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降低财务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降低 企业 财务 风险
市场经济越发达,竞争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影响越大。如果一个企业全部用自有资金来从事经营,那么该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不存在财务风险。但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生存,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是引起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所以,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伴随着企业举债而产生了。那么如何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财务机制的正常运行,就成为企业经营者们最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明确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而资本结构的变化也涉及到资金流动即筹资、投资、周转与回收、分配的全过程,笔者试图从资金流动过程来谈一下降低财务风险的办法。
1 加强筹资的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企业筹资的渠道有二大类:第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这部分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以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存在于效益的不确定性上;第二类是借人资金。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人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要将筹资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负债与企业承担的能力相适应,防止债台高筑;在举债时,要使债源分布平衡,还债时间均衡,长、中、短期债务的搭配要合理,放止还债高峰集中到来。同时要使借债投资的回报率高于资金成本率,确保投资项目盈利。
2 加强投资的管理
对于筹资来的资金如何才能产生巨大效益,这就需要对各项投资进行慎重决策,要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方向,进行科学预测,确定投资方向,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利益。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投资结合。
3 加强资金周转的管理
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就要从资金来源结构、资金运用结构、企业信用程度三个方面来把握。把握资金来源结构,就是要使企业有足量的资金,以满足企业资金周转的需要;把握资金运用结构,就是要使企业资金合理分布在产、供、销三大环节,尽量减少资金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实现短时间周转;把握企业信用状况,就是企业要重合同、守信用,为企业再筹资创造宽松的环境。
4 加强资金的回收管理
资金完成一个周转的最后环节是资金的回笼。这就要求企业要把好成本质量关,产品要做到质优价廉,以便顺利实现销售,避免积压。同时要做好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提高收款质量,尽量减少应收账款的形成,因为它有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帐损失成本。应收账款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资金的流出。为避免应收账款造成的损失,企业应注意建立稳健的信用政策,注意评估对方的资信情况,评估对方的偿债能力,建立有效的销售责任制,这样有利于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5 加强收益分配的管理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现状;对策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况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管理和控制企业资金往来的重要活动。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财务控制是首当其冲的表现形式。一个良好的企业内控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和日常财务会计的信息,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有序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规划方面的能力,最终做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企业财务内控的功能
企业财务内控在公司治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跟企业财务内控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分不开,在公司具体运营中,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保证企业财务工作顺利进行。企业财务内控是一项计划性和技术性并重的工作。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给企业财务管理合理准确的数据信息,可以使每次的评估做到有效性和针对性,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最大程度为企业财务管理“保驾护航”。
2 独立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部门要求与其他部门严格区分开来,以保证财务管理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可以保证财务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公开透明。企业的组成部门都要与“钱”打交道,这更需要保持财务部门的独立性。通过财务内控管理的形式,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并给予各部门财务方面一些中肯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3 、财务工作方式的优化与升级。以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会计等核算型,这不仅造成工作量的繁重,效率也不高,错误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横空出世,使财务工作的模式开始逐步转型。财务内控体系更侧重于管理和优化,诸多财务信息已经在财务内控体系中可以找到,财务人员只需及时地对财务信息进行核实和分析,就能得到相应地信息和数据。继而为企业的工作提供有效而准确的信息,避免或较少潜在的财务风险。这也是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普及度还不高,真正在企业中的执行力度不广,原始的“会计记账法”在中小企业还广泛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财务内控与公司规模相悖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内控越健全。例如,规模较小的企业没有那么多财力和机构来施行财务内控制度,很难做到对财务的全面控制。即使能够建立一定规模的财务内控,可能仅仅出于保护财务信息和财务安全的目的,至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长远规划可能很难涉及到。
(二)财务内控组织机构的不健全
通常,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和相应高管组成了一个企业的基本结构。但在实际企业管理中,董事会及高管权力过于集中,交叉管理和权责不明的情况时有发生,财务部门很难做到“独善其身”。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至雇佣几个会计就组成了财务部门,或者会计直接兼任内控工作,这种趋势长期以往,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更是遥不可及,企业实现财务控制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使有些大型企业建立了健全的财务部门和财务内控科室,某些领导权力的过于“庞大”,也使财务内控形同虚设。
(三)财务内控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
财务工作是关乎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的核心,因此企业内控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管理和操作。专业人才可以更快了解公司财务制度,执行力也更强。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人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者仅仅懂得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这对构建财务内控体系是极为不利的。还有的内控人员思想僵化,理念无法与时俱进,仅仅了解简单的算帐和记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出纳”和“会计”是不够用的,内控人员不仅要熟悉会计基本常识,还应该了解财务方面的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财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地监督
对财务内控监督不力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内部负责审计或监督的部门人员素养偏低,无法做到时时监督,事事监督;第二,企业监督人员受到企业行政部门的制约,企业的监督无法做到独立自主;第三,企业监督大多是“事后法”,没有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做不到防患于未然;第四,缺乏有效地外部监督,例如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等。
三、构建企业内控体系的对策
(一)设置专门的的审计部门或科室
保证企业财务内控部门的独立性,就必须设置有一定权威性和独立性的部门。同时,企业应制定相关规定,限制企业行政部门对以上部门的干预,使企业内控部门能都够独立自主地制定财务计划并监督财务计划在各个部门的运行,规范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完善企业的自我约束制度,最大程度为企业财务管理“添砖加瓦”。
(二)努力提升财务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在具体财务工作中集中表现为内控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首先,应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凡事应以公司的利益为核心,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品质,杜绝“权力寻租”的现象的产生。其次,加大内控人员业主素质的培训。企业内控体系的建构,必须依靠一批业务熟练,理念创新的工作人员。内控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和会计基本知识,还应该熟悉和财务内控相关的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之中。
(三)健全企业监督体系
企业财务内控工作是企业日常性的工作方式之一,它不仅和资金打交道,还和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交集。建立健全对企财务业内控部门的监督,可以有效限制其“财政大权”,提高执行力和财务工作的效率。有条件的企业,可在企业内部设立实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机构,加强对财务内控工作的全面即时性监督。这更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健全监督体系,要把事前监督的核实,事中监督的审查和事后监督的反馈三方面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减少财务管理中的漏洞,促进企业有序而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显重要,这种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企业管理层加大对财务内控的关注和投入,逐步重视财务管理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合力,如此做法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准确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催化剂”。笔者相信,企业财务内控必然有一个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梁水源.关于目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5).
[2]邓慧丽.如何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辽宁经济,2009(4).
关键词:小微企业 管理 财务风险 对策
小微企业是近两年来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如何破解小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面对的各种难题,顺利的实现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打造和谐型社会。
1、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简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36号文规定,中小企业分为中、小和微型企业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小微企业的“未来成长型”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许多大中型企业都是由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如美国的苹果公司和我国的阿里巴巴公司,成立时都是小型企业,现在均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小微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1.2 小微企业的“市场补缺者”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对一些需求量比较小,市场又需要的产品,如果由大众型企业去完成,企业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而由小微企业来制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供给,也为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 小微企业的创造“就业和再就业”岗位的作用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且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许多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它不仅使他们的收入增加,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和谐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近几年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面临很大的困难,小微企业表现尤其严重。
2.1 融资难,导致财务风险增大
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因为投资规模小,技术和资金偏低、偏少,在融资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究其困难,主要表现在自身素质、规模相对较小,信誉度不是很高,自有资金不是很充足,信用级别偏低;另外,国有的几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权限相对比较集中,因我国在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的制度不是很健全,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行为要进行有效防范。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需要采取非常谨慎的做法。还有,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渠道不是很好解决,大多数通过民间集资的办法来解决,主要靠经营者的个人信用和非常高额的利息,这样造成融资成本相当高,风险要比一般大的多。因为不是良性循环,所以造成的后果是小微企业的资金不足或断裂,限制了其长足发展。外部条件方面,在席卷全球的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产品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产品销售缓慢,尤其在今年,我国扩大出口,进口相对较少的背景下,导致账款回收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在信贷偏紧的条件下,小微企业贷款困难重重,虽然政府有很好的政策,但执行起来效果不是理想,甚至根本贷不上款,在内外双重因素困扰下,出现了融资难现象。
2.2 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适应市场节奏慢
首先表现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数少且身兼数职。由于小微企业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一切资源处于非常紧张之中,只能采取低成本运作,这就导致人员少,缺少高级人才,机构设置不是很科学,管理机构只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其次市场销售缓慢,由于小微企业市场开拓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被市场认知,再加上不能大量投放广告,市场没有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市场销售缓慢,企业发展慢。
2.3 现金流缺乏,成为小微企业致命的的瓶颈
如果说融资难是小微企业的无法克服的难题,现金流缺乏则使小微企业“雪上加霜”,许多小微企业产品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苦于贷款难,无法在扩大生产规模,眼看着市场无法解决难题,致使小微企业发展艰难。
2.4 底子薄,基础差,内控不好
小微企业一般是经营权和所有权于一体,从而造成所有权和经营权有主观盲目性、不确定性,缺少按照制度办事的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财务控制章程和制度。表现在财务管理不严格,资金浪费、资金闲置或资金严重不足;表现在应收帐款周转起来时间太长,资金回收很困难。其原因是缺少催款的政策和措施不利,缺少或赊销政策建立的不够完善,应收帐款形成呆坏帐、死帐,不能兑现;第三,表现在存货相对过多,造成没有资金流动;最后是小微企业的资金浪费严重。经营者、管理者轻视对原材料、固定资产、半成品等的管理,财务不懂,管理不清,认识不到位,浪费严重。
3、小微企业加强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的对策
针对论文中提到的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资金的支持
针对这两年来小微企业面对的困境,国家和人民银行制定了许多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国家国有商业银行也从信贷总额中拿去一部分信贷额度支持小微企业。许多地方银行调整市场定位,积极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如民生银行,包头银行等。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013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基建财务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财务数据至少按月并入事业大账,这是高校基建财务核算史上的重大改革,对于统一会计主体,完善报表信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由于基建工程的特殊性,基建财务核算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大量的“内债”使工程的真实进度无法体现。在每个会计期间内基建项目的超计划情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具体操作是在年底将“建安投资”“待摊投资”“设备投资”中的部分支出计入“预付工程款”。为了反映基建项目的真实进程,新制度中规定在基建财务和大财务并账过程中,将“预付工程款”计入“在建工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与计划对应,各高校只能将超计划投资计入“其他应收款”,“预付工程款”中核算的是真正的预付款。工程的真实进展情况还是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其次,基建项目竣工不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大量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已经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仍然记入“在建工程”科目,不能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的资产已经达到了报废年限还没有办理固定资产手续,这些资产一直游离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无法真实地反映学校资产的增加及使用状况,严重的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另外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在建工程阶段的借款利息计入工程成本,工程完工后的借款利息不再计入工程成本,竣工不及时决算,财务人员只能将借款利息继续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虚增了资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基建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基建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手段薄弱,无法对基本建设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由于缺乏制度方面的约束,高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基建项目概算粗糙;投资规模报小建大;任意修改规划设计,边建边改;随意变更合同等。导致在竣工决算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超”现象,即超规模、超概算、超投资,预算失去作用;导致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不足,延长工期,加重学校资金压力;导致基建项目竣工不能及时决算。另外,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基建项目招标活动不规范、不严谨的现象比较普遍,如肢解工程规避招标、只进行部分招标其他以增加工程量或变更设计来追加、明标暗定等。
(三)高校相关各部门配合不充分,影响基建财务管理效率。在一个基建项目的立项、融资、预算、招标、施工、监督检查、竣工审计验收及决算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如基建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以及财务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然而,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职责、关注点及利益出发点不同,在基建工程管理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会存在差别。例如基建部门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可以预先付款,而从财务部门的角度看这种不符合工程进度的付款方式会增加财务风险。财务部门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全校的资金使用兼顾各方,另一方面也不能影响基建工程的进度,只能形成“内债”来支付工程款。而这部分款项只能作为“其他应收款”支付出去,不能计入“在建工程”,不能体现工程的真实进度,影响基建部门的工作成绩。审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并不关心资金筹措和何时竣工决算移交资产等问题;资产管理部门报怨财务部门对已经使用的资产转账不够及时等等,这些情况极大地降低了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及效率。
(四)复合型基建会计人员短缺。部分高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对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性,“重工程管理,轻财务管理”,导致对基建财务人员的不重视。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由于对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的程序、工程量计算规则、成本造价、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等基建方面的知识匮乏,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基建项目的申请、立项、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去,学校也没有赋予财务人员监督管理的权利,因此只能被动地跟着基建部门的工程进度申请表支付相关成本并做账,这样就无法做到基建成本的合理性控制,无法完成财务监督控制的职责。以某大学新建学研大厦项目为例,工程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没有财务人员参加,可行性研究报告也不能给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只能根据基建部门的审批单付款,工程付款过半的时候才发现本不应该计入在建工程的装修费用全部计入在建工程,在还有大量主体工程款未付的情况下,已接近预算上限,基建部门又申请调账,财务人员也只能被动接受。
二、降低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对策
以上基建财务问题从内控的角度上来讲是由于财务人员并未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基建管理过程中去,财务人员应尽可能参与、了解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并找准关键控制点,实施重点控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等角度提出对策,以降低基建财务管理风险。另外2015年4月出台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征求意见稿)》根据基本建设项目流程,逐一排查项目建设各环节中的风险点,从防治腐败的角度出发明确防控主体,提出防控措施。其中明确了财务管理部门为防控主体的环节有资金管理、竣工决算、资金交付等。因此可以将这几个环节作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全面控制并有所侧重。
(一)事前控制。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如资产管理制度、工程合同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工程变更审批制度、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基建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及会签制度等的完善,丰富基建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制度经由学校相关部门及领导集体讨论通过后,由纪检审、财务、基建管理、资产管理等部门共同执行并相互监督定期检查,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规范基建会计财务核算。2013年末由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基建账并入“大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指引,为了使合并后的大账在信息表达方面更加合理准确,应当在合并前将原来各个基建科目进行归集整理,并在“大账”中设立与基建相关的各类明细科目,对基建账和大财务账中的往来款进行分析,剔除重复因素后再并账。在按月并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项目的性质、阶段、资金来源等情况谨慎并账,要保证两套账目之间会计信息匹配。对于历史遗留的长期挂账项目要积极进行清理。另外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层面也要进一步统一要求加强管理,比如大部分学校基建财务设在财务部门,也有一些学校基建财务设在基建部门;部分学校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取消了基建银行账户,而有些学校基建账户仍然存在。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对基建财务软件进行升级,使操作更加便捷,管理更加规范。
3.加强基建财务复合型会计人员的培养。现有的高校基建财务人员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财务人员转型为基建财务人员,第二类为基建管理人员转型为基建财务人员,从来源上说都属于半路出家。如果基建财务人员不熟悉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就很难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另一方面如果基建财务人员没有很好的财务专业基础尤其对大财务账务体系不够熟悉,就很难适应现行会计制度对两账定期合并的要求。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得基建财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基建财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基建项目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流程、工程预算、工程招标、工程投资计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事中控制。
1.加强预算管理控制。基建项目预算大到整个项目的预算,小到每个具体合同的预算都要加强管理。首先在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财务人员就要参与,这样在日后的支付过程中财务人员才能清楚地知道哪些项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中包含的项目,才能有效地控制支出类别。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坚决杜绝肢解工程逃避招标或者部分招标的行为,设置合同的超预算红线,超出预算一定比例就要进行集体决策和审计论证。在编制学校年度预算时要努力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实施基建工程计划时要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经费保障有力。通过加强预算控制解决“超规模、超概算、超投资”的三超问题。
2.审批程序要完整。资金管理是基建财务内部控制最关键的控制点,要严格规范工程款项的支付程序。以工程款的支付程序为例:由施工方提出支付申请,由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跟踪审计负责人审核签字,甲方代表审核签字,基建处工程负责人审批,基建处处长签字,审计处相关负责人及领导签字,分管基建的校领导签字,财务处处长安排资金并签字,基建财务人员付款。基建财务人员在付款之前还要反复核对发票是否真实、合同是否完整、工程进度审批单是否连续、工程款付款进度与合同是否一致、各个环节签字人员的签字是否真实等情况。
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基建、财务、资产以及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合作意识,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相互配合的工作效率。各建设工程项目在开工之前,基建处应向财务处提交工程施工合同、投标函书、开工许可证及支付工程前期费用有关的全部合同,以便于作为未来各项资金支付的依据,基建部门应当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工程完工程度信息,在中途出现的变更方案及相应的支撑材料要及时提交财务部门,邀请财务人员参与到工地例会与建设例会中,使财务部门对工程进度情况和基建管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财务部门要经常向基建和审计部门通报工程款项的支付情况,尽量避免超付,对于已经超付的,财务部门要主动与基建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并且在经过审计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的审批认可后方可办理付款手续。资产管理部门对已经竣工验收的项目及时登记,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未办理竣工手续的资产要暂估其价值,进行管理,以避免资产流失。
(三)事后控制。
1.完工决算入账要及时。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办好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为避免因时间跨度过长,基建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换岗等原因导致竣工项目资料不全、手续缺失等问题,高校应当在项目竣工后及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聘请有资质的审计机构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做好项目的验收及交付手续,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解决基建中的遗留问题,妥善做好基建项目的收尾验收工作,有效地杜绝因竣工决算时间过久而给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提供可乘之机。验收工作结束后资产便会移交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也开始计提折旧,一方面便于资产管理,另一方面也确保了资产的账实相符,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信。
2.加强财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高校财务人员不能仅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也应当重视事后控制。高校财务人员应利用会计信息化的手段,将财务信息资料(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月报年报,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准确无误地报送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对预算决算差异进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循环系统,为下次的基建工程做好准备。S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风险;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面临着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影响和危害着企业的稳步发展,其中财务风险就是比较主要的一个。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可以提高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的预防,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规避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降低企业损失,实现企业财务状况的最优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企业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未知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差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内容: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收益分配。企业财务风险也在这四种企业活动中产生,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管理活动发生,就会有相应的风险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财务风险存在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中,具备相当的普遍性,只因企业的一切运营都会与财务管理挂钩。也正是由于企业的所有经营都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形式无法确定,风险规模无法确定,其成因也是相对随机的,不可预知的。这种不可预知的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是相当的大,不仅仅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链,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更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于导致企业破产,任何形式的风险,任何级别的风险都不可忽视。[1]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风险表现形式各异,根据财务管理的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其形成原因也各有不同,又各有交叉,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长久以来,我国的企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企业而言,在管理能力上相当欠缺,尤其是风险管理上,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顽疾。尽管在近些年来,风险管理在已被企业逐步重视,但是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由于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欠缺,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也会相应薄弱,甚至形同虚设,企业缺乏相应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审查,也就无法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我国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方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文化的影响相当大,而这些因素都是企业无法左右的,也无法预知。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也就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投资不严谨、缺乏可行性分析。一些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的过程中,缺乏对于项目可行性的分析研究,没有做足市场调查,具有一定的跟风、盲目性,甚至有的是想当然的就开始项目建设,最终导致企业产生不良资产,资本亏损。
4.资本结构失衡。现在不少企业由于本身资产质量不高,变现能力较差,只能向银行贷款,而贷款的负债周期却又远小于企业资产变现周期,最后导致资本结构失衡,资不抵债,企业破产。
5.商业信用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经营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主动采用商业信用销售模式,即可以先取货,后付账。这样的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财务带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其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大于营业收入的时候,企业将陷入极大的财务困境之中,无法摆脱[2]。
6.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财务风险管理是专业性特别强的工种,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的输出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就导致很多企业为能够配备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欠缺,财务制度混乱,一旦发生财务风险,无法应对风险做出适当的措施,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高危害。
三、优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培训和再教育,严格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基础,严谨分析市场变化,加强企业风险评估,科学决策。
2.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企业要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反应速度,以防范风险为主,提前预判。同时以科学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用知识来武装风险管理,建立包含所有的财物管理程序的风险管理系统,收集风险信息,并整理和分享风险信息,使企业在明晰化的风险防范环境中成长。
3.合理化资本结构。企业要合理化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资本环境,企业要加强应收债款、生产管理,做好企业内部各个经营部门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资本变现能力,提高现金流量。同时,企业也应该保持适量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以避免财务危机,为筹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4.提高企业经营能力。要减少企业财务风险,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不管是那方面的财务风险,都与企业的经营能力相联系,只要企业能够确保生产、销售、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必然会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一般方法
1.多维经营,分散投资。通过多元化经营,涉足多个领域,将财务风险分散。对于企业资本分配要合理安排,制定合理的比例来分配用于生产、资本投资、商贸等,结合风险投资和文件投资,降低投资的风险。
2.转移风险法。转移风险即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企业或与其他企业共同承担,主要是通过投保、转包经营、货币保值等方法。所谓投保,即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当发生风险时,由保险公司赔偿一定的损失,降低自己的风险损失;转包经营,即将经营项目转包给其他企业,降低自己的风险;货币保值法,是在国际交易中,涉及到外币业务时,通过签署货币保值协议,来共同承担风险。
3.降低风险法。降低风险法是企业面临风险时的最直接的方式,例如,货物滞销时进行降价促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现金流量,加速资金回笼,避免资金被套,影响企业运转。
五、结语
总之,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内容,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企业风险形式和成因多种多样,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企业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之外,面临财务风险时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降低风险的方法,为企业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昭.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3(6):107-108.
(一)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财务风险。
基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完善的现状,我们选择用样本企业的Z-score指数①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本文所用的Z-score模型公式为:Z=1.2×营运资金/总资产+1.4×留存收益/总资产+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6股票总市值/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总资产
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解释变量为公司治理和宏观调控。公司治理选取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和“三会”会议情况等4个方面共7个变量来考察其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根据当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情况,设置虚拟变量,宏观经济政策从紧取0,适中取1,适度宽松取2。此外,为了控制其他可能对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产生影响的因素,选取了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等三个控制变量。
(二)模型构建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方法,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本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宏观调控、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市、沪市上市的房地产行业为原始样本,选取2003—2012年共10年为研究期间。在原始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处理:一是剔除在2003年以前未上市的样本;二是剔除无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为零或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这些公司基本上处于资不抵债、重组等状态,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三是剔除财务数据缺失严重的公司。最后共获得127个样本,共1270个观测值。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报告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按照阿尔特曼教授关于财务风险的临界判别值来划分,有超过一半的公司值小于1.4514(中位数),这些公司存在较大的破产风险,财务危机较为严重。我国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的Z值平均为1.88,处于财务风险状况的“灰色地带”①,说明我国上市的房地产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不是很好;最小值为-67.5664,最大值为35.1331,各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相差比较大。其二,股权集中度(HHI5),极值差距十分明显,最小值84.3335,最大值7997.79,这表示我国房地产公司股份分配方式各不相同,这与我国房地产企业股权分配方式的现状相符。其三,董事会规模大小方面,大部分公司董事会规模为9人。其四,在高管激励机制方面,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情况较差,超过一半的公司高管未持股,股份激励这种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作用在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受到重视。而在高管的薪酬上面,各个公司高管薪酬差距较大,三大高管薪酬总和的自然对数跨度从4.4594~7.4869之间,有部分公司高管薪酬很低,有的却很高。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进行了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财务风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并且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较小。另外还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进行了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诊断,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各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方差,所以自变量间的共线性并不严重,限于篇幅没有报告相关系数检验和共线性诊断结果。
1.公司内部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回归分析。
本文以财务风险(Z)为被解释变量设置了4个模型,使用式(1)分别检验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以及“三会”会议情况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结果见下页表3。模型Ⅰ检验了股权特征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股权集中度(HHI5)符号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即提高股权集中度,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在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变动的市场环境下,加大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利于集中决策,规避财务风险;股权制衡度(EBD)符号为负,说明房地产企业降低股权制衡度,对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正向影响,但效果不显著;模型Ⅱ检验了董事会特征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董事会规模(BDSIZE)符号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即扩大董事会规模,尤其是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将有利于降低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模型Ⅲ检验了高管薪酬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回归结果高管薪酬(SALARY)符号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即高管薪酬越高,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越小。模型Ⅳ检验了“三会”会议情况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在每年召开股东大会会议次数(GTIME)方面,符号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即每年召开的股东大会召开次数越多,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越小;每年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DTIME)符号为正,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召开董事会次数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效果不显著;每年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JTIME)方面,符号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即每年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监事会成员行使监事权利,履行其职责情况越好,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水平。
2.宏观调控、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多元回归分析。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以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企业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高管薪酬以及“三会”会议情况为解释变量,财务风险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对式(2)进行逐步回归,通过固定效应检验得到结果。宏观调控政策(MCP)符号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宏观调控政策与财务风险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使房地产企业不断扩张发展,单纯依靠土地和资金资源粗放型发展,几乎不计后果地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率,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就会使很多企业无法适应,无法正常运营甚至破产;相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泡沫不断出现,政府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这些不断趋紧的调控政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决策,房地产企业一般会选择谨慎投资,进行科学理性地投资,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3.宏观调控对“三会”会议情况与财务风险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财务风险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各企业全年召开三会情况即每年召开股东大会次数、每年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每年召开监事会会议次数作为解释变量,对式(3)进行逐步回归,模型Ⅰ是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Ⅱ、Ⅲ和Ⅳ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宏观调控政策与公司治理中会议情况的交叉变量的检验结果,报告了样本公司宏观调控政策对公司治理中会议情况与财务风险关系的调节效应,即方程(3)的回归结果。模型I的检验结果显示,增加公司规模和成长性,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说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不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将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当加入宏观调控政策变量与公司治理中会议情况的交叉变量后,公司规模和公司成长性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模型Ⅱ的交互项系数为-0.0524,且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宏观调控政策负向调节股东大会次数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即在宏观调控政策越紧,每年召开股东大会次数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力增强,增加召开股东大会次数越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模型Ⅲ交互项没有通过检验,说明宏观调控政策对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财务风险之间没有显著调节效应,其原因可能是董事会成员以及其下设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专业技能水平,其作用不明显。模型Ⅳ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0718,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宏观调控政策负向调节监事会会议次数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即宏观调控政策越紧,监事会会议次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越强,即每年召开监事会次数越多,越有利于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其原因可能是宏观调控政策从紧,监事会成员也加大对公司运营状况的监管,公司管理人员会选择谨慎投资,能有效减小公司财务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0 引言
中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对于市场和企业来说,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风险。财务风险是随时存在的,且不易控制。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引起对控制风险是很重要的。企业财务风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给企业造成亏损的可能性。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会有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影响就是财务风险的存在。
1 企业财务风险分类
企业财务风险可以按照风险的可控性进行分类,也可按风险种类性来进行分类。例如:
1.1 企业财务风险可控性分类。①企业财务风险可控类:由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
别,有意识的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进行干预,达
到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可以使用企业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层决策制度,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防止风险发生后产生不可弥补的后果。然而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中对内部基础的监督也是能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避免。②企业财务风险不可控类:通常都是因为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造成企业对无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不可控类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财务主体来说,是没有办法将其左右,无法对其施加影响进行控制。
1.2 企业财务风险种类分类。①现金性筹资风险类:企业在指定的时间内,资金支出超过收入,导致企业在指定时间内无法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对企业以后筹集资金有不利的影响。现金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支付的风险,和企业影响的盈利没有直接的关键。②收支性筹资风险类:企业在收入无法抵消支出的情况下,不能对债务本息进行按期偿还的风险。企业一旦出现收入不超过支出的情况,就将发生亏损,企业的净资产就会减少,因此偿债的保障资产总额也会减少。负债的金额不变,亏损加大,企业偿还的能力就会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对于企业全部债务偿还都会有不利的影响。它主要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经营不当和应收账款回款不及时。
2 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①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财务管理中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中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是由于财务风险外部原因产生的,因此企业财务的宏观环境在进行不利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②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不充分。企业中只要有财务活动,就会有财务风险存在。国内大部分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意识还不够,认为对资金进行管好用好,这样财务风险就不存在了,这样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③企业财务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性,产生错误的决策。财务决策中要避免失误,需要将决策科学化。国内财务部门的很多决策中,大多都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来决策,造成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④企业财务部门中的关系混乱,例如:企业与部门和企业与上级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责任的分配不明确,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资金的使用率不高,造成严重的流失,无法对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进行保证,从而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3 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与识别
3.1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企业资金结构体系不完善、企业成本投资决策不科学、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失误。①企业在构建资金结构体系的时候,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财务负担,导致偿还和存储能力降低,出现企业财务风险。②企业成本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不存在科学性和理论性的指导,导致企业投资项目失败,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无法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容易产生企业财务风险。③企业投资的决策者们对于投资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出现盲目投资,企业投资出现巨额损失,产生企业财务风险。
3.2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对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在其基础上对财务风险的实施合理进行监控。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识别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偿债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企业获利能力、企业中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水平的能力。在对以上几点完成之后,才可对企业财务弹性进行分析。企业在面对突发事情做出相关的反应的能力就是财务弹性。财务弹性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阅读会计报表方面、考虑不确定与风险因素方面、表外项目分析方面。
4 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4.1 有效地防止财务风险。①企业中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确保企业中资金安全、会计信息的可靠与企业财务合格的合法性,以此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防止与化解。②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率进行合理规划。现金流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资产负债率是对企业生存发展有一定制约性的。企业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对企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例如:发展速度、总体规模、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依照定位来对企业进行经营。③企业按照财务风险管理原则,做出科学化的决策。确立财务目标、评价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实施和控制财务方案,这些都是控制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则。然而对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和检查积极稳健的财务政策给予相应的重视,也是防止财务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原因;对策
1.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别
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财务风险总是与收益并存的,它永远无法消除,只要企业有投资、有收益,就必然伴随着财务风险的产生,但是,财务风险是可以预防的,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预防,降低财务风险,将损失产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1.1企业内部财务风险
企业内部的财务环境比较复杂,企业员工、管理层和领导层对企业的管理不当都有可能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若企业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将带来财务问题的产生。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基层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业务员的工作出现差错,将会增加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管理层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采取缺乏科学性的管理举措,将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决策人员如果不能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整体性规划,做出了不恰当的决策,也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企业外部财务风险
企业外部的财务风险包括了市场的形势,国际经济形势和时代背景。市场形势和国际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影响企业做出财务决策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外部形势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往往会导致企业不能做出恰当的决策,因此会导致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2.1企业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影响,极有可能产生巨大损失。由于企业财务外部环境包括方方面面,因此,如果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做出灵活的反应,就有可能升高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外部形势的变化,预测和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探索国际形势发展的脉络和趋向,积极提高自己的适应性,采取灵活有力的措施,合理地应对,提升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2.2企业财务决策主观性强
企业的此物决策应当是客观的,科学的,能体现企业发展方向的。如果企业的决策主观性严重,缺乏周密的研究和分析,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3财务决策失误严重
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为了降低企业财务决策失误,企业应该对决策进行科学性评级,并降低主观性决策在企业中的应用,在进行具体的决策时,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决策可能发生的收益或损益进行估计或预测,避免出现决策失灵的情况。
3.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3.1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
企业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控制机制的建设。明确企业内部人员的分工合作,建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提高企业人员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企业运行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在制度化、合法化、程式化中运行和发展,以实现企业资金流动稳定有序的目的。首先,企业要进行风险发生前控制。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要对决策后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考录造成财务风险的各种要素,制定周密的风险防范计划;其次,企业进行风险发生中控制。如果风险发生,企业要调动一切合理、合法的资源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比如及时健全企业各项人员管理机制,及时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等,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计算可能发生的利润流失,对相关财务人员加强监督和控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控制财务风险,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化;最后,企业要进行风险发生后控制。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或损失,企业也不能置之不理,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总结,防止再次造成此类风险的发生,企业还应该对此次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并记录在档案中,作为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真实案例,以便此后企业制定风险防范制度。
3.2制定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规避财务风险,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进行风险规避时,要科学合理,对各种可行性策略进行系统性分析,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选取最恰当的风险规避方案。企业的风险规避必须要落到实处,企业必须能保证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
3.3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人员监督体系,分别赋予员工、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不同的责任和权利,三位一体,将权力分散,相互制约,相互管理。合理的人员管理机制对于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企业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财务问题中有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比如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填列等,都需要企业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进行细致的工作,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财务问题。因此每个人的责任都必须要分配恰当,而且要落到实处,当发生权责纠纷时,就可以直接找到相关责任人,并对相关财务问题进行处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总结
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降低财务风险是企业应该率先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应该了解财务风险的特征和类型以及形成原因,并针对形成原因采取科学的防范举措,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改善。企业面对财务风险,要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灵活的策略,从大环境上去把握,逐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文献.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J].中国商贸,2015(32):42-44.
[2]朱育杰.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对策[J].财经界,2014(33):166-167.
化工行业包括基础化工、石油化工和化学化纤,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渗透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本文研究的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十家,分别是东北制药、沈阳化工、兴齐眼药、ST大化B、恒力股份、百傲化学、奥克股份、科隆股份、华锦股份、航锦科技。由表1可见,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上世纪90年代末上市。分别位于沈阳市、大连市、辽阳市、盘锦市、葫芦岛市,公司组织形式主要为民营企业。市值最大的为航锦科技,市值最小的为ST大化B。辽宁省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对辽宁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二、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Z值模型的简介
Z值模型是财务风险分析评价的主要模型之一,其风险评价的符合度较高,因而被广泛使用。其在研究财务风险危机预测上,将企业的22个财务指标划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杠杆、周转能力与发展能力。通过分别赋予这五大类能力指标权重,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加权出财务风险的Z值指标,综合进行财务风险预测分析。Z模型为:Z=1.2X1+1.4X2+3.3X3+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资产总额;X4=股东权益市值/负债总额=(流通股数+非流通股数)*每股市价/负债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Z模型中的各项财务指标数值越小,则Z值越小,说明企业的状况较差,财务风险越大,趋向破产区域
(二)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Z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通过运用Z值模型,对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Z值进行计算。由表3的Z值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中Z值最大的是百傲化学为4.56,大于2.99。仅有这一家处于安全区域;介于灰色区域的有四家公司分别是:兴齐眼药、奥克股份、华锦股份、航锦科技,风险相对较小。剩余五家公司的Z值小于1.8,处于破产区域,财务风险较大。从2016—2018年Z值计算结果上看,除了兴齐眼药、百傲化学与航锦科技三家公司的Z值在安全区域2.99之上,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Z值整体偏低,而且变动没有明显趋势。东北制药、沈阳化工、ST大化B、恒力股份与科隆股份的Z值均处于破产区域1.8之下,更有ST大化B的Z值近三年均为负数,表明其财务风险极大。剩余的奥克股份与华锦股份,除了2018年的Z值在灰色区域外,其他两年也均处于破产区域。综上可见,不论是从近一年还是近三年的Z值结果分析来看,辽宁省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整体较大,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三、辽宁省化工行业财务风险来源
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化工企业的财务风险受具体的市场环境影响。一是市场上大多数产品由化工技术生产合成。当经济波动时,化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随之受到影响。二是化工企业需要的石油、矿物制品等天然能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控制下,化工企业生产技术落后,有较强的环境污染性,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较强的财务风险。三是大多化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不足,财务制度建立不完善,且财务共享信息化薄弱。
四、加强辽宁省化工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化工行业具有高危险性特点,企业管理层应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充分考虑风险问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层应充分评估与控制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建设,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求企业做好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当企业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时,有利于充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时,企业需要先大量收集行业内外部相关信息,将信息汇总整理后,通过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财务风险。
(三)加大化工技术研发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命脉,研发是产品的生存之本。一旦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变动,人们的需求随之变动,化工企业容易受到产品积压带来的财务风险。那么,化工企业应及时把握市场动向,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加大产品研发技术投入,及时进行产业调整,降低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