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病人的心理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保乳手术; 性心理障碍; 康复护理
乳腺癌病人与其它妇科肿瘤(包括外阴癌、子宫及其附件癌症)不一样,其它妇科肿瘤在手术的同时即丧失了的功能,而乳腺癌病人的损害则由于性心理障碍所致,且与乳腺癌的术式以及术后性心理障碍的疏导与护理密切相关。
1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
选择2005年1月~11月在我科进行乳腺癌手术的已婚、性生活正常的807例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年龄25~55岁。手术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20例,保乳手术87例。
1.2方 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行乳腺癌术后3个月病人调查内容为性心理状态,对行乳腺癌术后6个月以上病人调查内容主要为性生活质量。
2性心理障碍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动物特别在脊椎动物中,两性的自然结合,有一个积欲过程,从而为两性的自然结合作好准备。在积欲过程中,身体几个区域特别敏感,这些区域就叫发欲带,例如口与舌,女性的与、区等。所谓的发欲带,其实是性生活中一个很正常、很重要的部分。要讲究性生活的和谐和满足,刺激发欲带,才可以培育和唤起积欲过程作为最后的自然准备[1]。
两性结合的性择,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有密切关连,其中与乳腺癌术式密切相关的是触觉与视觉。触觉是最原始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触觉的动作。皮肤是一切触觉的基础,尤其是皮肤与黏膜的交界处更敏感,如口唇、、、阴道入口等。乳腺癌根治及改良根治即丧失患侧,使抚摸、吸吮的感觉消失,使性择和积欲缺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性心理障碍。视觉也类似,女性高耸的本身就是性择与积欲的重要一环,根治及改良根治代之以丑陋的长条形或蜈蚣形的瘢痕使人望而生畏,产生性心理失常。而保乳手术则可以消除性择及积欲障碍,从而避免性心理失常。乳腺癌术式与性心理障碍关系见表1。
3性心理障碍的术后疏导与护理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乳腺癌病人入院时大多已属中晚期(ⅡB―ⅢB),因此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仍为大多数病人采取的一种术式。我们对此类病人痊愈出院前夕进行性心理的教育和交流,出院后一年内利用化疗或随访再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与护理。我们的做法如下:
出院前夕,主要讲性生活并不会引起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相反和谐美满的性生活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消除术后性心理的困扰,并告知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可能引起的一些副作用以及如何处理等等。此时的护理辅导着重在宣讲乳癌术后的基本知识。
术后三个月到一年的护理辅导。在这个时期内每周1~2次,每次1小时左右,由年龄大的护士来主持,女病人和其丈夫分两个小组进行。辅导中启发病人提出问题并进行相互讨论,主持人及时总结。解答实质性的问题,如阴道分泌物减少用什么样的剂,性心理障碍如何疏解等。其丈夫组的讨论方式大同小异。最后由两组的主持人交换情况,将病人及丈夫召集在一起,解答问题,提出建议。这样的术后性心理疏导一般进行3~5次即可获得较好效果,当然其他的有共性的医疗问题亦可在会上一并解答。
4结果
性生活质量可以用4种主观感觉来衡量:与患病前相比无明显区别;有区别但还算正常;不正常但可以进行性生活;不能进行性生活[2]。
患者经过术后心理疏导与护理,其性生活质量与指导前无明显区别者241例;有区别但还算正常者423例;不正常但可以进行性生活者84例;不能进行性生活者59例。
5讨论
对乳腺癌病人因手术、化疗而受到的肉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要进行有效的、多层次(包括动员亲属)的干预,而不只放在癌症本身的治疗上。只有把她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人来看待才能使她们达到真正的康复[3],获得好的生活质量,重新找回她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英)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译. 性心理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9-43.
2孙静宜. 宫颈癌术后及放疗后患者的康复437例护理体会[J]. 中国性科学,2006,15(6):10.
【关键词】中风病人;情绪;障碍;康复护理
中风后病人的自我概念较消极,对自己有许多负面的感觉,如:自觉失去兴趣、能力及独立性,失去控制力、较无信心、无主动性等。
几乎所有的病人在休闲和社会活动上,都会产生退缩,而中风后造成的身体残障及社会残障皆与中风后忧郁有关。若能透过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可以促使病人获得最高的独立机会并重拾自尊、建立信心,以及维持人际关系、重享过去的社会性活动。1中风冲击的情绪反应
中风病人不仅要面对因疾病造成的肢体瘫痪,甚至语言障碍等身体功能受损,同时需面对事业的中断、在家庭及社会的角色改变、生病后经济及将来恢复的可能性等问题。
病人可能会出现不相信自己生病、沮丧及行为像小孩或脾气暴躁等情绪反应。家属要了解这是病人在面对因疾病所带来一连串改变的正常反应。多给予病人支持及鼓励,协助病人接受疾病的发生及康复。
1.1了解病人担心、害怕的事,并与医护人员配合设法解决。
1.2对于失语症的病人,协助找出表达方式,以减少病人的不安。
1.3协助病人练习过程修正,使其简单化,或分次练习,让病人容易完成,增加信心。
1.4可指出病人进步的情形以鼓励病人。
1.5家属需要让病人感受到自己仍被接受、关心,且愿意耐心的协助他,这可减轻病人的焦虑和压力。
1.6平常做决定或进行活动,也要尽量让病人参与,以免病人感到孤独、无用,只是家人的负担。
1.7需常与病人沟通,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2异常情绪障碍
中风病人可能因脑部损伤而出现一些自己没有办法控制的情绪改变。如有忧郁的症状,包括清晨易醒来、食欲差、无助感、易哭泣及有自杀念头。或者病人脾气变的暴躁易怒,常易因一点小事而生气。
或情绪不稳定,常一下子失控的傻笑,但接着又啜泣、呜咽。
2.1当病人出现情绪问题时,照顾者须了解这是因中风而产生的变化,并不是故意的,因此不要责备病人。
2.2病人哭泣不一定是伤心;病人笑不一定是快乐。因此病人不能控制的出现情绪不稳的情形时,照顾者不要去在意病人脸上的表情,可以叫病人的名字,或用其他事物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或假装没看到,以免病人感到不好意思。
2.3找出病人担心、害怕的事并设法帮忙解决。
2.4对于失语症的病人,协助找出表达方式,以减少病人的不安。
2.5保持安静的环境、减少吵杂的声音。
2.6尽可能陪伴病人,不要远离病人,让病人有安全感。
2.7常给病人鼓励,以建立信心,情绪较不会不稳定。3智力障碍
有些中风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因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而导致血管硬化,或脑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大脑的机能会较常人稍差。
中风发作又造成中风部位脑组织永久性的损害,病人的智力、注意力、方向感(对人、时间、地点的辨认)、判断力、记忆力、计算能力和对抽象事物(如一石二鸟的隐喻)的理解能力等,可能会较发病前更见显著的退化,甚至成为器质性脑痴呆。
3.1先评估病人的认知障碍程度,再针对障碍的部份加以训练。
3.2对于缺乏学习及应变能力的病人,最好让他处于熟悉的环境、多接触熟悉的朋友、事物,较易激发他的联想记忆。
3.3家中摆设需固定,若让病人处于新的环境中,病人会更加畏缩,各种能力也会退步得更快。
3.4避免环境太杂乱、摆设太多会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3.5协助病人做各项活动或生活照顾事项时,仍需给予说明,让病人知道你行动的用意;在为病人解释时,需要用简短的单字或句子表达。
3.6不要低估病人的学习能力,多给病人练习的机会。
3.7让病人练习时,先要多示范几次,示范的方式须先经过简化分解动作,让病人循序学习各个分解动作后,再将这些分解动作组合起来。例如教吃饭,可把动作分解成:把汤匙拿起来舀饭菜吃嚼吞。
3.8每次只给一个指示,待完成后再给第二个指示,且说话时速度要放慢。
3.9给病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及反应。
3.10协助病人安排一个固定的作息表,并建议使用备忘卡片、图片及笔记本帮助记忆。4社会功能的降低
许多中风病人在中风后角色退缩及社会互动的频率减少,尤其是休闲和户外活动的参与减少,与人接触的频率降低。
4.1指导并鼓励病人与人互动及参与社会性的一般活动。
4.2指导家属协助病人角色调适、安排适当的休闲和户外活动。
4.3建议或安排规律性的活动,如音乐活动、宠物饲养、运动等。5心理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师在中风病人康复治疗中主要的工作是评估其认知、情绪及行为各方面的功能,并尽可能地提供有助病人学习的信息给康复医疗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给予病人及家属在社会和心理适应方面的咨询。
5.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接近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关爱为前提得到患者充分信任,使患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解除家属的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情绪,以免刺激患者。
5.2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抑郁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动作减少,伴有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言语动作缓慢、易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内疚、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显著下降、自杀行为倾向、失眠等。护理人员要耐心启发,消除心理压力,深入了解患者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社会因素的同时,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心理评估。及早发现和评定中风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并给予及时、合理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有利于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5.3心理护理中风患者因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患病时的应激和神经、体液及内分泌的改变,产生各种心理失常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淡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干预措施包括:①支持疗法:包括解释、支持、安慰、鼓励等;②认知疗法: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提供有关中风的宣传资料,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使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疾病,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障碍;③行为矫正疗法:包括安排一项适中作业,对患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奖励,采用放松训练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训练,由此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的紧张、抑郁和睡眠方面的障碍;④用恢复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义务宣传,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指导他们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减轻焦虑抑郁症状。通过科学的、综合的治疗及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谷珩,陈振华,陈燕芳,等.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1):57.
1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特点
1.1害怕、焦虑、恐惧心理:
妊娠合并澳抗阳性的孕产妇害怕胎儿被传播上,害怕家人疏远自己,害怕受到周围人的冷落。这些都会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以致引起个体生理、情感、精神、社会方面的反应。
1.2自卑、被歧视心理: 澳抗阳性具有传染性,需进行消毒隔离,容易使孕产妇产生精神负担,怕家人知道会瞧不起自己,再加上妊娠后既需要家人更多的关怀照顾,又担心家人被传染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自卑、被歧视的心理。
1.3悲观、失望心理: 孕产妇住院后会有悲观心理,对于她来说没有将为人母的喜悦,对自己失去信心 ,变得沮丧,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对医生护士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失落、冷漠的悲观态度。
1.4愧疚心理: 孕产妇对病毒的传染性非常痛苦,常常责备自己,害怕传染上丈夫及家人,担心生下不健康的孩子会给家庭带来不幸。新生儿出生后不敢接近 ,害怕自己再次传染新生儿,从而产生对家人和孩子的愧疚心理和罪恶感。
2妊娠合并澳抗阳性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2.1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从各方面了解其心理状态: 热情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与传染病有关制度,主动与病人多接触,给患者充分的同情与关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取得病人的信任,多与病人交谈,鼓励诉说心理的不悦。仔细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行为,阅读病历,了解职业,兴趣,文化程度等,还可与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进行沟通,指导正确的应对方式。
2.2进行有效沟通,加强健康宣教: 护士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情绪给予理解,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焦虑和担心,耐心倾听她们的主诉,充分讲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新生儿疫苗接种等特殊治疗、能否母乳喂养等知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改变病人对疾病本身的错误认识,克服不良心理,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太多的说教或要求,使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18例,其中男136例、女82例;年龄22岁~72岁;颈髓损伤112例、腰髓损伤68例,胸髓损伤38例;致伤原因为车祸、高空坠落、重物砸伤、摔伤;职业有民工、农民、工人、司机、军人、教师、商人;医疗费用:自费161例,部分自费32例,非自费25例。
2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2.1入院初期:恐惧、焦虑
SCI的病人多是由于突发意外造成,病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对疾病没有认识,剧烈的疼痛和对生命的担忧,使他们的心理异常的紧张和恐惧,迫切渴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治,针对此期的心理特征,护理对策主要突出“急”及“安全”[1]。要急病人所急,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时时体现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同时要注意沉着冷静,给予病人以安全感。认真倾听病人的每一次主诉,仔细分析检查,不断去安慰病人,让病人觉得护士很关心他,很重视他,减轻病人的恐惧及焦虑,为良好的护患关系打好基础。
2.2认知期:烦躁、愤怒
随着治疗的进展,病人逐渐了解其身体的变化,心理反差大,加上此伤多为意外伤害所致,往往要进行医疗费用、家庭琐事、工作交接等的处理,病人会更加烦躁不安,易发脾气,甚至恶语伤人。此期要给病人宣泄的机会,适时给予同情、关怀,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尽力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尽力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2.3否认期:悲观、抑郁
由于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多数病人存在侥幸心理,渴望通过手术大多治愈目的,当意识到将面临终身残疾时,都会经历极其痛苦的心理历程,时常被悲观、拟于的情绪所困扰,进而对以后的康复训练也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此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巡视病房,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情绪以及对外界的态度和反映,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2]。如:主动与其交谈,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以饱满的精神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其家属沟通,提醒陪护人员对病人的时刻陪伴,危险物品的妥善保管,也可适当的动员社会、单位、家庭、亲友的力量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促进其产生积极情绪,树立生活的信心,防止意外发生。
2.4康复期:依赖
少数病人由于较长时间给予药物治疗及精心陪护,到康复期仍不愿意进行康复训练,总希望通过药物治疗给予一些康复的方法,且不主动配合功能锻炼,生活上完全依赖他人的照顾[3]。针对此期病人,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应用成功病例疏导病人,介绍成功经验方法,使病人对康复前景充满信心,能积极主动配合训练,并为其制定可行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初期目标不宜过高,要容易实现,适时鼓励病人,培养和恢复病人的自信心。
2.5适应期:孤独、无助
由于长期卧床,生活自理困难,不能自由活动,病人担心原来的亲友、同事疏远自己,怕受到冷落、鄙视,强烈企盼亲友的时刻陪伴及回归社会[4]。此期护理人员要尽量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鼓励其亲友多关心、多探视病人;合理安排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鼓励病人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借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2.6出院前期:矛盾
病人长时间住院后,既希望早日回归家庭,又担心出院后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会不安全。对此:医护人员要做好解释工作,并帮助病人及其家属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教会病人一些自我护理知识,使之愉快出院。
3结果
本组218例SCI病人,除一例因病情严重死亡,一例转院外,其余病人在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经及时心理疏导后,情绪稳定,生存意识坚定、主动配合治疗、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4讨论
SCI病人多为突发事故造成,病人的生理状况和社会地位的突然转变,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出现,据有关资料报道SCI病人94%有不同程度、不同症状的焦虑和抑郁[5]。心理调整和适应需要经过一段艰苦和缓慢的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纳为:震惊、否定、抑郁、对抗独立、承认及适应5个阶段[6]。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病人心理反应规律,因势利导,循序善诱地进行护理干预,使病人尽快过渡到适应阶段,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康复,使病人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蒋银芬.脊髓损伤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临床护理杂志,2003.3(2):35-36.
[2] 高萍、庞清江等.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7(11):591.
[3] 董记平.脊髓患者的心理护理.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6(8):84.
[4] 陈淑贤、曾小芳等.脊髓损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对策.实用医技杂志.2005.8(12):2120.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616-01
我院自2010年至2013 年12月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在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6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其中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5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8例。
1.2 方法:实施社区护理前通过诊察对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活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内容包括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环境状态,以及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对病人生活障碍的影响。根据评估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康复护理方案。
(1)心理康复:社区中的脑卒中病人住院期间已形成病人角色和依赖心理,回到家里其负性情绪更加严重,本组病例中有23例心理障碍占38%。因此要先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绪变化,采用解释、暗示、认知疗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激发病人的康复愿望和动力,使病人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并启发家属对患者宽容、理解,积极配合进行康复护理工作。
(2)家庭康复锻炼:根据病人的肢体活动情况制定康复计划,社区护士每天上门为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对家属进行康复技术指导,使家属掌握康复技术以及掌握帮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方法,家属掌握方法后,社区护士每周两次上门检查和指导,以保证家庭康复落到实处。并指导家属根据患者的需要改造居住环境,以保证病人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家庭康复。
(3)进行家庭教育康复:在发达国家,参与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与病人之比为1:1,但我国目前社区康复人员不足。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双向交流式的健康教育,介绍脑中风的发病原因、演变规律、治疗效果、康复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如何预防复发等,特别重视心理卫生教育,使病人自觉地改变不良行为和情绪,更好地配合家庭康复。
(4)同时还采用集体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将康复的医学知识和服务技术教给家属,使家属掌握康复锻炼的技能以及病人的饮食调节、服药指导等,当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鼓励病人勇敢走出家门,到街道老年活动中心,进行唱歌、讲故事、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增添生活乐趣,改善自身体验,达到重返社会的目的。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 良Barthel( MBI)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积分评分。首次评定在患者就诊当天评出,第2次评定在首次评定半年后评出。结果: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社区康复前后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比较: ( x ±s)
3 体会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些患者甚至要坚持终身。康复治疗技术实践操作性极强,康复治疗师在康复医疗中有中坚的、基础的地位,影响着康复治疗成败和质量优劣[3]。近年来,随着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不断完善,社区康复迅速发展起来,国家亦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社区康复队伍。但康复资源仍十分匮乏而且分布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让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尽可能的早期介入,把握好治疗时机,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
参考文献
[1]白菁.康复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4
(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辽宁沈阳,110015)
【摘要】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使病人尽可能恢复正常躯体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在骨外科,手术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心理负担比其他任何治疗都显得严重,随着手术时刻的到来,病人的紧张情绪也在上升,尽管他们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思想准备,但在手术即将实施之前,即使一些微小刺激,也会使病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这将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安全渡过手术关,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所以护士必须掌握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骨科手术;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骨折病人多为突发损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突如其来的车祸、外伤使病人突然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危及生命,这一沉重的打击,使其很快产生明显的悲观情绪,如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手术持怀疑态度等,因此其一听到需要手术时,心理就特别恐惧,尤其是家属为安慰病人而不告诉其真实病情,更加重了病人的疑心,甚至有些病人拒绝手术。他们对手术的整个方案、安全程度及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和猜想,因而外在的病理因素与内在的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掌握了病人的这些心理反应后,护理工作上就可进行“对症下药”。
通过有针对性的解释,讲清手术的意义及术后注意事项,使病人理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手术医生的资历,利用环境来减轻病人的心理影响。首先手术室的环境应当清洁,安静舒适,物品应陈列整齐协调,使患者置身于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影响,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以取得合作,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及康复效果。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懂得如何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要善于观察病人,注意引导、启发病人面对现实,明确改变心理因素与治疗的关系,调整病人对手术麻醉知识的认识、动机、期待和情绪反应,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从而不仅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2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和护理
手术顺利结束,病人返回病房并不意味着心理护理的结束。病人在术后可进入沮丧、失望、失助、忧虑的心理反应阶段。不同类型的病人和不同类型的手术引起的心理反应不同。术后疼痛可使病人紧张、恐惧。应关心、体贴、理解病人,耐心观察其疼痛反应,如果患者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疾病上,自觉疼痛加重,患者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在疼痛上,疼痛就会越来越重。同时疼痛受环境影响,安静整洁的环境会使病人心情愉快,而嘈杂的声音、枯燥的生活都会刺激病人产生疼痛的感觉,环境因素影响痛体验。同时情绪愉快的病人对刺激敏感性降低,而耐受性增高,所以不易感受疼痛。安慰剂可减轻疼痛,如有些病人对止痛剂有依赖,对其改为采用安慰剂。
多年的临床工作发现,自尊心强的人常表现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高,易接受暗示的病人痛阈和耐痛阈变化性大,精神容易紧张的病人痛阈低。女性痛阈低于男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对痛阈的敏感性低。在护理工作中,除要注意病人的病情外,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向家属介绍护理要领及患者的病情,解除家属的心理压力,取得家属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尽量想办法帮助患者解除疼痛,减轻心理压力,使其精神放松,要尊重病人,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换位思考,为病人着想,与其坦诚相见,平等相待,采用与病人交谈、读报纸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可减轻其疼痛。对情绪紧张的患者采用暗示疗法或听音乐等也可减轻疼痛。病人疼痛减轻、情绪乐观又可以增进食欲,使其能摄入足够的营养,所以护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关心病人,为其提供一切方便,及时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指导患者在床上吃饭、大小便及咳痰的正确方法,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康复。
3心理护理对术后康复的作用
术后病人身体虚弱、烦躁、易怒、睡眠不好。因自我护理能力存在缺陷,平素身强体健,术后衣食二便均需有人照料,病人在思想上急于康复,但事与愿违,其便会对自己以后是否会留下残疾非常担心,对医生护士提出的要求抱消极态度,对术后出现的疼痛不适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影响了睡眠和饮食,也影响了身体的康复。有的病人对患肢非常爱惜,自己不动,也不许别人动。为了消除病人这种心理,护理人员必须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做好耐心的安慰和解释工作,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有利于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肿胀,有利于炎症吸收,促进康复。如患肢不动,会导致关节僵硬,肢体血运受阻,局部肿胀加重,肢体末端缺血低氧,容易坏死。并及时宣教有关骨折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努力使病人感到亲人、朋友般的温暖,要开拓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领域,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对任何阶层的病人都要努力去寻找共同点和交流的话题,使病人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很好地把握患者的心理,善于和病人沟通,使病人精神有所寄托。只有正确地进行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病人的配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戴晓洁,张英,等.核心能力培养在骨科专科护理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64-66.
【关键词】 骨折术后;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
骨折是常见病、多发病,骨折后病人多需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康复期长,护理问题多,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肢体残疾和残障,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在骨折术后病人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和护理工作,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及保护病人不受进一步损伤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心理护理
对于骨折疾病的特点和不同时期,对病人的心理进行有效沟通,发挥最佳效果,骨折早期,突如其来的创伤及治疗护理时的痛苦,使病人情绪发生变化,病人极度恐惧,出现易怒烦躁激动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骨折手术后由康复到出院期,由于长时间治疗休养,病人从盲目乐观而转为疑虑不安、萎靡,失眠、精神压抑等,对治疗失去信心,当肢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功能丧失时,病人容易悲观失望,孤独厌世,甚至轻生的心理障碍。
骨折术后让病人有安静休养环境,调节心理,诱导病人吐出心中痛苦烦恼,正确对待疾病,清楚及时解决病人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鼓励其战胜疾病,树立对生活及康复自信心,与病人协调关系建立护患沟通,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心理支持,要充分理解同情安慰病人,耐心细致的关心病人,使病人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消除思想顾虑,运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让病人有良好的心情,使其面对骨折术后的事实,帮助病人走出情绪低谷,保持心情舒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达到疾病治愈目的,促进骨折病人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疾病转归的保证,心理护理对患者身心健康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 预防并发症
2.1 防止褥疮 对于骨折术后长期卧床病人,由于不能活动,局部受压部位皮肤感觉缺失疼痛刺激不敏感,导致血流淤积,而致缺血坏死是发生褥疮的主要原因,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渣、无皱褶,及时更换污湿衣裤,2h协助翻身一次,并按摩骨突处,避免皮肤长期受压,可使用充气床垫,病人肩背和臀部也可用气圈,使骨突部位露出,每日用温水为病人擦洗全身,早晚各1次,尤其和会阴处,并在皱褶处擦上爽身粉。
2.2 预防肺部感染 调节病房温度为20℃左右,湿度为50%~60%,经常地面洒水或湿拭,使空气湿润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肺部听诊2次,保持呼吸道畅通,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多饮水,每次量少,使常见寄生菌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预防肺部感染。鼓励病人在床上做深呼吸,扩胸动作,教会病人如何进行保护性咳嗽,协助病人排痰、翻身和叩背,每日2h1次,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3 预防便秘及泌尿系统感染 病人饮食要定量,注意质量和营养,要尽量避免产气食物摄入,防止暴饮暴食,鼓励病人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粗纤维可刺激肠蠕动,鼓励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增加尿量,定期做尿常规检查,防止便秘和泌尿系感染。
2.4 防止关节僵硬 关节功能锻炼是骨折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骨折康复及功能恢复的有效措施,通过主动、被动功能锻炼,防止骨质疏松,软组织肌腱粘连,关节僵硬挛缩等并发症,按摩四肢以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增强肌力训练,促进功能恢复,进一步提高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康复。
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病人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根据患者住院的不同时期采用了心理护理措施。
1 精神科病人入院初期(一级护理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对策
1.1 精神科病人入院初期主要心理问题
1.1.1 反抗心理新人院病人大多数认为自己没有病,是家属强行或骗人病房住院,大多数病人存有反抗心理,在这种心态下易出现出走、伤人行为。
1.1.2 不合作 大部分病人受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关系妄想、自责自罪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往往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出现拒药行为。
1.1.3 易激惹受病情影响,很多病人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也有受关系妄想支配,认为护士对他不安好心等,很有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1.1.4 悲观心理抑郁症病人,常表现自责自罪,悲观绝望,认为死亡是最大原解脱。
1.2 精神科病人人院初期的心理护理对策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理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是护理工作中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接触病人时应尊重患者,满足一切合理需求,以温暖的语言,诚实的态度去为病人服务,对病人的痛苦表示理解,让病人感觉护士是可以信赖的,住院的环境是安全的。
1.2.2 理解病人的感觉 承认病人的病态思维是其真实感受,对病人的夸大、妄想、不真实的感觉等给予同情,不要急于纠正其荒谬之处,以免患者对护士产生敌意。
1.2.3 因势利导,恰当暗示病人在不同的病态思维下可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理心理,可根据病人最想做的事,作为诱导条件,配以恰当暗示,让患者配合护理措施的执行,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应用。
1.2.4 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对于兴奋性较高的病人,可以让其进行情绪宣泻,让患者用非暴力方式发泻不满,如撕废纸、打枕头等,同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对于行为活动多的病人可以让他参加一些轻微的劳动,对于一些抑郁病人,让他看电视或看健康向上的小说等,总之,应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方式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症状。
1.2.5 心理安慰及正确指导对于抑郁症病人,我们要以亲切的目光,热情的态度,温暖的语言与之沟通,充分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劝慰、指导及鼓励,也可给予适当的保证,必要时可让家属来医院探视(如病人感到家人被害已亡,焦虑不安),以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
2 精神科病人有效治疗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
2.1 精神科病人有效治疗期的主要心理问题
2.1.1 思维过程改变精神科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基本适应了住院环境,能被动接受治疗,但大多数病人的思维内容并未改变,妄想依然存在,只是对妄想淡化或更加隐蔽,不正确的思维,歪曲的信念仍是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
2.1.2 感知障碍有的病人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下,其行为能守则,但有时仍有幻听或感知综合障碍,这些病症的出现会影响病人的治疗信心,有时在命令性幻听下可能出现异常行为。
2.1.3 疑虑心理随着治疗量的逐渐加大,有的病人由于药物副作用,感到头昏乏力,睡眠增多,因此怀疑是药物造成的,认为药物对他不利,出现了在病情改善时的藏药行为,有些躁狂病人认为自己越治疗越笨,精神不如以前充沛,反应也变慢了等,怀疑药物不能吃。
2.1.4 抑郁心理部分抑郁症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护理,悲观绝望、严重自伤自杀行为暂时缓解,但是抑郁心境仍然存在,常感到孤独无援,无精打采或忧心忡忡,怀疑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因而情绪低落,心境抑郁。
2.2 精神科病人有效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对策
2.2.1 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 应用认知领悟理论,开展心理护理,每周两次由责任护士讲解什么是正常的精神活动,正常的认知、情感、意志应高度统一,适时的根据病人的实际问题,试探性的采用启发的方式,让患者自己领悟自己认知、情感、意志与正常标准之间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是否超过了社会规范的范畴或者自己本来的行为准则,如果病人暂时不能领悟,不可强求,也不能急于争辩,下次继续进行启发。
2.2.2 现身说教让三级康复病人,讲解他在入院时的表现及现在的感受,并描述其病态思维的错误之处,用事实影响病人的想法,启发病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往往有的病人会产生顿悟,或开始动摇自己的病理信念,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
2.2.3 重建健康心理带领病人学习正常心理健康的标准,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综合提出的心理健康应具备的十项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3)生活目标符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经常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情绪表达适当并能及时控制情绪。(9)在不违背群体的意念下,能有限的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的准则下,能通过努力使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指出患者哪一方面做的不够标准,应如何应对。
2.2.4 心理支持针对病人在治疗期出现的各种躯体不适及思维、情感方面的改变而产生的抑郁心理,护士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告知患者治疗的过程,随着药物剂量的加大,不适的药物副作用难以避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帮助患者分析现阶段的治疗成果,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并教给病人一些应对副反应的办法。必要时告知医生使用对症药物缓解药物副反应,针对由思维、情感方面引起的抑郁心理(如觉得变笨、疑病等)应根据具体症状,应用精神知识、心理学知识帮助患者分析原因,给予适当的指导及心理支持。
3 精神科病人康复期(三级护理)主要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对策
3.1 精神科病人康复期主要心理问题
3.1.1 自卑心理 康复后的病人觉得低人一等,担心回到家庭后会受到同事、朋友、甚至亲人的歧视,因而自信不足。
3.1.2 病人角色强化有的病人认为自己是精神病人,好了也是丧失劳动的人,有病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而将生活责任推卸给他人。
3.1.3 意志消沉有的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使原先的工作不能继续,或是经济上受到了损失,面对现实缺乏勇气。
3.1.4 盲目乐观有部分病人认为病彻底好了,一切万事大吉,对维持治疗意义不理解,很容易在
出院后不继续治疗,很快疾病复发。
3.2 精神科病人康复期心理护理对策
3.2.1 正确理解疏导对于自卑者,告知患者,患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精神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是可治愈的,该病的优点是不传染,不面临死亡,只要定期复查,维持治疗,是可以正常的生活及工作的。对于病人角色强化者,告知病人该病是思维、情感问题,但我们有健康的双手,应该做到生活自立。该类病人出院后,指导家属为病人制订作息制度,加强工作、生活技能训练。告知患者只有不继努力,才能保持正常生活,否则随着病史的延长有可能发展到行为衰退。对于意志消沉者,我们可以告诉患者出院病人中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典型病人,以鼓励病人的生活信心。对盲目乐观者,告知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抗精神病类药物维持治疗能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经验告诉我们80%的精神病人在出院三年内有复发现象,因此首次发病治愈后应坚持维持治疗2~3年,屡次犯病者需终身维持治疗。总之,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并反复强化,直至病人真正克服不良心理。
3.2.2 做好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 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庭有关,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关怀有利于患者康复。康复患者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较高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痊愈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复发,是社会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因此,康复患者的家庭支持与患者的病情复发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在病人家属探视时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内容如下:精神疾病的特点、家庭护理方法、维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精神疾病复发的先兆。在病人出院时提供书面指导一份。
3.2.3 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康复期病人自知力已恢复,此时的病人是易于沟通的,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他在家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具体讲解该病的特点、所用药物的作用及维持治疗的量、药物副作用的应对措施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项。这需要护士耐心、反复给病人分次讲解,也可以将内容制成宣传小册发给病人,并在病人的实际行动中督促落实。
4 心理护理的效果
在良好的心理护理下,二年来,我们病区(70多名男病人)的病人能做到文明相处,病人之间未发生相互斗殴事件,短暂的争执也很快能够平息,未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病人藏药的发生率也较以前减少,一级护理时间缩短,对是否减少该类疾病的复发率暂未作统计。
5 心理护理实施过程评价困难
心理护理的特点,具有广泛性与情景性、个体性与深刻性、心身统一性与心理功能性、社会性、不可测量性与技术无止境性,面对年龄、教育程度、性格、职业及环境的不同,解决同一个心理问题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些不确定性造成了护理管理检查的困难。
5.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相混淆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护理记录作为可复印的资料之一,为了避免医患纠纷,整体护理病历停止使用,对心理护理的重视有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心理护理是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而施行的一系列措施,在精神科尤为重要。
5.2 心理护理缺乏准确的心理评估,没有规范化操作程序 目前的心理护理都是护士各自凭着自己的经验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措施各有不同,没有可操作的程序。
5.3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困难在精神科病人的管理中,意外事件的防范、治疗的依从性以及病情康复的快慢,不仅仅取决于心理护理的执行,他于药物治疗,安全的管理,等共同起效,如何评价单方面的作用,待有关专家给予指导。
6 精神科护理尤为重要
6.1 加强护理队伍中心理护理专业人员的建设在精神科护理中,心理护理是该专业的核心技术,将心理护理的理论贯彻到病人中去,使病人得到真正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人员是保证,而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少,造成了整天围着病人生活护理转的现象,应增加专人进行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护理道德建设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护理技能,优质的服务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护理,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它直接反应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护士的文化素养,是衡量护士护理道德的标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开展,对护理道德的要求更为严格。下面谈几点护理道德在精神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道德;精神康复
1 职业道德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1.1 为病人安全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护士是病人住院期间安全的保卫战,执行每一项医嘱操作,都应体现出对病人高度的责任心。住院期间,病人及家属把生命的安危托付于我们,我们不仅负有法律的责任,而且还负有道一声的责任。特别是对于散失理智的精神病人来说,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负有对特殊事业的献身精神。因此护士在精神康复及护理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做到有人或无人检测一个样,清醒糊涂病人,贫、富悬殊病人,城乡病人都要按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去做,自觉一丝不苟地做到:给药,治疗操作前后认真查对,如操作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开放病人时认真清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按道德规范为病人服务,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只有长期坚持落实,才有利于病人康复,若稍有放松,就有发生差错事故的可能;轻者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刺激;重者可能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2 护士责任心对精神康复的影响。护士的责任心是护理道德内容的体现,它表现在对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与制度的严格遵循与坚持,它要求护士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对病人极端热诚,不歧视病人,尊重患者的人格,视病人为亲人,病人安全高于一切,做到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快速准确地执行医嘱,使患者及时得到治疗,减轻病痛。对于危重病人勤巡视,细观察,准确掌握病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挽救生命为己任。但病人最怕的是反映情况时个别护士说:“医生在时为什么不讲,医生走了才来说,明天医生来再说。”这样让病情的治疗拖延了时间,使护理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也给医院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1.3 护士同情心对精神康复的影响。精神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病情症状不同,丧失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社会交往及社会地位下降,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别人的关心、同情和帮助,做事是被动服从,期望值较低,特别容易满足,所以作为精神科护士应视他们为亲人,具有同情心,主动做好护理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生活上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训练和心理安慰,为患者创造优良的环境,有利于精神病人康复。
2 语言道德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通信息,相互沟通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高尚美好的语言,可反映出护士的思想情操,文化道德修养。特别是对精神康复患者来说,护士对病人的语言情感性要强,要耐心细心循循善诱,并体现出高尚及严肃性。如:在与病人交谈或做治疗时,可根据病人的年龄或职务来称呼,尽管住院病人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淡漠精神衰退类型的,但多数人同样需要被人尊重,对待康复期精神病人称呼同样是一种语言上和心理上的沟通,称呼体现了对康复病人人格的尊重,他体现了护士的修养。面对淡漠懒散的精神康复病人护士给予他们的言行影响尤为重要,作为精神康复护士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要训练好病人,让病人信任你,服从你,护士先应做到言谈举止端庄,仪容、仪表整洁大方,说话和蔼可亲,观察病人注意了,讲述心理健康教育有反馈,让病人充分理解其含意。在进行康复技能训练中,要耐心指导,切忌语言粗暴,随便训斥埋怨病人,损伤病人的自尊心。在日常工作中当病人对药物,病情及其它问题不理解而提出疑问时,护士应耐心解释,若此时很忙也应对病人说一声:“你提的问题等我忙完之后再给你解答。”护士决不能因忙脱口而说:“你没见我这么忙,哪有时间解释。”或者说:“不知道,去找医生。”。这样会使病人觉得护士态度冷漠,生硬,只知道打针发药,带病人晒太阳,护士称了真正的打发护士,太阳(医生)护士。这些若处理不当,往往失去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使矛盾激化,发生争执,甚至延误病情。
3 行为对精神病人康复的影响
行为是塑造心灵的途径,也是显示心灵的表现。护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病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如镇定的表情,轻盈快捷的步态,饱满的精神,给病人带来信心,产生良好的现象和安全感、信任感。工作中护士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应该时刻为病人着想,工作无论在哪一个护理岗位都应该为病人创造一个优良舒适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病人精神康复的要求。
精神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更体现了护士高尚的道德行为,是美好心灵的写照。“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思是指个人独处的时候亦能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护士在许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单独为病人进行治疗及护理,特别对一些淡漠的精神病人来说,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人或事被动服从,在执行医嘱中该处理的工作没有按规程做病人也不知道,往往无人察觉,但有时观察到的病情遵医嘱执行,喜欢多服药的病人则说我的药为什么少了,要求多服药,让病情早点好,有的则认为服多了药影响身体,责问护士为什么要加药等,这些全凭护士的良好心理素质,道德观和责任心行事。护士无论在做任何操作中都应该按操作规程来做,以为护士是病人康复的保卫者,是生命的守护神,护士的行为应做到有人检查与无人检查一个样,白人晚上一个样,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为己任。
4 人道主义精神在康复护理道德中的体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在对慢性精神康复病人护理治疗中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竭尽全力地忘我工作的护士,在抢救病人时能毫不犹豫地做自我牺牲。如:当病人呼吸骤停时,护士当机立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日常生活训练中,护士教会他们日常生活技能;为年老体弱患者增强营养,护士为他们亲手制作可口的饭菜;为长期无人探访的患者送温暖,护士送毛衣,捐鞋袜,为他们防寒;护士为患者在孤儿院的子女寄去春节的慰问,捐款、捐物;为解除患者并发症的痛苦,护士配合医生转诊,守候病人手术完毕转危为安;在帮困扶贫活动中,护士多少次捐款捐物为希望工程、灾区人民送去关怀等等所有这些行为,如果没有对病人的同情和关怀,没有自求恩精神,没有高尚的护理道德及人道主义精神,是难以做出自我牺牲决定的。我们精神康复护士的一切行为,应让全社会看到精神科护士特殊护理工作者的崇高形象,让大家体会到精神康复护士为患者奉献的一份爱。因此,作为精神康复护士应树立正确的护理道德观,热爱本质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术,开拓前进为振兴护理事业,开拓护理工作新局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