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转移;林下经济;林业经济
引言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充足性是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将林业经济的重点转移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上来,有利于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林下经济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林业资源,使林业资源的长期以及中短期效益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将其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增大林地的附加值。从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转型发展,可以为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1林下经济的概况
生态环境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属于林业资源复合经营的范畴,具体内容包括能源、牧场、农田、林业等多项产业的混合经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农民的收入有重要意义,其有利于缩短林业发展的经济和周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1]。现阶段,国有林场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主体,要想将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必然不可忽视国有林场发挥的作用,其可以利用自身的发展经验发挥出自身的属性优势。
2发展林下经济的问题
2.1项目管理不够严谨
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林业、水产、农业等产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产权归属问题也是阻碍林业经济发展增速的重要因素,其会导致投资回报时间长,根本无法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农民在管理过程中既缺乏相关经验又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只能凭感觉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林下作物的产量难以提升。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也客观上造成了林下经济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
2.2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的融资政策,大多数地区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投入自有资金、向上级审批资金等途径来进行林下经济项目的开发。我国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只是给予其少量的财政补贴,根本无法解决项目在饲养、种植上所面临的困境[3]。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下经济项目的发展速度就必然被迟滞,经济产物的质量也必然会难以保证,这也就难以提高林下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2.3项目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是林下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的起步较慢,各地区所采用的基础设备都相对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部分地区的道路还是土路,没有经过翻修,电量供应与水利项目都还是传统的设备供应,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林下经济项目的展开,客观上造成林下经济无法形成相应的规模,迟缓了林下经济的推进速度。
3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3.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林业部门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为其创造融资条件,要想促进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要加强对林下经济的重视和支持,在资金上加强扶持力度。比如人力成本、林业技术成本、各种树木的成本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林下经济项目缺乏足够发展资金的难题,可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支持,使得相关部门能够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专项支持,比如各种苗木的补贴,可以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林农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加强社会资金的筹集,为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实现林下经济产业化
目前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管理水平还不够先进,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林下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遵循独特发展、分布科学。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使林下经济的生产规模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市场的开发与规模经营[4]。此外,政府还应该从国外引入新型的经济作物种养模式,加强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林业经济作物的培养机制,增强林作物的产量、扩大林作物的产值。要想实现林下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必须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可以有专业人员制定相关的林下经济发展准则,形成林下经济项目科学化的检验检测体系。为了有效避免恶性竞争与作物质量以次充好等现象,林业部门可以出台一些相关法规,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使林业产值的增长科学化。
3.3完善管理机制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产业的推广和应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过程。因此,加快林下经济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林下经济的推广过程中,上级与基层林业部门之间应该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对于林下经济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进行及时地解决[5]。另一方面,各级林业部门还应该要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具体管理内容详见图1。在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当地林农的教育,使得当地的林农能够意识到林下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并且要加强各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民掌握更多的林下种植技术,便于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3.4协调生态关系
森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可再生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下经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前很多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多出现了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不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珍稀植物、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此,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的改进,注重林下经济效益的时候更应该要重视生态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把握住一个重点,即要把握住生态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在生态发展中重视经济建设。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林业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分层管理,对林下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借助各种产业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5树立正确的林下经济发展意识
现阶段,我国的林农大都缺乏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与了解,政府与林业部门应该加强对林农的技术指导与文化指导,增强其对林下经济的重视程度,促使其了解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①先政府可以派遣宣传人员到林产区发放相关的林业知识手册,让林农对林下经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②政府可以通过讲座宣传一些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范例,让群众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性。③可以组织林下经济项目的管理人员去林业落后地区进行走访,一方面帮助这些管理人员寻找相应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这些林农与企业的感情,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础。
4结语
林下经济是林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模式,其属于人工生态复合经济的范畴,对实现林业附加值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林下经济模式的重视,从而使得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发挥出重要的生态效益,还可以发挥出经济效益。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林下种植技术的研究,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强林下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林业经济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能.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优势与发展模式[J].绿色科技,2015,12:313~314.
[2]李东明,赵利民.浅谈我省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84~85.
[3]叶燕敬,黄娟娟.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的多样化经营转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5,12:96+98.
[4]姜海英.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向林下经济转移的方向[J].中国林业产业,2010,12:32+20.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
1引言
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以及防风固沙,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实际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许多林业资源都被过度开发,逐渐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发展林业,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够维持林业资源使用与发展的平衡。
2生态林业的内涵及功能
2.1生态林业的内涵
所谓生态林业,指的是以生态经济学、生态规律作为基础原理,同时充分恰当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并且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的状态环境,构成完整的林业生产体系。生态林业的建设是多目标、多功能、多成份、多层次的,同时也是具备合理组合、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有良好动态平衡能力的巨大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
2.2林业生态保护的发展
①充分发挥林业经济的功能。在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经济利益的发展,保证林业生态环境同时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支持,发挥林业经济自身的优势,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要求,将天然林业与人工林业分开治理,保证天然林业原有的状态,同时发挥人工林业的经济效益;
②提升林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林木的砍伐,所得的利益直接归林农所有,同时企业根据采伐规定,定期进行林木的回收加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定生产,同时还可以大大的提升林农的植树积极性;
③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进行规范的林地流转,激活林地资源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林地的生长周期长,兑现利益慢的问题。
3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应以不影响或尽可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前提,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伤害。此外,生态采伐还应以维持生态原有的物种多样性,将森林功能、景观等因素作为生态采伐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①林分水平上,应全面考虑林木的树种、产量和生态多样性的组合、树种搭配、林地生产、水分、养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等内容,让森林被采伐后依旧可以维持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②在景观水平上,应尽可能将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的特征;③在模仿自然干扰的水平上,则是模仿森林在生长中所会遇到的风倒或自燃等现象,并通过外力干扰来帮助森林成长。
3.2改善生态应用技术
各级政府和相应单位要提高合作,共同研究生态系统,对当地的林业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认真执行当地的林木苗种的培育工作,协调当地林业结构,通过高科技来提升林木质量。通过高科技技术转变林木加工的产业构造,将发展木材工业总体水平作为主线,持续开发林木资源和相应工业产业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竞争环境。提高当地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优良的、适合当地生态系统的林业资源来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进步。
3.3增加生态林地造林面积
林业资源保护应当注意“两手抓”,也就是一手抓造林,一手抓森林保护。具体来说,抓造林主要是利用对于宜林荒地的开发利用,实施造林活动,从而增加森林总体面积;而抓保护即要求严格执行森林相关限伐政策,执行征林占地的审批制度与补偿制度,同时通过大力提倡退耕还林政策,营造生态林,达到推广混交栽培技术,实行封山育林的目的。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林地资源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防治,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保护与造林的并行,取得发展的良机。
3.4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政策
林业生态环境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完善,通过建立林业生态保护区,有效的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充分的利用行政手段来更好的实现对林业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之前,需要科学合理进行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出发,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工作进行完善,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有效的提高林业的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5加强执法管理,维持资源保护秩序
为了实现对林地资源的持久保护,法制建设与实施至关重要,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相对健全,包括《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林地管理暂行办法》、《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等,都从法制角度,给予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在进行森林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执法部门必须严格落实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并查处无证采伐、无证收购、非法运输等不良行为,同时加强森林的防火工作、强化苗木检疫程序,全面执行林业法律规定标准。
4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4.1实施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管理
要想实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至关重要。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国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①转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将以往按行政区域划分改为依据资源的自然特征予以划分,使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能够划分到同一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同时有助于提升林业管理的效率;
②制定出一个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及长期性的林业计划体系。该计划体系中不但要包含保障林业生产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指导内容,还应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最终实现用材与生态利用二者兼顾,促使我国的林业生产发展能够在该体系指导下,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确保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共同发展;
③为了保障林业计划体系得到有效地实施,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严格落实,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4.2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产生回归自然的愿望,而生态旅游更是逐渐成为人们业余休闲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森林资源来开发生态旅游行业。现阶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仅是有效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扩大内需的最佳举措,因此需要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和交通于一体的经济体系。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还能提升林业生产与经济建设的效率,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林区特色的副产品,或成立副产品加工厂,以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
4.3制定多种经营策略,提高林地生产经营效率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过程中,不单单是被动的看护管理,需要充分的利用林业生产能力更好的实现林业资源效益。严格根据林业的实现发展情况,选择合理的林地经营方式,进一步搞活林下经济,利用林下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业等,利用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强化管理的科学性,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从而建立起适合的经营运行模式,以便于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5结语
林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通过林业资源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需要结合林业资源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协调发展的方式,有节制地运用林业资源并推动林业经济,最终在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张金波.如何做好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J].农业与技术,2015,35(14):91.
[2]石建华.浅议我省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J].农家科技旬刊,2015(10):76~77.
[关键词]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4-0033-03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田刚(1962-),男,陕西绥德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窦林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戚文海(1971-),男,山东胶南人,黑龙江大学副研究员。
中俄两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研究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环境有利于充分挖掘对俄林业产业合作的潜力,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促使中俄林业合作迅速向深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运行的环境分析
(一)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人对俄科技水平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非全面宣传的消极后果是,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有关俄科技成果特别是林业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动态的报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对俄科技领域的相关评论;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林业科技成果展,同时邀请俄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只有通过上述举措,才能形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才能引导中国的企业、科研单位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进程中来。
(二)政策环境
良好、适宜的政策环境将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的营造应从两国行业主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与对方开展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政策,在与俄毗邻各省区及与俄方结为友好省州的省区,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出台本地区加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条例,共同构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三)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现产业化的良好政治环境已经具备,在今后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两国政府应进一步对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计划、领域、原则、方式等加以确认,使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政治环境更加巩固。只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才能为两国林业科技特别是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
(四)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两国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目前,中俄两国均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两国的林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而俄罗斯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则更低。目前,人才和资金问题(特别是中俄专项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是制约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启动的关键因素。为加速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两国政府在加强培育和调控林产品市场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有利于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业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科技要素市场。只有专业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和成熟,才能培育更多的合作主体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从而切实扩大产业化的规模。
(五)体制环境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机制的高效、务实运行取决于两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两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这既不适应两国各自经济转轨的需要,也不适应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体制改革总的取向应是使科研单位逐步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变,从而使双方的科研单位有与对方开展科技合作的较大自。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已私有化,或建立了股份公司。只有两国的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市场的主体,其科研成果才能实现商品化,进而为实现大规模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六)生态环境
中俄两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不仅要注意森林经营的经济成果和效益,而且也要注意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防止滥伐森林,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是中俄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使青山常在,这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中俄两国合作开发的长期发展目标所在,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否则,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具有很大的惯性,即使耗费巨大的人力、技术及资金等资源去拯救,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
(七)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有利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教育、文化、体育、文艺、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沟通、融合。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从最根本上解决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中的非经济因素障碍问题。这种环境的营造应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在政府层次上,应继续加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定期会晤与磋商,将两国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切实推动人文领域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民间层次的交流。在营造良好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人文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民间的上述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良好、适宜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子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它们将统一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二、促进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途径
(一)以大项目为纽带,使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联系,高效运转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应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示范,以林业科技项目合作为桥梁,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以持续的政策创新为动力,才能将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应将中俄林业科技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项目的层次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合作主体,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两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开发和利用俄罗斯森林资源领域,在发展大型联合计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包括在赤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分别建设生产能力为60万吨和30万吨的纸浆厂[1]。其中,中国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赤塔州阿马扎尔斯达60万吨纸浆厂和森林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3月中旬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审批,俄远东设计院已完成厂址的勘察设计,并已通过由俄地方政府组织的环保听证会,俄方专家正在对中方拟出资的设备进行技术评估。
(二)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构建中俄科技林业合作机制,两国中央政府及科技、外贸主管部门应做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各个子机制。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步阶段,要注重发挥两国政府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完善各自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在产业化发展阶段,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产业化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中俄两国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败。俄中林业合作常设工作小组于1990年根据苏联国家林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协议创建。到2000年为止该小组举行了四次会议。2005年8月俄罗斯联邦林业署与中国林业部达成协议恢复该小组工作。在区域林业科学合作中,中俄两国政府积极组织国际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议,互派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讲学,互派人员学习进修,互派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共建实验室等。
(三)应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做出中长期规划
目前,当务之急是由两国有关部门对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需求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做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中期和长期规划,确定具体的合作目标、原则和步骤。应将调查结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上,定期举办俄罗斯林业科技成果展,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近期内应首先做好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项目以中小型为主,以政府为主导;中期内,应逐步扩大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黑龙江省为主扩大到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乃至扩大到全国,以大中型项目为主,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长期内,以大型项目为主,以增强两国各自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多个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以大批林业科技合作项目产业化为最终目标。例如,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开展森林资源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在双方互利互补的原则下进行技术合作,使森林经营向集约、丰产、永续的经营模式转化。
(四)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应主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机制,不断壮大双边科技合作基金规模,扩大双方参与合作的主体,引导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立法,优化双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环境。在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两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为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将工作重点适时转移,才能切实推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2]。
(五)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成熟阶段,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激励机制为媒介,带动其他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构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2]。构建创新体系,既是林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参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注入不竭的动力。中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的长远目标应是在不破坏森林的生态保护作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运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稳定地提高项目实施地的木材产量,为中俄双方在林业上更加广泛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林企业竞争力 会计计量模式 资产组 公允价值
一、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一)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随着农林产业企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林企业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同其他企业一样,农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持续性的、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核心竞争力,将使农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农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农林企业创造价值和利益。农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的特性。这种核心竞争力还具有衍生效应,不仅可以使农林企业在现有领域中保持竞争优势,还可以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拓展以获取更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相对于其他企业,农林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绿色性以及政策扶植优势,这是农林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农林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可耕地被工业占用和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这种稀缺性表现日益突出,但农林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之处在于农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而且农林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因此具有绿色的属性。此外,农林产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农林企业的发展。
(二)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计量现状分析 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项可以持续产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学中却被长期忽略,成为一种事实上存在却长期不被会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无形资产。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作出的定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确认时应该遵循两个重要标准,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另外一个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我国农林企业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符合资产的定义,完全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标准,即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随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和资产组概念的引入,只要采用恰当的会计计量方法,也可以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二个条件,即该资源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据此,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全可以作为一项资产进行确认,而如何合理地计量则成为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以有效反映的关键因素。
二、农林企业竞争力会计计量的可行性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交易或会计事项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会计要素的过程,即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核算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频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单一会计计量模式已不能满足会计主体相关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出现和应用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只有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种,新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模式则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五种,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公允价值是理性的双方在公平的市场中,在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关系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可以用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表示。由此可以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中所提及的五种计量模式中事实上可以分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两类。其中除历史成本外其余的四种计量模式,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论是取自市场价格还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事实上都参考了市场因素,可以统称为广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同的是四种广义公允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技术方法有所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前景逐渐广阔,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能够完全替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补充、拓展和优化。农林企业的竞争力资产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如果是通过让渡资产,如付现方式取得的。理论上可以与其他资产一起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农林企业通过让渡资产取得的某些长期资产其价值中理论上包含有竞争力资产的成分,但农林企业的大多数竞争力资产并非通过让渡资产取得,这就意味着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存在可以为农林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因无法合理计量而没有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竞争力资产,而这些竞争力资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有可能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延展,同时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手段和观念,优化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核算时间的延展,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一些会计要素的计量从初始计量延展到后续计量。历史成本更多地局限于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强调历史数据的不变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用于初始计量,但更多地着眼于后续计量,这就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时间上作了延展,会计实务中所有资产包括竞争力资产的期末计价,不管采用市价、现值还是可变现净值,事实上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的最大优点是公允价值具有可变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资产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变动频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相对及时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可以较为及时地反映这种变化的结果。从而较好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二是会计核算空间的拓展,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计量事实上是建立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的,长期资产变现周期长,价值高,在原有的单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其会计期末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或者不调整或者机械地调整,由此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通过比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是否发生减值和可回收金额,相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或者机械地反映会计要素期末信息,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三是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采用市场价格计量可解决一些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公允价值是理性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公允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发生,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市场化的价格,只要取得公允价值,计量便可以完成。此外在会计当局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还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计量
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值计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产生现金流量的时段的合理判断、利率的选取以及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值中的其他非确定因素等。在市场条件下,即使是折现率也是市场多方博弈的结果,因此,依据折现率计算出的现值也具备公允的属性。
(二)资产组相关概念的引入 公允计量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会计计量的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最常见的公允价值是市场价格。但是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产,如良好的山林环境,通常并不是通过交易或其他会计事项取得的,不让渡资产也就不可能产生历史成本,此外由于农林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同样也难以找到可以参照的活跃市场价格,因此按照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自然无法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新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当局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还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是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现值计量方法可以全面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产生现金流量的时段的合理判断、利率的选取以及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值中的其他非确定因素等。农林资源的现金流量通常具有稳定持续的特点,这恰好为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但是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产,通常难以确定独立的现金流量,如良好的绿色环境可以为农林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具体有多少经济利益是绿色环境带来的则无法准确计量,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在对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计量时,不必再将农林企业竞争力一定看做是独立的资产,而是既可以把一些能够产生独立现金流量的农林企业的竞争力看做是独立的竞争力资产,也可以把不能够产生独立现金流量,或者可以产生独立现金流量但不易准确计量的竞争力资产与其它与之密切相关的资产一起作为一个资产的组合共同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资产组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为农林企业特有的竞争力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合理反映出来提供了第二个理论支持。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人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还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因素。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如果该资产组的现金流入受内部转移价格的影响,应当按照企业管理层在公平交易中对未来价格的最佳估计数来确定资产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资产组一经确定,应当遵循一贯性原则,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并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作相应说明。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组的概念是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合理计量并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绿色性以及国家地方对农林产业的政策扶持等因素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商誉十分相似,通常不能够单独存在,必需依附于其他资产、资产组乃至子公司才能存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有价值。即只有和其它资产组合在一起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带来现金流量。把农林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以及绿色属性和它存在所依附的资产看成是一个资产组,只要这个资产组划分合理,就可以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却因为没有可观察的公允价值,或者因为无法准确单独计量现金流量导致无法折现获得公允价值,造成企业竞争力资产无法合理计量入账的问题。资产组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能否完整合理地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因此要科学灵活地划定包含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必要时还可以划分资产组组合。
三、农林企业竞争力的计量模式及计量技术选择
(一)农林企业竞争力的计量方法 农林企业竞争力资产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计量:
(1)可收回金额法,包括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内的资产组可以采用可收回金额计量。可收回金额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给出的定义,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在缺少可观察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达成的一致价格也可以作为公允价值。其次,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再次,在即不存在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规模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进行估计。
(2)折现法。农林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代表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并不是通过交易或会计事项取得的,因此难以确定公允价值,从而不能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如绿色环境。对于农林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难以直接获取公允价值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采用折现的方法,即将资产在存续期内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以此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折现法主要适用于确定核心竞争力资产等价值不确定性较高、且不易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确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存续期和折现率等三个因素。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该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包括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而不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同样也不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关于折现率的选择,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于折现率的选择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无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农林企业可以选择同期国债利率或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二是特定风险报酬率的选择,特定风险报酬率通常可以选择投资协议、融资合同中约定利率作为折现率,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合同利率,但是对报酬率有明确要求的,可以将合同约定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此外有的情况下,资金成本也可以作为折现率使用,此时的资金成本就是最低的折现率。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森林碳汇
中图分类号:F3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53-03
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控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重视节能减排,还要重视碳汇的作用。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林业的碳汇作用[1]。
1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 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
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
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
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 IPCC 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 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
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
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
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
根据IPCC 的预计,2000—2050 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 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
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
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
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
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
研究表明, 2004 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
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 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林业减排与增加碳汇是切实可行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所在。然而,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也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都有关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贸易市场的叙述,其中明确规定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及进行碳贸易须要符合以下规则:
①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规定,开发森林碳汇的土地,必须是从项目基准年开始,过去五十年内没有森林,《京都议定书》也规定,如果是再造林项目,所用的土地必须是从1989年12月31日至项目开发那一年不是森林,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有森林[12]。
②进行交易的碳信用额必须是新产生的,不可以是现存的碳汇量。
③自身可以完成减排指标的,不可以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使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国家,与其合作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需要将符合规定的碳减排量申报,并获得联合国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
④减少毁林和优化森林管理产生的森林碳汇并没有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另外,只有造林再造林项目产生的森林碳汇被纳入到清洁发展机制,森林碳汇项目的种类很单一,而且有关的申报、认证等程序非常复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林业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但其未来的快速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最大限度的固定二氧化碳;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
参考文献:
[1] 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林业经济,2010(3):36-38.
[2] 王春峰.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37-39.
[3] 林德荣,李智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排放:一个综述视角的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0(2):1-4.
[4]文冰.基于低碳经济的林分质量改造分析[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 , 2009:179-186.
[5]贾治邦.全面发展林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J].高端论坛2010(3):18-19.
[6] 魏远竹.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1):72-75.
[7]相震.碳减排问题刍议[J].环境科技,2009(2):1-10.
[8]谢高地.碳汇价值的形成与和平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0.
[9]谢本山.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05-206.
[10]陶波,葛全胜.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1(5):142-157.
关键词:临空型服务经济;双流;产业选择;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031.6 文献标识码:A
一、临空型服务经济
(一)内涵。综合国内外的相关讨论,并在大量研究临空型服务经济现象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临空型服务业是指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优势,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起来的,直接服务于航空运输业和直接依托于机场功能、具有明显航空枢纽指向性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产业。
二、双流县临空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一)双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2008年,双流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经济总量在成都近郊县中保持领先地位。全县人均GDP为4411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从产业发展来看,2008年双流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51:40,已经形成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为主导的制造业体系,光伏光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好,成为推动双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空港条件。双流县拥有国家第五大区域性中枢机场――双流国际机场,是成都、四川乃至西南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我国内陆地区面向世界的重要空中门户。目前,双流国际机场可通航90多个大中城市,其中国际城市及港澳台地区20多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3.区位和交通条件。双流县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地,是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的近郊大县,距离成都市区仅10公里。由于处于成都向南发展的主轴线上,且三面环绕成都,是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吸纳中心城区要素扩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其中心位置将在该经济走廊中起到承接产业发展、推动合作交流的关键作用。4.教育科研环境。双流科研教育资源丰富,境内拥有以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西南物理技术研究所等为代表的教育、科研产业基地,有30多个科研机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863计划重点实验室、4个博士后工作站、7所高等院校、3所国家重点中学、2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省级重点小学,并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30多家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与康弘、华神等四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或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三、双流县临空型服务经济的发展思路
(一)增强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机场带动作用。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支持,加大对临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理顺政府管理机制,整合临空服务业管委会、牧马新城管委会、文化旅游管委会的相关职能,成立专门的临空服务业管理结构,争取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或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分管领导担任主任,由双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机场及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向省、市政府争取设立临空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从土地价格、税收优惠、规费减免、财政扶持、上市融资、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临空服务业企业支持。
(二)推动临空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互动发展。坚持产业融合理念,注重临空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互动发展,通过发展临空服务业,推动双流、成都市乃至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打造辐射中国西部的临空型服务经济。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为体积小、价值高、时效性强的电子产品、药品、食品等产品提供仓储、配送、加工、包装、展示交易等服务,促进成都市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汽车机械、食品加工等制造业行业,及光伏光电、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时令水果、蔬菜、鲜花等农产品提供仓储、配送、增值加工等服务,建立成都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以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为重点的商务服务业,打造成都市临空总部经济园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业,建立成都市金融创新中心,加大对全市制造业、农业龙头企业、支柱行业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发展重点产业:1.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以航空运输枢纽为依托,以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和成都双流中心为关键性载体,大力发展以航空物流为核心、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航空物流中心、辐射中西部的货运仓储分拨中心和成都地区城市配送中心。2.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业。以现代商贸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机场零售、商品批发的临空型现代商贸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形态,加快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引导现代商贸业向经营连锁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网络化、企业规模化、业态新型化、服务系列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培育发展金融保险业。依托双流航空枢纽的区位优势,抓住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合重大机遇,从双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需要出发,引进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的创新与产业催化剂功能,为双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持,打造成都市金融创新中心。
(四)增强保障能力:1.强化项目支撑。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紧紧围绕“空港大城市”发展战略的要求,把规划招商、土地招商、项目招商有机结合起来,把对上争取政策资金和市场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区域联动原则,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制定统一的招商策略,根据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转移趋势和特点,结合本地投资环境、资源优势、市场基础编制项目手册。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配合抓好机场二跑道、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成新蒲快速通道等省市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临港路及支线、天府大道延伸线等重大工程,促进地铁一号线延伸工程尽快开工。加快临空服务业项目的推进和建设,重点推进九龙仓国际品牌直销商城、元端国际家具城、金恒德汽车城等项目及配套建设。
参考文献:
[1]临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临空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王军等.成都区(市)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
1.1林业管理科学化和生态化以往传统的看法就是将经济效益当做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忽视了林业对社会的生态价值和更多更大的附加价值。然而,今天我们更应注重林业发展,经济效益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更多的生态效益是树林对环境的净化作用,另外,附加值的价值就无从考量了。我国未来的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生态化。从林业的管理上讲,规范、科学的管理是我国下一步林业管理的主要趋势。近几年来,我国无时不在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理念对我国的相关林业管理人员时刻敲着警钟。我们的根基就是生态环保,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基础上确保生态平衡,重点打造生态林业,对所做的成效进行反复揣摩,不断地调整相关的产业结构,创造出一条信息化的产业链条。在进行具体实施和管理时,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事一议,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地势情况,打造极具当地特色的生态文明,使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化、生态化林业管理。
1.2进行绿色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新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高举林业绿色生态发展观这一旗帜。新的林业发展模式和以往的发展模式大不相同,它包含各种不同的产业模式,形式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这其中包含了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等一系列的环保型发展模式,极具发展空间。如果想要将绿色生态林业做好,就需要知道怎样进行绿色培植,以及如何合理配置相关的林业资源,只有如此才能及早地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化。近几年来,城市的土地需求比较强烈,绿色培植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但我们去开山造林的条件还是十分充足的,把林业及早地转变成绿色的生态林业,使绿色培植转变成为我们独特的经济型产业,如此以来,一方面能够使经济效益增加,另一方面,还能够保护环境,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2、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技术的先进性不足在紧张的现代化林业发展进程中,不规范和缺乏综合性依然是林业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和根深蒂固的影响,林业产业不能获得全面迅速的发展。目前,林业发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僵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监管不到位。现状完全不符合新形势下的林业管理发展要求。有一些管理单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重视,缺少法律观念和一定的监管力度,导致出现乱占林地和毁林开荒等不良社会现象。
2.2林业保护意识不足在林业发展的进程中,有些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由于主观因素驱动,毫无顾虑地用破坏式的开采方式来挖掘林业资源,引起大量的浪费。然而肤浅认知程度致使信息技术不能充分被利用,如此以来,林业产业很难实现规模化的发展,更难形成产业链。另外,依然存有取沙﹑采矿﹑采石﹑违法开采和毁林开荒等一系列的违法违规现象,不利于林业的现代化发展。
3、新经济条件下林业管理的主要发展策略
3.1生态旅游模式在新经济条件下,目前林业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综合山区林业发展的特点,采用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结合的模式。但在实际的管理当中,应该综合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和林业管理的真实特点,把人性化、生态化的旅游和林业的管理相融合,以此来推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实现完美的结合,顺利实现生态化、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在山区里,就可以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大面积地开采茶园,结合项目建设,修建独具特色的茶庄,以生态茶园为面,以茶庄、山景、堰河奇观为点,以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为线来接待游客,围绕独具特色的建筑、民族风情、山光水色来开展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的优势。
3.2信息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的林业管理,应当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出林业发展所需的主要载体,对相关的林业技术和传媒服务等多种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对运行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协调,对于不同的技术性难题进行协调解决。市、县应该成立不同的专家组,包含粮油面、蔬菜食用菌、经济特产、园林花卉、水产、畜牧兽医、病虫防治、市场信息分析、林业生态环境等等,建立健全和升级专家的求助机制,建立并完善服务考核制度,比如专家值班制度、情况整理制度、咨询反馈制度、信息分析制度、信息收集制度、信心制度,践行承诺式服务以及全面的无假日型服务。
关键词:林业经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投入要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对于如何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其研究主线,通过实证分析等方法证明科技进步、要素投入和林业制度等因素的变化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影响。其中,近年来林业产权制度正不断变革逐步完善,集体林改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一轮动力。高岚,张自强(2012)以广东省为例验证了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是广东省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林业产权制度仍有放松和完善的空间。冯达,郑云玉等(2010)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研究证实了各投入要素对林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部分投入要素转化为了生态资产,未计入林业经济效益。崔海兴,温铁军等(2009)通过研究我国林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认为林业政策的引导对林业建设作用重大。魏远竹,任恒祺(2000)认为劳动力要素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孔凡斌,廖文梅(2013)利用我国各省市的林业市场化指数研究得出除劳动力要素外,其他投入要素都对林业经济的发展起着正向作用,同时指出政府应减少对林业经济活动的过分干预。刘璨,张永亮等(2015)在研究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的过程中发现,林业制度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后续制度不完善、林地细碎化、劳动力缺乏等原因阻碍了林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林业经济投入和产出的研究大多将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投入要素与制度原因区别开来,研究上述因素对发展林业经济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或者是效率不理想的影响。但是,林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不单单直接影响林业经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投入要素的变化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介于如上考虑,笔者将生产投入要素与林业产权结合在一起,旨在研究二者共同作用下对内蒙古林业经济产出的影响。
1理论模型概述
1.1理论基础概述资源通过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两种方式同时作用才能达到最优配置。自然与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失灵,在林业市场也是如此。首先,林业具有显著的外部效应,而人又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私人效益和社会效益失衡,使整体效益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同时林业市场尚不完善,属于不完全市场。生态经济学认为林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经济无限发展的需求。以上均需要诸如产权管制等制度进行调节和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如何推动林业产出的增长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产权不断变革,逐步放松。并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林业确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1.2理论模型设定林业经济的增长实质上是林业要素投入基础上产出的增长。但是,由于林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既是经济产业又是公益事业,因此林业经济与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密切相关。本文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出发,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内蕴线性模型(双Ln)。模型中具体引入的被解释变量是林业总产出,解释变量是年末从业人数、造林面积和林业投资额。为了检验我国林业经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笔者利用计量经济学原理作为研究方法,采用内蕴线性模型(双Ln)及OLS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之后根据所得数据针对各种问题对模型进行调整。本文所有的实证分析使用的都是Stata12.0软件的运行结果LnOPt=β0+β1LnInt+β2LnArt+β3LnEPt+μt(1)之后,笔者在初步模型的基础上以2009年为界引入虚拟变量,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虚拟变量具体对哪一个变量产生影响,因此,建立如下模型(2):LnOPt=β0+β1LnInt+β2LnArt+β3LnEPt+β4SytLnInt+βtSytLnArt+β6SytLnEPt+β7Syt+μt(2)其中,t代表时间;Op代表林业总产值;Ep代表年末从业人数;Ar代表造林面积;In代表林业投资额;Sy代表虚拟变量;SyLnIn代表虚拟变量与林业投资额取对数后的交叉项;SyLnAr代表虚拟变量与造林面积取对数后的的交叉项;SyLnEp代表虚拟变量与年末从业人数取对数后的交叉项;待估计参数β0代表技术水平,β1、β2、β3、β4、β5、β6、β7分别代表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μ代表随机误差项。
2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
本文以内蒙古林业经济发展为例,选取1995~2014年内蒙古林业经济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数据均摘自全国林业统计年鉴。此外对于将虚拟变量设定为以2008年为界的原因之一是内蒙古于2009年开始在范围内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原因之二是通过分析内蒙古1995年~2014年林业总产值趋势发现,自2008年开始内蒙古林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从回归结果看,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为0.93,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各变量的P值接近0,说明变量显著水平较高。其中,林业投资额、虚拟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都会提高林业总产值的水平,造林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都会降低林业总产值的水平。此外模型还剔除了虚拟变量与各投入要素的交叉项和劳动力投入变量。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低、林业规模化经营受阻、对林业的投资部分转化为生态资产、后续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原因。
3政策建议
3.1加大对林业经济的投资力度从政府角度出发,深入开展和落实生态林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大对林业建设的资金和制度保障,同时建设社会资金注入林业发展的通道,为切实做到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两手抓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因为林业资源及其生产活动具有极为普遍的外部性,上述政府支持对生态林业的建设尤为重要。从社会角度来看,林业生产活动在政策支持下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社会主体应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林业投融资渠道,使得各项资源能够在林业建设中实现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保障下发展林权贷款与担保体系,同时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使林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相辅相成,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当然,积极引入国外资金和技术也是发展林业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个人角度出发,培养农户的林业经济意识和积极性,聚集每个人的力量发展林业市场及其民间投资。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的模式已渗入到各行各业中,林业经济也不应该例外。3.2深入开展林权改革,完善林业确权制度林业确权制度虽在早年间就已经开始实施,但是尚未覆盖到家家户户,完善林业确权制度仍然任重道远。在中央和地方的既定方针指导下,坚持做到在实践中检验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和措施,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3加强林业领域的科研投入科技从古至今都是毋庸置疑的第一生产力,发展林业也离不开技术支持。农林院校和林业科研机构是提高林业生产技术的重要组织,加大对该类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就成为了提高林业生产技术的不二选择。同时注重对科研成果的保护,使得林业科研成果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入社会生产力建设的齿轮中。在这些过程中当然也离不开林业科技工作站和推广站等林业经营管理机构的协调和管理。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林业总产出以及林业确权制度的认识,回顾了国内学者关于林业经济投入和产出的研究方向和结论。之后文章通过对内蒙古1995年~2014年20年包括林业总产值、年末从业人数、造林面积、林业投资额等指标及其引入虚拟变量后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剔除了有关林业投资的变量,而从业人数、造林面积和制度变量则对林业总产值有着消极的降低作用。最后针对如何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4点建议,包括加大对林业经济的投资力度、深入开展林权改革,完善林业确权制度和加强林业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提高,旨在克服劳动生产率低、制度不完善等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海兴,温铁军,郑风田,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政策演变探析[J].林业经济,2009,(2):38~43.
[2]冯达,郑云玉,温亚利.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0,(3):1~7.
[3]高岚,张自强.产权管制、要素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77~85.
[4]孔凡斌,廖文梅.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13,(9):87~96.
[5]刘璨,张永亮,刘浩.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2015,(4):3~11.
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业滑。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业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业经济发展。
一、林业经济及其意义
林业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业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业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业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业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业资源才有利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业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业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业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业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业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业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业发展园林型的林业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业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业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业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业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业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五)发展菜果型林业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业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
最后,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农民的支持,所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佰顺.林业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