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生态农业的效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的效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的效益

第1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措施;成效;浙江义乌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86-01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新兴的、不可或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不断地探索、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1-2]。多元化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建立多元化生态循环模式之本[3-4]。继2012年义乌市顺旺养殖场以牧草饲猪、肥还牧草、污水产沼和沼气发电4项创新技术荣获浙江省十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奖之后,义乌市农能办又在原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新建立了农作物秸秆―羊―沼气―牧草―羊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情况

2.3 青饲料种植高效化轮作

种养结合是种养业上下游产业的链接扣,是种养互利模式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吸收沼液能力和自身循环利用的经济价值,公司在青饲料基地,对3.33 hm2农田山地进行分块轮耕轮作。在种植过程中,重视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对沼液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开展对墨西哥玉米、狼尾草、黑麦草、田藕、果蔗、雪里蕻等作物的种植试验,以寻找规律。通过试验,该养羊场夏秋季(5―10月)主栽墨西哥玉米、狼尾草等牧草类作物及果蔗等经济作物较好,冬春季(11月至翌年3月)种植黑麦草及雪里蕻等作物效果较佳。土地轮耕轮作、作物随季更换,不仅全年实现了养殖污水达标排放,还给养殖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3 取得的成效

3.1 经济效益

通过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既实现了养羊场污水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又实现了沼肥及周边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增值利用。污水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液全部用于灌溉牧草基地,不仅可有效提高牧草产量,还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牧草种植成本,有效年节本增效0.5万元。青饲料基地年可提供10 t青饲料,利用食用笋壳、糖梗渣、稻秆、高粱渣等农作物秸秆制成饲料40 t,两者扣除成本年可新增利润6万元。沼气用于养殖场内部炊事、羊舍火焰消毒、发电、职工淋浴等,年可节省费用0.2万元。羊粪年可加工成有机肥300 t,按600元/t计,年新增经济效益18万元。累计增收节支24.7万元。

3.2 社会效益

通过对养羊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进行有效处理,既开发了沼气生物质能源,又回收了沼液有机肥资源;通过回收利用食用笋壳、糖梗渣、稻秆、高粱渣等农作物秸秆,使秸秆废弃物变废为宝。养羊场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羊产粪污―粪污产沼气、沼液―沼液还田种植牧草―牧草饲喂湖羊的良性生态循环,促进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

3.3 环境效益

养羊场通过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有机肥加工、用沼肥种植青饲料等处理,使养殖污染物得到了有效降解,年可处理养羊场污水近500 t、粪便近375 t,缓解了养羊场周边的环境承载压力。养羊场在实现生态消纳、污染零排放的同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避免了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另外,养羊场利用周边食用笋基地、糖梗渣、稻秆渣等农作物秸秆废弃物约40 t,改善了场周边环境,有效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4 参考文献

[1] 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2):122-126.

[2] 高桂英.宁夏南部山区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生态经济[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96-98,100.

第2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激励机制

一、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沃•艾伯奇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1981年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农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1980年我国学者叶谦吉对生态农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2]。可见,发展生态农业,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手段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其特征如下:

(一)生态农业具有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提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良土地,降低农村水资源污染程度,能有效减缓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业、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与高效性

生态农业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强调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特征。生态农业通过物质能量循环,实现了废弃物的转化再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

(三)生态农业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

农业生产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和多样性,主要由地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态农业是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现阶段,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区域性与多样性。

(四)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性

就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看,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产品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外部性特征。其外部性体现在农业生产者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农业,具有降低水土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绿色、有机、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另外,农户最初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是对生态农业技术的一种推广,但采用新技术投资无法从其他农户那里取得补偿,又无法限制其他农户模仿性消费,因为一旦推广就可以被许多农户同时消费,且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不断提升。2009年骆世明将生态农业分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再划分为若干个生态农业模式型。2002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推广。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生示范县逐渐扩大到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2000多个。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生态农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优势将越来越多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激励和补偿机制缺失,影响了生态农业推广普及

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投入的劳动量大,投入技术多、成本相对较高、风险也大。而生态农产品具有外部性特征,生态农产品定价过高,消费者需求不足,难于销售,只能采取略高于传统农产品价格,即生态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导致农户获取的经济效益低。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缺陷,使得农户生产生态农业产品获得的个人福利小于生态农业产品对于全社会提供的福利,使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外部正性没有体现。另外,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补偿机制,弥补农户外部正收益,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得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削弱了农民普及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社会化小农生产,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徐勇、邓大才、刘金海等学者针对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演进特征提出了“社会化小农”,并认为“社会化小农”作为现代社会农民演进的新形式,具有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决策化特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社会化小农”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化生产决策的基本前提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一般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分散性和独立性生产决策,这种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小规模—小投入”导致“低产出—低效益”,致使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所获取收入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社会化小农”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均田制”土地制度,阻碍了生态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综合性与高效性的角度看,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即发展生态农业要规模化。我国农业生产耕地面积按人均比例平均分配的,受这种“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仅有0.4hm,且耕地面积呈进一步缩小趋势。同时,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采取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分别进行平均分配,农户耕地面积被小块分割,使农户生产经营极不方便。近年来,有部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部分耕地面积,绝大部分仍为小规模生产,这种以农户为单位小块分割农田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使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小规模的、零星的、低层次的状态。

(四)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从生态和可持续角度看,生态农业倡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关键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指蔬菜的新式育苗、农作物的新品种采用及农业机械化使用,以提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种植采用家禽肥料+化肥,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种植、除草、收割;农业虫灾泛滥采用大量人工投入治虫。现代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融合了现代农业科技技术,采用“新式粗放式”方式。大棚蔬菜从种子选择到菜苗孕育,再到蔬菜采摘,多采用先进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在整个过程都有价格较低的高倍农药被使用,致使蔬菜几乎见不到一个虫洞;农作物种植除草工作只需要一袋高剂量除草剂就能解决,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人工除草。农业生产中这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及水资源污染严重,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农田生态环境更加难以为继。显然,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推广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四、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生态农业的效益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只能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生态效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财政补偿政策及相互配套措施。建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实施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倾斜。同时,地方政府实行配套资金支持等。二是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利益驱动使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行为进行资金补贴和技术扶助,如良种补贴,绿色、无公害种植补贴,同时加大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的免费指导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分配及产权制度

依据生态农业特征,发展生态农业的农田土地一般生产经营周期期限比较长、投资成本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为了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其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积极主动采用生态农业新技术,政府应适当延长生态农业户的土地经营承包期,为此,一要尽快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生态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拓展到实际上的占有权,即农户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对其所承包土地有实际上使用、占用、收益和处置权,集体只是保留法律上的最终归属权。二是农村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稳定土地使用权,延长农户对土地投入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生态理念

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要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户的生态理念。一是加大生态农业技术及生态理念宣传。利用互联网、电视进行宣传农业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二是推广新农药和绿色有机肥。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使用商品有机肥,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乱用。三是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政府牵头组织各类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鼓励科技人才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来提高生态农业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四)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具区域性与多样性特征,我国区域差异性大,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一致,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一是加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并形成配套技术,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遴选出生态农业模式好,配套技术先进的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方式,由“县—市—省”的方法进行推广,直至推广到全国。三是鼓励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并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秀艳,王丽静.再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J].中国市场,2008(1):108.

[2]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1):93.

[3]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2010(5):103-105.

[4]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3):406-409.

[5]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09.

第3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均资源少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传统农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基本条件,绿色食品又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要发展绿色食品必须发展相应的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无污染的原料基地为基础,以环境监测、食品检测为保障,以教育培训和宣传为推广手段。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为其前提条件。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和发展,为绿色食品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集中表现如下:

其一,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进程。其二,通过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三,通过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更趋合理,促进农业生态的改善和提高。其四,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面拓展,为绿色食品的开展服务。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强调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措施恰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搞好了生态农业也就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2.1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绿色食品要求有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生产基地,要求有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这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一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二是要用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建设追求生态效益是前提,是正确的,但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是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是为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急功近利,忽视生态效益,只顾目前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牺牲环境去千方百计获区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不会长久的,必然会导致大自然的报复。另一种倾向是生态农业建设重视了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研究不够,重视不够。而农民致富的现实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则群众对农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而绿色食品是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达到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生态农业建设将生态效益成果转为经济效益成果的良好载体。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绿色食品的发展,通过了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提高生态农业试点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的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农业试点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又可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绿色食品可以体现生态农业的成果,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连接的桥梁。

3.生态农业的模式适合绿色食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的核心可以看成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因此结合生态农业典型模式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功的运用和总结了许多典型的生态模式。如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的生态模式:该模式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有序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以减缓由于滥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所谓“种、养”结合物质循环利用,是将“种、养、加工”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和“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科学合理、实用、配套;清洁工艺模式:工厂排出的余热,释放的二氧化碳、硫和氮化合物等通过回收和净化加工利用,这种兼顾生产和环境的工艺被称为清洁工艺,若干工艺所构成的工程体系,被称为清洁工程。这些模式为我们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实用技术,它们既可以直接用于开发某种绿色食品,又可以根据一般原理和某些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因地制宜地加以创造性的重新设计、组装,已形成新的优化生态模式。

第4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新型农业。它在实践上力图克服“石油农业”所带来的危机,其目的是企图将农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石油化学基础上。实际上,生态农业源于生态学思想对农业生产的指导,要求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推动乡镇规模经济的发展,同时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味具有重大作用。

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体水平不高,推广力度不大,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农民科技素质差,影响生态农业普及。生态农业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是传统农业无法企及的。而我国的农民长期受传统农业的熏陶,满足于吃饭问题,对农业科技发展关注程度普遍较低,主动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意愿不强,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推广。

二是农村土地分散,制约生态农业推广。我国实行分田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温饱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而散”的农村生产力,严重滞后于规模化发展的时代需求。而生态农业追求的是规模效应,带动整个农村转变生产方式。

三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参与,而我国由于受城乡两元化发展的影响,农村人才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空巢化严重。如何吸引人才回归,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四是生态农业发展周期长,经济效益显现慢。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追求的是规模效应,经济效益的显现不会立竿见影,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造成农民投资生态农业的意愿不强。

以上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困局,找到一条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笔者认为,破解以上问题必须贴合我国农村实际,稳步推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优势,提升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生态农业理念先进,农民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对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民,要区别对待,不可一刀切。如果搞强制执行,那样会挫伤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反而事倍功半。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民素质高,接受能力强,适合搞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落后地区的农民,机械化程度低,适合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生态农业小区。

二、以工业化的思维运作生态农业,提高生态农业区的农民收入。

传统农业以家庭为组织,主要种植粮食农作物,品种单一,主要满足于家庭饮食需要,不能很好的挖掘土地潜力,不能综合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工业化思维讲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按现有的财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编制年度实施计划,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受益的原则,由近及远,由简到繁,逐渐落实规划的目标,从而很好的推动生态农业沿着科学化、规模化、持续化发展。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制定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用系统、整体观念,进行全面规划,做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以新型合作社发展作为契机,拉动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新型农村合作社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普遍得到农民的理解和参与,对于下步生态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农村合作社具有整合和带动作用,操作模式灵活多样,但是标准统一,运作规范,有效解决了农村分散经营的不足。把农村合作社的先天优势与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是带动农村发展的一剂良方,也是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四、搭建农业科技平台,培养新型农民。

针对当下我国农民科技素养普遍较低,生态意识普遍不强的实际,政府应该主动作为,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科技难题。搭建科技平台,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是吸引人才回归农业的一个重要方法。让科技人才愿意留在农村,对于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生态农业不仅仅是观念和理想,更是现实中迫切需要实现的实践产物,它遵守了科技原则、效益原则更富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与民间互动,破解生态农业推广难题,是当代中国责无旁贷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生态农业产业化实际上就是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精髓是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益。生态农业的精华则是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技术的运用。如果我们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二者各自的局限性,既兼顾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维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又获得了规模效益。因此,有学者把生态农业产业化定义为:生态农业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来规划、布局、组织与运作。具体说就是把绿色农产品生产作为一个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绿色农业技术体系为主要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第一,实现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小规模、低循环、低效益是我们生态建设的一大特点。从事生态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农户,其生产呈孤立、分散的状态,生态效益不是很明显,经济效益也很有限。而且生态农业的物质循环大多只局限在农业生产体系内,产业链单一,缺乏与农业系统外二三产业的结合。那么,如何让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绿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呢?答案是采用产业化的经营方式。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地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弊端,通过采用种养加、农工贸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可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分散的农户通过与龙头企业或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合同的方法组织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专业性的产业链条,原来分散的小农户变成了产业链上的一个个“生产车间”,龙头企业依托市场指挥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在种植或养殖的过程中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要求和产品检测标准,统一销售。生态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生态小系统,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规模内实现了组织协调。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的是“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这种经营方式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安全的绿色产品,又能使这一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是以高度标准化为基础生产的,他们从种子选育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的核心是建立一整套质量、绿色标准体系和操作流程,建立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使绿色农产品有标生产、有标上市、有标流通。面对国内外绿色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外的“绿色壁垒”,没有标准化生产是根本行不通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各类龙头企业引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统一环境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检测,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品牌。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能有效避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减少各种添加剂的使用,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绿色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第三,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效化生产。能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之一。常规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环节结合起来,组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体系。而生态农业则强调生物能量的多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农业产业化融合了二者的精华,实际上是物质沿着“食物链”多次利用外,又沿着“加工链”进行了深度加工,多次增值,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经济系统的“加工链”及“销售链”的有机结合。通过“食物链”,有机物、废弃物得到了多级利用,既提高了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又避免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资源,取得了生态效益。“加工链”就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绿色农产品进行多级加工,开发出新产品、新产业,延长产业链。而绿色农产品在深层次加工中则不断增值,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运销链”则是绿色产品运输、销售环节,通过“运销链”绿色产品再次获得收益。由此可见,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高效益主要来源于生产、加工、运输的一体化经营,尤其是其中的加工环节。没有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就没有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就没有生态农业的高效益,生态农业就难以摆脱困境。

第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基地。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校有长期稳定的联系或者他们自己就有研发机构。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会经常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为了让农民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会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以及龙头企业的培训必将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小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把现代工业和生态农业联结起来,最终摆脱了以前生态农业低效益的困境。常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参与主体要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总结

第6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1 生态农业与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和理念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 “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第7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

科技水平提高不但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还推动了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不但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这也给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便是资源短缺。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随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我国水源、空气以及土壤都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好地开发我国的农业资源,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给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并采取措施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

2生态农业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面积非常大,但是我国同样也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资源的缺少也给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便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生态农业出现能够很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让农业经济增长更加合理,其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2.1生态农业能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生态农业这种模式是由多种技术和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能够将当前最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和农业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1]。实施生态农业的时候,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根据所处地区的资源优势以及农业特点来进行农业活动的选择。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多变,在生态农业实施的时候,需要根据生态环境效益来及时地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只有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够在确保农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应用,不但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还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2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切实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农业资源是其基础,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控制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垃圾,也减少了农业垃圾。此外,我国还非常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切实提高了水资源使用的效率,从而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2.3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不但能够帮助农民提高其经济收入,还能够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生态农业发展到现在,转变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切实扩大了应用农业资源的相关范围。生态农业引进了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农业种植技术,也进行农业发展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土资源也得到了比较合理的使用。这些措施,能够推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能够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其销量,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2.4农业生态经济能够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更好地进行

由于受到金控农产品的影响,我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非常低廉,这不但会给农民经济收入造成影响,还会给我国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种类不断地增加,市场对于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经济收益也有了明显增加,这也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更好地进行。

3做好生态农业建设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生态农业发展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给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1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优化

想要推动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便必须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明确的认知,从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更好地发展,让其产业化结构更加合理[2]。在实施生态农业的时候,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尽量根据当地的特色来进行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一体化生产模式的构建,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出售整个过程的优化。此外,还应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可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从而将农业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3.2进行生态景观以及旅游行业的协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旅游行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生态田园风光成为了重要的项目。当前,农村出现了很多农家乐项目,城市的人们也能够短暂地离开城市,进入到农村更好地感受和拥抱大自然。所以,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必须认识到绿色旅游项目的重要性,农家乐能够将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吸引更多的游客走入农村,更好地感受农村。当前,我国农村旅游行业以及生态景观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生态农业将来发展趋势也会愈加多元化,能够切实提高农村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地进步和发展。

3.3重视生态农业发展融资及投资体系的完善

发展生态农业本身便是符合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要求的,并且国家也给我国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给生态农业资金吸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无论是投资体系还是融资体系的建设都不够完善,这也导致了资金投入还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投资体系和融资体系的完善,能够更好地吸引一些外来资金,切实提高资金利用的实际效率。涌入较多的外来资本,不但能够更好地开拓新市场,还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更地进行,给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4推动农产品国际化发展的实现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生产的品种,还增加了农产品生产的数量,想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必须保证销售的合理性。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若是仅依靠国内销售是无法满足相关要求的,想要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便必须实现生态农业销售的国际化[3]。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和交通行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手段运用进来,做好农产品的营销工作,并在国内和国外同步的进行销售,从而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实力,给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第8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修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效益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和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精华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修复、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相统一,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合理、高产优质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筹兼顾。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遵循自然经济规律,基于生态系统自身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整合农业生产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将农户、龙头企业、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开发绿色、优质、健康的农产品,发展高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一)优势

相比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优势:产业化经营。现代市场经济对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排斥性,然而农业家庭经营又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是最理想的选择。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载体,依托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及市场谈判力,使千万农户走向市场,将小农经济转化为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传统的小农经济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是其进入市场的重大障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要求可以有效地克服小农经济的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联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通过种养加结合、工农贸并举、产加销一条龙的形式,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群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以市场为导向。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广阔,要想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就要围绕区域化的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头人、基地连接农户的方式,是远离市场的农户能够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从而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龙头企业作为农户连接市场的纽带,能够根据市场行情进行生产决策、预测产品价格、提供生产指导,避免小农经营的盲目性和短视性,提高农民收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农民可以与涉农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必单独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且能够参与产业化经营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利益分享,实现农户与公司的双赢。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产业化经营将提供给农民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在实践中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再加上企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潜移默化地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小农思想,促进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成为高素质的现代农民。

(二)劣势

与一般农业产业化相比,生态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劣势:某些地区生态破坏严重,生态修复的成本高昂。要发展生态产业,首先要解决生态破坏的问题,如过度耕作的土地需要休耕,盐碱化的土地需要投入资金、劳动、技术进行土壤改良,滥砍滥伐的山地需要植树种草等等,这些工程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而且短期内难以见效。市场竞争引导农户违背自然经济规律生产。生态农业讲究遵循自然经济规律,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期投资于生态修复、水利建设、生态循环模式搭建的资金较多,短期效果不明显,投资回收期较长。市场经济下,农户与企业将面临短期收益问题和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短期逐利行为很可能诱导农户和企业违背自然经济规律背道而驰。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关注不足。从现行的生态农业模式来看,主要还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追求产出为主,对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生态观光等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少生态农业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与之匹配,但是中国生态农业仍然涉农缺乏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而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机遇

“互联网+农业”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注入强大动能。互联网时代下,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业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为消化农村产能过剩、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优化重构我国农村产业链组织结构和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开辟了新路径。生态农业可借助互联网打造安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为纽带垂直整合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扩大经营规模,开辟网络市场。供给侧改革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大环境。新形势下,供给侧改革结构型性调整要求农业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适应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给。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优化完善,必将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策的支持。业外资本的进入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颁布的农业政策鼓励资本下乡,在政策的引导和农村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影响下,百度、阿里、腾讯等商业巨头纷纷进军农业,使得业外资本大量涌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生态产业由于向其投资较多而回报少、周期长,地方政府、农户及合作组织往往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而各大企业入驻农业则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再加上生态文化又符合商业宣传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必将获得各大企业的垂青,在外界资本的带动下建立起产业化模式。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的改变彰显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潜在价值。在国家倡导勤俭节约、限制“三公消费”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全社会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逐渐形成,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日益提高,在此形势下,无污染、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成为消费者新的选择,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带动下,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相关体系将不断扩大规模,从而削减生态产业成本,广大消费者将以更低廉的价格享用放心食品。

(四)挑战

我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首先,我国许多地方的生态农业技术仍只是传统技术的简单叠加,对物种比例搭配、生态配套技术重视不足,生态农业技术缺乏有效的创新优化,无法适应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另外,由于农村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部分由农民承包,没有足够的资金过大企业规模,一般都是初级的手工作坊或小规模加工厂,引进先进深加工技术的成本高,企业主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生产设备,也缺乏资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农民加工的产品品质较低,不具备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广大农村的技术推广服务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未能得到广泛普及,利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现代设备武装农业的格局仍未形成。龙头企业的短期逐利行为使生态农业产业化偏离正轨。外来资本进入生态农业,虽然有利于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但是在市场竞争的现实中,一些企业未免急于求成,难以容忍生产农业长时间的投资回报周期,为了尽快取得投资回报,企业往往忽视生态工程等前期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而是热衷于终端产品的营销,甚至产生道德风险,通过炒作价格谋求短期利润,这显然违背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初衷。生态农产品价格机制有待完善。目前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营销投入等等高成本决定了生态农产品的价格必然较高,不能适应中低端市场需求。同时,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和保障措施,这就大大降低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效益。农民和龙头企业缺乏激励,产业化经营必然受到限制。

第9篇:生态农业的效益范文

目前,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人们对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势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每个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生态农业建设可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日益显著的矛盾,自然资源逐步减少,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与制约。因此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调节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1.2生态农业建设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建设,对农业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对环境进行保护及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1.3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基础性内容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状况同步协调发展,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重污染与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必然选择。

2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2.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2.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2.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3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措施

3.1创建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须有相关规章与制度。因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术保障支持,并以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所建立的管理及监督办法与标准,应与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积极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多元化建设机制;与此同时,还要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规。

3.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问题,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讨,并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还有就是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及品种培育等相关技术,不断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时,要给予足够的生产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与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

3.3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仍需深入实施,政策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另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以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