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职业素养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养的内涵

第1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推进,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创业机遇。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研究,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他分析了1965年至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形势,发现就业机会主要由中小企业提供,研究还发现这些中小型企业主要属于创业型和创新型。同样,通过对日本经济的研究也发现,企业总数的99% 是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政府部门认识到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必须要寻求新的出路,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活力在未来将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动力,因此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同时,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高职学校陆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相继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创业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培养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

中小企业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小企业的就业者,更要促使他们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国家也正在制定各项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开办中小型企业,并给予技术的扶持与资金的优惠政策。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能力,使广大的高职毕业生由求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要注重技术创新者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在技术能力上就占有一定优势,他们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一线生产者,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创新动力,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人生态度和创新、创造的开创个性,他们必将爆发出持久的创新力,这也为未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教育是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

创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具有首创、冒险精神、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交管理能力,这种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将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育过程,这需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倡导创新、创业的理念,并形成合力。而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等都需要紧密联系创业教育的目标,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实习课程的安排甚至学校的一些教学计划安排都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展开。

(三)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

传统的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而创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的创造者与技术的创新者,它不仅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管理能力,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这项活动的实施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校园学习生活过程中,基于创业的社会性,学校应该提供学生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也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它迫切需要一批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走进高职院校的课堂,引领学生一起去认识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院校创业素质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首先要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只有在强烈的创业需要和驱动力下,学生才能克服创业过程上的各种艰辛与挫折。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关键。创业精神不是投机与敢冒风险的精神,而是善于把握潜在机会,敢于突破,不断创新,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风险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首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引导学生去独立思索和分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其次,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阶段就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而创业则是解决就业问题,并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个人承担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的一种形式,承担这种责任需要更多的个人能力和人文关怀;第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理想与创业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创业活动的强大驱动力,个人的爱好、兴趣往往能引发出巨大的能量,促使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形成不断自我激励、始终向着更高境界突破的动力,这样才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最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过硬的创业技能

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精神是契机,而培养学生过硬的创业技能则是关键。创业技能是企业能否很好生存下来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很多方面,如专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因为诸如年龄、心理、社会阅历、资金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下,一般是小微型企业,这类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创新点,因此,创办企业的个人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通过对市场的洞察,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需要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人、财、物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还要有突出的决策能力,创业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选择,必须做出很多决定。突出的决策能力是能够在选择时考虑周全,权衡利弊,果断地做出决定,把握住机会,这些都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第三,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必将要去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只有理顺这些人际关系,企业才能走上正轨,借助各方面的人脉资源,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创业者要学会与各种类型的群体进行友好的交流和合作,与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与媒体、销售商等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通过与各类人员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排除障碍,化解矛盾,提高办事效率,增加信任度。

(三)提高学生的抗风险能力

创业是解决就业,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创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市场的风险无处不在。有数据表明,我国约40%的企业在开业一年内倒闭,能生存五年的只有20%左右。即使在市场经济极为发达的美国,首次成功创业的比例也是不高的。因此,风险意识是创业意识中必不可少的,我们鼓励学生要有冒险精神,要勇于承担风险,但这并不说去盲目的冒险。风险意识是指要在行动前认真分析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想办法规避风险,即使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避免的风险,也应当保持冷静和理智,及时解决问题,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培养敏锐的感知风险的能力。创业风险有各个方面,既有市场、行业风险,也有资金、法律责任风险等,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风险类型,然后想办法如何在创业过程中,通过采取措施与手段来规避风险,减少可能的损失。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遇到风险与挫折,要敢于面对,不怕失败,甚至有二次创业的心理准备。

第2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素养内涵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二)职业素养特征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2014年,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三、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有限,效果差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二)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方法,注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2.注重发挥实训环节作用,训练学生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3.职业素养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第3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职业素养 缺乏成因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所谓职业素养,在学术界存在很多不同说法,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本质在笔者看来是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的一个多元复合概念。之所以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解读,主要是从不同职业观察点或者不同职业发展需要进行的界定。那么,什么是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呢?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中职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目标追求和内在性积淀的过程。一般包括中职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上的能力和素质,在职业中体现的各种道德、意识、情感和生活态度等多种表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修养等要素的综合体。

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丰富的特征,与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相关,体现中职学生在认知、体验及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多方面综合驾驭能力。具体来说,职业素养有多方面特征,如职业素养的主体的生成性特征,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一旦形成便不易变更,具有相对稳定性;职业素养有着内外相统一的价值协调和评价功能,即职业素养内在的价值尺度和外在的评价尺度是相统一的。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具体表现

1.职业专业素质的缺失

中职生从入学到就业一个显性的缺失维度即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相应的不足,这是制约良好中职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中的素养有重要关系。其中,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在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专业环节,十分清楚地发现,在学校教育环节中,学生一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学习没有目标和兴趣、动力等推动因素,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造成很多不利因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其中专业素质缺失是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储备,即使学生的道德等非专业素质再好,也无法发挥出职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相反,如果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中职学生至少能够胜任岗位对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完成职业赋予的各种使命和责任。

2.职业品德和伦理的缺失

职业品德和伦理需要是职业素养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对于发挥中职学生的从业能力、有效履行岗位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养成看,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中职生对职业的道德认识和理解及职业伦理的相应践行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这是制约良好中职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中职学生入学时对自己所学或者所选的专业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无法形成正确的职业感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教学理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自己所选的专业,对专业有丰富的感情,才能乐在学中,最终学有所成;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对所学专业产生深厚的感情。当然,这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养的。就目前中职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而言,中职学校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来说,这种职业修养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职学校在学生的职业修养教育上,缺乏相应的人文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安排和针对性的实践和反思;二是中职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工作关系上态度不够端正,目标不够明确;三是中职学生在正确处理职业收入与职业良心方面还存在严重扭曲人格的方面。

三、正确认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通过上文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的界定,就此讨论职业素养在中职生教育上存在的缺失,下面本文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职业素养缺失原因进行相应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根据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从笔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看,导致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中职生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导致在人生规划方面没有准确的定位,当然从理论上讲,这是学校、家庭和中职学生个人共同完成的事情。最终需要学生进行抉择,正是在这一需要做出正确选择的环节或者过程中,出现难以修复的根本性问题。具体而言,第一,中职学生入校接受中职教育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自主选择。如学生盲目地报考所选的学校,以及所选的专业,进入对所学专业并不是很了解的学校上学,很多情况是父母或者中考成绩无法达到理想专业后的无奈选择等。第二,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如不专心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课后不主动复习,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第三,在决定就业方向特别的职业选择的问题上没有一个理性全面的科学规划,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旨在服务于就业的职业素养。如学生在中职学校主要是为了毕业文凭,充其量是为了谋求好的工作单位,只专注于培养职业素养中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的方面,注重参加一些技能资格考试,绝大多数情况下忽视自身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的内在养成。这是导致职业素养不完全,甚至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第4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具体作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并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熏陶,其重要地位更为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简述音乐审美教育

为有效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根本概念,我们主要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音乐审美素养作为基础,进而对艺术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音乐艺术为基础,领会到更多艺术中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为基础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认知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后续掌握音乐知识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感体验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魅力与价值。因此,音乐教学是以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这两方面中有任何一部分存在欠缺,都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音乐基础存在一定欠缺,音乐审美素养整体上参差不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这将会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使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其对学生艺术类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职业院校重视的教学内容。虽然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因为素质偏低,对音乐艺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魅力、价值与内涵,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艺术中所突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与情感深处,自然也无法达到原本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在此辅助之下,学生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进而真正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的必然渠道。结合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广义上的音乐审美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三观心灵思想受到渲染与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便处于身心成长重要时期,有些人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思想状态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便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感受到生活中所有表达传达美的事物,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道路[2]。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对职业院校完成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的高质量。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不良内容,则会导致学生本身音乐审美素养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使其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时,应当重视教材本身的安排,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科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素质更高效率、更好的音乐审美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类似的音乐作品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如《月光》《梦中的婚礼》等。在找到这些教学资源之后,就是需要将教学资源与《欢乐颂》之间进行对比,罗列他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钢琴去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性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对比与共同感受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寻找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感。

(二)全面优化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本身并不是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反复听取音乐作品过程中,以更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了解相关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借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音乐衣服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理论的知识性教学和结合感性的情感类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使整个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在理论教学的烘托下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开展。在实际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整个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情感,能够更好地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解构[3]。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对艺术类事物了解较少,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与个人去涂抹。对音乐审美素养概念了解较少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白音乐充满人们的每一个生活角度的同时,了解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有音乐的地方便会有情感的互通性和艺术的连贯性。若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培养自身音乐素养,使自身的艺术涵养不断降低。音乐审美本身是将因为艺术融合在生活之后进行探索研究与感悟,因此,音乐审美与探索生活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意识。

(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仅仅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其中一个部分,而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才是整个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学生在接受教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素养,否则对于整个音乐的欣赏只能停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各类音乐艺术学习,例如演唱、乐器演奏等方式,都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性,除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之外,音乐创作也是音乐审美素养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较为简单的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使其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为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音乐审美与综合素养的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挂钩。教学本身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保证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将其与综合素养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方式强化音乐审美素养教育,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爱国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国歌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在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歌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爱国的认识[4]。

第5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 教师职业内涵 人文修炼途径

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以“深厚的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可见,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给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生机,这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既是促成其教师发展的有利契机,又对其固有的角色内涵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因此,高职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更好的承担起现代高职教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一、高职教师必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内涵中

高职教育肩负着两大战略使命:一是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找到“魂”,有了“魂”,才能激活理智,丰满人性,提高生命质量,使人成为人。这是根本大计,也是立身之本。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也是强身之基。两大战略使命是对高职院校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全面揭示了高职院校所秉承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追求。这一目标比较具体的规定了职业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人文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不仅是高职教师职业的需要、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中

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高考末批录取的比例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挫折感,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人文教育方面有许多课要补。如果单纯的把高职教育搞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工具训练,既不符合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就业的长远发展。人文教育的主干和基础是时间性感知、情感性的教化活动,它集中于未成年阶段,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恰恰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人文教育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体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

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高职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只是的获取。用不着给教师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职业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教师人文修炼的途径

(一)人文角色的转变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特征:一方面是原有角色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指增添角色的新内涵,教师要积极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必须改革高职教育理念,走出学科式的教育模式,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自身角色不仅仅要以组织良好的知识技能体系呈现者出现,更要以向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角色的内涵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其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被物化的“知识传播工具“,而是一个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引导者、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高质量的人才建构的“人师”,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本源,更是高职教师深刻的角色内涵。

转贴于

(二)人文知识的回归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重视教师人文知识的回归:一是通过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二是帮助教师重温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关注教师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和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三是帮助教师研究哲学知识。哲学是研究人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人自身的一门学问,教师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四是帮助教师接受宗教知识。宗教是一种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和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向善”的力量足以使教师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五是帮助教师学习美学知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美是教师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在教学渗透美育,发掘美的内涵,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美育过程中完善人格、促进发展、提升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的回归,就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显扬和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三)人文底蕴的夯实

阅读名著: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蕴藏在经典作品中。它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师要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读书使人明智。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身成长的必需、是现代教师的另类备课、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所以,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提升精神品格,无疑成了教师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拜学名师:拜学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这是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必经的心智修炼之路。游览名胜: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能不做,那就是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走遍万山千水。游览名胜,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人文知识的过程;就能感受天地间的博大精深,领略历史的源远流长,洞悉教育的真谛,就能使教育接近本真,从大自然中启迪智慧,增长睿智,加深对于职业教育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三、人文素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着是一个“认知体”,重技能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课堂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他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设计方法、技能,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专业伦理,建设适于居民生活的城市和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建筑,而不是仅仅考虑利润最大化;电工电子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求学生对产品的设计有其特定的功能,还要要求产品有安全的可靠性,这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只有这样,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终归可在教与学统一的层面上得以体现。这种隐形的潜在影响大大的超越了专业课本身。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互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从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中无疑具有高品位的实在价值,尽管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形成非一日之寒,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越扎实,他的人格魅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他的职业声望也就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它,并持之以恒地修炼它。

参考文献:

第6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40-03

一、行业特色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

1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诸多元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职业素养既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也有通过学习而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形成固化的工作习惯,以及与从事专业相关的生活目标和态度等特质。职业素养是内在的东西,但也可以通过表象反映出来,如果上述表达过于理性的话,以下几个例子不妨能够补充说明职业素养问题:大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在相同专业大学生群体中可以形成由职业素养支撑出来的共同特征,比如军事院校的学生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遵守纪律、勇于献身,团队意识较强,建功立业决心大;学医的人往往把救死扶伤、尊重生命的工作态度与人生信条深深地融人骨髓里等等。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既是大学生的一种素质。同时又具有与行业、职业密切相关的典型性特质。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发展竞争条件激烈的环境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是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对行业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2 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行业院校一般是指现行或曾经受行业部门管理与指导、学科或专业围绕行业产业链进行设置、人才培养与科技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的高校。“产业旺、学校兴”,如果学校不能源源不断地为行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就会大大地被削弱,也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由于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历史渊源深、联系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行业对行业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反之,行业院校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很难在行业内得到很好的发展。从广义上讲,职业素养培养是贯穿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周期的使命,但在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却是基础性与决定性的。如果在大学里没有培养起基本的职业素养,那么大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感就会下降,或形成误解,甚至会感到彷徨,迷茫。良好的基本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专业能力基础上的个人前途、利益、兴趣、生活方式、思想境界有机结合下的综合反映。因此,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会客观、冷静、从容地面对艰苦与风险高的职业,并能充分发挥其人生价值。

面向行业特色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关键在教育。学校的教育功能之一便是塑造人。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教育既是社会教化的主体,又是促进个体内化的有效手段,因而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要相信、依靠教育培养的力量,其中,教育工作者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行业特色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讨

大学阶段专业教育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主渠道。通过专业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从事专业工作的初步能力,对行业的技术业务要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专业导向下对职业发展形成一定的意识与方向,基本了解所学专业从业道德范畴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显性的职业素养。大学生仅仅具有显性职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强化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隐性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内容,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包含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面向行业培养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要根据行业与学校的实际,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调动大学生积极到本行业从事工作的实效性为检测点,构建以显性职业素养培养为主体,以行业文化、精神、传统与大学生就业、发展相结合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平台。在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在校园文化中强化行业精神内涵与特色

强化行业精神内涵与特色,就是把学生将承担和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使命感,以不同精神标志与文化符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文化活动中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与内容,引导学生认清本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笔者所在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分别隶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地震局,是我国重要的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和防震减灾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本行业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和解决关键问题的历史使命。文化活动中,我们注重把基层一线先进人物事迹与活动内容相结合,邀请本系统著名专家、劳动模范、青年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座谈会;请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开展人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训练等。活动中注重把专业知识与活动内容相结合,如目前华北科技学院每年一届的“安全科技文化节”便是个很好的平台,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将对大学生起到直接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增强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利于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2 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化、开放化

当前,行业院校大学生对本行业基层工作情况和环境了解甚少,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去向上对到基层单位就业存有顾虑。比如煤炭行业存在着“工资低、条件差、风险大”等现实问题,处于特殊生产环境的煤炭人才队伍面临着专业思想不够稳定、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专业认同度低等问题,自然给煤炭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使得煤炭专业毕业生顾虑重重。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煤炭企业的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经过煤炭行业的整合与重组,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井下巷道是液压支护,自动化的综合采煤,地面煤炭是无暴露存放与运输,高投入的环保与矿山复垦,花园式厂区等等,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所以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引导组织大学生到基层到现场去学习去实践,让学生直接感受,了解企业、了解生产、了解环境。这些开放式的直观教育形式,会起到课堂和校园内起不到的作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夯实基础、积蓄能量。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在教师的

带领指导下,多参与本行业专业技术方面的相关研究,逐步提高研究能力,到实际生产中去解决问题、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针对行业技术领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进一步为本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_引行业特色院校更要重视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使学生对本行业的现状、前景及国内外发展状况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式,合理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首先,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优秀品质,提升工作能力,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青年学生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爱岗敬业,帮助艰苦专业毕业生认清客观情况,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把长期的职业发展作为奋斗的目标,先就业而后通过自身努力工作,提升资历和能力来获得长远发展。其次,学校要建立与本行业用人单位的沟通机制。学校要及时掌握多方面的反馈信息,特别是对人才知识结构、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培养行业亟需人才。形成校企共建专业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重视对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的引导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共同为大学生们营造宽松和谐的就业环境。

行业特色院校要将行业精神融人教育全过程,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固化成传统,内化成素养,为本行业输送合格人才,提升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23

第7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 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英群(1972-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谢永广(1978-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5-02

大学是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基地。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知识素养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能工巧匠”,更应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彰显高职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出色的技能,还应该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自我完善、自我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落实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个性内容,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任。为了体现和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课内容既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和职业生涯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性培养,传授学生符合专业培养和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特殊体育知识。“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以职业性体育意识驱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的职业素养步入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素养的内涵。“素养”即“平日的修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包含资质、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主体,而意志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是素质培养的核心,这些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内涵。

2.职业素养的特征。(1)习得性。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是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它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体现,类似于“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关系。(2)重要性。实践证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即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这些素质对从业者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3)成长性。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场的不断变化,使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不断更新。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从业者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职业素养具有成长性。

二、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1.根据高职的发展形势,更新体育教育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改变,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核心能力”提高为目标,在“够用为度”的课时计划安排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将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体现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实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之外,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培养学生的岗位特殊身体素质,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做好准备,真正做到“将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第8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1.1文献研究法。以“临床医学生素质”“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素质教育”等关键词在万方、CNKI、维普、Springer等电子期刊搜索,对基本理论、基本内涵进行界定,构建职业素养特征池,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1.2访谈法。本研究依据课题研究内容遴选1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0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事先制订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一部分是由被访导师描述近一年接触研究生过程中,认为研究生表现最好和表现最不好的事件各一件;请被访研究生描述近一年自己经历的,处理最好和处理最不好的事件各一件。整理访谈录音,建立职业素养特征池。1.3专家咨询法。根据素养特征池,进一步归类后进行专家咨询。为保证咨询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遴选15名长期从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临床专家对指标进行筛选并给定权重,建立职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结果

本研究基于“素质洋葱模型”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素质洋葱模型是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3]。“素质洋葱模型”中的各核心要素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等。动机是推动个体为达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个性是个体对外部环境及各种信息等的反应方式、倾向与特性;自我形象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的看法与评价;社会角色是个体对其所属社会群体或组织接受并认为是恰当的一套行为准则的认识;态度是个体的自我形象、价值观以及社会角色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知识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是个体结构化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其中,知识和技能等外层要素易于培养和评价,而个性和动机等内层要素则难以评价与后天习得。“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2.1建立职业素养特征池。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几个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以及不同年级临床硕士研究生访谈,梳理绩效优秀医生的特质,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特征池,具体见表1。2.2职业素养核心要素。筛选根据建立的职业素养特征池,经过专家讨论和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删减和归类,最后形成三级指标体系框架。2.2.1专家基本信息。咨询专家共15人,其中性别、年龄及职称构成见表2,以高级职称为主。2.2.2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结构、指标内涵、指标权重做出判断,最终确定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外显因素、内生因素、核心因素3个一级指标,下设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工作作风、成就导向等12个二级指标以及临床专业知识、体格检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55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3。

3讨论

第9篇:职业素养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术素养;高职教育;人才质量

作者简介:吴倩(1975-),女,江苏苏州人,苏州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课程;程宜康(1956-),男,江苏宜兴人,苏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教育课程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SJG095),主持人:程宜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10-05

令全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界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将人才为本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提出,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提出要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显著增强”。提高技术人才质量已成为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基本前提,也成为了我国所有高职教育院校今后内涵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如何真正摆脱高职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浮躁、浮华、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客观冷静地认识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原因,并寻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和目标。本文试图从一个很少被重视的视阈――技术素养,讨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一、中国制造2025的高职教育认识

(一)质量――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问题

产品质量是我国制造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产品质量不高始终是我们不能成为制造强国的老大难问题,老百姓不相信国货原因之一也是质量问题,产品质量不好引起的商业纠纷造成的国家、企业、个人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既然质量问题如此严重,除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恐怕人是最为核心的因素。正如日本一位企业家在对中国制造企业考察后所说,他并不恐惧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因为中国企业的员工的技术素质目前还未能超过日本企业的员工。德国人也认为“人的质量是一切产品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造的产品质量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素质的反映”。中航工业成飞董事长总经理王广亚曾对我国企业质量现状作过这样的评论:我们一些企业员工有着许多“不良习惯”――陋习,如在技术管理方面,技术工作不实事求是地做记录,“校对”不经审核就签字,检验不按程序和质量要求检查随便盖章,管理按“领导指示”而不按规章程序办事。企业技术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极其淡漠,不追求完美,不用数据说话,不精益求精,比如经常挂在口头的“差不多”、“大概”、“估计”、“可能”,等等,一些技术人员工作只凭自己想象自由发挥,所谓的“有才”只是凭经验操作,这些都是造成产品质量不高的来自从事管理和生产的技术人员主观因素。

产品质量有广义质量和狭义质量之分,狭义质量是指产品(工程)的质量,广义质量除了实体质量以外,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过程)。德国企业始终认为“产品制造本身的质量才是产品质量的根本要素”,因此实体质量又在根本上取决于工作质量,即取决于决定工作过程中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质量,或者说取决于工程技术人员个体的技术素养,而个体的技术素养又是被我们的质量文化内涵所确定和内化。从我国许多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的现象看质量深层次问题,主要还是在于我们的质量文化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仍然处于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而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其质量文化。

现代企业质量文化是由现代工业文明所决定的,现代企业的特征包括:机器与机器系统及其自动化;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复杂、严密;生产过程高度的比例性、均衡性、适应性、连续性;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等等。从总体上看,农业社会的劳动基本上是自由、散漫和随性的,因此“差不多”、“大概”、“估计”、“可能”就作为了产品生产质量的“可测量”性。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企业质量文化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都显示出其不同于农业(手工业)文明的质量文化,现代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它的质量文化特点。按照质量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四个层级看,其主要特点在于:一是在物质层面,工业社会的企业机器和设备的技术与工艺的复杂程度高,产品生产和质量保障所依赖的技术更多、更复杂,各种技术之间的关联性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在制度层面,由于现代工业生产高度秩序化(程序化)、标准化,因此不同岗位工作的服从与协作成为企业员工基本的制度性要求;三是在行为层面,工业化生产的自动化一方面减轻了员工的肢体性劳动,但是并未减轻其思维性工作,反而是要求观察、判断和动作更为细致、精准。四是在精神层面,这是质量文化的核心,优秀的质量文化是人本位的,一切技术都是人创造的,但更是为人所服务的,因此技术除了满足人功能性需求,并使人真正安全、方便地使用技术和享受技术,还要让人感受到艺术的愉悦,所以好的技术工作者一定是追求极致、完美,一定需要艺术的理解和创造。

(二)质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再认识

如果我们说产品的高质量取决于企业的质量文化,那么一个企业的质量文化就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的素质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德国企业的质量文化源于德国民族的哲学传统――“讲求逻辑、追求完美、追求彻底性”,他们的企业员工在工作中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传统所决定的工作特征,这样的哲学传统同样也在他们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得以体现。我们虽然看到了德国职业教育对高水平德国制造的贡献,或者说看到了他们职业教育的形式,但是否真正深入地认识到他们在教学实施(行为)层面的“讲求逻辑、追求完美、追求彻底性”,即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技术哲学、技术文化和技术传统等更多视角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更加“逻辑”地认识技术教育的目标、过程,通过更加追求教学目标的“完美”和过程的“彻底性”,以此真正地认识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描述――技术学习者的技术素养。

二是质量内涵的工作过程形而下的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框架是能力、知识、态度,但是,高职技术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智力技能和文化能力,所以高职技术人才的能力描述需要强调其智力技能和文化能力。因此,我们在技术素养内涵描述时,将能力分解为技术思维力、技术行为力和技术文化能力,其中技术思维力和技术文化能力才是高职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更是技术素养的核心要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思维力和技术文化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于形而下,并不能够简单地从技术工作的显性的行动体系中给予描述。从软劳动理论看,技术素养的技术思维力训练是提升劳动者“劳动软率”的必须,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劳动工具的“软化”,以纯意识要素的智力、思维活动为特征的“软劳动”,相对以物质(硬)要素的机械、动作活动为特征的硬劳动,其“劳动软率”要求更高。另外,在对技术素养内涵进行描述时,考虑到概念范畴的一致性,以及结构模型的可识别性,技术文化能力不是作为独立的技术素养维度,而是将其作为技术文化维度的内涵来认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技术素养内涵来认识高职技术人才质量的本质特征。

三是质量价值的认识。从技术哲学思考出发,笔者认为技术价值观教育在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中是被忽视的,技术的价值观是技术文化的核心,技术价值观也必然成为技术文化的核心。在今天,技术的价值(特别是关于人文的)在技术哲学中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哲学话题,也是美国提出技术素养的主要背景,因此,技术素养本身无法缺省技术价值观。另外,技术价值观也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内涵,用质量文化的思维看技术及其产品的质量,不能没有人本位和艺术的审美和追求。相应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理解无法离开技术价值的土壤――技术文化,也就是说技术人才的质量需要放入技术文化的广阔视阈,才能真正显示出质量价值的全部意义。尽管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宽泛的概念范畴,将技术文化作为一个技术素养的维度来认识技术素养,并作为高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价值意义建构的载体,笔者认为是有意义的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基于技术素养养成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技术素养养成

隐形工作过程是相对于显性工作过程而言的,显性工作过程就是“在产品过程中为完成某具体产品目标,按照规定的显性程序进行的工作过程”。其工作的过程是被程序化的(可显性描述的),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工作意义,此外,工作的产物是物化的,即可以被具化地描述。与此相应的隐形工作过程我们定义为“在具体职业技术工作情境中,为完成工作目标而进行的思维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工作过程”的思维性学习意义,其中的关键词是“工作”、“思维”、“应用”,其中“工作”表征了真实情境的学习意义,“思维”表征了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意义,“应用”表征了工作的智力“产物”意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的课程学习系统中,个体的“隐性工作过程”是没有被“程序化”规定的,即不可被工作“序化”。

引入隐性工作过程概念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对技术素养的技术思维力训练确定一个策略依据,在技术工作的实际情形中,技术思维是一种隐性的工作状态,如何将这样的一种技术思维能力训练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除了要依赖显性工作过程的程序性学习,更是需要一定的学习策略来获得技术思维训练,使得技术素养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养成,为此笔者曾从工程技术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过“过程”、“整合”、“记忆”、“联系”、“转换”、“情境”等六种学习策略,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文中不再详细论述[2]。

(二)基于技术认知与技术美学的技术文化课程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开始通过行指委或由院校自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其基本框架主要是基于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素养),以课程为单位展开描述。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等于只是关于职业工作的教育,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传统不重视技术教育课程,国民普遍轻技重“文”,全民技术素养不高,学生的技术认知与技术美学能力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技术学习质量不高――技术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是接受技术教育的学生,也是重技术的“工作”,轻技术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在“突破”了传统三段式后,又被形而上的“工作过程”遮蔽了技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是缺少了关于技术认知和技术美学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训练。如何通过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技术课程内容设计中增加关于技术认知和技术美学等的考量,对学生技术素养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在对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问卷调查中,有83%的人选择“对于技术的兴趣是出于技术的实用”,只有48%的人同时选择了“技术的精致与完美需要人文和艺术的理解”,这一数据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们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文化(技术认知、技术美学)认识的现状。其实人类技术发展史表明,技术和艺术从来就是孪生的,杰姆斯・伽略特就认为“对于一个设计,功能完备是基本的,但‘漂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能否吸引人们的目光,是否令人乐于体验,均决定了它的美学要求”[3]。显然在我们的高等技术教育对技术美学这一教学目标是不够重视的,同样的技术人文的关注更是缺少。

上海电机学院曾就是否需要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有关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内容,在学生中进行调研,“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认为这类课程是浪费时间,不如将时间与精力放在考证上”。因此提出要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注重技术素养养成的“隐性课程”,例如在实验实训场所营造技术文化环境(企业质量管理环境),以及开设技术通识类课程,要“避免学生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过意追求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外在体现,将职业证书的考取与内在技术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4]。荆筱槐也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理念应立足于技术技能的掌握、技术人文性的认知和技术文化的传承”,提出高职院校需要开设如技术史课程等技术文化类课程[5]。

(三)基于企业质量文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实践教学课时必须超过50%已成为评估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但是遗憾的是很难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践教学的质量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内涵,学习者的技术素养应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获得养成性的训练,并根据实践教学的技术素养目标给予必要的评价。如何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和策略设计中体现技术素养的养成性训练,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学校需要通过认识、理解现代企业质量文化,并将质量文化中精神、行为与制度层面的要素融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与评价之中。学校不仅要将细致、精准、极致、完美、秩序、标准、服从、协作等作为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求,更要在教、学、做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的可描述(量化)、可追溯、可评价。另外,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是决定学生技术素养养成的关键,由于学校教师大都不是来自于企业,对技术素养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甚至自身的技术素养都很低,因此,对教师下企业实践,必须提出技术素养的要求,在企业中感受质量文化,自觉实践质量文化,并将企业质量文化的好理念、好做法运用到学校实践教学的环境创设、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质量评价之中。

今天的高职教育需要畅想未来,需要教育创新,但更需要关注当下,思考不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并不一定能够用“特色”来实证,也不是靠质量“工程”的运动式建设“打造”出来的,特别是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除了需要用“工作过程”来描述,是否更需要通过技术素养养成来证实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关于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严谨的学术研究,以及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透过技术工作的表象,探索更深层次的技术素养要求,把建立技术素养教育目标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更多、更好的有助于技术素养养成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国技术素养委员会.Technological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R].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中译本.

[2]程宜康.基于“隐性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技术素养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58-160.

[3]杰姆斯・伽略特.设计与技术[M].常初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