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体育的产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域 生产力一体化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有其特有的经济发展规律与过程,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难题。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生产链条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源的浪费与整合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作为目前可行的发展方式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区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与实践。实行区域生产力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提高经济竞争综合实力。
一、区域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发展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受制于特定的生产条件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呈现出特有的生产形态。就劳动者和劳动对象而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劳动者依然是人,劳动对象也基本是大自然,而劳动资料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最初的石器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生产资料的改革带动生产力的变革,构成了上层建筑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分散型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城市建设相对落后,。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面临发达国家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契机,借助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基础,开始建构大珠三角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比较沟通,整合地区资源,发展集约型经济,从而大大提高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简单来说,生产力一体化的发展得益于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制定统一的发展策略,由分散型经济发展到集约型经济,实现生产劳动力、结构、规模、市场的统一,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
二、生产力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生产结构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要想实现生产力一体化目标,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配合与适应。生产力结构大致由五个方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由最初的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释放了资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提升了发展空间。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比如长三角发展模式与苏南发展模式,各有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和限制条件,因此在做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低端生产状态,将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改变了以往靠消耗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低效益、高污染局面,有效缓解了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劳动力、资源市场的调整,就劳动力而言,以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正在慢慢消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科技人才。资源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以往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将资源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生产规模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规模一体化过程其实也是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小规模的经济发展状态不利于发展地区优势,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生产集团的吞并与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整合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生产集团规模的扩大,从内部来讲,分工的细化优化,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发展速度;从外部来说,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商品销售,人才培养都具备了相应的市场供应,统一的市场一旦形成,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拉动海外投资市场的扩大与增长,这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生产力布局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布局一体化过程往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的产物,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求生产的集约化与效率的提高。因为资源利用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生产商为了减少成本,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会自觉的发生进行集聚,发生集聚效应。加上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产业的生产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限制性,这些都促使生产力布局朝一体化方向发展。生产力布局一体化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统一的销售市场,增强地区经济竞争实力。
三、结语
生产力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布局的调整与统一规划,并通过打破行政界线,组建城市共同发展圈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整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正霞,罗泽龙.论区域生产力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068-04
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不仅可以反映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体现出了农产品区域品牌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途径,制定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界定以及评价指标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界定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品牌,与一般的农产品品牌相比,农产品区域品牌更为强调农产品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资源要素优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关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涵义,目前仅有学者沈鹏熠给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拥有区别于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农产品品牌的一种综合竞争力能力,涵盖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生长和运营环境、企业营销行为和产品市场表现等要素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二)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
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因此,在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学者们往往会从自身的研究角度去选择不同的指标。将不同研究者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产业集群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影响因素,足见学者们都很重视产业集群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评价中所起到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笔者将产业集群这一指标细分为:集群内农业科研院所、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业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这四个一级指标,而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又包括相应的二级指标,具体来说农业科研院所涵盖农业科研院所的数量、科研人员业务能力、科研人员学历结构等二级指标;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农业产业政策及制度体系和行政部门的组织能力等二级指标;农业服务机构涵盖农业服务机构的数量、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领域等二级指标;农业龙头企业包括龙头企业数量、企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和研究与开发能力等二级指标。上述各指标共同构成了从产业集群视角评价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二、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理分析
(一)农业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企业的区域聚集为特征,从而达到规模效应的一种重要区域发展方式,它是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现象,也是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组织特征。所谓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在一定区域内同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大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机构在区域上集中,并形成产业竞争力强势的现象。
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延伸,是组织形态运用与农业生产结合的新模式。由于农业产业集群是以某一区域具有的农业资源禀赋为基础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根植性。一般来说,企业在选址时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会选择资源富集靠近市场、运输成本较低的地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企业往往会选择三者距离最短、运费最低的区位,此时只要集聚的效益高于集聚的成本,集聚现象必然会发生。而这样的集聚无疑也会拥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活动为中心,在产业集群内部不仅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除此之外,还有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相应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南其共生性与互补性在空间上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又一显著特征。另外,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由此形成知识的溢出效应,获取“学习经济”,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农产品区域品牌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以独特自然资源及长期的种植、养殖、采伐方式与加工工艺等生产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区域内特殊的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他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而易于形成竞争优势。而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地域性的公共品牌由此导致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从而使品牌难以逃脱“公地悲剧”的厄运。此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的从众行为,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去购买同一品牌的农产品,即产生“羊群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区域资源。
(三)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关系
1.两者具有相似的形成基础。从上述对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阐述来看,两者的形成具有相似的基础,即都是依托于区域拥有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及农产品加工工艺。这说明两者中的一个一旦形成,另一个的形成就会较为容易。从本文的角度来说也就意味着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更有利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
2.农业产业集群是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区域的无形资产,其自身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要依靠其所依托的有形资产来实现。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最佳载体。农业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不仅能够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而且会致使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人力流、知识流在空间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但可以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加速传播。同时,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总是伴随着管理机构的产生,这些管理机构总会制定一套有效的规则制度来惩治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最大限度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象和声誉;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农户和各种机构之间在利益上的相互依存和业务往来,能够有效地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所以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维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载体。
3.农业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农业产业集群尤其是发达的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的创造。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强化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价值,并使得品牌价值能够以较快速度转移到产品上去,进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一些明显的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专业化产业支撑体系构建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发达的专业市场体系、专业化的运输服务体系以及高效的知识扩散系统和合作创新的网络等等,这些竞争优势最终会成为品牌竞争优势的来源集中体现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理分析
如前文所述,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机理。
1.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为涉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而言,其产品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或是依赖地域拥有的丰富农牧业资源而形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新品种的培育势在必行。新品种的培育不仅可以保留原有产品的优良特性,同时也能够在口感、营养等方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如此,新品种的形成也是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
2.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服务机构。农业产业集群中的农业活动服务机构主要是指为一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从业人员提供各种服务的机构,如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以及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相关部门。这些机构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问接的方式来实现的即通过对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企业提供如资金支持等的服务,来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后通过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来增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竞争力。
3.涉农行政管理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与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监督者。农业管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应该认真履行其作为监督者的职能。具体表现在:监督企业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使用情况,一旦企业发生有损品牌形象的行为应给予及时纠正,必要时要进行行政处罚;监督企业的区域品牌产品的生产过程,以确保品牌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负责对品牌未来的发展负责。第二,作为服务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商业软环境,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障企业的合法收益;为品牌的长久发展保驾护航,实施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做好品牌后续的运行及管理工作,争取确立一个品牌就保住一个品牌。
4.与农业相关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集群中聚集着大量与涉农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又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不仅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对品牌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区域品牌产品大多是以初级产品或以原生态产品的形态进入消费市场,因而其所能占有的市场份额极其有限,如果能够对这些产品进行进一步的精深加工,就可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可以借助自身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产品的传统生产加工工艺进行改良,使得区域品牌产品既能保留传统生产工艺带给其的特性又能融入现代元素,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广为接受和信任。再次,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区域品牌首选的营销主体。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自身拥有专业的策划团队,能够及时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作出快捷有效的反应。因此对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营销来说,企业是最合适的营销主体。
三、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策略
(一)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维护提升其竞争力
由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其产权界定较为模糊。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由此导致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主体缺失问题严重,“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最终导致品牌无人维护而逐渐走向衰亡,即“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农产品区域品牌转化为企业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化为企业品牌,企业就成了这一品牌的经营管理主体,并承担起品牌的维护和发展的责任。由于农业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农业竞争优势,必然会推动这一企业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建立“政、产、学、研”互动机制,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健康、良性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中以农业活动为中心的大量企业和相关部门机构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相关产业的高度集中。从而为“政、产、学、研”互动机制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处于一种联合互动的状态,并围绕着区域品牌农产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共同制定有利于区域品牌农产品未来发展的规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谋求这一产品品牌的稳定长久的发展。
(三)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价值,提升品牌竞争力
借助于农业产业集群内农业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可以为大量的农业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从而为品牌农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良以及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了保障。进而可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品牌的资产价值,最终达到提升品牌竞争力的目的。随着各地区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会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品牌,这也就意味着这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要在这一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只能在产品上下工夫。不仅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更要在产品形式、口味、包装等方面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口味、不同阶层、不同消费者生产适应其日常消费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的资产价值,进而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战略;核心竞争力;“西部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22-04
引言
学术上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定义、经济效果、形成机制和政策启示。产业集群战略是目前学术界集群研究的前沿之一。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培育和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地区)发展经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方式,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战略与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提出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举措,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内蒙古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泛化
根据王辑慈对产业集群的解读,在发展中国家,常把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扎堆”的企业集聚体(不论它们之间是否合作)都称为集群。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中小企业集聚现象并不具备创新性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概念的泛化也是理所当然。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鉴于泛化的集群概念,集群可分为两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因此,泛化的集群概念既包括基于低成本而创新不足的企业群居现象,也包括大企业为核心的集群和非产业的集群(即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本文所指的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集群概念的泛化。
(二)内蒙古产业集群的状况分类
本文结合Michael Allbu(1997)及其他学者的成果,在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的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现状,基于市场导向和协作方式将内蒙古产业集群分为四类,即手工艺/传统工业产业群、以资源优势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基于龙头企业的工业中心,如图1所示。
(三)内蒙古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
内蒙古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既有创新的集群,又有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内蒙古工业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了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重点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是:能源工业、重化工业、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农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内蒙古日报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3799亿元,是2000年484亿元的近8倍,其中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内蒙古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内蒙古创新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人民日报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18%,到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88美元,居全国第7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城市化率达53.4%。内蒙古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的“龙脉”,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战略导向将会有效地促进“西部经济区”产业集群引致的区域集群经济的形成。
目前,内蒙古提出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下文简称呼包鄂)为核心,辐射带动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和阿拉善4个盟市,改变过于分散的局面,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河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打造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区域内7个盟市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占的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64倍,内蒙古69%的电力装机容量、79%的炼钢和50%的有色金属以及绝大部分的煤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行业都集中在这里。这一区域也是国家“呼包鄂榆(榆林)”重点开发区、“呼包银(银川)”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关于区域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是不同的。本文在结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的范畴,属于经济学范畴,是现代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过程中所独特的、现实的竞争力,在资源配置、产品提供、市场占有、财富创造等方面所具有动态优势能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区域对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动态优势能力,所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其竞争力的强弱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两个“效率”。“配置效率”取决于要素资源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重组的状态,而“生产效率”则反映了现有资源投入的产出状况。配置效率的高低决定于不同效率部门要素的可流动性和信息的完全程度,这是由制度决定的。在配置效率提高受到约束的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层面,即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要素生产效率能否得到提高,更多地取决于技术的和产业的层面,它根植于区域的微观经济基础,由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来。
三、产业集群战略提升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机理
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之一战略管理学派(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区域内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推动力。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它通过众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机构的空间集聚、分工协作而产生并释放出资源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区域品牌效应、创新激励效应等,最终将综合体现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效应,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树立区域统筹理念,强化区域性合作,突出优势,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是有效提升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产业集群战略对于提升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促进要素资源向“西部经济区”集聚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生产要素是决定一国在某一产业竞争中获胜关键的条件。根据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生产要素又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或不需要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高等要素是指必须通过长期投资和培育才能创造出的要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知识
资源、熟练工人、资本等决定竞争优势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基本要素的需求减少而且其可获得性较高,依靠基本要素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而高等要素才是相对稀缺的,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直接影响到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群战略更多的是强调“内生式”发展,“西部经济区”要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要素发展“内生式”的产业集群,一旦集群成形,产业配套环境优良,集群的资源集聚效应就会显现,就会吸引与区域内产业有直接关联的高等要素,如人力资本、知识资源、熟练工人、资本等决定竞争优势的因素吸纳到集群中,增强集群发展后劲。随着区域内集群竞争优势的显现,将会间接吸引一些与区域内产业有间接关联的生产要素,区域持续发展的要素资源将会更加充裕。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资本的限制。目前,内蒙古企业缺乏金融资本的保障主要表现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集群企业缺乏金融资本的保障,使产业资本无法有效地聚集要素资源,直接影响到“西部经济区”竞争力的形成。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吸引区域内外众多民间、企业、国外的资本向“西部经济区”集聚,从而促进其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
(二)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将促进“西部经济区”创新活动,驱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构建了集群内的企业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而且促使企业间易形成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将促成创新簇群和创新网络的形成,使集群形成的区域具有学习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制约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将加速“西部经济区”创新网络的形成,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市场和层级组织的中间性组织形式,各种创新之间往往存在着普遍的“技术联结”,在网络中知识、信息和资源水平地、双向地、交互地传播,拓展了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取知识、信息和资源的来源;二是集群内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必须向上、下游组织开放并结成网络,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而实现的学习机制,促进区域的知识创新;三是网络使得创新的技术更容易扩散和转移,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三)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区域内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将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有利于实现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到2015年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7%提高到65%的目标。
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是指随着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会导致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将周围欠发达地区纳入其中,推动邻近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促使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有利于收入在区域内的再分配,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时,这种扩散效应对于增加政府税收、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以及区域的稳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实践表明,除了一些政府主导的专业性开发园区作为地区产业集聚的载体,我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是在农村或小城镇自发兴起的,这些区域通过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凸现区域品牌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将促进“西部经济区”的区域品牌建设
区域品牌建立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之上,但与产业集群不同,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区域品牌形成、传播及维护,会对集群内的企业或产品产生晕轮效应或声誉倍增效应,促进“西部经济区”的区域品牌建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原动力。集群内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机构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结成本地化网络,这样既可以加强集体效率,克服市场交易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风险,避免层级制企业的低效率。第二,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传播的加速器。区域内集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集群的区域整体品牌,加强营销网络取得协同效应,营造市场区位优势,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第三,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品牌的维护。产业集群在规避“柠檬”问题,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息”等方面能够有效维护区域品牌。此外,由于区域产业优势造就了区域品牌,地方政府将在技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行业协会、专业培训、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业等相关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积极扶持,能够有效延长区域品牌的生命周期,扩大区域品牌效应。
四、以产业集群战略为导向构筑内蒙古“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
(一)以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打造区域集群经济的战略举措
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以遵循比较优势为前提,充分利用区域现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违背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个区域将难以出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簇群。此外,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同时作用于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要构筑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区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促使区域优势产业向集群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区域所特有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于许多区域来说,区域优势产业的竞争能力的形成要充分深入分析和发展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促进具有优势产业的升级,而不是把打造区域产业链条看做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和“主脉”。
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典型的产业集群,发现其除了有反映灵敏的经济基础支持外,必然包括出口导向的企业(指其产品主要销往区域之外)、相关性和支持性企业,后者为产业集群提供部件、原料和服务。由此形成的集群经济是区域产业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其架构如图2所示。集群经济的形成,并不是企业在地理上的简单集中,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或产业网络,包括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关联,企业间的竞争、合作互动的关联以及生产要素的共享、互补等,并由此而产生经济体内部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总之,这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创新制度,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持久竞争力的根本源泉。需要指出的是,核心的主导产业与相关性和支持性产业协同作用、耦合而成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上的。
因此,内蒙古“西部经济区”集群经济的形成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在短期内通过强制手段建立起集群经济,但要依托其区域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识别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尽快培育和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并进行政府行为创新乃至制度创新来加以扶持与促进。
(二)以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国家产业基地的战略举措
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在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看都是不同
的,前者主要是内力驱动,而后者是外力驱动。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协调发展,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于工业园区来讲,产业集群是一种系统性发展理念,必须以产业联系为出发点,科学进行园区产业定位,并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发展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目标。为实行产业联系促进战略,工业园区需要借助产业集群战略予以调整,避免园区产业“集而不聚”,由此突出工业园区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将有利于实现内蒙古“西部经济区”的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到2015年19个重点产业集中区、园区增加值由现在占西部的48%左右提高到70%左右。
根据建设“西部经济区”的要求,内蒙古以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总量扩大和民生改善为目标进行产业定位,主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21"五大基地”展开,同时,打造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内蒙古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牧业基地。“西部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上以沿黄沿线9个工业集中区和10个重点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构筑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的产业发展带,沿黄沿线产业带要坚持“靠城不入城、沿黄不入黄”,工业园区要靠近城镇布局,又保持适当距离;能源重化工等高耗水项目要围绕黄河沿线集中布局,但新建项目不准新增设排污口和增加排污量。
(三)以国际化经营战略为重要路径提升区域内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的战略举措
迈克尔・波特指出:“当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很显著时,它本身也隐含着自我崩溃的因子。当竞争者衰退或客户需求不再挑剔时,地域化的产业集群往往向内看、呈与大环境隔离的趋势,假如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但彼此依赖程度很高时,这个问题会更加恶化。”“最脆弱的产业集群内部多半缺少国际化战略,也没有国际分工行动。”而“即使产业集群正在解体,那些原本就面对激烈竞争、具有国际观和国际客户的产业,往往可以避开这种骨牌效应。”因此,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是构建“西部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水平是维系“西部经济区”产业集群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促进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网络联结、协作和互动,对于提升区域内产业集群国际化水平非常关键,如美国的“硅谷”、台湾新竹、广东东莞等产业集群之间的协作与创新网络联结,推动着各自区域经济的发展。换言之,当今不同区域的产业集群已经不同程度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区域对外开放,并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上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提高“西部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程度是避免其产业集群萎缩、衰退和解体,提升其产业集群效率和经济效果,推动构筑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与发展模式研究”(08XMZ048)。
参考文献:
[1]顾强,中国产业集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4]谯薇,梁剑,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7,(02):176
[5]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七盟市大一统,内蒙古打造“西部经济区”[N],内蒙古日报,2010-08-24(9)
关键词:珠三角;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钻石模型;广东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24-01
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体系
第一,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
第二,需求条件。国内需求条件影响如下: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第三,相关及支持产业。即与企业有关联的产业和供应商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经营要通过合作、适时生产和信息交流与众多的相关企业和产业保持联系,并从中获得和保持竞争力。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
第四,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即一国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各类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此外,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市场的高度竞争会迫使企业改进技术和进行创新,从而有利于该国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确立。
除以上因素外,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对形成该国的国际竞争地位也起辅助作用。以上因素共同发生作用,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形成。
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珠三角产业竞争力体系的优势与劣势。(2)实证分析珠三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综合归纳珠三角产业竞争力体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珠三角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3 珠三角产业竞争力体系的优势与劣势
3.1 珠三角产业竞争力体系的优势
第一,从生产要素看,主要优势是投资增速快。2008年,珠三角固定资产投资5296.80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17.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787.87亿元,年均增长27.8%;更新改造投资567.22亿元,年均增长17.8%。
第二,从需求条件看,主要优势是市场规模大。2008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0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年均增长15.1%。全省亿元市场有逾四分之三落户珠三角,2008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19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282个)的77.7%,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第三,从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看,主要优势是产业链条长。“十一五”时期,珠三角工业产出进一步向技术要求高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相对长的行业集中。从行业看,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高,信息产业比重大,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大类行业有7个;从产品产量看,2008年纳入统计的359种主要产品产量中,珠三角有189种产品产量,占全省90%以上。
第四,从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看,主要优势是龙头企业多。在全省企业50强中,珠三角工业企业(集团)占39个;在全省工业企业50强中,珠三角占47个,其中广州16个,深圳20个。
3.2 珠三角产业竞争力体系的劣势
第一,从生产要素看,主要劣势是生产要素成本升高。一是自然资源严重不足。2008年,珠三角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1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3.5倍。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同时,国际原油、煤炭和矿石资源价格持续飞涨,珠三角产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制约。二是劳动力出现紧缺。2004年,珠三角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此后民工短缺现象在部分地区时有发生。三是技术研发水平不高。目前,珠三角的技术研发还是以外观设计为主,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多。
第三,从需求条件看,主要劣势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7年,珠三角第一层次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而香港第二层次比重为25.6%,高于珠三角14.5个百分点;韩国第二层次比重为18.6%,高于珠三角7.5个百分点。说明珠三角珠三角第三产业仍以第一层次为主,发展进程明显滞后。
第三,从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看,主要劣势是产业结构重复。作为珠三角增长极,广州和深圳除了在金融、汽车、成套设备制造和石油等产业拥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外,其他产业与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在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中,广州、深圳与珠三角其他主要城市的同构率也高达60%。产业结构雷同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难点和障碍。
第四,从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看,主要劣势是企
业产能利用率低。2008年,珠三角主要的家电、电子产品,如家用电冰箱、移动电话机、电子计算机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52.0%、51.0%和57.81%。4 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看珠三角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4.1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升级战略
产业升级战略要点如下:一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二是围绕广东省工业9大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对产业升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创新优势的技术标准,整体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内在质量。三是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大型高技术企业,促进中小高技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四是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现代生物等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发展使用新材料、新能源,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与装备水平。五是壮大高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建设好广州、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深圳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珠江三角洲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促进珠三角电子信息、软件以及生物等新兴产业的集聚快速发展。六是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协调和梯度发展,形成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龙头,以高技术产业集群为重点,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骨干,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加快发展的梯度发展格局。
4.2 以高层次服务为重点的市场培育战略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鼓励金融服务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衍生类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着力加快中心城市金融业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广州、深圳金融商务区,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二是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和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围绕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以广交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整合区域会展资源。
4.3 以地区产业结构为载体的产业协调战略
合理利用港口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广州南沙、广州花都-白云、珠海西部地区-江门银洲湖、惠州惠阳-大亚湾等四大临港基础产业聚集区和重型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鼓励广州东部地区、佛山三水、江门开平、东莞虎门港区、肇庆高要等地区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重型化调整。三是充分发挥“脊梁”地区中心城市的教育、科研能力,集中培育珠江口湾区中部、东岸和西岸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鼓励肇庆大旺、惠州仲恺高新区等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粤港澳海港、机场联运,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按照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的布局模式,打造国际化物流体系。
4.4 以技术密集型企业为方向的企业转型战略
一是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开放共享、协调有序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推动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发展、保障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体系。四是实现重点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有新突破;五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重点企业,充分发挥自主创新重点地区的作用。六是建设一支能满足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园、物联网、信息系统、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农业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传感器微型化、农业灌溉智能化、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农业信息可移动化、农产品质量追溯化等已成为主流。这得益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种植、加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国内关于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温度监控、光温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等方面。如,浙江大学等单位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智能化程度、肥水利用率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提出构建完全数字化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基地,该基地基于总线技术集成,由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充分运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及控制,合理布局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实现完全数字化。
一、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实施意义
1.加速信息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2.提高数字化。数字化有利于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高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3.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手工劳作、粗放型、分散型农业产业模式已不适应时展,我国经济进入规模经济时代,设施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也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节能减排。精准农业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生产形式和管理模式。为能自动感知、获取并分析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信息以及实现自动诊断和监测,确立起按需投入,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实施的应对方案,对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系统化的理念和技术要求。
二、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的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主要包括设备执行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信息管理层等四个层级。整个管控系统由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通风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系统、卷帘控制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1.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是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下,为实现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管控而进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在信息自动化统一软件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生产经验,开发农产品种植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手段。充分考虑系统的柔性,并为系统的全面集成留有接口。
系统由管理层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监控下获取数据采集层下各类型传感器所提供的作物成长环境的物理参数,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PH值、CO2浓度等,再经通讯层传输到管理层中央控制器,农产品种植系统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智能对比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变量,并形成完整的按需配给策略,由通讯层到达发出控制指令的具体分管控制器,完成对农作物的按需供给,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环境。
整个管控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全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智能并联调度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水肥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等新技术模块进行了研究应用。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设备执行层。其中,计算机系统始终贯彻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从整体调度到具体信息的收集与传输、指令信息的下达,涵盖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的所有业务以及设备执行层的大部分业务,上联中央控制系统,下联设备执行层。
系统硬件模型,如图2。
2.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现代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数量与时间,以微灌系统为基础,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及土壤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水和肥料进行调配和供给。
在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工程节水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在田间的水分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多种类别传感器,测得土壤各指标的基本状况,经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再由程序智能指导灌水施肥。
由于系统没有非常复杂的运算,需要低功耗和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自动控制中心模块,用来处理灌溉区的信号输入等工作。由于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对水位的控制精度要求不高,将自制水位传感器安装到要求的液位,直接感知液位信息。由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精准施灌。系统中的很多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同时需要在系统断电时仍能保存信息,根据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用户信息存储大小需求,选用双备份磁盘阵列为该系统的存储设备。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两大类。即叶面施灌和根系施灌,前者采用喷雾头施灌,后者采用滴灌。
系统将各种农作物的特征需求数据、种植历史经验数据、专家知识等集成、组构、融合,编制成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将测定的实时信息与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的参数对比后,可计算出灌溉时长、施加肥液时长和肥液配比等值。控制程序得到开始工作指令后立即运行,系统运行过程的数据均可查阅。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3。
3.自动通风控制系统
自动通风控制系统综合性能优于传统通风系统,可以自动调控风机转速与风量,感应空气品质,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通风安全,实现运行管理智能化。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中央控制子系统及空气品质感应子系统等组成,还包括通风管道、可调节的风口末端及数字化节能风机等。
4.无线传感器子系统
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支撑层和基于该网络应用业务层的一部5y.等,参见图4。将WSN应用于培养种植农作物,可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其工作原理为:在监察区域设置大量廉价的微型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并收集所需监察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发送给观察者。
5.卷帘控制系统
当前使用的温室大棚卷帘机大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动力源为现场人工送电,不论温室中是否有劳动任务,管理人员都必须到现场操控设备,造成了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自动远程控制,实现卷帘机的升降,不仅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而且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其主要做法为.在设备中嵌入一个模块,利用处理器的指令控制来实现GSM系统的短信息服务。该方法实施方便、操控简单、成本低,有较高的应用率。
6.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
在农作物种植基地采用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系统中关键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
为了加强监测和预警,该系统设计并充分应用无线结构健康监测试验仪器。基于成本和便捷性,该仪器主要应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频段,这是因为:ISM频段耗能低、成本少,组网方便且无需授权申请,非常适合无线结构的健康监测使用。其覆盖范围,如图5。
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涵盖整个系统,实时监测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经传输系统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土地因素。一是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大多仅有口头协议,未按程序办理流转手续,导致土地租赁、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土地流转不及时。农民守地意识较强,思想观念陈旧,担心土地流转后丢失,流转双方难以达成有效协议。三是土地流转期限短而不稳定。农户观望思想严重,导致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难以有长远打算,稳定性较差,短期行为明显。
二、政策因素。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只知道国家大力提倡土地流转和机械化种植,对具体政策的落实、项目资金的支持知之甚少,前两年我市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在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有一定的扶持,目前政策扶持力度有所减弱,部分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运转举步维艰。我市最大的民营稻米加工企业****米业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8 年初,是唯一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收购、销售于一体的企业, 2013 年流转土地 4100 亩, 没有任何政策扶持, 且融资渠道狭窄。
三、管理因素。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合作社成立随意性大、结构松散、管理简单粗放;有的合作社就是 3—5 个人自发组成,抱有短期行为思想,没有长远规划;有的内部管理不健全导致无法正常运营。我市最早成立且有一定规模的铁门兴农合作社,由于内部管理不善, 形成亏损 10 余万元, 导致合作社无法运营, 不得不进行清算重组。
四、效益因素。目前,我市合作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比较小,还没有 500 人以上的合作社。如:中南片种植中稻每亩生产成本31情况反映如下:种子 80 元、育秧 20 元、农药肥料 190 元、水费 50 元、机耕、机插、 机收 300 元, 人工费 50 元、 土地流转 400 元, 每亩生产成本 1090元,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后,一般当年可获得纯收入 1-1.5 万元,高的达 2 万元,其单位面积效益仅是自然农户粗放经营的 1-1.5 倍。比较
效益低下,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乏力。
五、市场因素。虽然政府对种粮大户实施了土地流转补贴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但粮价的不稳定,人工和农资成本的不断提高,增加了粮食生产经营风险,制约了种粮大户的发展。加之粮食改制后,乡镇原有的粮仓因年久失修而不能储藏粮食,收购网点少,由于收储企业的烘干能力有限,满负荷的工作也满足不了售粮需要, 致使卖粮要排队,甚至有的要排上 3—5 天。
对策和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整体发展规划,把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情况列入乡镇工作考核范围,明确目标任务,培育一批示范性种粮大户或农业合作社。
【关键词】生产效率;ECRS;人眼视觉;韦伯-费赫涅尔定律
引言
液晶模组的生产是一种劳力密集型的企业行为。目前国内的状况,自动化水准不高,液晶模组厂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来维持生产。在整个生产成本的构成中,人工成本约占到70%,如何提升人的生产效率,提升单位时间内的产量,是摆在各个液晶模组厂面前的重要任务。
1.液晶模组生产流程
液晶模组的生产主要分为:实装段和组装段。前者主要将液晶面板与驱动IC、PCB等零部件进行压合。后者将实装完成的液晶面板与背光源进行组装,并进行一系列测试以保证生产的产品为良品[1]。整个液晶模组生产流程的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2.传统手法的应用
为缩短生产中的无功活动,工厂一般采用工业工程中“ECRS”原则进行改善。“ECRS”,即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排(Rearrange)、简化(Simplify)。在做“取消”工作时,要确认研究对象的作用、价值、存在的必要性,若答案为否定,则可以将该工序取消。如不能取消,则考虑“合并”工序。继而考虑各工序是否可以“重排”。通过调整各个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得到最佳的顺序,使工序简洁化。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对该工作进行进一步地“简化”,最大限度地缩短作业时间,提升效率。
以模组生产流程中“最终功能测试”(后简称FD)和“最终外观测试”(后简称FV)站点为例来说明ECRS的应用。FD是通过一系列画面,来检查功能性、背光源、点和色差方面的缺陷。FV是出货前对产品外观进行最后一次确认。这两个站点一般通过人眼对产品逐片进行确认,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故这两个站点一般为提升生产效率重点研究对象。
E:两个站点功能重要,不可以取消。
C:产品经过这两个站点,均需要被搬运4次。如果将两个站点合并,则可以省掉搬运动作2次。
R:合并以后,作业手法需要重新定义,工位需重新安排。
S:因原功能检测站有18个测试画面,可对各画面进行“ECRS”的分析,来进行画面精简。
经过“ECRS”实施改善,原每条线6个FD和4个FV作业人员,精简为4个FI作业人员;原18个画面缩减为14个画面。改善效果如图2。
最终的效益:生产效率提升50%。
3.人员视觉原理和韦伯-费赫涅尔定律
当传统手法遇到瓶颈,尝试从模组技术面入手进行改进。
日常生活中,当你从亮处走进暗室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恢复清晰;反之,当我们从暗处走向亮处时,在最初也会感到耀眼发眩,在经过几秒后视觉恢复正常。这就是颜色适应,人眼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视觉变化。
某公司某产品FI有14个测试画面,如表1。各画面明亮程度不一样,人员需频繁对各画面的亮度进行适应,这将导致检测效率的降低。部分作业员为了加快作业速度,未等眼睛完全适应就作业,加大了缺陷漏检的风险。
如能对以上画面的亮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减少人员眼睛对不同亮度画面的适应时间,从而减少每片产品的检查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人眼主观亮度感觉对客观亮度呈现何种关系?在显示屏上,人眼所感受到的图形与其背景有紧密的关系。让人眼观察下图3所示的P1和P2这2个亮度可调的画面,使P2亮度从B缓慢增至B+?B,这时眼睛刚刚觉察到两者的亮度有差别。要使人眼感觉到P1和P2有亮度差,必须使两者亮度差?B是有限小量。对于刺激强度B,使B有刚刚能识别的最小变化?B,由实验可知,在一般情况下近似存在如下关系:
?B/B=C,C为常数 (1)
因?B的变化产生的感觉上的变化?S是感觉的最小单位,由式(1)得:
?S=K?B/B (2)
对两边同时积分,得:
S=k0lnB+k1 (3)
式中:k,k0,k1均为常数。
式(3)表明:主观亮度感觉与客观亮度成对数线性关系[3],此式称为韦伯-费赫涅尔定律(Weber-Fechner Law)。易知,B是S的一元递增函数,即客观亮度较亮,人眼感觉到的亮度也比较亮。
4.新手法实验及成效
本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测定14个画面的客观亮度,排定画面顺序;其次,以原画面顺序和调整后的新顺序分别进行检查速度的测定,来确定调整画面顺序是否对检查速度有影响。
实验第一步:测定各画面亮度,使用的工具为照度计。因照度与亮度成正比[4],故测定画面的照度即可知人眼感觉各画面的亮度。
实验数据如表2:
说明:因Flicker画面只是将画面调至不闪烁,第14个画面是要检测关机残影,两者顺序不变。
分析:对原画面顺序,人眼需进行3次从暗到亮、从亮到暗的剧烈变化,需进行至少3次适应。将对检查带来舒适度的降低;且涉及到的画面均为关键画面,缺陷漏检的概率增加。
实验第二步:选取水准相当人员,分两次进行速度测量;分别依原顺序和新顺序。
经数据量测,相同画面下的检查时间均已经测定如表3。原顺序,检查所有画面的时间为84.9s,而新顺序下为81.6s,画面检查时间缩短3.9%。
分析:原前后相邻画面亮度差异较大的画面,调整顺序后,检验时间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如,原顺序为4的画面,调整后人眼适应的时间大大缩短,前后两次检查时间减少0.5s。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原画面5、6上。
实验结果,不仅可改善作业效率,还可降低人员的视觉疲劳,防止因人员视觉疲劳导致缺陷漏检。
5.结语
在液晶模组厂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提升生产效率是每个企业面临的课题。目前应用工业工程方法改善生产效率已达到瓶颈,需寻找新的方法。
本文从人眼视觉特性出发,以韦伯-费赫涅尔定律为依据,给出了一种全新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实验的效果尽管较传统的手法要小,但是依然有两个好处。其一,从产品的原理面、技术面改善,是传统的“ECRS”手法无法实现的。其二,从长远来看,3.9%的改善率将对企业带来及其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唐中强.TFT-LCD模组段生产良率及效率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陈丽华.TFT-LCD模块制程中的检测制程优化[D].苏州大学,2008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24-04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精神表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一股风潮的形势下,更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高职教育,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而要求高职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事实证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和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引进,少量的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但是劳动力素质不能引进。众所周知,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广州作为这一区域的中心,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又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这也直接明确了广州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教体系。由此,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探讨富有广州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如何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内涵解读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各类产业内部的调整,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择业观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技能型劳动者培养的重要阵地,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广州要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亟待探索构建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简单来说,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就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以市场为培养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式、高水平的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l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图(虚线内为高职教育)
其中,“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是指高职教育首先是自成体系的系统,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是指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衔接,构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独立体系,这一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是指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既要有层次上的提升,建立起专科、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并可授予相应的副学士、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也要有培训发展的体系,包括初、中、高级技能的培训,使高职教育来培养更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以服务现代产业大发展;“以市场为培养导向”,是指无论何种办学层次的高职教育,都应紧根市场的需要,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以应用为根本特点”,是指在高职教育的各项工作中,都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放式”,既是指高职教育的办学体系、办学层次、办学功能等具有开放性,又是指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互动融合,实现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水平;“高水平”,是指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高职教育都应当把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在办学中始终如一地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培养质量;“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是指要建立一套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各种办学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应产业多元结构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当下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产业转型不仅仅是从沿海到内地,在单个城市发展定位中也成为一种“潮流”。即便在珠三角“制造中心”中最具商业地位的城市――广州,也同样不可避免地有产业升级的趋势。所谓产业升级不但是在所有制上“有进有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意味着“有进有退”和“腾笼换鸟”,对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对低端制造业、环境和资源能耗大的企业进行“转移”和“升级”。为此,广州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即“退出传统第二产业,提升现代高端服务业”。据统计,201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O%。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0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 950。64亿元,增长13.O%;第三产业增加值6464.79亿元,增长13.2%。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7.2:61.O,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O.4%、38.4%和6l.2%。可见,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广州未来产业调整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下,高职教育需要谨慎判断自身的优劣势,积极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及时构建与之配套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二)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根据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广州市目前技能人才总量为14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为27万人,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按照经济增长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情况看,2010年广州市技能人才的缺口达35万,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达到18万。同时,高技能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总量27万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传统行业,而新兴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外,高技能人才还有一个断层的问题,青年技工技能操作能力和经验不足,老一代技工技能老化,高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2006年,广州市对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有过统计,当年共有从业人员6090352人,专业技术人员488儿3人,占总比例不到lO%。其中第一产业1440人,占O.3%;第二产业112194人(其中建筑34652人,工业7l989人),占23%;第三产业374479人,占76.72%。可见,专业技术人员在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配中,第三产业占绝对比例,说明第二产业的人才技术力量很弱,即便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占绝对比重的第三产业,事实上分配也很不均衡。当务之急,广州应当针对当前产业结构对各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尽快对现代高职教育作出调整,培养出各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自身诉求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要求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幸福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同时,提出了建设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南方职业教育基地等战略任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州已成为全国经济强市,完全有理由提出这些“宏伟目标”。但与经济发展匹配的教育,特别是与产业发展匹配的职业教育,难登大雅之堂,高职教育亦是捉襟见肘。当前,广州仅有高职院校6所,属于市属高校。由于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制度多年来的痼疾,使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不同程度地呈现了一些弊端,如高职教育整体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省属、部属高职院校之间错位发展的优势不够明显;尽管师资队伍的结构、数量与水平近年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但学术大师与领军人才还相对匮乏,学术团队建设水平仍需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学生创新性不足、实践操作能力不够强等方面。如今,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升级,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职教育如何在这一场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将高职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构建与这种现代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三、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若干策略
当前,广州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期,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市属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提供人才保障的使命。根据这一使命,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应当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化现代服务业等积极调整专业布局,减少重复设置,促进高职教育合理定位、错位竞争、有序发展,逐渐形成富有鲜明特色与优势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笔者紧扣当前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现状,依据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提出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相应策略,以期为广州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的良性互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模式。
(一)从政策上保证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位置
《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远期目标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面建成充分满足市民终身教育需要的总量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专业门类齐全、国际合作程度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这一精神为促进广州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大决策和良好环境,为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但规划中尚未明确这一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亦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政策保障,这与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广州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是一扇“南风窗”,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由此,广州理应率先垂范,支持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制定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尽快推出与高职教育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特别是要致力于改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地位,让高职教育享受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待遇,真正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并行、并立、并重。
(二)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应与本国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那么,结合当前广州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实际,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广州高职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为此,秉着“集中发展与合理布局相结合,上下衔接、横向贯通、一体双翼”的原则,广州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合理层次结构,将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构成,其中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又分为硕士研究生高职教育和博士研究生高职教育。不过,根据广州当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现阶段仍应当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逐步形成以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为双翼的层次结构模式。
(三)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类别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这条法律规定,高职教育的宏观体系应是囊括高职学校教育和高职培训两种教育形式并举,并同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及协调发展的一个高层次的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的微观体系则是指高职学校教育和高职培训这两种教育形式自身内部的结构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协调发展。可见,广州急需调整高职教育这一类别结构,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就是要将高职学校教育与高职培训这两种教育形式作为主体部分,并将高职教育同中职教育的衔接、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相互沟通作为辅助部分。
(四)搭建各层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
“立交桥”
高职教育不仅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类型,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这在理论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未被看作一个整体,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被人为割裂。其实早在1999年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曾指出:“要逐步建立起‘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教育”。实现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三层次高职教育对接,无疑是贯彻落实该行动计划的有效途径。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理应在此方面做出贡献,其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首先就应当实现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三层次高职教育对接,使之在上下衔接中发挥主体作用,然后通过一些渠道畅通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出其横向贯通的辅助作用,从而搭建起两大高等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并融入到终身教育的大系统之中。这样既可以适应广州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布局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可以使有志于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五)建立高职教育体系与中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机制
高职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替代中职教育体系,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中职教育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我国的中职学校数量大、生源多,学生有继续学习的要求。为此,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有利于改善整个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使职业教育从单一的就业准备教育即终结性教育,调整为培养职业技能与继续学习并重的开放式教育,并成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形式。当前,广州正处于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实现高职教育体系与中职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其重点是要建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关系最为直接的专业、课程、培养模式、学制及招生制度等的五种衔接,打造技能型人才深造的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广州构建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还应着力推行“3+2”五年制高职教育模式,架设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之间的发展桥梁,打通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力争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综合改革的排头兵。
综上所述,广州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须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牢牢把握住建设南方职教高地的机遇,以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为途径,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强教战略为支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符合市情的、稳定的、多层次、多类别、开放的,包括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历教育,以及从几个月到一年左右的高中后短期职业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在内的,既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又能与普通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与中职教育相互衔接的完善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伟其.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EB/OL].(2010-02-02)[2011-05-08]..[2]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6:78-79.
[3] 文小开.广州产业升级转型之道[J].南风窗,2011(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妊高征对早产儿体格生长与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高危儿随访中心建立档案,母亲有妊高征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分为三组(轻度妊高征组;中度妊高征组;重度妊高征组)。前瞻性的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至纠正月龄6个月,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①三组间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比较:轻度妊高征组与中、重度妊高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纠正胎龄40周时,3组间身长、头围两个指标均为轻度妊高征组与中重度妊高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③在纠正6月龄时,三组的体重、身长、头围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④生后纠正胎龄40周时行NBNA评分,不同妊高征程度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⑤生后纠正6月龄时行Gesell检查,轻度妊高征组与中重度妊高征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程度妊高征对早产儿早期的体格发育影响不大,对神经运动发育有影响,轻度影响较小,中重度影响较大。在孕期应严格控制轻度妊高征发展成中重度妊高征,减少对婴儿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不同程度;妊高征;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运动发育
A Study of the Early Physical and Neuralogical Bbehavior Development of 0 to 6 MonthOld PretermInfants with Mother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PIHLIN Cuilan, HE Wanyi, WEI Wanjian, SHI Yuqi Child Health Division,Zhongshan Boai Hospital,Zhongshan 528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which the control degree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IH) exert on the physical and neuralogical behavior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The files of highrisk infants and of the premature infants with PIH mothers established by the HighRisk Infants Followup Center of Boai Hospital, Zhongshan C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0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he PIH exten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mild PIH group; moderate PIH group; severe PIH group and followed up until the corrected age of 6 months, with their physical growth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monitored Results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ld and the moderate severe groups in the weight,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at birth. ②At the 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 of 40 week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between the mild and the moderate severe groups. ③At the corrected age of 6 month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weight, 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 among the three groups ④At the 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 of 40 weeks, the 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NBNA) was carried out and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⑤At the corrected age of 6 months, Gesell Developmental Examination (GDE) was applied and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ild and the moderate severe groups.ConclusionVarying degrees of PIH control have little effect on physical development Mild PIH has a slight influence on neuromotor development,but moderate to severe have more So mild PIH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to develop into severe during pregnanc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neuromoto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