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第1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1.1水利工程对水体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一个最大的影响主体就是水体。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后当地的水体分布发生了改变,这对当地的水体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了地下水体的流动。在一个地区地下水的流动有着自己稳定的流动方向和流速,当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当地地下水造成了来自水利工程中水体压力的影响,将会改变地下水体原有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这对当地的饮用水的取用是不利的,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因此而缺水。第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在一个地区地下水和河流水有着稳定的补给方式,这能对洪涝灾害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像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将改变原来地下和河水的补给关系,这将导致一些地区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河流周边农业的发展。

1.2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当地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改变了河流的流向、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原来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引入了一定的外来物种。这些都将对当地的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将导致一些原有的水生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而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水生生物物种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这种改变就导致当地稳定的食物链产生破坏,威胁当地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陆生生物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的分布,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生物的迁徙路线,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直接灭绝。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导致生物间稳定的生态关系被破坏。

2、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之上,采用新的建设方法达到对生态环的保护。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更多的环保生态型技术和方案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在我国几乎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二,加强对整个水体系统的保护。一个地区的水体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整体,所以在水体保护当中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达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第三,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种达到更好的保护,在各项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3、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3.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点是生态和谐,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对河床进行加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对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这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之前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4、结束语

第2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生态水利工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家开始实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和部分地区饮用水严重缺乏的现象。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有的是十分严重的,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寻找生态水利建设的方法,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对所在地气候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气候都是比较稳定的,稳定的气候对农业等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在一些地区建设,一些地区的气候被改变。例如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所在地的空气湿度,进一步使当地的降水量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影响当地农作物的种植,造成一些生态物种的灭绝。

1.2水利工程对水体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一个最大的影响主体就是水体。大型的水利工程修建后当地的水体分布发生了改变,这对当地的水体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了地下水体的流动。在一个地区地下水的流动有着自己稳定的流动方向和流速,当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对当地地下水造成了来自水利工程中水体压力的影响,将会改变地下水体原有的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这对当地的饮用水的取用是不利的,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因此而缺水。第二,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在一个地区地下水和河流水有着稳定的补给方式,这能对洪涝灾害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像水库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将改变原来地下和河水的补给关系,这将导致一些地区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河流周边农业的发展。

1.3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水利工程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当地的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改变了河流的流向、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改变了原来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引入了一定的外来物种。这些都将对当地的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将导致一些原有的水生生物因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灭绝,而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水生生物物种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这种改变就导致当地稳定的食物链产生破坏,威胁当地生物的生存。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还会对陆生生物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当地水资源的分布,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阻碍了生物的迁徙路线,造成一些陆生生物的直接灭绝。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导致生物间稳定的生态关系被破坏。

2、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家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之上,采用新的建设方法达到对生态环的保护。生态水利工程符合我国生态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采用更多的环保生态型技术和方案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在生态水利建设当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对水利工程所在地的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原则。在我国几乎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生态环境特点,在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更合理的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二,加强对整个水体系统的保护。一个地区的水体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整体,所以在水体保护当中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达到对水体的整体保护。第三,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周边生物物种的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对生物物种达到更好的保护,在各项工程开始建设之前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3、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和价值

3.1加强生态工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对河床岸坡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点是生态和谐,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更加生态的技术手段,对河床的岸坡进行更加合理的保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对河床进行加固,从而避免由河床岸坡的局部透水造成河流堤岸的溃堤。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对河流坡岸有更好的保护。

3.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者对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整体全面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这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3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之前对水利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评估,所以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增加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而且减少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我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河流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改变了部分地区的气候、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达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和谐,达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浩波.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水利工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5):56-57.

第3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1.1区域内水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匀

松花江流域是东北地理区域内水资源总量最丰沛的地区,然而,该地区的整体工业水平则不高,大部分地区是国家所有形式的大农场,是国家主要的产粮区。而与之相比,辽河流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明显偏少,但是该区域尤其是辽河的中下游地区,是整个东北地区工业水平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广泛集中了大量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十分的巨大,而该地区水资源总体偏少的情况造成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例如:辽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已经非常有限,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表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对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全流域共打机电井400000眼,地下水开采量达到25224000000m3,占总供水量的46.31%。因此,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制约了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对应的,也造成了水资源缺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1.2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

东北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水平较低,而相对于地表水的开发相对落后的现状,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明显的处于严重超标的的状态。例如:松花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偏低,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率较高。辽河流域区水资源的各项开发利用指标均大于松花江流域地区,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整体开采率和能够开采率有的地区已接近或者超过100%,有的城市和地区的地下水已经处于超警戒值的超采状态,整个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2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1水质污染已成为东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密集,大量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江河,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严重的水质污染使有限的水资源丧失了开发利用价值,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居民集中饮用水源的质量。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严重影响地区生态和环境质量以及人畜饮水安全。

2.2一些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包括沙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形式。东北地区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工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东北西部的科尔沁、松嫩和呼伦贝尔三大地区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这三大沙地的总面积约为80000km3。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沉积了相当厚的中、细沙层,沙地被草本植被覆盖并发育形成古土壤。但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导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近半个世纪来,东北西部沙漠化面积急剧扩大,“三北”防护林的建成,部分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得到治理,但就总体而言,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3东北地区应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策略

3.1科学正确的认识东北地区的整体生态和环境质量状况

东北地区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状况,相对而言在全国范围内还算不错。在一些地区的一些环境领域内有一些严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国家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整体意识的提高,这些问题相信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本前提下,要做好生态恢复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要在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环境条件基础之上开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和恢复好东北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协调可持续,从而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生态基础。

3.2科学合理的进行水资源的配置,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水要求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好生态和环境,根本的对策是通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节制社会经济用水,切实保证生态和环境需水,合理配置水资源。生态需水量的计算要跟区域的年降水量、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起来。对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生态需水量要加以区分,降水量大于400mm的半湿润地区与东部湿润地区面上(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可由天然降水满足,生态系统较为稳定。

3.3科学正确的认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环境生态质量的监测工作,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4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摘要: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分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分析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德州市;漳卫南运河;水环境;对策

漳卫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由漳河、卫河、卫运河、南运河及漳卫新河组成,河长932km,流域面积37700km2。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8.4mm。漳卫南运河流域为重要粮棉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类,经济作物有棉花、大豆、花生等。流域内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工业有电力、钢铁、纺织及各种化工产业。

一、研究区水资源概况

漳卫南运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0m3,污染严重、运河断流、水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等水少、水脏等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1,2]。漳卫南运河在德州市境内的流域面积最为广泛,德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9.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0%。由于近年来水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加之降水资源呈递减趋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4]。

二、漳卫南运河德州段水环境问题

1.河流干枯断流,功能退化

漳卫南运河德州段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大面积河床荒芜沙化,河道淤积,功能退化。四女寺枢纽以下自1965年断流以来,断流天数在300天以上的达14年;南运河已经处于断流状态,河道下游已被开垦为农田菜地,而上游河道内冬季干枯无水,夏季则蓄水成为一塘浮萍。早先的繁华运河航道现今落寞萧条,船闸等各种装备都成了废弃物。

2.地下水超采严重

德州市现已形成中心静水位埋深达19.0m,区域范围达1850km2的漏斗区,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地下水开采深度达500m,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00m深。沿河地下水(生活水井,农灌井)的调查监测表明,漳卫南运河沿河2km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

3.水质恶化

该区域污染源主要有来自漳卫南运河上游的污水、城镇工业和生活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污染[6]。根据2007年水质调查结果,漳卫南运河除漳河外水质均为劣Ⅴ类。卫运河四女寺和漳卫新河吴桥河段的COD的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1.9,44.5,氨氮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6.5,21.2,挥发酚的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8.0,38.6,属于严重的有机污染类型。

4.河道底质污染

德州市内主要河流水质均已超过农灌用水的标准,而其中有机污染物和挥发酚超标尤为突出。河道中底质主要污染物是有机质、铜、锌、镉和汞。漳卫南运河四女寺下游岔河段就属于比较明显的河道底质污染。

5.水浪费严重

农业是用水大户,全市年供水量80%以上是用于农业灌溉。但是大部分灌区为老灌区,管理落后,设施、渠道老化,又都采用传统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节水灌溉方式推广困难,水资源浪费严重,有较大的节水空间。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要运用各种途径,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采取适当提高水价并对农业灌溉用水和家庭困难用水户的用水进行补贴的办法,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采取限量供水,超限加价的办法,强化节水措施;推广节水器具,减少水浪费现象。

2.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走水务一体化道路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依法治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围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对水资源开发、输配、节约、保护、治理实行“一条龙”式管理,让有限水资源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良性循环,有效地遏制水环境恶化问题。

3.建立完善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制度

要治理好水污染问题,法律制度是保障,是手段。应开展流域污染治理政策法律和经济措施研究,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步伐,尽快制定重点水生态保护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条例,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符合生态承载力的社会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水资源协调发展。

4.加强污染物治理

漳卫南运河流域内水污染以工业污染为主,其中化工、造纸、煤矿、炼钢、火电等行业占工业排污总量的85-98%。因此,必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当前漳卫南运河污水处理能力6.27亿t/a,而排污总量约10.38亿t/a。此外,漳卫南运河流域内县级城市还没有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5.遏制地下水超采

对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停采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并利用丰水年份的地表径流和黄河丰水期的来水量,对深层地下水进行回灌,以提高地下水位,遏制地面下沉。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浅层地下水漏斗区,要大力发展大田喷灌,果树滴灌,大棚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达到采补平衡。

6.兴建蓄水工程,提高调蓄能力

德州市内低洼地较多,可通过兴建蓄水工程解决德州市水资源分布上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在丰水期积蓄水量,在枯水期计划用水;并充分利用客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发挥供水区域优势,促进水环境的改善。

7.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

充分发挥流域内水库闸坝等水工程的作用,优化流域内水资源的配置,保证河流的生态水量,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漳卫南运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研究,重视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所产生的生态影响。

结语

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终极目标。漳卫南运河的水污染是流域性污染,需从漳卫南运河重点污染源治理入手,建立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措施,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本区域水环境治理保护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翟学军.节约保护水资源促进漳卫南运河的可持续发展[J].海河水利.2009.2

[2] 庞爱萍,李春晖.漳卫南运河水资源与水环境存在问题及管理对策[J].海河水利.2008.3

[3] 吕其英,宰维东,付静.德州市水环境状况综述[J].海河水利.2009.2

[4] 潘立云,王玉珏,谢营.德州市水资源特点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3

第5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具有工期较长、技术复杂、规模较大的特点,其安全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到水利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水利工程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文明施工,实现“生态水利”建设目标,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容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容易引发很多生态环境问题。

(1)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人们通常只是将目光聚焦在发挥其防洪能力或经济效益,对工程流域范围内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常常忽视,如河口地区发生干旱或生态环境恶化、因建坝引发的河道淤积等[1]。

(2)对人工调控水资源非常重视,忽视了对自然水环境的维护。

(3)重视生活饮用水源的保护,忽视生态用水维护,致使湖泊萎缩、绿洲消失、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4)重视防洪工程修建,忽视了洪水带来的生态平衡和资源提供功效,导致防洪工程出现潜藏的安全隐患。

2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是非常直观且明显的。譬如说,在施工时,施工方易产生废弃渣石乱堆、临时建筑乱建、耕地随意挤占等现象;因弃渣处理不善导致水土流失和河道堵塞,严重者甚至堵塞整个流域内的航道;因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对流域下游水质产生污染,使水体丧失了作为生活水来源的功效。由此可见,水利工程施工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原本自然状态下的水系统变成了人文控制的自然环境,影响了自然水的原生状态,如图1就为生态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态环境恢复中所占的位置。例如,大坝阻断河流导致的径流改变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水流速减缓限制了水生生物的生长、泥沙沉积导致河流下游水中营养物质减少造成的鱼类生存的困难等[2]。

图1 生态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态环境恢复中所占的位置

3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履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各种技术要求及规范,遵循建设施工的相应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施工前,应首先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核和论证,保证项目在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间实现科学平衡,维护自然河流生态系统不受到严重破坏、维护水域中的生态多样性、维护河流中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将工程安全性原则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

3.2规划性原则

水利工程施工中应严格遵循的另一原则是规划性原则,即施工过程应符合现代水利工程施工关于科学规划的各项规定,将实现“生态水利”作为项目规划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应认真调研当地自然环境的承受力,确保工程项目不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如果所规划方案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应坚决停止项目的施工[3]。

3.3法规性原则

另外,水利项目施工还应遵循法规性原则,即应重视对生态水利有关的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评价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严格落实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到“合法合规”,坚决抵制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破坏的水利项目的兴建,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环保和生态特性。

4改善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效果的措施和建议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多数水利工程在兴建施工过程中,都严格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也有部分项目,因过多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兴建前不做科学性和生态性论证,或者故意忽视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使得这些项目在建设后,往往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利的措施,改善我国水利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的效果,维护人类赖以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

4.1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应首先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效益间的和谐统筹发展,实现对项目安全建设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施工间的现代化管理。应积极倡导拓宽水利项目经济效益的来源渠道,将其延伸至生态水利旅游和生态用水等方面,从而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来源。另外,施工时施工方需要使用临时建筑物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保护当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和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尽量将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降至最低[4]。

4.2遵循生态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水利项目施工进程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遵守严格的生态施工技术,这是实现项目生态保护目标的基本保障,也是改善施工环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唯一路径。比如说,在施工时选择状况良好的施工路面,采取封闭式散灰罐或专用垃圾车,防止粉尘扩散造成施工现场的大气污染[5];积极引进各种现代化施工工艺和设备,对施工作业时间做出合理安排,避免因项目施工而对人的活动居住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如城市噪声污染等;对施工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及有毒废弃物做到严格及时处理,杜绝水源污染的发生;对水利项目进行生态化设计,保证项目建成后不对当地水域水流速度或下游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产生过大影响,维护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又比如,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时,可采取格网护坡方式,既确保了边坡的问题,又能维护并恢复河道内生态结构。为确保河岩不受直接冲蚀而发生掏刷,可采取丁坝,在维护河相和航道同时,又保全了水生生息场的多样化。生态网格内部石块存在天然空隙,又是透水结构,力学和抗冲刷效应比较好,水里泥沙可以顺利沉积,又能阻拦垃圾,其生态效应非常明显。

图2 丁坝纵断面图

4.3遵循生态平衡状态的维持

上级主管部门应严格限制当地兴建过多的堤坝工程项目,特别是在平原地区或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更为重要,防止这类项目的建设对地下水系统产生较大影响,进而波及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应科学统筹全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进度,严格审批上中游建坝拦水项目的建设,积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杜绝“圈地圈水”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整个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另外,对当地天然湖泊和绿洲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进度,严格杜绝向地下偷排污水现象的发生,逐步扭转我国多数地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严峻现实。此外,还应积极开发引进国内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如现代化滴灌技术等,在水资源匮乏地域大力推行节水型农业,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为生态水利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5结语

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都可能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会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失衡。但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如果采取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重视保持同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重视保持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就会最终实现生态水利建设的总目标,就会最大程度的发挥水利工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王世军,黄文艳.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作内容探究[J]. 北京农业. 2011.11

[2] 冯淑杰. 浅谈如何避免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损害[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1.08

[3] 汪磊.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 2011.09

第6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theory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rrigation district.

Key words: Ningxia irrigation area,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V93]

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古老大型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灌溉面积达47.67万hm2。近年来,因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局部水环境污染较重,尤其是灌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部分排水沟道水质时段性超标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约束趋紧、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宁夏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影响灌区群众幸福和健康的三大难题。在加快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1. 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近几年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节水型灌区建设实践来看,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生态水利投入不足

宁夏引黄灌区近50%的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处于带病带险运行状态。自流灌区干渠输水损失量占渠系总损失量的近40%,骨干沟道的治理率不足35%,干、支、斗、农渠砌护率分别为32%、60.6%、48.8%和8.1%;中部干旱带部分扬水工程运行近30年,受湿陷性黄土、冻胀破坏和自然老化等因素影响,渠道、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输水能力下降,部分建筑物、机电设备带病、带险、超龄期运行。由于宁夏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历史欠债太多,目前有限的工程建设投入主要集中用于病险工程除险加固和灌区节水改造,专门用于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生态水利投入严重不足。

1.2 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从水资源区域分布来看,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962m3,中南部扬黄灌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20m3,全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656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且南北丰欠不均。从用水效率来看,灌区农业用水占91%,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达3500m3,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9和0.65,全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仍远低于全国0.51的水平。由于受传统灌溉方式和灌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及技术水平的影响,灌区目前的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不高的现状并未从本质上发生转变。

1.3 灌区过度突出硬质化建设,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日趋深入,一大批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及末级渠系改造工程项目相继实施,仅“十一五”期间,利用混凝土等硬质化材料砌护干(支干)渠330km、支渠752.6km、斗渠11220km、农渠71286km。据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唐徕渠系进行的渠道输水损失与地下水位动态观测试验表明,灌区渠道全部砌护后,可减少水量损失24%,由于渠道对地下水的渗漏补给量减少,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0.3-0.5m。灌区由于过度追求节水效益,导致灌区硬质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水系、土壤和生物之间的联系性分离,区域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湿地萎缩,生态恢复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1.4 灌区面源污染物过量排放,灌溉回归水污染严重

受粮食产量效益驱动,各类农药、化肥超量施用现象在灌区十分普遍,大量残留氮、磷等污染物的灌溉回归水造成灌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总氮超标,进而造成灌区内湖泊湿地水质恶化和重要水系水体污染。据《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黄河宁夏入境断面下河沿全年水质类别为Ⅱ类,出境断面麻黄沟全年水质类别为Ⅳ类,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分布于宁夏引黄灌区的沙湖、爱伊河、鸣翠湖、星海湖、阅海等重要湖泊的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主要污染项目为总氮。宁夏引黄灌区60%的排水沟道长期为劣Ⅴ类水质,达标率仅为27%,重点监控的17个主要县界断面水质最差时的达标率仅为24%。目前,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灌区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 推进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要从根本上消除灌区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必须由“重视工程建设和灌区经济效益”这一传统灌区建设指导思想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这一现代灌区建设指导思想转变。灌区水生态文件建设要统筹民生水利、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水生态保护,并积极拓展水生态和水文化服务工程。

2.1 加强“三条红线”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是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根本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水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尺。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约束作用,在用水总量控制上,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在用水效率控制上,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全面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全力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排污控制上,强化水功能区监管和水源地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2 完善灌区水利工程体系,推动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

从灌区管理实践来看,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过于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节水效益,而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容易被忽略。水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而是建设与保护协调发展,应在水利工程前期规划、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维护灌区水系健康,重视进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和谐发展。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过程中,在追求节水效益的同时应合理兼顾生态效益,避免因灌区过度硬质化导致区域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湿地萎缩、生态恢复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发生。

2.3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标志,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应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入渠、入沟排污口的监管,实施水质动态监控,对水质不达标的重点区域要研究制定排污口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审批。另一方面应加强同环保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水利和环保部门协商联动机制,定期通报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加大水污染重大问题联合执法力度。同时应重点加大农田面源污染对灌区水体污染的监管与治理力度,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积极倡导推广绿色生态农业。

2.4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打造水生态安全屏障

通过加快实施“六个百万亩”生态林建设及河道、灌区渠道、骨干沟道水系生态建设,有效推动灌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着力打造出山青、水净、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安全保障。近年来,地处宁夏引黄灌区腹地的银川市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湖泊湿地修复恢复工程,形成了以爱伊河为主线,辐射东部燕鸽湖、西部芦草洼、南部银子湖、北部元宝湖的四大水系等较为完善的“调、补、蓄、排”水生态体系,建成了爱伊河、鸭子荡等两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阅海、鸣翠湖和黄沙古渡等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宝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了“塞上湖城,西北水乡”的靓丽名片,为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范例。

2.5 抓好监管与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应用研究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水资源管理制度、宣传教育、监督管理、法制科技等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面对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和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广泛提升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可,倡导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应加快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产业、水利生态服务产业、水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与实践,应加快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效益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构建等基础应用的研究。

3. 结语

作为全国首个节水型社会试点省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宁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宁夏虽然在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实践,但水资源约束趋紧、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仍十分突出。推进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抓好水生态理念培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良性机制建立五个方面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正文,刘学军. 宁夏节水型灌区建设成效与对策研究. 宁夏水利,2012(4).

[2] 司建宁. 全面推进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宁夏水利,2011(3).

[3] 李振玺,张万宝. 宁夏引黄灌区渠道砌护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人民黄河,2010(11).

[4] 程文辉. 对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中国水利,2013(6).

[5] 许继军.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探讨. 中国水利,2013(6).

[6]詹卫华,邵志忠,汪升华. 生态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水利,2013(4).

第7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关键词:河道整治水质污染水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河道整治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景观上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防汛排涝系统日臻完整,水环境日趋优美。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环境意识薄弱,河道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等原因,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2,我国河道治理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失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河道治理对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问题

近几年,我国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传统的水利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国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砼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洪涝水归槽的目的,但却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彻底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

3.2河道截弯取直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往的河道治理还强调“岸线顺直”、“减少排水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截弯取直的工程措施却将河道变成顺直,水流直泻而下,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但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而现代生态学中却提出弯曲的水流更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并且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3.3河道断面单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在自然的河流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潭相间,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而改造过后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单一且规则的断面型式,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破坏了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特征。

4,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1 科学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的防洪排涝的传统观念,需考虑到城镇整体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形成相互沟通、流动畅通的河网水系,从而营造优美和谐的城市水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4.2 实施截污纳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将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对于没有条件统一纳管的乡村地区,应在小范围内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经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河道。此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个方面。

4.3 推广河道生态化整治

(1)种植水生植物

对于富营养化的黑臭河道,在河道中种植菹草、大藻、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岛。吸收水体过剩的有机营养,使水体恢复自净功能,改善水质,也有利于鱼虾生存,达到平衡生态、消除黑臭的目的。在河道岸边浅水区可种植菖蒲、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营造丰富的乡土植物群落景观,既吸收污泥营养,又能够保护岸坡防止冲刷和侵蚀,同时还能美化河道水景。

(2)推广生态护坡

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坡衬底能阻断水体和土壤的自然交换.水下植物无法生存.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良性自然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容易导致河道黑臭。河床衬底还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杉木桩、透水砖、直立块石、绿化植物等护坡形式,以保持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

4.4 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力度

河道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应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河道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沿岸居民和企业的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河道保护法规和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水、护水的良好风气和环保意识。浦东新区环保部门通过编写、出版通俗易懂的校园环保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和行为引导,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结语: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河道治理要避免过去单一工程措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而注重生态、环境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对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总之,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关方面从长远的、全方位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从而使河道治理取得最佳效果。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道整治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小兵、郑连合.三里河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浅析[J],河北水利,2011年07期.

第8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一、拓展工程建设思路,实现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建设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的水生态功能区,形成邯郸市水系各级河渠工程配套完善、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继续提升完善邯郸市生态水网“水网+路网+林网”的格局,2010年底前,使1200余km水网进一步完善,形成精品渠岸路338km,植树135万株,形成生态水网45km2,控制灌溉面积250万亩,恢复改善自流灌溉面积70万亩,将东部生态水网切实打造成一个运行安全高效、灌排渠系完善、渠岸路四通八达、林网郁郁葱葱的生态网络。二是完善闸坝拦蓄和分退水设施,整修险工险段,确保工程运行安全、调度灵活;对关键水利枢纽进行景观包装,构建生态亲水的水利风景休闲区;改建渠道闸涵桥梁,开发特色迥异的水利旅游;改造渠岸道路,发展观光林、经济林、用材林,满足游客驻足观赏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链条共同发展

1、建设高校农业带。恢复建设水网延伸渠系供水工程,辐射改善自流灌溉面积70万亩,促进东部水网沿线农业结构调整,形成4个各具特色的高校农业产业区。其中包括:高校园艺作物展示区、高校立体间套种值区、优质专用粮油生产区、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

2、发展景观旅游带。以水为媒,以水为点,以水为线,培育开发生态水网旅游精品观光项目。在生态水网沿线发展乡村游、山水游、风情休闲游、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挖掘丰富水文化,与水网水域景观及节点工程共同构筑“游、行、食、宿、娱”一条龙水利旅游服务,因地制宜的实施了九大旅游景观项目的开发和十大县城水景观工程。

三、理顺用水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1、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理顺生态水网内部各部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形成一个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行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2、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规范用水秩序。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完善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实施统一调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公平、规范的用水秩序。

3、推行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树立发展意识。通过转变用水方式,有粗放的水资源消耗方式向水资源节约循环、可持续利用方式转变,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调整用水布局,加强节水措施。利用灌区续建配套、末级渠系改造加强节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需水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以降低用水量,大力提倡中水使用,依靠科技逐步形成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节水高效农业结构。

四、优化工程控制体系,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一是完善水网自动监测工程。在滏阳河马头、张庄桥、莲花口等6处;民有渠岳城枢纽、三里屯、钟楼寺、北张庄、杨桥等7处;高级渠渠首、赵王城等2处;团结渠(老漳河)西杜堡、赵寨、城关闸等3处;东风渠(老沙河)后固寨、小屯闸等2处共20个重点枢纽或断面,建设自动水位流量及水质监测设施。二是加快水生态工程建设步伐。通过九大旅游景观项目的开发和十大县城水景观工程,建成集供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景观,营造出秀美的水环境,使县县见水、城城有湖,是水则清、有水皆活,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通过在1200多km的通水河渠进行长时间调蓄,利用水网加强生态调水、补水、年可补充地下水1.2亿m3,减缓地下水降速度,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

五、建立防治保障体系,确保生态水网良性运行

1、建立多元化水资源保障。在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方面,实现由主要依靠自身资源向内外两种水资源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岳城、东武仕水库两大水源的现状,积极谋划,多方筹措,通过引江、引黄、卫河提水、利用中水、外调水等来丰富水源,逐步建立多元化水资源保障体系。

2、建立防控有力、应对及时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在水生态安全保障方面,实现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性预防型转变。结合邯郸市生态市建设,按照全市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协同环保部门组织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按照既定的生态水网污染防治规划,加大督查和环保执法力度,确保生态水网水质达标。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加强监管,确保满负荷运行,提高速水处理率。对高耗、低效、治理不达标的污染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坚决予以关停整顿;对拒不治污且乱排的企业,按照相关法律从重处罚,保证生态水网用水安全。

六、更新工程建设理念,打造新时代水文化体系

第9篇: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范文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生态环境用水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是城市生态的重要指标。采用河湖占城区面积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⑤水质指标:水质状况决定了水体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发挥功能的大小,污水危害生物的生存,降低水的生态功能。水体水质是反映水体好坏的定量体现;COD是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实现“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污水处理率反映了污水治理的程度,决定着进入水体污染物的总量。流域排污总量,应在河流径流量的1/40以内,以达到自然稀释,超标的一定要达标排放。

3湿地生态环境用水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但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的核算,还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目前关于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量的核算,大多参照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进行核算。如湿地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量,可采用湿地的陆面和水域蒸发量代替。

4回补超采区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

在地下水超采区,用于保护与恢复地下水位所用水量即为回补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用水量。1993年世界银行的水资源政策文件明确了地下水可再生性维持的标准,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决不能超过地下水补给量,但缺乏有关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确定标准,因此计算比较困难。

(1)全局出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的分配效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

(2)建立健全水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用水的权属管理:在过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下,水资源使用成本近乎为零,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水资源任意开发利用,很难避免无序侵占和浪费。当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其使用价值相应提高,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的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而这种无序侵占与过度利用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更加明显,如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

水权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明晰用水者的权益界定。特别是生态环境水权的确立及其水权主体的明确,则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从国外经验看,生态环境水权通常由政府机构监管或由专门成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享有。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分配为调整界定初始水权、确立生态环境用水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而这一水权,在初期可以暂时由流域机构等各级水权管理机构分级监管,待时机成熟后再转入特定的公共机构。

此外,水权制度的引入,可以改变过去取水许可以一次性授权水量分级标准而不控制总量的弊端,真正实现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水权,并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相应的水权,必要时省也可以通过市(地区)际水权管理权限的划分等法定程序授权市(地区)分级管理各自的水权:从而,在总量上控制、限制和避免超量用水,真正保障生态环境水权名实相符。

(3)实施水资源分类分级优化配置管理:目前,在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水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首先,从水资源的特性上看,尚未将可更新的水资源(如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与难以更新的水资源(如更新时间达千年以上的深层地下水)加以区别对待,也未将可以导致地面沉降、含水层破坏的承压水超采与一般潜水超采相区别。这实际上模糊了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后的水资源管理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以及承压水超采的限制,一方面在取水(水权)许可中严加限制,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水资源费等手段提高取水成本。

其次,在流域水管理中还有必要建立鼓励水资源优质优用,污水监管的管理模式。如,一般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农业用水标准的,可以再利用;农业回归水经过必要的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用作湿地、河口冲淤等生态环境用水。而水资源优质优用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不同水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可利用水量。其关键在于,污染的控制方式。一方面,需要通过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总量,促进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污染,提高水资源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导污、治污、天然降解等治污手段,最大限度地合理提供生态环境用水。

此外,还应注意到,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积重难返,生态环境的恢复必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此,选取合适的治理恢复目标极其重要。从用水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上游生态环境用水是最容易获得和保障的;河流的排盐、排沙及鱼类泅游等功能的恢复、河口冲淤平衡的实现以及河口生态恢复则可能需要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5结语

生态环境用水还是一个新近提出来的新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需要。但对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这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目前,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需要加大其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分析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衷平,杨志峰,崔保山,等.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8).

[2]赵斌,董增川,徐德龙.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分质供水及模型[J]人民长江,2004,(2).

[3]胡永宏.综合评价中指标相关性的处理方法[J]统计研究,2002,(3).

[4]赵翔,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J]生态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