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合理规划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理规划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理规划原则

第1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理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作为一个语词,“经济”含有多种意义。“低碳经济”中的“经济”是指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为根本内容的社会活动。这里的“低碳”是指这类社会活动的特定目的和由其目的所决定的其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由它们所造成的其主体活动的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而言,其中观念性的主体目的是所有其它因素的根本,这个目的就是这类社会活动所要获致的参与其活动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统一的结果。故低碳经济应被理解为以谋求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互相统一为本质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一定范围①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经济理论。

一般地说,经济理论所涉及的对象包括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的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属的方面,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究竟结成何种形式的关系,是取决于他们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和与之相应的他们应对自然环境的现实能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以至于使人类面临可能失去其永续发展的根本条件的危险,并且造成这种严峻的现实状态的主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而导致温室气体过多排放于自然环境。故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很自然地要从探讨下述现实问题着手:为什么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必须依赖于一定能源的消耗,其依赖于何种能源取决于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其所需能源的技术手段的性质。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所以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直接原因在于:自从人类发明了获取此类能源的技术手段以来,人类除了不断地改进或更新其技术手段以达到更经济、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此类能源的目的,至今尚未发明或发展出比这些技术手段能更加经济、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获取足可替代此类能源来满足人类现有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另类能源(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新技术手段。因此,假定这种新技术手段能被及时地创造出来并成功地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话,人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必将大为降低并降低到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程度,从而低碳经济就将变成现实。但是,恰恰是这个假定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如果它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即它在现实中有了充分的根据并且具备了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关于低碳经济的全部问题就不过是在于人类有否意愿采取行动来促成其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从而低碳经济问题在本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关于人类应当选择何种经济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样,低碳经济理论也就不成其为一种经济理论,而只是一种文化理论了。

低碳经济理论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何以达致其互相协同的复杂性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这种经济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作为其立论的客观依据,这个历史条件就是:获取诸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绿色能源(或曰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到至少人类可以兼用绿色能源和高碳能源来满足其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而使高碳能源的消耗足以达到环保标准的程度。正是这个历史条件,使得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成了该历史条件下的时代最为紧迫的需要,低碳经济理论在价值上恰恰是应合了这个特殊的时代需要。正是该理论的这种价值特性,决定了其理论理所当然要把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作为达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条件,从而关于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就势必成为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学科归属

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是属于科技范畴的主体活动过程,具体地开展这种科技活动,是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事儿;具体地研究这种科技活动,为这种活动提供科学理论、技术发明和工程设计,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专家的任务。低碳经济理论并不直接研究这种科技活动,而是研究这种科技活动所赖以开展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条件、分配条件、流通条件和消费条件,即研究在怎样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流通关系和消费关系中这种科技活动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怎样合理地构建这些经济关系的体系等问题。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科学社会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国家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世界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这就是说,低碳经济理论可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开展其研究:科学社会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微观层次上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中观层次上进行研究,世界经济学范畴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也可以被看作是分别研究上述三个不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对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特定科技活动的不同影响,从而把这些研究一并纳入科技经济学范畴。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国别性经济关系的调整,须以全球性经济关系的调整为条件,只有在一种新的合于低碳经济目标要求的国际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体系中,合乎同样要求的国别经济体系的建立才是可能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体系是母系统,国别经济体系是子系统,其子系统不能不从属于其母系统;科学共同体内部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所要做出的经济关系的调整,则有待于国别性经济关系的相应调整,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全球性的科学共同体,只有从属于本国或本地区而为本国或本地区利益服务的科学共同体。因此,尽管可以在多种层次上来开展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具有内在关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而且从其整体来看,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首先从世界经济学高度来研究具有何种结构的国际经济体系才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为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而竞相努力以及构建这种国际经济体系的条件、途径和方式方法。其它层次的研究必须以此作为基础,否则难以有成效。

应该看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其原因也是全球性因素而非局部性因素。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理论问世已久并早已得到世界公认②,而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时与会者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共担”问题上却并未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共识?其本质原因不在意识领域,认识领域,而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所控制和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不要说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就是西方列强之间以及非西方国家之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这种统治全世界的生产方式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在全球范围内都必须按资本的有无和所拥有的资本的大小来进行分配,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之间无资本的无产者与有资本的有产者的矛盾和有产者之间及国家之间小资本的拥有者与大资本的拥有者的矛盾,只要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这些矛盾就将永远存在并且不可调和,除非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但是,在什么条件下,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才会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呢?其条件应该是有产者和大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按资担责”的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这个体系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不以资本责任作为条件的资本权利就是资本霸权。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实行的“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正是不以“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条件的资本霸权原则。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世界上肆行其霸权主义,正是为维护这种资本霸权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种种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造成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在世界上所肆行的霸权主义则是造成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的政治根源。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霸权主义,就不可能建立起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互相统一和协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只要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仍然是互相分离的,即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它的补充,可持续发展就永远只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不可能转变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从而低碳经济也只能是一个美妙的幻想,而不可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低碳经济是不可能在一国范围内实现的。

要而言之,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注释:

第2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基层土地规划;经济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基层土地规划是指国家对农村基层地区的土地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综合经济行为。基层土地规划工作在我国国土资源总体规划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项集实践性、规划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国家行政行为。科学合理规划基层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农业生产安全、缓解土地资源短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1]。

1.当前农村基层土地规划现状

(1)农村基层土地政策更换频繁。农村土地面积有限、用于农业发展用地控制严格,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国家针对基层土地规划的政策具有严肃性、强制性的特点,而农村基层土地规划必须体现长期稳定性。然而不少农村地区,土地政策更换频繁,导致土地规划缺乏整体性长远打算,最终出现规划不合理、布局欠科学的弊端[2]。

(2)基层土地规划缺乏匹配的经济基础。我国基层土地大部分处于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基础薄弱,尽管有国家相关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但是限于本地区的经济基础问题,加之交通条件、人们观念的制约,导致基层土地规划举步维艰。

(3)基层土地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传统的基层土地规划设计和布局呈现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明显,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土地利用率低、布局混乱、用地紧张等问题。

(4)基层土地规划制度可行性低。在基层土地规划制度方面,以往的土地规划制度漏洞大、弹性空间大,以理论性为主,缺乏具体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调整策略,导致制度在后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加之群众对土地资源规划缺乏监督,导致一些行政人员滥用手中职权,。此外,由于受到设备和技术的制约,很多基层农村地位无视国家政策和法律,滥用用地,征用农业发展土地,导致基层土地问题越来越凸显。

2.基层土地规划基本原则

(1)经济性原则。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合理规划利用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基层土地规划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经济性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合理布局土地分区和土地利用功能,树立“节约用地,绿色环保”的思想。基层土地规划中,应保证农业发展用地,满足人们住房、娱乐、休闲等方面的用地要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3]。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基层土地资源规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既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相协调,又要体现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目标。因此政府土地资源规划部门应该从科学高效的角度着手,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土地资源优势,以合理土地规划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此外又必须做好土地资源保护节约工作,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3.实现基层土地规划经济型与发展性协调一致的途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行之有效的土地规划方案。基层土地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查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找出当地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从符合当地长远经济发展的角度制定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土地设计方案,避免出现土地布局矛盾、互补协调的现象发生。

(2)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基层土地规划。积极全面落实基层土地规划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协调新老城区土地关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新老城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规划难免出现矛盾和交错,为了避免新老城区土地利用矛盾,应该对新老城区交接地区以及新老城区的功能等做科学调研和周密布局,确保土地资源无浪费、无荒置现象发生。第三,科学布局农村用地。农村用地包括农业生产用地(种植、电网、灌溉、道路等)、农民生活用地(住房、娱乐、健身)。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保证农业发展用地,满足人们住房、娱乐、休闲等方面的用地要求。第三,土地资源的保护。基层土地资源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监督,减少滥用征用现象。农村基层土地用地方面存在土地荒置率高、土地不合理布局的现象。比如农村田埂过密、晒谷场面积过大、沟塘遗弃等。因此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重新规划和整合农村基层土地,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同时政府部门成立基层土地资源监管小组,针对非法占用土地、土地流转欠合法等行为应严惩不贷。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农村土地规划配套设施。政府方面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优化建设农村的道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同时强化基层民众的节约意识和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观念,让“土地节约,土地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4.结束语

当前基层土地规划中存在土地管理体系缺乏、土地布局混乱、土地政策延续性不强、制度可行性低、执行力度差等弊端。要成功促进基层土地规划的经济性与发展性协调一致,必须做好基层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些从实际出发,坚持经济性、发展性原则,加强土地整体规划和监督管理工作,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优化农村土地规划配套设施,强化基层民众的节约意识和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观念,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艳红.浅谈基层土地规划的经济性和发展性[J].科技论坛,2014,(8):236-265.

第3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城市10kV配电网是城市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改造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质量。所以,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城市10kV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10kV配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10kV配电网进行规划,首先要遵循规划原则做好负荷预测这项基础工作,其次要按照具体的规划方法进行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10kV配电网规划原则城市10kV配电网要以《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为依据,.结合城市供电的实际情况,加强10kV配电网规划,合理调整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运行安全性。配电网的具体规划原则包括: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资源利用和信息共享原则、可维护原则、可扩充原则、简化原则、信息就地处理原则以及因网制宜原则。通过配电网规划,使城市10kV配电网实现以下目标:1)供电能力提高,与用电负荷增长速度保持协调一致。2)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达到相关标准。3)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成本,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配电网络得到完善,实现合理布局,配电设备得到更新,技术达到现代化水平,配网规划与社会环境最终实现协调发展。2.电力负荷预测电力负荷预测是10kV配电网规划与建设的前提和准备,是10kV配电网规划建设的基础工作。负荷预测是对规划用电区域的负荷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用电负荷构成,进而预测该区域的负荷发展水平,根据负荷发展水平进行配电网络规划。负荷预测决定着网架结构、电源点布点和电压等级的选择,所以要十分重视电力负荷预测。负荷预测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综合用电水平法负荷密度法。在实际预测时,不能单一地运用某一方法进行预测,而是要结合功能分布、地理区域、用电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预测,这样才能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下面具体介绍综合用电水平法和负荷密度法:1)综合用电水平法。此方法是根据单位耗电量推算出各分类用户的用电量,如根据每户或每人的平均用电量可推算城市生活用电总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具体调查可推算出现在和历史的综合用电水平。2)负荷密度法。按照功能的不同把规划区划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在每个功能区中选择一个负荷密度值,利用公式计算出该区域的用电量。选择负荷密度时,要以该规划区基本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该区人口数量、居民收入等因素,同时参照其他类似地区的用电量,进而得出各功能区的负荷密度。

站点选址站点选址工作主要包括划分供电范围、选择开关站和配电站的位置。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根据负荷预测,合理划分变电站的供电范围,确定10kV馈电线的供电半径。设立开关站是为了调节变电站出线间隔和增加网络接线的灵活性。开关站选址时应接近负荷中心,这样能够减少配电线路的长度,方便敷设,降低投资成本。同时要注意,接线时避免繁杂,要为日后配电规划留有发展空间。10kV配电站的选址也要遵循城市电网规划的要求,同时结合规划区的地理特征,综合衡量各种因素进行合理选址。配电站选址时也要靠近负荷中心,同时要尽量与功能区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小容量中压变压器具有占地面积小、可靠性高、维修量小等特点,适合设置在负荷密度低的居民区。

网络构架建设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于城市10kV配电网规划与建设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期的配电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建设一个优秀的网络构架,从而有效提高供电质量,保证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1)接线方式的选择。10kV配电网的接线方式有很多种,如单环网、双环网、辐射网、多分段多联络网等,每种接线方式都各具优缺点,应坚持以操作安全、运行灵活、供电可靠、节约成本为原则,结合配电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接线方式。通常配电网络接线多采用环网接线方式,接线力求简单,电网运行正常时可采取开环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够转移负荷。10kV配电网最常用的接线方式有两种,即10kV环网、10kV辐射网。负荷密度较高的中心区采用10kV环网的接线方式,同时最大载流量要控制在电流的安全值范围内。对于供电区域内的用户专线则采用10kV辐射网,同时要控制其最大供电半径和最大供电负荷。

本文作者:王宇平工作单位: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富平县供电分公司

第4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农村建设;公共生活环境;规划;建议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方针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飞跃和提升,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贫困奔向小康水平的任务,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我国经济行业领域发展状况已呈现一片大好的态势,这些都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步伐,也让政府和社会大众把眼光放到了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环境的规划设计行业中来,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指出了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环境的规划设计的要点和方向,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其建设事业和规划有误解,他们以为农村建设就是建房子之类的活动,导致了农村建设活动成为一种圈地活动,使得农村建设变得简单化、庸俗化,也背离了农村建设的根本宗旨。下面文章就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一、我国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环境规划中的缺陷和不足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村民的住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地村民的住宅的建设存在一种盲目的依从和攀比的现象,基本上都是自己拆、自己建,这种方式导致其住宅分散、占地面积大、且杂乱无章,不仅浪费了较大的土地面积和空间资源,也抑制了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这些自己建设的住宅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而住宅的通风、采光等施工项目技术性较强,同时村民经常为了节省材料和资源,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敷衍了事,对施工质量也不是很看重,这就村民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最后,这些住宅的设计不合理,品味也不高,同时闲置的房屋也比较多,分散较乱,使得其交通情况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由于现在出外打工的人较多,使得很多农村土地都有一定的荒废,并且农村地当地树木都是随意砍伐,垃圾也是随处乱扔,使得农村环境质量和卫生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使得农村的交通状况就更为糟糕,进一步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环境规划原则和要点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环境设施的建设时也要遵循一定原则和要点。首先,要坚持以城镇发展建设为中心,加快工业发展来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环境、人口的彼此相互协调发展,也加快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步伐,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原生态地貌和自然资源,合理的利用其地理条件和经济特色产业,加快其绿化进程,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双赢效果;然后,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原则来办事,以方便村民为主要规划前提;接着,要尊重并保护当地的特色文化习俗和特色经济,要大力支持、倡导、丰富并发言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后,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在进行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规划时,也要遵循一定原则,主要包括:远近相宜、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节约用地空间、相互配合的原则;节约自然资源、节省成本的原则、以点带面的经济重点发展原则等这几个方面的要点。

三、加强农村建设,合理规划公共生活环境的有效措施

首先,当地政府和主要负责人员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建设规划,也就是对农村的居住地、公共设施场地等都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农村建设朝着节约、和谐的方向前进。此外,也要加强农村周围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鼓励村民把荒地都利用起来,做设计绿化,改善并提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的质量。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城镇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建筑工程和公共基础设施是我国农村规模扩大的主要载体,它对我国农村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对于农村的各种基础经济设施、工业设施、交通设施、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思想文化教育以及公共卫生设施都要进行合理建设,健全其基础设施体系,保证所有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设施都能满足农村建设的需求,然后有效的整合农村建设的所有资源,加强对农村电、路、绿化以及水的建设。

最后,我国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农村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环境,因此,在进行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规划时,要合理的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来安排其规划设计其经济特色行业和设施,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对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调查和研究,要在保证当地文化习俗和经济特色的基础上,确保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然后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得其规划能够相互配合,实行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和以人为本的建设要领。

结束语

农村建设和公共生活环境的合理规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盖房子运动,这项任务不仅要促进农村当地经济特色行业的建设发展,尊重并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更要合理的规划农村的公共环境的建设,确保整个农村看起来既具有乡土本色,又干净、整齐以及合理,使得整个农村能够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热闹的感觉,这样才能够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影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宇,.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公共生活的兴起与持续发展――基于W村的个案研究[J].学理论,2011(13).

[2]钟心怡.乡村草根组织与社区公共生活――以福建乡村老年协会为考察中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邢凤.农村基督教扩展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以皖中S村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第5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1.1项目背景

海城市响堂管理区荒岭子村位于海城河南岸,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荒岭子村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的建设多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的临时简易房,规划设计不合理,村内厂房、仓库,甚至危险品仓库与民居住房交错盘结。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屋质量差,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始终无法得到改善,“上水难、下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就业难、洗澡难、娶亲难”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海城市委、市政府本着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社区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决定对荒岭子地块进行整体改造。

1.2规划设计定位

虽然该该项目为旧区改造项目,但地理位置好,用地内的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综合利用这些资源,一定能把海城市环境较差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交通便利、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精品居住区。

2规划设计理念

2.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住房〔2006〕165号),《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海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家与辽宁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2规划指导思想

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参照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意见,结合项目的地形特点,合理进行规划。2)遵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分不同功能区,以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要求。3)重视整体设计。地段内部力求合理布局,注重土地开发综合效益。地段外部处理好与城市大环境的有机联系,提供高质量城市空间及景观序列。4)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和行为习惯,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城市环境对人的关照。

2.3规划原则

1)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具有双重含义。宏观而言,效益性原则就是要求项目的开发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土地资源、项目资源、设施资源以效益优化原则进行优化配置,形成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微观而言,效益性原则应体现居住区开发、城市商业街开发等功能性、公益性效益,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居住舒适度,给该地区注入活力,塑造魅力,拉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2)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构建新型居住环境,营造社区文化,倡导新型生活方式,为业主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温情的社区氛围,创立小区品牌形象。

2.4规划目标

1)公共服务设施: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体现时代风貌的城市空间。具体表现为:满足规划地段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对外交通、商业、文娱项目。丰富的项目设置与空间处理相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商业价值。2)居住部分:创造一个方便、舒适、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具体表现为:功能结构合理、交通便捷、公建配套、空间景观组织良好、使居民对小区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规划设计

3.1设计前概况

在规划设计之前,荒岭子村道路不成系统,存在诸多消防隐患。例如,道路等级偏低,宽窄不一,与外界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衔接,断头路、T型路较多,加重了主干路网的交通压力,有的地方连基本的消防车都无法进入,影响了整个道路系统的完整;建筑密度过高,没有公共绿地和活动场所,居住环境差;由于自身认识水平上的缺陷以及利益的趋势,居民富裕之后往往就在自己的自留地或宅基地大力建私房用于出租,造成建筑物的协调性差;荒岭子村的现有建筑大多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无报建审批。没有公共绿地的建设,居民日常休闲、健身等可以使用的场所严重缺乏,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建设水平低下。没有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形成“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夏天蚊蝇成群”的现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如文化设施不齐,缺乏文体活动中心,医疗服务网点规模偏小,形成功能紊乱的局面。

3.2总图布置

1)沿街布置商业门店,形成居住区域内的商业街,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活跃区域商业氛围。2)小区规划以多层建筑为主,沿街布置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沿街形象。3)回迁区内配建280套保障性住房,总建筑面积12744m2,总占地面积7350m2,户型均为46m2,其中廉租房200套,公共租赁房80套。

3.3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1)道路分4个层次,即:小区主干道、次干道、通往各住宅楼栋的宅间道路和绿地间的休闲小道。2)无障碍设计主要公共空间均设有无障碍通道,盲道与坡道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障碍道路系统,体现对步行弱者的关怀。住宅楼进户口也是无障碍设计。

3.4绿化景观设计

本方案注重整体绿地效果,通过宅前宅后的绿地细化处理,并且与组团绿化、绿化带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绿化面,使小区真正成为一个亲和自然的居住花园。景观设计以组团绿化和中心绿化景观轴为核心,融入艺术、养生、健身等人文概念,赋予环境功能性,使人们感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3.5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采用集中布置原则:各种类型的设施相对集中设置。1)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布置在小区配套中心和沿街商业建筑内,包括小学、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社会卫生服务站等。2)体育文化设施:主要指小区内分散布置的体育设施(布置在健身小广场等)、娱乐设施(布置在老人、小孩活动场所等)。

3.6规划建设标准

住宅建筑形式新颖,色彩明快,布局合理,朝向良好,多层及高层住宅布局协调,室内格局完整实用。1)安置回迁居民的户型面积标准应结合当地居民住房实际情况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确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2)新建住房要进行室内简单装修,应具有厨房、卫生间设施,满足居民进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4项目实施的意义

首先,实现了棚改家庭的巨变。棚户区改造,首先得益的就是棚改家庭。项目建成后,棚改家庭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此告别阴暗破旧的生活环境,重新开始美满的新生活!同时,海城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各项扩大就业政策,为周边居民提供再就业机会,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财产性收入,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其次,社会治安得到有效提升。棚改后,居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百姓情操得到陶冶,棚改和人改实现了很好的结合,社会治安好转,棚改区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

5小结

第6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原则;规划理念;规划重点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residential quarters has occupied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ange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concepts and planning priorities based on writer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Key words: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concepts; planning priorities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下文就从住宅区开发优势条件、规划范围、规划原则、规划理念与规划重点等方面展开探讨。

2、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鉴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更新或演进,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其新特点和新需求,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使入住后的城市住宅小区能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需求。

2.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建立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在更高水平上的和谐发展,既要考虑近期建设,又要兼顾长远发展,以适应居民的远期发展需要。

2.3生态环保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在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最大限度地使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将生态、环保和节能思想贯穿到建筑环境中。

2.4整体规划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地挖掘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小区内的物质因素,注重小区内外部空间的景观设计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建筑、绿化、道路、小品统筹规划,有机结合,满足居民的需求,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3、确立复合的规划理念

规划设计旨在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新型居住小区,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充分地结合起来。

3.1城市住宅小区要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强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将自然环境充分地融入建筑群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创造园林式的生态型小区。

3.2城市住宅小区要通过设计,丰富住宅类型,合理地规划布局,运用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造型,创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居住小区。

4、规划构思与布局重点

通过分析项目功能及周边城市环境,通过多种布局方式的比较,从整体到细节精心规划

与设计,不仅力争创造一个高品位、安全与健康的城市中心社区和生动活泼的商业场所,同时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街区环境。

4.1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如何与周围地块的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演绎成一个舒适而富有诗意、生动而充满激情的社区空间综合体,是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最大挑战。从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观形态及艺术大师对客观物体和空间形式的表现方式中吸取灵感,在地块规划的格网内采取适度自由、灵活的建筑形态组合,以回应住户对阳光、空气及良好景观环境的追求。在区内绝大多数居住单元不仅具有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具有宽广深远的视觉景观,有效地避免高层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常见的视觉与空间压抑的弊病。

4.2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城市住宅小区要有合理的弹性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如采用类似于“一轴、两心、双环相扣”的布局形式。“一轴”主要是指小区内部的中心绿化轴,以绿化带为轴,把各个组团中心绿化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两心”是指小区中央的两个组团绿化中心,这两个组团中心与周围的院落绿化、沿主要道路的带状绿化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双环相扣”是指小区内部东、南纵向“”型的绿化带和小区的西、北纵向“『”型的城市防护地带形成的环,与小区主要路网形成的环相互融合,这样就使绿化和交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他建筑以院落的形式和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团空间。为使城市住宅小区内建筑具有识别性,每一院落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在院落出入口处设标志性构筑物,以强调地域感。

4.3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由于景园空间即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是城市住宅小区成败的关键,如何在高容积率和场地局促的条件下创造层次丰富的景园空间,使社区内部各种活动各得其所是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住宅小区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段,尽量避免高层高密度带来的空间拥挤与视觉压抑。

4.3.1以“园中园”为重点进行绿化。在小区内部设置一个“”型的公共绿地,与的“『”型城市防护绿带形成一个“『”的绿化围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外园”;在小区内部的组团围合,塑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空间,形成多个小的“内园”。

4.3.2突出综合节点式的花园布局。每个组团内都设置小型花园,使之独具特色,居民可以在休闲中使用一些健身器材,与自然接触。

4.3.3构筑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在内部区域主要是以相对较低的板楼为主。建筑布局尽量通透,形成丰富的体型轮廓,围合而不封闭的组团空间。

5小结

城市住宅小区只有不断地更新思路、推陈出新,努力探索更多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为人们创作出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的住宅小区。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突出与自然融合的总体布局、确立合理的规划结构、合理建立与景观相配合的道路交通规划、优先确立与居住容量相匹配人停车场所,以及明确景观和绿化系统规划,才能最终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7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发展规划;要点

1.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及发展规划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住宅小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区域了,人们对于住宅小区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居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住宅小区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及发展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小区建筑设计的科学、稳定,在进行小区的规划时需要确保小区的健康与自然。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及发展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1.1现代性

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并且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住宅小区建设的过程中,小区的现代性体现在小区的设计以及规划上,首先小区的设计开始融入各种现代性要素,体现出现代风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其次在进行小区的规划时,运用一系列的现代化技术以及施工材料,有效提升建筑的性能,充分展现出建筑的现代性。

1.2环境协调性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以及发展规划时,人们十分重视小区与自然的协调,在进行住宅小区的建设时已经不仅仅是建几栋住宅楼就可以了,现代的住宅小区还包括了小区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公共草地、绿化、休闲运动场所等。在进行小区的建设规划与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建筑与相关配套设施的关系,尽量确保小区整体的协调。

1.3自然性

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其对小区自然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现代住宅小区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同样需要加强对自然性的重视,加强生活环境建设,合理地进行配景绿化,确保设计与周围环境可有效地进行融合,以便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自然的环境。

2.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要点

2.1住宅小区总体布局设计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设计时首先应当对小区的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合理安排小区的建筑分布,做好相应的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总体布局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做好建筑布局规划

对于住宅小区的布局规划应当尽量满足住户的日常需求,在规划时应当结合区内的绿化带与道路分布情况,合理设置楼群朝向,营造良好的空间层次感,确保小区的整体布局科学、舒适,使住户在忙碌工作后能享受休闲的温馨。

(2)合理规划区内交通系统

在小区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小区内交通系统的设计,应当确保小区内各区域住户的交通方便,设置合理的车行道以及人行道,确保小区住户的出行交通需求。在进行具体的设计时应当充分利用当前道路,采取环行式道路系统模式组织交通。车行道设置于小区,与城市道路结合,令整个小区车流畅通。

2.2单体建筑设计要点

在完成了建筑的整体布局设计以后应当重视建筑的单体设计,做好每一个独立建筑的设计,确保建筑的设计质量。在进行建筑的单体设计时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1)建筑平面设计

各个功能分区需做到有机结合,住宅建筑应由北往南逐步减少,保证太阳光照射,建筑布局需要朝着两侧逐步扩散,做好空间连接,平面设计应尽可能避免倾斜布局,合理开展各类用地布局,最终创建一个安全、舒适、高效、优雅的生活环境。小区户型设计要求布局合理、空间明确、内部舒适、易于装饰,从40-120m2不等的空间,无论是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还是三室两厅,其平面组合需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让每个房间均有自然采光与通风,同时做好细节处理,例如:各家具和电器位置需合理,洗衣机、晾衣架设置在阳台,餐厅和客厅连接等。通过科学规划,使得相对有限的居室空间更加灵活S富、环境整洁。

(2)建筑立面设计

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以现代风格为主,通过建筑的简明组合,获得鲜明的时代感。对于建筑立面设计,主要通过横、竖向线条配合颜色变化,获得极具韵律与视觉冲击的效果。出于建筑所处特殊地位的考虑,利用现代线条造型手法,增强其标志性风格。

3.住宅小区的发展规划要点

3.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进行住宅小区的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无论如何住宅小区的建设与规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供优良的居住环境,因此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应当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进行考虑,尤其要加强对居住者居家生活模式转变的重视,为居住者创造舒适、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3.2绿色生态原则

在住宅小区的发展规划中,绿色生态规划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规划设计中可在局部地带合理地对地形及景观轴线进行重整,并且应合理与绿地相融合,从而在住宅小区中构建整体的景观轴线,有效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之为小区的环境设计增添亮点。另外,在进行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还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为小区业主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有效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

3.3高科技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应合理进行新旧结合,比如,合理的对传统模式与新技术、新理念进行融合等,从而有效提高小区的居住质量及环境质量,在保证居住者具有舒适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建科学、安全、经济的现代化住宅环境。

第8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作用;方法;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它涉及到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建设时序、土地和其他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可以将环境问题纳入到规划中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适宜的避免和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使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而达到规划方案优化与保护环境的目的。

1 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背景

1.1 城市规划的体系构成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政策和上层次法定规划为依据,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控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主要通过逐级制定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将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内容明确化、具体化的过程。

1.2 城市总体规划和战略环境评价的结合

可持续发展、SEA与EIA的结合可采用自上而下的目标导向法及层次联系法。城市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城市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1.3 开展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目的

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规划的编制和决策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实现区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应成为规划者和决策者实现科学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1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基本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规划环境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原则,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一般性原则外,特别要注重以下原则:

1)“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应注意城市规模和发展目标满足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要求,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满足生态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产业发展要满足环境容量的要求,统筹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协调,综合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评价范围兼顾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为基础,应把城市及其所在区域、受城市发展影响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作为整体进行协调性分析。

3)全面识别影响,突出重点评价的原则:规划环境评价重点是预测规划实施的影响,提出规划优化建议,规划环境评价的时效性是规划环境评价结论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应选择关键因素和制约因子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4)评价方法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保证规划环境评价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成本约束情况下,评价应尽可能选择简单、可行的分析工具。

2.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实施

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可以采用自我评价、第3方评价或者混合评价的模式,3种模式各有利弊,保证环境评价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实现规划编制与环境评价的有机融合。结合我国当前多采用第3方评价的实际,建议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单位(城市的人民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在总体规划编制初期就尽早委托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并作为规划编制者和环境评价者之间联系的桥梁,为规划与战略环境评价的融合提供基础,可以在规划编制和规划环境评价的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划编制单位、战略环境评价单位有共享对方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允许参与对方各种工作会议和咨询会议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利于双方工作融合的条款。

2.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重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规划分析、环境现状与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和确定评价指标、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规划合理性分析、规划调整建议和不良影响减缓对策、公众参与、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困难与不确定性分析、执行总结等。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其环境评价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评价:基于规划协调性分析和承载力分析,综合评价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环境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2)城市土地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环境合理性评价: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划,综合评价城市与产业空间布局的环境合理性,特别关注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与保护的协调问题。

3)城市规划环境影响的回顾性评价与趋势预测:基于趋势分析和情景预测法,在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识别现行城市发展战略下主要环境问题,预测不同规划方案下的环境演化趋势,综合评价规划环境影响。

4)规划调整建议及不良影响减缓对策:基于综合评价的结果,提出对规划方案的调整建议或替代方案,明确不良影响的减缓对策。

2.4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程序和分析工具

结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国内外一些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提出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般程序

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处于决策的宏观层次,提供的信息也较宏观,因此其规划环境评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到规划环境评价的时间和成本约束,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宜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依托RS和GIS技术,推荐的分析工具包括:环境影响识别中的核查表法和公众调查法,影响预测的情景分析和趋势分析法,规划环境合理性综合评价中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适宜性评价、专家集体判断法等方法。其中,趋势分析作为近期和中期评价的主要分析工具,它结合了许多不同工具的特点,能为人们提供清晰的景象,识别规划影响的关键环节,对其作出准确的趋势分析是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

3.1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

公众参与既是SEA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最终对战略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制定环境保护对策的依据之一,其有效性已成为衡量SEA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公众与决策者及评价者的双向交流,从环境角度对战略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对战略的运行效果及其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监督。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实施的全过程中,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专家、社会团体和公众多层次、广泛、持续的公众参与,充分考虑规划实施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主张,有助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提高决策有效性,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3.2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

在环境评价前期收集社会公众对于规划实施和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更全面地了解环境背景信息,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正确识别关键环境问题和确定评价重点,以保证科学性和针对性;在中期收集公众对于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有助于提出经济有效并切实可行地减缓不利社会环境影响的措施,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后期向公众反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改,平衡各方利益,化解不良环境影响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取得公众支持,以保证SEA报告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3.3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应注意的问题

1)规划全过程的信息公开机制。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具有充分的环境知情权,所以建立有效信息公开机制,是实现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环境评价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信息公开应贯穿于SEA的全过程,可通过公共传媒,如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特别是专题展览或网络平台,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公开环境评价相关信息。

2)现状调查与影响识别阶段广泛的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评价应是在全面识别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评价,因此收集信息、识别区域环境条件、识别评价的环境要素等环境背景的调查,由于信息繁杂,工作量大,很难全面收集有关信息。通过公众参与,能较全面了解环境背景,又能了解区域内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以及最敏感的环境要素。此阶段的公众参与可采取座谈会、论证会、专家咨询和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

3)环境评价过程中持续的公众参与。相对于项目环境评价的公众参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包括直接受影响群体、间接受影响群体以及感兴趣的人群,其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为节约成本和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建议采取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人大、政协、规划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团体、重点行业、公众代表等组成的临时性咨询委员会,就规划环境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协商,如SEA指标体系的确定、替代方案比较、环境评价报告草案等。

4)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获得公众意见反馈的途径可以设立热线电话、公众信箱或网络征集等,或者开展社会调查采取公众回答问题的方式直接获得反馈。在反馈信息的处理中要坚持在保证完整性前提下去伪存真原则,初步接收公众反馈的信息,在必要情况下需要进一步与公众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这是公众参与的核心部分。

4 结束语

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其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必将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合理规划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景观;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尤其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化进程,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但工业发展导致了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早在1898年,英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社会环境规划师E.Howard就根据当时英国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田园间应该形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这点在我国专家学者中同样得到了认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就是建造一个宜于居住、利于人们一切的活动、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使城市人文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更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主流方向。

1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城市及城市景观生态进行规划,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共享和谐。

(二) 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验者为整个社会群体,所以,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敏感区特殊对待原则:根据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环境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要求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得到特殊的重视。

(四) 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它集中表现为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一般分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主要方面。坚持多样性,坚持协调共生原则,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重要前提,不仅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同样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 生态美学原则:这在实际规划中较为常见,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六) 地方特色原则: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七)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的整体过程中,应该将景观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单位来进行思考和设计,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和谐城市的实现提供帮助。

2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二)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

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三)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四)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

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 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结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