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财务总体不均衡风险 该风险是指高校财务状况存在不均衡的可能性,具体表现有:入不敷出、净资产潜亏、流动资金不足等。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有:政府财政拨款、学生缴纳的学费、社会上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等,不过上述这些收入并不足以应付高校庞大的开支,而且学费会有部分拖欠的情况;社会上的捐赠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校的主要支出有:事业支出、日常经营支出、其它支出,日常经营支出主要是一些基本支出,相对较为固定,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不过高校的项目支出则会根据高校具体的发展规划而变化。收入的不确定性与支出的固定性,再加上日常款项往来的作用,可能会导致现金收入小于支出的情况,使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从而令高校财务总体不均衡风险出现。
(二)债务风险 该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高校的负债基本上是银行贷款,其为学校扩张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缓解了高校运营资金不足的困境。其实,现在很多高校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有高额贷款到期就只有借助新的贷款来偿还旧的贷款。可是实际上,银行已经重新调整了高校的贷款限制条件,并把高校贷款作为一种高风险贷款来管理,因此,高校很难再获得银行的高额信用贷款。另外,高校不断支付高额贷款的利息以及本金,也大大减少了高校的日常资金量,没有足够的资金量,高校就会减少相应的教学、科研以及人员支出,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将会严重降低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投资风险 该风险是指高校的投资项目没有实现预期的收益,导致了现金流量减少以及资产流动性降低。(1)高校出于扩招以及满足国家评估要求的考虑,会进行相应的基建并批量购置新的教学设备,这部分支出的经济收益自然就是扩招为学校带来的那部分经济收益,不过高校通常都不会对这类投资进行严谨的投资收益分析,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以及资产空置的情况屡有发生,使得大量资金都投资出去,资金量出现短缺,进而使高校面临投资风险。(2)近年来不断深化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因为缺乏相关的经验,高校就只能不断改善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高校的财务负担。(3)部分校办企业存在严重的运营以及管理问题,导致企业始终无法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一旦校办企业出现了经营亏损,或者是严重到直接破产,无疑会使高校遭受一定程度上的财务损失。
(四)财务管理风险 该风险是指因为高校未能做好财务预算、学校资产、会计核算等管理工作,而造成高校出现资产流失、过度消耗、资金浪费等情况的风险。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的工作,因为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大幅提高。(1)财务预算管理风险。当前高校的预算管理透明度并不高,而且预算中只重视收入的编制,没有给予支出同样的重视,也没有建立起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的机制,上述问题都会加大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2)会计核算风险。因为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并不十分完善,所以高校的财务报表中对于资产以及负债的信息会有一定缺失,而且真实性也有待进一步推敲,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无法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风险,无法进行最及时、最高效的风险防范。再加上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参差不齐,不但直接威胁到高校资金的安全,还会限制财务部门发挥自身的职能。(3)资产管理风险。有些财务人员通常都不会关注货币资金的实际利用效益,无法准确把握学校的日常货币需求量,使得学校经常会出现货币资金过多闲置或者货币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很多高校只是建设、购置了价格高昂的基础设施或者设备,但是并不重视对它们的实际利用以及维修,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又将基础建设核算与会计核算分开进行,这种做法无疑令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复杂。
二、高校财务风险应对策略
(一)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社会筹资 目前,高校的收入中不管是财政拨款还是事业收入都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增长,基本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想要继续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高校增加教学经费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社会筹资(见表1)。社会筹资需要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做到,因此,该项措施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以及良好社会口碑的高校而言的。高校需要正视社会筹资的力量,设置专门的筹款部门与教育基金会开展社会募捐活动,并建立完善的基金管理与运作制度,安排专业人员对与此相关的社会人际关系与资金进行管理。
(二)强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办企业核心竞争力 校企有效的合作不但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条件以及提高科研经费的额度,还可以把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从而提升科研成果的经济性。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作为专业的学术组织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并向企业提供科研方面的支持,企业则向高校提供科研需要的经费以及进行实践的平台;另外,高校和企业还可以实现人才的交流,达到双赢。当前,国家非常支持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进而实现研究、开发以及生产的一体化运作,具体的模式如图1所示。
(三)规范高校贷款管理 具体如下:(1)科学设定贷款的规模。高校设定的贷款规模需要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每年都能有相应的资金支付贷款的利息以及本金。高校设定贷款规模的时候,需要从宏观角度考虑自身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的资产额、可以用来偿还贷款的收入、每年需要支付的贷款利息等因素,从而评估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同时再联系近期发展的规划来设定贷款的规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过大的财务风险。(2)合理利用贷款资金,把贷款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人。政府一直支持高校借助银行贷款来应对自身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关键问题,如建设基础设施、购买大型设备等。高校需要秉持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贷款资金,充分发挥贷款的作用,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不可以将贷款挪为它用。当前,会出现高校胡乱贷款的情况,主要应该归咎于未能把贷款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人,尽管高校领导都有一定的任期,贷款期限通常都会长于这个任期,但还是可以利用贷款管理效率作为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来提升领导们防范贷款风险的意识。(3)设置专门的贷款管理机构。高校需要设置专门的贷款管理机构,对贷款进行贷款前、贷款使用中、贷款使用后的系统化管理。贷款前管理主要分析贷款是否可行;贷款使用中管理主要针对贷款的各项使用进行跟踪和监督,并安排好具体的还款计划;贷款使用后管理主要是对贷款的具体使用、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并将结果上报校领导。
(四)完善高校财务制度 具体有:(1)实行新的会计制度,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素质。高校需要完善当前的会计制度:应使用权责发生制来做会计的核算,这样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体现高校的财务状况;虽然高校将会计核算与基础建设核算分开管理,但还是应该认真核算好基础建设的信息,并及时把这里能够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转到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资产科目下,从而真实体现出高校的资产情况。提升财会团队的整体素质:多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借助这些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实现财务部门由服务向管理的转变;做好财务部门绩效考评以及人员的任用,提升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竞争意识,这非常有助于高校控制自身的财务风险。(2)改进财务治理,实行经济责任制。高校可以建立董事会对财务进行治理以及监督,保证财务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外,高校应该实行经济责任制:首先,设定好预算的各项指标;然后,把任务指标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以及个人,接受到指标的部门或者个人就按照指标安排进行相应的工作;最后,评估实际的工作结果并进行相应的奖惩。(3)控制好资产管理。首先,建立起专门的资金运作部门,关注货币资金的实际利用收益,通过资金运作部门实现对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操作;其次,高校需要提升对实物管理的重视程度,管理好固定资产的购置、利用、报废等环节。
(五)完善高校内部控制 适宜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保证高校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高校的内部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分别为:(1)事前控制环节中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完善的部门,从而确保高校的业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对于部门具体工作人员的确定,需要考虑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位的具体要求,建立科学的人员任用、岗位培训、工作考核、晋升等机制;在进行具体的活动以前,需要制定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具体有:分级别的资金审批制度、财务人员工作规范、财会制度、业务操作规范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构建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等。(2)事中控制是指各分部门合理安排具体的职能与责任,行使被赋予的权利并承担与之对应的责任;审核并确认高校的各项具体活动;科学分析并妥善保管会计相关的信息资料,尤其是会计信息与有价凭证;监督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协调高校和外界的沟通、协调高校内部的沟通。(3)事后控制是指复核与评估高校进行的各项活动、核算相关的会计信息、对高校进行内部以及外部的审计等。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控制财务风险,进而确保高校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按照预定计划有序进行。
(六)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该系统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科学设计财务的预警指标,借助观察与分析相应的指标变动情况,实时监控高校财务的潜在风险(见图2)。风险预警通常需要设置一定的临界值,一旦实际的财务指标超出了临界值,系统就会及时给出预警提示信息,以便财务部门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高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更加科学地控制财务风险,防止出现财务危机。不过,想要建立预警系统,需要高校具备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科学的组织结构、清晰高效的管理架构、准确真实的信息存档、实时的信息等条件。假设高校不能提供上述条件,那么建立起来的财务预警系统就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存在财务管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和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迫使中小企业去思考应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进行有关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本文将从介绍中小企业及财务风险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力求能降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减少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 中小企业及财务风险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关于中小企业的概念现在还没有定论,不同的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判定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定义中小企业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方法。但无论如何定义中小企业,都是采用相对定义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劳动力水平比较低,劳动对象在企业中比较集中或者是生产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就可以定义成中小企业。为了便于进行研究,需要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但不同的研究领域使用的定义方法也不同。本文中我们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促进法》中还对中小企业中一些具体的参考指标进行了规定,这样就可以通过相关的数字标准来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中小企业。
1.2 财务风险的内涵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财务活动中出现了企业没有预料到的突况,从而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之间出现偏差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之间出现了差异,这里的因素可能是政治因素也可能是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从生产经济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举债经营而造成的财务不确定性,即单指举债风险。举债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但举债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企业需要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同时还要承担利率风险。如果企业利用贷款的资金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低于贷款的利率则会造成企业更大的财务风险。通常来说,企业举债的规模越大,所要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严重时还会使企业破产。
1.3 财务风险的特点
想要采取措施应对财务风险,首先就应掌握财务风险的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财务风险的特点一共有四个:第一,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人的意识而转移。即我们无法彻底消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只能利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将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第二,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于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中。第三,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特点的时期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总而言之是不确定的。第四,财务风险具有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点。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收益是具有正相关关系的,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2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 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资金结构就是指企业中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存在负债资金占资金总数比较大的问题,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的负债资金占资金总数的70%以上。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的风险还不显著,一旦出现现金流不足的问题时,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负债,很有可能会破产。
2.2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频率比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知识,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完全是凭借经验,根本就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同时,还有很多的中小企业都属于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完全由企业的经营者负责,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也影响了财务风险管理。此外,中小企业管理者个人管理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的一个原因。
2.3 企业财务决策缺少科学性
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还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务活动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2.4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不稳定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比较高的原因除了有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外界环境包括宏观的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各方面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还无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得企业需要面临一些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第一,要控制企业负债资金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应充分考虑负债经营的成本,进而控制好负债资金的比例,在使用负债资金时需要考虑到资金成本问题,综合考虑企业的举债能力和负债规模。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负债经营制度,全面考虑企业的经营情况,控制举债的规模。
第二,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的力度,使财务管理人员能掌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其次,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使其具有风险防范的意识。最后,还应鼓励财务管理人员时刻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例如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使其能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第三,要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财务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而影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避免经验主义和主观决策主义,即要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财务决策。
第四,要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能做的是适应这种变化,并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实力。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少,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因此,中小企业应认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4 总结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在生产经营的过程需要面临着比较大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寻找应对财务风险的策略,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2):91-93+103.
【关键词】服务外包企业 财务风险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最近几年有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近7 000家,主要从事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及KPO(知识流程外包)等外包项目,离岸外包收入逐年增长,离岸外包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各种财务风险,科学分析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制约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
1.由承接外包项目引发的财务风险
服务外包企业在外包项目的承接中就存在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发包企业和发包企业的具体项目所带来的风险,该风险受发包企业信誉、发包方经营状况、发包方经营环境等因素制约。尽管在洽谈服务外包具体项目时要对发包方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如对发包方进行信誉风险评估、经营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等,但受评估条件、评估手段、评估环境及发包方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所承接的离岸外包项目中也会发生各种风险。在服务外包企业的实践中,发生的无效评估费用、人力培训成本的浪费、研发成本的盲目支出都是由项目承接风险所造成。由于其严重影响了服务外包企业的运营并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从而引发了财务风险。
2.由进行灾备投资引发的财务风险
灾备投资是指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发包方的外包项目,按照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灾备中心或设施的建设投资。由于外包项目大,并且是为发包方所做的灾难备份,所以灾备投资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及服务对象较为固定等特点。灾备投资的风险是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过于简单或过于乐观所引起的。对灾备中心大规模的投资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服务外包市场和客户一旦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灾备投资风险对服务外包企业是灾难性的风险。对灾备投资缺乏科学的分析,也为灾备投资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在服务外包市场和客户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灾备中心的转型和服务内容的拓展较为困难,加重了灾备投资风险的损失,从而引发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3.由人力资本管理引发的财务风险
在服务外包企业的营运成本构成中,人力成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大,一般占项目成本的50%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风险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在所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人力培训成本浪费、人力资本储备过剩、人力资本短缺、员工中途终止服务及员工泄密所引发的风险。企业承接的外包项目要稳定运营,必须以强大的人力资本来支撑,在人力资本支持上发生的任何问题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服务外包企业已经发生的影响企业外包项目运营的案例表明,对人力资本的科学管理是保证所承接项目按预期计划完成的关键。而疏于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必然影响人力成本的支出,进而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给企业带来损失。
4.由国际市场变化引发的财务风险
当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了离岸外包项目后,其经营活动更加复杂。具体表现在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同时,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其业务活动时刻会处在外汇风险中,当外币作为业务活动中的主要结算货币时,汇率变动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影响和损失。在我国承接离岸外包的实践中,贸易保护主义也影响我国离岸外包业务的顺利进行,从而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在项目运营实施中,由于发包方经营策略的调整而引起的项目服务内容的调整也会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如增加运营成本、减少预计的项目发包量而使服务外包企业的收益预期下降等带来的影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5.由无形资产管理引发的财务风险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着对无形资产的开发意识差,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利用与保护。一般来说,服务外包企业重视对发包方的业务流程管理,而疏于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保护。签订合作协议时往往写明要对发包方的无形资产予以保护,而在服务外包业务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真正兑现合同约定,出现了一些泄密及违规现象,给服务外包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如软件开发产品的最终管理权限及测试的标准等没有细化分层管理,对发包方的核心机密和其他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的保护,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1.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变化的影响
首先是发包市场变化的影响。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一般与我国不同,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影响与冲击。如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以减少本国的损失,包括劳工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是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其次是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再者是汇率市场变化的影响。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在业务活动中要关注汇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影响
当前,许多服务外包企业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表现在:首先,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的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而忽略了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异常事件,企业将陷入困境。其次是资金使用中也蕴藏着各种财务风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对灾备中心大规模的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服务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3.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影响
随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无形资产已成为服务外包企业资产的主体。服务外包企业一般集国际化、高科技、高风险及高收益特征于一身,一旦无形资产的存在环境及方式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的无形资产将呈现构成复杂化、管理融合化、风险放大化、占总资产比例扩大化等特征。加之服务外包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疏于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会计管理,导致利用效果欠佳,这些都会制约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4.项目承接及团队管理缺失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在项目承接过程中,由于疏于对项目承接风险的控制,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项目承接风险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由所承接的具体项目引发的风险。这是由发包企业及其具体项目所带来的风险,该风险受发包企业的信誉、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环境等因素制约。在洽谈服务外包具体项目时,尽管要对发包方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但受评估条件、评估手段、评估环境及发包方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所承接的离岸外包项目中也会发生各种风险。另外,团队管理的缺失也是引发人力资本和技术风险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和技术风险的产生同时发生在同一外包项目中,而多数是由人力资本的风险引起。
二、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行业扶持政策
国家应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现状,制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政策,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是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中,为抵御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增强服务外包企业风险防范能力而提取的风险准备金。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建立可以使服务外包企业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制度化,从而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风险。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使企业在离岸外包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具有较大的财务支持,可以用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应对发生的各种风险,使企业不会在面临各种风险时而陷入经营危机,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起步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其本身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自然会伴随着较高的风险,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的建立为我国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迅速发展扩大规模提供了保障,从而可增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服务过程管理
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承接的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品牌持有数量多、科技含量高、业务虚拟化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所以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注重细节。首先,应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通过管理达到充分发挥无形资产效益,保证客户资源,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服务外包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其职能包括:建立对所承接业务的保密制度,负责制定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开发策略,制定对发包方无形资产的保护制度,制定无形资产保护培训方案及无形资产管理的业务流程。其次,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加强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开支,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强服务外包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增强人员培训的针对性,避免人力培训成本浪费;科学规划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本储备过剩的损失;同时应尽力控制人力资本短缺、员工中途终止服务及员工泄密所引发的风险。再次,加强对灾备投资的管理。对企业发生的灾备投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其服务内容的外包市场前景,力争扩大灾备投资的服务客户数量;科学预测灾备投资的回收期,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尽早收回灾备投资。
(三)科学评估外包项目,实行全程风险控制
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洽谈、初期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维护等。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对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对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主要是预测项目承接的可行性,承接项目后的效益情况;对灾备投资风险评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其往往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必须加强管理;对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是指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收益实现风险评估是指对影响未来收益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实现收益最大化。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防范。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业务承接评估制度,科学评价发包方的业务活动及潜在的风险。针对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及方式的特殊性,制定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以加强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及发包方无形资产的管理。离岸外包业务的项目实施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回收期限;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资金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外汇资金的管理,遵守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关注外汇市场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同时注意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平衡企业的外汇收支,对远期外汇收支进行科学的预测以避免发生外汇损失。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辨别、评价、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晓梅,王竟雄.浅谈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业经济,2009.11(10).
[2]王淑华.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9(5).
一、建筑业“营改增”给建筑企业带来的主要影响
(一)建筑企业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支出的问题
建筑业的中的劳务主要是以企业外购模式,并且支出占到企业整个工程成本支出的30%左右。通常的做法是建筑企业的人工费用以普通行业外包的模式将劳务分包给有施工资质的单位。根据现行的劳务承包模式的营业税征税规定,建筑劳务企业按照实际取得的劳务分包款全额上缴3%的营业税,总承包方可以按照从项目的分包方手里取得发票进行当期营业税抵扣。
(二)设备的进项税、租赁费的进项税无法界定抵扣标准
引起设备无法抵扣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建筑企业在国家试行营改增之前购入的设备由于完全按照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计提折旧,不存在能作为增值抵扣的专用发票;二是建筑企业通过租赁取得的设备,由于相关租赁人是个人或者不具备相关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质,因此也无法界定抵扣的标注。
(三)现有的管理模式将变得复杂将导致“营改增”实际操作的困难
由于工期长,使得建筑企业的“营改增”与其他工业、商业有别,而目前的营业税是根据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缴纳,如何解决在建工程中的“营改增”的有效衔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建筑企业工期较长,很少有进项税的扣除;并且建筑企业会根据工程项目临时的组建项目部或者分公司会面临众多的税负,由于法人所在和企业实际施工所在地往往身处两地,无法确认纳税申报地点;由于是临时组建的工程项目部,人员流动性大,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税负加大税务管理,因此管理成本的支出会相应的提高。
(四)建筑企业“营改增”之后对现金流的影响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将面临新的税制规定按照企业在机构所在地确认当期收入并完成缴纳增值税的义务,而建筑施工单位就不能代为代扣代缴增值税。然而在现实中,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方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必须当期缴纳增值税,但是工程项目中预留质保金通常以10%―20%比例从验工计价款支付中扣除,工程完工进度的滞后,相关的质保金收回拖延期较长,无法确认具体时间;建设单位的验工计价款往往滞后会产生建筑施工企业业经常拖欠设备供应商材料设备款。这以上行为都会造成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之后,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带来较大的支付压力,加大资金紧张程度。
二、针对建筑企业试行“营改增”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对建筑企业的增值税发票的管理模式
针对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针对建筑企业无法取得的人工成本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建议将其作为建筑劳务费处理,并且按其发生额征收6%的增值税;此外,根据建筑业自身特点,其涉及的上游、下游企业较多,如何制定“营改增”的征收办法反映企业实际情况是问题成功的关键;目前大量中小企业不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质,为了确保建筑企业相关成本可以合理抵扣,税务部门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合理的发票管理制度。
(二)对施工设备支出抵扣问题的建议
建筑企业“营改增”后,以固定资产的剩余净值多少作为实施开始时,相关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企业亟需密切关注“营改增”的实施时间,笔者建议企业应推迟购买大型设备的时间,尽量在实施之后再进行相关大型设备的采购;“营改增:后,要根据出租房的身份是否属于一般纳税人、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所租设备是否按简易办法征税,来作为分析比较,通过对比不同出租方的利弊,来确定最佳的租赁方案。
(三)加大对建筑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倾斜
由于“营改增”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项目税收成本提高,从原先的3%变为11%,原本建筑行业的营业税率仅为3%。因此,针对建筑企业的行业特点,税务部门应该针对性的降低建筑企业的增值税征收率,笔者建议按照6%左右的税率来进行征收,可以达到相对营业税的征税平衡。
(四)加大资金管理,合理确定增值税开票和纳税义务发生日
以实际收的工程款日为增值税开票和纳税义务发生日。加强资金管理,对于应收账款应确认相关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营改增”的顺利实施的重要步骤就是税务部门在政策制定上必须严格把关,根据企业实际的税负、全面考察、区别对待、深入一线调研,以一手资料制定建筑企业“营改增”的方案,贯彻落实好中央减免企业行政审批的手续,真正做到减轻企业实际税负的目的。对建筑企业而言,要把“营改增”看做是促进完善自身内部管控模式、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管理水平机制的良好机遇。
关键词:集团公司;母公司;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15-02
一、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分析
1.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主要风险。(1)集团公司整体市场经营的风险。支持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一个理由是集团公司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分散投资,以化解集团公司整体的经营风险。然而,同一集团公司内产业相互关联性决定了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各个行业子公司仍面临着共同的风险。行业之间的风险是分散了,但各个行业累积的风险规模也扩大了。(2)集团公司原有主业被拖累的风险。集团公司在有限资源的预算约束下,多元化经营往往意味着原有经营的主业要受到拖累。这种拖累不仅是资金投向的分散,更表现为管理层关注度的分散,它所带来的后果如若不能控制住,往往风险很大。(3)集团公司持续投入的风险。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在进入新的产业之后还需要集团公司持续不断的支持,子公司自身也要不断探索,进行行业学习以及知识积累,扩大在新产业中的市场份额及市场影响力。这一切对集团公司来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持续投入的过程。
2.中国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特殊财务风险。(1)集团公司内多元化子公司“内部人利益”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集团内子公司管理层基于“内部人利益”,可能更注重自身“剩余分享权”,却很有可能放弃投资收益增长、对集团公司或子公司行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投入,使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目标和单个子公司的财务目标可能不一致。以上情况,轻则牺牲了集团公司整体和长远利益,重则可能造成集团公司未来产业布局危机,导致未来集团公司出现财务困境,甚至破产。(2)集团公司内信息不对称下担保因素引发的财务风险。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拥有多个子公司经营主体,母公司为扶持子公司业务增长,扩大子公司融资额度通常为子公司提供财务等担保,子公司之间也会互保,并且不排除子公司有可能“私自”对集团外部担保。这种由于过度及“私自”违规担保会引发集团公司信用膨胀,使集团公司整体实际偿债能力隐含风险。
二、多元化经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
1.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识别。首先,采集与子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历史数据及未来趋势;其次,运用风险坐标图、“Z值”模型、功效系数、专家调查等方法进行财务风险的全面剖析,分析风险点,以识别现有及潜在的各种财务风险因素;然后,运用环境分析、故障树、风险列表、鱼骨图、工作结构分解等确定子公司主要风险源;最后,通过有关专家评审和综合分析会等,确定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形成这些风险的机理,描述风险影响,为风险应对及防范奠定基础。
2.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评估。集团母公司在识别出子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类别后,需要对子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甄别,过滤出对子公司多元化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风险类别,针对性进行风险控制应对。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中,对识别出的子公司财务风险母公司风险管理组织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子公司各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对子公司及集团母公司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即是根据子公司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产生经济后果进行的分析,为此,可借用“风险评估双重检查法”进行。
3.集团公司子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预警。(1)母公司对多元化子公司财务预警体系。首先构建母公司财务等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制度。为确保集团母公司财务预警分析职能得到实施,多元化集团母公司应首先构建预警的组织机构,可下设于集团母公司的风险管理部。然后要构建母公司财务危机分析制度。风险分析可以迅速排查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影响的风险情形。(2)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监控。集团母公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监测:其一,多元化子公司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二,多元化子公司相关产业政策及技术的变迁;其三,多元化产品销售季节及价格的波动;第四,多元化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自生能力。
4.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的应对与反馈。提高集团现金流的预测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筹资方式。要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指标的设计要区分“多元化初期子公司”与“多元化成熟期子公司”。对“多元化初期子公司”的风险预警系统指标,用以评估和防范子公司新行业、产业的财务风险,侧重于财务质量与成长性;对“多元化成熟期子公司”的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主要通过对企业获利能力及其稳定性、企业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企业营运能力及其合理性、企业成长能力及其持续性等有代表性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防范企业整体财务风险。
三、案例分析
1.企业背景。?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公路客运、城市交通、城市出租为主业的大型道路运输集团。集团下辖43个二级单位(含3个一级甲等客运站、4个二级客运站),有9个控股、参股和合资合作企业,具有国家道路旅客运输一级经营资质,拥有六十年经营历史。
2.?交通集团对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1)?交通集团对多元化子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交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交通集团母公司通过构建相应的财务预警组织体系及制度体系,运用财务预警的技术、方法等来实现?集团母公司对其多元化子公司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控制。?交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括:财务风险信息采集、甄别、报警、整理、防范、应对等子系统(见图1)。(2)?交通集团母公司对多元化子公司财务管理控制系统。?交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资金为核心,围绕资金的管理及财务人员的培养,建立财务会计核算、财务资金结算及财务管理中心来分项实施。?交通集团母公司构建的集团财务中心系统由三大职能部门组成。其一,会计核算系统主要进行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等会计核算;其二,财务结算系统主要是统筹?交通集团整体母公司及多元化子公司的所有融资、筹资及现金流管理,合理安排集团内资金并实施集团公司的理财,提高集团整体资金的效用;其三,财务管理系统主要是进行管理会计、财务预决算、资产管理、财务监控及财务预警,降低集团母公司及子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3)?交通集团母公司对多元化投资项目的风险管控。第一,集团母公司基于对被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实施被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考量及风险识别;第二,建立集团内部责任中心,实行?交通集团全面投资预算管理;第三,?交通集团母公司基于风险转移等来规避多元化投资的风险。第四,?交通集团母公司建立投资风险准备金制度,消化子公司项目风险导致的风险损失。(4)?交通集团母公司控制多元化子公司筹资风险的方法。?交通集团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筹资风险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交通集团母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心高度关注子公司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运用财务杠杆模型,实施子公司筹资风险与其投资收益的均衡;第三,?交通集团母公司统筹安排使子公司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相匹配与均衡。(5)?交通集团母公司对多元化子公司现金流量的风险控制措施。?交通集团母公司严格控制子公司应收账款,基于子公司组建时期及行业特点,建立客户信用风险政策。第一,严格控制子公司存货的库存水平。存货周转率与存货绝对额指标是集团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监控的重要内容。第二,加快子公司流动资金周转的资产负债率筹划。
3.案例启示。在?集团的管理特色中,追求财务管理的透明,坚持稳健性财务原则是?集团矢志不渝坚持的又一核心管理理念,集团母公司每月都要依据财务数据进行各子公司经营点评,每季度还要多维度对子公司实施季度经营与财务分析,要求各子公司干部员工做到“说实话、做实事、报实数”,绝不掩盖任何问题。有问题就抖出来,把信息传递出来,把压力传下去,而且立足自我纠偏。这是透明财务管理的优势,也是?集团文化的特点。坚持稳健型的财务管理体系,为?集团多年来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近十几年来,?集团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呈现高速增长,但资产负债率却连年下降,在销售收入、净资产翻了几十倍的同时,资产负债率却始终控制在较安全的水平。
四、结束语
坚持稳健型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交通集团多年来实现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近十几年来,?交通集团销售收入规模、资产规模等呈现高速增长,但资产负债率却连年下降,在销售收入、净资产翻了几十倍的同时,资产负债率却始终控制在较安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财务风险是指在实现财务目标过程中,不确定性对财务目标的影响。财务风险是由财务目标、影响财务目标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及事件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构成的,用公式表示如下
财务风险(R)=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影响后果(C)
财务目标,即企业一定时期内期望达到的境界与标准,如2013年净利润计划实现2亿元。财务目标还具有多样性,如资金利润率15%,资金周转期65天,每股盈利率、市盈率等。
发生可能性也称不确定性,是指由于条件暴露不充分、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某些事项是否发生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例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可能有变动,从而对净利润目标产生影响,但是否变动、变动幅度多大,其变动是有利还是不利于目标实现等,都无法确定。影响财务目标的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直接性和间接性,是否发生也受条件限制。发生可能性通常用概率来表示,其范围在0~l00%之间,也可用定性和半定性来表示。
影响后果是指某一事件发生后对财务目标的影响。影响具有两重性,即对目标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净利润目标会产生影响,但影响大小也具有不确定性。影响的程度可以用定量、定性和半定性来表示。
根据风险涉及层次和范围的不同,可将风险分为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宏观风险主要是指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不确定性损失。例如,整个市场经济发生重大变故或行业发生重大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目标实现造成影响。微观风险通常是指企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而难于实现持续经营。从风险影响的结果来看,可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前者对财务目标的实现只造成不利损失,而后者还可能对财务目标的实现带来有利的机遇。本文着重论述企业层面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财务风险的表现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类风险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结果的综合表现,是指企业等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各种难以预计、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或操作失误等,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产生的根源有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匹配所形成风险,筹资与投资风险、税务筹划方面风险,利率、汇率变动带来风险等。
企业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产负债率是指公司持有的资产与应偿付债务之比。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债务越少,偿债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为50%,如果超过100%,表明公司已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的致命风险将要发生了。
(2)经营资金不足。企业经营资金是否充足可用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短期负债余额表示,余额越多说明流动资金越富余。如果经营资金不足,就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过低可能出现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的财务风险。
(3)资产流动性下降。资产流动性是指公司实物性资产形态转换成货币性资产形态的速度。流动性越高说明资产变现能力越强、周转越快。相反,流动性降低,说明资产质量差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转换不成货币资金形态,容易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
(4)债务负担过重。公司经营资金有的来自于外债及投资者,来自前者的称为公司债务,到期须要偿还。如果企业债务过重,一旦发生货物滞销或出现变故,很可能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产生财务风险。
(5)盈利能力下降。盈利能力是指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越高,表明赚取利润越多,公司生命力越强;相反,如果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表明具有财务风险发生的条件,一旦盈利能力下降至零甚至出现负值,财务风险必然产生。可见盈利能力降低是财务风险发生预兆。
以上五方面的变化趋势都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预兆,必须予以重视。
2.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其他风险相比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综合性特征。财务风险具体表现是资金运转过程中出现了变故。资金是企业拥有和控制资源的货币表现,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流动的和非流动的、货币的和非货币的等。这些资产在运行中一旦遭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财务风险可能发生。
(2)核心性特征。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资金的流动。资金流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资金流动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的状况,及时发现、掌握各个领域的风险动态。
(3)致命性特征。企业中的财务活动如同人的心脏,不间断地向企业各个领域输送“血液”,财务运转中一旦发生风险,资金流出现断流,也就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就可能出现破产倒闭风险。
(4)关联性特征。财务风险的产生的背后都与其他领域的业务活动成果密切相关,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认知财务风险,就是要寻找影响指标的业务事项。
(5)人为性特征。企业财务指标受财务人员及主管领导操作,有些指标通过盈余管理或财务报告进行修饰,对潜在的风险予以掩盖,会给报表使用者以假象。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功能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针对财务风险所采取的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活动,从而抓住机遇、规避威胁,实现预期财务目标。通过对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可以发挥以下功能。
(1)将资金与风险挂钩,用风险的观念分析资金使用,可提高盈利能力。
(2)将风险与财务挂钩,可有效地测度和评价风险管理实施的成效。
(3)将风险与财务挂钩,可有效地测度和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本。
(4)将财务与风险挂钩,可有效地权衡威胁与机遇。
(5)将财务与风险挂钩,可评价风险、收益与内部控制的水平。
(6)将风险与财务挂钩,可测度威胁与机遇的财务价值。
(7)将财务与风险挂钩,可体现业绩、责任和风险界限之间的联系。
(8)可在评价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的业绩。
(9)测度风险调整后的各种财务指标,评价考虑了风险因素后的财务状况。
2.财务风险的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通过目标确定、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完成的。
(1)财务目标的设定
财务目标设定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为使财务目标设定得既先进又可行,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清晰的了解。这些环境包括:①外部环境,如社会、文化、政治、法规、技术、自然环境、竞争环境、国际环境等;②内部环境,如企业状况、组织结构状况、人员状况、产品状况、资源状况、文化状况等;③未来环境,如未来世界贸易发展变化趋势、国家方针政策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趋势等。这些环境条件是企业确定目标基础条件,把握不准将会影响目标确定质量。
其次,收集信息。在弄清环境的基础上,应积极主动且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为确定目标、应对风险、控制活动等提供可靠依据。这些信息包括:①外部信息,如行业协会、网络媒体、市场调查、客户往来信息等资料;②内部信息,如财务资料、经营生产、调查研究、办公网络等资料;③信息传递,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加工、筛选、整合成有用的信息资料向有关部门传递。信息是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难以实现控制的目标。
最后,确定财务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由指标、标准和承变度构成。指标应根据国家财政部及有关机构、行业等规定及企业特点分级次确定,如国家考核、企业考核、科室及班组考核指标等。标准是各项指标具体达到的水平程度,包括量化标准、消耗标准、风险评估标准等。承变度是指在风险管理中承受风险损失的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对整个企业绩效产生极大影响,是最高经营战略所不能接受的。
在财务风险管控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以下五类财务比率的动态变化并针对变化趋势,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风险损害的产生。①衡量企业偿付到期债务能力的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②衡量企业通过债务融资时负债程度的杠杆比率,如资产负债率、负债对权益比率、长期负债对权益比率、利润利息化比率等。③衡量企业如何有效地使用资源的经营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平均收帐期。④衡量企业的总体管理效率,关注销售和投资的获利比率,如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净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每股收益、市盈率。⑤衡量企业在经济和产业增长中保持经济地位的增长率,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每股红利增长率等。
(2)财务风险的评估
财务风险评估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要识别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方面的信息,寻求和发现导致风险产生、造成风险损失的源头,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减少风险损失提供依据。识别内容的重点是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是否正常、偿债能力是否充足、获利能力是否强、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否高等。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有风险清单法、现场调查法、预算比较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通过识别可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
其次,要分析财务风险。分析财务风险就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识别出来的潜在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同风险准则进行比较,评价财务风险的大小。常用分析方法有德尔菲分析法、情景分析法、莱单分析法、专家意见法、“A计分”法、“Z积分”法。对影响财务风险较大的指标因素,如现金流和净利润指标,还可设定预警临界值,该指标一旦超过预警线,就应采取措施。分析重点是背离财务目标值较大的指标。
最后,进行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识别、分析的基础上把不同风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风险重要性划分并对风险的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它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步骤,其目的是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资源分配提供参考依据。
(3)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控制是在财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包括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实施风险管理活动以及对实施风险管理的总结。
一是财务风险策略的制定。应对策略包括基本对策和综合治理策略。基本对策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保留、风险分摊、风险改善、风险转移或对冲、风险分散或铲除、风险应对等。其中应充分运用风险分散策略。因为若干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资产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是其风险不是这些资产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因此资产组合能降低风险。“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一原理的应用。综合治理财务风险的策略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保证体系,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中应有财务总监的席位。应明确企业的财务目标及规划目标,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保障机制和策略并与企业总体目标和风险政策相协调;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及其风险偏好,财务风险管理职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财务控制准则等。制定财务风险管理计划,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按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政策定期实施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出具各类财务风险报告。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应用及管理能力,及时反应财务风险的速度和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监测、监督和评价监控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不断更新企业管理财务风险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
二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强化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如财务决策控制,财务指标执行过程控制,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加强对财务的监督、检查及必要的追踪和监控;第二,认真编制和贯彻执行财务预算,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融资计划、投资计划、现金收支计划和目标利润计划等并认真贯彻执行,发现偏差及时纠正;第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在企业面临危机的时候及时预告潜在的危机因素,使企业提早采取行动规避,缓解风险或减少风险。企业一般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决定对何种财务风险实施预警,进而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和选择相应的预警方式。企业预警系统定期搜集内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财务预警指标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这些指标综合应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行业特点来制定。例如,某公司确定的盈亏平衡点经营安全率预警临界值为30%,当预计低于30%时,即进入警界区内,应找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前状况
(一)企业管理者及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根据相关调查,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忽视这种风险意识的约占74%,公司没有定期分析当前面临的风险并形成相关的风险管理报告的占87%,公司没有定期进行相关风险管理培训及交流的占88%,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向员工定期公告公司风险管理情况的占95%。这个调查数据说明:(1)企业管理者尤其高级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即使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领导与员工交流不足,员工风险意识薄弱。
(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体系,而且已顺利实施的只有12%,建立了—定的风险管理流程,但流程中缺乏相互的约束机制的占20%,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方法和制度,风险的防范,完全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个人行为的55%,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体系尚未开始运作的13%。总体来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尚未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流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急待建立,并且33%的企业虽然有制度体系,却没有有效的实施。
(三)财务风险的监督与控制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有77%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其中有58%的企业正在持续监控。在监控部门方面,有48%的企业是财务部门直接进行监控,34%是审计部门负责,18%则成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企业能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与控制,但监督与控制的力度不大,因为由财务部门自己监督自己,必然会影响监督的效果。
(四)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的情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自身内部的积累,也就是说内部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占很大比重,这种狭窄的融资渠道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断链,就会大大增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主要通过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这种贷款方式主要针对资信质量较高的企业,银行的目光也专注于这些企业,而忽视了一些发展潜力大但在信贷保证方面不足的刚刚起步的规模较小、抵押物质薄弱的中小企业,银行的这种信贷模式使这些企业很难融资成功,这样就更加大了外部融资的难度,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目前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领导层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且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淡薄
有关的调查中显示,有很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应有的风险管理的知识,缺乏风险意识,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盲目追求快速发展,而不重视其发展的质量与否,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中小企业往往单纯追求销量、市场占有额和利润的最大化,基本上局限在生产经营型管理的模式之中,较少的关心风险和风险管理。
(二)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及有效的应对策略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迄今尚未形成全员参与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于中小企业大都只是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运作中总结经验教训,目光短浅,没有跨行业全面的分析,只是针对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没有对今后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制定预定计划等,并且这些措施也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一体化措施。
(三)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动态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监管力度不大而且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动态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监管部门大都是财务部门自己,自己人监管自己人必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专门成立的监管部门来从事财务监管工作。
(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且融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小,并且中小企业大都处在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往往对企业的生产周期有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外部融资困难,并且内部资金结构也欠合理,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给企业财务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偿付能力严重受影响,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目前很多的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这种依赖会致使企业在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一方面使自己失信于银行而出现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硬伤。
三、财务风险管理中,中小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全面提高员工财务风险意识
中小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提高风险意识,不能局限于眼前短暂的繁荣,而应当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做好财务风险应对的各种准备;其次,应熟悉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明确各个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应承担的职责及相应的权力,做到权责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各方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最后,还应当注意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为其财务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
(二)形成一套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的管理体系
风险和收益并存,我们不惧怕风险,但要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中小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评价、策略、信息、监督并存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利用财务风险信号辨别风险类别,评价风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三)动态的财务风险监管机制将给中小企业带来生机
财务风险动态监管机制是指建立事前预警机制、事中预防监控机制和事后危机处理机制,并将三者有效地加以结合。事前预警机制能预测风险类别,选择科学的应对策略,再结合事中预防监控机制和事后危机处理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四)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控制融资成本
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的问题,主要原因为目前的银行信贷模式,限制了初起步信誉不达标、担保财产物资缺乏企业的融资。得不到银行的常规贷款,有些中小企业会采用较高融资成本的融资方式,从而要承担更高的财务风险,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中小企业要利用当前国家有利的扶持政策,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例如,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在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以及向政府申请贷款补贴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此外,还应避免盲目举债扩张,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参考文献:
[1]孙正一.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9,(8).
[2]李洪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外资,2010,(10).
[3]张云娜.中小企业财会风险管理对策[J].冶金财会,2010,(2).
【关键词】旅游开发;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应对
一、引言
黄河北展区的大部分面积位于齐河县境内,展区内大河、林海、湿地、温泉、沙湖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林面积2.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58.6%,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周边地区几倍,还有万亩生态湿地和万亩鱼塘等生态资源,非常适合建设旅游开发类项目。为此,齐河县及时抓住这一机遇,依托该地交通、 区位、资源等优势,规划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开发项目。
本项目建设将突出温泉、水乡、文化、生态农业和休闲度假主题,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规划了“三片一带”、四大节点、六大社区和21个旅游项目。其中,“三片一带”即整个生态城划分为齐晏凤城片区、梦幻水乡片区、田园古风片区和大河风情游览带;“四大节点”即凤凰阁、黄河北展区工程纪念塔、黄河楼和天湖观光塔四个标志性建筑;“六大社区”即生态城现有居民将集中生活在嘉禾园、昭阳屯、长丰庄、齐晏城、天湖岛和新渔村社区。
然而,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项目建设本身还具有很多独特的风险,如项目建设的高投资、周期较长、专用性很强、一旦建成很难再改为它用等,因此,加强本项目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1]。为此,本文将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与齐河县黄河国际生态城项目实际密切结合,从项目风险识别分析、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分析等方面对本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风险管理研究,以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开发及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程度,确保项目顺利建成,并实现预期收益。
二、项目风险识别分析
作为旅游开发类项目,齐河县黄河生态城旅游开发项目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政治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及施工操作风险等[2],具体详见表1。
三、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坚持“合理控制项目风险,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针对如何控制项目风险,本文特提出以下的风险控制策略:
(1)政治风险的应对策略
首先,关注相关政策变动,认准投资方向,顺应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应地制宜地为本项目制定相关的投资计划,时时留意政策的变动,并根据政策变动对计划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降低政策风险,提高本项目的抗风险能力[3]。然后,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预警工作,注重信用体系的建立,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与银行建立合作,争取获得银行长期稳定信贷,以切实控制项目信贷及融资风险;最后,全员参与,加强项目相关政策风险信息的收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时,不仅要收集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还要对一些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对未来的风险做出预测。
(2)市场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是要加强对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积极转移市场风险。在黄河生态城旅游项目开发、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可行性研究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个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应该包括对本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为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研究工作应委托高水平的咨询公司进行,并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调查,形成开发意见,选择风险程度较低的开发方案,以实现对项目风险的事前控制[4]。
二是选择恰当的运营方式。黄河生态城旅游开发项目投资大、工程项目量大,而且管理事务繁杂,整个工程项目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作为主要的开发投资商,可以考虑通过横向联合、共同经营等方式引入多个经营主体,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以转移市场风险。
三是采用保险的方式来间接降低风险。在旅游项目开发投资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风险,都有可能发生缺失,甚至发生致命的损失。要想将这种不确定、大的损失转变为确定的、小的损失(保险费支出),采用风险转移——保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保险可以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从而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同时也可以考虑利用利率期货及期权工具转嫁利率风险[5]。
(3)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黄河生态城旅游开发项目中,工程量巨大,投资也巨大。整个工程项目存在非常大的财务风险,为此,本项目应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根据项目进展状况适时调整,确定与资金期望收益相适应的负债额度,使其还款计划与项目的现金流量相匹配,以最大可能地降低项目资金成本及财务风险。
(4)管理与操作风险的应对
首先,制定准确的、差异性的项目定位,并使其经营内容多元化。旅游景点如果雷同,就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本项目在定位上要避免出现大众化、同质化,要突出本项目自身的特色,以形成自身竞争力,以差异化的项目定位不断吸引游客,提升项目整体的价值。针对目前市场上旅游项目单一造成的游客停留时间短、购物及其他消费支出少的状况,本项目应致力于开发出自有、独特的旅游及娱乐项目,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实力。
其次,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专业人才,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理论方法对本项目的建设、运行及营销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核,及时发现本项目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加强风险方法,降低项目风险。
最后,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树立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开发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强化对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加强风险损失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及时觉察计划的偏离,尽早采取防范措施,以在合理控制项目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本项目的顺利运行[6]。
四、结语
本文以齐河县黄河生态城项目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类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识别了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然而,本文主要是针对本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展开了详细分析,而对其他次要的风险,还需要在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更加全面的分析,以最终建立本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以此指导本项目的风险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冯俊文,高朋.现代项目管理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高云莉,李宏男.工程项目动态集成化风险管理模式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7(3):24-26.
[3]庄严.浅议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9(2):60-61.
[4]肖拥军.国内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风险管理研究简述[J].中国商界,2009(l):l45-146.
[5]顾华详.论西部旅游业风险投资机制建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l):17-24.
关键词:企业经济财务危机应对策略
相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受内外环境不良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会面临着严峻的财务风险。当企业财务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无法有效控制时,会造成企业财务运转无力持续或陷入停滞状态,从而形成企业财务危机。财务危机不但干扰着企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而且阻滞了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其危害性后果通常极为严重。
1.财务危机的内涵特征
经济管理学认为,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由于经营决策或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等影响,致使维持自身经营运转的财务资金无法正常持续进行或陷于停滞状态所形成的危害性。通常情况下,企业违约、亏损以及无力支付偿还到期债务或费用等现象可视为财务危机的前期表现,企业创造现金流能力的持续下降,是企业财务关系恶化的集中体现,破产是企业财务危机最为极端的结果。财务危机具有以下特性:1.1积累性:企业发展中,如果存在长期管理不善,财务规划不科学,造成资本结构不合理、市场促销不利等问题弊端,日积月累后会使企业财务滞涩困窘。财务危机是企业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失误所导致的综合性后果。
1.2 突发性: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因素多而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往往会使企业运行受某些意外性因素的影响发生顺势居下的变化,企业从根本上在短期内无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体现了财务危机的突发性。
1.3繁杂性:财务危机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过程以及财务活动行为方式均表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性。如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出现失误,将会影响到企业财务运转。
1.4 危害性:财务危机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损害性,严重威胁着企业自身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财务危机发生后,企业需要通过采取资产重组、资本筹借等系列措施化解危机,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2.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性
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秩序
由于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面临着困窘状态,由于极度缺乏发展资金的周转,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得不到有效落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持续性的开展和实施。
2.2 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张
企业财务危机是由于长期性管理和财务活动失误导致的综合性后果,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出现的潜亏挂账、虚盈实亏,无法形成资金积累,导致企业财务资金占用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生产经营严重受阻,无力扩大生产规模。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威胁着企业自身正常的生存和发展。
2.3 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周转资金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财务危机发生后,由于企业效益不实,资金流动性无法保障,致使企业不能较好的生成现金流量,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尴尬被动,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3.导致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3.1 企业管理不善、导致生产经营持续亏损
如果企业在战略性决策和发展性规划过程中,因整体管理策略不善或协调失误,通常会引起生产经营成本利润的亏损。如果亏损持续时间较长会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产品质量下降,削弱了企业的经营竞争实力。当亏损严重到企业无力偿还支付债务时,将会导致财务危机发生。3.2 财务规划偏失,造成发展资金周转困难
企业的财务决策是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前提导向,也是实现企业经济活动目标的基础保障。保障企业发展资金的正常流动性,是企业财务活动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充足,现金流量分布与结构分布不均衡,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导致企业生产运营脱节、效益下滑,也会形成财务危机。3.3 防范措施粗疏,风险突发事件应对不力
当前市场经济的开放,造成企业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企业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如果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与控制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内外经济环境的突然变化、各种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就可能因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财产损失巨大而陷入困境。
4.企业财务危机的应对策略
4.1 债股转化策略债股转化是通过组建金融资产管理机构,针对企业的部分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机构为投资主体,实施债权转为股权,改善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将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的策略。债转股意味着企业资本金的增加,降低了财务费用及资产负债率,优化了资本结构,从而使债务企业获得了正常经营的机会。
4.2 企业出售策略 为保障发展资金的有效供给,根据实际需要,企业以市场价格机制为杠杆,将企业现有的部分下属生产公司部门、固定资产或者生产经营权益等出售给其他企业,及时获取维持自身生产经营的发展资金,实现资金效益的生成和转化,以便于形成现金积累储备,缓解财务危机造成的现金流量滞涩弊端。
4.3 债权盘活策略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赊账资金,往往对于企业运转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改善公司流动资产结构。通过将应收账款的债权向金融机构抵押借款筹集资金,或者将应收账款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的证券出售进行融资,可以盘活资金,持续经营,缓解财务危机,促使企业获得发展契机。
4.4战略转移策略当前企业经济市场的多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又为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财务危机,企业针对市场变化趋势、及时进行正确判断,果断实施变革,科学灵活的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和主营业务方向,创造经济市场,转化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
结束语:总之,当前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初步形成,加剧了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性激烈竞争形势。财务危机将导致企业资金占用急剧上升,流动资金极度缺乏,无法正常周转。正确分析和探求应对和化解财务危机的有效策略, 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