息共享、企业资信查询、票据查询等体系。支付结算和联行往来系统的生机换代可以吸收当前电子银行系统已经取得的成果,对应该纳入而尚未纳入电子银行系统的各种子系统重新设计,为了节约成本,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由中央银行牵头实施,商业银行上线出资的做法,笔者认为这一新系统可以有以下子系统构成:

(1)业务处理系统,再造三票即支票、汇票和本票和三种结算方式即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的处理流程,按照计算机网络的处理的特点重新设计业务系统。

(2)会计核算系统,整合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统一管理银行对外服务业务所使用的会计业务,重构商业银行电子化账务处理体系。

(3)资金清算系统,完成同城票据交换结算和联行往来结算以及存款帐户异地存取结算。实现结算业务在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横向业务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结算功能。

(4)信息管理系统,为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管理信息,主要包括会计报表、企业资信管理、票据保证信息管理、票据信息查询等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管理信息。

(5)事后管理系统,完成支付结算所必须的事后检查处理,必要时可讲该部分内容并入业务处理系统,在流程再造时重塑内部牵制制度。

(6)凭证管理系统,主要对内外重要凭证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凭证印制注册、请领发放以及凭证状态的查询。

(7)其它管理系统,主要是未包含在上述系统之内需要追加的各种管理措施,如人员管理、权限管理、入网机构管理等。

通过流程再造,增强系统的开放扩充功能,强化银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功能,促进商业信用的发展,为商业信用时代的到来提供净化经济环境保证。

2.2商业信用制度的完善——开展票据创新

商业信用制度的完善有赖商业票据自身信誉的提高,票据联保制度也是提高商业票据信誉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对企业签发的大额商业票据,可实行企业联保机制,既允许其它企业为票据签发企业所签发的票据出质、出保,完善票据保证的立法规定,保证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并经司法机构公证。票据的保证情况载行企业资信查询数据库中,为了推进商业票据的流通,还可允许企业签发附息商业票据,以保证债权人的权益。在此基础上,由商业银行提供承兑、授信、贴现为主的多种方式资金融通,以促进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

2.3实行支付结算票据债务备案制度,以央行为中心,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区域企业资信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