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则一:普通疾病别去大医院
等级越高的医院,诊疗收费越贵。如果想节约开支,你必须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那家医院,做到“小病在社区或基层医院,大病进三甲医院或知名医院”,这样既可省时,又可省钱。好比住店,你能在小旅店凑合一宿,又何必要去五星级酒店挥霍呢。
那么,什么样的病是小病,什么样的病是大病?医学上并没有明显的标准和界线,所以患者最好不要自己判断,应该由医生来诊断,比如发热的症状,可能是炎症,也有可能是白血病或肿瘤引起,很可能产生误诊。
如果你不相信医生给的答复,怀疑是大病,可以先去大医院做一下相关的检查,有确诊结果再回小医院治疗。
提醒
* 非普通疾病(尤其是性病)一定要去正规的省市级大医院就诊,谨慎选择去电台、电视台做广告或专栏的医院或诊所,因为那里有不少游医。
* 小医院也有好医生,别忘记先打听一下。
法则二:能看中医的就不去看西医
虽然西医在治标上比较迅速,事实上有些病西医是无法解决的,比如带状疱疹,西医的手段就是输液,但这个方法既费钱而且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中医只需花费200多块钱就能治愈。肿瘤患者也该看中医,虽说中医无法实施手术摘除肿瘤,但中医对摘除肿瘤后患者的调养和扶正有很好的作用,而且不少中药有抗癌作用,在延长生命方面比西医药强,费用比起西医大概要低个几十倍。另外像伤筋动骨等看中医既便宜,效果还比西医好,能促使骨伤口愈合。
提醒
*一般情况下医院的药至少要比外面平价药店的药贵20%,所以如果医生开的药方能在外面买到药就尽量不要在医院里买。
* 敢于拒绝劳财无用的检查,有时候有些已经做过了的检查,事隔不久或换了个地方就医,明显知道病情没什么变化的,就别再做昂贵的检查,而且有些检查本身还有副作用。
法则三:去大医院别只找老专家
去过大医院看病的人,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中老年专家的挂号费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他们的桌子前还是人山人海,刚毕业的年轻医生挂号费低到极限,他们的桌子边还是无人问津。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病人的心理作用,不少病人是从很远的地方花了很长时间赶来的,他们的身体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找中老年专家怎么样也比年轻医生可靠呀!其实,这个想法并非完全正确。的确,医学是实验学科,而经验和积累需要时间,总的看来,年长者相对于年轻医生,他们见多识广,学识、经验俱丰。但有些专家职称上去了,临床经验、学识水平不一定与之相称;有些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信息不灵。正是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和做法,会使得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容易墨守成规,不能主动吸收他人的间接经验及做法。另外,在外科、骨科及眼科、显微外科等需要精细的技术手法的地方、或手术时间长需要有充沛的体力的情况下,年老者显然处于劣势,有时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轻医生都是正规院校毕业的,经过技能考核才有行医执照。对于任何医生都能够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他们都能顺利解决。
提醒
* 有的老医生遇到看病的人多,会仓促看一下,而找年轻医生,他们会告诉你许多关于疾病方面的知识。
*一些专家号还不是每天都有,如果一心要看专家,最好找有独特经验的。
法则四:选择正确的时间看病
皮试、化验、排队、交费等等,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天、整天,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既要向单位请假,又要被单位扣奖金,得不偿失。
医院抽血做化验时间是早时8点到10点,如果需一些化验检查的病人最好早些到医院就诊看病,以免超过了抽血时间又要等到第二天;要求空腹抽血的化验有肝功能和血糖血脂等,其他一般无要求。特殊化验检查如甲状腺素水平测定(T3T4)一周只做1~2次,去医院看病前最好打听清楚。
女性做手术要避开月经期,因为这时候的凝血机制较差,不适于手术。已婚女性做宫颈方面治疗最好选择月经干净3~7天最为合适。宫颈手术者术前要避免感冒。做乳腺方面的检查,选择月经干净后第七天最佳,因为这时的激素水平对乳腺影响最小,避免生理原因而导致医生难以确诊。
需做胆道B超的患者早上必须空腹;妇科B超和前列腺B超需要膀胱充盈,看病前多喝水,不要解小便。电子胃镜、肠镜检查需要一天的相关肠道准备,因此医院都将给你至少一天的预约时间,再心急的病人这一天必须要等。
此外,周一、周二病人最多,老病号最好选周五、周六;性急的朋友下午就诊较好,因为上午人都比较多。看病时要带上原来的所有资料,以便医生作比较。季节性疾病预防,如哮喘发病期多在春季,消化道出血多在秋冬季,这类疾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早做好预防。
提醒
* 事先拨打医院的门诊咨询电话,了解专科专家的坐诊时间,可以帮你少走一些弯路。
* 病人在看病时尽量不要打手机,一方面浪费看病时间,另一方面对医生也不尊重。
法则五:老病历能说明大问题
许多人看病不喜欢带病历,图省事再买上一本新的,这是一种坏习惯。病历上往往书写着你以前的病史和一些重要检测结果,这都是医生可以参考的宝贵资料。如果丢失了,你自己又表述不清,许多本可以不必做的检查又要重新做,这会加大看病的开支。
特别是有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复诊。如果有老病历上的每次诊疗记载,接诊医生就能知道病人以往的病情、曾经用过何种药物或采取过何种处理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检查,从而决定治疗方案,省时便利。
提醒
* 出门前,请检查一下病历和化验报告是否随身携带。
* 遗失病历,可找上次问诊医生补一份。
法则六:新药贵药并非都是好药
有的病人对医生开的药抱着“便宜没好货”的错误观点,总希望医生给开一些贵药新药。其实药的好坏和药的价格是两回事,主要应决定于这种药对于所患疾病的疗效。
好药应该具有疗效高、使用安全、没有或很少有毒副作用,使用方便,服后不给病人带来痛苦。而药的价格则决定于原料的来源难易和价格、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产量多少等因素,国外进口的药也较贵,它和疗效没有直接关系。例如:阿斯匹林是一种使用多年的老药,价格很便宜。但由于它解热镇痛的疗效确切,毒性小、副作用也较少,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
对于国外新药,切勿迷信。例如用吐根碱注射液治疗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对白种人的心脏毒性较小,可推广应用,但对我国病人却易导致心脏意外而不可使用。因此,贵药新药不一定是好药,好药不一定又贵又新。
提醒
关键词:生命力;形式美法则;艺术;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79-01
一、从艺术作品看生命力的体现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如何将形式美法则应用到设计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我们可以先从艺术创作中去探究生命力在形式美法则下的运用。因为形式美法则在绘画艺术中比较容易体现。比如吴冠中先生的水墨巨作《高粱》,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就含蓄的表述:“今用巨幅墨彩追忆高粱正红的壮实华年,果实、秆茎如铜锤铁臂,一味冲天,叶如飘带,似舞、似歌、似泣,我想表现乡土庄稼汉的壮烈生态,也许倒透露了人生的风景”。
纵观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件作品中都有点、线、面的运用,而且将点、线、面、体等各种元素和谐的融为一体。他的水墨不管是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还是垅高坝长的北原风景,都给人一种清新放怀的感觉。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都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充满着一份平淡的诗意。一副好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正如有了灵魂的人一样,有着自己思想。殊途同归,我们是否可以此为鉴,将生命力的体现运用到产品设计当中,把没有生气的,呆板的东西当做有生命力,有故事的人、事去进行设计,注入新的思想、灵魂,那么创作出的产品必将是一件充满活力的佳作。
二、从产品设计中看形式美法则的新应用
工业革命以后,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日趋深远,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关注产品的消费价值和社会地位价值,而忽视了产品的内在审美价值。这就导致了产品的冷漠性,同时也使得设计态度变得麻木。由于产品缺少活力、生命力,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减少了精神上的享受,大大缩减了产品的使用周期,造成了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长期伙伴,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就成了设计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从产品的实用性出发,使产品的结构,功能趋于完美;另一方面,从产品的造型出发,包括材料、色彩等,使产品具有生命力,体现一种能够与当下审美观相对应的美感,极大满足用户的精神享受。这就要求设计师以及高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形式美法则并从新的角度将其应用到产品设计创作当中。
1958年,丹麦著名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了PH Artichoke 吊灯。汉宁森采用不同材质的反光片来营造各种光源的环抱的效果。PH灯是一组很复杂的反光板围成一个松果形式的灯,这些反光板形成了漫反射、折射、直接照射三种不同的照明方式,并且灯影具有很优美的氛围,让毫无生气的灯具变得像有生命力正在生长的松果一样,使整个作品活了起来。
日本工业设计大师柳宗理设计的蝴蝶椅同样将生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把椅子因为用了两片翻飞的木片组合而成,所以叫做“蝴蝶椅”,但它更像观音展开佛手,温柔的承托着我们的身躯。看到这把椅子,就好像看到了“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设计师将中国美好的爱情传说与简约而有个性的造型相结合创造出爱情蝴蝶椅,使传统办公环境中的办公坐具由古板变得有生命力,让我们办公时多了一些活力。1957年此椅在米兰设计大赛获得金牌,并被纽现代艺术博物馆与巴黎卢浮宫相继永久馆藏。
三、结语
一个成功的设计,其背后必定有着某个别样的故事,或是蕴含着某种文化精神,它们都是生命力的体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消费者追求的已不单单是产品的物质功能需求,而更趋向于精神层面的享受。设计越来越成为一种语言,通过产品来表达一种思想,歌颂一段情感,激发人们深藏心底的美妙,正如“商品的设计本身并非只是针对消费者或是用户的需求,它更想表达的是设计师与消费者在情感上的沟通。”为了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寻求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共同理想,并在此前提下赋予产品新的价值,就需要设计师通过产品来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拓展产品内涵的品质,让生命力有着更好的体现,设计师还必须结合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在被使用的各个阶段都能跟使用者的生命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如此,产品本身才会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小学生 生命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98-01
一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呼求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社会生活的变化过于急剧,人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得小学生所处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毋庸置疑,当今的小学生已经处于身体与精神的重压之下,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小学必须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小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而健康成长。
二 开展小学生命教育的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尚未成型、容易塑造的重要阶段,且年龄尚小,珍爱生命的意识较单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要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有系统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向他们传授有关珍爱生命的知识与文化。(1)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教育时间,为学生开设“珍爱生命”的课程,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案例、故事或漫画让小学生知道爱惜生命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学校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所隐含的关于生命的教育因素。(3)可以通过班会课、写周记或日记的方式让小学生讨论对于生命的看法,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生命教育。
2.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古今中外,有不少伟人都深入阐释过关于生命的看法,他们对生命意义、价值和生活态度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学校要充分运用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文化氛围。(1)为小学生推荐有关生命的图书,并指导他们阅读,让学生从真人真事中获得一定感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2)组织小学生动手搜集、整理中外伟人阐述生命的名言名句,了解这些伟人对待人生的态度和事迹,从中获得启发。(3)组织小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录像资料、电影电视,让他们了解生命起源、生命成长等科学知识,端正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3.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
小学生只有身处于与教育内容相吻合的环境氛围中,教育教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校要为小学生创设珍爱生命的环境氛围,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向家庭成员进行采访,询问家庭成员对待生命的看法,从而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念。(2)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观察社区橱窗中张贴的关于珍爱生命的宣传,了解当今社会保护人民生命的措施和做法,自觉热爱生命。(3)在学校和班集体中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健康成长。
4.加强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
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多种教育培训基地,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生命知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通过他们为小学生传授专业的生命知识。(2)对其他相关教师进行培训,要求各学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知识讲座、专家指导、学习进修、座谈等方式来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素养,使他们能够胜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3)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不单纯以班级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业绩,还要看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效果,激发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结束语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声。学校要采取多重措施促使小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当然,开展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见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54-02
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有四个: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二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能够树立崇高的生命价值观、科学的生命健康观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三是有助于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在医学院校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构建成熟的心理健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1.2 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10月进行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生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网上问卷方式。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对题提交问卷的IP段做了限定,仅限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区内部IP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网上填写,提交系统自动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0.38%,女生占50.62%;大一学生占25.69%,大二学生占22.6%,大三学生占42.97%,大四学生占8.2%,大五学生占0.64%。
2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2.1 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对“你对生死观的理解是?”调查显示,有44.99%的医学生认为“活着才有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有36.59%的医学生对生死观的理解是“人们对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或看法”,甚至还有8.94%的医学生认为“肉体虽死,灵魂尚在”。
由于医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意识强,并且处在特殊的学习成长阶段的这一事实,而面对当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某些危机状态下容易产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的想法,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以下哪种情况出现或加剧会让你有自杀的念头?”1.08%的医学生“经济困难”时有自杀念头,“情感挫折”的占5.96%,“学习压力”的仅为4.61%;但当遇到“家庭变故”,10.84%的医学生轻生念头,“身患疾病”的占12.47%。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情感挫折”,有7.38%的男生自杀念头,女生为5%,略低于男生;当遇到“家庭变故”有9.4%男生的有自杀念头、女生为11.82%等。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见图1)。
调查显示,医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理疾病”(12.47%),接下来依次为“家庭变故”(10.84%)、“学习压力”(4.61%)、“情感挫折”(5.96%)、“经济困难”(1.08%)。医学生处在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医学前沿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完成学业,同时,还要面对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的现实;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塑造面对将来纷繁复杂医患关系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地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
2.2 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同度。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生命价值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个体的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等。
(1)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
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调查显示,58.31%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14.25%的医学生不置可否,7.29%的医学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这其中,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见,男生对别人的看法较为忽视。
(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的态度是?
当挫折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结果显示,61.21%的医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能够战胜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医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别差比较显著。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高年级即将面临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有关(见图2)。
2.3 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
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
(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
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
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 研究结论与对策
3.1 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3.2 对策
当前医学教育应该做好医学生生命教育这项工作,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从珍惜自身的生命开始,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认识医学从认识生命开始。
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你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健康的保护与陪伴。生命教育应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前接触患者,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接触和观察中形成对医学事业的认识,感触患者的痛苦、感悟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宝贵,诠释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2)加强职业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所以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技术要过硬,职业道德更要过硬,既要有医也要有德,在患者选择医生的机制下,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职业情感的医生就可能没有患者,就可能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职业情感教育必须从医学生开始,要使他们认识到选择医学这一崇高神圣的事业,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
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患者的疾苦,重塑患者的健康。
(4)强化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人文意识。
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特别是在二三年级学生的第二次集中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在实习之前,主要进行的是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如探索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都可成为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为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奠基。
(5)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塑造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实践的践行,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借以检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活着真叫烦,有人这么虚叹。
活着真的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命绾结。
生命就像玫瑰,有人只看到了它的刺,有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看到它的美丽。生命不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
生命的美丽在于奋斗后的坦然。“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泰戈尔对生命的美丽是这样诠释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学术界的权威,在烈日下为一位年轻学子看守行囊近一个小时,然后对学子的惊诧报以坦然的一笑,北大教授季羡林是这样谱写生命的美丽的。不论是森林的参天之木,还是荒漠中的柔弱小树,只要它的存在对于别人,对于它的生存环境是有意义的,那么它的生命就是美丽的。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我们应该懂得对生命的美丽的珍惜。
生命的美丽在于痛苦并且快乐。一味的快乐未免肤浅,一味的痛苦未免沉重。苦与乐并存才是生命的味道,你无法选择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快乐的。而他怎能没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痛苦呢?你能说他的生命不美丽吗?是苦与乐填充着生命的美丽,是哭与笑拨动着生命的旋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精彩的。岳飞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来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李清照却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相思忧愁蕴于生命之中。苏轼却钟情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狂的生命。其实,一缕阳光透入,你会发现一杯清水中也会折射出七色之光,何况你的生命呢?去珍惜,奋斗吧!暴雨之后,你会发现,阳光下你的生命也很美丽,很精彩!
素材运用:
文章先引述别人对生命的看法——“活着真叫累”“活着真叫烦”,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活着真的美丽。”文章在这之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命的美丽在于奋斗后的坦然”“生命的美丽在于痛苦并且快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精彩的。”论据充实有力,结构清晰明了。
这几天,我家楼下有一位老人因病离开了人世,我一直在想:生命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死亡?而今天,我得知了人生的价值与答案。
宇宙是一个空间,上帝给予了人类五彩的世界,人类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个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人,这个人的生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而人为什么要死去,这个问题对待每个人都不同,有的人是因为他犯下的罪过不能使世界所容纳;有的人是因为他平淡过一生对世界毫无意义,世界不可能给予他过长的生命;有的人是因为世界给予他生命的升华!并不是像巴甫洛夫所说的“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升华。”只有做出贡献的人,他的死亡才不会是生命的终结,的确是生命的升华。为世界留下罪恶的人,他的死亡只会使他的生命更加卑微低贱。没有流芳百世也没有罪恶的人,他只会是平平淡淡的死去,死后还过着不引人注目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爸爸说“死亡可以让人更加珍惜时间“我却不那样认为,因为有的人只会任其自生自灭,知道自己的死亡,反而更加不珍惜了,与其惰弱下去,还不如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再分配好自己生前的财产,安乐的死去也不错。就在于这个人要不要强,是不是乐观主义者与对待生活的看法,他若认定生活的一切是一种消遣的方式,那么这个人定是一个悲观的思想主义者。但是,我从我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必须要做到有乐观的心态,有了烦恼也别郁闷,这样才会有个快乐的“百味人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人类主要的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起源。”幽灵般频繁光顾地球的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真的是星外来客吗?他们光临地球想干什么呢,一个个谜团长久的吸引着无数人的好奇心。
人类最大的难题主要讲了外星人乘坐UFO的事件人们曾经看到了3个直径15-30米的明飞行物(UFO)!这么多年来已经发生过许多次UFO事件。而有些人相信UFO事件,有些人却不相信。
我虽然没看见过UFO,但是我相信有外星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有着聪明的头脑,四肢发达的身体。如果有一天真有UFO落在我们家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向它跑去,反而,我会非常小心谨慎。而美国攻打UFO的事情是错误,他们应该对外星人友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一看见什么古怪的东西就去伤害它。而人们对UFO做出了很多理解:1。某种还未被充分的自然现象或生命现象。而我自己对UFO有看法,我们只要不去骚扰它们,它们是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我想跟它们做朋友。
我们不管有没有看见过UFO,都不要去否定这种生命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也是有生命的。
三年级:huimou
一 、创设情境,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
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求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热情。在课堂上,师生间平等的应该是心与心的碰撞,思与思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教学不应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应是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的碰撞,从而催生鲜活的思想灵性。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枯燥的、生硬的、苍白的、乏味的。学生不能从中参与什么,不能获得什么,就更难说是创造什么了。所以语文教学要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能激活灵性的情境,让学生切身实际地体验、感受。
我在教第一册中《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当我读到“每天早上五星红旗在那里升起”时,一位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国歌》,接着全班同学都一起唱了起来,孩子们唱得是那样认真,那样投入。这是我备课时没有预设的环节,但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很自然地和他们一起唱了起来,并成了他们的指挥。在一年级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祖国”占据了不小的空间,看着一张张一闭一合的小嘴,听着这稚嫩悦耳的童声,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孩子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变化竟有如此之大。记得这些孩子刚入学的第一天,我曾经提问他们:“我们的祖国叫什么?” “北京”“家乡”“中华明(民)族”……一连几个答案都不准确。我告诉他们: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当时,我还为他们唱了《我的中国心》,又特别解释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只见孩子们一个个小眼睛瞪得大大,小脸儿红红的,似乎有着说不出的骄傲和自豪。语文课应该是精彩纷呈的,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让每一个孩子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语文课应该是富有情趣的,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燃起无限的精彩。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灵活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当好向导,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捕获灵性的闪光,使课堂教学达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善待、关注学生生命发展
情感是灵性的主旋律,有了情感,才会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作为教师,就应该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心灵之音,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向。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学生,一定要从学生的情感、兴趣出发,多听听孩子心灵的呼声。孩子们渴望什么样的教师,期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喜欢什么样的环境,需求什么样的情感?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我们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代替孩子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不足取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这种情感激励下,就会体会到自信的快乐,给他们以自由,他们的生命潜能便能得到开发,个性便得到发展。
三、转变角色,引领学生在神思飞扬中展现自我
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温床,是产生灵性的基础。在语文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学生可以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新课程导引下的新课堂应该是一个阅览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因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学生,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使之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引导读悟体会时,我经常说:“你能读出什么,愿意把它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这样,往往同样一段话,学生却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时常让作为教师的我也为之惊叹不已。我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找到了冻僵的燕子之后,找一个温暖的地方(比方有暖气的房子)先让它们住下,等春暖花开时,再放回大自然,也不必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还用专列把它们送回到南方。而这样还得让这些小生灵再经历一次长途跋涉的劳累。我认为不值得。”“燕子是喜欢自由的,它们肯定不愿意整天待在屋里。”另一个孩子争辩说。几个孩子争执不休。这似乎偏离了主题,课堂上显得也有点乱,但我没有因此而指责他们。孩子们的思维多么独特啊! 我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教师的生生交流,渐渐的,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学生们思考着、探索着,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知识,这是他们的天性。三年级的学生能联系实际进行多维思考,多么了不起!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他们得出了结论: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完全自由的质疑讨论激起了同学们一串串奇异的思维浪花,学生被解放的思维是多么有创意啊!
四、敢于挑战,让课堂成为放飞个性的表演舞台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之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舞台,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放飞学生的个性,并使其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机遇与挑战并存,别怕听到学生们说 “不”。课堂上,学生插嘴和唱反调的情况都不可避免的。
五、捕获亮点,激发学生的灵性之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知识 知识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078-02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国内深入展开,随着改革的深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引人注目的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语词本身的改变,而是语词所指称的涵义以及语词背后所隐藏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物理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为例,“大纲”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而“标准”突出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大纲”追求的是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的结果是其关注的焦点所在,是一种结果性目标,而“标准”更多地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它更多地是一种过程性目标。这一实质性的转变,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教育现实的应然选择。在此形势下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更应关注新教育改革下知识观的转变,要树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的知识观。
一、什么是知识观
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观念。英文中的“观念”(idea)一词在词源上与希腊文“vision”(视、视觉形象)有关,意指“可见的形象”(vision form)。“idea”常指思想,有时亦指客观事物的表象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性形象,中文可译为观念、理念或形式。198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观念”的解释是:思想意识,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正如世界观即是对世界的一般观念与看法,知识观即是对知识的一般观念与看法。知识观是关于知识的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隐含着对知识的假设与信念,也表达着对知识的理想和诉求。它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知识观不是知识本身,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丰富与增长人们对知识所做的一种意识和反思。[1]
二、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知识观
知识是认识成果,而知识观是人对知识的态度。知识及其变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但知识对教育的制约必须以人对知识及其变化的理解为前提,因此不是知识影响教育发展,而是人对知识的态度制约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知识观构成教育的基础,而不是知识构成教育的基础。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之上,人怎样理解知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2]
1.强调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从知识发生学看,知识最初是一个整体,后来出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化。科学知识凭借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独特优势迅速占据了知识教育的顶端,成为人们追求的热点。斯宾塞曾经明确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因为它最能为人类的完满生活做准备。至此,知识的工具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可和空前重视,人们甚至对知识的工具价值达到了崇拜的地步,“时间就是金钱”的格言变成了“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可以给人带来财富的工具价值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知识的工具价值指的是在健全生命的框架内,知识可以服务于生命的有用性,可使人学会“创富”的本领。例如,观测得出的自然规律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劳动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给人类提供谋生的手段和改造环境的本领等等。可见,知识的工具价值既不应该被过分抬高,也不应该被鄙夷不屑。
但是承认知识的工具价值不等于把知识工具化,在这里应避免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认为知识的价值就是其工具价值,知识教育的核心就是教给学生工具化的知识。这种观点的危害是:教育成了唯利是图的教育,知识成了牟取利益的手段,人成为知识的奴仆,知识教育完全游离于生命之外,成了物化的、非人的教育。知识教育既应承认知识的工具价值又应摆脱工具化教育的纠缠,使知识教育充满生命的热情与灵性。因此,应使知识回归其生命的价值,使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相统一。[3]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生活在有限之中,但又有追求无限的本性,即人要超越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这一方面给人造成了痛苦和幸福,另一方面又使人和社会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回归生命,是对人的认可,对生命的尊崇。生命教育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真实的“人”的教育。
知识是人类几千年认知活动的成果,它纵向跨越时空,横向穿越认知活动的各个领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必须把知识传递下去,以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生息。从这一点看,知识是既存的有待认识的客观真理,与个人无关,更与生命无关,它是价值中立的。现代教育奉行的就是这种知识观,可是,当知识进入教育过程,就必然与人发生联系,于是,现代教育就在这种知识观下,培育出了残疾的生命:书呆子现象、硫酸泼熊事件、自杀和杀人事件等等。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容忽视的:现代人的知识价值观是不健康的,现代人对知识的追求表面上是崇尚知识,实际上是向往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而对于生命终极价值的“应然”追求,早已抛之脑后。可是,功成名就却遮不住内心的空虚,名利双收仍抵不过生命的落寞,于是,出现智慧贫乏、精神迷离、生命浮躁的现象是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认为知识的生命价值就在于知识可以点化智慧、丰盈精神,从而达到滋养生命的终极价值。
至此,我们似乎对爱因斯坦“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完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话有了些许感悟:为了生命的和谐与圆融,为了使知识能滋养出美的生命,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必须转变原有的“重利轻人”知识价值观,走向关注生命的知识价值观。[4]
2.树立新的知识价值观
传统教育主要遵循的是本体论知识观。这种知识观主要关注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可靠性,知识获得形式,这是建立传统教育知识论的基础。本体论知识论具有根源性,是决定其它知识论的基础。传统教育正是以这种视野关注知识问题,把知识作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人需要通过一种合理的形式才能得到它,因此教育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一种最有效的,符合于知识可靠性和真理性的途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传统的知识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传递被确认为“客观的”、“普遍的”和“价值中立”的知识,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对这种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精确程度和系统程度。在这种知识型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中永远保持着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应该说,这种传统的基础教育在传递和普及近代以来人类按照西方的认识方式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量标准的现代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熟练工人,满足以“世俗化”、“技术化”与“科层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其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但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这种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了其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束缚和压抑了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很少有理智的乐趣;构成了一种科学知识对人文知识、教材知识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知识的霸权;它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于,造成了教育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漠视。
在新的教育改革时期,我们应该树立新的知识观,将知识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统一的“价值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是能够隐喻未来知识社会前景的一种知识哲学。它不是从知识本身出发思考知识问题,而是从知识在知识社会中的意义及知识在知识社会中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教育对知识的态度和立场。价值论知识观并不过分关心知识的本体问题,而是关心知识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并以人的生存处境为起点,思考教育应如何面对知识正像存在论哲学家舍斯托夫在论及哲学使命时所说的那样,哲学不应研究与人毫不相干的“必然规律”和“永恒法则”,而应关注与人个体生存息息相关的从心灵中发出的声音,以及命运、信仰、情感、希望、爱与恨的内心体验。舍斯托夫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离开人的生存处境知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价值论知识观并不回避知识的本体问题,但不把它们看作教育的“终极性关怀”,教育最终要叩问的是如何面对人的问题,在知识论中,就是要回答当面临与人的关系时,怎样对待知识,在价值论层面理解知识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全新阐述了与传统课程知识观截然不同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教育理论研究都应在解读这种变化、理解新课程精神实质的前提下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知识观,以便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和谐实施。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知识观的概念、特征及教育学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0(4)
2 黄颂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1997.4
3 杨金玲.生命教育视野中的知识价值观.教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