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对外投资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

第1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 潜力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商务部: 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告,2008

第2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对外投资 模式分析 风险防范 企业战略

选题背景:这学期学得是国际投资学,主要是讲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既然学得是投资,我觉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模式分析这个题目和这门课程的联系最密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也是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最后一节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这节课的印象也较之其它题目来说比较深刻。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第3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摘 要:我国大部分对外投资的企业是国有企业。然而民营企业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国民经济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在对外投资环节上,民营企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本文在阐述我国政府为促进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而制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占据的优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中国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 政策 优势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逐步改革经济体系,但计划经济体现下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影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而民营企业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据全国工商联“2014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活动中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如万向、联想、华为等公司,已经不同程度的对外投资。尽管民营企业现在对外投资规模上和国有企业还有一定距离,但运用其自己的优势,未来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

近几年,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规模逐步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长其合理化程度。但在操作中还面临着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影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所以我国各级政府还要更加努力。

(一)明确我国对外投资的各个主体。我国对外投资政策没有切实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其实质原因是我国很多政策法律并不完善,难以分清谁是对外投资活动的主体。民营企业在提高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民营企业会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民营企业的资本输出在不断提高,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创造的利润在国民生产总值里所占的比例下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还比较少,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而先进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表明,明确的产权、健全的营销网、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遵纪守法和推行名牌策略,是其在对外投资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在世贸组织的政策范围内,政府要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扶持。政府要和不同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商谈并制定出双边投资的保护条文、杜绝双重征税的协议,采取多边投资担保公司制度的约定,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保护,降低或避免因为出现战争、汇款限制等风险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政府还应该根据国际惯例,构建起对外经济投资合作基金和国家投资风险资金来保护和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部门要发挥出信息服务和收集信息的作用,并帮助我国民营企业解决与当地政府间的问题。

(三)放宽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促进其管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就远期规划而言,政府在制定对外投资政策方面要避免短期行为,谨慎使用产业政策,降低行政干涉,创造出比较高级的生产要素;运用激发新企业加入、调动国内竞争积极性等方式,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制定产品标准的方式业促进民营企业向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占据的优势

(一)我国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明确的产权。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诞生了以市场为经营导向的民营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其具有明晰的产权和共担风险的机制,其内在动力较为强大,其体制新且灵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激励的素质。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励需要经营者时刻保持跟进的积极态度,重视市场变化,并及时对其经营战略进行调整。而国有企业在体制、制度、产权方面的改革尚未完成,出现政企不分、机制不灵、产权不明的现象。民营企业在产品开发、用人机制、管理体制、市场洞察力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小规模技术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规模也比较小。当今国际市场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但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也需要获得小规模技术投入。这是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定差异,对技术也提出不同要求。再者,具有营销优势和低管理成本、低产品成本的优势。民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较,其管理效能的合理性更高。我国民营企业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在营销、人才、资金等方面都能灵活运用,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减少经营和管理的成本。

(三)产业集群化具有的优势。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具有相邻的地理位置,相关或同处于某个特定产业的不同企业的集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明显的劣势在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建立起产业集群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集约式投资能集合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能推动企业互助、互动,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各个企业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实现集群内部的联系与互助,在沟通彼此观念、战略、信息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内各个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更适于外国的投资环境

第一、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可以快速的适应国外的经营和投资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二、在部分国家的法律中,对于投资法人是“国家”的不予承认,认为股份公司的法人才能够负担有限责任,而国有企业只会承担无限责任。最后一些国家对于由外国政府所有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保持谨慎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这些都促进民营企业更加顺利的在外国市场实现投资和经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在明确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基础上,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逐步放宽制度和限制,促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国际化和规范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民营企业有更加体现出小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优势,在机制灵活、产权明确的条件下更适应国外的经济环境,其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孙玉琴.我国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问题及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投资. 2011(01).

[2]黄人杰.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14(07).

作者简介:

第4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外投资;风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实施海外投资是中国当前守护金融资产价值,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中国海外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行业分布、投资目的地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相应引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海外投资的风险

有投资就有风险,外投资的风险更大:

1.政治风险。因为海外投资就是在他国中,将本国的资本进行投入,因此国家的政治状况会使其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民族冲突持续不断的情况下经常发生,甚至爆发内战或国家分裂的情况,通常存在政治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活动的过程中,政治风险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

2.自然风险。在他国投资建厂、设立公司或者与其进行合作、合资经营、合作开发等,因为在投资的过程中会有土地的占有,例如厂房、建筑物等的存在。因此,接受投资国的自然环境应该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地震、台风、火灾、冰雹、大水等自然灾害中,投资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气温、降水量也会给材料的储备、运输和生产销售带来严重的影响。

3.市场风险。不管是海外的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再或者是政府投资,市场风险都会在其中产生一定的影响。站在直接投资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波动、竞争的强弱、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以及群体文化的发展,对于材料采购和成品销售来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站在间接投资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动会影响股票,而市场利率的变动则会影响债券。

4.生产风险。这是就海外直接投资而言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计划制订得不周全,生产管理跟不上,必然会影响投资效益;另外,在更新产品或转产的过程中也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如果时机瞄得准,就能获利,否则,难免破产或被兼并。

5.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的筹集。海外投资建厂所需资金除一部分由国内自筹外,大部分来源于海外的各类贷款。贷款利率高低、期限长短以及币种软硬,都会给投资带来风险。二是贷款的归还。贷款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如果到期不还,必须承担违约责任,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三是资金的周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资金周转不灵,如外单位长期拖欠贷款、资金被长期占用等,生产就难以为继。四是货币汇率风险。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二、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海外投资中各种风险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海外投资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

1.选择合适的海外投资方式。我们要不断地向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实践汲取经验,其海外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直接投资,也就是在国外直接办厂、开公司等;第二,间接投资,把国外股票和债券等买进来;第三,其他形式,对贸易进行补偿和租赁。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益是最大的,风险也会随之有所增长。我们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的时候,一是要结合实际国情,包括自身的还贷能力和技术水平等;二是要在多种投资方式中不断进行评价和对比,找出适合的一种。在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合资经营方式的选择之后,对合作者的要求也要有一定的高度。

2.选择合理的投资方向。海外投资的方向大概分为两种含义:第一,是针对国家或者地区进行的投资;第二,是针对部门或者行业进行的投资。

在进行投资地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重点考虑投资目的地的环境,因为投资之后的效益与这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不管是在自然环境方面还是在一些小的交通、水电、能源以及国家的一些政策等等一系列方面中,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很好的投资环境,风险自然就会很小,但是如果是相反的话,投资风险必定很大。针对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投资环境,我们要进行充分地调查和研究,要选择出最适合投资的国家或者地区,这样对于我们企业的海外投资来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投资部门和行业选择的时候,要具体分析投资国的现状,要找到在其地区范围内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部门,只有这样,投资的风险才不会很大,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通常情况下,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工业部门投资成为主要方向之一,例如制造业、纺织业等;在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中,能源开发部门则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向,例如,采掘业、森林也、渔业等。不管是在什么类型的国家中,服务业是投资最佳的选择。

3.搞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是投资决策的前期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经济上是否合理,财务上是否赢利。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一定要建立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事前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矿产资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艺技术、原料燃料供应、产品销售、对外协作条件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然后分析利弊得失,选择最佳方案,切忌在情况不明或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的条件下盲目上马。项目评估工作可以在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就进行调查研究,在拿到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提出评估意见。项目评估工作由专门的、有资信的投资咨询机构独立完成。在项目运营后还要做项目后评在项目运营后还要做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和项目决策前的评估具有不同的意义,它也是项目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馈经验教训是后评价的主要特点。

4.加强管理人才的培训。人才的管理在海外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中会存在很大的不同。针对海外投资管理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国内企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要能够会说外语,对于对外经济贸易也会有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当前,在我国这样的人才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这样的话,就需要度安排一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或者多给这些人员一些出国进修的机会,使我国的海外投资管理人员得到很好的发展。

5.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信息系统。建立海外投资信息系统对于企业海外投资来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信息系统可以将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国内。投资者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样的话,因为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小或者消除。

参考文献:

[1]施之果,黎玉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方式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1).

[2]林洁.“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与思考[J].北方经济,2010(14).

第5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对外投资管理 提高投资收益 方式分析

对外投资是当前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企业要想保证竞争力,必须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企业的成功不仅要完善管理体系,改善管理模式,还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适当的进行对外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本身收益,同时还可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有条不紊的持续增长。

一、企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外投资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除了搞好自身经营外,通过对外投资直接控制其他企业,实现本企业经营和获取利益的目。但是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投资的质量和效果,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一)调查研究不充分

为了保证投资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在投资体系实行之前必须对投资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包括政策完整性、投资效果、利益收入等,对此类环节要进行细致的调查,保证投资的正确性。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时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此环节忽略不计,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目光短浅。很多企业在调查中草草了事,对关键环节没有引起重视,根据简单的调查报告编制可行性研究体系,研究体系与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产生了很多的潜在危险。尤其在矿业开发合作中表现的较为突出,往往投资者对勘查区内的地质情况及工作程度不进行深入的调查,即开展风险勘查合作,盲目的投资行为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业的高效运转,除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正确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求企业管理者加强管理举措,建立风险预防保证体系,建立专业的管理指导队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出于自身考虑,采用以偏概全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体系漏洞百出,损害投资者的经济效益。

(三)投资收益不理想

企业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投资效果不理想,导致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究其原因是主要是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变动把握不准,相关管理措施不到位,措施不得当。

二、如何提高企业投资利益

针对当前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本身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反思和探索,找到关键所在,尽量提高企业的利益收入。

(一)选择适合的投资对象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前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选择多个企业对象,对每个企业的内部发展体系,管理体系,管理模式,进行综合调查,选择有发展能力、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在今后发展进程中有助于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带动企业经济增长。

(二)制订合理的对外投资政策

企业的成功除了内部管理模式的完整,同时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在对外投资进程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投资政策,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投资体系政策运转的关键所在。投资政策的制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当前发展水平,对企业内外部进行系统的调查,从企业自身出发,建立合理的发展战略。建立专业的评估团队,充分把握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为了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在评估基础上,必须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一切按照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进行,加强审核,慎重决策,要保证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同时公司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保证企业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避免企业负责人的单方面决策。

(三)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制度

实行专业化投资管理制度是保证对外投资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和相关监督体系,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加强企业员工的监督能力,力求保证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掌握每个工作程序,争取做到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四)加强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企业资金的政策运转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企业之所以实行对外投资管理,就是要不断扩大其经营规模,提高企业内部生产率,提升生产水平。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财务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提高审批制度,建立内部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消费,对管理人员加强监督,保证资金管理的透明性,提高资产利用率,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束语

企业实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企业领导必须对此引起重视,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建立完善的风险预测体系,保证投资进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对投资对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及收益评价体系,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对投资项目管理时,要加强投资项目的动态跟踪,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性,确保项目的实施进程与资金投入相匹配。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方式,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对外投资管理的重要性,要制订科学的投资管理制度,对资源、市场、人力等外部环境充分的调查研究,确保企业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董爱国.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提高企业投资收益[J].苏盐科技.2012(12).78-80、190-192

[2]张宇琪.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及评价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2013(12).90-92

第6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分析与比较

一、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崛起,表现出与欧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不同特点。1979年,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根据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及对美、日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即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此理论基本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遵循比较优势分工原则,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Margin Business)依次进行。小岛清认为边际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或者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或工序,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失去发展空间,但在东道国可能正处于优势或潜在的优势地位。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国内新行业要大。

(1)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小岛清教授将此类投资称为“协议性的产业内部交叉投资”,意思即为日本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是一种相互交叉投资,是在双方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节省交易费用、规避贸易壁垒可能是产生这类投资行为的动因。

(2)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日本在发展中国家展开投资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油、气、煤、铁、铜等重要初级产品的进口,所以没有必要取得资源开发的所有权,只使用产品分享方式或贷款买矿的非股权安排方式即可。而在制造业的投资方面,应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出发,从差距小、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逐步进行转移,当东道国的企业渐渐将技术消化后,日本跨国公司应分阶段地转让国外企业的所有权。

(3)产业选择。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为日本本地已丧失比较利益的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已标准化的行业,此类投资不仅不会取代国内同类产品的出口,反而为此类产品开辟了新兴市场,并带动了机器设备等相关产品的出口。

(4)主体选择。小岛清认为规模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小企业应作为产业移植的承担者,因为中小企业与东道国的差距较小,更接近于东道国水平,更容易为东道国所接受。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由于研究对象都是发达国家,分析的也是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和方式,因此不适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析。在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日益普遍的情况下,一些专门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应运而生。下面就是以主流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对外投资现状。

(1)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Louis T•Wells的小规模生产理论被西方理论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的技术优势在于:①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发展中国家将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加以改造,使生产技术适合小规模生产,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以满足小市场的需求。 ②本地采购和提供特殊产品;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拥有具备民族特色的产品供其出口,此类产品一般利用的都是母国的资源进行生产,具有成本优势。③物美价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和广告成本都较低,因此能做到以低价销售产品。中国是劳动力大国,且资源较丰富,一些老字号和拥有名优品牌的企业并不需要大作广告,在世界市场上,此部分中国产品一直非常有竞争力。

(2)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也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优势,这里的技术地方化是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以对外国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技术地方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运用自身较丰富的那一部分要素来生产出适合销往本地和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较低购买能力的商品,经过改造后的技术有更容易出口到小规模生产的国家。中国近年来努力进行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改造与创新,正是由于对技术实行地方化的战略,使得我国的技术水平逐渐有所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也主要体现在有技术优势的产业上。

(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英国学者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和托兰惕诺(Paz E•Tolentino)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密切相关,它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在产业分布上,先是传统产业的产品出口,然后再延伸到高科技产业;在地理分布上,则是先在周边国家投资,再向更远的国家和地区投资。一直以来,我国广东等地的家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并由先前主要是对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逐渐向欧美市场甚至非洲市场的投资。

(4)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对六十多个国家1967至1978年间的对外投资流出、流入量分析后发现,一国人均GNP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与对外投资流入和流出有关。人均GNP较高的国家拥有的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都比较明显,并有能力运用区位优势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2006年,我国目前的人均GDP首超1000美元,根据邓宁的划分,人均GNP在400至150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且差额很大,这是因为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但没有实力形成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将朝着增长的趋势发展。

三、中日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1.中日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分析

(1)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日本企业一直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采取谨慎态度,传统的模式是逐级增加的策略,即前期投资较少,后期根据投资收益的具体情况逐步扩大投资规模。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逐渐成熟,部分日本企业也有采取“一步到位”投资策略的倾向。松下等公司还采取了“三步曲”的策略,即首先在目标市场上销售产品,引导消费倾向,再转让技术,最后才采取直接投资的方法。相比之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要“从容”的多,在前期分析有得可图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一般就会“一步到位”建立国外子公司。虽然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占有市场,但是日本企业的谨慎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投资主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国则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这是由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向国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实力的技术水平。而受国家大力扶持的国有大型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粤港地区由于国家政策比较宽松,开放程度较高,所以在地方省市自治区中拥有的境外企业数量是最高的。

(3)投资区域:日本企业起步早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由于文化差异较小,经济发展轨迹和水平相近,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则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且行业投向广泛,重点突出。

2.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投资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规划。投资地域过于集中在亚洲地区,且项目分布并不均衡,集中在中国较有实力的产业,不能很好地达到提升竞争力的作用。另外,由于资金限制,我国对外投资平均规模较小,因此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进入海外的非常少,且发展缓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面临着诸如国外政策法规、文化价值观不同和自身技术水平低、缺乏海外经营人才和资金实力弱的种种限制发展的障碍。

面对以上的各种问题,根据之前对日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给出以下建议:

(1)政府方面,做好企业海外投资的引导与监管工作。

(2)企业方面,首先要重视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面对国外政策法规的障碍,要知己知彼,认真学习和研究国际惯例、国外政策法规、加强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应对资金实力弱的问题,我们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国际融资力度,以壮大资产规模。

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规避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资源最优配置。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其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加强对外投资的效率,才能加速与全球化的融合过程,建立中国有竞争实力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杜奇华.国际投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3]唐礼智.国际直接投资经典理论评述及其衍生投资模式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5).

第7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就业

一、中国对外自己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相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活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存在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在2003和2004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为29亿美元和55亿美元。2005年较2004年增加1·2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从2002年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从27亿美元上升到265亿多美元,增长近10倍。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257亿多美元,同比增长229%。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55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亚洲和拉丁美洲,且集中于避税地

2004以后年亚洲地区投资存量下降,拉美地区比重上升,但亚洲仍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大的地区。2005年亚洲地区、拉美地区的投资比重分别为71%和20%,两者合计超过90%。2006年对拉美地区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为48%,对亚洲地区投资比重下降为43.4%。在具体投资地点上,多数企业都选择了避税地。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避税地的金额为99.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81%;2006年避税地投资额达到153亿美元,占比达到86.8%。

(2)对外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也和商业服务业

上述几个行业合计占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0%以上。采矿业主要集中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制造业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2005年,采矿业投资下降,商务服务业投资比重急剧上升,占到当年新增投资额的四成。2006年,采矿业投资额再度上升,占比达到40.4%;金融业投资比重大幅增长达到16.7%,商务服务业比重则降为21.4%。

(3)国有企业央企业仍然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但是国防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正在迅速增加

2003年,中央管理的企业占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以上。此后央企的比重开始下降,2004、2005和2006年该比重分别为83.7%、81.8%和82%,同时,地方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比重开始上升,2006年为18%。从投资主体数量来看,2006年国有企业占比为26%,私营企业占比为12%。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自然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为此,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建立稳定的国外资源供应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助于减缓中国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局面,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据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论,一国的出口与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是一种“注入”,出口的增加会带来国民收入数倍的增长。中国通过对外投资推进了对外出口的发展。此外,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办厂,能够做到迅速准确地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国内,从而减少了出口中的盲目性,及时输出国外市场适销的商品。尤为重要的是,在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在海外投资办企业,抵制了外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带动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避开一些国家所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三、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思路

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在推动企业“走出去”中的职能定位应该建立在以下目标上:以长远的发展规划为基础,通过超前的战略规划来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有力的优惠措施和服务手段来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有效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一个全面有效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综合实力,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制定全局性战略规划,加快对外投资立法。建议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财政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全国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着重从资源供给、产业升级、对外贸易等方面,将对外投资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有资源、有市场的国家去投资。建议尽快制定与国际法、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海外直接投资法》和《海外投资保险法》等相关法规,将现有的法规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事关总体规划、产业定位、优惠政策等事项都应通过相应的法律加以明确。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议政府对符合政策导向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均给予融资方面的便利。整合援外资金,将现有的对外优惠贷款、援外无息贷款和援助合资合作基金,整合成统一的低息软贷款。在业务品种上可进行项目融资等业务创新尝试,加强与东道国引资机构的合作,推进联合融资、平行融资和再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将可动用的外汇储备按一定的收益率贷给职能金融机构,充实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扩充资金来源。

(三)完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现阶段我国的投资对象国多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战争、内乱、没收、国有化及外汇禁兑、政府违约等种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为保证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利益与安全,鼓励它们积极对外投资,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风险担保制度。加强政策性业务的商业化经营,对每个项目都要详细研究其经济、技术、市场、财务的可行性后方可决定是否承保。鼓励开展业务创新,促进最大限度地利用私人资本。大力开展再保险计划,与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签订再保险合同,对后者为合格投资者的合格投资所做的保险提供再保险,最大限度地利用商业金融资本。

四、总结

总体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已经在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上调整,但是,不管是战略层面,还是核准与管理制度层面,以及促进政策方面,要有效地支持中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价值链延伸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还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目前在弱化对“走出去”战略的目的的表述,而强化战略实施手段的表述。弱化战略目的表述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准确把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不明确战略目的,具体的管理与政策是会出现偏差的。外汇管理已经极大地放松了,但是还并没有做到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完全可兑换。在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是可以作为提前推进的项目的。另外,对境外投资的管理

另外,中国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发起双边或者多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和签订,以及避免双重征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通过投资协定来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获得市场准入,促进投资的便利化,将是未来中国促进对外投资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卢力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阳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与策略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投资风险 防范 控制

一、投资风险的概述

1.投资风险定义

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也即以投资者为风险承担主体的风险。西方经济学家威廉•夏菩认为:“投资是为了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可能的不确定未来值而作出的确定的价值牺牲。”

2.投资风险的种类

(1)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情况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盈利能力的变化,从而造成投资收益水平的变动。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经营风险是指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如国家财政政策等。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上,主要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如企业投资项目的运营、控制能力等。

(2)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借入资金而导致经营收益产生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企业举债经营,借入资金需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财务风险的大小一般用财务杠杆来衡量。

(3)系统风险。是指市场收益率整体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动性,它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因而又成为市场风险。如经济荣衰,通货膨胀等。系统风险是企业自身所不能控制和影响的,很难被投资者预测,因此最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二、企业投资风险成因

企业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按照是否由企业决定,可以大致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

(1)购买力变化带来的风险。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期,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使同等价值购买力减少,造成投资企业的投资到期或中途出售时,所获现金的购买力下降,给企业的投资带来风险。

(2)利率升降引起的投资风险。利率受国家宏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即当银行利率下降时,企业投资报酬率上升;银行利率上升时,企业投资报酬率下跌,从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风险。

2.主观原因 :

(1)决策失误而产生的投资风险。许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由于事先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技术经济论证,只是盲目追求超额利润,不能正确判断投资时机,投资时机与市场发展往往不吻合,或由于自身素质较低,而出现管理混乱、资金困难、效益不好等情况,从而使企业投资蒙受损失。

(2)现行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首先,组织机构不完善,项目投资决策时,没有专门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并且,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要求,管理上也没有专职人员操作,最终使投资行为很难规范化、科学化。其次,前期工作质量不高,缺少周密的完善的决策程序、可行性研究不能满足定项目定方案的需要,市场预测和投资估算不准,可靠性差,项目前期计划管理不严,为后期项目的成功实施设置了障碍。

三、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投资对象的选择控制

企业在投资计划报送审批之前,必须对投资市场估计的合理性、投资收益估算的恰当性、短期投资的变现能力、收益能力等进行复核,特别是对于投资对象的各种风险应进行充分评估,然后,按照既定的对外投资审批程序,经过充分论证、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2.财务可行性分析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财务可行性分析制度,需要掌握被投资单位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防止各种大环境因素对投资项目造成不利影响;被投资单位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投资单位自身因该项投资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风险控制是财务可行性分析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控制方法,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3.投资的授权批准控制

为保证对外投资的有效性,降低投资风险,必须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保证一切投资活动都经过必要的授权审批程序,并根据这一目标设计相关的程序和制度,确保投资活动在投资的初始环节得到有效的控制,为以后各期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投资部或财务部具体负责投资意向的确定、初步可行性报告的研究以及投资方案经公司决策机构或权力机构批准后的具体实施。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我国《公司法》赋予了董事会投资方案决定权。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对公司对外投资业务一般具有投资计划的决定权,这意味着公司的权力机构所关注的是公司投资战略的确定,投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则分别有公司董事会和经理负责。

4.投资业务追踪分析制度

投资业务追踪分析制度包括两个阶段的分析:一是在制定投资决策之前,通过核查企业资金额,分析当前经济政策及未来走向,把握本行业及其他行业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和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的状况,在确定投资领域后,及时收集各种可能影响投资价值的信息,编制投资分析报告,提交企业投资方案制定部门,为确定最佳投资领域、选择适当投资对象和投资时机及降低投资风险提供帮助;二是在实施投资之后,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政策方针的调整、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使得投资的价值发生变化,因此,还必须重视对投资的追踪分析,并建立一套对外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将分析和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者和决策者,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或制定投资退出策略。

第9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文

【关键词】 对外并购 现状 市场绩效

兼并和收购通常被统称为“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资产或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当这种产权交易跨越国界的限制,涉及来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主体时,便成了对外并购。

一、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现状分析

1、中国企业对外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国际趋势上看,国际直接投资中并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近十年来平均达到60%以上。这种并购比重上升的趋势在中国也得到了体现,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并购所占的比重逐渐超过50%,对外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根据商务部2007年2月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简报,中国FDI流量数据,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趋势是:2000年以前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2000年以后增长幅度明显加大。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而对外并购额基本与FDI的发展趋势相似,并且占FDI流量的比重也处于上升的状态。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并购的投向地区与行业分布

根据商务部2006年9月公布的对外投资统计公报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并购的投向行业与地区分布的信息。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覆盖范围较广,亚洲、非洲、欧洲、北美的覆盖率都达到了75%以上。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投资范围已遍布世界各地。第二,从存量投向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分布看,多为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较少。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前十名分别是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美国、澳门、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苏丹和百慕大群岛。第三,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来看,商务服务业占了很大的分量,为40.3%,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并购的发展潜力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1.68%和0.59%。作为一个GDP总量排名为世界第五的经济体,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相符,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具体到对外并购领域,根据UNCTAD2005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考虑到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并购额度尚不足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那么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落后局面似乎可以理解。但是,波士顿最新的一份咨询报告显示,在对世界上13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RED)对外并购领域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GDP总量占这13个国家经济总量的29.4%,而对外并购数量仅占10.6%,不仅落后于同样人口众多的邻国印度,而且落后于南非、马来西亚。因此,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对外并购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没有达到相应的地位。

二、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市场绩效检验

1、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研究样本的获得

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拟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的市场绩效进行检验。本文共收集2001―2006年间涉及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对外并购事件29起,其中沪市11起,深市18起。对这些样本有两点说明:其一,在这6年内参与对外并购的企业还有很多,笔者无法收集到更加全面的数据,而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较为容易获得,将其作为对外并购企业的代表,也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其二,由于资源类企业的对外并购行为常常带有国家战略色彩,为了仅仅从经济角度考察问题,本章的样本数据没有将资源类企业的对外并购事件包括在内,所获得样本从广义上讲基本上是制造类企业。

2、数据处理的程序与原理

S.J.Brown和J.B.Warner(1985)所创立的标准事件研究法,堪称运用每日股价收益来衡量并购事件的宣布对参与方财富效应的典范,本文将依照标准事件研究法建立单因素市场模型。本文窗口期的选取是综合考量国外同类研究的经验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现状之后确定的。根据事件研究法的要求和通用技术,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期一般超过100天,且不与窗口期重合,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本文实际的基础上,本文确定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期为(-150,-20)。

2-1式中,Ri,t代表样本i在t天的收益率,由该股票在t天的涨幅来表示,Rm,t代表t天市场的综合收益率,如果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则用上证综合指数在t天的涨幅来表示,如果该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则用深圳成份股指数的涨幅来表示;εi,t是残差项。αi和βi分别是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此模型实际上是CAPM模型的应用,也是事件研究法中最常用的模型。采用单因素的市场模型虽不是理论上的最优选择,却是现有条件下较为方便、较为现实的选择。

后续的数据处理过程与检验方法如下。

(1)事件定义为对外并购事件的发生,事件发生日定义为时间0(事件发生日即公告日),事件考察期(即窗口期)为(-20,20),即事件发生前后20个交易日,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期为(-150,-20)。

(2)计算每个样本在(-150,20)每日的实际收益率。第i个样本在t日的实际收益率定义为:

3、结果输出

运用统计软件根据上述原理对数据(本文中的原始股价数据由天相投资分析系统直接导出)进行处理,最后给出所有样本在(-20,20)内每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t和所有样本在(-20,20)内每日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CAARt。计算步骤由于处理程序烦琐,数据处理量过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一一列示。

可以看出,在样本总体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方面,在41个事件窗口期中,有29天平均超额收益为正,12天为负,平均超额收益为正的天数远多于为负的天数,说明样本总体在窗口期的平均超额收益应为正。在平均超额收益为正的29天里,-7日、-5日、5日、10日的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为0.004728、0.004332、0.005678、0.004311,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t检验;-19日、-10日的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为0.00825、0.009251,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t检验。在平均收益为负的12天里,其平均超额收益均未通过t检验。以上分析说明,在样本公司对外并购宣布的事件窗口期(t=-19,-10,-7,-5,5,10)里,存在显著为正的平均超额收益。

在样本总体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CAAR)方面,在41个事件窗口期中,平均累积超额收益均为正,且有40天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5%、10%的t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总体在(-20,20)内的平均累积超额收益为5.71%。

三、结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国内市场的并购重组绩效,特别是对于事件的研究法来说,普遍呈现出目标企业受益,收购企业受损的现象。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并有加速上升的迹象,对外并购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与对外并购不仅国际上地位不高,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没有取得领先地位。

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涉及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对外并购活动进行实证检验,从结果输出上看,样本总体在窗口期内有着显著为正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和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企业,其对外并购从整体上给股东带来了正的超额收益率。这种并购方取得的正的超额收益与与国外的部分研究结论相符,但与众多针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并购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由于一项并购交易是否创造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易的动因,因此,并购动因的不同造成了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优于国内市场的并购。

出台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并购,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即使企业的对外并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种鼓励和引导的理念也应该树立。

当然,鼓励措施不应针对个别企业,而应该以制度建设为主,主要从改善政策环境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入手。在政策环境方面,应坚持在审批程序上提高效率,将能够下放的权利充分下放,企业是否参与对外并购,应该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决策,而不应该由政府代为判断;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方面,作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组成部分的股权分置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经理层的管理和控制来说,则更需要加强独立董事的作用。这对于抑制经理层的不良扩张动机是相当有效的,不仅适用于国内并购,在对外并购中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 S.J.Brown,J.B.Warner1985.Using Daily Stock Returns:The Case of Event Stud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4.

[2] 任淮秀:兼并与收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任淮秀:国际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