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动性公共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强制执行效力 债权文书 权益维护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当事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提讼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该《批复》明确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具有不可诉性的法律适用问题。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就争议内容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据此,公证机关作出的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书与人民法院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和裁定一样,有同等的强制执行效力。那么,如何实现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与公司、股东权益维护有效衔接是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本文笔者通过一起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公证案例进行分析。
某甲(自然人)作为贷款人向红河县招商引资项目乙公司贷款人民币5000万元,四川省丙公司为某甲提供保证担保,丙公司又要求某乙公司以其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为丙公司提供抵押反担保。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上载明,乙公司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义务时,乙公司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某甲、乙公司、丙公司三方向红河县公证处申请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强制执行效力公证。因该公证事项贷款数额巨大,公证处和公证员承担的风险较一般公证事项的风险大,于是公证处接到申请后第一时间组织公证员对申请人提供的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进行审查。通过审查,公证处对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作如下解释:(1)乙公司以其所有动产和不动产为丙公司提供抵押反担保,抵押物不详不便于法院执行要求其出具加盖公司公章的抵押物清单并提供抵押物权属凭证。(2)丙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对外提供担保或投资的,不得对被担保或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未明确约定丙公司的担保方式约定,根据《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推定丙公司对乙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担保,违反了公司法、公司法司法解释有关规定。(3)乙公司以其公司财产抵押的,须提供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及公司章程。(4)丙公司以公司财产对外提供担保的,须提供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和公司章程。(5)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应向公证处提供营业执照。公证处耐心细致地向公证申请人进行法律法规解释后建议申请人重新修改合同中的某些条款,因申请人达不成修改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中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部分条款的补充协议。于是公证处对某甲、乙公司、丙公司分别进行询问,经询问查明如下事实:一是某甲是丙公司股东,因为企业之间的借贷不符合法律规定,故,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上贷款人为某甲。二是乙公司用于抵押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正在办理之中无法为丙公司即时办理抵押物登记。三是丙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召集程序是否合法和决议内容是否违反公司章程无法查实。公证处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拒绝受理该公证事项。
通过对上述公证案件的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结合公司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就如何实现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与公司、股东权益维护有效衔接,有如下意见:
一、严格执行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债权文书具有给付货币、物品、有价证券的内容;(2)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3)债权文书中载明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或不完全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依法强制执行的承诺。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范围应限定在以下范围:(1)借款合同、借用合同、无财产担保的租赁合同;(2)赊欠货物的债权文书;(3)各种借据、欠单;(4)还款(物)协议;(5)以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学费、赔(补)偿金为内容的协议;(6)符合赋予强制执行效力条件的其他债权文书。
二、严格证明材料,力求证明材料达到最高盖然标准
公证处在办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抵押公证时,除要求申请人提供《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八条规定的应当提交的证明材料外还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规定的证明材料。
三、释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关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决议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无效。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一是某甲、乙公司、丙公司申请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的抵押物借款担保合同应属企业之间的借贷,其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丙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就此条款作出的决议无效。二是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具有对内的效力,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对外效力,从维护法律的稳定和交易的安全角度出发,有必要否定撤销之诉判决的溯及力,以保护善意第三人。
四、适当援引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共环境艺术与交互设计
1.公共环境艺术的概念
公共环境是英语国家学术界近年来常用的概念之一。公共环境就是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环境,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优化自身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种城市公共环境最后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场所。每一种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密不可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性场所;(2)文化公共场所;(3)商业公共场所;(4)一般性公共场所;(5)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总体来看,公共环境的最大特征是开放性。它对处于此空间当中的所有观众都具有开放性,公众可以与之交流,提出意见和建议。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设施及其它公开展示的艺术形式,它有别于一般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的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
2.交互设计的理念与内容
交互设计,又称互动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 以用户体验为基础进行的人机交互设计是要考虑用户的背景、使用经验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感受,从而设计符合最终用户的产品,使得最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愉悦、符合自己的逻辑、有效完成并且是高效使用产品。
交互设计的目的包括,有用性,易用性和吸引性的设计和改善。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多学科各角度的剖析让交互设计理论的显得更加丰富。现在基于交互设计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而很多新的产品也大量的吸收了交互设计的理论。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中的交互因素
“交互设计”是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之一,只有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公共环境更加有感染力。交互设计存在于设计的各个阶段中。不论是环境的整体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或者是公共景观设计,甚至是整个环境设计相关的构成元素都是交互设计的内容。只有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才能保证交互设计的有效进行。同时交互设计在不同的阶段里涉及的形式内容也是不一样的。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首现,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在设计时应充分考察周围环境的情况,并在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内涵与地域性特色。其次,站在市民的角度考虑它的功能性。交互设计理念运用到公共环境的目的是满足公众的使用要求由单向变为互动,使市民更合理的使用其功能。最后,注意交互信息的及时反馈。
2.交互设计的原则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中的体现中,互动性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互动性贯穿于整个公共环境作品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公共环境最终呈现的作品不同,它体现的更多的是与大众的互动性,设计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互动性、体验性、科技性等。
(1)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具有双向传导的性质,参与者是主动的参与到作品中,而不是被动接受。参与者与作品间的直接互动,他的行为可以改变作品的色彩、质感、影响等。参与者以触摸、发声、空间移动等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
(2)体验性原则
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观众可直接参与,他们的体验过程、心理因素、情感因素都可以促使每个作品的完成。设计者给予观众独特、互动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价值体验。根据他们的体验感受再进一步设计改进作品。设计多个体验角度和体验点,并且要有层次之分和联系关键点。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在互动中体验不同的感受。
(3)科技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新的材料技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蓬勃而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发展。设计中加入高科技的手段,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与表现力,使作品具有“动”感。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来提高作品与人的互动性。
3. 交互设计在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具体案例
(1)城市触点墙
多触点技术、虚拟体验技术等新型交互手段首先广泛的应用到手机上,被大家所熟悉。城市墙为市民提供本市的城市文化、道路交通、旅游景点、饮食住宿等多方面信息,以及很多交流平台也在城市墙中有所体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交流互动体验,创建了市民与城市信息的互动平台,为市民创建了获取信息的便利设施。
(2)信息共享平台
人们熟悉的手机短信就是信息共享的最熟悉的案例,信息共享常以点对点的方式传输也有一点对多点的发送。广场的公共空间中安置的LED屏幕,作为街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它一方面承载的商业功能,另一方面传递了公共信息。市民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将自己的祝福或其他短信在大屏幕上,完成了市民本身与信息传达的互动。
4.公共环境交互设计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公众参与;互动性
一、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是从西方引进的一个词,由“公共”和“艺术”两个独立的定义组成。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公共的具有社会目的的艺术,公共空间与公众参与是公众艺术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共空包括公园、广场、车站、街道等对公众开放的空间。
二、中国的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的公共艺术步伐有些缓慢,虽然近几年各地都在做一些公共艺术品,少数地区在尝试性的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新媒体来呈现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但往往因为诸多原因,如制作成本太高、技术不成熟、后期维护困难等原因而搁浅,其中技术不成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本文将分析讨论如何通过新技术来呈现体现时代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谈到当今的公共艺术的时代特色,那就要体现在“新”字上,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体等;中国的大部分公共艺术似乎还停留在“老”的层面上,老材料(玻璃钢合成材料,金属等),老技术(焊接等),一般也都是静态的冷冰冰的雕塑或装置,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雕塑可以总结为“三根线顶个球”“两个小孩托本书”等类似的形式,这似乎还都建立在老的技术、老的观念的基础上,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都是那么的死气沉沉,完全不能带动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活力,那我们能不能通过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当中的运用来提升公众活力呢,让公众真正享受到到新时代公共艺术作品的魅力。
三、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以“光学”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其核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亦可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录像、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电脑动画、数字特效、数字音乐等,具有很强的公众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存在很大差异,它不同于以往传统艺术的物质性,而是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媒体进行艺术造型的再创造。
四、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让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
互动性是城市公共艺术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原则,体现了公众参与,公共艺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参与使人们了解公共艺术,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才能才能真正实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新媒体艺术能通过声、光、电让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充分吸引公众的目光,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作品当中去。想要让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炫起来,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压力蛮大的事情,但当我们把声、光、电、机械学综合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当中去时,似乎这一切都将成为可能;当然这首先需要公共艺术设计师在出方案时要大胆构思,跨界思考,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你可以不懂技术,但你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懂,不能解决,就把方案框定在一个小范围内;这时据需要设计师去寻找各个方面的合作者,如灯光设计师、机械工程师、电力工程师等,将你的大胆构思与各方面的专家分享讨论,修改,使其有落地的可能。说到这也要讨论下部分“狂野”的公共艺术设计师,说到“狂野”是因为他们的方案与构思太概念化,以目前的最前端的技术仍难以呈现;当然敢于大胆设想是好的,但毕竟公共艺术不是工业设计,并不需要太多的概念化设计,我想只要能将本时代前沿技术运用到公共艺术作品中并能完美的呈现在公众面前,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目前我想综合运用声、光、电新媒体技术,以及机械工程技术能让公共艺术作品动起来、且炫目公众,让公众能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了。当然作品也要体现其文化主题,地域特色等,在基于文化大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必能提升公众活力。
五、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日常维护问题
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像传静态塑或景观作品那样牢固永久,也不像短期的动态装置作品那样昙花一现,它需要长时间牢固有效的运转,这就为其日常的维护增加了困难,室外的安置环境更为日常的有效运转增加了难度;再者新技术的动态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个长期需要开支的项目,毕竟有效的运转,需要耗费一些资源,且动态公共艺术作品的运行安全性,也需要日常的关注;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发展新技术动态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考虑的问题。
六、中国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的未来
谈到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的未来,似乎是充满了无限的美好愿景,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未来,新技术公共艺术作品必然能占据到一定的市场份额,这需要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的努力以及艺术媒介的不断创新。
1.作为设计师;需要时时了解信息前沿,掌握新媒体相关动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造新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同时做好与广大新媒体技术人员你的交流沟通工作,在他们的技术指导下更好的完成新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设计师应该考虑到在未来的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应进一步强化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作品的联系,应充分考虑到参与互动人群的喜好与承受能力、理解能力等。
2.作为公众;要具有积极参与新媒体城市公共艺术的热情,具有体验新技术、新感觉的精神;需要具有城市主人翁的意识;另外新媒体公共艺术作品,不同于以往静态的硬质材料的公共艺术作品,它更脆弱,更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它需要公众共同的爱护。
3.艺术媒介的不断创新;声、光、电作为新的艺术媒介已经在许多当代公共艺术作品当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数字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应紧跟最新科技的发展,寻找更新的公共艺术媒介及实现形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大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艺术更是改变了公众对艺术的认知与实践,更为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挑战,这需要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艺术的公共艺术作品,将为提升城市活力,增加公众参与度发挥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鲍宗华.《数字化与人文精神》.山海三联,2003.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继红.《谁是新媒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互动性;平面广告;信息传递;媒介;设计方法
引言
信息爆炸时代,平面媒体以其覆盖性强、性价比高等优势成为广告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受众对于高效获取广告信息传播方式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为主的传统平面媒体,逐渐趋于传播效率减弱,难以引发受众关注媒介。互动性广告的出现使传播模式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颠覆了传统平面广告的信息传播形式。同时,媒介的融合为受众带来多方位的感官体验。蓝晓辉[1]从材料、印刷、制作工艺、维度空间等方面分析传统平面设计发展的局限性,拓展平面设计元素创新发展考究范畴。赵浩等[2]从平面互动广告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独特性对广告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受众无意参与型和受众有意参与型创意,倡导应将更多的创意思维运用其中。董庆帅[3]以维度空间作为切入点,倡导设计表现多维化探究。针对平面广告由二维到多维、由静到动的新形式,举出案例验证该设计方法符合现代受众对于广告的心理需求,总结出多维空间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研究的意义。谭亮[4]分析了现阶段互动广告的环境媒介发展趋势和特征,以材料、设施、媒介等方面进行创新分析,为媒介的使用方法和展现形式提供参考。韦锦业[5]通过媒介融合视角发现互动广告发展的新契机,对广告的定位、创新及设计方法进行阐述。认为媒介融合下产生的互动创意将会提升互动广告领域水平,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周雅琴[6]等将互动设计理念融入平面广告设计作为出发点,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论证平面广告互动性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及互动元素的创新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追踪研究设计发展走向。互动性平面广告的出现推动了平面广告领域的发展,促进广告价值的有效传递,更注重创意策略与人性化的全方位提升,成为备受欢迎的广告形式之一;本文基于互动性要素的发展,针对互动性在平面广告的特征进行剖析。采用颠覆传统广告的创作思维,结合不同维度的优秀案例探讨推动广告创新的方法,为平面二维广告多元化互动发展提供参考。
一、互动的含义
互动一词最早出现在英文当中,即“interact”,解释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流、沟通。[7]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互动”一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科技媒体中,特指人-机互动。而中文释义中“互动”一词原本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并不仅限使用于人与人之间,任何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之间都可以使用“互动”一词。它既可以是行为动作的交互,也包含精神思想的沟通,借助不同的媒介实现各个领域的互动,形成不同学科交叉互动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从广告角度出发,互动性元素融入传统广告中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其中引发信息互动,转变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广告巧妙的借助媒介进行趣味性创意,深度挖掘产品特性与受众需求,运用双向互动的体验方式进行商品信息输送,进而令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同时良好的广告体验,并非只存在于受众对产品本身价值的认可,深层信息输出将直接对企业品牌形象产生反馈。
二、平面互动性广告的特点
(一)用户体验情感化。情感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本身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生理反应[8]。由于传统平面广告过分强调功能上的信息输出,忽略了受众情感上的需求。随着广而告之传播方式的形成,受众逐渐对平面广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此时情感化设计便应运而生。以消费者为中心抓住受众情感需求,满足广告功能的同时进行人文关怀及个性化体验。对受众进行本能层感官刺激,将广告传播带入双向互动模式。设计者将受众设定为广告的一部分,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其中,实现不同感官交叉互动。不乏趣味的交流互动,带给受众特有的情节触动。体验广告传播的愉悦性,增加产品好感度,间接进行品牌形象传播扩散,广告效果自然显著。
(二)设计形式多元化。设计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源于广告需求的多样性;传统平面广告呈现出二维空间固态化的设计趋势,主要依托单一的二维载体为设计模式。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新型材料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设计师开始尝试将多元媒介相融合,力求突破空间壁垒,增加广告视觉语言,促使设计形式走向多元化发展;创作者将媒介、产品、受众相结合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在准确传递广告信息的基础上丰富视觉元素,将媒介创新融入其中,呈现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使广告充满张力,契合当代受众审美需求,为产品赢得更多消费者关注。
(三)表现手法艺术性。平面广告以二维空间内的视觉元素作为表现形式进行广告诉求,视觉设计蕴藏艺术美感。但“互动”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不仅为平面媒体发展提供新思路,还为广告的艺术性提供灵感源泉,扩宽平面广告艺术范畴。将绘画、电影、音乐、雕塑、游戏等艺术形式与互动广告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广告艺术,具备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作品同时具备美感和协调感[9]。互动广告注重艺术情节展现,融入视觉形象、时间、场景、情节、气味等元素与载体相结合,在诉求广告目的的同时以最佳的艺术效果呈现。
三、互动性在平面广告中的设计方法
“互动性”作为连接广告视觉反馈和受众心理的关键因素,形式不同的广告设计方法也不尽相同。为力求受众最大限度参与互动,各种形式的互动广告无不着力于扬长避短,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力争“小成本出大创意”。平面互动广告借助材料、环境、新媒体等载体,以一种探索性广告的方式接触消费者传播广告诉求,深受消费者喜爱。文章归纳总结出三种设计方法。
(一)营造情景互动。情景互动设计指需要将广告主体之外的人或物合为一体,依据不同环境寻找创意灵感,力求恰如其分地出现“应情”、“应景”的广告。塑造情景互动广告往往具有特定环境因素,巧妙地借助一些公共环境中的场景与作品要素相融合,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以夸张,有趣的媒介创意对受众进行本能层感官刺激,吸引其驻足体验进行信息传递。整个互动过程无形之中将受众感受时间延长,加深产品印象。图1是一组情景互动的献血广告。为了鼓励人们献血,圣保罗公共基金会和FundaoPró-Sangue合作设计了这组海报。广告的表达方式新颖,很好地借助周围环境诉求广告目的。设计师巧妙地把充电线比拟成输血管,在带有手臂图像的海报上做氛围营造,设计一条红色的充电线从海报中伸出,看起来像是从那里抽血,并且交互行为产生的意识错觉告知受众,输血的行为被你所接受,无意识中传递出公益爱心的讯号。在使用充电设备时发生的互动行为发人深思,这种情境互动创意所产生的广告效果是传统平面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二)突破材料束缚。受市场需求、受众审美的影响,广告需要增添多样性材料语言进行信息传递诉求;材料作为设计表现的载体,以其自身固有的特性和语言为平面设计发展另辟蹊径。传统平面广告材料语言匮乏,严重制约广告创造性的表现;现代广告将材料融入设计,使材料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在保持平面特性的同时进行多元“材料融合”,打破传统领域媒介单一模式。将不同材料媒介融入广告,激发材质美感,使受众产生别致的感官体验;材料语言的丰富冲击了平面广告二维空间展示法则,促使广告形式多元发展。如图2。泡泡糖创意广告,作品很好地将纸质媒体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也是二维与三维的完美呈现。将泡泡以特有材质用真实夸张的设计方法表现,进而对受众进行视觉刺激,吸引受众驻足观看。假如在大街上,忽然看到几张可爱稚嫩的面庞在用力吹泡泡,多么可爱童真的画面,从而引发共鸣,让观者不禁想到自己儿时的欢乐。这样一个夸张真实的场景还原,巧妙利用不同材质的叠加组合使广告更具张力,直接传达广告主题,使平平无奇的广告散发出极强的传播力。
(三)削弱空间界限。传统平面广告形式通常在二维空间内对信息进行展示设计,而近年来互动广告媒介发展呈现出立体化传播的特性。在保留平面广告形式的基础上,将时间、环境及广告客体之间的互动关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10]。设计者为谋求受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往往会采用超常规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加入不同空间客体因素,形成广告形式由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创意设计,颠覆传统思维创意形式。展现形式的立体化、空间化逐渐削弱二维空间的局限性,给平面互动广告带来更大的展示空间;伴随科学技术的迭代,二维码、AR、VR等新技术不断与平面广告相结合,使媒介极具时代特性,符合受众当下对于广告新奇、有趣的期望特征,如图3。腾讯于2016年奥运会期间,曾推出“QQ-AR”火炬传递广告,以追踪当时奥运热点进行广告设计,将海报作为基础形式,投放于手机网页。受众将手机对其他媒介中的海报进行扫描后,通过手机媒介屏幕将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广告画面,将奥运主场馆、主火炬和QQ玩偶全部立体化呈现,极大地刺激了受众对于新鲜事物的热情;在玩偶喝完饮料后将火炬点燃完成全部信息传递。整个广告设计将新媒体技术与平面广告完美契合,受众由二维可视化直接转变成三维立体化交流,将感官冲击放大到极致,在新奇和惊喜中接受商品信息输送并产生无意识互动。海报与AR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将空间界限的融合推向市场,为平面互动广告的发展提供新的信息传递方式。
关键词:人文;公共艺术;人文价值;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进入中国,从我国初认识再到广为运用,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艺术,公共艺术是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与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趋势和表现形态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向更广的人群,而公共艺术更近距离的靠近人群。以往的人们会将公共艺术定义为,一尊造型独特的雕塑,而如今的人们意识到,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影像、水景、声光作品、特殊设计的街道铺面等,皆可归纳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范围中。公共艺术被李永清定义为,“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特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看待公共艺术就应该以对多维度的角度去看。以下将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一、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人们经常会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就是雕塑,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如此。它既可以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呈现,以环境而存在,也
可以是行为艺术、临时性表演,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表现出所想表达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功能、色彩、尺度、比例、体量、造型等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环境。针对空间环境场地的各个因素,会出现不同材质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常见的木头、金属、陶瓷等材质,还有以水为媒介的喷泉,新媒介互动装置的混合型材质,花草树木为创造素材的特定园林景观等等。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以人为核心做为主体,往往跟人的生存环境、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表现了作品的公共性、当代性以及互动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作品创作的前提,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表达进行共享。公共艺术作品多以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能够反应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当代性为主题,并且作品在与公众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性。
二、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公共艺术是一个与大众交流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是要经过对创作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找寻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契合点,将公众的需求作为作品的框架结构,充分的实现公众的话语权。公共艺术其公共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包含着文化学和社会学概念。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生活环境中,能够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从生活中实现艺术的价值,是公共艺术人文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的实现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确立人为主导地位,承担着创作公众空间活动的任务。公共艺术强调的是体现社会公众的一种诉求,为满足公众需求,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希望能够使公众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人文价值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实现。公共艺术设计它真正的价值并非是实用,而是它产生的人文价值。公共艺术作品绝大部分体现着人文关怀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作品使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能让公众产生共鸣的视觉语言,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公众预留解读空间,从而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公共艺术设计使公众在生活中提升审美,输出公共艺术应当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生活的一种表现,它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呈现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环境。
三、人文关怀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中,作品多了起来但是能撑上优秀的作品却还是少数。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上,就是作品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很少考虑公众的需求,还停留在单一的雕塑形式,只提供展示功能,而没有提供可以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的可能。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视觉,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感受,应当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公众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公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公共艺术创作就是要把握公众的心理需求,把公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作品的的创作依据和出发点,才能够设计出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当公共空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才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阶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在设计中要把握好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设计的作品要定位准确。必要的前期调研,后期的功能与视觉的结合,设计的细节对公众的打动。第二,充分体现出对公众的关怀,注意公众的感情接受度。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会涉及到的不同人群(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会涉及到的不同,会涉及到的不同地域习惯等等。第三,公共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作品材质的选择、安置地点以及作品的最终的处置,杜绝污染环境及资源浪费。艺术家应当把设计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设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结语
关键词:空间艺术;观念传播
一、对空间艺术的理解
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与人类共存的,在历史长河中,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给人以勇气,还能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其中空间艺术在艺术这类大门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建筑领域涉及到它,绘画领域、新媒体领域等都在关注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不再是静止的空壳,而是与经济、文化等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奥运会,将艺术与空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盛宴。
空间艺术是有关空间的艺术。一直以来,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是神圣的殿堂还是普通的院落,我们都能感受到空间话语。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空间变得富有内涵,对建筑师来说,空间是阻碍视线的障碍物;对物理学家来说,空间是物体存在的范围;对音乐家来说,空间是悦耳的和声等,所以空间没有确定性的描述,是模糊性的。空间艺术是以空间为媒介,以艺术为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空间艺术是研究空间结构与内部关系的一种综合学科,包括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大地艺术等。
空间艺术与多样态的艺术集合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空间艺术是艺术设计的一种能够,是最综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有技术与艺术的特性,还有着对时代的人文性、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技术给空间带来新的希望,赋予空间物质性的属性;艺术是人类心灵的产物,是精神的外化,赋予空间精神层面的内涵,这使得空间艺术带有了非物质层面的特性。空间艺术被认为是多样态的艺术集合体,它从传统的绘画艺术、园林艺术走到大地艺术、新媒介艺术,都具有空间性的特征。我们认识空间艺术时,可以从艺术门类加以分别,也可以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角度进行区分。空间艺术被认为是多样态的艺术集合体,是因为空间艺术具有空间性、氛围性、互动性。空间性是艺术门类共有的特性;氛围性是借助多种艺术手段营造现场氛围,带动人的心境与空间的互动。互动性是艺术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的体现,用综合媒介来激发人们在视觉、听觉上的互动。
空间艺术是一个大的艺术门类,可以说我们平常熟悉的雕塑艺术、展示艺术、大地艺术的户、偶发艺术等可以被视为空间艺术。大地艺术又称为地景艺术,是艺术家以大自然为创作媒体,把艺术与自然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地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它是艺术家摆脱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他们从原始中寻求新的刺激,能见证人类发展的历史。如罗伯特・史密森在美国犹它州的盐湖中铸造的螺旋形防波堤,使原本荒芜的盐湖变得富有诗意。偶发艺术以表现偶发性的事件为手段,重现人的行动过程,以表现一定艺术创造观念的艺术形式。偶发艺术具有随机性、组合性的特点,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媒介,艺术作品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静态物质形式,而是一种向生活空间不断渗透的艺术形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空间艺术不仅让人意识到空间的价值,还大大拓展了艺术领域。空间艺术不仅具有互动性、空间性等特性,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
二、空间艺术的观念传播
空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不管艺术运用了何种手段,技术本身不能说明问题,透过技术所要传达的是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传播的观念,促使创作者创作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些观念而运用各种手法,但对于观众来说,因为个体的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不同,正因为如此,使空间艺术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空间艺术作品要传达的观念是作品的灵魂,因为空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观念要通过媒介表现,运用强烈的艺术形式营造相应的氛围让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触动观众的内心精神,这样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从本质上来说,空间艺术囊括的范围广,随着非传统媒介的发展,视觉艺术开始以创造观念为目的,而传播观念的媒介艺术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它既是表达观念的手段,也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与受众形成互动关系,从而发展了空间艺术。
其实,任何媒介都表达观念,建筑作为空间艺术中的综合艺术形式,也表达一定的观念。观念是抽象的,建筑是具体的,将抽象观念融入到建筑中,建筑本身具有了表达观念的功能。空间是建筑最重要的媒介物质,形成空间的形式语言来表达观念,这种创作是比较常见的,如巴西利亚参、众两院的建筑是“碗口朝上敞开”、“倒扣的大碗”,分别表达着民主原则和权威原则。对建筑来说,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念来理解,只有建筑语言才能统一这些不同的意念,使多元的世界得以协调。任何形式的空间创作都会经历接受外界信息,加工外界信息,传播新信息等阶段,但创作的真正目的是传播新观念。观念艺术的完成需要受众的参与,观众通过作品媒介来接受信息,观念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新概念,不断的加工作者的表达,从而丰富作品内涵。信息时代,观众不再单向的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了参与者的特点。信息传播的渠道即媒介也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带来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综合。
总之,空间艺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它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形式,还包括当代艺术形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艺术门类。当前,空间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还大大拓展了艺术领域。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空间艺术作品都传达着观念,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使观众不断的创作新信息,从而丰富创作者需要表达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莫书雯.空间艺术的观念表达和传播[J].大众文艺,2010(4)
进入本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集约化时期,由原来追求数量目标到现在追求作品质量优良。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追求舒适、自然、精致的、有文化品位的环境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城市环境中城市雕塑的形式语言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多元化的时期。可以说,当代城市雕塑形式语言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今城市文化走向,在纷繁芜杂的雕塑造型中提炼出雕塑的形式语言,并对其特征进行提炼,可以从另一个文化角度来揭示城市的文化状态,从而使城市设计更具有人文的深度,也使公共空间的设计更具有人文的内涵。
一、公众参与的互动性特征
城市雕塑由于具有环境性、地域性、公共性、社会性等特点,一件城市雕塑作品首先要考虑的是所在地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创造性、美感等艺术价值必须与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城市雕塑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公共性与社会性,他面对的是非设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
以深圳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为例,《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为打工者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接触艺术场所,这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城市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与和谐的“市民精神”;充分体现了深圳城市的特点,雕塑的过程充分发动了各个阶层的参与,雕塑群凝固了在特区工作、谋生和奋斗的各路人群的辛酸和喜悦、成功与失落的普通人的寻常故事。该雕塑成功的建立起与公众亲和、密切相融而互动的观赏模式,使观者和介入其间者与艺术之间的主客体界面趋于淡化,而在这当中使观者的内在情感趋于愉乐与提升,使得城市雕塑成为提供给公众自由参观,或可触摸、依偎甚至于攀缘其间的展示形态,以缓解城市高密度、高层化建筑群构成的居住和办公环境对人造成的压抑和排斥,从而成为一种公众性的生活的艺术。
二、文化生态的融合性特征
现代城市在社会文化或物质形态方面都产生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变化,城市文化环境面临着流行性文化的侵蚀以及学术性文化的冲击,呈现出一种不同文化层次交流、互动和共存的多元景观。它们相互依托、交流,形成一种动态的有机组织,城市环境日益显现出开放和流动的特点,使现代城市雕塑创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城市雕塑家要将作品置于现代城市公共环境,就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的变量,考虑城市雕塑的观念形态与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形态这样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冲撞与结合。这就需要现代城市雕塑的创作除了考虑美学等方面的因素外,最重要的还要考虑与城市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关系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城市雕塑给予人们视觉感受的综合印象,是人们心中对城市环境的体验和历史的关联,使自然和人文景观获得象征意义。因此,成功的城市雕塑,必须实现与环境之间的对话,才能在城市环境中表达它特定的环境语言含义。
三、公共空间的标志性特征
唐代长安城的区域划分依靠的是宫苑、里坊城墙。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的市井划分依靠的是门楼牌坊,达到街区、寺庙的区域识别标示。欧洲城市由于较早关注城市的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雕塑成为区分具有不同功能区域的有效标示,形成了区域品牌的认知,以及文化形象、精神表现的传达。
城市雕塑“标识性”的功能无疑是增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伴随着的是城市的识别、记忆与联想。城市雕塑在城市中具有定向与导向的功能,它本身听目有的识别物、参照物的功能使其更容易被记忆。其易记忆性增强了城市空间的识别性与可记忆性,因此城市标志性雕塑也成为唤起城市记忆的关键要素。
四、消费时代的世俗性特征
1990年代以来,当代雕塑已从1980年代新潮美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挪用转向对大众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对中国当下现实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加速,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的背景下,当代城市雕塑把大众文化作为主要的艺术资源来使用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个关键性的选择,并且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
当实雕塑的批判性和指向性的功能,伴随着轻松的视觉载体和通俗易懂的写实语言,让大众的视觉在摆脱传统严肃和精英文化的审美局限的同时,人们更关心的是雕塑在思考着什么。尽管不能用精英主义的立场去看待大众的消费文化,但大众的消费文化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文化权利的民主诉求。不管在何种意义上对艺术进行消费,大众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找到他们寻求的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文化贵族时代,大众对雕塑艺术消费的过程正是“彰显自我,昭示民主”的过程。
五、传统文脉的符号化特征
关键词:平面广告 互动性设计 体验经济 数字媒体
检 索:.c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dvertising, media and audience, combined with chart and data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from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edia more aspects of the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and interactive design of the fusion of reas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economy and digital age to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influence and change trend,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design and plane adverti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so as to develop traditional media platform, and discover more interaction design that h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in the plane advertisement medium.
Keywords :The Plane Advertisement, Interactive Design, Experience Economy, Digital Media
Internet :.cn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数字传播,互联网络的商业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以互动型为特点的传播方式使受众能够主动参与并具有信息选择权,更符合人性化、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的大量化、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以及受众选择的多样化,使平面广告、广告媒体和受众三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从线性传播变成非线性传播,信息选择权转向受众,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质变。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从设计的创意预想起,就把媒体、受众和市场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之中来考虑。
城市互动型数字媒体广告是一种创新体系下的广告形式,互动型数字媒体在体验方式和创新服务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他的发展让广告的传播模式逐渐从艺术化走向了技术化和艺术化相互融合与衬托的方式。平面广告与互动性之间的融合是由经济、科技以及媒体三大因素促成的。
一、经济的演变――体验经济的到来
互动性设计作为一种真实可行的设计表现形式,在与平面广告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演变过程中必然结果。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到“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生产。”这是体验经济最初的理论,而后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正视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哈佛商业评论》对“体验经济”的概念评述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互动和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广告是为经济服务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体验经济的时代,受众有着主导性的选择权,受众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在广告多样性的今天,作为传统广告形式中历史最悠久的平面广告,该如何面对受众,我们顺应“体验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当代平面广告: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中,产生“互动活动”,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如何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之中?“互动”作为彼此之间关系的桥梁再一次被重视。
平面广告与“互动”有着与生俱来的融洽,传统表现形式为心理的“互动”。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广告就已经具备“互动”的本质,广告信息诉求,引导受众购买。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和市场条件不完善的年代,心理上的“互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传统平面广告注重在画面、纸张、印刷及工艺的表现形式上,目的就是让受众从心理上感受到信息的真实。传统的表现形式虽然注重心理的“互动”,但并没有将“互动”作为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因而,长期单向度信息传递形成的线性传播模式,在体验经济的时代逐渐失去广告效应。现代平面广告的转型需要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作为突破。
二、科技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影响
除了体验经济,科技的进步是互动性设计融合的催化剂。科技的进步扩大了数字化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产物以互联网络和数字媒体为代表,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互联网络带来了广告传媒产业的转型。具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999年)以用户5000万为标准,报纸媒体用了一个世纪才达到这样的规模,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都经过38年的发展才有同样规模,而互联网只用了短短的四年。在我国1994年才正式启用互联网络,而根据《2005年中国5大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0300万人,总数仅次于美国。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网民人数攀升至40900万。互联网作为传媒之一,在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支持下,网络广告迅速成为传统广告市场上的新势力。2007年美国互动广告局(IAB)调查数据显示,广告客户在网络广告上的费用支出首次超过有线电视广告,排在全美报纸广告支出之后(图1)。2008年美国的网络广告市场增长10.6%,达到34亿美元。
数字显示技术的成熟引起传统平面广告格局的巨变,新兴的数字广告中以数字标牌广告(Digital Signage)首当其冲。凭借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显示技术的结合,数字标牌广告与受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顺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受众可以主动选择信息,还可以及时的回馈发表意见和观点,当双方的信息形成共鸣时,就像形成共振一样造成最大振幅,对受众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图2)。这种信息双向、乃至多维的传递、反馈、融合正好符合体验经济中所说的“互动活动”,这就是“互动”非线性传播带来的威力。这种显著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医院、卖场、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2009年数字标牌的触控性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过这些触控交互平台,受众与这些数字广告的互动式交流更加融洽。新兴的数字广告借助科技媒体的力量得以快速发展,大份额的抢占传统户外广告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对传统平面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数字化生存》一书被《纽约时报》誉为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他在书中指出数字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传统平面广告的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数字广告和受众之间产生的非线性传播模式,更适合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在数字时代的影响下,现代平面广告如何抵御冲击,另辟蹊径,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光明大道,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优势
体验经济的到来和数字时代的影响,使“互动”这种非线性传播模式成为现实,引起广告传媒产业巨大的变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共生与博弈之中逐渐形成新的格局,现代平面广告媒体如何在这场“生死博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良性发展,成为近几年传媒业和学术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新兴的数字广告媒体在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具备独特的互动性特点,填补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在传播形式上不足,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在当下“体验”和“数字”并行的时代已逐渐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从此无所作为,进而被代替。答案肯定是:“NO!”,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广告、纸质杂志广告、海报招贴、直邮广告、便携广告等,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新兴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静态可视方面,新兴媒体多数靠数字显示屏呈现广告画面,而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拥有精美的印刷和各种工艺,除了传递广告信息外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在受众感官方面,杂志、海报等纸质媒体反映出来的真实触摸感受是当下数字显示屏幕无法到达的情感境地;在媒体使用环境方面,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是不受环境地点多方面因素局限的一种媒介载体,任何一面墙一根楼柱都可以进行海报的宣传……所以,只有不断发掘传统平面广告媒体的独具优势,才能更好的支持当代平面广告发展下去。
在经济、科技和媒体三个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互动性设计作为新的设计表现形式被应用到现代平面广告中。
结语
对新媒体艺术进行分类,就其使用和展示的主要领域及相关范畴,大概可以分为数字艺术、移动艺术、网络艺术、互动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1.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本质上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新媒体艺术借助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媒体艺术中受众被动接收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方式,让人与物化的传播媒介相互影响和交流。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介的触摸、身体移动、发声改变作品的进程、造型甚至意义。这种互动特征使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受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非线性
非线性的编辑方法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编辑形式和创作理念上的一种灵活多变、动态的信息编辑形式。新媒体艺术的叙事打破了传统叙事线性的局限,引入了开放、能动、可变的时空语言。新媒体艺术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为即时性、游戏性的开放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艺术设计者、参与者被允许在一个平等共享的语境下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甚至是建构艺术作品的叙事关系。
3.虚拟性
新媒体艺术凭借数码技术实现了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虚拟重构。虚拟性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一种视觉、听觉、触觉类似真实场景的虚拟时空环境,为受众创造一个以人为主宰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三维信息空间。
二、新媒体艺术在不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在舞台设计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革新和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新奇、多元化,为观众营造了现代科技和超凡艺术魅力兼备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在商业舞台设计中运用的主要形式有LED技术、3D技术和虚拟实现技术。LED技术主要运用于商业空间的背景屏幕的艺术建构和创作,它的展示方式灵活,使得舞台设计更加方便和华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3D技术越发融入人们的生活。舞台空间的3D技术可以凸显舞台设计的立体感和景深感,可以为观众营造极强的时空沉浸感和场景构想感。基于虚拟互动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让舞台空间设计得到更大的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商业舞台空间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与舞台现实环境相得益彰的混合时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性。近年来,舞台空间设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影像与互动媒体技术作为叙事的表现手段。
2.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公共空间是涉及衣食住行的日常空间。城市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审美的文化表达。新媒体艺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迅速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在丰富人们视觉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性,成为城市生活审美化的重要途径。其表现方式主要是装置艺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
3.新媒体艺术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