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信息资源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资源概念

第1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摘要:信息资源共享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归宿,推动着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实践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在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转型

信息资源作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资源,从本质意义上讲是指经过筛选、组织、加工等环节可以存取和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富于时代特征的概念。人类最初的文献可以看作最早的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则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明显的信息技术特征。它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共建共享的明显趋势,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运作与服务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

1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深入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1.1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首先,信息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在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利用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使不同的利用者在同等程度上共享一份信息资源,并且可以不断地反复利用、复制、传递和再生。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本质属性。其次,共享是缓解信息资源有限性与信息需求无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从图书馆的现实来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始终是无限的,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一个图书馆只有与其他区域、其他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信息资源的总量和传输效率,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无限性信息需求。

1.2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嬗变过程,反映了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过程。藏书建设自图书馆产生就开始了,比较系统的藏书建设概念则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图书馆系统地规划、建立、组织和发展藏书体系的全部工作。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界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这一概念更能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实质,特别是在国家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的推动下,文献资源概念迅速取代了藏书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三者并存的局面,于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基本同步,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大致经历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的终极追求

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最大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在每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现实目标,作为一种最终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5A理论”,即任何用户(Any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informationresource)。“5A理论”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在历史的每一阶段又是部分地可以实现的,它是图书馆事业永不衰竭的奋进动力,又以每一阶段的具体实践成果让用户在文化、精神、知识上受益。

2公共图书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路径

在全社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是保障用户获取信息基本权益、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构成和主导力量,要以实践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积极实现组织管理、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的转型,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探索了经验。在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探索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协作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本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公共图书馆由图书文献借阅中心向信息服务中心转变。

2.1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区域信息资源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各地公共图书馆要带头突破信息资源系统之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倡导建立当地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文献信息协作网,并发挥好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可以探索开展三个层次的合作。一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包括上下级馆之间的合作、同城馆之间的合作两个方面,在图书文献资源的调配、捐赠、通借通还、文献传递、总分馆建设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二是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间的合作。在硬件方面,可以实现三者的合署办公和相互依托;在软件方面,可以实现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尤其对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网络设施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共享工程现有的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如读者可以远程登录图书馆OPAC系统,实现书目信息检索及各种数字资源的下载,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三是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图书馆的合作。三方在联合购买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此外,还需广泛开展与情报所、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图书馆的合作,如果不具备馆际互借条件,也可以先建立联合公共目录,为读者提供所需文献的馆藏地点。在文献信息协作网内部通过统一订立或分层订立合作协议,将合作关系固定化、制度化,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人力、资金和组织等保障措施,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利益平衡与制约机制,从而为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基础。

2.2建立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

共建信息资源是共享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共建可以达到统一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成本、优化信息资源结构的目的。

2.2.1共同谋划信息资源布局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共同研究和决策,科学确定区域内信息资源合理布局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编制信息资源布局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规定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完备程度和各层次信息子系统的具体目标,提出各系统各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分工协调的任务与要求。

2.2.2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应共同建设由各自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目录联合构成的本区域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使广大用户能够快捷方便地了解当地每一种文献资料的收藏处所和流通信息,为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资料和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建立联合目录的前提条件是制订统一的编目标准,形成格式形式规范的MARC数据,这样才能实现联合目录的检索,当然也需要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技术上的兼容才能实现无缝检索。我国现有的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地方馆联合采编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几个编目中心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对全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不利,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

2.2.3联合购置数据库直接向数据库生产商或数据库服务商购买数据库产品或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数据库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光盘数据库、单机版数据库、网络版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联合购买和共享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都能以较少成本拥有数据库资源,提高了图书情报机构的成本效益。

2.3建立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

2.3.1实行同城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在加入文献信息协作网的同一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建立一卡通服务机制,即用户凭借在中心馆办的借阅证可以在任何其他的同城图书馆阅读和借阅图书文献资料,对借阅用户实行通借通还,用户可以就近借书、就近还书,享受最大便利的服务。

2.3.2开展馆际互借通过馆际互借共享他馆资源,是弥补本馆资源相对不足的最有效途径。联合公共目录和协作组织内部的联合目录对馆际互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用户提出申请的非本馆馆藏文献,文献请求馆可以通过查询目录获取馆藏地址,向文献提供馆发出借阅信息,文献提供馆根据双方协议条件提供借阅服务。

2.3.3电子文献传递电子文献传递指以电子的方式请求文献和传递文献。

因特网为文献信息的电子传递提供了有效的传输途径。传递方式通常有传真、E-mail、FTP传输、从数据库下载等方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开发的Ariel目前是许多图书馆和商业文献提供机构进行文献传递的主要手段,我国内地许多图书馆都采用了这一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着公共图书馆的变革,公共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必须走共享发展之路。要真正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

机制,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强化共享理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立法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各级政府要把信息资源共享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技情报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费条件。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知识、信息保证。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第2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化监理 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grating, 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 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 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 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 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第3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资源体制 模式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1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

目前,公共信息资源尚无一个公认的概念,纵观国内外学者及行政机构等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狭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即是政府信息资源,而另一种更加广义的观点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内涵应大于政府信息资源,即包含政府信息资源在内的任何产生并作用于公共领域的信息资源都可视为公共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 发展 ,仅靠政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广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乃至私人 企业 开始为公众提供信息。显然,单从政府角度来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认为,公共信息资源是产生于社会领域并能为公众所享用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信息资源。这里所说的公共物品特性,是指它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除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点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公共信息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工作、 教育 、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方方面面,政府十分有必要公开这些信息来满足公众对其的需求。

因此,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公开性。其次,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的 经济 、 政治 、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为社会各项事务提供信息支持,具有十分广泛的适用面。所以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基础性。再次,公共信息资源还具有公益性特征。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社会组织要免费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为公众提供,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1.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鉴于人们对于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界定,对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一部分人仍从政府的角度理解,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即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但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产生主体范围的扩大,数量的急剧增加,显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单纯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来解释。结合公共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公共物品的特性,文本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理解为:政府或第三部门等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组织,为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而对其进行的收集,加工,整理,组织,提供等活动的过程。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客体

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定有它实施管理的一方与接受管理的一方。也就是说必然具备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很明显,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无疑是公共信息资源本身。而我们主要要讨论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活动不仅仅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不仅仅将公共管理活动等同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而是将公共管理看成是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多元主体共同组成的复杂 网络 的治理,是由公共部门、准公共部门及部分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私人部门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与产生领域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但我们所认同的这项管理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一性的,它应包括一切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组织或机构等。也就是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应由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这三方共同组成,而在其中,以三者所占比重来区分其主次。

2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应当是多元化的,而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第三部门以及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f3辅助,企业参与的管理体制十分有利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

2.1政府主导

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政府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资源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 法律 法规条例,医疗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等,都是社会公众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于此类信息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有效地管理好政府信息资源,及时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都是衡量一个政府能力的关键指标,而政府对于其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是责无旁贷的。

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势必要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总揽全局。政府在其中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全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作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划和配置。这一机构应当聘用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提供等活动。

(2)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利用与获取,防止出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浪费、不公开等社会问题,尤其要注重 金融 保险、教育、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等信息问题比较严重的公共领域的管理。

(3)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方便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要做到规范化,政府设立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作为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窗口,通过建立信息中心或官方网站等途径,为公众搭建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平台,以便更好地进行信息服务。

2.2第三部门辅助

第三部门,亦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除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企业)之外的组织或部门。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 医院 、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 体育 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门在其自身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相关信息,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以及它的非营利性则决定了这些信息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其自身所产生这些的可公开、可供公众利用的信息也属公共信息资源范畴。第三部门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参差不齐、分布分散,加强第三部门对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也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完全可以并且有理由加入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帮助政府进行管理。

2.3 企业 参与

科斯的经典 论文 《 经济 学的灯塔》中的研究表明,一向认为必须由政府经营的公共产品也是可以由私人提供和经营的。同时,私人部门的一些信息也内在的具有公共信息的性质,例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市场交易信息等都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可见,公共信息资源并不是与企业毫无关系的。

但是,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其对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非常小的。有些企业的信息是政府强制规定要求公开的,如食品的原料、配料,药品的成分、副作用等,但涉及企业内部技术等的商业信息则不属于公共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产生的一些公共信息,这些公共信息仅是以“副产品”的形式被顺带生产出来,而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少兴趣来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部分信息资源。我们所说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中来,是说企业作为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类主体管理好其自身所产生的公共信息。

3构建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3.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是一种微观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社会各部门、各机构对自己所生产的公共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保存与提供等活动。就政府而言,各个政府部门、机构在日常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活动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信息,而这种分散式管理就是各部门自行管理其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信息。

第三部门所涉及的社会组织是十分庞杂的,它们在社会活动中也会生产出繁杂的公共信息,对于这些公共信息,各部门则要配备专人来进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公共信息有时作为一种“副产品”被生产出来,这些信息中的一部分是公众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比如药物的成分与副作用的这一类重要的信息。可见,企业也完全有必要将自己的这一部分信息管理起来。

可见,分散式管理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但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范与监督下,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才可以顺利实施。

3.2集中式管理模式

集中式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模式,在整个社会领域中,主要在政府和第三部门两个领域中完成。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一机构除了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外,最主要的是要对各政府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各政府部门将其所产生出来的公共信息上传到这一集中管理机构,由该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加工后,通过官方网站提供给社会公众。

在第三部门中,公共图书馆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在信息的管理上,具有人员、技术、设备、环境等一系列的优势,因此,由各地区的省级图书馆管理第三部门其他组织的公共信息资源是十分适合的。各地区省级图书馆作为第三部门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导,定期收集、整理、加工第三部门中所产生的公共信息,这些庞杂的公共信息就不会再另我们感到头疼,同时,对于企业中所产生的那一少部分公共信息也可以由当地的省级图书馆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也可以克服企业中的公共信息太过分散而不便管理的难题。各地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查询网站或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为公众进行信息服务。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与集中式管理模式分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管理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4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政府;信息资源;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N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99-03

1 引言

开发与利用好政府信息资源这一新兴的信息资源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笔者结合“云计算”这一全新概念探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无疑为本领域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

2“云计算”概述

2.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未来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以其资源动态分配、按需服务的设计理念,具有低成本解决海量信息处理的独特魅力。正是基于此魅力许多IT巨头如IBM、Google等正在使用云计算的概念兜售其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令多家IT巨头为之疯狂,那么何为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2.2云计算的几大形式

目前,云计算的具体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如表所示。

2.3云计算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计算模式,云计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便捷性。云计算只要求浏览器终端设备,而不需要高配置的电脑或部署服务器,软硬件也不需要进行的维护和升级,用户可以像用水和用电一样用IT。

(2)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

(3)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可以像自来水、电那样计费。

(5)极其廉价。“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企业无需负担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同时,“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

3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3.1目前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足之处

(1)政府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由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信息量分布和网络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极不均衡。

(2)政府信息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这就使用户需要浏览许多网站才能查到相关信息。同时,大量的垃圾、无用、有害等不良信息在网络中横行进一步加剧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难度。

(3)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政府信息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与配置体系,不同的信息者的信息重复率高。用户往往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造成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利用,大量重复、单一的信息资源占用了宝贵的网络空间。

(4)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缺乏政策与法律环境。由于信息产业问题非常复杂,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需要依靠法律控制与政策法规的调控。目前我国法律、政策和法规环境不是很理想,缺乏网络信息开发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影响了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

3.2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云”化

从之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笔者尝试用云计算来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终端信息资源“云”化。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7]。将大量数据挂到“云”端,用户无论身处何地,使用何种终端均可方便、快捷的访问到所需信息。从而使资源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均衡。

(2)服务器端信息资源处理能力扩展化。随着无线传感网络(WSN)的发展,人们将进入“物联网”的时代。依托云计算的海量云存储与强大的计算能力,服务器能够处理用户终端设备交互的大量语境(Context)信息,进而实现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导航,提供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云端海量信息+云计算=>用户所需知识”的最终目标。

(3)“互联云”。未来的互联天空中将布满各色“云”―高校云、企业云、政府云、国家云,大量的私有云与公共云使得网络的面貌焕然一新,网络将真正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 云端信息资源流动架构模型

本模型利用云计算平台的强大处理能力来大幅度地提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绩效。最上层是云端资源服务层,提供自助服务门户、业务和应用平台等;下一层是管理中间件层,提供业务逻辑控制;最底层是物理信息资源层,包括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等并提供硬件和应用虚拟化,如图1所示。

4.1 物理信息资源层

本层为系统的基础层将各类异源信息注入用户云端,使其形成统一数据源。通过电信网络存入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存储空间为接下来的服务实现硬件和应用虚拟化及其管理接口。其主要目的是将异构的信息资源整合成相同类型的资源池,以便创造协同的工作基础。

4.2 管理中间件层

管理中间件层处于资源层和服务层之间,它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实现的核心层。该层主要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运用。

4.3 云端资源服务层

服务层是3层结构模型的最上一层,它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实现层。该层主要是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实现平台,帮助用户实现以下功能:

(1)自助服务门户: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助申请计算资源;平台根据SLA和用户付费情况,决定审批结果

(2)应用和服务管理:应用管理;服务计费,SLA等;动态分配服务资源。

第5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97-02

一、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

1.商业数字图书馆。本文所指的商业数字图书馆是由独立的组织或企业通过购买、交换等手段将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并加以转换、描述,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贮,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用户提供数字信息服务以实现企业商业目的数字图书馆。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和Google数字图书馆等。

商业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内涵:第一,商业数字图书馆是为了实现和保证整个企业的利益,由组织或企业实施的一种以私利为主,可能附带有公益性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赢利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公共性和公共利益居于次要地位。第二,商业图书馆都是作为一种赢利性的事业而存在,它创造经济价值,主要由独立企业或组织拨款建设,所提供的服务基本要收取费用,即使是以免费服务的形式,也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企业利益补偿。第三,商业图书馆服务对象针对性强,大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供有较高知识含量的专门服务。

2.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由于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与“建设”的集合概念,本身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多维性和不确定性。对信息资源认识上的模糊性,也导致了在对信息资源建设概念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目前,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网络环境下对商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就更无法达成共识,曹作华把“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分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两部分。而情报界所说的信息资源建设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即数据库的建设。

二、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分类

1.规模模式。按服务对象所处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商业数字图书馆。所谓世界级商业数字图书馆就是指那些受网络技术影响较大、技术先进、电子化或数字化程度高,面向全球用户服务的商业数字图书馆。如GooSe数字图书馆。国家级商业数字图书馆就是指那些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全国用户的商业数字图书馆。如CNKI数字图书馆。而地区级商业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指为某一地区用户或某一系统内用户服务的商业数字图书馆。主要服务于某些特定行业的商业数字图书馆,也可划归到地区级商业数字图书馆模式中。

2.占有模式。按照商业数字图书馆是否拥有数字资源版权或者网络传播权,可以分为拥有模式、存取模式和拥有与存取共存的混合模式。所谓拥有模式就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占有图书版权或者数字图书的网络传播权。所谓“存取”模式,商业数字图书馆按照相关协议,一定期限内获取数字资源的网络传播权。混合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选择拥有与存取并重的资源占有模式,这也是在资源共享时代大主题背景下产生的。

3.获取模式。按照商业数字图书馆获取数字信息资料是否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分为无偿获取模式和有偿获取模式。无偿获取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公开免费获取一些数字信息资源的模式。有偿获取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付出了一定经济成本,或是进行某种利益交换的而获取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通常可分购买模式和交换模式。

4.创建模式。创建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本身是否参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可分为自建、他建和共建共享模式。自建模式是指一些商业数字图书馆根据本馆自身的需要,本馆自己加工、开发一些具有本馆馆藏资源特色的专题数字据库或网络信息资源(重点学科导航等)。他建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为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的需要,委托具有一定数字化加工能力的专业机构对馆藏中非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而获得信息资源的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则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与其合作方共同建设共同享用数字信息资源而获得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

5.月艮务模式。服务模式是指商业数字图书馆采用何种服务手段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模式。一般分为常规服务模式和特色服务模式。商业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常规服务包括常规信息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传递服务;信息导航服务等。商业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特色服务包括基于“推”模式的网络。信息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等。

三、商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1.用户因素――用户至上。商业数字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必须考虑人的作用,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查寻信息的兴趣、偏好和行为来选择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商业目的。

IS0900h2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八项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用户为关注点”。具体含义就是“组织依存于用户,因此组织应当理解用户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用户要求并争取超越用户期望。”这是对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质量评价的最高要求和最好评价。数字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需要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

“高度关注用户”就是要使一个企业及其战略经营单位都要准确识别用户,知道本企业及其战略经营单位的用户是谁,用户有什么需求,并对用户需求进行量化描述,进而通过对用户需求满足程度现状的测评、分析,了解与用户需求的差距,明确用户不满意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改进,提升用户满意水平。

数字图书馆用户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用户,由固定的持证用户转变为带有虚拟特征的网络用户。图书馆用户的群体概念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信息用户的范围与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户的需求与利用习惯越来越复杂化、个性化、多样化。

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选择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创新活动,其基本特征中有许多方面与用户有关,如关注用户,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创新要求企业了解自己的用户,对用户需求的变化给予迅速回应,以用户化产品来满足用户,为用户创造最大价值,甚至帮助用户取得成功。

2.市场因素――充分实用。高度关注外部市场,在企业外部存在着一个可以出售本企业特有的优势、能力或能力要素的市场――不完全市场。不完全市场意味着竞争}生均衡的基本性质不能得到满足。问题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市场构成从本质上就是不完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体现由不完全向完全的努力而已。正是这样的一个不完全市场

可以实现本企业特有的优势、能力或能力要素的出售,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结构的变革。企业进行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设计创新,一定要考虑到数字图书市场需求情况,将能够引导市场需求和影响市场价格。

企业选择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要能充分满足信息用户的现实需求,如信息检索、浏览、查询等,为此需要结合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和现代技术手段,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充分满足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用户利用信息的现实需求,选择充分实用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3.信息因素――发挥优势。高度关注信息,建立一整套出色的价值捕捉机制或利润模型,能够从市场信息的洪水中找出市场的信息盲点,并把这些市场的信息盲点挖掘出来,善于发现他人决策的错误背景,从而抓住这种市场机会。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过程,就是发现企业新的商业模式的过程,也就是在混沌中建立新的市场秩序和创立新的市场竞争规则的过程。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管理顾问理查德・福斯特与萨拉・卡普兰(Foster&Kaplan,2001)指出,“创造性破坏”决不应是管理者行有余力后才去做的事,它应该成为日常的、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如果管理者没有极大地关注“创造性破坏”,其他的管理活动都可能成为无用功――说不定哪个早晨醒来,管理者发现他的公司已经被市场彻底地“破坏”了。当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推出后,Yahoo并没有马上跟进,但在Google陷入与出版商的版权战争之中,暂停进行数字化工作之际,Yahoo于2005年1月3日宣布了其数字图书馆计划,并采取了不同于Google版权处理模式,试图在商业数字图书馆领域取得先机。

企业在选择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时,为了争取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除关注市场,要努力发挥本企业的优势,还要注意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信息资源建设模的设计与企业的产品策略、资源获取策略、服务策略结合起来,以使得产品和服务具有特色,增强企业竞争的整体优势,以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Google商业数字图书馆选择向用户提供免费检索利用数字图书服务,与Coogle强大的搜索服务能力密切相关。

4.企业制度文化因素――增加赢利。高度关注企业内部制度与文化,要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能够支持和强化企业运行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文化,要有人文的思想和视角,包括良好的经营理念、创新的变革精神等。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级管理顾问理查德・福斯特与萨拉・卡普兰(Foster&Kaplan,2001)认为,为了确保公司按市场“行为风格”行事,高层管理必须持续不断地改变公司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其特点是创造和破坏放在优先地位。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1999)强调,商业模式的推行过程是“精雕细琢的,即建立灵活的结构和开放的文化,关注主动性的战略执行,并将它们与组织的整体愿景整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郭亚军.肖 强.商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4).

[2]游丽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4-25.

[3]毛垣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6-22.

[4]Retrieved December 23,2002 from alexia.lis.uiuc.edu/sloan/eref.htmI.

[5]ISO9000:2000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EB/OL]. 省略/news/NewFile/2005109164008.htm.

第6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构建

前言:虚拟仓储网络系统即向用户开放的集成、门户式信息资源平台,其通常由信息源、信息获取器、信息管理器、元数据库、客户端共同构成,对提升信息搜集效果,缩减信息查询时间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由分布于互联网各角落的具有相同或相似主题资源构成,表现出虚拟且随着时间而变动的形式,但对系统终端用户体现出较强的整合性和稳定性的系统,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网络资源提供商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集成形成的虚拟资源仓储系统,可结合用户需求提供专项的信息服务[1]。所以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具有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决策支持,将网络中处于分散状态的主题相关信息和数据库进行虚拟的集成、筛选特定网络信息等特征,其利用分类镜像站点组成处于静态的、具有整合、虚拟导向、时间相关、时效、共享、详实、结构化等特性的虚拟网络仓储,可见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不仅可以有效的将网络中的科技主题信息有效的集成,方便用户查询,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用户通过报纸、书籍等途径的相关信息查询成本支出,使传统媒体手段信息不足的缺陷得到有效的弥补,所以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另外,现阶段应用的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可分为虚拟型、集中型、部门分散型、分配型、双层型等不同的类型,使满足用户进行信息分类检索、打印要求,完成新的资讯收集、管理、分散或集中仓储等成为可能,这也为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提供了可能[2]。

二、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分析

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通常由网络信息获取元件、网络信息管理与案件、信息目录元件、虚拟网络信息仓储和仓储描述构成,使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抓取、清理,并在输送至信息仓储后得到选取、抄录,使仓储管理人员获取用户科技咨询相关的信息内容及内涵,并将其存放在信息元数据库中,对用户描述仓储科技信息,达到用户科技咨询的目的,使传统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分散影响咨询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3]。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即以虚拟为主的信息资源对网上或内部的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集中和有效的更新,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构架以满足用户科技咨询的需要平台,此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咨询用户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查询等服务,而且可以将网络上分散的与科技查询相关的信息或数据库有效的虚拟集成,科技咨询服务人员凭借其专业性和经验对集成内容的有效筛选,使网络信息源的整体得到优化,然后以处于静止状态的学科分类信息源列表的形式向用户呈现。这种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将网络中的科技主题信息有效的集成,用户可结合实际需要迅速的查询相关信息,使过去用户通过报纸、书籍等途径查询信息在成本、时间等方面的消耗得到缩减,而且所获取的信息相比传统媒体手段更加全面;另外,在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中科技信息可以按照其在名称、育种、专业等方面的性质得到有效的分类,而且可以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科技咨询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在提升资源共享程度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实质上是在有效资源的基础上,缩减查询的范围,使查询的响应时间更迅速。现阶段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在收集过程中要对各学科科技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在信息分类时通常按照学科或学科组合的形式分成综合性全文、综合性文摘、数学专业、理化专业等大量的数据库,然后以科图法学科二级分类作为标引,按照语言、资源类型、学科等实现科技信息的检索,可见此平台可以完全针对用户的咨询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某用户希望获取生物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其可以直接利用虚拟仓储中的生物导航页面检索大量中国生物相关期刊、信息数据等数据库,咨询的效率和质量等均得到保证。

目前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咨询服务平台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应用,例如萍乡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萍乡制造业信息化资讯平台,其基本原理与咨询过程等与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高度一致,而且应用的效果较理想,可见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咨询服务平台在推广应用的同时具有优化和深化的巨大空间。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的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对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所以基于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的服务效果,应积极推广相关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茜,胡正银,邓勇.利用虚拟网络信息仓储系统概念构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J].情报科学,2013,07:761-763.

第7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搜商;互联网搜索;图书馆服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一、从智商、情商到搜商

(一)发源于国外的智商和情商。搜商是指人类在搜索信息和知识中所具有的一种智力能力。它不仅应该成为现代社会所有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智力能力,更应该成为以文献信息搜索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读者服务所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1]。由于搜商是在智商与情商之后出现的人类第三种智力能力,因此,在探讨搜商时就很有必要先了解作为人类前两种智力能力智商与情商的相关情况,并以此作为搜商研究的先导。其中作为反映人类智力水平的智商出现的最早,是由法国试验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和其学生在一个世纪前所发明的。它是通过一系列相对标准化的智商测试来测量人类在其成长的各个年龄段时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是通过智商测试得分来作为衡量人类智力水平的标准。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首先提出了情商的概念[2]。此后由于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出版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使得情商成为引发全球热议的话题,加之此后他连续出版的《情商实务》和《最根本的领导力:情商的威力》等情商专著,使其被誉为“情商之父”。由此可见,智商和情商都是由国外的心理学家所发明。

(二)发源于中国的搜商。自从人类进入到21世纪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代表性技术。同时,随着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人类在喜庆信息资源终于不再匮乏的同时,又遭遇到所需要的信息检索却由于信息的大量增加而变得愈发困难的困扰。因此,如何通过互联网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不仅成为各类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读者服务所必须要掌握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内容,而且也成为所有网络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的大环境下,由中国人发明的搜商概念应运而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中国著名国际营销讲师黄泰山率先提出了搜商的概念。在其出版的《我的搜主意比你多》一书中,其搜商理论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大量搜索案例的形式予以展示,成为搜商研究的重要著作。黄泰山还给出了搜商的公式,即:搜商=搜寻意识*智商*情商。他将搜商与智商和情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搜商更多的是通过搜索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作为著名网络搜索公司中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陈沛出版了《搜商:人的第三种能力》一书,提出了另一个搜商公式,即:搜商=知识/时间*搜商指数,其中更多地强调搜商是获取知识的能力[3]。搜商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人对于人类智力研究的重要贡献。

二、人类3大智力能力的对比

尽管搜商与智商和情商被并称为现代社会人类的3大能力,然而它们的本质特征却截然不同。智商是人们的智力思维能力,即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演绎、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情商是人们调控情感的能力,即人们在调控情绪、表达情感、坚定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情绪情感的能力。搜商是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搜索能力,即人们在建立搜索意识、具备搜索能力、获取搜索结果、缩短搜索时间,以及与社会平均搜商指数相比较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对信息和知识的搜索能力。搜商显然不同于智商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情商的情绪能力,它的本质特征是搜索能力[4]。从搜商的字面意义上看,“搜”就是“搜寻”的意思,“索”就是“索取”的意思,所以,搜商的含义就是代表采用搜寻的手段,目的是索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搜索的过程必然是通过某种手段、工具、途径、方法去查找和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要找到所需要的答案,用以解决问题。搜商着重强调的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最准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智商和情商所涉及不到的检索效率和检索质量问题。搜索的行为与其所使用的工具、技术、方法和经验决定着最终搜索的效率和结果,而高吻合度和高效率获取的信息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所以,搜商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以快取胜、获取信息资源的利器。

三、反映搜商搜索能力的主要指标

反映搜商能力的指标有多种,而最主要的指标就是搜索准确性的相关指标[5]。其中包括准确搜索内容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内容,而不是那些不需要的、同时又是具有干扰性性质的噪音信息资源内容。当然最好是完全吻合的内容,其次可以是部分吻合的内容,再次是少量吻合的内容,要尽量排除不吻合的内容,即所谓噪音内容。准确搜索类型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类型,而要摈弃不需要的信息资源类型。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地图、卫星地图、电子论文、学位论文、课件、随书光盘、研究报告、科学数据、三维虚拟资源、摄像头在线直播等信息资源类型。准确搜索格式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格式,而要排除不需要的信息资源格式,如PDF格式、DOC格式、PPT格式、TXT格式、EXCEL格式、地图格式等。准确搜索数据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据,而要排除不需要的信息资源数据。如精确的统计数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所需要特定历史时期的数据等。准确搜索时效指标,即要求搜索到的是所需要时效内的信息资源,而要排除那些失去时效的信息资源。如即时信息资源,包括即时变化着的信息资源,如互联网上的实时统计数据信息。最新的信息资源或统计数据,或所需要时间段内的信息资源或科学数据。

第8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整合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简析

目前,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理解不一,若从字面上理解,网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网络化,其含义也就应该是指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信息资源网的普及程度。但从概念界定的角度看,这一说法还不能算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所谓网络信息资源,就是指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将各类信息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形式并有计划、有组织地上网,以期通过网络巨大的辐射力和扩张性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共享信息资源。

二、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平台

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充分挖掘信息集合中的信息内涵,并将其加以整合、揭示,全面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同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也可有力地推动信息服务的发展,为社会各界搭建新的信息获取平台,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窗口,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有利于加强信息资源过滤,减少信息污染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是超越国界、社会制度、文化的虚拟的信息资源,而且任何用户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网络信息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资源缺乏必要的过滤,内容非常繁杂、混乱,缺乏规范、精度,信息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对信息资源进行去粗取精的过滤式的组织,减少信息资源污染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解决信息资源分散性和用户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矛盾

随着科学与技术向高度专门化和综合化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综合化的特点,他们更需要内容全面、类型完整的信息。但是,现有的网络检索工具,搜索范围覆盖面广、专指性差,信息用户在检索信息时完整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难以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过滤和筛选。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使信息用户快速获取系统有用的知识信息。

4 有效地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鉴于目前在网络上还没有形成非网络环境中的社会评价和控制机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对网络中信息资源进行评价,指导用户更好更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标准包括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独特性及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

5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孤岛”及其形成的数字鸿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互联网信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尽管搜索引擎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网络数据中检索出符合特定规则的信息,但其通用性特征也使得在信息的重复度、权威性以及正确性方面缺乏可靠的保证。建立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把原本分散、无序的各类型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极大地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内容

1 基于知识体系的资源整合

要求建立独立的数字整合平台,将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联接到整合平台中,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实现知识体系的信息资源整合是一种新的数字资源无缝链接整合软件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开放的统一资源定位器(OPenURL)标准的上下文相关的参考链接系统。它可以把不同来源和不同通信协议的信息完全融合,使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数字资源实现无缝链接,实现在异构的分布式信息系统之间的无障碍导航。目前数据库已经采用了SEX技术。

2 基于OPAC数据库系统的资源整合

将数字资源整合到来源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上。主要是通过执行系统协议聚合不同来源信息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建立整合检索系统的方式实现的。平台系统将各级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可共享的信息资源加以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检索服务,使用户通过一个统一的查询界面便能查到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

3 基于网络数据库资源系统的整合

借助于数据库系统的整合功能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某种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协议和接口连接部分异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界面、统一检索平台、统一用户认证和同一检索提问式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一站式跨库交叉检索,按一定的顺序要求显示检索结果,并能排除重复的检索结果,提高用户检索效率和检索方便性。目前常用的数据库动态访问技术有:公共网关接口(CGI)、采用扩展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WebServerAPI)、ODBC技术、基于ASP和PHP技术的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JSP/Servlet和JDBC技术及基于JA-VA技术的信息来源平台数据访问的系统等。

4 建立开放信息资源系统

用户面临的是一个分布的信息环境,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和未来的、自建或引进或链接的、采用各种技术平台和数据模式的资源与服务系统,无论这些系统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了支持用户在分布环境中搜寻、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个性化门户需要能够对分布和多样化的资源和服务系统进行搜寻、调用和集成,支持互联网操作和整合处理以及相应的集成管理,形成逻辑的集成服务。

第9篇:信息资源概念范文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环境逐步完善与丰富,以多媒体教材、多媒体信息资源管理、多媒体信息资源应用为主要功能的教学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的建成,为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形成正在逐步引向深入。随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发展到多媒体网络教学,出现了质的飞跃。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其中教与学的理论指导是统帅,教育技术、教育信息资源、系统方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最优化教学效果是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中更注重教学设计。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1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所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教师主导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品的性能不断提高,价格的不断下降,我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将会更好地应用于学校教学、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培训。

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和控制型等类型。

1.示范型模式适用技能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示范模仿的标准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规范行为;教师指出标准规范行为的要点、程序、组织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学生掌握要领,模仿练习。例如在学习音标时,可从网上下音标发音软件或用光盘让学生观察发音部位并跟读模仿发音,教师纠正错误的发音。

2.逻辑归纳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若干有关科学的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教师借助事实、情景进行概括归纳,显示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学生观察事实、现象,认识事物特征,识记事实,理解概念。

3.逻辑演绎型模式适用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典型的事物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此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理解原理,推广应用。

4.探究发现型模式适用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供思考、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设疑,引导思考,激发争辩,总结概括;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

5.练习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种可观察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资料;教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来描述被观察对象,以加深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学生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描述被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