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对教学艺术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教学艺术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第1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育情境认知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相对建构主义而言,情境认知理论却认为,个体和环境都是同一个学习系统中的要素,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情境认知理论高度关注自然情境中的认知研究,关注自然状态下的知识的获得与学习的发生,希望建立一个学习的生态系统。如果说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外部的可观察的行为,建构主义则强调人的大脑的内部建构过程,那么情境认知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特定的外部情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理论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再从到外的辩证发展过程。站在这个角度去看,可以认为情境认知理论实现了对建构主义的超越。情境认知理论也受到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特别是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渐成熟,出现情境认知理论导向与科技整合的趋势,为改革数学教育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讨论。

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涵义

数学知识要根种在每人心中

人们在批评这种做法的时候,常常是从动机、情感、兴趣等的角度考虑,即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一批评无疑具有合理性。但仅从这一角度去考虑,又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肤浅的。因为按照情境认知理论,任何数学知识都是与情境相关的,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的教与学置于一个情境脉络之中,是知识本性所决定的。无论是数学的概念、定理或公式,都是不能够脱离具体情境加以训练的,离开了具体情境,数学学习就偏离了它得以发生的土壤。

2、通过运用来理解数学

重视数学的应用是近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情境认知理论所提倡的数学的应用已超越了这种传统认识。在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才不断改变、加深、丰富,因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既是境域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的。把数学知识当成工具来考虑,就必须注意惰性概念的获得和有生动的、有用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区别。人们在运用数学的同时,不断构建对运用数学的世界和数学自身内涵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则随人与世界、与数学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关于数学教学的涵义之一,就是倡导做中学。

3、数学学习是一个涵化的过程

传统观念认为,数学是一个文化与价值独立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和困难,通常归因于学生的内部认知。研究者对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社会因素,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因素却关注不够。由于有机会在自然情境中观察和实践社会成员的行为,于是他们就接受相应的术语,模仿相应的行为,并逐步开始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计数或推理。进入学校后,由于文化的隐蔽性,教师往往忽视了环境文化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如果把数学学习视为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活动,那么,就不难看出,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必将受到共同体文化的影响,个体的认知反映了其所处共同体文化的智慧。有关数学学习和日常认知的人类学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实事:源于不同文化和活动的数学教育是各不相同的,这说明文化与活动赋予所学的东西以不同的目的与意义。

把数学学习视为一个涵化的过程,意味着数学教学要充分重视隐性知识的发掘和学习,由于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因此,数学教学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学生为了学习数学,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术语和自定的范例是不够的。他们必须面对真实活动使用数学工具,这些活动可以体现数学家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过程出现的数学活动也许是非形式的,但却是生动的、逼真的,它不用课本中的范例或概念做解释,但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真实内容。

4、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评估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传统的数学学习评估脱离了学习的真实情境,只强调学习的最后结果,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长发展关注不够。由于坚持认为数学知识的情境依赖性,因而情境认知理论的一个必然结论就是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与实践中对数学学习进行评估。认为若不把评估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就很难让人相信所测试的是学生的真正的能力表现。因而,数学学习评价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以情境为参照,在数学过程中正确把握被评者的某些特定行为,并把这些行为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甚至社会环境中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情境认知理论对教师的要求日益增高,教师必须构建能反映数学课程内容和目标的真实的任务,并通过这个任务测查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从而进一步改善数学的教与学。

二、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数学教育:若干新的讨论

尽管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有丰富的涵义,但是由于理论还在发展过程中,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情境独特性

不能离开特定情境来描述数学知识,这是情境认知的观点。问题是,在数学教育中,这一点有时被任意夸大,即声称所有数学知识都是情境独特的,一般性的知识不能迁移到其他真实性的情境之中。虽然在实验心理学中有一些关于学习的情境相关性的例子。例如,谷登和巴德雷就发现,跳水运动员在水下很难回忆起他们在岸上所学的东西,反过来,他们在岸上也很难回忆起在水下所学的动作。

2、可迁移性

很明显,这个论点是上一个论点的一个推论。如果数学知识完全依附在获得它的情境中,那么,它将不会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一般说来,表征和练习的程度是决定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能否迁移的关键。

3、有效性

反对抽象数学概念(原理)教学的一个理由是,学生不能把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场景,这可以从两方面去辨析。数学技能能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时候实际工作场景的氛围起关键性的作用。

4、真实性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数学教学中使用完全真实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把文字题翻译成符号,然后建立并解线性方程组。为了学习和练习,这样做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操作。要让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真正的实际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一个问题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并不很重要,关键在于这个问题本身能否激发学生的动机,使他们参与到认知过程之中,而不在于是否源于现实生活。我们不能忘记弗雷登塔尔的忠告:要想应用数学是不能够从数学的应用中学得到的,因为在实际问题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缺乏数学的最大的效能和灵活性

结束语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就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中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数学联系生活等理念或教学方式都是基于情境认知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情境认知理论在批判数学教育现实,启迪数学教育未来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若把这一理论理解为可直接操作的教学技术,则是很危险的。在做教学设计工作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具体而精细的认知心理学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等.国际展望:九十年代的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12-113

第2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职数学不但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必备工具,而且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中职学校却存在着对数学的认识偏差和教学现状不佳等问题,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就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提高素质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职业教育的数学课在职业学校学生的终身学习中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新的产业和职业不断产生,一些旧的职业也随之消失,大多数学生不可能一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职业学校不能只将学生培养为技术人,而应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需要并能在职业活动中得到晋升的职业人。而我们职业学校中对文化基础课的削弱甚至取消都是对学生的将来不负责任,这样势必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知识浅薄,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

2.数学教育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逐渐培养。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学生素质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当前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状况看:生源质量差,学习基础薄弱。随着普高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来中职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由中考分流而来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初中阶段基本上是比较差的,其中有许多学生在小学的学习状况就存在问题。所以这些连初中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运算都搞不清的学生,让他们来学高中的数学知识,显然难度很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从进入中职来学习的那天开始,就认为可以不学数学,数学对学习技术没有什么用处,这些思想也导致许多学生不用心学数学或根本不学数学。

2.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1)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严重脱节, 缺少与职业的融合。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哪里?数学上的知识与专业要求有何关系?学生知之甚少。并且,由于数学课开设一般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学生早已忘记,可以说,数学课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2)教学中大多数的老师现在用的是经典的数学教学方法来进行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适用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差,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没办法让他们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3)部分教师的厌教情绪。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分上下,而他们与普通学校教师所不同的是,他们面对着一个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的群体,他们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有把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组织课堂教学,掰皮说馅、苦口婆心,也难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对得起老师的辛勤耕耘,久而久之消磨了数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缺少了教研的主动性,态度消极,有的甚至有厌教情绪。

三、改进措施

1.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数学体系,优化教材,突出重点。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就课本中最基础的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将那些较为复杂的知识和计算进行简化,加进一些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各类应用型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生兴趣。如土木建筑类专业要求学生要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技术,工程制图就成为必修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有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技能,这时可告诉学生,工程制图的学习和掌握是离不开立体几何知识作为基础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也为立体几何教学指明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可把空间几何作为这个专业学习的重点内容。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要融洽,必须学会沟通,师生在交往沟通时,如果教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怎样良苦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并从内心深处抵触教师的所有言行,包括知识的传授。可以说,学生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鼓励,唤醒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如立体几何这章,与前面学习的其它知识联系不紧密,所以可以对学生说,这是新的一章,如果以前的数学基础不好,只要努力,也可以学好这章,总之一定要让学生相信立体几何的学习很简单。所以在最开始的几节课里,一定不要出现较难的知识,不然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立体几何的前面几节课的内容也确实不是很难,所以可以让学生来“讲解”、“讨论”,学生自己会体会到立体几何的学习快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的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时刻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3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数学实验教材内容作了大弧度的调整和编排,主要是删减了一些机械性的内容,增设了操作性极强的生活中的数学,目的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作为实验年级的任课教师又将如何运用好教材资源,挖掘和拓宽教材中的空白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光在品德、语文课程中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现代教育倡导:教学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常言道:“有才有德是颗宝”,说明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例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即学会倾听同学回答问题,学会倾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强调会倾听他人说话有尊重他人与学到知识的益处,同时,在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交流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如“请”“让”“谢谢”“对不起”“别客气”……这些充满温馨情感的教学用语,如果让这些细微的文明行为习惯不断地在学生中重复,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知不觉地在学生身上养成,达到教育的效果。

二、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或者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把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接纳知识的容器,使思维性较弱的学生更加畏惧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实验教材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三组长短不同的各三根麦秆或小棒之类的实物,教学中通过先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再出示:①8厘米、8厘米、16厘米;②12厘米、6厘米、7厘米;③6厘米、8厘米、15厘米等三组线段,要求学生判断每一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边看边想,该什么样办?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可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乱猜“能”或“不能”,这时我加以点拨:围成三角形的线段每相邻的两条边端点相连,那我们能否用自己准备的麦秆、小棒代替题中的线段,进行拼图操作,看看结果如何,行吗?这时,学生又积极地动起来,学生在拼图、计算中发现:第①组:8+8=16、8+16>8;第②组:7+6>12、7+12>6、6+12>7;第③组:6+88、8+15>6。除此之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在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化,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要充分体会到课后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以及设计的一些供有特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如教材设计的“数学故事”“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栏目,提供一定的阅读教材供学生选择阅读,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都来自于我们的课堂。

三、重视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学生的学习安全感,应从教学中鼓励、关心、相互尊重等方面中体现,对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安全感,才能消除心理障碍,才能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必然包含尝试错误和不完全的推理。如果要从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例如,我在教学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时,在教学推导相应的体积计算公式后,为了解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出示了一道:“已知一个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周长是6.28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的巩固练习题,练习中,学生有独立完成的,有相互讨论交流完成的,有几位学生还自告奋勇地上台演算,其中一位学生的算式列为:1/3×6.28×1.5=3.14(立方米),看到这样的算式,我没有立刻指出他错在哪儿,应该怎样改正,或是横加指责,而是先稳住学生的情绪,表扬他敢于上台演算,既勇敢又诚实,消除了学生的自卑感和畏惧心理,然后再次巩固计算公式:V=1/3Sh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含义,让学生在理解计算公式的同时,理解“S”表示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周长,从而让学生明白本题必须先计算圆锥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圆面积公式计算沙堆的底面积,最后才计算沙堆的体积.此时,我再用“其实你能轻松并正确的解答此题的,只不过你只是一时心急而写错罢了,相信你今后会更加细心,做得更好”的话语来鼓励他,这样既给他信心,又给他学习的动力。

四、重视教后思考

第4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新时期人才的必备技能,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学的重视,在常规教学之余很好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对于计算机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本文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两方面谈一下我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教学心得。

关键词:农村 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 策略

一、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教师的教学规划以及教学实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加强对于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以便能够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用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在农村中学,由于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会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以便学生能够打好基础,便于日后的学习。

其次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认识教育:在很多学生看来,计算机就是一个“超级游戏机”,很多学生也都会通过计算机来打游戏,而不是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知识、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的提升办公效率,而不仅仅是玩游戏,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能只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忽略基础较差的学生。

再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的产物,同时也是一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教育意义的科目。比如进行同一项任务,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例如建立一个新文档,既可以在桌面快捷方式打开办公软件进行新建,也可以在打开办公软件的时候使用快捷键进行新建,也可以在桌面点击右键选择新建的类型,也可以通过“开始”选项选择办公软件进行新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二、 其次教师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教学技巧,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首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他们自尊心较强、感彩较为浓厚,对于事物的喜恶也表现的较为强烈。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兴趣。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把握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由权威者变成指导者。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用少量时间讲解操作方法,而让学生用大量时间练习。持续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觉得轻松得多了,动手还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是的巨大动力,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你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是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信心随之也会大增,学习劲头也就更高。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性都有主要的影响意义。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也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想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相关的引导与教育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项实用课程,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只有有效的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实践,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如用Word设计贺卡、小报,进行单词听写比赛,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查询资料等。这些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巩固相关学科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最后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很多学生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他们感觉理论课理论性较强,而操作课难度较大。也有很多学生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往往关注与游戏,而忽略了实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可以先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程序设计任务更容易设计,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学生的成绩。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时后,完成表格,看着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完成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第5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几何;直观能力

G623.5

一、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特征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有着明显的特征。小学生愿意学习有趣的知识,对趣味性强的学科和课堂表现出较大的热情。要让学生能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提高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太过专业的词汇和内容将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到听不懂,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选择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大量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出专业的术语,得出相关的数学结论。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数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思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数学教材,以教材为出发点;第二,引导和鼓励学生使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思考,养成画图的习惯;第三,学会使用数学符号简化数学的表达,方便学生理解和思考。

二、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几何直观”的教学策略

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几何直观,突破难点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仔细去评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几何图像进行全方面的分析问题,利用几何图形使问题更加明了化,简便化。能够给学生们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让学生把能够引发的可能性全部分析一下,使行有效的办法。把正确的分析思路进行分解,从而更快速的得到答案。在分析某个具体问题时,让学生自己首先得有个大致的分析思路,然后再围绕这个思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化解问题。使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而且还可以使几何图像解题更加轻而易举。

2.运用几何直观理解概念、公式以及定律

数学直观思维就是对数学概念、证明进行最直接的把握。在进行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文字论述与推理的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能透彻地进行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假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合进相关的图形内容,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更加直观的知识学习,让学生们能够更快地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小学几何知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三者关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包含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内容的展现,学生们通过这种直观的图形可以充分地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关系。

使用者种直观的图形示意图,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左右脑的同时运转,这种形象的图形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记忆。所以,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遇到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定律时,可以搭配相关的图形示意图,让学生的左右脑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们能够对数学公式、概念以及相关的定律掌握得更加扎实。

3.重视引入数学符号,利用符号的转化简化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资料转化数学符号可以方便学生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把数学知识进行简化。事实上,把文本资料转化为数学符号的过程也就是把具体问题抽象为一般性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入数学符号,利用符号简化数学,渗透几何直观的思想。

例如在学习“正比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图像认识正比例变化的规律,强化属性符号的转化。首先,笔者先让学生将数据转换为图像,让比例图像进行一一对应,采用描点的方式画出点,并且与数据进行对照,数学每一个点对应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对行使的路程和时间进行判断,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最终,把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抽象为正比例关系的公式,逐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引导教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让学生对实际问题、图像和数学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学表达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的数学解题模式。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像与数学符号的关系转化,在简化了数学概念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一举多得。

4.利用图像解决难题,表述定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定律和规律,往往会牢牢的记在学生们的心里,但却没有发现在我们事例中也存在这种定律。只有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图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也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是一条定律,每个学生都铭记于心,但是为了让学生们更透彻的了解这个定律,老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三角板进行核实。用卡纸把前个三角形,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到一块,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是一条直线也就是180度。从此可以断定三角形具有稳定的作用。也可以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通过实际动手做去图形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它们的稳定性,在@种基础上了解三角形的特性。通过几何直观地将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变的更加简单,易懂,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更好的去学习知识。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要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几何直观进行解题,可以起到快捷,准确的效果。让学生们开发自己的大脑,能够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技巧的去解答问题,使问题更加简单,明了化。能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参考文献

[1]吴金平.探究“符号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

[2]刘晓玫.对“几何直观”及其培养的认识与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12(Z1).

第6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一、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

1.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

历史教学中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是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重要难点。在传统的中专历史教学中,课程要求及安排均以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重要意义为主,不曾要求过掌握其中蕴藏的文化知识,因此中专历史教学养成了淡漠和忽视文学艺术的习惯,这些习惯的长期使然致使中专院校和学生也忽视了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的教育重要程度,因此在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过程中,必将遭到学生的心理抵触。

2.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

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的难点还包括传统历史教学中的资源、教师素质难以满足文学艺术。由于长期对历史课程中文学艺术教育的忽视,现有的中专历史教学资源均以普通教育为主,甚少配置对于文学艺术的解析和欣赏书籍及其他资源,再加上教师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以普通课程要求为主,其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满足“为学生讲授历史文化及古典艺术”的要求,这对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也造成了阻碍。

3.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所致的渗透问题

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也对中专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问题。文学艺术本身具有知识丰富、头绪繁多、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了文学艺术的学习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文学艺术教育的课时和教学详细程度难以达到文学艺术的学习要求,这也给文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带来了难度。

二、中专历史教学渗透文学艺术的策略探索

1.加强情感价值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用生命铸成的,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艺术气息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课程中蕴含的文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和对文学艺术的深入了解。例如,在学习《民国时期的新疆》时,老师可以利用《义勇军进行曲》《命运交响曲》等文学艺术作品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渴望情怀和对于民族统一和谐的仰慕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

2.培养正确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

艺术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让学生能够在历史教学中体会文学艺术的价值,提高学生懂美、认识美的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树立学生的高尚审美观,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中的文学艺术之美。例如,在学习《清代新疆》时,教师可以利用《》《圆明园》等纪录片让学生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以及中国古典艺术的魅力,加强历史教学中对文学艺术教育的渗透。

3.注重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第7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1.教学艺术研究的基本范式

纵观已有的教学艺术研究,依其研究途径和它们赖以确立的前提预设,我们可将教学艺术研究分为两种基本范式:科学实证和人文理解。

科学实证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艺术经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度,所获资料、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其结论是具有普遍适用的范围和解释力的。这种范式特别强调教学艺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重视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的运用,试图找到一些普适性强的方法技巧体系和可供选择的操作模式。

人文理解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艺术经验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个体化的,具有主观性、不可重复性,难以进行精确观察和测量。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内省观察法、个案法、现象学方法等,试图对教学艺术创造过程做出整体的、深层次的把握。

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重要的是克服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其优势互补。在教学艺术研究过程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教学艺术的技术主义;二是教学艺术的主观主义。

教学艺术的技术主义;就是将教学艺术视为教学的技术、技能、技巧,单纯追求教学艺术的可操作性。固然,教学艺术创造离不开教学技能、技巧,并以此为手段,特别是在教学艺术创造的早期阶段,它对教学技能、技巧的依赖性更大。这譬如诗人遵循一定的既成的韵律格式做诗时,如果不了解关于作诗的法则规定性,不进行相应的作诗方法的练习的话,那么,无论怎样为内在的激奋和感情所驱使,无论怎样发挥旺盛的诗的想像力,诗歌创造都不能取得成功。但是,片面地强调教学艺术的操作,就会使教学艺术陷入机械主义的形式中,丧失教学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活力、个性、自由,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入歧途。艺术家若把精力过分地凝集于技巧,偏重于追求技巧效果的话,那就容易欠缺艺术固有的内在生命的翔实与火焰,使作品成为脆弱、枯燥而没有生命的东西。

教学艺术的主观主义,就是过分强调教学艺术的主体性、情境性和不可重复性,把教学艺术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的确,教学艺术与主体的动机、信念、情感、经验、审美、个性等密切相关,但不能因此否定教学艺术的客观性、可测性和创造过程的普遍规律性。教学艺术并非是神秘不可知的东西。

2.教学艺术的应用策略

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备课艺术论、授课艺术论、课堂管理艺术论和教学优化艺术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必须以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学艺术的研究可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即观察法、总结分析法、实验法、比较法和系统法。

关于教师要掌握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具备渊博知识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共振共鸣,并产生较好美学效果的教学技巧。它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议教师研究掌握其策略。

2.1要深刻把握教学艺术理论

通过教学艺术理论的学习,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的理想境界,并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会增强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积极性,使其由对教学艺术的朴素认识过渡到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成就与挫折中进一步培育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2要发展创造性思维,找到教学艺术的“土壤”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莱伯乐认为,创造性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概念。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创造性,就必须首先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艺术的“土壤”,就是教师的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动作表情、板书等)的合一。

2.3要养成审美能力,体现出教学美

审美性的教学称之为教学美。教学美能消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焦虑和疲倦感,增添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教师与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教学美不是自然生成的,它是教学领域中教师主体有意识的创造和追求的产物。2.4要积极开展观摩活动,切磋“会诊”提高教学艺术

第8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课堂 教学艺术

一、引言

在学校里,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并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及提高等。在课堂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讲课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参与互动;有的教师讲课则呆板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教学规律的驾驭能力密切相关,同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如何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和结合实际的练习,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吸引到教学中来,像乐队中的演奏者和指挥家那样,协调一致的溶入教和学的工作中,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一个教学的艺术家,每个教师都应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艺术修养,便于教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语言方面的艺术性谈点看法。

二、教学艺术特征

1.教学艺术定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学生在愉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2.教学艺术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教学艺术是教学实践艺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绝不是机械、平板地照搬原来的经验,而是能动地加工制作的程,教学艺术能动发挥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学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课件设计和教学实施中。

(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教学的形象性在于教师借助比喻、描等手法,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和规律,启迪思维,掌握知识。

(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教学艺术的情感性体现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方面。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就是教师创造并利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学生记忆、想象的认知活动就会更加活跃,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教学活动以其魅力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并把它和教学目的的把握与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视、听、以及动作、板书等显示出来,使教学具有艺术性。

三、教学艺术功能

1.教学艺术的认识和发展功能

教学艺术的认识和发展功能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认识和发展方面得到提高。

2.教学艺术的教育功能

教学艺术以其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极具感染力的审美形式,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以及课堂讲解的生动性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3. 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

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教学艺术能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于教学艺术融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主旋律,使教学成为学生审美和欣赏美的对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性的途径

1.注重提高教师自身形体、语言的艺术性

形体、语言是一种广义的教学语言,它是一种无声语言,即指教师的衣着,表情、神态、与学生交流的目光,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等。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学生看到老师走进教室和可,心情就会开朗。这样有利于学生正常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做到以下几点。

(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衣着要大方得体,干净整洁,要给学生美感。

(2)教师的表情、神态、应和颜悦色,富有吸引力,特别注意不应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感染学生。

(3)要注意跟学生目光交流。教师的目光不应仅仅停留在最机灵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对全体学生,捕捉他们瞬间的变化,并及时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回答问题,目光要含鼓励和期望,对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要用目光给予提醒,这样就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4)要注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在课间走入学生中间,因为师生空间距离往往也是心相融的反映,尽量从空间上去贴近学生,事实证明,教师的形体、语言也同样传递着师爱的信息,这样的形体、语言同生动亲切的自然语言相呼应,相得益彰,显示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注重提高教师自然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要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形式,尽量把日常生活中的形式搬上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

课堂上的知识要和日常生活里的应用一。课堂上的教是人为安排的,重点是在後的训练上下功夫。

(1)语言力求精练、生动、亲切、富有启发性。语言是教学的精华,教师教学语言简练精彩是最能赢得学生尊重的。一些重点、难点不在于教师在此处再三重复和旁博引。而在于少而精。另外,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无情感的交流是不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板着面孔说教,而应像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又应像一位平等亲切的友人,娓娓而谈。力求生动亲切,以便从语言上接近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愉悦学生的情感,并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语言要有教育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天职就是传授知识,塑造人的灵魂。教师不但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动人的语言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授课时,应注重教材的内容规律,把握各部分之间的本质联系,使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同时对情节的叙述,定义的表达,观点的阐述,事例的引证等,都要准确无误,措辞恰当,富有科学性。

(3)语言要有幽默性和思辨性。幽默是一种风格,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它在浅显的比喻的表面形式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学语言上的幽默会使深奥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使人乐于接受,易于领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幽默一下。同时也应当注意语言的思辨性。语言的思辨性,在于“灵巧”,可以新奇,反语巧引;可成语巧辩,故意曲解;可妙用歇后语,甚至警策讽喻;还可随机应变,独出心裁。以此调节课堂气氛,在博学生一笑的同时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

(4)课堂教学语言应优美适中。课堂教学语言应讲究声音的高低强弱。课堂教学如果始终以过高的声音讲授,则很可能被多数学生称之为噪音,学生听起来觉得吃力、疲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致使学生记忆力减退,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课堂语音太低或平缓单调,没有抑扬顿挫,就会抑制学生的大脑活动,也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语音要力求优美、适中。如果教师语言始终一个调,只在一个平面上等速移动、流淌,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再好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教到生的心里。

3.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运用堂教到生的操作能力,要在实践中练习和培养。这就决定了教学的实践性。课堂不能上成讲演课,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是为培养操作能力服务的。需要时时联系实际,多一些课外实践,将知识从理性到感性最后升华为理论。

第9篇:对教学艺术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艺术;内涵;形式;影响

一、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艺术是指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内心形成方式,熟练地汲取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接受科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艺术是指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才能、技巧、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能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能够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与教师全新地汲取多样化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分不开。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影响力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美的目标的产物,是一个一线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课堂上的教学亲身体会中所获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的形成阶段。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指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明确地、具体地汲取一定的艺术模式,通过艺术的影响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英语教学艺术的形式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笔者选取了教学艺术中的教学导入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体态艺术、教学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教学导入艺术。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领路人,准备好每节课的导入。(1)教学导入艺术的教育学原理:认知、熟悉、温故和使用四个有关外国语言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2)教学导入艺术的心理学原理启发、发展和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形成或激励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在开始上课时,就应该备好课,使人一开始就获取包括知识的享受在内的内心满足,这是通向导入成功教学的钥匙。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通过高中英语教学将主体还给学生,并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放在首位,搭建情景舞台,将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和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的“社交剧场”中,指引学生勇于创新思考、勇于发言的导入展现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将多种导入法综合在一起运用于课堂上。(二)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艺术里面的艺术。教学中的话语艺术,即指教师创新性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技巧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我们现代化的“四有”人才的能力。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与学中,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与动机是否良好,对课本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在教与学中,教师是最关键的影响学生的部分,教师是否可以利用所要讲的和教学中的话语艺术改变学生的情绪。(三)教学体态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变化的肢体动作来说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手势、眼光、皱眉、笑都会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相应转换。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艺术在帮助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理解语言方面有正面的影响力。(1)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替代功能、肢体动作一般会离不开有声语言,对其有一定的帮助、倾向作用。还有处于不可以或不方便来取口语或书面语进行表达时,它能站在同样思维结果的角度,用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致的肢体动作替换书面语或口语,肢体的这一能替换口语或书面语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是所谓的替换作用。(2)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暗示功能,教师如在传授英语知识时,恰当地辅之以对应的脸面表情、手的动作,不断用视线更换与学生间的距离。(四)课堂提问艺术。提问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手段,也是完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增加些提问,有助于有效地掌控学生的精力,这样一方面能影响学生的思考与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影响教学的组织。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就是灵活设问、恰当注意提问的时间、及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

三、英语教学艺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教学是方法运用的艺术,学生、教材、教师与教法四个方面组成教学的矛盾整体,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合作,而且教法是前面三个组成要素的剂、调和剂,适当的手段可以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好的手段有助于增进教学环境与实际环境、生活方面的语言与书面方面的语言、教学的方法与学的学法之间的互相调转,最后达到书面知识与实际能力间的互相调转。

作者:宋黎萍 单位:兰州旅游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