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

第1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青海省东部地区采砂场地质环境破坏现状。青海东部地区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粗放,可供耕作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之基础建设又主要集中分布于此,以建材类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导致青海东部地区大大小小的采砂坑场遍布了湟水流域各大支流。不仅挖损、压占了大量耕地资源、破坏了地貌景观,而且造成了大面积的含水层结构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青海东部地区的自然地貌景观和水土涵养。青海东部地区采砂场主要集中分布于湟水谷地及其支流谷地一带。据调查:区内累计过采面积达13337hm2之多。压占挖损土地、地貌景观改变、含水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采砂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保护等措施缺失或未能落实到位,尾矿随意堆放,采坑不能及时回填处理,致使采区堆积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在挖损、压占大面积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沟道的泄洪能力,松散而随意堆放的尾砂料为泥石流储备了大量的物质来源,严重威胁着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在开采过程中未能按一定的边坡开挖比进行合理开挖及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局部地段已形成高5~20m、长数百米的高陡边坡,在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下常失稳致灾坍塌,威胁当地居民安全。

青海省三江源区、内陆河源头区砂金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现状。青海省三江源区、内陆河源头区系纯牧业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滞后,草场植被是当地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畜牧业是当地唯一的主体经济,牧业生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经济结构单一。由于江河源头区砂金资源丰富,采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20~30年代,受当地丰富的砂金资源的诱惑、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当地亟待改变的贫穷落后面貌,同时也限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矿区长期处于无序的乱采滥挖状态之中,致使原本就很脆弱的原始生态环境及草场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据调查,三江源地区及内陆河源头区的群采砂金活动累计损毁土地面积高达20000多hm2,该类矿山自上世纪90年代末全面禁采关停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人由于历史原因已经灭失。2004~2011年年底,地质技术人员赴野外对已破坏的矿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成果为:开采方式有两种,即群众性开采及大规模机械化开采。过采区主要分布于河谷开阔处的低阶地及河漫滩地带,地表原始生态环境多为河谷阶地草原和河漫滩裸地,砂金矿过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十分严重。过采区内几乎未经过平整,砂堆如山、连绵不断,沟坑遍布、纵横交错。过采区面积1061.6hm2,挖损破坏河道长度数百公里,遗留采金坑塘数以万计,其中大的坑塘长150m,宽100m,面积近15000m2,坑深10m以上。面积在500~1000m2的坑塘更是随处可见,且多呈串珠状相连,坑塘周边的废弃砂砾堆积松散,高出原地面5~15m,与塘底相对高差达10~20m。砂堆数万个,其中高4~23m,方量大于5000m3的砂堆数量众多,高2~8m,方量在1000~5000m3的砂堆遍布过采区,多呈浑圆状,受矿体延展方向控制,部分相邻的砂堆则构成了沿沟谷方向展布的条状砂梁,由于堆弃高度过大,加之近水一侧的侧蚀作用,其顶部多变形开裂,易发生坍塌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青海省北部煤、铀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现状。青海省北部分布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亟待改变的贫穷落后面貌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煤矿的开采长期处于无计划的乱采滥挖状态之中,致使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矿山安全隐患随时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目前该类矿山主要有祁连县默勒煤矿、门源回族自治县红旗煤矿、瓜拉煤矿、西宁市大通煤矿。煤矿区多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群众无序开采形成,历经20多年的反复开采致使矿区地质环境和土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煤对区内地质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草地土壤层的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河流改道、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据实地调查,采煤区历经多年的采挖,破坏现象极其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采煤破坏草地数千公顷,以剥离和占压为主。对原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程度大,采煤矿井和祼露的尾矿堆随处可见。开采方式以井采为主,有硐、竖井、斜井等沿山体走向展布。尾矿堆主要分布在矿井四周,多呈不规则椭圆状顺坡堆放,尾矿堆积较为凌乱,一般高2~3m,最高达4m,直径3~10m,最大达20m。矿井治理和尾矿回填、整平整治难度大。由于采煤弃渣随意堆放引起河道改向,地表水溢流对凸岸的冲蚀作用强烈,致使漫滩面积增大,低洼地多成积水塘。采煤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程度率达80%以上,造成大面积土地沙砾化,水土涵养能力下降。矿井井口四周发育圆弧形崩滑体,地质灾害隐患大。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及成效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个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野外调查、分析可行性研究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地层岩性,不同矿种(类),不同规模,不同开采方式,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亦不同,工程治理措施和方案也不尽相同。工程治理措施和效果是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关键,近年来该类项目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资金来源的支持,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得以实施,并取得非常大的成果。

砂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及成效。通过对青海境内砂金矿区采取宜牧则牧的原则进行了地质环境治理,其主要方法为:首先是通过采取复坑平整措施将过采区高低不平的裸地整理成一定坡度(尽可能平缓)的平顺地面,以减少降水对坡面的冲蚀作用,控制水土流失。其次利用改土、客土回填等手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没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坡面创造土壤环境。再通过工程措施、植物生态重建技术、利用人为工程手段或措施在植被恢复困难的裸地坡面上,为植物生长创造与其相适应的土壤环境、水分环境等一系列必要的生存条件,引入先锋群落完成地面的初期覆盖,防止该地区的侵蚀和水土流失,为本地物种的重新侵入和目标群落的形成创造前期条件。治理成效:(1)修复河道确保河流行洪畅通,减少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2)原始地貌得以基本恢复。(3)恢复被破坏的草地资源,使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

#p#分页标题#e# 采砂(石)场地质环境治理方法及成效。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采砂(石)场采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采取了削方、填筑、覆坑平整、客土回填、支渠、农渠、生产路、防洪堤、人工栽植树木等多项治理措施对破坏区进行了治理。取得了以下成效:(1)基本修复了采砂(石)场及其周边的地质环境,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2)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将原本废弃的土地生产力破坏严重的矿山用地建设成为高效、高产、优质的耕地,治理后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煤矿、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法及成效。通过青海省煤、铀矿老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采取尾矿回填、整平尾矿恢复原始地形地貌、封堵矿井、整治修复河道、地质灾害防治、人工种草、围栏封育恢复植被等多项治理措施。取得了以下成效:(1)加强洞口围岩稳定性,减少了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机率,防止出现新的偷采盗采行为;(2)基本恢复了原始地质环境,植被得到恢复,原本满目苍痍的地貌得到基本修复。

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成果

青海省东部地区采砂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始于2007年,截至2011年度财政投资投入约13500万元,综合治理面积1666.6hm2,其中新增耕地约33hm2,恢复耕地近133hm2。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内陆河江河源头区砂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始于2004年,截至2011年度财政投资投入约42000万元,综合治理面积7628.1hm2,其中恢复草地近7000hm2。青海省北部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始于2005年,截至2011年度财政投资投入约1000万元,综合治理面积166.6hm2。从2004~2011年下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共计48项,累计投资约5.65亿,预计未来产生社会、环境、经济效益可达到投资的5倍。项目工程量超出原定计划,通过国土资源部、省财政厅、省国土厅、地方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验收,48个项目工程质量均达到优良全部通过验收。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有效增强了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最终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2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摘要:煤炭资源开采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矿山生态恢复补偿制度的研究和推广,最大限度的减轻矿业活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煤矿开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研究

一、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坏,导致矿区范围内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变化。主要表现有:地表移动、产生地裂出现塌陷坑、土地自生的功能受到毁灭性破坏,造成永久积水和季节性积水,加速农田土壤盐渍化。随着煤炭工业迅猛发展,大量老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矿区生态破坏现象又不断发生。只有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时发挥植物措施的长效性,辅以土地整治与复垦,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护效能,实现总体防治目标。

矿井生产、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项目施工过程管理,要坚持少占地少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占不破坏)的原则,施工过程中损毁的林木,要制定补偿措施。

2.煤炭开采掘进工作对井下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必须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确保地下含水层不受破坏,保证当地饮用水安全。

3.工程施工营地、料场占地及弃渣堆放临时占地会破坏地表植被,这些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应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4.矿区废水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矿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其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能外排,并尽量进行综合利用。

5.工矿广场进行绿化美化

由于工矿广场既是煤矿开采基地,又是职工生产生活场所。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备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满足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在做好排水、边坡防护的前提下营造分割林带划分功能区,同时对厂区道路和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生态矿区、园林矿区。

6.建议在办公楼前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并辅以绿地;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煤仓等产生粉尘、噪声大的生产系统四周,职工宿舍楼前,应以乔、灌林相配种植,以防尘降噪。

7.矸石场地的治理

对矸石场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建拦渣坝,作用是拦蓄弃渣;二是留渗水盲沟,其作用是有效排除弃渣区域沟道渗水,防止拦渣坝坝体因沟道貌岸然长期渗水浸泡而损坏;三是修建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弃渣堆积面上的汇流洪水,四是对弃渣场封闭,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然。

二、沉陷区的治理

(一)矿山开采中应加强对靠近山区矿区山体滑坡的监测、监控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对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地,设置危险标志,在边缘修建排水沟,减少雨水对其的渗入,在重点保护区需修挡土墙等。

(二)煤矿塌陷区的种种问题,应采取一对一解决和修复。国内目前大多还停留在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技术层面,这种应对煤矿区的塌陷治理措施往往难以治本,必须从更大空间视角出发解决问题。

(三)矿区开采造成村庄搬迁,应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的角度规划煤田内农村改造建设,使村庄迁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一致,形成规模较大、公共设施齐全、人民生活更加安乐的村民聚居区。

(四)建立健全生态恢复补偿制度

1.建立预防性的生态补偿制度——煤炭资源开采生态风险基金制度

煤炭资源开采,会导致大面积生态破坏。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煤炭开采者承担治理责任。但是,事实上,许多风险是无法预料的,目前,这种风险往往会转化为一种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的风险。为此,建议建立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其资金来源于开采者、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专项资金等,使用主要是针对开采者在没有能力承担生态修复经费时用该基金来保证生态修复任务的完成 。

2.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

(1)煤矿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项目可行性方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中确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开采者应建立煤炭开采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对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此种制度属于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采,谁保护”的原则,保证金由开采者筹集,资金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大小、自然环境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条件。同时,资金要保证足额到位,专项使用于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补偿。建议此项基金应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督,承担监管责任。

(2)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

煤炭开采对生态污染和破坏,会导致污染侵权损害有的因加害主体难以确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经破产、关闭等原因,致使受害人无法获得适当赔偿之事进有发生。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困难,受害人要取得胜诉十分不易,即使胜诉,有时也很难将赔偿真正落实到位,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为此,建立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首先,要有矿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金,资金来源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者、政府财政收入或专项资金等。

(3)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借鉴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区际补偿的经验,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经济上正外部性和生态环境上的负外部性利益冲突协调原则,建立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开采出来的煤及其附属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虽说矿业城市是矿产品的制造者,但矿业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业城市消耗矿产品,并且制造矿产品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工业城市的消耗。

第3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关键词:废弃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标,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我国是矿业大国,有着数千年的采矿历史记录。矿山开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型资源开发,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我国遗留下了无数的废弃矿山,引发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发改委《“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作。我国在大规模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践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技术探讨与理论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案例及综述。这些经验及理论成果对于我国今后的治理实践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本文基于这些经验与成果并结合自己参与治理工程设计的体会,系统阐述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目的与原则,以供此类工程设计参考。

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所谓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地质环境。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局部环境,包括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地下环境、地表环境及地表之上的大气环境

由于部分去矿区采用露天开采,造成地

表植被的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高陡斜坡。这便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区。如部分采矿区由于常年开采形成部分直立边坡,高度可达30余米,对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如今耕地面积紧张的时代,也带来了土地的严重浪费。

3 矿山治理原则

3.1 加强立法工作

在矿区治理这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始终走在前列。欧美国家通进行过广泛而有力立法工作迫使矿山开发责任人必须进行矿山的恢复与治理。发达国家对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监督管理体制的选择都已经比较完善[2]。比如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露天采矿管理与土地复垦法》以规范采矿业和解决矿山开采后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法律规定露天矿山生产者在颁发采矿许可证之前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该保证金可确保是该地区环境恢复到《露天采矿管理与土地复垦法》所规定的标准。之后陆续多个国家先后采取立法手段加强了以行政手段强制性规定了开发者对环境的补偿措施。

总而言之,西方发达国家对矿山环境的治理主要推行的手段是政府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污染者付费,得益者补偿,主要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节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3]。

3.2 因地制宜 辅助自然

如今发达国家如美国,在矿区治理方面要求很严格,强调恢复前的地质地貌。即开发前世农田,治理后也要是农田。开发前世森林,治理后也要恢复成森林。对比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很难做到如同美国那样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矿区治理还是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矿区治理要统筹到整个地区规划中进行。治理的目的不仅要满足环境要求,也要满足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要求。比较适当的做法是辅助自然,因地制宜,宜绿则绿、宜用则用、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特别是不应盲目追求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做到宜露则露[4]。如对于高陡宕面的绿化,主要进行上攀下悬的绿化处理,绿色中透露出高大的岩体,也能显示自然之美[5]

3.3 动态设计、适时调整

现实当中的矿山由于露天开采成大量的无规则的高陡边坡,地质环境复杂。而现在的设计方法死板,很难满足现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设计思路,新的方法。然而,局部细节多为施工的难点,有的甚至关系到整个治理工程的成败。所以,施工难以完全按照设计文件操作,有必要引入动态设计与施工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不断地把施工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传递到设计人员手中。设计人员再根据现场的资料及时修改设计文件,使之满足现场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经常保持各方面的沟通很有必要。此外,生态恢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动态过程,调整设计方案也是正常的;特别是在矿山废弃地修复的中后期阶段,要适时根据修复效果进行重建方案的调整。

4 结论

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矿区的恢复性治理。但毕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不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标准体系。关键是做出正确的设计与适当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徐友宁. 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 西北地质,2005,38(4):108-112

[2] 阎敬. 冶金矿山土地复垦综述[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1999(3)

[3] 李君浒,董永观,张琴丽. 论述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 生态经济,2008,(3):123128

第4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一)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目前,我国的煤炭城市总共有63座,其中典型的煤炭城市达到了31座,它们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和山西省。我国的煤炭城市大多煤炭资源基础良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煤炭供应能力。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煤炭产业集群,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十分旺盛,煤炭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我国当前的铁路、道路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煤炭城市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煤炭城市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多元生产。煤炭城市产煤基地和矿区利用煤炭开发利用的输出产品在电力、煤电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方面的多元性和功能性,积极整合产业链,提供环保的、具有高附加的煤炭衍生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中,煤炭城市逐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努力实现自身的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一系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郊森林绿化、污水治理项目已经完成,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以说,我国煤炭城市的发展前景良好,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资源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以采掘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工业,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必然会破坏脆弱的土地资源。在开采期,重型工具粗放的挖掘作业,无疑会破坏地面、损坏地质结构。而且,开采前需要在矿区修建基础设施,如:厂房、道路等,无疑会占据有限的地面空间。还有,采掘必然会伴随着废渣废料的产生,这也会使土地资源更为匮乏。2.水体方面。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在矿井作业、清洗淋溶煤料等方面都会污染水资源,并通过地表和地下两个层面,进一步破坏水资源的平衡和清洁。采煤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泡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有的地表水顺采煤塌陷地缝而下渗,污染地下水体,造成恶性循环。3.空气资源方面。煤炭的开采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气,直接进入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煤矸石和粉煤灰等中间产品和废料,或者直接以悬浮颗粒的形式造成空气混浊,影响清洁,导致浓雾出现频数的增多;或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与日照、雨水等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硫化物、氢化物等以气态形式污染大气,降低空气质量水平,危害矿区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采煤矸石从井下运到地面后,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还会自燃,其中也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的污染。4.生物多样性方面。煤矿区在规划和建设前期,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砍伐植被。毫无疑问,对于土地植被的大面积损坏,必然会引起土壤污染与退化而导致土壤沙化、肥力减弱和酸碱性失衡,从而影响着矿区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在矿区,由于煤矿的生产,很多地面的各种机械、车辆和小井的放炮声,原煤装车外运,轨道机车和各种运输产生了噪音,这些噪音久而久之,使少部分人承受不了,甚至患上疾病。煤化工生产,加重了矿区环境污染。现在矿区为了增加效益都在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都在上大大小小的洗煤厂和焦化厂。这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件大好事,但有些企业由于认识和投资不足等因素,造成烟气不达标排放,废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道,污染了矿区的空气和水体。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煤炭资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对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方面加大煤炭开采相关技术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坚持环保生产与生态环境修复同步进行。第一,绿化和无害处理。针对矿区的土地退化和利用受限的问题,对于塌陷区的洼地可以在平整后用于农业或渔业,对有滑坡可能的部分进行加固处理、整形修坡、固化山体,并结合地形进行种草、种树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针对水和大气污染要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并逐年增加人工绿化面积,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将矿区废水进行进一步的无害处理。第二,造林。采用推填、搬运覆土的方式恢复治理占用耕地或可耕地的煤矸石堆(山),依据地形对部分区域实行就地平整、覆土,改造为林业绿化用地。第三,合理利用和治理煤矸石。矸石可以采用植树方式进行生态恢复,而且煤矸石可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灰渣可以作为水泥和砖材的原料,拓宽其用途;废料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功能性和效率。第四,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推动开采的产业的绿色化和清洁化,打造一条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方面针对新老矿区实际情况,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紧密结合我国煤炭城市基地、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在已有的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新上矿区、老矿区和废弃矿区,坚持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把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融入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明确法律法规。同时坚决贯彻环保政策,加强环保力度,扶持环保型煤矿开采企业。针对新上矿区项目,严格控制新矿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审查,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对于老矿区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通过关停整治提高到环保标准,若仍达不到环保标准,责令关闭停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继续发生。对于无法追究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的矿区,由省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向正在生产的矿区征收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以及征收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的形式,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金,该基金为各个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三)控制监督方面在煤炭开采、利用和废料处理的整个工艺流程中,要注意进行全程的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煤炭城市主要的产煤基地、矿区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环境危害评估体系,并在日常作业中实施严格的操作标准,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基地需要进行整个环节控制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同时,在企业自律的同时,社会公众、媒体也要积极参与到环境监督中,社会各界共同抓管,实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把治理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提高到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来认识。首先,要提高领导者的认识,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摆上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和治理的力度。其次,是教育采矿者谁采、谁治理,并做到采矿的同时就要边采、边治理、边恢复,不要一切等到关停。第三,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并认真的加以执行。常抓不懈,形成氛围,做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5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关键词:煤矿;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治理技术

煤炭是社会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煤炭产业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方面的问题。当前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所以煤矿的开采也应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应积极地寻求相关的治理技术进行解决。

1当前煤矿环境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的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两个方面。在地下水污染方面,主要是煤矿地下开采造成的。一是煤炭中所包含的一些物质在遇到流动中的地下水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水中的物理与化学物质会增加,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二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细菌、病毒及悬浮有机物颗粒,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因素。三是煤矿开采会对地下水的流动造成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后果就是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该地区地下水的枯竭。四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会有污水排出,这些污水同样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地表水污染方面,不管是煤矿的开采还是员工的生活,都会产生污水,通常情况下,这些污水都会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另外,煤岩石会受到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的污染当中,最为直接的就是重金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2大气污染

在煤矿区域会有很多的空气污染物存在,主要包括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煤炭的燃烧与排放、矿区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地上的土尘以及选煤厂的粉煤尘等,都是产生有害气体的途径。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植物的自然生长也会受到阻碍。另外,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持续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影响全球的气候环境,导致气候变暖。而煤炭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硫也是造成酸雨产生的主要因素,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危害森林资源与土地资源。除此之外,煤炭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瓦斯气体,瓦斯属于易燃易爆气体,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1.3固体废弃物污染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因采煤需要所产生的岩石会留在井筒以及采掘巷道里面,这些岩石就是固体废弃物。另外,在煤层中也会有岩石,刮煤机所刮去的煤层底板中同样会有岩石的存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选煤环节,这一环节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岩石。对于这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石,若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自然环境的平衡。

2煤矿环境治理技术新进展

2.1采煤沉陷治理技术

在采煤的过程中上覆岩层会发生移动,导致地面沉降或者发生地面裂缝等,这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包括3个方面。一是工程治理技术。工程治理技术包括边坡整治、地面整形、土壤修复、防排水工程、景观以及监测工程等,人们可以依据被治理对象的特性来进行综合治理,以促进下一步的开发。二是生态恢复技术。在考虑复垦土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该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赋予该土地生态经济方面的价值,通过生态恢复技术来将该土地建设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恢复技术当中,能够供人选择的有物理性修复、化学改良、植被修复、动物修复以及微生物修复等。三是特殊采煤技术。首先是条带开采法,这一方法在过去的开采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技术本身具有缺点,如采出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以及巷道掘进率高等,因此目前煤矿开采中该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少。其次是井下充填法,这一方式包括矸石、膏体以及高水填充,此法在近年来应用较多,但易与采煤工作发生严重的冲突及干扰,并且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许多煤矿企业无法负担。最后是离层注浆法,这一方式具有诸多优势,成本低廉、回采率高、生产效率高,并且产能也非常高,十分受欢迎。

2.2新型离层注浆技术

旧有的离层注浆技术在不充分开采时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好,但在煤矿达到充分采动的情况时就不能达到建筑物下采煤的沉降要求,所以就有了新型离层注浆技术的出现。采煤工作面在进行一段时间开采之后,覆岩就会产生运动,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软岩层与硬岩层的交界处就会出现离层。在离层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地在离层内注入高压浆体,预防上覆岩层运动的发生,及时阻止主关键层以上的地层运动,在主关键层下面与煤层底板之间形成一个压实的填充区,让岩层的结构更加稳定,防止地表塌陷等情况的发生。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能够从空间置换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以防止与采煤工作发生冲突,让采煤工作更加具有连续性,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率并存的工作方式。而从空间守恒的角度来看,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主动利用高压把浆体注入到离层当中,改变了传统被动带入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对离层的空间进行填充,更好地改善地表沉降现象。同时,离层注浆自身还具有泌水性,使得离层的填充效果更好。从空间转换角度来看,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能够利用结构转换的力学原理来完成柱式平台结构,可以通过更小的填充量来实现更好的填充效果,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相比于其他填充技术来说,新型离层填充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延长煤矿的开采寿命,降低了矿山关闭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压力。

2.3废水废气以及固体污染物的治理

首先是对废水的治理,煤矿企业应加大对废水的处理力度,尽量对废水进行二次利用,对不同水质的水进行分流,防止水质好的水被污染,严格控制废水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对废气的治理,煤矿开采过程中一方面应及时地进行洒水工作,减少扬尘的存在;另一方面应采用炉前脱硫、炉中脱硫以及炉后脱硫的方式来降低煤炭中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最后是对物体废弃物的治理,在煤矿的工作过程中,应加大对现场的监管力度,促使工作人员能及时地将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6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关键词: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发生机理研究;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35-04

1 引言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位于灵宝市西部,与陕西华阴、洛南接壤,包括灵宝市朱阳、豫灵、故县和阳平4乡镇大部,东西长45km,南北宽10~17km,面积约600km2,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区,由于采矿剥离的废石和弃渣堆放不合理,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条件诱发下,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该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力度,但潜在的地质灾害点(处)还十分严重,治理任务任重道远。为此,笔者根据近年来参与的部分项目和掌握的有关资料,对该地区泥石流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近年来已实施治理工程项目措施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同时提出了今后治理项目优化措施的一些建议。

2 矿区泥石流危害及发生机理分析

2.1 泥石流危害的特征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区,具有暴发突然、运动速度快、能量大的特点,其破坏性非常强,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危害程度一般为重大级、特大级。其发育特征为沟谷深切,沟床纵坡比降大,固体物质以开矿废渣为主,废石直径0.1~0.3m,大小混杂,磨圆度差,多呈棱角状,遇雨、暴雨、洪水挟带矿渣废石形成泥石流。1994年7月11日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大西峪沟暴发泥石流,造成51人死亡,矿区全部停产,经济损失巨大;1996年8月,小秦岭地区连降暴雨,大西峪、文峪沟引发泥石流,冲毁矿区公路13km、通讯线路3km,直接经济损失690万元;1998年7月文峪金矿发生泥石流灾害,毁坏矿区公路16km,桥梁涵洞10多处,变压器、空压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数台,供电、通讯中断,经济损失473万元。2000年8月,文峪、西峪、大湖峪相继发生泥石流,冲毁公路,矿山停产,经济损失惨重。

2.2 潜在泥石流发生机理分析

2.2.1 丰富的松散矿渣物质来源

据调查[1],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沟谷内矿渣堆积总量达1444.41×104t以上,尾矿1571.02万t。经调查和现场试验,矿区矿渣堆工程地质特征包括矿区矿渣堆积体的物质成份主要由采矿剥离的围岩废石和贫矿碎屑构成,岩性以混合花岗岩、片麻岩、灰绿岩、石英脉岩等母岩碎屑为主。矿渣堆积体块度以4~8cm及小于4cm为主,占70.12%,8~15cm占13.09%,15~30cm占10.07%,大于30cm的占5.72%。矿渣堆松散系数为1.27~1.70。矿渣堆物理力学性质为抗剪强度低,内摩擦角为35°,内聚为0.5kPa。矿渣堆坡度一般在35~42°之间,具有结构松散、含沙石多,含土量少,持水能力差、透水能力强、抗剪强度底等特征。这些散乱堆放的矿渣,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易直接进入河道成为泥石流的物源。其中需重点防治的10条泥石流沟涉及威胁人口10余万人,潜在经济损失2.4亿元。

2.2.2 地形地貌因素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分布于西峪、大湖峪、枣乡峪、武家山及苍珠峪、杨砦峪、朱家峪一带的小秦岭中山地区,海拔高程多数在1000m以上,最高2413.8m(老鸦岔脑)。以深、陡、窄V型沟谷为,主泥石流沟谷纵坡降比为8%~25%,沟坡坡度为32~60°,其支沟纵坡降比为15.6%~58.4%。分水岭至出山口最大相对高差达900m。其地形地貌,具备发育泥石流的基本条件,主要泥石流沟的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主要泥石流沟基本情况

潜在泥石流

沟名汇水面积

/km2相对高差

/m山坡坡度

/°植被覆盖率

/%主沟纵坡

/‰废矿渣贮量

/104m3 km2

阳平镇大湖峪西峪16.74120040~60601833.38

豫灵镇文峪西峪12.50810535514511.25

豫灵镇大西峪8.80120051501097.60

朱阳镇苍珠峪3.808203230~6033818.52

朱阳镇朱家峪4.419353230~601872.63

朱阳镇杨砦峪6.2510253230~602362.11

故县镇枣乡峪43.00164040~60551265.67

朱阳镇枪马峪3.8224040~608020866.20

朱阳镇白桦峪4.5036940~608011959.65

2.2.3 水文气象因素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区域洪水主要为自然降雨,据灵宝市气象站1956~2000年气象资料,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720mm,年最大降水量984.7mm(1958年),最小降水量为318.7mm(1997年),年内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并具有夏季多暴雨特点,最大时每小时降雨量93.2mm(1960年7月22日)。为预测该地区暴雨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笔者按30年一遇降雨强度对矿区10条河道流域泥石流发生量进行了计算。

(1)洪水总量计算。[2]每条泥石流沟洪水总量计算,按照水科院水文所计算洪峰流量公式进行计算:

Q.m=0.278ψSτnF(1)

式中:ψ=1-μSτn,τ=0.278LmJ1/3Q.m1/4.

Q.m为设计洪峰流量(m3/s);ψ为洪峰径流系数;τ为洪峰汇流时间(h);F为流域面积(km2);L为主沟长度(km);J为主沟平均坡度(%);S为设计最大1h雨量平均强度(mm);n为设计暴雨递减系数;μ为平均入渗率(mm/h);m为汇流参数。

根据灵宝市历年降水资料,按30年一遇洪水频率24h最大降水量均值H.24p=65mm,由《河南省暴雨参数图集》(河南省水文局编制)提供的当地暴雨递减指数n.1=0.55、n.2=0.75、Cv=0.45、Cs=3.5Cv。暴雨径流系数为0.7,汇流参数0.8。经计算,10条主要泥石流沟洪水总量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河南小秦岭金矿区主要泥石流沟洪水总量计算结果表

泥石流沟名称设计洪峰流量

Qm/m3•s-1

泥石流沟名称设计洪峰流量

Qm/m3•s-1

阳平镇大湖峪西峪95.00朱阳镇杨砦峪47.00

豫灵镇文峪西峪71.00故县镇枣乡峪116.00

豫灵镇大西峪16.00朱阳镇枪马峪60.42

朱阳镇苍珠峪63.00朱阳镇白桦峪58.21

朱阳镇朱家峪24.00

(2)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3]。

Q.c=(1+φ)Q.p•D.c(2)

φ=(γ.c-γ.w)/(γ.H-γ.C)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式中Q.c表示频率为P的泥石流洪峰值流量(m3/s);Qp表示频率为P的暴雨流水设计流量(m3/s);φ为泥石流泥砂修正系数;γ.c为泥石流重度(t/m3);γ.w为清水的重度(t/m3);γ.H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m3);D.c为泥石流堵塞系数。

(3)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和固体物质总量计算。

Q=0.264TQc=KTQc(3)

Q.H=Q(γ.c-γ.w)/(γ.H-γ.w)

式中Q为一次泥石流过程总量(m3);K=0264,当F

表3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主要泥石流沟总量及输砂量总量预测

泥石流

名称阳平镇大湖峪西峪出口豫灵镇文峪西峪出口豫灵镇大西峪

出口朱阳镇苍珠

峪出口朱阳镇朱家

峪出口朱阳镇杨砦

峪出口朱阳镇枪马

峪出口朱阳镇白桦

峪出口故县镇枣乡

峪出口

q/m331388.2123458.5628250.27111235.4242375.4046422.3943937.4242330.3138326.66

q.H/m36717.085020.136045.5623804.389068.349934.3958436.7756294.318201.91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矿区大量不合理堆放在沟谷中及沟谷两侧坡体上的松散矿渣,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有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

3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以矿山废渣、废石、弃土为物源的泥石流为主,包括沟谷形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二类。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设计时应从山地环境特点和泥石流演化发展规律出发,贯彻综合治理的原则,整个泥石流沟域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3.1 清理矿渣疏通河道

清理占据沟谷的矿渣、消除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来源,疏浚矿区的排水通道,保证矿区行洪排水安全,该手段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工程措施。

2010年8月 绿 色 科 技

第8期

3.2 拦挡工程

拦挡工程措施主要是利用重力式浆砌石挡渣墙和重力式实体拦挡坝。重力式浆砌石挡渣墙,即在矿渣边坡前缘砌筑拦渣挡墙,其目的是将矿渣堆就地拦挡固化,减少在暴雨作用下,泥石流的发生和起动,避免矿渣成为泥石流物源。措施功能特点包括简单易行,对材料要求不高,可以在矿渣堆就地取材。防护效果持久、稳定。

重力式实体拦挡坝[4],即在同一河段修筑一系列的拦挡坝,一般不少于3座,其功能包括拦截水沙,改变输水输沙条件,调节下泄水量;利用回淤效应,稳定斜坡和沟谷;降低河床沟坡降,减缓泥石流流速,抑制上游河段纵、横向侵蚀,调节泥石流流向。

3.3 排水工程

小秦岭金矿区的开矿弃渣基本上是就地堆放在坑口两侧的山坡上或沟谷河道内,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许多弃渣堆积体。这些矿渣堆积体在暴雨作用下极易跨塌进而形成泥石流灾害。为防止暴雨冲刷矿渣堆积体,通常在矿渣堆积体边界以外修筑截水沟和排水沟,并与矿区排水系统相连接。

3.4 坡面防护处理

为有效降低坡面的水力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一般采用干砌石或浆砌石护坡措施。石料以片石为主,其结构主要由脚槽、坡面、封顶三部分组成[5]。其中脚槽主要用于阻止砌石坡面下滑,起到稳定坡面的作用。干砌石厚度一般不小于30cm,其下设不小于10cm厚的碎石或砂砾垫层。浆砌石护坡采用M7.5砂浆砌筑,坡面设置泻水孔,间距2~3m,泻水孔局部范围内设反滤层,以防淤塞。较长较高的坡面还应设置伸缩缝和分级设置马道。

3.5 矿渣堆坡面植被恢复

3.5.1 缓坡覆土

通过工程措施实现渣体的稳定控制后再实施植被恢复。对于坡度较陡的矿渣坡,应在砌石挡渣墙前采取削坡措施将陡坡挖缓,使总坡比控制在1.0∶1.0~1.0∶1.5。然后进行覆土,厚度为25cm,土壤要使用理化性质较好的腐熟土。覆土宜于9月中、下旬进行,春季覆土播种。

3.5.2 植被品种选择

应优先采用适应环境能力强,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景观设计所需的树种和草种。①草本类:如高羊茅、猫尾草,此类型植物属冷季型草,根系发达,耐寒抗旱,较耐瘠薄,适应能力强;②藤本类:如葛藤、爬山虎、五叶地锦,均属多年生木质藤本,利用其攀援、缠绕,蔓延生长和触地生根的特性,能迅速形成庞大的网状植物体,加强吸收、抗旱能力,同时对废弃地坡面进行固定,缓解雨水冲刷,有利于其他植物进一步定居,且葛藤是豆科植物,具固氮作用,更适合在该区种植;③灌木类:如珍珠梅、紫穗槐、荆条。珍珠梅和荆条是小秦岭矿区石渣坡分布最广泛的灌木品种,种子易采集,适生性强。紫穗槐则是一种非常耐旱、耐贫瘠豆科植物,不仅根部有大量根瘤,能固氮满足自身氮的需要,而且粗壮的主根、侧根,有利于向深处生长,对渣坡的固定作用强;④乔木类:如旱柳、山毛桃、侧柏、刺槐,以上4种乔木品种都属于该区乡土树种,尤以旱柳和刺槐效果最好,二者是最耐干旱、瘠薄的先锋乔木树种,在石渣坡的闭坑较早的渣坡上,常见自然分布。[6]

4 治理效果评价及治理措施改进建议

4.1 治理效果评价

自2004年以来河南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投入6000余万元,在灵宝市地质矿产局牵头组织下对矿区9条泥石流沟谷进行了整治(见表4)。这些项目根据立地条件差异,采取了不同的技术组合模式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较好治理效果。

表4 河南小秦岭金矿区泥石流治理项目

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及金额治理技术组合模式

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鑫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中央财政/7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墙+排水渠+尾矿库覆土绿化

小秦岭金矿区老鸦岔金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中央财政/3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坝+排水渠

灵宝小秦岭矿区朱家峪杨寨峪矿山环境治理工程中央财政/6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墙+排水渠

灵宝小秦岭金矿区大湖峪王家峪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河南省级财政/4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坝+挡渣墙+排水渠

灵宝市五亩乡水泥岩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河南省级财政/150万元崩塌体清除+排水渠+挡渣墙

灵宝小秦岭矿区文峪沟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河南省级财政/5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墙+道路修复+块石护坡

宝小秦岭金矿区大西峪沟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河南省级财政/4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墙+挡渣坝+块石护坡+排水渠

灵宝樊岔即金矿矿山环境治理项目中央财政/1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墙+排水渠

小秦岭枪马峪白桦峪黑马峪矿区矿山环境治理工程中央财政/1200万元清理矿渣疏通河道+挡渣墙+排水渠

4.2 治理措施改进建议

总结近年来河南小秦岭金矿区已实施治理项目来看,治理项目使用的工程措施较多,生物防护技术应用较少,人工痕迹太多,影响了与周遍环境的和谐,建议在今后的治理项目中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避免太多的人工痕迹,使治理后的工程与矿区周遍的生态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灵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R].郑州: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2004.

[2] 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鑫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书[R].郑州:河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6.

[3] DZ/T O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4] DZ/T O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 赵方莹,孙保平.矿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第7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我区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地区,其中鄂尔多斯生态比较脆弱,锡林郭勒、呼伦贝尔是我国最大的天然草原区,由于受地理、气候和水资源不足的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也比较低,煤炭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同时在煤炭资源深化利用过程中,更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煤炭资源开采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煤炭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做到“四个同时”。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开采审批制度,把煤炭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煤炭开采前期和开发全过程,做到同规划、同设计、同报批、同实施等“四个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要求煤炭企业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纳入煤炭开采预算,并列入生产成本,实行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建立和完善煤炭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作为考核煤炭资源开发的指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建立相应的环境评价指标,如果环境评价指标不合格,即使有再大的经济效益,也不允许进行煤炭资源开采。

二、 坚持从煤炭资源开采的源头抓起,珍惜和节约煤炭资源。切实提高全社会对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强化对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依法保护,对煤炭产量设置界限,实施总量控制、有序开采、有效控制开发的规模和节奏。鼓励和约束煤炭企业对煤炭开采利用实施全过程节约,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煤炭回采率,杜绝只顾眼前“取好弃差”现象,遏制煤炭资源浪费,杜绝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无序开发。提高煤炭洗选行业的准入标准,支持建设技术和装备水平先进的大型高效选煤场,淘汰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的洗煤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积极鼓励和支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节约和保护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

三、 推进煤炭资源规模开采,提高科学开采和开发水平。进一步加快煤炭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小煤矿的关停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技术,解决煤矿数量多、规模小和管理混乱等问题。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能源基地,提升能源产业的集中度,提高煤炭科学开采水平和资源利用率。利用现代开采工艺、采煤装备、加工技术,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和煤炭回采率,提升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四、 坚持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能力。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高起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扩大煤电、煤制气、煤电铝等产业链,延伸煤炭综合利用价值。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料的产生和排放。火电厂燃烧后的粉煤灰可以应用到水泥或其他行业,煤炭中的煤矸石可以用于矸石发电也可用于建材行业,矿井水经过处理可以实现废水再利用。同时,我国大部分矿区煤层含有大量的瓦斯,煤层气资源总量大,应加强煤层气开采利用技术研究,为社会提供洁净能源。鼓励煤炭企业减少土地使用,搞好土地复垦和再利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设置对煤矿企业水土流失控制比、林草植被恢复率的年检考核制度,制定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标准等综合配套措施,把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性投入,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通过立法、产业政策等手段,加大煤矿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建立煤炭资源的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和资源税,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金制度,为环境修复提供资金保障。

第8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一、树立积极全面的环境观,建立符合淮南煤矿实际的循环经济模式

(一)形成积极全面的资源环境理念体系

煤炭企业经营的本质是经营资源,环境也是资源。节约能源不仅表现在消费过程中,也表现在生产过程中。煤矿废弃物是资源性污染,是废也是宝。煤矿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是循环经济的原料,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采煤沉陷形成的水域,行洪期可能蓄水,枯水期可以提供淡水资源,调节小气候。解决好矿区内部“三废一沉”的小环境问题,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与山川河流的大环境,统筹协调。环境治理是煤矿生产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企业应对保护环境自律,变被动治理环境为主动经营环境。立足于循环经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使环境产出等于或大于环境投入,环境收益等于或大于环境成本。

(二)建立符合淮南煤矿实际的循环经济模式

立足于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对煤电开发形成的“三废一沉”(废气、废水、废渣和采煤沉陷)进行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一个矿井配套瓦斯、矿井水和煤矸石利用工程项目,形成一个小循环,整个矿区形成一个大循环,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有机统一。同时,统筹解决好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水系治理和采煤沉陷搬迁等大环境。

(三)确定资源环境节约与保护目标

资源回收率提高3%,达到85%;矿井瓦斯的可利用率达到85%;煤泥、洗矸、岩矸利用率100%;粉煤灰、灰渣、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100%;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沉陷地综合治理约4万亩,稳沉塌陷区综合治理率达到90%。

二、变被动治理环境为主动经营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初具规模

(一)废气的治理开发

淮南煤田是全国典型的高瓦斯煤田,瓦斯储量高达5900亿m3。2002年以来矿区开展瓦斯治理与综合利用工程,2005年抽采瓦斯1.5亿m3,抽采率43.2%。利用瓦斯发电,实现发电规模大、装备新、技术先进。目前发电规模2.3万千瓦,2010年,可达10万千瓦。矿区民用燃气已构成23万亿m3的储配能力,对矿区18台100吨燃煤锅炉全部改造为燃瓦斯气。

(二)废水治理开发

对矿井水实行井下清污分流,清水直接利用,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利用。2007年前对现有的6座矿井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完善二级净化处理工艺。新建矿井同步建设水处理厂。2010年前,新建成日处理规模为l万吨的矿井净化厂7座,日处理能力800万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7座。矿井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所有选煤厂、电厂用水实现闭路循环,零排放。

(三)废渣治理开发

主要是煤矸石和电厂的粉煤灰渣。

煤矸石综合利用:矿区历史上矸石最大存量近4000万吨,近几年由于加大利用力度,目前存量约2000万吨,占地1225亩。

发热量在1200大卡以上的煤矸石,用于发电。2008年之前全部建成投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总规模达到1410 MW。

发热量500-700大卡的煤矸石,烧制新型墙体砖。已建成年产亿块的矸石砖生产线,年耗岩矸35万吨。2008年前建成15条岩矸标准砖生产线,年产7.8亿块标准砖。

没有发热量的矸石主要用于填筑路堤沟坝、充填塌陷地复垦和生产新型建材。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后,可避免矸石山堆存污染环境,节省矸石山占地1855亩;新型建材项目每年节省土地1560亩,每年可节约标煤8.7万吨;年可减少向大气环境排放SO29.9万吨。

矿区自备电网建设:2010年前,矿区新建4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容量1410MW,瓦斯综合利用电厂总容量为IOOMW,年发电总量约75亿kwh,粉煤灰及炉渣利用:预计到2010年,粉煤灰产生量达454万吨/年,炉渣产生量177万吨/年,全部综合利用。配套电厂建设10条粉煤灰、灰渣综合利用生产线和2个粉末站。

(四)沉陷地治理开发

第9篇:矿区环境治理与修复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市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为目标,按照不断巩固、深化、提升矿山整治成果的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优化矿山布局,压缩开采总量,强化环境治理,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管理机制,努力达到“环保化开采、清洁化加工、无尘化运输、规范化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是优化矿山布局,抓好减点减量。以2006年考核指标为基数,建筑石料矿山开采规模(采矿许可证总规模)压缩7%,炸药使用量减少7%;关闭建筑石料矿山10%,关闭建筑石料矿山(宕面)15家以上。

二是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抓好生态修复。全市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开工22个以上,完成14个以上,累计完成105个以上。

三是深化环境治理,改善矿区环境。矿山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完善,规范运行,循环使用,沿河加工机组达到零排放;固废去向明确,有专用的贮存、处置场所。矿石加工扬尘治理设施完善,全面落实分级治理要求。主要矿车运输道路全程硬化,并落实有效的保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位。

四是强化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全面实施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有条件推行中深孔爆破的矿山企业实施率达到80%以上,矿山安全质量标准考核评级市级达标率达到60%以上。矿山事故死亡人数在2006年考核指标基础上,下降20%以上。

五是抓好试点企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2006年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再选定8至10家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不审批新矿。各级各部门不得受理和审批新矿,严禁以移点方式变相设置新矿。

(二)抓好矿山布局调整。认真实施《**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全面关闭禁采区矿山的基础上,加大关闭限采区矿山的力度,减少矿点数量,进一步优化矿区布局。

(三)加强开采量实测。加强对矿山企业开采量的实测,做到重点矿山企业每半年实测一次,其他矿山企业每年实测一次,严肃查处越界、超量等违法违规开采行为。

(四)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治理和保护措施,督促矿山企业完善废水治理设施,确保正常使用和达标排放,沿河加工机组必须达到零排放;明确固废去向,落实固废贮存、处置专用场所。督促矿山企业按照分级治理的要求,完善粉尘治理措施,全面落实矿区道路硬化和保洁措施,有效解决矿区扬尘污染问题。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五)加快废弃矿山治理。重点抓好主要交通干道和城镇周边可视范围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制定计划,排定名单,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式实施治理,确保废弃矿山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注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整理、村庄整治、景观建设有机结合,使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六)强化火工品供应管理。坚持按批准规模定量供应炸药,根据年度开采规模、区别不同石质和爆破方式,逐矿核定炸药用量,并按照按月定量分配、年度总量内适度调剂的办法供给。严格程序,加强管理,强化火工品规范供应。

(七)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实施自上而下分台阶开采,积极推行中深孔爆破,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企业主体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八)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创建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定一批规模较大、开采期限较长的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九)建立健全机组管理机制。矿山企业加工机组(含矿石运输码头)设置和更新改造,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河流沿岸不得设置新的加工机组。关闭矿山的加工机组,原则上应随矿山关停,并拆除设备。

(十)完善采矿权出让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采矿权与矿区原有不动产整体评估、一并挂牌出让的有效途径,引入多个主体参与竞争,实现矿产资源采矿权出让的完全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按照矿产资源种类、品质和开采、运输条件等综合定价的价格机制。

(十一)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积极开展联合执法,严肃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非法占用林地、偷排生产废水、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对矿山整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深入推进矿山整治上统一思想,在创新工作举措上统一思想,在加强组织领导上统一思想,把矿山整治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作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切实落实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各级矿整办要继续履行好综合协调、指导督查、联合执法的职能,确保矿山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落实责任,合力整治。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资源出让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废弃矿山自然生态治理规划》,抓好减点减量、调整布局和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环保部门要认真做好对矿石开采、加工、运输环境污染治理的指导、监督和查处工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抓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把好安全条件准入关,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公安部门要加强民爆用品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定量供应炸药、控制开采总量的工作;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交通道路保洁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矿车道路硬化工作;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矿运码头的规范管理,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有关工作;林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矿山企业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的管理;工商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矿山企业经营行为的管理;税收征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税收管理;其他有关部门都要从本部门职责出发,认真抓好矿山整治有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