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体育竞技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竞技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竞技与管理

第1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具体表现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在很早之前就曾出现过,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重,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具体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数量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的增长数明显更高,且规模也远远高于实体经济部门,不少金融机构都在不断的扩大兼并行为。随着分离的不断加大,实体经济慢慢丧失了原有的主导地位,金融经济的地位则快速上升。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发生于金融领域,大量的资金开始涌入金融领域,实体经济的活跃度逐渐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另外,反映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指标包括金融资产比率以及金融交易量比率,当这些指标上升幅度越高时,表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明显。

二、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诱因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经济的规模、数量以及地位都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随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所以,对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致上来看,两者分离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下点:

(一)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

从产生时间来看,实体经济在金融经济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实体经济一直推动着金融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只有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经济才能逐渐发展,商业贸易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产品的数量增加时,商品交易才会产生。而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慢,金融的资产比率也在慢慢提升,这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金融管制较为自由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分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金融的相关制度逐渐呈现出自由化趋势。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大部分的国家都先后解除了针对金融经济的限制,导致国际之间的资金交流越来越频繁。另外,随着金融资本的大量涌入,让国内、国际的贸易数量日益增加,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与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促使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我国对于金融的管制越来越宽松,使得国内的金融部门得到快速扩张,不少金融企业为获取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不少金融企业纷纷出售优惠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促使金融的贸易量得到大量的提升。第三,关于汇率的相关要求也先后被解除,汇率并不再一成不变,而是可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这也促使商品交易的数量不断攀升。

(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升,金融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的金融经济的类型日益增加,促使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展,金融经济得到大力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

三、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有效对策

就目前情况而言,不管哪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必须确保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世界的发展与金融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换句话说,金融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两者为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当前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看似只发生于金融领域,但究其本质可发现与实体经济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快,占据了实体经济原本的主导地位,失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金融经济造就了当前的经济泡沫,随时都面临着瓦解的风险。

所以,要让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那么必须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同时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带动之下,才能实现金融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将金融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2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机制;环境保障预算是一个企业“实施计划和控制部门的核心管理工具,它也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营状况的基本尺度之一”[1]。于任何一个时期而言,企业的健康发展都里离不开财务的强力支持。当下时期,我国进入了“十二五”这一重要的社会发展新时期,在此背景之下,各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呈现出了明晰的态势,而如何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也成为了保障企业向既定方向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现况而言,相应制度的欠缺,员工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以及缺乏预算控制力和执行力等问题,成为了企业建立、建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的主要诱因。基于如此,笔者特就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对策做出如下浅析。

一、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预算是“企业运用控制范围最广的一种技术,其包含营业、财务、资本等各项预算,把这些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的全面预算”[2](也称:总预算)。做好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也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运用会计专业化的水平,将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相结合,能够促成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财务预算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财务预算管理凭借系统性、战略性以及整合、全面性等优势,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制度和途径。综合而言,企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环境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优点:

(1)确定可行目标

通俗来讲,预算,就是计划。是指任务还未执行之前,通过制定某一计划来确定目标的过程。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及相关人员也能够察觉到企业在下一步发展中,部分所意想不到的情形和问题。所以,预算具有确定可行目标,规避风险的作用。

(2)促进合作与交流

预算一般会包涵多种项目,而如若想要达成这些项目,各个组织和部门之间必须达成统一、协调的意见。如此一来,也能够使管理者站在整体的角度,通盘考量整个链条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预算能够触及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成为一种用来协调各个部门的沟通方式和手段。

(3)促使项目目标实现

通过预算,可以使得管理者们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目标,通过组织实施和业绩评价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和实现。同时,预算还能够使企业的各项目标得到优化和提高,进而形成一种非常好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

(4)激励员工

在整个预算活动中,对企业前景的有效计划和规划,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们看到企业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让员工清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带动他们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进程中,进而避免盲目行为的发生,促使员工有信心完成既定目标。

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具备的诸多优势。而这也是预算管理能够被很多企业普遍运用的原因。总之,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性的目标,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中,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分析

1. 完善预算管理的专职机构和规章制度

想要保证预算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必须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以及制度的保障。由于预算管理的层面很多,涉及范围很广,人员的参与性程度很高,在执行的过程中时间很长而且数据计算繁琐等特点,这就很需要一些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不能因为人的关系或者别的什么特殊的关系就可以区别对待,让那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定要使得预算管理制度具备其权威性。在预算管理中,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企业大家的事,因此,要把提高企业的效益作为执行的目标,把明确责权利作为管理体制的有效手段,让预算管理步入良性轨道,进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

2. 提高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

员工们在行为以及意识上的提高,不仅能加快企业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的速度,还能提高管理的效果。在这方面,就需要对员工加强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预算管理知识,和一些相关的法规法律,让员工亲身体会预算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同时,作为企业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内部网络等一系列的宣传工具,来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知。作为企业,还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是需要整体努力的结果,单单依靠一个人或者几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也不能够完成的。要站在全方位的角度,来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制定切合实际的预算目标

预算,作为企业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的。利润,作为企业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预算过程中,要做到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深化,结合实际情况,找出对效益产生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制定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计划,通过扭亏增效等方式对目标进行成本上控制,以此来促成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作为企业的执行机构,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编制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预算是极有必要的。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以指标化和数字化等形式体现,并和各级责任主体予以签订责任书,促成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

4.制定合适的预算配置体系

不管是资金还是人才,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为了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被实施,必须制定相关的预算配置流程体系。也唯有这样,才能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才能更有效地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到清晰地传递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故此,企业必须运用统一的方针或者策略,来对预算的分配予以指导,同样是这一时期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

5.对预算实施动态监管

在预算的控制管理方面,应紧紧抓住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这两个部分,严格履行管理规章,通过一定的监督力度和必要的强制手段,把企业的策略以及法规贯穿于预算的整个过程,把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到及时反映,努力做到企业的兴衰和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具体执行的时间周期上,可以按季度和按月滚动进行,并跟踪予以实施。

例如:笔者所在部门每月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各部门上月的实际开支进行梳理,并根据预算目标费用,合理归类;而后再经过编制、初审、复审后发给各部门核对,以达到费用月月清的效果。再将经核对后的实际费用汇总与核定预算数进行对比,根据预算达成率,以提示各部门费用是否超支,进而做到有效控制公司成本,预算公正、透明、有据可依的目标。

可见,通过对预算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可以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促进预算目标与个人利益的关联程度,提升全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6.加速信息化建设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益,因此,在当下时刻,企业如若想建立一个科学、完整且系统的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就务必要加速信息化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一种共享的方式,将财务部、人事、营销等管理层和各部门凝聚在一起。即:将企业各个部门的预算目标昭然若揭于系统之中,而后各部门都要以此基础,开展工作。

事实也告诉我们:此种公开透明、实时的预算管理环境和机制保障体系,既实现了全体员工切实地参与到企业“节源开流”工作中来,同时也规避了由于地域的限制,管理层不能及时进行于预算管理监督工作。进而使企业在透明、共享的环境中,真正建立起可防可控、有章可循的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

结语:

以上,结合个人的认识和相关文献,就如何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化向前,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在此环境之下,企业将会面临各种新奇多样的问题,而如何乘风破浪、逆流而上,防控是为关键。于企业的财政领域而言,纳入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体系是一条必由之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制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征途。而这给我们的警示便是:除了优化制度和环境等硬件设施之外,每一个从业者还应当保持十分情形的头脑和高质量的职业操守。(作者单位: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布鲁克林著.张显东译.《预算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P(1)

[2]姚春梅著.《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税务》.2012(14):P(71-72)

[3]朱璐璐著.《浅析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P(77-78)

第3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路径,从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我国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刘志民编著的《教育经济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构筑教育学理论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教育学进行系统性研究,阐述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内容涵盖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增长、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制度、投入与收益等。本书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论著,作者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兼顾的研究论证思路,构建出基于我国教育实践的经济学研究模型,对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教育学发展和经济学理论完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育,经济是经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独立学科,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经济属性。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撑,以高校为例,教育活动的展开至少需要教室、教师、教材、学生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就是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备资源。这些要素均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经济学上的计量与评估,建设一间教室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招聘一名教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编写和印刷一本教材需要一定的费用,培养一名学生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建设教室、招聘教师、编写教材、培养学生与货币资金要素流入市场具有相似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展开就是各项要素流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投资”。但是教育领域的产出并不直接以经济要素的形态呈现,它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其他形式的隐性产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任务和科研任务。但是无论教育成果还是科研成果均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的形式进行计量,例如,教育任务的直接目标是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绩为标准实现毕业,对于成绩我们无法以经济学标准进行计量。但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通过转化为劳动力的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科研成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进而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领域的教育成果和科研成果最终均会经过一定形式的转化,形成经济要素,这就是教育领域的“产出”。

第4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并“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跨省级经济区以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郑汴一体化、乌昌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等跨市级经济区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各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都遇到了行政壁垒的制约,“非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严重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西咸经济一体化为例,早在2002年两市就签订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两年后又合作编制了《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路,最终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的目标。应该说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但是截至目前西咸一体化的进程远没有达到预期,与其他经济区比较步伐缓慢,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为此,认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问题所在并探索体制改革与创新,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于中国区域合作与行政管理冲突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后。Young(2000)[1]的研究注意到在分权体制下,中国实际上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并认为各项改革推行过程种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地区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重要诱因。NaughtonB(2000)[2]的工作论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省际间贸易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为主,生产要素、服务和中间产品流动壁垒仍然很大。Yin(2003)[3]运用R&D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区域合作的激励问题和增长效应,指出区域合作的情况比封闭拥有更高的均衡增长率。林毅夫等(2004)[4]强调中国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很大程度上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这是分权式改革的逻辑延伸。王健等(2004)[5]通过提出“复合行政”的概念,认为造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周业安等(2004)[6]通过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认为市场秩序与政府竞争秩序的合理构建对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赵永亮,徐勇(2007)[7]在引入地方政府的消费偏好下,构建了两地区边界效应模型,检验了我国市场分割的程度。他们的研究理论意义重大,但还没涉及最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本文结合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实际,从面临的难题入手,建模分析,得出结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难题

从制度上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政策资源(包括上级政策倾斜、行政管理强度、行政管理方式等)和市场资源(要素丰裕度、市场容量与自由化程度等)两类。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在起步阶段往往表现得如火如荼,这主要归功于政策资源的释放和市场资源的松绑,之后进程缓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政策资源的内敛性导致行政壁垒。政策资源的内敛性是说在一个行政区内,以行政力量为中心的政策资源对内的加强与对外的排斥特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系是垂直运行,地方行政区划之间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由自上而下的计划协调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这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分权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内部的权力转移,其次才是政府向企业、市场和社会的还权。政府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革,其结果是行政垄断权的大而化小,政策资源仍然超越市场资源,成为了主导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资源。由于地方政府的偏好是局部利益,使政策资源呈现内敛性,不同行政区划间为争夺优势政策资源而相互抵制[8],在没有相应“秩序”规范情况下,势必出现不合作的“诸侯经济”现象。以西咸一体化前的情形为例,咸阳与西安仅一河之隔,由于害怕被西安“吃掉”,咸阳过去长时间不在渭河以南规划发展工业,而把它列为蔬菜区,以此筑成与西安的“隔离带”,这种政策垒明显不利于区域融合。还有比如在招商引资,争取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等方面两市也是竞争激烈,互不相让,必要时以行政壁垒抵制。

第二,市场资源遭遇非平衡经济增长的冲击。“自由市场力量的作用使经济向区域不平衡方向发展是一个内在的趋势”(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欠发展区域》,1974年),“增长极”理论与“中心—”理论也表明,市场力量不足以消除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短期内甚至会强化这种不平衡,一体化过程中若完全放任自由化的市场,会导致净优势资源单方面流动,GDP的变化会牵动各行政区首脑的神经,发达地区政府怕受拖累,欠发达地区政府怕吃亏,为扭转这种趋势,各行政区会用政策资源包围市场资源,行政力抵制市场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法治环境与市场制度的梯度差异,增加了法律、政策协调等方面的成本,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来改善这种不平衡,一体化进程就很难进行下去。[9]政府之间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自动实施的协议,保证“合作博弈”能够重复,关键在于能否给那些落后的伙伴一个良好的前景预期,或者通过非市场的力量在合作中尽快缩小差距,这需要通过特定的资源配置和补偿机制来实现,而这种机制正是目前中国缺乏的。

第三,“合作协调人”的缺位和失效。对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整体经济发展,从长期看这应该也是上级政府的施政愿望。但由于跨行政经济区缺乏与之重叠的行政级别,靠地方平级政府难以合作协调,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级政府成员为主的合作协调人,但这种合作协调人缺乏权利和法制保障,协调力度大打折扣,加之对各行政区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协调只是成了建议,最后变成“东周诸侯不朝觐”,各行政区表面上看同属一个经济区,实际上是各顾各。以西咸一体化为例,两市时常遇到一些诸如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等涉及到双方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摊的棘手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一体化领导机构来确保实施,往往使很多问题搁浅或遗留。

以上难题表明,由于政策资源的内敛性,以及市场资源遭遇非平衡发展的冲击,在缺乏合作协调人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冲突,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模型分析: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模型假设

假定地区经济发展手段主要来源于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两类,地方政府对这两种资源的偏好关系都具有完备性、可传递性、连续性、单调性和严格凸性。

(二)模型分析

情况1:独立行政区的资源配置

市场资源对政策资源的边际替代率是它们的价格之比,也是各自的边际效用之比。实际上,由于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牺牲市场资源的利用而单靠政策资源推进的发展模式导致的效用水平是不高的,西部某些地区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避免这种“行政过度”带来的低效用。

情况2: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不同行政区的资源配置

政府的短期偏好在于使用政策资源,过度的政策资源使用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政策资源逐渐演变成保护内部“弱市场资源”的行政壁垒;二是对有限政策资源的争夺,造成两地相互抵制,互筑行政堡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管理体制冲突由此形成。

四、对冲突的进一步解释

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在此不能达到优化配置,主要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单一的政绩评估机制和政治晋升中的经济人行为

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依然以经济建设成绩为中心,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主要依据本地区财政税收、本地就业和GDP增长速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施政观可能会导致两个极端:从时间纬度上,地方政府为实现任期内的跨越式发展往往较少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从空间纬度上,面临同一经济区内的行政区划的边界时,为了保护本地利益,政府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生产要素的流动,人为制造区间壁垒。

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政治晋升博弈的性质[10]。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在政治晋升博弈中,参与人面临的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只有有限数目的人可以获得提升,一个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机会,一个人所得构成另一人所失。而在当代的经济竞争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合作优势互补。政治晋升的零和博弈往往会干扰经济竞争的合作双赢。

(二)信息不对称与政府间不信任导致的非合作博弈

即使消除了地方政府经济人的行为,跨行政经济区仍然存在政府间的博弈,同级政府在面对不完全信息表现出来的等、靠、推的相互观望思想本来就很严重,加之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担心利益受损,致使非合作博弈的产生,其结果是双方受损。如下例的静态非合作博弈,在缺乏互信情况下,即使双方知道合作双赢,但不能确定对方是否能采取合理积极的合作措施,于是只从单方面利益最大化出发,导致非最优结果。

(三)区域产业同构化严重,缺乏合作的内容即使制止了政府的经济人行为,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消除了非合作的“零和博弈”,政府的合作也会面临新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对本地区经济指标的关注,缺乏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系统的战略思考,因此,大多地方政府往往对那些被区域内其它地方政府广泛关注的“热线产业”具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忽视了区间产业互补与合作,其结果带来的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11],从而使得区域合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例如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区传统工业产业均以纺织、军工、医药等为主,新兴工业产业又都选择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内的相同方面,产业同构严重,恶性竞争和排斥往往对一体化形成威胁。

(四)区域合作的主体不明,缺乏合作的推手政府与企业在一体化过程中也存在博弈,政府会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在更大区域内的有效配置,因此区域合作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会认为,政府不创造良好条件,消除行政壁垒,要素是无法自由流动的,因此区域主体是政府。在主体不明情况下,一体化的进程显然缺乏推动力,等和靠的思想由此产生。实际上,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应该分前后两个阶段来看,如下图所示,以行政体制改革为过渡,前期以政府为主,主要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规划统筹工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后期以企业为主,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从某些领域退出,为企业提供服务。目前西咸经济一体化就面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摇摆不定,一体化实施的主体也就不明确,一体化的进程就会受阻。

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构建合理的地区间利益分配、约束和激励机制,优化行政机构运作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弱化行政区划边界,构建交通信息网络区域经济学中的“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等表明,中心城市和地域对周边欠发达区有经济带动作用,而行政区划的边界是两个中心城市辐射最弱的地区,成为经济一体化的“隔离墙”,要实现要素的充分流动,就必须弱化行政区划边界,在边界区设置经济合作的“通道”以促进经济一体化。西咸共建区就是这一思想的创举,两地在城市的边缘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吸引企业进驻和房产开发,使其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突破口。

交通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属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需由政府提供,跨行政区只有具备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要素在区间流动才有物质载体,才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西咸经济一体化在这方面规划的早但实施的晚,虽然西咸电话并网开创先河,但两地的交通衔接颇费周折,咸阳的世纪大道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与西安同规格公路衔接,群众反映强烈的直达公交线路也是奇缺,晚晚落后于人们的预期,这是急需改进的。

(二)减少行政区划管理层次,适当增加管理幅度,消除行政壁垒

通过行政区划管理层次和幅度的调整,可以直接解决现存的区间行政壁垒问题,将区间经济矛盾转化为区内经济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行政区划改革要强化经济中心,规划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层次合理、幅度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区划体系,从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适宜的区域地理空间[12]。

在不能完全破除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前提下,通过部门的融合是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之举,它绕开了行政壁垒和法律限制,注重实效,是短期内消除局部矛盾的重要抓手。乌昌一体化在这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合并两地党委,在高层实现战略统一,而西咸一体化这方面比较薄弱,两地部门归属各行政区,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各自主管上级间接沟通,但在渭河污染治理上两市环保部门合作比较积极,为改进渭河支流水质,两市共同制定了《西安咸阳沣河、氵皂河水污染治理规划》,协同关闭造纸等污染企业数家,使水质有所改善,为两地可持续共同发展做好了铺垫。

(三)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考核制度

要消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追求政绩时的经济人行为,须对现行的以经济增长为单一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实施改革,新的考核制度需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考核指标尽量量化,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既要有数量、速度指标,更要有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保指标、就业指标、对外影响指标等。二是要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对地方政府及官员的考核应将上级政府的考核与民意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程序做到公正、公开和透明。三是考虑外部性,建立奖惩机制,在政绩考核中,对于促进本地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政府和官员予以表扬、奖励,以达到激励效果;对于一些只管本地发展而对周边地区进行市场封锁、设置要素流动障碍、转嫁污染等行为予以处罚。

(四)通过法制保障,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

一体化经济区在面临共同的发展问题时,由于无法可依,往往表现为同级政府难以干预,上级政府缺少合理干预的手段,一旦干预又成了独角戏,地方上等、靠、要的思想滋生。可以通过构建法律基础,各成员进行产权的部分让渡,并由超越行政区划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来行使由各成员让渡出来的这部分权力,以制定整体性的合作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国际上依法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例子很多,欧盟的成长就是一个典范,还有美国的例子,美国为促进跨区域问题的解决、调节各地方政府间关系,于1961年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为此在商务部下设立了地区再开发管理局;1965年颁布了《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并相应地成立了经济开发署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委员会以及一些州际区域开发委员会。西咸一体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难度很大,因为这需要上级相关部门立法或授权,现行的协调领导机构很难依法独立行使权力,而面对西咸两市越来越不好解决的难题例如交通、产业的统筹规划与资金投入,土地指标的统筹等问题都需要省级层面强有力的支持。

(五)财税体制的灵活性和统筹性

区域经济中各行政区难以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导市场经济行为的财税分配政策,对市场、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有着关键的利益导向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财税分配制度不尽合理,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上、转移支付上、区域恶性竞争的税收优惠政策上都不利于推进经济区内行政区划的合作,因此上级政府要统筹经济区财税分制度,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增强政府对地方经济的调控能力;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转移支付法律化、弹性化、透明化,同时要解决地区之间的发展均衡问题,逐步使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支付向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转移支付发展;适当下放和监管税收优惠权限,更好地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第5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一、何为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就是一种以商品为载体,运用先进舒适的服务手段把消费者融入到经济活动中来的经济消费方式。体验经济,企业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或者附加一些呆板的服务,而且最终提供的是一种情感上的精神消费,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忘怀的精神愉悦记忆,是一种精神和智力的体验。体验经济的周期短但是效益快,例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主题式的体验经济项目,在一个特定的节日里会制定最切合的主体经济消费活动,来吸引消费者进行体验,也就是亲自试一试、玩一玩,从而带来经济消费流动,刺激消费。体验经济在很多发达国家有很好的表现,我们应该汲取体验经济的优势来大力发展我们的旅游景区管理经济事业,为我国其他行业提供借鉴范本。

二、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及可创新的地方

1.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

(1)多个国家部门进行管理,管理局面复杂混乱。在许多景区,也就一个景区品牌,却经常会看到这个品牌的多重身份,如即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又是世界地质公园甚至还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胜地,这么多交叉复杂的头衔,必然引起多个部门的混乱参与和管理,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出现多管不利的局面。

(2)实际情况下,大多数旅游景区的管理名不副实。虽然名义上,我国的旅游景区归国家所有,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央、省、市等多个政府部门干涉甚至非法参与。在旅游景区的实践管理中,管理机制不明确。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严重的法律漏洞,使得景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很难对旅游景区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

(4)我国在旅游景区的保护投资上,资金严重不足,使得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受到经济阻碍。而解决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改善资金投入的渠道和旅游景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2.旅游景区管理可创新的地方

(1)解决景区经营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效率问题。可加大对景区环境的完善力度,把经营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有效的进行分离,让其随着市场化而更新发展。

(2)管理要由国家统一管理,取缔多个部门干涉的混乱管理方式,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明朗化。

(3)提高旅游景区的资源利用率,在旅游资源方面实行规范的法律及法规,节约了资源,也就提升了旅游景区的发展空间。

(4)对于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可以改变单一的国家扶持方式,可以征集社会爱心旅游成功人士的助力资金,为国家的资金投入减轻负担。

(5)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上,可以发展一些相关爱好者、志愿者,为国家的人力投入出分力。

三、体验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的结合与创新

1.体验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的结合

(1)旅游景区在特定的旅游高峰期可以设立主题旅游狂欢日。如五一旅游高峰,旅游景区设立“登高望远、攀登未来高峰”的主题假期,因为五一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大好寓意,登高望远,符合人们勇往直前、敢攀高峰的心理诉求,人们通过爬山、蹦极等主题活动,更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也为旅游景区带来了相对固定的、较为满意的游客数量。

(2)体验经济运用到旅游景区的户外与室内相结合项目中,也是很不错的方法。在一些旅游景区,我们经常会发现除了广阔的自然风光,还有一些像海底世界、鬼屋等的室内风光,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会让你先试看一小段时间,在你短暂的体验之后,刺激你的消费欲望,从而达到体验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相结合的目的。

2.体验经济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上的创新

(1)旅游景区的管理制度改变了体验经济的直接感受方式,在景区,人们常常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其实只是它改变了你的消费程度的必要性。

(2)体验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景区管理方式,刺激了旅游消费,为景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体验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上的创新正体现在它给景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消费需求和市场。

(3)体验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创新方面还体现在门票的售卖方式上。现在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往往在门票上下足了功夫,在门票上有栩栩如生的画面背景,还有一些具有立体的3D投影效果,让游客感觉仿佛置身其中,立马会有购买门票的冲动和欲望,当门票成功的勾起你的视觉体验,那么你就会做出体验式的经济消费行动。这就是旅游景区管理对体验经济在门票上的创新。

第6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四大方面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竞技体育管理 体制 改革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高校竞技体育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有效提升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有效策略之一。完善、健全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对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践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竞技体育性质定位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不甚健全,不完善,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协助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这种状态与1998年以前政府直接管理、完全包办相比,是一种进步,而且是前进了一大步。终归教育部是把大学生单项运动竞赛的管理职能“让渡”出来了。高校竞技体育中终于有一块由社团性质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独立组织管理的“天地”。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处依然还是教育部具有正司级规格的直属机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会组织,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仍然深深地打着政府的烙印和行政管理方式的痕迹。具体表现为:组织目标政绩化、组织机构政府选择化、法人治理结构虚拟化、管理方式行政化、职能分散与垄断化、自成体系闭合化等六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高校开展竞技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改革、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对高校竞技体育定位和发展目标的理解、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这对于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又符合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随时研究、把握高校竞技体育在新时期的深刻内涵和承担的历史责任。当前,高校竞技体育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的竞技体育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培养能够“为校争光”的竞技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要进行培养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顶尖运动员。

(二)进一步健全、统一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规范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行业管理规范,包括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制定、颁布的组织内部、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所谓健全,指我们的管理法规还有许多不严密、有疏漏的地方,比如学习与学籍管理标准不统一、不严密,缺少有关监事会制度的问题等。应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前瞻性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做法,予以弥补与完善。

所谓统一,指高校竞技体育的业务管理,涉及到政府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三个方面。比如运动员注册、参赛资格问题,单靠任何一、两个部门的工作,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严格、统一,只有三方联手、协调、配合,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统一、严格的追踪登记、注册管理,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三)组建实体机构,开展经营性活动,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开展经营性活动,是当今国际非营利组织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也是国际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的趋势之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省级大学生体育协会应大力发展实体机构,包括事业性实体和经济性实体。积极建立服务类、咨询类、培训类的事业性实体机构;创造条件举办经济性实体,开发、生产具有大学生竞技体育特色的服装、标志物等产品。

(四)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竞赛水平,提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力,克服以往短视的做法,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积极与个人、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长期资助、冠名赞助、聘请企业联合推广运作等方式,形成稳定、长期的经济支持,解决大学生竞赛与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提高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宋爽.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展望.2014(14):133.

第7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一、成本核算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核算虽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基于成本核算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经济管理者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成本核算是指把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经济管理中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活动中,生产经营着一味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却忽视了成本核算的作用和目的,不知通过成本核算来进行成本管理,从而更好地进行成本规划,以获得最大利润。这就导致经济管理活动中遇见一系列问题,例如资金周转不能及时等。第二、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济活动参与者中,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即财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直接导致生产经营管理中成本分析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难以得到准确的成本核算结果,也导致无法对决策作出有力的支持,给经济管理者成本计划、成本决策等管理带来困难。第三、成本核算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成本控制局限于制造成本、未能进行成本全过程控制,导致无法对成本核算实施全程的监督,成本核算考核未完全落实到位,最终使得难以有效地提供经济效益。

二、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通过上文的探讨,已经得知成本核算是通过对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分配、计算等一系列活动,确定成本控制效果。其目的是为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准确的信息。只有通过成本核算,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生产经营管理的效果。毫无疑问,加强成本核算,是解决一系列基于成本核算的经济管理问题的关键。相应的,成本核算的加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一)经济管理者应强化成本意识

强化成本意识,首先要认真开展成本知识应用普及工作,让经济活动组织中所有参与者明确成本的概念和意义。另外,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可通过规划一定时期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目标,对比分析实现成本目标的各项方案,进行最有效的成本决策,以加深各参与者的成本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生产活动中实施成本考核和奖惩制度,即把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与应承担的成本责任进行对比,考核、评价目标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对每个成本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降低成本上所作的努力和贡献给予肯定,并根据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以稳定和提升员工进一步努力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缺少成本意识,成本控制不到位,造成浪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以促其改进改善,并以此来提高成本意识。

(二)加强年终成本分析的实施力度

成本分析主要是运用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通过同行比较和关联分析,包括对成本指标和目标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成本计划和成本责任的落实情况,上年的实际成本、责任成本,国内外同类产品成本的平均水平、最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导致成本目标、计划执行差距的原因,以及可挖潜的空间。同时通过分析,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三)完善成本核算监督体系

完善成本核算的监督体系,是成本核算有效顺利进行的保证。应根据成本决策的具体内容,编制成本计划,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加强日常的成本核算审核监督,随时发现并克服生产过程中的损失浪费情况,在平时要认真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各项基本工作,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采用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安排好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正确评价各部门的成本管理业绩 ,促进生产经营着不断改善成本管理措施,提高经济管理中成本管理水平。要定期积极地开展成本分析,找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挖掘降低生产耗费和节约成本开支的潜力。总之,进行成本核算监督应该实行指标分解,将各项成本核算监督指标层层落实,分口分段地进行管理和考核,使成本降低的任务能从组织上得以保证,以更好地进行经济管理活动。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会计人员只有以更为专业的会计学知识切实提高成本管理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才能切实有效的加强成本核算。其次,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加大高层次会计人员的再培养教育来实现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再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会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直接涉及到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状况,成本核算工作是财务核算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生产经营者经济管理的重要保证,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需要在完成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下,保证本组织的经济财务状况不被泄露给同行业竞争者。最后,会计人员需要深层次地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因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信息化管理的时代,只有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完成会计本职工作,进而也能更好的完成成本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探究

在企业管理中,经济管理体系为企业市场运营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随着贸易全球化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企业为成功应对这一挑战,并取得一定的进步,其经济管理体系内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内容为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与依据,其在控制企业成本投入、增加利润获得,以及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内在要素

1.组织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能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实现各项管理手段的全面实施,企业最高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可安排一名经济管理体系代表,在授予代表特定权限及职责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其能够将工作内容顺利完成,从而确保企业在建立经济管理体系过程中,能够得到全体职工的支持与配合。

2.企业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及基础设施管理为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企业大多采取思想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而确保从事经济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问题处理及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为企业职工提供相关培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可充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同时也能够让职工充分意识到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次,在基础设施管理方面,企业应当对达到经济管理结果所需的工作场所、建筑、设施、过程设备及支持等基础设施与工作环境进行确定、提供并维护,从而为经济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已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通过采取相应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体系进行监督与约束。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企业在建立并发展经济管理体系时,就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制度的规定与要求。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对自身具体情况及发展需求制定出企业规章制定,以此对企业及其职工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与监督。此外,在拓展业务时,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与约定同客户展开合作关系,严禁违背企业内部规定及国家法律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为企业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及经济行为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主要控制内容

1.控制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计量及核算装置

在开展各项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通常会采用核算及计量等设备工具。为全面促进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就必须有效控制这些设备工具。因此,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规定,科学、准确使用各项计量及核算设置工具,并做好定期检查工作,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等,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对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以免对经济管理体系造成不良影响。

2.对企业原材料的采购过程进行经济控制

原材料采购为企业生产、运营的一项基本环节,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符合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有关规定及要求,对采购程序及方法等进行准确预估,并做好详细记录工作。企业在开展采购操作之前,必须深入了解供货方的信用程度、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管理情况。此外,企业还应严格验收采购的产品,一旦发现实际采购产品的质量或数量与合同规定存在出入,那么就需要与供货方取得及时联系,要求其对产品进行退换或补充处理。

3.对企业各项生产、服务过程进行经济控制

企业生产及服务过程为获取利润及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过程,同样必须符合经济管理体系内容。因此,企业应对生产及提供服务的过程展开经济核算,对工作人员、生产设备、操作方法及程序,以及审核活动是否充分符合产品相关经济策划的要求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观察。此外,对于在汇总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全新流程及方法,企业应开展有针对性的一系列专题策划,并进行多次确认,通过将这些毫无经验可循的全新内容与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充实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基础上,使其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4.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控制要求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为企业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保障,企业只有具备了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使经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健康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必须严格测量和监督管理自身体系,一旦发现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实现之前计划好的结果与效益时,就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措施,从而充分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中,其经济管理体系内同的发展与完善性,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种形势下,企业领导及国家应对经济管理体制报以高度重视,以我国实际国情为基础,对经济管理体系的结构与内容进行完善与优化,并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出合理的调整与改进,从而为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军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的探究[J].企业导报,2010,8(25):226-227.

[2]兰海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研究分析[J].现代商业,2012,19(06):303-305.

第9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经费管理;绩效考核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概述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的科研成果对于提高国家科技力量、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日俱进,其在科研项目数量的承接以及科研经费的筹措等方面均已显现出强劲的势头。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的广泛无疑为其管理增添难度。目前,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经济资源,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各方对高校经费的管理日渐重视,纵观近年进行的审计和财务检查的情况,高校科研经费在资金的管理方面仍存诸多问题,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衡量科研项目成果的重要尺度,不断加强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更好的提升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关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不仅直接关系到科研激励政策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更是对整个高校科研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更好地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理念,推行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高校科研工作创新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支出与预算难配比

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在预算方面往往是不被重视的,高校课题申报中的经费预算主要通过项目的负责人以及项目组的部分成员参与的单方面进行编制的。一方面他们对专项经费的相关管理办法知之甚少,造成预算编制与规定的有所偏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财务知识,项目组在经费预算时难以进行细分,而是凭借个人的想法或是以往的经验做出大致估计,往往会导致负责项目在经费预算执行时偏差较大,最终使得实际项目支出与经费预算难以实现配比。

(二)内部信息沟通不畅,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在管理方面需要高校科研、财务、审计、资产、纪检监察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一致。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只注重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或关注计提管理费,缺乏对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跟踪监督。同时财务部门也只是注重科研经费的管理、财务核算以及业务的合法性与规范性进行审核,难以掌握在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方面支出的具体比例。因此造成科研经费在项目管理环节与会计核算有所偏差、难成一体。

(三)资产监管薄弱,大量经费流失

目前,高校科研资源的使用状况大多为项目组申请新课题后添置的,各项固定资产归为各组自行支配,各类科研图书以及仪器设备交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每期项目结束后,高校资源管理部门并没有及r对资源进行核对和登记。在成立其它项目后,便又再次购置,造成科研仪器较高的重置率,大量固定资产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共享,使得科研经费大量流失,给国家及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成本核算不准确,实际成本负担重

高校科研项目实行全成本核算,普遍将直接、间接成本作为科研成本的基本组成。直接成本有科研设备采购费、差旅费、出版费及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等费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易量化,计算简单。间接成本则包括科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必要的行政管理费等,很多高校对间接成本都采用简单的分摊方法,对共有的仪器、设备等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忽略其构成的复杂,实际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不足,大量间接成本难以计入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核算中。

(五)项目结余经费监管不严,经费出现个人化

高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处理滞后或是项目已结、账未结的现象。很多高校将结余经费留给项目负责人进行支配,往往个人对经费管理的法制意识不足,导致其使用不当、虚假报销时有发生,使得科研经费难以实现专款专用。

(六)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科研成果产量低

目前高校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视质量,注重形式、无关绩效”的现象。科研绩效考核的指标简单化、绩效模式粗放,普遍以论文、著作、专利的数量等作为评判项目成功的标准或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条件。科研人员也更加关注形式化、可量化的评估指标,无所谓科研奉献精神、治学态度以及学术品格的培养,真正科技创新、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量低下。

三、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深度剖析

(一)科研项目的参与方不全

科研是一项由多种学科、不同专业、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研究活动,但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配合度欠佳,导致在项目的预算、执行、课题等活动中出现问题。在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经费审批到校后,财务部门才开始参与经费的管理,参与度过低,这样既不利于经费预算的编制,也不利于对经费支出的审核,造成预算与实际成本不符、与科研无关的经费被浪费。而内部审计部门监管不到位,一方面没有对科研项目经费开展实质性审计,另一方面没有参与到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很难及时发现经费支出的问题和漏洞,造成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