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

第1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学分认定

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普遍将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知名度的一个有效途径,纷纷探索与建设符合校情的在线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由于我国在线课程的服务对象以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学为主,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成为在线课程建设中突出的问题,被认为是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变革的关键要素。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等基本原则,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为此,笔者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国内和国外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

在学分认定问题上,此前我国的适用范围主要是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早在2001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就已尝试自学考试与高校学习的学分互认,后来又有许多地方在同城的高校间学分互认,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采用专门的远程系统进行学分互认,宁波大学与加州大学远隔重洋实行跨国学分互认,等等。

近年来,在各地陆续出现了学分认定的联盟,例如,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各学校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基础,开设学分互认的跨校选修课作为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深圳大学于2014年5月成立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加盟高校已有90多所,近80%的学生选课为学分课程,联盟内许多高校已承认在线课程学分,但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始承认开放课程学习学分。例如,北京大学承认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学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承认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的所有课程,和本校公共选修课一样算学分。2016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联合国内多所高水平大学独家推出了CAPMOOC,学员报名学习并参加CAP考试通过后,能够获得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所名校部分课程的认证学分。

在学分认定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起步稍早且进行了较长期的实践探索及研究,如欧盟的整合的资格框架、学分积累与转换系统,澳大利亚促进各类教育类型互通的认证框架,韩国的“学分银行”系统等。

2008年,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建人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为马尼托巴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的网上课程(简称CCK08)。由于这门课程结合了大规模、开放性和提供学分三个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慕课使高等教育惠及数亿人,迄今为止,有不少平台的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得到学分认可。2013年初,Coursera公司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已经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官方认可。华盛顿大学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而其他与Coursera公司合作的大W也正准备朝着这个方面发展。2015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edX合作推出了“全球大一学院”项目,面向全球开设大学一年级8门通识教育类MOOCs,完成8门课获得学分后能申请作为大二学生进入亚利桑那州大学继续学习。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承认并接受慕课学分,因为这个做法有助于学校进行市场推广和提升知名度,并由此带来更多的注册学生。

二、本科院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学分认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会议和走访等方式,对本科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和学分认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广东、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湖南、福建、陕西和北京等省市高校的教务处负责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和学分认定的方式、具体措施等。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看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普遍持开放认可态度,逐渐开始试点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学校通常都是将在线课程认定为公选课学分,但具体怎样换算,尚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有不少学校将在线课程作为学生补考选修的重要指导材料,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在线课程学分认定问题上,还存在着课程标准不一、学分收费、校际壁垒等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平台等多方合力,形成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者以在校生居多,这是我国开放课程建设特有的情况。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根据中国大学MOOC问卷调查,学员中身份为学生的比例占62%,而学生中又以本科生居多,大一至大四学生合计占81%。

目前,各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211工程”等重点高校建设发展迅速,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上课、评价的流程;国防科技大学构建了本科慕课课程体系,立项精品视频、专业核心、实验类等系列慕课,涵盖本科所有课程类型。而在一些地方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明显差距,在线课程主要是以“用课”为主,还有些高校对在线教育持观望态度。

具体来说,在接受调查的高校中,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正准备建设或者已经建设了部分在线课程,并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大多数本科院校目前正在使用本校或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外校建设的在线课程数量(56.67%)远远高于本校建设的在线课程(33.33%)。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主要的应用方式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

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北京市教委已经针对开放课程建设开展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校一课,建通识课。专业核心课已建立10个专业课程群,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校学生免费学习的方式。天津市教委于2014年在申报的18所高校中选出8个单位试点,要求学校拿出试行慕课教学改革的整体建设方案,学校不管是采用购买还是自建的方式都要使用在线课程。

随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试点或者在全校范围认定在线课程学分,如西南交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其余高校大都正在调研,计划在一至三年内进行学分认定试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了慕课跨校学分认定的工作试点。

(1)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方式。

与在线课程应用相比,高校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更谨慎。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线课程学分认定最多的是大学自身主导的校内慕课学分,即本校教师开设的慕课,在全校范围内可以作为公选课认定学分。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组织开发了“体育与健康”慕课,该课程已经成为学校非体育专业公共体育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获得慕课的合格证书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4个学分。

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学习在线课程后,必须通过本校组织的考试才能认定学分,此外,也有很多院校选择平台和校内考试结合的方式来认定学分,如广州航海学院要求课程提供方提供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记录。也有一些院校在学生获得慕课证书后即认定学分,但主要限于选修课。

(2)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措施一:制定选课和学分认定等相关措施。例如,黑龙江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西京学院等高校制定了跨校选课、修读课程等学分认定相关措施。由教务处选课通知和相关学习及考核要求,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务处认定的平台上或者学校选定的课程获得的证书才可转换为学分。西安交通大学的在线课程成绩与学生的学分相挂钩,一般情况下为2个学分,但选课范围多数限于学校自建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是在“爱课程”网平台上线的课程。

措施二:为在线课程配备辅导老师。辅导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检查督促学生学习,组织讨论等。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等为在线课程配有专门助教,组织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拟定线上+线下课程教学试点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对“机械设计”课程全面采用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每周两次课,其中一讲为学生独立安排线上课堂学习,另一讲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零接触式的线下课堂互动教学,构建了多元化、重过程的学分评价体系,将慕课的成绩纳入课程学分中。

措施三:针对在线课程组织考试。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方法是选定平台课程,由平台提供试卷在指定时间组织考试,考完后将试卷寄回平台,批改后由平台将成绩单寄回学校,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主要参考。

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学后,占2个学分,学生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SPOC区域选修“数学文化十讲”课程,成绩评定比例为:平台给出的成绩占40%,见面课的出勤、课堂表现等占20%,半开卷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如果有学生提交数学文化小论文或者作课堂演讲,则视效果给予“奖励加分”。

措施四:根据课程学时按比例认定学分。例如,广州工商学院按视频时长以一定比例认定学时,进而认定学分,如8~16学时认定1学分,17~32学时认定2学分。湖南农业大学原则上按“爱课程”网上16~20课时为1学分作为公选课学分进行认定;若所修课程c学生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同名或相似,其学分按本专业相应课程认定。此外,在具体管理上,也有些学校准备借鉴赴外交流学生的管理办法来认定学分。

三、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的争议和主要障碍

目前,在线课程是否能纳入高校学分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学分认定是慕课发展的必然趋势。2015年初,edx首席执行官阿纳特・阿加瓦尔教授(Anant Agarwal)预测,未来5年慕课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学习慕课课程可获得学分。“如今,很多大学允许大一学生将自己高中时学过的AP课程转学分,或向网络学习者提供学分和学位。不久的将来,慕课证书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兑换学分。”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清泉教授认为,能够授予学分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进一步讲,实现学习成果认证是慕课从课程开放发展为教育开放的根本和前提。也有高校教师认为:“除了结业证书,学员更关心的是学分认证,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签订了校际间慕课的学分认证,这无疑不利于鼓励学生们的选课热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线课程不应该进行学分认证。“我不会授予学分,除非有人能够解决在线作弊的问题,并能够确保接受测试的是学生本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安东尼奥・兰热尔(AntonioRanged这样说,他在网络上教授“经济学原理”。Future Learn的首席执行官Simon Nelson指出:“目前Future Learn上的课程没有提供学分的功能,我们这个平台将来也不会去提供学分,是否让课程换取学分的决策是由大学来做的”。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李晓明教授也表示:“如果在MOOC还没有比较成熟、某些课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比较好的共同认可的时候,以某种行政手段强制进行学分互认,我认为会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一有学分,如果不能在低投入下保证质量,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利于社会的动机。”

实践表明,将课程学习与学分挂钩,能有效提高在校生的课程结业率,但前提是面向在校生能够进行学分认定。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首先要解决等效性问题,这是学习成果实现制度层面有效认证的前提。根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及斯隆联盟(sloan Consortium)的报告,学习成果认证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对慕课在线学习质量的担忧,以及对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学位学历混乱的顾虑。我国对于在线课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建设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平台上的课程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相当的高校之间容易实现互认学分,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不好认定。具体操作中,还存在校际辟垒和课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分认定的另一必要条件是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平台在学员账号管理、课程考核时间等方面设定了各种限定措施(比如记录学生上网IP地址、学习时长等情况为查处抄袭、替考提供证据),仍然难以杜绝学生代学和替考等问题,在慕课上课、测试、考核过程中作弊现象严重。学校普遍认为在线课程的监管有难度,无法对学员主体加以确认。

(3)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如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课程制作经费支持,以及教学档案归档、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在线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都存在一些问题。四、积极进行学分认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

学分认证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在线课程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2014年,采用在线学习学分的大学分布在全国除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总数上,2011年是15所,2012年是47所,2013年增加到349所,2014年就达到了958所,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截至2016年年中,“近40万人次学生已获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慕课学分”。从长远来看,在高校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欠缺的情况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在短期内,慕课学分和证书能获得传统高校的认可,必将极大地推动慕课的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学校应充分重视在线教育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开放课程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及学分认定。

(1)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办法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例如,有些“985工程”高校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建设经验,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认定办法,先报备到各自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后再实施。一般高校先从在线课程的使用入手,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开展建设,解决整体水平的问题。同时,建立对开放课程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对在线课程制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与现有教务系统对接,解决教学档案、学生选课等相关管理问题。

(2)不同性|的课程要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采取不同的学分认定方式。例如,必修课教学过程由本校的教师负责,学生在线学习占课程的一定比重,学校统一组织课程考试并给予学分。选修课可结合课程的性质、内容、难易程度对学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学校组织学生选课,通过平台方给予的学习成绩,学校来认定学分。

(3)加强课程质量管理,尤其是成绩的认定管理。为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测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杜绝网上作弊。课程考试由学校自行组织,使用随机题库等方式解决在线课程替学、替考等作弊问题。也可以采取学校与学院共同审核在线课程,学院审核认定学分、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这些做法可以部分解决在线学习监管和身份认证的问题。

第2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健词】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现状研究

一、精品课网站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建设及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增强学生和学校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与学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络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等)。

(2)教学支撑系统,包括学习系统、教学与管理系统以及在线讨论、作业、考试、评卷、辅导答疑交流模块等等。

目前,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1.多数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采取独立开发模式,资源的共享性差,开发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很多课程老师在网站的开发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不懂技术,即便他们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也无能为力,有的不得不花钱去聘请技术人员来开发网站和课件。这些开发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要集中布置、集中管理,灵活性和个性化不足,且购买价格较高,一般不提供源代码,给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造成困难。因此,开发通用性强、可重用性高、易于定制和管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课程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直接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教学录像等内容传到网上,较好的也只是把演示文稿(PowerPoint)在网上,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3.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都是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素材交给技术人员制作、上传网页,网页一经上传教师本人很难修改、调整、管理资源内容。这种离线式的建设方式不但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与教学素材资源脱节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难以反映最新的教学状况。

4.多数精品课程网站都是以静态网页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交互性重视不够。只能浏览观看,不利于交互性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使得教师很难依靠精品课网站来进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参与程度很低。

5.BBS讨论区、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建设还不够。网络课程需要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共享、互动、注重创设情景等。有些网站沒有在线答疑、BBS论坛等提供给学生及用户评价的反馈性模块,并且在有这些模块网站中往往只是流于行式,有的论坛只有本校师生才能进入,可以进入的论坛也往往沒有实质性的讨论内容,普遍存在人气不足的缺陷,有的论坛只是列出了几道题目的问题和答案,大多数课程网站只有几条留言,基至一片空白,而且仅有的几条留言也往往与课程内容无关。

6.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授课录像是将本门课程的专家或教授实时授课的情况进行录像,对于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加价值,可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有许多网站的授课录像根本打不开,或者要下载许多插件才能打开,打得开的授课录像往往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授课内容,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且授课录像占了大量网络空间,至使其实际应用不佳。原本通过授课录像来看教学效果,一定意义上可以适应专家评估要求,但是由于网络速度不够,无法顺畅浏览,以及不够全面系统的原因,授课录像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

三、建议与对策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各高校应关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实时式、主动式、协作式和研究型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为知识主动建构者的目标。

1.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技术的应用

第3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国家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

第4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MOOC;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41-02

MOOC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它正带动着国际开放教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猛烈的MOOC浪潮下,我国教育部总结原有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于2011年提出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目的在于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一、MOOC的创新

(一)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一直尝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的优势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听甚至满堂灌的局面,但传统的课堂由于学生个性原因很难以实现,MOOC利用优质的课堂资源及系统的平台设计吸引了大规模的学习者,从多个环节的设计尊重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权利。

1.MOOC的教学视频设计借鉴可汗学院视频制作的经验,把传统课堂的45分钟分成多个平均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堂,课程内容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进行单元化讲解,而不是凌乱的知识分享。有利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单元进行高效学习,满足碎片化交互学习需求[1]。

2.授课视频内置交互式小测试,在中途可能暂停,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视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进入课程的讨论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让学习者体会到充分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二)模拟真实课堂,充分体现开放性

MOOC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持续性的在线学习服务。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不同,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提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呈现,学生注册账号后,每周要按时上课,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批改作业,并必须在规定截止日期内完成课程作业和考试,然后取得成绩。学生注册、课表安排、随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课程成绩评定等教学管理,让MOOC更接近真实环境里的教学模式。而MOOC则不同于传统课堂,其通过社交网络服务的应用为师生、生生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拓展了学习时空界限,教师、同学可以是全世界可能不熟悉的人,教学内容、方式及交流的问题不受国界乃至文化背景的限制,课堂模式更加多元、开放,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比传统课堂更轻松,传播效果更好。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互动

MOOC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互动途径。如Coursera通过建立CourseWiki向学习者呈现教学内容、笔记、练习、问题等,并开放协同编辑功能;在edX平台上,每个视频都有一个对应的讨论区,结合了Quora的顶踩机制[2],通过同学投票,可以方便找出优质问题和优质答案;标签机制使讨论区的内容更结构化、模块化,使很多老师采用第三方论坛作为讨论工具。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MOOC不断组织线下见面会,如Coursera已经在全球一千多个城市组织了课程线下见面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地域选择就近的线下见面会,形成地区学习小组。

(四)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得到有效认证

MOOC结合运用机器判分和同学互评。机器判分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得到大量运用,机器甚至能够指出编程类作业中编码的不当之处。而在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中,Coursera开发了学习者互评系统,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相应的任务及任务的评分标准,学生之间需要遵守规则来相互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 公正,互评者是系统随机匹配的,同时每次评价都会从3到5个人的评分中取一个平均的分数,甚至会有其他人对你的评分做出评价。在Coursera的Human Computer Interface这门课中,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评分和老师本人对学生评分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

(五)跟踪与分析MOOC数据

由于课程参与人数极多,MOOC上安插了大量的统计代码,用以研究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包括看过多少次视频、一个题目有多少人解答正确等并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反馈能分析出课程设置的问题。整个网络课程成了一个可以反复修正的“电子课本”。而学生可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

教育部针对我国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狭隘、教学方式不新颖等特点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MOOC的创新体现了其较传统网络公开课程的优势,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波的教育改革浪潮,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从MOOC中吸取其精华,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特色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之路。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优化课程资源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尽管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改革,但仍然囿于技术和机制的限制,虽提供各类课程资源丰富,但更多的是注重资源的呈现,部分资源不免为达到评审要求而准备的,而非为学习者量身设计,课程设计无异于普通课堂,对网络课堂缺乏个性设计。

因此,我国精品资源课程应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实用性,充分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适合网络的课堂,少一些刻板,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教师讲授,多一点师生讨论,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点探究发现。如情境、会话式的资源呈现,以主题或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设计,考虑语言障碍和内容吸收能力的全程字幕呈现,针对具体单元、模块的线上作业设计等。

(二)提升交流平台的利用率

MOOC中学习者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媒体、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也向学习者提供了“课堂互动”平台,偶尔会有极少数的评论或提问,却得不到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反馈。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团队应积极组织、引导、带动课堂论坛与其他社交平台的充分利用。课程团队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论坛中开辟模块化论坛,及时地组织学习者进行讨论,适时地对学习者的讨论进行引导与解答,活跃网络学习气氛,良好的氛围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时地去论坛中对课程内容、作业等进行讨论。

除课程平台上的互动外,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还可在社交网络上为课程平台注册账号,用于推送课程信息、分享相关链接。学习者通过关注平台可随时浏览课程信息,对课程进行评论、转发等。同时,还可鼓励学习者创立各种学习群组,群组内成员可线上交流,亦可举行线下聚会等活动,得以相互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心得。

(三)注重用户反馈,不断更新与调整资源

MOOC中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每一次的线上交互式练习进行记录,系统平台采用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归纳,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各个教学资源[2],在大规模学习人群中实施“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教学服务。而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为了通过课程准入评审,教师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关注评审体系上,导致课程质量虽在形式上符合要求,但是很多课程内容的内在质量却难以保证。课程通过评审后,课程维护及更新速度较慢。因此,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课程使用过程中数据的积累,追踪学习者的行为资料,从而调整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督导组织应强化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督,从建设过程中的互动频率、反馈收集、更新速度、更新质量等进行监控,适当建立奖惩制度,促进课程建设的适时维护。

(四)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学习评价体系

MOOC的三大运营平台之一Coursera拥有一套灵活的学习评价体系,向所有课程提供作业互评的技术与平台,允许教师自定评价指标与体系[3]。因而,Coursera可同时采取系统自动反馈、同学互评、期末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可借鉴Coursera的多元化、多手段的评价方式,将课程平台评价、学习者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身。客观评价可由平台自主进行,主观评价可建立课程评价平台,学生的测试成果提交到平台后学生和教师均可进行评价[4]。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其网络学习效率。

三、结语

在大规模网络开放教育引发的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国高等院校也在努力通过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朝着教育资源开发、普及共享的道路上前进,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善于借鉴国外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与改革。本文总结了MOOC中先进的技术及理念,结合现阶段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了精品资源课程在资源呈现、跟踪反馈、交互、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思路。从而推动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九民,郭晓梅,严莉.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发课程建设的启示[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3(12):44-49.

[2]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1):5-9.

第5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级英语》;精品课;MOOC建设;研究

本文为校级科研课题《基于MOOCs教学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17)部分研究成果,获我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支助。

G434

一、建设背景

MOOC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融合,其大规模、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教学方式,将引发传统学习形态的根本性改变和个体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MOOC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语言锤炼都有重要的学术要求,而不是简单地将视屏录制上网即可。我国高等教育正借此东风,趁势而行,从学习者、教师、教学模式和高等学校自身的功能四个维度更新理念、主动适应、不断调整,大力推广以MOOC为基础的在线开放课程制作与教学试点,以期实现世界教育中国化,中国教育世界化。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已经建立起本以国家、省和校级精品课建设体系并取得了巨大成果。“精品课建设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过程”[1]。但在MOOC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生死存亡也是必须讨论并解决的问题[2]。以成熟的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MOOC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转型目前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因为精品课在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和语言锤炼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顺利实现课程的转型升级。基本上也最探索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

我校的《高级英语》于2014年已经建成精品课,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其教研教改成果。在建设过程中,早在2013年,我们已录制部分视频并在校内开放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学校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走“互联网+”的教学改革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将本门课程录制成教学视频并全部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教学探索与MOOC建设的无缝接轨。本文以在《高级英语》已建成精品课的基础上,探索MOOC建设的基本元素及其对专业建设的贡献。

二、在线课程设计

作为英语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专业核心课,《高级英语》主要以语言的理解和转换为主,逐渐向英语思维过渡,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在赏析英语国家的文化与生活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实现由语言向思维的转变。以此为教学目的,结合精品课建设成果实际,MOOC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高度浓缩和课程语言的精心打造。力求通过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式和优美自然的视频,实现课程教学有手工作坊式向现代在线方式的跨越。

1.视频结构

视频是建立在成本和学生可接受性的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其结构设计必须建立在语言高度锤炼、内容优中选优的基础上,不可能像平常课堂那样可以随意即兴发挥。介于此,《高级英语》课程视频总视频时间控制在700分钟以内。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如下:第一部分Introduction主要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评价方式等。其余部分的视频内容和结构都由以下6部分组成,大致时间如下:第一节(Introduction 5')通过介绍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发表年代、以及用3-4句话总结文章的大意以及用2-3个问题帮助学生预习课文。第二节(Oral presentation 10')围绕课文里谈论2-3个 topics如介绍作者的简历和主要作品、写作意图和风格或人物刻画等。第三(Structural analysis 10')文章的结构分析、四(Close reading (15’~35'×2)语言赏析与思考、五(Generalization 10')总结均按照GeneralSpecificGeneral,的模式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高级英语》的课文一般较长,可将课文按其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分成若干部分(Structural analysis 10'),或parts,然后to deal with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part by part(Close reading 35'×2),坚决避免逐字逐句的解释或翻译,要对文章的总体轮廓和结构框架有所了解, 即“见树见林”,然后再对文章的写作手法、修辞等重要方面加以总结(Generalization 10')。第六小节的圆桌讨论(Discussion 15')由任课教师、部分助教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文章的内涵如语言、文化或修辞等进行拓展。

第6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日益融合,强力推动着高校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引领“互网原住民”的学习行为,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具体体现在:首先,很多高校对MOOC的特点与定位认识仍有模糊。相当多的在线开放课程都制作成了晦涩难懂、讲授枯燥的“传统课堂再现”,许多教师只是将传统课堂进行简单直接的录制和上传,生动性不足,趣味性不够,未能完全体现“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课程定位和应用目标;其次,教师在进行在线教育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诉求,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积极反馈,教学单向化程度较重,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群体整体行为偏好的改变研究不足,课程适应性较差;第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视频角度很少变换,富媒体的形式使用有限,使得在线学习的年轻受众审美疲劳,降低听课者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当然,也会进一步降低视频课程的传播度,使其陷入“有制作,无受众”的尴尬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华北电力大学管理沟通课程团队基于管理学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构建中国大学慕课“管理沟通”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之路。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管理沟通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商务写作、人际关系学、逻辑学及行为礼仪等多门学科知识,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是其9门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没有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效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二是管理沟通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只依赖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三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用性很强,其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功底同样扎实的技能型人才。

我校“管理沟通”课程团队正是以课程本身特点为核心,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效用,在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教学保障机制上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构建了“3-4-6-3”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积极的反馈和较好的成效。

1.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着开发建设有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宗旨,课程建设团队始终把“量、亮、靓”的三个教学设计理念贯穿课程始终。

第一个“量”:“大规模”是慕课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课程在初期吸引一定受众形成规模效应后,其影响力才能在中后期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本课程定位着眼于让更广大的人群受益,结合学科特点,以“通识教育”为方向,确定了人人皆宜的以“沟通”为核心的课程主题,从更广泛的角度满足大学生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提供大家都关心的科学知识。

第二个“亮”:在知识呈现时,从学习者角度换位思考设计教学活动,抓亮点,重价值。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从定义到类型、从概念到作用的讲授模式,“管理沟通”课程力求小案例、亮启发,让学生在故事感知中增强“成长力”,提高“应用力”,努力做到教学内容有亮点,课程讲授有妙招,不再用一种授课形式满堂灌,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调动更多人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个“靓”:要体现对新时代学生的适应性和启发性,“靓化”授课形式,教学视频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让学生感受更新颖,更易沉浸在课程教学中。同时,创新性地将电影、动画、互动论坛、主题研讨等多种富媒体表现形式融入课程中,激发学习者去看、去听、去学、去问的学习热情,从单向接受转化为双向互动。课程所构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迎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围绕构建新时代创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诉求,课程团队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学术性,能够引领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科学规律,并能够积极参与探究和互动,夯实理论基础,提供行为依据。(2)普适性,从适应更广泛、对象更多元的角度出发,为课程学习者传递具有通用价值的沟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体系。(3)趣味性,将生动幽默的语言形式、异彩纷呈的视频内容与特点鲜明的案例分析相融合,努力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4)应用性,以提升实际应用技能为导向,以活学活用为原则,设计模块化知识、单元化内容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为大学生成才之路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四个教学目标,“管理沟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科学规划,不同形式的课程知识点更具针对性,一次只针对单一且完整的点状知识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系列化、体系化,使得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能够块状吸收、叠加增长。

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思路及做法

在慕课的制作和运行中,我们将场景化教学、卡通动画、话题讨论、微信平台、嘉宾座谈、影像资料这六种信息技术手段与“管理沟通”课程深度融合,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

(1)场景化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随堂录制”的网络公开课,课程所使用的教学视频全部由专业的公司制作。根据章节内容选择不同主题场景,教师直接面对摄像机进行录制,追求面对面的亲切感,努力拉近屏幕两端师生的距离,加深学习者对于所学理论的认知和记忆。

(2)卡通动画,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趣味性,“管理沟通”慕课多次使用了卡通动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案例,以便更加适应新一代学生的审美习惯和学习情趣。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特别选取了一些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制成动画,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韩信治军、杯弓蛇影等,这些纵古论今的形象阐释,让学习者更加印象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管理智慧、沟通哲理在现代社会组织中的意义和价值。

(3)影音资料,影视资料是富媒体教学的重要展现方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学生关注和喜爱的表现形式。本课程视频中有序穿插着丰富的数字影像资料,如在课程第四周第二讲“演讲技巧”部分,加入了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创业榜样》中的演讲片段和奥斯卡获奖影片《勇敢的心》的微小视频,教师以此为视角,综合阐释有关演讲技巧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第二周第一讲“西方的主要人性假设和相关理论”部分,展示了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的精彩的无声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西方经济人假设的具体表现。影视资料与沟通课程的紧密结合,既迎合当下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时代感与普适性,在本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4)话题讨论,针对在线课程互动性较差的这一短板,我们课程团队充分利用课程平台的优势,加强了与课程配套讨论区的应用,让选课同学打破时空的隔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首先,我们在课程中设置了互评环节,选课的同学需要针对课程中设置的特定话题,在讨论区相应的帖子中进行发言,并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才能获得对应的分数,这个分数会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其次,我们在课程进行中,穿插了“一周一话”活动。结合当周的课程,课程团队在讨论区提出一个互动话题,让大家在讨论区对应的贴下回复,优秀的回复会被推送至课程配套的官方微信平台并给予额外加分。

(5)微信平台,为了更好地做好在线课程建设,给学习者更为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课程建立了配套微信公众号一一沟通的力量,在课程进行期间,通过通知、作业展示等方式吸引选课同学关注、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

微信公共号分为沟通启智、典型案例、课程动态、学子风采、管理大师、名著导读、电影导视、师生问答、心理测试等多个板块,在课程进行的前中后全时段,对关注者进行一周一次的内容推送,全方位多角度地将课程内容与课外拓展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大家的课余时光,增加课程黏性。同时,微信公共号也是一个面向学生的窗口,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消息的方式对课程提出建议、对老师提出问题,公众号会以“洱语”为专栏,展示师生的问答,课程变得更加丰满、立体。

(6)嘉宾座谈,长达数十学时的课程只由一位老师存在,容易导致课程变得枯燥。课程团队邀请知名教授、企业专家、海外学者等各类社会实践者开展嘉宾客座讲堂,促进理论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更贴近知识的实际应用情景。我们先后邀请到了来自企业界及海外多年从事中外交流的老师,以职场沟通和跨文化沟通为主题,定期定时与学习者展开互动,丰富了授课形式,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内化理解。

“六位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旨在保证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教师团队保障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单一主讲教师孤军奋战的情况,“管理沟通”慕课教学团队包括多学科教师、企业家、公益活动家、海外知名文化人士等多层次教师团队,以不同领域的沟通管理实践为背景,从不同视角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及问题解答,让学生掌握从理论到应用的复合型知识,引导学生们学以致用。

学校制度保障方面,通过官方网站、办公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我校慕课的开课及发展情况,并在本校园范围内张贴宣传管理沟通慕课的精美海报;将慕课设定为全校公选课,学生选课并在网上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认证证书后可以获得大学教务处认可的学分;在课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提供了政策、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与制度保障。

慕课平台保障设置讨论区,进行每周一话、主题研讨、嘉宾访谈,同时通过群发公告绑定课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课程相关知识、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作业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了双向交流的信息化途径,延伸了数字化资源学习体系,扩充了学习内容。以上全部的功能都可以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来实现,这就为课程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

二、总结与思考

基于“3-4-6-3”的理念、目标、思路和实践,“管理沟通”慕课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与运行,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在网易公开课和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课两期,选课人数达到51284人,课程总选课人数在经管类课程中名列前茅,主讲教师被评为“中国大学MOOC2014-2015年度优秀教师”。

结合管理沟通慕课的有关经验教训,课程团队认为,课程定位的准确性是课程取得成效的前提。在设计在线开放课程时,应包含两个要点:第一,瞄准目标群体,明确此课程更适合于哪一类人群,人群越聚焦,其内容就越精准,吸引力更大;第二,在知识呈现时,以特定人群受益最大的角度出发,从学习者角度换位思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者的价值收获。

第7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目前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我院在2014年就启动了网络课程的建设,所承担的《国际货代实务》有幸成为建设课程之一。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中,遇到了很多疑问和困难,在团队的帮助下,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主要对于网络课程的概念、优点进行探讨,并对建设中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 国际货代实务;网络课程;信息化;项目化

1 “网络课程”概念探讨

何谓“网络课程”,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统一概念,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课程并非是电子教学材料的简单堆砌,教学内容和结构需要重新设计以更好地体现互动性、开放性。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推进,认识不断加深,团队对网络课程定义如下: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活动,三是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课程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学习的可选择性强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进行自学,也更有助于课堂教学后的复习。传统教学在教学进度上是固定化、统一化的,很难顾及个体学生的学习资质和潜能,而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自主权,灵活安排学习的进度和内容。

1.2 优秀资源互享

通过设置,可以在网络课程的主页进行大量的优秀资源的链接,包括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网络课程、各种行业网站、政府相关网站、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网站等,方便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强化学了生的技能培养。

1.3 师生互动性强

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互动功能及时和老师沟通,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交流的信息量比传统课堂教学要大,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启发。学生的作业、甚至考试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互动过程中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在学习情绪、态度、人文精神等方面也得以培养。

2 网络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2.1 课程项目化设计

网络课程建设,如果仅仅是把传统教学的资料传上网,而不加任何的加工改造,则效果不佳,因为传统的教学主要是讲授法,强调老师讲、学生听。所以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之前,要顺应目前的高职教学项目化的要求,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而且项目化也更能发挥出网络课程的互动性优点。

2.2 网站模块设计

课程项目化设计之后,就是网站模块的设计了,这涉及到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布局的全面性。由于大部分老师并不是网站建设的高手,所以就需要在学院提供的网站建设模块里面挑选适合自己课程风格的模板,并进行改造,增加和删除模块。

2.3 网站互动功能设计

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设计是最关键的,因为网络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师生互动。要思考的问题有: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互动设计,可以设计哪些互动功能渠道。

3 解决方法

3.1 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

课程项目化改革是高职院校的流行趋势,而网络教学更适合进行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化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学一体化。《国际货代实务》这门课程目前很多高职还没有进行项目化的改革,教材及教学多为传统的章节式,而经过项目化之后可以直接与实践接轨,让学生在货代流程中体会真实工作情景,项目化中需要大量资料的查阅、各种单证的阅读与制作,刚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环境得以完美地实施。

3.2 网络模块要体现课程特色

导航系统是网络课程的“纲”,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学习者引到想去的地方,因此导航系统要清晰、合理、全面。同时要体现课程特色,增加吸引力,因此可设置一些链接,如行业论坛、外贸网站、真实案例分析等。

3.3 增加师生互动渠道

互动的多样性是网络课程的最大的特色,网络课程交互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涵盖到学生之间、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交互。因此互动渠道要丰富,主要包括电子邮件、在线测试、提交作业、论坛、聊天室等,且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加强对论坛和聊天室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张海燕,陈燕,等.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05.

[2]葛京凤,梁彦庆,等.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8.

第8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印尼语;视听说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9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8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备元素并引发院校教学的重大变革。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衡量高校校园网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为,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手段相比,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具有信息输出量大、资源共享性强、时间空间灵活、表现形式多样、视听训练易操作、学习主体性明确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到目前为止,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显示,目前已建成的非通用语网络课程有:延边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朝鲜一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广西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越南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老挝语;云南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泰语;大连外国语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韩国语综合课;对外经贸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意大利语经贸谈判与口译。

然而,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608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上述7门优秀的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偏低,从中也折射出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正是对该紧迫性的一种回应。它以极少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仅仅依靠非通用语教师自身的力量,初步实现了建设“集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助教、助学型课程网站”的目标。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要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网络平台。

1.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名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与所属院校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一般选择积淀深厚、特色明显并符合本专业发展定位的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周期,还能充分展示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争取校内外政策和资金扶持,朝着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2.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制作和获取数字化的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教师们早已习惯于利用计算机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DV拍摄授课视频,上互联网下载各类非通用语教学资源等。但仅有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不够的。网络课程要求将这些教学资源直观化、系统化并使之互为补充,以便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3.网络平台

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一定的网络教学平台。当前,各高校都引进或开发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Kingosoft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广西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现成的平台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建设、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课程与本校其他网络课程统一起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在建设网络课程前,要认真学习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说明,读懂平台需求,从而着手准备教学资源。

如果所在高校没有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或是教学平台不够理想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魔灯(Moodle)或萨开(Sakai)等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对于部分非通用语而言,要利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首先要克服字体编码问题。高校信息化部门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为了个别网络课程去修改平台的底层架构。而免费的魔灯平台就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但需要自己去修改并搭建平台。目前魔灯2.6平台全面采用UTF-8编码,还提供119种语言的语言包,基本避免了文字输入和显示乱码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的构成

网络课程的构成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联系。理论上讲,各高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设计需求,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类型的课程。外语非通用语教师要主动参与平台的建设和开发,积极提出需求(如,字体编码支持、实时教学、在线测试、在线录音等等),让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满足本专业网络教学的需要。

第9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总结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21-03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公益和开放共享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热点和趋势。

2003年,我国启动了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八年多的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力地推动全国高校以点带面地进行课程规划和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到目前为止,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成3852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数目更加庞大,目前暂无统计数据。

一、目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和教师对申报评审精品课程都非常重视。然而,对这些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管理却缺乏清晰的思路,对发挥它们的效益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实现它们的共建共享缺乏系统研究,使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对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为评而建。重评审建设轻共享推广,共享意识薄弱

在申报精品课程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有为评而建的思想,以通过国家级评审作为最高目标,突击进行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凡是评审标准上规定的指标项内容都应有尽有,展示内容非常完整和丰富,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取得评审专家的青睐。对评审建设相当重视,一旦申报评审成功后就万事大吉了,不再重视精品课程资源的后续建设和推广共享应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和教师办学思维上仍是传统式的、封闭式的。共享意识薄弱,认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就是使别人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对本校精品课程的竞争力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削弱。以上两种因素造成了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兴趣和动力开放精品课程资源。不愿共享,也不愿推广。

2.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平台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支持,适用的网络平台能够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率。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并没有课程资源,只是提供课程链接,精品课程资源都是在各高校网站平台上。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平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合作意识,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各平台之间兼容性差、技术实现难度高,课程资源分布零散而无法统一管理。这是影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和推广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教学资料上网的技术支持是否方便简单、容易上传或更新。是影响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资源建设投入程度和热情的重要因素。

3.课程资源建设未将评审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

课程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采用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体系进行,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再补充一些与课程建设有关的照片和视频等以介绍和展示为主的静态资源,这些资源以线性、封闭的形式再现课程教材内容,未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缺乏各知识模块间的有机整合,对工作任务及活动类的设计较少,知识资源存在堆砌现象,对教师教学帮助不大,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也不高,以致影响精品课程的共享应用。

4.缺乏实用有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

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大部分没有完善实用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既没有帮助使用者的课程资源使用指南、学习反馈等,也没有完善及时的互动交流功能模块,如邮件、BBS、在线答疑等,且真正使用起来的不多,质量也不高。不利于师生学习和交流。

5.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缺乏持续的激励措施

当前相当数量的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连通,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或者课程网站长期不更新。缺乏持续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激励措施。缺乏申报成功后的监督评价体系,不能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过程化管理和后期可持续发展措施,没有进一步的建设和维护。没有积极推广使用。

二、优化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

“十二五”期间,精品课程建设除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外,重点是大幅度提高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的程度。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辐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精品课程的共建共享应用。

1.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共同发展

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高校既是知识生产的集源地和创新中心,也应成为知识传播和应用推广的中心。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时代,信息与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如果不通过共享使更多的人充分利用。今天有用的知识可能很快会过时,从而造成知识的浪费。另一方面,知识创新也是建立在知识继承基础上。因此,人类知识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创造,公开和共享知识是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人与人之间交换实物不会增加交换双方的实物,但交换知识却能增加双方的知识。正如全球率先提倡开放共享课件的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韦斯特说:“我们坚信,不断地开放资源获取途径和鼓励合作伙伴参与,将极大地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开放共享课件。麻省理工学院使本校教师在课件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信息反馈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课件,从而使自己与课件使用者得到双赢,也找到了知识信息时代竞争制胜的秘诀。

所以,获得精品课程荣誉称号的高校和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的理念,抛开知识壁垒的思想,突破小圈子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束缚,将自己的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积极推出去开放共享,为外校及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努力吸收其他高校精品课程先进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吸收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加强交流和合作,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共同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发展。通过开放、共建、共享、交流,使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使师生和其他用户获得知识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2.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标准化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提高共建共享度

要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必须加强标准化的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建设,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统一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势在必行。各高校应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建立可扩充的统一技术架构,标准的课程设计模板,建立精品课程统一开发平台,以解决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平台参差不齐,结构各异,格式不一,难以共建共享有效应用的问题;同时,通过构建标准化的精品课程资源

平台,使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制作的技术难度降低,使精品课程教师集中精力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的组织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精品课程教师可以节约大量的精力,时间上可以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处于不断地更新发展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又可以使任何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地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获取和使用。提高共建共享度。

3.将评审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来进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注重对课程已有建设成果认定的同时,也注重通过开放和共享精品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进行优化完善,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课程自身的质量。所以,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除了按评审指标展示和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静态资源外,更应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上。应该开放性、发展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通过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的优化,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模块,把课程所涉及的任务或活动清晰展现出来。把每个知识点对应的实验、活动、任务、业务流程或案例,都一一对应地设计出来,各部分资源联系密切,有机整合,充分体现教与学的过程。既要方便教师教学,又要促进学生学习,还要做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注重建设与课程相关的扩展资源,如课程的背景知识,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等课程知识的延伸。在扩展资源的建设中,应多联系行业企业和实际任务项目,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4.构建实用高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

使用精品课程资源,是在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要想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共建共享应用,就需要指导使用者正确利用课程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摸索和寻找,因此有必要为使用者提供实用高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构建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时。应该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模块:教师使用指南、学习者学习指南和课程交流论坛。其中,教师使用指南是为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开设的,由精品课程负责人总结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或方法,为其他教师尤其是初上这门课的教师共享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使其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学习者学习指南是为学生或行业企业相关人员开设的,包括学习该门课程所应具备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使学习者了解从何处学起,如何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为该门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提供交流论坛,使用者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协作,激发课程资源使用者自发地形成互助社区,互相帮助,有助于知识多维度理解,促进使用者知识建构。

5.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

当前多数高校和教师注重的是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而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以后,缺乏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内在动力,缺乏后续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所以,要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第一,建立精品课程年度综合评估机制,制订合适的评测指标,强化动态监测,评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程度、更新频率、课程质量等。第二,建立淘汰机制,根据年度综合评估,免去评估不合格的精品课程称号,其他达到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也允许进入,逐渐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第三,采取可持续性的保障激励措施,从资金上和荣誉上支持高校和教师继续积极进行精品课程的后期管理和共享建设。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峰.武汉大学探索课程共建共享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09,10.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247).

[4]石娜,石梅香.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5]杨俊辉,吴阔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

[6]姜太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

[7]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