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移动通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通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通信案例

第1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节日中快乐地展现自我、体验成功、感悟成长,我校定于2021年6月1日开展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和整个过程的人员、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安全预案。

一、成立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安全领导机构

(一)安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安全工作具体分工及责任

1.活动安全工作总负责人:桑旻明

职责:统筹安排活动全过程的所有安全事宜,做好计划,及时调整解决安全隐患。

2.学生活动安全、纪律责任人:各班班主任

职责:负责本年级组、本班学生入场及离场秩序,组织学生有序文明观看节目,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有序离场并组织学生排队上下楼,防止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学生带凳子上下楼时不伤害其他同学,不损坏楼道墙壁。

3.饮水安全:谢杏珠 各班班主任

职责:活动当天供应桶装水,并监督学生合理打水。

4.突发与伤害事故处理:各班班主任

职责:遇到突发安全事件,及时做好协调处理,遇较大事故立即报告校长,并上报教育局。

6.校门口安全:朱平平 陈贵林

职责:负责封闭校门,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家长进学校必须有学生认领方可进入,禁止小商贩进入校园。

7.活动场地安全巡逻:张杏红

职责:活动开展期间在校园内巡视,发现可疑或闹事人员,立即采取制止、劝其离校或上报派出所等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二、安全注意事项

1.6月1日上午8:00安全领导机构成员全体到位,排查安全隐患,活动期间随时提高安全警惕。

2.班主任要提前了解班上特异体质和特殊疾病的学生,进行特殊照顾。

3.5月31日各班开班会,专门安排活动安全事宜,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并要求学生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4.任何学生“六一”庆祝期间不准私自或随家长离校。

三、安全应急方案:

1.配齐配足人员,确保校门外的申通无阻,确保任何无关人员及车辆不能进入学校。

2.严格实行准入和准出盘查,凡因节目道具需要进入学校的家长,需持参与证进入学校,凡进入学校的家长需佩戴口罩,节目表演结束后,学生正常进入教室上课,正常放学。如有特殊情况确需离校的,班主任需送至大门处,学生方可离校。

3.加强活动管理,活动现场各点均安排教师值勤管理学生,确保学生活动安全,禁止学生追赶打闹和乱扔果皮纸屑。

4.表演台四周安排专人负责,防止学生跌倒摔伤。

5.安排两名校医随时在医务室守护,负责处理各种突发状况。

四、事故应急处理

1.活动期间如发生突况,由安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在场所有班主任及跟班教师要管理好学生,稳定情绪,注意避免随意奔跑,互相冲撞拥挤。

2.应随时了解学生身心健康,若行进和参观演出中学生突发急病或身体不适时班主任应立即与领导小组联系,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第2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聚类分析 行为分析模型 CELL ID OD调查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3-0038-04

1 大数据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1.1 大数据发展现状

大数据(Big Data)具有4V特征,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正在以指数级速度增长,一些行业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达到TB级;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包括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以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为主的非结构化数据;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以视频为例,在连续不间断的视频监控中,有用数据可能仅有一二秒;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面对海量的数据,处理数据的效率非常关键。

近年来,大数据应用随处可见。谷歌通过分析人们在谷歌的搜索关键词,提供再捕捉服务,通过这种服务谷歌每年可以获得10亿美元的收入,亚马逊通过对其平台上互动交易的数据进行挖掘,使其在交易当中获得更好的收益。多国政府部门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便民服务和政府执法领域,例如当一辆套牌车开往某个停车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车牌识别系统可以很快通知最近的交警前往执行处罚,交通部门开放运营车辆GPS数据,向市民道路实时路况。

1.2 大数据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创新和行业需要的推动,大数据产业已步入了快车道。IDC报告称,在中国,与大数据建设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在2016年将超过6亿美元。

维克托・迈尔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同时更多的改变正在蓄势待发。

大数据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数据是信息社会的根本要素,挖掘多变的、海量的数据,不仅能为全社会提供创新的信息服务,而且能够为各行业创造价值,因此大数据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 移动通信大数据在城市人口管理中的

应用

2.1 移动通信网络数据的价值

运营商的数据十分宝贵,包括网络数据、用户数据、位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设备终端数据等。

(1)运营商拥有海量的网络资源数据,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基站形成了LBS应用需要的CELL ID(CELL Identity)数据,CELL ID是指移动通信无线网络上报终端所处的基站小区号。

(2)2010年9月1日实施手机实名制之后,在保障通信安全的同时,运营商拥有了较为准确的用户资料和消费信息数据。

(3)根据移动通信原理,网络需进行小区切换和周期性位置更新,这种定期产生的大量位置更新信息就形成了位置和轨迹数据。

(4)用户在进行发送短信、通话、数据上网、开关机等行为时,会产生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

(5)所有终端在建立与网络的连接时,均会上报终端的IMEI号,形成了丰富的终端设备数据。

上述5类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行业研究和服务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共安全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2.2 需求分析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呈现数量多、增长快、流动大等特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给城市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模式。如何准确地分析城市人口分布和流动情况?如何采用创新手段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据工信部的通信行业统计数据,2014年5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56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2.3部/百人。由此可见,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将在城市人口分析和管理工作中显示出独到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以下信息:城市人口分布及流动情况、城市居民OD调查、城市人口异常聚集、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等。

2.3 系统架构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管理系统架构分为4个部分,如图1所示,功能描述如下:

图1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管理系统架构

(1)数据层,负责从外部系统获取基础数据,包括全网的话单、短信、上网流量数据,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信令数据。外部系统在向本系统输出基础数据之前,需要开发一套程序完成原始数据的格式转换和数据处理。首先要屏蔽用户隐私信息,即用户号码信息全部剔除,输出时采用经过加密的IMSI号码。其次需要筛选出关键字段,每条记录都是从原始数据的几十个字段抽取出几个关键字段,这样能大大减少数据存储量。

(2)处理层,负责对获取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处理,并准确匹配到上层定义好的各类计算模型。数据处理层采用了基于开源的Hadoop分布式架构,将传统ETL的数据提取、数据清洗、数据转化、数据校验工作承载在云计算平台上,大大降低了大数据的处理成本,提升海量数据处理的及时性。

(3)模型层,定义了与需求相关的3大模型:

位置分析模型:负责存储对城市地图处理后的信息数据,包括了网格的经纬度信息和对应的基站信息。结合GIS地图信息,获取用户位置。

用户分析模型:负责存储用户信息,重点包括了用户在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居住点”和“工作点”的经纬度信息。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用户在城市的生活轨迹。

用户拨打重点电话模型:负责存储城市内拨打110、119、120、122等电话的时间、地点。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出城市的安全、消防、交通报警电话的时间、区域以及趋势。

(4)应用层,基于B/S架构,采用模块化独立封装技术与标准化应用接口,功能强大且扩展性强,可平滑扩展到城市人口管理以外的其他行业。

2.4 算法描述

在进行移动通信网络海量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时,主要采用了聚类分析计算方法,包括地图网格算法、人口分布算法、人口流动模型算法。聚类分析指将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

(1)地图网格算法:首先针对城市地图建立坐标系,将地图空间划分成为有限个单元的网格结构,所有的处理都是以单个单元为对象。单元网格面积大于基站平均覆盖范围,因此定位精度能满足城市人口出行信息分析的技术要求。具体方法如下:

针对城市地图建立坐标系,按基站小区平均半径250m,建立网格。

为城市的所有基站分配经纬度,从而把基站全部匹配到网格。

对跨行政区域的网格,在数据分析时做特别处理。

根据用户发生通信行为时所在的网格,精确计算用户位置和轨迹。

(2)人口分布聚类分析算法:根据用户发生通信行为所在基站位置数据和网络发起的周期性位置更新数据,以加密后的IMSI号作为分析对象。在时间上,按时间段计算出每个加密IMSI号出现的次数;在空间上,将加密的IMSI号匹配到叠加了网格数据的城市行政区域分布图,挖掘出每个区域某个时段的人口数量。具体步骤如下:

确定移动通信网络活跃用户总数。

设定居住地时间为18点至次日8点,工作地时间为8点至18点。

根据用户发生通信行为所在的基站经纬度,计算所在网格的位置。

计算居住地和工作地网格内的用户数量,为了数据的准确性,以3个月为一个数据采集周期,如果一个用户出现在多个地点则以出现次数最多的地点为准。

根据用户网格归属统计用户的区域分布。

(3)人口流动模型算法:本项目需设置多个聚类分析对象,我们给每一个聚类设置了一个模型,然后计算满足这个模型的数据集。主要的3个模型为位置分析模型、用户分析模型、安全监测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管理分析3个模型

2.5 结果输出

本项目利用移动通信网络语音、短信、上网数据及网络信令等海量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建立分析模型,输出了以下城市人口管理分析成果: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数据的城市各区域人口数量分布;

城市人口居住地、工作地分布;

城市居民OD调查(Origin Destination Survey),即交通起止点调查;

城市人口连续出行轨迹;

城市人口异地出行量、出行目的地分布;

特定区域人员聚集分析;

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3 结束语

大数据被誉为“21世纪的新石油”,运营商拥有海量的网络数据、用户数据、位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设备终端数据。通过搭建大数据基础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开辟创新应用的蓝海,为相关行业提供新型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价值创新,为政府的城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运营商的数据十分宝贵,早挖掘,早受益。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周涛,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2] 涂子沛. 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 涂子沛.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4] 刘军. Hadoop大数据处理[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5] IT架构设计研究组. 大数据时代的IT架构设计[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6] Anand Rajaraman, Jeffrey David Ullman. 大数据:互联网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布式处理[M]. 王斌,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第3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移动传输

中图分类号:TP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030-01

1概述

尽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试图采用“PC+无线上网卡”方式解决政府和企业人员在出差、外出、休假,或是某些突发性事件时,与单位信息体系的全方位顺畅沟通;但传统IT系统毕竟是基于局域网技术完成系统组网,因此“PC+无线上网卡”并未实现人们所希望的随时、随地、随身自由工作的设想。基于此,设计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移动传输系统,实现了煤矿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不在生产一线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矿安全生产信息和情况的及时掌握和了解,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效率。

该课题的技术关键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利用物联网理念实现工业设备的远程控制。可通过手机客户端软件发出工业控制指令,远程控制位于监控中心的工控服务器,从而向工业设备终端发出指令。实现生产设备的远程控制。达到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手持终端与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智慧的矿山。

2)利用智能分析对采集到的设备运行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其报警信息主动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系统具有信息功能,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并以多种形式供移动办公的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软件调取;企业可以通过该系统对员工安全教育信息、会议通知、生日祝福等内容,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3)应用视频压缩技术,对生产监控视频进行压缩后,供手机视频软件调取。该系统可以将矿方原有监控系统的主要场景,转移到手机端,管理层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井上、井下主要工作面的实时查看或监控。

2系统创新点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移动传输技术系统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将矿山企业内部现有的各种数据信息(包括井下矿压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生产调度报表数据、矿井安全日报表等数据等),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相关处理,将矿领导和相关科室技术人员需要的数据提取后通过系统移动公司的无线网络通过客户端的形式提供给相关领导和部门,供他们随时随地的进行查询。通过后台可以进行系统配置、系统性能检测、故障诊断、用户管理、业务员管理、数据管理操作,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和管理的复杂程度,而通过前台,可以实现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全日报表和调度日报表等数据的查询,煤矿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不在生产一线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矿安全生产信息和情况的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大提升了企业工作效率。本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了用户鉴权访问机制,各项数据经过严格的加密算法进行传输,同时配有专线与运营商之间进行连接,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同时也提供相关报表的导出为Excel报表的功能,并且在淄博矿业集团许厂煤矿局域网内的任何地点通过联网的电脑均可上网查询。

该课题主要具有如下5个关键技术创新点。

1)引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了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并可对生产设备进行移动远程控制。

2)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信息的传输。

物联网就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概念。在煤矿企业中应用就是将井下各种传感器、测量设备及井上各种数据进行交互,并集中呈现在指定位置,例如WEB、终端等。

3)利用智能分析对采集到的设备运行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报警信息主动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

4)应用视频压缩技术,对生产监控视频进行压缩后,供手机视频软件调取。

煤矿井下作业场所远离地面,环境恶劣、地形复杂多变,现场生产环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利用井下工业电视系统,对井下工作现场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将现场图像上传到地面矿调度监控指挥中心,可以让地面人员能够实时监控记录井下作业环境和设备的运行状况,对出现的事故苗头及时发现和制止,即使出现了生产事故,也可以对事故分析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该系统可以将矿方原有监控系统的主要场景,转移到手机端,管理层可以通过手机实现对井上、井下主要工作面的实时查看或监控。

5)研发煤矿安全管理信息软件系统。

①自主研发煤矿安全管理信息软件分析系统。系统平台客户端采用连接池连接业务系统数据库,以及http解析xml文件的方式,将煤矿内网的各个业务系统后台和手持终端进行联系;通过业务的处理分析支撑整个移动监控系统的运行。客户端软件要求基于C#或java环境开发,移动监控平台和移动终端之间采用C/S架构的方式连接。

②数据库:开放式,无容量限制,与分析软件自动连接。每次测试完成自动可保存之前测量数据与内容。

3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移动传输系统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井下作业者的生命安全信号,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很敏捷地捕捉到并反馈到相应平台,在第一时间向工作人员发出预警,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相关技术人员根据该系统提供的数据和参数,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出容易发生事故的不规范操作方式、事故集发时间等,然后调整相应的作业规范、建立更加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让生产更加科学,员工的生命财产更加有保障。

参考文献

[1]谭得健,徐希康,张申.浅谈自动化信息化与数字矿山[J].煤炭科学技术,2006(1):23-26.

第4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一方面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业务规格要求确定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结构。另一方面是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作业规范与职业道德。通过对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的深入调研和近3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将毕业生主要从事岗位划定为“移动机房管理维护、移动通信基站维护、移动通信安装测、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等岗位。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对上述岗位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共性职业能力,确定“移动通信设备配置维护、移动通信网络设计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分析优化”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能力,并最终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移动通信基站安装、维护、管理,通信工程勘察、设计、规划,移动通信网络设计、分析、优化等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的机房基站维护、设备安装调测、网络设计优化等岗位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构建“四阶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不同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自2011年起,学院先后与数家业内知名企业签署“订单”培养协议。依托订单合作企业,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建立“四阶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四阶递进”是指职业能力培养分解为四个阶段逐级进阶,即第1、2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完成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3、4学期校企交替进行,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第5学期校企交替进行,完成协岗能力训练;第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能力实习“。工学结合”是指第1、2学期利用校企共建的移动通信综合实训平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仿真实训;第3、4学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做一体”的全真实训;第5学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协助完成基本岗位工作;在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顶岗综合实习。

3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实地走访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确定移动通信行业面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岗位群。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专家组一起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基于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过程如表1所示。再将这些职业能力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分类、汇总,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移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由于移动系统有GSM/WCDMA/CDMA2000/TD-SCDMA等,需要从典型岗位任务推演到各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岗位工作技能为逻辑载体,分别以对象系统、工作顺序为线索,提炼学习领域课程,形成专业核心课程。

4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依托实训条件,创设情境,实施专业核心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子项目任务,利用情境进行真实配置、在线实际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并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锻炼协作、分析、整理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丰富教学案例视频,展现特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结合实践,收集整理更多案例素材,制作更多的实际案例教学视频,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建成开放、共享的专业与课程资源库,可随时学习自学。搭建资源服务平台,为院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学生和从业人员,免费共享个性化学习。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专业资源平台在线答疑,反馈信息。

5结语语

第5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教学方法探索

    1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对于一些基本原理的推导以及涉及到计算的部分,仍然注重采用课堂板书的方式。如频率复用原理中同频复用距离的推导以及陆地移动信道场强估算和损耗计算等,都需要仔细推导和耐心计算,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达不到这种效果。但另一方面,移动通信中还含有大量的原理方框图和网络结构图以及控制流程图等,内容多,信息量大,需要老师提前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内容上既要做到提纲挈领,又要保证含有足够的信息量,以满足学生课下自学的需要。在形式上要适宜地加入动画音效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2增强案例教学环节

    移动通信中的许多技术特征可以反映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可以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现象和问题,引入案例教学。如,在讲解多径效应时引入:为什么有时候稍微一动通信效果就会变化很多?在对比GSM讲解CDMA系统特点时引入:为什么最初CDMA手机以“绿色、环保”作为其宣传点?案例教学对于课堂气氛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能够将理论和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融汇贯通,更需要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主导作用。

    3提供外延学习的导引

    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讲解,我们注重以网络发展脉络为线,以不同网络的技术特征为点,点线结合推动学生对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认识。如,对不同移动通信网络的认识模式基本都是:系统概述和网络结构—无线信道—关键技术—网络控制流程,我们对GSM按照这种模式进行重点示范讲解,而对于UMTS向IMT-Advanced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网络形态,则以介绍网络演进的需求和网络的特征为主,简要介绍所采用的一些特有的关键技术,其他的网络相关内容则提供对应的具体参考资料或网站链接如3GPP规范,建议学生课下自学。

    4讨论式教学和专题讲座

    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和要求学生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3]。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学生积极性,分组数也不宜过多,否则专题会太多太散,可根据上课总人数确定,如作者上课时以5-6人划为一个小组。专题的选定可以由教师提供一些,如TD-SCDMA在中国的发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调查及对比分析等,更鼓励学生按组自由选择。同一组同学课下就选定的专题多方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并整理成一份专题报告。每组推举一位同学作为主讲,同组其他同学也要负责回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从而调动每位同学的研究和讨论积极性。

    考核方式

    采用开卷考试方式,避免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有限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试卷题型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并有少量题目来自于课本外,考核学生对目前移动通信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最终成绩的评定包括试卷成绩、专题报告、实验、作业、考勤等。教学改革之前成绩两级分化现象较明显,90分以上和60分左右成绩人数较多,而改革后学生的成绩集中在70-89之间,基本呈正态分布,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6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从20年前大款用来谈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开始普及的方便通讯用具,再到现在不论城镇乡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经离不开的万能信息平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国庞大用户群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完毕,而围绕着这些用户,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更新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和性能成为移动运营商增强竞争力的杀手锏,如何高效且经济地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需求,已经成为三大运营商急需重视的问题,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作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无线通信网络优化与优化”这门课程的设立,正是为了响应通信领域对具备移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线通信网络规划是根据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性以及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业务数据分析、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无线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训移动通信规划与优化工程人员而设立的,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且相当复杂的专业课;并且需要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使学生们从理论上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与目标,在此之外再尽量从工程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解决实际网络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院从数年前就开始开设此门课程,也与企业进行过一些培养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改进。从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问题归纳

在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网络规划与优化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存在着普遍性。下面将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后续教学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1.1课程知识面覆盖内容太广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多而细,且较为复杂。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和组成、天线原理和结构、电波传播模型、频率分配、干扰控制等等,然后才能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具体步骤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学生会遭遇铺天盖地的知识点、缩写词、概念、公式等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对于本课程来说,长篇大论地教授理论知识似乎不可避免,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教学效果堪忧。理想情况下,先重点讲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基础,然后一步步介绍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操作,会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可以更顺利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技术。然而实际情况下,如此多的内容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比如我校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32学时,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有限,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讲解案例和实际操作,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大量内容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1.2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太快

移动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不仅仅是3G、4G的技术在飞速发展完善,5G技术也已经提上日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通信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际操作的改变来修改教学内容。旧的通信技术逐渐被淘汰或改进,新的无线传输思想和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新的系统中。在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对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对网络规划与优化操作的变化能够从原理上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技术的发展,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但如果不断更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因为每次更新教材教师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掌握,然后再重新编写教案和讲稿等等。另外,受限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即使经常更新教材,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自行修改和补充,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

1.3授课对象对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不足

在过去与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的教学论文中,经常会提到这门课程由于应用性极强且涉及大网络做背景,需求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由于与企业进行合作,课程的对象不仅仅是本科生,也面向企业员工。过去的文献指出,对一般高校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等原因难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能接受的只有与网络优化相关的一些原理性的方法、流程和算法知识,如果面临实际的网络操作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过去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改革手段,类似的手段我们也有所采用。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企业员工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只不过和高校学生处于完全相反的方向。从我们对合作企业的了解来看,实际从事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较高,要求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要能用一定的电磁波、微波理论基础来分析电磁波传播特性。此外,相对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信号传输需要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号的特性。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复杂,这样就会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学生必须先打好上述的这些基础,再去学习通信技术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才能达到对移动通信完全彻底的掌握。许多员工原本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要点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人员来说,如果从头开始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补充,则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培训,比较难以实现。

2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归纳的问题,本文针对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明确授课目的,改变授课重点

本课程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预培养合格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二是,为企业员工补充必要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看似有所区别,实际上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核心。作为企业,必定会对新员工进行实际工作内容的培训,以及让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操作。因此对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际操作过程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让学生通过本科课程牢牢掌握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网络规划与优化原理,这样的学生能够轻易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意义,因此可以预见能够在企业顺利完成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员工开课的目的是给他们补充移动通信网络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际操作对他们来说也早已熟悉。因此,与着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教学改革方向相反,我们做出对基础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着重加强的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实验、实践方面的教学,毕竟本课程注重的是实用性,并且单纯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本课程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课程。为了对这方面进行兼顾,我们选择将日常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的实例进行拆分,把拆分后的适当部分加入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中作为例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可以为理论教学添加必要的缓冲和总结,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这种做法的难点在于对实例的选择和拆分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但好处在一劳永逸:一旦完成这方面的例题准备,哪怕通信技术再更新,也只需要在同一层次和方向上找类似的实例进行同样的拆分。在此之外,我们也会请企业教师进行数个课时的授课,主要是在讲解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流程之后带给学生更多实例,这些实例的复杂程度比理论教学中遇到的更高。

2.2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

由于本课程覆盖范围太大,知识点太多,且授课时间有限,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授课时间,以传授更多实用信息。首先,尽可能避免把上课时间浪费在教授过时的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例如,在目前的课程内容中一般会安排天线原理、电波传播模型等章节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教授,然而这些章节的知识点在微波与天线以及通信原理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只需要进行简单回顾即可,着重强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比较不熟悉的领域,例如覆盖、容量等等。然后,减少对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具体操作来说没有实际帮助的教学内容。例如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科教材,经常会习惯性地将从已知公式推导得出新公式的过程放进课程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固然容易加深理解,但对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的本课程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本课程的公式多且复杂,一一讲解其来历会占用太多时间,作为学生也很难全程都集中精力听讲,更何况很多公式都是从经验公式推导而来,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意义。此外,根据对企业员工的调研,大多数此类公式只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即可,而且一些在本科期间学习过这方面课程的员工早已忘记公式的来历,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2.3承前启后,兼顾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运营商所服务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从2G到4G同时存在的,并且已经开始考虑5G网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兼顾历代通信系统,还需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承前启后的分析讲解。不同世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异同,一一讲解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因为课时的关系,我们需要在重点考虑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层面上适当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其余内容只能一笔带过。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实质是移动通信向更快数据传输、更好服务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都离不开蜂窝网络的基本架构,虽然技术细节存在很多不同,但网络规划和优化就是针对构成蜂窝网络架构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把蜂窝网络、天线选择、频率分配、覆盖和干扰分析等学习任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在前半部分的课程中进行讲解,然后在讲解技术方案和通信标准这些存在代差的内容时,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加以区分。把重心放在对于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介绍,通过对不同系统的学习去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不同系统对于系统容量,位置更新方式,鉴权方式,越区切换策略,信道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处理,并且,更重要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异同。

3结束语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随着通信标准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出适应这种变化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本文总结归纳了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这些改进要求任课教师相当程度的投入,因此最好是能够组织编写一部专门的教材,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信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起到足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汶周.浅议高职无线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卷宗,2014(8).

[2]余晓玫.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

[3]蒋锐.4G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3).

第7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1)当前移动通信课程大多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都非常零散,且学习的很多内容都已过时且脱离实际,不能及时的适应市场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技术;

2)很多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博士),且没有工程经验,在实际的移动通信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实践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之间有较大差距的问题。研究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许多院校的移动通信课程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由于上课人数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不能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思考、不主动学习,成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观能动性根本无法发挥;

4)实验内容脱离实际。移动通信通常采用模块化的实验箱来完成,一般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比如:信道编码与解码、直接序列扩频通实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很难组合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仅仅能验证一些以前在理论课学习过的知识,而且与现实的手机用户、基站和移动交换中心等元索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差别较大。很多信号处理过程都被集成在模块中,学生无法观察移动通信网络中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过程,理论和实际无法结合,做完实验后学生对于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还是缺乏感性认识。

2.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原理,包括移动信道、数字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和组网技术;二是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三是移动通信中的各类新技术,包括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和OFDM等。另外,移动通信技术更新速度快,目前2G的手机用户仍占大多数,3G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亿,而4G的TD-LTE牌照已经发放,目前用户突破1000万,未来几年2G、3G与4G将是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的状态。不断增多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为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中采取以社会需求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特别是3G和4G系统的应用,未来几年内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会更加旺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移动增值软件开发、移动通信工程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课程内容需要删除过时的内容,减少理论部分,增加3G、4G移动通信系统内容重新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为了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期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多媒体教学法

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整合文字、声音、图像、FLASH动画、视频等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2)专题讲座

在移动通信的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内容根据课时的情况分成几个专题,如移动通信的概述、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3G等等。并插入案例讲解(包含乡村、城市),案例分析及网络优化综合专题。每个专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向学生引出问题,然后讲解其基本原理,阐述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最后,教师就该专题进行总结。

(3)专业报告

请专业人士做报告,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对移动通信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此可以从不同角度讲述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论和应用。但这种方式还存在着诸如专业人士的选择,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题选择以及课时等问题。

(4)讨论式教学法

可采取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5)课外自主学习

由于学时有限,移动通信课程的很多内容无法在课堂上深人展开,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例如,为学生介绍一些比较大的通信行业论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一些资讯。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实践教学改革

(1)实验环节

目前实验是采用实验箱或软件仿真的形式,以前主要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因为实验仪器、步骤和方法的选择基本固定,实验内容与实验设备与真实的工程实践相差较远,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部分的课时量我们会相对的减少,增加了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加强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先将“高频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课程打通,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掌握了通信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理,为课程和毕业设计做铺垫。

(2)实践环节

1)以南京润众的移动通信设备为平台,进行相应的实训和实验项目的研究开发。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设计或者让学生以现有的设备做毕业设计,以此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科学研究能力。2)与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首先到企业认识移动通信系统;其次在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完成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配置方案,在基站实验中,要求学生认识基站基本机构,了解基站安装一般要求;认识室内同轴避雷器与馈线的连接;认识天线、馈线的基本结构与连接方式;认识天线、馈线系统的工程安装。

2.4考核改革

以往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好坏通常是期末考试。然而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是不够准确的。应当改变单一的期末评定方式,使其变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论文或参与讨论主讲者)+(实践)的评判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与教学过程相匹配,而且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不是只追求一次成绩的高低。

2.5重视就业指导

在课程运行过程中不定期的安排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通信行业及相关企业有充分了解,同时对移动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情况有了解,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培养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结束语

第8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关键词】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特征;案例

0.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寻求更加简约快捷的商业支付模式以满足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移动支付就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新兴而起的支付形式,并正迅速的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移动支付产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庞大的用户群、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合理的运营模式。目前,我国的手机占有量为世界最多,并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其日渐成熟,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是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到移动支付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移动设备提供厂家、移动设备商家以及移动设备用户群等众多实体,在这种环节过多的模式下,移动支付运营模式能否取得稳定发展尚不能确定。

1.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主要特征

目前,在整个国际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产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地位的支付运营的商业模式,目前在日本已经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二是以金融机构为主导地位的支付运营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韩国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正在被快速的普及推广;三是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导地位的支付运营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欧盟已经被基本确立,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相对成熟。

1.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地位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

这种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特点是,支付平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运营商,但运营商则会提供三种不同形式账户设置类型,即手机账户、虚拟虚拟银行账户以及网银账户,移动终端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最为快捷的方法就是用户直接用手机账户进行商业支付活动,该种账户可以在没有银行卡的情况下完成支付活动。另一种较为常用的形式是用户可以在银行账户中专门建立一个虚拟银行账户,专门用于这种运营模式下的移动支付活动。

1.2以金融机构为主导地位的支付运营的商业模式

这种以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各大银行建立专线,并以此为媒介与移动通信网络之间相互连接,实现银行与移动通信商的互联,从而提供自己的银行卡用户独立的移动通信支付平台。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会建议移动用户将银行账户绑定一个手机账户,当手机用户需要使用移动支付时,可以通过银行卡账户来完成相应的支付活动。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严格控制了所有的交易活动信息,而移动运营商仅仅作为完成此项商业交易活动的信息通道,并没有参与到具体的支付活动中。

1.3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导地位的支付运营的商业模式

这种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特点是,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独立于金融机构和移动通信商之外的第三方单位,也被称为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因此,与以金融机构为主导地位的支付运营的商业模式相同,该种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并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商业支付活动中,仅作为信息通道或者手机账户支付中的结算单位,但银行则是最终结算单位并管理账户的相关信息。此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独立于移动支付运营平台。

2.移动运营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2.1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上海世博手机票

上海世博手机票采用了两种支付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即近距离支付和远距离支付。近距离支付是指手机现场支付,为了实现这种移动支付模式,中国移动推出了RFID-SIM卡,也就是双界面智能卡技术向手机领域渗透的产品。该种卡采用的技术标准为2.4MHz,具备普通的SIM卡一样的通话及上网功能,同时又可以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使其可以完成手机现场支付的相关操作,但需要有专门与之相连的天线与读卡器。对于移动远距离,上海世博门票采用了二维码身份确认技术,使远距离支付更加安全、快捷。

上海世博手机票用户在入园和消费之前,首先要更换RFID-SIM卡。如果需要使用手机进行购票,可以通过手机直接登录中国移动官网购买,购票金额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账户中扣除,随后就会收到身份确认二维码,即可使用所购买的门票。如果需要使用手机进行支付,那么只需将手机贴近POS机的感应区,即可完成扣款过程。为了体现移动支付的透明度,在每次交易结束后,用户都会收到移动发出的短信,告知该次的交易详情。

2.2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中国银联“手付通”

中国银联“手付通”的支付载体为手机中的金融智能卡,该智能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手机SIM卡,另一种是智能SD卡。所要完成的支付信息通过手机进行终端处理,采用无线通信网络和非接触通信技术实现手机现场支付和远距离支付。手机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相应软件,就可通过简单的操作完成银行支付、网购等多种交易活动。

中国银联“手付通”专业版采用基于13.56MHz标准非接触技术的NFC方案,为实现远程支付的安全,该方案采用SD卡硬件加密技术。此外,“手付通”大众版还采用了智能IC卡加密技术,并且用户在现场支付时还可以依据需求选择WAP和短信支付两种方式,并通过K-JAVA安全认证客户端提高支付的安全性。

2.3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支付宝“手机安全支付方案”

作为网上支付领域的领军者,支付宝在2010年了“手机安全支付方案”。通过该种支付模式,手机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带有支付宝接口的应用软件,就可以通过支付宝账号完成软件中所包含的所有交易活动的支付操作。相比前两种移动支付运营模式,支付宝“手机安全支付方案”不需要更换手机SIM卡或者安装智能SD卡,让用户在使用上更为方便。

不过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主导的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首先非金融机构进行支付业务的门槛较高,支付宝必须根据新出台的管理办法进入;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简化了支付流程,但是对于支付宝本身如何协调与运营商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林,陈吉慧.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商务,2010(30):39-40.

第9篇:移动通信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从3G大赛促学促教的角度,探讨移动通信专业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建设。随着3G时代的到来,2G网络与3G网络在一段时期内将共存,为保证网络的质量,针对2G与3G无线网络优化将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工作重点。为适应无线网优工程师紧缺的现状,在现有高职教育中的网络优化基础课程中增设3G网优知识,结合工程案例分析,在课堂上模拟实际网优工作,以培养高素质的无线网络优化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职;3G大赛;网络优化

2010年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类),即全国3G大赛,于2010年11月24日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该赛事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教育部高职高专通信类教指委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全国共有39所高职院校组成47支参赛队伍参赛。该赛事主要目的是引导高职院校在通信产业升级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方向,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检验高职培养对象在3G基站建设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等方面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为3G市场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4名教师与4名学生组成参赛队伍,经3个多月的培训与学习,最终取得无线网络优化专项一等奖,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笔者作为3G大赛无线网络优化专项的指导教师,经历了从赛前准备到积极参赛,到获得奖项的全过程。感到3G大赛不仅对于指导教师和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也对“网络优化基础”课程建设有一定的促学促教启示。

3G大赛的促学作用

所谓“促学”,即从学生角度而言,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对于移动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学2年移动通信专业知识,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联系工程实际,还较模糊。“网络优化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主要围绕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理论与工程技术展开,使学生获得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及网络规划、优化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及优化的基本概念及工程实施方法。

3G大赛中网络优化专项是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2000电信网络而设定的,是利用CNT路测软件与CNA分析软件,进行网络测试与网络优化分析的。由于现有课程中较少涉及到3G网络优化,赛前曾担心学生难以应付较为复杂的3G网络优化知识与操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CDMA2000网优知识与理念。因为3G网络优化工作与GSM网络优化,有很多的相通处,都是从故障点或故障指标找问题,例如,前向链路质量差与反向发射功率增加,会造成掉话率高等问题;天线下倾角与挂高的高度,直接影响覆盖范围,造成越区覆盖或弱覆盖等。因此,前期的“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们在3G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一定作用。

同时,3G大赛也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虽然,仅有2008级移动通信专业2位学生参加3G网优专项大赛并获奖,但他们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们对于网络优化的流程与步骤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带动了学生们对于“网络优化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习积极性。

在3G大赛从备赛到参赛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工程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比较贴近实际生活,比如有深圳的大小梅沙,重庆万州等地区的问题点。我们将这些工程问题作为讨论话题,细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如掉话问题、覆盖问题、导频污染等,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学生们的讨论热情较高;另一方面,通过针对不同类型故障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们总结出了各种网优故障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高了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兴趣,起到了“促学”的作用。

3G大赛的促教作用

所谓“促教”,即是从教师角度而言,促进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与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促进知识的传授。对于接触网优工程实践较少的教师而言,难以将很多工程经验以及工程实际案例传授给学生。而“网络优化基础”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较多的案例分析,以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分析,或找出网络故障的原因,或提出解决方案。从学生们的角度,也很希望了解很多工程案例,了解实际网络优化的步骤,而对于繁琐的信令、网优方法、各种网络参数的传授却比较排斥。3G大赛的培训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由资深培训师做系统地培训,他们利用网络路测与网络优化分析软件,引领进行实际路测分析与故障优化分析。一套路测分析软件的价位在几十万元,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应用该套软件的机会不多。鉴于3G大赛,我们得以应用该套软件,在“网络优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网络路测分析过程与网络故障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们,令学生们更直观地学习到网络优化的步骤与过程,并且在课堂上分析了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学生们不必到工程现场即可接触实际工程网络优化。

通过课堂上3G网络路测软件与分析软件的演示,以及大量工程案例的教学过程,令学生们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网络优化的思想、步骤以及流程,为学生们参加工作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