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执法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盲道;视残者权利;管理;法治化
盲道(sidewalk for the bland),是指在人行道上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残者产生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通道,宜为中黄色,也可采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颜色。盲道作为城市无障碍设施之一,是国家政府关爱视残者的体现,是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城市的标志之一。城市的无障碍化,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有效的盲道设置能促进视残者获得更多的独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由于失明所带来的各种限制,对视残者心理、生活和就业等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盲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盲道建设和使用状况存在问题,不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如《规范》规定盲道应连续,但不少盲道被障碍物占用,造成盲道的断裂,不仅商用设施、普通市民随意占用,而且公益设施如市政设施中地下井盖的铺设、绿化植物等也在占用盲道;还有不少盲道遭到磨损、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与完善。再如《规范》规定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盲道至少要设在相距0.25~0.5m处,但城市常有盲道紧挨这些障碍物的情况存在。更深一步讲,客观环境也会影响人的心情和健康,因而社会现实中的盲道问题会在家庭中衍生。出行不便,盲人经常被迫呆在家中,缺乏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身体素质易下降,易产生孤独、自卑、狭隘以及失落之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首先,从社会普通市民的角度看,在于他们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维护意识淡泊。现代社会对保障盲人对盲道的使用权利还处于道德机制的约束阶段,有一种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与自治意识。
其次,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政府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维护与使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其二,规划不合理,缺乏长远、系统性考虑。比如先有道路和其他设施,后有盲道。其三,部门间职责不明、推诿管理,缺乏系统性、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作出规定;其四,对视残者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出行权等正当权利。
三、解决对策
城市管理法治化的内涵是人权在城市生活中的充分实现和对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控制,明确市民、社会、国家各自在城市管理法治化中的分工。其中人权不仅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人身权、社会权、尊严也在范畴之中。
因此,解决盲道问题,首先要坚持在城市盲道的规划管理中以人为本,真正关注关心视残者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国家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基本常识,改变市民原先淡泊的主观认识,让他们有合理使用甚至主动维护盲道的社会管理的自治意识,进而影响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相关管理制度的推行。
其次,进行法治化、系统性管理。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包括要素和结构,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功效。盲道好比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要素,是构成社会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它要素与它要有合理的结构即合理的联系和组成方式,才能让这个系统发挥良好的功能。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好比结构,有完善的法制与优良的管理,才能建设和维护好盲道,为盲人出行创造便利,实现他们的出行权等权利。因此需及时制定系统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授予政府权力,对盲道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也要有制约,明确政府部门职责,确定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权归属,避免相互推诿。同时外部环境对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要营造让市民正确使用于主动维护盲道的社会氛围,“内外”兼顾,才能达到功效,解决目前存在的盲道问题。
最后,国家要鼓励和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类似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发动社会团体的力量,多维角度关怀视残者,保障出行权等合法权益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知识的历史传承能否真正得以体现,以及能够得到多大程度上的体现,与当时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观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知识观往往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构成与表现。因而,后人要想实现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就不能不对知识观与教育价值观的关系作出认真的分析研究,并认清其对教育教学所带来的深刻的影响。
1、知识观理论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之中,这期间形成过各种各样的知识观。如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就曾将知识分类为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知识。在他的这一划分基础上,虽然也有后人又将知识观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相应的神话知识观、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 但孔德实证主义知识观仍对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深远影响。他的这一划分可被视为人们对知识观的转变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最初开端。
继孔德之后,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从知识的社会目的这一角度,将知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启蒙时代。为了启蒙思想、增加智慧的知识。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应用知识。
第三阶段:知识时代。知识的知识。
可以看出:他的 这种划分只是建立在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的基础上的一种划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略作重新划分后通过对知识传承形式及其特点的考察,来重新认识一下由此带来的在教育价值观上发生的种种历史变迁,并对当今流行的种种教育价值观思潮,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尝试进行一番全新的透视。
2、原始社会的知识观及其教育传承形式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属于无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时期,因而一切关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实际状况我们只能是依靠人类学或考古学中考察发掘的文物资料进行论证和推断。关于知识与教学的问题亦是如此。
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知识主要是靠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直接积累的经验中获得的。这种知识的获得并非是人们出于主观意愿所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伴随着谋求生存的需要而在有意无意之间逐渐积累而生成的。由于当时人们对知识“是什么”并不了解,那时候,由于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把事物常常看作是某种超自然力的表现,认为他们所生存的世界都是由神灵来掌握的。显然,这时人类的知识观是建立在人的直观洞察和所谓神灵的启示之上的。
基于原始社会人们对知识的认识特征,原始社会的教学往往也就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一种是关于生产生活知识的,即教授和学习一些劳动经验和部落的风俗习惯及行为规范;另一种则是关于神灵知识的,即教授和学习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得并解释神灵启示的知识。前一种主要是由年长者为师,以共同参与生产劳动为渠道,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以掌握生产和生存经验为目的开展知识传授的教育活动。后一种则以巫为师,以宗教的或部落的各种仪式为手段,以参与和接受仪式的方式,以建立与部落和社会的精神联系为目的完成所谓某种知识的传递活动。
因此,原始社会的所谓教学主要是以服务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建立与部落社会的精神联系为目的进行的。其与原始社会的其它活动一样常常充满神秘色彩。
3、古代知识观影响下的教育教学价值观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用“神秘的启示”去解释万事万物的方式逐渐产生怀疑,追求一种显得更为合理、可信、确定的对世界的解释。特别是随着阶级社会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文字和学校的产生,使得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之原始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这种变动也势必要求构建出一种新的知识观。
古代知识观来自于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智慧只在于要认识能够驾驭一切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只要对世界万物的本原及规律性做出说明,就算是达到了最高的智慧境界。此后,德谟克利特同样认为感觉只能提供意见,理性才能获得真理。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洛泰戈拉则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感觉不仅是认识的基本途径,而且是认识的唯一标准。这些看法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追求客体过程中应重视主观因素的作用,但由于当时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能力的盲目乐观,促使另外一些人试图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知识”和“怎样获得知识”的问题。
如:苏格拉底强调知识是对普遍必然性的把握。柏拉图则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真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关于普遍、一般的理论知识比感觉经验更重要,真理是建立在证明基础上的。由此说明,人类对知识观的把握已开始转向了以概念、逻辑和思辩为中心的理智性认识活动。
以古希腊时期哲学思想为代表的古代知识观关注知识的来源:认为知识是天赋的,与人的理性相联系;而对知识的表现形式:则认为知识是由一定概念和逻辑构成的命题;对于获得知识的方法则看成是人们排除干扰的思维成果,因而特别强调“反思”、“回忆”、“沉思”;关注知识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认为知识关乎人生,不仅能提高人的修养与学识、还可达到净化心灵及显示智慧的目的。
在古代知识观的影响下,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征。①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理念中所蕴藏的知识,而不是去创造知识。因此人们将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发展自身内在的探索能力以认识知识。②由于极其注重理性认识,因而在教学中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③把哲学、伦理学和宗教神学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教育变成了心智的一种形式上的训练,使其具有了强烈的宗教与政治教化色彩。
4、现代知识观视域下的教育价值观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的将近400年间,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开始思考如何重新确立一种知识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科学逐渐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观点和学派的对立,不过在知识观问题上两派学者却也达成了一些共识:即都认为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有解决问题的价值。
为调和两者的争论,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率先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认为知识既源于感觉经验,也出于认识能力。此后西方知识界相继出现了几位对现代科学产生划时代影响力的科学巨匠,如:牛顿及其“经典力学”、哥白尼及其“日心说”、开普勒及其“天体运行三定律”,等等。由于这些科学巨匠及其理论的出现,科学进入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新时代。而真正开启科学认识知识观先河的先驱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的法国哲学家孔德所率先提出的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至此,现代的科学意义上的知识观逐渐代替了形而上学知识观的统治地位。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科学家彭加勒和迪昂为代表:认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在于将大量经验材料和定律按演绎规则系统化和简明化,为预测试验结果提供方便。此时的一些哲学家也开始对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及意义给予关注。进入20世纪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哲学界开始把知识的经验证明问题作为最核心的问题提出来了。此时,人类在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内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
现代科学主义知识观把科学知识看作是由精确概念拼合起来的完全自洽的概念体系,因此教育也就可以象拆装机器一样将知识进行“条块分割”后进行分别传授,对人的教育也可以以类似于生产流水线的方式进行。对此以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也最为盛行。此外,现代科学主义知识观把科学知识的授受作为教育的中心和重点,认为教育应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每门学科知识为目的。科学教育演进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科学知识的授受成为师生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于是,浓缩在书本上的科学知识成为教育不可动摇的主要内容,知识一旦被获得就会受用一生;而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更是成为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
5、后现代知识观引发的教育价值观的新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致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都逐步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引领下建立起了一套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使人们的知识观和真理观进一步得到深化。特别是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下,现代科学主义时期末的知识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就已经开始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已把知识视为一种不断变化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认为研究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于这一系统之中。认为:从知识的产生过程看其具有文化性;从知识的适用程度看其具有境域性;从对知识的需要来看其具有价值性;从知识的存在形态来看其具有构建生成性;从知识的类型来看其更具有多样性。
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引领下,教育价值观逐渐衍生出种种带有鲜明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新主张。
5.1 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受现代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以杜威的实证主义理论为支点,认为:教育就是学习者通过主动的活动去经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即教学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注入,而在于经验的改造。这种教育价值观反对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脱节,冲击了科学主义教育中那种教死知识的纯书本式教学。
5.2 建构主义教育价值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并不是使学习者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的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不断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程序的过程,也就是认识图式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教育不能用知识的机械积累的过程来解释。强调教育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或不仅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在这里知识的意义具有主观性。
5.3 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出现则是对科学主义教学价值观进行反思的一种结果。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客观性的真实体现必然要立足于现实的人文精神。于是提出在教育领域里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开发、积累与授受;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形主义理念为目标;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内容;教学注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移情、体验、理解现实等方式去扩展教育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建构意义世界。
通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价值观与知识观的转变意味着观念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特征:知识观对教育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而教育价值观也对知识观的发展起着明显促进作用,它通过教育实践帮助新知识观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 尚志远.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1999-02
[2] 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李晓峰.浅议知识转型视界中的课程变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3-04
[4] 潘庆玉.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
[5]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数据质量 成熟度 闭环流程
1 背景
数据质量管理是数据管理的重要环节[1]。没有经过质量控制的数据通常是不完整的、质量未知、不容易被采纳利用;如果最终用户利用这些质量未知的数据,就可能影响研究成果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找到一种办法,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数据进行加载、集成和质量校验,使其迅速变为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源,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大问题。拿油井数据来说,如果有一系列便捷的软件工具,帮助管理员对数据质量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和提高,保证油井数据在整个生产周期都是可用状态,将大大提高生产管理和科研工作效率。经过近三十年的历程,数据质量管理研究取得了比较系统的成果[2],无论哪一种成果都离不开数据的标准和数据质量检验的规则。本文描述了一种井数据质量成熟度闭环管理流程的框架,这个框架集成了多个商业软件(EnergyIQ,TGS,Perigon)在石油勘探开发数据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包含企业主数据标准化存储、数据可视化显示、数据、向业务系统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等功能,是一种石油勘探开发数据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2 数据质量成熟度闭环管理流程的概念[3]
数据质量成熟度闭环管理流程定义了从原始数据自动采集、校验到应用于业务工作环境,以及业务研究知识的回存,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环中的不同节点说明了不同时期数据的成熟度。如图1。
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闭环流程中数据处理环节不一样多。但都是要完成从原始数据到业务可用数据,进而变为知识的过程。图1所示的闭环流程主要包含四个阶段。
(1)原始数据加载(As-is):这种状态下,数据不做任何质量控制,直接进入数据库。
(2)信息技术进行质量检查(IT QC):这个阶段通过软件程序进行自动检验和纠正。
(3)地质科学家进行质量检查(Geoscience QC):这个阶段对数据进行处理,满足业务的具体需求。这需要手工干预来完成,如进行测井曲线的拼接或者分段,同时处理数据质量问题。
(4)地质科学家数据分析(Geiscience Analysis):这部分包括研究成果知识的捕获,对数据的修正和补充后回存到主数据库中。
2.1 原始数据加载(As-is)
这是数据管理闭环流程的第一个阶段,多种类型的数据在这个阶段被快速自动化加载到系统中,并被设置为优先访问的数据。
这个阶段的主要挑战是不同来源的数据同时加载到一个数据库中,通常遇到WELL ID不统一的问题,需要一个标准的命名规范,PPDM标准里的井ID结构的建议可以参考。这个阶段的主要校验手段是数据库结构和约束,确保数据类型和数据精度的正确。
2.2 信息技术进行质量检查(IT QC)
信息技术进行质量检查(IT QC)阶段主要是应用必要的数据转换和校验规则,确保数据可以利用。数据转换的例子是测井数据。测井曲线数据初始阶段可能以原始的DLIS格式存放,之后被转换为标准LAS文件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这个阶段,应用“预防性法则”,所有无意义的数据会被截获,留下的值都是合理有价值的。例如,会应用一组规则,确保所有井的深度值都在井的真正深度底界范围内。所有的转换和校验都是自动激活的,这个阶段的数据转换和校验优先于业务。
2.3 地质科学家进行质量检查(Geoscience QC)
在这个阶段的数据质量检查需要更高业务水平的用户参与,有可能会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例如分析分段测井曲线数据,进行拼接形成一个从顶界到底界的完整井筒剖面。这个阶段要应用更加严格的数据规则,有时还需要有经验的数据管理员痛下决心。这个阶段应用的“侦探法则”,需要通过与其它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来判断数据的正确性。例如,地面海拔的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但却与数字高程的值相差甚远。
2.4 地质科学家数据分析(Geiscience Analysis)
在这个阶段,地质科学家利用多个工具对数据进行仔细分析,这个阶段的数据应该有值得信赖的成熟度,再不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数据检查。发现异常值时,需要自问一下这是一个真的错误,还是代表一个物理的异常,通常需要更深的调查才能找到原因。
一旦地质科学家完成了数据分析,或者增加了注解说明,或者更新了数据,这些工作内容要作为知识按照一定工作流程写入到主数据库中。流程要尽可能简单,方便后来人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只要企业在这个区域的勘探开发工作不停止,数据就会被不同的地质科学家用到,不同的理解和注释被标注到数据上,不断被写入主数据库。
3 数据质量成熟度
在数据管理闭环流程里,数据不断被检查和应用的过程中,数据的成熟度是不断提高的,数据会被转换为信息和知识,用户对数据的信任度提高,更多的时间用于技术分析。在数据管理闭环流程中,数据质量成熟度可以用来警示风险。一些企业忽略了IT QC阶段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一些重复工作和损失。
数据管理闭环流程的不断循环,能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例如自动采集的地面海拔的值可以是任何有效数字值,IT QC阶段的“预防性法则”能将此值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Geoscience QC阶段的“侦探法则”可以通过与数字高程对比,进一步缩小错误值的概率。最后通过地质科学家分析阶段的应用,这个数据值会在其他相关信息如测井曲线、邻近井、区域地质数据中得到更进一步的验正。
另一个说明数据质量成熟度不断提高的例子是目标地层的颗粒密度。纯净石英的颗粒密度值为2.65gm/cc,因此一个干净成熟的石英砂石密度为2.65gm/cc。应用了“预防性法则”:加载颗粒密度数据到井数据库时,由于没有其他参考条件,IT QC过程会将颗粒密度值控制在1.9-4.4 gm/cc范围内。而应用“侦探法则”,如果确定是砂岩,数据值会被控制在2.65gm/cc上下10%的浮动范围。有时有效值范围也会扩大,让一些异常值暴露出来,因为这些看起来异常的颗粒密度值可能是正确的,而深度却可能错误地恰好落到白云岩的层位,其颗粒密度在3.1gm/cc。地质家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油藏分析,可能会把有效值范围扩大,以包含任何现场可行的异常值,从而暴露出一个参杂长石的砂岩地层。从一个岩性分析判断的过程,会衍生出一系列地层学结论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勘探开发决策。可见数据质量成熟度的重要性。
4 结语
企业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准确程度[4],数据管理闭环流程是一个不断提高数据质量成熟度的工作理念,对勘探开发研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实现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管采用怎样的数据库架构和数据管理流程,要实现数据质量的不断提高,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数据标准、灵活的数据展示和应用工具,以及数据格式转换和支持专业应用的软件接口。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多学科视角下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9.
[2]宋敏等.国外数据质量管理研究综述.情报杂志,2007,2.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提高对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简介
《同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以出口业务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均有开设,并且本课程也以其特有的外贸特色和较强的实践性深受同学的欢迎。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各种外贸技能同时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与实务操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通行的国际贸易公约和惯例;了解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国际货物运输保险险别的选择及保险费的计算;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构成和计算;货款支付T具的选择和使用;商检、违约与索赔、不可抗力、仲裁等争端及争端处理流程;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并且通过开设的实训课程,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2授课对象情况
高职学生是介于普高和中职生之间,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的参差不齐,给教学1二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成绩好的同学尚能认真学习,遵守纪律,而成绩、纪律均欠佳的同学则无心向学,学习无日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学习的过程中惰性较强,同时,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经贸类的课程,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是一个关系到本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高职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历史沿革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所效仿和采用,并且也使此种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延伸。我国很多高校以及一些教育机构也在广泛采用此种教学方法,通过此种方法的使用使学生真正的实现r“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4.1贴近教学实际,与课程联系紧密
由于案例教学是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采用,因此,学生在刚刚学习完理论教学就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把所学理论用于实践之中,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又可以归纳总结举一反互。
4.2学生课堂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通过案例教学辅以适当的鼓励,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此种教学方法的采用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4.3案例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
由于我们所选取的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国际贸易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了解真实的国际贸易情形,并且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总结前车之鉴为将来从事外贸行业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
4.4通过案例讲解,注重能力本位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外贸行业的基本实务技能和操作,对日后从事外贸行业的相关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把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使专业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又对将来的就业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一举双得。
5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是在我国各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经济学类的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5.1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式教学,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课堂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题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为学生。
5.2通过案例分析法,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将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会相对深刻,理解起来更形象。
5.3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6.1提前进行教学布置和安排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安排和布置,主要考虑的是进行教学中的案例的选择,选择案例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的案例最好要是最新或最近发生的,目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有很多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案例,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当时所采用的国际贸易法规、惯例现在多数已经不再适用了,这样的案例对学生实践所学知识帮助不大,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注意难度,课堂教学受到学时和学生能力的限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基础的中等难度的案例来让学生进行分析,案例选择太简单也不能达到预先的课堂教学效果。案例选择结束以后,将案例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提前拷贝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提前熟悉寨隋,甚至提前进行案例讨论。
6.2提出问题
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案例讨论之前,提出几个有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这种项目导人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兴趣。
6.3学生讨论
这一步骤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也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这一步骤是案例教学的重头戏,具体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可以选择一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典型性发言,然后全体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可以发表新观点,也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观点。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讨论时教师不能单纯的只是“坐山观虎斗”,要不时给予灵活、恰当的引导。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普遍有发言的机会,但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进行。当学生思维有偏差时,教师要引导把握方向,讨论时特别要注意负现象的发生。同样,当学生思维出现停滞时,教师要引导继续深入,当学生观点出现新意时,教师要进一步去发现、总结。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坚持鼓励性原则,除明显的观点错误要及时纠正之外,凡参与讨论的学生各种方式的奖励,凡不同观点,即使是与教师观点不同,也允许充分表达。
6.4教师点评和总结
摘 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研究以成都大学为例,在城市型综合大学的背景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的发展特点,构建了集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创新力素质为一体的五大素质提升体系的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实践探索充分证明了该工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城市型综合大学;大学生发展;素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各级各类人才的“潜在力量”、“补充力量”,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具有长远的意义。我国城市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现状却形成一个矛盾的局面。教育部有关调查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以城市型综合大学为背景,力求探索当代大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的路径,培养符合城市发展的人才模式,促进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共赢。
一、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发展理念
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属的唯一普通本科院校,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力求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紧密;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城市型”理念。城市型大学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某座城市,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紧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大学。这样的大学从高等教育属性、科学研究、学科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类型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应更加贴近所属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城市的需要,服务于城市的成长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综合”理念。城市型综合大学立足于所属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全方位、系统性的动态发展相并轨,满足城市对人才的全面需求,在学科设置上是属于综合型的,具有学科综合性的特征。
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人才”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服务于社会一线的工作者是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培养人才方面,主要以学科基础能力训练为平台,以企事业标准为插件,适时引进行业新标准、新成果,缩短产学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充分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中涌现出许多精英人才,“鸟巢一代”就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的素质和魅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原本单一的思想素质教育显得缺乏实效、缺乏活力,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大学生人格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高等教育过分讲究专业对口、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略、忽视心灵教化、人格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格不健全,或者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进取精神。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程度不够。在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活动中,被调查的大中学校学生自评同时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力”、对新事物想象的“敏感性与流畅性”和“知识基础与信息收集能力”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1.6%;调查中认为大部分老师教学是“灌输式”的大学生达到44.0%。[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EB/OL]. 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19/10196393.html.2004年03月19日.]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比较欠缺,为高校进一步以创新素质教育为先导,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创新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了要求。
(二)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丧失。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所变化。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是以集体主义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奉献多少索取利益。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集体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献身精神有所减弱。
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已经表现出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择业偏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仅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弱视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等不良趋向。人民网-麦可思2010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调查(2010年9月-11月份数据)结果显示,仅有24%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并且被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和工作强度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有直接关系。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随着其收入层次的降低而下降,也会随着其加班时间的增多而下降。[理想与现实:2010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EB/OL].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74.]
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当代大学心理承受能力却较低,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表明有20.2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不适而引起的焦虑,人际关系的不良而引起的苦闷,消费上的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性和恋爱而产生的心理困扰等。
三、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结构体系探析
成都大学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和素质能力的情况为经验依据,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在大学生素质能力上的微观激励机制进行经验性的解析,开展实施了“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该工程是以学生工作委员会和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为支撑,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为保障,旨在培养道德修养高、专业能力强、身心健康、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知识丰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结构体系
“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构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创新力素质五个提升体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能力体系。
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基于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培养理念,立足于城市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就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力素质是现代城市发展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将学生的所有素质集中凝聚在这五大素质提升的培养上,就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学生素质发展的最根本的要求。通过这五大提升体系使得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同时,麦可思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就业的状况与学生素质成明显正相关。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主要也体现在本文提出的五大提升体系和三大能力,这从数据上也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工程体系。
四、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实践成效
成都大学在近三年时间充分围绕城市型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各学院以学科特点为依托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工业制造学院通过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利用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动手能力,塑造科学思维方式,继续打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特色工作品牌。美术学院结合专业实际建立学生文化创意项目孵化区,采用项目化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专业竞赛实训或承接公益项目、商业项目实战,将学生原创的文化创意项目以作品或商品的形式孵化出来与产业相结合。在承担的成都伊藤洋华堂公司自主品牌IYB服装图形创意设计项目中,提交设计方案300余件,通过竞标,已有8套使用方案被确定,现已全部投放市场在商场售卖。各学院的项目和活动各具特色,各有长处,紧密围绕工程的理念,积极进行实践,展示出学院在素质教育上热诚和努力。 (一)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大学是各类人才产生的摇篮,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评估是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评估,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的全面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高等教育应时刻把握思想政治素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方面,成都大学以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为主渠道、以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为引领、以思想网络阵地建设为手段、以党团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一,抓好入学教育。大学新生一年级开设入学教育课程,让新生尽早认识专业方向,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大学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注重社团能力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技能的表达能力。同时善抓分时分众主题教育,以突出教育实效。第三,加强网络教育。利用互联网高效、互动性强,学生参与面广的特点,积极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在学生中努力倡导积极、健康、绿色的网络主流文化;重点加强学生天地网站、学院-班级QQ群思政联动体系的建设,着力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行为规范引导、网络法制教育。第四,实行班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创建先进班集体活动,启动创建先进班集体网上申报工作,建设网络“班级之家”,实现班级事务公开、班级财务公开、班级各项活动展示公开;积极推进班级民主建设,形成班级建设工作可视化、可比化、监督无障碍化。
(二)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人文科学素质作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素养、行为规范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既是人的素质结构的基础,又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最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就是要
把人类特别是本民族积累的价值理念、品格素养、人格情操等精神财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素质教育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科学以人文为本,人文以科学为基础。在人文科学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上,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工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来实现。例如,素质拓展体系的建设,整合、深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出台了《成都大学关于实施素质拓展卡积分的暂行规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和需求,实行学生素质拓展卡,逐步构建多样化、模块化、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并与学生的各级各类评优评奖挂钩,使学生在活动中拓展学习知识的范围,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如通过校园文化平台的建设,举办了学生社团文化节、、“魅力曲艺、悦动青春”中国传统曲艺进校园、《成都大学校歌》《成都大学学子之歌》仪式暨校歌大家唱等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身心健康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表明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魄,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接受一切教育,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身心健康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方面,学校全年开展各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常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运动锻炼热情,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以各类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全国各级大赛为契机,带动全校学生整体运动水平,并积极参与服务社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每年有近6千学生受益,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在危机预防与干预上,一方面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举办新生讲座;一方面协同各学院排查有各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对筛查出有危机倾向的学生逐一面谈,并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干预。
(四)职业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在职业素质提升体系的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将学生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将其学业选择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力。建立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和竞赛活动三级培养体系融入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全校必修课以及《学生领导力》、《创业实务》等全校任选课,自编出版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赢在校园——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通过三大品牌讲座、知名企业进校园、校友讲堂和创业讲堂等举措开展就业和创业意识教育;举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模拟面试比赛等,让学生以赛代练,理论联系实际,有力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指导。
(五) 创新力素质提升体系的实践探索
创新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心理素质、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所具有的开拓性、独创性、新颖性等特点,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创新力素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科技竞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创新力素质提升体系建设方面,学校一直注重学生工作与专业教学、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积极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宽松氛围。建立ECOC创业服务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E即教育,通过构建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C是通过竞赛遴选创业项目;O为通过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推进大学生创业;C指构建创业扶持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学校聘请了50余名成都市青联委员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与地方政府设立的大学创业园联合建立了创业预孵化基地,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创kab创业基础教育选修课,举办创业讲座和创业设计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不断得到增强。3个学生创业团队被评为成都市大学生创业重点项目,IDO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2010创业成都市“创业潜力奖”,豆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西南地区(只有4个团队)参加CCTV《创意中国星》全国总决赛,获得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50万元的投资。全校已经形成了“以课堂教育为基础、课外讲座为补充、就业创业实践为特色、专业教师队伍为保障”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性人力资源,加强大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职责之一,有利于促进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成都大学“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工程的推进工作还将在探索与实践中继续深化,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战略实施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明.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3]刘绍荣.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途径[D].复旦大学,2004.
[4]理想与现实:2010届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分析[EB/OL].mycos.com.cn/NewsShow/select.action?entry=29574.
[5]汪莉.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6]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EB/OL]. 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28/n36419/10196393.html.2004年03月19日.
【关键词】荥阳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郑州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高峰期,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正如火如荼,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各种社会矛盾和管理难题也日益突出,社会治安、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物业服务、供热供水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荥阳市作为离郑州最近的县级市,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对郑州建设国际商都,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荥阳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成效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管理难题,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市民幸福感,荥阳市组织考察组分别赴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考察,在充分吸收其他城市先进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郑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指导帮助下,于2015年4月初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开始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益探索。
荥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从2015年7月初开始试运行。试运行期间,通过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
数字化城管系统利用网格地图技术,在城市管理区域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划分出4017个边界清楚、无缝对接的网格单元,把城市管理对象定位在万米单元网格,通过信息融合和数据挖掘,使城市管理人员与城市管理对象准确定位,实现了小区域模块化管理。由于管理范围的相对缩小和固定,使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能够快速发现、及时处置,形成了市区主要街区全覆盖、工作无死角的良好格局。
(二)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
一是全市48名信息采集员每天14小时在大街小巷不停巡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使用“城管通”采集,即时发送到系统平台。二是由市监督指挥中心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绿化管理等方面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安排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群众通过12319城管热线、微信公众平台和中心网站等渠道反映的问题。三是以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为枢纽,网络终端连接32个部门和单位,实现实时在线派遣,发现问题及时截图立案,派遣到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限时整改。四是以数字化城管问题处理率为基本依据,由软件自动生成数字化城管绩效评价系统数据,使考核考评工作更科学、更客观。
(三)由指令管理向实时管理转变
目前,城管执法车、机械清扫车、洒水车、渣土车都建立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远程控制技术,通过对作业车辆进行GPS定位、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置、运行线路和司机精神面貌等,对车辆作业状态进行有效监管,大大提高了指挥的实时性和调度的准确性。同时,为执法队员配备了执法记录仪,以专线方式接入城管专网。随着车载GPS监控系统与数字城管平台的深度整合,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十乱现象”得到遏制;市区非机动车停放纳入日常化管理轨道,乱停乱放现象有了明显改善;道路保洁推行纵横到边、全日保洁,保证了道路环境整洁;渣土扬尘治理初见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荥阳市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
目前,北京市已经首善尝鲜,设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在整合原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全部职责的基础上,将发改委、商务委、园林局、水务局等多部门的部分职能一并划归市城管委,明确规定新组建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为本市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同时,将供热、燃气、自来水、市政、环卫、绿化等行业的市属国有企业纳入成员单位。荥阳可借鉴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全面整合现有执法资源,赋予市城管局足够的管理和执法职能,使其真正承担起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作用。
(二)制定权责清单,创新工作模式
一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结合郑州市推行的“五单一网”,全面清理调整现有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责,依法建立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责任清单。二是借鉴深圳市“律师驻队”工作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由律师事务所派出专业律师常驻执法队,为执法队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服务。由律师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执法,通过开函催告履行、介入现场处置、罚后答疑说明兼进行法治教育等一系列法律服务活动,使律师在城管与经营户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三)开展业务培训,增强城市管理人员执法能力
一是加强执法人员法律素养的培训。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和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的增强,城管部门要定期开展与业务相关的普法培训,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意识,使执法行为经得起群众的监督和考验。二是加强执法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荥阳的“互联网+城市管理”模式会越来越成熟,需要大量的执法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熟练操作便于城市管理执法的各项电子设备。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大对一线执法人员的信息技术岗前培训。
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税务局联合的《北京市城镇临时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于1989年1月1日起执行,为了更好地贯彻《暂行办法》,对执行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处理意见,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临时工工作不满一个月,其养老基金如何缴纳?
临时工工作满16天不满一个月的,个人及用工单位可按《暂行办法》的规定,按工作期间的实际收入缴纳养老基金,缴费时间按一个月计算。临时工工作时间不满16天的,个人及用工单位不缴纳养老基金,也不计算缴费年限。
二、用工单位缴纳的养老基金及代扣的临时工个人养老基金,可否在用临时工终结时一次缴付?
用工单位使用临时工的时间满16天不满一个月的,可按上述办法缴付。使用临时工的时间超过一个月的必须按月,按照京劳筹发字〔1988〕551号规定的时间缴付养老基金。
三、临时工未达到退休年龄即丧失劳动能力,可否参照劳动保险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提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不能。临时工未达到退休年龄即丧失劳动能力,经街道劳动部门指定医院开据证明以后,可将临时工个人缴纳养老基金的全部,退还给临时工个人,同时收回其养老保险手册。
四、临时工未达到退休年龄死亡时,其本人所交纳的养老基金全部,退还给临时工遗属,并收回其养老保险手册。
五、临时工按规定享受一次性养老补助费的,在领取养老补助费的同时,必须交回养老保险手册。
六、临时工在享受养老保险期间死亡时,遗属在领取丧葬费时,必须交回养老保险手册。
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对城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城市的“面子”和百姓的“肚子”之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当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十分关心国内各种媒体的宣传报导,媒体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报导将影响到执法队员的工作,负面的新闻报道和对有关政策的片面报道,造成队员执法时遭到广大围观群众的质疑,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违章经营者的对抗气焰,严重影响了队员的正常执法。这种现象若得不到改变,有关城市管理法规的宣传就不能深入人心,长期下去必将影响执法队员的执法信心,令执法队员丧失执法热情,从根本上影响队伍的战斗力。
二、如何在严格管理与长效管理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目前,要求城市管理实现杜绝一切违章现象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寻找一个平衡点。前日看到了一则报道,在巴黎、纽约等许多城市的一些重要景点周围和主要街道上,市政当局都会规划出一些露天的摊点让民众申请,允许摊贩设摊经营。这则报道反映出的无非是对小摊小贩管理“疏”的一面,结合我们日常工作中对小贩“堵”的方式,觉得确有借鉴意义。一个美丽的城市,不一定就没有小商小贩,现在中国的就业环境是供大于求,劳动力供需极不平衡。在如此艰难的就业环境中,许多弱势群体除了摆摊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摆摊常常成为他们生存的唯一途径。如果一味地用“堵”的方式,堵住他们的生存方式,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整建立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当然,如果任凭小摊贩无序存在,任其在城市密集的道路上自由发展,也会影响到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对此,建议我们政府在经过科学规划后允许设立一些小摊点,以全新的“堵疏结合”的城市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违章现象,抓住有代表性事例给予从重有效的治理;在日常管理中,应该从数量上向质量上转变,每处理一起违法案件,都要收到一定的震慑效果。
三、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一、城市管理对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城市管理与城市化具有统一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管理则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城市载体功能和运转效益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市民,加强城市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市民生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城市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城市领导者和普通市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城市管理与推进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二者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加强城市管理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环境质量和品牌形象,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应该通过强有力的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就可以增加,城市管理水平也必然会相应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既可使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可提高市民素质,必将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也是生产力。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品位越高、形象越好,整个城市就会升值,就越能够凝聚人心,吸引人气,从而形成招商引资的的凸显效应,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城市管理摆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高度,树立“加强城市管理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加大城市管理的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城市管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城市的薄弱环节日益显露,加强城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追溯历史的渊源,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又对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会要求一种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方法,城市管理正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等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出现,就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产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不仅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重要保障。
二、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我市的城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但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的条块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市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城市管理基础薄弱等,造成我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定位极不相称,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初步的,不系统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一是从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看,城市管理责权不统一,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基层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二是从城市综合监管执法方式上看,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范围和执法权限划分不科学,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往往造成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并存既影响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效果,又削弱了城市管理的权威性。三是从城市管理体制重心下移的实施来看,社区居委会自主功能较弱,城管进社区没有发挥应有成效,社区服务发育不够,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够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城管工作与社区工作在衔接上缺乏规范化制度和稳定机制。
(二)缺乏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我市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固然有城市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机制不健全,全市城市管理没有形成“一盘棋”格局。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联席会议没有形成制度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部门愿意主动牵头负责有交叉职能的工作,创建办工作开展不正常,各部门仍存在难事推着转的现象。城管局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任务层层分解,造成以罚代收、“办假案”等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三)城市管理物质基础薄弱,外部环境、队伍素质尚存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城市管理需要恒定、持久的财力支撑,但有时资金投放未能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致使城市市政、环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综合服务功能不高;城市管理条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效能不高。二是管理难度大,执法环境恶劣。城市管理涉及千家万户,难、热点集中,管理对象多是下岗人员,进城农民等,易得到市民同情。执法管理易引起围观、起哄,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被动和负面影响;有时管理对象暴力抗法,使执法人员的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公安等部门对此只能用调解民事纠纷的方式处理,影响执法权威;不少市民文明程度较低,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三是执法人员素质参质不齐。有些执法人员不能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服务意识淡薄。有的语言、行为不规范,态度蛮横;有的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作风松懈;有的不遵守队容风纪建设规定,损害了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市容秩序管理不规范。占道经营、乱摆摊点,马路市场等影响市容秩序的现象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缺,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疏堵结合没有硬举措,城市“牛皮癣”清理一次又恢复一次;沿街门店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约束措施,店主对门前影响市容环境和秩序的行为熟视无睹,城市管理陷入突击、疲于应付的不良局面。
(五)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应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社区居委会事务繁杂、琐碎,有责任,无权利,未能发挥参与城市管理的应有作用,导致辖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在城市管理体制中,对社区居委会如何更好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未能很好地解决“看的见的管不着”的问题。
(六)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城市管理向思想道德领域和科学文化领域拓展的力度不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许多人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普遍存在。同时,市民对参与城市管理不热心,主动参与城市管理者少,市民整体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三、城市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方法与对策
城市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面对城市间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用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强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有利的切入点是推进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和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周边城市的实践看,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不可能完全解决现有的城市管理矛盾,但可以迅速解决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和依法执法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同样,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能高效地清除管理盲区、盲点,还能有效解决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差造成工作难到位、社会形象差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就要从完善责任机制入手,确保工作责任的落实。淮安市实行保证金制度,规定各区交纳200万元年度保证金,各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交纳2万元和1万元的保证金,年底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决定返还保证金,发放奖金,扣除保证金。使个人业绩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不仅强化了各层面的工作责任,而且“四两拨千斤”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严格依法行政。城市经济要活,但城市管理要严。城市“三分建、七分管”,一层意思是说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明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严管重罚。严格管理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严在制度上。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要能够基本覆盖目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规章制度这个源头上堵塞各责任单位之间管理脱节的漏洞,减少扯皮,做到事有人管、职责明确、权责一致。二要严在落实上。法律法规贵在落实,再好的法规不能落实到位也等于一纸空文。城市管理就是对正常有序行为的服务,对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管理的作用就是遵法、守法、护法,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管理出秩序,管理出成果。要通过严格依法管理,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为城市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要严在监督上。城市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地存在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工作衔接,必须靠强化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切实解决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以罚代管和扯皮推诿的具体实施行为,保证管理的落实力度。
(三)创新管理理念,坚持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相结合,构建和谐城管。积极主动适应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路,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扎扎实实的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一是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转变过去“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收费、处罚就是罚款”等错误理念,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城管工作的根本指针,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民本意识,切实把“刚性管理、柔性执法”等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二是树立和谐城管理念,推进市容责任区制度更好的落实。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是做好市容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要依托树立和谐城管理念,破解城管工作难题,深入推进市容管理责任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队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城市管理的和谐发展。三是大力推行亲民式执法,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实现城管执法与管理相对人权利的相统一、相和谐,是构建和谐城管建设的基础。执法管理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为宗旨,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理念的进一步转变,提高全体城管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创新管理方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是坚持堵疏结合,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全面贯彻堵疏结合科学管理思想,以市民满意为宗旨,使市民在城市管理中得到实惠。坚持“主干道严管、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排出一些路段作为疏导地点,实行规范管理,提高市民满意度。二是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社区,在社区设立城管服务站。利用社区这一社情民意的交流中心,及时掌握辖区内发生的各类事项并妥善予以处理,有效降低执法难度,提高执法效能。三是大力推行“廉勤告知”制度。要求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向管理对象发放“廉勤告知”卡,如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有吃拿卡要行为,可举报投诉,时刻接受社区居民、单位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