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艺术作品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作品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纤维艺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价值

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发展,纤维艺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生态性吸引人们的眼球,逐渐成为人们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联系的情感纽带,用以缓解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带给人们的冷漠与孤独感。

1纤维艺术的实用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纤维艺术的实用性不容小觑,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起着布道、宣传、防潮、隔音、御寒、保暖、吸光和环保等作用,有存在的价值。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柔和的纤维材料与各种冰冷的建筑材料相得益彰,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温暖和谐的美感。它与人们熟知的大理石、玻璃、金属等建筑材料,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对比与协调的艺术诱惑力。而正是纤维艺术本身所存在的优点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起着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所以纤维艺术家们很是乐意将纤维艺术融入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解决了一部分建筑材料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吸声减噪功能、防潮功能、隔断减光功能等。再如,宾馆酒店的地面上大面积使用地毯,为顾客营造安逸舒缓的环境;电影院中在装修时会采用吸光减噪的设备,给观众们一个安静的观影环境。这些看似简单却又不平凡的实用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发挥着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2纤维艺术的艺术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纤维艺术的艺术性充分体现在色彩、质感肌理和空间感这三方面。

2.1色彩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色彩是纤维艺术的艺术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纤维艺术作品的色彩表现力极强,表现内容极为丰富,从本质上打动人们的心灵,继而使人们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环境产生一定的依赖和归属感。当然,不同的色彩作用于相同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时,其效果也是很不同,如亮色明快、暗色深沉、暖色热烈、冷色收敛,对于色彩的不同选择可以改变人们对现代建筑空间的整体感觉,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气氛感受。例如,某位著名纤维艺术家在设计时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秉性来决定色彩的选用,他曾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在此基础上将纯羊毛作为材料进行创作得到纤维艺术作品,使得纤维艺术作品的色彩与现代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2.2质感肌理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质感肌理是纤维艺术的艺术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纤维艺术作品是通过各种纤维材料以及各种新颖的编织手法进行再创造,从而达到拥有得天独厚的质感以及丰富的肌理,来满足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需要。通过手工编织出具有质感肌理的纤维艺术作品,可以用来补充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先天不足”,从而拉近现代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所以,要想打造一个极具艺术性且保有文化内涵气韵的空间,需要多种纤维材料进行组合再装饰,才能充分展现纤维材料本身具有的质感肌理美。而纤维材料在经过不同的艺术处理后,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肌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在选择纤维材料对现代建筑空间进行装饰的时候,既要差异化对待不同纤维材料的质感肌理,又要将其协调好,这才是重中之重。例如,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英国馆的表面是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巨型“种子殿堂”,这些触须状的“种子”顶端都带有细小的彩色光源,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各种图案和光泽。英国馆将人工合成纤维材料自身所携带的丰富的质感肌理,恰到好处地运用在了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带给人们一种轻盈、细腻的感觉,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神秘空间氛围。

2.3空间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空间感是纤维艺术艺术性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随着纤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纤维艺术呈现出平面、立体的艺术形态,放置于现代建筑空间中,对人的视觉美感起着一定的冲击力。纤维艺术不仅能够以平面的艺术形态将现代建筑空间装饰得气宇非凡,也能够以立体的艺术形态烘托现代建筑空间的宏伟气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纤维艺术以其自身特有的颜色、质感肌理、可塑性和和悬垂性,不再简单的停留在平面形态上,而是逐渐向立体形态发展,如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软雕塑”和“装置”作品,不仅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也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纤维艺术家任光辉的得意之作《水墨年华》,正是一组杰出的“软雕塑”作品,它恰到好处地运用中国水墨的意象,用黑白毛线缠绕树枝,描绘出树枝的自然生长形态。这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纤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亲和力和伟大魅力,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纤维艺术的空间感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起到的价值。

3纤维艺术的生态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纤维艺术的生态性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不容忽视,起着推动手工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当代语言等作用,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纤维艺术作品主要是通过人们手工编织、缝缀、缠绕等制作手法创造而成,具有一定的手工文化内涵。尤其是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时代,手工艺是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但很多粗制滥造的手工艺品不断出现,人们只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其根本的艺术品质问题。纤维艺术的生态性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手工艺品回归现代生活,一些以纤维艺术为首的手工艺品正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慢慢崛起,为人们在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因为像纤维艺术这样的手工艺品,唯有依赖高超的手工技艺方能完成,其存在的价值更接近艺术品。同时每位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不忘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入纤维艺术作品中,其所创作的纤维艺术作品精彩纷呈、样式迥异,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语言方式的尊重。纤维艺术作品在推动手工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一直积极探索,为现代建筑空间设计贡献了一分力量。

4结语

本文主要从纤维艺术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生态性三个方面来分析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宝贵价值,且着重从色彩、质感肌理和空间感三方面分析了纤维艺术的艺术性。纤维艺术的发展须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信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1]程晶.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2]刘晶.浅谈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0(04).

第2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一、借助品牌,引导观众的“忠实”心理

据观察,观众往往具有某种品牌忠诚心理,即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多次表现出对该院团某一品牌的偏向反应。这种忠诚心理,为该品牌提供了稳定的观众群体,从而保证了该品牌的基础市场占有率。

因此,当该院团创作新的剧目投放市场时,就可以利用观众对其品牌的忠诚心理,以较少的投入成本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票房的成功度。杨丽萍在成功执导了《云南映象》后,借助该品牌效应,又成功执导了《云南的响声》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扩大产销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个著名的、被观众所熟知的优秀作品,很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同,而一个已有知名度的艺术作品,又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样需要推销和包装,品牌的诞生需要耐心、勇气、财力、物力多方面长时间的投入才能被观众认可。

建国六十周年大型晚会《复兴之路》首演后获得巨大的反响,借助这个反响,经过改版后进行全国巡演,大大提高了市场的认知度。

三、发展规模经济,实现收益最大化

规模经济效益是第一个国有院团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发展规模经济,在理想的"规模度"内,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创作能力,提高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低成本扩张。品牌延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挥核心艺术作品的品牌形象价值,提高品牌的整体投资效益,使得作品产销达到理想的规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三明市歌舞团在打造品牌的基础上,成立了三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坚持以业绩为基础、以服务质量为宗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活动,从2008年的200多万元,到2009年全年收入达280多万,2010年突破450多万元,2011年700多,2012年底已突破1000万。这就是品牌的延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当然,不可否认国有院团在品牌延伸策略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选择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就可以避开,达到预期目的。

(一)正确进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对国有院团及其作品开拓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自己的作品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塑造自身的作品特色,以符合观众的欲望和需求。品牌一旦定位,市场拓展、作品创作等方面都要与其保持一致,以合力扩大市场覆盖面。实施品牌延伸,尽管可以向不同艺术领域延伸,但延伸绝不能搞无度延伸,偏离品牌定位。试想,如果杨丽萍创作了《云南印象》后,再去创作一个以此毫不相干的作品,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二)切实提升品牌档次

实施品牌延伸的首要目的是要利用已有品牌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将新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因此,提升现有作品的档次、培育品牌带动力,是实施品牌延伸策略的关键。首先,培养和形成国有院团的良好信誉。对于国有院团而言,演出质量信誉、作品的好坏、对品牌的影响较大。其次,国有院团在演出市场中的服务质量好坏是品牌提升快慢的"催化剂",服务概念的外延很广,不仅包括演出的服务,而且包括用户意见反馈处理等多种综合。再次,在演出市场中融入院团形象的塑造。

(三)科学选择品牌延伸领域

实践证明,品牌延伸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具备品牌延伸成功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保障;第二管理、营销能力是否具备条件和能力;第三是否有比较充足的资本承受品牌延伸时带来的资金压力。这些条件基本全部具备,那么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某一项不具备,其他几项要特别强,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否则盲目实施品牌延伸,反而会"株连"其他,那么就完全失去了品牌延伸的意义。

(四)实行主副品牌策略

第3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阿多诺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真理性内容,所谓“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truthcontent)就是对某一单个作品之谜的客观解答或揭示”。[4](P224)通俗地讲,真理性内容是艺术作品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本真表达和规律性认识,是所处时代的精神体现和彰显,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属于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的产物。由此,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以下条件才能获得真理性内容:首先,艺术的自律性和社会性必须达成和谐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艺术既要遵循自身内在的逻辑性,又要与外部现实保持合理的张力。尤为重要的是,艺术的真理性必须保持独具的批判性,因为“真理性是现存社会的对立面;因为它比后者的活动规律更为广大,具有其自身活动的相反规律。在现实的外界历史上,日益增多的东西,不仅仅是压抑现象,而且还有与艺术之真理性内容相一致的自由的潜在力量。”[4](P336)其次,艺术作品的真理性还体现在艺术的精神方面,“精神作为艺术的攸关要素,与艺术的真理性内容相关”。[4](P158)在阿多诺看来,精神在艺术中的地位如同显现品性的构成过程。精神与形式相互依存。精神是照亮现象的光源,没有这种光照,现象也就失之为现象。确切地讲,“精神乃艺术作品的以太(ether);它通过作品来讲话;或者更严格地说,它或许将作品转化为一种手写物”。[4](P156)可见,精神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某种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同时仅凭藉保持其无形的方式,使艺术作品成为精神产品。阿多诺还指出,“艺术作品的精神是感性瞬间与客观结构的内在中介,此处所说的中介,应当从每个契机的严格意义上去理解,而这里的契机都分别要求把自个的对立面纳入艺术作品之中。”[4](P156)阿多诺十分强调精神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也许下面这段话更能体现这一点,“精神化了的艺术断然摒弃幸福快乐和五彩缤纷的东西,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人所得不到的,那些有意义的感官享受迹象也是如此。通过毫不留情地摒弃孩提式幸福,精神性艺术确乎是没有幻觉的实际幸福的象征,依附其上的则是它所把握不了的命运骑手”。[4](P227)再次,艺术唯有通过生产具体而精致的作品方能发现自身真理性。这种制作过程必然不是文化工业所运用的机械复制技术。最后,“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作为对作品之存在的否定,是通过作品本身得以传达的,作品从不以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其真理性内容。然而,真理性内容不只是借助作品本身得到设定,而且也间接地通过作品对历史的参与和确确实实的批判得到设定。”[4](P232)这正说明,在艺术作品中,真理性内容乃是历史的结晶,艺术作品本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按照阿多诺理解,真理性内容应在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中去寻找。真正的艺术从本质上说是精神活动,不可能是纯粹直观的东西,单纯直观的艺术品是无因之果。艺术的物似性也只能说明物是艺术品的载体而已。而精神则是“艺术作品的以太”。根据阿多诺对真理性内容的诠释,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称不上是艺术作品,因为它缺失作为艺术作品所应具备的真理性内容。这不仅体现在文化工业破坏了自律性与异律性之间的平衡关系,自律性已经无条件服从于社会性,还体现在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任何精神内涵。这些文化工业产品具有同质性、标准化特点,这与艺术唯有通过生产具体而精致的作品方能发现自身真理性原则背道而驰。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工业产品对外部社会更多的是顺从、趋同,而非抵抗、批判。而后者恰恰是艺术作品所持存的显著特性,因为“从事批判活动就是要把握真理性内容。真理性与非真理性是唯一可被把握住的东西,而把握它们乃是批判的任务所在。”[4](P224)

二、文化工业的虚假审美娱乐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系统分析了文化工业成为资产阶级新的统治工具的原因。他指出,如果说以往的统治带有强制性的鲜明特点,那么,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统治则以一种娱乐和虚假审美的方式,让消费者处在昏昏欲睡的愉悦感中而不能自知。对于资产阶级统治者来讲,大力发展文化工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因为文化工业还依然保留着娱乐的成分,所以“公开宣布的法令并不会对此产生破坏作用,相反,娱乐规则中所固有的敌意到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因为这种敌意比它针对自己的敌意还要强”。[2](P123)娱乐在阿多诺那里仅仅代表一种虚假的愉悦感,它可以暂时让人们忘记被支配和不自由的命运,通过娱乐暂时逃避现实并强化这种现状。不难看出,阿多诺并不将虚假审美娱乐看作是艺术的享受,一则,文化工业产品已经不是艺术作品;二则,这种虚假审美娱乐完全退化为服务阶级统治的工具。我们不能因为阿多诺对虚假审美娱乐的批判,就得出他对艺术也持有同样否定态度的结论。事实上,正是由于阿多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才使得他更加重视审美和艺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和审美还保存着本真,称得上是最后一方净土。在阿多诺视阈中,看似自由的愉悦感实际上是被自上而下的文化工业所控制,成为商业操纵的对象,背后更是受到极权统治的支配。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表现在:一方面,接受者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与艺术欣赏本身无关联的行为,因为这些文化工业产品完全是“反艺术”的;另一方面,虚假审美娱乐毒害着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同时也破坏着艺术。文化工业与娱乐消遣结合在一起,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堕落,而且造成了对消费者的欺骗。“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娱乐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他们的活动”。[5]可见,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炮制出的虚假审美娱乐持彻底的否定批判立场。从美学角度看,阿多诺这种批判是两种美学观念的冲突,“即以阿多诺所捍卫的、以追求心灵沉思为旨归的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严肃音乐)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追求身体为核心的后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流行音乐)的冲突”。[6]从文化角度看,阿多诺这种批判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立场的冲突,即以阿多诺所捍卫的以上层贵族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普通大众为核心的流行文化的冲突。艺术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表现,是寻觅生命本真和生存意义的重要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以人类对美、善的追求为起点,以人类的审美体验和娱乐感知为核心,这正是阿多诺所一直苦苦追寻和坚守的艺术核心。

三、文化工业对艺术的操纵

对于艺术来说,自由是其核心,精神是其精髓,抵抗是其本质,自律是其生命。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可以说艺术具有了真理性内容。阿多诺特别强调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由,“即艺术的先决条件和艺术本身的自我炫耀概念,是艺术理性的狡计”。[4](P10)同时,他也承认,“尽管艺术怡然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但其一切要素仍然将艺术同时刻可能吞没艺术的经验主义一方连接在一起”。[4](P10)不难发现,一方面,阿多诺已经看到了艺术非沟通的本性,“事实上,艺术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缺乏交流沟通的表现,因为艺术无论情愿与否,总想与世隔绝开来。这种非沟通现象涉及到破碎了的艺术本性。有人自然会以为艺术的自律领域除了少数几个在艺术情景中经历巨大的挪用因素之外,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艺术方法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之类的老生常谈是有一定道理的。”[4](P8)另一方面,艺术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对外部统治的抵抗和批判,“它意在协助非同一的事物来抵制那统治外部世界的、具有约束性的同化强制力量。正由于艺术作品脱离了经验现实,从而能够成为高级的存在,并可依自身的需要来调整其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是经验生活的余象(after—images)或复制品,因为它们向后者提供其在外部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4](P7)与此相伴随的是,外部世界对艺术的频频侵害,比如现实中尚未解决的对抗性,经常伪装成内在的艺术形式问题出现在艺术之中。难怪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外部世界处于较量之中,“必须对这样的用心进行反击,因为它们会不动声色地强化这个受操纵的世界(administeredworld)对艺术的支配权力,而艺术则希望不受干扰,独来独往,抵制整体社会化运动”。[4](P427)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本主义极权社会,艺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必须不断地斗争。但是艺术为了获取成功更是何其之难,因为“在艺术中,成功的标准是双重性的。首先,艺术作品要将材料与细节纳入内在的形式法则;其次,切勿抹去整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裂痕,而应在审美总体中保留那些抵制整合的痕迹。”[4](P11)现代资本主义最显著特征,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技术理性已经越来越成为统治力量并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面对这样历史境遇,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批判,其中艺术与文化工业自然位列其中。在阿多诺思想脉络中,有这样一条逻辑链条贯穿始终,即“工具理性———社会同一性———极权统治”。在文化工业领域,原本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被无情扼杀,艺术本有的自由也已被无情,工业时代的艺术正慢慢凋零。同时,整个社会被统得死死的,没有丝毫生气。按照《启蒙辩证法》一书分析,罪魁祸首就是工具理性,理性精神已由启蒙退化为神话,此时的艺术也逐渐凋零。譬如,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具体而精致,而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只能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剪裁,完全站在了艺术的敌对一方。这就必然造成“艺术是昙花一现的,这一真理性现在正遭到侵蚀”。[4](P308)更为可怕的是,“批量生产在产业主义的庇护之下正在成为艺术的内在形式……极端产业化了的艺术,会被当作艺术为适应先进的技术生产标准而作出全面调整的结果。然而,在艺术中,对这种总体同化作用来讲,存在一种基础坚实的反弹能力。工业化是艺术走向消亡的终点,但是,在此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将以牺牲内在精制过程为代价;也就是说,以牺牲技巧本身为代价。”[4](P372)在艺术中,技术生产力的观念不应当被迷信化或物神化,否则,艺术就会成为技术统治的纯然反映,而技术统治则会变成一种装扮成理性的压抑制约形式。技术生产力自身并无价值,它们只有涉及到文学、音乐和绘画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技术只有内在而不是外在于艺术作品,技术本身才能获得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最终带来的只能是艺术的崩溃和技术本身的异化。在文化工业支配下,艺术、商品、社会等等一切都矛盾起来,“新奇的东西本不是商品,然而今天它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商品了;艺术抛弃了自己的自主性,反而因为自己变成消费品而感到无比自豪,于是,新奇事物便产生了魔力。在过去,艺术只有存在于资产阶级社会之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使它作为社会目的性的否定因素在市场中蔓延开去,它的自由也必然与商品经济的前提联系在一起。在花费同样精力的情况下,纯粹的艺术作品必须遵循自己的法则,并彻底否定商品社会。”[2](P140)不难看出,艺术只有从文化工业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捍卫自由、传播自由、实现自由、追求自由,而不是被动地成为极权社会的宰制对象。

四、结语

第4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自人类出现就开始从事着两项最基本的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中,认识世界,包括辨明善与恶,美与丑,是改造世界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经过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之后,已经基本具有一定的审美鉴别的能力,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过程中,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我认为,这就是高等教育中开设艺术鉴赏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艺术鉴赏课首先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何为艺术,何为艺术之美。艺术不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也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艺术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同时又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在万物发展过程中,它也早已随之成为单独的精神活动领域。人们塑造美的形象的时候,往往以人为中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联系,把不一样的生活同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各种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如语言、动作、形状等等,化为客观存在的审美研究对象。

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后,便开始了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会随着社会形态发展而不断变化。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推动历史的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在历史的发展中所产生的艺术作品,就为之后的人们提供了范本,人们开始欣赏、研究。而艺术鉴赏课中的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艺术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非常活跃。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连锁作用之下,人们便开始了接受、认知、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还能够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艺术鉴赏通常是以具有美的性质的艺术作品为对象,也就是说,艺术鉴赏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艺术鉴赏又具有很多辩证统一的特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判断与理解相统一;相似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

在艺术作品的鉴赏中,人们作为鉴赏者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社会经验、艺术认知,通过理解和发挥想象力,从而完善艺术形象,这就是对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因此,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课对当代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的教育中,大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自身的修养,提高思想认识,升华精神世界。除此之外,该课的开设还能够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智力,增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社会复杂多变,各种新颖的艺术活动、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层出不断,这其中就出现了好与坏,这时就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因此审美观念正确与否就直接关系到价值观取向问题,也就是说审美观念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方面。如今,社会上的艺术现象低俗之类并不少于高雅艺术,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在这个良莠不齐的艺术杂坛中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艺术欣赏的能力,做到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拒绝从众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在高校教育中,开展艺术鉴赏课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益于当代大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审美观念,更能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为大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教育教学中,艺术鉴赏课在大学中所起的作用不仅仅于此,艺术鉴赏课还能让大学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善于发现美、了解美、赞扬美,给予美的事物以肯定不仅是一种懂得赞美的心态,更是自我拥有自信的体现。当代的大学中的人际关系不好处理为数不少。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你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个乐观的审美观念。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发光点,学会审美,学会欣赏,学会赞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处理的很好。所以,该课的开设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向上的感受这世界的美好。在大学生懂得了欣赏美之后,便会自然而然的去创造美,因为他们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因而,该课的开设也会培养大学生今后创造更好的艺术作品指引了方向,为当代大学生在艺术之路开启了第一扇门。

总之,艺术鉴赏课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个人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如果从高校教育的发展角度出发,艺术欣赏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艺术鉴赏教育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对于艺术和美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我们审美水平。进一步说,它更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更有利于价值观的正确发展,让当代大学生能够独善其身,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综上所说,在高校中开展艺术鉴赏课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对大学的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更有利于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高校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形成。

参考文献

[1]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赵永红,孙志诚.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探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1).

第5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中国艺术审美有着柔婉、中和与内敛的特征。它源于西方美学上的优美。也是阴柔之美,但中国艺术审美并不是没有阳刚之美,也不是悲剧美。中国艺术审美有着突出的特点,其中亲历美是中国艺术审美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艺术的创作过程离不开艺术家的经历,艺术家的“触毫而出”离不开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观察,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一个艺术家要表现出感人的形象,一定要把描绘的对象放到自己的阅历,自己的人整个精神生活里加以反复揣摩、提炼。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作品。

亲历美也称为品味美。李可染将西方的写生方法融入山水画创作中,从1954年起,多次外出写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数万里。他从长期的观察研究中充分体悟,发现了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进而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表现逆光的山和树,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建立了现代的观察方法,创造出以整体、博大、深密、厚重为形式特色的山水画审美品味。

美与自然、与生活是不可分的,只有符合生活并与艺术家的心灵感悟息息相通,才能达到“物”“我”一体而产生美。中国艺术审美之亲历美特征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得到完美体现。

例如著名山水画家龚贤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跟他生活经历以及创作的地域密不可分。龚贤(1618-1689)字半千、野遗,号岂贤,半亩居人和江东布衣。龚贤的山水画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还是册页小品,都有一种山岚水气扑面而来的感觉,仿佛是置身在“天晴嶂犹湿,雾散雾还存”的江南典型的环境中,不由得能让人吟出“山中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诗句来。图中虽然没有出现小舟与渔夫,那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象仿佛也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这种山水画魅力的由来,我们必须从作者的江南人与江南魂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找,作为生于江南昆山,长期生活于金陵,客游于扬州的江南人,他的一生都是浸在水气氤氲的江南山光水色之中。可以说是“斯人即为江南雨,江南烟雨即斯人”的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人合一的关系。面对这杨美丽的环境,作为山水画家的他,怎能不为之心动?这种由作者内心的感悟出发的创作激情,必然会反映到他的作品、流露在他的笔墨之中。

在他的不少的山水作品中,都很真实动人地把元气淋漓的江南山川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在他的作品《高隐图》中,他运用了独创的反复点、染、皴擦的方法,使苏南那种既阳光明媚,又大气笼罩,既草木葱茏又雨露滋润的这种既清晰又迷蒙的韵味跃然纸上。这对于金陵丘陵地带的山光水色动态特征,给予了恰到好处的传神写照。他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大自然生机蓬勃的美,从而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光感、质感、大气感与湿漉漉的潮气感。画中的山石、林木,笔墨的纯熟雨精到,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在这幅作品当中,树冠的顶端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而形成较大的明暗对比,他在点画中往往是用浓墨与重墨来诠释,而树干和根部在其周围景物的映衬下,素描关系就显得亮一些,他就用苍劲而又灵动的淡笔去画,在根部,龚贤偶尔会流出少许空白,使作品显得更

加真实生动而富有变化。他用或虚或实、或浓或淡的点、线、皴、染的方法,将山中的小溪流水,颤动的繁茂树叶,透明的轻薄大气,层叠的空间都在作品中亦真亦幻地尽情展现。山石明暗对比组合天成,树木的婀娜多姿穿插有致,景物在他丰富的笔墨以及笔墨的随心所欲熟练变化中,被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组成了富有音乐节奏的韵律起伏的乐章,形成了一个光感、质感、空间感和水气蒸腾的大合唱。最珍贵的是龚贤在表现这些生动的笔墨时,能恰到好处地做到兼顾整体画面的效果,这也应了他曾用过的一个词语——“浑沧”的那种浑然一体的整体境界效果。

龚贤极其推崇大山大水,大丘大壑,醉心于大自然的重峦叠嶂,高山流水。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尤其是那些鸿篇巨制的大幅作品中,大气泱泱,浩气逼人。没有那种残山剩水的小丘小壑,更没有那种概念化、单薄的平庸之作。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他的胸襟胆识,笔墨休养的综合因素一起创造出属于龚贤的独特的品味美。他志存高远,胸怀磊落。在晚明的青年时代,他即追随忧国忧民的东林、复社的名士。即使在明亡之际,他始终关心天下兴亡。这些也反映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很大程度脱离了文人野逸的清趣,而赋予画中一种深层次情怀的浩然之气。

第6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本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软实力相对落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原有的中华文明古国城市建设变得更加“现代化”,但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城市为了体现“现代化”,毁坏了古迹原有的自然文化风貌,使得城市形象逐渐失去了特色,愈加趋同化。如何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使城市具有独有的品格与魅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城市公共艺术应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载体,它具有美学及象征意义,它以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现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题材、表现形式等都体现着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是公共艺术总的发展趋势。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展现文化地域特色,每处公共艺术都仿佛留存着文化的痕迹,成为艺术生命的载体,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超越本身之外的文化艺术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文化立体多义的魅力所在,以形象彰显文化,以实体再现历史。留存的实体成了人们洞悉历史的窗口,也成为城市文化自信的缩影,见证并述诉说着城市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

1.1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应用。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陕西戏曲大观园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休闲区,是一座展示陕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主题公园。通过提线木偶雕塑、皮影戏雕塑等景观小品,将戏曲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完美融合,展现陕西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如著名的《弦板腔皮影戏》雕塑。此雕塑是戏曲大观园中的彩绘雕塑,是陕西地方戏曲重要的剧种——弦板腔皮影戏。皮影艺人与纱幕的当代设计手法与传统皮影的完美融合,既展现了西安皮影文化,又能够触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游客流连忘返。

1.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井盖设计中的应用。井盖视觉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在日本,井盖设计得到了广泛而独特的发展,各个城市、乡镇、农村自行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井盖,而且大多数图案都不重复,五颜六色的井盖极富设计感。比如日本函馆市的井盖,颜色对比极其强烈,为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井盖上的名胜古迹还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有的井盖还具有导视功能,方便外地人游览观光;日本动漫侦探柯南形象的井盖,其漫画作者出生在大荣町,井盖上的漫画柯南形象成为该城市的代言人;北海道函馆市盛产墨鱼,井盖上印有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其造型会告诉你当地的盛产。井盖俨然成为日本的城市名片,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一种特殊文化。这种以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完美融合设计的井盖,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对城市的宣传大有裨益。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公共艺术尽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达是多元的,但总体上是公共艺术的地域性与当代性的完美融合。这种当代性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当代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的新变革,更加关注创新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只注重地域性,展现地域文化特征而忽视当代性的开放、创新、进步,这样的公共艺术是保守的,对公众而言是乏味的。或只注重当代性而忽略地域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是徒具其表,缺乏可持续发展、缺乏人情味的,犹如无根的花朵迟早生命枯竭,对公众而言是缺少文化之根的。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公共艺术由单纯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逐渐转向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展现,并具有当代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承载着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使市民有归属感与自豪感,对提升城市鲜明而独有的城市形象、提升经济与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区域性、整体性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吸引力,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不同项目是由来自全球的艺术家设计完成的,这种国际视野使其获得了诸多奖项。在目前“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跟上并引领时代潮流。有吸引力的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却一定是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现代都市风格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集更应具有这种开阔的视野,在此征集中更是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大力的宣传。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众、艺术家、政府部门在相互交流下建立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下完成,它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非艺术家自身对公共艺术的艺术表达,不必太过考虑公众的喜好,所以公众应具有使用公共艺术作品的决定权,政府部门担任公共艺术作品实现的组织者,协调各方顺利进行,满足公众的愿望以体现民主性,这样的公众艺术作品才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城市公共艺术因其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以受到其存在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制约,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有商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商业区也分为综合性商业区和专业性商业区,不同类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功能的街区、巷道使用的元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符合地理环境外,还要与人文环境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升级,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渐演变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发生很大的改变。城市公共还应具有其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与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彰显着该城市区域的文化特色。

公共艺术的实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制约,如美国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用立法的形式,从工程建设投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建设当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部分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它对塑造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改善人文特色与城市人居环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要长期健康发展,应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艺术快速发展。

第7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多向思维;视觉艺术;设计;作用;人才

视觉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设计者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和思维呈现,是设计者综合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某一客观对象以图形视觉语言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这就决定了设计者的思维必须是不同寻常的,必须是创新的、新颖的思维。也就是说,必须是通过反向的、侧向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才能促使视觉艺术作品达到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创新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正开始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客体思维向主体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直观思维向动态变革思维转变。在这种大背景、大趋势下,视觉艺术设计人才也必须适应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够在未来的艺术创造领域不被淘汰,永葆视觉艺术设计的青春活力。

一、逆向思维对视觉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逆向思维作为平面艺术设计的重要训练方式,对艺术创造能力提升和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逆向思维通常是对传统思维或者常态思维的“修正”和“颠覆”,是对常态思维、惯性思维的一种反方向思考方式。视觉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如果恰当地采用逆向的创意思路和方案,往往能够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作品设计者的个性和亮点。对逆向思维的运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日本的福田繁雄和意大利的埃舍尔。这两位现代著名的设计大师,他们曾创作了著名的“矛盾空间”图形。这些图形超乎人们的一般经验和想象,能让人十分亲近地感受到设计家的智慧、机智和情趣,非常耐人寻味,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逆向思维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视觉艺术设计领域,成为广大艺术设计者必备的艺术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视觉艺术创作的持续发展。设计者如果能够将逆向思维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多反过来想、多反过来来设问,多进行几次逆向的思考,就能够迸发出新的创作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侧向思维对视觉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侧向思维不同于正向思维,也不同于反向思维,它是在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之外,另辟蹊径,从一个侧面,进行独特的构思和创作。侧向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彻底颠覆传统思维方式的确定性、准确性等特点,取而代之的是选择性、可能性。具体来讲,侧向思维方式的重点不在于确定创意和想法,而是重点对已经确定的创意和想法进行质疑,对原始的创意方案进行创新性再评估,分析原始创意方案是否具备了充分的设计基础,并重新构思出新的更为完善的创意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左思右想、旁敲侧击”,对现有思考进行质疑式的再思考。具体到视觉艺术设计来看,针对艺术设计形象,跳过形象主体,而从主体的侧面寻找创意亮点和设计亮点,并最终寻找到能够替代形象主体的“替代方案”。比如,当我们看到“请将垃圾按类丢入箱内”这样的告示牌时,一般人们容易想到的是“各种脏兮兮的废弃物”。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可以集中焚烧,进行火力发电;垃圾中有许多可用的东西,甚至还有钞票、古董……等等。这样一思考,人们对垃圾的形象就有了颠覆式的改变。视觉艺术设计如果采用这种侧向思维方式,就能够避免落入俗套,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发散思维对视觉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发散思维是追求多角度、多方向思考方式的一种思维。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必须具备高度灵活机动的思维转换素质,经常需要跳跃式、跃进式的、天马行空式的创意思维。这是因为,发散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众多思考方向设计出一系列创意方案,并在十分宽广的选择空间中,挖掘出最具创意的灵感和“火花”,形成创意的碰撞和集成,进而创新出一种或者一系列令人惊讶的艺术作品形象。比如,对“树”这个形象的思考。一般的思考,就是在树林里看到的普通树。但是,如果把思考的方向放射状地放开,人们会想到沙漠中的树、戈壁滩的树,城市里的树、农村的树,高原的树、海边的树,春天的树、冬天的树,北国的树、南方的树……等等,这样将思维延展下去,想象的翅膀就能够“飞翔”起来,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结语:应该说,多向思维的方式除了以上列举和论述的三种,还有其他的思维形式。但是不管哪种多向思维方式,对视觉艺术设计人才的设计和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恰当、适当、灵活地采用多向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和“狭隘空间”,能够将艺术作品的灵气和生机激发出来,能够给公众提供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审美享受。当然,多向思维也要与常规的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和特点,为艺术设计和创作所用,从而为公众创作出优秀的经典的视觉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景晶.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J].包装世界,2010(6).

[2]刘宏芹.现代图形设计的视觉传达功能[J].包装工程,2005(4).

[3]袁恩培.聂森.解析图形在包装视觉传达力中的作用[J].包装工

程,2007(11).

第8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美术元素;现代艺术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传统文化元素更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传统美术元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印迹,虽然几经结构重组,样式万变无穷,但是无不与生活有关、无不与智慧相连。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路,再到战国时期的轻巧器皿,都在图形、文字及造型等方面体现着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这些方面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主要载体,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希望,传承着神州大地的艺术精神。再看如今的现代设计艺术,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恢弘与精巧、简约与精致、粗放与娟秀,随着西方美术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艺术的渗透,我国的现代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都富有现代气息与西方浓郁的文化涵养。因此,现代设计艺术,不是一味的对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继承,也不是只顾西方美术元素的模仿,而是时代特色下,设计师的创新与综合,是东方文化与西方魅力在设计艺术中的交融。为了便于分析应用,中国传统美术元素可以通俗的分为三大部分,即传统美术图形、美术字书法、传统美术造型文化。现代设计艺术对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应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掌握传统美术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提炼与衍生

美术图形在传统艺术中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要素和风格样式,是传统美术元素的风格外化表现。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将传统美术元素融合与应用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需要用现代设计艺术的构图理念对传统美术图形进行多种方式的设计重组,这样才能在提炼传统美术图形的同时,将时代特色融入其中,体现出创新风范与历史底蕴。在生活中和影视作品中能够看到许多富有传统美术图形元素的作品,如备受业内人士称赞的凤凰卫视台标。这就是从传统美术图形元素“凤凰”图形中获取的灵感,虽然仅仅是一个电视台的台标,但是确实一个媒体管理理念的体现,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企业形象与管理者的理念得到充分表达。不仅能够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能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设计理念的核心个性。

但是,随着现代设计艺术作品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美术图形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现象,再加上目前中小企业对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视,出现了较多的“畸形设计”这些设计作品当中一眼能够看出哪些是传统美术图形元素,哪些是富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元素,但是却是众多设计元素的堆砌,没有抓住这些图形的文化灵魂,使作品失去了最关键的部分。

二、思考美术字书法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美术字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特定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具有书法特色,还要具有美术特色。甲骨文、篆、隶、楷等各种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但讲究字体的造型变化,而且非常重视文字的组合和虚、实、轻、重等整体构成关系,使传统美术艺术更加富有表现张力。

因此,在现代设计艺术中,传统美术字书法也被广泛运用,甚至将其书写时的书法要求运用到西方字母的写作当中,使艺术作品上的文字成了文化底蕴的鲜明符号。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当中的“京”字就是中国传统美术字书法的经典应用。会徽以古老的印信代表华夏古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世界给我以信任,我给世界以辉煌!同时,将古都北京的青春气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向世人展示了对现代文明和各地文化的包容,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到来。正是因为印信“京”字采用了众多古老的书法元素与美术字创造手法,才能够将想表达的寓意准确的在这个简单的图案当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对于传统美术字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追求图案美观,更是对设计灵魂的追寻。

其实美术字书法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产品包装或者建筑物上。但是,随着速餐文化的到来,传统美术字书法被书法设计者演绎成了另外的表现方式,比如现在流行的娃娃体等字体,虽然看起来轻松活泼,但是却没有失去了最基本的书法要素。这些娃娃体的字体在儿童用品上广泛使用,虽然更加符合儿童可爱活泼的性格,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产品使用对儿童成长及价值观的影响,更谈不上对于传统美术元素的尊重与继承。所以说,现代设计艺术在进行美术字书法设计时,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和流行时尚,更应该注重与传统美术元素相结合。

三、把握传统美术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蕴体现

中国传统的美术造型在中国是一种吉祥文化的象征,比如剪纸文化中的喜字、中国结造型,还有奥运火炬上的祥云造型以及我们所熟悉的春节时“招财进宝”的造型、“百岁锁”的造型等。这些造型有的发源自远古,但是却流传至今,是我国各民族人民不同思想文化的有机联系体,也是能够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尤其是当世博会上中国馆的造型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更是将现代建筑与传统造型相结合,成为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完美艺术作品。

但是,并非所有的建筑造型以及服装、甚至书籍封面造型都要与传统美术造型相关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住传统美术造型所蕴含的特殊寓意。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造型运用的恰到好处。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现代设计艺术对中国传统美术元素的运用不可能全部都是对单一元素的扩展,可能在一件作品中能够实现多种元素综合运用,因此,需要设计师在准确把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灵活的将传统美术元素融合到一起,这样才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而不是传统元素的堆砌。

参考文献:

[1]侯明勇,黄芬.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初探[J].艺术评论,2010(10).

[2]贾乐宾,宋玉凤.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继承与延伸[J].科技信息,2010(14).

第9篇:艺术作品的好处范文

常书鸿在留学期间,对法国的现代艺术和中国的民族艺术二者进行了对比,并在二者的基础上开始了对油画民族风格的探索,有意识地将民族天性与素养纳入到画面中,进行着油画民族化的初步探索。在法国留学期间,他画了许多人体、风景等作品,参加了各种展览,获得了很多奖项。如1935年,他的《沙娜画像》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购,静物《葡萄》获得了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劳朗斯画室第一名。1932年到1936年,是常书鸿艺术创作非常活跃的时期。这时期的作品体现出他对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情趣。如《葡萄》这一静物作品,以自然的氛围和超脱物外的艺术精神,展现了我国民族风格中道家老庄的哲学风格。这一时期常书鸿的部分艺术作品大都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他的油画中淡雅、恬淡的笔调,透露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积淀,这与西方其他国家的作品是截然相反的。常书鸿在留学期间开始探讨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有气质的油画风格,在人体作品中尝试以勾线和线条的方式凸显中国式的民族风格。如《鸡》以倾斜的布纹和自然下垂的画调,以锅和平板为衬托,动静结合,画面显得生机勃勃。这种动静结合,硬与软相变化和统一的方式,将中国画和西方画的长处汲取出来,以中国水墨画山水的表现手法,加之以空间的表现立体感,形成了自己作品的构图特色。这些技术、情感、题材的选择,凸显出常书鸿的中国情结,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常书鸿油画展现的民族风格

(一)民族风格的展现

常书鸿的油画作品民族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即留学和回国两个时期。常书鸿的早期油画主要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近代中国画形式上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艺术形式,就是民族风格的显现,这在常书鸿的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常书鸿回国之后对油画的民族风格更加追求起来。创作环境和对象的改变,造成了油画展现美学追求和风格意义的不同。回国时期的作品对客观对象和情感的表达更加注重对平面感和装饰感的增强,油画的整体感和艺术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的静物画,在色调方面的改变,凸显了中国化的特征。如采用亮丽的红色,在色彩鲜明的对比中,挣脱西方油画色调的束缚,凸显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宽容的精神。如1936年的作品《街头》,其画面的装饰性增强,从构图效果上展现了中国画传统的平面感的特点。当时的许多画家对民族风格有所表现,但是常书鸿对艺术体现民族精神有着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艺术作品中对艺术本体的认识和把握,建立在中国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如在对敦煌艺术进行研究时,对敦煌绘画的线条从色泽、形体、光与暗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期间,油画的创作借用了敦煌绘画的民族气息的特点,在《敦煌农民》《莫高窟冰河上》等作品中,以中国线条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对西方色彩的学院派和色彩的情调淡化,凸显了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民族风格。在作品《荔枝》中,以色彩布置的新鲜感营造出民族风格。在画幅的左边以几本书形成厚实感,右边以平铺的衬布和下垂的衬布形成虚感,虚实相生,再加上左上角较暗,右上角较亮折射出传神写照的中国人物画,以画面的缤纷的色彩和投影、受光面的取消,展现了具有民族气息的简练、传神。

(二)民族风格装饰性的展现

常书鸿的油画作品,通过装饰性来展现油画的民族风格是他使用较多的手法。一些人物画和静物画对装饰图案的描绘显示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在装饰艺术的图案、材料中,以技法的改变展现出了敦煌色彩的意味。如1945年的《雪原莫高窟风景》以白雪覆盖的山丘和冰河、天空横排的密云,通过装饰性风格的排布展现出背景形象的特点,从而折射出敦煌色彩的自然投射,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气息。抗战时期,敦煌生活极其艰苦,在这种环境下,常书鸿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绘画思想,保卫着敦煌。常书鸿以散点透视的方式表现画面的感觉。从局部空间渐入总体的灰色的古典主义表现手法,对点、线、面的装饰化构成增强了装饰感。如1954年的《蒙古包》,以老练自由的笔调,抓住了西部人的个性所在,以人物造型装饰的自然、朴实,体现了作家对黄土高原敏锐的表现力和观察力,在色彩的装饰程度上恰到好处,浑然一体,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平和的画面之中,从而整体感受人物肖像的结构精准以及光色的舒畅自然,更加凸显了民族风格写意性展现。又如1956年的《敦煌秋收图》,以画面感的装饰性,结合敦煌壁画的人大于山的散点透视表现方式,以暖黄色调展现了对平面性追求的延续,从而以细小跳动的笔触,实现了对人物姿态的不同塑造。他的这种装饰性的艺术风格是严谨扎实到超脱的过渡。

(三)民族风格的艺术理论

在常书鸿油画展现的民族风格中,艺术理论是其创作的根本。最初的现代艺术理论是在1934年对现代装饰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了解,将艺术创作的动向前移,成为时代的改造先驱。由于当时美术界对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认识与西方国家相似,常书鸿的理论造成了对现代主义的叛逆性,对社会主体传统意志的坚决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1930年的国内美术教育界知道了常书鸿显示现代艺术理论的可贵性,从现代艺术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民族风格的艺术理论,就是借用现代主义美术的叛逆精神,形成了美术革命的重要理论武器。在民族风格的艺术理论中,不仅看出了对现代主义出现的合理性,而且对现代主义的理论进行了简单否定艺术传统方式的探讨。在艺术风格的创作中,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依据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去进行艺术创作,只有在时代的作品中才可以发现艺术作品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实施的可能性。现代艺术很大程度上缺乏艺术作品的可辨识性的特征,导致当时艺术创作的大众化倾向。这实际上是对现代艺术突出的商品化特征进行的批判的思考。对常书鸿的民族风格的艺术理论凸显出来的独特性,不能只流于表象,要从根源入手,在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探析。民族风格理论的开放性更加要求对中国民族传统实践的结合。在常书鸿的油画作品的民族风格,体现最为丰富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结合。以分析和借鉴的思想,抓住了艺术的特征,通过新的技法,展现出民族风格的特性,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艺术水平,彰显了作为一名优秀油画家的理论水平。他的艺术理论对当下的艺术理论研究具有极强的参照和借鉴意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