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

第1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问题 优化策略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课程教育理念与宗旨的主阵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要达到这些要求和标准就必须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呈现一片生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尝试从当前的问题出发,提出一些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小学音乐课堂能成为学生放飞灵性的殿堂、生命涌动的平台、和谐发展的乐园。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从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时间、效果等几个方面来看,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五个问题。

从教学结构看,结构不合理,课堂气氛沉闷。音乐是动静结合的艺术,所以音乐课上应该做到动静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中有所收获。而有的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课堂结构,课堂上学生“动”得太少,缺少体验,课堂气氛沉闷。

从教学方法看,以讲授为主,给学生体验和表现的机会太少。单纯的音乐说教会使原本富有美感的音乐失去本色,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是多种方法与形式并用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感情,体验其中的韵味,以此丰富学生的音乐听觉体验,突出音乐的审美功能。

从教学手段看,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不当。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资源的共享,音乐教师在使用和制作音乐课件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不应该为了使用课件而使用,而应该是为了教学而使用。使用课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而有时适得其反。

从教学时间看,经常浪费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丰富,设计了太多多余环节,拓展环节冗长,导致喧宾夺主,教师和学生忙来忙去,教学目标却没有达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要获取的是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在音乐表现与欣赏等方面收获较少。有些教师备课很认真,准备了一大堆的教具、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只顾着专心演示和操作多媒体,“照本宣科”,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一个人演独角戏,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心不在焉,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原因剖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的问题。

从教育观念看,主要是教师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把握不准,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知识技能训练,轻音乐表现与欣赏;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

从教学能力看,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有些教师教学设计水平不高,教学组织能力不强,在课堂中不能针对教学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灵活运用教育机智,无法提高音乐课堂的品质和学生的学习层次,不能使音乐课堂像一部完整而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另外,演唱、伴奏、指挥、表演的能力及音乐感、音乐鉴赏水平、审美修养等都是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和素养,而有的教师却不具备,在课堂教学中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故事法、绘画法、谜语法、游戏法、表演法等。教师通过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

例如,在教《草原牧歌》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绍内蒙古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配以歌曲旋律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蓝天白云、绿草红花、牧场羊群等,激发学生对内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再如在指导学生欣赏《鸭子拌嘴》时,教师可以将乐曲设置成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如养鸭的老爷爷、演鸭子、池塘、水波等,将乐曲中情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乐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将器乐、游戏与表演融入课堂。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音乐特征,用实践活动替代单纯讲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将器乐、游戏与表演融入课堂,再现音乐形象,让学生在玩中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如歌唱课中可以加入乐器的伴奏,让学生在“玩”乐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视场、听音及声部间的合作等基本技能,增强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还可以感受到器乐带来的艺术美和身心愉悦,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游戏和表演是体现音乐美的载体。教师在设计游戏或表演环节时,可通过拍手、拍肩、跺脚等肢体语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唱唱跳跳、演演说说中获得快乐。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多媒体课件通过整合音频、视频、图像,将视听结合起来,再现音乐的现实情境,使音乐形象更真实、更清晰、更吸引人、更易理解。在小学音乐课上,若使用多媒体进行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闪现的文字、缩放与移动的图形、变换的颜色等手段,将难点直观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则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发散学生思维,促进知识建构。如让学生欣赏《彼得与狼》时,可根据音乐场景制作flas。将音乐背景中大自然的风、树、草、水、飞翔的小鸟等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犹如在看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犹如在看一部有趣的动画片,并且在身临其境中体会音乐的意境,理解音乐形象,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尽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带来了便利,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但是要适当运用。并不是所有课型都需要多媒体,教师要加强辨别能力,判断什么样的课适合采用哪种教学手段,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另外,要想充分利用多媒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课件制作和播放技术,否则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一种形式,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1.调整教学计划。

        1.1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基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应适当地增加部分乐理知识,如节奏,音的长短,音名和唱名,曲式结构等等。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1.2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我们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上课甚至不愿带着课本来,加入这部分内容也是时展的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3增加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课本上往往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优美,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是往往使学生觉得离他们的距离很远,有些学生很想学习音乐,但总觉得没有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增加部分本校学生的演出欣赏,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2.改进教学策略。

        2.1加强师生互动;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乐理课上: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声乐课上:加进一些有趣的练声方法,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原来可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课上: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2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 

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如寻找vcd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这样欣赏课的情境就会在优美的多媒体教学中建立,一些本来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会被吸引,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越来越好。

        2.3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学校可以开展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十佳歌手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展示比赛,还有校园电视台等等。在课堂中,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动员,为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3.改进教师管理策略。

        3.1加强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城市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现状,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接受、多学习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对现有师资进行在岗培训。内容可包括:①音乐基础知识。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音乐审美能力。②音乐基本技能。让教师全面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功:歌唱能力、钢琴演奏能力、弹唱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器乐演奏能力等。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④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渗透,与舞蹈、影视、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学科相渗透,还包括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另外,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师德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此加大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变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学历程度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现状。

第3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第4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 提高初中音乐课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之我见 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之我见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之我见 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策略探析 如何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音乐课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之我见 初中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初中音乐课教学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之我见 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之我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是培养人类创新能力的一把重要的“钥匙”。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创新 音乐艺术所采用的手段及其特征,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有很强的抽象性。初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然而,音乐学科不受重视,教学质量不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调整教学计划

1、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

基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应适当地增加部分乐理知识,如节奏,音的长短,音名和唱名,曲式结构等等。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2、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

我们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西洋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歌剧音乐等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因此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没有兴趣,有些学生上课甚至不愿带着课本来,加入这部分内容也是时展的需要和学生求知的需要,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增加学生自己的演出欣赏

课本上往往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优美,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可是往往使学生觉得离他们的距离很远,有些学生很想学习音乐,但总觉得没有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增加部分本校学生的演出欣赏,通过欣赏、分析身边人的作品,缩小他们与音乐的距离,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得很好。

二、改进教学策略

1、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乐理课上: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在声乐课上:加进一些有趣的练声方法,把深奥的声乐练声生动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唱歌原来可以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课上:加进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体会作品的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加入很多多媒体手段,如寻找VCD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即满足了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这样欣赏课的情境就会在优美的多媒体教学中建立,一些本来不爱上音乐课的学生也会被吸引,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也能越来越好。

3、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

学校可以开展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十佳歌手比赛,器乐比赛,舞蹈比赛,才艺展示比赛,还有校园电视台等等。在课堂中,结合这些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动员,为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重视音乐教育

1、加强在职音乐教师的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面对城市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现状,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接受、多学习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对现有师资进行在岗培训。内容可包括:①音乐基础知识。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师音乐审美能力。②音乐基本技能。让教师全面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功:歌唱能力、钢琴演奏能力、弹唱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器乐演奏能力等。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④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渗透,与舞蹈、影视、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学科相渗透,还包括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另外,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师德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此加大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变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学历程度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现状。

2、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第5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第6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教育心理学》作为普通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在学科理论上主要阐述教育领域的心理学问题,或者反过来说,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教育的心理问题。因其与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所以在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本科学段,历来被作为师资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而《音乐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分支的一门新兴学科,学科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为本科音乐师资教育方向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因此,《音乐教育心理学》在本科音乐师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应也被视为必修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对我们从事本科音乐师资教育方向工作的专业教师来说,感到十分遗憾的是,在国家政策和法规所规定和承认的层面,《音乐教育心理学》目前并不是作为音乐教师教育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而是作为选择性选修的课程出现,甚至也没有进入到选修课程中的限选课程之列。[1] 本文将针对《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这一话题,展开三论三思,同时结合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教学实践情况,对本门课程的发展提出一些具体的设想,以供同行们讨论。

 

在行文之前,首先还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术语“音乐师资教育”专业方向。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各高校对这一术语名称的表述不尽相同:有称作“音乐教育专业”的,如许多高校建立的音乐教育系;有称作“音乐学(师范)专业”的;也有称作“音乐学教师教育”的;还有其他的称谓。尽管叫法名称是五花八门,但都是指音乐类本科专业中,对普通音乐师资的培养专业,一般在业内口头语言或非正式文件语言中俗称或统称“音乐教育专业”。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的名称,如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有关文件称作“本科音乐学专业(教师教育)”,2006年的文件中称作“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可见,基本上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而设置。2012年10月,教育部新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2012版”),[2] 由于“2012版”中音乐类没有“音乐教育”这一专业的设置,而“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方向的庞大招生和培养计划只能挂靠在“音乐学专业”之下,作为一个培养方向而存在着。本文为了行文中概念所指的清晰,因此下文中统一定名为“音乐师资教育”方向,实际上就是约定俗成的、口头语言通常所说的“音乐教育专业”。[3]

 

一论一思:从专业培养方向的必要性看,本门课程应调整为必修核心课程之一

 

众所周知,音乐师资教育的本科专业培养方向是“音乐教师”,是未来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教师,或者更进一步的定位是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师资。对比音乐类本科设置的其他专业看,以“2012版”为依据,“音乐师资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定位,更不是“作曲专业”方向,而是挂靠在“音乐学”理论专业之下的教师教育的一个方向。笔者更赞同音乐师资教育要设置为本科音乐类的一个专业,而不是一个方向,[4] 但如今,仅就这一方向的学习专业性来说,应包含两个方面的核心课程,否则,培养的师资人才则与学习专业性不对接,或者说,不符合师资人才的专业性要求。

第一个方面应是有关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目前来看,全国各高校的“音乐师资教育”方向,都比较重视这一方面的课程建设,然而,可叹的是,“音乐师资教育”的培养课程却一味地与“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标齐,在音乐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走入了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定位轨道,从教育思想导向上引导着“音乐师资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们走向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定位,这十分不利于合格的“未来音乐教师”人才的形成。这一点已被许多敏锐的学者发觉,我们从发表的许多有关音乐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论文中可以解读出来。

 

需要明确表明的是,本文的观点反对“音乐师资教育”的“音乐表演”化,是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的趋同表现,“音乐师资教育”是应有着独立专业性特征品质的一项专业,而不是音乐类所有专业都可兼容和替代的“O型血”专业。本文不反对“音乐师资教育”的一些技能性课程,在教学要求方面趋同或参考“音乐表演”专业的标准,毕竟音乐学科的最为独有的特征之一是音乐技能的表现,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具备音乐表演技能,也不能算是合格的人才。

 

第二个方面应是有关音乐教师职业的核心课程。目前来看,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各高校“音乐师资教育”方向就参差不齐了,这除了受各高校的教学师资力量的影响和限制外,本文认为,最为核心的关键性根源在于“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地位缺失。由于“音乐师资教育”在本科音乐类专业中并不是作为一个专业设置而存在,体现专业存在的核心课程也就不复存在了。“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应体现在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职业培训上,正如“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体现在舞台音乐表演的职业训练上,也如“作曲”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工作的训练中。无论何种音乐专业,开设的音乐本体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都是所设置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是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积累汇聚的渠道,是学生的学科知识储备途径;而未来的从业行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则是所设置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的体现。似乎这种说法容易招致某些质疑,譬如会有一种疑问,音乐方面的课程就不是专业性的课程了吗?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牵涉到“专业”的概念界定,这是跨学科专业学的问题,同时也要涉及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概念界定问题,这将是硕博类论文才能完成的任务,篇幅所限,本文不做具体梳理。查询资料可见,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5] 很明显,专业是指的从业领域中的职业技能。由此,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应在于教师职业的技能,而音乐本体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职业技能的学科知识基础,是构成专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专业的全部;或者进一步明确说,只能算是“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部分”,另一部分“专业方向部分”则体现在“师资培训”的课程设置方面。

 

综上两方面所论,“音乐师资教育”如果作为一个本科音乐类专业,其核心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在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整合,缺失任何一方,或任何一方中课程设置不足,都将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或者换句话说,培养的音乐师资,在未来的教育职业中,达不到应有的专业性水准。

 

那么,当前的“音乐师资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本科音乐类的专业而存在,而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它的核心课程设置应为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不能完全体现出“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以“2012版”为据看,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理论方向核心课程有四类,“音乐史学类、民族音乐学类、音乐美学、论文写作”;俗称作曲方向四大件类,“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还有“钢琴和视唱练耳”。很明显,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体现音乐学理论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本无法体现出“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方向。再看教育部有关文件,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规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6] 中规定,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培养规格是“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从必修课规定的设置中我们看到,音乐方面学科专业的课程有10种,共52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58的90%,而教育方面专业方向的课程仅有1种6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这种严重比例失调现象,也说明了“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性地位的缺失。

 

那么,体现专业培养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应有哪些呢?本文提出,根据音乐师资教育培养方向的定位,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事业,教育方面的从业专业性课程应体现在学科教学论课程方面,应包含四种必不可少的课程:《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种课程应作为教育方面专业方向性的核心课程,是音乐师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体现着本专业的专业方向性,代表着培养人才的从业上岗的专业性。然而,上述教育部文件中体现出的必修方向性课程,只有《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学法》的一门整合课程,《音乐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师技能》课程均设在了任选课程之列,且占有很低的学分。这种课程设置的地位,导致在实际开课中,各教学单位积极性并不高,教师的开课积极性也不高,学生选修的积极性则更低,最终结果是选修开课几率很低,课程也成为纸上谈兵,致使培养的未来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低下,专业性体现不强,专业地位则更差。

 

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课程开设为例看,占据一半以上人数培养规模的音乐师资教育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在核心必修课程的设置中也遵照了上述教育部的文件规定,仅有《中学音乐教材教法》一门课程体现出了音乐师资的专业方向性,几乎其他所有课程都是音乐方面一边倒,最为严重的是,在师生们的思想意识深处,音乐教育专业似乎低人一等,大家竞相标齐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教师开课,学生选课,都追求的是音乐方面的学科课程,特别是技能性的课程,师生均以技能性的表演方向为自己的专业自居,而恰恰能够体现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受到极大的冷遇,几乎无人问津。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深有体验,所开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等专业性的课程,就受到了冷遇,教师们不愿选择教学这些课程,学生也不愿选学这些课程,这种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全国其他院校,相信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现象。

 

本科音乐师资教育的从业专业定位十分明确,从职业专业所需求的必要性上看,教育方面的专业方向课程理应设定为必修的核心课程,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从事教师专业职业所必须的基础之一,对未来师资人才的教育教学水准和层次有着必然的紧密联系,作为教师专业的必要性来看,设定为“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理所应当的专业需求。

 

二论二思:从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看,本门课程也应成为核心必修课程之列

 

本科“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指向未来的发展需求,无非是工作和继续深造这两方面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也是体现在这两种需求中。培养单位是否能够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求角度,来开设相关课程,是决定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学生,首要的需求是未来的工作需要。走向基础音乐教学岗位的未来音乐教师们,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不掌握教师教学心理规律,不懂得学习的心理理论,也即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试想,这如何能够干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这能算是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吗?《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专业性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课程所无可替代,这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如果缺失,将会直接影响到音乐师资人才的从教专业性水准。

 

学生未来发展的另一需求是继续深造的需要。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研究生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本科毕业后会有很大数量和比例的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这就要求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奠立知识基础,指引学科方向,助力成就学生发展的梦想。从这一点上来说,《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担负着这样的一项责任和功能。

 

仍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开设为例说事。《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开设对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定位十分明确:

 

其一,课程教学任务承担着培训学生毕业工作后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功能。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后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7] 由于青岛大学属于非师范类的高校,而作为音乐师资教育方向的学生,要想取得教师资格,必须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必考科目之一,因此,本门课程的开设为了学生未来工作发展的需要,承担着培训学生考试的任务。  其二,本门课程承担着培训学生未来从教工作中理论知识的奠基功能。正如前述所言,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奠基学生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初步掌握音乐学习的心理规律,了解基本的教育心理特征,能够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

 

其三,本门课程还承担着学生未来继续深造发展的功能。课程教学不仅仅未来实现以上两个目标,还要体现出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奠基作用,最为直接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考研奠定一定的基础,无论从学科知识内容体系方面,还是学科的发展方向方面,给学生建立一种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致力于课程教学为学生考研助力的努力方向。总之,本门课程的开设,在对本院学生的教学中,努力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为学生实际需求服务。

 

由以上所论思考,《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能够为“音乐师资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最基本的一些需求,把它列为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核心课程应该不为过。

 

三论三思:从目前学科建设综评看,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科建设

 

《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在高师“音乐师资教育”本科专业的首次开设,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而也首次形成了体系化的教材建设。[8] 通过粗略网络检索可见,当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材仅有三部;[9] 另外,从一些资料记录中可知,我国最早出现《音乐教育心理学》著作是在1937年。此外,还有一些数量也不多但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著作,如较为有代表性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10] 《音乐教育与心理统计基础》、《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11] 《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12] 从这些著作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已经涉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之中,但人数并不多,研究成果也不能算是丰富多彩。

 

关于本门学科的研究性论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音乐教育”并含“心理学”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篇名,发现共有65篇相关发表的论文,逐一排查后,去掉无关的和参考价值不大的,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相联系的论文只有20篇左右,几乎没有音乐类重量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且多数是从学科理论的角度谈某项音乐表演技能的学习,可以说,本门学科的科研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十分的薄弱。

 

以上出版的专著教材和研究性的科研论文,从这两个最为基本的评判指标看,本门学科的建设仍然处在一个早期和较为低级的发展状态,学科建设缓慢。这里面有许多原因,但本文认为,最为关键的核心原因,依然是本门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问题,由于“音乐师资教育”专业的专业地位缺失,导致服务于该专业的课程地位也缺失,《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设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还是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教学实践作为例说:

 

首先,课程开设处于尴尬的境地。《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从国家颁发的最新版本科目录“2012版”中找不到可以开设的依据,作为教学单位的音乐学院上报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以“音乐教育方向”单列的一项教学计划,开设一项综合的课程《教育心理学》的计划之中,而实际的教学是两个学期,分别讲授《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可以说,由于国家法规文件中对“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地位的缺失,造成了服务于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地位的缺失,在课程开设和教学实践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这也是本门学科建设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其次,现有的课程建设成果难以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实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以上所罗列的课程专著教材,在具体教学中使用,感觉与实际有所脱节,或者说,并非十分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实际。譬如,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如在教学中使用这本教材,“学科构建与发展篇”部分,作为理论研究的科研参考资料是比较合适的,如作为本科生的课程讲授内容,则有深浅不适之感;另外两篇“音乐学习心理”与“音乐教师心理”,在讲授中也感觉理论基础略有不足,并未能向学生展示本门学科的特征风貌和独有的专业性属性。再如,马淑慧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这本教材,总感觉内容单薄,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脱节,教学犹如隔靴搔痒,难以直达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又如,郑茂平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注意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音乐学科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感觉内容较为凌乱,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犹如云山雾罩,思维逻辑尚欠清晰。此外,上述另外几部与音乐教育心理学相关的专著,就某一音乐教育心理方面作内容展开,如曹理的专著偏重于音乐学习与教学的心理方面的实践探索,周世斌的两部专著在心理统计方法和研究方法方面做出了研究,吴跃跃的专著重在讨论音乐学习心理的理论与实践,这些专著如作为本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参考资料是比较合适的,但如作为课程教学的教材,则感觉内容不足,或者无法给学生展示本门学科的整体面貌和独有属性特征。 特别申明: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评述,纯属个人在教学中作为教材的使用体会,实为下文提出学科建设实践问题的论据,没有任何批评和褒贬的意思。实际上,这些前辈学者的专著,在本门学科领域都是筚路褴褛,具有开山之功,笔者深为敬佩;同时,这些研究专著,构建起了本门学科最基本的学科建设基础,没有这些前辈学者们的辛劳建设成果,就没有今天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

 

由上所论思考,应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地位,促进课程的建设发展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课程建设的意见,以供讨论:

 

第一,做事者努力作为,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从事《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高校教师们,应为本门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都不能认真地对待,努力地去做,则本门学科的发展真是没有希望了!也许我们无力扭转“音乐师资教育”的专业地位现状,无法改变课程的弱势地位处境,但我们自己绝不能妄自菲薄,对所从事的专业和课程失去信心,以至于工作中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我们应做的事情是,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认真对待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顽石也能炼成金!

 

第二,开发课程教材,推动课程教学的发展。一门学科的地位稳固,教材内容丰富系统,教学工作顺利稳定,学生受益面深广,是学科建设成熟发展的核心指标。根据目前学科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首先致力于教材的开发建设,进而推动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使广大音乐师资方向的本科生,从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得益良多,为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彰显出本门学科不可或缺的力量和功能,则也是为推动学科专业和课程地位的发展而助力。

 

第三,教材内容建设应着眼于未来人才的持续发展目标。正如前文所述,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上,学生的未来有两大方面的需求,工作和继续深造。关于工作方面的需求,本门课程应努力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知识基础,也应给学生提供未来能顺利进行教师从业资格考试能力的知识基础。如果课程的教学,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则教学内容是陈旧的、落后的,至少也是不切实际的,当然对学生来说,也是缺乏吸引力的课程。

 

关于学生未来继续深造方面的需求,这是一种教材在内容建设方面知识系统化的追求,这里需单独谈谈。学生继续深造,主要表现为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或者未来涉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科研研究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都要求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提供给学生《教育心理学》最为基本的知识框架,最为核心的“学习理论”的知识体系。毕竟《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下位分支学科,没有上位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支撑,下位的学科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化的思路逻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现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是关注具体音乐实践行为的心理阐释,这本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问题是,教学后的效果反馈显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没有建立起对本门学科的课程体系思维框架,更具体一点说,学生连最起码的“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学习理论”都认识模糊,甚至对代表性的几位理论家和学派也不甚了解,这不能不说是《音乐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失败,从学生未来继续深造的角度看,课程教学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由此思路出发,以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为例,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很注重学科知识上下位的逻辑联系,力图展示给学生一种完整的“音乐教育心理学” 的学科知识逻辑框架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彰显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逻辑隶属关系,给学生呈现出上位学科最为核心的知识基础,从而使下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内容呈现体系化,教学内容具备理论的基础。这种注重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的教学思路,能有效地为学生未来继续深造助力,体现了课程教学为学生发展需求服务的宗旨。

第7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原则 教育教学能力 艺术实践能力

面对国际上教师教育“回归实践”的思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已充分认识到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是完善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日俱增。因此,设计和构建起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质量有保障的、科学合理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然。

完善的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基础音乐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更好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岗位要求,缩短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以及加快基础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全面系统的整体方案

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长期存在对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理解不够、割裂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现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对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但不够成熟,致使实践教学在理论上缺少指导,在内容上处于零散、单打状态,整个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规范化的管理、立体型的培养措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实践教学的实际运作也缺乏全程化、时效性的质量监控。

(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被提到日程上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目前,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建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立交桥”,致使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处于混乱状态。

(三)重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音乐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存在着重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的病灶。所谓的重艺术实践也就是盲目模仿音乐学院式的艺术实践,过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高、精、尖培养,致使学生偏科严重,落入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挥,能上舞台却不能站讲台的境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较差。

(四)脱离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角色定位都有重大改革和创新,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迫切要求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能为其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毕业生。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音乐教师教育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为缓解长期以来严重困扰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师资紧缺问题做出了极大贡献,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却还是远没有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致使实践教学脱离基础教育的现象严重,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适应、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对真实课堂教学缺乏掌控能力,对整节课的设计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概念模糊,课件设计喧宾夺主,备课过程中忽略新课标与教参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暴露出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没有给予教学能力培养以足够的重视,缺少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大延长了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师教育中,按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课程编制和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固化为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进而转化为合格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化的师范课程和教育模式。”①它是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整体,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的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包括音乐实践、音乐学、音乐教学及教育实习四个核心领域和课堂里的音乐教师、作为艺术家或音乐会顾问的音乐教师、作为音乐学习专家的音乐教师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②根据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音乐性”双专业性的基本特征,基于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特殊性,以及基础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师教育具有特殊的专业特质。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将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两条主线,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来设计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到实践教学体系各个子目标中,最终构成实践教学整体目标。

三、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本文将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例,来进行阐述。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我校将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合格小学音乐教师。我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师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的教育理念,倡导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实践性原则是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2. “三型” 、“三性”原则

按照《标准》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三型”,即“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原则以及 “三性”即“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 ③的原则来构建,将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音乐艺术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训练的两条主线,并使其有机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突出师范性,注重专业性,强调融合性,贯穿连续性,体现立体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设定出较为完整的发展图景。

3. 目标性原则

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项目子目标都应服务于总体目标,注重子目标中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与相互渗透,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设计总体规划。

4. 评价性原则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它要求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5.服务性原则

遵循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研究小学,从而服务小学的研究理念, 努力将专业技能和基础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小学实际教学出发,将基础音乐教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渗透到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一线教师座谈和交流、专家咨询、文献收集、走访教学名师等方法,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草案,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小学音乐教师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前者可在普通教室和专门的实践中心进行,后者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按照课程类型,校内实践可分为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践;校外实践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

1.校内实践

(1)课程实践

我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社会能力拓展模块及实践能力模块;课程实践教学是指以上各个平台所有课程内的实践教学。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增大课程内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达到65%,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2)集中实践

包括集中开展的入学教育、军事训练、集中实训、毕业教育等。

A.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由音乐学院负责组织实施。

B.军训(含军事理论)由军事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C.集中实训属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各开设两周,按照识岗、试岗、顶岗的要求,以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重点,结合小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小学生的管理与沟通、小学课堂的见习和实习等进行实训项目规划。

2.校外实践

(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和服务等活动。

(2)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深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第一线,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增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包括实地考察、岗前培训、短期教学和服务等形式。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毕业论文工作包含选题指南拟定、指导教师选派、选题、开题、论文撰写与指导、论文评定等流程。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阐述不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相关环节。

(三)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现状和音乐学院式的实践教学现状,根据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能力分析,理清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两条主线培养思路,根据“双主线”培养思路,通过构建“5421”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和“4441”专业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研能力训练项目、专业能力训练项目、艺术实践能力项目贯穿其中,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分配到各个学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强化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系统格局,以达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的目的。

1.“5421”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养模式

(1)“5”——五项教学能力:即根据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针对每阶段活动的内容及所需的相应能力,将教学能力大致分为: 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5”是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完成;将2011版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此项目培训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重在培养“会教”的能力。

(2)“4” ——四项教学技能达标:即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安排在第五学期,也就是学生教育实习前;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就是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每个学生要上一节20分钟的公开课,并提交一份翔实的教案。此项目培训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反思和发展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3)“2”—两个环节:即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学生从识岗、试岗到顶岗的过渡性过程,是将实践教学体系各子项目能力培养固化为具体行动的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主要采取小学音乐教学观摩,第二课堂活动观摩,一线教师做课、座谈会、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特征、特点,了解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新课标的执行情况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认知、体验和欣赏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体会小学音乐教师角色的多元性,及其职责、权利、义务与道德规范,“在对未来职业的学习和认同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感受从教的幸福与自豪,从而形成坚定的从业意向和态度”④,养成“乐教”的从业倾向。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一个学期,使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和系统地感受学校工作程序和学科教学规律。此环节是毕业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会逐步懂得将学科知识、技能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逐渐学会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适应、调节、创新和融会贯通,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触碰“善教”的美好境界。此项目重在培养实习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选择、设计、实施、评价和教学创新的基本能力。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生还要参与班级管理、第二课堂活动辅导等工作,将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待续)

注 释:

①李丹妍《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88页。

②《教育大百科全书第八卷》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5页。

③《音乐教育的国际对话》,《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编辑部编写,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版,第55页。

第8篇: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计划范文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xx、xx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的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1、xx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音乐知识、唱歌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2、xx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xx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而且xx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目标

  1、xx年级

  歌唱方面,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每学其能够背唱歌曲4~6首。

  欣赏方面,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2、xx年级

  歌唱方面: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每学其能够背唱歌曲2~4首。

  欣赏方面:聆听大合唱、组歌、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歌剧、舞剧音乐及其他体裁的歌曲及乐曲,并运用各种形式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结合所听音乐,简单评析音乐体裁与形式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通过听赏音乐分辨不同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3、红色歌曲进课堂,根据学段要求,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给学生适当的歌曲。

  4、为学校组建的“星光艺术团”培养艺术型人才。舞蹈队、声乐组每天早操时间训练,让学生学会3—5首专业歌曲,排练4支舞蹈。

  5、举行庆“六一”文艺活动,增添列宁学校的活跃气氛,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6、积极推进校本课程,教授口琴、竖笛的演奏方法,本学期学会4—6首乐曲。并进一步加强红歌队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1、潜心研读教材,细心分析学情,精心研读课标,全心课堂设计,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2、每堂课进行节奏和唱谱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谱的能力。

  3、乐理知识是为音乐做服务的,所以按课本要求,完成本学期所要学习的乐理知识。

  4、按时到岗到位,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确定小组,各组员之间交流学习、互相帮助。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如有不足,必将尽力改之。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2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学,从这一周多给同学们的上课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唱歌的姿势上,习惯较好,而且表情也较丰富,能根据歌曲情绪进行表达,部分班级还能识读简单乐谱.还能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舞蹈,并参与表演,

  音乐教师工作计划。但在读谱知识的运用上较弱,咬字,吐字也不够清晰,特别是男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常会出现喊歌现象,导致缺乏对声音美感的正确认识,缺乏气息的支撑.

  二、教学目的要求及重难点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五爱”的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着。

  2、启迪智慧、陶冶、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 教学的具体措施与要求

  (一)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直接的体验,并激发其创造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利用教具,培养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思维能力弱,但感性认识相对较强,生动、鲜艳的教具格外被孩子们所喜爱。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勤思考、勤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最主要的是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 精选教法,快乐学习 ,提高音乐教学实效

  儿童如同一株花苗,要浇之以爱,灌之以鼓励,她才能绽放美艳的花蕾。因此,音乐教师应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王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1、 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们进行集体演唱时,我觉得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王国”。因为低年级学生通常是活泼好动的,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又设计开展了“课堂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顺其自然,依据学生的认识天性,为学生留出课堂空间,就是为学生留出了快乐天地,为学生留出了主动学习的时空,有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会张弛有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 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一游戏。由我做火车司机,唱歌曲中的任意一句,由学生接唱,只有唱正确的才能坐上我的小火车,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开火车”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开口,大胆演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音乐课堂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教育在发展,教学手段要革新,教学艺术要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勤奋钻研,投身教改,才能开拓一条成功的课堂教学之路!

  学校音乐老师个人计划3

  本学期在结合上学期课题的基础上,继续研讨《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创新的实践研究》这一持久性课题,力争将这一课题中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落到实处。

  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教学环境分析: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我校的音乐教育目标是:努力发展创造性教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发展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可我们学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可音乐教学设备不齐全,如:钢琴只有一台,打击乐器几乎都没有。说真的,要想把音乐课堂上的丰富多彩是很难的,只能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实践,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3)班的音乐老师。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歌唱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四、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已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文化为主线;

  4、加强实践与创造。

  一年级下册共编成10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如:

  1、凸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如第六课《我有一双万能手》中歌词从我是一个谁?还会有什么本领?让学生自由想象。

  2、降低了音乐知识的学习难点,如声音的强和弱(f强、p弱)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比较,再如利用乌龟和小兔子的特点,让学生区分高音、低音、快速、慢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区分。

  3、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

  4、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课后——“音乐小花在开放”包括:今天表现真棒、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