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消费市场的全球化和畜产品销售的国际化以及广大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意识的迅速提高,对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1我省畜产品产销及质量安全现状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2001年畜禽肉类总产量307万/t,蛋类113万/t,奶6万/t,蜂蜜1.4万/t,分别位居全国第8、第6、第27、第5位。据统计,2001年我省消费肉类124.59万/t,占总产量的40.58%,蛋类及制品47.66万/t,占总产量的42.18%,其余外销。从市场分部情况看,省内市场肉鸡、禽蛋、牛奶进大于出,合肥鸡蛋70%来自山东、江苏;牛奶主要是光明、伊利、蒙牛、妙士、天香等品牌。国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外销肉类为182.41万/t,占全省肉类年总产量的59.42%。销往外省的猪牛羊肉(以活畜为主)主要市场是上海(从我省调入生猪266495头)、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外销蛋类65.34万/t,占总产量的57.82%。国际市场占有情况:2001年出猪5024头,出口鲜、冻猪肉917t,冻鸡4094t,猪肉罐头259t,天然蜂蜜14686t。其中,蜂蜜出口位居全国第1。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良好。到目前为止,没有因为畜产品质量问题致使消费者出现食物中毒。但也存在不少隐患。2001年,通过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等检疫手段检出并剔除病畜30878头,病禽138319只,检出并剔除不合格畜产品2257.61t。究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环节:一是畜禽饲养者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配比不科学,导致有害重金属元素、有害非金属元素、激素类、抗生素类以及违禁药品在畜产品中蓄积。二是畜、禽、蜜蜂感染疾病后,导致畜产品和蜂蜜中微生物及其毒素含量超标,或是饲养者用药不当导致药品在畜产品和蜂蜜中蓄积。三是环境或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蓄积。产后加工、运输、包装或保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有害甚至有毒物质污染畜产品或畜产品腐败变质。
2我省畜产品检测与监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抓畜禽的防疫密度;抓屠宰厂(场)和市场的检疫工作;抓畜禽的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生猪实行定点屠宰;卫生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猪肉就“瘦肉精”含量进行抽检;省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的部分畜产品也进行抽检;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对出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这些,为我省进一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1)疫病发生频繁。2001年,我省畜禽饲养量为540825.71万头(只),畜禽出栏量为54054.49万头(只),感染各种传染病畜禽数为296万头(只),死亡89.43万头(只)。(2)安检和监管难度大。我省规模养殖比例小,标准化生产加工的企业更少。80%为农户分散养殖或经营。过度分散且不标准的生产经营方式,给疫病防治、规范化管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3)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有如下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以及“通知”等直接或间接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商品检验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准许使用品种目录》、《畜产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关于加强农药、兽药管理的通知》、《官方取样程序》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省甚至我国没有出台一部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就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美国肉禽屠宰加工厂(场)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等。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执法管理主体非常明确,特别注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以提高本国畜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健康。②地方标准体系不完善。目前,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有1400多项,我国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的检测项目现有920项,我省畜产品安全及其相关检测项目仅有121个。其中,很多单项标准与国家及国际通行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动物内脏中的各项检测标准基本没有。③基本没有建立检测体系。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并通过该体系进行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的监督和检测。美国畜产品检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管理上权力的完全分离和技术的高度科学化。同时,对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新西兰具有国家实验室的商业运作的实验室,具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严格的环保控制体系、完善的检测手段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所有从业人员均需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方可从事食品的化学、微生物、农药和兽药等共300余项的检测工作。实验室及客户终端之间全部实现联网,可随时对农场、屠宰加工厂、商场等进行质量监控。继农业部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之后,江苏、山东、湖北三省也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目前,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还正在组建当中。(4)管理体制不顺。主要发达国家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尽管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组织机构非常健全。但我省乃至我国畜产品管理主体不明确,组织机构也不健全。(5)消费者关于畜产品安全的常识不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劣质畜产品辨别力不够强。
3加强我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3.1加快立法,完善法规建议在国家出台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前,制定《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试行条例》,使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工作有率可循,有法可依。
3.2建全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养殖行为建议结合我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目前执行标准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实地环境状况,参照《安徽省地方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及有关国际标准,以省农委为主体,制定(1)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低于国际标准,高于或与国家标准一致。凡不符合这一标准的畜产品一律不准在省内市场销售;(2)非强制执行的标准体系,它与国际标准一致,由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自愿采用。
3.3建立基地,抓点示范以当前的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抓规模养殖的标准化生产。加入WTO后,我省畜产品要想走出去,必须经得起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如果生产加工企业仍按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和加工,我省的畜产品就很难在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市场上立足,更难跨越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而,从长远利益来看,我省应尽早尽快大力推广、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并按《HACCP体系准则》规范其生产经营。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按《HCACP体系准则》科学地建立若干标准化生产点和标准化畜产品销售点,从保障健康的角度引导消费趋势,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动我省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3.4强化检测,形成网络建议尽快建成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其主要职能是:(1)负责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技术要求高、时间长、难度大的检测项目;(2)负责对全省畜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的普检、统检和抽检工作;(3)负责省内外销畜产品或外省销入我省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4)省内外畜产品在我省消费市场销售过程中,因质量问题产生纠纷时,负责出具有法律效应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5)负责对市、县(区)级检测机构、检测点以及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从事质检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6)定期向市、县(区)级检测机构通报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7)协助行政职能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畜产品检测规程;(8)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协助政府部门起草和修订省内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
3.5加强执法,抓源头监管以《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为依据,贯彻落实农业部2002年3月5日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农业部11号令《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2002年10月25日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饲料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省农牧行政部门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狠抓我省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及销售市场的监管工作,促成我省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与经营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省畜、禽、蜂的饲养和疫病防治用药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3.6建立市场准入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畜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基于对本国或本地畜牧业和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不仅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筑起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也分别建立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督促我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我省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建议我省尽早尽快建立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具体做法是:凡是进入我省市场的省内外企业的畜产品,必须到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或它所委托的检测机构去报检,报检合格拿到准入证后才允许在我省市场中流通或销售。
一、心理健康与基础教育课程关系的实质
(一)基础课程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基础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市一向提倡的是学科渗透,各学科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1)基础教育中各学科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从而开发出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管理能力。(2)各学科课程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4)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在完备的课程体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化和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中更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规范化教学下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5)新课程改革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接受,以及使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发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要求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适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2)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一致,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书本教学转化为互动教学,课程内容必须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材料,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3)活动课程、实验课程和探究课程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主体,要求在情境性的体验教学中完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和发挥教学过程的作用,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
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更好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标,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水平。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着力从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四个维度来确定教育目标,更好发挥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此外,注重在教育目标中贯彻落实认知、智能、情感三者的有机互动,在相互渗透中体现出良好的心理教育价值。
(二)注重挖掘教材价值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发挥出教材的实际价值。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运用教材来训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零散的教学素材中开展心理辅助与心理疏导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丰富心理教育活动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更好地实践心理学知识,锻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围绕教学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竞赛、辩论、游戏等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促进学生更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稳定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可以在教育学生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围绕语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生物、化学中的自然现象观察,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对抗,全面锻炼、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着眼,着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技术,帮助教师从心理学知
识中全面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从学生需求角度进行各学科课程的改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的思想,发挥出教师团队对学生影响的合力,有意识地从各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二)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特点
“强政府”痕迹明显。多少年来,外界对江苏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特征常常以“强政府”加以概括;很长时间内,江苏官方文件也经常提到要发挥“强政府+强市场”的叠加优势,对“强政府”的特征做了自我肯定。江苏“强政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经济发展中强烈体现了快于全国、好于周边的政府意志,江苏在发展的目标上一般都比其他省份定的要高一些、好一些,并在实践中力推这些目标的早日实现。二是在政府调控经济所使用的手段上,往往力度更大、措施更强,政府动员经济资源的能力更强,动员经济资源的规模更大。三是政府集中的资源相对更多,投向体现政府意志的领域也更为明确,从基础设施到开发区,再到城市建设。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政府对国有经济的掌控力强,对经济运行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强政府”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若放入到政府与市场的特定关系之中,其功能也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政府与市场本应界定的清晰关系。从政府集中资源和国有经济比重的有关数据看,江苏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弱化“强政府”色彩的。据统计,2012年江苏一般性预算财政支出为7027.67亿元,占GDP的13%,这个占比要高于浙江、广东和山东,这至少说明江苏政府集中的财力相对多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从非国有经济企业职工占全体职工比重看,江苏的数据明显低于浙江和上海,说明国有经济规模仍然偏大,仍会阻碍市场活力。
产业规划政府意识强。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强化产业发展,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未来几年的产业主导方向,制定若干个或一批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实践证明,政府的产业规划几乎都是无效的,如果有一两个产业真的如愿达到了政府规划的目标,往往是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的,这时候,“政府失灵”大于“市场失灵”。一般情况下,哪些产业会被市场所接受,会发展到什么规模、什么层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风险,没有人能预见到,甚至市场自身也预见不到,自然政府也无法预见,所以凭政府自我感觉编制出来的产业发展规划,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经市场检验发展起来的产业,和当初的产业规划可谓大相径庭。许多政府一厢情愿扶持发展的产业,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或者面临严重过剩的尴尬局面;还有许多政府并未聚焦的产业,后来的发展却是风生水起。政府之所以习惯在中长期规划中看重产业规划,主要还是有政府主导经济的意志,希望通过几个关键“抓手”,即产业及产业发展规划,来迅速推动经济发展。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适当淡化对产业发展的规划。
二、推进江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几点建议
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廓清政府干预范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核心在于厘清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用的经济边界范围应主要确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作用不到或缺乏效率的地方,如公益性建设、没有足够经济效益的公共产品建设、生态保护等。二是市场容易失灵的地方,如环境污染、市场垄断、产能过剩等。三是自由竞争无法保护且有必要保护的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地方,如对农业、幼稚型高新技术产业、体现文化精神的产业、中小企业或小微企业的政府保护和扶持等。四是代表国家意志和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的经济活动,单纯市场行为难以满足上述目标的地方,如国防经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平衡、消除贫困等。五是代表国家利益争取更多国际市场空间、企业能力不足以到达的地方,如国际重大经济合同签订、促进出口、推销本国关键技术和产品,扶持本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等。六是涉及国家未来竞争能力、单凭市场机制难以形成规模的重大经济活动的地方,如信息网络与安全、事关经济全局的关键产业、重大产业整合等。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政府职能结构。虽然江苏在“十二五”前两年已取消和下放422项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又取消和下放154项,但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内在关系,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要继续减少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以及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要把集中清理精简与长效规范监管结合起来,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违法设定或实施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定期评价,动态清理。同时,在投资项目审批领域,应简化投资项目的报批、核准和备案等手续,重点做好环境安全评估和事后监管,实现职能转变;在社会事业领域,针对所涉及的金融、通信、物流、养老、非义务教育等,应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放宽和降低社会和私人资本进入的限制和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合理有序的竞争。
尊重民间市场力量,增强市场发展活力。市场经济的真谛之一在于民间不断涌现对市场的参与权和获利权,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文明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对此,必须充分尊重民间力量的这种涌动,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首先,要系统制定负面清单,全面改革准入制度。在市场准入上,实行“非禁即准”的原则,即只要不属于“禁入清单”(这个清单不应过长)的范围和领域,民间均可进入经营。其次,要打破封锁垄断,营造公平环境。江苏的市场经济水平虽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存在条块分隔导致市场碎片化以及行业保护、地区保护和行政垄断等行为。因而,为加快江苏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大市场的建设进程,要对各级政府部门涉及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第三,要鼓励万众创新创业,迸发市场活力。市场活力不仅来自于大型企业公司,也来自于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各类创业主体。政府应彻底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意识,梳理和改革各种规章制度,为具有知识产权者、一技之长者乃至普通百姓创新创业服务,形成一种万众乐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让市场活力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还原市场调节能力,形成资源配置主体。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还原市场自有的供需调节能力。一是除特殊商品外,政府不再干预价格和市场需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经常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直接干预市场的价格制定和供需关系,不仅降低了市场效率,而且为权力寻租留出了空间。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过去几年政府频繁调控房地产市场,直接干预价格形成和供需关系,结果不仅事与愿违,而且严重扭曲了市场关系,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除特殊产业外,政府不再替代市场调节结构。当前,江苏省产业结构最大的症结在于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和低水平传统产业尾大不掉,其始作俑者往往也是政府。市场对产业结构有自我调节功能,对此政府应该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力量朝合理的方向调节产业结构,而不是政府直接出面去人为塑造新的产业结构。三是除特殊要素外,政府不再自行动员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是组织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生产要素的力量应该是市场本身,应通过市场机制把生产要素调动和利用起来。对此,除了特殊要素以及用于特殊领域外,政府不应直接动员生产要素,也不应通过代表自己意志的国有企业动员生产要素,应该确立由市场去调动生产要素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必须体现政府意志的生产建设项目,也应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市场的办法集中生产要素。
完善市场运营体系,发挥市场作用机制。首先,要平等对待不同竞争主体,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要有一整套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这样一套市场规则,是政府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加强自我监督、消除权力寻租空间的一个必做功课。其次,要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在要素市场中,尤其要加快推进土地市场和企业家市场的建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市场,或者说不积极推进现行土地市场的改革,生产要素的构成就不尽完整,土地的自身商品属性就难以体现,土地确权就不能真正做到位,市场经济中的要素环节就少了一环。同样,作为职业化的经理人,企业家本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产物,其进退应由市场来选择,其价值应由市场来决定。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经理人才被高度行政化处理了,这类人才的选用被封闭在一个小圈子内,已经脱离了市场机制,严重缺乏市场活力,现在是还市场机制选拔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了。第三,要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进退机制。无论是商品,还是经营人才,或还是产业,其出生应由市场来催生,其退出也应由市场来淘汰。就像若干年前由美国苹果公司推出智能手机一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引起全球众多企业跟进,很快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性产业,而那些曾经辉煌一时但不能跟上智能手机步伐的老牌企业,很自然地被市场所淘汰。
妊娠、分娩到产裖期,妇女生理及心理均处于强烈应激状态,承受着躯体和精神的巨大压力,由其是初产妇,更易引起一系列情绪反应。在此过程中,虽然配偶的应激程度较产妇低,但也经历着与产妇一样在心理历程,目前,国内关于初产妇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较多,而初关妇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报道较少。本研究以产后来院复查的初产妇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旨在了解初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两者间在相关性,以为社会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以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安徽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分娩且符合人选条件的初产妇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人选条件:①足月自然分娩,无严重妊娠并发症;②无精神障碍史和家族史,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史;③单胎,新生儿健康;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问卷内容,独立完成问卷仁⑤自愿参与本调查。符合以上条件的初产妇及其配偶198对,初产妇年龄20-41
1. 2方法
1. 2. 1研究方法
1. 2. 1. 1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初产妇及其配偶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 0 ):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共90个项目,分别测查心理健康的9个方面。采用5级评分制,表示无、轻、中、重、极重5个程度,分别计1一5分。评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 2. 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在初产妇出院前,由研究者向符合人选条件的初产妇及其配偶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来院产后复查时请配偶务必陪同,以便同时填写问卷。产后复查时,研究者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并给予详细介绍,使初产妇及其配偶正确理解问卷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独立完成。研究者给予指导、检查、纠正,并且当场收回问卷。本次研究共有210对初产妇及配偶参加调查,发放问卷各210份,中途有12对退出,收回有效问卷各198份,有效回收率94. 3%。
1.2.2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人SPSS 13. 0软件整理、分析,进行u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 1初产妇SCL-90评分及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
2. 2初产妇配偶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2。
3讨论
本科基础护理服务缝隙存在问题:①个别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骨科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对基础护理的认识只停留在病人住院环境舒适、患者清洁等层面上。②不重视入院介绍,使护理服务沟通不畅。③常规的基础护理未到位,如全麻术后第1天未做口腔护理;留置导尿患者只做1次会阴护理,未按要求每日做2次会护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①加强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培训。首先明确基础护理贯穿于患者健康护理的始终,是并发症的预防和症状护理的实践活动,是护理人员践行护理程序的具体活动,其质量是实现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的保障。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职业道德的素养,自觉执行质量标准。具体措施:护理人员应备“基础护理工作反思日记本”,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基础护理工作交流,从不足中学习提高,避免同一不足重复出现。②优化基础护理服务流程,使各项基础护理工作高效、优质、有序进行。病人生活护理(包括入院介绍、环境舒适、患者清洁)→病情变化的观察(危重、大手术术后、长期卧床病人的并发症,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的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需求,发现并发症发生的迹象)→基本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健康教育(贯穿于健康的全过程)。③加强质量监控。首先做好一级质控,护理人员自律,自己管理自己约束、提升,将质量意识深入心底,慎独精神渗透到患者健康护理的全过程;其次配合护士长做好二级质控,自觉自愿接受护士长的督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立即改正,同时借鉴他人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亮点,在具体工作中学习应用。积极配合三级考核,重视院级考核和督查。④开展“基础护理品管圈”活动,护士长为圈长,其他护理员为圈员,每月活动1次,“头脑风暴”法讨论如何夯实骨科基础护理,内容为人员培训、基础护理并发症评估和识别、制定防范计划和措施、明确控制措施等。
2结果
实施无缝隙基础护理管理后,骨科病房患者基础护理高效优质到位。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工作质量意识增强,对基础护理的认识深入到核心,即基础护理工作是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保障,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石;同时明确基础护理的内涵,优化基础护理程序,从而夯实病房患者的基础护理。
3讨论
关键词:社区卫生 信息化 问题
社区卫生信息化的主要问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水平必然会受到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影响,没有公安、民政部门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掌握准确的社区人口底数信息,“全人群、全期、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只能成为空谈;没有相关防保机构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无法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就无法做到以需求为导向,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医疗中心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难以持续改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愿望也难以实现。
2. 多头管理,条块建设,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整体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头管理结构之中,卫生行政部门、预防保健机构(疾控、精防、妇幼)、医疗中心、社区运营保障部门、第三方支付机构、公安、民政、计生、残联、教育等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业务执行和业务管理关系。这些条块管理部门往往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自上而下建设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典型的“烟囱”式应用,包括计划免疫、疫病报告、妇幼保健、精防管理、基本医疗等等,一个人的健康信息被打散到不同的系统之中,不仅相同的信息重复采集,效率低下,而且数据标准不一,难以集成,“信息孤岛”由此形成,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居民提供生命全程的健康维护服务,就决定了在生命周期时间轴上各项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要求,这是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相关管理、专业技术指导、业务协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和工作流程时务必遵循的原则,最大限度避免由于各专业垂直管理的需要,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自身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3. 时间跨度大、管理需求多变,“死档”问题难以破解,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社区卫生服务的时间宽度大,而不同时期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管理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从个人健康全程维护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环节采集的健康资料理应保持长期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这就必然会面对健康档案资料“多版合一”和“多档合一”的技术难题。目前应用的信息系统,技术手段落后,在解决结构化异构档案的动态收集和管理方面存在先天缺陷,导致大量的“死档”产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空前复杂的系统,这是由专业领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于我们较为熟悉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而言,系统所涵盖的广度、深度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从过去医患关系为主的二元结构,发展为以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保机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复杂多元结构,对信息化的服务要求大大扩展,同时也带来了对信息服务跨度的巨大延伸,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要创新技术手段,突破关键的技术瓶颈,还要从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环境、制度设计、和流程设计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实现信息化与专业化得有机融合。
具体来说:
(1) 建立“数出一门、多方共享”的数据管理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应该紧密围绕“以人为本”的健康维护理念。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在生命全程范围内,系统、连续地归集和应用健康信息,是开展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大环境下,在相关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之间,建立“以人为中心”、“数出一门、多方共享”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理清社区卫生相关机构和部门的信息责任,明确各种信息源的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而且在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间也能够建立长期、及时、有效的信息更新和机制,真正实现一方采集、多方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资源价值。
(2) 转变信息组织和管理思路,变“垂直分割”为“垂直接口”模式
作为支撑医疗卫生网底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该成为现代卫生管理的信息之源,应该转变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在优先保证社区卫生健康维护工作整体性的前提下,将传统的垂直业务信息管理,转变为以社区卫生整体数据资源为中心,应用需求为导向的水平管理。以健康维护为主线,以电子健康档案为骨架,全面整合各专业领域的健康资料信息,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一棵伴随其生命全程的健康信息树,这对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并持续满足上级专业管理机构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建立基于标准化数据集的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和管理平台
贯穿生命全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是随着时间不断滚动累积的,信息的内容、结构、使用方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CHSIS作为基础数据平台,需要建立“最小数据集”的管理机制来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变化。最小数据集是用于描述人群或个体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字典,是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也是实现健康档案信息标准化,促进居民健康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的重要基点。
一、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经费到位。区政府、各相关街道、行政村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卫生村创建工作方案,把创建卫生村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和责任状,切实加强对农村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农村创建卫生村工作中,各级财政增加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创建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在今年创建卫生村工作中区、街道两级政府共投入资金80余万元。一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行政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成立创建工作专业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创建卫生村工作,明确责任制。二是将创建市级卫生村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村经济和精神文明考核中,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责任到人,针对市级验收标准要求,明确阶段性完成时限和质量指标。
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我区涉农街道主要是区划调整后划入我区的街道,农村基础卫生设施简陋、水平低下,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村内环境卫生亟待改造。在创建卫生村工作中,各行政村加快村容村貌建设步伐,整治村级环境卫生。主要是:
一、扩大保洁员队伍,实施长效管理。与保洁员签订责任书,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任,做到道路天天有人扫、垃圾日产日清。
二、整治村容村貌,提高整体卫生水平。不定期组织对主要道路周围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的综合治理。行政村多次组织“清杂物、清垃圾”为主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整治村内卫生死角、暴露垃圾等,打捞河道漂浮物,彻底整治全村的环境。即统计,在创建卫生村工作中,三个村共清运垃圾杂物、河道漂浮物2800余吨,共动用各种车辆1800余台/次,清理较大河塘7个、清理河道共11余公里、总面积达55000平方米。
三、加强对废旧收购、加工户的管理,采取取缔、疏导、隔挡三结合的措施。制定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与废旧、收旧加工户签订卫生管理协议,门前实行三包,把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截至目前,三个行政村已外迁收旧户20户、签订卫生管理协议700余份、发放有关收旧户管理的各种形式通知1100余份。使村容村貌有明显的改善。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胸外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床头护嘱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12月,选择我院外科的六个病区神经外一科、骨外一科、妇产科、儿外科、五官科、眼科,实施床头护嘱管理,通过护理质控对六个病区的42名病人的专科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实施前后对比,评价实施床头护嘱进行管理的效果。结果 实施床头护嘱管理后六个病区专科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5.23%,健康教育知晓率实施前的77.77%上升为97.22%,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7.22%,三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1),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无明显差异(P>0.01),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床头护嘱管理是科学、安全、动态的护理管理模式,与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相适应,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实时控制。
[
关键词 ] 床头护嘱;护理质量;实时控制;客观载体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47-03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构建护理质量实时控制的护嘱体系,确立标准化、可操作的护嘱规范,可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医院核心竞争力[1]。我院于2013年6~12月在外科的六个病区开展并完善了床头护嘱管理模式,护嘱是护士采取的具体合适的方法以帮助护理对象达到预定目标,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连续性、一致性及可行性是护嘱特有的特点[2]。床头护嘱是对护嘱的进一步优化,由责护组长下达,促进病人恢复健康的护理行为,悬挂于床头,各层级护士和病人、家属共同执行,是记录和描述护士为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所要实施的具体护理工作项目。我院实施的床头护嘱只体现基础护理级别,重点是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计算机设计床头护嘱模版,护士长、责护组长和责护对床头护嘱进行三级实时质控。现将床头护嘱管理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6~12月,选择在外科刚开展床头护嘱的六个病区神经外一科、骨外一科、妇产科、儿外科、五官科、眼科,床护比均达到1:0.45~0.48,均已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三年,护士长平均年龄43岁,本科学历6人,护士平均年龄33岁,74%为本科学历,20%为专科学历,6%为中专学历。
1.2 研究方法
在我院外科即将实施床头护嘱管理的六个病区,对护士长和护士进行培训,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床头护嘱的书写要求,公开床头护嘱的质控标准。实施前在每个病区随机选取7名手术后病人,通过护理质控获取基础护理合格率、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指标进行质控评分,六个病区在实施床头护嘱管理6个月后,在每个病区再随机选取7例手术后病人,再次评分,然后将数据进行前后对比,评价实施床头护嘱管理的效果。质控评分的标准采用我院护理部护理质控标准。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床头护嘱管理后的六个病区专科护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盖率无明显差异(P>0.01,表1),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3.1床头护嘱管理在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统计结果显示六个病区的健康教育覆盖率和基础护理合格率在床头护嘱管理应用前后没有明显差异,实施前基础护理合格率就达到95.23%,说明目前责任制整体护理得到全面落实,责任护士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不同护理级别相对应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在护士的思维里已根深地固,只需在床头护嘱单上显示基础护理级别,如一级护理A。责护就能根据床头嘱为病人实施具体的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李宏等[3-6]将ADL评分法应用于基础护理护嘱单的制定,适合护理教学和新护士、低年资的助理护士的培训,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的今天更应该在夯实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专科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内涵。在实施了床头护嘱管理后,病房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专科护理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尤其是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实施前的77.77%上升为97.22%,效果显著,说明床头护嘱能够强化健康教育效果,能够很好的解决责护反复宣教的内容病人记不住的问题;专科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5.23%,效果也很显著,有效解决了责护不在病房时小组的其他护士对病人的专科护理缺失的问题,这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能够被病人接纳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将床头护嘱管理纳入到护理质量实时控制的过程中来,实行三级质控,不仅实现了床头护嘱的前馈、反馈和现场控制[4],还克服了护理管理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护士长根据床头护嘱单的记录情况对病情危重病人的护理进行督导,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健康教育的内涵[5]。护士长对手术和一级护理病人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周两次,随机抽取质控病人;责护组长对小组管辖病人的床头护嘱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周三次,责护对病人床头护嘱的基础护理项目落实和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每天一次。护士长在实时质控的同时针对各级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制定培训方案,每个月护士长根据每个小组床头护嘱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考核。护理质控的统计数据说明床头护嘱管理是科学、安全、动态、标准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对护理程序实施过程的实时质量控制。
3.2床头护嘱管理的护理专业自主性和患者满意度
李彦等[4]将护嘱制度应用于危重病人护理,护理措施与病情的符合度及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与本研究相符,但护嘱单的内容存在差别,李彦的研究由于应用的是危重病人,所以没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本研究的重点是夯实基础护理前提下的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可以具体到食谱,两者区别在于应用的病人群体不同,床头护嘱的内容不同,但护理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我院床头护嘱的表单设计包括基础护理级别、专科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三大模块。主要应用于手术和一级护理病人,责护组长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在综合考虑病人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做出护理诊断,制定切实可行的专科护理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以简练的文字下达床头护嘱,如:扣背协助有效咳嗽排痰,1次/2 h。患侧肢体功能锻炼,3次/d;呼吸功能训练,5次/d等。责任护士在实施护嘱的过程中动态反馈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观察护理效果,和责护组长讨论并适时修改床头护嘱。助理护士严格按照责护组长下达的基础护理级别实施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医嘱的下达与患者病情的变化一致,完全依据患者治疗的需要,并不完全符合患者照护的需求,如果护士一味执行医嘱的话,患者不仅得不到很好的照护,而且护士的自主性和价值也很难完全体现[6]。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利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7]。因而在如何护理病人问题上,应该由护士做出决策,进行组织安排,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8]。在外科病区重点病人范畴应用床头护嘱管理让各级护士体验到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并内化为护士工作的动力,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55%上升为97.2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床头护嘱是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客观评价载体
护理质量实时控制是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控制,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外科病人的特点是在围手术期的不同阶段,护理级别会不断发生变化,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呈阶段性,各级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床头护嘱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明确的授权,夜班、午班等重点时段的护士可以根据床头护嘱为病人提供更为安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病人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非本组护士也能通过床头护嘱对病人的情况有一个初步判断;各级护理质控人员到病房无需翻阅病历,仅依据床头护嘱就能迅速找到与病人沟通的切入点,根据病人所处的阶段提出相应的细节问题,如护士每天多长时间为您翻身、扣背一次,呼吸功能训练如何进行等;护士长通过质控床头护嘱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可以客观评价责护组长、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是否履行了岗位职责,判断护理措施与病情是否相符,采取的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各级质控人员根据床头护嘱单的记录情况对病情危重病人的护理进行督导,实现了重点环节的前馈控制[10]。床头护嘱在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成为了客观评价的载体,保证了重点时段和重点环节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实现了在夯实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质量控制。
3.4床头护嘱管理能全面、顺利开展的原因和三级质控中存在的问题
床头护嘱的实施没有增加护理文件书写的时间,因为所有的护嘱单都是打印版,内容都是由护理专家设计的符合各科室病人特点的标准护嘱,健康教育知识也有标准模版,责护组长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排版;医院是教学医院,在职护士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责护组长基本都是护理本科毕业,并且有带教经验,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专科护理水平比较高;病房开展优质护理已有三年,护士能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责护和助理护士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已非常熟悉;外科有三个科室开展床头护嘱工作已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随时交流。因此,在我院整个外科病区床头护嘱管理能全面、顺利的开展。床头护嘱管理在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低年资的责护组长对外科术后病人潜在的并发症不能及时预判并进行护理干预;在下达床头护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及时、不准确或模式化问题,上述问题可以在今后的护理三级质控过程中护士长对各级护士进行随时指导和培训。床头护嘱的护士依从性和病人依从性的问题直接关系的床头护嘱的应用效果和全面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1] 陈一丹,肖秀英.试论护理质量实时控制中护嘱系统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6(12):1887.
[2] 郑雪梅,郑水利.医院护理活动时间分配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7.
[3] 李宏.基于ADL评分基础护理护嘱单的设计[J].护理学杂志,2012,1(2):8-9.
[4] 李彦,戴冬梅.护嘱制度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A):58-60.
[5] 胡定兰,叶碧玲.护嘱在ICU层级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9): 281-282.
[6] 陈红琢,刘薇群.个性化护嘱单的制定与临床运用[J].护理学报,2012,19(1A): 60-62.
[7]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 2006,1(22):197-221.
[8]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 417-419.
[9] 李瑞青,李春会.浅谈持续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 2011,12(6):505-506.
王和
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
在运用大数据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隐私保护问题,这既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共性问题,更是在开展与人的健康相关的数据采集、研究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我国保险业的转型过程中,关键要解决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问题,特别是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去解决。就健康保险而言,这种新技术之一就是大数据,而支持大数据的是物联网应用。
在“数字人生”和“数字医疗”时代,保险业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去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与此同时,我国物联网健康应用产业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是市场存在巨大需求,但另一方面是缺乏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陷入一种好事办不好办尴尬。而如果将保险,特别是健康保险与物联网健康应用有机结合,探索一种跨界合作创新。
同时,把这种创新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升国家卫生总体绩效,实现公共医疗服务的公平供给,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紧密联系,就可以在推动国民健康水平提升的同时,成就我国健康保险业和健康大数据应用产业的大发展。
1从大数据思维出发,依托物联网技术,保险业的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解决方案,一是家庭(个人)解决方案;二是社区(单位)解决方案;三是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解决方案。
家庭(个人)解决方案是基础。从经营理念上,应当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讲,人们并不希望得到健康保险的赔偿,因此,要全面导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并让更多的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从保险公司得到的不仅仅是保险保障,更重要的是基于健康管理的健康状态,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治未病”的理念。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家庭建立“虚拟和自助的检查和诊断中心”,利用突飞猛进的感应终端技术,围绕着生物计量识别与表述,重点解决“望闻问切”的问题。从现有的技术看,可以通过各种感应终端,如高清摄像头、体重秤、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仪、血液检测器等,实现对气色、体重、体温、血压、脉搏、脉象、心率、舌苔、眼球、血液、体姿、平衡能力等主要健康指标的监测。
同时,还可以根据特别需求,配备专门的检测设备,如为孕妇提供胎心仪,为婴儿提供温度监控仪等。此外,更重要的是导入健康指标动态评价和监管体系,根据被保险人的健康指标监控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运动、康复和治疗方案,确保被保险人体质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2社区(单位)解决方案。从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社区将成为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特别是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微观基础。这个微观基础的特点是具体实施社区成员的健康管理,同时,提供一种就地和中继的医疗服务的平台。
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对社区成员医疗和健康服务的三大功能:
一是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服务,通过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动态评价社区成员的健康状况,提出医疗和健康管理建议,并监控和评价实施情况。
二是提供前端检查和远程诊疗服务,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相对专业设备的配置,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类专业的检查,并与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对接,为社区成员提供远程专家会诊服务。
三是提供对慢性病以及各类特殊需求社区成员的动态监控、健康管理和紧急救助。我国慢性病的特点是缺乏早期筛查和发现机制,缺乏个性化治疗和动态评价,缺乏有效的健康指导和管理等,而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依托物联网,能够很好地承担起这个任务。
同时,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加,老人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通过运动、体姿、生理和环境感应系统,能够确保老人走失、摔倒、触电、煤气中毒、心脏病突发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救助。
3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等)解决方案。医院在一个国家的卫生体系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并承担着管理中枢的作用。目前我国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医疗资源的总体短缺且分布不均衡,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现实难度。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则能够较好地兼顾各方利益,破解难题。
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充分和高效的会诊系统,确保会诊各个方能够实时地获得现场检查和治疗的影像和数据信息。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健康服务中心作为会诊前端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减轻患者的交通和时间负担,也可以缓解医院接诊的压力。
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特别是在线视频技术,逐步构建“网上门诊”体系,对门诊需求进行分类,引导部分可以采用远程方式处理的门诊,通过“网上门诊”完成诊断与治疗。与之配合,要建立“网上门诊调度中心”协调和匹配医患时间,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开展医生资源管理的“SOHO”模式,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还可以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此外,“网上门诊”可以广泛应用在复诊和回访领域。
三是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疗数据库,特别是在依托物联网,能够极大地丰富电子病历的数据,使得诊断和治疗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最终实现药品配制的个性化。
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保险行业需要加快建设远程健康管理与救助的管理平台,集成社会和个人的健康数据,为客户提供远程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将物联网、无线通讯专利技术与现代医学科技相结合,通过健康手机、数字化医疗设备、移动网络、呼叫中心、医疗平台等构成一套集预防、监测、救助、康复指导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
利用该系统,客户可以实时测量血压、心电、脉搏、血氧、血糖等健康参数,将这些代表生命体征的健康参数由数字化医疗设备采集、发送并显示在健康手机上,再通过手机发送到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中心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库中,同时,还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通知绑定其亲友手机,以便实时掌握客户的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这一平台,保险公司还可以实时地向客户推送各种健康管理和辅助治疗的知识和建议,指导客户自主管理。2013年美国安泰(Aetna)保险公司创建了“CarePass”门户网站,利用这一门户网站,确定被保险人的健康管理目标,如体重,或者血糖控制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辅之以集成可穿戴式设备(如心跳侦测器)的数据,实现与被保险人积极互动,为被保险人提供基于实时数据和专家意见的指导,形成对被保险人健康管理的外部和专业督促,最终促进被保险人的健康管理目标达成并改善健康状况。
作为另外一项基础工程,保险行业需要加快建设医疗专家库,在共享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治疗解决方案。专家库可以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种形态,现实专家库是指与医生签订服务协议,利用互联网和远程技术,让专家在线通过文字、音频和视频为客户提供直接的指导和服务。
虚拟专家库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大量的医学知识、诊断和治疗技术、典型病例等整理入库,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人机交互和可视化展现,帮助一些客户开展自助式的健康知识获取和自我诊断管理。
未来数字化医疗将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生产力,使医疗专业人士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最大化与患者的会面时间及提高护理的质量。全球医疗数据分析市场2012年估计为37亿美元,在2018年将达到将近110亿美元,年均增长23.7%。
在运用大数据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隐私保护问题,这既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共性问题,更是在开展与人的健康相关的数据采集、研究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美国白宫的《2014年全球大数据白皮书》中也指出:尽管医学技术不断变化,但健康数据仍然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私密的部分。在大数据使得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的发现成为可能的同时,重新审视相关信息被所有医疗保健机构共享后的隐私保密方式也显得相当重要。同时提出 :构建一个更为广泛的信用框架,使得不同来源、不同隐私保密程度的健康数据得以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