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规划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状态进行预选的安排和设计,并给出未来行动路线的过程。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在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区域,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规划的着重点不一样,规划的内容体系也不一样。
一、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区级规划组成。国家级规划叫规划政策指南,提出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地区规划又叫区域规划指南,通过召开区域协调会议制定。郡级规划也叫结构规划,由每一个郡级的规划机关在土地测量的基础上,与相关委员会协商后提出本郡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及发展的框架结构。区级规划也叫地方规划,是一种详细的发展和实施规划[2]。
2、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有三大类和六个层次。三大类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地增长管理规划。六个层次是国家级、区域级、州级、地区级、县级和市镇级。县级规划是美国土地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注重资源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用地分区的划定。市镇级规划的内容比较具体,属城市规划,并有相应比例的规划图。美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长的一系列政策[3]。
3、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日本国土规划体系分为四级,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区域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市村町规划。国家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年)及其相应配套法规,相当集权的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大地区和特殊地区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即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将地域划分城市、农业、森林、自然公园、自然保护等五种,它落实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精神,听取市村町的建设要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市村町根据地方自治法制定规划并听取都道府县的建议。规划内容比较具体,属实施性详细规划,在市村町下还专门设有城市规划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且各市村町的情况差别较大[4]。
(二)国内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个层次组成,形成了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处于最低层级,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目标、任务、各项控制指标最终都必须通过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得以落实,其内容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最直接的依据。因此,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
二、现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缺乏技术规范
由于规划区域、规划对象不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模式、方法不尽相同,在缺乏明确的编制技术思路和技术操作规程及要点提示的情况下,易导致规划水平不高,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问题
目前,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10000,这主要是考虑到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但是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图件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划分用地红线的程度,而且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水平总体不高,突出的表现为数、图、表、文不一致,这就使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证,对规划的具体实施造成影响。
(三)规划间的协调和衔接存在问题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协调与衔接明显不够,主要体现在图件比例尺、图件现实性、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人口统计口径、人均用地标准、基础设施布局、城镇规模定位、村庄撤并和整理等方面。
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完善建议
(一)加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导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我国五级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其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明确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操作规程,注重规划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设备的投入,推进乡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一体化进程。
(二)完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责是具体落实职能规划的指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详细设计,做好图件上的定位控制和定量控制,其核心和重要成果就是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目前亟需加强GIS技术应用和制图方面的研究,为完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注重规划间的协调和融合
当前要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首先应开展图件比例尺的协调工作,这是两规划衔接的基础。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测较大比例尺的土地和现状图,保持图件的现实性,这样才能将用地范围和用地界线协调好。其次要注重在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人口统计口径、人均用地标准、基础设施布局、城镇规模定位、村庄撤并和整理等实质性内容方面的衔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同时编制这两项规划,统一资料口径,实现资料共享,统一编制的指导思想,加强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黄宏胜.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唐红波.中英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国土资源,2004,37(8).
3、黄伟.现代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6).
4、王静.日本、韩国土地规划制度比较与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001(3).
5、沈曙文.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四定”的内涵及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
6、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
关键词:村庄规划 城乡规划 产业规划 村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5-0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2.编制范围与年限。村发展规划包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村发展规划总体范围以村域行政区划为规划用地规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村域内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未利用土地的用地范围,村庄建设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村发展规划的年限原则按照立足五年、规划十年的要求编制与实施。结合村庄整治的要求,做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定。
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前郭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6-2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1]。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2]。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在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森林和牧场经营管理、环境和自然保护、旅游设计等方面[3]。本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前郭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前郭县地处松辽平原的东端、松嫩沙地的边缘,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是我国环境演化的一级敏感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处于第三纪东北陆台的中心部分,地层以第四纪沉积物为主。全县地势南、西部高,北、东、中部低,呈马鞍状,第二松花江、嫩江分别流经该县的东部和北部。前郭县地貌类型复杂,包括沿江泛滥平原、冲积湖积平原、古河道洼地、阶地平原、高台地和沙垄与丘间洼地。该县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前郭县是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县份,随着农作物布局的不断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等作为基本数据源,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包Patch Analyst对各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为能综合反映其整体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本研究按照国家土地分类标准,将研究区景观类型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沟渠、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未利用地等13个类型。
2.2 研究方法
相关景观指标的计算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一些常用的方法,主要采用的空间格局指数名称、计算公式和说明见表1。在 ArcGIS 环境下获取需要分析的地物类型的矢量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并结合Patch Analyst 5 空间格局分析模块,对各类景观指数进行分析研究(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斑块数量及面积特征
如表2所示,在斑块数量上,各景观类型依次为:林地>耕地>采矿用地>草地>村庄>水域>未利用地>园地>交通用地>沟渠>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建制镇>城市。在景观面积上,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村庄>沟渠>交通用地>采矿用地>建制镇>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城市。耕地、草地、林地面积较大,形成了以农用地为主的景观结构。另外,村庄用地景观类型在整个区域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水域景观主要是县域内密集分布的河泡,其中包括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查干湖。
3.2 景观斑块密度及差异特征
从斑块密度上看,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园地>交通用地>村庄>林地>城市>建制镇>未利用地>沟渠>草地>水域>耕地。采矿用地斑块密度远远高于其他景观斑块,采矿用地主要是由于原油开采密集分布,由于本次分析采用的是1∶1万土地利用图,这些小面积的斑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均归类为采矿用地,使得这一景观斑块密度最大。在利用矢量数据分析景观格局特征时,相邻同类型斑块在分析时要进行合并,耕地景观斑块密度最小,这与前郭县耕地多已连片有关。从平均面积上看,各景观类型的大小顺序与斑块密度正好相反,耕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最大,采矿用地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从斑块面积标准差上看,前郭县的土地利用景观面积差异性较大,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对比明显。
3.3 景观多样性、均匀度特征
多样性指数是基于信息论基础之上,用来度量系统结构组成复杂程度的一些指数。从各景观Shannon多样性指数上看,各景观从高到低依次为采矿用地>村庄>林地>耕地>园地>草地>未利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交通用地>城市>建制镇>沟渠>>水域。耕地(水田、旱地)作为占前郭县面积最大的人工干扰景观,其单一的多样性不利于总体景观的生态平衡,反而增加了景观的干扰性和不稳定性,必然也降低景观的自我调节能力。从Shannon均匀度指数上看,高到低依次为城市>园地>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特殊用地>耕地>林地>建制镇>未利用地>交通用地>草地>沟渠>水域。除了水域、沟渠外,其他景观均呈现较高的斑块分布均匀性。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前郭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景观的主体是耕地,其次为草地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则分布较为分散,其格局与耕地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2)前郭县整体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分布均匀性较强,东部景观类型较单一。国土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应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现有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 赵中华,李春林,郄瑞卿,李清华.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以磐石市为例,2012,40(8):4658-4702.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城镇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一、阜阳市概况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大平原上,北邻齐鲁、西连豫鄂,境内平畴沃野、河网密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其众多人口散布在市域的小城镇中。
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认识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1)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集镇――分属城和乡, 有时还加上中等城市统称为“中小城镇”, 并且认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部分。按国务院颁布的《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从发展的观点来说, 这些非建制镇宜称为“未建制镇”。
(2)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仅指城市范畴中规模较小, 人口
少于20万的两类。
(3) 小城镇=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 是建制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
(4) 小城镇=建镇镇+集镇――包括县城镇、县城以外建制镇和集
镇。[1]
上述各种观点中, 第4种观点表明了动态地观察城市化的进程, 分析了城乡居民点的层次, 建设小城镇既包括了现在属于城市范畴的建制镇,也应考虑发展前景将成为建制镇的集镇。
阜阳市作为农业型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并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没有特别重视。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由于小城镇与广大村庄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系较为密切, 小城镇必然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容纳地点。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合理规划引导小城镇发展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问题
(1) 政策限制
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大压缩了小城镇的发展空间。阜阳市小城镇普遍发展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政策。目前,小城镇发展体现为“三无”:无用地、无资金、无行政管理权限。
镇区用地大部分都属于集体用地,无产权证不可出售,城镇建设也只能自谋出路,先违法占地后合法化。大部分镇区近年来无新增国有用地指标,最多仅有每年约100亩增减挂后的奖励指标,难以对镇区发展形成有利支持。按当地形象的说法,除了镇政府所在地或是部分学校等公共设施以外,其余均属于不可动的集体用地。
另一方面,由于镇政府仅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多管理权限缺失,导致管理滞后。例如,由于镇政府没有城建管理权限,无权力拆除违法建筑,镇区违章建筑随处可见。
(2) 轻视小城镇镇区区域研究
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中, 普遍存在着重规划布局轻区域经济分析的现象, 造成规划与经济发展脱节, 盲目设定过大的发展目标,脱离实际。[2]在小城镇职能定位上,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城镇差别。造成小城镇职能定位上的重复,没有实现区域内小城镇分工协作,反而造成恶性竞争。因此, 小城镇规划要以上一层次的规划为指导,树立群体城镇的构想, 要打破只局限一个中心镇做规划的观念,做到有中心、有群体、遥相呼应、彼此协调。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上, 要站在区域的高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使之统筹兼顾, 资源共享, 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在规划原则的掌握上, 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原则, 注重近期, 兼顾长远, 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土地问题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有着年限的差异,造成土地利用规划在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后的局面。由于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差异性,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范围常常不一致,造成小城镇发展占用农耕用地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乡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基本是在原有的乡村的基础上小幅扩大。然而美好乡村带来的村庄合并问题,以及合并后的中心村选址用地问题,比较严重。已经编制完成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小的村庄建设用地大部分没有被去除,但是新的中心村又要有集聚功能,合并小于400人的村庄。这样就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比较分散,没有足够大的用地指标来建设中心村,造成中心村建设占用农耕用地。
(4) 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当前的小城镇建设特色不是特别突出,造成千镇一面,甚至有些环境较以前更差。盲目建设,违规占地,环境恶化,是当下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四、小城镇总体规划对策
针对当前小城镇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编制中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争取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承上启下、连结城乡这是我国小城镇的区域地位特征, 上连市县下带村庄, 它是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最活跃的生长点, 它是改革我国经济体制, 改善工业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城乡人口分布的关键环节。在规划中要加强区域的观念, 进行小城镇外延空间的体系化研究。
(2)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合理协调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内容,使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用地得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力支持。做到土地使用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3) 产业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设市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而小城镇则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结构形态, 与城市不同的是其规划用地及各项设施标准都必须相应考虑第一产业的存在因素,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正转向种、养、加的多种经营, 并向集约型、“三高”型、特色型的农业产业化加速转化,兴办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在优势特长处选择生长点, 在产业结合处寻找突破点, 形成工农结合相互促进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实现农业富余劳力的转移。
(4) 在镇的经济发展规划中, 要充分发挥本镇的优势, 并与市区工业疏散相配合, 确定支柱产业, 选好以本地资源为原料、传统技艺为特色的产业项目, 提高拳头产品的知名度, 要形成农工商一体、销结合的具有内在活力的综合体, 并不断创新升级,形成常盛不衰的发展机制。
(5) 镇区规划要与所属村庄统一进行, 统筹安排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要按现代化的标准,又针对小城镇特点, 安排好水、电、路、通讯、燃气、污水、垃圾等项,做到设施齐备, 环境优越, 管理有序, 成为人们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载体。
(6) 小城镇的特色突出。如何在小城镇建设的中, 通过有效的手段, 保护、继承和发展城镇特色, 已成为小城镇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是城镇发展中应该重视、保护的对象,更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城镇特色优势的重要资源。城镇规划应注重城市人文特色的更新与重塑, 以适应和促进当今城市的发展。由于受人口、用地规模和职能、性质所限, 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中, 应通过道路、绿化、建筑有机合理的布局, 结合小城镇自然山水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 充分体现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在这个统一体中, 还应从城镇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 挖掘、总结、提炼出城镇独特的风貌特征题材, 结合现代生活需求, 通过对山水环境的适度改造和利用, 挖掘自然的价值, 创造出更加宜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镇特色景观环境。选择中心区、文化中心或一条街, 进行重点规划, 通过开发建设, 以集中体现城镇文脉延续性特色景观, 达到人文特色环境的更新和重塑, 以适应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地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才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村庄规划编制;问题;解决策略
一、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在过去建设规划过程中,长期重城市轻乡镇、重乡镇轻村庄的观念,导致农村较城市基础较弱,规划部门对村庄规划重视程度不够高,编制单位对任务重、资金紧张的村庄规划积极性不高。
1.2村庄规划编制基础的问题
村庄规划基础薄弱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缺乏基本资料以及指导依据不足。基础资料统计任务重、种类多、经手人员多、统径不一、时间久,变动性大,各种因素都会对规划产生影响,尤其是常住人口数据。二是规划编制人员综合能力较弱,舟山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很多规划人员虽有较强理论能力,但缺乏农村规划工作经验。
1.3村庄规划编制体系尚未理顺,规划编制主体混乱,村庄规划质量参差不齐
从定海的实践来看,定海很多行政村只有部分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该部分区域编制控规,部分编制村庄规划,但《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又规定村庄规划以行政村为单元进行编制。以前编制村庄规划的口子有很多,有农办、建设、规划,还有各个乡镇街道,村庄规划的名称也是各种各样,有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农房改造示范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等,各自编制的目的和重点也不尽相同,规划编制的内容可能只是村庄的某一个方面,很少有规划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村庄的总体格局和各项设施等做出全面的安排,导致很多规划只是流于形式,很难付诸实施。村庄规划质量参差不齐,技术路线多样,缺少统一的规范。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村庄建设用地内进行规划管理和规划审批的法定依据。但是,村庄规划到底如何编制,涉及的内容深度如何,以前没有统一的规范,造成各村的规划编制体系较为混乱,导致乡和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审批依据缺失,造成规划管理的混乱。
1.4规划编制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村庄自身发展诉求难以实现
部分的行政村对村庄规划发展缺乏主动性,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被动性,致使现行的村庄规划在模式上更多地偏向于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虽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庄规划的编制,但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使村庄规划依然是从城市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说,目前的村庄规划还未能真正切实和完整地反映乡村的需求,在平衡城乡关系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村庄规划和建设的主要目的为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而构建和谐的农村环境。但是很多地方在进行村庄规划过程中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规划过程中农民参与也较少。如果村庄的规划编制过程缺少与农民的互动,将会造成农民对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再加大部分规划编制人员对农村情况缺少全面认识,势必会影响规划方案的科学性。
1.5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不到位
目前,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分别由两个同级部门负责编制,并且在编制过程中参照的标准以及编制的程序都不相同,另外,两方编制单位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导致两规在土地分类、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和新增建设用地分布等方面出现了脱节现象。
二、村庄规划编制问题的解决策略
2.1理顺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村庄规划质量,规范规划审批流程
规划部门应逐步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居设计”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明确规划编制主体。按照《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规范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工作。村庄规划在编制完成后,严格按照辖区村庄规划审批办法进行报批。健全定海特色城乡规划体系,将规划编制和维护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解决规划编制经费不足而产生规划编制相对滞后,规划体系不完善,城乡发展缺乏规划指导的问题。
2.2强化乡村规划队伍建设,转变乡村规划理念,提高规划人员综合水平
通过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实地考察及规划人员交流等办法,深化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乡村规划编制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规划编制水平。转变乡村规划管理人员规划理念,转重眼前利益为重统筹规划、重整体和长远意识;转重城市规划为重乡村规划、重城乡协调发展;转重发展速度为重安全防护,重提高乡村综合防灾能力。
2.3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众参与,拓宽村庄规划落地资金来源
将公众参与贯彻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对于村庄规划中的重要项目,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积极性,尊重农村居民意愿,确立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维护农村居民利益,充分体现村民需求,增强农村居民对规划的认同度和实施规划的积极性,从而保障规划顺利落实。另外在规划落地资金筹集方面,可以积极引导当地村民资金的投入,可按照“谁投机、谁受益”的原则适当建立回报机制,拓宽融资平台,切实实现村庄规划落地。
2.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
在规划编制时,必须根据村庄类型,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结合村庄自身特色,利用村庄本身可利用的资源,灵活利用丘陵、水网、海岛等地形,进行分类编制。在规划手法上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不能搞千村一面,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优秀村庄规划,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特色、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科学编制、逐步完善”的科学规划原则,注重发挥精品规划的品牌效应的方式促进带动作用。对中心村、基层村、及保留村、改建村、整治村等要区别对待。如定海紫薇村应结合东海大峡谷旅游开发建设,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中应体现生态旅游这一特点。
2.5坚持村庄规划编制中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村庄规划中要贯彻可持续性原则, 要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强化“五线”编制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村庄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必须要有前瞻性眼光和现代意识,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真正为今后的长远发展起到勾画蓝图的作用,避免因为规划的短视造成长远建设的被动。
2.6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作
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调,建立工作沟通对接平台和机制,做到统盘筹划、各司其职,实现村庄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同时落地。
三、结束语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和构建和谐社会,是规划部门践行科学发展的主要载体。我们应本着服务农村、百姓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规划、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里面,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规划,但现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差不多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等重要程度。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标是“稳量、提质、增效 ”,除了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外,将更加突出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耕地保护,从以数量管护为主,转向数量、质量、生态保护相统一,更突出土地生态景观建设和政策制度创新。
土地整治规划将分类型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组织实施重大工程以保障土地整治目标的实现。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结合土地整治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持以农用地整理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村庄拆迁、整合的力度,改变村庄体系内村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重塑城乡建设发展新格局。同时,通过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可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三、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整治规划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研究,将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农村城镇化进程,调控土地和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优化土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缩减农村建设用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就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1066 年的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后来的秦汉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直到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都未间断过。建国初期,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进行土地权属变更;20世纪50 年代的化将土地收归集体 ;70 年代,以全国农业学大寨为目标;80 年代土地整理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及兴办乡镇企业为主线,土地利用方式和用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年代开始以编制土地利用具体规划来大力发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方向进行了土地调整。
2000 年 10 月 1 日,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程和验收标准颁布实施;2003年,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国土部编制实施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5年该标准的研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已展开了试点,随着工程建设标准研究的全面推行,将更有利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科学合理、因地制宜项目区服务。 2006 年 11 月 7 日颁发的《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成的部分加上中央财政专项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开支。资金收缴使用方面,坚持“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在我国土地整理尚未产业化,融资渠道较窄的情况下,为土地整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金保障。近年来我国在村庄规划和整治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在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例如 上海郊区对“迁村并点”的相关研究
迁村并点是将郊区县中现有规模小、用地大、基础设施落后的自然村居民迁入择点而建的中心村或集镇, 并将原居住宅基地还耕。通过迁村并点,可以解决现有自然村过多过小的问题,提高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解决耕地严重浪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精简农村的管理机构,形成合理的村镇网络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流动以推动城市化进程。
例如 北京郊区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策略;探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和土地管理的重要文件。相对于省市级的规划,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微观性和可实施性的特点,主要偏重于保护基本农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高效节约地利用土地。但是由于规划本身存在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对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改进和完善已经势在必行。
1.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1.1县乡级规划必须强调落实性
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中,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落实性、实施性、可操作性规划。县、乡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模等各项控制性指标,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划定好土地用途区。因此,县乡级规划修编的重点在于落实各项规划指标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在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层面上确定各类用地的类型、规模、范围和时序。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边界与各类土地用途分区来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控制和引导城乡土地利用。
1.2县乡级规划要具有可操作性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在上级规划与下级规划之间主导性地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县级规划确定规划主要目标,分解重要控制性用地指标后,乡级规划应按县级规划的要求,将各类指标以用途管制区的形式落实到1:1万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图上,合理划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分解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城镇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规模落实到具体地块,做到文本、数据、图件、数据库相一致。经批准的新一轮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做为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的依据。因此可操作性对县乡级规划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此次规划修编的任务能否完成,还关系到今后规划期内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
1.3县乡级规划重在协调供需矛盾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原本已经明显的人地矛盾也日趋凸显。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历来是自上而下控制,层层分解下达,落实到基层的县乡级规划各项指标都已经十分紧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用地规模与布局、各项规划之间的用地矛盾尤其突出。县乡级规划修编时如何因地制宜,统筹各类各区域用地,既落实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又能协调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是一个困境和具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2.做好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强化对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控制
县乡级土地规划的主要内容为保护基本农田面积、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加强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在上下级规划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对其规划进行修编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其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要依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设置和预留城镇建设用地,以便预期外的县乡级重点建设项目在报批的时候,可以符合相关的土地规划要求,并且还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其次,要妥善的处理和协调好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尽量保持规划基期、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分类面积等方面数据的一致性,实现各规划资源之间的共享,为各规划共同顺畅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最后还要增加各种土地规划研究图件的数量,丰富翔实与其相关的各项数据,细化规划的可行性论证,以及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全方位监控。
2.2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县乡级土地规划修编和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编制人员在编制土地规划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和控制,通过城镇和村庄建设的整体布局,逐步实现将农村居民点集中和聚集的目的。同时,土地规划修编和新农村相结合也有利于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和其他各类用地,对于协调新农村规划和土地规划开发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引导新农村建设用地向集约节约方向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土地规划修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改进农村土地利用方式,推动规划目标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农村用地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只注重向外延伸,扩大农村的面积和规模,而增加的农村宅基地的建设使得可用耕地的范围进一步缩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和调整,通过对矿业用地进行整合的办法,既保证了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没有减少,又保证了质量的提高。
2.3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注重灵活性和机动性
首先,土地规划要分清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差别。基本农田是指为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依法不得占用的耕地和优质农用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保护和管理耕地既优质农用地而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其面积大于基本农田的面积,而相对于基本农田多余的面积,可以作为基础设施和特定项目的建设用地。同时,在不影响基本农田保有量的基础上,可以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用地依据相关的建设项目进行核减,而不必要具备相关的规划修改审批手续。此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不可预见性,在进行土地规划修编的时候,可以采取列清单和留通道的方式对其指标进行预留。当建设工程和项目具体实施的时候,修编人员再根据实际的选线定位情况,对规划图进行完善和补充。其次,土地规划修编要设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为了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编修人员在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要在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边界后,再划定一定区域的扩展边界,便于城乡建设规划用地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满足实际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要求。最后要给土地利用规划留有弹性空间,实行弹性规划和弹性管制。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以满足和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使土地规划在布局上更合理和贴近实际情况,切实发挥土地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上,相关人员要充分的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更为机动灵活,使其在城乡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关键工序点;强制配平;土地分割明细表
1 引言
在制作工程勘测定界项目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工序点,它主要包括:(1)农转用界线的确定,防止重复报批;(2)数据的强制配平;(3)供地范围内各地类面积与相关批次号的农转用各地类面积有无矛盾;(4)大型勘测定界项目的制作方法。
2 农转用界线的确定
2.1 农用地转用的基本流程
2.1.1 农用地转用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因而用地单位应首先向国土、规划、建设部门咨询该农用地是否符合上述的各项规划。
2.1.2 国土资源局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分不同类型,经各级人民政府审批。
2.2 农用地转用的条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内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2)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包括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和土地整理需求指标);(3)保证足额补充所占耕地;(4)符合国家的土地供应政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范围以外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明确预留的项目用地;(2)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3)供水、供电、排污等确实无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特殊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土地利用规划部门对符合农用地转用的申请,应当受理,并在一定时间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
了解完农转用的基本流程及其必须符合的条件后,作为测绘单位才可以根据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1)外业现场确认农转用红线范围所涉及行政村及组的界线;(2)统计红线范围内各行政村中各组的面积;(3)加入地类图斑界线范围与行政村界及组界进行分割;(4)按各行政村中的各组分类汇总各地类面积。(5)有时地类图斑个数过多,由于小数进位问题可能存在数据不配平的情况(即红线总面积与各地类图斑之和面积不一致),须进行数据的强制配平。
3 数据的强制配平
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当工程勘测定界项目所涉及的图斑数目比较庞大时,在进行单位换算(例平方米换算成公顷、平方米换算成亩)时,进行小数位数取舍后,往往会发现图形上标注的面积总和与红线总面积在数据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如何让图形上的标注面积总和与红线总面积完全一致,并实现数据的快速合理的强制配平,这就需要一些小技巧。以笔者的经验,是这样实现的:
将面积字段的值粘入EXCEL中,再进行单位换算,以平方米换算成亩为例,如取亩时,以保留3位小数为准,此时可将取3位小数后的亩数值粘入一个文本中,再在文本中全选数值重新粘回EXCEL中,这么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舍去第4位小数的数值,不这么做,进行亩数统计的时候实际上也将第4位小数的值也统计进去了,看不出数据是否配平。通过上述操作,再进行统计时就会发现数据的配平情况,这时可根据亩数的第4位小数数值进行手动强制配平,如面积超了,就将第4位小数数值为5的数据第3位减去1,反之则小数后第3位加1。再将配平后数据粘回数据表中的相关字段中,并用此值进行标注,这样就有效解决了各地类图斑上的标注面积总和与红线总面积不一致的情况。
4 供地范围内各地类面积与相关批次号的农转用各地类面积有无矛盾
供地指的是建设项目用地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后,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通过招拍挂(或划拨、集体使用)批准后,取得供地批准文件后实施的行为。供地红线有可能全部落在一个批次的农转用项目红线范围中,也可能覆盖多个批次的农转用项目红线。在实施制作供地项目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供地范围内的每个地类的汇总面积之和均不得超出其所涉及的批次农转用项目的对应各地类面积。所以每开展一个供地项目,必须及时更新土地分割明细表中的剩余土地面积(即更新供地范围线所涉及的各批次的各地类面积),以供下一个供地项目地类实施制作时的参考依据,否则经多次供地后,数据就容易出错,不容易理清头绪。
5 大型勘测定界项目的制作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候会做到非常大型、复杂的勘测定界项目,例如水库,因此类项目所涉及的行政村及组个数、地类种类、图斑个数均较多,所以必须用系统的方法来制作此类项目,不然就会影响项目的进度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借用一些专业数据库软件,例如walk2008,因为这种软件往往能实现快速的空间赋值、空间分析、以及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
其步骤是将用地红线、各行政村分组界线结合二调数据进行土地分割,实现每个地块的自动标注,即标注多属性数据(例权属单位、地类名称及面积等)。运用WalkCM 2008软件,按照以下步骤生成用地图斑数据库。
(1)将用地红线、各行政村分组界线、地类界线放入同一图层中,转成DXF文件导入WalkCM 2008软件中,选择所有界线,通过工具栏中“选中线素自动构面”,生成图斑面。
(2)因图斑所涉及的权属单位个数繁多,我们可将各行政村分组界线作为一个图层导入WalkCM 2008软件中, 选择所有界线,通过工具栏中“选中线素自动构面”,生成村面,并利用“文字转属性”功能将权属单位名称赋入村面XZQMC字段中。
(3)对图斑中的权属单位名称字段赋值利用空间覆盖相交便可实现,在WalkCM 2008中利用语句“this#tp_9i%(19)村面!.XZQMC”便可对图斑中的权属单位名称进行批量赋值。通过属性页浏览图斑中的权属单位字段有无空值,若有空值,说明权属单位界线与图斑面相应界线不一致,拓扑关系有误,可及时修改;若拓扑关系无误,则不会出现空值(见图1)。
图1
(4)根据实际需要修改图斑层表数据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公顷”字段。
(5)利用二调地类代码名称对图斑地类进行赋值。通过工具栏中“文字转属性”功能快速实现地类分类。此时便形成了完整的图斑属性文件,每个图斑都包含了地类、面积(单位为公顷)、权属单位名称等信息。
(6)利用ACCESS自带的数据透视表统计分析功能,快速实现各权属单位、地类、面积的分类统计汇总。如图2。
6 结束语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内业制作线性工程勘测定界项目中的一些心得,对此类项目制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更复杂的情况,可结合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Abstract: the land to the limitation of its scarcity. On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from existing prominent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puts forward to want to accelerate changing the styl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land use the way,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armland, strengthen land resour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our country; L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1.积极推进政策调整,切实做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①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②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于主导地位。③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组团式发展。 1.2、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1. 3、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①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②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③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1. 4、大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 二、要加大违法占地监管力度
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组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新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用地以及一户多宅、超标准用地、占优补劣,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落实及严重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一经发现严查到底。对通过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地、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基本农田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 三、要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农地储备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目前,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注重加强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对土地资源进行复垦、改造及调整,促进农业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补贴政策,适度实行一定规模农地的休耕制度,并采取企业改制迁并、村落归并、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法,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储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四、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文升.山东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12
[2]曹蕾.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