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孔子启发式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孔子启发式教学

第1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一、孔子学生观主要内容

(一)有教无类的平等观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产生的差别都是后天教育与环境造成的①。“性相近,习相远”便足以说明这一切。他认为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论年龄、国籍、贫贱、贵富。在孔子的弟子中既有比他小六岁的颜渊,又有比他小47岁的公孙龙,有出生富贵的自贡,又有穿衣都成问题的曾参,还有坐过牢的公冶长。在《荀子?发行篇》中有描写孔子弟子的言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因为孔子认为,只要有心学习,“自行束侑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雍也》)。这里便有人认为要孔子收自己为弟子,必须有东西奉上才可。其实不然,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述而》)也成了孔子最引以为傲的弟子。南京工程学院汪秀丽博士认为这里的“束侑”应该指的是拜师的礼节,并不是一定要收取学费。正是因为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才能出现“孔门弟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这样的盛况,为后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二)亦师亦友的民主教育观

孔子在生活中对待弟子就像朋友一般。“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敞开心扉,毫无隐瞒。孔子不仅在生活上如此,在学业上也鼓励弟子提出看法,那一句“当仁不让于师”就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学生观。孔子认为,在真理面前,学生就应该勇于坚持,敢于超越权威。就像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也没有必要谦虚忍让。孔子还曾经批评过颜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认为颜回从不抵抗老师,没有提出过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对他没有帮助。

(三)因材施教观

孔子认为要教育好一个人,必须对他有充分的认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从各个角度了解学生的道德风貌、个性、才能、兴趣等,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内,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通过对每个学生的细致观察,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每个弟子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保ā堵塾铩は冉?》),等等。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因此,他主张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教化。“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职业道德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会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如教师职业道德是由一系列规范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从师德调整的关系上看有师生之间的道德规范,有教师同行之间的道德规范,有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道德规范,有教师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②。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那么其他方面例如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都会出现问题以致误人子弟,长此以往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有以下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基础。

(一)深切关怀学生

孔子“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不因外界条件鄙视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学习的和谐环境。在《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一共有23处,但表扬的评价都达17处之多。表扬是为了鼓励学生,批评也是为了激励学生,采取鼓励的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这种“师爱”便是师德的灵魂。

简单来讲,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所有学生并对他们一视同仁,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随意给孩子贴上好孩子或坏孩子的标签。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有不同的偏爱好成绩学生的方式。例如,按座位分,好成绩坐前排,后进生自然坐后排或者教室两边;按回答问题的频率分,老师留给好成绩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认为给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无疑是浪费时间;按参加活动类型分,老师会安排成绩好的学生参加一些比较有学习或竞赛意义的活动,而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参加打扫卫生之类无须动脑的活动;更有甚者,老师因为学生家庭背景或送礼的贵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论语?季氏》有一句话“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说明圣人孔子都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儿子,所以多教给他学问,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视同仁。因此,我们应该杜绝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坚持关爱学生这样的原则从事教学。

(二)尊重学生个体意识

自古以来,人们就受到“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影响,使教师的地位处于绝对权威性的位置。教师与学生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学生惧怕教师已成为常态。虽然现在兴起了民主的教育方式,宣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言,考试方式由许多主观题代替了八股文一样的考试方式。但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取得的学习效果我们有目共睹。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凭借渊博的学识与阅历,形成了一套认知与评判标准。但孔子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学生的发现与见解未必不如老师。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欣赏学生的才能,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标准要求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书育人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正常健康发展③。我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行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怎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呢?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的基础是“以身作则”,学生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行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说的就是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教导作用。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种很抽象的人生态度,但我们可以通过他外在的行为表现推测他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例如,在仪表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否穿着整洁,在天津南开中学有对教师仪容仪表的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④。若一个教师对仪表形象都不在意,则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他对教育的敬重之意呢?在语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教学用语是否规范有逻辑,发音是否清晰准确,音量音色音调是否具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在行为举止方面,我们可以看他在紧急情下是否临危不乱,坐站姿是否端庄精神,教学手势是否运用得当,表情是否丰富自然等。总之,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并反省检讨自己所作所为是否都达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要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只有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⑤。有人把“因材施教”等同于“因财施教”,体现了某些老师的功利眼光,这是必须严令禁止的。“过度的平等只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一刀切”显然不适合用在教育层面,需看到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才是每个老师最应该的追求。正如孔子因材施教才教育出了各行各业的弟子。另外,教师应对反应慢和成绩差的学生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精力,不因学生曾经犯过的错或者缺陷而看不起他们,坚持学生是动态发展的,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观,从横向与纵向方面看到学生取得的进步,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个性发展方案,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2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启发式教学是以我国孔子为首的历代教育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贯穿中华民族悠久教育史的全过程,是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但是,当前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应有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智慧。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认识不到位,往往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难以操作;二是“启”与“发”脱节,教师只重视“启”,只注意“启”的方式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发”,不注意学生“发”的时机与状态;三是忽视“发”的个体性,因为启发式教学中的“发”,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是有差异的“发”,是生动活泼的“发”,而不是全体学生步调统一的“发”。

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达到愤悱的基础上,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诱导,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独具特色的教育范式,集教学思想、方法、原则与策略于一体,体现以学论教,实现教学相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教学智慧体系。

一是自求智慧。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建构一种自主学习、自求自得的场域。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在颜渊问“仁”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为仁是依靠自己主观努力追求的一种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自求智慧特别重视思的作用,重视独立思考。如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未见孔子的长篇大论,记载的都是孔子对弟子思考结果的简短的证实、点拨和生成之语。孔子以自己的德行学问,成为学生人格的仰慕者、思想的追随者,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让学生自思自悟。

二是愤悱智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难成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调查、研究学生,当学生心求通而不通、口欲言而说不出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敏锐,老师只要略加点拨指导,即可意开词达。愤悱智慧特别重视问题的价值,《论语》有丰富案例,如“问君、问孝、问政、问仁、问礼、问为邦、问行、问成人”等都是由学生发问、孔子应答的。愤悱状态是学生主体(内因)与教师主导(外因)最佳结合状态,是启发教学的最佳时间点。要精心设计问题,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把握愤悱的时机,让学生在学问思辨的愤悱之境域中得到启悟。

三是诱导智慧。《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学的最好方式是诱导。办法是引导而不硬牵着走,严格要求而不强制压抑,指出学习的门径而不包办代替。“和”指氛围和谐融洽,“易”指没有畏难心理而轻松学习,“思”指会思考学习。师生情感氛围融洽(乐学),学习没有畏难心理轻松生动(学会),使学生更好地开动脑筋思考学习(会学),这样才算善于诱导。诱导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学生,用各种文献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仪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第3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

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

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

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

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

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

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

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

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

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

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

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

结论。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

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

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

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

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

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

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

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

,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

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

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

。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

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

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

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

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

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

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

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

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

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

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

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

,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

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

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第4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43-0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国的许多化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坚持启发式教学,他们一方面在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另一方面,结合《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传统启发式教学进行改造、开拓和发展,逐步构建适应新课程环境要求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化学教学中仍有人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对待,把启发式教学(法)与讲授法、提问式教学法、实验操作法、分层教学法等平行列入教学法中,这是原则性的错误,也是与素质教育要求背道而驰的。作为新课程环境下的化学教师,能否正确地理解并实施启发式教学,对于课程目标的落实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问题。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这里,“愤”是指学生迫切地想弄通却又弄不通,但决意要弄通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学生迫切地想说却又说不清,但决意要说清的心理状态。所以,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手段,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愤”“悱”状态之中,诱发和维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通过“举一隅”进行开导、点拨、解惑,达到“三隅返”,实现自主发展,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的教学过程。教育即善喻和启发,而不是强行灌注。在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典范。启发式教学被推崇为人类教育的思想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无不在努力实现这一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教学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突出实验教学、形象化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的师生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2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及人类认识自然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因而,长期以来,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在许多《教育学》和《教学法》(或教学论)中确立为教学的原则,以促使教育教学工作者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前人的经验,进一步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由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八字教学法,就是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是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引导学生思维上路,保证学生最大参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再辅导解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法综合运用讲解、讨论、练习、实验、自学和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各种教法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结果是,诱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启发式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对教学法整体系统起着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由于运用者的指导思想不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教学中科学能动地利用启发式方法进行创造性组织教学和教材处理。这些依赖于教师良好的知识素养、驾驭教材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更新和提高,化学教师不仅要有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还要与时惧进,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3 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的联系

目前,一些国家的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与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就国内外非常重视的探究式教学来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涉及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都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如提出问题,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性”。因此,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需要渗透启发式教学思想。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是自主学习,问题提出后,在以后探究的各步骤中,还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还要向教师咨询,同样离不开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刘知新老师指出的:“探究教学(或探究学习)是启发式的一种范型,是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但其主旨是不会发生更本改变的。”很显然,探究式教学含有启发式教学思想。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施教方法供教学选择。我们应把启发式教学当作是与注入式相对立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是化学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化学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中都应当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相红英.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26(3):26-28.

[2]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8.

[3]韩广庆.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误区[J].中学化学,2005,(9):2.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81.

[5]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4.

第5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启示

新课程非常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整个是《论语》模块。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关于教育的理念及意义

《论语》选读教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1.教育观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首先就教育的对象而言,“有教无类”,即不计身份高低,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能对教育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为办学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对待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二、孔子终身学习、守道乐学的学习理念

《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述而》篇中的“学而不厌”等都是具体体现。即使他常处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对于好学的弟子颜回,他更是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教学的两点重要启示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给我的启示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个性差异、天赋意向、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被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才会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才能勇于进取,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启发式方法对我教育教学的启示

我认为启发式教育的精髓是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具体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两方面:(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思考时,对已有的知识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式已成为当今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意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教师过去的“满堂灌”实在是违反了启发式教学原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行为。(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重大特点就是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而这种探求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属于创新的范畴。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因人而异,有人见解独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属创新。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我们应多鼓励学生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感受颇多。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育人责任重大,将不断从“至圣先师”那汲取丰富的养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教育教学。

第6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音乐教学;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回归音乐本体,提高音乐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从多年的实践看,以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开展音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科素养、培养综合性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在音乐教学创新中的作用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曾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可见,孔子关于“启”与“发”的表述,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教师的“启”,自然也就没有学生的“发”。所以,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启发式教育,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为音乐教学创新提供了好的思想基础。其次,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好的教学方法。可见,启发式教学,顺应时代要求,把学生放到了主置,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结论不唯一,过程很重要”的观念为音乐教学创新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二、启发式教学在音乐创新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作为教师该如何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实效?笔者有几点心得:

(一)认真备课将启发式教学穿插到音乐教学设计中

这个环节是搞好音乐教学创新的根本。教材是施教之材,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依据。所以,要想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必须紧扣主题,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只有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形式、题材、体裁有深刻的理解、把握纯熟,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习惯、能力水平了然于胸,才能在课前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设计、组织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根据情况变化,因势利导,启发得当。

(二)形式多样把启发式教学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培养探究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所用的方法要易于学生接受。那么,在创设情境引发兴趣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1.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假设、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有机会去认识它、解决它。让学生通过“欣赏一提问一对比一讨论一结论”的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探究、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的,还可以逐步养成善思、勤问、积极合作的良好习惯。2.讨论教学法:在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对欣赏作品的理解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具体形式可以是生生分组,也可以是师生分组。如:在对比欣赏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时,学生对作品表现的情境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老师给出一个标题音乐,一个非标题音乐,学生一下就理解了两者的区别。我们看,这样的讨论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对标题音乐以及两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3.探究实验法:在老师引、学生学的过程之后,答案似乎若隐若现,但它是否唯一,需要对其进行探究。在这里老师应以领路者的身份,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其多思、多做。比如:在讲授古典与流行音乐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改变一些音乐要素或特点来进行分析,在此之后,学生积极创新,有的改变节奏、有的改变风格,最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两种音乐并无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转化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实践,不仅使学生对于两种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4.对比总结法: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对于所学知识没有系统的概念,这个时候,教师不妨运用对比总结法教学,将所学知识进行区分归类。如:学完中国歌剧《白毛女》之后,让学生学习外国歌剧《卡门》,并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经过小组讨论、对比总结之后,学生能总结出歌剧是以歌唱和音乐来表现剧情的舞台艺术,而中外歌剧因为文化与创作背景的不同,各自又在作品题材、演唱、演奏乐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对比讨论,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对今后学生的自主归纳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第7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本文在简要阐释启发式教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现状,提出了践行启发式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策略,以期回归启发式教学的本真,实现新时期启发式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启发式教学 创新

所周知,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若从孔子、苏格拉底提出启发式教学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启发式教学以新的内涵。变革旧的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和高校教学有重要意义。

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一词源于教育家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学生不是特别想知道的东西,老师就不要启发他。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产婆术”式的启发式教学,认为启发学生教学就像接生新生儿一般,主要分为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专注于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和新思维。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大意为当学生想理解知识却理解不透彻、想表达却又不能完整表达时,教师需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旨在使学生顿悟,当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探究知识本源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诱导,带领学生一起走向学习的天堂,这种学习方法通常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的特征

2.1发展性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特殊作用,“使学生能主动并按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思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1]

2.2引导性

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首先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学生学习遇到难题时,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诱导他们一步步接近真理。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是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丰富与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体现了‘导’与‘学’、‘学’与‘思’的辩证统一。”[2]

2.3创新性

启发式教学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协作,教师要创新知识储备与知识传授的方式,不仅在授课观念上有所创新,也要在授课内容与方式上力求创新。另外,时代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正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2]

3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3.1践行启发式教学观念

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体现形式。这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的考量,也是对教师综合专业素养的评价。一直以来人们都强调和号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但目前大部分教师仍未真正践行启发式教学,因此从观念上引起教师注重教学理念成为教学重中之重。第一,教师需及时关注学生的想法与课堂上的表现,并相应作出点拨与指引。教师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第二,贯穿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深厚而新鲜的知识,具备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做好终身教育的准备。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在高师院校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园地。

3.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一系列铺垫、启发、诱导将学生引导到豁然开朗的境界”[3]。首先,摆正教师位置———设置疑问。教师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帮手,要思考如何将知识更有效地讲述出来,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其次,发挥教师价值———引导研究。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面临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即为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教师的真正价值在于用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正确思考问题,用科学的方式探究知识的本源。通过向学生设问,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真,让学生充分感知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后,运用情感教学———砥砺人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航标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教师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比采用专制型或放任型的教育,更能激发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4]因此,教师要善于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关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育。

3.3提高师资水平

“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潜能,培育人才,增进社会之福祉。”[5]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育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首先,严格规范教师上岗制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授课技能、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衡量,优先录用采用多样教学方式上课的教师,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高质量,保证日后启发式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其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可参加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会议、进修、培训,在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相互促进与提升。最后,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与监督。加强对教师的评价与监督是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

3.4持有创新思维

第一,教师需具备创新意识。教师是学生思维创新的引路人,是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为更好地实现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创新观念的引领工作。第二,学生需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只有真正地读书,才会对知识充满兴趣,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才会有创新思维的基础。第三,教师尊重学生的创造热情。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背景与生活阅历,因而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并不总是处于一个层面上,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师生互动协作式的学习。

4结语

本文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探讨启发式教学,挖掘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探讨启发式教学的发展性、引导性、创新性的特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主体、创新思维的视角构建启发式教学策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作者:李春超 王小芳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刊,1996(4):42-43.

[2]李慧勤,李红君.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1-23.

[3]文敏.现代启发教育思想及其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72-74.

第8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言;最近发展区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23

1.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优秀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启发”一词,最早是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他在《论语》中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凡,则不复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性阐释,比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了将近一个世纪。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此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域内的潜力。

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J.M.Sinclair和R.M.Coulthard提出了对话分析的基本结构:教师发问(Initiation)―学生回应(Response)―教师反馈或后续话语(Feedback or Followup简称IRF,)。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启发式教学机理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语言构成的三大结构,即设疑Q(Question-making),启发I(Inspire),应用A(Application),简称QIA。

2.启发式教学语言结构分析

依据QIA分析方法 ,启发式教学语言的结构可分为三要素结构和非三要素结构(见表)。三要素结构包括两种:一是单一的三要素结构,即只有一个设疑、启发和应用。二是多层的三要素结构,即包括多个设疑和启发,只有一个应用,其中的T是教师的过渡语(Transitional language,简称T),好的过渡语(T)会使整个启发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非三要素结构包括三种:一是有设疑和应用,无启发;二是有设疑和启发,无应用;最后一种是只有设疑,既无启发也无应用。

3.启发式教学语言的优化策略

(1)优化逻辑策略。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该段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从每个教学过程来看,设疑和启发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设疑的目的是创设出学生的“愤”“悱”之态,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设疑中的问题进行回答,启发引导应该具有逻辑性,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最佳匹配策略。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特点。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射中目标,启发式教学语言才会获得成功。

(3)适时启发策略。启发式的教学语言并不适用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教师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把握启发引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设疑,让学生产生了“愤”和“悱”的心理状态,抓紧学生的这种心理之后再进行适时启发,这样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9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38-01

在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教育主张、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2、启发式诱导、循序渐进

“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丰富、极为深刻。

下面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施行因材施教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1、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在孔子的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重要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疑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认真的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还养成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孔子教育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答式,讨论式,通常是学生提问孔子才回答,这样就使得学生要自己去学习去思考,没有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也没法进行指导。而且必须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对自己的观点de 看法。在现代的语文素质教育中也是同样道理,学生是主体,要用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样才是有效的教育。

3、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教育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现代的社会是个性化的社会,鼓励个性也是鼓励创新,这种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做一个特别的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上,就比如作文,想法不同,个性不同,写出的文章内容和风格等方面就有所不同,老师也要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论价值[J].管子学刊,2007,(1).

[3] 秦玉洁.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新课程理念[J].教育革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