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

第1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ICU;下呼吸道;感染;护理

ICU病房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由于ICU患者的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力低下,因此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尤其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2]。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和预后与护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近年来我院对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ICU患者共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45-83岁,平均70.5岁。入住ICU时间:5-21天。入住ICU平均时间8.5天。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卫生部2001年1月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均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排除转入ICU前已经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2结果

2.1下呼吸道感染与年龄的关系本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大于60岁的患者有49例(占89.1%),小于60岁的患者仅6例(占10.9%)。

2.2下呼吸道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本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住院时间>2周的患者有45例(占81.8%),

2.3本组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预后本组55例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3例(占5.5%)死亡,32例(占58.2%)加重原发病情。

2.4ICU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本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G-)菌为主。55例患者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3例(占23.6%),革兰氏阴性杆菌40例(占72.8%),真菌2例(占3.6%)。

3护理体会

3.1加强基础护理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免疫力,尽量缩短住院时间。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如痰液呈黄色或绿色,或体温升高的患者,均应警惕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3]。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护士要经常协助其翻身,更换姿势和叩背等,以帮助患者排出痰液。翻身要到位,每次翻身时均进行拍背。对昏迷患者要定时吸痰,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吸痰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吸痰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缺氧。②吸痰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③吸痰时应注意患者的面色、心率、呼吸、心电监护等,如患者出现面色发紫、心率增快等缺氧症状,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氧气吸入。待患者症状好转后再进行吸痰[4]。每天两次进行口腔护理,护理时特别注意清洁咽喉处的分泌物,以降低口腔内菌群的寄生和繁殖,达到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目的。根据口腔分泌物pH值的高低为患者选择适当的口腔清洁液,保持口腔处于清洁湿润状态。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并消毒,已达到降低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率的目的。对机械通气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的规则。

3.2呼吸机的护理呼吸机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使用呼吸机前必须对呼吸机的各个管道进行严格的消毒,做到一人一换,以预防发生院内交叉感染。②护士应经常检查呼吸机有无发生漏气、各个管道有无接错,从而保证呼吸机的正常工作运行。③对连续长时间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士应每日拆下呼出回路的管道进行消毒处理,同时更换已经消毒的管道继续使用[5]。

3.3加强ICU病房管理护士应注意对ICU的环境加强管理,严格限制探视人员的出入,要求进入ICU必须要更换隔离衣、换鞋及戴口罩帽子等,每2天进行一次空气消毒,每月监测一次空气质量。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对抵抗力低下的高度易感人群进行保护性隔离措施,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将其搬至相应的隔离区域[6]。

3.4合理应用抗生素医院应建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应尽可能的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规范使用抗生素,以避免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7]。

综上所述,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避免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秦毅.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措施[J].2011,30(10):78.

[2]张艳莲,付秋冰.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94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65.

[3]于秋菊.浅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及护理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145.

[4]赵粉莲.ICU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15.

[5]吴珊珊.ICU病房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4):1285.

第2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护理程序;脑出血;肺部感染;预防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并发症,常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上升,护理工作要发挥主动性和预见性及早进行干预和预防。在护理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护理程序是科学的护理方法,本文作者运用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对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积极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与诊断依据 选择我院2010年12 月~2013 年12月的脑出血患者86例,男53 例,女33 例,年龄45~84岁,均经CT 扫描检查证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昏迷13 例,双侧肢体瘫痪16例,单侧肢体瘫痪48 例,语言功能障碍28例,吞咽功能障碍19 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8 例。出血部位:壳核出血46例,丘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小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4例,脑室出血2例。

1.2肺部感染的诊断依据 除外既往有或发病前已有肺部感染者,出现下列项目中3项以上者即可确立诊断:①出现咳嗽、咳痰、胸闷、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者;②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呼吸音减弱和(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③体温升高≥37.5℃,伴有白细胞计数≥10×109 /L;④X线胸片呈炎性改变;⑤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2护理程序

2.1评估 ①询问患者既往有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和家族脑卒中病史;是否遵医嘱进行了降压、抗凝等治疗及治疗效果及目前用药情况。了解起病的方式、速度及有无明显诱因。②起病后主要的症状及症状特点:是否存在头痛、呕吐,是否存在意识障碍,有无嗜睡、昏迷,是否有颅内高压症状。进行身体评估。③评估患者呼吸状况:如呼吸方式、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胸廓扩张度,听诊有无异常呼吸音如异常肺泡呼吸音、罗音,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④了解生活习惯及既往史,有无吸烟史及每日吸烟的支数及吸烟年龄,有无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疾患史。⑤评估患者有无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如高龄、吸烟史、慢性肺部疾患、营养不良,有无吞咽障碍、呕吐、昏迷及脑出血量大等。⑥评估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及预防肺部感染的认识,评估患者家庭社会支持力量及心理状况。

2.2护理诊断 ①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意识障碍、咳嗽无力及无效咳嗽有关。②有肺部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肺功能不良、咳嗽无力有关。③有窒息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呕吐、吞咽障碍、排痰无力有关。④知识缺乏 缺乏预防肺部感染的知识。

2.3护理目标 ①意识障碍患者呼吸道能保持通畅,清醒患者能有效咳嗽或人工吸痰保持气道通畅。②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或发生肺部感染后得到及时有效控制。③意识障碍患者得到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未发生窒息死亡者。④患者能说出如何预防肺部感染,能主动有效进行呼吸锻炼及床上活动。

2.4护理计划 ①患者在入院30min内进行吞咽评估,通过吞咽评估判断患者适宜进食与否。对以下患者不进行吞咽评估并禁止喂食:昏迷、肺部感染痰量较多者、明显呛咳、连续吸氧患者。加强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40min/d,限制探视。②口腔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有研究表明加强口腔护理可提高咳嗽反射的敏感性,从而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1]。3次/d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有呕吐者随时进行口腔护理。③定时的翻身拍背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举措,1次/2h,进行有效拍背:患者侧卧,叩击者两手指腹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一定力度为宜、有节律(2~3次/s)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要求1~3min。④意识清楚的患者指导呼吸肌锻炼,如腹式呼吸、深呼吸,每2h深呼吸锻炼一次并鼓励咳嗽。在床上进行扩胸运动,主动活动肢体以增加呼吸深度促进分泌物排出。⑤昏迷及呕吐的患者取侧卧位,如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抬高床头30~45°,可防止误吸和窒息。⑥及早进行进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充分调动患者的的积极性,早期进行吞咽功能锻炼,如空气吞咽、咽部冷刺激、屏气-发音训练等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2]。⑦防止诱发因素,保暖防止受凉。⑧吸氧时注意充分湿化,控制温度,不可吸入过冷气体,氧气吸入管道及湿化瓶要求每日消毒更换。⑨对于气道干燥的患者做好充分湿化及雾化。必要时每日两次气道雾化,辅以翻身拍背。⑩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次吸痰用一次性较柔软无菌吸痰管,控制负压,防止损伤气道粘膜并加强预防感染意识。11做好饮食护理,需密切观察患者的饮食状况并认真做好指导。意识清醒患者鼓励进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进食中严密观察有无呛咳现象,如有立即停止进食。意识障碍患者酌情给予鼻饲,防止食物返流引起误吸的方法如下:?传统的鼻饲胃管插管深度为45~55cm,经研究发现延长插管深度5~10cm可使鼻饲管头部侧孔完全处于胃内从而减少返流误吸。?鼻饲前抬高床头45°,鼻饲后保留此60min。?鼻饲速度宜缓慢,时间在20min/次为宜,不可推注过快,最好选用滴注泵持续滴注的方法行鼻饲。?每次鼻饲前除常规检查鼻饲管位置外还需要检查胃潴留量,把胃内潴留物抽出并记录。12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加强管理,保持吸入气体的温湿化及气道湿化。气管插管内外套管定时消毒更换,气管切开切口每日换药,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如有必要在纤支镜下行支气管吸痰及去除痂皮。 13对患者家属做好预防肺部感染重要性的教育及指导,促进家属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人员每班交接班患者的呼吸道状况并连续记录,使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保持连续性。

2.5实施护理计划。

2.6评价 在疾病过程中连续对患者进行肺部感染情况的评价,根据病情对护理措施进行调整改进。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生9例,感染率为10.47%,据统计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病率为40~60%[3]。应用护理程序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护理在预防肺部感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论

脑出血患者病势凶险,而一旦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多数肺部感染发生在疾病早期,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留置胃管、年龄、吸烟、球麻痹、机械通气、基础病等是发生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4]。对脑出血的患者实行科学的护理程序管理呼吸道,护士积极主动对患者的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及控制,做好基础护理、鼻饲护理、饮食护理、呼吸肌锻炼、做好气道管理等系列措施,能有效避免或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韩则政,谢翠华.口腔护理提高咳嗽反射敏感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40-41.

[2]杨桂玲,刘梅玲.42例脑卒中患者进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28.

第3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创伤;ARDS;诊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47-0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肺水肿的一种类型,发病前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严重疾病过程中引起肺血管与间质水液交换失衡,间质水肿,肺泡不张肺顺应性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衡,大量肺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导致呼吸困难和严重低氧血症[1]。它是创伤病人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救治困难,死亡率高。现将我们2008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的42例创伤合并ARDS的救治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15-76岁,平均41岁,平均住院天数27.5天。原发创伤:交通伤35例,坠落伤5例,挤压伤2例。胸部损伤18例,腹部伤6例,多发伤18例,伴有休克16例。

1.2 诊断标准 42例病人都是在创伤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且进行性加剧,均符合全国(中华医学会2000年4月)ARDS及急性呼衰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即:①有相应原发病或诱因出现呼吸窘迫;②急性起病;③氧合障碍:若PaO2/FiO2

1.3 救治及护理方法 确诊后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经口腔插管36例,经鼻插管6例,直接行气管切开6例,因不能脱机而行气管切开23例。调整适宜的呼吸模式、吸氧浓度、呼吸频率及PEEP,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及时改善微循环,保持早期体液负平衡,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2 结 果

42例中,死亡3例,其中1例发展凶猛,72小时内死于呼吸功能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讨 论

3.1 早期诊断 创伤后并发ARDS,是诸多因素造成肺泡毛细血管损伤,间质及肺泡水肿,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顺应性降低,严重创伤可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反应,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下,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肺脏最易遭到损害,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严重的低氧血症,是创伤及大手术后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RDS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明显时已属于中、晚期。所以,严重创伤急大手术后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时刻警惕ARDS的发生。我们体会到;动态观察血气变化及临床表现,一旦出现正常吸氧浓度不能解释的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低于8kpa,呼吸仍不改善时即考虑已发生了ARDS,立即给予救护措施。

3.2 施救措施及护理

3.2.1 呼吸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 ARDS施救措施及护理关键是以呼吸支持为重点的综合处理,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改善微循环,保持早期体液负平衡,原发病治疗等。经鼻腔气管插管,病人易耐受,质量好的鼻插管留置时间最长可达两周,使部分重病人免于行气管切开。较常用的通气模式为辅助控制通气或间隙指令通气加适当的PEEP。目前,对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获得正常的血气交换,而是保护正常区域内的肺组织和促进己损伤肺组织功能的恢复,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因此应适当限制潮气量,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高碳酸血症。我们采用小潮气量(5-8ml/kg),用提高呼吸频率(15-25次/分)来提高通气量,气道峰压控制在25cmH2O以下。PEEP宜早期使用,对晚期病人效果不理想。在使用PEEP时,要仔细观察并监听呼吸机的频率和音响,以保证呼吸机有效使用,若发生故障立即撤换,并以简易呼吸机代替。

3.2.2 预防感染 感染可以诱发、加重ARDS,促使ARDS发展为MODS甚至死亡,故应高度重视预防、发现和治疗感染。应及时清创,加强呼吸道管理,使用呼吸机时仍应注意患者的体疗,及时叩背吸痰。必要时使用振动排痰机代替手按此方法操作,促进深部排痰。其要领为;将排痰机扣击点放在患者背部肺下界处,慢慢向上叩击,逐渐到整个肺部,每次每侧肺1min,雾化后给予吸痰。在应用呼吸机呼吸支持的同时,要注意呼吸道净化管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痰液粘稠者或常规经湿化器加入适量沐舒坦使痰液稀释。盐酸氨溴索能调节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使痰液稀释,粘稠性降低,激活黏液纤毛功能,促进黏液纤毛运转,有利于痰液排出[2]。还可以大剂量沐舒坦静脉滴注,近几年取得了良好效果。抗生素的使用应在等待细菌培养的同时选用作用强的广谱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支气管堵塞、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不能纠正者,应行纤支镜下吸痰[3]。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静脉高价营养,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及时给予营养、鼻饲,既能加强支持疗法,又能减少消化道溃疡及胃肠道霉菌感染的发生率。

3.2.3 改善微循环障碍 包括维持恰当的体循环和改善肺内微循环,注意利尿、限水在抢救的1-2天应保持体液负平衡。肺间质及肺泡水肿是ARDS的病理表现,是肺内分流、缺氧和呼吸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快速解除肺水肿也是极为重要的措施。早期我们要严格控制液体量,补液量应以在维持有效循环功能前提下,使血管内容量保持最低限为原则。保持液体轻度负平衡(300-500ml/24h)。要注意监测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及出入量,先输晶体液,3-5天后在输胶体液,防止加重肺水肿,补液速度易慢。对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可适当予以补充白蛋白。我们的体会是;早期大剂量激素的应用,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对呼吸道血性泡沫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通常加用大剂量的东茛菪碱,东茛菪碱可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改善微循环。同时可抑制腺体分泌,使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有利于气体的交换。我们使用的最大剂量为0.3mg/15min,待呼吸困难缓解后逐渐减量。

3.2.4 原发病的处理及护理 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发生率较高,出现早,进展快,多在伤后24小时内发生,单独脏器损伤、颅脑外伤居笫二位。因此,我们在遇到创伤病人后,思想上要有一个初步判断,要及时有效的处理原发病,护理措施一定要到位。特别是严重的胸部损伤,积极防止休克,护理人员要快速配合安置闭式引流、吸氧、气管插管、封闭开放气胸等技术操作,使病人快速脱离险情。

参考文献

[1] 何三光,中国外科专家经验文集.第一版.沈阳出版社,1993:114-120.

第4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49-01

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n)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生后1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以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经过积极抢救和科学的护理才能改善新生儿预后,减少后遗症,现将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护理经验总结如下,旨在为新生儿的抢救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窒息患儿136例,分娩方式均为阴道分娩;胎龄38.25±1.69周;男85例,女51例;出生体重3.14±1.20kg。窒息情况如下:轻度102例,重度34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3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98例。

2 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为Apgar评分,该方法操作简便,即可评价新生儿有无窒息又可评价其直系严重程度。具体操作如下:于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进行评定,窒息严重程度等级: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重度窒息还包括另外一种情况:即出生后评分正常,几分钟后Apgar评分下降至3分以下。

Apgar评分标准包含的内容有:1)皮肤颜色;2)呼吸;3)肌张力;4)喉反射;5)心率等。

3 抢救及护理措施

3.1 复苏评估:准备好复苏过程所必需的医疗器械。做好系统性产前检查,若发现母体及胎儿异常,及时处理,避免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医护人员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加强胎儿宫内监测,如有异常,及时行阴道助产或剖宫产,做好新生儿常规复苏的准备。胎儿娩出后立即进行快速评估:是否足月?羊水是否清?是否有哭声或呼吸?肌张力是否好?如果以上内容有否,则立即进行抢救。

3.2 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窒息新生儿的首要步骤和关键措施。胎头娩出后,医护人员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

轻度窒息新生儿取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 cm,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动作轻柔,直到吸干净为止。

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3.3 通气给氧:当清理分泌物,经触觉刺激后,呼吸仍未建立,心率

3.4 胸外心脏按压:经上措施处理,如患儿未建立呼吸,心率

3.5 配合用药复苏:紧急情况下,可配合药物抢救。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s后心率<60次/分时,可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由于母亲使用镇痛药或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 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

3.6 维持正常体温:窒息新生儿体温不稳定,常出现体温不升,应置于保育箱内,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箱温,保持患儿中枢体温在36~37℃,各项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注意保暖。

3.7 防止感染:严格进行消毒,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病室保持恒温、恒湿及空气新鲜。室温保持25℃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每日通风换气,保持环境清洁。同时,严格督促工作人员手的消毒,坚持做到进入NICU前及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必须严格、正确地洗手并加强皮肤、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防止感染。

3.8 心理护理:给产妇讲解相关知识,使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维持正常的泌乳功能,同时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常规护理复苏的新生儿,必要时派专人进行护理,保持病房安静,避免亲友直接探望,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任何人不允许护理复苏儿,一切护理工作必须认真、仔细。

4 小结

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称为新生儿窒息,该症仍是我国围产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5%~10%。新生儿窒息原因虽然多而复杂,但只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做好孕期保健,正确选择分娩方式,以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本组136例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做好充分准备及密切合作,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做好保暖工作,使新生儿尽快建立呼吸通道,改善微遁环,纠正缺氧,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使窒息新生儿得到及时抢救,134例抢救成功,大大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74

第5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3]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12): 28.

第6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自 2011 年 1 月至 2013 年 1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5例,其中确认为院内感染人数37例,感染发生率9.61%。其中男21例,女 16例,年龄26~80 岁,平均年龄56.62岁;住院天数 9~78 天,平均住院 34.29 天。

1.2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1.3 方法 通过对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对符合院内感染诊断的 37 例,统计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出院诊断、住院天数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免疫能力低下,生理机能减退,更容易发生院内感染;急诊新入院病人病情重,昏迷的多,常规检查及治疗多,接触外界人员频繁,大大增加交叉感染机率。临床诊疗中反复的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动静脉置管等较多,这些操作很易将病原菌带入机体内,造成院内感染。本组资料中37 例感染患者有26例进行过这些操作。

3.1 加强院内感染教育,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强化无菌操作观念,规范洗手方法,严格监控手卫生,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3.2 加强环境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每天病室开窗通风换气两次,重症病房紫外线照射两次,每次1h,地面清洁消毒两次,病区内楼道、水房等公共场所用 0.5%含氯消毒液拖地两遍,窗台、桌面、设备等用消毒液抹布清洁。控制陪护、探视人员数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定期为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病区定期进行空气细菌监测,病人出院后做好终末消毒管理。

3.3 加强基础护理、减少院内感染。

3.3.1 呼吸道管理 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抵抗力差,多伴意识障碍及偏瘫,卧床时间长,咳嗽反射弱,易误吸,造成肺部感染。患者不合理的致口腔堆积分泌液和呕吐物,也容易使痰液、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气管,进而影响呼吸[4]。重症患者需插管或气管切开,使患者丧失对空气的天然过滤及湿化功能,又吸痰频繁,易造成气管黏膜损伤,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对卧床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对不能有效咳痰者要及时吸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的患者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按时雾化吸入,保持气道湿化。护理人员要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氧气湿化瓶连接管道等装置的消毒管理,严防病原菌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呼吸道[5,6],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严格控制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的操作[7,8]。

3.3.2 泌尿系管理 长期留置导尿是造成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原因。我科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导尿操作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知识的培训,并定期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9]。

①妥善固定尿管,避免弯曲打折,保证引流通畅,使用精密集尿袋,15d更换一次,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防止尿液逆流引起逆行性感染。②不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膀胱冲洗预防泌尿系感染。③收集容器个人专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④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两次尿道口护理。⑤长期留置导尿管者,使用百多安特殊材质的导尿管,30d更换一次。⑥患者出现尿频、尿痛或尿液混浊等尿路感染时,应更换导尿管,留取尿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⑦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⑧进行导尿管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3.3.3 胃肠道管理 我们对脑出血病人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对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应及早留置胃管鼻饲饮食,在鼻饲过程中要保证各种饮食的清洁干净,鼻饲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37~40 度,同时要注意浓度、进食量及进食速度,应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原则。

3.3.4 皮肤管理 脑出血患者为压疮的高危人群,每 2 小时更换 1 次;使用防褥疮气垫,保护骨隆突处,指导家属正确翻身和使用便盆;随时更换污染的床单、衣物及伤口敷料;尿失禁或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大便失禁者应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经常进行温水擦浴;长期卧床者或危重患者应注意全身营养。

第7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脑损伤;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25-02

为了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本文对神经外科2008年3月~2009年6月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15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对患者加强护理、呕吐护理、气管切开护理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6例,男性34例,女性32例,年龄20~65岁,GCS评分为3~8分,其中行气管切开22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15例,死亡1例。

临床表现肺部感染都在伤后3-6 d出现,表现为高热,呼吸急促,咳嗽,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为淡黄色带脓丝,甚至为黄色或黄绿色痰,听诊两肺底湿性哕音,胸部X线检查显示点片状阴影可以帮助诊断。

2 原因分析

2.1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无效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咳嗽发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内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引起下呼吸道阻塞,加重下呼吸道感染。

2.2 口腔分泌物误吸

较多脑外伤患者发生在饱食和酒醉后,颅内压增高呕吐,胃内容物反流,消化道内细菌移位进入呼吸道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另外,胃酸对呼吸道黏膜的化学刺激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防御机制破坏。抵抗能力下降。

2.3 感染

呼吸模式改变,感染机会增加。气管切开后,由于呼吸道和外环境直接相通,失去了鼻腔和咽部免屏障作用,不能湿润吸入气体,呼吸道过分干燥,分泌物黏稠,形成痰栓,而增加感染机会。

2.4 抵抗力

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在转送途中保暖不够,受凉,可致抵抗力下降。另外,早期因病情需要及防止脑水肿的发生,需禁食,脱水降压,控制液体出入量,消耗体内大量热量出现负氮平衡,加速机体衰弱,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3 护理对策

3.1 昏迷时护理

护理颅脑损伤昏迷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叩背1次,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痰稠不易咳出,每日雾化吸入2次。

3.2 呕吐的护理

抬高床头15°~30°,患者取平卧位,以便于呕吐物及时排出,预防吸入性肺炎,对于手术后呕吐频繁的患者可遵医嘱甲氧氯普安10 mg肌内注射,做好口腔护理,一般用生理盐水棉球檫洗,每日2次,口腔内如有异味或有感染,可用0.5%稀碘伏棉球擦洗后,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干净。

3.3 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管理

3.3.1 加强气道湿化护理患者气管切开后,大部分气体由气管切开处吸入,气体未经鼻咽部的加温加湿,气道干燥,故应重视气道湿化,①每日湿化水的量不应少于250 ml,所需的量既要保证痰液稀薄,易于咳出、吸出,又要避免湿化过量引起肺底湿哕音。②湿化的气体可以是蒸馏水、冷开水,包可以是生理盐水。③湿化的方式可以通过雾化或气道直接滴注,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直接滴注时,可在生理盐水内加入少量抗生素或其他祛痰药物持续滴人或吸痰前给予5~10ml上述生理盐水在病人吸气时自套管内缓慢滴注,然后吸出,可反复进行,这既有利于刺激病人咳嗽,又有利于吸引。对于未接用呼吸机者,套管口覆盖单层湿纱布,能湿化干燥气体,防止灰尘和异物坠入气道。

3.3.2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①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严格洗手,戴口罩,对所有医疗器械与物品定期消毒。②伤口及内套管定时换药,消毒,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③吸痰管保持无菌,用于口鼻腔的吸痰管与切口处的吸痰管必须严格分开。④限制探视,定期空气消毒,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⑤在拔出气管套管或气囊放气前充分吸净口咽及鼻咽部分泌物,防止误吸。

3.3.3 监测体温及痰液观察患者体温及痰液变化,体温高于(腋温)37.3℃予以温水擦浴,高于38℃时予以冰袋降温,效果不好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定期作痰液的细菌培养。

3.4 注意保暖,增加营养支持

在术前抢救、运输及术后护理中应重视保暖,室温较低提高环境温度。鼻饲高热量、高营养的流汁或者肠外营养液,不能经胃肠道营养者可经静脉输入高价营养药物。

4 功能锻炼

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较长,遇有脊神经损伤者可出现瘫痪。因此,必须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为日后的自身料理,提高生活质量作必要的准备。

4.1 急性期

尽早地给患者作被动的肢体按摩,关节的屈伸运动,可防止肢体关节僵硬及肌肉的发用性萎缩。为防足下垂,可穿丁字鞋。

4.2 恢复期

待病情稳定后,鼓励和指导患者作四肢肌肉的收缩运动、做屈伸和抬高动作,还可于床尾拴一根绳,嘱患者拉住绳子作抬起上身的运动,每天多次,每次从2~6下开始,循序渐慢增加,以锻炼和增加各部位肌肉的张力。有条件的可试着给予针灸治疗,可加快肢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第8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诊断;措施;护理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在世界上,COPD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第四位,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2病因

2.1吸烟

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成分,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和纤毛运动减退;吸烟可促进粘液分泌,使气道净化能力减弱;也可使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和粘液积聚,而易引起感染。慢性炎症及吸烟刺激,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流受限等。

2.2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是指如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均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COPD。

2.3空气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有害气体可损伤气道粘膜,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粘液分泌增多,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2.4感染

长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可破坏气道正常的防御功能,损伤细支气管和肺泡。

2.5蛋白酶一抗蛋白酶失衡

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均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产生肺气肿。

2.6其他

机体内在因素如呼吸道防御能力及免疫功能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不足、气温突变等都可能参与COPD的发生与发展。

3COPD的诊断和护理措施

3.1气体交换受损

(1)与吸烟有关。有临床报告显示,吸烟可破坏肺弹力纤维,最终导致肺气肿的发生,使病情恶化。因此,从患者入院,就应告知吸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会加快患者肺功能的损害。COPD的病程是无法逆转的,对于该病,只会越来越严重,在护理过程中,只有让患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或者不加快病情的发展进度,在护理由吸烟引起的COPD时,应该为患者做好吸烟危害的宣教,告知患者应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要求。在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告知家属,应该监督患者少量吸烟或者戒烟,防止病情的恶化。

(2)与感染有关。临床观察中,COPD严重时会合并肺部感染。此时患者一般表现是:在白天温度较稳定,38.5℃~38.7℃,夜间不稳定,38℃~40℃。咳嗽,咳痰,痰液色黄,量多且粘稠,导致患者发生气道气体交换受损。当发现患者体温过高时,应该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护理措施,告知患者多饮水,要每隔半小时测一次体温,如发现体温持续升高,应给予先温水擦浴或者酒精擦浴,再给予冰敷及至冰冻输液。在为COPD患者进行输液时,滴数要严格按照医嘱,防止患者在快速输液时发生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在输液过程中观察心电监护,如果发生心动过速,患者诉心慌,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应该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抗心衰和肺水肿的药物。COPD的患者在发热期间,护士应该严密的监控其体温的变化,做好护理,让患者减轻不适。

(3)与吸入职业粉尘、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有关。患者长期接触工业废气会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因而气道受损,导致COPD急性加重期时发生气体交换受阻。当患者症状好转,出院时,应告知患者断绝与工业废气的接触,如果患者无法断绝接触,那就做好防护措施,尽量少接触工业废气,随时做好随访。如有不适,即时到医院做检查,防止病情恶化。

3.2清理呼吸道无效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粘稠、增多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会导致呼吸道功能严重损害,引起缺氧、高碳酸血症和肺部严重感染,常危及患者生命。此类患者护理,应遵医嘱给予祛痰药物,并教会患者家属,拍背的方法,协助患者排出痰液。对于无力咳痰的患者,床旁应备好吸痰器,必要时给予患者吸痰,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防止窒息。吸痰时,注意吸痰的正确方式,并且在吸痰过程中注意要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避免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发生窒息。

3.3低效性呼吸型态

低效性呼吸形态与支气管分泌物过多且粘稠而导致气道阻塞有关。临床上,COPD的患者都会有不通程度的发绀,急性发作期时,患者全身发绀,吸氧后,患者缺氧状态改善。一旦离开氧气的支持,缺氧症状又立即出现。所以此类患者不宜离开氧气的供给,需要长时间的氧气供给。在使用双侧鼻导管时,医务人员可以在鼻导管之间放一块面积为1立方厘米的海绵垫或者棉花垫来增进患者的舒适感。氧气虽然已湿化,但仍易使鼻腔干燥,可以用生理盐水湿润鼻腔黏膜,促进患者的舒适感,也可以多喝水来减轻咽部的干燥。对于一些可以配合的病人我们还可以通过教会病人运用缩唇呼吸、膈式或腹式呼吸而使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锻炼。

3.4活动无耐力

活动无耐力与COPD的患者疲劳、呼吸困难、氧供与氧耗失衡有关。在临床中观察发现,COPD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轻微活动,如翻身,起身。都会引发患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血压突然升高。但是,待呼吸平静后,复测血压又恢复到患者的基础血压。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过程,告知家属当患者活动时,注意缓慢,或者家属协助,如病情需要,患者应该卧床休息。

3.5营养失调

营养低于患者机体需要量,与食欲降低,摄入减少,腹胀,呼吸困难,痰液增多有关。临床观察发现,COPD的患者一般状况差,消瘦,偶有呈贫血貌。应该为患者制定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计划,对于有贫血的患者,应该找出原因,对症治疗。为减少呼吸困难,保存能量,病人饭前至少需要休息30分钟,患者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如果病人不能通过进食吸收足够的营养,可以遵医嘱使用全胃肠外营养。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做好补充营养的情况下还应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防止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

3.6焦虑

焦虑与呼吸困难,健康状况的改变,病情危重有关。临床观察中,患者在住院期间,表现易发怒,对家属和医务人员多有不满,更有甚者,把因恐惧造成的暴躁心理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做到耐心地为患者解释病情变化,安抚情绪,尽量减少患者的焦虑情况,做好心理护理。同时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外来刺激。教会患者一些促进睡眠的方法,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减少睡前活动,避免睡前兴奋,睡前喝热牛奶一杯,避免咖啡、茶等,睡前热水泡脚、洗热水澡、听轻音乐等;使用放松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松弛等;卧于舒适,全身放松,闭上眼睛,慢慢入睡。

第9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感染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76-01

随着新型医疗设备的更新、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一种把患病危重的病人集中起来,给予其优秀的医疗资源和护理技术的重症护理学发展起来,重症护理是一种现代的医学管理方法和新型护理技术,而将危重病人集中起来的病房即为重症监护室[1]。由于重症监护室中的病人多为病情危重的患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治疗护理时侵入性的操作增加和抵抗力的降低等原因,较普通病房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感染,其感染机率要高5~10倍左右[2],由于重症病人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常常大量使用,这反而增加了患者感染率。重症病人感染后会增加病人的风险和治疗难度。重症病人若大量流动,将给其他病房的病人带来感染风险[3]。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机率,从而降低控制重症监护室病人流动造成的病院的感染十分重要。本文对165例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了护理措施和管理经验,现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中的临床资料来源于165例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患者均已经出院或已经死亡),其中有85例男患者和80例女患者。年龄范围在15~85岁之间。在165例重症监护患者中,感染45例,其中有26例男感染患者和19例女感染患者,感染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8~85岁之间,感染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165例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患者均已经出院或已经死亡)进行回顾,分析感染的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和影响感染因素等。

1.2.2诊断方法 诊断的依据为患者各项检查、检验结果以及相关监护记录。诊断患者感染标准按国家2003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2.3 护理方法 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要加强环境和人员卫生的控制,如医疗器械的消毒,医疗人员无菌的操作等;由于患者呼吸道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呼吸道护理的相关技术培训和加强呼吸道的相关护理如吸痰、口腔护理等。由于感染的发生机率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升高,因此应加强护理和监护老龄病人,杜绝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的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见表1,表1中可见,在不同的感染部位中,感染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7.7%为最高,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次之。由此可见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的环境、人员等因素进行详细分析,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3 讨论

从文中数据看出,重症监护室病人的感染率为27.3%,感染率较高。而在不同的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7.7%为最高,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次之。应针对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感染加强护理。其中呼吸道感染率最高,是重要的危害因素之一,应予以格外重视。针对此因素应采取以下的护理干预。培训方面,应对医疗人员进行疾病的预防、救治和护理方法进行培训如吸痰、进行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细菌数量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4];环境方面,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应予以隔离措施,防止其交叉感染。使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消毒,一般每天三次。对于医疗器材器械应用75%乙醇溶液每天擦拭消毒,呼吸机应用环氧乙烷消毒,对病房内的空气中的细菌数目应随时予以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情况。有条件的监护室还可以安装空气过滤装置;人员方面,进出重症监护室应进行消毒,并更换防护服,医疗人员应进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侵入性的操作以免发生感染;废弃物方面,废弃物应经过灭活后处理,且其应密闭良好,以免给环境造成污染。

从数据中还可以看出,重症患者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自身免疫力下降是使老龄重症患者感染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此因素,在以上环境、人员、操作的基础上,应增加对老龄重症患者巡视、监护的频次,呼吸机等医疗器材做到专人专用,加强心理疏导,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做到专人护理,精心护理。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呼吸道的感染为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的主要危害性因素,针对危害性因素,对医疗人员进行全面有针对性地培训、对重症监护患者进行有效隔离、对病房环境进行定期彻底的消毒、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出现和控制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能有效地杜绝交叉污染、提高治疗的效率和降低流动性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士静,董立亭,张秀云等.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9-11.

[2]易文华,张彩云,赵艳群.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干预[J].广东医学,2012,33(15):2246-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