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艺方面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 citation 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 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 茶艺创新人才 评价体系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58-02
中国茶文化包含面很广,博大精深,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与健康成为这个世纪的生活主题。科学家推测,茶将以其独有的无可替代的健康理念取代咖啡、可可,成为21世纪最值得推荐的饮料。因此,茶逐渐成为这个世纪最受欢迎的集养生美容健康为一体的饮料,在未来,不应该只停留在茶的表面上,而是要把他融入到生活中去,品茶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如何完善茶文化专业建设、培养茶艺创新人才是市场极其需要的,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茶艺表演,创新人才评价的体系,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建设进行了讨论。
1 校企合作下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 茶艺师的发展前景
茶艺师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职业,它既优雅又充满了文学色彩,茶艺表演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追捧,容易理解,茶与茶修、禅修、禅茶文化,融为一体,茶是现代生活一个合适的载体。茶艺表演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茶文化与茶艺是该院的一门课程,茶艺表演,它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有人说茶的艺术是最亲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过去或现在,茶艺像一把钥匙,打开窗棂,在人们的心中开花结果,优雅的芬芳。茶艺师现在就业前景很好,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要培养能走出校门,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独特茶艺创新理念,能传承中国茶文化,并发扬光大的茶艺创新人才,任重道远。
1.2 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茶艺培训的技能实践,学校很难真实模拟,茶馆、会所、茶园有很多相应的设施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顶岗实习,走进茶园,了解茶树生长环境,茶叶的保存环境,学生到茶企业去体验生活,学会泡茶,在相应的位置上体会茶农的辛苦,教师在传授茶的知识的同时,更要做好服务和管理,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相关茶的专业知识,在做茶中学习,在学习中逐渐明白做茶就如同做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茶艺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考虑季节性,茶叶行业的特点,结合长度,灵活实现教学管理,每学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夏季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短期茶企业参观、技能培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茶叶企业工作的流程,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职业素质,每年3~4月,采茶季节安排学生到茶园现场工作,超过1个月,通常可以安排在第二学期,学生作为一个专业的人完全进入特定的工作环境,在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所以,实践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使茶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培养茶艺创新人才的目的。
1.3 构建茶艺创新人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茶文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有专业教师来教学,并且应该定期请由茶研究所专家和企业的专家来讲课,根据学生就业的专业能力,结合茶企业的专业标准,通过专家详细讲解,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实践能力的拓展学习,开阔学生的专业领域和知识面,在校企三方合作的平台上培养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茶艺和茶文化课程中加强实践课时,走出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构建茶艺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2.1 目前茶艺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现有茶艺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评价内容单一,缺乏考核评价过程,需要多元化、开放的评价模式,需要培养更具有创新能力的茶艺人才,校企合作下的茶艺职业和终身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式相结合,“1+3”茶艺多元化评价模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会作为一个课题跟踪研究。 “1”指的是在一个新的茶艺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平台为核心,“3”指的是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下的三个评价模式,茶艺培训实践评价平台,茶艺技能竞赛评价平台,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平台,教师结合三个评价的子项目,给出W生最后的考核成绩,这个项目也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构建茶艺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
2.2 茶艺创新评价模式的核心
茶艺“1+3”模式的多元化评价主要用于休闲服务专业、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需要,在学校期间理论与实践相互依托,搭建校企合作三方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强化茶艺的创新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重视茶艺技巧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茶艺创新人才。“1+3”多元化的评价平台,即1个校企合作评价平台,三个个性化平台(茶艺实践项目评价平台,茶艺技能竞赛评价平台,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平台)。
第一,校企合作评价平台是一个全面的基础平台,所有评价项目设计应该基于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平台下,三个个性化平台有自己的评价考核方法,要有自己的评价个性化特征。第二,三个个性化平台关注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的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茶艺实践项目评价平台,强调学生核心技能,专注于茶艺综合技能考核项目。茶艺技能竞赛平台主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茶文化,茶艺创新艺术、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平台主要是依靠市场、企业、客户维护、关注茶企业、茶加工、茶产业等。第三,通过这个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构建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因素。茶艺技巧创新评价平台不仅是评价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是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要看模块项目的评价结果,更要关注项目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考核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包括情绪状态、关注和参与状态、接触状态、心境、产生六个方面。不仅在小群体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评估,还要根据团队合作程度,每个学生的参与和贡献的进行科学评价打分。
2.3 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1+3”评价平台为核心,构建特色茶艺创新人才评价模式,模块化评价指标、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休闲、酒店专业茶艺全面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校企合作三方平台。三方主体的联动,扩大新的就业创业的渠道。“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三方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锻炼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形成一个专业的茶艺实践园地,在这个实践园里,学生是主动者,在这里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才能,最大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展专业技能比赛,进行的茶文化艺术展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形式,建立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技能训练实践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几年的实践证明,该院“茶文化和茶艺”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校企合作促进该院茶文化的专业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在该院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茶艺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需求的茶艺创造性人才,尽快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茶叶行业在教学环境中,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茶艺创新人才能力的评价考核,首先要有配套的实践基地,因此,加强校园的建设场景训练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师资专家的配套,都是培养茶艺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基石。
3.1 建立校内茶艺创新实训室
茶艺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六大茶类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和外部领域工作等这几个实用的类型,必须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有必要通过模拟茶馆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在学院开设茗约茶馆,让学生可以在校园体验创业的艰难,提供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建立了茶的艺术创新能力培训基地、日本茶道培训基地、仿宋斗茶基地,红茶培训基地,绿茶培训基地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提供学生专业的技能培训,建立的培训室,完全根据茶馆标准,使培训室不仅可以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更是给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学生的茶艺创新能力提高很快,多次在各种茶艺大赛中获奖,得到社会上的肯定。
3.2 茶艺创新人才校外实践基地
茶文化企业实践是茶艺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实践、茶叶研究所实践、茶文化农庄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茶叶营销管理概念,直观了解茶产业和茶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服务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一些著名的茶馆和休闲俱乐部深入合作,作为自己的实践基地。聘请茶加工方面的专家,按照社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领域工作和检验标准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按照设定的计划,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实践的操作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回学校定期反馈;实习后,茶艺教师要对学生在企业实践进行考核评价,启动三方评价体系,进行专业的评价学生实践的效果。要保证学生在实习基地有序完成实践任务。
4 Y语
与茶文化和茶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创新型茶艺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加大了,而且更注重人才的内涵,高素质,全方位的茶艺创新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必须采取企业、院校和校内实践基地三方结合的专业道路,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变评价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对面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茶艺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提高创业的能力,更好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最大化体现自我价值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赵昕,宿林林.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25-26.
[2] 王玲.中国茶文华[M].北京:中国书店,1992.
[3] 吴俊杰.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12-113.
关键词:茶艺;教学形式;教学做法
茶艺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艺术,并且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的茶叶市场很庞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茶叶的发展空间都很大。学好了茶艺,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变得更加知性,还能够促进茶叶的销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茶艺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仅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而且还能熟练地掌握知识点。
一、茶艺的发展史
1.茶艺的历史发展历程
在我国唐代,饮茶风靡一时。由于古代的,道教成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因此茶艺早先被称为“茶道”。茶道是指以修行道德为首要目的的饮茶艺术,它是饮茶的方法以及修行道德的方法的统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一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茶艺”一词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由当时的台湾茶文化界首次提出的,用以表示品茶艺术的内涵。虽然品茶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具体的品茶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化。我们只是知道泡茶的具体步骤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以及习茶,但是却不能精确地掌握各个步骤。
2.发展茶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往往要高于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因此茶艺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作为历史悠久并且拥有独特茶文化的国家,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外国的朋友进入茶楼,不仅可以品尝茶叶的甘甜,还能够欣赏到茶艺的唯美。因此,茶艺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并且还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茶艺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做法
1.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满足市场对精通茶艺人员的需求。茶艺在珠江三角洲地带蓬勃发展,在各省以及重要城市中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高端餐饮业以及酒店需要相应的茶艺从业人员,但是现如今的情况是茶艺从业人员供不应求,因此,发展茶艺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的享受,他们会自己学习茶艺,这样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能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
2.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激发学生对茶艺这门学科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单方面说教,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可能就会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动机,是为了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对茶艺这门学科的客观要求变成他们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明白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茶艺的重要性。
(2)茶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职责,要把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引导以及启发,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强调茶艺的步骤以及概念性的东西,而是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多体验茶艺的乐趣,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书本上关于茶艺的概念性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学生将自身方面的特征与茶艺的学习相融合的良好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陈腐的思想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节省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因此,教师在教授茶艺这门学科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措施。
三、茶艺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
对于专业的茶艺从业人员来说,从事茶艺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气质,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增强服务于人民的自豪感。因此,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将会是:首先由教师讲解理论性知识,然后需要学生进行茶艺基本操作以及表演,最后是拓展研究,学生要掌握例如茶艺礼仪等与茶艺相关联的知识。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把这些步骤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茶艺人员。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需加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茶艺专业从业人员就成了现在的热点。因此,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改善茶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做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茶艺课程教学形式改革与做法进行了详细的简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以及喜爱这门学科,并且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时间
通过学习和实习阶段才能全面了解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为九江职业大学文化旅游学院2010级酒店、2010级旅管班学生。2010级酒店班的学生在第四学期按每周四节共计72课时完成了茶艺课程的学习,对茶艺课程的理论和实操有深刻的体验;2010级旅管班的学生在第五学期按每周两节共计36课时进行了茶艺实操课程的学习,对茶艺实操课程有所体验。调查时间选在2013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答辩时展开。
2.调查方法
本次茶艺课程实施效果调查采用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除个别调查项采用主观题形式外,其他均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所学专业;第二部分为课程设置满意情况调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情况及其他三个方面,基本涵盖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共设有17道题,最后一道为主观题,补充了解被调查者关于茶艺课程设置的其他看法与建议。问卷调查采取预先确定目标范围,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发出调查问卷56份,收回问卷55份,其中有效问卷数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2%。
二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1.样本的基本情况
被测样本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24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31名。其中男生11名,女生44名。
2.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
在调查问卷中,对在九江职业大学旅游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了解,认为效果很好的学生有12名,占被测样本22%,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学生有33名,占被测样本的60%;认为效果一般的学生有10名,占被测样本的18%;被测样本中没有学生认为此次课程实施不理想。
3.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经过茶艺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对于在旅游专业设置茶艺课程,52.7%的被测样本认为很有必要,4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一般必要,5.5%的被测样本认为没有必要。
第二,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方面,被测样本认为,学习茶艺课程对于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同时提高就业待遇。其他目标中,培养个人素养、拓展知识结构也是茶艺课程开设的目标所在,对于课程是否完善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被测样本持保留态度,见表1。这说明学生对于茶艺课程目标的认识是出于自身需要,这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相一致。
第三,课程学习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所持课程目标。茶艺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课程目标来说,认为“非常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占9%,认为“有利于”的占65%,认为“一般”的占21%,认为“不利于”的占5%,如图2。该图表明,超过60%的被测样本认为茶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四,课程内容与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在茶艺课程与
就业需求、工作的关系调查中,5.4%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联系非常紧密,能扩大将来的就业面和提高工作能力;51.8%的被测样本认为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有一部分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39.3%的被测样本认为对将来就业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只有3.6%的被测样本认为该课程和工作没有联系。调查表明,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工作有相当程度的呼应。
第五,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度。(1)培养具有茶艺特长的旅游专业人才。2012年6月,本次试点班级2010级酒店班21名学生顺利通过全国中级茶艺师资格考试,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颁发的国家中级茶艺师资格证。(2)扩大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待遇。通过收集被测样本的就业协议书和访谈中得知,旅游行业就业人数17人,占被测样本31%;酒店行业就业人数22人,占被测样本40%;茶庄就业人数1人,占被测样本2%;其他行业就业人数15人,占被测样本的27%。在此之前,九江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未有学生从事茶庄行业工作;其中茶庄对被测样本的茶艺理论和实操要求较高,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要求被测样本掌握茶艺实操;其他行业被测样本表示在工作中不用茶艺知识。从工作待遇看,被测样本底薪为1300~2500元不等,旅游和酒店行业中的员工在底薪上会适当上浮。
4.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第一,课程学习效果。(1)课程学习效果满意情况。为了了解被测样本对茶艺课程学习效果是否满意,问卷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调查,21.8%的被测样本表示很满意课程学习效果;58.2%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满意课程学习效果,18.2%的被测样本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只有1.8%的被测样本不满意课程学习效果。(2)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此次调查对于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也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课时偏少,讲课内容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理论课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另外,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兴趣淡薄。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1)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对于在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2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58.2%的学生表示感兴趣,21.8%的学生表示一般,没有被测样本表示不感兴趣。(2)授课时数是否合理。关于茶艺课程的授课时数,4%的被测样本认为非常合理,61.8%的被测样本认为比较合理,30.9%的被测样本认为较不合理,认为应当增加授课时数。(3)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是否合理。问卷主要考察了茶艺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是否恰当,调查结果见表2,部分被测样本认为应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并考虑增设到茶馆实地考察的课时。
第三,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问卷主要考察课程周期结束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涵盖面、前沿性、实践性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1)课程内容是否有特色。此次在试点班级开设的茶艺课程是以国家职业工种茶艺师为标准,结合了旅游专业和茶文化两者的特点,75.4%的被测样本表示比较赞同,22.8%的被测样本表示非常赞同,1.8%的被测样本表示不太赞同。学生收获最大的课程依次是茶艺基本冲泡技巧与茶点选配、茶艺表演、中外饮茶风俗、茶艺礼仪与规范、茶叶种类、茶具知识、中国茶文化知识、中国名茶及产茶区、茶艺职业道德与守则、茶叶品质鉴别和保管、品茗用水与科学饮茶常识、茶席设计,与《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实操课程的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更为直观。(2)课程内容的合理性。针对茶艺课程内容合理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测样本中认为课程内容非常合理的占14.5%,比较合理的占74.5%,但也有10.9%的被测样本对课程内容持有保留态度。总体来说,被测样本认为课程内容较为合理,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有改进的空间。(3)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在课程内容具体方面的调查中,试点班级是否认同课程内容及实践操作满足一定前沿性与实践性要求,结果见表2、表3。超过66.7%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动手能力强,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表明,现有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前沿性”和“实践性”的需求。
5.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在试点中,采用学生本位主义教学方式,实操课程教学以个人练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理论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89%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合理,11%的被测样本认为课程教学方法不合理。
三 结论
关键词:茶艺英语;中西文化;问题;思维方式;情感;差异性;翻译策略
茶艺英语翻译由来已久,它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输出。随着中国入世,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国家对茶文化的教育培育与宣传也更加重视,基于茶文化交流的茶艺翻译逐渐兴盛,使得中国茶艺文化为更多人所关注。
1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从茶艺英语翻译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化表现就更为突出,它对茶艺英语翻译所带来的影响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
1.1生活观念差异
语言源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生活观念,他们对于语言的塑造能力及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迥异的生活观念就造成了各色文化差异,茶艺英语就是其中之一。茶艺源于东方社会,而它与英语的融合即是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直接碰撞必然会带来诸多差异性。从生活及东西方人性格习惯来看,东方人含蓄内敛,生活观念略显拘束,所以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意译。而西方人性格直白,情感热烈,对东方茶文化永远保有一份神秘感,所以西方人的茶艺翻译更加倾向于直译。举例来说,中国人会说“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儿倒不出”,它用来讽刺那些口齿不灵,反应木纳的人。而在西方,以英语为母语语言的英国属于岛屿国家,地处偏僻但商业文明发达,语言文化历史深厚,所以它在表达茶文化语言环境时则更加直白,比如“ateahound”就是专门用来讽刺某些在舞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公共社交场合中公开对女士大献殷勤的花花公子。这其中英国人直接用到了“hound”(猎犬)这个词,它也表示卑劣的、不断侵扰他人的人,可见英语对茶艺英语的表达非常直截了当。
1.2历史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可以说深入骨髓,他们不但饮茶,还会研究茶文化和一切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一品茗茶背后都有它的传奇历史典故,常常人们在品茶之余也能徜徉于悠远历史之中,回味无穷。就比如说“西湖龙井”,它的典故就出自于乾隆年间某一品茶治好了太后的久病,因此,它也被称为“贡茶”,从此名扬天下。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也让茶艺英语翻译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些茗茶背后的历史典故,所以他们的翻译可能就难以形神兼备。在英语国家中,最有名的典故就是“afternoontea”(下午茶)。在17世纪的英国皇室,下午茶文化传遍欧洲,它还衍生了“teabreak”等等习惯用语,这些茶艺英语历史典故让人们理解了更多的中西方茶文化内涵,使茶艺英语翻译文化发展更加兴盛。
1.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与语言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礼仪、风尚与习俗,它们也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的,且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群产生了一种约束力,促成集体习惯的最终形成。在中国文化中,茶文化多将儒教、道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衔接,讲究静心养性,所以中国人多喜欢品茗清茶,中国人也愿意在品茶、闲谈交流之余来增进情感,所以,就有了“茶余饭后”这一成语。相比于中国饮茶语言文化的悠闲,英国饮茶语言文化则更趋向于精致细腻,例如teacaddy(茶叶罐)、teatray(茶盘)、teaparty(茶话会)等等。而在英语中更有teawagon(用茶车)这一名词,它是指那种可以推到客厅或户外,供客人集体享用的移动茶几,这也体现出了茶艺英语在西方地域中所体现出的小资文化情调。
1.4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也决定了语言源的发展进程,中西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影响,因此,他们在茶艺英语翻译方面也存在思维方式角度差异,这种思维方式角度不同来自于地域差异,也来自于文化背景差异。在茶艺英语中,单词与字符能够根据语言的思维习惯来或自由、或固定组合起来,形成人们常见的语言语态形式,就这一点来看,中文与英语在茶艺语言表现方面就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体现在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与表达形式上。比如说,我国就非常崇尚由整体扩散到局部,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应该通过中文习惯来确定整体句法结构展开细节局部处理,再根据西方英语思维中所奉行的个体主义来反其道而行之,即由小及大来将茶艺英语翻译出来。它的翻译流程主要从点着手,再逐渐延伸到整体,实现茶艺英语的整体翻译过程。可以见得,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角度也都是镜像相反的,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为茶艺英语翻译带来不同影响,但他们殊途同归,都能达到最终的翻译目的[1]。
2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茶艺英语属于专业术语翻译范畴,它的翻译不仅仅要体现多种语言的规范性,也要注重翻译的有效性。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切实影响,现实茶艺英语翻译是存在许多阻碍的,例如以意译变形为主的茶艺专业术语信息缺失问题,也存在某些翻译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这些都极大影响了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领域与茶艺领域的传播过程。
2.1茶艺专业术语严重缺失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艺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许多茶叶的命名都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与典故,极具底蕴。不过在英语茶艺翻译过程中,就由于中国语言文化内涵的过于深厚而暴露出英语翻译术语的严重缺失感,许多茗茶名称不得不以拼音代替命名,比如西湖龙井茶就被翻译为“Xi-huLongjingTea”,普洱茶被翻译为“Pu‘erTea”。这种翻译完全不能体现出这些茗茶背后的精彩典故,更不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化寓意表达上相当欠火候,不能词情达意。
2.2东方意蕴表达困难
在铁观音的茶艺表演过程中,就有投茶环节,它在中文中被称之为“乌龙入宫”(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中的一种),它的英语茶艺翻译为“Oolongcomingintothepalace”。而铁观音在其泡茶表演过程中被称之为“高山流水,春风拂面”,这其中高山流水暗指提茶壶高处冲水,体现茶艺表演者技艺精湛;春风拂面则是用壶盖刮去茶汤表面的泡沫,让茶水更加清澈剔透。但在英语茶艺翻译中,它被翻译为“Flushinghighandpurringlow,andthewindblowingface.”从上述两句中英文茶艺翻译对比也可以看出哪一种在意蕴表达上更加迎合茶文化格调,显然英语在翻译方面缺乏凝练,无法体现茶道中那种清新高雅的意蕴[2]。
3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客观讲,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无法消除的,那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强调更多技术表现及情感表达元素的发挥,用它们来弥补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鸿沟,实现中西方之于茶艺文化的顺畅交流。
3.1基于技术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3.1.1强调对专业术语的有效研究首先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明确对一切茶文化用语的有效规范,应该从茶叶的名称方面来细致划分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如果从翻译皮毛来理解并运用茶艺英语,就很可能失去对文化传播的初衷。还以普洱茶为例,我国普洱茶分为“普通陈年普洱”和“31年陈年普洱”,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加以区分,例如“普通陈年普洱”就要翻译成“AgedPu’erTea”,而“31年陈年普洱”则要翻译为“31-YearPu’erTea”。再比如说针对台湾阿里山的普通乌龙茶与冻顶乌龙茶,在英语中它们都被统译为“OolongTea”,但是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它就应该被翻译为“TaiWanAlishanOolongTea”、“DongdingOolongTea”更为合理。3.1.2强调直译与意译的相互衔接考虑到中西文化是存在固定文化模式的,所以他们在语言信息的表达与传递上无法达到精准无误,体现在茶艺英语翻译中就存在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问题,即两种语言之间的互相干扰。为了在茶艺英语翻译中维护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可以将“明前茶”意译为“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这就表明“明前茶”必须要在清明前采摘,且暗示气候条件影响对所采摘茶叶的品质影响相当巨大。另外,茶艺英语翻译中也应该意译的将红茶翻译为“blacktea”而并非“red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深为深红色,趋于黑色,所以它才被称之为“blacktea”。综上所述,英语茶艺翻译中应当将意译与直译融合起来,根据茶叶的文化历史来形成有效翻译衔接,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情达意,让东西方文化及人群都能接受并深刻了解茶文化。
3.2基于情感表现的茶艺英语翻译策略
对茶艺英语翻译的策略释出也要基于情感表现来阐述,比如说在茶艺表演语言翻译中,形容茶的味道应该选择那些含有丰富感情与韵味的词汇。举例说,在形容茶汤味道浓厚时要用的词汇应该是body,而形容茶汤明亮时所要运用到的词汇就应该为bright,形容茶汤爽口时可以用到point,这些词汇虽然普通,但是在英语表达中却拥有它们异于表面的其它层次意味。比如“point”,在英语表面直译意味中,它就表示“点”,但它在英语中也有爽口的意味,比如说它可以形容茶为“afewpoint”,表示这茶喝起来有些爽口。通过这些普通的词汇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也是茶艺英语翻译文化中对情感及韵味的细腻独到表现[3]。
4结语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但茶艺文化翻译却要尽量消除这些差异,形成相互之间的流畅文化交流沟通。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它可能基于翻译技巧,也可能基于情感表达,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搭起了茶艺英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直译与意译的桥梁,让茶文化知识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杨.中西文化差异对茶艺英语翻译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7):117-118.
[2]陈敏.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西茶文化比较[J].福建茶叶,2016(8):368-369.
12月17日,中国・石阡第三届温泉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苔茶姑娘”选拔赛在“温泉之城,长寿石阡”落下帷幕,来自省内外的20名参赛选手通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苔茶姑娘”称号,成为石阡苔茶品牌新的形象代言人。
本次“苔茶姑娘”选拔赛历时近5个月,共吸引了来自天津、贵阳、铜仁、兴义等地的125名选手参赛。比赛初赛阶段特邀国家级高级评茶师、中国茶叶协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罗萍,贵州省茶叶协会副理事会长、贵州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王亚兰等茶艺专家担任评委,通过自我介绍、苔茶推介和才艺展示等环节的层层选拔,综合排名前30名的优秀选手入围决赛。
入围决赛的选手随即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茶知识、茶文化、茶艺及礼仪培训。培训期间,除了学习茶叶基础知识课程、茶艺冲泡技艺、泡茶礼仪外,参训选手还到当地茶园、非遗文化博物馆等地感受石阡的古城风韵和苔茶文化魅力。
12月15日至16日,比赛进入决赛阶段。决赛共设置了20个奖项,除冠、亚、季军外,还另设最佳形象奖1名、最佳创意奖1名、最佳人气奖1名、最佳茶艺奖2名、最佳才艺奖2名,以及10名“苔茶姑娘”十佳选手。
为了吸引社会各界对茶文化活动的关注,本次比赛开通了网络微信投票,共吸引了140万人次点击石阡在线微信投票页面,27万余人参与投票,创下本土活动之最。
为了提高决赛水平,组委会特邀了贵州本土知名青年导演唐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贵华等担任决赛评委。决赛现场,各位选手从理论测试、茶汤比拼和才艺展示等h节进行角逐,比赛迭起。
最终,通过微信网络投票、理论测试、茶汤比拼、才艺展示四方面的综合得分,来自最美茶乡――石阡县龙塘镇的本土姑娘张秋燕获得“苔茶姑娘”冠军,来自天津工业大学和齐齐哈尔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樊春汝、王莎莎分获“苔茶姑娘”的亚军和季军。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音乐教育
茶道的本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礼仪,现在正向艺术创造活动靠拢。音乐在茶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容置疑。茶道的表演,离不开音乐的点缀。同时,成功的茶道表现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对于表演者的艺术造诣有很高的要求。茶道表演者不仅要对茶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因为茶道表演者在表演时,要在音乐的背景下进行,这也说明了音乐和茶道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了解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音乐和茶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1音乐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茶最早起源于中国,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茶文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茶文化在宣扬我国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茶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巅峰。与此同时,唐宋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从我们平常所说的唐诗宋词中就可以看出唐代的诗歌文化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唐代的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会涉及到茶这一因素。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在我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艺术创作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我国,音乐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文艺作品数目很多,在这些作品当中,有很多备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以现代作品为例,《请茶歌》、《采茶舞曲》等,这些优异的文化作品实现了茶文化与音乐的完美融合。通过将音乐与茶文化相融合,不仅有利于进行音乐的创造,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推广。
2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与语言相比,音乐更不容易受到国界的限制。例如,现在很多国外的歌手,在中国都有大批的拥趸,而我国的一些著名歌手在国外也不乏追随者。这都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跨过语言的障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音乐能够带给人以享受,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正是这种作用,让人们对音乐的追逐,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同时,作为音乐的创造者们,他们在创造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经历结合到作品当中去,这更容易让观众引起共鸣,音乐作品的传唱度更高。在音乐的传播当中,声音作为唯一的载体。在茶文化的传播中,茶香便是独一无二的载体。茶香让人们对茶欲罢不能。茶香的这种吸引力让茶的传播,不受国界的限制,全世界爱好茶的人们都不会放弃对好茶的追逐。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叶不仅仅局限在我国生产。由于世界各国的水质、地理环境有较大的差异,种植出来的茶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茶香。通过茶香作为载体对茶文化进行宣传确实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过程,茶艺师们可能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对茶香进行叙述。同时,品茶者,只需要闭上眼睛静静的通过品茶这一动作来感受茶香蕴含的茶文化内涵。综上所述,音乐和茶艺在信息传达上有着相通之处。学生通过对茶文化和音乐信息传达的相通之处进行学习领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这种信息传达方式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现实世界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通过音乐教育与茶文化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这也是在茶文化中引进音乐教育的目的之所在。2.2韵律内在的共性音乐的流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而且音乐的流动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音乐的流动又能带给听众极大的享受。音乐的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引起听众的共鸣。因为音乐的很多元素也来自于生活,当然也包含人们在日常中所具有的情感。当音乐随时间的流动让听众在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也是音乐的起承转合作用。与此类似,茶艺表现也有着这一功能。在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周期内,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内涵,才有可能被我们通过想象所接纳。茶艺与音乐的这种内在韵律的相同性,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内在韵律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对茶艺表演更容易理解。2.3精神内层的共性音乐是包含精神文化的作品。作曲家通过创作音乐作品来表达自身的情感。然而观众能否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进而了解作曲家的内心情绪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同样,当我们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也有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对茶艺师的表演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否是茶艺师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却不得而知。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音乐或者茶艺表演有着不同的认知,这并不会影响音乐或茶文化更好地传播。正是这种理解的差异,让人们对音乐或茶艺有更丰富的理解。每个人在接收茶艺信息时相当于是对茶艺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进行一次再创作。比如茶艺程序的原创作就是第一次创作,茶艺师要对这种茶艺进行自己的表演,就需要对它有自己的理解,这相当于是对茶艺的第二次创作。观众在欣赏茶艺表演时,通过自己对表演的理解所感悟出的茶艺内涵实际上是对茶艺的第三次创作。这些不同层次的创作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当时的心情、环境等因素。观众在欣赏和欣赏差异的最终目的都是对精神世界的探寻。所以观众在感受音乐流动的时候,以及茶艺师的表演时,都会通过内心深处的共鸣,对自身的灵魂进行升华。
3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结合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听、学、用三个步骤做起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3.1音乐欣赏正如我们在前文中分析的那样,在日常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实际是对音乐的一次创作。学生通过对音乐内涵的感知,完成由声音认知到精神领悟的过程。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在欣赏一首音乐之前,老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否则容易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感悟。这不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也是对他们音乐创作的一次阻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量以我国的音乐为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文化,通过让学生对我国一些民歌、戏曲以及曲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精髓,因为这些曲艺作品中不乏我国茶文化与音乐结合的经典之作。3.2民歌学唱学生在接受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不可能一时半刻就能完成,需要学生通过对大量的音乐进行欣赏、领悟后,才能有效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只有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突破,对于音乐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通过民歌学唱能够加快学生对音乐领悟的进程。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也来自于生活的经历,并对这种经历进行有效的提炼升华进而以艺术的形式变现出来,正所谓艺术创作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很多民歌包含了茶文化因素,像我们前文提及的《采茶舞曲》等艺术作品就包含了茶文化的一些真谛。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更能对茶文化产生共鸣,对茶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知。3.3音乐实践对音乐进行欣赏以及民歌学唱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音乐的流动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同时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水平,可以通过音乐实践,将学生与音乐进行更好地融合。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时,可以结合自己对茶文化的领悟,这对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
音乐和茶的结合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水平和茶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通过将茶文化与音乐进行有效融合,不仅给人多方面的体验,也能让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将茶艺与音乐的结合过程中,人们能鼻闻茶香,耳听其声,心得其韵。将音乐与茶文化相结合,也能使音乐茶文化教学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10(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3]蔡荣章.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06(10).
关键词:职业资格;培训;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深入, 政府行政部门应本着政社分开的原则, 把诸如职称评定、项目论证评估、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社会公益性工作尽快明确转移给社团组织。这不仅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初衷和目的,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这既是科技社团的优势, 又符合社团的公正性、社会性, 也符合国际传统做法。近年, 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 已将一部分职能转移到科协和学会组织, 虽然还仅仅是开端,但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据最近中国科协对学会、协会、研究会接受转移情况的调查显示,接受转移的职能领域包括: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5个学会)、执业资格认证(5个学会) 、技术标准、规范制定(10个学会)、技术鉴定和技术事故鉴定(4个学会)、科技成果评定(8个学会)、设立科技奖励(25个学会)、培训和继续教育(25个学会),大部分学会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政府转移的职能。承接政府职能,是当前我国各级学会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也是学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
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包括: 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中国茶叶学会作为茶叶行业具有影响力的科技社团, 对本领域职业的需求状况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 随着茶叶事业的迅猛发展, 积极参与到国家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之中, 主要从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等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自2002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以来,学会培训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十余年的开拓进取,中国茶叶学会坚持“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办学理念,拓宽了培训领域,增强了职业培训工作的办学实力,提升了职业培训工作的办学水平。通过不断与国内外单位的合作交流,承接各级政府转移职能,大力探索实践新的发展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在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探索开放、灵活的培训模式,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实现了学会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培训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三大社会主体正在确立。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部分职能向民间组织转移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科技社团组织作为我国民间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承接政府职能是改革赋予科技社团组织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 能否有效承接这些职能,直接关系到科技社团的发展,关系到科技社团能否在社会事务中担当起更多重要角色。“以经营的理念来经营学会”,新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拓进取,自谋发展。2002年中国茶叶学会换届改选之后,积极向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申报“茶艺师”和“评茶员”培训资格,同年9月,经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培训处批准,中国茶叶学会取得了“茶艺师”和“评茶员”培训资格;2003年底经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批准,中国茶叶学会成为茶叶行业四个工种(茶艺师、评茶员、制茶工、茶园工)的培训和鉴定基地;2005年底,通过学会秘书处的争取,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346号站”;2007年,学会茶业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试点示范活动”;2011年,中国茶叶学会被评为全国继续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学会所在部门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多年来,本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规范培训流程,严格管理,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培训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共举办国内外评茶员、茶艺师、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培训班245期,20745名学员取得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职业资格证书,为茶产业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中国茶叶学会职业资格培训”已成为业内第一培训品牌。
二、创新理念,突出特色,全面提升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水平
学会培训工作从无到有,基本上是从零起步,而且茶艺师、评茶员培训都是职业资格培训,不仅仅是讲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多技能操作,加上茶艺师、评茶员又是新兴的职业工种,可借鉴的经验几乎没有,学会工作人员也是摸索着前进,抓住行业特色,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培训工作的每个环节。
(一)科学设置课程,组编实用型培训教材
茶艺师和评茶员,每个工种有五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均有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相关知识。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从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分出层次。对不同的等级均进行多次实践,吸取学员的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现已编写、出版了既符合国家标准又符合实际需要的五个等级的《评茶员培训教材》、《茶艺师培训教材》、《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共126万字。编写培训教材20余本,共100多万字。这些教材也成为全国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范本,引领着行业培训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学会荟萃了茶叶育种、栽培、加工、生化、植保、审评、检测、茶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师队伍主要由副教授以上专家组成,同时外聘部分著名专家,现已组建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并建立了教师库,拥有100多位专兼职培训教师。在培训实践中不断征求、采纳学员的意见,调整授课方式和方法。培训模式注重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技能实操课时之比达到1:1,并且五个等级的理论和实操递进不重复。
(三)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条件
学会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梅家坞地段,自然环境优美。通过自身努力,同时积极向挂靠单位争取,现在学会拥有1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现代化办公设备,拥有1间能容纳200人的专用理论教室,配有多媒体投影仪、音响等现代化的设备设施,1间按照国家标准配置的感官审评教室,1间充满着茶文化气息的茶艺培训教室。
(四)优化管理流程,建立较为成熟的管理服务体系
学会有11名工作人员。继续教育部是专职的培训教育机构,通过不断摸索,制定了培训流程、鉴定流程、班主任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指标。通过培训管理服务,搭建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间的交流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打下基础。已建立了一套培训考核管理规章制度。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工鉴定合格后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实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为此,制定了站长岗位职责、考评人员工作守则、技能鉴定考试纪律、办公室工作职责、仪器设备管理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装裱上墙,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三、转变市场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2002年至2013年,学会培训人数由54人/年增长到2132人/年,人数在逐年递增。茶业职业培训工作以教学严谨、实操规范、注重应用获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同,学会已成为国内师资力量最强、培训规模最大的权威茶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见图1)。
(一)培训地域由国内延伸至国外
参加培训的学员,除了来自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每年还有海外学员参与学习,培训学员覆盖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瑞士、印度尼西亚、荷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会还在日本、韩国等国组织了职业培训,参训人员567人次,扩大了中国茶叶技能培训在海外的影响。
(二)培训层次由初级提升为高层次
学会的培训教程涵盖了从初级到最高等级的技能水平,培训工种也包括了评茶员、茶艺师、茶园工、茶叶加工工等多个职业,成为业内培训工种最多,等级最全的培训机构。目前高级评茶师已举办了8期,高级茶艺技师举办了3期,共培养国级一级技师330人。
(三)培训对象由一般从业人员发展到专业科技工作者
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学会设计了系列高级专题研修教程。利用“中茶杯”、“国饮杯”茶样特有资源,开创了全国首期六大茶类品质评鉴研修班;开拓了龙井茶品质评鉴研修班、闽南乌龙茶研修班、茶业经营管理研修班、管理创新与茶产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共举办21期,学员1122人,拓展了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
(四)合作形式从中国茶叶学会寻求支持到茶区政府主动要求与中国茶叶学会合作
随着培训成效的认同,越来越多的茶区政府和主管部门主动联系,提出了由地方组织安排,学会派遣师资,在当地举办培训的要求,比例占全年培训计划的三分之一。与浙江、湖北、江西等11个省(市)政府联合办班30期,培训学员2436人。
四、贴近产业需求,建立服务模块,推动学会承接政府职能的步伐
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带动了学会其他工作的深入发展,学会自身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推动了学会承接政府职能的步伐。学会通过各种渠道,主动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承接国家政府转移职能
学会先后承接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农业部、中国科协的培训项目。分别有科技创新与茶产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国家级茶艺师裁判员培训班、茶艺师评茶员考评员培训班、茶叶精深加工研修班,学员320人(见表1)。
(二)承接当地政府转移职能
承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项目。分别有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茶叶栽培与制作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茶文化与营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茶文化茶料理研修班、茶产品转型升级及茶叶加工新技术研修班等10期培训班,学员共计1009人。
(三)承接外地政府转移职能
承担湖北省农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质量监督检验局、浙江省绍兴质量监督检验局、浙江省新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茶员、茶艺师的培训项目,深入茶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20余期,学员共计335人,为茶叶企业QS质量认证做好准备工作,助推茶产业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培训工作赢得了基层茶农的积极评价,湖北恩施自治州政府也发来感谢信充分肯定了学会培训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将夯实现有工作基础,努力打造中国茶业一流品牌培训机构,保持质量和服务在行业内位居第一。在充分发挥师资、设施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开设专题研修教程,推动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认认真真办好每一期班。茶艺师、评茶员职业资格培训不仅可以增强学会凝聚力, 扩大影响力, 同时也开辟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为今后承担更多的政府和社会职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是一项新事物,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科技社团自身必须发挥优势,克服不足, 在各个方面做到自立自强, 并以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才会有所为。我们深切体会到, 学会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承接政府职能的过程, 本身就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扩大自身影响的过程, 在承接政府职能之后, 科技社团的天地自然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薛谦,曹学庚,耿娇娇,周欣荣.以基地促建设以创新求发展大力构建石油石化人才继续教育优势平台[J].继续教育,2014,(5).
[2]建设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探索承接政府职能有效模式[A].全国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9.
[3]周智修,段文华.打造培训品牌,推进学会发展[J].学会,2011,(4).
通过本专业学科组会议交流学习、企业调研、本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商榷、在校学生咨询,以及毕业生的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调查,明确了此课程当前的主要培养方向。旨在扩大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认知和文化鉴赏能力,为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精髓奠定基础;培养和促进学生未来在职场中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和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对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中华茶文化概论
本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世界茶区分布及茶叶分类、我国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历史与现状、茶具艺术鉴赏、茶的冲泡与品尝。借以此部分历史、经济、农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介绍,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中华茶文化的多角度认识。
(二)中国各式各民族茶俗例说
了解民族茶俗(汉族和少数民族茶俗),从而剖析中华民族大家庭与茶的源远流长历史渊源,以及获知民族茶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在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课程讲授时,结合不同民族的饮茶时间,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的影响,来阐述最终形成的不同沏茶方法、饮茶方式和用茶目的等不同的民族饮茶习俗。将故事和风俗寓于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此部分内容和了解不同民族风土人情二者兼得。
(三)世界各国茶俗例说
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国后,在不同地域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世界各国不同的茶俗,主要有亚洲国家茶俗、欧美国家茶俗、俄罗斯和东欧茶俗、非洲国家茶俗、大洋洲茶俗以及南美洲茶俗。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到茶从中国流传到世界后所形成的不同国家饮茶风俗。
(四)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
从茶政与茶法、茶与宗教、茶与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剖析茶与政治、经济、宗教、文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茶叶为媒介,茶马古道为例,诠释经茶马古道的茶叶传播与外来文化交往、交融、整合与涵化,形成富有地方民族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特征;作为古代重要的贸易交通要道,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贸易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宗教文化交流。
(五)茶与健康
被称为国饮的茶,其保健功能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研究的领域更是大有增多。本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历代医学关于茶的论述、现代医学论茶叶保健作用、茶的心理保健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茶叶保健功能的活性成分、并获知这些功能成分所对应的功能,了解中国国饮的健康魅力之所在;并知道如何正确饮茶和健康饮茶。
(六)茶宴、茶点和茶酒
介绍茶宴与茶肴,浆茶、粉茶和茶点心,茶酒与茶鸡尾酒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如何制作和评比这些制品。通过此章的学习,让学生扩宽了茶除了饮用以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充分完美地利用茶叶,延长茶叶茶业链。
(七)茶文化大众窗口——茶馆
介绍不同形式茶馆(当前中国主要的宣扬茶文化为主的茶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和内容,包括北京“五福”茶艺馆、上海“湖心亭”茶楼、西子湖畔茶馆、重庆中华茶艺山庄等茶艺馆。通过茶艺馆的设计、管理和内容介绍,以及组织参观校园周边的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茶楼设计公司和地方茶艺馆,综合凝练学生对前六章内容的理解,并提升学生从设计学、美学和贸易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认识茶文化。
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根据《茶文化学》课程内容设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茶文化与茶俗、茶与健康、含茶食品、茶艺馆。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模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审美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课程内容的1-4部分除了正常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外,还带了茶叶、茶具现场展示,辅助加深茶叶分类、茶具欣赏等;展示不同的茶叶和不同的茶具匹配型号,以及其分别的冲泡方式和礼仪。
(二)新型茶叶产品和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介绍、吟诵结合茶叶冲泡,融艺术、生活所需于学习中。茶与健康部分的内容偏工科,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且降低掌握知识的难度,主要是先展示新型的含茶产品,再逐步导入这些产品中所主要运用的是茶的何种功能,从而引发学生主动了解茶的功能成分的积极性;在茶保健功能介绍时,增加了宋代、唐代的有茶叶保健功效解说的诗词,并采用吟诵的方式讲述,寓文学、艺术于茶健康知识学习中去。
(三)含茶食品展示与品尝、结合实际操作制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携带简单易做的含茶食品(抹茶饮料、抹茶蛋糕等)到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去,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产品的制作,并真正地了解产品的特性,扩大学生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增大茶与生活的贴切度。
(四)实际参观周边较具特色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介绍学生到其有兴趣的茶艺馆实习。除了课堂上不同的中国特色茶艺馆介绍外,还联系近边的茶艺培训公司和地方茶艺馆,并带部分学生前往参观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茶艺馆的整个运营理念,懂得学习的重点部分;同时也让茶艺馆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扩展其运营模式。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考核的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统考,改为了平时作业、上课心得和项目完成考核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其分别占总成绩的20%、20%和60%。平时作业学生需手写交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直接复制信息的可能,增加其手写记忆的部分;并且还期待通过手写作业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全心感受经历。上课心得可根据学生自己的感受,撰写内容可包括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信息、对茶文化的感受、茶食品制作的领悟、或是对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在课程初期,提出一个可执行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5-7个学生一组,自己确定项目任务、目标,并制定项目完成计划和实施方案,最后在课程结束时,交付审核并计分。
五、教学改革的反思
对于《茶文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
(一)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掌握和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把自己从课堂的讲授和知识的灌输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地和社会接轨接触新的知识,并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指导学生。
(三)茶室和茶具的建设除了软件上的更新,硬件上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必备的;茶室和茶具的更新建设,才能有效地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的不断前进,茶文化也出现更新,茶具也是不断地配合改进。譬如现有的红茶泡器则是新型退出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建设茶室和茶具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