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第1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反思

【中图分类号】G223.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08-01

一、以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待语文教学

1、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2、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3、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二、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 中国 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 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第2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注重“听”更重“读”; 注重“乐”更重“器”; 注重“情”更重“感”; 现状分析;教学策略。

有人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是财富,财富由年轻人去继承”。因此,“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的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然而,笔者对本校所教的高一学生们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是喜欢古典和民族音乐的,剩余百分这三十多是明确提出不喜欢这些音乐。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并且强烈希望把流行带进课堂教学。我们不反对学生喜欢通俗音乐,因为其旋律优美及容易传唱等特点使人非常容易接受。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只喜欢流行音乐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欣赏经典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的修养和素质。因为这种音乐又属于文化、美学的范畴,给人带来一种审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其修养开发智力。

综上所述,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并喜欢上民族音乐,并继承和发扬它呢?

一、注重“听”更重“读”

在普及民乐的过程中,应侧重讲述经典民乐背后的故事。轻视故事是严重错误的,中国民乐中的经典作品背后,无不有着或豪情激越,或感伤凄美的故事。比如《高山流水》中俞伯乐和钟子期之间可知可感的知音情,比如楚汉战争中项羽遭遇《四面楚歌》后的惊慌失措,比如脍灸人口的唐名篇《春江花月夜》所蕴含的离情别绪和人生况味,再比如《梁祝》之中梁山伯与祝英山之间缠绵悱恻感天动地的爱情。如果没有对其背后故事的深入细致的了解,仅凭对音乐的泛泛聆听是无法达到深层次的感悟的。典故何来?故事何事?源自何时?出自何人?其实,这都是我们伴随音乐故事所需要解读的文化背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故事的完整、细致的梳理和解读,而非简单的点缀式的可有可无的解读。另外,从音乐作角度讲,必须搞清楚音乐在创作过程中,音乐表现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读民乐大师的人生与创作。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流行音乐趁虚而入,充斥着中学生的头脑,“追星族”席卷整个中学校园,甚至绵延至大学,从此与传统民乐和西方音乐绝缘。笔者在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说出你知道的中国民乐大师中,仅有四分之一的人能答出个别人,民族乐器的听辨与更是寥寥无几。

二、注重“乐”更重“器”

在民乐发展中“器”与“乐”始终是相形并进的,如果说乐是内容,那么器就是形式:乐是灵魂,器就是肉体。对乐和认识离不开对器的认知,对器的表现离不开对乐的升华,在这样一对互为表里的辨证关系中,我们就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相对均衡的把握。

每一种乐器总与每一个民族相关,每一种乐器总有一段悠远的故事,每一种乐器的每一种表现力都是无法替代,民族的历史民间的故事,民乐的表达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用各种手段来展示民乐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及音乐特点。近些年来,中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知贫乏。有不少的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少知又少,甚至有学生闹出把吉他当作民乐、二胡的演奏部位在腰间这样的笑话出现,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学生对西洋乐器的推宠令人反思,不少学生在课余练习小提琴、钢琴以及萨克期等西洋乐器,相比较中国传统乐器来说,笔者深感遗憾和失望,我们的乐器照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照样可以与西洋乐器相媲美,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可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民族乐器通过教学手段、演奏、影视传播等得以认识上的普及。

三、注重“情”更重“感”

我们常说民族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民乐的普及过程也是情感传递的过程。我们在体验民乐情绪的同时,学去感悟。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苦辣酸甜。“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因此,我们的感恩不仅源自我们的心灵,更来自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更来自于千秋百代中华民族的普罗大众。

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中“母语”。不管你走到哪里,亲近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绝不会改变。但同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弘扬,并非一定要排诉和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音乐文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音乐文化,开阔我们音乐教育的视野,丰富我们音乐教育的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中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程度远远不及对流行歌曲的喜爱,而在现代的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虽然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民族音乐教育中高中音乐教育实践常常被忽视。教学模式倾向于专业化,形成了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构建新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模式中作用重大。

二、教学策略

中学音乐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和感受与欣赏三个部分。针对中学音乐课现状建议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并尽可能地拓宽知识面,从而具备广泛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并言传身教地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2.改进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审美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拓宽教材范围。 音乐教学要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第3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我中华民族能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思想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取决于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逐步提高,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必须引起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习俗和现实的状况,迫使我们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反思放到首要位置上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角度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营造利于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教”与“学”的气氛,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反思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反思,就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具有适时自觉回望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但不等同于学习回顾、总结,是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和提升。

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学习”,必然具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主体反思”。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反思,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学会学习。会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从而自觉地把数学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乐趣,会由衷地感到内心的充实、自信和坚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反思建构知识,自主体验,会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路更广,方法更新。总之,在学习中,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反思是学习进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能力。

二、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反思”问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表面。在新课改数学教学设计下,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从三个方面突出主体性,预设“反思”问题。一是立足学生知识起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反思都得到发展。二是以学生为反思主体,竭力为学生主体反思创造良好的环境,突出学生的自主体验,真正使学习因反思而精彩。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愿学、想学、乐学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自觉地从“要我反思”转变为“我要反思”的学习理念。如:在备课时设计这样一些问题,你理解吗?为什么理解?为什么没有理解?对你来说怎么做更合理?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做这件事?这与……有什么联系吗?是什么原因导致错误呢?在小结时,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作业设计时,强化对比练习,着重以学生反思为重点。这样“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有准备的在问题中培养学生学会反思。

三、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我从学生的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思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解答错误的题,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反思思路,学生通过反思能改正的则再给他打上勾,或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上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对于下次的错误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解完数学题后,如果能反思一下解题过程,并作进一步探究,不仅能巩固已学的知识,避免解题的疏漏或错误,更重要的还能对解题思路进一步整理、归纳,对原题进行引伸发展。达到深化知识,积累经验,总结规律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本人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去进行题后反思:一是思联系。想一想此题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与各知识有机地串联成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二是思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出最佳解法。三思同类。引导学生反思,回顾与该题同类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其解法,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目的,促进了知识间的相互沟通。四思错误。引导学生扫除或纠正学生思维中的盲点,使学生错中悟理。在真正有效的反思中,促进了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反思。

五、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第4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本所选的歌曲一部分可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另一部分可保留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当代优秀儿童歌曲的创作量不大,适合学生演唱曲目更是太少。现有音乐课本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不易接受。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的唱走向多元化,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带给我们新的启发。21世纪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切都要以务实求真为基础,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音乐需要天地,天地需要音乐。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飞翔……

关键词: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思考

今年亮相春晚的一首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让处在音乐干涸期的流行乐坛为之一震,成为此次春晚的一个亮点。《老鼠爱大米》以其诙谐、风趣的歌词和简单明朗的旋律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本文转载自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第5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91-01

音乐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走进了万户千家。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有必要并且很有必要将传成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 示。一方面是优秀歌曲的数量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教材更新时间根本无法保证,造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外部设施的缺乏,使我国的广大地区的音乐教育形同虚设。这是我国的各级官员们特别是打着"孩子至高"应旗号的人们应该认真检讨反思的。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是在是因为其难度以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

这一点似乎是受大浪潮(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被填塞满了诸如音符、休止符、音阶、音程、和弦、调、调式、曲式以及数十种音乐记号,并视唱带有一个、二个、甚至三个升降号的曲调,听辨音程、和弦、调式,听写旋律,分析曲式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我们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由于无法逾越"双基"高墙而面对音乐产生自卑与冷漠心态的失败者。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为了孩子,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填鸭式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从学堂乐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的学歌的唯一形式就是口传心授,这是由当时的教学环境所决定的,而如今,处于21世纪前沿的新一代的人民音乐教师还用这种老式的教学法那才是贻笑大方。首先,我们的了解音乐是一种怎样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把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使人听之产生美感的艺术。既然它是听觉艺术,听也就是欣赏才是真正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向应该逐渐转向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正如周大风同志在其《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的那样"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艺术是以感受为特征的规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多听民族的乐曲,……从小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爱好。特别要注意'听比唱更重要的规律'。"

认识到了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们应如何改良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呢?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1895-1982)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种用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形式,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具有以下几点:

(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3)从本土文化出发;(5)适于开端;(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第6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首先,良好的师德是保障

师之德,教之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

其次,带着适度的热爱去工作

对于教育工作适度的热爱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态度,乐学,乐教。只有当教师热衷于读书学习,教书育人,他的身上才会散发出迷人的风采,才能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职业威信。身为一名工人(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做工人特别让人羡慕)的魏书生,却写了150余份报告要求当一名教师,这需要多大的热情来支撑。正是对于教育的痴情和热爱,才成就了他非凡的教育业绩。而我们成为名师的道路之上,要具备的是对我们对工作适度的热爱。把握各种关系之间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与同事的距离,与工作的距离。因为教学工作包含着备课、培训、教研、家校合作、与社会的及时沟通,如此纷繁的工作,若没有热爱的支撑,剩下的就会是对自己工作的乏味和埋怨,谈何出成绩,成名师?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改变。

再次,杂和思是成为名师必备手段

杂是一种需要,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广博、博识;思是一种方法,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思考,反思。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思维活泛,有张力,需要我们教师眼界开阔,学识广,懂得多,成为一名杂家。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得有必备的学科知识。要想成为名师,就得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且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这时光有满腔的热情和慈母般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有专长。但仅有某种精深的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天文地理、农村匠工,军事体育、政史文哲、心理伦理等丰富的知识。虽不必样样精通,但需有所涉猎,满足学生各种需要。

教师善不善于反思,是一名教师是否成熟的分水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名师都是反思高手,他们在反思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勇于在实践中突破自己。要善于剖析自己的每一节课,反思能使每节课都有收获,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最后,带着一定的教育情怀去工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理想必须丰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把教师看作一个职业,也不能把教育的目的指向分数。而是必须拥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想说,现实可以骨感,理想更应丰满。如果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对教育的终极意义有多追求,我们还能指望受教育者被培养出什么大境界,大情怀呢?如果我们只是知识的传授,那么教育就会退化成为训练,只有在一定教育理想之下的体会和体验,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心灵高尚。

第7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兴趣;激励;提升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新课标的理念,我校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语文课,并派有专业语文教师进行授课,我就是其中的一位。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而且要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先后尝试了“识记法”“看图法”“实验法”“表演法”等许多教学方法,最后以“兴趣激励法”最为成功。

一、学习现状――不重视

因为我校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在生活中他们主要使用一般性语言交流,很少用词语表达情感,渐渐地,一些学生就不愿意读课文,不爱写字了。有些和老人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在家学习时有不会写的字,问老人,老人又不会写,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爱学语文了。不过到了学校就与在社会上不同了,他们要在课堂上学习朗读、写字,还要参加课本剧表演活动。久而久之,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提高。这让我们一线的低年级语文教师也得到许多安慰。于是,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反映给了校领导,很快,校领导就加大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

二、领导督学――培训

市县语文教研员学科主任亲自带队,到我们学校听语文课。这样一个举动,带动了学校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视。我当时就被委以重任,担任专业语文教师。

担任语文教师后,我曾不止一次到外省市学习,先后到“矿工街小学”“实验小学校”“铁路小学”“沈阳大东区小学”等地学习先进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悟出了“兴趣激励法”,并在实践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走进课堂――实践

走出去,请进来。我校不断与兄弟学校结成互帮互学对子,每学期都要举办片赛语文教研活动。这就给了许多学生展示语文写字、朗读的艺术的平台。仅2015年至2016年上学期,我校就举办片赛三次:“规范汉字听写”“经典古诗诵读”“作文:特色校园抒怀”。片赛参加人数达到了最多,而且还有许多家长受邀参加。

与此同时,我们的校园语言文字艺术节目还走向了社会。学校语文组教师排练的“诗歌联诵”“红色故事”等节目,参加了阜新市“文化节”演出,并获得了一等奖。这对于我们农村低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农村语文教学莫大的鞭策。

我们语文组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外,还积极探究教学方法,不断尝试“激励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成绩的取得,不仅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更赢得了社会的重视。现在,学校成立了课外写作兴趣小组,家长们都鼓励孩子报名参加。每逢市县有作文比赛,家长们也是鼎力相助。一个重视语文学习的风气,随着我们教学成绩的取得日渐浓厚。对此,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更加欣慰和自豪。

校领导还专门责成学校科研部门的领导老师,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听课,帮助我们改进教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每周都要组织语文教师互相听课、互相交流,共同研讨、共同提高的教研活动。课堂实践是提升师生语文能力的捷径。这样的实地语文课教研、课堂语文教研,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受益匪浅。我们能及时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及时取长补短。这样进步快,见实效,课堂教学效果好。我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也高,研究的兴趣也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得快。

四、总结经验――提高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前提下,成绩才得以提高。我们一边从事着自己的语文教学,一边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哪怕是课堂上一个小小的环节,只要是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方式方法,都会加以总结,记录下来。我们经常在课后撰写课后反思、教学回顾、教学随笔,有的教师还把这些发到了报纸杂志上。在自我总结的同时,我们还经常看一些国内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然后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找出差距,对照整改,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学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从上面的回顾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需要的是勤学苦练加借鉴,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样需要勤学,但更多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这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关键。自主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重视。

参考文献:

第8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与此同时,关于民族声乐的唱法问题自五六十年代“土洋之争”以来从未间断过,发展到今天,“土唱法”和“洋唱法”越来越融合、差异越来越小,大家统一了观念,即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强调我国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可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成为音乐界的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

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其单一的西方文化视野,偏离了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忽视了多元一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音乐文化。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族声乐教育方法一直游走在专业音乐教育的门外。绝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经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农民乐师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口传心授方得以传承。正是由于这多重的限制与影响,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相对也还不够完善,就如美声中针对男女声的音色及音区对人声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分类,而中国的民族声乐中,只区别了高音,其它的音色及音区类型尚未做出明确界定。

现在,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非但不懂传统音乐,还浅薄地认为它落后。缺失了传统音乐教育为基础,学生便也缺少了许多接触多风格、多唱法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也影响了对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这种缺失了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随着层层渗透,被普及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而喻。

所以,如何评价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摆脱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回人们的视野、走进生活、影响后人,应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应有的重任。

二、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的措施本文认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了发展中国声乐艺术事业,我们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比如,从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乃至西洋演唱方法中吸取营养,吸取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应根植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原生技艺高超的民歌、戏曲、曲艺是民族声乐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民族声乐教学应立足于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之上,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比如,在教学曲目的选用上,教学曲目的选择应遵循因才施教、因人而异、由简到繁的原则,所选曲目的题材应广泛多样,且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应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作品为辅。

2.协调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音乐的发展。

(1)协调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用嗓方法上的差异性。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一般比较规则、统一;而传统民族声乐则存在着许多特殊的、不规则的发声方法。在此,传统唱法向现代唱法提供共性特征,共性特征与美声唱法结合形成了现代唱法;现代唱法的形成又能为传统唱法提供新的经验,使传统唱法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而传统唱法的进步又会为现代民族唱法提供新的特征。民族声乐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健康的演进形式。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尽量保持少数民族传统声乐的本来面貌,使传统声乐与现代声乐在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共同、协调发展之路。

(2)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协调发展。音乐界长期存在的“土洋之争”。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强调要抛弃以某一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

主义音乐价值观,肯定各民族之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念与评价标准,“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民族文化,相互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本民族,尤其是我们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发掘具有自己特色的声乐发展道路。

3.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要思考并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与途径。一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审美能力的培育。审美教育是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学的审美观念,有较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过程,这是整个民族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要处处体现、渗透审美教育,不突出审美本质的艺术教育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我们的声乐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声乐技术人才,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声乐艺术人才。二是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创新精神的培育。

教育要有前瞻性原则,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创造力。在民族声乐教学课程中为学生开设《创造学》等方面的课程,让学习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创造过程、创造技法、创造环境等理论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水平。

第9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