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灾害防治范文

灾害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灾害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灾害防治

第1篇:灾害防治范文

一、*年地质灾害概况

*年,我乡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涉及5个村,涉及人口160户627人,危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案外时有零星滑坡。

二、*年防治方案落实情况和*年灾害

*年汛期来临前,乡政府下发了《防治方案》,并与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建立了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落实措施,并对各村进行了巡查、督促、检查。全乡地质灾害隐患点7处都建立了群防点,落实监测责任人,疏散责任人共14人,下发了防灾避险明白卡,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动员了4户受威胁群众撤离险区,重建家园。

去年,我乡地质灾害工作存在的不足是受威胁农户搬迁工作缓慢,政府无资金援助。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我乡灾害以中型滑坡为主,*年隐患点7处,辖5个村,危及民房160户,农田210亩。

1、大神山坎下崩塌(青山村5社)1户;

2、吴家沟崩塌(互助村3社)4户;

3、望牛石坎下滑坡(互助村4社)2户;

4、南阳碥滑坡(天鹅村1社)138户;

5、堰塘湾滑坡(灯塔村3社)9户;

6、薛家沟滑坡(灯塔村5社)16户;

7、丁家坝滑坡(凉丰村6、7、8社)农作物。

灾害发生时间:5?D10月汛期。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可能造成房屋被毁、农田变形、耕地受损、水渠冲断等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点村、社组织抢险小分队排查险情,做好了一切防治工作。

三、*年防治方案

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本着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村、社、农户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防治地质灾害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乡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提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宣传的高度来抓,成立了以副乡长肖中印为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乡党政办公室,电话。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层层落实责任,专人负责。各村主任要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指导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2、加大宣传,群测群防

各村要广泛宣传和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利用广播、电视和各种会议宣传地质灾害发生时间,诱发因素等,增强村、社干部和农户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位于灾害点的村和农户,要建立日常观测制度,搞好登记,将明白卡发到社、农户。对可能发生灾害危险点的村社,必须落实专人观测,做好预报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躲避措施,对疏散路线、时间、疏散安置地、预警方式进行周密安排,确保灾情发生时不造成人员伤亡,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按照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的原则。各村社要加大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观测、监测、预防、预报知识和避让措施。按照“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把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村及村民。

第2篇:灾害防治范文

如何有效地预防、最大限度地消除地灾隐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建网络、强预警、重防治,充分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的职能,开展了一系列实打实的工作,在“预防、应急、治理”3个环节奏响地质灾害防治“三部曲”。

预防:简易评估,搬迁避让

在株洲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中,切坡建房已成为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村民无疑要为这一巨大的损失“买单”。

眼睁睁地看着村民辛苦一辈子的成果毁于一旦,甚至无家可归,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备感焦急。为此,他们有了一个让村民能够“花小钱,办大事”想法,并于2013年在芦淞区、炎陵县试点,免费为村民开展建房简易地灾评估。

自己新房子就要建好了,家住芦淞区五里墩乡新庄村的易英明高兴的同时也多了份踏实,他不用再担心滑坡会对房子造成危害。

2013年7月,易英明选址建房,地质灾害专家对其选址进行了踏勘,结果发现易的新房选址距离边坡太近,而且坡度较陡。

于是,专家建议易英亮放坡时,不能从上往下一刀切,而是要逐级放坡,并在山顶挖排水沟,对坡脚进行支护建挡护墙;同时,将选址往外移至安全距离。最终,易英亮按照专家的建议建采取了措施。“虽然前期投入大点,但以后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值得。”易英亮说。

据悉,以炎陵县为例,全县已查明的167处重大地灾隐患点中,就有35处是由于切坡建房和选址不当造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介绍,村民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性大,点多面广,且治理难,因此,开展村民建房简易评估非常必要。

2013年的试点工作,共审批村民建房285户,其中采取简易评估的37户,经专家现场踏勘、不适宜建房需另行选址的2户,另有3户专家提出了防治指导意见,有2户按专家意见采取了防治措施,保障了5户27人生命安全,避免约30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国土资源部门还开展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

2011年至今,株洲市对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水东村、船形乡新生村共70户地灾隐患实施避险搬迁,对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共55户整体搬迁。

该项工作避免村民经济损失,投资效益比在1∶1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维持了现有的生态平衡,节约集约了土地,改变了农村居住村容村貌,改善了居住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产生活设施。

同时,这项工作也切实消除了受灾害威胁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了受灾害威胁周边群众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居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全面摸清株洲市地灾实情,国土资源部门计划投入资金800万元,开展1∶50000地质灾害祥查。目前,茶陵县、炎陵县已完成,预计该项工作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

应急:群测群防,预案周全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做好应急处理。

2013年4月,因连续降雨,株洲市石峰区石峰头社区石峰头一村4、6栋房屋后出现滑坡。

该滑坡造成安全隐患重大。4、6栋有居民72户,居民约300人。滑坡前缘距4、6栋北墙约3米,且滑坡体坡脚处有煤气管道通过。若滑动面受雨水浸泡,滑坡体随时可能下滑,将造成煤气管道破裂引起煤气泄漏和爆炸,同时,山体滑坡有可能冲垮4、6栋房屋。

滑坡发生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专家现场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制定应急预案。从自有资金中拨出10万元用于应急处置,向居民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在滑坡坡脚堆放沙袋防止滑坡继续下滑,立警示牌和警戒线等,并迅速进行治理。

近年,株洲市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制定了应急预案,而且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制度。

据介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已相应设立了地环科(股)和地质环境监测站,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均组建了应急队伍。建成了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人员达到500多人,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

还成立了由省、市、县三级100多名专家组成的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构建了组织指挥、群防群测、技术支持三方稳固的组织支撑体系,确保了“隐患早知道、险情早发现、灾害早预防、应急早准备”。

特别是在2013年汛期,市国土资源局形成了排查、巡查、复查常态化,汛期24小时值班,同时会同市气象局地灾气象预警会商报告9期,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治理:拯救空灵寺,保护炎帝陵

地质灾害治理,拯救了千年古刹空灵寺。

空灵寺位于天元区雷打石镇,地处湘江之滨,空灵岸陡壁下,依崖而建,故名空灵寺。古有“观音射箭镇九狮”的传说,故此寺亦称观音岩。空灵寺历经千载,堪称千年古刹。

空灵寺所伴的陡崖,为白垩系砂砾岩,砂砾岩为泥质胶结,抗风化能力弱,经历千年风雨沧桑和风化,岩体裂缝逐渐加大,随时可能造成危岩崩塌等灾害;加上寺内道路修建、寺外挖石填坝等活动,增加了大量人工裂隙和危岩体,随即构成一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空灵寺崩塌群体。

该隐患点直接威胁的房屋有3栋,价值4500万元以上,并直接威胁寺内人员、香客、游客的生命安全;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进行彻底的治理防护,已经刻不容缓。

2012年空灵寺塌群治理工程启动,总投资742万元。克服重重困难,今年该工程全部完工,彻底根治了寺庙内危岩崩塌的问题,确保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及游人生命财产安全,对寺庙宗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条件,对保护名胜古迹和发展名胜旅游作出了贡献。

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保护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水东村和炎陵村48栋居民房屋、市学生实践教育学校的财产、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工程完工已两年,运行良好,使日均1500余游客及陵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免受威胁,学生能正常教学,居民能安居乐业,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利于社会稳定,社会效益巨大。

第3篇:灾害防治范文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主要隐患分布

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凫城乡、北庄镇、徐庄镇等低山丘陵,其山体特征多以“崮”形山体为主,“崮”顶为厚层坚硬的寒武系崮山组、徐庄组灰岩,岩体坡角陡立,垂直裂隙、节理发育。底部为较松软的泥岩、泥质页岩。这种山体形态和结构,若汛期长时间经雨水冲刷、侵蚀,上部坚硬岩层(灰岩)与下部松软岩层(泥岩)分离易产生滑坡。“崮”形山顶灰岩边缘经过风化作用长时间受雨水侵蚀,现已形成垂直切割较深的张性裂隙,有的逐渐发展成为连续贯通的分离面,在重力作用下,极易造成危岩体失稳脱离母体产生崩塌,经调查分析:我区以下5处不稳定山体,汛期若遇强降雨,存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必须重点防范。

1、徐庄镇南山湾村土山滑坡;

2、北庄镇熊耳山崩塌;

3、凫城乡付庄村北山崩塌;

4、桑村镇玉子山村官山崩塌;

5、枣庄市熊耳山矿业公司半湖铁矿采矿坑滑塌。

二、地质灾害的防范重点及防治措施

(一)重点防范期

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根据枣庄市气象局天气预报,今年汛期开始于6月中下旬,结束于8月底到9月初,预计6—9月全市降雨量约在470毫米—570毫米,较上年偏多,预计将有2个左右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我市。各乡镇(街道)政府、各相关部门、受威胁单位群众要加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工作。

(二)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

1、徐庄镇土山滑坡

该处位于白土公路东侧、南山湾村西,山体岩性为灰岩、页岩及风化残积物,体积约10万m3,若残积物中水分饱和或含量过大,造成结构蔬松,极易出现滑坡,此前滑坡曾毁树200余棵、拖拉机1台。一旦发生滑坡将阻断公路、堵塞河道,对过往车辆和下游800村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防治措施:(1)加强防灾避险宣传教育、树立警示牌、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2)关注天气预报,加强险情监测、预警。(3)落实值班制度、巡查制度。

2、凫城乡付庄村北山崩塌

该处山体“崮”形顶部灰岩裂隙发育、岩石陡立,下部山坡坡度为40°,距山顶250米山坡下居住着36户118位村民。1998年5月22日曾发生崩塌,崩落岩石20余吨,毁树40余棵,砸坏村民1蓄水池,未造成人员伤亡。如发生风雨天气,崩塌可能再次发生,对村民生命财产构成一定威胁。防治措施:(1)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增强群测群防意识;(2)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乡、村落实值班制度,加强监测和预警;(3)设立警示牌,尽快构筑防护墙,搬迁高危住房,采取避让措施。

3、熊耳山矿业公司半湖铁矿采矿坑滑塌

熊耳山矿业公司半湖铁矿,近年来开发强度异常剧烈,目前已形成较多垂直切割较深的狭长采坑。这些陡斜、松软破碎的坑壁经雨水浸泡冲刷等因素,极易滑塌,对坑内工作人员,设备将构成威胁。应采取的防治措施:(1)铁矿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按开采设计和规程组织生产;(2)加强防治避险宣传,树立警示牌,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3)关注天气预报,加强险情监测、预警,落实值班制度、巡查制度;(4)对采完矿坑抓紧回填、平整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区安全局、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公路局、环保局和各乡镇政府及山城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具体负责全区地质灾害的勘查、调查、检查和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层层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落实的监督检查。

(二)加强汛前调查,做好防灾明白卡发放。

汛期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易发期。各乡镇(街道)要在汛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摸清辖区内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的易发区、危险点情况,编制防灾方案。各乡镇(街道)国土资源所在汛期来临前,要切实做好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的填制工作。“工作明白卡”做到一点一卡,“避险明白卡”做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每户一卡。

第4篇:灾害防治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在全面查明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级以上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于*年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也应尽快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必须编制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在开展农业、林业开发利用时也应重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生产安全。

(二)落实预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印发〈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73号)要求,突出汛期和重点防治区两个重点,积极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两级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信息化、传输网络化、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科学化和地质灾害信息服务社会化的进度,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及网络体系,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畅通。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落实监测责任制和预防措施,切实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三)消除隐患,加快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是避免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的有效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治理经费大于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实行选址搬迁避让。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集中、搬迁难度大的隐患点和危险点,要尽快进行勘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监督,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监管。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新村建设选址等,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建设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工程建设项目造成的地质灾害,减少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加强研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战略。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地质勘查单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工艺等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与探索,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预报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对典型地质灾害灾种和重灾区的调查研究,建立若干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示范县,为全面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供经验。

(六)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灾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实现监管方式从事后追究为主到事前监督为主的转变。各级国土资源、建设、水利、民政、*、交通、农业、林业、经贸、卫生、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违反规定或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不落实,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责任。

(二)完善机制,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发〔*〕4号文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37号)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有效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承担起日常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专家库,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也应组建相应的专家库,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障。

第5篇:灾害防治范文

通过学校、人口聚集点、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矿山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突发地质灾害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5月18日—20日配合县防震减灾局组织了全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了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通过集中宣传教育,使受威胁群众明白了所处位置地质灾害类型、预警信号、撤离路线、临时安置场所等内容,做到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辖区管理,确保责任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了辖区负责制,与乡镇所签订了《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政府与县政府签订《县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各乡镇、在建工程、矿山企业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扎实推进我县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情况

今年汛前、汛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三次,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7处(滑坡218处,崩塌19处)。其中年至年7月以前的老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滑坡164处,崩塌13处),已纳入动态调整项目,其中85处隐患点已纳入避让搬迁,42处隐患点已纳入应急排危工程治理,其余50处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年8月年至年3月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滑坡37处,崩塌4处);7月以来,我县连降暴雨,排查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19处(滑坡17处,崩塌2处)。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建立了监测防治档案,特别是对威胁人数较多、险情较大的灾害点纳入县级重点监测。对每个隐患点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设立地灾警示标志和警示线。7月7日上午县局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传达落实省“7.4”视频会议及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国土所干部协同乡镇人民政府对全县地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将在建工程和矿山企业(重点为砖厂)一并纳入排查范围。向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发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图片,对在建项目、矿山企业的地灾害隐患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并制定《突发地灾害隐患应急避险预案》。

四、加强监测,扎实开展灾害预警工作

每一个隐患点至少落实一名监测人员,并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人和重点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每遇灾害性天气,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到监测人员和群众中,今年共预警信息3000余条。

五、建立台账,加大治理工程项目和搬迁工程推进力度

为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防灾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三本台账,定制张挂《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管理体系图》和《县南、中、北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服务采购已挂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共计42个,其中竞争性谈判20个,固定单价比选22个,已经进入招标程序。积极与乡镇政府及相关单位沟通,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县乡基础建设相结合,实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8月底竣工;已将石龙乡政府后办公楼滑坡等三处列入治理项目。

根据江府办[]27号文件下达的避险搬迁任务,已将29个乡镇85个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324户群众纳入了避让搬迁,现已完成263户。地质灾害搬迁工程严格按照灾后重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协同乡镇干部联系搬迁农户,协调解决其搬迁困难。建立了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确保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规范高效推进。

六、建立规范值班制度,加强值班监管

为全面了解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我局制定了详细的汛期值班制。要求值班人员每天按值班抽查制度抽查一定数量的隐患点,即平时,抽查不少于10%(2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中雨时,抽查不少于20%(4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大雨时,抽查不少于50%(10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暴雨及以上时,抽查100%,详细了解各隐患点监测人员的到位情况、隐患点变化情况及巡查记录落实情况等。对发现监测人员未到位、电话不畅通的,查明原因并要求其整改;对发现隐患点险情发生变化的,迅速赶往现场查看,了解具体情况并联系地灾专家现场勘查,提出新的防治建议措施。

第6篇:灾害防治范文

二、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资料、组织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认灾、报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广大群众要自觉增强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提高其抗灾自救能力。

三、健全村、组和监测责任人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四、设立监测点。落实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明确监测责任人,做好对地质灾害点的常年监测,加强对监测点的动态监测和检查,做好监测记录。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五、组织力量开展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初步调查,摸清地质灾害种类、规模、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六、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落实到每个监测人员或监测责任人,将《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明白卡》发到每户农户或个人。明确统一地质灾害报警信号;以锣、哨声等其他有效信号为报警避险信号。明确安全疏散路线和地点。

七、组织群众主动避让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已有险情征兆的地质灾害点,要动员受威胁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区域;一时难以搬迁的,要落实专人实施24小时不间断观察、记录和监测。做好应急转移人员和财产的准备,在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划出危险区域,拉上警戒线,并加强监测。

八、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应当立即向乡人民政府报告。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第7篇:灾害防治范文

一、地震对档案造成的危害

(一)对档案室的破坏

此次地震中,档案室所在建筑物受强烈地震影响,晃动剧烈,建筑墙体开裂,门窗变形,需加固后使用。而档案室内300节档案柜也大多倾斜、倒塌,设施、设备被毁坏。

(二)对档案的破坏

地震中,大量纸质档案从柜架上散落,造成档案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损毁,损毁最大的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实物档案。

(三)对档案设备的破坏

1.对档案柜的破坏。单位档案室300个档案柜大多倒塌或倾斜,发生变形、断裂,受损267个,无法正常开启、运用31个。

2.档案室电器设备的损坏

档案室库房空调共计4台,除湿机共计2台,复印机1台,在地震中损坏空调1台,复印机1台。

此外,在地震中供电系统往往会遭到破坏,发生短路,很可能导致火灾。档案室内本身就有易燃物品,所以还可能因为火灾造成档案和建筑被焚毁。

二、受损档案的抢救

(一)影响抢救档案的主要因素

影响抢救档案的主要因素是余震衍生的次灾害。次灾害对及时抢救档案会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地震后,灾区余震不断,几天内共发生余震几千次。为了保证人员安全,笔者单位对地震中受损的建筑物实行了封闭。

影响抢救档案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恶劣的气候。震后灾区阴雨不断,阴湿及雨水对抢救档案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档案受损及抢救

1.雨水对档案的损坏。个别档案在地震中遭受水浸,包括纸质档案及光盘、胶片、磁盘。

2.霉菌对档案的损坏。部分档案受连续阴湿的天气影响引起生霉。

3.档案的损毁。因受地震影响,部分档案柜歪斜、倾倒,造成部分实体档案、光盘和胶片档案损毁。

(三)对受损档案采取的抢救措施

1.对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

消毒杀菌处理。重新进入档案室后,工作人员在档案室进行了消毒杀菌处理,喷洒了消毒杀菌药物。

隔离。工作人员在此次地震后抢救档案中,共对27份档案进行了隔离去除菌丝体。

去污。由于部分倒地档案露出档案袋,受到泥土、灰尘或者泥沙、泥浆等的污染,所以根据档案受污情况进行了去污处理。共对121份档案进行了去污处理,包括除尘、去污、水洗处理等。

减湿干燥。在密闭的房间中,首先用吸水纸、海绵将水浸档案的明水慢慢去除,展平放置后开启去湿机除湿,促使档案纸张中的水分迅速蒸发;最后对纸张进行压平处理,将档案存放于临时库房,使用空调、去湿机严格控制温湿度。

2.对霉菌的处理

(1)冷冻处理。采取冷冻处理可以有效避免霉变现象。

(2)检查霉菌。检查纸张上有无明显绒毛状菌丝体,并采取隔离措施。

3.对受污胶片、实体档案的处理

(1)胶片档案去尘方法。用羊毫或其软笔扫下胶片上的尘土,用棉花球蘸酒精轻擦,最后用流动清水将胶片冲洗干净后再晾干。

(2)去污方法。根据受损档案材质特点、字迹的溶解性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使用机械法和溶剂去除档案表面的污斑,使用氧化法去除颜色斑。

二、档案地震灾害的预防

1.档案室按照抗震烈度设计修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四川是地震频发地区,档案室所在建筑物修建于1991年,按照《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定的基本烈度和《规范》中的技术要求,按照7 级抗震设防烈度修建,因此此次地震尽管强度大,建筑物没有出现大的坍塌。

2.保证档案室建筑质量

档案室所在建筑修建于1991年,但是用材、施工工艺好,但因是办公楼设计,档案室窗外没有设计防水设备,导致雨水从窗户外直接飘入房间,浸湿了个别档案。

震后,笔者所在单位接受了市政府统一对受损建筑物进行的安全评估,并按安全评估结果对库房比照《规范》和政府要求进行了改造、加固,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3.加强档案管理,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为了减轻地震灾害,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方针,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1)制定档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档案防灾减灾应急办公室,制定常规的检查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推进各项预防措施的落实。

(2)档案室建造符合安全要求。档案室一般要独立一层,有符合档案安全条件的库房。为避免地震危害,档案应尽量避免保存在顶层。

4.做好档案室水灾、火灾预防

(1)预防水灾。为了防止库房被水淹没,档案室应该选择较高楼层;为了防止档案潮湿受损,档案室应保证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为了避免爆管、漏水等事故发生,库房内不设置除消防以外的给水点,给、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库区。四川属于湿度大的省份,为了避免档案受潮,库内存放档案最低处离地面的高度不能少于15厘米。

(2)预防火灾。火灾对于档案室档案属于灭顶灾害,预防火灾火险要以预防为主。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规定对档案室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降温设备,确保档案的安全;还必须对库房的结构、门、室内电器、设备和消防措施进行严格的防火配置。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消防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防火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对电路及电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维护。

5、电子档案采用备份措施

为了保护重要档案的安全,避开同一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一般要采取备份措施,常见的措施是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等。电子档案的主要保存方式是存储于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中,这些介质比较脆弱,一旦遭受意外损害,介质容易被损坏甚至折断,存储的信息会丢失或损坏。制定备份方案时,必须考虑重要档案备份的内容、方式、介质,备份存放的位置,备份过程的具体执行人、数据恢复的方案等因素。

地震会给档案造成严重的危害。为切实做好档案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应该制定相关档案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保证档案室建筑质量,保证档案室材质、设施设备的安全,做好火灾、水灾的预防,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防灾宣传与教育,科学防控,责任落实,使防灾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灾后进行科学、正确的抢救,尽最大可能保证档案的安全。(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电业局)

参考文献:

[1]冯子直.档案保护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2]荆秀昆,方志华,陶琴.档案馆地震灾害及预防对策[J].中国档案.2006(07)

[3]刘秀娥.图书馆防灾与危机管理[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4]周耀林.档案文学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张艳欣,卞昭玲.从汶川地震谈档案馆突发性灾害的预防[J].兰台世界,2008(22)

[6]马淑桂,陶琴.档案馆灾害防治策略-以汶川地震灾区档案抢救为例[C].海峡两岸档案暨缩微学术交流会议材料,2009

第8篇:灾害防治范文

关键字:石拱桥 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7文献标识码: A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桥梁维修、养护、加固的技术己成为交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由西方24个发达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81 年召开“关于道路桥梁维修管理国际会议”,很多国家对现有桥梁的安全性评价、检查及维修加固等方面提出众多有价值的论文。1980年在巴黎和布鲁塞尔,1982年在华盛顿,都曾召开关于旧桥问题的国际专题讨论会[1]。然而,就石拱桥加固增强理论而言,国内外就此展开的理论研究很少,极少见诸于报告和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旧桥加固改造技术的研究试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交通部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下达了一系列有关旧桥检测、承载力评定及加固技术的科研课题,举办了多次桥梁维修、养护、加固、改造技术的学术会议,在公路梁桥和拱桥等旧桥承载力的加固改造技术和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有不少旧桥改造、加固的成功范例。近年来,由于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的加固维修技术,大大提高了旧桥的承载力和通行的可靠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健宇在《石拱桥损伤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技术研究》文中分析了石拱桥的常见损伤病害产生的原因,包括对主拱圈开裂,桥面破损,防水层破坏或失效和桥墩台基础破坏病害的分析。提出了针对病害的防治加固措施,包括锚喷加固技术,粘贴钢板加固技术,调整荷载压力线加固技术,粘贴高强纤维加固技术,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技术,下部结构维修加固方法[2]。

颜向群在《石拱桥常见病害与预防措施》文中认为,石拱桥的病害分为以下四类,主拱圈开裂,腹拱圈开裂,桥面破损,防水层破坏或失效。通过合理确定拱轴系数、重视拱上建筑联合作用, 应用平面杆件系统程序或有限元程序对桥跨做整体内力分析和注重墩台位移与连拱计算来做到主拱圈与拱上建筑高度统一。通过优化材料,优化拱上结构,采用刚性填料,改善防水措施,和合理布置坡、弯石拱桥达到优化构造,消除质量隐患。通过合理设置预拱度,精心设计加载程序与卸载程序和完善施工工艺等措施来确保施工的质量[7]。

二、石拱桥病害防治加固措施

根据国内外在石拱桥病害防治的措施的研究,可以将石拱桥的病害防治加固措施分成两大类,上部结构的防治加固措施和下部结构的防治加固措施。

2.1 上部结构的防治加固措施

2.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采用钢筋混凝土复合主拱圈,增大拱圈截面以加固石拱桥承力结构。这种方法主要针对主拱圈发生拱轴线变形、主拱圈开裂等病害而引起整个结构承载力不足或构件局部功能失效而提出的一种方法。该加固技术通过在原主拱圈拱腹和两侧或拱顶增设一层钢筋混凝土加固层,使之形成复合主拱圈,通过复合主拱圈的协调变形、新旧拱圈共同承担荷载,达到增大主拱圈刚度、强度,提高桥梁承载力的目的。

2.1.2 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法

通过沿主拱圈环向周边增设一层钢筋混凝土套箍,形成复合拱圈,用复合拱圈协调变形,共同承担荷载的原理,达到增大主拱圈刚度、强度从而提高桥梁的承载力。

2.1.3 锚喷混凝土加固法

喷射混凝土有干式和湿式两种方式。干式喷射混凝土的运输、加水拌和、振捣,均是利用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通过喷射机使混凝土以连续高速喷向受喷面,并和受喷面形成整体。湿式喷射混凝土所采用的喷射机允许混合料在进入喷射机前或在喷射机中加入足够的水,进行搅拌和均匀,然后再通过送料软管输至喷嘴,喷射到受喷面上。

2.1.4 塞缝灌浆法

塞缝灌浆是把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水泥砂浆、环氧树脂砂浆,通过喷浆机按一定压力灌入结构物缝隙内,起到填塞裂缝并提高结构整体强度的作用。裂缝在桥梁病害中较为普遍,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结构物一旦出现裂缝,其受力截面发生应力重分布,受力有效截面变小,结构应力增大,承载能力降低。塞缝灌浆是用胶结材料把结构的裂缝填满,使力的作用、传递尽可能恢复到原状态。灌浆分为水泥浆、水泥砂浆、环氧树脂浆、环氧树脂砂浆等,具体采用哪一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水泥砂浆用于石砌墩、台和拱圈裂缝,由裂缝的大小来决定灌浆中是否掺砂,采用水泥砂浆造价低、效果好。环氧树脂浆一般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因为钢筋混凝土构件产生的裂缝较小,易灌满,粘结性好。环氧树脂砂浆多用于桥面裂缝。

2.2 下部结构的防治加固措施

2.2.1 高压旋喷桩加固法

高压旋喷桩法是用水泥浆靠高压液流的冲击力破碎土层并与土体混合构成新的固体,通过物理化学反应,使土体整体强度提高,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变形,增加应力扩散,达到加固下部的目的。经过处理的土体压缩性明显减小,抗侧向变形能力有所提高。此方法适用于地基补强,既不损坏结构物的上部结构,又不影响桥梁的正常运营。

2.2.2 扩大基础加固法

该方法通过扩大桥梁基础的承压面积,以恢复和提高基础承受荷载后的承载能力。通常在刚性实体基础周围加石砌圬工或混凝土,以增加基础的面积,在新旧基础间增设锚固钢筋,使新旧基础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共同承担荷载。

2.2.3 增补桩基法

在标准基础的周围补加钻孔桩或打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并扩大承台,以此提高基础承受活载后的承载力,增加基础稳定性。此方法适用于桩基或钻孔灌注桩。

2.2.4 桥台倾斜位移的治理

对于单孔小跨径桥台,可在两个桥台增设水平支撑梁,如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支撑梁。为防止因桥台台背土压力太大引起的桥台倾斜,可再增设一道挡墙,以增强挡土能力。对于填土较高而受到较大土压力作用可采取更换台背填土,改善台背填料或者采用旋喷法、水泥桩进行治理。

三、展望

石拱桥病害种类较多,且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对于石拱桥病害的防治措施的选择,应该调查和掌握桥梁的基础资料和实际情况,对全桥病害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正确判断桥梁状态,在确定实际加固整治方案时,应该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加固措施,不能机械照搬照用单一治理方法应真正做到方案择优、综合治理、修饰美化,达到加固补强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进行,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对于石拱桥病害加固技术的措施也会不断的更新,未来石拱桥病害防治加固措施应该是更注重环保和经济两方面。

参考文献

[1]杨汉文,刘刚新.公路砖石拱桥加固原理及实效分析[J].交通科技.2005(5) .81-82.

[2]刘健宇.石拱桥损伤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08,34(28):304-306.

[3]邢明峰.石拱桥病害调查与加固方案设计[J].养护工程,2010(1):38-42.

第9篇:灾害防治范文

1.1自然因素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①地形地貌。某些山区河谷间差异较大,地势陡峭、地壳不稳定等,容易诱发地质灾害。②水文气候。某些地区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冬季阴雨绵绵。③地质环境。某些山区呈断裂发育,多褶皱,岩体破裂,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④山区地震。随着地震的发生,从而造成多种自然灾害的隐患,且发生较为频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区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区域。

1.2人为因素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地质灾害监测1)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因此,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2)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最后采取辅的决策,提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

2.2地质灾害预防1)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促进形成,所以,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2)做好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的灾害情况进行防治途径的确定,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挡、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3)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4)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还可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3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加固病险水库,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加强应急救援工作①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②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