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概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桃园村党总支、村委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四个一”的办法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制定可行方案。一是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设立办公室于村委会。二是制定适合本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使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具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新意,方法步骤周密可行。
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廉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桃园村利用村委会现有的条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上,活动室配备电视、DVD等影音设备,订阅《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红河日报》、《半月谈》、《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以活动室为依托,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
挂好“一组”优秀、健康标语,夯实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先进文化来塑造,先进文化需要通过丰富的载体来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影响群众,唤起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桃园村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搞好廉政标语宣传。在村、组、街道墙壁、宣传栏、黑板等张贴一些通俗易懂、高度概括、富有哲理寓意,包含党纪法规、廉政建设的名言警旬,如:“弘扬廉政文化、构建和谐乡村”,“感恩尽孝、崇敬廉洁”,“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执政万事民为本、居官百虑廉当先”,“不损人利自己、不损公肥私”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奏响“一只”廉政建设的小喇叭。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的口味,抓住群众的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桃园村在广泛利用电视、报刊杂志、标语等途径传播廉政文化的同时,还利用现有的广播设施,定时或不定时播报一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人和事,播放国家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廉洁理念、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
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定位
要宣传好服务好新农村建设,就要找准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实际上就是节目的坐标定位。找准结合点,就要从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两方面考察分析。
1、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特点上自我定位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特性来看,去年我台作过一次收视调查,结果表明,综合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在新闻节目收视当中,除央视《新闻联播》外,本县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大大高于省、市台的新闻节目。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县(市)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舆论主力军的作用。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收视范围来看,受众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中的小工商业者,其他是县(乡)村三级干部,且收视群体稳定,对象性极强。因此,应以“农本位”作为节目的宗旨,把报道的触角伸向农民、农村和农业,发现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生活,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时俱进。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区分性来看,县级台新闻节目报道的都是本地身边人身边事,更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节目立足县(市)情,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入农民群众中去,及时、全面、深刻地反映新农村建设。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形式上来看,县级台新闻节目与央视、省、市台新闻节目相比没有那么大气、洋气,显得更“土”一些,形式上也较之更具有灵活性,不但可以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适时调整报道重心,更可以不断变换形式。
通过对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县级台新闻节目总体定位应当是围绕县(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本县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更加贴近和灵活的形式进行表达,把新闻节目办出个性、办得更有亲和力,办成县委、县政府满意的节目,办成农民群众喜欢的节目。
2、从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上自我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二者体现的都是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体现的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体现的是政治文明。这一目标要求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高度概括,为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定位指明了方向。我们就要依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农民受众特征,锁定这个坐标点。
当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县级台要把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动态、新举措、新典型以及农民的增收、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作为报道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当好惠民政策的“宣传员”。有些政策措施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长远利益,或许与农民当前的利益相冲突,为农民所不支持、不理解。我们的新闻节目就要通过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释疑解惑,理顺情绪,为政府解忧解难。比如,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林果种植面积、村镇规划宅基地划拨、房屋拆迁等热点、敏感的问题,我们在新闻节目中开辟“政策解读”专栏,详释这些政策措施的意义、作用。让农民群众知晓和理解,真正弄懂这些政策、措施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农民群众提高认识,变为自觉行动。
当好和谐舆论的“播种机”。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县级新闻节目要通过全面、准确的报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舆论监督,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缓解和化解矛盾,把维护农村稳定放在首位。
当好农民观念的“更新器”。县级台新闻节目应担负起农民观念“更新器”的重任,以帮助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己任,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闻节目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要增强自身的“阵地意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县级台新闻节目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和传播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创新,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新闻节目的内容要鲜活
对于“老题材”新闻,我们要善于发现其新内涵,做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报出新意、常报常新。对于同类题材,我们要善于对比发现,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报出精彩,报出不同的“闪光点”。
2、新闻节目的形式要新颖
新闻报道的体裁和表达的手段多种多样,我们的新闻节目要不拘一格,并不断创新体裁和手段。第一,我们除了用好现场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电视评论、口播新闻等新闻形式外,还创设了电视新闻故事、无解说现场新闻、画面配乐新闻以及大型新闻活动直播等。第二,栏目板块设置和形式不断有所创新变化。第三,创新栏目包装形式。
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真正主力军,依靠农民辛勤劳动,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央多次强调,要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脱离实际建设新农村必然不会成功,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同时根据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就准格尔旗而言,就是要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本村的项目,政府决不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或大包大揽,而要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要积极组织企业、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政策环境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准格尔旗旗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格外关注,不断在政策层面和实践方面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2003年,准格尔旗在全区率先免收农牧业税,实现了农民“零负担”;2004年,在全区率先开展了农村低保工作;同年,准格尔旗作为全区的试点旗县之一,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准格尔旗又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准格尔旗在全区首家启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批实现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准格尔旗开始了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准格尔旗应加大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要求,投入2亿多元,建成十二连城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带,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区,深入推进以肉羊、饲草料、蔬菜和林沙产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大力扶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专业协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按照以上发展思路,准格尔旗出台了《加快准格尔旗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准格尔旗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意见》、《准格尔旗发展现代农牧业实施方案》、准格尔旗《心系农村、服务百姓》活动和各种惠农、支农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必将大大加快准格尔旗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三、夯实产业基础.促进生产发展
根据全旗自然条件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北部黄河冲积平原为主的新农区建设;②以矿区资源丰富的东、西部丘陵沟壑区为主的新矿区建设;③以薛家湾沙圪堵两镇等重点镇为主的城郊区建设。新农区建设要与其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根据不同地理特点,立足一产,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化运作,加快土地整合,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人股或者其它符合法律、政策的方式流转,允许企业跨苏木乡镇整合土地,使部分种植能手成为经营者,其它农民再去打工成为生产者,这样双重收入,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新矿区的建设要依托煤炭资源,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实施集中搬迁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要加大矿区生态建设力度,实行“一企一矿治理一山一沟”的政策措施,达到“地企和谐、企民共富、交通便捷、生产安全、矿区整洁”;城郊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农牧业、观光农牧业、花卉农业、特色餐饮业,逐渐形成规模,开拓周边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以十二连城为中心,辐射大路、布尔陶亥、龙口镇部分地区的20万亩高效现代农牧业区;以薛家湾、沙圪堵两镇为中心,辐射大路、龙口的城郊特色种养殖业区;以暖水、准格尔召为中心,辐射纳日松、龙口及沙圪堵部分地区的生态经济区。全旗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达到5万亩,建成20万亩饲草料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00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50万亩以山杏为主的核果类生产基地,5万亩绿色精品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同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景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四、坚持规划先行。加大经费投入
规划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有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能加快发展速度,而且能提高发展质量,使发展建立在有序、健康、全面、协调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乡村理念,科学合理、全面细致地进行规划。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
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先规划后实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切实可行,使农民真正体会到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好处。在规划到位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安排,迅速启动实施,保质保量确保新农村建设见到实效。
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从准格尔旗的实际来看,加大经费投入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二是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统筹移民、扶贫、以工代赈、农牧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农村;三是从企业中筹措资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四是帮扶部门、社会各界捐助,推进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中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政府参与的重要意义,政府尤其不能“无为而治”。概括地说,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更好地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借此帮助农民减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旗乡两级应成立建设新农村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措施,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摆上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旗、乡两级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掌握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房屋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并负责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卫生、城建、农业部门应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所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文明
近年来,随着准格尔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陋习、赌博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一些地区广泛存在。有病不到医院看。而是请神官讲迷信;攀比修建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农闲时聚众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农村这些不文明的现象,通过广播、电视、“三下乡”印发宣传材料等手段,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法律知识,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村风,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在市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在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归纳起来,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抓好一个落实;二是建好两个体系;三是搞好四项服务;四是争取一项资金。
一、抓好一个落实。即落实好一个文件。主动融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抓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每年与市清洁办联合下发了《市供销社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制定工作目标,确定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并将该项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考评,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年终进行考核。
二、建好两个体系。一是建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市乡村组四级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市区建立可利用垃圾回收集散市场,每个乡镇建立中心回收站,小乡镇至少1个,大乡镇2-3个,每个村设回收站1个,在新农村建设点设立回收点,全市共建有可利用垃圾回收市级集散市场1个,乡镇中心回收站34个,村级回收站157个,新农村建设点回收点486个。二是建立了废旧电池市乡村三级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在市区设回收总站1个,乡镇设中心回收站22个,村级设回收站157个。
三、搞好三项服务。一是搞好网点规范服务工作。所有网点门牌必须统一标注供销社标识,店内“六统一、三规范、三制度”上墙,回收物品名录和回收指导价格表上墙,指导价格每月调整一次。回收人员姓名及联系电话上墙。回收废品归类堆放,尽量做到整洁美观。每个回收站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桶4个,2号、5号、7号普通电池和手机电池分开存放,每月集中交付总站,由总站固定封存填埋处理,三年共计回收废旧电池95.75万个。二是搞好可利用垃圾分类和价格指导服务。由市再生资源公司、基层社派专人到各乡中心站、村级回收站、新农村建设回收点协助指导做好可利用垃圾分类工作,每户设可利用垃圾桶和不可利用垃圾桶各1个,可利用垃圾每日交付回收点,由回收人员分类回收,再集中交付村级回收站。不可利用垃圾集中焚烧或填埋处理。三是搞好培训服务工作。每年对乡村组可利用垃圾回收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时间1天,培训内容为可利用垃圾及分类、分拣、打包等,三年共培训624人次。
四、争取一项资金。为了搞好农村可利用垃圾和废旧电池回收工作,我社积极向市政府申请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保障了我社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土地规划;村镇规划;现状图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规范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为先导和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地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方针,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现状特点,突出发展生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综合部署,逐步完善新农村规划的有关内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规划体系,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已成为当前各级规划与管理部门面临的核心工作之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在现状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底图的内容对于规划图的完备性、对比性具有重要影响。以现状图作为规划底图,既可以为各种规划内容在图上转绘提供控制基础,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规划内容与现状之间的相互联系,能直观地看出何时、何地将进行何种建设,使规划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要测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所用现状底图,为科学规划提供保障和依据,首先要分析和理清规划的内涵、底图规范等问题。本文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中的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简称“两规”)为例,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论述。
1 两规的内涵及联系
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土地,使用土地不能没有土地利用规划,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先行进行土地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村镇规划,可以合理制定村镇布局体系,有效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以更好地节约、集约用地,完善村镇基础设施,积极促进村镇经济和其他的建设合理发展。
1.1 乡镇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又称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措施。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又可将土地利用规划相应地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乡(镇)等五级[1]。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需要,要在做好县级以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研究和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统筹安排田、水、路、林、村各类用地,协调各业用地矛盾,重点安排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村镇建设用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其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划定土地用途区,合理安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依据规划对象的层次和工作深度,通常可将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进一步划分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在总体上的宏观控制和战略安排,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区域性和指导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详细规定各类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某一地段、某一土地单位使用的土地作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也是在土地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产业部门的土地利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2 村镇规划
村镇规划,是为确定村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布署和具体安排。由于我国村镇一般包括村庄(基层村、中心村)和集镇(一般镇、中心镇),因此,在规划体系上,村镇规划通常可相应地区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2]。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布署,其中村镇体系规划具有“准区域规划”性质。村镇建设规划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
两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二规分属于两种规划体系,在规划的指导思想、主体目标、规划期限、统计方式、管理机构和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另一方面,两大规划的编制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以土地合理利用布局为核心,规划成果都落实在“地”上,用“图”加以表示,但在用地方式、分类标准、评价系统上又不尽一致。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两规之间脱节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比较普遍,迫切需要统一认识、使二者互相协调、有机衔接、彼此制约和互为补充[3,4]。
2 两规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规划的编制工作、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规划的质量、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对两规现状图的要素构成、成图比例尺等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现概括如下:
2.1 乡镇土地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底图,要求既能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又能显示出项目区地形地貌,以满足土地利用项目规划设计之需要,符合空间直观性、可量测性、概略一览性等基本要求。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5],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由以下三类要素构成:
(1)基础地理要素:包括行政界线、政府驻地、高程特征点、等高线与等深线、其他重要地物等。其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要素转绘的骨架;二是指示专业要素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2)专题要素:包括土地现状用途、大型工矿企业等的范围和名称、乡域及周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民用机场、重要港口码头、重要水利设施等。
(3)整饰要素:主要包括注记、图名、图例、比例尺、方位坐标、编图说明、拼接合图表等。其作用是使整幅图要素完备、说明清楚、图示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目前,各地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一般采用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作为规划底图。事实上,这种比例尺的现状图很难准确、清晰、客观地反映出地块的实际变化和规划情况,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画出用地红线的要求,仅为示意图,在规划的实施中较难操作[6]。因此,有必要重新规定乡镇土地规划图底图的比例尺大小。
为了能在图上把实际变更的最小面积清晰地表示出来,在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1:1000和1:2000两种比例尺的工作底图。与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相比,1:1000比例尺的图件虽然图面更详细,但同时图面荷载量也大大提高,而且变更修改也更频繁。这不仅使测量工作量大大加重,而且也使财力、物力的负担加重,并影响成图时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适宜在我国各乡镇推广。况且就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制的要求和作用而言,1: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荷载的详细程度已完全足够。因此,我们建议以1:2000作为乡镇土地利用底图的首选比例尺。
2.2 村镇规划底图规范及要求
为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建设部于2000年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该办法在种类、要素构成、比例尺等方面定义和规定了村镇规划现状图的内涵以及有关的绘制技术要求。村镇现状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现状图、镇区现状图、村庄现状图等三种基本类型:
(1)乡(镇)域现状图:主要包括乡(镇)域行政辖区内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河湖水系、绿化等土地利用和分布情况;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以及其他需要在现状图表示的内容。
(2)镇区现状图:主要包括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和规模;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其他对建筑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
(3)村庄现状图:可参考镇区现状图所应包含的内容,适当简化。乡镇域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镇区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村庄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1:2000之间选择。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形成统一的规划现状图精度标准。因此,在测制各种规划现状图的实践中,各地要以能满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参考已有相关国家测量技术规范(如《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等),灵活设置和规定各种比例尺现状图的精度指标[7,8]。
3 结束语
土地规划和村镇规划是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蓝图,而现状图是编制这张蓝图的底图。没有现状图作为底图,规划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快速测制形成高质量的规划现状图,积极发挥测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障服务作用,本文尝试论述了规划现状图测制的若干问题。当然,这些内容只是初步的和描述性的,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41-44.
[2]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S],2000.
[3]张明锋,鲁成树,费罗成,吕军.土地利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6):517-519.
[4]梁湖清,沈正平,沈山.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的比较及协调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4):67-70.
[5]国土资源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S].2009.
[6]欧海若,吴次芳,高宏伟.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的底图规范和成图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8(2):453-456.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在制度、政策、投入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目前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二是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新型农民。让农民参与进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则。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参与合力。改革创新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开创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二、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各项补贴的力度,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是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效益。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三是构建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产业。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加大对农户的经济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户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就是要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保持城乡经济社会制度、机制的统一,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价格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教育制度和财税金融制度等。从而,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大家好!今天,遵化市女能手协会正式成立了,这是我市广大妇女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新的跨越。协会的成立必将对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妇女增收致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在座的各位女能手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协会是由女能手自愿结成的民间组织,希望能够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广大妇女提供服务,带动她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协会成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它同我们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内在统一的,是党在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中等城市、和谐遵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经济也出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先后投入4.8亿元,深入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投资1.3亿元基本解决了337个村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648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村民中心,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作在不断提高,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市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特别是,自科学发展示范乡村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把科学发展示范村创建作为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组织实施了新民居建设工程、旧民居改造工程和中心镇连片创建工程,带动了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男性相比,女性在农村的常住人口比例加大,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70%左右,农业女性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广大妇女则是主体中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在维护农村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广大妇女真正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真正参与进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不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今天在场的各位女能手,就是战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上广大农村妇女的优秀代表,她们是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更是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刚才,听了两位会员的发言,感触颇深。她们靠自强自立、超越自我,实现了自身价值,赢得了社会赞许;靠加强学习、开拓创新,屹立于自强发展的潮头,不断壮大产业,她们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自身的缺点。从我市女能手队伍乃至农村妇女的整体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专业化知识欠缺,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还存在着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化水平不高、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一些先进的实用技术没有得到应用等问题。因此,希望在座的各位女能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二、要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女能手协会在引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种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得到了较好体现。女能手协会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和优势,担当起一个合作组织在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等方面的重任,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权威性、有吸引力、有社会公信度的社团组织。一是要加强信息服务。目前,我市现有的女能手还处于自我发展阶段,对市场形势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协会要及时为她们提供最前沿、最先进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信息,搞好市场分析预测,引导女能手在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生态农业方面挖掘增长点,实现科学发展。二是要加强联谊和交流,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协会集合了全市种、养、加、销各行业的女能手,这样就可以使原来单枪匹马很难解决的问题,靠这种聚集优势得到有效解决。要通过经常组织会员开展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等活动,加强协商合作,实现利益共赢。三是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使协会工作常做常新,充满活力。要根据女能手需要,组织她们走出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适应发展的潮流。四是要发挥会员在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这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会员今后要做的重点工作。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与自己事业有关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带头兴办、领办本地妇女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实现双向服务。要积极宣传贯彻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协会的发展规划,并向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农村妇女在发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三、要凝心聚力,努力为协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时代背景;合法化;发展通道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3-03
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开始,农村精英输入城市,农村出现了基层行政组织缺失或者老龄化。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标志着国家发展策略从城市中心、以农村哺育城市模式开始向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反哺农业模式转移。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考取公务员成为毕业生竞相争抢的热点,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考碗热潮,为了顺利的端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大学生们在认真复习应考,奋斗在“题海”与“辅导班”之间,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启动。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村官”,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搭建农村人才 “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过程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走过了试点、深化和组织制度化三个阶段;周成军根据大学生村官规模、社会关注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试行,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归纳为萌发(1995~2001),成长(2002~2005年),普及(2006年至今)三个递进阶段。李华忠,杨桓则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划分为初期探索(1995~2004),全面铺开(2005~2007),战略提升(2008年至今),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各位学者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各位学者都将1995年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始,划分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村官计划理解角度的差异。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大部分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了肯定与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制度设计上承载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力军,为党政领导培养基层后备人选,同时也是国家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赢之举”: 一方面缓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匮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开创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提高。胡跃高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殷殷通过调查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鉴学伟等认为大学生担任村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则从更深刻的层面解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大学生村官制度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对探索、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生态建构与转换模式,对培育深层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治人有重要意义。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效果,使得不少大学生村官有被冷落的感觉,纷纷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寻求经济上更大的收益,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
学者们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问题、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安勇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概括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误区: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
马骥从大学生村官心理方面,认为存在着如下矛盾:法律定位与工作身份的矛盾;扎根心理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事业热情与工作经验的矛盾;知识结构与服务工作的矛盾。
吕洪良从村官政策本身,归纳出以下问题: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待遇标准偏低,工作推动困难;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
侯典牧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访谈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自身“村官”行为的短视性;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体系;工作内容琐碎、专业才能难以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村官卸任后的出路问题,工作满意度随“村官”工作时间逐步降低。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份尴尬,岗位配置模糊;第二,工作待遇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第三、培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第四,未来出路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第五,社会支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3.3.1 探索新的制度安排,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针对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定位,以及大学生村官没有本地户籍不能直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瓶颈,学者们提出:吕洪良提出应明确政策的合法性,完善村民自治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村官职业化消除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
安勇认为针对困扰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委班子的身份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
认为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未来身份的定位,最理想的状态是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优秀的政治人或优秀的企业家。
付建军认为,可以从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方面入手,对于那些愿意扎根农村,同时工作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将户籍转至工作地,进而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本土化,为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选举提供制度支持。蔡杨则提出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选拔”改为“志愿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现行的村民自治的基本法规相冲突,同时可以培育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下派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增加大学生村官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业优势。
3.3.2 设计明晰化的岗位职责,使大学生村官岗位实权化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对专业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村官与服务地区需求的脱节,致使大学生村官所学不能所用;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身份使其在实行工作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权限,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依附性。有的学者提出一方面在现有的选拔模式基础上,增加服务地区的自主性,同时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想结合。刘唐宇等提出在大学生选拔环节应注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学生村官有服务农村社会的强烈意愿与热情;要选聘思维习惯、民间风俗和语言风格较为相近的大学生。殷殷提出在选拔考试过程中,注重选拔标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适当增加关于农村基层现状、农业生产的知识测试,使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志于带领农民致富者脱颖而出。曹青提出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以及职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应尽量让“大学生村官”担任一定的实职,分配其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给权力、压担子、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角色转变。同时,实行一个村多名大学生村官,既方便相互支持、相互照应,又利于相互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要优先选拔那些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付建军提出在大学生村官选拨过程中应将大学生村官的本土模式与合作模式,把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3.3.3 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提升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学生村官应当是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定位必然要伴随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农村远落后于城市的缺憾。王文举等提出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待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因服务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鼓励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保证将要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吕洪良等认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第一,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第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3.3.4 加强系统化培训体系建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村官要尽快适应村官的生活,端正动机,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为此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知识、能力与心态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导师制,通过服务地区的优秀党员、干部带动大学生村官尽早熟悉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有的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开设农村管理、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村官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吕洪良提出加强大学生在农村社会的实践机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了解,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胡跃高则主张在高等学校专设类似于推广硕士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进行大学生“村官”在职专业训练,增强创业知识与能力,为村官的进一步深造提高平台。更多的学者提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定期化、常态化、个性化。张淑春提出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基地,为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建立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机制,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曹青认为应当采取提供实践参与的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加强与农村的沟通。
3.3.5 完善管理与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管理规范化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考核模式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软肋,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或者部分缺失,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部分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在乡镇,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对农村事务则敷衍了事。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健全村官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胡跃高提出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库,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加强“出岗”后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跟踪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给予支持。周春林提出对已经任职的“村官”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例如“三帮一联”制度即村级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曹青指出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分聘期考核与目标考核,考核办法包括: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工作细化分解成量化指标,考核结果县委组织部备案,要将考核情况与年底评优和奖励相挂钩,同时,应明确考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制度,作为“大学生村官”享受续聘、奖惩、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张清华提出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大学生通过选拔成为村官,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来操作实施具体工作。
3.3.6 设计合理的发展通道,使大学生村官前途明晰化决定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否长效的关键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路径,现有的为村官设计的出路只能使很少一部分村官获益,大部分村官要重新回归就业市场找工作,而村官工作的经验对其重新回归城市、市场经济并无裨益。安勇提出通道建设。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建立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他们二次择业的通道建设。要改革户籍制度,既允许他们将户口迁到农村,也允许他们在重新就业时把户口迁走,形成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奖励,对于在服务期间另谋职业的应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姜勇提出转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倾斜重心,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像是为大学生去农村镀金而设计的,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离去的人必定众多。因此,应当把优惠政策的重心进行适当倾斜,一是由精神上的鼓励转化为物质上的支持;二是要更多地给予在合同期满后留守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而不是给予其考研、考公务员时的加分政策。蔡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应该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在目前就业岗位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安置也可以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胡跃高提出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付建军提出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吕洪良认为应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王文举认为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帮助其树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很多学者所主张的。设计出一套弹性任期制。于泉提出对多年在农村工作,且连续多年考核合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直接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读研;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选择自主择业的,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出台配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3.3.7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工作专业化吕洪良提出加强对学生村官的帮扶政策以及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王文举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支持机制的具体措施:为了弥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的不适应,建议成立工作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的合作与支持,降低其孤独感;建立完善的信息定期上报与反馈机制,及时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不适应反映出来,并及时解决,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人性化的支持。
安勇提出要强化校地合作,以校地共建助推“大学生村官计划”。高校应成立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团,结对支持大学生村官,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使高校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4结语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到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效。然而,当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发展策略立足于研究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个性化的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第二,对村官的定量研究较少,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样本量也较少。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关注大学生村官,但是,根据笔者分析,大部分的样本量在100以内,其样本较少,代表性不足。
第三,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体验、生活质量、闲暇生活、社会支持的关注较少。大学生村官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对其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忽视对科学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不利的。
第四,已有研究的社会性别视角较为模糊。大学生村官具有社会性别,其工作的地点基本在农村,这些地方也是中国社会性别影响最为深入的区域,因此,对大学生村官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社会融入、个人发展路径以及功能发挥的差异,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村官计划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5]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6]曹青.“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区“大学生村官”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43).
[7]安勇.推 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调研世界,2010,(11).
[8]胡跃高.向“屯留模式”看齐,满腔热情支持大学生村官事业[J].村委会主任,2010,(22).
[9]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0]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11]于泉.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岱宗学刊.2010,(3).
[12]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461.
[13]马骥.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10,(16).
[14]姜勇,王永萍.辽宁省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