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城市应急管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应急管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应急管理培训

第1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一、岩后隧道事故及致灾因素

(一)岩后隧道事故概述岩后隧道,位于晋济高速公路K9+574.125-K10+361处,为左右分离式隧道。2014年3月1日14时45分许,在岩后隧道右洞,两辆运输甲醇的铰接列车追尾相撞,前车甲醇泄漏起火燃烧,隧道内滞留的另外两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和31辆煤炭运输车等车辆被引燃引爆,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伤和42辆车烧毁,直接经济损失8197万元。

(二)岩后隧道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1.燃烧蔓延迅猛一是隧道地势因素。岩后隧道右洞,长786.875m,隧道纵坡为2.2%,南高北低。经现场勘验,北入口处地面呈东高西低。入口处东侧为追尾的两辆运输甲醇的铰接列车,西侧为一辆运煤车,事故发生后,泄漏的甲醇沿地势高差向右后方(西北侧)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引燃西侧运煤车辆及周边护坡上的灌木、草坪,形成稳定燃烧的火源。二是可燃物因素。可燃物主要是滞留汽车及其运输货物。在滞留的42辆汽车中,包括4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和31辆煤炭运输车。其他可燃物还包括燃料、轮胎、篷布、内外装饰物等。事故车辆追尾后,大量甲醇泄漏,迅速在地上扩散挥发并发生燃烧,提供了一个连续燃烧的供应链。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烟沿隧道迅速蔓延。三是汽车移动因素。事故发生前,隧道南出口拥堵造成隧道内滞留车辆多。发生事故的两辆车在刚刚驶入隧道北口处发生追尾交通事故,导致甲醇泄漏并燃烧。前方滞留车辆无法对后方事故作出及时反应,仍然因拥堵缓慢行驶。事故车辆驾乘人员在逃生的过程中沿途向隧道内滞留车辆人员发出警示信息,其他车辆驾乘人员迅速驾驶车辆向南行驶逃生,加大了隧道内热烟气及火焰的流动速度,短时间内引燃前方车辆。四是燃烧爆炸因素。事故发生后,距隧道南口约100m处停放的二甲醚罐车,罐体受热温度升高,罐内大量二甲醚蒸发喷出并发生燃烧,罐体局部受到高温烘烤,造成鼓胀变薄,出现裂口,罐内气液平衡被破坏,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热浪及火焰迅速扩散,加速了燃烧。

2.逃生疏散不及时一是烟气大。事故当天,隧道内大量的煤车积聚,汽车尾气、洒落的煤粉、隧道废弃物等悬浮粉尘、一氧化碳、铅等污染物加重了隧道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影响视线。发生事故后,隧道成为烟气扩散、蔓延的通道。隧道内无机械排烟设施,自然排烟困难,隧道内烟雾大,能见度低,视距短,车辆与逃生人员在同一通道上“借道”疏散,无法保障车辆和被困人员的安全性和疏散逃生的有效性。二是车辆多。事发当天隧道内车辆多,在隧道密闭空间内车辆发动机运行、行驶与气流摩擦、汽车喇叭等产生的噪声,使驾驶人员心理上产生阻断感,加之自然采光条件差,驾驶员不能对交通路线线形、障碍物、前方车辆等准确辨识,影响疏散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是造成事故车辆追尾时驾驶人员反应时间较长的原因。三是警示差。依据公路隧道相关规范,事故隧道内并未设置事故应急广播和声光报警等装置和设施。事故发生时,除事故车辆驾乘人员和部分其他人员在逃生的过程中沿途向隧道内滞留车辆人员发出口头警示信息外,再无其他警示,错过了最佳逃生时机。除此之外,事故隧道内的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灯具不明显,未能发挥设计效能。四是意识差。事故发生后,滞留人员及时逃生意识差,无逃生的基本常识,对事故的严重性不能及时判断,再加之部分人员心存侥幸,没有及时采取逃生措施。

3.应急处置困难一是距离较远。岩后隧道距晋城市市区约12km,事故发生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辖区高速交警及时对事发路段实施了封闭禁行、疏导道路,待公安消防救援力量赶到现场时,隧道北入口处燃烧已达到猛烈阶段,且侦察人员反馈现场已有爆炸危险,第一到场力量无法实施内攻,客观上错过了灭火战斗和人员搜救的黄金时间。二是空间局限。隧道狭长、封闭、空间有限,导致现场车辆安全疏散路线与灭火救援路线交叉,影响安全疏散效率,限制灭火救援展开。隧道地处山区,周边没有明显的、可以缓冲的灭火救援场地,没有足够的车辆停靠、运行、设备操作和消防车回车空间,大大限制了大型消防车辆、装备的功能发挥和操作使用,增加了隧道灭火救援难度。事故现场与灭火救援场地之间没有任何保护屏障,隧道内二甲醚、水煤气、LNG气体随时可能产生的爆炸对在场救援人员和救援设施设备造成致命而直接的威胁,这也是严重影响施救的因素。三是水源缺乏。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1km以下隧道不考虑设置灭火设施的规定,岩后隧道未设置消水栓,且地处山区,周边无可供消防车取水的河流、水井等天然消防水源,在现场实际灭火救援中,消防用水的供给主要靠大吨位消防供水车、园林洒水车和其他载水车辆的接力供水。供水车辆需要往返于事故现场与市区消防取水点之间,影响灭火救援的连续性,延迟灭火战斗速度。四是内攻困难。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隧道出入口燃烧猛烈,指挥员根据情况判断“随时有爆炸危险,不具备作战条件”,无法进入隧道实施内攻。据环保部门监测显示,隧道内温度高,烟雾浓,一氧化碳指标超标严重,现场无法确认是否还有其他危险化学品爆炸的可能。直至经实地测试确认无爆炸危险后,救援力量才进入隧道内攻。

二、优化公路隧道消防安全设计与运营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车辆与驾乘人员的管理为了保证公路隧道的运营安全,首先应当加强对驾驶员与车辆的管理。在公路隧道入口处全面设置各种限行规定以及各种注意事项。隧道内以及隧道出口进口的1km范围内,车辆行驶速度应当保持在65km•h-1以内;隧道口以及隧道内部禁止停车,由于交通事故不得不停车时需要设置警示牌;一些运输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车辆必须在车头车尾安装红色警示灯、反光标志以及雾天警示灯等;车辆在隧道内行驶时需要保持合理间距,在隧道内部安置警告灯以及50、100和200m标志牌,为驾驶员提供参考。

(二)优化公路隧道消防安全设计1.提高隧道建筑耐火性能为减少隧道内建筑本身火灾荷载,隧道衬砌、附属构筑物、车行及人员逃生通道的建筑材料及其装修材料均应采用不燃烧材料,使用的装修、装饰材料应能达到耐高温且在高温时不释放有毒气体的要求。公路长隧道、特长隧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阻燃性沥青。通风系统的风管及其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柔性接头可采用难燃烧材料。隧道内的灯具、紧急电话箱(亭)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制成。隧道内的电缆等线路,需选用耐火、阻燃电缆或矿物绝缘电缆,固定用的桥架需选用不燃烧材料。隧道结构防火隔热措施采用喷涂防火涂料或者防火材料、在衬砌中添加聚丙烯纤维或者安装防火板等[1]。2.完善疏散设施一是应设置人员、车辆专用疏散避难通道,在疏散通道内应设置独立的防烟、排烟系统,配置灭火器、防毒面具、紧急电话、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等设施。隧道内应设置准确指示疏散联络道以及疏散通道位置的灯光指示标志,指示标志应采用内部照明、双面显示的应急灯光标志,宜为白底绿色图案、文字提示,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min[1]。二是隧道出入口广场、横洞外、专用避难疏散通道前室外、隧道内附属用房疏散通道上应设置声光报警扬声器。安装位置应考虑通行大型车辆时不被遮挡视线。当环境噪声大于60dB时,火灾警报装置和扬声器的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隧道,为达到报警要求,每隔100~150m处,需设置发光警报装置。相应隧道入口处应设置可变信息情报板,应能显示火灾信息、禁止通行以及为配合车辆疏散和灭火救援确定的相应交通控制措施等信息。在隧道入口外100~150m处,需设置火灾等突发事故情况下提示车辆禁入隧道的报警信号装置。3.优化防排烟设计应根据不同隧道特点,不同火灾危险性特征,选择适用性强、便于维护的通风方式进行隧道防烟排烟。虽然目前隧道行业标准中,对于隧道排烟有规定,但隧道内采取射流风机排烟的效果不明显,建议采取设置专用排烟管道,外置风机的排烟方式。4.合理进行隧道平面设计隧道设计尽量采用曲线形或者直线形平面设计方式,纵面设计尽量采用大于0.3%的小纵坡,中隧道纵坡不宜大于3%,特长隧道纵坡不宜大于2%或更小。公路隧道入口及出口100m以内的范围平面线形与纵面线形应当保持一致,尽量减少曲折,保证隧道内外线形连续性与顺畅性。公路隧道口不可设置凹面,避免雨天积水或严寒结冰为车辆行驶带来不安全因素,同时避免危险事故发生时流动性易燃物质的聚集与蔓延[2]。5.设置消防给水系统隧道设计应考虑消防给水系统的增加与优化,可结合国内实际,参照现行消防标准规范中消防给水设施,增加高速公路特别是环隧道的消防给水管网设计,加强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的消防灭火药剂的应急储备。

(三)加强公路隧道运营管理1.加强制度建设公路运营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落实工作,并根据公路特别是隧道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响应等级及处置程序。同时,当地政府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结合各专业的预案体系,完善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在编制预案时注重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当地政府及公路运营方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度、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度和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将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干部和工作考核内容[3]。2.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公路运营方的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各层级消防安全组织机构要明确各层级的安全生产责任,并明确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能,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运转枢纽作用。二是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高速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管理联系工作机制,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建立工作例行报告制度[4]。3.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应急平台建设。当地政府及高速公路运营方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构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注重互通互联,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等功能。二是强化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及预警工作。高速公路运营方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当地政府应急联动机构要确保对上报的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处理和妥善处置。三是要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高速公路运营方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的规定建立充实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演习,提高应急救援能力。4.加强宣传能力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要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系统内教育培训体系,制订编制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完善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加强干部职工和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知识、处置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公安、消防、高速交警等职能部门要根据法律规定认真履职,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培训、宣传工作。二是要加大宣传普及应急常识力度。高速公路运营方要充分运用高速公路的广告牌、LED显示屏、官方微博、微信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开展有关应急防护知识教育,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开展现场宣传等活动,全面普及高速公路特别是隧道的安全知识宣传。三是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高速公路运营方、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事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三、结束语

第2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道路工程 施工质量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76-02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道路工程的加大建设与投入,作为道路工程建设核心组成部分的质量控制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对道路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加大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是确保该工程的施工质量达到良好的有效途径之一。可这样的说,在道路工程建设中,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如果质量控制的很好不仅有利于降低道路工程的资金投入,还有利于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为此,作为一名道路工程建设者,我深深的知道,在该工程的建设施工中,要加大力度对道路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采取合理、有效的、完善的提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保证措施,才会达到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与质量控制的目的。为此,文章首先对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控制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提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保证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分析,以下就是具体分析。

1 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的目的和内容分析

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道路工程的整个施工质量,减少该工程的资金浪费,促进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所以对道路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十分重要。这就是道路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目的。

该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内容:一方面是施工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对于施工材料的人员选择,必须要具备爱岗敬业,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同时还要有较高专业的业务水平,对一些质量鉴定和挑选材料等专业知识要有很好的的掌握,与此同时,一定要有采购经验工作,这样更有利于施工材料的挑选质量;其次,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要求,一定要具备产品合格证以及厂家价提供的实验报告等,定期对抽样验收实验,如果不符合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求,绝对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当然,材料的好坏也要看生产材料厂家的信誉和名誉,如果信誉与名誉没有保证,再好的材料也不要选择,因此,对于材料的厂家选择一定要选择保证材料的供应能跟得上工程的进度;最后,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一定要摆放整齐,不要论堆乱放。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管理与控制,对于道路工程中的施工管理部门,尤其是一些施工管理阶层,一定要树立他们的责任心,提高质量第一的观念意识,在工作中要积极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增加他们的管理综合素质;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对于管理队伍中一些骨干的人事管理人员,要定期地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培训工作,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在培训后,要通过考核才能上岗,这样才会搞好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与此同时,施工方法及工序的管理与控制。施工方法是否切实可行,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每一个工序施工之前,要做到“方案先行”,对每一个工序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如果在施工中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就必须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

2 道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质量保证体系监督不到位。从形式上看,施工企业都设有质检部门,事实上有的并没有起到检查监督作用,主要是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不高,技术不过硬,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工作没做好,责职不分,导致工程实体得不到有效地控制,施工环节失控,质量保证体系难以正常运转和实施。

材料方面要求不严,标准没控制好。特别是水泥混凝土路,水泥如果达不到质量标准,路面板的质量无法保证;石料水洗不彻底,含泥量大对面板质量也会有影响;另外,砂的含泥量大,也同样对路面会有害无益;还有种种材料的配合比例,如水灰比和含砂量的大小,这对路面的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在操作方法上,如拌合的不均匀,对路面的质量也起一定的作用。

人员素质问题,在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由于道路工程是一项建筑工程,因此人员流动性很大。这样就导致会缺少专业的技术施工人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抢工程进度,就直接聘用一些农民工或是聘用的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偏低,另外,施工建筑单位缺少对这些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一些安全教育,因此,导致在整个施工管理中会出现一些事故的发生。可见,在道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人员素质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人员素质不高会对该工程的顺利进展带来麻烦,甚至影响该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人员素质问题还有待解决。

3 提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保证措施

对所有施工人员加强质量管理培训,有关负责人要定期对施工人员实行质量管理培训工作,让他们在施工中增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在培训之后,还要对培训的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安全施工等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如果考不通过,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处罚,或不允许上岗。只有考核通过,才可以正常上岗。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质量管理培训的过程中认真学习。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各类人员严格执行本工种岗位责任制,使质量管理责任到人。提高道路工程质量的若干措施、施工重大问题应急处理办法、程序等很多根据公司自身条件制定的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体系,对整体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4 结语

由此可见,质量控制是道路工程建设取得良好的施工质量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保障,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为此,加强对道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极为重要。为了确保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对道路工程施工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加强对其质量控制非常重要。该文只是对道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做了几点分析讨论,分别对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的目的和内容;道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保证措施作了简单陈述。如果在该文的论述中有不对或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同行勇于给予指正或批评,笔者会真诚接受也会认真改正,最后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道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有更多的同行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参考文献

[1] 王茹,赵志刚.浅析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1(21):200-201.

[2] 杨瑞芳,杨琴.浅析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J].河南建材,2012(5):116-118.

[3] 杨尚成.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常见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10):119.

[4] 曹永武.试论控制路基施工质量的问题与措施[J].门窗,2013(3):106-107.

[5] 袁超华.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城市建筑,2013(2):248,253.

[6] 于永祥.农村公路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14):71.

[7] 王晓光.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监管优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7):248-249.

[8] 王军.公路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研究[J].科技资讯,2012(17):153,155.

第3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现状 应对策略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指的是城市政府部门与社会其他机构为了防范与控制多种重大灾难事件、危机事故的发生或者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与经济损失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多种管理策略。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与深入研究是在2003年非典病毒危机过去后的2011年2月,在“省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与创新专题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城市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虽然近十年间中央到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实践依然集中在普通事件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层面,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其全方位安全管理的战略部署依然考虑不完善,政府部门并没有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摆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

由于现代化城市的公共安全是一个繁冗复杂的网络系统,与地区城市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紧密联系,在类型众多的事故灾难面前,如何分析研究威胁城市安全的原因,需要政府部门具有统筹兼顾的公共安全管理思维,整体协调地区公共安全管理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城市公共安全策略进行整体布局。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界定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最开始源于西方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出现,随后经过发展,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逐渐形成了体系。我国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是从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的。公共安全管理是政府部门与其他公共组织为了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国家不受侵犯,运用军队、政治、法律、经济等管理方式,及时发现、制止多种公共安全隐患,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与危机处理能力,有组织地学习、制定与实施一系列合理管制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划分,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被分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与城市安全事件等四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的高峰阶段,平均每年国家直接损失超过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国家财产损失总额超过2000亿元,此外,多种灾难事故使得我国平均每天死亡人数为300人。纵观这些伤亡与损失状况,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因此可以看到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但是我国多数城市地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与西方国家相比显得脆弱不堪,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策略,健全完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由于影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不断发生,因此社会各界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关注度逐渐提高,加强与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根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国平均每年因公共安全事故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0万人,伤残人数超过250万人,经济损失达7000亿元。笔者根据对资料的归纳总结,认为城市安全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共安全涉及到多数群众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是每个国家与社会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应当设置完善的组织机构,并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地区基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因为多数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普遍发生在基层,地区基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量较大,难度较高,范围较广,甚至一些城市边缘地区还存在交通不便利等困难,并且基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相对不完善,编制人员较少,缺乏专业型技术人员,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差,这些状况会导致基层地区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出现“盲区”现象。在2011年12月20日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国食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提出,全中国有130个县没有设置独立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而是与地区卫生部门一个机构,两种牌子。在中国将近一百个县中,几乎每个县只有不超过两名的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可以说这种人员配置状况是难以胜任当前繁重的监管任务。正是由于组织机构不完善、缺少资金投入、工作人员不足、交通不便利等原因,阻碍了我国基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发挥。

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安全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诸多城市成为群众人口密集、经济集中、基础设施发达密集的地区经济中心。多种电器线路与易燃品大量使用、基础建筑设施年久失修、人为损害等隐患普遍存在,使我们不得不高度警惕科学技术发展在为个人与社会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所带来的危机因素。加上许多灾害具有突发性、频繁性、复杂性、衍生性等特征,一旦城市发生重大灾难,造成的连锁反应与放大反应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政治机构与群众忧患意识缺乏,安全教育不够。培养群众“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并且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公共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2004年发生在俄罗斯地铁中的爆炸事件,司机与乘客听从政府指挥,忙而不乱,处理突然灾难紧张有序,这直接反映出俄罗斯政府与公民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共安全素养与应急事件指挥处理能力。但是反观我国政府部门与群众,从上到下缺少忧患意识,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由于现代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涉及范围广、事件难预料与效果不能立刻显示等特征,使得许多地区领导并没有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中来,不愿意花费过多经费用在危机事件预防上,对城市公共安全一直持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根据2003年以来我国城市重大灾难事件统计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灾难事故是人为导致的,并且在这些重大事故中,遇难的市民多数为女性、老人与儿童。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居民的个人习惯、生活规律、自救能力与防灾要求相差太多,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与逃生能力。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措施

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拓展监管覆盖面。当前体制下,我国公共安全监管部门通常只设置到县级一层,并且工作人员较少,监管能力较低。为了消除地区基层公共安全工作的死角,实现安全监管工作的“纵向发展”,必须要努力完善基层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地区政府要在各地区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站,设置相关的管理员,将其监管工作纳入年底考核成绩。另一方面,完善安全监管网络建设,解决地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公共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社区,县镇,真正建立起“纵向发展”的公共安全监管网络。

强化风险意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两千美元,已跨入“风险社会”行列,并凸显出矛盾,公共危机一触即发。这就要求政府不但需要有计划地对各阶层党政干部进行必要的危机意识灌输与管理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科学防范与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观念与能力,并且要对社会群众开展预防危机的宣传教育活动与自救能力培训。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最大程度减少突发公共安全危机的有效途径,例如日本就在注重强化政府部门干部危机管理观念过程中,不惜斥巨资对本国民众进行危机意识的普及与自救能力的培训,使得日本国民面对灾难事件中可以沉着应对,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灾害损失。因此我们要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强化政府与民众风险防范意识,注重危机教育与救助培训,最大程度上减少与避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

加强城市应急制度建设。主要措施如下: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借助城市应急信息平台等先进的科学安全技术,可以实现准确预警,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应对准备;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时刻保持信息通道畅通;完善社会其他机构沟通与动员制度,以城市主要媒介为依托,最快速度权威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监督制度与协调机制等。

落实问责制度,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结构。地区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负有一系列的责任,例如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等。所以要推行“公务人员问责制度”,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即相关人员在应对危机事件中如果出现渎职、失职等现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政府要严格执行问责制度,绝对不能以政治责任替代其法律责任,务必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达到权责一致的效果。

结语

总之,加强与完善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有效预防与处理公共安全危机,不但是对我国政府部门正确履行社会管理工作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检验,更是对我党新时期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需要客观合理判断、掌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扭转公共管理理念,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与水平,进而维护与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4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一、今年应急管理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定不移地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持之以恒地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预案演练,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应急能力,努力开创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良好,未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应急组织体系初步建立。我们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及省、市应急办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具体要求,专门成立了__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应急委),作为区委、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指挥机构和综合议事协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作为区应急委的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全区20个专项应急责任单位都初步落实了相应人员,积极履行了相关职责。

(二)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省(市、区)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参照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们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制定出台了《__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区本级按照“分、合、纵、横”的要求,加大了对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工作的推动力度,建立完善了4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公共事件)15小类专项预案,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涵盖了全区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提高了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目前,通过区应急委审核并以政府文件下发的专项预案共计15个,通过审核并报政府备案的部门应急预案共计20个。

(三)应急预案演练有序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有利于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今年,我区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统一安排、分项实施、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认真组织了9月19日的消防灭火演练和9月28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演练,本月底,还计划在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学生紧急疏散应急模拟演练。通过积极开展应急预案专项演练,促进了应急责任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了应急联动态势。

(四)应急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今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扩大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认知度,积极普及公众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应急意识。一是推进应急管理信息网上公布。在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及时公布了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资料,通过网站这一个高效、便利的平台对应急管理工作动态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公开,有力促进了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和规范化。二是推进公众防灾应急知识宣传。5月26日,按照《湖南省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和《__市应急知识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我们认真筹划,精心组织,在全区18个社区同步启动了应急管理知识进社区活动,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同。

(五)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大。今年,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区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警钟长鸣、常备不懈”的原则,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工作方针,以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处置能力、防范和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目标,注重突出值守应急的重点地区和单位,全面排查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装置,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法人负责制,制订严密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应急值守职责,切实抓紧、抓细、抓好了奥运会、国庆节期间的值守应急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全区在节日和特别防护期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公共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急思想认识不够高。部分单位或部门对应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纳入到单位工作议事日程,对公共安全抱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第二,应对体制机制不够活。应对体制机制过于简单,与实际应用有较大差距。在处置突发事故过程中,一些部门依然停留在原有的工作思路上,没有按照预案要求进行统一调度、协调处置,没有建立全流程处置记录台帐,未开展事后分析评估,缺少主动应用预案的意识,制约了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值守应急管理不够严。应急管理成员单位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健全,日常值班制度有待规范化、制度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脱岗或电话不通等现象,24小时应急值守纪律管理亟待加强, 通信畅通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第四,预案可操作性不够强。个别专项应急预案内容较为格式化,更多地倾向于原则性,而少了具体的可操作性。部门职责不够详细,响应措施不够具体,联动机制不够协调,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大打折扣。第五,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广,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警觉性较差,社会公众还普遍缺乏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能力。

结合我区实际,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大宣传,提高防范意识。建议市应急办根据突发公共事件4类型,统一印制宣传画册、知识手册,扩大应急知识宣传面,提高应急管理覆盖率,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大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目前,全市各地的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应急管理普遍缺乏正确的理解和系统的认识。建议市应急办定期分批次举办应急专业知识培训班,切实提高应急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搭建平台,增进经验交流。建议市应急办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五县(市)四区应急工作总结交流会、联谊会、外出参观学习等主题性、系列性的交流活动,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增进应急信息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促使全市应急整体工作不断向前迈上新的台阶。四是加大投入,确保应急经费。建议市政府统筹安排,建立应急管理专项基金,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抓紧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应急责任体系。加强镇(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应急管理职能。努( )力推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应急组织机构建设,按照全年目标任务,明确基层负责人和信息报告员,不断提高基层应急能力,确保完成全区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全到位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区、镇(办事处)、部门行政负责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落实各村组、社区、学校、企业的基层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完善全区各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推动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演练工作,不断完善各专项分预案,建立健全部门子预案,加快应急管理工作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延伸,确保“两镇三办”所辖村(居)、社区及相关单位在底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本级已制定的专项预案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不断增强预案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安排演练工作计划,对各部门、各镇(办事处)下一步的应急预案演练提出具体要求,重点推动常见易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演练。

(三)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装备配备,切实提高救援处置硬件水平。加强专业化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计划每年至少举办1次应急管理培训班,重点培训应急管理要求和应急处置常识,不断提高全区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适时组织大规模的应急演练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和锻炼队伍。

(四)加强资源网络建设。对辖区内现有应急救援物资进行统计登记,建立各类、各行业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和调用机制,统筹调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全区应急资源网络化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第5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2012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及上级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着眼于建设小康黑河、和谐黑河的大局,围绕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抓好“两基”为前提,以抓好三个“四”为重点,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努力夯实“基础基层”。要夯实基础。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即:逐步落实县级应急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解决有专人干事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解决有序有效干事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工作环境,解决有条件干事的问题。要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两级、特别是县一级,要对各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把脉,找准制约问题所在,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每个县在2012年要至少抓2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典型,创新思路,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均衡开展。

二、巩固扩大“四个成果”。一是巩固扩大组织体系建设成果。各县(市、区)要按照省要求,对口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政府值班室),明确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落实编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确保市、县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各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要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应急办或明确相关科室履行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职能。二是巩固扩大应急预案建设成果。重点完成市、县两级“专项、部门、保障”预案的修订、增补工作,不断提升全市预案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等基层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每个基层单位、每项重大活动及重要岗位、重要基础设施都有应急预案和相应预案操作手册,全面提升基层预案建设水平。三是巩固扩大应急队伍建设成果。加强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综合救援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各县(市、区)应急救援大队的软硬件建设,强化应急救援职能。切实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要健全与当地驻军、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抓好各级森防、地震、防汛抗旱、水上搜救、煤矿及非煤矿山、公共事业保障、卫生疫控、城市“四供"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专业处置能力。积极组织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开展重点工作的调研、论证和评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政府应急委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专家组组长负责收集、汇总各自专家组的专家调研课题,于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各专家组成员要积极予以支持和配合。推进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提升规模和水平。四是巩固扩大应急保障工作成果。大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全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储备,正规管理,以满足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的需要。各县(市、区)和发改、财政、安监、公安、交警、消防、环保、卫生、商务、粮食、物价、林业、水务、国土、工信、交通、城建、城管、海事等部门,要制定2012年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完善协议储备机制。市本级2012年度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由市发改部门牵头落实,在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情况。市及各县(市、区)要将本级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支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优化布局,完善功能,适应需要。

三、继续加强“四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政务值班制度和1小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时限要求,确保重大级别以上和敏感突发事件信息半小时内报送,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将信息报告纳入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体系,与突发事件处置失误一并追究,进一步提高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大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值守应急工作抽查、督查力度,及时向当地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通报有关情况,推动应急值守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2012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在3月10日前报市政府应急办,形成全市应急演练计划并印发实施。每次演练结束后,要组织好演练评估工作,找出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修订和完善所依据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每一次应急演练都要及时形成评估报告报市政府应急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演练综合情况。三是继续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切实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网站,主要应急联动单位要在已有部门网站的基础上开辟应急管理专栏。要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等各类公共主题宣传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社会普及率。要认真抓好《“十二五”期间黑河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依托各级人社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各级机关干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事业负责人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在3月10日前将各自《2012年度应急知识宣教计划》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年10月底上报实施情况。四是继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和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领域重大危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建立健全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检查、监控制度,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危险隐患数据库,完善危险源的动态监控和消除机制。各县(市、区)及安监、公安、交警、消防、交通运输、城建、气象、环保、国土、海事、口岸、教育、水务、林业、农业、畜牧、外侨等部门,要在3月10日前将本行业、领域的危险隐患排查计划安排、动态防控监管制度等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排查及防控情况。

四、不断完善“四个机制”。一是不断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整合气象、林业、水文、地震、地质、环保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资源,建立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共享、紧急会商、协同防控综合预警机制。整合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网络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协调、信息直报、联防联控机制。整合食品药品安全、动植物疫情、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监督领域资源,建立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协同处置机制。整合公安、民政、等网络资源,建立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公共安全信息研判、报告、预警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定期组织市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维护和演练,时刻保持与省互联互通状态,及早向省应急平台传送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图像,并适时将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建设向县级延伸,为实现省、市、县小型移动平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并争取建立市本级应急值守管理系统。安监、公安、消防、林业、水务、卫生、国土、环保、民政、城管、海事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各自专项应急平台建设。按照已出台的《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积极做好市本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与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协调推进。各县(市、区)也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参照省《指导意见》,拟定各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抓好具体实施。三是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市及各县(市、区)要加强与中、省直有关单位联系,定期进行突发事件信息交流和应急处置业务会商,不断完善地方与中、省直部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处置快捷。逐步与俄布市相关部门建立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增强黑河与俄布市协同联动应急能力。四是不断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重点抓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的落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认真落实《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指标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每项考核评价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进工作。

第6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水库管理;机制改革;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131-02

1 概述

水库管理作为水利建设的主要构成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调动洪水和预防潮汛,维护水库正常灌溉农作物。水库的有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提高水利工程的安全操作。要对水库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就要对水库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编排调整和科学的规划,并借助现代管理手段,促进水库发挥其本身的功能,提高水利建设水平。然而我国当前的水库管理水平并不理想,为改善这种不良局面,需要在原有的水库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优化和完善。

2 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的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处于一种相对“冷清”的状态,许多地区出现水库无人监管,不重视水库的维护和整修的状况,极不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同时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发展。下面笔者从水库配备设备运行状况、水库费用管理、水库管理体系的不足和水库对环境的影响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旨在为水库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资料依据。

2.1 水库配备设施老化,维护不足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水库兴建的年限较长,水库相应的配备设施已经老化,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生产需求。再者大部分老化的水库都没有安装现代水利检测装置,当发生洪水、潮汛等突发事件时,由于没有相应设备导致无法立刻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小型水库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会使得水库维护不足,水库大坝常年四季得不到维护和修补,日积月累,各种水库渠道堵塞、漏洞、操作失灵等问题一一出现,水库的功能和安全性能会逐步丧失,严重的会出现水库建筑坍塌的不良局面。近几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常出现因水库配备老化、维修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洪水或者连续大雨过后的溃坝事件。

2.2 资源损耗,管理费用不够、创收较弱

同上所述,水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农田的灌溉,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体制的调整,水库的检修维护经费是以农民的水费为基础,水库本身的创收较弱,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水库的兴建和维护投资不高,造成了水库管理费用紧张的尴尬局面,由于水库管理维护费用不足,也就无从进行水库管理优化,有些地区为降低水库维修方面的费用,会减少水库管理工作岗位,当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存在着水库罢工的状况。不少水库遭到自然灾害的的摧残过后却得不到维修,导致水资源的损耗,减少一定的水库经济效益。

2.3 不合理的管理体系

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水库包括小型水库在内的水库管理体系一直是沿用很久以前的管理机制,不进行科技化的创新和改进,导致水库管理机制的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水利建设生产发展;不科学、不完善的水库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考核标准,最终使得水库管理工作水平一直在走下坡的路;不少的水库管理工作者并未意识到水库管理的重要性,即使发现水库问题也不进行及时的汇报,水库运行情况无法获知,也就无法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甚至水资源调节工作难以展开,问题长年累积,埋下水库安全隐患,当洪水等突发灾害来临时,损失将会很严重;我国当前的水库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职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原本水库配置就不足的水利工程陷入绝境。

2.4 违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因为水库的环境决定着水质,因此水库管理体系的内容除了水资源的利用、水库的安全功能外,还有对水库四周的生态环境的管理。然而当前我国的水库管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因为水库的不正常运行,部分地区水库排水质量不达标进而造成水污染,造成水生物丧失生命,影响水生物和农作物的生长,违背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关于小型水库管理体制的改革调研与思考

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管理制度的改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方法的优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只有从各个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水库管理完善,并通过水库管理改革提高水库管理水平,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保护人们的财产安全。

3.1 合理使用管理经费,增添先进配置。

对于小型水库的常用支出要合理安排,同时加大对水库的维修和养护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对于水库管理的财政安排,科学调整水利工程费用的使用,合理安排水库费用,在确保水库的维修养护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水库管理水平。同时对于一些老化落后的水库应当进行全面的整修,配置相应的检查设备和配置,提高水库管理的科技化水平,促进水库的正规化

发展。

3.2 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培训

从上文的水库管理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的小型水库管理体系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急需进行全面的整改和优化。为了提高小型水库管理水平,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水库管理机制,安排专业的水库监管人员对水库运行状况进行监管,通常的小型水库课安排2~5位专门的看管工作人员,专门的看管人员根据水库运行状况进行分层管理,提高书库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其次,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水库管理队伍能够有效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因此要对所安排的水库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培训强化水库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强化其职业素质。从思想、技能、管理知识等进行全方位培训。最后,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当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划分,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统筹安排实际的管理工作,将每一步管理程序进行相应的等级与鉴定,开展水库产权归属、安全责任、运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发现水库安全管理不足之处即刻采取完善措施。

3.3 定期进行水库运行的检测工作

对水库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检测是水库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首先,水库的管理工作人员应当恪尽职守,进行水库运行的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水库运行问题,比如水库大坝的开裂、凹陷、护坡的稳定状况等问题就要进行及时的汇报,并及时进行维修,避免水库建筑缺陷问题的恶化。其次,水库管理工作者还应定期观测水库建筑结构状况,检查水库启闭装置的灵敏性,输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最后,还要进行水文的观测工作,时刻了解水库降水、流量信息,掌握水库的运行状况。

3.4 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

水库管理期间根据水库运行状况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预防措施,关于调动水库方面,严格按照上级管理部门指示,进行突发应急管理工作的培训,通过演练的方式强化应急措施工作技能,构建专门的预警机制,保证突发事件来临时候的抢救工作的切实落实。

4 结语

小型水库的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改革能够提高水库的工作效率,提高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田灌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形成一个科学、高水平的水库设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宝玉,李静,赵彦鹏.浅谈千阳县小型水库运行与管理[J].陕西水利,2013,(1):63-64.

[2] 郑殿平.浅析小型水库的管理和维护[J].新农村(黑龙江),2013,(4):90.

[3] 陈澍泊.浅论东兴市小型水库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

[4] 王冬梅.浅谈小型水库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5] 郭丽莉,郭彦双.五常市小型水库现状及管理方向[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5):214.

第7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园林风景施工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以及可持续性,符合当今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因此,要实现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就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适应当今的发展局势。市政规划人员应对城市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给予充分的支持,才能促进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生态型城市建设需要风景园林建设工程的辅助,才能营造更为舒适、自然的现代化城市生活。风景园林工程又称园林绿地的工程,它能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活及文化娱乐于一体、亲近自然的场所,能够为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的提供重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重中之重,关系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能否成功,它对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取着决定性作用。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效果决定着一个园林工程好坏。因此,对于园林工程质量管理,对园林工程尤为重要。要确保我国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对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力度进行加强。施工前期阶段,施工阶段以及施工后期阶段是我国城市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常见的三个阶段。故此,本文拟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进行简要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强化管理的措施。

一、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前期阶段

在风景园林施工工作前期,做好施工前的准备是十分有必要,要细致的制定管理制度,施工设计方案,并且细致的安排施工流程,并确保每一步都得到实施。此外,提前制定应急方案,通常是为了避免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具体准备过程如下,为了监管控制整个工程实施过程,首先必须组织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健全的施工管理监控制度,使施工能够有序、安全的进行。其次,在制定好管理模式及其制度后,合理按照工程的设计规划规范分配施工任务,给施工技术人员定岗落实每一步的责任,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的每个环节要有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还要合理的规划安排工程成本的预算。施工阶段要科学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材料资源,尽可能的减低施工成本、杜绝资源浪费,但在此过程中要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最后,为了方便查看记录数据,提升监管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制定适合的图表。

二、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当施工准备阶段的完成后,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去制定详细园林工程建设工作计划,可以确保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城市风景园林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内容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的管理。因此,以下就是园林施工每一项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

1. 施工工艺工序的质量控制

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控制施工过程中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标准,因为综合性风景园林施工工程分多个分项、分部工程。要充分考虑操作人员、材料、环境条件等到因素对施工质量影响,对于这些因素要做好必要的控制,必须数据记录、工序记录。主要是对质量特性进行实测记录和测试。

2.人员素质的控制

园林绿化职工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因为他们的职业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意识、业务处理能力、技术水平等关系着工程的质量好坏。施工过程中要时时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规章规程、工序工艺、施工标准、计量检测等进行基本知识的培训,并且加强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培训,以期提高施工管理者员的管理水平及施工技术水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违纪、违章的错误行为,进而减少人为的因素所造成施工工程的质量问题。

3、材料质量的控制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时,不仅土建部分需要的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而且绿化部分也需要很多的土方、苗木、支架原材料。工程质量是由材料筛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所决定的,如果投放材料的质量、管线、铺装材料、施工设备等达不到施工标准,那么工程质量也不能达到施工工程质量的标准规范。因此,必须严格保证投入材料的质量,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规范要求。从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进行层层严格把控,做到无论是从原料货源还是到施工使用,都要做到谨慎、严格。仔细严格讨论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做到施工方法是最为优化,施工技术合理高水平,施工过程安全有序。

4、成品的保护

护、包、盖、封是对成品保护常用的四种措施,具体为采取覆盖塑料布、纸板、盖沙、培土、铺干锯末等措施,对成品进行封存包装覆盖,避免成品被损坏或污染,有时还可对成品进行局部封闭,以期在达到要求强度范围和满足规范要求后才可以再开放。

三、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后期阶段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档次与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和管理是分不开的,它影响着苗木的成活率。即便工程施工过程十分严格规范,但如果后期养护管理不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在对树木进行养护管理时,要做到利用除草剂勤除草、按园艺规范方法定时修剪、栽培、浇水,每年至少两次施肥,在病虫害为出现时及时施用农药预防,为防范人为破坏需要专门人员进行监督,对于损坏或丢失的树木花草要及时补齐,并且定期清扫及清除垃圾、保护地表。对于草坪养护管理时,草坪长成后,要勤浇水,勤施肥,大概间隔 20 天施一次肥。但要注意是9 月至来年的 3 月不必进行施肥。草坪锈病和地下害虫是草坪常见两种危害。喷洒 800~1000 倍的粉锈宁可有效的预防草坪锈病发生;而喷洒 1200~1500 倍的辛硫磷可有效的预防小地老虎的危害。通过草坪的修剪高度保持在 5~8 公分左右。若草坪存在斑秃情况,可以在从来年补播 10%~20%种子,这样便可保持草坪景观的美观性。

绿化作为建筑附属工程,要保证绿化施工到位及质量,在建筑主体工程验收之前就要对绿化工程进行验收。为了避免建筑使用多年后而出现绿化场地是变为荒地,在验收时,必须保证由绿化主管部门,施工单位和监理共同三方共同参与验收,要确保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仅要从宏观上加强对绿化工程施工的调控,而且还要微观上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建造出生态化又具美观性,同时能够给人以强烈归属感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优质工程。

四、确保园林工程质量的几项措施

1.提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

制约园林行业快速有效发展主要有:园林行业法制不健全、企业管理不完善、项目实施中监理环节的机制脱节等。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学习 ISO 的文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先进管理体系,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以自身为榜样,指导监督全体施工人员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努力把它推行起来,使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落实质量理念深入每一个员工潜意识中。

2.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21 世纪是质量信誉的世纪。在这个特殊时期,竞争与机遇。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提升民族素质、国家综合素质和政府管理素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能否世界范围内振兴的决定定因素;对于企业个人来说,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人员素质同样关乎着企业、个人社会竞争力。通过贯彻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而且还可以通过贯标质量意识,进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水平的员工队伍,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对每环节严把施工质量

1)严格会审图纸,严格制定质量计划,必须把好质量源头关;

2)加强贯标力度,严格遵循程序文件规章规范,确保工程计划落到实处;

3)详细制定施工过程技术措施,严格监控分项过程,关键工序重点照顾;

4)坚持质量培训,坚持做好工程三级交底,加强质量意识;

5)完善应急预防措施,及时处理的隐患,保证工程质量;

6)建立高效质保机制,坚持科学文明管理,确保保质竣工。

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化的标准。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是一个科学化、负责化的的施工管理过程,整个项目决策、设计、竣工结算都需要它的支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时,必须把风景园林建设质量放在整个工程建造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依照工程施工顺序进行施工,但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合理恰当工程施工技术及先进管理理念是工程的顺利实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许立群. 浅析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 科学之友.2011(12)

[2] 徐刚. 浅议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 绿色环保产业

第8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一)创设“5+科技空间”,加速融合,提升园区创新发展水平。“5+科技空间”,着力打造以园区企业中小微为服务主体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助力园区企业发展。“5”为国家专利技术(__)展示交易中心、__孵化器、创客空间、__新材料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和__电商平台五家服务平台。“+”意为既是不断扩大服务外延,适时增加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平台服务标准与质量的平台。

(二)发挥“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宣讲团”双宣作用,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差别化服务。6月26日,宣讲团组织“企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全区新认定的10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及3家申报贯标的企业30多人参加了学习。宣讲团成立以来举办讲座7期,参加单位108家,培训400多人次,解读科技政策18条。

(三)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大型科普活动,提升活动教育意义,优化创新氛围。此次科技活动周是以“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为主题,宣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成果服务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启动仪式现场按区域划分为三大版块。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板块。紧紧围绕本次活动周的主题,结合创新型城区发展实践,通过宣传全市有关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使广大公众更加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包括__市科技成果展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展示,“5150”、千层次创业人才创办企业展示,__市新材料产业园展示。二是“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惠及民生”板块。针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需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惠民服务。包括衣食住行等与生活有关的科技成果展示,互动体验活动。展示健康保健、环境保护、低碳节能等科技成果;互动体验活动,主要有健康查体、饮用水现场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演示等互动体验;灾后应急避险措施介绍等。三是“科技知识普及”板块。宣传科技知识普及,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布置流动科技馆、机器人展示、科普大篷车、增强科普活动乐趣。举办向居民赠送科普书籍、科普宣传品活动、组织现场群众参观大型科技惠民展览并开展广场集中咨询、宣传、体验、义诊、互动展示等系列活动;对创业者现场进行创业咨询、创业指导活动。

(四)充分认识编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__科技风采录”的重要意义,总结成绩,找准差距,提升创新积极性。风采录汇集2013年-2015年科技工作,分为前沿、领导关怀,正文三个部分。正文又分为“工作概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园区建设”、“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建设”等十个篇目,采集照片50余幅,预计8月底成书。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围绕“创新创业科技惠民”主题,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向社区群众发放《防震减灾条例》300多本、防震避震手册800余份,并就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二)组织中小学开展“5.12”应急演练。联合区教育局在辖区内19所学校举行了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各学校精心安排,学校老师组织到位,保障有力;全体同学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全部按照各学校预定的疏散路线,紧急而有序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中央空旷地带,撤离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增强了师生们的防震避震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及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三)认真做好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1.领导重视。成立了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亓伟任组长,区科技局局长张明任副组长,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人为成员的__区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区《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区工作实施方案》及《__区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区指标体系配档表》明确了创建工作程序与单位职责,迅速全面启动创建活动。

2>:请记住我站域名/<.完善规章。重新修订了全区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要求各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制订或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区、街道、村居3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3.加强避难场所建设。全区现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个,

规划设置避难场所应急志愿者专用道、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道、应急医疗专用道,设立应急标志牌5块。 4.加快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工程。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工作,着力打造亮点工程。截止到2015年5月,全区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2家,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2家,12所市级科普示范达标学校,4所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家市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2处科普宣教基地。今年申报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1家。

5.保障经费。上半年筹集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地震观测井和应急库建设,观测井已于6月10日开工建设,预计6月底完工;应急库招标采购将于近期启动。

6.规范救援队。我局联合城管执法局重新调整了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现有人员35人,确保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快速反应。

目前,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创新型企业17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产学研实践基地9家,科技特派员10人,新申报6人,特派员示范基地4家,新申报1家;____科技园通过市级科技孵化器验收,填补了我区在孵化器方面的空白;截止5月份申请发明专利317件,同比增长51.67%,我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药圣楼商城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是__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专业市场;申报国际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6项;申报千层次人才2项;申报市级第三批优秀创新团队2个;申报“5150”创业人才计划1项。

(一)结合“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持续推进“倡新风、强服务、促发展”调研活动。全年计划调研企业200余家,通过宣讲政策、收集建议、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科技服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汇聚出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9篇:城市应急管理培训范文

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基础设施在总量和结构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东京、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均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借鉴作用,比较、借鉴这些发展经验对当前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设施与世界城市的形成密切相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衡量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对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和人口要素分布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世界大城市普遍具有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发达的基础设施也不断吸引着国际要素的集中。

(一)先进的基础设施能够推动世界城市的快速形成

国际大都市为资本全球扩张提供了最为便利的场所。企业内部分工使得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其核心控制管理层所在地。一个信息与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保障度高的城市必然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首选目标。为大公司服务的国际银行、金融机构等服务部门的云集,使那些具备优良国际服务功能的国际大都市或者国家中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建设先进而高效的基础设施是那些在后工业时代力求继续保持或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二)基础设施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

世界城市普遍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宜人方便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性质,其服务对象不仅是生产,而且还有城市居民的生活。配套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居民在生活上得到实惠,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促进并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世界城市的区域协同决定了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征

世界城市的区域协同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决定了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征,对基础设施形态和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的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伦敦、东京、纽约三大世界城市均是全球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服务中心与港口城市,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战略定位客观上推动了这些城市发达的轨道交通、多机场格局、先进的通讯网络的建设。

二、北京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的比较

(一)发展基础薄弱,资源禀赋低

经过近年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基础条件仍显薄弱,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等差距较大。2010年,北京GDP总量达到2087亿美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与三大世界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万美元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同时,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根据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北京市常住人口1961万人,按照1999年以来本地的平均水资源量21亿方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7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1/3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而且,由于自身能源匮乏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能源自给率差,2009年北京市能源供应的98%依赖外调(东京为99.8%,纽约为88%,世界城市的能源自给率都不是很高)。北京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禀赋摸索适宜自身特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二)交通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差

目前纽约、伦敦、东京等综合性的世界城市地区已形成了成熟的多层次机场体系。相比之下,北京地区现仅有首都机场这唯一的航空枢纽,尚缺失相应的专业化的机场,如成规模的低成本航空、公务航空、通用航空、旅游包机以及私人专机机场。而且,首都国际机场作为北京唯一的主要客运机场,国际旅客占旅客总量的比例较低,国际中转功能弱。

轨道交通密度较低,市郊铁路相对落后。伦敦、东京等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基本是每平方公里1-2公里(含私铁和市郊铁路),北京市2015年规划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五环路内仅为0.64(五环内,750平方公里左右)。东京、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除城区高密度的轨道网络之外,还包括大规模市郊铁路系统,三大世界城市均有不少于1500公里的高密度市郊铁路系统,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郊铁路发展相对落后,既没有成规模的市郊铁路系统,因为票制票价原因,客运量也较小。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微循环薄弱。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大城市普遍遇到的难题,纽约、伦敦、东京先后于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虽然此后有所缓解,但至今仍难以真正摆脱交通拥堵的困扰。北京也是如此,交通出行量的五成以上集中于四环路以内,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车速低,由城市单中心格局造成全市交通需求的潮汐现象严重,出行需求集中,与交通拥堵相对应的是,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也较长,北京人上班平均需花费52分钟。而且,北京断头路多,支路不畅,城市微循环系统薄弱,伦敦30公里半径的路网密度分别为9.41公里/平方公里,东京都区部道路路网密度为19.1公里/平方公里,而北京城六区路网密度只有5.28公里/平方公里,差距较大。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东京、纽约、伦敦是轨道交通较为发达的城市,基本形成一定的轨道交通规模和网络,可以延伸到城市的各个方向。全天进入中心区出行的公共交通结构中,东京、纽约、伦敦公共交通都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占67%-87%),公共交通中又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占全体的58%-86%),三大城市中尤以东京的轨道交通比重最高(86%)。北京2010年六环内每日小汽车出行量为993万人次,出行比例达34.2%,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占39.7%(其中轨道交通11.5%)。不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较世界城市有一定差距,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更是偏低。

(三)资源能源消耗大,浪费现象严重

水资源短缺形势加剧。北京是严重缺水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农业等用水占较大比重,水资源消耗水平很高。北京目前水资源平衡建立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基础上,地下水累计超采已超过60亿立方米,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04%,属于过度开发,而伦敦、东京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比率仅为49%、32%,因此,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

清洁能源消耗比重低。当前北京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33%,油品占28%,外调电力占22%,天然气占12%,还有一些其它能源。这与我国煤炭占能源比重70%的平均水平相比已属不易,但与世界城市差距较大。相比之下,伦敦以天然气为主要品种,大概占能源的一半,其次是电力和石油;纽约的能源品种的排序为石油占40%,天然气占28%,煤炭只占6%左右;东京的石油、天然气、电力三分天下,基本上排除煤炭。

(四)整体环境品质不高,绿化空间不足

大气环境质量较差。据2006年资料显示,伦敦大气污染年平均浓度为0.0125毫克/立方米,纽约为0.027毫克/立方米,东京为0.005毫克/立方米,而北京2007年为0.047毫克/立方米,显然高于东京、纽约和伦敦。在北京比较突出的可吸入颗粒物方面,伦敦为24微克,纽约为27微克,北京空气污染水平约高出这些国际大都市6倍。

城市绿化水平不高。世界城市在建设之初,均不是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也曾经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破坏,但在建成后期通过巨大的环境建设得到了逐步改善。北京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5平方米,伦敦为30平方米,巴黎为24.7平方米,纽约为19.6平方米,莫斯科为44平方米。与世界大城市相比,尽管近年北京市进行了大面积的集中绿化,但仍然有较大差距,还没有建成与伦敦海德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一样,在城市中心兼顾绿化美化、改善环境、承载社会活动的绿地。

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仍需提高。北京市中心城污水处理率95%,与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水平基本相当,但郊区尤其是乡镇及镇以下区域的污水处理率仍然很低,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仅为60%左右,与发达国家75%-85%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垃圾处理方面,201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96.7%,与世界城市水平相当。但在垃圾处理方式上,北京以采取填埋方式的处理量为主,其中相当部分为低水平填埋,远远高于美国70%、法国60%、日本28%、瑞士15%的填埋比例。此外,北京市尤其在郊区县地区,垃圾的分类处理、专门处理水平仍然与世界城市差距较大,全社会的垃圾减量和分类意识仍有待提高。

(五)城市运行体系薄弱,效率不高

与其他几个典型“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水平不高。世界城市均具有较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美国“9・11”恐怖袭击后强化了城市及国家层面的防御对策,在原应急事务管理局基础上组建了国土安全部,以全面落实安全防灾事态。日本东京汲取地铁站恶性投毒事件教训,强化了地铁应对恐怖袭击的安全策略及规划设计措施。英国由内阁直接负责安全应急事务,还特别重视应急平台、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培训的建设。北京的城市防灾能力建设起步较晚,自2003年“非典”事件后强化了综合减灾应急建设,但迄今没有防灾减灾条例等综合法律法规,现有的安全建设也多为应急预案层面上的临时对策,与世界城市相比,在安全水准及综合应急能力上还有不少差距。

安全设施能力不足。北京城市消防、能源保障等重大安全设施普遍存在能力不足问题。以消防设施为例,北京市消防局每个消防站的平均保障区域为70平方公里左右,每个消防站需保护约20万人,与三大世界城市消防站服务面积1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7万人左右的水平差距较大,北京市在安全设施密度和选址合理性上与世界城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效率不高。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增容城市的重要战略,也是世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采取并大力推广的主要措施。伦敦、东京采用地下管道综合管廊的模式进行管线建设,均建成了数百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提高了管理效率,而北京市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综合管廊长度尚不足5公里,与世界城市差距较大。同时,地下空间利用规模和方式也较为落后,公共设施、文化商业设施相对较少,利用方式还较单一。

信息基础设施仍需加强。信息技术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信息化水平高低程度也是衡量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指标。北京市硬件的信息化水平与国际化的差距已不显著,甚至高于部分发达国家,如移动电话数已达到104部/百人,个人电脑数达到85.9台/百人,但北京信息化软指标差距明显,网络下载速度偏慢,信息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低,信息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制约北京信息化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世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北京的启示

研究世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借鉴成功的建设经验,避免相关教训,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充分考虑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注重区域发展,注重功能发挥,注重安全应急,注重低碳理念,支撑适应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的世界城市建设。

(一)注重区域发展,以首都圈为视角审视基础设施建设

世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单纯某一个城市的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北京市以及邻近地区政府的密切合作和共同推进,保证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连续性,三大世界城市均依托于周边城市和新城,通过区域的协调互动提升其经济水平和影响力。进入“十二五”时期,首都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首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要依托于周边省市,既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周边城市在资源能源、环境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共同实现首都圈的战略性发展。

(二)注重功能发挥,着眼于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不光要注重能力建设,更应注重发挥存量设施的功能性,着力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市民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加多元,需要基础设施在服务对象上,从以经济发展单一支撑功能,向全面支撑城市功能和市民便捷生活转变,加快解决市民关心的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城市环境休闲功能、提高信息综合服务水平等问题,让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解决重点是创新管理模式方法,提高存量设施运行效率,以方便接驳为重点打造立体交通综合体系,加强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地下空间,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三)注重安全应急,建设世界级的安全城市

综合减灾系统是应对自然、人为、公共卫生、社会事件等各类灾情的全方位体系。防灾能力不仅取决于设施水平,还取决于人口数量及经济增长方式等城市安全容量承载力。与世界城市的防灾能力标准相比,北京市当前差距仍然较大。从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大地震、气象和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和设施建设,提升防灾能力。重点是以超常规思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全面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高气象综合防御能力,注重设施建设,确保消防安全。

(四)注重低碳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生态导向

世界城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都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北京也呈现出类似的环境问题,且因城市人口膨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未完成等因素影响,环境问题表现更为复杂。21世纪的世界城市应是最宜居的绿色家园。在生态环境方面,应是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示范能力的国际大都市。因此,在逐渐改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应转变思路注重低碳建设理念,加大环境设施投入。以改善大气质量为重点,建设空气清新的北京,以规模建设为主,开发多级城市森林体系,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以循环利用的理念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原则实现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建设。

四、结论

世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具有许多共性特征,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世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性和特殊性。应该看到,因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发展阶段限制等因素,北京市不可能照搬世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支撑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城市研究课题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借鉴.北京日报,2010(03).

[2]陈孟乔.国外主要城市市郊铁路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J].综合运输,2010.

[3]段七零.世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10).

[4]段霞.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黄江松,鹿春江.北京与世界城市宜居水平比较研究[J].前线,2010(10).

[6]李纪宏,王建宙.对新时期北京市新城发展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工程咨询,2010(12).

[7]石晓冬.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规划建设, 2006(5).

[8]孙斌栋等.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规律探讨与启示,2008(02):75-80.

[9]王郁.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0]张菁.以世界城市的标准重新审视北京交通发展―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