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1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小学数学;高效运用

传统的小学数学通常将生活与理论分离,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数学学科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因此,并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效运用,以求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

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就是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借助生活常识理解和探究数学奥秘,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活素材,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将现实生活与数学共同展现在学生面前。以《面积》的教学为例,多数学生对面积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掌握面积的计算方式的意识和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用学生普遍喜爱的食物比萨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与父母去比萨店会选择什么尺寸的比萨,5寸、7寸的比萨又有什么区别。经过短暂思考,学生会认识到比萨的尺寸代表比萨的大小,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食量选择不同面积大小的比萨。这就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实现生活化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思考数学问题,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形成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学习数学、提升成绩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和总结分数以及其他数的运用。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逐步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不同种类的数,在调节溶剂时人们会使用分数,在调查统计时会使用分数,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小数,会意识到小数点的存在。此时,在生活化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将对小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自学,这就达到了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广阔平台。

第2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字:: 数学;生活;学习;运用

在我读一年级时,由于父母亲都是文盲,我便成了家中唯一的读书人,父母亲有什么要算数的,他们都会带我在身边,以防别人骗了他们。那时的我,为了得到父母亲及周边的人对我的夸奖,对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知识都很感兴趣,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自然酷爱数学课。长大后我成了小学数学老师,很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小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如果只照本宣科把书本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会课本的知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和呆子没什么两样,学生也会因书本上枯燥的数字而失去兴趣。但如果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学会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逐渐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

一、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学习数学。

数学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些死的数字加符号,没有生机,没有魅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在教学中,要时时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遵循这个理念,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这个单元时,上课一开始,组织学生到操场集合,对着东升的太阳,真实感知方向。回到教室,再次感知方向。布置家庭作业,领悟自己家的方向,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刚到一个地方,我们怎样确定方向呢?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介绍班长的各个方向的同学。” 学生可能会说:“某某同学在班长的东面”,这时我就适时地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确定的?”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各种答案。如果再把问题引申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引导学生说清,获得确定方向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让生活走进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某某学校某某班(要写学生自己所在的班级) 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在商店找相关的图形,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三、在生活实例中学习数学。

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在小学数学中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靠教师在课堂摆放一些教具,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到生活中往往不会用,但如果我们在生活实例中学习数学,学生记忆就很深刻。如吃饭时,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在煮好的饭面上整理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来,学生就会很感兴趣,既学习了数学,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的习惯。高年级的同学,可以测量家里住房的占地面积,计算自己房间的体积,估算自己所在小区、小村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这样学生对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就有了一个生动的印象,自己也会自觉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只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学有所用,才能更好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兴趣。如在市场上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商品批发价和零售价是有差价的,如何购买零售商品却只用批发价呢?我们可以通过家长,让学生到市场上去购买商品,学生就很有兴趣去实践。他们可以通过几个同学(或者是和到商场购买同样商品的人)合作一起购买,或者多买商品以达到批发的量,但这必须是家里需要的并可以存放的,避免浪费。如购买洗衣粉,1袋3.5元,3袋10元,当然购买3袋的合算,省下的0.5元算是奖励给孩子去购买冰淇淋,让他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是多么的实用。

如六年级学习利息一课后,便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零用钱去银行存一次款,了解一下银行利率变化情况,计算自己存款能获多少利息,如何上交利息税等问题,让学生把书本知识移到生活实际中,在解决问题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数学因生活的运用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趣、有用、好玩,从而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我们要努力去发现、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第3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回归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教学一年级《分一分》一课,老师布置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去菜场买菜,看到许多的蔬菜,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种类不同。老师启发学生可有多种分法。他们便通过观察,分法多种多样,有的按水果、蔬菜类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还有的按季节分、价格分……

这种紧扣生活与知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使获得的知识具有生命力,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贴近生活实际,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表面积》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教师引生活中用彩纸包礼品的事例,很形象地使学生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与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又如教学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认识》中,学生能够逐渐地由较小的数去把握较大的数,因此可选取测学生的心脏跳动的次数,先测1分钟,进而推算到1时、1天,进而可算一算大约在多少天内跳动100万次?从这样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贴近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4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字: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一、在应用数学知识中认识生活实际

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既课本上已经经过处理的问题。学生只需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有的内容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智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到商店观察物品的价格,发现了以元做单位会出现小数。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了原来这些物品虽不贵重但顾客需要量大或有的物品分量虽轻但很贵重。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田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学生很快就发现,现实的一块一块土地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必须通过化整为零,转化成我们所掌握的平面图形面积的问题。

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后,我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周边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呈轴对称图形的。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每天看见的的、但又没有意识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更有意思的是学生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无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也增强了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根据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在实际应用数学知识时,往往会与社会生活出现一些偏差。创设一些生活实例,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实质上是对数学知识的一种深化。

例如,要给教室里三个向阳的窗户做窗帘,每个窗户高1.5米、宽1.2米,需要买多少平方米?这是一道求面积的应用题,学生自然会根据每个窗户的高与宽,再乘3就可以得到结果.但要解决好这个实际问题,就不那么简单。既要考虑窗帘必须大于窗户,又要考虑到市场上窗帘每幅宽度等等因素。

再如,在教学统计图后,安排一个课外作业:到校门口或路上收集某一段时间的交通工具的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全班面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小组同学,别出心裁地去收集行人、自行车遵守交通规则的信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晰得多,深刻得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源于生活,而它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生活。人类从猿进化而来就已经用到了数学。如:在计算日子的时候,在绳子上打个结,就表示一天。可见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源远流长了。

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人们购物后须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此外,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中直线图形的性质及解Rt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5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的任务之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借助鲜活的生活实例,为他孩子们构建一个发现、探索的空间。我们的教学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出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活动,提高孩子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他们热爱数学的激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孩子们能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行生活渗透,感悟数学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把数学与实际脱离开了。"其实数学思想就存在于生活现实之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实例,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悟,让他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到学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的前一天,我就安排孩子们回家动手做一把折扇,并试着把折扇展开成各种大小不同的角。这样孩子们在课前就会去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之中就把对角的分类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去感悟了。随着后来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让孩子们经历感悟――学习的过程,这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欲望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学课题。课题的引入就象故事精彩的开头。我们应该将教材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切入点,巧妙地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题,从而调动孩子们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拿出两个月饼,说 "把这两个月饼分给两个孩子,怎样分才合理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分得同样多,一人一个。"接着我高举其中一个,问道:"如果只有一个又该怎样分呢?"这时孩子们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这样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地将孩子们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习欲望,还能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利用生活经验,启迪数学智慧。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孩子们理解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从孩子们已有的生活常识出发,借助生活经验架起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间的桥梁,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中的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既强化孩子们的数学意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又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头脑去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我们一队有12个男生,老师让两个男生之间一个女生,一共可以多少个女生?"时,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我就先让孩子们读题理解,独立分析,小组交流,再利用生活经验将生活画面再现:先叫12个男生站成一队,我一边念题一边做两个男生之间插一个女生的示意动作,让孩子们明白题意后,再叫女生依次插到两个男生之间。这样借助生活画面的再现,利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为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托,让他们能利用生活经验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启迪自己的数学智慧。

第6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一、感受生活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有意孕伏,尽早感受。“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之前,针对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让孩子们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看看各类商品的摆放,去文具店瞧瞧各类文具的摆放,去新华书店观察各类书籍的摆放等等。让学生先体验生活中的分类情况,尽早在生活中感受到分类的好处,那么分类这种数学思想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学生勇于且乐于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收集到的信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就形象快乐地学会了分类。学生经过亲身感受之后再进行学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易高涨,课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二、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的时候,一开始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朋友知道国庆节是几月几日吗?是啊,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买一些彩带来装饰我们的教室,首先要用红彩带把黑板四周装饰一圈,那老师应该买多长的红彩带呢?为了不浪费彩带,老师应该怎么做呢?通过问题的形式对生活情景进行创设,使学生产生测量的需要,从而产生认识米的需要,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课后他也会很自觉地把学到的米的新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不但懂得怎样布置黑板,还可以布置门窗、走道等,也知道怎样可以更好地节省原料等等。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他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们赛车的情景:在小动物们的运动会上,小猫、小狗、小猴进行赛车比赛,它们从同一起点出发,大家猜猜谁会获第一名呢?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狗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最后当然是小猴获得了冠军。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什么圆的车轮会驶得更快呢?”从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认识了圆之后,他们就会去生活中找,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应用到圆的这些特征的。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逐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不应该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量化的眼光观察生活活动中相关的事情,发展新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例如,“小明和他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旅游,南通到苏州每人车票3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这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小明多大了?”我说:“你问这干什么?”他说:“如果小明很小,坐车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爸爸或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有的学生说:“小明不超过1.2米的话,可以买半票。”还有学生说:“会出现3种情况,小明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求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借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解决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如在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是正方形的。在了解了“分类”之后,让学生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把自己的文具、书本等分分类,回家也可以尝试着去整理自己的卧室。在学习了“人民币”之后,让学生亲自去超市实践一回,在付钱和找钱之间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感受“对称美”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图形,自己去创造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总之,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生活的有心人,学以致用。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积累,就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会主动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第7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探索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让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小到买东西需要找多少钱,大到如何通过各种公式的运算让宇宙飞船在太空中精确地飞行,由此,让学生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1. 抽象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反映的是人类对世界上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虽然数学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教师的加工实现具体化,但在本质上它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来进行更多举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真正理解。

2. 渐进性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是在系统性、逻辑性的基础上再综合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设计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就有必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根据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顺应其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此外,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应更重视对生活实例的应用。

3. 探索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了解、接受、掌握这些知识,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发现和创造,那就必然包含探索性,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可以说,数学是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课程,是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不可缺少的方法。以生活中人们买房、买车时会用到的贷款为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对贷款的方案进行合理地分析并选择,使自己的效益实现最大化,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久而久之,通过培养,学生就会掌握数学的应用方法,最终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这正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2.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普遍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实践证明,把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融入数学教学中作为切入点,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思考状态,进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多多思考所教授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的讲授,让学生在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关的联系,并在生活中深入了解数学的实践性,培养他们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

作为老师,笔者对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记忆深刻,“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同时,笔者还常常以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 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谈话或者家访的方式对他们的想法和兴趣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学生所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借此创设生活情境,并将之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主动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将这些生活中的知识搬到课堂上来进行讲解和思考,效果比照搬书本的内容要丰富和有趣得多,学生也会更加主动、积极。

2.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生活中的事件和问题对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补充和拓展的作用。作为老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带各种水果到学校,教学时,再要求学生对不同水果价位的不同、大小的差异、重量的多少进行称量或调查比较,得出自己的答案和认识,慢慢培养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由此,既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异,让他们来进行数学化语言的表述。比如,甲同学比乙同学大几岁、大几天等问题,当然,这些数学语言的表述不能影响正常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数学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来进行解答,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但是,在设计学习情境时,既要与课本的学习内容有联系,也应真实、有意义,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以免他们质疑假设的前提,影响学习效果。

3. 注重数学生活情境设计的时代气息

第8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1.新课程改革下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1精心选取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的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在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1.2精心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1.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之生活化。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以研究的发展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注入五彩缤纷的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

2.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的学习要与其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教师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不断地扬弃,不断地更新反思,甚至在批判中逐步树立人性化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小学实习时,我曾在学生中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强,喜欢新鲜事物。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经验的获得要靠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增强学习材料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

2.1合理采撷生活经验,使学生的"三维目标"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在研究现实问}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但联系的事例要准确,要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属性。如"分数的意义"教学,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例子。

2.2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诱发探究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活力与灵性,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是学生常见却被忽视的。教师要捕捉住这些生活现象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生活原形在课堂上重现,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受打开思维的匣门。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就能调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其在认知中提出问题,诱发探究动机。

第9篇:高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情境;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5-1

一、让数学走入生活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第四部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数学问题进入生活,使他们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

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y=ax(第一课时),在讲形如y=ax(a>1,a≠1)是指数函数前,我先演示个小计算题,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反复对折15次,厚度超过了身长2米的人,学生在半信半疑中指出,这实际是求y=0.1×215的值,底数不变,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1×2=0.2(mm);纸对折两次的厚度是0.1×22=0.4(mm);……,当对折15次后,该纸厚度应是:0.1×215=3276.8(mm)厚度当然超过两米身高的人了(实际是难折15次的)。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举如此一例引入课本内容恰到好处。

再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可引入,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这种既有趣味又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引入,学生感到熟悉,容易引起注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教材及现实生活中挖掘收集数学资源、数学信息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课堂。教师不仅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要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的丰富的现实背景,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让学生主动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二、让生活走进数学

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点之一,应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用数学理论,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问题。

1.通过研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有关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强大魅力,感觉数学课堂充满了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高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例举

(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常言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对人多办法多,人多智慧高的一种赞誉。但是这一富有哲理的话语,其蕴藏的数学机智可用概率的理论加以证明。

假设“臭皮匠A”能独立解决某问题的概率为P(A);“臭皮匠B”能独立解决某问题的概率为P(B);“臭皮匠C”能独立解决某问题的概率为P(C),则问题被解决,只要A,B,C中至少有一个人解决问题即可。

如何来求A,B,C中至少有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概率呢?三者均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概率为 [1-P(A)][1-P(B)][1-P(C)]。

用1减去同时不能解决的概率,就得到3者中至少有一人解决的概率P,例如,P(A)=0.48,P(B)=0.56,P(C)=0.60,即3人解题把握都差不多一半,但他们总体解题时,能被3人之一解出的概率为P=1-[1-0.48][1-0.56][1-0.60]=0.908.

看,3个并不聪明的“臭皮匠”居然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解决问题,聪明的诸葛亮也不过如此。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无限风光,那么,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须登上多高的楼呢?

假设人站在地球的A处,C是地球的球心,O是距离A点1000里的地方,则OC=CA=6370km,

设L=OA=1000里=500km,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OA应是这段圆弧的弧长。假设从A点垂直向上到B点能看到千里之外的O点,则OB为C的切线,C,A,B在一条直线上。

令∠BOC=α,L=OA,则根据弧长公式得L=Rα,即α=LR=5006370=0.0785=4.5°

在RtOBC中,CB=OCcosα=6370cos4.5°≈6390km,所以AB=6390-6370=2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