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汉语言文学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方向

第1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胜任力;汉语言文学;教改模式;应用研究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关注知识分子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迫切需要从人才目标、培养理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满足新时代语境下的改革诉求。

1任力理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斯宾塞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将人的素质比作一个冰山模型[1],为胜任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点。知识、技能作为“基准胜任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倾向于文化修养与人文素养,注重品德修养、文人情趣的积累。面对社会文化转型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要从自身学科定位上,突出中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中文人才要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说话、能写作。为此,立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从倡导学生实践能力养成上,注重知识创新、强调沟通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究知识传承与获取的辩证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任力导向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模式构建

胜任力模型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打破传统片面追求“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育格局,立足于教学过程,从对文学经典知识的学习与传承中,优化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知识体验中来接受和内化。

2.1注重人文性、应用性学科导向,优化课程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顺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上,要突出人文应用型培养特色。当然,不能为了强调“应用性”而削弱课时,而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写作、外国文学等为主体课程,同时,再延伸和增加其他学科课程,如民间文学、中国思想史、电影赏析等,构建出极富人文精神的新课程体系。另外,在汉语言专业特色教育上,要强调方向分流,对于追求学术性的学生,可以强调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等;对于倾向于汉语言应用方向的,可以增加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训练、人际沟通学、商业策划等课程[2]。多种课程的分流,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来选择。

2.2拓宽教学途径,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在教学改革中,要立足当前教学体系,深化和拓宽实践教学渠道。(1)引入“知能攀登工程”所谓“知能攀登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强化自身综合能力。一是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科教学计划,通过分期学习、成绩目标对照来修完相应学科课程;二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主要从制定读书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引入必读书、专业拓展类图书种类,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爱好、方向来拓深专业素养,为高年级的学科分流创造条件;三是对基本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上,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同能力等,并从能力提升计划与对照中来渐进养成;四是对自我素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依据本系所制定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纲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来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并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2)深化国学诵读教育国学课程是增强人文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良好学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在国学课程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突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如开展各类国学系列课,让学生从国学诵读与讲解中,熟悉和了解国学文化,突出古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观看国学主题影视作品,如《孔子》、《墨攻》、《赵氏孤儿》、《孙子》等影片,从国学影视评论中来深谙其真谛。另外,邀约省内国学学者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排练国学话剧、情景剧,诗歌朗诵会、诗词交流会等,让学生从古人、古诗、古文化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读书可以知礼,为营造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利用每学期假期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之纳入到阅读制度建设中。每个学生每年要阅读五本书,包括人文类书籍3本,其他专业书籍2本。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细化读书笔记内容,如读书概要,名句经典文摘,读后感等;平时开展读书交流会,特别是在年度读书交流、班内读书研讨会中,帮助学生总结读书心得。(3)注重“四项能力”训练,突出人才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要注重“四项能力”教育,即写字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现代办公能力。强调学科教学实践性,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色。在写字能力上,一要避免错别字、不规范字的出现,二要突出字体书写的专业化,特别是对未来可能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更要从最基本的“三笔字”即钢笔、粉笔、毛笔三种专项书写技能培训上来突出学科专长。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常用的公文、应用文写作,以及相应层次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开展写作能力竞赛活动,应用文写作比赛等,从中评选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增进相互交流与学习。说话能力重点体现在普通话表达、即兴演讲等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通过组织辩论协会,每学期定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从自我才华展示中锻炼心智,提升自信[3]。现代办公能力主要是基于现代就业环境需求,突出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如办公软件的学习,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

2.3强化教改探索,改进教改评价

教改工作是渐进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围绕胜任力理论要求,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实际,在制定教改方案过程中,要突出各教研室间的交流与合作,着重协同好三方面问题。一是明确教改内容,各任课教师要积极献言献策,全面查阅相关专业期刊、书籍,集思广益,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案例;注重引入外校、外聘学科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商讨教改策略。二是注重教改方法创新,特别是结合文科类课堂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如引入学生登台讲课,鼓励学生自编情景剧模式,开展课堂诗歌朗诵鉴赏会、诗词研讨会;在语言类课程上广泛搜集和整理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三是注重教改监督与考核评价,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是推进教改工作的基本保障,针对师资考评工作,设置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扶持青年教师胜任岗位;针对学生评价,拓宽评价渠道,创新评价方式。如引入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评价,转变过去侧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查方式,适当尝试开卷考试,即兴口试、现场转向小论文等方式,突出学生自主性,增强学生应用素质和能力。

3结语

胜任力是基于岗位需求的个体职业能力,其综合素质决定了未来的工作绩效。基于胜任力理论,来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路径,要突出教学目标、教改模式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到学生自身能力、兴趣、性格特质,从强调学生职业适应力、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上,实现学生自我素能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充分对接。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徐东北.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4(05):56-58.

[2]田会云.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对接性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6(10):29-32.

第2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性 改革探析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专业,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潜移默化,高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对当今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和市场需求,其应用性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一、明确改革方向与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在中国高校办学历史中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也相应地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专业开设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中,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有关课程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改变,仍然是高校教学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传统专业中富含底蕴较深的一个学科。但随着近些年高校教育不断的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态化的状况,尤其是对社会适应能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处于急需的背景下。对于一个传统专业来说,面临着改革必然有它的必要性,但改革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也不是单纯地认为是删减或增设一些课程和内容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一项工作,专业的改革需要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包括思想理念、教学方法、体系等多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完善。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改革不是局限性的考虑单方面,也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的改变,而是需要从认识的角度出发,确立改革方向和目标,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学科知识论是传统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其隐含着一定的假设意义,那就是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是对知识运用的最佳表现,所以,知识的传授需要在实践中先行一步,只有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先行做好,实践才能有所进展。进一步说,实践课就是理论课的演绎过程,导致理论学习时间占据较多,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往往表现出“懂”但不会“做”的这样一种现象,也就成了空有成绩而无实践能力的群体。更确切地说,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指导思想是以“学”为主要,“做”为附庸,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而没有意识到“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应用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最容易出的一个现状就是将专业的应用性等价于技能的培养,过多的将学生向专业技能技术进行培养、锻炼,而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现出削减或忽视的现状。专业的应用性并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显其应用性与时代性,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开设一些课程,同时也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开设具有地方性的课程,例如根据地域性文化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沿海地区可以开设《海洋文学》课程等。

(二)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教师也是专业进行有效改革的关键。对于当前处于新形势教学背景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从目前教师学位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及教授、副教授职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缺乏与授课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新时期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不是很了解,不能给予学生一些社会实践经验的讲解,实践案例过于陈旧或重复性大。因此,培养具有强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进行,让教师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积极、主动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其次,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应用性能力,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让教师先到学生将来会就业的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培训、学习。

三、结语

总言之,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需要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打造强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革的师资队伍,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来更光明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承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解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7:5~7.

第3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 汉语言文学 教育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h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06).

第4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

第5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特殊性 特点 必要性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7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在教学内容及教育体制上相对比较固定的专业,面对教育体制的转型与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挖掘出更加可行的办法来适应这个社会教育变革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汉语言文学有着非常悠久和长远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文化,是一门专门培养专业性汉语言人才的学科。随着科学的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前进,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逐渐降低,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I率逐年递减,就业压力巨大。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了使自己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技术类专业的人才相对企业来讲是非常抢手的,比如建筑业、机械业、化工业、医学界等,此类专业的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深得各大企业的欢心。而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素,对于各大企业来说,不是很乐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一切都是按数据来证明,而汉语言文学学科没有专业知识很强的定义,在社会上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自身价值,只是作为一种隐性价值而存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只能称为没有固定职业的特殊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存在于各类学科之中,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体现,这就要看从怎样的角度去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相对的隐性价值的特点,不能把此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做比较。理工类是直接能对企业产生经济影响,把自身的价值快速地显现出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直接把自身价值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因此,不能把其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提并论。

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在人文社科方面,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汉语言文学通过人文精神作为最直观的传输媒介,在整个过程当中起着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极大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主要包括人类生存的含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团体、对个人及其余人员的认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跟别的专业不同,没有一个确定的职业方向及定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主张关注学习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虽然说汉语言文学创造的价值是没有办法直接去比较和评价的,这就造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人员从业时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学习人员想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充分地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过程。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重要性

起先,想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能力,在企业和各个行业的人事选拔当中,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较好的语言叙述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人事的选拔当中展现,主要表现在人的基本素质当中。只有顺应了社会的这一需求,学习中培养和提升人的全面性和高素质能力,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然后,素质教育的一步一步充实也就要求我们要连续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出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全方位地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性实力,提升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从教育理论方面和现实行动实践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把专业人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步入社会从业大潮创造基础。汉语言文学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老师、文案秘书、采编人员等工作,但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学科单位工作,也有一些从事经济金融、建筑地产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上也公布了一些汉语言文学就业相关的职业,这就充分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所以,想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应用性知识,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4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4.1 汉语言文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性文学能力的学科

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得到了相对辉煌的成就,给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文化领域内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并不能成为社会的职业类型,因为它不能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使此专业的人才在求职路上受阻。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能够达到学有所用,把自己的价值给体现出来,如今,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如文秘学、国际汉语、新闻传播学等,这样的举措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求职的顺利奠定了基础。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低的,这也说明了此专业的就业形势的紧张,高校对于教学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4.2 专业内容缺乏实践性知识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是此学科的宗旨。然而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使得此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实际运用中无从下手,这也造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就业率低的事实。

4.3 从就业的方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据有关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是从事文学类学科的专业,如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等。面对如此的就业劣势局面,高校汉Z言文学专业的有关人员不得不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来考虑,把教学的内容同就业相结合,开展一些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活动,让学生走入到社会中去,从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提高自己将来的就业机会。

4.4 从学生深造的方面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现在如今,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局面呢?我们不得不考虑下自身的原因。当今,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人才的质量,即是否有全面稳固的专业知识。因此,面对当下的社会形势,为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的各方面需求,不但要掌握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把继续深造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有力保障。只有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深更全面的专业性知识,不断地提高整体素质,能在就业紧张的浪潮中先露头角,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发挥出来,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财富。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具备专业性知识的人才需求量是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随着就业压力浪潮的袭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们受到这个专业特殊性的影响颇大,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塑造当中,就必须科学地了解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把科学先进的教育资源与合理可行的有效措施相结合,达到更加优越的应用性效果,更好地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 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

[2] 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40-142.

第6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第7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一、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育理念较模糊

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是汉语言文学教师取得较好教育成绩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的部分教师对汉语言教育的理念比较模糊,并且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教育的核心和大方向,因此学生不能依据汉语言教学理念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导致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后来国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深入的改革,因此部分教师尝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在实施改革时首先需要清晰的指导理念即汉语言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二)课程结构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汉语言课程内部要素的结合,从而使学校课程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来说就是使汉语言教学的水平和人才质量均得到提升。因此现今汉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时汉语言教师以及研究专家建立科学课程结构观念,并且完善汉语言结构体系,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

(三)理论与实际存在间隙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找到适合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策略的基础上,使得汉语言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现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研究和实际脱离的现象。部分教师拥有成功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而不能将理论研究的和实际教育联系到一起,使得这些理论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难以取得显著的教学实效,所以汉语言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注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查,探索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效率,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部分教师的教育技能偏低

由于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引导者,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直接受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的部分教师没有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且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教育模式也比较陈旧,没有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从不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完善,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另外由于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出现,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运用现代媒体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一)准确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中心,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认识和观点,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每一位教师的领悟能力有关,但是在形成教育理念时仍需要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抓住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能够得到提高,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及积极的汉语言文化课堂体系。教育理念不仅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条例,而应该践行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在确定教育理念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由文字、语言、文章等小元素构成的,所以教师在确定教育理念时还需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汉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符号性。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应用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完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是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大方向来确定的,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两部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可以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内在的各个要素,从而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构建课堂结构体系时需要以学生的汉语言素质的发展为核心,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利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并且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使理论与实际能够有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得到实践检验,从而保证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一方面运用教学理论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逐渐形成教学理论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利用这些反馈来检验教学理论的可行性,并利用这些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技能

随着课程的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要随着课程的改革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适应社会对教育人才的要求。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将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提高。另外教师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利用这些策略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传统的教师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促进课堂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以最优的学习姿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去。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需要根据实际,且要考虑到各种相关的因素,运用一些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从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

第8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存在问题 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

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

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

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83.

第9篇:汉语言文学方向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详细来说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从教师队伍角度来分析,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施者,自然在教育过程中属于不可缺少的主体,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程。  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语言文学方面缺乏专业素养,依然采用比较落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具体教学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排斥汉语言教育等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滔滔不绝进行知识讲授,但是学生接受教育比较消极,甚至在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有些学校还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导致很多教师身兼多职,同时负责多门课程,造成很多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有些教师在职业修养方面也不够,上课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出现打骂学生的 行为,长期以往就会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从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角度来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然应该成为教育的接受者和继承者,他们学习质量直接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等方面。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属于并不重要的课程,并且容易掌握,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并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闲散和怠慢等问题,而这种学习态度必然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无法正常进行。汉语言文学有着自身的特性,需要学生长期的付出,而有些学生急于求功进利,希望能够在短时间提高这门课程,一旦不能达到目的就会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有抵制和反感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兴趣,并不愿意看类似的书籍,语言文学素养比较贫乏,而这些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非常不利。

第三,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较有限,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给予重视,教材、教学设备、教师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实,影响了教育的普遍性,导致汉语言文学这门需要长期投入的学科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教育明显偏向于理工类,在汉语言文学等文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家庭存在汉语言文学素养不高的现状,教育明显偏向于实用性科目,在汉语言文学等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甚至对孩子阅读课外文学作品都要给予限制和制止,而这就成为语言教育的一大绊脚石。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安排相应的课时,虽然有些学校设计了比较多的课程,但是与实际相脱离,没有达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严重影响汉语言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给予解决。本文认为,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第一,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结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导科学学习方法,构建充满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体现出这一学科的人文性、符号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将之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