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地的学校系统一直在为学校改革、过度拥挤、教师短缺和课程重点的改变而努力。毫无疑问,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导致基本就业的技能的切线,艺术教育项目常被看作没有必要发展的学术成就。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延续所持的一个重要假设影响了这项研究的主题: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具有或正在影响他们的学术生活的评价的重要性。为了让课程中包括艺术教育,教育者必须表明,这些研究是整个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教育者被要求根据他们的专业是否有助于提高数学、阅读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数来证明他们的专业存在的价值。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艺术教育经历,以及他们对艺术教育对其学术成就和目标的影响的看法。一些研究表明,学校系统显示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可能会让学生在其他学术领域更有进取心,更成功。有些侧重于视觉艺术的要素,而不是艺术教育经历的整体影响。这些研究并没有明确说明艺术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动机、认知能力或其他学科领域的成就。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艺术活动对学生在数学等学科的成绩没有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阅读和理解能力方面的学术成就和目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对艺术教育是否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或目标有任何影响的看法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被考虑,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被认为是一个可靠的因素。
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并将艺术教育作为其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例如,瑞典将艺术项目重新设计为发展学生福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在课程中融入艺术的国家是日本,它强调在学校的工艺,在工作场所培养优秀人才。在学校里,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教授表达艺术,使日本社会能够培养出宽容、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美学、创造力和决策的欣赏。日本教育部了关于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方针,认为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孩子的自然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表现性艺术来帮助孩子成长。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开始在核心课程中形成自己对艺术教育意义的看法,这是由于学生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更加仔细地审视艺术教育中结构化项目的价值,并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评估,并采纳了瑞典的观点,即艺术教育发展了认知能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及其对学术成就和目标的重要性的研究是及时而重要的。如果将艺术教育(人文、美术)和它自己的评估方法纳入核心课程,这一改变可能会导致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学生成绩和目标的评价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过去,几乎没有必要研究艺术教育与核心学科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表现不佳,一般的考试成绩较低。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让艺术教育成为纠正这种赤字的一种手段。总体来说,艺术是所有文化的语言,这在我们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世界中是一个优势。
一些关于艺术教育和学术成就的研究探讨了两个问题:(a)艺术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有多有用;(b)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有多少用。约翰•杜威指出,艺术与智慧有关。因此,艺术应该融入教育。他相信艺术教育是一个产生经验的过程,然后是产品。包括与环境和自然的互动,涉及稳定和秩序,并通过节奏和规律的方式产生有序的平衡和平衡的变化。这意味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成就感。创造一个支持学生心理意象的环境,对于强化感官意识,增强学生的代表性能力和培育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使用故事和期刊写作,将视觉艺术和音乐融入作品中,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对绘画或美学的书面回应,帮助学生发展了批判性的能力。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事物和感觉,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笔者相信,艺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孩子天生需要交流和表达情感;二是通过观察他们,记录他们的表达感如何;三是学生将学会欣赏和解释他们周围环境中的其他表达。创造一个支持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艺术环境,也在培养他们思考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这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例如,用黏土创建一个艺术对象,并批评它,解释它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让学生专注于通过操纵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能让学生作出风格选择和美学选择。当他们使用游戏、艺术或音乐来表达他们的理解时,他们就在探索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机会。艺术教育在我们生命的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一种关键的方式促进思考,并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学术和社会领域。如果在艺术指导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发现的氛围,大家就会产生一种欣赏、探究、高度观察和反应的感觉。艺术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从而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灌输更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学习艺术的意义:艺术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示、诠释和传达我们接触到的世界中的信息。它使用多种符号系统来提供更完整的图片和更全面的教育。换句话说,在学校里形成核心课程的数学、英语,可以被认为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需要其他科目来平衡。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在艺术教育课程上,学生是否认为自己从他们的经验中受益。如果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对学术成就有所贡献的,就能凸显它的教育价值。艺术教育被广泛认为是非学术性的、有趣的、特殊的、与生活无关的,而且几乎没有教育意义。这些观念使得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投资和教育科目变得难以合理化。这种对艺术教育的观察显示了20世纪艺术教育政策和课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界也看到了科技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计算机可以简化这些经历,但在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力在世界上并没有削弱,尤其是通过艺术教育者的眼睛。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人类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育行业对艺术教育缺乏认知让对相关话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表明学生重视艺术教育,并认为它应该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少数的管理者认为它很重要的学校里。这些新知识将帮助管理人员、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学校选择和实施有效的艺术教育项目(基于学科的艺术项目)。最重要的是,这个话题描述了学生在学校里的自我报告以及他们的生活。它表明,学生相信他们的生活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积极影响,他们认为教师可以对他们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分析他们自己的信仰和教学实践,以鼓励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课程。
作者:王富康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生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关键词:舞蹈教育,艺术,幼儿,阶段发展
作者:张婷婷/沈阳师范大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情绪态度的一种独特方式”。艺术的重要性不亚于爱情,不能等闲视之,它不仅提供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更有益于塑造未来的角色。在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在艺术领域中的学习关键在于机会与创造。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与成人不同,他们表达的情感方式与成人也有所不同。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它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因为我们的肢体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能够传递美妙的意境。而且舞蹈教育对幼儿的身体与心理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舞蹈教学
舞蹈之所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是主要原因.教育型的舞蹈可以帮助幼儿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就意味着幼儿是作为受教育者的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包括评价与标准在内等其他因素都以围绕着幼儿为中心来开展。舞蹈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包括智力.身体、艺术与社交等等.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个幼儿在各方面的需求与能力,并进行相对应的指导。相同的舞蹈教学方法是无法适用于所有人的,教师需要评估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与课程阶段是否匹配。
阶段。是指学习的各个方面也称为发展的阶段,或称为复杂阶段。教师要了解这些阶段才能够评估幼儿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及下个阶段在哪里,这对于幼儿在舞蹈方面的持续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4岁-5岁的幼儿乐于发现自己的身体可以做什么事情,它们能够自己分清楚身体的不同部位、改变的水平与方向、探索各个部位的运动范围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它们不会用劲但运动的范围很广,喜欢大肌肉群的运动但也容易疲惫,这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个年龄阶段幼儿身体的局限性循序渐进。教师可以教她们一些简单的躯干运动的伸展,让他们做一些伸展运动如:齐步走、高低拍手、弯曲膝盖等为之后的高空动作做准备。
而在6-7岁的幼儿小肌肉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稳定,这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创编,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而且在这个年龄阶段女生的身体发展比男生的快,在动作的快慢与流畅性上都有明显的对比。
二、舞蹈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曾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不仅要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更要关注幼儿的发展速度与倾向。”艾瑞克·杰森曾探讨,作为一种系统符号、通用语言,舞蹈是人类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总结了某些复杂的动作,例如舞蹈动作,怎样将近100%的提高人脑的功能。根据艾瑞克·杰森的研究,舞蹈间接的提高了人脑的皮质系统的成熟度。而舞蹈加速了这个过程,使大脑活动的更加有效率,更快,因为舞蹈动作哪涵盖了反馈,挑战,时间与连贯。即兴舞蹈更能够提高大脑的创造性,并加以实现。大脑研究表明了人脑会根据每个体验的过程进行改变与发展。特别是艺术任务与教育实施的最佳时间是在幼儿的“最佳学习窗口”时期。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这个发展区称为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是幼儿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对一些特别的挑战的最佳时期。
例如:4-5岁的幼儿乐于模仿,像模仿动物的动作这类活动能够给它们带来乐趣,它们乐于模仿动作而教师则应该引导幼儿用身体思维来清晰的表现自己的某些想法与意图,这对幼儿的审美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6-7岁的幼儿这个年龄阶段老师发展专注力,这时的幼儿的注意力持久性还不够,一般在15-20分钟。如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从动作的基本学习过渡到看简短的舞蹈视频,并讨论动作的变化活动与风格。
三、舞蹈教育对幼儿的益处
(1)身体形态优美: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快速的时期,经过舞蹈的训练如收腹、挺胸、抬头,都能够使他们坐立行走都有一种优美的姿态,并且还能纠正驼背、弯腰、端肩等不良的形体问题。
(2)动作的协调:舞蹈需要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通过舞蹈与音乐结合达到和谐的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3)提高身体素质:跳舞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练习舞蹈后能够促进幼儿食欲以及增强身体的消耗,可以提高幼儿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生病的机会。
一、艺术实践可以提升改制音乐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展示在大众面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会将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度起来。另外,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对其克服因为心里紧张而造成的忘词、跑调、节奏掌握不好等现象都有积极的帮助作用。而学生也在反复表演作品的过程中,增加了自身对知识的感知力,加深了对作品风格、情感等各方面的理解,为其声情并茂的演绎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食欲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表演水平和表演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艺术实践能够促进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塑其音乐形象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艺术的再创造,从而将其创作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
(一)学生的表演活动:表演其实就是第二次创作。学生只有通过舞台的演唱或者演奏,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促进其自信心、表演欲、学习欲的不断增强。
(二)学生的创作与改编: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喜欢的民歌、戏曲等进行相应的改编,对于促进民歌、戏曲原有表现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将自己亲自创作的作品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其自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果作品通过实践检验获得广泛认可的话,其内心也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品创作的动力。
三、艺术实践锻炼高职学生社会组织能力
将教育和艺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是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这一学科既包含了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术审美属性。音乐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实践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在将音乐艺术推向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了弘扬社会正气、活跃文化氛围的目的,充分发挥出了音乐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与教化功能。而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仅要肩负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会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音乐比赛、文艺汇演等。音乐教师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而这些组织能力则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养成和提高的。
四、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参与范围广泛是艺术实践活动另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学生在参与这种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与全体人员共同合作,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才能确保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在合唱、合奏的演出过程中,要求所有参演人员必须做到节奏协调、音响均衡才能将音乐艺术的内在美充分的表达出来。而对于那些想要突出自我个性的参演者,则一定会被剔除出演出团体。另外,在组织或者参加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的过程中,所有的参演人员,都必须齐心协力才能确保演出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旦中间某一个环节出现漏洞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整场演出的失败。所以,这就要求这个集体中的所有人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才能确保演出任务高质量的顺利完成。
五、艺术实践可以充分的展示“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提倡寓教于乐这一教学原则。而艺术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青睐。这种教学形式主要是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展示出来,而学生则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音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积累创作和表演的经验。学生通过参与这种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另外,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习的社会生活知识。不佳促进了自身专业水平的稳步提高,同时也及时的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其后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特点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日常交流、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不仅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目前,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现代化的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教育教学手段,具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取代的优势。首先,网络为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引起了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思考。随着网络在现代化教育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网络对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众所周知,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在艺术教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视听艺术”的角度来说,网络就可以为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视听信息资源,在全球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使艺术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网络为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了传统的课堂中所不具备的视听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师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参观、欣赏世界上的著名的艺术品、艺术画廊、艺术馆等。不同国度的艺术家的个人视频演讲,大型的现代的新媒体艺术展览,行为艺术家的街头表演等等艺术资源都可以被运用到艺术课堂的教学中。艺术教学拥有这些形象且有感染力的教学资源,课堂的艺术氛围将更加浓郁,学生在这种浓厚的艺术空间中,人文艺术素养必将潜移默化地得到更好的陶冶。同时,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艺术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走进“艺术的殿堂”,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总之,这种可视、可听,甚至可触的艺术教育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也导致了教师对于自身定位的转变。教师从传统的以文本知识为支撑的传授者变成了引领学生走入丰富多彩“艺术殿堂”的领航人。网络为现代艺术教育教学所提供的丰富的、形象的艺术资源,可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资源空间。其次,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式。网络艺术教育打破了传统艺术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常常受到场所、时间、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一堂设计完美的艺术课仅仅因为场所的限制,有可能使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而信息时代的网络艺术教育为我们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供了条件。教师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随时随地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参与当代新媒体艺术活动,甚至与艺术家面对面地分享艺术见解。在这种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探讨艺术问题,评论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性的改变。学生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到艺术创作、欣赏和评论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网络也为艺术教学的互动和延伸提供了可能,即使学生是在课堂以外也可以主动学习艺术知识。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艺术作品、交流艺术见解的平台,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到网上,并通过论坛、微博、博客等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流。另外,网络的检索和查找功能也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建构起整体而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艺术教育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和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网络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地增加,博物馆、美术馆、电影电视等视觉影像造就了许多无形的教师。课堂上教师的文本讲授已经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灌输者,而是成为整个艺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氛围下,师生关系的双边性加强,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又重视了学生的学,学生不再是理论知识的“接收”对象,逐渐转变成了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进而成为新型教学观中的主体。网络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的方式,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的方式必然被革除,师生将在形象、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平等地进行情、知、意的交流。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更多的是观察,同时也避免了完全“放任”的状况出现。在具体的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并且注意从学生的作品中体验与思考学生的思想,以遵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材施教。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的语境下更加平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
二当代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
网络在常态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如最初只是简单的E-mail通信、计算机辅助教学网页运用,后来则用网络来调控教学活动、传输教学内容等。网络在艺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其运用方式一般呈现为以下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网络为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网络在最初仅仅作为辅助常态美术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具体的运用就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母机上连接终端设备,并通过终端机连通校园网或其他局域网上的子机,从而实现美术教案、课件和学生作业的资源共享,同时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的无纸化和共享化。网络信息的视听资源大大地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盛宴”,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使艺术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杭州市某小学调研期间,了解到该校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智能电子交互白板”。这种电子白板能够使用从互联网下载的教学数据,并能加以注释、编辑,还能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本多种模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实践证明,它在开拓课堂内容、促进合作、提高教学成果等方面收效显著。“以网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的发展是“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艺术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种模式能够将在课堂学习的成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生人手一台电脑,构建了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互动。教师可以随意选定某个学生机的屏幕画面,并且可以与任意一个学生机进行语音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功能进行呼叫和提问,而教师也可以对某个学生机的提问进行单独的语音和画面创作的辅导,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丰富了学生学习创作的方式。此外,教师的个别辅导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教学模式。网络在给艺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判断力不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于是,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学科教学网站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样的网站应该是在对不必要的甚至是负面的信息进行过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艺术教育网站为例,它除了提供大量与艺术教学相关的课件、教案等信息外,还应该是人性化的展示、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在相关教育技术人员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之后,这种专门的教学网站才能够直接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网络信息过度开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在新一轮的艺术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成长。由于网站具有24小时开放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限制,从而使师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升。网络的在线作品展示功能和多元评价功能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课堂学习、课后讨论和互动评价等在网络学习平台之中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连贯性。同时,网络成长档案袋记录的学生学习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成长清晰可见,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建构。总之,艺术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运用促成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专题教学模式的生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进而促进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艺术教育 中小学课程 重要性
艺术不仅是好的,而且是必须的。著名教育哲学家哈里•布劳迪(harry broudy)提出了如下问题并对此做了极具说服力的评述,那就是:“在普通教育中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他指出:如果艺术对均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把艺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成规课程就不应该是问题。如果艺术只是学校“紧张”功课之余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有趣的”或“好玩的”东西,那么,布劳迪说,艺术在学校的课程中就不会有他的位置。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的本质上对艺术和美有一种好奇和感动。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观察,儿童早期对艺术便产生某一种认知。艺术是美好的,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它永恒的魅力――艺术之情对人的心灵产生直接的、深远的碰撞,使人心理健康、心灵纯洁、行为高雅。
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包括语文(话剧中的表达能力、视觉艺术作品集的推介展示)、数理逻辑(室内设计、建筑艺术所需的数理)、音乐能力、空间感(如环境设计,构图)、机械动感(如舞蹈)、人际关系(话剧或音乐会的合作、交流)、自我反省(因艺术无标准答案,要求创新与完美便须不断反省改进)、自然触觉(如质感、配色、调和)等。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而艺术学科提供了开发这些智能的基础,是发展这些智能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能力,色彩、旋律、线条等满足心灵愉悦的符号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使人对事物产生积极接近、热衷探索的态度。古今中外,施行艺术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发挥艺术的这种功用,使人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进而养成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2.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缺少美的生活单调乏味。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儿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的发展,因为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儿童在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当艺术课程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形式。成人价值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指引着社儿童艺术学习的目的和方向。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传统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平等,艺术教育的价值被忽略;第二,切断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联性,各行其内容和目标;第三,将科学和艺术教育视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其对心灵的作用。首先,艺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知识灌输,它关注的是人性的本质。爱因斯坦深有体会:“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次,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对于相当多的社会大众而言,科学知识是一种自己不熟悉的和未能同化的异己力量,科学经验则是一种专业性的间接经验。于是,在表象建构和经验模式之偏倾式塑造和概象建构与认知模式之单向性塑造的基础上,不少大众(尤其是情知意素质能力正处于敏感可塑造状态和跳跃性发展之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学生),便形成了以间接经验和抽象概念为主的思维结构,缺少必需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积累,缺乏情感对间接经验和知识元素的活化和融合,于是导致以逻辑推理为主的单级式思想模式。”情感同知识的分离,导致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弱化。最后,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和知识的吸收。在这种成人价值影响下,艺术教育的不平等性、孤立性、机械性严重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科学教育反过来又影响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
1.有助于拓展儿童的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和技能成为了主要教育目标。儿童在这种封闭式的灌输体制下,感受力逐进退化和模糊。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变的狭隘,内在把握世界的能力则进一步退化。艺术教育和科学融合的教育则能拓展儿童的感受力,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他们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儿童不仅被要求发现事物的外在特征,同时唤起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儿童情感发展的源泉来自于丰富的想像力,艺术渗透的教育能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冰冷的客观知识难以调动起儿童积极的情感反应。我们会发现不少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对艺术表现出浓厚的热情。艺术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艺术的美好激发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性,产生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情。正是这种艺术与科学的高度融合造就了伟人的诞生。
2. 有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直接的感官感受,对事物的产生直接的、表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依赖与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使得他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几何三角形来看到一些问题。三角形特定的形状和结构储存在于大脑记忆系统,我们凭借感官经验很难发现图形的不合理性。视觉经验欺骗了我们的客观认知,对事物产生错误的判断。只有通过大脑理性的分析、判断来获得事物的真理性。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在这里发生了交融和碰撞,在这里启迪着智慧的迸发。正因为如此,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培养的是人的智慧发展不可缺少的感性能力。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普及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学生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是科学教育的基础,是通往真理之路的纽带。只有肯定艺术教育的作用,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及其他品质。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埃尔•赫维茨,迈克尔•戴.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关键词】 中职;艺术教育;综合素质;提升长期以来,我国中职艺术教育延续一种较为片面的培养模式,即对学生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了综合素质教育;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标准大都只注重教师的单项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以至于学生掌握的综合技能十分有限。这种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了。特别是近几年来艺术毕业生就业率急剧下降,乃至全国的专业艺术教育院校都普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挑战和危机。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让学生进入社会就能有更多的就业方向和适应更高的岗位要求,成为艺术院校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打造高素质的综合型师资队伍,继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艺术院校创新办学理念的必由之路。
目前,艺术院校延续的单纯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中首先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加大投入;增加现代教学设施;建设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等措施来应对学校面临的危机。在这其中,建设一支高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在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个问题。在这危机面前,教师同样也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特别是面临着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压力和挑战。知识和能力不仅是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赖以立足的两根支柱,同时也是学校赖以提高发展的根本办法之一。下面提出几条如何提高师资综合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学校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因为艺术教育在教与学之中,有学术的熏陶、道德的升华,也有技术的传授、知识的传承,更有对艺术的感悟。这就要求艺术专业的老师比其他专业的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总书记曾经在第七次作代会的讲话中说到:“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更使我们深感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战略的角度,考虑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力求在可行的范围内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
胡总书记的这段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学校要根据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去改革当今的艺术教育现况。作为艺术教育者要顺应社会的进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履行自己的教育准则,一切都要围绕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一切的改革都是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是全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有质量才有生命力,才能占有市场,才有竞争力。质量是学校生存的保证,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很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最急需的是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二、提升教研水平,做研究型教师
1.新课程的改革更需“研究型”教师
所谓研究型的教师,是指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或教学实验和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教师。今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到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削减了国家统一的课程,鼓励教师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新一代教师的成功不单纯取决于其艺术技能的高超和学识的渊博,更取决于他的先进理念、创新的意识、研究的能力和教学的智慧。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更体现在如何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须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用实际研究的方法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研究结果,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不断探索研究的教师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2.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年轻教师应该要有继续提升学历的强烈欲望,积极拓宽自身的专业培训渠道,这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当你掌握了全面知识,让自身的整体知识结构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拓宽知识方面还可以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一是立足本专业,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有目的为自己充电。二是多听课,甚至是其他学科的课,特别是技巧老师多听理论老师的课,而理论老师多听技巧老师的课,多观摩他们的演出等,这样也能取得一个互补的作用。否则容易自我称大。三是鼓励年轻教师多写论文,认真地写好每篇论文,就可以从某方面扎扎实实地提高一步,它不仅加深了教师教学方法,同时也提高理论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自己教学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了解信息,及时掌握各种专业信息和教学动态,它可以认识自身差距的机会,又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上掌握学科前沿信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终身的、连续的发展与提高过程。教师在整体知识结构自我完善的同时,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掌握信息应用能力,才能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教学改革中更主动,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关注学科前沿,了解同类专业发展情况是专业教师认识自我差距的机会,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掌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使之运用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才能够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提高新能力的过程。
四、教师的素质教育与艺术修养
艺术即审美,艺术教育本身也有审美价值,作为教师也应具有美的教师形象,他在课堂上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对象。教师的仪态、服饰、表情、动作、语言、气质等都会构成学生的审美趣味中心。另外,教师的审美修养还表现在有目的的塑造自己美的教学形象,这种教学形象对学生时刻起着熏陶、感染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比如美的仪态、举止应是自然、高雅、有号召力;美的语言应是生动、形象、幽默、有感染力、逻辑性强。精当、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准确表达你要说明的意思,而且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学气质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体现着教师审美修养的鲜明个性,因此,美的教学形象不能只有一个模式,凡是体现了教育目的性、审美愉悦性、个体创造性的教学形象都是美的,都会给自己塑造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只有老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重要性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已是当前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在我国,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推进大学改革的一种选择。
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这个概念的欧洲语系的早期用法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意涵的内容便是要提供古希腊城邦自由民的教育。古希腊属于奴隶制度,所有的生产劳动都由奴隶提供。自由民的教育不需要技职专业的训练,而专注于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培养,或是哲学思辨、文艺创作、探索世界真理等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的。《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提出“君子不器”,要把知识分子培养成“君子”、“士”、“君子儒”,在教育中重视人格的完善、心智的完善, 注重教养,主张德才兼备。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的境界。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在大学教育改革中,通识教育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有关其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文献非常多。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中,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有50多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汪永铨教授和李曼丽博士的阐释:“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有统整的知识与学识,其教育目的是以宏观、远大、有器识的基本认识为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人类文化与历史、世界环境与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理念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艺术类大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期望挑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
张丽帆老师对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入学的艺术类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从艺术类学生的群体特征、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充分体现了艺术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和期望。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09份。艺术类学生性格特征的自评表明,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宽容随和、本分认真,聪明活泼、参与意识强、敢于尝试新事物。在针对上大学目的的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修养;33%的学生选择为了学习一技之长顺利毕业。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在现在的大学生心目中大学不只是学习一技之长成功就业的途径,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手段,因此,可以说,现在大学英语教育界所推崇的通识教育势在必行。在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3%的艺术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一般,甚至有7%的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呢?了解学生学习愿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英语学习需求的统计中,艺术类学生提出为了提高修养,希望在英语课上学习西方文化、风俗传统,并加强课文背景知识的输入。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发现,艺术类学生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因此,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激起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的。
2.通识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大学教育全部课程。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要求,而这一要求在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真正贯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原因如下。
首先,《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即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在个别访谈中,很多艺术类学生提出,由于从很小就接受专业的艺术训练,精力都投入在绘画技巧的训练上,而无暇从大量的阅读中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养料,造成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其他领域综合知识相对缺乏。因此,艺术类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英语,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从课程的内容来看,通识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分层次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可能,也符合艺术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冒险的性格特征。通过学学英语,学生可以开阔眼界,开拓思路,获得更多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更加完善的世界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体现通识教育思想的英语教学评估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要求》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学生的英语总评成绩。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而不以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英语总评成绩,这毫无疑问有利于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艺术类学生,打破单纯由试卷分数决定学习成果的评估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
三、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通识教育思想的两点建议
首先,丰富课堂内容,突出人文特色、教材与时俱进。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均包含有关英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精选美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在众多教材中选择能够体现时代特色、信息密集、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对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美国国家地理和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编写的《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其视听内容是从数以千万计的国家地理电视视频库中精选出的视频片段,主题包括中外文化、天文地理、历史名胜、科技探索等。这些主题可以开阔大学生视野,符合他们探索世界的心理需求,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有关艺术方面的英文资料(如NewYork Times中有关艺术的专题),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词汇和语法,还能扩展其专业知识。
其次,鼓励、指导、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尝试新事物,非常适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结合教材单元主题,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一个符合要求的视听文件,要求学生对视听文件进行信息处理――理解文件主题,了解背景知识,标记难词难句,补充课外材料等。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信息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或者,教师要求学生就自己好奇的一个话题自主研究,查阅英文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的方式与同学共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最后,使用多媒体资源库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视频资料和学习文件,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相关内容。通过网络搜索和互动学习,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目标。同时,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时间的投入,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监控系统来进行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记入期末总评,使学生全面素质直接与学习成绩挂钩,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促进学习因素。
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以培养“全人”为目标。大学不单纯是为学生提供一技之长和谋生手段的场所,而是让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养成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与文明精神,从而具备理性的力量。而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他们的设计和创作并不只凭借专业技巧,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有深度的作品。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通识教育,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让语言教学成为开阔学生视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工具,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陆建平.《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0,26-28.
[3]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外语界,2005,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