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素描;听障儿童;美术;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5-01
一、聋校中的美术教学与素描
(一)素描的基本内涵
素描是绘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之一。素描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以单色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或者主观想象、态度和情感甚至抽象形式。由此可见,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讲究比例、透视、形体、结构以及临摹等。众所周知,素描是绘画、雕塑、设计等造型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基础。
(二)素描在美术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绘画艺术教育中,素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科目,只有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素描学习,才能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造型语言,才能进行更深一步的美术创作。而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于: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等方面有着十分在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聋校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
与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不同,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一面。聋校美术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的学生。一方面,聋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残缺,视觉、听觉、触觉或语言能力的缺陷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绘画技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为美术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聋校的学生因为生理残缺而心理思想上存在敏感、自卑、内向的一面,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尊重和鼓励。由此可见,聋校的美术教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务必从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不断观察和体会学生的心理表现,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便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素描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素描有助于听障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听障学生自身的特点讲解和传授线条、比例、结构、色彩等素描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素描艺术的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素描艺术的理论水平,为绘画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打下良好的知识功底。
(二)素描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绘画技能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对听障学生绘画技能的锻炼和提升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聋校的学生在美学课程中可以通过素描了解和感悟比例、透视、形体、结构等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造型技能,为下一步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
众所周知,素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对客观事自然形态的观察、感悟和临摹的能力。听障学生在素描教学活动中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步学会如何观察客观是事物,如何用心感知某一事物独特的美,如何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种独特的美。由此可见,特殊学校中的听障学生通过素描学习能够不断观察、感受和掌握素描写生的步骤、方法以及造型语言,逐步提升自身对美术这一艺术形式的鉴赏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里、感受力以及表现力。
(四)素描有助于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
听障儿童因为自身的残缺而难免出现敏感、内向、自卑、悲观等某些负面的心理思想倾向,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干涉和矫正,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身心健康。素描这一美术课程的入门科目,因其操作性强、易学易懂、重视对视觉和触觉的锻炼和培养等特殊优势,更有利于听障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陶冶听障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听障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听障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充分激发听障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面对听障学生的素描教学在当今聋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于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思想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的美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从听障学生身心特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革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示范与交流并重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为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探索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多媒体;基础教学;传统教学
0 引言
在当代技术发展背景下,艺术基础一直就是一个比较热门话题。而美术类基础课程更是人们最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而本文主要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来进行研究分析的。多媒体技术是当前社会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这是当前社会中最能感受体会到时代背景。在当前社会中,有了网络的技术的承载,生活中流传了各种信息与图像,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教学与生活挂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多媒体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有利改进人们对传统美术基础教学的认识
我国的美术基础教学主要是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影响,50年代苏联的影响,在80年代的时候又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可以这么说传统的美术教学为我们大半个世纪的美术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也较以往有了更大的进步。在该种环境背景下就要求各个高校的美术基础教学要做出一定的改进,在各个高校中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美术专业,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要求美术基础教学应该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发展来进行不同的调整,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效果的提高上,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不是为了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美术的教育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想学生传递基础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对其知识进行继承与发展,这不仅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正好可以提高一定的技术支持,比如说在透视学这一门教学中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师应该要运用大量的三维空间来引领学生去体会空间上复杂多变的规律,这样起到的效果肯定会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的效果更强。因而,若是想要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要去教育方法来进行改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有利于在教学中出现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其弊端也在不断的暴露出来。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信息更新缓慢等,在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要对自身的教学思路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分析,这样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思路在日后的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多媒体的功能。其实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原本教师教学逐渐向以学生为探究中心发展,使得学生通过主动就可以在多媒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该种方式使得原本被动的学习向学生主动学习来转变,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得原本枯燥无聊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深入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类型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明确的讲解。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
2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有利于提高美术基础教学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中,更多的时候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一定的坚固,没有办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在美术基础课程中学生就会缺少创新的主动能力,也不会主动的学习。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比如说在美术基础课程中的欣赏课程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为该课程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若是想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更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基础课程与欣赏课程的开设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美,体会美。在类型课程中进行教学更多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美学的技能,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观能动性。在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提高对作品欣赏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进而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学生素养的提高是对教育的要求,更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在高校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中,教师能够抓住重难点,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认识程度加深。同时多媒体技术把听、看结合一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对于学生的素养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忠正,祖秀霞.高职院校艺术类之美术基础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
[2]华杰.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4)
[3]戴凌云.独立学院美术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3(11)
[4]钟建,林荣芳.对当前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美术大观. 2013(04)
[5]孙冰,黄宏瀚.浅谈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两难之境[J].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育,措施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学校和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自然也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担。而审美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期实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进行美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的美育就是指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美感教育,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在对自然美、艺术美以及社会美的欣赏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情操都能得到良好培养,从而实现教学意义,完成教育的使命。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一些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情绪较为悲观,同时,想法也较为负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又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这也给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促进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日常教学的始终,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高效性。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教师应在自己的言行中进行美育的渗透、以校园文化为渠道来进行美育的渗透、在艺术选修课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以及育人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应深入的了解教材,通过教材内容来作为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将教材中的美学内容充分地挖掘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身心规律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使设计的审美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最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更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因此,教师应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教师应在自己的言行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要合乎教师规范,更要优美自然,将教师的风度充分展现出来,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和整洁干净的穿着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对待学生应宽容大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良好品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这种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以校园文化为渠道来进行美育的渗透
高职学校各种文化活动的展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团的建立,比如,音乐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组织,像旅游活动体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中也无处不充斥着美育的气息,这些审美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良好地思想熏陶,为其道德水平和境界的提升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四)在艺术选修课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美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美学知识更具感性色彩,然而,这种感性色彩,使得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参与了太多自己的感情倾向,无法有效辨别事物的美与丑。因此,教师应通过美学知识的传授,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对审美的规律、范畴以及形态进行审美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使他们的审美情趣更加高雅。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和审美相关的主题讲座,或者开设一些艺术欣赏课,其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对音乐和美术的欣赏,应涉猎多个方面,比如,对戏剧、文学、摄影、书法、舞蹈等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世界,扩大他们的视野的目的,进而促进他们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品位的提高。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学校和教师给予审美教育足够的重视,通过审美教育来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能够进行美的创造的大脑,以及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灵,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树立的正确人生观和审美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君.美育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2]王青山,王靖宇.高等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既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介入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有了不断进步的内驱力,学生就会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也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前行,终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激起许多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来搜集关于罗布泊的信息,查找到相关资料后再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打到大屏幕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再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教师可以制作多幅美丽迷人的春天图画的课件,教学时将图像展示在大屏幕上给学生看,同时可以伴随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的动人音乐与深情朗诵,这样就营造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到这种美好、逼真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思维跟着多媒体呈现的内容而变化,完全融入春天的气息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满足,思维活动得到启发,主动性加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就是加大了课堂容量,减轻了教师板书习题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声音、图像、动画等将课文内容输送给学生,将抽象、枯燥的文本内容转化成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来理解逻辑思维性较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摄入的有效信息量。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可以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自然而然,课堂容量加大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如讲授《食物从何处来》这一课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光合作用进行平铺直叙的表述,那么即使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也很难明白这样抽象的、学生看不见的方式。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植物叶子如何吸收二氧化碳、水分吐出氧化生成的有机物的过程,生动、形象、逼真地向学生展现这平时难以用肉眼看到的变化过程,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而且印象深刻。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化抽象为形象,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课堂信息流程,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利用多媒体技术,鉴赏词句,品味语言美,提
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学习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部分。因为古人作诗用字精炼,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出来一字一句,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学生由于阅历较少、知识面较窄等原因,很难理解作者的意思或者理解不到位,这样学习古诗就成为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可以营造出作者想要体现的感觉,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理解“诗眼”,鉴赏词句,品味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没有看过这样的场景,无法想象梨花和雪之间有何联系。教师可以展示春天大片梨花盛开时的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从中领悟古代诗人的用词之妙,感受作者的高超艺术手法,对诗的内涵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4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由来已久,常常是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不能写出几个字。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得到激发,写作成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写作教学。比如引导学生写“我的爸爸”,可以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几段学生熟悉的影视资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让学生去讨论,爸爸平时的形象都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情感被激活了,写作欲望被激发,于是拿起笔将爸爸的爱写了出来。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写作,乃是活水泉源,学生可以写出丰富多彩的文章,就不再发愁作文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写作就有了感情,兴趣高涨,愿意写作且乐于写作。
5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训练学生的
语文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向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素材,从而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提高。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满分的优秀作文,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突破思维定势》等,或者做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图片,将多方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观点让学生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最佳情境,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福民.也说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教研周刊,2011(10):39.
[2]彭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中学语文课堂的优化功能[J].新课程学习,2009(2):108.
[3]王敦稳.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考试:教研版,2011(11):53.
[4]李章臣.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J].都市家教,2009(3).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媒体;兴趣;视野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在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在不断地进步和提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尤其是在新课改普及的时代,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直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部分替代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工具。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是利用仅有的课本和教案,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老套,教学条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枯燥的讲解式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历史教师也在努力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有限,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进行的,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对历史学习就缺少兴趣和激情,甚至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感。但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状况就会得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提高。比如,学习“伟大的”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时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进入时期的烽火硝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了解的背景。然后通过简单讲解和介绍,学生能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知识内容的时候,还可以联系外国在此时期的历史事件,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加深刻。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大量的历史信息、历史知识和内容,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充分消化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体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借助多媒体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学习“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变成动态的历史知识,通过动态图画演示法和表格归纳法,将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完整、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精神。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通过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提炼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有关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再引入课本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中国的历史背景,给同学们进行融合式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还了解中国历史,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时期世界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完整的知识展现,学生对知识系统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的今天,要把信息网络技术完美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全面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结合现代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施允华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广生.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
[2]刘小玉.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地图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
关键词 多媒体;美术课堂;课件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欣赏美的情操,教师有必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完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一切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学生灌输式地接受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美术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课程,它是要学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去发现美、感受美,然后用自己的笔去创造美。当前美术课存在相关资料匮乏、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尤其是美术欣赏课,学生瞪大眼睛看书本上的小图片,却怎么也找不到其中的美感。这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供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十分有利。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欣赏到尺寸更大、颜色更丰富的画面,从而发现其中的美,教师可以做好教案,找一些资料如光盘、图片、网络信息等来制作课件,通过图像、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一节美术欣赏课中,笔者制作一些和谐自然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画面中看到很多生活的美好、自然的美妙、人生的快乐。同时在播放画面的时候,笔者还适时地配上和谐的音乐,这些图片在陶冶学生情操、感悟美的内涵方面,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欣赏完这些图片后,笔者让学生展开联想,去画一幅自己心里最向往的地方的习作,可以是茂密的大森林,也可以是辽阔的海洋,或者是有着小溪流的草地。经过之前的熏染,学生稍作思考,便能够在纸上“沙沙”地绘画。有学生画的是《飞得更高》,高高的山坡,一只雄鹰在展翅翱翔,一个小男孩在山顶上仰望;有学生画的是《我爱学习》,在一片青葱的草地上,一个小男孩坐在苹果树下发呆……学生的想象真是奇妙。因此,多媒体课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出自己心里最美好的画卷。
2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课堂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也就是根据书本上的图画进行模仿,根据相似度进行打分。或者是教师摆上教具,让学生照着画。这些属于基本功范畴的教法学法,对于学生稳固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术课堂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基本功的内容,也需要一些创新,也需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作。小学生都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是有的时候灵感在脑子里一闪而过,却不能捕捉到。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总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没有接触过和参加过其他的社会活动,所见非常有限,虽然有很多的想法,可是却不能很好地描绘出来。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无形为有形,化虚幻为真实,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头脑,武装他们的思维。有了教师在一旁指导,也能够让学生很快掌握重点,使学生明确、自信地进入到创作过程中去。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先,教师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锻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和记忆。在课堂上,笔者通过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些课件,经常为学生播放图片,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课堂中,笔者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对于他们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会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标准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出示一幅静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根据想象画出意识中的形象,使学生能够根据物品的特征,从记忆中临摹、复原物品的形状。
有了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就可以再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例如,笔者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出示一个正方形,让他们进行添加,改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东西。随着课件的演化,正方形变成高楼、门、冰箱、电视、汽车等东西。展示接触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一道题:给你们一个圆,看看能变成什么。当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根据刚才在课件中的启发,纷纷在纸上画了起来。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都把自己的创造力用纸和笔展示出来:有的画了飞在天上的气球,有的画了金光闪闪的奖牌,有的画了朝着太阳微笑的向日葵,有的画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这样的练习,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让他们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
3 在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欣赏美的 情操
美术是一门研究美的艺术,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绘画大家,在绘画方面具有超凡脱俗的表现。但是学生因为见识少,再加上美术课不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内容,也没有机会去观赏大师的杰作。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网络里面有无数的信息资源,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需求,经过加工,选择一些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的图片,不但再现历史原貌,也为学生欣赏名家名作提供良好的机会。因此,在欣赏课中播放一些大师的作品,对于丰富学生内涵,提升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笔者曾经在美术欣赏课中为学生准备一些名家的绘画作品,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有徐悲鸿的马,也有齐白石的虾。这些汇集东方艺术大成的名作,配上韵律舒缓、柔和的音乐,加上教师在一旁娓娓解说,一下子就将学生吸引进来,进入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殿堂。半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了解了中国绘画登峰造极的成就,还学到很多知识,知道很多杰出的画家。这节欣赏课带给学生艺术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是不可估量的,也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欣赏美的情操。
当然,多媒体的优势还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作为教学的辅助与延伸,多媒体的贡献是很多的。小学美术教师只有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学得开心、快乐。
参考文献
[1]曹宏宇.小学美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2):91.
[2]李莉.小学美术课堂运用多媒体培养审美能力初探[J].中国教育创新,2008(13).
1 当前美术教育初探
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基础的一门教育门类,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美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美术教育的初衷仍然存在差距。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对素质教育并未形成真正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没对美术课重视,甚至把它作为简单的副科,美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好转,在社会和家庭中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所以,中学美术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要发展还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先说美术师资的缺乏,这在乡镇上的中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有师资的学校,专业人才也是屈指可数,甚至多数都不是配备的专业美术人才,而是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任。一般一个乡镇中小校仅有一名专、兼职美术教师,有的偏僻小学甚至没有美术教师。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术情操的引路人。然而目前中学美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素质偏低,文化修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处于低水平线上,这使得中学美术教育很难有质有量的向前进行,这是当下我们值得深思的。
(三)美术教育设备不健全
由于现阶段美术教育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美术教育投入的很少,几乎无配套学具,以致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进行专业的美术技法训练,难以达到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和效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的普遍情感,它可以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崇高和独特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然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进而增强人的审美修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生此时处在心智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很强,他们渴望美、追求美,所以对中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美育是促进中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审美发展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发展是指个体的审美认同能力的发展,包括欣赏艺术风格、感知艺术形式美、品味艺术蕴味、展开艺术联想、实施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实施中学生美育,正是为了有效的促进中学生审美认同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中学生此时正处在审美发展的决定性转折阶段,其审美感觉和审美趣味都总是在变化与发展中,而中学生发展的特点例如不稳定性、过渡性等同样体现在这种审美发展当中,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品德、智力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换言之,青少年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反映的是情感表达与交流、创作性表达的能力与兴趣、审美趣味与理想诸方面发展情况,都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与众不同的表现,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美育通过促进审美发展,也将最终作用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美育对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人格是理性与感性、社会与个人相互协调而又和谐的人格。美育过程是直接激发和升华人对美的事物的情感、激荡生命活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的体验过程。由此可见,美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根本目标,课业压力比较繁重。音乐充满韵律美、意境美,中职院校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把学生从简单的聆听音乐转化成享受音乐,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中职院校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教学,并不是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能够把音乐当成事业需要一定的天赋。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表现的不同意境和情感,体会音乐蕴含的美好。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想通过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趋善避恶的高尚情操。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好的音乐不止对学生的听觉产生刺激,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需要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音乐的美好,无论是聆听、感受,还是演唱、演奏,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感染、熏陶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进行实际练习和操作时,慢慢形成自身的音乐表达方式,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中职院校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更多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得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很容易出现问题。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令学生身心完全融入音乐的美妙情景中,注意力得到分散,压力得到释放,感到更加放松惬意,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精髓所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学生三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需要家人和老师的疏导以及学生自身良好认知的养成,通过音乐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需要音乐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音乐的独特魅力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们总是可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中收获积极进取的力量、在舒缓悠长的旋律中体验岁月静好,学生更是这样。青春期的学生都是感性的,审美教育正是利用如细雨般的音乐,渐渐陶醉学生的情感、洗涤学生的心灵。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欣赏音乐也要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不正确掌握音乐理论,无法培养较高的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难以表现出具有深刻内涵,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形象。即便不是学习声乐器乐专业的同学,也都需要熟练找我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用音乐理论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演唱歌曲、演奏音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的思想。音乐理论的学习一般包含乐理的学习、和声的学习和音乐分析的学习。1 、乐理的学习基础乐理知识有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等,对于中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熟练掌握,但需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乐理知识犹如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快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通过乐理学习,学生至少要掌握do、re、mi、fa、so、la、si等基础音符,了解音符的划分、音的高低与音的时值以及各项乐理知识的写法,做到能读懂简谱,最好能看懂五线谱。音乐调性的改变可以产生意境上的色彩变化,比如G大调属于宽阔明亮的,而g小调则比较低沉压抑,学生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才能通过聆听音乐调性上的变化来感受作曲人情感上的波动,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的意境。2 、和声的学习和声是对音乐多声部结构的分解,它能在统一的和声基础上,各声部互相组合成为协调的整体,还可以调整乐曲的结构,增加乐曲内容的表现力。通过和声的色彩配合其他织体因素,可以完整地塑造音乐形象。在调性音乐中,和声有着重要的功能意义,它在各个和弦内起稳定或不稳定的作用,与和弦的运动倾向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同时还影响各种和弦结构、织体写法、和声位置所具有的音响效果。学习和声,让学生在感情方面准确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理解和声存在的原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角度对音乐进行剖析,提升音乐的审美能力。3 、音乐分析的学习学习音乐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种种表现要素,学会聆听、体验、理解并在实际演唱、演奏过程中加以应用。经过基础乐理知识和和声的学习,学生会大概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声语汇,与音乐的主题加以融合,培养多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从作品中发现美。
(二)创设教学情境
过去中职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在开始音乐教学时需要先教授学生乐理知识,但强行灌输乐理知识会使得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的审美能力,使审美教育更有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教具等便利条件,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在《保卫黄河》一课,教师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可以把黄河的图片或者视频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适当调大音响的音量,帮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壮阔,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之后逐步分析歌曲的每个小节,“龙格龙格龙格”一段旋律变幻莫测,十分生动,这时教师可以配以的照片进行展示,很容易使学生把逐渐升高的音调联想到我国抗日队伍的壮大,音调从低升高,就是抗日队伍由弱变强的过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动人气魄。最后再播放其他爱国主义的民族歌曲,创设一种慷慨激昂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通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培养更高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加强教师引导
素质教育要求转变传统的课堂定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置,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课程教学。在中职院校的音乐课堂中也需要如此,教师要加强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课堂。尤其要注重学生在聆听音乐后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开展教学引导。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把音乐表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产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引入古诗词歌唱
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加入到现代音乐审美教学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要求学生在听、想、唱等方面全面学习,提高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1 、听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古诗词歌唱加入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意在让学生学会倾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欣赏聆听古诗词的配乐,形成对于音乐的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反复听古诗词的内容,使其充分掌握诗词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古诗词内容和音乐的理解也会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倾听古诗词歌曲,感受古诗词在氛围营造上的魅力。2 、想在聆听的过程中,不只是要求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记忆,对配乐进行熟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思考古诗词歌曲所创设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和古诗词的共同点是都可以通过通感,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很好的传递给听众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的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配上符合古诗词意境的图片,并播放对应的音乐。在视觉听觉上共同刺激,让学生观看、聆听、思考、记忆,做到听到歌曲就能联想到古诗词的内容,脑海中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场景,更加领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3 、唱在学生能够牢记古诗词的内容,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也能感同身受后,便可以开始古诗词的歌唱教学。通过歌唱,学生把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加以释放,能够更加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和古诗词的魅力。在歌唱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要富有真情实感。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诗词内含的情感时,老师也要做到能够把诗词分解,与旋律对应,将诗词的格律充分融合到音乐的旋律中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根据不同学生歌唱水平和声部划分成不同小组,以合唱团的形式分配个小组的演唱任务,利用几个课时进行配合练习,最后完成对古诗词歌曲的共同演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词的教学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共同完成歌唱任务,会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五)开展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有量化的考试考核标准,音乐的主要存在形式便是表演,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学不需要在学期末都进行乐理考试、演唱技巧考试,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表演,来考察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当然,实践表演不止能在期末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也要与表演相结合。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实践活动,把幕后训练实践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表演技巧,鼓励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使其敢于表现自己。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指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熟悉音乐旋律,掌握音乐的表现方式和创作目的,仅对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改正、规范,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令其能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顺利表演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要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盘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高。
结语
中职音乐教学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审美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具象表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三观,得到身心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综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各位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为梅.审美教育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5):97.
[2]张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程;中职;必要性
在中职教学活动中,美术欣赏课程是中职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人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可有可无,不用开设。针对这种思维想象对美术欣赏课程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美术欣赏课在中职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课,其实就是指在实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分析美术作品,提高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现在我国对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强调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美术欣赏课程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美术欣赏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欣赏课程在展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是对美术的欣赏,是学生在视觉上的享受。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美术作品讲解一些关于作者的趣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对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美术欣赏课在中职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1.美术欣赏课程是提高学生精神品质的渠道
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术的感染,提高学生的精神享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中职学生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审美观念,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欣赏课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把审美的特性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
2.美术欣赏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习美术欣赏课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因缺乏完整的审美系统,不能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美术作品进行独特的审美。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美术欣赏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美术欣赏能力也是一种基础性的表现。
3.美术欣赏与生活密切联系
美术欣赏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中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存在一定的误区,普遍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只是对名家名作进行赏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美术欣赏课程不仅是对名家名作的赏析,与实际的生活联系也比较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美的体验,如衣、食、住、行等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在美术欣赏课程的实际教学用书中不仅是对图画的赏析,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艺、装饰灯工艺的赏析。这些美术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美术欣赏课程可让学生认识到更多关于美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审美层次。此外,还有一些乡间的美术作品,如年画、刺绣、皮影等,这些也属于美术欣赏课程的范畴,这些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4.美术欣赏水平与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相关性
中职院校中开展的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欣赏课程,这与小学、初中的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都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于美术教学内容是驾轻就熟的,但是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会有一定的难度。美术教师在学习美术时,学习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对美术欣赏的知识很少。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和评价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赏析美术作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美术欣赏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审美能力,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和升华。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给中职的学生塑造优秀的精神品质。学习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作者:钟梅珍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