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大国,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艺术教育,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出现了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只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才能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多元文化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具体而言,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新增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且使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越来越突出。审美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审美感受与体验。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审美特征变得越发突出,学生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历史,了解文化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族概况、地理环境,从而不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和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实现了一体化发展。艺术教育中,会涉及许多历史、自然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进一步还原。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时,还能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发展。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现状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人才。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文化教育观念落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为文化观念方面的差距,并且与现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悖逆。我国现下的艺术教育还处于“一元化”状态: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教育学者将欧洲古典艺术当作现代艺术的文化形式,过分地推崇国外的艺术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还有部分教育学者故步自封,只注重传统文化,漠视世界文化,文化视野狭窄。这两种现象是“一元化”概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此,2014年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特别提出,要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将我国的艺术教育转向全球,从而加快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相信此举一定能促使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三、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生本理念,感知多元文化情怀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新推行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理解多元文化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并且提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对多元艺术文化精髓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奋斗,这是对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新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把学生当作艺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吸纳多元文化的意识,不断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艺术形式,感知多元文化情怀。如《孽海波兰》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原昆曲的改造,在这个曲目中,梅兰芳先生通过改变头饰及妆容,为曲目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而红极一时,这是艺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大胆地对《孽海波兰》进行改造,为其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从而感知多元文化情怀,促进艺术文化发展。
(二)认清本土文化,确立正确艺术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外来文化的引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让学生认清本土文化十分必要,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文化,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如带领学生鉴赏国外油画艺术品时,使其在感受西方油画写实或抽象主义带来的美好意境的基础上,明白中国传统的笔墨山水画也有营造独特意境的方式,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知西方绘画艺术的写实与中方绘画艺术的写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绘画艺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显然,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许多学生过分地推崇西方文化,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教师应首先对多元文化有更充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三)注重文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理念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越发浓烈,因此,艺术教学除了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著名艺术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艺术形象诞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其符合时展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并使学生多方位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把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从一些中外艺术大师通过多元文化融合取得艺术突破的感人事迹出发,引导学生肩负起文化创新的使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开拓文化思维,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进行艺术教育时应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艺术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首先,要注重新型媒介的运用,如利用网络或媒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前沿知识的传播,赋予当代艺术教育更多活力与生机,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引进新型媒介,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艺术教育,拓宽学生感知艺术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全新认识。其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些与艺术现象有关的艺术活动,如在上课前,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论当下热点的艺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多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旧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开拓学生文化思维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让学生走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促进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当代艺术教育要紧随时代形势,注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应用,抓住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5):185-188.
关键词:教师语言意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师语言意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条件。随着20世纪以Hawkins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掀起“语言意识运动”以来,语言教育界对语言意识在外语/二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有助于其语言技能及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教师语言意识的提高则关乎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和内地相比还比较滞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云南省“到2000年本科学历的教师才占11.6%,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在对民族地区英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师们的需求”。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制约了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和培训教师的重任,他们平时教学任务繁重,他们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只有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
二、教师语言意识
“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语言意识已经成为语言教学关注的主要问题。这场所谓的语言意识“运动”,既包括母语也包括二语/外语教学,试图找到提高学生和教师语言意识的方法”。这场“运动”使语言教育家们认识到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他们就能有效地使用语言;而教师如果能够对所教授的语言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语言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到底何为“教师语言意识”呢?教师语言意识(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TLA)是20世纪末Thornbury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师潜在的语言系统知识”。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教师语言意识涉及到教师的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谈论语言现象本身、分析语言、了解语言的功能,并且在疑惑的时候对语言的可接受性做出判断”。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在学习者有疑问时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Andrews对香港17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教师跟踪研究发现教师潜在的语言系统知识的缺乏使他们不能解决学生的困难。教师应该具备Hales提出的“对语法、词汇、音位特征、以及不同形式的使用对语义产生的影响的敏感度”。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语言意识的核心,Shulman认为在教学这一不确定、复杂的条件下,教师需要采取缜密的行动。要使行动有效,就得依靠深厚的学科知识。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language proficiency),也就是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CLA)也是教师语言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教师对语言作出反应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教师语言结构的准确性及教师介入语言输入的恰当性。正如Edge说的教师应成为语言的使用者,这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熟练程度,决定了教师是否足以作为学生的样榜。Andrews认为“教师掌握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并不能确保将这些知识在课堂恰当运用”,“正如有这样的教师:他们有知识但缺乏意识(即恰当使用语言的敏感性),还有一些教师有意识但由于缺乏知识使得他们介入内容相关的问题的尝试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就体现在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教师语言意识的实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科知识及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策划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就不难理解学生抱怨这样的教师: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却由于语言能力弱而无法将它们传授给学生。
当然,教师还应具备足够的教学法知识,它是教师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能将教师的语言知识通过娴熟的语言使用能力传递给学生,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教师也将根据其掌握的教学法知识来选择、调整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符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和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现有学习程度,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提供可接受性的语言输入。
三、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现状
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需要一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教师需要接受职前及职后的专业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数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始终不能满足英语教育的需要。目前,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缺编30~50万人。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学历层次方面也没有完全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更多,李少伶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反映出“到2000年本科生学历的教师也才占11.6%,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落后制约教育发展,英语师资培训很难落实”。涂孝春谈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现状“英语教师严重不足。受过高等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师比例很小,只占30%”。李会菊和朱慧敏的研究发现贵州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大学英语学习存在师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容乐观,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首先,在教师职前教育方面,担负着培养教师重任的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上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多是适合各部门、各领域的通用人才,较少考虑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特点;师范院校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师范生难免将这些方法用到今后自己的教学中;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时间短且效果往往难以如人所愿,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将要面临的困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更何况少数民族地区还大量存在非师范生,甚至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教授英语的情况。
其次,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思维观念、交通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虽然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它仍然只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职后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教师在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还停留在应付教学的教学水平层次,而不是提高教学的教研层次” 。一定数量的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结构陈旧,缺乏课堂教学理论,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终身的工作。各级政府、学校及教师培训机构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承担着责任。当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培训机构――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其语言意识的发展、知识结构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都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方向。因此,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刻不容缓。
四、教师语言意识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尤其是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对政府、学校和个人来说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丰富,“就其中性意义来讲,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李丽生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归纳为“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伴随其一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各项技能的逐步内化、吸收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涉及到教师的知识结构,它由教师应该具备的多种知识组成。许多学者都将学科知识看作是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它也是教师语言意识的专业组成部分。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二语习得、语言学、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运用掌握的语言学理论分析、解释语言现象。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而言,他们的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自身的英语学科知识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中难以做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对学生的提问只能采取回避的办法,结果造成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及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接受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
教师学科知识的完善只是教师语言意识的一个方面,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将影响教师如何将其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Andrews指出“教师语言意识包括学科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它包括对两者做出反思并且包括前者要以后者为媒介”,“作为教师来说,她是否是一个有效的交际者直接关系到她能否足以作为学生的样板”。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决定了语言学习者所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否则教师无论有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也会苦于无法“倒”给学生。
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水平还不高,“除了为数不多的重点中学和外语学校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都缺乏完全使用英语授课的能力,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相当高比例的初中英语教师是高中毕业和非英语专业毕业,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英语口语能力尤其薄弱,他们无法使用英语进行授课和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授课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现象相当普遍”。李少伶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中学,特别是县乡一级的英语教师能用英语教学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教师仍用汉语教英语,这使学生即便在英语课堂上也同样得不到接触英语的机会”。龙梓菁和王江华的课题也发现民族地区主要用英语讲解的教师仅为12%。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语言交际能力的弱势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尤为不利,他们大多数处于交通不便地区,经济条件受限,语言学习更多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输入,教师语言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给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即便有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学科知识却受困于其语言表达,结果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到这些知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加大对教师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诸如自主学习、在职教育、假期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渠道提高在职教师的语言水平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良好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认真了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背景,探究民族学生语言学习困难的成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外,教师信念也会影响课堂教学,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制定和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当然,教师信念也会影响教师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构建新的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结语
大量的研究证实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从不同角度研究教师语言意识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地区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多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熟练的语言能力、完善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及教学情景知识、熟悉教育学知识的高素质的教师。英语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调查为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2]Andrews,S.J.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Thornbury S.About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Edge,J.Applying linguistic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J].ELT Journal,(1).
[5]Hales,T.Exploring data-driven language awareness[J].ELT Journal.1997,(2).
[6]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7]涂孝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反思民族地区英语教师教育培训[J].成都大学学报,2008,(8).
[8]李会菊,朱慧敏.贵州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大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美术教育 发展趋势
1.新媒体时代对于美术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教育中,打破传统艺术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表现形式通常需要借助绘画、手工等途径完成,美术教育耗时较长,且传播范围极为有限。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及教育平台,让其教育过程变得更开放,美术表现形式更动态化。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有了更大的发挥平台,教育传播方式变得更丰富。同时,一些软件技术拥有较为强大的后期处理功能,能在原创绘画作品上进行合理调整及润色,使整个作品更具视觉效果。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虽然有助于凸显作品的亮点,但使美术作品的原创观念逐渐模糊。此外,由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应用的普及,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相关电子移动设备获取信息,打破以往信息交流及获取的时空限制。美术教育中,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均可利用网络搜集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国家较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以此作为美术学习素材,很大程度上推动美术教育全球化发展。
2.新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2.1美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多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展现美术教育的丰富性和人文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术教育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原有美术教育内容上融入艺术、人文色彩等大量其他元素。美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更多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美术教育观念,为我国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2美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为美术作品快速、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使美术作品有了更大的展现舞台。同时,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欣赏美的途径与机会,一些对美术作品有着浓厚兴趣的受众,便可通过网络了解新的美术资讯及欣赏最新的美术作品。美术教育在网络中的渗透,有助于陶冶受众情操,为社会发展中公众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助力。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公众根据自身偏好建立个性化的美术体系,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这就彰显出美术教育的功能,充分反映出美术教育的公共性发展趋势。
2.3美术教育发展形势的多样化
美术教育在今后必将发展成为终身教育模式,并且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而是以全民为主。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较高的社会价值。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LED技术、数字化设备、媒体交互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与设备都被应用到教育中,这些先进技术应用的优越性最终使美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
3.对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的开展虽然存在较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会带来较多隐患。为此,为保障美术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考虑到新媒体对美术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认清局势,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3.1传统思想与现代美术观念的关系
美术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承载着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但是,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冲击及大量外国思潮的涌入,让美术教育内容及体系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部分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及内容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需求,并逐渐脱节,最终成为现代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困扰因素。因此,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眼光看待美术教育的优秀传统,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方法,对优秀传统加以剖析、利用,使之与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效融合。
3.2新技术手段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绘画及相关美术作品中,使美术作品愈加趋于动态化、虚拟化。高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同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美术作品过于依赖现代技术手段,美术艺术原本的审美价值淡化。因此,相关美术教育者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时,不仅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让学生形成对新媒体技术的正确认知。此外,由于美术教育中新技术应用的普及,美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越来越匮乏,学生对先进技术的依赖远远大于施教者。美术教育实施者应精心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新技术手段作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媒体交互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新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美术作品产生更直观、深刻的感触。但是,美术教育者需认识到过多运用新媒体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及动手实践能力,阻碍学生艺术思维空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朱腾燕.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趋势[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关 键 词: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 评价比较 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的发展,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既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流,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这给教育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冷静思考教育评价该何去何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为对象,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从宏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艺术教育思想评价和艺术教育制度评价。从微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艺术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模式、类型,以及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等。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
1.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现行学校评价制度限制和误导了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这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统一、抽象性与实在性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的特性。它在客观上要求一种弹性的评价标准,具有弹性的评价标准能照顾到不同艺术学校的自我理解与追求,使评价面对实践时具有实效性,较好地适应了各种学校的特质与不同要求,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面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教师评价的重点就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总是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教师评价则没有意义。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就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此外,各种网上论坛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事实上,在网上活跃着许多学生评议课程教学、评价授课教师的论坛,在这些论坛上由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往往能流露出一些真实的看法,可信度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只能将网上的言论作为参考,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上述三点得出综合的结论。
转贴于 3.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树立合理评价观念,选用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法来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观、倡导参与性评价观、操持评价情境观和树立评价伦理观。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个性发展是保证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评价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和评估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艺术类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学科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专业表达的绩效评价(即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评分标准。
三、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较
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首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就在不断调整。比如,评估的学校中,南京某艺术学院和北京某美术学院由于培养模式的不一样,一所是优秀而一所是不合格,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则都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在教育评价中,这个“度”应该是不断研究和调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决定结果,艺术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其他学科的人才评价,应该说评价方式可以标准化,但艺术人才的评价则是多重性的,多样性的,它的标准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国际的,也可能是民族的。最后,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比如,音乐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则基本定型,而纯美术的绘画等人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很多年以后方成建树。因此,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在这一点上,中外的艺术教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发展的模式应该说也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欧美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成熟些,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可能更合理和科学。
四、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以前的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来“四代评价”对其评价是很科学很客观的,但从批判实证主义的不足到完全信奉建构主义的相对本体论,排斥世界客观性,“四代评价”创立者竟跌进了自己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使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教育的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势必改变这一不足,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发展趋势。
1.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素质的要求。要协调考虑各种标准,否则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同时,现在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建立艺术教育自主性评价体系
艺术学科缺乏自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各种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我们看到充斥于各种评估指标的,只有“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之类的科技行政术语,却很难见到与人文艺术有关的称谓。在“科学研究”一栏中,只认“被SCI /EI/ISTP 收录的论文”和“被SSCI/CSSCI 收录的论文”,而对在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论文,以及参加的各种展览,则基本不予认可。这种现象暴露出“科技至上”的观念对艺术学科的贬抑,而在现实中则造成对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积极性的挫伤,非常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个性、多义性,突出艺术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本质,实现艺术的重个性化的感性体验,重心灵的沟通与感悟。因此,在成果评价上,艺术则以善和美为指归,落实为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提升,往往没有实际的效益和可以量化的指标。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制订出自主的相对合理、相对多元的学科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是确保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因此,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同时,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娟等.教育评价的前沿研究调查.blog.online-edu.org/wujuan/cat_aaoeeau.html.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3]孙孔懿.学校特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8页.
因为考察中国舞美的新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站在世界舞美的高度。那么,世界舞美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但都共同致力于将舞美由仅仅是舞台艺术局部的装饰发展到总体意念的表达。从舞台的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并进一步发展为包括观演关系的演出场所在内的多维动态时空的立体化结构设计。例如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像整个剧场内外设计成一个“动物世界”,使整个天地真正变为一座“大舞台”。
二、科技化
综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化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都进入舞台美术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的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动漫设计;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各国在构造其外在形象与精神文化风貌时,会向其他国家传播自身的价值理念、输出文化及精神文明,中国也是如此。而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时代的革新,当前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表现,在新环境下,国家所使用的传播手段也不尽相同。新媒体的无疑成为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成为国家传播理念的重要平台,而在新媒体艺术影响下的动漫设计及制作的发展趋势也引发了政府以及人民的高度重视。
1 新媒体与动漫
1.1 新媒体
新媒体是指除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型媒体,如网络、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的数字类型媒体,而新媒体艺术也就是指数码艺术。目前新媒体主要作用是利用一些录像、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传播信息,并利用这些作为创作媒体的艺术手段。由于艺术本身的特征会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数字化这样的时展趋势也对现代艺术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促使了新媒体的诞生。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其载体、新形态与新材料也开始不断出现。例如,移动新媒体、公交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等等,其中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势头最快。每个新媒体都有着许多与之相关的领域,如动漫、广告等等,这些领域都会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在当前主要是指动画制作的数字化,也就是说计算机技术对前期创作、拍摄、后期制作范围内的完整工艺过程里要全面介入,新媒体的技术还给影视动漫行业带去新的发展动力。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动漫艺术也随之在发生改变,同时也激发了对动漫设计及其制作模式的新要求。
1.2 动漫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开始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软硬件技术及其电子信息技术也都明显提升很多,从而促使三维动画的产生。三维动画中最基本的是运动,在运动中角色的动作设计需要顺应一定的运动规律。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数字娱乐市场即将达到一千亿美元的规模,而在中国就占近五百万的动画及网游喜好者,除此之外还存在四百多万的潜在用户。以此为动力开始带动市场,又将会扩大市场规模,随着影视业不断发展,其竞争力在逐渐加强,确保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三维动画市场及其与之相关的行业规模都会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现今有一些动漫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些类似于“喜洋洋”、“光头强”等国产动漫人物。其不仅自身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利润,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与之相关的手游等新兴产业,也为中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中国的动漫设计与动漫制作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企业。尽管如今国内培养的动漫人才数量并不低,但动漫公司招聘有些人才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中国踏足动漫产业的企业,从小到几十人的工作室团队到大到几百人的制作公司有数百多家,而国家不但中央的相关部门已出台许多扶持政策来促进其发展,包括地方政府在近几年也增大了对动漫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促进了动漫的快速发展。
2 动漫设计和制作发展趋势
2.1 三维动画
在动漫艺术的发展阶段中,促使并带动了三维时代的到来,推动新媒体艺术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漫艺术也在互相影响带动下发展日新月异,如三维动画的精美性与传输性的有机统一,现今三维动画作品所占的容量不断变大,这也就致使其同新媒体传播的实时性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三维动画除了依靠其通讯网络传输性能的提升外,还开始在动画制作中开始慢慢引入矢量化以及模型化之类的先进技术,既保证了动画精美性,也有效地降低了文件大小。因此,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三维动画动漫设计及其制作发展向精美性与传输性的和谐统一看齐,动画制作人员逐渐转变为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2.2 中国传统艺术与数字动漫的结合
相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动漫发展起步较晚,而且受到西方国家以及日本动漫的巨大影响。目前,关于呼吁形成中国自己的动漫特色的口号已经开始备受关注,随着中国数字动漫的发展,向中国特色原创动漫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例如,把中国的数字动漫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以此让其形成独特的中国风;在动漫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上掺入中国的传统艺术,使其成为有力的突破点,使得数字动漫与传统艺术相融合,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
2.3 动漫制作手法的融合
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这两种动画制作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手法,互有优缺点,如果将其逐步融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例如,二维动画在场景的表现力以及在视觉感受层次上比不了三维动画,但是二维动画却在角色的生动夸张与幽默的表现上胜过三维动画。因此,可以以三维动画场景作为动漫中的一种元素,让其与二维动画制作有机统一在一起,就像在三维动漫的场景中融入二维动漫的人物角色,把二维动漫与三维动漫的优点很好地融合,形成更好的动漫作品。
2.4 融于设计艺术的动漫制作
在国内,对艺术类型的人才与技术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比较独立,而动漫却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产品,这也就要求动漫人才不但应该有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艺术知识。国家对动漫艺术人才培养与动漫艺术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状况,因而要把设计艺术与动画制作逐步结合起来,顺应动漫发展倾向,对相关人员的培养也要从“技术化教学”迈向“艺术化教学”。
2.5 动漫设计及制作的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被融入动漫设计及制作教育,已经由不少这方面的老师开始熟悉利用新媒体艺术来达到教学目的。想要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加大对新媒体艺术融入动漫设计及制作教育的研究。
例如,这些教师先通过教学实践以及艺术文化研究中获取需要的有效资料,然后从宏观的视角阐述动漫设计及其制作教育受到新媒体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并以此为基础摸索基于新媒体艺术下动漫设计与制作教育中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将作为融合型学科的新媒体艺术与动漫设计及制作相互取长补短,把动漫设计与制作的优点融合到新媒艺术自身的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接受新媒体艺术的存在。
3 结束语
这几年动漫作为新媒体艺术的其中一个核心元素,拥有着超强的发展势头,新媒体艺术与动漫设计及制作互相影响、互相带动。新媒体艺术慢慢开始融入动漫设计与制作中,带给人们艺术形态上的全新体验以及与艺术、生活、文化有关的思考,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新媒体艺术下的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家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并施行了一些相关扶持政策,使动漫产业及其相关的文化产业能够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丽风.新生代广告的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12(07).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下,环境设计教学也在加速转型升级。围绕信息技术加速产业延伸,将现代艺术设计纳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能够实现现代设计和环境理念的相互结合,以一种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加速环境设计的教学实践,培养多元化艺术设计人才。
一、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实施价值
环境设计指的是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设计所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同时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围合手段,达到对空间界面的设计化处理。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沿着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推动“课上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信息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融入课外实践,培养出熟悉理论知识又兼具实践操作方法的环境设计人才,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精华和内涵。深入钻研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将设计类课程的新思维和新方法纳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处于个性化、多维度、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举措,促进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显著提升。借助于教育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加强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以人为本”的主导作用,及时把握教学进程,调整教育方向,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设计技能。而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凸显主观学习性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动机,切实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动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展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改革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积极挖掘新的艺术形态,从多个方面加速对环境设计教学的深化改革。但是,在推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一)教学方式存在滞后。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劣势。一些环境设计教学工作者较多地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未结合中国文化的基础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引导。然而,过于“西化”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丢弃了传统文化的实施特点,无法达到对文化体系的全面延伸,大大脱离了市场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环境设计教学的基础不够稳固,明显脱离了市场经济的各项需求。(二)教学理念不够先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与时俱进、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通过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常规的环境设计教学往往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精细化、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但是这种教学理念的缺失很难在一时半刻被改变,导致环境设计人才的塑造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三)实践培养存在欠缺。环境设计教学不同于其他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书本的知识理论较为关注,但是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实践意识培育不足。尤其是在构建综合性人才的教育培养中,环境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的融合不足,课程体系的建立缺乏实效性。(四)自主学习性能不足。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为重要。但是从整体上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设计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够关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切实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难以实现对环境设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一)设立教学目标,加强综合能力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式多样的媒体终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和开放的娱乐服务。借助新媒体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在得到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各项举措被落实,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环境设计综合能力。首先,教师要结合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究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课程。一方面,教师除了要面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还要开辟实践教育的各项渠道,深度挖掘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挖掘环境设计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提升环境设计人才的发展质量设定总体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本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综合各项教育资源,利用互联网开放的信息视域,把远程教育、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模式融入日常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教育因素纳入人才设计之中,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构建良好的环境设计教育课堂。(二)推进个性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优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充分借助政策的有效引导,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教育的相互融合。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带来的发展成果,吸引最优质的企业进入学校,用企业化、职业化的教育标准来要求学生,本着“以人为本”“个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来培养设计工匠。第二,教师要进一步调整教学模式,利用“腾讯云视频”“网络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实施小班化教学。实施特色人才培养,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借助个性化的而教育模式,调整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第三,打破环境设计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线教学等方式,在学校内部建设“创新型实验室”,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针对即将毕业的环艺学生,选择建立其他类型的培养载体。例如,设置“设计大师工作室”“名师教学班”等方式,和当地优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工匠团队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教学的改革成效。(三)提升教师队伍,培育强大师资队伍。结合环境设计教学的发展属性,教师不仅仅要改变对学生的培育方式,还要看到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自身进行业务提升。要通过建立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重新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提升的地方,鼓励在职教师利用本身的职业技能,带来环境设计学生投身日常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领悟更加深层次的教育方法。通过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将教师融入实际的环境设计工作之中,使教师既能够肩负理论教育的职能,也能够具备实践教学的价值引导,确保环境设计教育更具实践性。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教师要在原有的教育水平上,尽可能引进企业或专业行业人员,采用专职和兼职的方式。创新教育举措,鼓励本专业优秀的学生带项目回校参与教学,壮大环境设计队伍,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学课程,在取长补短的教育融合之下,将所学实际纳入实践教学之中。(四)提高自主性能,实现“设技并重”。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能,环境设计专业教师要加强艺术和科技的相互结合,从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育改革等方面,为学生开辟工作室体制,利用大数据、5G信息技术、云存储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领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之美,感受“设计与技术新统一”的发展理念。教师可以利用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账号、微博等方式,构建“教习阅”的教学模式,将环境设计教学中的设计方法、构图排版、色彩搭配记录到一起,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环境设计制作工艺、制作流程的相互结合,提高环境设计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投入学习实践之中,将所学的知识细化为实践设计成果。尤其是要对设计方法、构图排版、色彩搭配等方面,把握市场规律,设计出更多更出彩的设计案例。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环境设计的理解,鼓励学生改变“西化”的设计思潮,在环境设计作品中融入东方设计理念、传统文化思想,加强理论知识、设计艺术、生活实践的三者融合,将“设计”和“技艺”纳入环境设计之中,培养更多高素质环境设计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互联网时代背景,高校环境设计工作者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和改革,要通过多种教学举措,切实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型的环境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教学改革上,要结合教学内容上进行积极的调整,针对实际教学,研发计算机辅助作图软件,加强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创新,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固化思想,让学生能够完成更加独特的设计作品。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学习体系,从课程布置、创新思维、教学环境上,实施合理的教学改革,加速对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系统、全面、细致的教育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远.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的多样化教学路径[J].考试周刊,2017(50).
[2]王磊.高校美术设计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育,2018(12):157.
[3]谭吉武.“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探析[J].艺术教育,2019(1).
美术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形式有着一些相似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个性价值和创造价值和情感价值等,这些价值是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美术在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而美术的价值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为社会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而是在全民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注入美术的元素,不管哪行哪业的人才,通过接受美术教育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
二、媒体时代对于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1)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传播和流通方式。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美术作品主要是通过静止性的绘画、手工作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传播的范围很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而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美术作品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术作品的传播突出表现为开放性和动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也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的小范围的封闭教学,美术教育的领域、受众以及传播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2)技术的发展淡化了原创的概念。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浏览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甚至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绘画作品开展后期处理,使得整个绘画作品效果更好。媒体时代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于绘画作品原创的追求。而且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它在美术作品的处理中表现出强大的精准度,效果更加的出色,而且复制品的再复制也不会产生其他的消耗,这在技术上大大的淡化了美术作品原创的概念。
(3)美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更加的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开展交流,也能够获得接受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美术教育。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被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看到,在这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形式,过去单一化的中国美术教育方式在美术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弊端日渐暴漏。美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有利于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更新。
三、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发展前景探讨
(1)美术教育的内容将会更加的多样化。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时代美术教育观念的集中展现,传统意义上美术教育纯技能、单一性的状况已经逐渐的被现代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丰富性所替代,这使得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多样化。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的内容特别的丰富,融合了人文色彩和艺术的多重特征,对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以及激发受教育者创新思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现代美术教育中所说的技能的综合,就是将折、叠、塑、画等多种技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得美术作品的创作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这种综合观念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美术教育中大美术观念的拓展,也只有这种综合化的大美术的观念才能够更好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美术教育会呈现出公共性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美术作品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方面的变化,美术教育也不再是在传统的美术专业者的范围内进行传播。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欣赏美术作品、获取美术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美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人们对于美术的理解也都有了新的发展。美术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美育教育,这种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全民都需要的教育,适应了日常生活和人文精神进行紧密集合的发展趋势。人们在美术教育公共性的影响之下,能够对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建立起自己的美术体系。美术教育不仅仅能够对人开展美育,同时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也是对人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美术教育向着公共性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优化全民美术素质的关键所在。
四、美术教育的形式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对人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形式,未来必然会发成一种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这也充分了展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态势。美术教育作为人们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形式,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也特别的重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很多的先进的工具和设施,美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折现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等来开展美术教学,这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迎合了受教育者对于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美术教育的形式必将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五、小结
关键词:中职 装潢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一、当前中职装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课程设置和组织方面,没有将专业特色和时代感体现出来。没有紧密结合教学培养目标来设置和组织课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装潢设计专业教育的目标和职能。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有着相似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计划,在课程体系方面也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样就没有将当地的地域特色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给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对独立。虽然我国一直将重基础和宽口径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但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进行了组织实施,这样就出现了一刀切的情况。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得到了增加,专业课程也得到了大量的增加,但是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结合方面却做的不够,这样学生就无法在专业设计中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无法将专业知识和基础课程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没有充分重视交流和实践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交流和沟通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沟通和交流环节充分的重视,还需要充分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充分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艺术以及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交流,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设计专业的关键就在于实践,学习到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必要的实践,相关的设计理念就无法得到有效吸收。并且,通过实践环节,也可以对教学成果进行考察,学生也可以有效接轨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部分中专院校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为两年,另一年为实习实践,那么两年时间就需要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完。这样时间就较短,无法将很多的时间分配给相应的课程,学生刚刚进入校门,还没有充分的掌握课程精髓,就结束了,这样就无法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二、中职装潢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方案
要对中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正确的定位,要将其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顺应时展潮流,对中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和创新。具体来讲,需要从这些方面来进行:
一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将课程分为了两大块,分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基础课划分的学科有广告学、市场学以及营销学和设计概论等,这种陈旧的划分已经不能够适应于时展的趋势,无法有效的结合实践和理论,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市场需求,确立的课程应该符合对口企业的需要,对岗位工作中涉及到的各项任务以及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能力进行分析,对各种知识能力的重复程度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在课程设置中将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给有效的划分出来。结合分析的结果,来对课程进行合并,这样设置的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对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样在就业过程中就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二是结合当前科技的发展对新的课程进行拓展。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社会对于数码设计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就需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对新的专业课程进行拓展。相关数码艺术以及技术类的课程有很多,比如影视后期制作、网络广告制作、网页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等。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调整和增删,以此来更加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提高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专业课程理论课方面,需要有效结合于岗位工作,增强它的针对性,要将基本的概念讲清楚,让同学们了解思路和方法。另外还需要大力更新知识,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宽。在装潢艺术设计领域,不断出现新的理念,那么教学就应该对领域的新变化进行关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和理念。
三是在课堂中带入实践,以真实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中职装潢设计教育教学来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以真实项目带动教学。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比如与工艺美术行业的企业、艺术设计方面的企业合作等等,以此形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就具有了真实艺术设计任务,导向是项目和工作流程,这样就可以促进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构建;保证实训课可以适应于生产需要,技能训练可以有效对接于职业岗位。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也需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先进技术来进行,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进行拓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在中职装潢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等,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在新形势下,就需要做出合理的变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小芳.装潢艺术设计专题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3;2(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