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基于“校中厂”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我国刑事技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基层水利单位技术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XX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吐鲁番地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 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 美容保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展望 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中职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数字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海市“航空机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需求与对策分析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前店后厂”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高职院校软件外包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等. 计算机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未. 关于提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4-6.
[4] 黄国兴.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之我见[J]. 计算机教育,2009(16):68-69.
[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09上海信息化年鉴[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Educated Talents in Domai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HUANG Guo-xing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关键词: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平台
引言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一直关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该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1,2]。它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前面各个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3]。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4,5]。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博奥生物”)自2000年成立以来,着重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依靠自主创新,秉持信诺重礼,现已迅速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高技术公司。我校与博奥生物的合作开始于2003年,2011年首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2016年续签实习基地协议,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015年,在本项目的支持下,校企双方深度探讨,发掘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制度规范、搭建了人才培养的平台、组建了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开放型共享机制,使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充分服务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岗位之间零距离适应,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与管理
(一)签订基地建立合作协议
双方本着友好相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签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合作协议应注明适应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时间,双方的责任、义务,协议期限等。其管理按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
(二)成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双方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校方参与教师定期与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员工对接基地建设的各项作务,即基地建设中每项建设内容分别由校内专业教师与基地教师进行专项对接,以保证基地建设各项内容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对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训练的指导
在整学期实习及顶岗实习阶段,组成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构成的实习教师队伍,具体负责专业实习指导,以及校外实习的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校企之间的联系、沟通、协调及顶岗实习过程的检查、督促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后,由实习基地领导,实习车间主任、指导师傅、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帮助实习生制定实习计划,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组织管理实习过程,负责学生实习部分成绩的鉴定。
(四)基地运行的指导与管理
学生在基地开展活动或实习期间,基地必须对学生进行上岗前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预防发生伤亡事故。校内应教育、督促实习学生遵守培养基地的保密制度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并协助督促学生将属于基地或从基地借用的技术成果的资料介质一并归还基地。基地建设各小组的人员配备齐全,分工明确,职权清晰,互相配合,及时向学部及教务处上报实施性实习实训计划以及具体的执行方案,并且在日常管理中,基地负责人对学生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打卡上下班或者进行签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能力系统化培养平台的搭建
(一)基础训练平台
本项目通过认知实习模块和职业岗位素养训练模块,使大学生对行业具有初步的认知。认知实习模块的主要作务包括通过本科大一新生的生物技术专业先导课,以讲座和参观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对生物技术产业具有良好的认知;职业岗位素养模块主要通过邀请实习基地专家为我校外聘教师,进行《生物技术前沿讲座》课程讲授,将生物技术的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以为学生掌握行业动态以及未来实习就业情况打下基础。
(二)技能训练平台
该平台的建设主要通过课程实践模块及岗前技能集中训练模块加以实现。《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使用及维护》、《生物化学实验》以及《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上四门课程均与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所进行的生物芯片科研及生产环节密切相关,在课程大纲的编写及修订过程中均结合了基地项目组成员的意见,且在授课过程中,基地新的研究成果将随时补充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岗前技能集中训练模块中,校企双方安排于学生通过对PCR、洁净室、超净工作台、扫描仪、生物芯片等实岗专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的集中培训,使课堂相关理论技能在实岗中得到进一步的训练,该培训环节做为课堂内容的有利补充,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相关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实,也为整学期训练及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
(三)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平台
该平台的建立主要针对大四本科生和大三专科生进行整学期实习及顶岗实习,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专业实习模块为期四个月,时间为大四上学期。通过整学期的实习,深化巩固学生在校内所学到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实岗实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加大了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基地对学生的深入了解,选拔优秀学生,同时也利于基地项目组成员更好地参与到前期基础训练平台和技能训练平台的建设中来,保持专业学生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毕业实习模块在整学期实习之后进行,即大四下学期直至毕业结束。学生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就业后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且目前从往届学生调研情况而言,学生对于实习基地对个人发展方面相当肯定。该模块的训练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
(四)创新训练平台
该平台主要是依托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建设。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与人才培养基地相关的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基地项目组成员带领在校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研发工作之中,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目前已有部分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研发工作中,2016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葡萄糖醛酸苷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即为与基础项目组成员合作指导,其研究成果也可为基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三、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校内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承担对“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培训,支持教师接受企业最新的实验技术学习,参加生物芯片新技术培训,学习生物芯片的压制技术以及快速核酸检测方法等最新前沿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能、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为我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将最新技术在理论课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目前,校企双方师资培训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政策正在进一步探讨,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如部分学校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建设,使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际了解企业需求,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最新技术提升理论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的自我成长。
(二)基地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基地配有基本稳定的项目组成员,同时也组成了学生在基地的教师指导团队。无论是在基础训练、职业技能训练还是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训练中基地教师均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在行业一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并掌握宝贵的行业经验和行业前沿技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师的不足。在合作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生的交流,并进行《生物技术前沿讲座》和《生物技术导论课》部分课程的讲授,并为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及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提供建设化建议。同时,很好地保证了大四整学期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基地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该与该人才培养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校企互利互惠
博奥生物自2011年以来扩建子公司,每年对于本专科生的需求较大,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且我校与博奥生物占有地理优势,博奥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校企之间车程仅十分钟,便于我校学生参与到基础训练、技能训练、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创新训练中来,完成能力的系统化培训。博奥生物具有非常强的科研能力以及现代化的实验室,在本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即具有一定准备难度的实验如RNA提取实验可以在实习基地实验室内完成。博奥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五、学生安全
对于学生安全的问题,校方通过以下方面完成:首先学校在实习、参观前进行安全动员;第二,学生在整学期实习过程中,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定期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实习检查、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保证其在企业实习的安全,第三,学部组建了实习安全保障小组,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企业方在整学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过程中对于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导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不仅对于学生进行技术、学术方面的指导,保障学生安全的完成实验实训环节,而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学校安全保障小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六、开放性共享机制的建立
(一)平台构建可作为基地建设模板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与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平台构建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适合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使得建立外校共享机制成为必要。为实现资源共享,在取得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包括基地的基础平台的行业认知模块已成功地应用于其他高校的的校企合作中,目前,基地已接待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此外,2015年7月,美国里维尔大学的生物技术本科生在暑假小学期期到博奥生物进行了参观学习,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扩大学生受益面,从而最终有利于生物技术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可为专业其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范本
经过多年建设及合作,该基地无论是各训练的构建还是教师的培养,均有着相对成熟的经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深入参与到基地学习及工作中去,凸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辐射作用,这些经验均可以很好应用于其他基地的筛选、开拓及建设中,这也将对北京城市学院其它专业以及其它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产生良好的示范效果。
七、学生的管理及评价规定
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校外合作基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参加合作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在合作基地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期间,必须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服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认真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不得迟到、早退和旷工,学生因病或有重要事情须请假的要办理请假手续,请假1-2天的向班主任和实习单位负责人同时请假,之后再由班主任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及时沟通后,方可准假。请假3天及其以上的要向合作基地、班主任同时请假,班主任需及时报给专业,经小组研究后,经学部主任批准。在合作基地参加实践实习活动期间,要求认真总结记录实习实践情况及收获体验。留存在实习场所工作期间的相关照片,并可将实习收获以PPT的形式与其他同学分享。整学期实习期间必须有实习周记,要求每周真实地填写工作周记,工作周记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内容、主要收获(含搜集的主要资料、技能提高与体会等),遵守实习场所的劳动纪律、安全规范和出勤情况等;在整学期实习结束后,需要按要求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格式内容等要求见相关文件),系统总结毕业实习的内容与主要收获,总结实习实践成果,同时按规定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必须有实践教学基地意见和公章,这将作为评选优秀毕业实习生的依据。学生在校外合作基地实习实践的考核成绩由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单位共同给定。其中在基础训练平台和技能训练平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成绩主要包括参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相关课堂的参与程度、学习学践活动的总结情况及相关收获(文本报告及相关PPT汇报)以及对相关实验技能的掌所握情况。在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平台(整学期实习及顶岗实习)过程中成绩的给定由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评定成绩(占40%)和学生所在的教学单位的评定成绩(占60%)共同组成。其中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评定成绩(满分40分)=任务完成情况(20分)+学生出勤率(10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10分);人才培养基地评价评定标准由人才培养基地的指导教师给出,可参考实习期间出勤情况、工作量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养、遵守纪律情况等方面。学生所在的教学单位评定成绩(满分60分)=实习实践总结及成果(30分)+实习实践周记及汇报(20分)+专业指导教师或学生管理教师(班主任)评分(10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或学生管理教师(班主任)成绩评定标准:包括实习出勤情况、实习单位表现、返校情况等方面。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平台提高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提升了专业化指导教师队伍,开放型共享机制的建立使校企双方的合作提升到新的层次,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因此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切实立足校企双方的利益,达到了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巧玲,孙爱萍,谢永宪.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创新合作教育平台———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3:81-85.
[2]周竞学,杨昌勇,石秀丽.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对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16-19.
[3]杨沛,钟丽,牛爱芳.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369-379.
[4]姚道如,杜兰萍,陈传胜.基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校企对接研究与实践[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1-13.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汽车维修业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诞生而诞生,并一直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长。汽车维修业已成为交通运输业必不可少的服务性支柱与保证。汽车科技和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汽车维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样也给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带来压力与挑战。汽车结构中大量引进电子技术,引起了汽车性能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的维修技术对当代汽车的维修已束手无策。时代在召唤新型汽车维修技术――新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新的维修方式和工具,新的维修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出现。时代也在召唤着新型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一、汽车维修企业模式的变革
1,从垄断走向公平的市场竞争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以国营修理厂为主,占总修理量的70%。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边小修理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它们修理价格低、服务快捷,分流了不少修理和维护业务。之后1984年-1989年,国营汽修企业几乎到了无事可做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营汽修行业随着市场和体制的变化开始调整,并逐步走出困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供销体制,使汽车修理企业不能进入汽车流通领域,是销售和服务分离的运营模式。到目前众多4S店的兴起,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一条龙,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
2,经营规模的变化
经营规模有大有小,由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人才现状
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是: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懂专业英语,懂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现代维修企业需要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借助汽车检测诊断设备进行汽车检测诊断的汽车“医生”,即汽车维修工程师,需要从有大中专文化的员工中(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二是有经验的能熟练进行零件拆卸、更换的汽车“护士”,即汽车修理工,从现有的工人中(经过培训)获得。两种人才互相补充,形成现代维修企业技术人才的最佳组合,这种有机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
然而,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令人担忧,他们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挑战。全国30多万家大小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大约200多万,而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不足3%,特别是一些个体修理厂更为严重。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约2000万辆,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高级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维修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已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缓解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短缺的对策
(一)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训
良好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依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来进行技术传授远远不够。原来汽车修理厂以国产车维修为主,车型单一,维修难度相对不高,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基本上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但不能适应现代汽车修理业的发展。为此,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
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及维护设备使用培训;2,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汽车维护人员非常重要,其目的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利用维修资料解决修车实际问题。在进口车日益增多,汽车维修资料大多为外文的情况下,基础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外语学习,使维修人员掌握汽车常用词汇、缩略语、元件名称、故障码含义和阅读电路图等,以适应现代维修的需要。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是维修人员针对代表性车型的熟练性培训,让维修人员对该类车型各个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以迅速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是对修理工较高层次的综合培训,培养维修人员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实际经验熟练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汽车维修资料,分析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只有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外,还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了解现在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动向和汽车维修行业改革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掌握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观念、全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作业标准,掌握现代维修企业电脑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检测诊断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掌握汽车维修的新知识、新观念。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可以为现代维修企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并能独立担任现代汽车维修厂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1,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技术信息共享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在现在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入力资源共享
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面对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应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工作。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在理论、技能上(哪怕是某一方面)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任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轮调,就能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双师型”队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教师的水平、学院的办学实力,还能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壮大。
3,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设备共享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做法
2.1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2.3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2)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满足教学需求,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工作室及实训等。对于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采取班级授课的传统形式,在面向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将典型的小项目在课程中贯穿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形式来进行。成立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成不同的工作室。在每个工作室中,具有相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以达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实训则借鉴其他高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在小学期期间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模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实战,也可以在大四学年把部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实习,跟进具体的企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也设置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权威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实训进行认定,允许学生进行学分互换。
关键词:地域经济;工程实践;工创结合;研创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3-02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2012年24.2%、2013年26.9%、2014年32%、2015年34.5%;2013年“中长期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本科规模相对稳定,专科规模有所增加。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居世界首位;我国大学生34%学工科,印度25%、日本20%、德国15%、英国7%、美国6%。瑞士洛桑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度”指标中,中国在2008年度参与55个国家中位于48位,2013年排名第46位,所以中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不是工程教育强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并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高校要努力培养出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辩证的处理好几个关系,并以湖南地域经济为例,探讨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辩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科学与工程。工程的范畴大于科学应用,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例如:第一代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没有热力学;第一架飞机飞上天的时候,没有空气动力学。但是,一直以来,工程人才的培养,就是先学自然科学知识,然后应用到工程科技上。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标、社会责任和法律约束。工程成功除了需要科学与技术之外,还需要社会人文知识,依靠团队,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工程师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2.以知识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导向。问题是通向真理的门径:肯下死功夫的人不难找到,但真正有批判意识的人却不多。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理论基础和学术积累,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工程教育的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注释和分类多元化的指导;更加突出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使学生增强实践性,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案例教学,恢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好传统。
3.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引导教学活动,教师负有明确责任;从“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了什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知道会怎样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培养,实现由投入导向到课程导向,再到产出导向转变。
4.工程技术人才多样性。学校培养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各自的特色定位,注意工程教育“科学化”倾向,注意并非所有工科毕业生都做科学研究;学校应多层次多模式,而不是趋同化。关键在于根据自身条件和历史沿革特点,定位准确,实事求是,不搞攀比,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名牌”学科,适应工程需求。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应该分层次,社会既需要能攻克高精尖技术难点的研发人才,又需要擅长各类实际操作的开发人才。
二、湖南地域经济
湖南具有特色的关键地域经济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推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将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政府、中国南车共同达成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协议。规划建设株洲市使其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并携手共创湖南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2014年12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提出“一心两翼九园”的总体格局,其中,株洲动力装备产业作为两个“发展翼”之一,重点打造高端动力装备制造产业密集区,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等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向世界展示了推动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的中部崛起。
湖南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已经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带头企业,主流和附属产品品种较齐全,具有完善的产业链,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支撑实力强,其主导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现已逐步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且是国内外最大的重载交传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及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基地。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率先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一个全球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中心。
三、结合地域经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湖南工业大学是株洲市唯一的本科院校,毗邻株洲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区,株洲轨道交通核心企业均集中在株洲轨道交通科技城,直线距离小于10千米,形成“半小时工作圈”,轨道交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主阵地、平台集聚于此。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有着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初具规模的产业群体,在科研开发、生产、自然资源和相关产业方面均具有国内领先优势,具备了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多形式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条件,并探索如下培养机制。
1.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按照创新团队流动不调动的政策,分别从企业派驻院士、教授、高工及其团队到湖南工业大学参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在资金、项目和人才队伍组建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为形成深度融合的学科方向、学术团队,并为开展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湖南工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纳入各自的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并分年度予以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中,充分考虑协同中心团队凝练的结构、层次、学科、方向需要,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持。
对纳入创新培养团队成员,实行重点培养和系统支持,在资源利用、项目申报、研究条件、成长发展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鼓励冒尖、鼓励拔尖、鼓励创新研究和成果产出。与此同时,全面落实跨单位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采取举措鼓励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对国家培育大学生所举行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创新比赛活动进行资源整合,完善评价制度以实现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目的,对科技创新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
(1)完善评价制度以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采取多种措施,以正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可以提高其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包括:为各项创新活动设定学分,并为年度创新创业项目设定经费和奖学金等,将能力突出的大学生纳入横向和纵向项目研发计划中,力争营造学生全员、全学年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
(2)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基于株洲市(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转化。为了实现创新成果的产品转化,制订辅助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旦成果转化成功后,政府及高校有义务全方位帮助大学生创业。
3.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1)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平台支持。定期与轨道交通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并提取创新需求,为大学生进行轨道交通方面的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并将毕业生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纳入服务对象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一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以促进株洲区域经济发展。
(2)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资源并优化使用。与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人才的协同培养,将国家的扶持资金、政策进行归总,并与相关的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创新创业项目、各种创新创业奖励进行整合。对这些资源进行归并整理,形成有序的项目数据库,开放给对全市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群体等多种对象,形成以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
以区域经济为平台,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主线,形成校企深度联合的开放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面向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前沿科技的人才,为本领域国内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培养一大批面向产业技术开发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自动化装备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厉骁,于国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12).
[2]郭松.地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及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6).
1数据智能分析师培养
就业前景分析方面,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预计,未来即将出现一类新型的专业人才和职业岗位——数据科学家,当然数据智能分析师也会应运而生。现下时代是数据时代,甚至称之为大数据时代,企事业单位面临大量数据如互联网数据、医疗数据、能源数据、交通数据等,实际应用中普遍遇到分析能力弱、噪声数据多、缺少分析方法、分析软件能力差、模型可信度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数据分析方法不能满足需要,而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知识发现等智能技术可以为数据智能分析方法与工具提供技术支撑。2014年4月24日,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在第4届“技术开放日”上正式宣布推出“大数据引擎”,数据智能概念由此产生。数据智能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分析、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隐藏在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寻求有效解决方案及决策支持预测。目前社会急需懂得智能技术的各层次数据智能分析人才,可以预计,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人员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培养手段探索方面:①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横向纵向设置课程群,面向数据智能分析,以案例为导向贯穿“线”上的各关节点课程,比如以数学基础课(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大类专业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智能分析专业课(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多维数据分析)为主线,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②立足培养“计算技术+智能信息+知识技术”的高级数据分析师,理论学习—随课实验—集中实践—科技活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协调配合,“资格认证—竞赛获奖—奖学资助”激励培养;③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契机,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大数据计算思维和认知能力,使其掌握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工具和开发环境。政策导向分析方面:建议中国计算机学会与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紧密协调合作,设立适应新时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数据智能分析师”认证[6],当然将大数据智能分析纳入计算机水平考试的可选项也是当前的一种解决方案,提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认可度,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归属感,更好地培养各层次的数据智能分析人才。
2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几乎同时起步,但其进展比计算机技术要慢许多,根本问题在于高级智能的载体——“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有了长足进步,国内已相继有20多所高校面向市场变化和未来需求,自2004年以来陆续开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尽管大多数智能技术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备,但实际应用的强劲需求与问题解决能力超越了薄弱理论基础的约束。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都适合教师与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1)研究型教学。蓬勃发展中的智能技术需要教师启发式、创造式、批判式地“教”,学生也要创造式、批判式地“学”。教与学要能够从研究思维、问题探索、模型改进、算法优化、脑认知和自然智能指导的角度推进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半监督式学习与自监督学习为主导,鼓励引导深度学习,经典案例、前沿讲座、讨论探索贯穿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注重创新科技实践、问题探索、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研究性专题报告、以课程为基础的作品开发等创新效果和教学效果。2)“研究型分组”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成熟教材不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做出调整,又加上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本身的发展探索与实际应用现在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决定了专业老师大力推进“研究型班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班基础讲授”+“小班研究型讨论”+“小组探索型课题实施与报告”的教学体系,同时来自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作为助教协助专业老师对小班(组)课题讨论进行引导。3)科研训练提高学习积极性。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引导学习,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的数学基础课,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支撑,很多学生会怀疑这些知识在将来本专业学习中的用处,课堂课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别学生还会由于认识滞后,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基础知识学习,以致于专业分流后表现为学习能力严重不足。通过吸收本科生参加科学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使他们发现数学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也能从中发现部分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读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一步强化其科学创新能力,势必会使其获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大类培养模式下强化专业教育与实践,专业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地等待学生选专业转变为吸引优质学生,以大二上学期为主要时间点,引导大类专业学生对特色专业的兴趣,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生科技活动吸引选拔学生进科研团队,同时实施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活动。专业教师、班导师可宣讲专业特色和就业前景,指导本科生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参加科技竞赛、开发智能技术特色作品。大类培养模式下实施科研训练计划,需要本科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大类下各子专业的特点和特色,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大类培养结束时分流到各特色专业。因此,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和专业科技活动的时间点很重要,从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一直延续到本科毕业,同时实施“泛毕业设计”(即大二选方向并实施课题基础储备,大三实施课题,大四结合专业实习完善毕业设计)[3],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本科生大二大三充裕的课后时间,也缓解了大四本科生面临就业、考研、出国等问题的突出矛盾。
3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
智能技术已成为当前技术革命创新的源泉,智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比如2014年11月2日开始处女航的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海洋量子号”邮轮也因为大规模运用了高科技智能系统而号称“世界上第一艘智能邮轮”。智能系统是建立在“智能技术+计算技术”基础上,结合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运营、服务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为了适应智能系统开发人才的培养,应该建设智能终端实验平台、计算智能实验平台、脑认知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训基地,推进实施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技术、智能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与工程课程设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人机交互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教学实践活动。
4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管理、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众多领域,需要大量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笔者认为,以下4条措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①充分发挥大类培养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优势,开放“全校特色专业选修课”,跨专业、跨学院科教团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复合性、应用性;②引导并严格要求B学分课程学习,特别是设计规划实施好“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企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计划;③交叉融合办好本科生二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对知识的渴求,允许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另一个专业,并提供配套措施,保证二专业学生能获得优质教育,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本科生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复合人才;④通过与企业横向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紧跟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
5结语
1.1需求人数:1-3人,30份,34.5%;4-6人,19份,21.8%;7-10人,6份,6.9%;10人以上,14份,16.1%。需求趋势:上升,38份,43.7%;下降,1份,1.1%;无变化,5份,5.7%。
1.2能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哪些类型的工作岗位机械产品检验,70份,80.5%;质检工艺编制,8份,9.2%;计量仪器操作,32份,36.8%;机械产品加工,21份,24.1%;产品质量分析与改进,27份,31%;车间技术组织与管理,6份,6.9%;企业内审员,18份,20.7%;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咨询、监督,19份,21.8%;其它岗位,2份,2.3%。
1.3就业岗位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1.3.1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6份,52.9%;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的能力,40份,45.9%;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42份,48.3%;具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份,33.3%;具有在团队合作条件下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4份,50.6%。1.3.2专业能力:具有阅读机械专业有关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36份,41.4%;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制图的能力,23份,26.4%;能使用游标卡尺寸、千分尺等常用量具进行产品检验,49份,56.3%;能使用三坐标、万能工具显微镜等现代测量设备对机械零件进行检测,28份,32.2%;具有对机械产品进行质量分析的能力,35份,40.2%;能够对常规量具及测量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调试的初步能力,15份,17.2%;具有学习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34份,39.1%;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员岗位的工作能力,21份,24.1%;具有正确编写中等复杂零件的检验工艺规程的能力,26份,29.9%。
1.4企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具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28份,32.2%;具有识图、手工绘图、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一般知识,52份,59.8%;掌握必须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12份,13.8%;掌握简单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理论,11份,12.6%;熟悉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41份,47.1%;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进行质量分析及产品质量改进,25份,28.7%;了解计量仪器原理及其操作方法,31份,35.6%;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与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20份,23%;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与ISO9000质量体系及标准化法、计量法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39份,44.8%。
1.5对该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1.5.1需要加强的知识技能: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要有更多的机械加工实践机会,要了解一些现在先进的检测技术。1.5.2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规范使用各种通用量具,对气动量仪和内径表这方面知识更应该加强;对课程方面应该加强学习材料力学、金属表面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这样可以准确的判断出不合格零件产生的原因。1.5.3正确应用下列术语:合格、不合格、缺陷、返工、降级、返修、报废、让步、偏离许可、放行,会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质量信息处理,具有生产技术知识。1.5.4要有对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对产品设计进行评审和新产品鉴定的能力,具有调查研究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建议的能力。1.5.5在学校应当多安排实训,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待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及对工作的责任感、生活的积极态度。
2调研结论及建议
(1)加强课程建设。为更好服务社会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有明显优势特色、行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也可以和企业专家共同合作编辑校本教材等等。(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要将教学课件、录像等资料上传到职教新干线上共享,带动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并以此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3)加强工业中心建设。学院2014年新建现代化工业中心,面积为3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有100余间实验实训室,用于学院化学化工类主体专业建设。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比率到达90%以上,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
(1)师资力量。目前学院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国内访问学者20余名,专任教师322人。从结构上看具有正高职称教师总数的3.42%,副高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23%,具有中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0.43%,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5.09%。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24人,占教师总数的38.51%。“双师型”教师15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0.23%。2013年新引进博士生3名,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2)师资队伍培养。学院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比赛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院囊括了所有奖项,获团体一等奖。自2011年开始,学院先后选派了50多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进行培训与学习。学院制定了《专任教师“一年一月一线”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人才引进的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取得相应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主体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三)校企同台竞技,融入企业文化。
(1)强化意识,搭建校企竞技平台。为强化师生共同参赛意识,拓宽其视野,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理念,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师生与员工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技能节从每年4月份起至12月结束历时9个月。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承接省、市、企业各级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交流学习,在具体的技能训练、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营造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学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团体竞赛奖72项,其中,获国家级团体一等奖9项,国家级二、三等奖19项,省级一、二等奖22项;近400名学生分别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名次或奖项,数十名学生通过竞赛获得技师资格;26位老师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学院推行实训教学6S管理模式,每年举办技能节活动,建立校企“同台竞技”和竞赛管理制度,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项目分别获2010、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我院党委书记张孝理教授主持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置课程无法及时的和大企业,大公司进行沟通协调,开设对企业行业需求的课程、学生出去工作后很多知识感觉无用或者需要重新学习新的内容。比如本专业的《电子装配工艺》,只是简单的照搬别的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没有认真和企业一起探讨课程和内容的设置。使得重要的一门生产性课程变得枯燥无味,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上课很吃力。
二、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全”的对策
1.学院建立
“校企合作、工学结全”的总体规划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对教学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应做如下处理:(1)制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全”组织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全院各专业的校企合作的开展;(2)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督导小组,不定期对校企合作电子电气类企业进行走访,对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等进行监督和指导,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监督制度。
2.建立健全电子电气类校企合作课程
为更好的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要从电子电气类的岗位需求入手,建立根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的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有:(1)根据电子电气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把电子技术类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邀请电子电气企业参与开发生产性相关的课程和教材。(2)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建立基于实际动手能力的考试考核改革办法。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如在本专业要大力开展双证书体系,推进电工,家电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和考核。
3.加强和电子电气类大企业合作,动态设置、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
基于校企合作的要求。要大力推进和电子电气类大企业大公司的合作,根据电子企业的需求进行开设或调整电子电气类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具体表现在:(1)邀请公司企业的技术骨干,专业人员和校内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公司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2)和电子电气类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建立新专业。该专业名称可由企业命名,专业的全部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也是企业员工的一部分,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参与教学和管理。
4.大规模多渠道建立一批电子电气类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校企合作的要求,要大规模多渠道建设集“教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方法是:(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引进一批优秀的电子电气类企业,由学校和企业双方沟通协调,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基于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可完全以市场化操作,同时兼顾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2)大规模建设一批校外实习基地。要根据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实际,大规模和电子类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基地应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和技能培训内容。学校不定期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走访,共同完善对校外基地实习的管理和监督。
5.建设一支电子电气类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人才,建立一支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1)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多参加电子类职业技能鉴定,考取执业资格证书,提升职业技能。(2)加强教师到企业锻炼力度。每年都要向校企合作企业推荐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为其教学积累实际工作经验。(3)建立一支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和合作企业的协调,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生产能手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传授企业行业的最新标准和技能。同时,对兼职教师还要进行高职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使得学生一到实习基地就可以适应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认同感。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