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艺教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阶段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茶艺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茶艺文化学习。因此本文首先对茶艺课程教学实施的背景进行述说,再对现阶段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学校茶艺课程教学提出几点有效建议,提高互联网背景下茶艺课程教学对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
1茶艺课程教学实施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茶叶大国,具有悠久的饮茶文化,随着饮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在不断地进行丰富,人们对茶的喜爱也越来越深。现在人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已经超出了以往单一的认知范畴,尤其是通过对茶艺文化的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也加大了对茶艺专业人员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茶艺人员的需求,各大职业院校都大力开展设置茶艺课程,培养专业的茶艺人员,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茶艺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为了提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学校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阶段很多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都开展有茶艺课程,让学生进行茶艺文化的系统学习,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茶艺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一,茶艺课程不仅仅是讲述茶艺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茶艺文化的需要。在茶艺课程内容中,有很多内容都深刻剖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现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恶劣,很多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而导致失传。很多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创新、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阻碍其发展。因此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对于茶艺文化而言,教学是最重要也是最便捷的传播途径。而茶艺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优化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2现阶段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文化课程的深入现阶段高校的茶艺课程中大多是对茶艺的相关动作的讲解和一些茶艺习惯的培养,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只教这些内容。茶艺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在设置茶艺课程时有必要把茶艺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也编排到课程中。但是现在很多的高校在设置茶艺课程时,只是把实践与动手课程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一些科普类知识的普及。教师在茶艺课程进行讲课时,大多是讲解茶艺的相关动作,对动作进行分解演示,对茶艺的习惯和动作的来源及发展解释不多。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茶艺课程时只了解动作,却对茶艺文化了解不多。一些茶艺课程的老师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学生进行更深刻的茶艺文化的讲解,在对学生讲相关内容时也会漏洞百出,没有学习的意义。这种教学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茶艺文化,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茶艺课程是一门艺术氛围十分浓厚的课程,学生需要在艺术氛围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茶艺文化的学习。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茶艺教学时,往往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程气氛沉闷,且周围环境没有艺术气氛,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茶艺道具也是一些普通的,学生在冲茶、泡茶的过程中不能更好地融入到其中,无法感受到茶艺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享受。很多茶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延续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强调学生学习老师的手法和动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创新意识,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茶艺技巧,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3互联网背景下茶艺课程教学融入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1)深化学生对茶艺文化的理解程度学生学习茶艺文化,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茶艺技巧和动作习惯,同时还需学习与茶艺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茶艺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茶艺文化的内涵等等,所以校方需要对茶艺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首先校方应该不断丰富和优化茶艺课程,既要有必要的动手课程,还需要有必要的文化理论课程,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茶艺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茶艺文化底蕴和相关技巧。其次是需要对茶艺课程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校方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茶艺专家来学校中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师进行茶艺历史和茶艺文化内容的沟通交流,不断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茶艺文化水平和教学技能。在茶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其教学方式,在讲解过程中以茶为主,在课堂中现场讲解和演示茶艺文化,在茶艺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为大家讲解冲茶、泡茶的习惯、动作,让学生对茶艺文化进行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校方还应该加大对茶艺科目的投入,多制备一些高品质的茶艺道具,在校园中建设一些具有茶艺文化气息的场景。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等形式,将上课内容录制成视频到学校官网上,或者是通过QQ和微信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供学生进行随时下载和巩固学习。学校还可以购买一些优质课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是空闲时间进行观摩学习,弥补学生缺乏优质教师的现状。(2)加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力度学生进行茶艺课程的学习,需要不断地提高其实践技能。因此在茶艺课程中,老师需要尽量以学生为主体,降低自己的权威性和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中多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茶艺实践能力。老师可以运用翻转课程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在课下到网络上查看一些有关茶艺的微课内容,结合微课中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文字等资料,自己进行茶艺动作和基本流程的学习,并进行掌握。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演示实践,学生一遍做动作一边对动作进行分解讲解,老师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演示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重分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指出学生动作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对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思维和想法进行纠正。另外在课堂中老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茶艺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掌握茶艺技巧。(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和创新力茶艺文化是一项历史悠久,内容繁多的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十分复杂的内容,不能更好地去进行学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茶艺课程的相关内容制成微课。对于一些比较复杂和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可以对其茶艺内容进行模糊化的处理,在微课视频中简单地进行演示,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就会对其知识的讲解方式产生疑问,这样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老师进行一步步的讲解,引导学生去学习,自主发现该项茶艺技术中的特点和技巧,并加以学习。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一方面避免学生形成“视频学习”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用,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改善。老师可以采用由简入难的方式,使用低难度等形式来进行过渡,减少学生对茶艺学习的不适和抵触。教师在课程上讲解结束后,可以再通过微课视频,把所有的茶艺技法再给学生详细的讲解一下,并对微课视频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保证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具有更多的视频复习资料,为学生进行茶艺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职;茶艺;教学
1.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茶艺”课程的原因
(1)适应行业发展所需。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各种各样的茶楼、茶艺馆开设在景区和市中心,且酒店提供的越来越健全的服务项目中少不了茶艺室,这些服务都需要既懂茶艺基础知识、销售技巧,又懂茶艺表演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培养酒店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应适应市场要求,考虑到用人单位对茶艺从业人员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在校学生掌握良好茶艺服务技能,使本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中更具竞争力,拓宽就业路。
(2)提高职业素养所需。茶文化糅合了中庸之道、明礼之伦、谦和之礼,茶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在校园中营造人文氛围,使得中职学生增长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提高操作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
2.课程开设方法
(1)作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将“茶艺”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与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课程并列开设,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茶艺基础知识、表演知识和销售知识。
(2)作为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开设。将“茶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主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让有兴趣和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习。
(3)作为中职学校的社团形式开设。茶艺社团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动手的平台,社团可以开设茶艺表演、茶艺培训或者课外参观采摘等课程,不仅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得到提升,还能让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得到熏陶,让茶文化成为影响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4)以讲座形式开设。条件不健全的中职学校可以将“茶艺”课程以讲座形式开设,定期或不定期地让专业教师或外聘专业人员进行讲授课程,这种开设方式较适用于了解茶艺基础知识。
3.“茶艺”课程内容
关键词:男女生差异;差别化培养;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对数学成绩好和差的学生进行这样的评价:若是男生数学成绩好,归因于他们脑袋灵活、聪明;而把女生成绩好较多地归因于她们的努力和认真等。其实男女生在不同阶段上学习习惯等方面各有特点,各有优劣势。因此,本文就如何对男女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差别化进行培养作简单介绍,以期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根据男女生的兴趣不同,采用不同的任务设置
由于男女生学生的性格不同,男生喜欢活泼的活动,喜欢动手去做一些事情,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喜欢一些文静的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让男女学生都能获得快乐。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出这些图形,之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了这些图形的实物。(1)为了让男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2)让女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图形。这样,前半部分有助于提高男生的积极性,后半部分对于女生来说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学生的兴趣都会被调动起来,都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二、根据男女生的自信心不同,对男女生区别培养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男生的自信心比女生的自信心要强,然而,自信心的差异与学生的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挑战性较强的问题,在需要竞争的时候,女生的积极性往往也不如男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女生树立学习信心,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养成探究数学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运算律”时,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所以,在设计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问题的难度我会因男女生的不同而进行改变,让学生在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养成探究数学知识的习惯。
三、根据男女生思维敏感度的不同,对男女生区别培养突破思维定式的习惯
由于男女生在一些问题的敏感度上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主动质疑的习惯,让男女生都能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做到差别化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为了能使不同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得到提高,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让男女生都可以产生学习的动力,也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律,让学生乐于动脑,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60+;5×=+5。
这样的题目设置,可以帮助男生的思维得到开阔,调动男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女生来说可以突破思维定式,让女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教师应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够打破教师的思维模式,养成善于创新的习惯。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 差异化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9-02
健美操自进入中国以来,便以其本身竞技性存在的动作多样、肢体协调、舞蹈修养及音乐节奏感获得年轻人的喜爱。随着健美操的推广,该项运动进入大学课堂中作为体育专项选修,并深受一部分年轻人所热爱。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音乐律动领悟能力、身体协调、舞蹈功底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给健美操课程教学增加了难度。对此,在体育专选课程健美操中可运用差异化教学法,通过分层次教学方法、分阶段考核手段,将面向全体人员的传统教学组织手段,变成个性化针对性教学,由此提升整个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健美操在高校的普及发展。
一、差异化教学法及其在健美操课程改革中运用的必要性
所谓差异化教学法,是指在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采用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身体机能上存在高矮肥瘦的差异;在运动机能上存在身体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等运动天赋的差异;在心理上存在美体、健身、打发时间、尝试、体验等主观意识,因此,应面向班级教育的学目标,按照班级教育及素质体育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在作为个体存在的身体素质差异做出分组,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满足学生主观愿望,将教学任务分阶错层进行教学。在面向全体为前提条件,同时又强调个体的发展为必要条件的教学环境下,健美操教学实践中运用差异化教学法能够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在健美操的体育专选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对健美操课程教学近几年来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效果分析,发现一个现象:游族。球类运动存在着很大基础性,传统球类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在课程教学上强调的是练习及有球训练,基本都是以练代训,学生在学习中更直观体验到快乐与技巧的提高。而在健美操课程上因为大部分同学缺乏高中时期的基础(高中体育不开设健美操),随着课程进度的推进,套路动作的变换及加入复杂舞步及换位等要求,慢慢地出现了畏难情绪,对健美操没有明确目标的群体、抱着尝试该项运动的群体、运动天赋较差的群体,慢慢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后悔当初的选择,主观上存在放弃的思想,都是因为学分的压力顶着上,厌倦了上健美操,上课时完全是被动的情绪,得到休息就像解放,下课了马上满血复活。
学生出现对健美操专选课程的厌学态度及消极练习,这于健美操的大学校园的普及推广不利,同时与“我运动、我快乐”的全民体育健身的体育精神相悖,如何把这部分人群从“厌学”状态中拉回课程上来,在健美操课上体会快乐,体会运动精神,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析,分成不同层次的培养途径,实施分阶目标计划使得可执行的课程标准;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学得过程中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及学习的进步,这就是健美操教学中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的改革目标。通过差异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给予学生作为个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培养竞技意识;在完成阶段性目标后,每名学生本身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样,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健美操课程的个异化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并产生对健美操运动的理解与喜爱。通过练习套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喜悦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健美操专项学习中来。
二、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用差异化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组织分组
高校体育教学每学期为16周,将16周课平均4周为一个学习段,经过第一个学习段后,通过对已掌握的学生在身体、运动天赋上的差别,结合学生在心理上对健美操运动的兴趣和理解进行综合分析,把传统的班级教育初步分成A、B层次的2个教学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A组:把对健美操运动有一定喜爱的及运动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分为A组,在主观上借助该群体的自我目标实现要求高、自觉锻炼的意识强达到较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有基础的同学出现表现欲强,与运动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形成良好竞争意识,提高双方的竞技目标。这个群体只需教师提出要求或作出一次动作演示后,大部分基本靠自觉练习就可以达到套路动作的完成,更容易完成教学目标甚至远超既定教学目标要求。
B组:把身体素质一般及抱着尝试了解该项运动及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归类为B组,这个群体的学习速度明显较慢,学习兴趣不高,可以在教师指导多加强化学习、训练。
(二)课程目标分层
第一层次课程目标:针对A组优秀队员提高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健美操基础知识、基本动作的前提下,重点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领舞及动作编排为重点学作为考核目标。
第二层次课程目标:针对部分A组成员及部分B组有较大提升能力的队员,要求完成健美操课程上提出的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第四套规定动作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跟上音乐节拍,以展现健美操运动的健与美作为考核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随着进度的推进,B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同学跟上了教师的教学进度,掌握了规定套路动作,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同学因为对音乐律动或者天生身体素质的原因,进度依然缓慢;依托A级部分同学的热情带领B级已熟练动作的同学自我强化及编舞的时间空间,教师继续指导C级同学学习,这个时候对待C级的同学目标要求是可以不完全跟着音乐节奏走,能基本完成第四套健美操规定动作即可,最低程度的保障完成了班级教学中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分阶递进
对于 A 级群体的学生,要么她们有基础;要么运动天赋高;在健美操课程上对国家第四套动作的学习上,教师演示一个节拍套路动作一次后,这个群体就会有几个人能记住套路动作自己演练,借助这个群体的自学意识强,接受能力好的特点,不需教师演示第二次,他们相互就可以形成以传帮带的形式,基本全部可以完成动作,等待下个节拍,为教师创造条件,腾出更多时间指导B级的同学。
对待B级同学,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时间,重点培养他们以能够独立完成套路动作为目标,培养对健美操运动的理解,帮助其形成健美操运动是受益终身的体育锻炼健身方式的观念。
B组的客观存在为差异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充分条件,当B组同学还在为一个转身回味或一个节拍动作的衔接苦苦挣扎的时候,A组同学已经可以听着音乐跟上节拍在律动,这个时候就需要给A组先上另外一组动作了,而B组同学继续强化第一组动作,自然地在班级教学上形成了分层次教学内容,递进式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分层灵活开展教学辅导
由于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辅导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对健美操的热情投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对A组的同学应该以交流的心态指导学生编排动作,引导学生在课后看哪些视频,怎么剪接音乐;对待B及同学主要是多亲自领操,让他们感受健美操的美;对于C级的同学,主要是让他们保持班级教学课程进度要求,以最后完成班级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为底线。
(五)分层采取考核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编为三个小组,学优生在学习过程中业已完成整套动作,故不做对动作套路演练的考核;应对其实践运用能力的灵活运用进行评估,采取学而优则教,带领没有基础的小组成员巩固套路动作,编排动作,分享自己学习心得,为将来作为专业教练打下良好基础,于工,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于私,学生既学得健美操整套套路,也锻炼了带队经验及编舞能力;学困生以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的演练作为考核方式;中等生介于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在熟练完成成套动作的基础上对其力量、柔韧、音乐节奏感进行考核。根据差异教学法在健美操的改革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相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作为个体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三、结语
面向班级学习,学任务,使用传统的组织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全体性的锻炼目标,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参与性与个性目标的实现。通过实践总结,通过分层次教学方法在健美操课程的实际运用,实施分组区别对待的原则,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对于健美操运动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在一个教学任务框架上,达到一个相同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实现健美操课教学质量的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挑战,体验成功,实现了进步。
【参考文献】
[1]包春峰,谢恩秋,郭玲燕.地方体育院校健美操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
[2]马豫.浅谈高职院校健美操专业分层次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3]李倩.差异教学:意义、困惑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海维芳.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
[5]肖志芳.高职健美操课程实施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8)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32);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69)
关键词:插花艺术 教学实践 艺术专业 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81-01
插花艺术是一门用植物材料进行装饰的造型艺术,也是一项融生活、艺术文化和技能为一体的创作活动。目前以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为主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但是插花作为一项艺术课程,它的实际作用远远不止仅仅为成为花店工作的插花员而开设的一门培训课程。笔者将结合自身在大连艺术学院的《日本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
1 课程定位
1.1 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插花艺术课程在我院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对象为二、三年级的各专业大学生。适用于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景观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雕塑专业等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也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高。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日本花道”是《日本文化》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习花道这一传统的日本文化,可以从中了解日本人对自然和四季的热爱以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进而在与日本人商务沟通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动手实际的操作中才能感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在反复操作中才能掌握插花技术的基本要领。同时,当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插花作为一门艺术,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设计思维,才能创造新的作品。
1.3 插花作为一门技术,将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作为一门能锻炼动手能力与提高技能的课程,插花课程将为部分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专门插花培训学校进修后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成为专业插花员或花艺师,从事花艺设计工作;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花艺水平,经营管理花店。
2 课程内容设置
《日本插花艺术》课程不但继承了日本插花的文化传统,而且注重结合现代人的美学观念。它更具有广泛性和传播性的特点,使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的人能够共享并发展。课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插花示范指导,学生在课堂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能在体验插花艺术的同时,提高美的意识和创作感受的交流。课程期末以学生自主插花创作,展示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共设置32学时,内容可分为插花基础理论和插花实践操作两大部分。插花基础理论主要介绍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现代插花艺术的主流、常见插花材料与花器及其他插花工具等。通过插花作品鉴赏,讲解中西方插花艺术的不同、日本花道的流派及特点、日式插花的基本花型等,使学生对课程有初步了解。插花实践操作部分通过教师讲述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实操练习等方法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包括:基本立真型、倾真型、应用立真型、等基本花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自由花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由课程指导教师组织策划并带领参加课程的全院各专业学生举办教学成果作品展,通过展览,总结并升华课程中学到的内容。
3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3.1 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的应用
插花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授课。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特定目标自主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知识和技能点把握消化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这是插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为了使课堂更有效和有组织的进行,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3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一方面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某些插花作品;另一方面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培养团队意识。
3.2 实行课程过程考核,重视全课程的积极参与性
课程的考核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分,主要取决于学生每节课即每个小项目的到课情况和对项目的积极参与度。期末成绩占40分,主要取决于教学成果作品展中学生对作品的完成度和对展览全过程的参与度。通过过程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符合本院学生的培养特点。
4 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
4.1 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插花课程达到了教学培养目标,得到了参加课程学生的好评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学生掌握了基本插花的花型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做自由式插花,能够完成简单的艺术插花。大部分学生把课堂上的鲜花带回去装饰自己的宿舍,精心照顾花材,实现了课后自主学习的目标。在展览中,学生作品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插花艺术的认识和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2 存在的问题
(1)实践经费不足是实践课程的主要受限因素。课程通过师生的努力,达到了鲜花授课的高标准。但花材的费用是学生自费的,给学生的生活费方面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负担。另外,目前课程中大部分插花花器由教师自费,所以花器的样式单一,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创作水平。
(2)没有专门的插花操作教室可以储备插花工具等。专门教室的缺乏给实践课程带来了不便。为了准备一堂实践课,教师学生往往要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做课前的搬运和布置工作,课后的清扫和搬出工作也要花费很长时间。
(3)目前学院的插花教师在日本留学期间取得了草月会插花师范资格,虽然不断与中国插花艺术接轨,潜心研究花道,但毕竟力量单薄。希望其他有插花资历的教师能够一起磋商研讨,进而进一步提高插花课程的教学水平。
(4)授课过程中,有对艺术插花极其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做花艺师或开花店的想法,但职业证书的取得却只能另外花费大量的培训费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修。希望能够出台相应的资格证书的能力等同认定方法或其他的对接性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君.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堂实训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4-65.
[2] 郭克婷,黄志宏,王玉珍.插花艺术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92,1049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生源参差不齐 差异化教学
当前高职高专发展非常迅速,招生人数已达高考录取总数一半以上。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等情况。具体到计算机专业主要面临:入学分数段跨度较大;计算机熟练程度不一;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不高,整体上生源的素质参次不齐。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如何在一个学生差异化较大的班级中,开设一个让大多数同学满意,学生上完课又能学到应用性技术的课程,是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一个难题。为适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为了做好差异化教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学科应用性很强、更新很快,教学内容只有与IT企业接轨才能确保所教内容跟的上业界需要,这就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需求情况。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专业技能分析表,标出基础技能和较高要求技能,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改共同审定技能分析表的编写,以此来确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纲领性文件。
在明确了教学内容之后,就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度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兴趣爱好等情况,并建立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薄弱的知识点,以便以后专项辅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教学过程的形式。
2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形式
同一班级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积累有差距,对于同一节课的掌握水平也有不同。如何让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良好的掌握课堂内容呢?根据同学对每门课程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差异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无力承担重新分班教学所增加的额外工作量;在教育公平性原则大环境下,师资力量充足的院校大多也不愿意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班教学。
在按学生知识水平分班教学难以执行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授方式的改变是解决学生差异化教学的另一个途径。
学生是通过授课内容来获得知识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抽象,不宜理解,如果选择的课程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计算机专业更新很快,如果课程内容过于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如何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学生能理解又能跟上技术更新,这就需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过程。计算机的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好以现实的案例为素材进行讲解,例如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需要讲解文本编辑的各种控件,如果单独讲解控件学生不会有多大兴趣,但是如果结合写字板的各种功能来讲解各文本编辑控件的作用,学生通过课程演示能看到各控件实际应用,学习兴趣就会很高,课堂的效果就会比较好。再例如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但是如果结合走迷宫这个例子进行讲解,就能很好的将这个抽象问题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采用案例讲解虽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但一个案例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知识,而教材基本上会将相关内容安排在同一章节,这就导致一个案例包含了多个章节的内容,造成案例与教材内容的不同步,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根据调研审定的技能表,以必知必会内容为核心,分清内容的脉络,将相关联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形成实例,多个实例组合在一起形成模块,所有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实用项目。项目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基本功能涵盖必知必会内容,扩展功能涵盖较难知识点。通过增减模块功能调整课程的难易程度。具体到每节课上,课堂最好以案例讲解形式传授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案例选择也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学生易于接触到的事物为例,并且每个案例包含的知识点要尽量完整和独立,完整性有助于授课课程内容的随时调整,独立性降低了对前期知识的依赖程度。案例的演示过程要详细且有可操作性,并可以开发辅助的学习系统帮助学生课余自行练习。这样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上完整学期的课程后他们也学会了一些实用项目开发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3 课后追踪与专业社团辅助
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是衡量课堂效果的重要参数,想要得到这一参数,这就需要加强课后的追踪,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课后习题、上机实践等方式进行课后追踪,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问卷内容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案例的适合程度、课程内容的讲解等等,通过这个调查可以让授课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随时调整;课后习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便随后进行辅导;上机实践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追踪反映出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调整来解决,但是学生对各知识的理解不够,运用能力不足,就需要借助专业社团来解决。计算机专业社团可以对不同知识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帮扶,通过兴趣小组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作品评比为学有余力同学创造各种展示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能力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通过建立开发团队,引入指导老师,推荐他们参加社会上的技能竞赛等方式,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4 制度保障
从教学内容的选定到课堂效果展示,再到教学效果的跟踪,以及专业社团的辅助这一系列工作,只有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有效的持续的开展下去。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都很重视制度也比较完善。因社团属于学生工作,教学属于教务工作,如何让专业社团在辅助教学上发挥更大作用,这就需要不同部门的协调,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加强专业社团的组织建设,完善社团导师制度,社团的组织架构、发展方向、特色活动由指导老师给予指导。通过制定条例确定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完善指导老师的业绩考评。充分肯定专业社团的作用,通过制定综合素质测评、学期评优等加分政策予社团社员加分,以保持社团成员的持续动力。
5 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采取差异化教学可以动态的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课堂知识掌握扎实;通过教学改革、教学跟踪,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能力。采取差异化教学效果良好,形成了学生肯学老师愿教,学生好就业、老师好水平、学校好声誉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旭,梁鸿,祈鑫.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2(2):134,136.
[2]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近年来第三军医大学硕士课程班的学员较以往有所不同。以2007级硕士课程班为例:首先,2007级70%的学员年龄在30岁以下,较以往年轻;其次,学员有近60%是全日制本科毕业,较以往学历层次有所提高;再次,80%的学员已经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针对这些变化,外语教研室在英语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此次问卷主要是对英语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以确保教学质量;同时也做需求分析,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来进一步完善硕士课程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学员外语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课程安排情况和课程内容,第三部分是医学专业英语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3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问卷均采用选择题形式。
二、讨论
结果表明,此次对2007级硕士课程班的调查反映出如下几点。
1.从对学员入学前的英语水平调查发现: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45.6%的学员英语水平下降,14.6%的学员能基本维持;而从学员目前学习英语的目的来看,认为是“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占76.7%。可见,硕士课程班英语课程应该处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过渡阶段,即既要弥补公共英语基础,又要与医学专业衔接。另外,认为目前的教学重点是听力和阅读的学员分别占59%和65%。2007级硕士课程班的英语课程包含了听说课、计算机英语和医学英语写作(涉及阅读),其满意度分别为92.2%、88.3%和80.5%,课程设置有效地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课程总体安排的满意度为91.2%。
2.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已经相对成熟,教师大都采用英语组织教学,且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硕士课程班课堂上,教师以往多用翻译法或阅读与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性差,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现象难以避免。
为提高硕士课程班的教学质量,2007级硕士课程班听说课和计算机英语课均采取小班教学,人数最少20名,最多24名。与此同时,外语教研室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第一,重视学法指导,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注重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采用英语组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第二,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注重在交往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第三,分析专业英语(ESP)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类类别,注重语类性境下的读写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学。第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容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知识,训练英语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小班教学确保了上述策略的实施,同时也让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可能,如开展小组学习建构社会关系更加重视获取答案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像注重潜力和能力一样注重态度等。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教师听说课的教学方式满意度为92.2%。
3.针对硕士课程班评价缺乏系统性的弱点,外语教研室在教学改革中就评价体系做了改革。改变了以往以期末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评价的内容、手段和过程应该有利于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甄别功能,二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的功能。因此,评价不应只注重结果,而应更注重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阶段性目标,因而更注重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掌握,把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过程纳入考查范围。2007级硕士课程班为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力度,形成性评价占60%(包括英文综述10%,出勤率20%,计算机英语10%,口语20%),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另外,评价也不只限于笔头形式,而要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将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满意度为95.1%。
4.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医学英语写作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仅为56.3%,明显低于听说课的92.2%。分析其原因,首先,师资不够。医学英语写作课由3个小班组成,人数在65人左右,有1名教员承担该课程的授课任务。很明显,大班教学影响了教学法的实施。其次,医学专业繁多。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医学英语写作与所修专业比较吻合(包括很吻合)的仅占53.4%,认为稍有吻合的占34%,认为不沾边的占12.6%。授课内容与学员专业的衔接不够紧密影响了学员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加大师资的培训。ESP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对学科领域比较精通;第二,了解更多的学习策略并寻求将重要策略融入自己的教学方法;第三,改进教学反馈;第四,更好地理解英文语法以及如何教授语法。如果专业课教师任教,虽然他们精通专业,但缺乏必要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了解,英语语言教师虽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本次问卷在对专业英语任课方面,有30.1%的学生认为应由医学专业教师任教,有16.5%的学生认为应由英语专业教师任教,有53.4%的学生认为两者皆可。因此,我们的师资培训有两个途径:一是让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系,向他们学习一般专业知识;二是让专业教师学习语言知识,提高驾驭英语的能力。其次,医学英语写作是属于专业英语(ESP)的一个分支。目前,对ESP的定义尚未有统一定论。Strevens(1988)将ESP的定义概括为4个根本特点(absolute characteristics):一是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二是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以及活动有关,三是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四是必须与公共英语(EGP)有鲜明的对比。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朗读培养语感,增进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力,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符号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可感可知的人物、景物,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课文,丰富生命体验,升华生命意义。其次,朗读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艺术性朗读或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以及文中的思想内涵、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同时与读者或听者的心灵感受相交融,在这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不觉提升了精神境界,当学生心灵与文章意蕴相碰撞的时候,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主动性相伴而来。最后,朗读唤起审美直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感情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城乡比较
1 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总共走访了广西区四所学校,其中城市两所,农村两所,共连续听课60节,城乡同时进行,分别30节,收集大量课堂记录量表和课堂观察质性记录,调查对象涵盖了各个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语文课,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总体反应广西区城乡朗读教学实施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1 朗读时间分配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教师是否重视朗读教学,从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便可窥见一斑。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城市教师经常性采取朗读进行教学,而农村教师采取朗读教学的仅占40%,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引起注意,但不够重视。然而城市与农村学校相比,30节语文课中,城市有朗读的课堂为24节,而农村只有12节,农村只是城市学校的一半,表明,农村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较城市教师差。从每节课朗读时间分配上看,过半教师在朗读时间上少于五分钟,60节课样本中,只有城市学校的一节课超过15分钟,显然,朗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农村学校语文课的朗读情况不超过10分钟,这表明,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对朗读的重视度更差。
1.2 朗读形式
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而且形式多样的朗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从教学目的上,朗读可分为范读、试读、领读、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诵读等;从教学层次上,可分为有认识性朗读、理解性朗读、表情朗读等;从朗读活动的方式分为比赛读、对比读、选择揣摩读(品读)、交流探究读、推荐朗读、自我激励朗读等;从参与朗读的人数分为,单个读、顺次读、小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所采用的朗读形式并不丰富,而且一般情况只根据朗读参与人数来划分不同的朗读要求,这说明教师在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情况,而对于学生展示个性、表达自己情感的朗读少之又少。从城乡比较上看,城市教师大多采用单个读、分角色读的方式,样本中没有采取顺次读方式。说明城市教师能够注意到不同要求对朗读的选择性;而农村教师大多采用齐读、指名读的方式,表演读的方式为,这表明,农村教师很少能注意到不同形式朗读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情感教育方面,农村教师不如城市教师把握的得当。
1.3 教师指导情况
古往今来,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在朗读教学中更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感。朗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一是范读,二是点拨。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内心体验和揣摩,通地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思维与作者思思维的“共振”,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疑惑或谬误时,教师或引譬取喻,或正反模拟,或启发学生联想等等,这样的点拨是一种感性的引导,启发效果发挥最好。
从表4中得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字词句表面上的一般性指导。而缺乏语音、语调等规范性指导,对于点拨、范读这样的指导也并不充足。农村教师则更少,点拨和范读只占8%。城市教师大多对学生朗读有指导,范读和点拨相对多一些,农村教师相比而言对学生的指导略显不足。
1.4 学生朗读水平
从课堂观察来看,城市学生基本能流利通顺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有感情朗读,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生动朗读,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朗读情况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异,表现在:语音不够准确,错字、漏字、少词、增词,句子不够流畅、带有浓重的乡音等等。
2 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教师缺乏对朗读的足够认识
由于受应该教育和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并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讲解和提问为主,重点在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课文,只要课文情节梳理清楚,字词句段篇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因而出现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不高,大都放在课前的预习阶段,而这个阶段既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检查,并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会认了,理解了,就达到了念书的目的,而对 于朗读的种种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其突出,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各方面条件不如城市学校优越,因而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教师素质普遍比城市学校低下,进而在朗读的认识上存在更大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朗读情况比城市学校差的根本原因。
2.2 教师缺乏朗读技能
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往往是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教师的指导大多机械化,操化方法单调,过于呆板,缺乏针对性,与教材内容脱节,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朗读技能的缺乏,这表现在,以“机”代读,以“讲”代读。当教师讲解过朗读要领之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示范,学生接受的只是录音机那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化训练,而自身的情感参与却未能启动。教师缺乏直接的示范性朗读,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师的指导要领,由于缺乏声情并茂的示范,究竟怎么读。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城市学校的一位老师做的非常好,他特别强调学生的朗读,并且每一句每一段都亲自示范,由他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朗读功底很高,最后了解得知,这位教师曾经受过专业的朗读训练。所以,教师朗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在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
2.3 教师评价求同。忽视个性
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且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知识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自己或班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范本,以自己或他人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声朗读压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使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种求同的评价理想,往往导致学生不知所措,使学生心里感情与朗读表达不相符合,在学生茫然求同的过程中出现声音怪异,语不成调的现象,进而引来阵阵哄堂大笑。学生因此而不敢继续朗读,朗读教学由诵读变为默读,教师评价求同。忽视个性成为导致朗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间接原因。
2.4 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受方言影响更大。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下,人们大多以方言进行交流,因而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的机会仅限制在学校范围之内,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讲不好普通话,不爱讲,于是羞于开口,越是不开口,就越讲不好,越讲不好,就越不愿讲,形成恶性循环。而教师也对此姑息置之,认为改变这一事实的工程浩大,不了了之。语文课堂的朗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学生不愿读,教师不愿提。因此,学生受方言影响的客观原因也导致了城乡朗读教学的差异。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对策
1 变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个人感观认识。这种理念将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同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样,将直接影响教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多个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只有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正确的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而朗读教学也涉及到一些技能,主要包括如何发音吐字,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关于朗读方面的技能技巧知识,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自觉主动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同时自己又能做良好的示范,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2 优化朗读形式,实施朗读教学
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但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深入把握课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跟读、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析读、品读、研读、辨读、评读等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说读、写读、听读、背读、赛读等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演读、想读、联读、比读等。各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来做出相应的选择。
3 传授朗读方法,重视教师范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因此,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握重音、轻间,掌握好语速、语调、语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指导方法要得当,少讲理论,更注重朗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范读。通过教师的优秀示范,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不仅需要语音的示范,也需要表情的范读,这样范读就能更好的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教师不可一味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这些材料大都离学生现实比较远,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达不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体育 差异性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广泛推广,初中生的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生的价值理念快速健全及发展的时期,加大对初中生的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经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贯彻素质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发展兴趣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差异化教学的实质内涵与特征表现
差异化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间的差异性既包括学生的心理、生理等表现特征,又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准、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差异。老师在进行差异化教学时要把握学生两方面的个性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以帮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差异化教学理念为主导的教授方式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静态的被动关系,双方缺乏对彼此的深入了解,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修正课程设计,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封闭的,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潜能爱好难以被充分挖掘。
差异性教学是为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获得全面发展,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所以老师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弹性的设计与调整。在双向互动的教学安排中实现教学相长,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在师生互动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二、初中体育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一)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促进学生身体机能与心理健康水准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课程训练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鼓励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化的思维方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与学生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实际学习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在以差异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自身素质进行搭配式分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体育技能。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差异性教学方式中寻找到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学习基础不错的学生引导其发现创造性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以基础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创造性学习方式。
(三)注重课外训练,提升体育技能。
基础的体育技能学习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必须加大学生对课外练习的学习投入力度,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由于体育课外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自由自在的学习场地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对体育技能有兴趣的学生发展体育特长,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跨班学习,在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具体的体育课外活动包括传统体育竞技学习及比赛技能学习,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的技能水平进行分组学习。小组式的搭配学习方式可以借鉴到体育教学中,小组成员间的互补技能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实现团队目标,凸显学生的优势,在自己游刃有余的优势技能中对学习增强热情与信心。
(四)改变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
差异化的评价方式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阶段的项目成绩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比较,建立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既包括老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个人评价,以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密切关注,在评价过程中不要孤立地看重学生的客观成绩,而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对于学生基础一般的学生,老师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告之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评价标准更偏向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学习能力强而且基础不错的学生,老师应该提升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以更高的要求自我约束,以更努力的学习状态达到教学要求,评价重点可以偏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技能水准,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安排下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老师深入主动地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双向互动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建立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全面落实因材施教式的差异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落实差异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老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课程模式,在不断的试错中提炼最高效的落实方法,促进终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百长.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2(6):93.
[2]应明和.差异性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4):31.
[3]袁春夫.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体育运用差异性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