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助推经济社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助推经济社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 加快 城乡一体化 助推 经济发展

1.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问题分析

目前,吉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速率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但由于历史基础、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与农村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制约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小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尽管这些年在改善民生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所办的实事前所未有,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显得滞后;公民综合素质差距较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还比较低,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

2.吉林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加强的重点领域

当前,吉林省经济形势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在政策与体制、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市场体系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

2.1深化改革,促进城乡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快推进城乡公共财政和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体化;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统一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和发展条件的一体化;统一规划,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体化。

2.2以发展为动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在发展,根本在产业,要把加快城乡产业聚集作为工作重点,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重要物质支撑。一方面要突出大城市的带动作用。根据实际,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把投资拉动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加强项目谋划工作,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求大城镇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要素集约利用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进程,努力打造由现代种养业、现代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工业来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2.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市场建设一体化 目前农村商业流通设施缺乏;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金融服务严重缺失;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服务市场无序,服务质量比较低;农村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都存在交易成本高、效益低。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现代流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着力培育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根据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城市要素资源“下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2.4统筹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一体化 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突出空间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依据经济和环境特征,应适度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密度过大、规模过小的小城镇空间,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小城镇群组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中心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区域城镇、集镇体系规划与建设。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全省各地应充分依据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确定主攻方向组织生产与加工,使优势资源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产业系列,从根本上转变散而杂、产业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局面。在工业产业布局上,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先导,依据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统筹考虑城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引导适宜的工业企业向县域经济开发区转移,实现各园区的错位发展,使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有效引导乡镇企业集群发展,拉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2.5坚持创新,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 加大对村镇一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实施“阳光工程”, 大力发展以“绿色证书”和“蓝色证书”为载体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用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乡文化娱乐一体化。探索城区文化设施与农村连锁运行、管理、使用的新路子,把社区文化延伸至农村,多渠道、多形式拓展文化的广度、深度。文化宣传部门应当组织城市文化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与村镇结对子,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实现城乡文化联动;推进城乡信息共享进程。目前,城乡信息共享程度低,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失衡,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加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和对立。因此,必须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事业,应得到制度保障。信息共享应首先保证渠道畅通,全时空多渠道传递信息。

3.加快吉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保障措施

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产业政策上和在体制改革上实现城乡统筹。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应强化和落实以下具体措施:

3.1全力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着眼长远、逐步完善、健全机制的原则,以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体制与机制的保障、财政支持和发展动力。

3.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紧紧抓住中央大幅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以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耕地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生态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连接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4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努力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拓展农民进城务工的渠道,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农民工进城居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问题。

3.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应突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抓好农民最急需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力供应、清洁能源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6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应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信用合作。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2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作。近年来,相继制定印发《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安徽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修订印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文件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给予资金奖励,对以设计服务等生产业为主体的青年创业园区予以专项资金补助。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该省工业设计产业正呈现速度加快、水平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全省了解工业设计、参与工业设计、重视工业设计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步形成。2014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直相关部门成功举办安徽省第一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在蚌埠市组织开展了“大赛终评评审”、“大赛终评产品作品展”、“工业设计大讲堂”等主题活动,现场举办了颁奖仪式。通过持续不断的媒体宣传和系列活动的成功开展,大赛充分展示了我省近年来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成果,搭建了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不仅激发了工业设计从业热情,扩大了行业影响力,也增强了全社会对工业设计的重视,营造了好的发展氛围。目前,安徽省第二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正在征集推广过程中。

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设计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渐露雏形。根据《安徽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已率先在装备、汽车、轻工、家电、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消费类行业领域开展两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申报认定工作,认定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创新设计中心等56个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校企联合设立创新服务实体,以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商贸链为依托,组建工业设计产业联盟的趋势方兴未艾。截止目前,合肥学院与深圳市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安徽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工程大学与安徽绿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安徽协同创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工业大学与马鞍山市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了马鞍山江东工业设计发展有限公司。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蚌埠后青春工业设计研究院、马鞍山江东工业设计中心、芜湖弋江区青年创业园、合肥(蜀山)工业设计城已经初步发展成为该省首批第三方工业设计服务机构集聚园区。

第3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乡村治理 转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蓬勃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一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了经济职能显著外,在参与乡村治理、推动实现乡村社会善治方面,也已经发挥了现实作用,并且富有成效。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协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乡村的内源性主体之一,其发展水平越高、发展程度越深,介入治理的特点就表现得越充分。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责任人,但是现实中乡镇政府财政紧张,村级组织总体上财力不强。在这样的境况下,本着自愿自治原则发展起来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在了公共服务这一领域里。目前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等。

协调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致力于乡村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于对组织成员生存环境的关注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对其长远发展的意义的认识,开始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来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各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是基于本土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理途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环保、可持续。

塑造新型农村文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在新农村社区的产物,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点。塑造新型农民文化对经济合作组织有双重意义,既可以实现为其成员服务的宗旨,也可以开拓出农民经济合作的新领域。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培训成员、提高成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了培育新型农民、塑造新型农民文化的重要作用。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观动因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深深影响着乡村治理的进程。影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趋向治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观动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组织目标的重新定位。乡村社会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根基与土壤,改善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不仅是应当作为治理主体之一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更是其组织目标重新定位的动机。这种趋向是基于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经济目标的要求,是在客观环境发展变化中对于组织发展目标的适时调整和重新定位。

二是组织利益的内在驱动。获取利益是一切主体内在激励的根本动力,组织介入乡村治理的选择,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成员的更大经济利益,争取更有利于扩大经济效益的便利条件和发展环境。组织介入治理有利于获得政府支持,增加政治资本,借助外部力量规避市场风险。

三是组织精英的意愿。组织精英参与治理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就将在更大的范围和不同机制中得以应用与提升,自身价值也得以更大化的挖掘和实现。此外,组织精英通过介入治理还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组织进入乡村治理,不仅实现了精英个人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增强了他们在乡村社会的个人影响力,实现了他们的权利追求,有利于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推动

政府政策的导向。早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村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形式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以上条文看未来政策导向,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关于民间组织的政策引导存在将其引向治理并发挥治理功能的倾向。

同类组织的示范效应。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运行比较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万个,吸纳成员总数约3878万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介入治理,走进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在他们之间具有典型示范、模式复制、经验推广的成长和发展特征,此外,每年还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其他同类组织、学者专家前去学习借鉴,访问考察。互动交流对乡村治理、对组织成长具有双赢作用。

学者专家的引导。目前,学界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热度也不断走高。绝大部分学者专家承认并认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同时也在积极探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模式和建议措施,大力鼓励并引导这一趋向在适宜的组织与地区成为现实。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显著作用,同时还能够在乡村治理的网络系统中同样产生了较大的价值,而这样的价值也深深影响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向。

与其他组织包括专门的治理组织相比,合作经济组织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盈利板块“投资”公共事业,具有资金优势。同政府相比,其治理活动具有更大自主性和灵活性。此外,组织深入植根于乡村本土,更为准确地了解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作为村民利益的代表,组织利用自身影响力,以精英牵头,带动组织内外村民有序参与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借鉴先进模式,走向“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既有别于政府、企业,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性组织,介于公益组织和营利企业之间,具有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特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社会企业一样,以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实现组织目的的首要途径,营利是两者发展目标的互通点。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断实现经济领域成果的同时,还能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创造出社会企业的公益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社会形象”,而这本身也会“反哺”组织的经济发展迈向更高台阶,走向“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就可能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选择之一。

基于运转环境,内部双向分化。不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特质、运作方式不同,所处乡土环境也各自迥异,因此同是合作经济组织,其发展走向也很可能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分化,这里大致分为三类:首先,一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能完全转向参与公共服务的治理组织。或是由于当地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程度已经较为成熟,该组织在当地发展空间较小;或是在该组织的人员配置、外部条件、客观需要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下成为治理型组织更为适合。其次,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介入治理的客观条件不充分,不允许在发展方向上“分心”,亦或是基于大多数组织成员的意愿和决策,组织也会选择回归“主业”,回到经济组织单一性发展不再介入治理。再有就是并未在l展方向上做出“抉择”、选择继续维持其经济组织性质并介入治理的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在参与治理与发展经济过程中能够双向受益,两方面互为促进。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提高国家文化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千百万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而且这部分都是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其校园建设。是培养这部分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概念

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人为有意识创造、长期形成和发展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是可深层次反映学校特点并长期推动学校发展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相适用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反映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承及物化了的环境、景观,等等。校园文化在结构上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蕴藏于校园各种物质设施所看的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如学校功能齐全的体育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施设备先进的科技馆,以及宏伟而舒适的教学大楼等。它能潜移黙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作为一个在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要尽量创造出最为舒适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行为规划、行为习惯、领导风格、职工修养、人际关系等等的总和。它已成文或者不 成文的规定为校园所有员工接受和奉行。对侵染在校园制度文化中的每一个人在受到同化和认同的同时,也传递着、传播着这种影响。也必将对群体中每个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作用。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应该建设好健全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专业技术水准等制度化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所独具特色的形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它包含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校园往往是精神文化的集中写照,既勉励着教职工,同时也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校训、校歌。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等,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其办学的风格。

二、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施教机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有潜移默化和间接性的特点。但并不盲目,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在德育中传递着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作用,它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纪律规范、法律规范、以及情感态度、信仰等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主要通过暗示、感染、模仿等方式影响学生品德的知,情、意和行。

暗示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使人们对接收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评地加以接受,并依此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它能使人不知不接受某种观念,并按其观念行事。在高职院校生活中,师生的言行举止、各种仪式活动、环境景观等,都可以经学生以暗示,使之接收信息,产生心理概念。形成其优良传统。因此,一定要求较好的师风,校风,学风建设,使之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比影响其思想和行为。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其模仿内容,不仅包括其行为举止,而是还包括其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减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也都可以通过学生的模仿而产生教育作用。但“上行下效”,模样的感召力尤为显著。为此加强师德建设,整顿师风、教风,极为重要,同时应在学生中培养模范典型学生也较为重要。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反应,使之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的、不自主的服从。感染的功效是源于移情。它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它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从而建构人们对移情对象在 情感上的共鸣反应。感染的功效之二是在于激情。激起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追求、激起其内心“愤排”状态。其内在的这种矛盾使成为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侵染在特定校园文化中的高职学生,各种场景、氛围景观,仰或是一场演讲,一场球赛,一堂好课,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他们激励着,追求着,发展着,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

三、学生对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接触机制

所谓接受,指的是验收、认可和接纳。学生对校园文化影响的验收、认可,接纳是通过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和内化等心理机制完成的其中反映。既是学生利用感知传统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既是学生利用感知和反射整合机制将校园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经验移入头脑中,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编码和记忆活动,形成特定的印象和观念的过程。这是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德育影响的前提条件,选择是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已形成的主客观评价而对校园文化中各种信息进行判断,比较,鉴别,进而作出容纳或排斥的反应。选择是在反映的基础上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做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不同的学生对信息具有其偏爱而选择起自己认同的信息。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个性。同化是指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入原有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顺应促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当校园文化信息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品德结构的观念体系一致时,二者使含义发生挈含。校园文化的影响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理想结构之中,引起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这就是同化。当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因有的经验结构指向不同,其强度又是以使学生不能同化时,便迫使学生打破原有的经验界限,改变甚至重组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适应校园文化影响的要求,这就是顺从。内化是指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多次体验。接受熏陶,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能指向其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极积过程。通过内化,主体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内化,校园文化的德育才能有最后的实际效果,即学生经验结构的扩充,发展,最后导至学生的发展。

校园文化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不露痕迹的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暗示,模仿,感染对侵染其中的所有个体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德育的主体通过对这种影响的反映、选择、同化、顺应、内化、从而接受。掌握校园文化蕴藏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从而使其“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第5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苏畅

南芬区适应社会形势、服务发展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服务作用,努力做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引领者”、“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发展舆论氛围的“营造者”、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唱响发展主旋律,大力宣传中央“稳中求进”发展基调,大力宣传“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发展目标,大力宣传本溪市提出的“三都五城”、南芬区提出的“一城一区三园”发展战略,使之成为全区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引领党员干部在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打好宣传主动仗,做好成果展示、新鲜经验、创新举措等发展重点的宣传报道,把推动科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宣传出去、推广开来,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果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发展动力,以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提高社会注意力、提升地区发展的吸引力。

加强舆论引导 唱响主旋律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照本

化隆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目标,牢牢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围绕主题干实事、服务大局构和谐”为主题,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打好维稳宣传战役,正面宣传全县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衡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难点热点问题的新举措、新进展,宣传推广各单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转危为机的意识和信心。认真组织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宣传报道,从全局工作的着力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人民群众关注的新热点中加大引导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结合本地文化元素,进一步明确化隆文化发展定位。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文化改革发展落实意见,推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深化社会共识 实现凝心聚力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邱之仲

黄埔区委宣传部准确把握自身职责定位,坚持围绕大局凝心聚力、提神鼓劲、深化共识,为促进本地区的改革开放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摇旗呐喊,就转型的目的、意义、思路、举措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全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干劲,推动转型理念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使之转化为干部群众投身转型实践的强大动力和思想保证。打好新闻宣传战役,把着力营造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作为服务中心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做好民生热点问题的宣传报道,全面掀起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宣传热潮,从而为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营造出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到位,把群众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统一起来,推动决策部署的落实。

着眼跨越发展 激发创造活力

第6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我们从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工作措施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舆论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所谓文化支撑力,简单、形象地说,就是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所能提供的起支柱和促进作用的抗压力和拉动力。

经济是基础,是文化事业的第一支撑。陆游写过:“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靠文化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是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精神基因和价值基因。文化支撑力,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我们要以全新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来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探寻经济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规律性。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更高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关键取决于知识和文化的竞争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因素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现代化不仅仅就是单纯物质技术的进步。科学发展观无疑要把先进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要更快更好地发展,从客观上要求文化必须发挥强大的支撑力。

有人认为,时下的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娱乐时代和产业时代,越来越日常化和世俗化。这种现象也许是存在的。从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的价值取向看,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根据。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得票的多少,取决于搞笑的程度。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长期以搞笑为支撑,这可能是危险的。宋人张耒写过:“支撑诽笑中,久乃化而靡”的诗句,至今读来,仍发人深思。如果经济发展进程中缺失了文化,或者说文化缺失了内在的积极的支撑力量,就难以克服诚信危机和信仰危机,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积极的、先进的文化模式、文化精神也会被消解。重要报刊难发行,社会生活类报刊好卖,是从另一方面对这一问题的折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深思。

2001年9月29日,本人有幸为在长春举办的一次艺术展剪彩。这是瑞士著名摄影家鲜伊代克所摄著名雕塑家贾柯梅蒂雕塑作品的摄影展。贾柯梅蒂雕塑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不遗余力地展示顶天立地的“人”。在他的刀笔之下,其“人”是“有筋有骨、有灵有肉、自尊自重、抖抖擞擞地站立起来了!”贾柯梅蒂雕塑作品的精神境界,完全可以用“支撑”一词来概括。“为了支撑我自己”,这是贾柯梅蒂自己的概括和阐述。“支撑”,使贾柯梅蒂的雕塑作品活了起来。这种“支撑”精神,就是毕加索所评价的“确实是新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找到”类似于“怎样才能用石头做一个人,而这个人又不被石化”的真谛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支撑力的途径。

由此再进一步升华,则是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锤炼具有比石头还坚强的意志的人。今年2月13日,花样滑冰项目《龙的传人》在都灵感动了世界。20岁的哈尔滨姑娘张丹,完成一个“四周抛跳”,在这电光石火般的0.95秒的瞬间之后,重重地摔在冰上!比赛,定格在38秒!然而,不到两分钟,她和张昊又勇敢地投入比赛,完成4分30秒的滑行、托举、捻转、跳跃,一举夺得银牌!当张昊激动地抱起张丹时,从近万人的帕拉维拉体育馆观众到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由此告诉人们,美丽,有时并不需要完美。这种强大的支撑力,不是技术,而是精神,是品格,是毅力,是真正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张丹、张昊的教练姚滨的最大愿望,就是有一天,能让弟子表演着《黄河》夺取冬奥会冠军,让全世界感受中国文化。这就是“文化支撑力”的真谛!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化支撑力是生命的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培育和造就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支撑力精神。唐诗中有“地祗愁垫压,鳌足困支撑”的诗句;宋词中有“信天生英杰,正为国计;擎天著柱,要自支撑”的词句;元曲中有“梅出脱林逋,菊支撑陶令,鱼成就严陵”的曲句。时代虽不同,但这种崇尚自重自强、自力自撑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为了一种精神追求,有时会焕发出一种超人的毅力、生发出奇迹。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文化支撑力是发展的助推器。苏州的经济之所以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深刻挖掘吴越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之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要大力开掘地域文化的历史底蕴,努力提升地域文化的时代精神。

第7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关键词:建设  发展  民生  竞争力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高速公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也被誉为“新世纪腾飞之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汴洛高速公路通车以来,高速公路迅捷、舒适、安全的特点凸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认可,随后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5000公里,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发展潜力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是公路交通成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国家规划并正在实施的“五纵七横”十二条国道主干线中的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公路在郑州交汇,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三十条国家重点干线公路中有七条亦从河南经过。展望未来,河南交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辩证认识高速公路建设的利于弊: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大,占地多,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资源和建材。一方面,在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对促进当地建筑材料生产、提高建材生产效益、拉动社会就业、促进当地服务业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速公路自身的性质,决定它又不可能象地方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那样,可随时随地进出,使部门地区人们只能望路兴叹,感到极不方便;同时高速公路一般采用高路基、全封闭,横穿的通道及上跨桥较少,又对高速公路两侧人们的联系和产业发展产生阻隔和限制的影响。因此,怎样科学发展高速公路,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正确认识高速公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物流、信息流、人员流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作为陆地交通主通道的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继续加大了对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    会事业的进步,迫切需要交通事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从而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细微处着手,服务地方经济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高速公路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大交通发展的建设理念,从细微处着手,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从开工建设起,要想方设法实现优化设计和进行优化设计,如对对部分通道涵洞进行调整设计,及时修复由于施工损坏的沿线道路、排水沟,复垦临时占用的耕地,尽可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减小施工给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从长远发展上,应加大对高峰期堵车问题的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将收费站外延,增加了几个收费通道,可有效解决了收费可能产生的堵车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严格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环境影响评审,做到合法合规;在施工中做到土石方挖切平衡,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对沿线所经村庄、学校路段双向设置标志标牌及设计修建声屏障;督促协调当地政府做好公路沿线规划工作,新建学校、医院等控制在红线外200米,新建居民建筑在红线外100米,尽可能降低公路建设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

  通过选线和设置进出口,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公路最大的遗憾是由于规范等要求,没有更加足够的、方便地为地方沿线人民群众提供进出口通道,使人们望路兴叹。高速公路通过的区域,总是在一定距离设置出入口的多和少是方不方便问题,但如果连高速公路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要求的提高,要高度重视进出口设置和选线工作。选线的黄金标准是能够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n

bsp;  众所周知,河南地处中原,旅游名胜、历史遗物等人文景点星罗棋布,产业园、产业集聚区、特色行业发展更是方兴未艾。在高速公路沿线和节点部位,如今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脱颖而出,一个个城市圈、城市群展露风采,一条条产业带雨后春笋,密织的高速公路网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少洛高速不但把郑州、少林寺、洛阳连接到一起,解决了长期困扰登封出行难得问题,而且还打通了新密、登封两个产煤大市的外出销售的通路问题,可谓是一举几得。在河南省中西部,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犹如一座天然屏障,阻碍着豫西南的发展,郑尧高速建成通车打破这一阻碍,他是又一条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上果断决策,建设的一条能源和旅游大通道,连接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许昌至登封高速公路、南京至洛阳高速公路、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等多条干线公路,实现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

    提前规划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布局,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是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为地方经济起到推动和拉动作用,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交通规划工作有利于科学的生产力布局。在搞好高速公路的同时把相关产业进行提前谋划,不断完善规划工作,完善路网建设,为未来发展打基础。要充分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产业布局和结构鲜明、资源较为丰富,要认真研究与产业结构和布局为导向的综合交通规划,交通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以此为导向,要树立发展综合交通的思路,进一步发挥交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交通规划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结合国省道普通干线公路的网络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提高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科学、健康、持续。

    高速公路加强服务“四化两型社会”,打造招商引资、地区形象新名片。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要用大交通来培养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拉动投资,起到经济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高速公路要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在沿线的广告设计,服务区的特产商品布展等等,都要打响特色牌。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高速公路,是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更是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单位。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借鉴建设现代开放式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把服务区建设成地方经济增长点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服务区建设成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从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改造,按照城乡综合体标准实施改造的要求。 “人人都是招商形象,”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从细微处为外来人员和投资者服务。

第8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1]档案信息资源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其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指标体系,以量化的数据反映我国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发展进程、存在问题,特别是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影响力,对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意义

测度是数学概念,测度理论是实变函数论的基础。目前,测度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如可持续发展测度、信息测度等,主要还停留在测度方法的研究上。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依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成效是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度量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课题,既能丰富档案开发利用的理论,也能更好地指导开发利用的实践,使我国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以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更为有效的利用,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理论方面,档案开发利用理论以往多侧重于开发利用的策略、方法等研究,对开发利用效益研究不多,而探究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问题,可完善对档案开发利用效益的评价,丰富和深化开发利用的理论。实践方面,这项研究能有效指导档案开发利用实践,促使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测度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力,有助于坚定档案开发利用的正确方向,档案开发利用是对档案所承载的信息资源加工、输出、接收与运用的过程,以实现档案的使用价值,即档案信息对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有用性,从而实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这项研究可促使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努力方向。其次,有助于发现档案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促使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更加科学、高效。第三,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档案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开发工作水平,使档案开发利用的目标更明确,成果更实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信息资源。

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和原则

2.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实质,就是对档案开发利用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测度作为数学概念,要求测度的指标和结果尽可能量化,但档案开发利用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是较为抽象的概念,不可能完全用量化的手段来准确测度。这个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应该如何进行测度?笔者认为,采用测度的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更实事求是,即通过科学评估档案开发利用活动的绩效,达到测度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这一目的。绩效就是对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情况的综合评价,本身就含有成绩和效益等内容,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包括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绩效既包括工作结果,也包括工作行为,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甚至用在公共部门来衡量政府活动的效果。绩效评估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三个主要角度对管理活动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测评,因其综合运用了科学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社会组织或个人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因而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绩效状况。绩效评估涉及很多方面,仅从基础理论框架上划分,绩效评估体系就包括评估对象及要素、评估主体、评估价值取向、评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绩效进行评估,就是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估原则和方法,对一定时期内档案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种种数据及其成效等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2]。因此,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可以借助档案开发利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2.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原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是动态的。为能较为准确地衡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的测度原则,这对测度工作尤其是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2.2.1目的性原则测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执行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希望通过测度,找出问题和差距,寻求改进的方法,以达到更为优化的效果,为后续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方案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测度指标的选取必须目的明确,指标要客观、本质地反映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测度出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力,从而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

2.2.2科学性原则一是测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指标的选择与层次划分要符合逻辑思维习惯,且各项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不能太抽象或似是而非,应为可量化的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不能仅仅是定性的,还要避免选择模糊含义的指标,以免出现互相矛盾、标准不一、越界划分等错误;同时,指标层次之间的界限要明晰,但各层次指标并非孤立、分散使用的,而是要成为一个系统化的完整体系。二是测度方法的科学性。不能只选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来进行测度,而应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测度,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更真实有效。三是测度选取的代表性指标的科学性。对于有关的测度指标要进行筛选,所选指标必须典型、有代表性,能科学反映档案开发利用的水平及影响。

2.2.3模糊性原则人们构思一个复杂、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时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指标可能属于定性指标,而且某些定量指标也很难用准确的数值表达,这是被测度对象的属性决定的。同时,测度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决定论”的体现,往往是测度者观察角度不一、测度方法多样。因此,借助模糊,将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应用于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论领域,在追求准确完善的前提下还得允许一定程度的置信区间存在,以系统综合的指标效应反映总体的质量层次,测度效果将更为理想。

2.2.4动态性原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应有不同的建设策略和工作内容;同时,用户新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总是不断显现。由于测度对象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档案开发利用影响力测度也应适应其规律,不断总结、改进,修正测度标准,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以获得有效的测度数据,为完善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测度指标体系是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如何使指标体系更科学、合理,须遵循科学的方法,本文在分析经济社会环境下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测度指标体系。

3.1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需要考虑的因素档案部门是整个社会环境系统的一个要素,必然与其相互作用,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是档案部门的行为,因此,测度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不仅要考察档案部门内部影响到档案开发利用的因素,还要考虑这一行为与外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只有全面考察这些因素,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全面、科学。

3.1.1档案部门因素档案开发利用就是由档案工作人员通过若干工作环节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及时输出档案信息,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档案部门内部影响开发利用的因素,主要有档案工作人员、馆藏量、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程度、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有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与法规等五个方面。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其整体素质和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档案馆藏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丰富的馆藏和优化的馆藏结构有助于提高开发利用的效率,无馆藏就谈不到开发利用。档案用户除了需要原始信息,往往更关注经过分析、预测的综合信息,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科技信息,这要求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深加工,下大力气做好层次深、专指性强的二次甚至三次性的信息开发。目前,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还不能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档案网站和数字档案馆建设力度,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我国当前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对档案信息的管理缺少协调和沟通,致使档案信息传播的不同系统职责不清,各行其是,成为制约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3.1.2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反映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影响。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产生开放和开发档案的方针、政策,档案开发利用政策也影响着政治环境,如档案开放、公布制度的实施,配合了政府信息公开,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从而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包括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规模、速度、水平和效益。档案开发利用是服务性的科学劳动,需要大量经费投入,档案工作者主体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越发达、投入的经费越多,开发利用工作发展得越快。而档案部门只有做好开发利用,产生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认可,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文化因素指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档案资源有必然的利用需求。档案真实记载了人类科学进步、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情况,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储备形式。这一属性决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科技因素指科技进步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互为影响。现代科技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了档案部门深入开发档案资源的能力。同时,档案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信息,运用先进技术对其深层次发掘并服务于科技工作,既充分实现了档案自身价值,也有力推动了科技进步。

3.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指标体系设计据以上测度原则及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的测度指标应包括三大类,一是档案开发利用规范,二是档案开发利用方式,三是档案利用效益。这三类指标中,开发利用方式主要反映开发利用活动的过程或行为,利用效益主要反映活动的效果,这两项指标都反映了档案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直接影响;而规范是开发利用方式及效果的制度保障,对经济社会间接发挥着影响力。

3.2.1档案开发利用规范该类指标包括制度规范和管理规范,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主要反映有关档案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制度规范主要包括档案的开放制度、公布制度、利用制度和开发制度等,其中开放制度主要规定了档案开放利用程度有多大、如何开放、开放多少档案等,公布制度主要规定公布档案的形式和频次,利用制度主要是档案利用主体、利用程序和内容方面的规定,开发制度主要是开发主体、开发程序和内容方面的规定。管理规范主要是档案工作标准的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等。

第9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双赢关系

1.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与发展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动力源”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现代劳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而作为劳动者,如果不经过系统专门技能训练,是无法参与到其中的经济活动的因此,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的人才储备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人才结构,是区域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高等教育沾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后发型地区要实现赶超,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通过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储备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劳动者,不断改善本地区的人才锤构,从而推动和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高等学校人才荟萃,科研实力雄厚,处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高等学校在增强地区竞争力方面有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娃谷)犹他州的盐湖城地区曰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等。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敎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随着高等教育地方化发展,地方政府对区域内高每教育资源的统筹权在不断加大,并直接为公办高等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地方财政拨款成为高等教育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高等教育要谋求更深远的发展,就必须取得属地在教育经费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而地方财政收入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是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和前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在教育经费上投入的就越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则投入越少,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就越慢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到高校毕业生

就业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生源办学乃至生存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矢,每年进入就业市该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持续增加,仅2014年,就有727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剧增由于地方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奋会发展服务,因此,地方经济的结构和发展状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十分突出当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大,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越好

(3)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和条件

    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M高等教育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规格等方面符合社会和经条建设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具体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势必要亲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主动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水平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布局结构等等,M而推动高骞教育的教学理念,力学体制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二、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路径择

1.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引导服务和协调的多重作用

政府是高等教育与区域良性互动的发起者支持者服务者监督者和协调者高等教育与区域的良性S动离芣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依据区域发展现状和未菜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兼顾,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使区域内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有机结合与协调羞展同时由于诠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会涉及不同b利益主体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目标和动机,政府还要积磁主动地采取各#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发挥协调支持引导服务监督等作用和职能,为高等教育与区殛良性互动邊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如加大舆论宣传力,为嵩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纽带作用,协调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各参与方通力合作,卖现共赢,促进互刼的良性发展等等。

2.高等学校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发展服务

属地政府在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区域高等学校可持续浚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凸显服务地方的大学精神,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致力于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首先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高等学後要为区域发展培养和造就各种特色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就必须使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相适应因此,高等学校必须依据本地区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培养新型和特色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设置一些直接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专业,使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要立足地方科研需求开展应用型研究高等#校必须坚持科技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地方科研需求,立足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优势,着另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实际操作方案。

3.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