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当代艺术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艺术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艺术设计

第1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一、民族艺术的基本内容

1.民族艺术的基本概念。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逐渐发展和进步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艺术形式,艺术传统也随之诞生,并且成为了民族和国家总体文化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其本身具有这个民族、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特色,因此,这类艺术也被称之为民族艺术。2.民族艺术的两大特色。民族艺术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主要呈现出两大特色:时代特色;民族风情。所谓时代特色,即是不同时期的民族艺术彰显出的特色是完全不同的,以“书法”为例,各民族书法艺术可谓是多姿多彩。在秦代的时候,我们民族书法主要是以小篆为主,因此在那一时期的很多工艺品上都能看到小篆的身影;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民族书法还是以繁体汉字为主了。而这无疑反映出了每个时期不同的书法形式,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性。另一特色就是民族风情。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中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比如蒙古族的马头琴乐器文化;羌族的羌绣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都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早已渗透到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

二、民族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传承民族艺术。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不断深化,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传播。然而,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艺术的内容,则能实现对民族艺术的有效传承。比如我国的民间艺术—窗花,就是中原地区人们所熟知并且代代相传的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淡忘了这门艺术,同时也使得这门艺术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加入窗花这一民族艺术。例如时钟的设计就可以借鉴窗花的镂空元素,既能体现出产品设计的简洁雅致美,同时又能展现中国的民族艺术。总之,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熟知民族艺术元素,那么他们在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时,也将能拥有更多的创作思路,这对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2.有利于陶冶高校学生的艺术情操。将民族艺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民族艺术,则能够发现其实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对教师而言,只要善于发现,不仅利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能有效的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进而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以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将其融入到现代产品床头灯的设计中,则能有效彰显该产片的文化,古朴气息。除此之外,以“太极”为例,就可以设计太极书橱,而将太极图案与书橱相互结合,产品设计浓厚的中国风也将得以彰显。总之,我国的民族艺术丰富多彩,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定期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主题,然后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相关产品的设计,潜移默化中,民族艺术就能得到传承,而学生的艺术情操也必定会得到有效的陶冶。3.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学习当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其想象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学习民族艺术,无疑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也能让学生设计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艺术作品。以获得2011年日本国际设计大奖的“smart”手持花洒为例,它所引用的设计元素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用品——手提灯笼。而此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灯笼”的头部旋转理念,以致于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花洒操作的方式,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们全新使用花洒的习惯,与此同时,这恰恰也是履行工业设计引导人们新的使用方式的伟大使命。因此,作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民族艺术中去寻找艺术产品创作的灵感。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不仅能够创作出更多让人满意的艺术作品,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艺术资源极其丰富,而且还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作为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产物,必须要加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众所周知,任何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离不开文化这一载体,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才能真正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贯穿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去。

总之,当代的艺术设计的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应该仅仅只是摆设,它自身的功能性和价值必须要得到明显的体现。现代艺术设计不是摆设,也自有其功用性,而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自觉探寻并将民族艺术融入到工业设计中,还要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艺术的深刻内涵,从而才能促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进而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艺术的中国产品推向世界。

作者:李丽丽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秦菊英.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9.

[2]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

[3]王莉.民间艺术造型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大家2011.05.

第2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 当代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不是单纯的具有美术功底就可以完成的,其是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以及历史文化元素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国家特色以及融入个人情感的艺术门类,所以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要想保障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健康蓬勃地发展,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以及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传统,也只有在浓厚的历史文化作为积淀的前提下才能够吸取更多的元素进行创作,从而创作出我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创作和设计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民族文化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合的体现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其具有很强的社会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烙印,可以说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更好地了解这个时代,所以艺术作品当中融入本国的时代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艺术设计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并且有着较高水准。20世纪之后的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都处于世界的顶峰,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文化以及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造成了深深的影响。我国的艺术设计行业诞生和兴起都比较短暂,也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所以基本上都是模仿和照搬西方的艺术设计方式。孰不知这种方式根本没有我国自身的特点,也没有将我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缺乏意义的。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由国内的一些设计家以及身居海外的设计家设计而成。常年身居国内的设计家难免会有一些比较传统的思想,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不敢进行过多元素的融入,也没有更多的创新体现出西方元素的融入,所以艺术作品相对比较固守传统,缺乏新意。而那些常年身居海外的设计家虽存更加开放的创作思维,但艺术作品当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而是感觉刻意模仿西方的艺术创作,进而丢掉了本土文化。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设计家的艺术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探讨,使它们更加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一般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人文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一)重视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

所谓的重视艺术设计在视觉上的民族性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民族性元素在我国艺术设计作品当中的重要融入和体现。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而我们对于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也都是通过视觉效果来体验的。所以需要我们格外重视民族文化在艺术设计作品的视觉冲击上的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吸取了众多的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历史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以我国的历史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引入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要学会提炼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将其融入其中,为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注入新的活力和更为丰富的内涵。在视觉感官上传递出我国的文化和历史特点,进而强化视觉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设计者可以根据设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民族元素来运用,进而更好地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诠释和表现艺术设计的特点。

(二)要在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

艺术设计最为核心的部分在于设计的过程。在进行创意之前设计者应该进行思维的规划和理念的选择。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核心内涵,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的传播将它发扬光大。但是往往很多时候,现代的元素运用得过于频繁与强烈,就有一种随波逐流之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之中。而当此时,如果能将传统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无疑就给设计增添了新鲜血液,表达出独特的民族特色。所以这就要求设计者从根本层面上注重对于民族文化的引入,思想层面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这才是设计的根本所在。

二、在当代的艺术设计中引用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体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里所形成的一切传统文化都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无限的历史价值。其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又反映出历史的进步,是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需要体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作品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体现,并且为作品注入了民族独有的设计元素和特色。

结语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新奇和挑战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汲取新鲜元素的同时做到独具特色。而盲目地跟风,只会被埋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要想坚实地屹立在世界前沿,就要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才能经久不衰,也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经得起推敲的艺术,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被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李蒙.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J].前沿,2012(22).

[2]姜薇.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中历史元素的取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4]吕静.构建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观[J].芒种,2012(18).

第3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一、认知色彩的内涵,增强色彩教学的理念转变

从写实色彩教学中,我们对色彩的尊重依据客观的真实性,特别是在色彩塑造上,依据三维特征来强化物象的自然与本真。因此在教学中刻意强调关注色彩的变化,物象间的层次关系、光影的变化、材质感等的真实再现。然而,对于设计色彩教学来说,既要关注写实色彩,注重色彩在主体意志的表达,还要那个从绘画者的内心情感和审美个性上来表达主观性。因此,在色彩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够从色彩的主观体验中,创作出超越客观的个性化色彩美感。对于写实色彩的训练,重在从色彩的形式美感上,不断观察、思考,而设计色彩并非是纯粹的临摹与表现客观物象的特征,更多的是通过表现事物的本质,以传递绘画者自身对物象的理解与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在色彩设计的内涵研究中,将教师的色彩观念作为教学思路,从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感知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能够从抓住事物的本质上,深刻领会艺术设计的色彩精髓,促进学生在艺术设计中构建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真正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色彩与写实色彩的对比中,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色彩的表现力上,要能够从“真实性”上加以凸显。写实色彩重在对客观物象的自然“再现”,其研究目标在于对自然色彩规律性和表现程序的再现,尤其是在三维空间中对客观物象的全面艺术色彩处理与归纳,抽象出意象化表现。在这个色彩转化过程中,对于三维空间下的客观物象,更多的是从色彩的表现过程、画面效果,以及创作者的自主感受上来传递相应的思想观念,无形中对客观物象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和概括。

二、优化色彩教学内容,强化对艺术色彩形式的引导

我们从艺术设计色彩教学及应用研究中来看,对于不同文化形态下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是不同的,结合具体的色彩教学内容,如何从超越色彩的自然束缚中拓宽色彩对社会性、精神性的展示,帮助学生构建更为深刻的色彩理解。就需要从理论知识上,加大对西方美术发展史的演变研究,从其他民族及文化艺术作品中来分析色彩特性,增强色彩在不同艺术形态下的质朴表现。通过对各类艺术形式及绘画模型的研究,从代表性的色彩作品中来分析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引导学生从多种风格流派的色彩构成上,增强色彩的表现手法。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学生色彩运用素质的重要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择上,尤其需要从不同艺术形式的色彩表现中来细心研究和归纳,特别是对自身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认知,由此来打开色彩教学的中国特色。

第4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51-02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曲折而又艰辛,从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为探索发展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路途,艺术前辈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时至今日,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艺术设计也是中国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全国在校学习设计的总人数已名列世界前茅。

长久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看重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在艺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过于被动的教授,反而适得其反。“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全面地培养人才,死板的教学固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但无序也不是很好的办法。[1]”现今,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是依据着写实的方法去培养学生,但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和学生的能力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遵循教学与认知的规律,盲目的教学,最终只会逆水行舟,这种费力的学习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驰的。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就是如此,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深入的思考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图案教育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积淀了深厚的“图案”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对他的好友许寿裳说过:“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图案、北魏砖刻图案、敦煌莫高窟图案、唐织锦图案・・・・・・无不鉴证了中国图案的辉煌;陈之佛先生的老师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的主任岛田佳矣教授也曾经同他讨论中国古代图案的伟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响了日本。然而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近代中国的图案教育却是从日本学来的。

随着图案和图案教育的发展,20世纪的中国人开始了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国图案教育的体系和框架。图案学的建立学科、振兴实业、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从学科意义上取代了图案教育,图案教育和图案的意义进入相对萎缩状态,然而图案教育的内容和实质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工艺美术教育所传承。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引入“三大构成”

20世纪初,中国从日本引进“图案”这个概念,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图案教育,但作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图案教育并没有弘扬放大。工艺美术教育取代图案教育,但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它的内涵与现代社会并未能很好地接轨,甚至抛却了它本初的一些意义。当慢慢萎缩的工艺美术教育在现代工业发展的社会日益显得捉襟见肘的时候,我们再次从日本和香港地区引进了“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当作发展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钥匙。

“三大构成”在最初传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的时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甚至误认为它就是包豪斯学院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如同当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那般极力推行“三大构成”。“构成热”一时红遍大江南北[2]。其实“三大构成”在包豪斯并没有与它匹配的同等学科。只有近似对应的图形学、模型学和色彩学。当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传入日本后,经日本的总结、学习和发展,将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和系统的“三大构成”体系,并影响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脱胎换骨为今天设计教育的前奏。”

(三)数字艺术教育阶段

三大构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几十年间“绘画基础+图案+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三大构成俨然发展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然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变都会在艺术设计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才在中国高校出现。由于我国社会的不发达以及科技的欠发展,使得我国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发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潮流之中。在电脑技术和网络的共同影响下,诞生了网页设计、视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艺术设计等许多新兴的艺术设计。之前中国艺术设计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几乎不再实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设计领域广泛深入的开发运用,使它从辅设计手段转向主体性设计手段和方式。电脑对设计数据储存的强大功能使设计的各种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储存起来,满足人们取舍自如、利用随意的要求。时至今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与变革,发展了30多年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日渐成熟。然而,高速发展的世界,致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追赶的地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云集,我们不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技术,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掌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未来

“‘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从艺术设计角度看,思考与创意,技巧与手法、知识的相互关系,都应该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综合的能力。要学会比较,有比较才会有借鉴。但比较不是单纯地比好坏,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别、比特点,比较要定出条件相近的可能性,绝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3]”这一段话是奚传绩先生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的一段话。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就应该如同书中所说,多去借鉴好的,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较,取长补短。

香港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最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香港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成功发展,内地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在摸索中前进。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发展追求过快、过大,造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更多的问题[2]。目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创新型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匮乏;缺乏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过于死板,在社会实践与艺术创作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造成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使现在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庞杂混乱。

总之,教育是综合文化的传承,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的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管理和开发意识,对于改变我们的教育,这些是非常关键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思维去了解,发现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我们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决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去发现,去解决。

四、结 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未来。艺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理性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必须恪守定律。在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必须时刻将设计理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换代。在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要能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关系密切,要求我们在发展艺术设计的同时,更加尊重艺术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违背艺术设计伦理的要求和对艺术设计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现今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体系,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寇焱.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之比较[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第5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一)对纤维艺术风格的影响

自21世纪以来,蒸汽机的发明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工作效率,机器造就出来的物质往往以工业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中,继而融入到生活当中。但这种方式质量没有手工精致,对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受到了限制,但却给艺术家带来新的机会,能够让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和材质上有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例如麦秆、绳带、玻璃、纱网、衣服,皮草,亮片、芦苇等都被当代艺术家巧妙灵活运动到艺术作品中。

(二)对创作艺术素材的影响

如今科技的发展迅速,为了扩大纤维艺术素材的应用范围,不断地研究,使其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传统的纤维素材很古老,当代已经能够在取材中得到很大帮助。现在的高科技、网络、信息、3D技术等都有着高速的发展,此类科技均可以运用到纤维艺术的创造中。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纤维艺术的创作已经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以及更多立体。

(三)纺织科技进步对纤维的影响

“纺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科技技术的发展非常瞩目,绿色纤维、再生纤维和再生涤纶,都是纺织工业的技术衍生品,在石油紧缺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工业科技创造艺术品。如今大家比较熟悉的聚酯纤维,亚麻纤维,聚酯纤维和亚麻纤维的面料越来越多,纺织科技的进步与技术为当今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二、当代纤维艺术色彩运用的多元化特点

(一)材质的多元化

现如今,人们对纤维艺术有着很高的标准,对材质方面要求也很高。让人们在材质的选择上了有更多新的突破。例如皮革、毛线、布匹、塑料、金属等都可以被人们利用,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在当代纤维艺术设计品中,装置艺术、策划艺术、舞台灯光效果、摄影艺术等现在艺术都在努力加强,这些工业文明的痕迹都是纤维艺术的主要取材对象。

(二)编制方法的色彩多元化

材质的色彩在纤维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材质的色彩在编织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纤维艺术方法的编织色彩都可以运用到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编织出的效果色彩丰富,根据艺术品的不同编织手法,会给人带来多种的感受。因此纤维艺术的编织方法可以让多元化色彩的发展成为可能。在编制方面,选择的不同颜色能够为作品带来不同的反响,让人们也多了几分选择。纤维艺术家在同一件作品中使用不同的编织手法以及色泽上的使用,就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好的创新视觉效果。

三、当代纤维艺术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一)“去中心化”格局理念的多元化

“去中心化”的理念在纤维艺术中有很明显特点,这种特点非常显著。随着西方文化水平提高,思想活跃,人们观念也逐渐变得开放,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理念,对“去中心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去中心化”的格局理念逐渐面向社会,转向多元化理念,这种“去中心化”在当代纤维艺术理念中的应用居多,并且也得到了广大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喜爱。

(二)审美形态理念多元化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科技方面有了较高的成就,其中,全新的设计理念是能够在自己的艺术品中融入多种的科技方法。例如:印刷、复制、染色等都会被艺术家所采用。但也有不少纤维创作者在创造中反对使用科技,更注重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中更注重包括工艺、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因素。当代纤维创作者接收的不同讯息,使其在创作中也加入了多元化设计理念,所以,当代纤维设计创作能够更加繁荣。

(三)情感多元化

情感多元化是指在纤维艺术品的创作中融入设计师的个人情感,通常,设计师喜欢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加入自身的感彩。例如韩国著名的纤维艺术家刘贞惠,她在写作的时候对“爱”情有独钟,在其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至今一直围绕着这一主题来创作。她的作品中既体现了她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也体现了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因素。而她的作品当中不仅仅是对“爱”的表现,还有用垂直状来强调女性的身份特征,她用隐含的方式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她的生活质量。她将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到“爱”。

四、结语

第6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一、艺术思维的独创性与程式性的统一

传统艺术理论中,认为艺术思维是一种再生性的想像力创造,美的艺术是不能重复的,也不可能重复,原因为何?这是思维不可能重复所决定的,所以艺术也当然地不能批量生产,这就是艺术的独创性。20世纪以前,人类是无法改变这一现实的,进入20世纪后,电脑、音像技术极大的发展,使艺术可以重复再生。所以我们的艺术中既有独创的艺术,也有可以重复的艺术。复制和保存人的思维的特点在电脑设计、音响影视艺术、数码艺术、印染和印刷中尤其明显,这就是我们当代的设计艺术。在设计学中,设计师操作电脑,利用高科技设计创作,产生了一个重要现象,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从静态的电脑程序转向动态的智能对话,实现了人机对话创作,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技术综合运用,改变了艺术创作语言传达方式。传统的艺术创作语言线条、色彩等没有电脑程式,艺术家使用语言是个体的,有很强的个性,艺术创作是无意识性和个性化,而在人机智能的电脑设计中,艺术语言都是程式化的、安排好的,只要懂得电脑设计,不同的设计师都可以创作出同一设计作品来,设计师的个性和无意识的成分很少,艺术设计中人为的创造性难以寻见,设计思维出现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创作的素材是数据库,体现出丰富性和程式性。传统的设计是设计师根据自己知识、经验、表现能力和创作情绪而创作,这些要素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都对创作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难想象没有创作素材的积累和创作冲动的推动,一个设计师可以创作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来。但是在今天,一个没有丰富创作经验而电脑设计知识很好的设计师,却能创作出很好的设计作品来。两个不同的设计师还能设计完全同一的设计艺术作品。一个设计师在不同的时间里也可以设计两件完全一致的艺术作品。这是传统艺术不可能有的创作现象,也是电脑科技的力量。计算机有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这些成为设计师随意调取的素材。不仅如此,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还为设计师提供多元化、交互式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流沟通,从程序化的信息中获得创作的灵感,这些与直接的生活积累有很大的距离。

2. 人机智能化使设计成为被动创作。系统的设计模式是将人和产品置于传达和被传达、设计和被设计的定位里,设计师的主动性表现在将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趣味图解到产品中去。设计作品是设计师创意的表象存在。现在,由于人机智能的不

断提高,并趋向人机对话,设计师和电脑可以实现创作者与纵者的交流与沟通,最终找到一个共同可接受的形式。现代电脑窗口,它为设计提供快捷直观的交流方式,实现了符号信息的可视性、形象性,这样使创作形式更易操作,更有利于达到作者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设计师更有利于综合整体地考虑设计过程。传统的设计模式实现在设计与生产、生产与使用的分离,设计并未能完全地贯注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在电脑设计中,设计始终是伴随计算机而进行的。这些包括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设计模型、生产控制和售后评价。设计中的每一微小变动都可以通过模拟方式进行。设计师是整体控制和交流来运思创作的,设计不仅是图纸模样的创作,而是整个产品预想、调研、生产、销售及多方面的整体设计。从中可以看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是依靠数学逻辑来进行艺术创造,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所没有的特点。所以设计除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外,还有着艺术创作的程式性。人类可以批量化地生产艺术了,艺术创造已现出工业化的迹象,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迹象,当然我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说艺术思维就是逻辑思维,至于这个问题如何研究,我只有期待学术界的看法了。

二、艺术中的文化性

面对现代艺术,反思艺术史,我们发现“文化性”应是艺术的一个特性,或者说艺术应该从文化性来理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解释艺术中的一些现象,而这又是传统艺术理论未能述及的。举一个例子,若是我们手中有一个商代的工艺品,且不说是艺术品,可以说是价值连城,而这在商代应该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食具或生产工具,如果以今天的市场价值来论,肯定比明清时代的艺术品更值钱。我们不能说商代人的审美创造力就高于明清时代人的审美力,在这里也不是审美性或其它艺术特性为尺度在起作用,而是文化性在起作用。马王堆汉墓的《龙凤图》和《非衣》,可以说是“镇棺”之作,这绝不是说它的艺术水平就远高于其它画幅,而是其在美术史上的文化意义。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文化是历史的、民族的,越有历史、越具有地方特色,就越有魅力。所以我们反思艺术史,总觉得文化性应该是艺术的除审美性、娱乐性、教育性外的又一个特性。人类的艺术创造应该说是一种文化创造。要不然,我们怎么能说史前的日常用具和生产工具是艺术品呢。墓葬中的陶俑本是封建陋俗,我们今天却看为极珍贵的艺术品。这些都说明艺术中明显地存在着文化性。如果我们再分析当代的设计艺术,它可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创造,也只有从文化性来界定设计,才好说明设计的特征,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对传统艺术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传统的艺术理论认为人类的生产主要有两种,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为人们提供生活消费,艺术是属于精神生产的,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它们是独立的,似乎不能统一。但是设计却改变了这种理论,而且成为现实的确证,说明二者是统一的。因为设计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生产,它能给人形式美和艺术美。设计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如何界定这一理论特点,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觉得称其为物质文化较好。张道一先生认为设计是一种造物的艺术。称法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艺术发展艺术生产理论,传统的理论认为艺术是单一精神生产在设计中行不通了。我们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研究设计的特点,也许能更清楚地把握和认识设计。事实上,设计就是一种文化创造。

设计的文化创造性表现为.?一方面设计受文化的影响。我们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中始终浸染着历史文化血脉,不管我们在何时创造,我们将会呈现历史文化的血液来。另一方面,设计对文化又有反作用,能使传统文化再创新,使传统文化丰富起来,演变为时代文化。除了这些方面的特点外,设计由于受科学技术的影响,特别是设计手段、工业成品、材料这些明确地受科学技术的影响,它体现着现代技术的成就,展示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生产力。所以设计又体现着与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趋势。这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设计创造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设计的消费方式是物态文化在人们的行为中的表现,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如“品牌”观念和“超前”消费。“品牌”本身就是一种高档文化。一个知名的品牌是一种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价值,人们追求品牌就是追求高档文化和卓越的精神及优秀的品质。创造品牌就是在创造文化。“超前”消费,就是消费行为产生在目前的消费需求之前。这种消费观念能带动消费,刺激设计成果的转化和成熟,让设计走向完善,更有利于设计成为一种大众性普遍享受的文化。21世纪的国际性的设计宗旨是设计要成为一种文化的设计,把历史风俗审美融到设计产品中去,让设计产品更多地体现文化的韵味来。

三、艺术中多元化的主体创造

现当代艺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这就是艺术创造主体不仅仅是一元的,也是多元的,创作一元现象可能在民间艺术中保存得比较好,民间的剪纸、泥人、一些民间工艺品能真正体现出是一元主体的创造。但是当代艺术中创作主体的单一性是不多见的,而这又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例如一个作家发表小说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很难说它就是一字不差的作家原稿,因为成书的过程要经过许多环节,一般说作品的刊发必须经过编辑、校对等中间过程。这样创造作品的主体就不仅仅是作家,而且还有编辑、校对。编辑的修改和润色对作品的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正是由于编辑的这道程序才使作品完好地表现艺术价值。差不多所有的语言文学艺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多元主体共同创作的现象。这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是常有的事。在传统的纯美术如国画、油画中,艺术创造的主体大多是一元的,应该说不可能有多元主体的合作现象存在。而在雕塑别是壁画中,就明显地存在多元主体共同合作现象了。雕塑要经过工场的制作工序,一个雕塑的完成多多少少是存在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当代的雕塑作品应该说是多元主体的创造的结晶。壁画除了草图是艺术家创造的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工人师傅来完成的。现代的漆画大多是两个工序,艺术家创作完草图后,充其量再去观察工人师傅磨制,大多是较少管工人师傅的制作了。版画也是这样在创造,除了少数参展的作品是由艺术家个人来完成以外,其他的差不多如同壁画一样都交给工人去制作去了。所以现代美术创作中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创造是常有的事,创作主体是多元的。

创作主体的多元现象表现得最充分的是在设计艺术和影视艺术品中。设计的创造主体多元化表现为设计是种社会行为,是个社会工程,是个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行为。设计涉及到国家经济计划的调配,涉及到工、农、商以及第三产业教育、服务等部门。设计应处理好市场调研,设计定位,科学管理,生产与销售和服务,品牌意识等多项关系。我们知道,任何设计产品的出现都要实现各部门的相互协调,达成一致后才能实施。在设计前,设计师必须和董事佘、股东大会、经理达成设计共识,以获得它们对设计预案的支持,在设计预算中,各部门应相互协作,整个设计结束后,设计后的效果报告又必须返回到设计部门。这样的设计流程在实施企业形象设计中尤为重要。因为CIS是关系到企业整体的设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在此之中,每个员工都必需在各自的部门中做出相应的配合。所以一个成功的设计背后隐藏着许多默默无闻的作者,正是由于这些多元的作者的共同努力,才有一个设计产品的问世。一个建筑的完成决不是一个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而是众多的主体合力创造的。正是因为这样,设计的风格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风格。如中国的明式家具是明代家具设计的总体风格,而不是某工匠所创造的风格。针对这一现象,有的人提出设计无主体,其实是说设计中的主体是多元的。我们再来思考一个演唱会,即便一个歌星的独唱会,其演出的成功也不能说仅仅是一个歌星的独立创造,而是还有众多的幕后的默默无闻的演出人员的参与,这包括灯光设计师、舞台设计师、伴舞人、音响调配师等,很难设想若是没有这些人的共同参与,一个独唱会能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如果我们追思早期的戏剧演出,同样存在这种多元主体的创造现象,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将这一问题作研究罢了。

第7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艺术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05;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86-03

一、当代儒家思想的变化和意义

“儒道同源”是我们对儒家思想比较广泛的认识,然而,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比道家思想要深刻和广泛得多。在中国,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社会统治思想的主导地位,而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儒家思想在其社会思想体系中也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我国在追求变革的途中,也曾经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号,但随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进而使儒家思想得以再度兴起。而目前,受到西方文化等的冲击,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适应当代社会的境况,而经过一定阶段的探索和发展,现在的儒家思想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取得了广泛的认可。

(一)儒家思想的要义

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一种思想的主流要义是应该保持其独立性的。而儒家思想的要义中,贯彻始终的是“仁”,其次是“义”、“礼”、“智”、“信”。这“五常”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之中。而儒家思想的道德制高点则在于“中庸”。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内涵和解释方式呈现出多样化、阶梯性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内容仍然在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二)当代儒家思想的意义

1.当代儒家思想仍是人们道德体系的基石。尽管受到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的冲击,当代的儒家思想仍然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占据基础而又重要的地位,进而形成人们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而“仁”、“义”始终处于大众道德体系的顶端,经过其自身的理解和演变,形成独特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对其精神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2.当代儒家思想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所设立的行为标准并非遥不可及,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其在保持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已经产生多重衍生意义,并且在保持其现实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因此,即使是普通的百姓,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或者遵循。例如,“诚实守信”的到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3.当代儒家思想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儒家思想一直保持着“兼容并包”的特征,面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其更加能够“独善其身”。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拒绝承认个文化主体之间的矛盾,而是使其能够并行,进而和谐相处。站在较高格局而言,这对解决民族文化的冲突,构建和谐中国以及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原地区主要的传统艺术形态及其特征

从五帝时代开始,中原地区的文明就一直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且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笔笔浓墨重彩,期间发展起来的广泛艺术形式,至今仍旧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追捧和探索,并且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原地区主要的传统艺术种类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祖先努力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同时,将自身朴素的审美观念与实际的生活需要相结合,并且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物,甚至有的艺术种类直到如今,仍旧让人叹为观止。

1.中原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审美情趣的发展使依靠人民的实际生活体验为基础,并且使之与相应的技术结合,进一步产生精美的成果,继而陶冶人们的情操。中原地区资源丰富,文化发展繁荣,自然风光秀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制造了许多的工艺美术产品。例如在瓷器方面,有洛阳的唐三彩、宇宙的钧瓷;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的版画,将传统的工艺设计与中国的丰富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欣赏价值,更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此外,南阳的玉雕也是一门精美的艺术,并繁荣发展至今,据多方考证,开国玉玺“和氏璧”即出于南阳。中原地区也是青铜器的故乡,青铜器的历史比唐三彩更悠久,价值也更高,因而也越来越受到瞩目。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其精品也出于中原,加之其上所雕刻的精美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除此之外,仍旧值得一提的还有淮阳的泥泥狗以及中原某些地区发展成熟的剪纸艺术、以及洛阳宫灯即彩灯艺术等。

2.中原地区的其它艺术形态。除了传统的手工艺品等艺术资源之外,中原地区还有较多的其它艺术形态。例如从夏朝开始即形成一门艺术的舞蹈形态,从仅具祭祀性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兼具娱乐欣赏功能的舞蹈,不仅受到了宫廷的重视和支持,也引发了出儒家之外的道家、法家等各个学派对乐舞的关注和评价,促进了中原乃至全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如今已经自成体系。另外,中原的音乐发展也时刻与文化和政治历史等深刻结合在一起,具有是跟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原地区在服装的装饰方面,也发展了良好的艺术审美形态,例如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洛绣和汴绣等技术,其款式和图案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另外,服装的饰品诸如“荷包”等,不仅体现了古代女红的高超水平,更变大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以及人们之间美好的祝福。

(二)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

1.传递情感、折射民俗。无论是荷包还是剪纸,都传递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至今看来,仍旧充满了弄弄的“人情味”。同时,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也承载着传播民俗的重要使命。其中的内同与神话传说、时令节气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表达出来的形式则涵盖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美好而纯粹的情感,还是表达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和折服之情,这些传统的工艺品无不向我们展示着曾在这篇土地上生活的祖先以及他们的勤劳品性、智慧以及朴素的审美。

2.结合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中原民间艺术的形式种类繁杂,内容丰富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主流文化都在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得以深刻的体现。仅仅以一个小荷包而言,就能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缩影。例如,荷包的形制千姿百态,颜色千差万别,皆因使用者的性别、等级不同而严格分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礼”制中的尊卑、等级等的直观体现。再者,以中原地区的传统民间服饰而言,其中的装饰图案和款式设计都极力依照对称和均衡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相应的设计,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而具有美好寓意的各种装饰图案,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以善唯美的纯粹思想。

三、儒家思想对中原地区艺术设计发展的新影响

即使是在传统的中原艺术表达形式中,其所在时代对其艺术表达的方式、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其文化特征、情感、民俗等都直接作用于艺术表达的过程和结果之中,继而展现出独特而又别致的审美情趣,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范本和线索。而在当代,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儒家思想再次成为影响着大多数人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对于中原地区而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思想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地区。新时代赋予传统儒家思想的新意义势必会对中原地区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一)对艺术设计理念的影响

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对产品的概念等进行的构思,它直接体现在产品的设计成果中,并直接作用于产品的风格形成等。而设计理念的形成与设计师所处时代和社会的文化都具有重要的联系。设计师灵感的来源需要丰富的文化熏陶作为沃土,而儒学思想中的美学观念运用到如今的社会当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庸”对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庸”亦称“中和”,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标准,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产品的设计效果与其周围环境等具有较高的切合度,尽管设计需要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其产品不至于太过标新立异,从而导致与其应用环境格格不入。同时,产品的设计理念应当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每个细节的考量都应该收到足够的重视,不偏不倚,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外来的先进理念保持平和的态度。在面对外来的优秀技术时,既不盲目追求其新意而导致忘本,又不过分拘泥于中国传统设计理念的限制进而使产品设计理念落伍,而是取两者之精华,并经过自身的感受进行一定的融合,使二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利状态,进而呈现出极致、完美的效果。

2.儒家“仁”学思想对设计理念的影响。“仁”的思想,其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它主要体现于对设计理念的考量过程中人文思想方面的运用。一方面是“爱人”。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其设计目的在于增加人类生活的方便程度,或者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有关的艺术设计中,理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各个因素所能影响到的人文情怀,与细枝末节中展现“爱人”的良好品德,使其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另一方面,是爱自然万物,以现代的理论而言,即为艺术设计中的环保理念,这是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珍视和爱护,也是对其保持怜悯情怀。

(二)对艺术设计效果的影响

设计效果直接体现在产品的运用过程当中,这不仅包括对产品的实用效果的影响,也包括对产品的审美效果的影响,体现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其直接衡量标准就是大众的购买度和认可度。

1.“中庸”对设计效果的影响。大多数艺术设计面对的消费者人群是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层消费阶级,其对产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直接展示了设计效果。中原的消费者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并且,由于自身购买力的限制,大多数群众会选择价格适中、质量适中的产品,既不愿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购买价格高昂的产品,又不愿降低自身的需求选择质量较差的产品,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间接体现。

2.儒家美学对设计效果的影响。儒家美学包含的方面极广,传统的儒家美学,以“仁”为本,将文化的智慧与艺术的审美充分结合,大气而不标新立异,并于微小细节之处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高度和谐。而中原地区的群众深受这一影响,对产品的审美需求既不停留在较为陈旧的审美观念中,又不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方式,而是将智慧之美与产品的设计效果相结合,进而选择既适于自身又落落大方的产品。

(三)对现代设计师的影响

对中原地区的艺术设计师而言,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植根的这篇土地,其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历史可以借鉴和引用,同时其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在这里兴盛和传播,每一件传统艺术品都充分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压力也是十分重大的,资源的利用似乎已近极致,这对他们的创新性要求更高。

1.儒学思想帮助设计师保持平和心境。面对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层出不穷的艺术设计产品及其飞快的更迭和淘汰速度,如何抵抗这样纷乱的干扰,而是关注于产品设计的本身,同时,保持自身特有的审美观念,对设计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考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面对压力和诱惑,设计师保持自身的平和心境,专注于对设计的精确考量,不断积淀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修养,继而拿出优秀的艺术产品,才能取得最深层次的广泛认可,这也是儒学思想的积极作用真实的体现。

2.儒学思想帮助设计师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一个成熟的艺术设计师,必然有自己引以为傲,同时广受他人认可的设计风格,这也是将自己及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区分的重要途径。而自身风格的形成,必然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在保持自身风格稳定性的同时,追求其细节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并吸收相应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加以借鉴,进而使自己的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更久远的流传。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变化,而中原地区的多种传统艺术形式深受其影响,二者的结合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封德平.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现代性转化[J].理论导刊,2014,(12):37-41.

〔2〕王晓予.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表征与社会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72-173.

〔3〕周冰.中原地区艺术形态的传播与传承[J].美术大观,2013,(11):66.

第8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视觉文化环境;教学模式改良;艺术市场

讨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首先须清楚其所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环境的现况,明确其定位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策略。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种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图像已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充满艺术设计感的各种视觉符号载体――广告、影视、摄影、多媒体、卡拉OK、建筑、美容、形体等――构建了这个社会主要视觉形象,因此对这个世界的“观看”而非“阅读”、“聆听”几乎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视觉影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资讯传递最主要的媒介,视觉文化也日益成为艺术教育的新养分之一,意味着“看”成为人们接触世界的首选方式。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是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变迁的过程。与以往对文化背景的关注相比,“视觉文化”更加关注视觉与自我构建、社会文化构建之间的互动。

(二)、新艺术氛围逐渐确立。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的视觉图像化转变,这种转变不可忽视,因为它首先带来的就是艺术环境的转向,就艺术设计而言,形象设计在文化生活、艺术实践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注重对图像理解实质是要求对艺术设计创作本质的理解;也是注重有艺术思维的艺术设计对人们理解、构建、交流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视觉文化”下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在教会学生解读图像、体验视觉时代的同时意识到图像与自我认同、社会构建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得到提升,高职艺术设计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变化的需要,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发生的新变化。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以及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社会脉搏。首先,教育模式的综合化应该重点关注。这种模式有利于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创造能力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设计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但在走向综合化的过程中还会遇到种种阻力,还需有科学的实践机制来实现这个目标。其次,教育功能上的市场化趋势。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服务性、社会性、市场性越来越明显,这种本质转变要求在施教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必须做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熟悉市场的驾驭力以及全新的创造力的改变,以尽快适应艺术本质、教育本质和市场本质的发展变化。再次,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走向多元化趋势。当前,中国的一些商业性银行、社会机构、企业集团公司,已把高职院校作为投资的选择目标。这体现出企业和教育在优势互补之中的紧密多元合作。这种市场多元格局和多元理念的变化,对相关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划既要有教育学属性,又要有管理学属性,更要具有企业属性。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所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环境的新局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应对新挑战的策略:

第一,敏锐地感受文化环境的最新走向,建立适应当今文化趋势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总结为两大取向。首先以学科本位为取向。艺术设计教育以学科本位为取向的价值观将逐渐取代纯美学观和纯教育观,而加入更多的社会、人文内涵,力求更大程度上结合日常生活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细致反思当今视觉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包括艺术环境在内的精神领域,抓住新的理解方式以及影响该方式背后的学术根据,例如对认知心理学、符号学的学习,并将这些学科的实用价值拓展到加强学生的交互认知能力的层面之上。其次,以社会本位为取向。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背后的价值归属――艺术和教育属性都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社会本位取向就要求引导学生的理性批判与感性体验的更深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实践中对图像的话语权;利用自己的艺术素养积极参与到当代社会生活中。

第二,教学模式的改进,针对教育环境的改变,顺应发展的方向。新形势下的中国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出现的新走向要求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根据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综合化趋势,确立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力戒“唯艺术”和“唯软件操作能力”的两种教学思想极端,在不延长学时的情况下,把艺术造型能力的教学和软件操作能力的教学进行最大化的教学结合,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首先应该着手解决的。此外,根据不同院校师资结构特点制定富有该院校特色和优势的课程,突出体现该专业在短学时内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特色。

第三,充分认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对市场因素的积极作用加深认识,允许两者的适度结合并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新思维和新战略,关键是实现服务社会与面向市场的结合,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争取广泛的社会依托和支持;实现学科建设与市场的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本学科建设。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客观而公正地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应把评价标准侧重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上。

当前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明确其所处的文化、教育以及艺术环境的新形势,正确看待其职能和作用,方能促进它的发展与完善。同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必须符合时代、社会、市场的要求,明确在教学中实践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的正确施用度,更有利于该专业的学生树立起服务意识;艺术设计教育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和现代产业结合,更要有前瞻的、带有科研性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更能促进设计产业的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新生力量,促使其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的三重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当代艺术设计范文

from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design field.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bionic design movement. This design

movement continued to this day, it influenced the design

of Scandinavia is particularly strong. The thought of

this design movement, influenced the aesthetic tendenc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t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一、引言

仿生设计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 0世纪早期。1 9 3 0年代,阿尔托(Alvar Aalto)、马森( Bruno Mathsson)和布鲁尔(Marcel Breuer)等现代主义设计师,对生物形态开始着迷。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二战后,如萨里南(Eero Saarinen)和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等人的设计,他们偏爱简约的几何样式和柔软的波浪形。

1980年代中期,设计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在自然世界中寻找灵感的潮流,是为仿生设计运动的开始。该运动延续至今,对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影响尤为强烈。

仿生设计艺术家喜欢源于自然界之柔软、流动的形式,他们的设计包含各种媒介、材料、颜色以及制作方式。任何装饰的意味,都蕴含于制作的方法和材料本身。尽管物体波浪形的样式,通常使仿生设计艺术家制造一种富有美感的表面效果,但物体本身没有实用性的装饰或图案。这些设计师还会使用特定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以便和被设计物品的形式紧密联系。

然而,20世纪后期的仿生设计表现运动,并没有一个明确强调的概念基础。与他们的先驱者不同,新生代的仿生设计师并不创造激进的设计作品。同极简主义设计运动一样,仿生设计的关注也分流为两种倾向:一是限量版的奢侈品设计,二是批量生产的日用品设计。也有些设计师跨界于两个领域,秉持着一种富有创意的设计态度。

二、限量版奢侈品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中限量版的奢侈品与批量生产的日用品之间的区别,并不像极简主义设计中那样泾渭分明。然而一些主要的设计师,包括纽森(Marc Newson)和阿拉德(Ron Arad),在限量版的奢侈品设计领域里,创作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作品。

纽森是“新欧洲”设计师的杰出代表,他的设计生涯始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后来才转移到欧洲,并定居于伦敦。他被该领域的人们视为明星式的人物,可能是那个时代仿生设计领域中最富创造力的设计师。纽森的作品源于对新材料的兴趣,铝质材料就是他善用的一种。纽森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发明新的形式,来拓展现代主义者的语汇。由此,他创造了很多生态的、未来的形状,并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如“生命力”、“黑洞”、“空”等作品形式。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手工制作的,到后期才变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工业设计师。纽森的色彩偏爱明亮,并极为注重细节,反映出他早年作为一个珠宝设计师所具备的素养。他最重要的审美成就,也许是“空”这一形式的创意,表达了内部空间与外部形式同样重要的理念。

洛克希德躺椅是纽森最早的成熟设计,现已成为时代性的标志。这个椅子的形式,明显受到1980年代中期的后现代主义影响。这件作品是设计师手工制作的限量版,由玻璃纤维制胎,用铆钉将铝板铆上拼接而成。这件作品的美感源于三条腿的波浪形式和铝板铆钉拼接图案的完美结合。萌芽躺椅的设计,同样将波浪形的雕塑体量与三条腿的设计相结合。在这件设计上,纽森使用了“空”的形式和负空间的概念。对于表面的处理是该设计的重要方面,黑色的、发亮的合成橡胶做的衬垫物,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合成橡胶原本用于冲浪者的潜水服制作。缝制的细节一丝不苟,尤其是椅背上的黑色拉链。然而,生命力椅子显然是纽森最富创意的作品之一。纽森再次使用了一个高度雕塑化的样式,用抛光铝材手工制作。但是,内部(负空间)与外壳同样重要,尤其是里面的颜色成为最出彩的部分。这种椅子的新概念,也许是纽森作为一个家具设计者最重要的贡献。

在维尼亚( Giorgio Vigna ) 和瓦尔斯特伦( Ann Wahlstrom)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玻璃艺术传统的互动。维尼亚的作品主要关注自然,他设计的花瓶具有一种简约、宁静的形式,透明或者珠光的玻璃是水的象征,也有用金属和玻璃象征花朵的形式。费耶德奎花瓶上绳状的金属物,也可以被当作项链,是一件反映维尼亚作为珠宝设计师的重要作品。瓦尔斯特伦的肥皂泡花瓶,是大大的、醒目的葫芦状样式。这些设计在样式和工艺上,都没有激进的倾向。它们把握住玻璃变硬之前那柔软、流动的品质,低调而又精湛的展现着形式、色彩和技艺。

福克萨斯(Doriana Mandrelli Fuksas)的咖啡对杯展现了一种机械感的品质。它是一片简单的钢片扳成一个抽象的花的形式。魔鬼头水罐是萨瓦亚(William Sawaya)最优雅的设计,其马蹄莲型的把手和柔软的锥形罐身相映成趣,手工锤制的银质表面传递出一种优美和闪烁的质感。

三、批量生产日用品仿生设计

在设计限量版的奢侈品同时,很多仿生设计师也从事批量生产的日用品设计。对于设计者而言,形式、材料以及生产方式,成为主要的准则。同样地,装饰和图案明显地被省略了,任何装饰的意味都存在于材料和建构方式本身,设计师也倾向于使用有限几种颜色的材料。也许一种创新的方法,是对于闪烁或者优美的表面效果的兴趣,这种效果因柔软、流动的形式而得到加重。

在日益壮大的仿生设计运动中,对于批量生产日用品设计的兴趣,最为流行且影响力最广。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仿生设计的影子,从大型的环境设计到普通的咖啡桌和椅子。所涉及的媒介也很广泛,包括玻璃、陶瓷、金属制品和产品设计。

洛夫格罗夫(Lovegrove)的远行扶手椅是由金属制作的,带有航海风的、骨感的气质。他设计的一款泰南特水瓶,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波浪起伏的外形使瓶子易于抓握,透明的瓶体以及里面的水,造成光影的变幻,使它充满了魔力。

萨瓦亚的聚丙烯马蹄莲叠椅那种流动的、自然的形式,几乎带有未来主义的格调。伯特恩森(Maria Berntsen)的嘎嘎水壶是非常内敛的,卵圆形的水壶和锥形的把手、壶嘴相互映衬,显示出一种微妙而优雅的美感。它的外形恰似一个鸟的形状,正如其名所示。

四、仿生设计对于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

在《绿色政治思想》一书中,英国学者多布森(Andrew Dobson,2012)提到了从太空摄下的地球照片,其蓝白相间的形象产生一种美感和脆弱感,引发人们对地球本身的关心,而工业社会的日常生活往往使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多布森谈到一个生态系统内,动植物多样性程度越高,该系统也将越稳定。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一个“健康的社会”也应该关注独特性和多样性,并推崇一种对自由的理想。生物科学的研究,使我们发现了物种间相互依赖的特点,重新唤起我们对自然的欣赏和推崇。

加拿大学者卡尔松(Allen Carlson, 2006)认为:全部自然界是美的,比如它是优美的,精巧的,紧凑的,统一的和整齐的。他认为科学知识的掌握有助于理解自然美,因为生态学的知识发现了整体、和谐、相互依存、稳定性等等,这些发现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使我们在不曾见到美的地方看见美。

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显示出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困境。改变现代物质主义生存方式的思维模式,寻求新的智力支撑结构,是找到社会健康发展的一条新的途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理和心态,而艺术成为造就这种心理和心态的重要途径。优质的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接受、欣赏、创造艺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在新的世纪里,这种素养的提高将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和活力。

当今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倡教育哲学,因为哲学能促进学生思考艺术、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美术创作可能是交叉学科的,以行动为主,以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不应当成为画室教学的唯一重点,如何经常促进艺术、社区和环境相互的关系,成为主要关注的方面。仿生设计美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积极表达他们保护环境和改变当前生态恶化趋势的声音。

建立在社会责任基础上的课程,需要有一种扩大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途径。仿生设计艺术中对于媒介、材料本身的高度关注,对于方法的巧妙运用以及质感、空间的重视,对于当代艺术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引导儿童对艺术家创建的生态艺术以及当地公共艺术的观察、思考,将艺术评论的学习聚焦在环境设计问题上,如:生态、生活、社区之间的关系等。开展一些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以及相互合作的大型美术创作,可以引发孩子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并扩大学校美术教学在社区中影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