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路四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共管理;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按照有序的方法,促使农业机械能够更好的服务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减少人工劳作,提高劳动效率。以往的个体管理虽然提升了经济效益,但在侧面导致农业机械化陷入了一种比较混乱的局面,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利用公共管理视野,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能够在很多方面来纠正错误。在此,主要对公共管理视野中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进行讨论。
1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及服务的目的
对于农业机械化而言,倘若不加以管理,势必会导致机械化的各方面作用下降,并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也无法得到肯定。管理的类别较多,过去的个体管理虽然比较适合当时的情况,但目前的个体管理反而会影响整体的进步,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方面,开展公共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经济的稳步增长,必须通过公共管理,设定一个比较统一的目标,以此来协调农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在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开展公共管理视野的相关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市场和农民,减少各种矛盾和冲突,有助于从根源上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此来促使农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补给和帮助,满足百姓的需求。
2公共管理视野中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和农业机械化管理相互融合,并且创造的效益还是比较突出的,值得社会肯定。未来,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发展力度会更大,仅仅依靠现有的管理手段,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此,还应该积极的在公共管理视野下开展工作,以此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1建立健全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
农业机械化管理,单纯的依靠人工管理或者是主观上的管理,并不能实现强大的约束作用。未来,在公共管理视野中,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法律的存在是一种硬性的规范,能够将一些边缘化的东西变得更加清晰。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的解决公共管理视野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法律制度,既是独立存在的,也是与国家其他法律相互结合的,以此来交织成一张巨大的法律网络,对各种问题进行约束和处理。依据现有的农业机械发展情况,制定各种不同的法律,包括装备、设施、操作、管理等,促使农机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2.2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
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公共管理视野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确保多项工作的良性循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公共管理视野中,还应该积极的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通过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规定,处理更多的固有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健全体系。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农业与市场和政府都是密不可分的,将来的工作,要从多方面着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可促使农业机械化管理能够更加顺利,与公共管理高度贴合。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监理职能。第三方机构在目前获得了社会上的重视与肯定,通过监理部门,可作为旁观者来进行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了一些因素的负面作用。
2.3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
所谓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指的是由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组成的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在此组织中,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职能,制定保护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法律法规,使其步入法律轨道,并得到大力推广。日后的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需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弹性的制定服务内容和具体的价钱标准,要以推动农业发展为目的。本文对公共管理视野中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开展实践展开讨论,从目前的工作来看,在公共管理视野下,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水平更高,告别了过去的恶性循环,多项工作都获得了高度的认可。日后,应在机械化管理方面与公共管理进一步结合,通过大环境的掌控,减少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服务中的矛盾冲突。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准确把握农机化发展新常态开辟农业机械化事业新篇章——张桃林副部长在2014年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农机科技推广,2015(02):4-7.
关键词:机械设备;强化管理;措施
前言
铁路机械设备的种类繁多,共分为十大类,即:金属切削机床、锻压剪冲设备、动力设备、电气设备、起重运输设备、工作炉金属处理设备、木工铸工设备、试验设备、工程机械和杂项设备等。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设备改造、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日益加快,机械的功能和性能也逐渐改变,为传统的铁路施工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机械管理工作,强化机械管理工作。目前,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机械装备落后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与机械化程度不适应等。必须重视、搞好机械管理工作,正确分析、解决管理中出现的矛盾,用好、管好、养好施工机械,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强化铁路机械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机械在铁路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强化机械管理工作是铁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企业机械管理要从三个方面完善,首先,能够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投资,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应用到机械生产和采购中,减少机械维修、燃料、耗费的开支,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其次,能够有效预防因机械老化、或故障引发的生产安全,确保安全生产。第三确保机械良好的运行状态,能够提高和稳定施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施工生产完成。
2、目前铁路企业机械管理现状
2.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和健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是企业要做好机械管理工作的保证。在企业的实际生产或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点多线长、人员调动频繁、协作不力等现象。在有的施工一线经常出现管理层和操作层间脱节,呈现出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局面,机械管理工作很难进行。另外,部分项目部缺乏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关于机械的台帐、技术资料记录不完善或无记录,造成管理工作的被动,严重的还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2、使用、维修人员素质不高
机械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决定了机械管理水平的高低,尽管多数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了培训部门,但由于人员、机械调动频繁,培训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管理及维修人员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教育,对机械整体认识不足,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能规范的开展机管工作。近年来,企业增加了先进机械的投资,在购置设备上花费大量资金,但往往忽视了对于管理人才的培训,没有相应地增加教育投资。这样由于管理知识、人员素质跟不上机械的更新,难以满足机械自动化管理的需求。
2.3、机械维修管理“滞后”
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实行点检制度保养措施,仍在执行预期或事后检修制,不管机械运行工况差异,对设备故障及劣化不能提前发现、早期维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并且企业个别维修人员单纯为了方便,对一些可以修复使用的旧机械不修复,按照个人主观意见报废,形成“浪费维修”。尤为严重者,维修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考虑机械的整体性能,仅仅为了应付,从废旧机械上拆卸零部件来修复新机械,结果造成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
2.4、机械使用和保养问题
铁路机械设备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疏于机械管理,把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仅仅是当成后勤部门看待。然而,铁路企业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复杂、数量巨大,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大,时效性强,要求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的需要,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工作量有增无减,由于机械设备管理部门仅仅作为后勤部门,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的待遇较低,无法调动机械设备用、管、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机械设备维修质量下降。企业由于重生产轻维修,只注意产值与效益挂钩,为了赶工期、抢进度,机械设备往往超负荷运作,加剧了机械的磨损和固定资产的无形流失。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实行每人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制度,但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对于保养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因此往往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相互推脱,不但影响了维修费用也降低了机械的使用寿命。
2.5、机械设备管理重运用,轻管理,管理不到位。
铁路基层单位的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对于机械设备的基础管理,往往容易忽视: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方面,基本维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单纯技术管理水平,与目前提倡的技术与价值管理差距很大;在机械设备的基础档案———技术履历簿记录方面,近几年基本没有设备运用记录;在设备维修、鉴定的基础资料管理方面,基础资料管理混乱,甚至残缺不全。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直接影响到机械设备经济技术指标的真实程度,使设备管理工作形同空中楼阁。
3、强化机械管理工作的方法
企业机械管理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最佳状态的技术装备,确保机械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机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完成机械管理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完善机械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是做好机械管理工作的前提。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能够调节好施工的各个环节。制定机械各项管理制度应从施工、管理、机械完好率、机械施工水平、机械效能、员工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贯彻执行定机、定人、定职责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级职能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安全施工。此外,由于机械性能的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应随意调动人员,确保机械人员稳定性。
3.2、加强维护保养制度
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使用三者相互联系,互为前提。为了保证机械的安全生产、提高机械使用寿命,机械管理部门在制定保养和维修计划时,应根据设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总结有三点措施:第一,点检制。由于机械故障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只有经常对机械进行检测、对在机械运行中的状况进行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对应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危害。事实也证明,机械早期故障80%以上均通过点检发现的。第二,巡检制: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维修人员,对重要机械进行监控,对操作人员的失误点给出建设性建议,提出改进措施。第三,定检制。定检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维修人员依据定检卡,在定检周期内对机械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检修,确保机械保持良好的性能。
3.3、加大人才培训投入
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机械管理者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对机械的采购、安装、维修、更新实现科学管理。因此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应加大培训力度,储备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核算”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3.4、提高单机核算
首先应建立机械设备动态表,对机械所在工地、在修或停机待料等情况实施跟踪管理。其次控制消耗,关于材料的领用和维修费用,需经过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通过方能报销。最后加强经济核算,为了如实反映企业真实成本,应对机械的油耗和里程列表进行研究,考核油耗、机械的使用是否在合理地范围内。
3.5、提高设备资产的运用效率
铁路企业积极主动调整机械设备配置结构,压缩闲置机械设备,积极开展机械设备调剂;努力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更好地发挥机械设备资产效率;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延长机械设备有效寿命,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益。
3.6、引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科学的管理是企业创造良好效益的前提,企业应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建立现代管理保障体系,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企业安全运输生产,铁路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使机械设备为铁路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更大效益,保证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小结
随着铁路基建快速发展,机械化施工的高质、高速、高效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机械租赁企业由于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应当灵活多变,但仍要把握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机构不设置、管理网络建设、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作者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艳芬,黄蓉,张艳芳.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探析[J].湖南有色金属,2011,(1):74-76.
[2]彭宇峰.我国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科技纵横,2010,(4):147.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强化思路;改进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83
0 引言
在电力行业发展历程中,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一直是重点。其不止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电力工程建设成本,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基本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更深层次地讲,还会对电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意义重大,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力工程管理工作随着科技进步与时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发展程度还远远跟不上电力工程建设速度,因此,电力企业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改进,强化思路[1]。
1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1.1 在工作中没有健全的监管机制支撑
我国的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是以国家任务为主,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因为电力企业多属于国企,国企的企业机制涉及方面较广,所以,某些细节管理方面,就很容易被忽视。企业在管理中,使用权的数次转移也导致了监管机构功能发挥不全,使得相关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在无效监管的情况下产生下滑现象[2]。
1.2 并不合理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工程的财务部是电力工程相关的部门。在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工程管理部、业务部、工程财务部都各司其职。但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都会出现交叉工作交接现象。按照流程,在施工完毕后,应进行验收,并应及时组织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决算工作。在决算完成后,要经过层层审核并确认无误后,才进行尾款的结清工作。在诸多的环节中,实际工作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其中的违规操作、违法操作更是层出不穷。
1.3 从事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这种竞争越演愈烈。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其工作人员素质并未随之提升,这也是一个电力企业工程管理提升不到位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电力企业内部机制,新进员工都是从一线干起,所以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提拔起来的,那么他们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生产和应用能力都很强,熟悉各个基层工作环节。但在管理层面,他们就相对的缺乏了管理大型工程的经验,只是传承了老领导的传统工作理念,没有知识的更新,对于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就显得不是那么适应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果也差强人意[3]。
2 针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不足之处的几点改进措施
为适应现代电力事业的发展,必须对电力工程管理的不足之处采取改进措施,强化其工作思路。
2.1 电力企业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并完善相关制度
电力企业应对实际操作与电力工程的施工流程进行调整,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整体工程的顺利进行。只有电力企业对工程管理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将规章制度完善并将监管机制合理建立健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水平,进而保障电力工程施工质量。
电力企业除了在规章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还应在加强工作人员意识培养上提升关注度。任何的工程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只有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其具备良好的精品工程意识、成本控制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力工程建设。
2.2 电力企业应明确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思路
做好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要首先明确改进的方向与思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确保工程文件层层审阅,最终文本归档。在招标工作完成之后,所有涉及到力工程项目的内容和其中的细节都要全部上报。相关技术部门应对工程施工图纸等展开认真核对。财务部门应就工程预算细致展开工作。所有相关工程文件都应以文本形式归档保存,方便日后查阅。
(2)加强团队合作,提升整体效率效果。作为一个工程整体,其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虽各司其职,但也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顺利进行。例如:工程技术部门对电力工程所需的相关设备和材料总量进行确定,财务部门与其配合,帮助技术部门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案,争取成本最小,利润最大。二者还可以互相监督,互问互查,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并加以纠正,避免出现更大的漏洞。通过对细节方面的深入研究,强化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思路,制定具体改进措施,才能更好的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进行。
2.3 电力企业应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应深入到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想要提升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提升其中关联的人员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相关建设知识等各种相关知识,以使其在工程开展的全过程都能高水平发挥作用,进而提升工程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电力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电力工程涉及到的各方各面各部门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在电力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有序运转才能使得整个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作用,积极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及时的改进与处理。
参考文献:
[1]杨宜冰.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措施与流程改进[J].企业技术开发,2014(09):142-143.
[关键词]高速公路 集团化管理 思考
近年来,为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运营,一些省份把全省高速公路集中起来组建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给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各省集团化管理模式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各省的实践成果为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高速公路的集团化管理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运作过程中,为我国企业集团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投资主体多元化。交通发展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争取多方筹措资金,为交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如,2003年以来,河南省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投资多元化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投资主体中,民企占了半壁江山,诸多民企负责人表示看好高速公路投资市场,由于资金到位,没有因为资金问题影响施工,工程管理也随之规范。有关人士这样总结高速公路投资多元化的好处:投资主体多了,融资能力强了;操心的人多了,腐败的现象少了;高速公路修的多了,拉动GDP增长了。
2.人才战略科学化。如,北京市首发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坚持人才化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员工,锻炼员工,奉行“集团与社会和谐发展,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的企业愿景。公司目前已具备一支结构年轻、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在全体员工的智慧与努力下,公司实现了社会公益与企业效益、企业发展与公司进步的双赢。
3.产业经营网络化。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使得高速公路整体效益优化,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优势。山东高速公路集团正是网络化管理模式的受益者。其高速公路信息系统主要由通信、监控、收费三大网络组成,可实现道路运营信息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收费“一卡通”。山东高速公路集团的这一经营理念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当前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高速公路的集团化管理仍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高速公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目前的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实行的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而集团的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化经营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体制成了制约高速公路集团快速发展的瓶颈。
2.“婆婆”太多,运作困难。比如广东交通集团公司业务上接受省交通厅指导,而人事、‘党务又由省委组织部主管,今后机构改革后,广东交通集团公司应归于国资局管理,集团公司是企业,但它又是正厅级单位,国资局也是正厅级,这样会出现“正厅管正厅”的现象,从而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3.投资主体多元化导致多头利益的滋生。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一方面促进了高速公路行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局面,从而使各投资主体经营目标不完全一致,给高速公路行业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导致了条块式、分割式管理模式,影响高速公路事业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
4.经营主体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当前除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高速公路公司管理比较规范外,大多数高速公路公司的管理是行业主管部门(高速公路管理局)与公司两位一体,即所谓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用行政手段干预集团的发展,违背了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管理规律,必然引起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冲突。
三、今后还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构建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虽然本文结合部分省份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的初步尝试进行了评价分析。但笔者经过深入思考,认为今后还需努力研究解决如下问题,使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1.在政企分开的背景下,如何理顺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与交通投资主体(公司)之间的关系,加强交通行业管理,实现交通事业的滚动发展。
2.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更适合交通行业发展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如何打破壁垒,使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资产经营。
3.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的研究还只是一种框架,其经营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组织机构、运作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等,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总结和研究。
4.加快高速公路立法。目前,高速公路管理法规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尽快调整、修订现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法规体系,使高速公路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5.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精简中间环节,完善和强化部门职能;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建立适宜企业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服务、竞争意识。
四、总结
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对地方交通运输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建设和谐高速、推进高速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学界和社会对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模式建设更加关注和重视,以推进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进而对地方交通运输行政体制改革、对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优化路径
引言
众所周知,公务员薪酬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公务员薪酬问题来说,也是存在争议比较大的一个方面,但是对于当前的公务员薪酬管理体系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当前的薪酬管理制度并不是特别的理想,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当前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基于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最终才能够提升其薪酬管理的价值和可行性效果。
1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总体水平偏低
对于新形势下的基层公务员薪酬体系来说,从整体层次上来看,其水平并不是特别的高,也没有社会中流传的那么好,从近段时间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各个城市的薪酬排名中,基层公务员的收人排名仅仅处于中下游水平,这种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也就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基层公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也就必然会导致其相应的工作效率降低,甚至还会对于基层公务员的廉洁性产生一定的干扰。
1.2工资结构不合理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的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体系来说,其基本的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在工资和津贴方面来说,其颠倒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按照正常的薪酬管理模式,应该是以基本工资为主,相对应的辅以各种津贴,但是在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的薪酬管理中,津贴却远远高于工资数额,这种工资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也就成为了制约我国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1.3薪酬差异较大
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体制来说,其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就是相对应的地区性差异比较大,这种地区性的差异也是影响新时期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和、青海、甘肃等地的基层公务员薪酬来说,其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除了这种地区性方面的差异之外,在不同的部门中,相应的基层公务员薪酬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对于财务部门、税务部门和文物部门以及地质部门来说,它们之间基层公务员薪酬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这也就造成了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水平发展的障碍;从基层政府内外部的环境来说,当前基层公务员薪酬水平和外部市场中同等程度的工作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收人差距,其影响同样是比较突出的。
1.4相关规范不完善
对于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问题来说,因为具体的内容和管理方式都应该重点依托于相应的规范来进行制定,但是在当前的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工作中,相对应的法律和规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很多具体的规定并不是特别的完善,这也就给了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工作一个相当大的变动空间,进而也就必然会对于相应的薪酬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麻烦,容易造成一些薪酬不合理或者是不公平问题的产生,其危害性同样是比较突出的。
1.5相关福利制度不合理
对于当前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来说,福利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福利方面的发放来说,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种福利的发放问题其实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务官管理机制中,相对应的福利是比较丰富的,尤其是在房子、车子以及教育等方面,享受到的资源还是比较多的,这些福利的无条件享受虽然说在新形势下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和现象,不仅仅福利依然过多,并且在相对应的分配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这也就必然会对于相应的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制度造成较大的干扰,不仅仅不利于国家财政的控制,增大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还会对于国家公务部门的形象造成较大的影响。
2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优化的路径探讨
2.1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对于我国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和缺陷来说,因为其和具体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重点针对这些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相关法律规范进行约束和指导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对于这种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法律规范的完善和优化来说,主要就是应该尽可能的提升其相应的约束效果,针对具体的薪酬发放规则和标准进行详细的划分,减少变动的空间,促使其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的正常水平,尤其是对于各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市场内外环境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才能够不断提升其相应的薪酬管理价值,避免各方面问题的产生。具体到这种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中来说,还应该重点加强对于落实效果的关注,保障其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才能够提升其相应的价值。
2.2优化福利制度
对于新形势下的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制度来说,还应该重点针对相应的福利进行优化配置,这种福利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主要就是指在尽可能降低当前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这些福利待遇的积极价值和效果,促使其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励相应的基层公务人员更好的服务于自身的工作,保障其工作任务的履行效果;基于这种基层公务员福利制度的优化来说,还可以充分依赖于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进行实施,通过合理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来不断的提升相关福利的激励效果,这一点也是当前正在逐步落实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3加大对于薪酬管理的监督
对于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工作来说,其优化和完善的一个重要举措还是应该结合相应的监督管理控制来进行约束,这种约束能够较为及时高效的发现当前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当问题或者是不良行为,并且采取较为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处理,如此也就能够不断的提升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具体到这种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工作的监督控制中来看,其主要就是由专业的监察部门进行实施,当然,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要求相应的监察部门保障其监督管理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如此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监督监察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形势下的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体系和具体的实施内容来说,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不仅仅表现在总体水平偏低上,在具体的差异性上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并且具体到相应的薪酬结构上来说,其问题同样极为突出,这也就促使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今后的具体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工作中,重点加强对于相关规范和制度的完善,并且加强对于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处理和整治,不断提升和优化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
参考文献:
[1]曹瑞阳,李中斌.绩效考核对福州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影响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巧,03:283一289.
[2]张莉.新形势下基层公务员薪酬管理优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93一94.
[3]徐刚.公务员薪酬激励的多维联动机制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09:65一70.
[4]周薇.公共政策基层执行阻滞及解决路径研究—基于基层公务员薪酬视域「J].现代商贸工业,2009,11:58一59.
[5]陈雪玲.浅议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完善—仅以香港为鉴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4:50一52.
截至目前,全球小额信贷机构评级总量已超过3000个。随着评级管理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加强,一些国家,如玻利维亚,已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所有小额信贷机构必须进行评级管理。
中国自2008年正式开展小贷公司试点以来,小贷公司发展迅速,由2008年底的不足500家发展到2013年上半年的7086家。小贷公司作为准金融机构,已经逐渐成为中国金融服务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支农支小方面发挥出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发展速度太快、监管标准不够规范和过度分散,小贷公司发展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受到业界和社会的关注和争议。为引导、约束和规范小贷公司健康发展,在强化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快小贷公司评级管理十分重要。
国际四大小贷公司评级机构: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小贷公司评级是根据小贷公司的业绩及风险水平,对其长期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的评估。传统信用评级关注的是企业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而小贷公司评级则关注该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重点是从小贷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和社会绩效两方面进行评判。因而,小贷公司评级要比传统信用评级更加宽泛和细致,所能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充实,对于促进小贷行业健康发展和强化监督管理水平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上的小额信贷评级工作最早从1996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与传统信用评级行业竞争格局相似,评级机构需要借助良好的声誉和市场认同才能立足于评级行业。由于进入市场早、规模大的机构逐步垄断市场,小额信贷评级行业也呈现集中化的特点。目前,国际上最为活跃、业务量最大的评级机构有4家,分别是美国的MicroRate、法国的PlaNet Rating、意大利的Microfnanza和印度的M-CRIL四家公司。
MicroRate成立于1996年,是全球最早设立的小贷评级公司,也是第一家得到世界银行认可的小贷评级机构,主要在拉美、非洲、欧洲、中亚地区开展业务。已经为超过200个小贷机构进行评级,完成了550份评级报告。
PlaNet Rating成立于1999年,初为法国沛丰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小贷机构评级的部门,2005年独立,成为一家私人机构。拥有自我研发的GIRAFE评价指标体系,在国际上较为知名;已在80多个国家完成600多项评级,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小贷机构绩效评级和社会绩效评价,并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特制产品服务。主要在非洲、拉美以及南亚拓展业务。
Microfnanza成立于2000年,2001年首次开展小额信贷评级,得到了IDB、CGAP和评级基金的认可。在全球70个国家完成750份评估报告。
M-CRIL主要在亚洲和非洲等地开展小额信贷评级。
从具体评级体系看,这四家专业化的小贷评级公司采用了较为相似的评级体系设计(表1)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这与传统信用评级50%定量分析和50%定性分析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对小贷评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个别评级机构在开展小贷评级工作的同时,还为小贷公司提供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对小额信贷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小额信贷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受到青睐,国际著名的传统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惠誉,也纷纷进入小贷领域,并且凭借自身优势,开发出专门针对小额信贷机构的评级方法和标准,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设立评级基金,专门负责小贷行业评级管理
为了推动小额信贷评级的发展,泛美开发银行(IDB)等大型金融机构出资设立了国际评级基金(Rating Fund),为小贷机构提供补贴以减轻其财务负担,最终形成了以小贷机构、评级公司、投资机构、捐赠人、评级基金等为主要机构的市场化运行体系。
其中,评级基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评级基金专门负责小额信贷行业的评级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有两个:一是对全球小贷评级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定期进行评估和认定;二是对提出申请、并且符合要求的小贷机构提供开展评级的资金支持。
在2001年至2012年间,泛美评级基金先后对31家评级机构进行了认定,其中专业的小贷评级机构4家,传统的评级公司28家。这些评级公司对来自20个国家的小贷机构进行了评级,评级基金对其中的322家小贷机构给予评级资金支持。
这种评级体系在拉美地区运作良好,在推动小额信贷行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评级基金的出现,避免了传统信用评级中评级公司直接向被评级企业收取费用的商业运作模式,确保了小贷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中国开展小贷公司评级管理尤为迫切
随着中国小贷公司快速发展,开展评级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目前,中国有些省市,如山东、重庆等省市金融办已探索试点开展小贷公司评级管理工作;全国小额信贷联席会也在积极组织开展小贷公司评级工作。对小贷公司实行评级管理有利于满足小贷公司自身发展、小贷公司整个行业、银行和金融办等各方的迫切要求。
一是有利于提升小贷行业透明度,为投资决策提供服务和指导。小贷公司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融资渠道不畅,其根本原因是小贷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小贷公司在公开市场上运作股权投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债和上市等均存在较大困难。而小贷评级能够较好地解决此问题,提高小贷公司的透明度,有助于投资机构更好地了解其经营情况并作出投资决策,将社会资金引向该行业表现优秀的小贷公司,支持和促进其大力发展。
二是有利于促进小贷机构改进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小贷评级指标体系包含财务经营和社会绩效两大类指标,财务经营指标仅对小贷公司自身经营、风险控制和盈利水平等进行评价;社会绩效指标重点对小贷公司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通过这两方面指标开展评级,逐步形成行业标准,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时,评级工作有利于促进小贷公司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全面提升小贷行业整体的风险防控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提升政策制定的针对性,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将小贷公司定位为一般类工商企业,并且把对小贷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授予各省级政府。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为小贷公司创造了充分的自由成长空间,鼓励了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该指导意见的试点性质,决定了小贷行业的监管制度明显滞后于小贷行业的发展。开展评级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小贷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小贷公司的管理,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更有效地促进整个小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中国小贷评级公司建立
一是建立全国性小贷评级公司。在各省份独立开展小贷评级工作,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贷公司的优劣进行甄别,但对全国整体情况仍然无法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甚至不具可比性,对于完善我国小贷公司监管制度并无更大作用。因此,必须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具备较高的研究分析能力,而且在小贷行业有所作为的机构。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小贷评级公司,通过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尽快对小贷公司开展评级,发挥评级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和方法。充分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的小贷评级体系和评级方法,重点在风险防范、信贷技术和社会绩效等方面予以明确和强化,促进小贷公司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将评级结果充分运用到投融资管理、机构考核、制度制定和税收减免等方面,引导小贷公司更好地服务社会,履行职责。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理;思路
一、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必要性
信息化步骤的公司财务管理我们通常将其称为财务的信息化,它所指的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具备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利用计算机及财务软件对公司财务数据所进行的一些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等工作,并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工作过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会计资料、报表的核算外还有以财务管理手段所生成的相关财务分析指标等财务信息的处理工作,它是对公司财务活动的一个全面、整体的处理过程。
信息化步骤下的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的主体要有具备专业技术的会计人员,而起管理活动的主要工具则是计算机硬件及其软件资源,而该种管理活动的实现还需要有互联网的支持,其最为核心的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当上述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统一配合时,也便完成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科技和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信息化步骤下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直接生成所需的各种财务报表,并且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更改和筛选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便于相关财务信息的查询和统计,也有利于企业管理里中各个环节的协调统一,实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信息化步骤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两者得以有益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但是,我们在看到企业财务管理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信息化步骤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就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而言,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一个是认识上的不足一个是能力上的不足。从认识的层面上讲,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说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步骤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而这直接导致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有些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有些则仅建立了雏形,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从人才自身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其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步骤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企业中真正具备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人才数量较少,有些专业人才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信息化实现的速度。
2.信息化步骤下的企业管理存在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该种管理理想效果的实现还有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不健全,使其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而财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水平以及软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信息资源本身而言,当前背景下,企业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度相对较低,在财务管理中要先将各种数据予以集中再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加工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加之财务软件开发技术的限制,使其使用中存在能够普遍适用及其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这些不仅仅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效率还会影响其安全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的路径
为实现信息化步骤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便要在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的效率。
1.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意识做指导,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或者完善相关的财务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设备,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和工作去完成。当管理者具备财务信息化的意识时,便会注重相关系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也便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技术运用的直接人员,是管理实现的重要力量,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积极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完善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机制,提高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此外,企业还应该及时更新相关专业设备,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硬件的支持。
3.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体系建设。安全性是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信息化步骤下,信息的使用者被扩大,安全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企业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等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学兵:刍议交通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J].投资与合作,2013(1).
关键词: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和网络社会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日益成为联结整个社会的纽带。交通运输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成为信息时展的重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运输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道路运政管理的目的是执行国家道路运输法律和方针政策,通过行业管理,保护合法经营,保障货主和旅客的正当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上述目的,就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运政管理,使运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
1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相关概念
1.1 道路运输
道路运输,是对在公共道路上使用的汽车或其他车辆从事道路旅客或货物运输及其相关业务活动的总称, 具体包括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机动车维修与综合性检测、道路搬运装卸和道路运输辅助服务等。道路运政管理机构负责对道路运输实施行政管理。
1.2 道路运政管理
道路运政管理即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是指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根据国家方针、路线和政策,对道路运输行业经济活动进行政策指导、计划调节、法规保障、行政指令等各项工作的统称,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具体体现。
1.3 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1.4 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
道路运输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行业资源共享程度,实现道路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行业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全面提高。
2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2.1 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各地运政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各级道路运政管理机构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运政管理人员和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各级运政竹理机构积极配备计算机专业人员,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开发能力。交通行业政务数据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共享,公众交通信息服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加强。运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提高了运政管理机构的管理效能,改善了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同时也为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2.2 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道路运政管理机构现有的应用系统虽然利用计算机代替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使运政管理趋于规范化,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2.1 信息化意识还不够强
部分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是做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前体和基础,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信息的收集不完全,不懂得怎么应用各类有利于实际工作的信息,只是被动的接收,不能及时的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部分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力,许多道路运输部门把信息化工作简单等同于技术工作,信息化工作主要依靠科技部门来推进,业务部门很少进入或者根本就没有介入,致使信息化工作不能正常实行。
2.2.2 部分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业务对信息化的需求是越来越高,部分系统功能、数据质量、系统关联性等己经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求。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信息化设备投入不足,设备老化,部分基层工作地对网络接入质量差,故障维护受条件制约,严重影响系统运行和业务办理。
2.2.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应用软件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具体表现在:“运政在线”信息系统和运政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运政网站、营业性驾驶员考试系统和“运政在线”系统、违章处理程序和“运政在线”的数据和信息的整合交互问题。
2.2.4“决策支持”和“知识管理”的问题
目前运政管理对于信息的获取主要还依赖于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和传输速度直接决定了运政管理工作的效率,统计报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运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但仅依靠这些数据,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今运输管理工作飞速发展的要求, 需要更加全面、准确、实时的数据,而且需要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支持,在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目前还是空白。
3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化现状,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组织领导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行业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加大信息人才培养的力度。首先要积极抓好对在职人员的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促使他们不断更新观念,正确树立的信息化思想。定期的组织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化工作等技能的教育培训活动,促使他们全面掌握并做好信息工作的各项技能。其次,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要广纳贤才,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既懂行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最后,各级相关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成立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业务部门负责人,推进相关系统的应用等,同时还要健全信息化工作考核机制,加大信息化的考核力度,严格实施奖罚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工作的措施落到实处,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进程。
3.2 逐步完善各信息系统功能、增强各系统应用
3.2.1 加强现场取证和识别、辨认系统的应用
运政管理要做到“依法行政”,证据的获取和保存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一是装备先进的取证设备。在稽查车辆上安装固定车载监控系统,稽查人员装备移动摄录像机,综合全面采集稽查现场的图像、语音数据,将稽查现场详细全面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将所采集信息存入车载电脑或移动存储器。这样对执法人员和经营者都是一种保护和监督,对违法者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从而增强)运政执法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是发展证件识别、辨认系统。目前在稽查过程中扣留的相关证件有一部分是伪造的,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证、营业性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规费交纳凭证。这些伪造的证件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运输秩序,而且给运政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运政管理人员在查处违章案件过程中,扣留违章者的证件由于是伪造的假证件,所以违章者就逃避了相关的处罚,严重的干扰了运政管理执法工作,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证件识别、辨认系统。鉴别防伪标志的真伪,主要依靠硬件设备来识别防伪标志的真伪,例如:使用激光扫描仪确认激光防伪标志的真伪;通过无线联网方式和数据库信息进行确认对比来识别证件的真实性。
3.2.2 建立运政实时监控指挥系统
在需要运政动态管理的重点位置(如重要客运站、货运站,重点路段、路口)安装视频、音频监控设备,将视频、音频等监控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指挥系统,该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筛选、分类、存贮,再结合其它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为运政管理决策指挥提供翔实的图文和数据资料。
3.2.3 着力增强公众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运管部门网站。公开办事机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及收费标准等信息,提供查询,检索投诉、网上调查、表格单证式样下载服务,实现营运车辆、客运班线、客运流量流向、价格等行业信息的和审批事项进程查询功能,使之成为统一的道路运输公众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成为运管系统实现政务公开和信息的重要“窗口”,加强对外宣传,提升行业形象。
二是建立道路运输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分级分类向社会公众提供道路运输业相关统计信息、行业规划及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车辆户籍验证等专业信息服务,增强行业发展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公开的信息咨询、产业份向和决策参考。建立行业特号呼叫服务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和全行业的道路运输信息服务。
3.3 逐步增强系统整合, 保障信息共享
主要是加强内部的业务系统和公共网站、内部的办公管理系统和公共网站、不同单位部门的系统之间、不同的管理和业务系统之间的整合,保障应用软件系统之间、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3.4 逐步实现决策支持、知识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DSS)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如果运用到运输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中,能够为运输管理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减轻了运输管理决策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 使得他们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因此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策略
在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城中村”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城市大规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建设而导致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当地农民在原村庄居住地集中建设而形成的现代城市中的“村落”。城中村的居民利用“自留地”建设自己居住的房屋和商业楼房以及修建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出租屋”。
1“城中村”,工程规划建设中容易遗忘的角落。“城中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外来劳动力就业、住宿以及改善原著居民的生活状态起到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城中村”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留下的一块块由农民自主建设发展的“农民房”,由于没有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工程建设的专业化管理,很多“城中村”工程建设缺乏科学、系统和完善的规划,导致“城中村”在建设发展中逐步出现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社会隐患:
(1)“城中村”建筑布局不尽合理。由于“城中村”的房屋由村民自己修建,单体规模都较小,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成片建设开发,房屋密度高,间距小,采光通风条件差, “握手楼”、“贴面楼”、“黑暗房间”较多,居住舒适度欠佳。
(2)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城中村”街巷狭窄、拥挤,消防通道不畅,存在严重消防隐患;每家每户都独自建设化粪池,排水排污不畅,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成灾,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3)“城中村”治安环境较差。“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原著村民、无住房的户籍市民和外来人口混合构成。流动人口中容易隐藏一些违法犯罪的个别人员,“城中村”时常发生偷盗、打架斗殴等社会问题,治安形势严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中村”的公共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村民集体企业和原著村民集资建设,政府财政投入较少,条件较差的“城中村”图书馆、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全,“城中村”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场所受到限制,无法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公用设施。
(5)“城中村”工程建设缺乏专业规划和质量安全监管。在很多地方,由于“城中村”工程建设属于农民个人或集体投资行为,没有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民宅”未能按照规划建设的正常流程报建,也没有专业的工程质监、安监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导致“城中村”工程质量堪忧,安全事故频发。
2“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在经历辉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各种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城市现代化进一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各个城市的管理经营者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制订了“城中村”改造的远景规划并逐步实施。改变“城中村”特有的“脏、乱、差”的现状,缩小城乡差别,是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积极、有序、务实的原则。“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应以建设现代化城市、城镇为总目标,把“城中村”改造工程纳入城市、城镇整体规划,逐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积极、有序、务实地宣传“城中村”改造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把远景规划和现实情况结合起来,量力而行,尽量减少利益冲突,克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2)政府加强引导,主持公平、公正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各级政府应牢牢把握“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的方向,通过制订全面、合理的规划,保证“城中村”改造工程建设既符合公共利益,维护改造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又努力使改造惠及所有的“城中村”居民和开发商。同时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合理安排国家、开发商以及居民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提高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坚持改造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涉及政府、开发商和居民的多重利益矛盾,任何一种单一措施都难以实现利益的共赢,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创新,需要综合运用政策、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综合规划建设,既要推动“城中村”房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的布局方面得到合理改造,又要推动“城中村”社会面貌、形态的改造,促进“城中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4)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规划建设,需要注重有限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汲取“城中村”当初建设中遗留的教训,同时,应正视“城中村”建设积累的巨大财富,也不能全盘否定“城中村”建设中已取得的有益成果,应针对不同的建筑布局状况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而不能通通修建成“摩天大楼”,去走向高耗能的另一个极端。在改造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贯彻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先进的建设理念,提倡节约,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3 “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目标与策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当初缺乏周全的规划和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城中村”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市极不协调,“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的管理任务很艰巨,因此,“城中村”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需要制订一个长远的目标:根据各地城市、城镇建设的定位和现实情况。通过改造建设,促使“城中村”在居住环境、公共设施、治安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现代化的城市全面融合,实现建设现代化城市与城镇的长远目标的要求。 根据长远目标要求,需要采取以下主要策略:(1)“城中村”建筑空间的改造。通过对“城中村”建筑空间实体及各类配套设施的规划与改造建设,改善“城中村”建筑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将“城中村”的土地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统一利用,完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结构,营造建筑空间整体协调的城市与城镇的风貌。(2)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管理范围之内。按照现代城市与城镇社区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完善“城中村”的管理体制和社区组织体系,将“城中村”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法制秩序。(3)完善“城中村”经济体系建设。宜将“城中村”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进行现代企业改造,使之成为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主体,在集体和原村民依赖物业出租维持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产业经营,融入当地城市产业规划发展的体系,实现“城中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使“城中村”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妥善保护“城中村”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地方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打破“城中村”封闭的文化心理,使“城中村”居民融入具有现代特色的都市文化氛围中来。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